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案

2024-07-05

历史学案(精选12篇)

历史学案 篇1

学案是由教师设计, 师生共同完成的,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指导为主导, 学生学习为主体, 学案是相对于教案而言, 是学生学习的具体方案。其设计是以学生学习的规律为基础, 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和学习任务, 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 更体现学习过程。学案教学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 视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 让他们想学、能学、会学, 为其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尽管我校历史教学还是学案教学实验的初步阶段, 此教学模式还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转变。

一、学案对学生的影响

1. 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学案教学模式在学案编写和使用过程中一切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等出发, 教学过程力求由“灌”变为“导”, 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通过课前发学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课内用学案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通过课后学案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学生通过学案这个载体, 可以充分依靠内动力, 按照一定方法指导去主动获取知识, 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学生们通过自学掌握一定的知识后, 成功的喜悦感以及自信感将会激发他们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

2. 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 有针对性地学, 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提高了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一种带着问题进课堂, 带着思考听讲课和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的良好习惯, 改变了过去被动听老师听课, 为知识结论而学的学习习惯和方式。所以, 学案数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从学生参与广度来看, 人人参与学习, 没有被遗忘的角落。从学生参与方式看, 有独立学习, 有同桌相议, 有小组探究, 有全班讨论,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

3. 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学案的帮助下, 可以免去学生预习时漫无边际的浏览, 帮助他们克服盲目和片面, 并减少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 帮他们解决了过去预习效果差的难题;上课时, 因为有了学案, 所以不易开小差, 跟得上老师的思路;复习时, 有了学案, 可以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 易于抓住重点和克服解除难点。是一帮一或一帮二, 这样可以带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大家你追我赶的, 这种学习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主观能动性。大家一起学习, 大家才能一起进步。由于整个活动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的,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学案对教师主体的转变

1. 知识传授者向学习促进者的转变

在自主学习学案教学课堂上, 教师把学习的权利与空间移交给学生, 关注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导, 创设激发性、支持性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情境, 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成果。教师不再是以居高临下的身份来施教, 而是与学生一起组成了学习共同体, 教学也就成为地位平等的主体之间共同探讨有关学习问题的活动。引导则意味着启迪和激励, 是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引领而不是强制。帮助引导重在不断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式方法, 学会主动地学习。

2. 个体劳动者向教育合作者的转变

学案教学设计, 我们采取集体合作, 分工完成的形式,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合作完成。而此后的学案设计, 我们将让每个英语教师负责一个单元的阅读学案, 最后整合在一起资源共享, 这样既减轻了老师备课的辛苦, 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牵涉到个人的、个体之间的、组织的、外在环境的各种错综复杂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工作, 如果能够有效地把各种因素加以综合, 教师的工作道路将会更加顺畅, 教师的成功机会将会更多更大。

3. 教书匠向教育研究者的转变

教师成为教育的研究者, 已经成为目前大家的共识。由于教师的角色重点从知识传授者, 转向学习、心理的指导者, 因而教书匠的教师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因此, 教师要成为教育的研究者, 要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程序和方法, 注意搜集与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 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教育实验和研究, 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这是教师进步的基础,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历史学案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有:认识和观念尚未根本转变;囫囵理解和机械操作;只注重形式忽视内涵;集体备课没有真正成为教师思考和设计的过程;学案的习题化倾向明显;学案中问题的设计缺少层次性和思考价值;交流展示环节未能得到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仍然体现不足等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不断修正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 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1.学案的组织形式

是成书使用还是活页使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本文中虽然提出了几种课型的学案的编写策略, 但对于整个学期甚至是整册教材

2.何时发放学案

是课前发放, 让学生能够先自学, 还是在课堂上发放, 让学生能够边讨论边依案学习, 或是在课后发放, 让学生能够根据学案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本文仅仅提出了学案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但对于具体的操作, 还未谈及, 这也是今后研究的内容之一。

3.自主学习与信息反馈结合

在刚开始使用学案时, 学生的成绩会有所下滑, 因此, 将学生使用学案的自主学习与教师根据反馈信息的课堂讲授有机结合, 灵活掌握, 保证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 能够较好地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4. 对评价的提升

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 仍然停留在依据考试成绩进行的终结性评价, 或是通过问卷调查来进行评估学生的思想或心理, 还未建立起一个同步、有效、客观的评价体系, 以准确地评价学生在使用学案过程中创造性心理和能力的形成性评价, 也是值得讨论和研究的。

总之, 历史课堂的学案教学对实现历史教学“三维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把它既作为一种教学理念, 又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 也只有这样, 历史课堂才会生动活泼,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改才会迸发出活力。

历史学案 篇2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评价

【中考考点】

1.知道但丁及其《神曲》、达·芬奇及其代表作品; 2.了解哥伦布的主要活动;

3.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所起的作用。【单元知识网络】

【重点知识阐释】

1.文艺复兴于_______世纪兴起于________(地点)。其核心思想是_________。这场运动虽然借助于对古希腊、罗马文化复兴的名义,但实质是代表_________阶级的一场文化运动。2.文艺复兴的先驱是_________,代表作是《_________》,意大利达芬奇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

