管理认识(共12篇)
管理认识 篇1
0 引言
管理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及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些个目标”;管理是“为在集体中工作的人员谋划和保持一个能使他们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的工作环境”;管理是“以最少的时间、金钱、原材料或最少的劳累为代价”来达到目标。理念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行动的先导。没有理念创新,改革就不能向前推进,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然而理念的创新,既是教学改革的总结与需要,也是各时代教学理念的继承与发展。管理理念是组织在运行过程中指导管理活动的信念及秉承原则。是管理者对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是对管理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科学的管理理念是科学治校的先导。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保障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这些管理者为学校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做着积极的工作。那么如何在不断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即改善办学条件,整顿校容校貌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软件水平,使学校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我认为教育管理者应树立以下四个基本理念。
1 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根据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没有学生的学校是不存在的,所以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是教育管理者必须树立的根本宗旨。应当把千方百计管住学生的观念转变为想方设法为学生服务,其中包括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如今有许多学校因为招不到学生而关闭,而有的学校却挤破了门,问题就在于学校是不是为学生负责,真正培育出合格的人才来。
后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对话的交互主体,倡导教师和学生发展平等的对话关系,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存在了。在对话过程中,教师时而作为一个教育者,时而作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可以作为教育者;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由英国职业教育的宗旨决定的。反映在教育观念上,提倡个性充分自由地表现和发展,鼓励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在学术上标新立异,他们认为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思考已有的各种知识,发展理解力、判断力和独创精神;重视心智的发展在于知识的获取;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反对学生把知识看作是无需证明就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的教条。以学生为中心,更强调学生团队活动与群体组合。合作是最有效的互动方式,合作型交往,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诸方面将得到全面发展。
2 学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人员,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政府和学校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教育教学计划,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从而为社会培育合格的公民。
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而教学的主力和功臣是教师。教师是知识分子,享受国家公务员的待遇和教学津贴,教育岗位上的教师在领取工资和奖金的同时,也有丰厚的教学津贴,所以,教师的收入高于管理者,这是十分正常的。激励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倡有教学资历的管理者抽时间担任兼职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优质地完成教学工作,这是教育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也应是教育管理者需要树立的基本观念。教师有知识分子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教师和管理者在同样享受工资及奖金的同时,应当额外享受超课时的讲课津贴,这是正常的,因为尊师重教就是尊教重师。
3 教与学应融为一体
教学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教,一个是学,“教”是对教师提出的,“学”是对学生提出的,所以教学永远是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教育管理者必须明确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学生管理是教务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不能有任何脱节,这是教育管理者的基本常识。如学籍管理、学生成绩和档案的管理等。
教育系统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教育教学第一线服务的,学生管理也不例外。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有助于维护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生活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更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会大幅度滑坡,国家的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支撑,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石。
4 后勤是教育管理的保证
后勤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保证学校安全与稳定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实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阵地。当前,学校后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学校教育教学和后勤保障管理工作相辅相成。良好的教育资源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上,还应体现在学校教学设施的完善、育人环境的优化和全面、科学、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务上。食宿问题历来是教育管理者的大难题。后勤工作要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头等大事,防止食物中毒,避免各种伤害和各种事故等是重中之重。
总而言之,抓好学校后勤保障与管理是具体的科学发展实践。学校后勤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项工作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使命。
摘要:如何在不断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即改善办学条件,整顿校容校貌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软件水平,使学校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本文阐述了一些教育管理的理念。
关键词:管理,教育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1]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01.
[2]成凤春.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11.
管理认识 篇2
近日,公司总装车间个别员工无视公司管理规定,于工作时间在调压柜内吸烟、聊天的行为给公司造成了负面影响。自从公司实行“6S”管理规则以来已取得良好成效,但违规违纪现象仍然存在,通过此次事件,我们更应该看到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
“6S”管理是我国现代企业推进和实施的现场管理方法,它着意于营造一种“人人积极参与,事事遵守标准”的良好氛围,提倡树立正确的工作意识,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规范现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营造文明环境,提升职工素养,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提高竞争能力。“6S”管理不仅适用于集团公司,而且能够提高公司的形象、实力和社会声誉。
当今企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本的竞争,“6S”管理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种先进的、实用性极强的现场管理模式,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6S”现场管理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主要功能是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空间,使每个员工都养成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生产安全,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6S管理开展容易,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效果,但要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不断优化效果就很难了。
公司推行6S管理,部分员工有抵触情绪,认识不到在公司推行6S的目的与必要性,认为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甚至有人简单的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认为是“大扫除”;认为天天打扫,天天检查,是“小题大做”,费时又费力。许多人都有一种不愿配合的情绪,认为其中有些细节要求过于夸张,根本没必要。我们应该正确认识“6S”,它是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做了平时看似细小,该做而未做的事,解决了以前该发现而又未发现的问题。6S管理不是“全员参与”而是要“全员实行”,是从“不懂、不会、不愿”到“真懂、真会、真愿”的转变,从领导到员工要实现“要我管理”到“我要管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纳”的转变。6S要让每位员工都成为管理的主角,更要让员工高高兴兴地执行6S管理。尤其是集团公司即将面临上市,就如同一个“新生儿”,它需要全体员工对它的精心呵护才能健康成长,所以继续推行“6S”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彻底落实6S管理,关键点在于人、物、环境和管理几个环节上。
1、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精辟的指出了成就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6S管理强调的就是细节管理。作为一项现代管理办法,它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不必要浪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之一。这种管理只需要我们在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细致入微与持之以恒的态度,所以6S管理关键在于我们对其认识的高度。
2、目前的车间,某些物品的摆放依旧不合标准,卫生环境不够清爽明朗,留有死角,安全隐患自然存在。因此,要重视对物品的管理,消除死角现象,将安全隐患降低到最低!
