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互变

2024-11-08

质量互变(精选4篇)

质量互变 篇1

前言

质量互变规律, 深深影响着班组建设, 我们常说这班组变好了, 那个班组变坏了, 其实就是质量互变规律在起作用。这个规律的核心便是一个“变”字。的确, 万事万物都在变, 都在朝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说, 再好的班组也不会处在不变的“先进”静态中, 它仍在变;变向它的对立面。这立面两层含义, 一是变坏, 一是变得更好。这个“更好”与原来的“好”又是相对的, 在此基础上, 原来的“好”成了“差”, 变化后的“更好”成了“好”。后进班组也同样在变, 有可能变好, 有可能变得更坏。这个“更坏”与原来的“坏”, 又构成了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相对之下, “更坏”成了“坏”, 原来的“坏”则成了“好”。所以, 我们抓班组建设工作, 简单、孤立的断定某个班组的好与坏是不恰当的。

一、量的积累不容忽视

我们抓班组建设, 在关注着班组质变的同时, 往往不够注重量变, 容易忽视“量的积累”的过程。从班组建设这个角度看, 在“量的积累”方面, 容易忽视的有以下两大因素:

1、先进班组的能量积蓄

在班建工作中, 为什么我们有的“红旗班组”不堪一击?一时红红火火, 很快昙花一现。这里面的关键因素在于, 平时所积蓄的积极因素的能量不够。所以在不利的生存环境, 就容易被消极的因素所击垮。

2、后进班组蕴含的积极因素

从辩证的观点看, 再后进的班组也蕴含着积极的因素。这种积极因素在它还没有形成气候的时候, 只属于“量变”的范畴, 不能引起班组的质变。我们如果不注意细心的有意思的积累这种“量”, 它就会在班组不良的氛围中自生自灭。反之, 积极因素的“量”积累多了, 就会促使班组迎来好的质变。

二、捕捉好闪光的“点”

在班组建设中, 遵循着质量互变的规律, 我们往往还会欣喜的发现, 职工思想素质产生的美妙的火花!尤其是在特殊的时候, 特殊的环境中, 这种良性的美妙的思想火花更能够迸发!这个时候, 就应该善于去捕捉到它, 让其良性的美妙的思想火花, 照亮着我们班组建设的路!

三、掌握好量变到质变的“度”

量的积累不容忽视, 从量变到质变还有一个“度”, 这个度我们同样不能忽视。所谓度, 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 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 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度就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 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 突破关节点, 超出这个范围, 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

在我们的班组建设中, 充满了量变和质变, 衡量某个班组的好坏, 也同样有一个“度”的界限。那么, 如何掌握好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度”?唯一衡量的标准应该是看其班组人员的整体素质 (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怎样, 是高还是差;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切不可被表面现象所忽视。

在这里, 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先进班组的个别不良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 会有这样的情况, 有的工班, 班组成员整体素质高, 又处在关键的岗位上, 是生产一线的骨干班组。但由于种种原因, 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譬如, 当时生产任务重, 客观上不安全的因素又较多, 加上个别人的违章违纪, 出现了安全事故。我们往往就会以此为“临界点”, 将整个工班的工作有意无意的全盘否定。甚至将局部出现的问题, 视之为整个班组发生了坏的质变。

2、“危险”班组的表面平静现象

与其相反的是, 还有这样一类“危险”班组, 表面上看似平静, 并不显得后进, 但却潜伏着种种危机。这类班组往往采取“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战术, 对上级的精神, 表面响应, 背地则我行我素。这类班组尽管在后进行列中“榜上无名”, 但其性质已经变了, 并且比人们警觉的那些出了名的后进工班还要危险得多!

3、“放心”班组的可喜现象

我们抓班组建设, 还容易忽视那种看似处于中间状态;实质上已经跨入了先进行列的“放心”班组。这类班组的特征是, 平时抓班组建设工作就自觉进入了良性循环, 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朝好的方面进行着量的积累, 班组人员的整体素质过得硬。尽管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 关键时刻这样的队伍却拉得出、打得响, 平时工作也让领导放心。的确, 这种可喜的“放心”班组现象, 往往容易被我们管理者忽视, 或者对其可喜的优势, 根本就没有发现。这是班组建设中的悲哀。

四、结论

事物发展和向对立面的转化, 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 又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 我们在班组建设中, 既不可忽视量的积累, 又不可在不利的质变到来的时候惊慌失措。事物是辩证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 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好的东西地能导致坏的结局。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好质量互变规律的脉博, 就能使我们的班建工作少走弯路,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摘要:现实生活中充满了量变和质变, 充满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的因素, 它对班组建设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抓班组建设, 只要注意遵循与重视质量互变的规律, 在顺境中会形成良性循环, 逆境中能化被动为主动。