3.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是________,完成环球航行的是________。

4.文艺复兴对资本主义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检测】

一、选择题

1.文艺复兴最早兴起于()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D.美国

2.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他指的是()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文艺复兴运动 C.英国工业革命 D.新航路的开辟 3.下列作品中哪一作品属于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的作品()A.《神曲》 B.《罗密欧与朱丽叶》C.《复活》 D.《哈姆雷特》 4.14世纪前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步强大起来。新兴的资产者为发财致富,尽情享受人世的生活,必须冲破教会设置的各种清规戒律。于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 B.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 C.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内容 D.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5.下列事件中,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的是()A.文艺复兴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新航路的开辟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6.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是()A.古典文化的复兴 B.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C.先进文化的传入 D.封建文化的发展

7.右图这幅世界名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A.欧洲文艺复兴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英国工业革命

8.上面这幅作品之所以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品,主要是因为它:()A.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腐化 B.反映了对民主共和的追求 C.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 D.表现现实生活和赞美了人性的伟大

9.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是()A.地圆学说的流行 B.指南针的使用

C.《马可·波罗行纪》掀起的黄金梦 D.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10.最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A.英国和荷兰 B.葡萄牙和西班牙 C.意大利和葡萄牙 D.英国和法国 11.北京2008奥运会有一个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促使世界开始由相对分散走向整体的是()A.丝绸之路 B.郑和下西洋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业革命 12.右图所示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是()A.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B.哥伦布航行到美洲 C.达·伽马到达印度 D.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第1页,共2页

13.读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19-1522年,进行了首次环球航行 的船队是()A.迪亚士船队 B.达·伽马船队 C.哥伦布船队

D.麦哲伦船队

14.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

A.寻找新大陆 B.寻求财富

C.实现环球航行 D.推销商品

15.某班同学正在排练历史剧《哥伦布》,请你为“哥伦布”选择一句最恰当的台词()

A.我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我的船队经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 C.我已经完成了史无前例的环球航行 D.我经过了70多天的航行,终于到达印度 16.马克思曾指出:“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处所称的“地理上的发现”是()A.丝绸之路开通 B.文艺复兴运动 C.马可·波罗旅行线路 D.新航路开辟

17.15至16世纪,勇敢的航海家们通过开辟新航路的实地考查证明了()

A.“地球中心说”的正确 B.地球上海洋不能相通 C.地球是圆形的,海洋是相通的 D.各大陆之间是连在一起的

18.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共同作用是()

A.发现了美洲大陆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D.促进了不同区域文明的交流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这场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进入14世纪,西欧开始出现新时代的曙光。新兴资产阶级为发财致富,尽情享受人世的生活,必须冲破教会设臵的各种清规戒律。于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封建统治相对薄弱的意大利城市悄然而至。

材料二 1915年,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提倡用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以科学反对迷信,发起了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请回答:

(1)写出上面两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名称。

(2)在一些街头巷尾,可看到以“蒙娜丽莎”命名的摄像馆,这与哪位文化巨人的作品有关?

(3)这两场思想解放运动都宣传了哪个阶级的思想文化?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发起的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材料二 恩格斯在讲到文艺复兴成就时说:“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指出的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何时何地?

(2)材料二所提到的诗人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其作品弘扬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高中历史学案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  学案  编写

学案不仅是课程教学的参照与指引,良好的学案编写对于知识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样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学案编写上有更多有效的思考,教学设计中应当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多给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训练的空间。这样才能够让大家对于相关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认知,并且全面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

一、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构建

教师在学案编写时可以参照相关的原则,并且要对于学案的编写方法与编写侧重点有更多思考。首先,学案在设计时应当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知识的构建,要将传统的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逐渐过渡到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上来,这一教学转变对于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将会起到很好的效用。在进行学案设计时教师应当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可以多提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大家积极思考。这不仅给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这也会帮助大家对于相关知识展开更为深入的探究。这样才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保障学生们对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吸收。

以《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进行学案编写时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鼓励大家自己去分析这些问题的答案。我让大家思考:“为什么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起促进作用?”“你对洋务运动有哪些看法?”随后我会组织学生间进行交流探讨。学生们会纷纷回答“洋务运动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经济的新模式”,“洋务运动标志着近代经济的开始”,“加速小农经济的破产”等等。这时候教师会发现学生已能够主动解决历史问题,这就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基本状态。良好的学案不仅能够让知识教学循序渐进的展开,这也是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培养。学生只有懂得如何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才能够掌握更多好的学习方法,在今后碰到问题时便能够更好的独立将问题得以解答。