3、环境是影响人情绪的一个主要因素。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激发人的工作热情。所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既落实了6S管理规则,又发挥了6S管理规则的作用。
4、让管理无真空。抓好了管理生产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从每个环节抓起,从细、从严、从实是抓好管理工作的关键。要使每个部门、每个员工、每道工序、都严格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才能使企业走向规范化、标准化,才能提高企业形象,使企业更加充满活力,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5、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将6S贯彻到行动中去,还要将6S规则标准化的落实。我们的举止言行等问题都要形成素养,让好的成为制度,更要成为习惯。
推行6S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公司今后将继续加大检查力度,通过检查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检查考核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激发员工提出整改计划和措施,使6S管理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6S管理仍与个人考核挂钩,考核结果将直接影响员工个人经济利益,以此激发全员工作的积极性。
认识色彩管理 篇3
简单来说,色彩管理就是用于确保色彩在相机、显示器、打印机输出品及印刷输出品等传递过程中保持一致的技术。因为我们的相机、显示器和打印机的色域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在不同的设备之间传输时就会出现颜色的变化。试想如果显示器无法准确显示我们相机里的图像,无论后期如何调整图像,也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色彩,而打印机的色彩范围与之前的设备又有不同,那么打印出来的图像肯定是差强人意的。所以我们需要色彩管理,相机、显示器和打印机的色彩保持一致,这是高品质影像的保证和前提。
在传统的冲印照片和彩色打印中,大多是依靠人眼来观察,从而确定色彩。这样不仅会造成耗材的浪费提高成本,更重要的是只靠人眼来确定色彩难免会造成误差,从而影响色彩的准确度。因此,从我们获取图像到打印输出全流程进行色彩管理,必须借助色彩管理软件和硬件工具。
色彩管理的工具
目前在市面上有很多色彩管理软件和校色仪产品品牌,其中爱色丽是颇受专业摄影师推崇的品牌之一。例如ColorCheck系列色卡、ColoMunki系列校色仪和i1系列色彩管理解决方案等,是许多专业摄影师的必备工具。
色卡
尽管市场上有很多家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色卡,但这些色彩真的是“标准”的吗?目前国际通用的色彩系统是孟赛尔(Munsell)色彩系统,权威的国际通用标准色彩是彩通(Pantone)色卡,而孟塞尔颜色公司和彩通公司目前归属爱色丽公司旗下,因此爱色丽是当之无愧的色彩标准的权威研究机构和制定者,而爱色丽ColorCheck色卡的色彩准确度是毋庸置疑的。色卡系列产品包括白平衡卡、灰平衡卡、灰度卡、标准色卡(24色)和数码色卡(140色),是摄影师对相机进行色彩管理,掌控图片色彩还原的必备工具。
ColorMunki系列校色仪
该系列产品是爱色丽公司为摄影师们设计的专业级显示器色彩管理工具。其中Smile,Display作为显示器校准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在各大专业级的显示器上。它可以精准地控制显示器的色彩表现,减少显示器衰减造成的色彩不准确。对摄影师处理图片和打样查看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Photo更具有了RGB打印机的输出校准功能,可以使打印输出变得更加准确,实现所见与所得的色彩一致性。
i1系列色彩解决方案
i1系列产品是摄影行业应用的高端色彩管理解决方案,是专业的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必备的校色工具。i 1 Display Pro是一款专业的显示器校准工具,快速和准确是其突出特点。而i1 Basic Pro2、i1 Photo Pro2、i1 publish Pro2作为全流程的色彩管理解决方案在业内享有极高的声誉。
对班级自助管理的认识 篇4
一、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实现自助管理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律性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实现学生的自助管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对自身的约束能力较差, 而在自助管理中, 学生需要通过自我约束来实现自助管理, 从而提高课堂纪律性, 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所以, 加强学生的自助管理,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意识, 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律性。
2.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现小学班级自助管理中, 要想确保学生的自助管理效果, 班主任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全面教学,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样学生在自助管理时才能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例如, 要确保自助管理效果, 学生不仅需要约束自我, 还需要想办法约束其他学生的行为, 从而更好地确保课堂的纪律性, 那么要如何有效地约束其他学生的课堂行为呢?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因此, 实现小学班级自助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小学班级自助管理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在小学班级自助管理中, 班主任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助管理。所以, 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因为小学生的年纪较小, 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班主任就要注重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例如, 班主任要教育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能依赖其他同学”, 一旦发现学生有抄袭作业的行为, 应当在课后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 教育学生不能抄袭他人的作业。除此之外,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班主任还应加强对学生的鼓励, 比如, A学生平常在课堂上就是一个“捣蛋鬼”, 经常说话, 不专心听课, 那么教师就要对A学生进行教导, 当A学生出现了认真听课, 不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时, 教师就要及时地对A学生进行表扬, 鼓励A学生继续进行自我约束, 从而更好地激励其他学生进行自我约束。所以, 要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班主任应准确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 从而制订完善的管理计划。
2.班主任应掌握好对班级的管理力度
所谓的班级自助管理, 就是指班主任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放权, 让学生独立完成部分班级管理的任务,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管理班级的参与度, 还能有效地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所以, 要实现小学班级自助管理, 班主任就要掌握好对班级的管理力度, 首先, 班主任要让学生突出他们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比如, 班主任可以让学生自己策划班级活动, 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来开展班级活动。其次, 放权并不是说完全放任学生自己管理, 这样是不行的,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 缺少经验, 如果完全放任学生管理班级, 那么班级管理是非常乱的, 因此, 在自助管理中, 班主任还是要掌握好大权, 指导和帮助学生一起管理班级, 比如, 当学生选定了要开展的班级活动后, 班主任就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学生所设计的活动进行完善, 从而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 在实现小学班级自助管理时, 班主任就要学会适度放权, 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3.创造学生自助管理的机会
要想更好地实现小学班级自助管理, 班主任就要积极营造自助管理的氛围,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自助管理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比如, 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就可以实行“班干轮流制”, 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当班干部, 都有权利管理班级。比如, 班级一共有五十名学生, 由十名班干部来进行管理, 每位班干部历任的时间为两个星期, 两个星期后班干部就要换人, 而且不得重复 (例如, 同学B是生活委员, 那么在轮班的时候, 同学B就不能再担任班干部了, 不管是什么职位的班干部) , 当全班学生都轮流完毕后, 再循环, 在循环的时候, 学生应该选择不同的职位。所以, 通过“班干轮流制”, 学生都可以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而且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班级管理。因此, 要想确保小学班级自助管理效果, 班主任就应积极地创造学生自助管理的机会。
总的来说,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开展自助管理并不容易, 因为小学生的年纪较小, 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 所以, 为了更好地确保小学班级自助管理的开展, 班主任就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从而更好地确保自助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郝彩虹.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能力[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5 (01) :18-20.
信息管理专业认识 篇5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其研究范畴逐步扩大,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及信息资源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日益成为科技、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信息管理专业是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专业,是综合运用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方法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信息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满足社会信息化和发展的要求,加强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信息只有通过人类的使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怎样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成为信息管理专业研究的关键,同样,加强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也成为了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为了了解更多关于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知识,我产生了对信息的一些需求,比如: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信息管理发展的状况和同学对信息管理专业的看法和期望等。
为了解决这些困扰我的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和上网查询对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发现信息管理专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基础建设力量较为薄弱;
二、过度强调理论知识;
三、研究工作人员的机构和地区的分布极度不平衡;
四、课程设置体系不够规范。由于经济、管理是两大类学科,涉及面广,专业知识十分丰富,各专业之间的课程差异大,如何平衡各专业课程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的比重,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五、研究目标以及方向不够明确,学生对该专业的性质、理论体系认识不够清晰;