关键词:量变,质变,班组建设

质量互变 篇2

2014政法干警考试文综政治之质量互变规律考点综述

2014年政法干警考试时间定于9月20日,想必小伙伴们都在进行紧张的冲刺阶段备考,中公教育专家现将文综考试中哲学篇三大规律的质量互变规律考点综述如下:

一、什么是质量互变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的维度总结得出的,其中质量互变规律是揭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状态和形式的规律。

这就需要我们研究三个词的含义:质、量、度

1.质: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是人们区分具体事物的客观依据,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

2.量: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程度,量与事物不直接同一;

3.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一事物质的数量界限。这就决定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量变和质变这两种基本形态。

二、量变与质变

1.量变: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和程度上逐渐地、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顾名思义,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3.二者之间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基础上又会引起新的量变,总之,质变与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三、方法论意义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所以大家在学习哲学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学习完每一部分内容都要探讨下它的方法论意义,而质量互变规律在政法干警考试中也经常出现,通常都是给大家一个事实或者名人名言,问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什么,下面中公教育专家为大家讲解质量互变的方法论意义。

量变是前提,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量的积累。

例.下列充满哲学智慧的佳句中蕴含辩证法量变质量思想的是()

A.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物极必反相辅相成B.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答案】D。中公解析: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体现了量的积累,类似的话语还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聚沙成塔、积木成舟等等。

因为量变到一定阶段会质变,这时候我们需要分两种情况来考察:一种是质变朝着更好的方向,一种是质变后朝着坏的方向,所以前一种情况我们需要促成事物的飞跃,让质变赶紧发生;后一种情况我们需要坚持适度原则,只要在一定的度以内,那就还是原来的事物,并没有真正质变。

例.在资源约束加剧的情况下,使用化肥为保证我国种植业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会做出重要贡献,但是,过度使用化肥业会污染土壤和水源,侵蚀了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B.失误的量变必然导致事物的质变

D.坚持适度原则才能保持事物原有性质 A.量变的积累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事物的量变与质变是高度统一的【答案】D。中公解析:题目的关键在“但是”之后,尤其“过度”两字点出了题目的答案,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

你会做“单复数互变”题吗? 篇3

一、主要测试内容

“单复数互变”在句型转换题中着重测试:名词的单复数、代词的单复数、be动词的单复数及不定冠词a, an的用法区别。其中,名词包含复数形式的规则与不规则变化;代词包含人称代词主格和宾格、形容词性和名词性物主代词;be动词包含is, am, are。

二、解题步骤

解此类题首先要认真理解句意,弄清其句型结构,找出重点要变换的词语,如主语、谓语动词be、作表语的名词等都是要变换的主要内容。其次要分清句中哪些内容一般不作变换,如固定词组中的代词或名词,名词所有格作定语修饰名词时,介词短语中的名词、形容词及副词等。然后根据题目的测试要求按空格对应答题。最后检查一下所填单词是否有误,如字母的大小写、单词中字母是否有遗漏等,阅读一下整句是否通顺完整,结构是否正确无误。

三、测试内容及解题要领

1.测试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的变化规律。

关于名词的学习,首先要掌握可数名词单数变复数的规则(可见课本后面的附表,在此不作赘述了)。其中可数名词单数变复数的规则要记牢,并重点记忆特殊情况。

[试题例析]

(1)This is an English boy.(变为复数句)

These English .

(2)That pencil-box is David’s.(变为复数句)

Those David’s.

[分析]遵循“单复数互变”的原则,be动词is应变为are, boy为“元音字母+y”结尾,变复数直接加-s; pencil-box是以x结尾的,应直接加-es。故例(1)答案为are, boys; 例(2)答案为pencil-boxes, are。

2.测试代词单复数变化的规律。

代词的单复数变化主要涉及以下几点内容:人称代词中的第一人称单数I与复数we, me与us,第三人称单数she, he, it与复数they,宾格代词it, him, her与them之间的转换;物主代词中的my与our,its(his, her)与their, mine与ours, its (his, hers)与theirs之间的转换;指示代词this与these,that与those之间的转换等。

[试题例析]

(3)He is our classmate.(变为复数句)

our .

(4)She is an American teacher.(变为复数句)

American .