二、对于知识进行有效总结

教师在学案编写时还可以有一些其他侧重点,可以有意识的对于知识进行有效总结,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案编写的思路。历史课本中的知识含量较为丰富,随着学生们积累的知识的不断增多,经常对于学过的内容进行良好梳理很有必要。教师可以在一部分内容的学习结束后有意识的引导大家对于相关知识展开回顾,这些都可以很好的在学案中得到体现。这既能够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避免学生对于相似内容造成混淆,这也会非常有助于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良好构建,将会极大的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习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之后,在学案编写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大家对于这些内容展开梳理。教师可以将各种政治制度按照出现的背景、出现的时间、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以及制度持续的时间以及其中发生过的特殊历史事件进行总结,并对每种政治制度给出几点权威评论,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形成横向为“中国、西方”纵向为“时间、事件、评论”的表格,作为“中西方政治制度比较学案”,带到复习课堂上发给每一位学生,作为历史专题复习课的学习资料。这份资料将会非常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家对于这几点内容展开总结,不仅能够避免学生对于知识的相互混淆,还能够极大的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帮助学生掌握历史规律

好的学案不仅能够有效的引出教学重点,并且对于学过的内容实现良好的梳理与总结,教师也可以在学案编写时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规律,这一点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很有意义。随着学生学到的内容的不断增多,大家对于很多历史规律也会慢慢产生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教师可以定期引导大家对于这些内容进行有效总结,并且结合相关历史事件来对于这些历史规律展开验证。这不仅会深化学生对于相关历史规律的掌握,这也能够很好的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思维,将会帮助大家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有更多收获与成长。

高中历史课本中有很多值得学生们学习的历史规律。例如,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政治制度的变更(哪种生产工具或发明的诞生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对应着哪个王朝的变更);政治制度变更之后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哪个治世制度的执行);而繁荣的经济又使社会文化得到蓬勃的发展(发展出哪些文化);当社会繁荣到顶峰时,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又使得政治制度不再符合社会需要(爆发了哪些革命或起义活动),政治制度又再次变更。教师在学案设计时可以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效总结,并且借助特定的历史事件的讲授来增强学生的体会。这不仅是对于知识教学的一种高效提炼,这也会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历史课程。

【参考文献】

[1] 高变英.“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 山东师范大学,2006.

[2] 杨艳霞. 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探讨[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初中历史学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篇4

关键词:学案教学,历史,教学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与此同时,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由过去填鸭式的满堂灌输转变为积极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应有的利用。学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既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又能克服开放式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 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和创新, 通过师生互动达到共同提高。在教学一线耕耘多年的我, 尝试过多种教学方法, 也有很多的顿悟和感触, 觉得学案教学对我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帮助也很多。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谈我在学案教学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学案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主导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往往很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很重视甚至忽略。这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学案教学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的理想是“教为不教, 学为自学”。因此“学案”的重要一环是“学法指导”, 解决“怎样学”, 做到“授人以渔”, 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培养自学能力。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 在学案教学中, 通过学案的设计和反馈, 更能够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因而学案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学案教学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目标是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 它的主要目标和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分层次的学习目标一方面可以帮助历史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顺利达标,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对历史学习感兴趣和有进一步要求的同学。学习标的制定必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 而学案教学恰恰体现了这些优势, 它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做到因材施教。例如, 我在教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挑战两极》这一课时, 就设计了两类学习目标。一类是基础的学习目标:1.知道欧盟形成的过程, 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意义;2.了解欧盟的地理范围, 提高识图能力;3.简述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的因素及主要表现。一类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这样, 可以使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学习任务下, 处于“饥饿状态”的尖子生“吃饱饭”;让进步生享受成功体验, 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案检测试题量小而题精, 不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让大家在愉快的氛围内享受学习的乐趣。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 调动全班学生, 使课堂灵动。符合以人为本, 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新课程理念。所以学案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案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赖以贯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而确定教学重点是以教学目标为根本依据。教学重点往往可以通过学案的设计体现出来, 可以在学案的设计时多留空间, 在时间的安排上也可适当倾斜, 而学案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重点。例如, 我在八年级上册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时, 这一课的重点是三大战役, 及渡江战役, 因此, 在学案设计时, 我设计了关于三大战役的三张表格, 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自己填空,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与此同时, 学生通过填表的形式掌握了本课的学习重点。教学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拦路虎”, 如果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学案教学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同样在《国民党政权的崩溃》这一课时, 该课的难点是分析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法, 我只需课堂教学内容结束时, 总结是归纳即可, 但这样却不利于难点的突破。在学案中, 我为了突破这点, 在每张表格下设计了一个问题, 分别是:解放军同国民党的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在东北战场展开?如何理解陈毅的话“淮海战役是小车推出来的”?平津战役为何选择“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自然得出三个答案:战略战术的正确、人民群众的支持、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这样,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水到渠成, 难点顺利突破。