六、绝大部分是对本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研究,对国外研究很少。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更加关注。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信管专业的学生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的方向性,专业设置的合理性,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三个关键问题,应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培养行业技术型管理人才为主。
为了使我对培养计划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上网阅读一些著名教授的文献,我发现这些专业文献里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对很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管专业的培养从实践教学中的活动形式出发,可以建立与时俱进的科研组,提高师资水平;
二、完备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
三、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实际有效的课堂内外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了解到了信息需求与信息满足的含义。所谓信息需求,简单地讲就是对信息客体的需求,包括获取与利用信息的需求以及向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需求,其基点是实现对外的信息沟通与交流,达到社会职业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目标。信息需求的满足应该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用户得到了他们想要得到的信息;第二层含义是指得到的信息能够真正为用户所用。信息服务只有保证这两层含义的同时实现,用户的信息需求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只有用户利用信息有效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用户的信息需求才能算是得到了最终的满足。同时,我还发现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信息需求观念发生了变化,认为信息的新颖度和及时性更重要。信息用户的需求正日益从完备充分向及时精确的信息资源转变。
了解了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和人才培养的计划,我更见关注的就是大学生对信息管理专业的看法。
通过访问同学和查阅资料,我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管理专业最多的评价就是感觉学习的东西太浅,找工作太难,不清楚自己的专业目标和专业方向。因为信息管理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和系统开发等多方面的知识,学习的范围太广,而学习的深度又不够,所以,我们就感觉我们跟计算机和经管学院的同学在就业上缺乏竞争力。而且,由于我们将重点放到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很多同学都反应动手能力很差,即使遇到了问题也不知道从何下手,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很差,都很希望学校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能够多开展一些实践教学,让同学们通过实践学习培养将知识融合的能力,并形成注重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的意识。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发现信息管理专业仍然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然而,由于信息系统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开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科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不断探索以完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科建设,为信息时代培养合格的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导论学习感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计算机已经日益显露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现实世界的三大组成要素之一。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无疑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中最宏大、最具活力的产业,信息也将成为当今社会中最重要的竞争资源。
信息化是一个影响社会和经济各个方面都发生深刻变革的漫长过程,也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信息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基础上的。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的转化,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信息化使我们更快捷更准确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资源,给我们提供给多样化的交往手段,促进我们增进相互间的了解,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不过,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并不乐观,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说,相当数量的企业决策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知程度底,企业信息化的人力物力投入严重不足,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底;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地区差异大等。
信息化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离不开一体化的发展,如果企业以及各经济组织不实行信息化管理,那么要实现与国际一体化的接轨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企业如果没有掌握充足的信息,那么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就无法正常进行指挥调度,无法实现企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涉及的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研究的内容将会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地应用。因为它在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减少经营活动的盲目性。更值得一提的是,它所涉及的行业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不再只局限于企业决策和经营分析等理论化的内容,而是把它作为一条纽带,成为连结家庭与社会,个人与组织,成为商贸金融、娱乐、教育、科研等领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无论是企业、工厂,还是机关、学校,由于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所获得的信息量也会越来越多。然而,如何从错
综复杂的数据中获得最有效的信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重要的信息,这就需要借助于计算机与信息系统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以靠人力物力收集信息,缺少灵活性和永久性,不能适应突变的信息或适时的查询的管理和记录的方式。现代信息技术既具有及时性和系统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分类和编辑,也可以及时地反馈和方便地修改,彻底地实现了无纸管理和系统规划。
不可否认,我国的信息管理资源仍处于从传统管理时期向技术管理时期过渡的阶段。尽管在技术手段上有很大变化,但基本上仍是已搜集、存储、整理和检索信息为特征的,并没有把信息当作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人们的信息意识不强烈,对信息的需求不迫切;理论研究还很薄弱、零散、不完整未形成系统,难以对实践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总结。在中国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传统企业都开始广泛的应用计算机,这就势必需要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新名词,也是一个新的专业,它是计算机与管理相互结合的实用型专业,是一种信息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内容的同时,加大计算机技术和商务课程的力度,增加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方面的课程。信管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要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概论、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生产与运作管理、财务管理、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运筹学、组织行为学、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管理概论、企业级应用系统开发平台、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存储与检索、项目管理、智能决策技术、电子商务、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主干学科: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管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构成和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解决信息的获取、加工、检索、控制和利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强烈事业心、观念新、思路宽、懂信息管理策略与方法、掌握信息技术,能够承担各类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开发与管理、电子商务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综合型、实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可在国家各级管
理部门、银行与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物流企业、科研与教育等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与评价等工作。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分三个方向:1.信息系统开发方向,主要是系统分析与设计; 2.信息化管理方向,偏重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重点是企业资源规划;3.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主要是信息资源的组织、存储、检索、利用,侧重图书情报方面。针对这三大方面,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认清自己的喜好,有针对性的学习,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让兴趣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由于我对信息的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很大的兴趣,我决定将信息化管理作为今后两年的学习重心。
通过查询资料我还了解到,作为现代人才应有的七种能力:
1、辩证思维能力,即辩证地看待取与舍、付出与得到、好与坏、对与错及管理的“度”的问题的能力;
2、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创新能力,包括技术、产品、制度、管理、营销、文化、观念、质量、品牌、服务等各方面的创新;
4、生存能力,即工作必要的技能、经验和适应能力;
5、团队合作的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即必须懂得并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会发挥团队战斗力;
6、承担风险的能力;
7、个人品质与道德要求,即责任心、自尊、自信、自我管理、诚实、正直、对企业的忠诚、对用户的诚信等。
理性认识学校管理制度 篇6
学校为了组织和管理各项行政工作,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依据国家各类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程序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不少学校管理者过于强调规章制度的积极作用,甚至完全依赖这些规章制度,这往往使管理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学校管理者应该理性看待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功能,既看到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正功能,也应看到其在学校管理中的负功能。
规章制度概述
规章制度对于任何组织而言都非常重要,这也是管理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的韦伯(Max Weber)认为:所有的现代组织,包括学校,都属于具备以下五个特征的理性科层制组织。