[分析]根据代词单数变复数所涉及的内容,例(3)答案为They are, classmates; 例(4)答案为They are, teachers。

3.测试be动词的单复数变化。

解此类题时,可根据主谓一致的原则,谓语须随主语的变化而变化,即主语为第一人称单数时,be动词用am;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be动词用is;主语为第一人称复数、第三人称复数、第二人称单、复数时,be动词用are。

[试题例析]

(5) Are these books his or hers?(变为单数句)

this his or hers?

(6) I am in Row 4.(变为复数句)

in Row 4.

[分析]根据主谓一致原则,例(5)中these books(主语)改为this book时,be动词are应改为is,故答案为Is,book;例(6)中I改为We,be动词am同样改为are,介词短语中的名词row不作变化,故答案为We are。

4.测试a, an的区别与用法。

首先了解a, an为不定冠词,都表示“一”的意思,通常用在单数名词前,当a, an后的名词以元音音素开头时用an,以辅音音素开头时用a。

[试题例析]

(7)These are old computers. (变为单数句)

This old computer.

(8)They are Chinese children. (变为单数句)

He she Chinese .

[分析]例(7)中改变后的句子主语This为单数,后接动词is, old是以元音音素开头的词,故其前用不定冠词an。例(8)中Chinese是以辅音音素开头的词,故其前用不定冠词a。children是不规则名词child的复数形式,故答案为or, is, a , child。

总之,无论知识点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只要你细心留意,善于发现,善于归纳对比,加强练习,你就会成为英语学习的佼佼者。

[练一练]

一、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每空一词。

1.They are English. (改为单数句)

She .

2.The bags are over there. Please put them away.(改为单数句)

The over there. Please put

away.

3.We can put our coats here.(改为单数句)

can put here.

4.Is this your bike?(变为复数句)

your ?

5.That isn’t an apple.(变为复数句)

Those .

二、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Are those pencils or (ruler)?

2. (America)come from America.

3.— (be) I in the same team?

—No, you (not be).

4.—Where (be) our classroom?

—This way, please.

5. This is (I) book. Where is (she) book?

6. “I” (be) the ninth (第九) letter.

Key: 一、1.is English 2. bag is; it 3. I, my coat 4. Are these, bikes 5. aren’t apples

质量互变 篇4

1.1 人的异化

“异化”最初指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精神的错乱。在哲学范畴中, 异化是指由主体产生的客体反过来作为主体的对立面, 成为由外在的异化力量反对主体本身的一种现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中, 异化用来分析人与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 即主体活动的后果反过来危害人、奴役人、控制人, 成为使人不能为之人的一种力量。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将异化劳动分为四种类型:劳动者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是由社会分工产生的, 而社会分工又创造了异化, 因此私有制是异化产生的根源。“劳动所生产的对象, 即劳动的产品,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 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对象化意指, 劳动产品固定在劳动对象的、物化的劳动。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生产的实际状况中, 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由此可见, 异化导致人逐渐地丧失主体能动性, 甘愿成为机器的奴隶, 导致人的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里, 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 各种异化现象层出不穷, 因而人受异化影响的程度也是最严重的。

1.2 人的自由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仅代表着人类的彻底解放, 也代表着是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马克思的论述中我们能够得出三点结论:第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和自由的论述:只有人的本质特征得到充分的发挥的发展才是人真正的发展;自由则是指这种充分的发挥的前提不是受到自然力或社会关系的逼迫和限制, 而是人能够全部占有和享受自己的全面本质, 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发展的趋势和结构。第二, “个人”的自由发展必将突出个人的自由个性, 而正是这种个体的差异性的存在才使得社会和人性丰富发展起来,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 个体的自由个性又突出的表现在个体进行选择时的选择自由性, 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对个体差异性的认可和肯定。第三,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 资本家把自己的享乐条件建立在无偿占有大多数工人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 资本家和工人处于绝对的不平等地位。马克思主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理论着重强调, 在任何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中, 自由和发展是每个人都应享有的权利, 包括资本主义社会, 每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 不存在谁压迫谁, 谁剥削谁的现象。因此,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所意指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关于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高目标。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现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发展理论, 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 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所建立起来的。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论得出, 衡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尺度并不只有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唯一标准, 人的发展理论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完善的重要尺度, 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重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 也强调重视人的发展, 坚持走群众路线, 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 我们更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更要重视人的发展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就包含着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 从实现目的来看, 这与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发展的目标是耦合的,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2 人的异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关系的论述