四、学案教学让课堂更开放, 更具个性化。

学案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真正的参与学习, 使课堂变成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 实行真正的民主教学。有了学案的课前引导, 同时将历史中的“死”知识变“活”, 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学互动就水到渠成。如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八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 我布置学生预习后写一则旅游日记 (内容要求是一个中国人到英国、德国或美国去, 时间可以是太约1800、1885年或1900年, 反映当时当地的人们衣、食、住、行及生活中娱乐等最新信息) 。其中有位同学写到:1885年5月1日凌晨, 我乘坐的蒸汽轮船到了伦敦, 街上灯火通明, 我穿着尼龙袜, 但冷得发抖。我己提前打电话通知姑姑, 姑姑开着汽车来接我。第二天我们去看了精彩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 又去参观科技博览:飞机模型、电动机、纺纱机、无线电报等。这篇文章基本上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中的许多科技成就, 真假难分。由于它改变了传统的表达方式, 在课上我让学生互相阅读、讨论其真实性。学生们讨论得非常热烈, 翻书、思考、提问、辩论, 兴致盎然, 一反常态, 将枯燥的发明创造变为生活常识, 他们知道汽车刚刚发明, 电话虽然发明, 但在中国不可能有等。这样有了学生的先行自学, 克服了被动学习, 主动探究知识, 新知识点很快就掌握了。学案教学可以让课堂更具开放性, 更具个性化。

然而在践行学案教学的过程中, 我觉得仍然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 这是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例如, 学案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就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钻研, 设计科学实用的学案, 因材施教, 教师既要准备教案, 又要准备学案, 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大了历史教师的工作强度。因为历史教师, 往往所任班级较多, 如果备课时间较多, 加上作业的批改, 历史教师将会非常辛苦,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教师不愿意过多地尝试学案教学的原因。有的历史课如果采用学案教学, 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忽视教师在过程方法的指导, 往往很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熏陶。例如, 有的历史内容一旦缺乏教师的讲解和引导, 学生就不容易形成感性认识, 也就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因而, 不是所有的历史课都适用于学案教学的。学案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前已经把学案上的内容自主学习完成填充, 甚至讨论也完成, 在课堂上的任务是展示自己的成果。而由于学生本身其他学习任务比较繁重, 有的学生为了减负, 很可能去借鉴其他同学, 而自己没有认真思考过, 也就难以起到学案的作用。还有, 有些学案是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方式完成, 然而, 作为农村家庭的孩子, 尽管有的家庭也有电脑, 网络, 但是毕竟还是少数, 而到网吧显然是家长不放心的, 老师也不放心的, 谁能保证学生在诱惑前部被引诱。这也是当前我在学案教学过程中的困惑。相信跟我一样在一线耕耘的教师中, 也会有类似的体会和想法。

初中历史学案编制过程的几点薄见 篇5

在课时计划中,初中历史课通常一周仅有两课时,基本上被安排在上午的三、四节和下午,且以第四节居多,有时学校搞活动还可能被占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很有限,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探究,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就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重新整合与增减教材内容来编制学案。要编制高质量的学案,离不开一些先进的理念指导和具体可行的操作技巧。笔者将结合自身学案编制过程的经历,谈谈单元学案编制工作所要贯穿的一些理念。

1.基础性理念

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既要呈现基础的、主要的和具体的史事,反映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历史发展基本进程。如“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学案编制时应选取的核心的、基础性的史实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学生通过查资料或阅读教科书来加深理解。

2.综合性理念

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要适合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水平,删繁就简,突出重点,降低难度,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学案问题的设置可综合运用多种题型来检查,如“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学案编制可采用填空题、思考题、网络结构题、列表题、小品表演题等多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题型,这有助于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针对性理念

学案的编写应考虑普通班与实验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要注意各年级之间的能力层次及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的学习进入历史情境,由浅入深地感受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设计应做到线索清晰、重点充实、呈现方式尽量多样化,以利于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同时应避免晦涩艰深的叙述和使用过于抽象的概念,并且避免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表述方式。

4.时代性理念

通过学习“近代化”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学生不仅仅可以增加历史常识,而且会用历史的思维去看待现在发生的事,逐步形成社会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增强振兴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有了理念的指导,还需要一些具体可行的保障措施来践行和检验理念的对错与优劣,同时在学案编制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加以改进。具体的保障措施如下:

1.制度设计保障

如果没有制度的有力保障,学案的质量肯定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学校的相关部门制定学案编制工作的具体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和评价措施。

作者所在学校从2008年下半学期开始实施学案教学方案,要求各个学科组上课都要编制学案,当时由教学处和教研处共同负责,后在检查中发现教师学案编制得很少,有的就是买现成的活页资料当学案,要不就是简单罗列书上的知识点,原创的几乎没有,从而造成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和资源的浪费。2010学年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整改,特别对学案的编制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如学案内容的选择、学案的结构安排、不同学科的编制方法、学案的提交与存档、学案内容的评价等,这为学案的有效编制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2.程序安排保障

程序对于效率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历史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很多,与教学程序安排是否恰当有关。程序化可以使教师学案编制过程的方向性、目的性、针对性更强。如在收集材料方面,首先要阅读并理解课标,结合学生的特点研习教材;其次要结合本市的中考要求参考各地与本课或本单元相关的中考题;最后要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把所选的材料呈现在学案上。如果在学案编制实践中缺少或没有程序化意识,编出的学案就会杂乱无章,不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这样十分不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3.人员协作保障