1.专门化。在科层制组织中,作业是根据工作类型和目的进行划分的,具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各个成员将接受组织分配的活动任务,并按分工原则专精于自己岗位职责的工作。
2.等级制。在科层制组织中,每个人的权威与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些职位按等级制的原则依次排列。部属必须接受主管的命令与监督,上下级之间的职权关系严格按等级划定。
3.规则化。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运行,包括成员间的活动与关系都受规则限制。也就是说,每位成员都了解自己所必须履行的岗位职责及组织运作的规范。
4.非人格化。在科层制组织中,官员不得滥用其职权,个人的情绪不得影响组织的理性决策;公事与私事之间具有明确的界限;组织成员都按严格的法令和规章对待工作和业务交往,确保组织目标的实施。
5.技术化。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成员凭自己的专业所长、技术能力获得工作机会,享受工资报酬。组织按成员的技术资格授予其某个职位,并根据成员的工作成绩与资历条件决定其晋升与加薪与否。
在规则化方面,韦伯认为每一个组织中都有一个规章制度系统,这个规章制度系统由专门制定的系列准则组成,管理行为实质上是把这些准则适用到每一个具体的事件中。规章制度系统规定了科层组织中每一个职位的权利和义务,并且有助于实现科层组织中的合作行为,在人事发生变动的情况下,该系统确保了操作的连续性,也确保了组织成员行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规章制度对于维护整个组织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校规章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校规章制度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地进行,要求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学校规章制度对维系学校管理、规范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现代社会中的学校,由于其自身的特定社会使命,使得学校不同于社会上的其他组织。但是,作为一个组织,学校却具备了韦伯科层组织的某些特征,当然,不同层次、类型和规模的学校,其具备的韦伯科层组织色彩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把韦伯科层组织五个特征按程度“高→低”来进行描述,确定学校符合韦伯科层组织模式的程度,如图一所示:
(图一:学校科层化程度确定图)
一般来说,层次高、规模大的学校,其韦伯科层组织模式的符合程度就高,层次低,规模小的学校韦伯科层组织模式的符合程度要低一些。在韦伯科层组织模式的符合程度高的学校里,规则化程度高,规章制度完善程度也高。
学校规章制度,对于建立和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完成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学校管理中,特别是韦伯科层组织模式的符合程度高的学校管理中,管理者特别依赖完善的规章制度,这一点很符合高校的管理特点。但是,规章制度本身的缺陷和负功能以及新情况的出现,使得学校管理者们在面对新情况的时候,疲于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而新的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又使得他们陷于制定完善更新规章的泥淖中,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管理效率的低下和师生员工的不满。由此可见,学校的管理者一味依赖学校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是不可取的。
学校规章制度的功能
学校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规章制度本身远非管理的全部。正如人们对韦伯模式的批判一样,组织中规章制度的功能也受到人们的质疑。学校规章制度的功能并不是只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对于学校管理而言,这一点往往是被忽略的。
1.学校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正功能
学校规章制度的正功能,指其积极功能,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功能。
①说明功能。规章制度对学校中每个职位的职责和权利进行具体的说明,使得不需要通过重复的命令来指导常规工作,而且精心制定的规章制度的确立也比匆忙的口头命令更为明确。规章制度对学校教职员工的个体表现起到了引导作用。
②缓冲功能。规章制度成为了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之间的缓冲器,因为,规章制度本身有“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意味。基于“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学校管理者就可以理所当然否决教职员工的某些要求。这样,教职员工的不满指向的是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使得学校管理者获得指导、命令教职员工的威权,也使得教职员工在接受这些指导、命令的时候不会产生背叛“人人平等”的感觉,因为“我是在服从规章制度的指导和命令,而不是服从学校管理者个人,我和学校管理者是平等的。”
③使惩罚合法化。当教职员工被明确告知什么样的行为会受到惩罚和惩罚的实质是什么,惩罚就得到了合法化。在我们的观念中,“不知者无罪”是理所当然的,那种事后再来制定规章制度进行惩罚的行为是不得人心的。规章制度不仅使学校管理中的惩罚合法化,也使得管理行为中的惩罚非人格化。
④回旋余地功能。把规章制度作为讨价还价的工具,使得学校管理者可能得到教职员工的各种非正式合作。不一味强加规章制度,随着学校管理者在教职员工中亲和力的提高,学校管理者的威权就可以得到扩展,从而能更有效地把管理决策贯彻下去。
2.学校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负功能
上述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正功能进行了探讨,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基于规章制度本身的属性产生的负功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使教职员工对工作产生冷漠。规章制度虽然很明确地说明了学校中每个职位的权利和职责,但是也使得教职员工知道了哪些是规章制度对他们所在职位的最低要求,这使得部分教职员工对工作表现产生冷漠,因为只需要达到职位所在的最低要求就可以保证安全。当这种冷漠和敌意结合在一起,服从的是规章制度的字面含义,冷漠行为就会变成蓄意破坏。
②目标转移。虽然学校规章制度可以在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之间起到缓冲器作用,但是这种缓冲可能是消极的,产生目标转移,即规章制度变成了学校管理目标本身,学校管理者基于此做出决策时可能会重点考虑规章制度本身,通常牺牲了其他更重要的目标。
③守法主义的产生。虽然规章制度能使管理中的惩罚行为合法化,但是却会产生守法主义,当规章制度和惩罚相当普遍的时候,教职员工将变成守法主义者。更有甚者,在规章制度没有覆盖到的领域,因为规章制度总是不完善的,部分教职员工会利用守法主义作为实施不道德行为的借口。
④放纵现象的产生。虽然规章制度可以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之间讨价还价的工具,但是这种讨价还价并不能一定确保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之间非正式合作的产生,因为这种合作只是可能产生。所以这种讨价还价会导致放纵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级之间虽然很友好,但是管理却没有效率。学校规章制度的正功能和负功能可以通过图二表示:
(图二:学校规章制度的双重功能)
理性认识、科学利用学校规章制度
在规模大、层次高的学校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特别是校长,依靠规章制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没能看到学校规章制度的正负功能,完全依靠学校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却是不可取的,应该理性看待学校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功效,通过以下策略,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1.正确看待学校规章制度的正负功能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要了解规章制度的正功能,也必须了解其负功能,这样,才能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不会忽略其他有效的管理手段,不过分依赖学校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2.多途径拓展学校管理者的威权
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威权的大小非常重要,总的说来,管理者在实际的管理中有五种威权。
①奖励威权。这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奖励来影响教职员工行为的能力,这种威权的大小取决于奖励品对教职员工的吸引程度和学校管理者对奖励的控制。
②强制威权。这是学校管理者通过惩罚来影响教职员工的能力,这种威权的大小取决于惩罚的严重程度和逃脱惩罚的可能性大小。
③合法性威权。这是学校管理者因为其职位缘故影响教职员工行为的能力,教职员工承认学校管理者在其职责范围内有权指导,而他们有义务服从,即在教职员工心里形成了一个“不关心地带”,在这个地带之内,他们会毫不犹豫服从,而超出这个地带,这种威权的效力很快就会消失。
④指示威权。这是学校管理者基于教职员工对学校管理者的喜爱和认同来影响教职员工行为的能力,拥有这种权力的学校管理者受到教职员工的尊敬和爱戴,这种威权源自学校管理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人际技巧。
⑤专家威权。这是由于学校管理者自身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影响教职员工行为的能力,教职员工听从学校管理者的指导,因为他们相信学校管理者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学校管理者管理行为的先决条件,这也是他们自身所缺少的知识和技能。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如何运用这五种威权,如何树立这些威权相当关键,成功的学校管理者,应该慎用奖励威权,太少或太频繁的奖励都会失去奖励应有的作用;尽量少用强制威权,因为强制威权使用的结果往往产生敌意和疏远;合理使用合法性威权,不要超过领导职权范围使用合法性威权,超出职权范围使用这种威权,教职员工只会冷漠应对;努力扩大指示威权,因为这种威权的使用能使教职员工和学校管理者之间产生信任和认同,能使学校管理工作更为顺畅;努力树立学校管理者的专家威权,学校管理者应全面展现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让教职员工对学校管理者产生信心,增加学校的凝聚力,使学校管理效能最大化。
3.塑造开放、健康的学校管理氛围
开放的学校,不仅指的是学校对外界环境的开放,同时也指学校内部教职员工与学校管理者、教职员工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开放,这种开放氛围的塑造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这和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是分不开的,过分依赖学校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将无助于塑造开放的学校氛围,为此,学校管理者应该科学使用五种威权,教职员工与学校管理者、教职员工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相互认同的关系,保证管理的顺畅,才能塑造一个开放、健康的学校氛围,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总之,学校管理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艺术的实质使得学校管理具有很强的可变性,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应科学理性认识学校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功能,不过分依赖学校规章制度,科学利用学校规章制度,塑造开放健康的学校管理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对精细管理的再认识 篇7
一、精细管理是传统管理方法
时下我们强调精细管理, 其实, 精细管理并不是现代管理产物, 而是伴随传统管理和科学管理产生、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
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 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精细管理”, 强调管理组织和管理职能的精细分工, 推动了企业的标准化生产, 大大提高了产量, 降低了成本, 对资本主义企业成长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传统管理到科学管理阶段, 精细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科学管理奠基人泰勒对精细管理做出重大贡献, 他通过对工人操作动作的分解、分析和优化, 又结合吉尔布雷斯夫妇的研究成果, 提出了标准化动作和操作规范, 推动了流水线和连续化大生产,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把资本主义企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精细管理也由此在企业管理中也处于重要地位。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为了迅速扭转“文革”造成的企业管理混乱局面, 全面开展了企业整顿工作。依照精细管理的基本原理, 从建章立制入手, 实行“一划二制”, 即划小核算单位, 实行经济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有效地扭转了混乱局面, 企业建立了正常的生产秩序, 精细管理从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重提精细管理, 一方面说明精细管理并不过时, 仍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企业的基础性管理还差强人意, 仍需用精细管理夯实制度落实、检查到位、考核奖罚等基础管理工作。