2.1 人在发展过程中量变的表现

人的异化和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发展的两种状态表现, 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所着重论述的。人的异化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进行了量的积累, 人的异化的消失和人的自由发展的实现是同时进行的, 这个转变的过程表现为量变的积累。马克思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后得出, 人的异化是由社会分工的固定化导致的, “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 而是自然形成的, 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 这种力量压迫着人, 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社会分工的固定化”, 即自然分工 (相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自愿分工) 的出现, 必然就会导致个体逐渐丧失对劳动资料和劳动过程的支配权, 剥夺了个人全面发展的机会, 造成人的片面性, 最终导致劳动者反过来被自身的劳动产品所奴役。社会分工的萌芽催生了私有制的产生, 随着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建立, 社会分工的逐渐普遍化导致社会贫富的分化、部分特权阶级的出现, 由此便产生了社会两大阶级, 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种扭曲和颠倒是真实的, 而不是单纯想象的, 不是单纯存在于工人和资本家的观念中的。但是很明显, 这种颠倒的过程不过是历史的必然性, 不过是从一定的历史出发点或基础出发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 但决不是生产的一种绝对的必然性, 倒是一种暂时的必然性。”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人异化的主要根源, 社会分工的固定化是导致人异化的最终根源, 所以, 资本主义是造成人的异化的元凶, 因此, 推翻资本主义才能消除异化, 实现人的本性的真正回归, 让人占有和享受自己的全面本质, 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2 人在发展过程中质变的表现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异化发展的质变表现, 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最高境界是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马克思认为, 既然私有制是导致人异化的根源, 那么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消除人的异化, 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就必然是一个超越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过程, 即人的异化消失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质变过程, 也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在共产主义社会, 人们既实现了对私有财产的扬弃, 也实现了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笔者认为, 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 就是人们对在此之前异化了的人的本质进行了超越和解放, 这也正是人在由异化向自由全面发展的转变进程中实现的质的变化体现。

3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论述

3.1 对“异化”的人的主体自觉性意识的认识

人不仅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 也是受异化影响最深的对象, 因此, 对异化否定的前提是人一定要认识异化的本质及其产生原因。马克思认为, 人是类存在物, 并具有主体类意识, “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 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 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这种异己的力量使人的能动性消失, 变的不自由, 限制人自身自由全面的发展, 导致的结果就是人只能片面发展, 甚至畸形发展。马克思认为, 劳动是人的本质, 每个人劳动的目的不仅是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 而且还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但在资本主义劳动中, 人生存的产品同自己想对立, 虽然生产了对象却又失去了对象, 并且为对象所束缚, 就造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后得出, 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人的本质的异化, 因此, 只有消除人的本质的异化才能实现人的本性的复归, 解决人的异化的方法就是对异化的积极扬弃, 即实现共产主义。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 个人自由发展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全社会的自由发展,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解放, 个人才能真正的得到解放和发展。同时, 个人解放还有赖于社会制度的变革, 而这种变革只能依靠社会和阶级的力量才完成, 社会制度不变革, 个人就得不到自由和发展。

3.2 对“自由”的人的主体自觉性实践的实现

马克思说:“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 只有通过实践的途径, 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的力量, 才是可能的。”人的主体自觉性意识是认识人的异化的前提, 实现人的自觉性实践是目的。从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我们可以得知,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 人在实践活动中发生了异化, 尤其是在生产领域, 表现在人不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 而且还同劳动行为本身、人的类本质、以及人发生了异化。我们不难发现, 马克思所论述的异化都是发生在物质生产领域, 所以要消灭异化我们就需要到社会历史中去寻找, 或到生产领域去寻找, 而不是到人们的观念去寻找。因此, 消除异化的条件就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生产领域中去创造, 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人自身的自觉解缚。马克思认为, 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发展的最高峰,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人的异化, 人的异化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对立阶级的产生, 无产阶级由于处于社会最底层, 长期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因此受异化影响的程度最严重。无产阶级要摆脱这种奴役的地位就必须且只有解放自身, 无产阶级是人类社会最后一个被剥削的阶级, 也是最无私的阶级, 这一特性就显示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是一致的, 无产阶级是人类社会最后一个被剥削的阶级,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解放自身意味着着全人类的解放, 也就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灭亡, 促使异化的消失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

4 总结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 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我国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异化现象和被异化了的人, 如社会贫富分化、分配不公、道德滑坡、环境污染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异化的体现。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 因此还不能很快的消除异化。同时, 我们也需要注意到, 我们不能把当前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异化现象扩大化, 从而否定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 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应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结合实际, 消除异化, 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莫丽.摆脱异化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觉解缚[J].经营管理者, 2013 (32) .

[2]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1.

[3]苗贵山.马克思人权观的“生存实践论”解读[J].社会科学辑刊, 2006 (01) .

上一篇:秘书岗位下一篇:计算机教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