学案的编制主体主要是教师,学案的质量也取决于教师的能力与水平。一般的初中教学实行的是由教学处主管下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负责制,具体到每个年级主要由备课组长具体负责,由主备人拟订草稿后经教研组或备课组讨论后定稿,通过电子平台再将电子稿发送到教学处汇总。

整个学科组的教师在年龄、学历、精力、敬业精神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其编制学案的水平也存在差异,那么如何保障整个组内成员都能各尽其职呢?作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一定要熟悉组内每位教师专业上的特长,在安排课时学案编制时,尽量做到针对性强些。如男同志较理性,比较适合理论性较强的课学案编制;女同志较感性,较适合文化、艺术、科技类课时的学案;年轻同志由于教学经验不足,较适合编制活动课学案,加之他们的计算机熟练程度高,非常胜任学案的编辑和排版;老同志要为学案的编制把握好结构和方式。同时,组内同志要明确学案是为教研组、为备课组、为自己更是为学生而编制的。

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主讲人制度、二次(周三与周五)备课制度和三次审查制度。在周三第一次集体备课时主讲人要把准备好的学案初稿提交到备课组或教研组供大家讨论。集体备课时,由主讲人先说明自己的学案设计的思路,并按照学案结构的顺序,对学案各个部分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然后组内每位教师都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逐部分、逐环节共同讨论,学案编制的主讲人负责记录,并结合大家的讨论记录修改、完善学案初稿。在周五的第二次备课组活动时,备课组长把主备人修订稿发给各位组员认真做一遍,再提出修改建议,经过第二次审定后的学案由备课组长交教研组长审批。主备人把经过教研组长审批的学案稿送交年级管委会,年级管委会分管教学的主任审定后印刷。印刷后的学案还要及时上交教学处存档,至此一份高质量的学案才算编制完成。

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特征    内容     流程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13

一、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精心设计教学

学案导学教学设计要做到“三个要”。一是要根据高中历史课的内容安排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工作,这是设计学案最为根本的思路;二是要以从文本中提炼出来的学案问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活动过程为基本线索,还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和本课时的训练目标来设计学案;三是要潜心研究,准确解读历史教科书,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对文本教材进行整理加工、开发利用,从而形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内容鲜明、条理清楚的、过渡自然的学案。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课型、不同的学段,设计出理想化的学案。

(二)讲课精练高效

一般情况下,教师连续讲课应把握在3-8分钟,整堂课教师讲课最多不超过15-20分钟,要做到精讲、互动(包括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背诵记忆、动手练习等)有机穿插进行,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板书、三案(学案、教案(导案)、练案)等媒体的作用,力求课堂容量、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学生学习历史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

我们的历史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杜绝走向习题化的弊端。在设计学案的时候一定要授之以渔,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指导,积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听众的被动接受局面。精心设计学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教师一定要坚持执行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发扬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四)落实历史课堂的分层教学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今天的学案设计一定要体现出层次化,体现出梯度化,设计学案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训练中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创造出辉煌,这样学生会慢慢爱上历史课。

(五)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历史课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会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反馈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达成预先设计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学案一般包括的基本环节(基本内容)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主要包括“识记”“理解”“运用”等不同层级的知识能力的要求。

(二)学习重点难点

告知学生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有侧重地去看,减少学生的盲目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应予以汇总分类,留到上课时再做统一解答。

(三)自主学习检测

以知识填空、知识问答﹑基本运用等试题形式对本课时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

(四)知识点拨

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化与拓展,主要对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思路进行分析,对易混淆知识点进行比较,并适当进行拓展和延伸。

(五)经典体验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经典试题(高考、联考、模拟等试题)2-3道,让学生感知、体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它由解题思路和答案两部分组成。

(六)自主(合作)探究

设计2-4个契合本课重点和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先自学、合作学习,再自已动脑动手,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七)课堂反馈

对当堂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题目要少而精,点面结合,力求举一反三,符合高中历史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四段八步”是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四个教学阶段各有两个教学步骤,一共八个步骤。

(一)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

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这是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的独立学习。这一自主学习具体来说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就是在学习历史课程之前,教师根据学生提前预设的学案内容自主探究文本,在学案三维目标、学案重难点、学案方法的指引点拨下,再结合自身的文化底蕴,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以及网上查询等方法,与历史教材亲密接触,完成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的习题,初步整体感知文本。第二就是质疑,将自己不懂的问题、不理解的问题标记出来,做好批注,以备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合作探究。

(二)合作探究

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合作学习阶段,分为两步:(1)对学——学生结对相互检查学案的完成情况,指出错漏处,并相互启发,解决独学时的部分疑难。(2)群学——首先,在学习小组内,组员各自提交问题进行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再解决部分疑难;然后,各小组将共同的问题提交班级研讨,进行更大范围的展示交流。

(三)评价反馈

学生在展示的时候,教师要适时点拨,完成学生的能力体系,形成相关技能。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突出历史知识的重点,突破历史知识的难点,让学生整理历史笔记,建构自己的历史知识网络。

总之,在历史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学案,多层次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依据学案导学,让学生实践、练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赵恒烈,冯习泽.历史学科的创造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刘军主编.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齊健主编.历史教育价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张静主编.历史学习方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历史学案 篇7