二、精细管理要适度
精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 在实践中一定要适度, 绝不是“越细越好, 越精越好”, 这是因为:
第一, 分层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扁平式组织只是层次少一些。不同层次职能不同, 管理范围、内容、对象也不同, 因此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精细要求。高管人员要宏观些、全局些, 过细反而不妥。精细管理要适应分层管理, 粗细有别, 不能笼统地精细管理。
第二, 精细管理是相对的, 精细是相对粗放而言。企业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管理要有弹性和适应性。为此, 管理不能一味精细, 而是粗细有致、张驰有度才有空间和弹性, 才能提高管理效能。
第三, 精细管理要突出重点。企业管理系统对精细管理是有选择的。要从企业实际出发, 对需要精细管理的重点部位、环节和重要元素进行轻重适度的精细管理, 而不是面面俱细, 点点俱精, 分不出轻重缓急, 抓不住关键, 使企业管理无所适从, 功能受损。
三、精细管理与管理创新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在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加速助推下, 现代管理更趋成熟。企业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推行管理科学的同时, 对管理创新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也使精细管理面临新的考验。精细管理作为传统管理方法, 难以适应现代管理的矛盾日趋明显, 在某些方面甚至成为管理创新的突破口。
企业再造理论是管理创新的重大成果, 宝钢实施企业再造, 就是以精细管理为突破口:用现代管理的技术集成、职能集成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的重新设计;用权力委让破除经济责任制;用专业搭接、区域工制破除岗位责任制;以工序服从、作业长制、运营组织管理形式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自主管理。由此, 精细管理的弊端显现了出来:
———划小核算单位, 使企业成为多中心, 开始是成本利润中心, 进而是利益中心, 然后成为权力中心, 造成企业整体利益难以统一, 行为难以同步, 企业目标分散, 协调工作量增加。
———经济责任制强调目标层层分解, 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 追求责权利统一, 把企业内部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用业务交接点方式分割开来, 从而造成人为分割了原来的内在联系, 影响“一体化”。这种分割越细, 交接点和临界点上界定不清的问题点就越多, 推诿、扯皮现象增加, 加剧了冲突, 削弱了管理的整体效能。
———岗位责任制以专业细化分工为基础, 以岗位为单元, 把岗位之间原本存在的工作量、工作难度、工时占用等差异用内部法规形式固定下来, 一则显失公平, 引发员工心理失衡, 影响积极性;二则固化岗位差异, 限制了管理元素互补性, 降低了整体功能。
现代管理以人为本, 这是管理创新的起点。而精细管理, 则以事为中心, 把员工作为管理的对象。越是细化, 对员工要求越具体, 员工只好被动应付, 增加消极性。管理创新的方向是员工的自主管理, 应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倡导协作精神。因此, 精细管理作为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就不难理解了。
正确认识管理培训生制度 篇8
然而究竟该怎么样进行人才储备, 如何对这些后备人才进行有效的利用, 是值得很多企业管理者思考的。作为企业来说, 自主培养后备人才会有很多间接收益, 比如鼓舞员工士气, 增强员工的忠诚度, 由于更加了解而减少错误判断而造成的损失等等。这些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企业花大力气在建设后备人才管理体系的原因。管理培训生计划是目前企业后备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为主要的, 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正确认识和使用这种形式对企业的后备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一、管理培训生制度的定义
管理培训生制度指企业集中资源对具备高层管理潜能的年轻人进行一段较为系统、全面的训练, 为其管理生涯打下良好基础的一种制度安排。训练对象一般是毕业三年之内的大学生。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其安排与普通员工的安排相比, 不一定需要额外加很多的投人, 可多可少, 其价值在于有助于增加企业对最具领导潜能人才的吸引力, 并有助于将其打造成最优秀的领导人才, 使组织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二、管理培训生制度的关键特点
第一, 主要面向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 包括应届本科生和应届研究生。
第二, 涉及职能部门十分广泛, 几乎涉及企业内部除研发之外的所有管理性职能部门。
第三, 每年批量培养、集中发展, 以满足企业经营的整体需求。
第四, 招聘甄选的专业范围较宽, 没有简单的学科或专业限制, 甄选标准不惟学业成绩, 特别注重管理能力和发展潜力。
第五, 培养开发的主要方式包括培训、轮岗、内部导师的辅导等, 同时强调以企业文化去全面地熏陶、塑造他们, 以期在“白纸”上培养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幼苗”。
第六, 有较长周期的培养计划, 快速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 而后才为他们确定相应的职能方向, 并逐渐安排进入相应的管理类岗位。
三、管理培训生制度的价值
一是有助于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二是有助于企业进行后备人才的培养;三是有助于企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价值, 众多企业才开始纷纷试水管理培训生制度, 但结果却大不相同。造成结果不同的原因有许多, 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是否正确认识管理培训生的制度, 只有先从思想上正确认识, 才可能会有正确的行动和结果, 因此, 这对企业正确运用管理培训生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避免人才储备的误区
人才虽然是一种资源, 但是与金钱毕竟不同, 不能随时储备、随时支取与使用。而且更
重要的是, 人才做为一种“鲜活的资源”, 它的效益是在使用中。因此, 首先应正确认识后备人才, 明确后备人才是企业今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时要处理好备和用的关系, 因为作为后备人才个人角度来讲, 他们也在追求着自己的工作价值和职业生涯发展, 他们在后备的同时也会受到各种外界的诱惑, 如果不能够让他们很好的发挥作用, 得不到很好的激励和发展空间, 而只是单纯地“备”着, 那么这不仅是对人才的浪费, 也是对公司各种资源的浪费。因此对于公司花大力气选拔出来的管理培训生们,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把他们真正有效利用起来。
五、公司各层管理者的理解和认同
在《杜拉拉升职记2》当中, 有这样一段部门经理对管理培训生的描述:
在DB经理们的心中, 管理培训生制度只是一种时髦罢了, 与其说它的存在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不如说它是HR做业绩的工具;要么是一个不了解中国的总裁对西方模式的生搬硬套;或者是一个特了解中国的总裁, 为了向中国人民表白企业在华长期发展的诚意而做的一种公益活动罢了, 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建立企业的在华品牌。
作为注重实际结果的经理们以为, 不合用的时髦是弱智的, 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这段话非常生动的将业务部门经理对管理培训生的看法描述了出来, 这也是在很多企业中非常常见的现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在管理培训生计划开始之前, 对企业各层领导进行培训, 明确管理培训生计划的目的、任务、操作过程等等, 使得全员思想统一, 积极参与, 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针对管理培训生进行管理培训, 才有可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像DB公司这样, 只是人力资源管理部自己在做这项工作, 得不到其他部门的认同和支持, 那么这项计划最终将失去意义。
六、正确处理好管理培训生和现有员工的关系
管理培训生制度是一把双刃剑, 在它吸引和培养着大量优秀后备人才的同时, 对现有员工也会是一个威胁和挑战。现有员工也许会因此而感到压力, 更加努力工作, 以取得更好的绩效和更多的机会, 但也许会因此而感到机会渺茫, 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认可, 从而意志消沉, 绩效下降。所以对于企业来说, 一定不能顾此失彼, 尤其对于现有员工, 更需要从思想上让他们正确认识管理培训生, 减少他们不必要的忧虑, 这样才可以让员工轻装上阵, 再创佳绩。
做好管理培训生制度, 成功为企业储备后备人才, 需要很多方面的工作, 本文仅从认识上提出了一些想法, 在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上, 依然有许多内容值得探讨。希望企业可以先从认识上着手, 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培训生制度。
参考文献
[1]、刘琴, 舒晓兵, 李文佳, 曹志敏.国有企业后备人才培养方略探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8 (218) .
[2]、张伟强.企业后备管理人才自主培养的三种模式[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7 (7) .
[3]、李小星.企业储备人才有新招-管理培训生制度[J].人才资源开发, 2006 (3) .
关于施工总承包管理的认识 篇9
下面结合在工程中的实践情况, 从施工总承包管理的几个方面说一下我的一些见解。
一、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责
项目经理部是施工项目管理的机构, 它是由项目经理在企业法定代表人授权和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按照企业的相关规定组建的、进行项目管理的一次性的现场组织机构, 承担项目实施的管理任务和目标实现的全面责任。
项目经理部应由项目经理领导, 接受组织职能部门的指导、监督、检查、服务和考核, 并负责对项目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动态管理, 项目经理部应在项目启动前建立, 并在项目竣工验收, 审计完成后按合同约定解体, 建立项目经理部应遵循下列步骤。
1、根据项目管理规划大纲确定项目经理部的管理任务和组织结构。
2、根据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进行目标分解与责任划分。
3、确定项目经理部组织结构设置。
4、确定人员职责、分工和权限。
5、确定工作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
6、项目经理部组织结构应根据项目的规模、结构、复杂程度、专业特点、人员素质和地域范围确定。
7、项目经理部所制订的规章制度, 应报上一级组织管理层批准。
8、项目经理部的人员配置应满足现场的经营、计划、合同、调度、工程、技术、质量、安全、成本、劳务、物资、机具、生活及文明施工等需要, 并在此基础上动态的设置、优化部门, 通常一个项目经理部应包括经营核算、工程技术、物资设备、监控管理和测试计量部门。
施工项目经理部实现项目经理责任制, 项目经理责任制的核心是项目经理承担实现项目目标责任书确定的责任, 它是评价项目经理绩效的依据。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应在项目实施之前, 由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人与项目经理协商制定, 应包括如下内容:项目管理实施目标;组织与项目经理部之间的责任、权限和利益分配;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管理的内容和要求;项目需用资源的提供方式和核算办法;法定代表人向项目经理委托的特殊事项;项目经理部应承担的风险;项目管理目标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对项目经理部进行奖惩的依据、标准和办法;项目经理解职和项目经理部解体的条件及办法。
二、施工总承包管理制度
(一) 施工总承包管理制度的内容
1、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是规定项目经理部各层次管理
人员的职责、权限以及工作内容和要求的文件。通过各项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具体、标准一致, 便于管理。
2、技术管理制度:
是规定项目技术管理的系列文件, 具体应包括图纸会审制度、施工项目管理规划文件的编制知审查制度、技术组织措施的应用制度以及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推广制度等。
3、质量管理制度:
是保证项目质量管理文件, 其具体内容包括质量管理规定、质量检查制度、质量事故处理制度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等。
4、安全管理制度:
是规定和保证项目安全生产的管理文件, 其主要内容有安全教育制度、安全保证措施、安全生产制度以及安全事故处理制度等。
5、计划、统计与进度管理制度:是计划、统计与进度管理制度是规定项目资源计划、统计与进度控制工作的管理文件。
6、成本核算制度:是规定项目成本核算的原则、范围、程序、方法、内容责任及要求的管理文件。
7、材料、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是规定项目材料和机械设备的采购、运输、仓储保管保修保养以及使用和回收等工作的管理文件。
8、现场管理制度:
是规定项目现场平面布局, 材料、设备、设施的放置, 运输线路规划, 文明施工要求等内容的一系列管理文件。
还有分配与奖励制度, 分包及劳务管理制度, 组织协调制度, 信息管理制度, 等等.