一、初中历史学案编写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

因为我校学生间的历史知识水平差异比较大, 所以教师编写历史学案, 可以采取个人编写与集体教研探讨相结合的方式。步骤如下:第一, 提前由担任本年级教学任务的骨干教师, 根据教研室编写或修改计划与具体分工, 执笔编写学案草稿或修改上学年学案。第二, 把学案草稿分别发给历史教研组成员, 要求写出修改意见。第三, 全体成员共同对学案草案进行集体探讨, 并形成学案草案的修改意见。第四, 负责执笔编写学案的教师, 按照形成的集体修改意见, 对学案进行重新修改和整合, 形成定稿。这样集中各骨干教师的智慧, 既加强了集体备课, 又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使学案更具实用性。

二、初中历史学案的基本结构宜精简, 不宜过细过全

一般学案的基本结构包括“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达标反馈”五部分。如果其结构包括九部分, 还有“知识结构”“学法指导”“自学质疑”“知识链接”等。使用时, 留给学生、教师更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三、初中历史学案导学从教师角度突出一个“导”字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它一改过去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 发挥最大效益。所以教师在编写和使用学案时, 要能体现对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拓展等各环节的学法指导, 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方向、创新的空间, 不能因为有了学案就把整个教学、学习过程都丢给学生, 放任自流。

四、历史学案导学从学生角度强调一个“学”字

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 由教师设计, 最终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使用和完成的。教师要注意进行换位思考, 即首先想一想假设自己是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 是怎样认识这些学习内容的, 会遇到什么困难, 需要教师哪些指点。然后思考去怎样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思考怎样放手让学生去学习, 发现, 去创造;思考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将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结果设计成相应的学案, 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即“以学生为本”。总之, 历史教师的所有工作是围绕学生的“学”展开的。

五、初中历史学案导学要注意遵循学案的辅助性原则

学生上课有了学案, 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极端———以学案为中心, 以学案代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案的辅助性, 从辅助教师“教”的方面讲, 教师对一节课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这样一个预设方案的形式, 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意图体现出来, 让学生明白教师的指导意图, 让学案成为教师“导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学案的辅助性, 从辅助学生“学”的方面讲, 学案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发现、探索和巩固知识, 形成个性;引导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认知主体作用。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料, 教师、教材、学案都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 只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案, 才能体现历史学案的辅助性原则。

六、初中历史学案以问题为引领

问题探究是历史学案的关键所在, 历史学案要以问题为引领, 设计递进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学案的问题引领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体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指导学生解决难点, 突破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初中历史学案应当是灵活机动、具有开放性的

学案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预设方案, 教师教学意图的体现, 由于学生知识掌握层次、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 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与预设情况有出入, 所以学案应当是灵活机动的。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能发现许多教师所不能预想到的新问题, 也可能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因此, 设计学案时应当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的空间, 鼓励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找问题, 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学生只有借鉴、补充、完善学案, 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随着学生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 学习方法的不断完善, 知识体系、历史脉络的渐趋清晰, 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会逐步提高, 历史学案的内容也会不断深化。所以作为辅助教学的历史学案应当是灵活机动的、具有开放性的。

总之, 历史教师在设计、使用学案时, 应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 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

历史学案 篇8

一、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平台的基本理念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建构性学习, 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在心理表征过程。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 (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 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 (新知识) 相互作用, 主动地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 主动地建构新知识或信息的意义。他们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主张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 但教师的指导成分要逐渐减少, 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走向自主学习便成为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必然选择。

以教导学, 是教学的铁律之一。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 也就是学生还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 必须先教后学, 以教导学, 教师的“教”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的“学”在于自主、独立的学习。

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平台是由多层次的学习目标、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网络化的知识图表、多维度的问题组、多视角的情景材料、多元化的信息源等内容整合而成的导学助学系统。它立足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 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实质上是教师有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二、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平台的构建原则

1.探究性原则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重要的是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在学案导学平台的各个环节中,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书本上间接经验获得的, 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到的。

2.置疑性原则

“疑”是激发思维的线索, 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这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要积极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情境, 精心设计问题组, 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 对重要历史问题“自我设疑”, 并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3.主体性原则

在学案导学平台的设计中, 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观,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点不仅要在学习活动的时间上得以体现, 还要在以学生思维活动、认知过程为主体的这一更深层次上加以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关键, 要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交流活动中实现陶行知所说的“六大解放”:大脑 (思维) 的解放, 眼睛、耳朵的解放, 手的解放, 嘴的解放, 空间的解放。

4.开放性原则

首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 不受压抑的。其次, 是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本学科教材, 要实现本学科教材内容的扩展、跨学科综合和超时空联系。第三, 是学习时间的开放。学习时间不能只局限于课堂45分钟, 还应延伸到课前课后。第四, 是空间的开放。课堂是组织学生学习, 实施教学的主战场。但不能把学生封闭在课堂, 要适时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 围绕学习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校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视野, 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并在活动中训练各种能力, 增长才干。