(二) 施工总承包管理制度的方法
施工总承包管理制度的建立围绕计划、责任、监理、核算、奖惩等内容。计划是为了使各方面都能协调一致地为施工项目总目标服务, 它覆盖项目施工的全过程和所有方面;计划的制定必须有科学的依据, 计划的执行和检查必须落实到人。
奖励制度和奖惩制度的目的是保证计划制度和责任制度贯彻落实, 对项目任务完成进行控制和激励;它应具备的条件是有一套公平的绩效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有健全的信息管理制度, 有完整的监督和奖惩体系。
核算制度的目的是为给上述四项制度提供基础, 了解各种制度执行的情况和效果, 并进行相应的控制。核算必须落实到最小的可控制单位, 即班组中;把按人员职责落实的核算与按生产要素落实的核算、经济效益和经济消耗结合起来, 建立完整的核算工作体系。
项目经理部执行企业的管理制度, 同时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的特殊需要建立自己的制度, 主要是目标管理、核算、现场管理、对作业层管理、信息管理、资料管理等方面的制度。
施工总承包制度一经制定, 就严格实施, 项目经理和项目经理部成员带头执行,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对照各项制度, 检查执行情况, 并对制度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和完善, 以便于更好地规范项目实施行为。此外, 当制度在执行中需要修订或改变做法时, 应报送企业或其授权的职能部门批准。
综上所述, 社会和公众要求建设工程领域实现商业价值, 承担更广泛的社会和道德责任, 面对这种挑战, 应将其看作是职业的发展的机遇, 是承担社会责任的机会, 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应该起而行, 通过学习, 提高道德和技术水平。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认识 篇10
在各医院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作为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的时代, 如何保障医疗设备临床使用安全, 防范医疗风险, 提高医疗质量, 已成为医院共同关注的焦点[1]。《医院等级评审标准 (2011) 版》中对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有了明确的要求, 其已成为目前医疗设备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1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理论
1.1 风险来源
医疗设备由于受到技术条件、认知水平等因素限制,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设计与临床实际不匹配、应用定位模糊等问题, 造成难以回避的设计缺陷。医疗设备上市前研究验证的局限性也使得医疗设备存在无法控制的潜在风险。在临床应用方面, 因医生对新设备的熟悉程度和操作水平有问题, 会造成设备的临床使用风险;再一个不可回避的风险就是设备性能退化、故障或损坏[2]。
1.2 风险管理内涵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生产和生产后的信息4个要素。
(1) 风险分析。包括引起多种危害的定义以及与该种危害有关风险的估计, 为实施风险管理的第一步[3]。
(2) 风险评价。其为整个风险管理中重要的一步, 要根据风险的可承受程度确定权重。
(3) 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根据医疗设备的风险水平确定采取的技术保障措施, 同时监控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对风险估计和风险分析进行调整的过程[3]。
(4) 生产和生产后的信息。风险管理中使用的信息可来自任何方面, 包括生产或质量记录以及临床使用情况监测即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等。由于使用生产后信息, 风险管理过程真正成为一个重复的闭环过程[4]。
2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难点和解决方案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难点主要有: (1) 医疗设备的风险评价, 即如何衡量医疗设备的风险等级; (2) 医疗设备的风险控制, 即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
2.1 医疗设备风险等级评价及解决方案
医疗设备风险评价是对医疗设备将可能发生的危害的识别和量化分析。它包括一个数字化评分系统, 用来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价[1]。衡量风险的标准分为5类, 分别是临床功能、有形风险、问题避免概率、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记录和制造商/监管部门的要求。临床功能用来表征设备对患者的介入程度;有形风险用来表征设备故障导致结果的评估;问题避免率是基于医疗设备维修和维护的历史数据获得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记录也是基于平时监测的历史数据获得的。
参考Vermont大学开发的风险评价系统, 结合我院实际工作情况建立了我院的医疗设备风险评估系统, 针对每个类别根据经验进行量化赋分, 见表1, 最后依据量化分值确定风险级别, 以确定纳入风险管理系统作为重点管理的医疗设备, 并指导医疗设备维护方案的建立。使医疗设备风险分析从定性走向定量。
注:评分标准-每个分类选择一个分数。
我院现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280台, 按照通用设备类型对其进行风险评价。高风险级别设备即风险评价总分≥13分的医疗设备 (如:呼吸机、麻醉机、除颤器、高频电刀、CT、DSA等) 为98台, 占7.6%;中风险级别设备即风险评价总分在9~12分的医疗设备 (如: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超声诊断仪、输液泵、婴儿培养箱等) 为996台, 占77.8%;低风险级别设备即风险评价总≤8分的医疗设备 (如:检查台等) 为186台, 占14.5%。通过以上风险评价, 建立了相应的医疗设备维护方案, 高风险级别设备定义为每季度进行1次预防性维护保养, 中风险级别设备定义为每半年进行1次预防性维护保养, 低风险级别设备进行常规保养。维护期间根据具体情况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并对维护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有效性分析, 发现问题或有较高故障率的设备, 要更频繁地检查。通过1年的实践, 大大降低了我院医疗设备的故障率, 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 有效地预防设备故障的出现。
2.2 医疗设备的风险控制及解决方案
医疗设备风险控制是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医疗设备全过程、全寿命质量控制体系[3]。风险控制同时对风险评估有反馈作用, 根据风险控制的反馈对风险评估进行调整[5]。
2.2.1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基础管理是质控体系建立的首要任务,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医学装备临床使用安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和安全监测报告制度, 从管理上为规范化朝学科发展目标迈进[6]。
2.2.2 把好采购入口关
把好“采购”这个环节, 一是要选择合格的供应商, 二是要选择合适的购置途径, 三是要做好安装调试和验收工作。从临床提出医疗设备购置需求时就要对其进行技术评估, 对功能需求、技术可行性、发展预期做出判断, 并通过有效途径购置符合质量要求、安全性高的医疗设备。医疗设备的安装验收的核心环节是技术验收, 是保证医疗设备应用质量水平和风险控制的关键[7]。
2.2.3 把好临床使用关
设备投入使用前制定好操作规程, 一方面对临床使用人员进行使用前、应用后连贯性培训, 并将医疗设备的操作技能纳入医疗、护理操作常规, 保证大型设备持证上岗, 定期考核, 提高临床应用水平, 降低临床使用风险;另一方面, 加强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培训考核, 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风险的能力。强化医疗设备日常使用的规范化管理、规范操作、专人管理、各负其责。
2.2.4 把好设备保障关
(1) 维护保养:实行三级保养管理方案, 一级保养由临床使用科室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指定专人对医疗设备进行表面除尘和基本参数校正;二级保养由主管工程师配合并指导使用设备科室专管人员对设备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内部清洁和技术参数校正;三级保养由主管工程师对所分管的设备, 按照风险评价的结果, 定期进行维护和参数校正。
(2) 电气安全检测:是医疗设备应用安全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采用美国福禄克公司的专业检测设备对我院的高频电刀、呼吸机、麻醉机、除颤器等高风险医疗设备进行电气安全检测, 合格率仅为72.41%。通过质量检测发现了设备潜在的运行风险:电气安全管理不规范、设备运行环境不符合设备使用要求、设备插头氧化等。据此, 我们进行了针对性的整改, 效果良好。
(3) 计量管理:是构建医疗设备安全使用体系的必要环节, 保障医疗安全的有效途径[6]。制定医疗设备的计量周期检定计划, 我院委托具有国家相应资质的机构按照规范对我院的医疗设备定期进行专业的检测, 排查不合格产品;新安装设备在交付临床使用前也要进行专业的计量检测, 以确保临床使用安全, 降低医疗风险。
(4) 应急管理:设备故障的及时处理关系到诊疗过程的连续性, 是医疗安全的重要前提[8]。在满足临床使用需求的前提下, 将心电监护仪、除颤器、注射泵、电动吸引器等预留了备用机, 并定期检测保证备用设备100%完好率;制定相应的应急及调配预案,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3 展望
随着医疗设备日新月异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 因此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及风险控制已成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必然要求。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也将成为医疗设备管理的热点和重要环节, 其发展必将日趋完善和科学。
摘要: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已成为医疗设备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本文从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理论入手, 指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案。
关键词:医疗设备管理,风险管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美国福禄克公司.临床工程指引:医疗仪器设备临床应用分析评估[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9.
[2]曹德森.医疗设备风险认识及控制[J].中国医院院长, 2008, (19) :60-62.
[3]金雯.医疗设备管理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 2009, (9) :43-44.
[4]YY/T 0316-2008/ISO 14971:2007,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S].
[5]汤黎明, 吴敏.医疗设备临床应用风险管理与评估规范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3) :1-3.
[6]何金圣, 徐立平, 蒋丽丽.医院等级评审与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1) :104-105.
[7]陈郁函.医疗设备安全使用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疗设备, 2010, 25 (5) :80-82.
对预算管理的一点认识 篇11
关键词:预算管理企业管理手段
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控制手段,同时它也是企业降低成本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加强预算管理对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尤其重要。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由于还没有很好的实行预算管理,长期以来一直处在粗放式管理模式中,感觉到很多的工作缺乏计划性、制度性、严谨性。这种现状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可以通过预算管理,做到事前筹划,把各项工作按指标进行分解,层层落实。通过指标的完成情况,从而为我们的下一步工作做出指导性意见。但在实践中人们对预算管理有一定误区,认为预算管理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自已无关,实际上预算管理是全员、全方位的,是需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的。为了使预算管理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我认为我们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先做好编制才能做好预算
1.1 预算编制最好的方法是由高级到低级,由低级到高级,各个级相互结合的编制方法。其实施顺序是,根据逐级管理的原则,由企业管理层提出企业总目标以及部门分目标;而各个单位的预算方案由各个部门各个项目部根据相关目标制定,提交到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再由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所有下属单位上报的预算方案,制定一套适应整个公司的预算草案,再用这套草案与各下属单位进行实际沟通与综合评定做出预算方案;再将预算方案通报下级部门,以征求意见。反复进行由高级到低级,由低级到高级的沟通与协调,总结出最终预算,由企业最高管理层审批通过,即可定为正式预算,由高层一级一级的通知各个部门执行。
1.2 预算的编制应做好基础工作
编制好预算的基础即需要我们做好扎实的会计基础工作,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预算的编制应能体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与预算管理目标保持一致。由于预算具有一定的刚性,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一般不作调整。那么为体现预算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我们在编制预算的初期,应深入的做好调研工作,了解部门、项目部的实际情况以及外部市场可能出现的波动,对外部环境的掌握应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对外部环境变化估计不足,就会缺乏足够的应变力,致使预算管理出现差异。所以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应本着效益优先的原则,以降低成本为目标,在参考以往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下,使预算具有一定的弹性,以增强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预算管理工作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才有助于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1.3 预算内容的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现金流量、营业收入、成本费用
企业在预算期内正常经营运转是通过现金流量预算来保证的。将“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彻底贯彻到企业预算管理中,特别是对资本性支出项目的预算管理,统筹规划。全面预算管理的中枢环节是营业收入预算,它对预算的编制起着重要的作用。整个预算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的影响因素是营业收入预算是否合适。预算支出的重点为成本费用的预算,如果进账没有变化的时候,成本费用就成为企业效益高低的关键因素;管理好企业的基本功,就是要控制好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企业的管理水平高低与否就看这个基本功是否扎实。
1.4 预算管理工作要建立部门主要负责人责任制
将预算管理全方面的开展是一项长期任务,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所以,在提高内部基础管理的工作内容中应放到首要位置,为其建立相关机构组织,落实各部门的第一负责人,明确责任制,切实管理制。
2 落实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的控制力与约束力相结合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切实按照经营策略实施,提高企业管理的力度,所有经济活动将围绕企业为实现目标而展开,这是预算管理的本质要求。当预算被确定之后,企业内部的各种经济活动务必要将其落实并严格执行。
根据预算的具体要求,按照“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原则,企业的执行机构要编制季、月的滚动预算,还要建立每月分析会等例会制度。按照预算方案跟踪实施预算控制管理,重点围绕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两大主题,严格执行预算政策,及时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适时实施必要的制约手段,把企业管理的方法策略全部融会贯通于执行预算的过程中,最终形成全员和全方位的预算管理局面。
3 做好预算管理的执行工作
预算的管理程序是编制、执行、考核的过程,我们对已编制下达执行的预算,更应该关注它的执行结果,在执行过程中,做到按月或季度分批,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结果与预算管理的指标相结合,公司领导应及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我们应加强对预算指标的监控,对与预算指标产生的差异应进行分析、调查、提出整改意见,最后上报企业的相关部门。使预算管理在执行中做到事先有序、事中有控、事后有分析,通过预算管理加强企业对防范风险的能力,使预算管理切实为企业发展服务。
4 做好预算管理的考核工作
预算管理是企业众多管理手段的一种,为较好的实行预算管理,我们应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考核,要使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经济利益相结合,与企业内部的责任制相结合,把预算管理纳入责任制的考核范围,经营者和职工的经济利益与预算执行情况相联系,实施奖罚分明制,把企业形成责、权、利与经营者和职工结合在一起,形成责任共同体,从而最有效地调动经营者与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以降低成本为共同目的与原则。在预算管理考核中我们还应该结合企业资产的有效配置,合理优化资源,减少浪费,节约资金等方面综合考虑,使其预算管理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
总之,做好预算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有力保证,我们通过这种约束机制对未来发生的事项,事先作出安排,在努力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通过预算管理,逐步完善我们的各项管理体系,使企业能按照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前进。
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认识 篇12
关键词: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0 引言
靠质量树信誉, 靠信誉拓市场, 靠市场增效益, 靠效益求发展,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链。对于施工企业来说, 把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 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已被企业各级领导所认同。质量控制是指在明确的质量目标条件下通过行动方案和资源配置的计划、实施、检查和监督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 质量控制是为达到工程项目质量要求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具体说是为保证达到工程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和方法。以下就谈一谈对抓项目质量管理的认识。
1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三阶段原理
1.1 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强调质量目标的计划预控, 并按质量计划进行质量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状态的控制。这一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两点:首先, 注重质量目标的计划预控;其次, 根据质量计划为质量活动做充分的准备, 并严格控制工作状态。
1.2 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指的是对质量活动的行为进行约束、对质量进行监控, 实际上属于一种实时控制。这一阶段的控制工作实际是对质量活动主体、质量活动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自我约束和他人监督两方面的控制。强化质量意识, 发挥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控制是该阶段的重点工作内容。
1.3 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主要是对输出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事后控制即合格控制, 它涵盖了对质量活动结果的评价认定和对质量偏差的纠正。
2 质量管理的关键
2.1 技术准备的质量控制
2.1.1 技术资料、文件准备的质量控制
(1) 项目所在地建设条件调查; (2) 施工组织设计; (3) 法律、法规及标准; (4) 工程测量控制资料。
2.1.2 设计交底和图纸审核的质量控制
(1) 设计交底与图纸会审的概念区别:设计交底与图纸会审是要求甲方工程师对参建各方组织一个会议, 通过这个会议要达到明确设计意图和将设计图纸的缺陷解决在工程实施前。设计交底及图纸会审时间:工程开工一周内完成设计交底与图纸会审, 并在会审后及时完成设计交底与图纸会审记录。