5.过程性原则

要改变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简单做法。把学习的重心由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 转到学生自主探索上来, 让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

三、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平台的框架设计

学案是实施学案教学的基础, 学案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自学的质量、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师必须在深入研究和分析课程标准、教材, 广泛研读各类参考资料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学案。

1.框架设计的基本要求

(1) 导学性和助学性相统一。

学案是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系统方案, 必须设计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分析和学习方法提示等内容。学案又是辅助学生学习的方案, 它既不能是教案的翻版, 更不能取代教材。

(2) 目标的多样性和导向性相统一。

学案是较全面的导学助学体系, 它的目标体系也具有多样性:辅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历史认识能力和学科基本技能。但在“兵分三路”同时, 也要突出“主攻”方向, 学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塑造学生创造性人格特征”这一中心目标。

(3) 完整性与层次性相统一。

学案内容可根据导学、助学、训练 (培养) 、总结、评估 (检测) 等功能层次, 设计学习目标、学法提示、重点难点分析、知识结构 (或知识图表) 、辅助性问题组、释疑解难、教材材料解析、质量检测、资源库等项内容。

(4) 基础性与能力性相统一。

学案不仅要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有助于学生的预习、自学与复习。还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学案导学平台的框架结构

(1)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分析、学法提示。

这三项内容的设计, 旨在让学生明确要学什么, 怎样学,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提高学习效率。

(2) 知识结构 (或知识图表) 。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论述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时指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好的模型里, 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获得的知识, 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 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科学的知识结构, 不仅把相对散乱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规律等历史基础知识条理化、层次化和体系化;还提示了历史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益于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与掌握, 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设计科学的知识结构是学案设计的重头戏之一, 设计时应注意:①必须以教材内容为依据, 可适当进行必要的补充;②图表符号要科学、美观, 既实用又赏心悦目;③要结构合理, 层次分明, 条理清晰;④内容要全面, 详略宜得当;⑤语言要简洁、精炼、准确;⑥忌越俎代庖, 教师的任务是运用有意义的图示符号构建知识结构图表, 并设置提示性质的有效信息目 (如原因、目的、性质、特点、作用等) , 至于具体内容, 则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添置。

(3) 辅助性问题组。

结合知识结构和教材内容, 适当补充部分材料, 针对性地设计一系列辅助性问题组, 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性环节。问题组的设计既要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问题的设计标准:①合理性。问题中隐含的已知判断必须是正确的, 若是有错误则问句不合理;问题中隐含的已知判断也必须是学生学习过的内容, 或是与学过的知识密切相关的史实, 如果学生不具备回答问题的“已知”, 则问题无疑是对牛弹琴, 强人所难, 当然也不合理。②针对性。问题要能够反映学生求知的实际要求, 针对性强。必须问在教学目标的要点之处, 问在学生有疑之处;还要能够在学生无疑处设疑, 针对学生思维的误区设疑。③量力性。问题要难易适度, 量学生学习基础之力, 问学生能力所及之题。问域清晰, 生答域在学生近期的知识, 能力发展区内。要有一定的难度, 但只要肯“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这种问题可以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④渐进性。问题组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问题组是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系列的有机组合。组内问题要由易到难, 由表及里, 一问接一问, 环环相扣。这样的问题组合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循序渐进, 达到最佳思维状态。⑤思想性。问题的思想性是体现历史教学德育功能的重要方面。出题时要注意把握思想性原则, 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得到认知与情感双丰收。⑥启发性。缺乏思考价值的简单问题和脱离学生、教材的复杂问题, 都没有研讨的意义。出题一定要注意它的启发性, 角度要有变化, 题式要常翻新, 让学生有新鲜感, 能受问题的吸引和启示。一般说来, 需要掌握比较多的已知判断才能解答的问题才富有启发性, 它会问出一个思考过程, 能吸引学生主动探索, 激发出学习的热情来。

历史问题的类型:①概述题。要求学生概括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历史人物活动的主要事迹, 历史现象的归类综合或科技文化的分类整理等。②评述题。要求学生列举历史现象、事件或人物的活动, 进行夹叙夹议的评论, 说明对有关史实的看法。③论证题。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观点或结论, 综合历史事实进行分析论证。④比较题。要求学生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比较对照, 归纳其相同点或不同点。⑤史料辨析题。要求学生准确辨别习题引用的史料与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经过准确的判断、分析, 回答相关的问题, 或就史料的是非曲直发表自己的见解。

(4) 释疑解难。

针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疑难杂症”, 指导学生如何化繁为简, 变难为易, 逐步突破难点。重在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 特别是要帮助学生排除思维上的障碍。

(5) 教材材料解析。

针对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材料, 结合教材内容, 围绕学习目标设计难易适中的若干问题。学生通过解答问题可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活动, 发展了历史思维能力。

(6) 思维训练。

历史学习的核心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 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需要发散的思维, 复合式的思维, 需要广阔的、全面客观的、辨证发展的视野。针对学习目标的要点精心设计适量的难易不同、类型各异的测试题。备教师在课堂上新课内容结束后的训练之用, 也可供学生自学后的自我训练之用。