(2) 安全、质量、施工技术交底:安全、质量、施工技术的交底通过《项目预控会》方式解决, 项目预控会应明确提出后期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及成本管控目标, 并就各级目标实现提出涉及的问题, 在后期应做的方案和程序, 在工程开工一周内完成。
(3)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就是选择那些保证质量难度大、对质量影响大或是发生质量问题时危害大的对象作为质量控制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关键的分部、分项及隐蔽工程, 如框架结构中的钢筋工程,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基础工程中的混凝土浇筑工程等。b关键的工程部位, 如民用建筑的卫生间、关键工程设备的设备基础等。c施工中的薄弱环节, 即经常发生或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施工环节, 或在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无把握的环节, 如一些常见的质量通病 (渗、漏水问题) 。d关键的作业, 如混凝土浇筑中的振捣作业、钻孔灌注桩中的钻孔作业。e关键作业中的关键质量特性, 如混凝土的强度、回填土的含水量、灰缝的饱满度等。f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部位或环节。
2.2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2.2.1 技术交底
(1) 交底的依据应包括: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结果、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图纸、施工工艺及质量标准等。
(2) 交底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质量要求和目标、施工部位、工艺流程及标准、验收标准、使用的材料、施工机具、环境要求及操作要点。
(3) 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负责公司技术交底的组织和策划的管理工作。项目经理负责技术交底的全面管理和推进工作。技术负责人应负责相关的技术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负责实施和管理工作。具体方法:a施工企业的技术交底主要针对重大施工项目并在项目开工前进行。技术交底按照企业、分公司、项目等层次依次实施。内容主要包括公司的质量目标、技术管理要求, 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结果、重要的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图纸、施工工艺及质量标准等。b项目技术交底是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向项目管理人员、分包管理人员和施工操作班实施的交底。交底内容包括工序质量目标、施工部位、施工工艺流程及标准、施工技术工艺、质量验收标准、安全措施、使用的材料、施工机具、环境要求及操作要点等。技术交底可以是分层次分专业实施, 包括施工组织设计交底、施工专项技术交底等。形式包括会议交底和现场交底等。项目应保证在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批施工前进行技术交底。c项目技术交底的重点是工序技术交底, 其内容应符合各层次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的基本要求。d项目交底工作一般通过由施工企业或授权项目召开的例会制度实施。施工现场经常性的工序技术交底由专业人员及时进行。每次会议交底应该形成记录, 会议内容包括汇报技术交底执行情况及出现的问题、施工计划安排及需协调解决的问题。
(4) 工业建筑测量复核:厂房控制网测量、桩基施工测量、柱模轴线与高程监测、厂房结构安装定位监测、动力设备基础与预埋螺栓检测。
(5) 高层建筑测量复核:建筑场地控制测量、基础以上的平面与高程控制、建筑物中垂准检测、建筑物施工过程中沉降变形观测等。
(6) 管线工程测量复核:管网或输配电线路定位测量、地下管线施工检测、架空管线施工检测、多管线交汇点高程监测等。
2.2.2 质量检验
(1) 检验程序:自检—交接检—专检—工程师签字。
(2) 检验方法目测法:观感检验, 采用看、摸、敲、照等手法进行检查。实测法:就是利用量测工具或计量仪表, 通过实际量测结果与规定的质量标准或规范要求相对照, 从而判断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实测的手法可归纳为:靠、吊、量、套。试验法:包括理化试验、无损测试或检验。
(3) 检验程度:全数检验、抽样检验、免检。
(4) 工程变更工程变更指的是工程项目任何质量、形式和数量等方面的变动。工程变更以后, 工期、质量等都会发生变动。所以, 一定要严格审核和管理工程变更的各项事由。在这一过程中, 工作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a对可能造成工程变更的条件或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b对工程变更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进行缜密的分析;c若发生工程变更, 则要及时控制及管理工程变更所涉及的各项内容;d分析工程变更引起的风险。
2.3 特殊过程控制
特殊过程指的是该施工过程或工序施工质量不易或不能通过其后的检验和试验而得到充分的验证, 或者万一发生质量事故则难以挽救的施工对象。
2.3.1 质量控制点设置原则
(1) 全面分析工程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各道工序活动, 设置控制点随时监控影响工程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的重点部位, 如高层建筑楼面标高控制、垂直度和预应力张拉等。 (2) 在砖墙粘结率、墙体混凝土浇捣等, 可能影响下道工序活动的上一道工序设置控制点, 对这些部位加强监控。 (3) 对质量不稳定, 经常容易出现不良品的工序设立控制点。 (4) 对用户反馈和过去有过返工的不良工序设置控制点。
2.3.2 质量控制点的种类
(1) 以质量特性值为对象来设置; (2) 以工序为对象来设置; (3) 以设备为对象来设置; (4) 以管理工作为对象来设置。
2.3.3 质量控制点的管理
操作人员上岗前应做好交底及记录, 明确工艺、质量和操作要求。施工过程中, 若质量控制点存在异常情况, 施工活动应立刻叫停, 相关人员要及时开会讨论,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若是因误操作而引起的异常现象, 则要对标准进行二次修订, 进一步明确操作规范和方法步骤, 掌握新标准, 然后才允许继续施工。除了上述措施, 建设单位还要增加自检、互检的频次。
2.4 成品保护
2.4.1 防护:
如, 对清水楼梯踏步, 可以采取护棱角铁上下连接固定;对于进出口台阶可垫砖或方木, 搭脚手板供人通过;对于门口易碰部位, 可钉上防护条或槽形盖铁保护;为防止清水墙面污染, 可在相应部位提前订上塑料布或纸板。
2.4.2 包裹:
如镶面大理石柱可用立板包裹捆扎保护, 铝合金门窗可用塑料布包扎保护等。
2.4.3 覆盖:
例如, 对地漏、落水口、排水管等安装后可以覆盖, 以防止异物落入而被堵塞;预制水磨石或大理石楼梯可用木板覆盖加以保护;地面可用锯末、毡布等覆盖, 以防止喷浆等污染;其他需要防晒、防冻、保温养护等项目也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2.4.4 封闭:
如, 垃圾道完成后, 可将其进口封闭, 防止建筑垃圾堵塞通道;房间水泥地面或地面砖完成后, 可将该房间局部封闭, 防止人们随意进入而损害地面;室内装修完成后, 应加锁封闭。
2.4.5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如采取房间内先喷浆或喷涂而后装灯具的施工顺序可防止喷浆污染、损害灯具;先做顶棚、装修而后做地坪, 也可避免污染、损害地坪。
2.5 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时的处理
(1) 有的检验批的设备和器具是重新更换的, 或是经过返工的, 对于这些检验批必须进行二次验收。 (2) 经检测单位检验后, 与质量要求相符的检验批要予以验收;与质量标准有一定差距、经原设计单位核算认可的、对安全使用不造成影响的检验批, 可予以验收。 (3) 有的分部、分项工程, 经过加固、返修后, 外形尺寸与工程要求有一定差异, 但仍不影响安全使用, 检测单位可根据相关协商文件、技术处理方案组织验收。 (4) 经过返修或加固仍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分部工程、单位 (子单位) 工程, 严禁验收。
3 施工质量验收程序和组织
3.1 检验批及分项工程
检验批及分项工程应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专业质量检验员、专业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验收前, 施工单位先填好“检验批和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并由项目专业质量检验员和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分别在检验批和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记录中相关栏目签字, 然后由监理工程师组织, 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验收。
3.2 分部工程
分部工程由总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质量负责人等进行验收;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分部工程的勘察、设计单位工程项目负责人和施工单位技术、质量部门负责人也应参加相关分部工程的验收。
3.3 单位工程
3.3.1 单位工程完成后, 施工单位首先要依据质量标准、设计图纸等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自检, 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评定, 符合要求后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验收报告和完整的质量资料, 请建设单位组织验收。
3.3.2 建设单位收到工程验收报告后, 应由建设单位 (项目) 负责人组织施工 (含分包单位) 、设计、监理等单位 (项目) 负责人进行单位 (子单位) 工程验收。
3.3.3 单位工程有分包单位施工时, 分包单位对所承包的工程项目应按标准规定的程序检查评定, 总包单位应派人参加。分包工程完成后, 应将工程有关资料交总包单位。
3.3.4 当参加验收各方对工程质量验收意见不一致时, 可请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协调处理, 也可以是各方认可的咨询单位。
3.3.5 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后, 建设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将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有关文件, 报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应从开工前期逐项进行控制, 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握关口, 把容易忽视与偏重的几方面问题相协调配合, 以确保完成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的建设项目并能及早使用。
参考文献
【管理认识】推荐阅读:
设计管理的认识06-02
对车间管理认识06-04
企业管理认识实习08-17
军队基层管理的认识08-02
认识工商管理专业07-31
班级管理之认识学生10-03
我对设计管理的认识08-26
对管理沟通意义的认识07-08
工程管理认识实习日记08-08
认识提案改善管理制度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