(7) 资源库。

充分利用历史导学案落实新课改 篇9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

1. 历史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所以说, 对于当前在各地风行的导学案教学方式,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 就不应只是着眼于一节历史课, 更应注重其纵横间的知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编写的导学案既体现教学深度, 又能满足知识的广度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

2. 导学案的编写必须围绕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点去精心设计。

当堂所授课文的学习内容要突出重点, 要能准确把握教学的三维目标;课前、课后设置的练习题要有梯度。同时针对历史学科的广博性, 教师还可在导学案中补充相应历史信息或历史图片,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 并提高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和从中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现阶段, 历史中招考试当中开放性问题屡见不鲜,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更应注重其生活化的教学原则, 让导学案的内容与时俱进, 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这些无疑是对教师的“选材”“选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导学案中的目标导学大部分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的。

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设置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进入这些“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教师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引导者, 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交流模式由传统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转变成“师—生”“生—师”“生—生”的多向交流模式。如果授课教师没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则很难做好这一点。

4. 导学案的使用使集体备课效率大大提高。

备课组长先将内容进行分工, 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 主备教师要拿出自己的初稿供各位教师传阅, 每位教师分别提出自己的看法, 随后再加以讨论、决定, 最后备课组长拿出具体意见。这样一来, 既能保证导学案的质量, 也使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有机结合在一起, 更能体现教师的团队精神, 保证集体备课的落实, 创造集体智慧, 让教师的课堂更加有效。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的具体步骤与过程

1. 自主学习。

设计这一部分的时候主要以问题的形式进行, 学生可以根据一定的提示进行自主学习、探究, 从而完成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 突出重、难点, 同时要少而精, 形式多样, 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以“秦的暴政”这一知识点为例:

参考第63页第一段, 想一想秦朝灭亡仅仅是因为秦始皇个人的统治十分残暴吗?

第一个问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用到了课内、课外资料, 这种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修养, 同时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入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秦始皇残暴统治的印象。在设计第二个问题的时候, 因为学生已经了解到了秦始皇的暴政, 那么再问学生“秦朝灭亡仅仅是因为秦始皇个人的统治十分残暴吗”, 就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使其积极地去看书、去思考。这部分的设计, 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提示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学, 变“学会”为“会学”, 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2. 合作交流。

这部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价值观为出发点, 把一些重、难点以讨论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解决疑难问题, 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是这样设计合作交流部分的:

第一题是“小组、师生互助解疑”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 。使用的时候把它安排在自主学习环节中, 先由小组内部交流自主学习部分的问题答案, 如果有疑问, 能解决的小组内部解决, 不能解决的再举手请教老师。

第二题是“通过课前预习, 把你找到的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第三题是“李白曾写诗赞扬秦始皇说,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司马迁在《史记》中却说秦始皇‘刻薄寡恩, 心如狼虎’, ‘为人刚愎暴戾, 自以为是’, 喜欢采用刑法杀戮来确定自己的威严。同时民间还流传着‘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那么在你心中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这一题是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 补充、加深自己对秦始皇的了解, 同时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

3. 成果检验。

为了使学生及时地巩固和吸收学到的知识, 同时为了发展各类学生的能力, 设计习题的时候要有层次性。

4. 学后记。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加强总结反思,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发现问题, 这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历史学案 篇10

一、课标导航, 呈现备考要点

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学案的首要环节。通常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考试说明”, 明确考点, 并用特殊符号醒目地标出变化的和新增的考点, 以提醒学生注意。学案的这一“导航”功能可为学生依纲扣本、回归教材、夯实基础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为下一步具体的知识梳理作了重要铺垫。

二、自主学习, 完成基础梳理

第一轮复习以紧扣课本、夯实知识基础、练就学科能力为主, 决定了基础和主干知识的梳理是学案的主体和核心。那么, 具体如何操作?仍以新授课的形式教学肯定是不可行的。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复习, 在设计学案时我们通常将知识点化为问题视角,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并培养其“问题意识”;或者以填空形式让学生通过关键词来掌握要点, 培养其自学的方法和能力。基础梳理的过程, 是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学案回归教材, 全面、细致地进行自主复习的过程, 因此教师通常会提前下发学案, 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己完成, 对于个别薄弱点, 教师上课时给予适当点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一环节的设计应尽量做到起点低又切实可行, 以便学生能享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就感, 使学生充满自信, 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更高层次的学习中去。

三、合作探究, 实现思维提升

近两年江苏历史新高考的命题日益突出能力与探究, 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为了顺应这一趋势, 我们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 使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 产生新思维火化。于是, 针对一些学生不能突破的关键点, 我们在学案中应设计一些深层次的、难度较高的问题供学生合作探讨, 以激发思维、提升能力。

如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学案中, 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怎样面对?请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经过教师的思路点拨与诱导,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和探究, 最终师生共同提出了以下建议: (1) 坚持对外开放; (2) 既要快速发展本国经济, 又要关注和防止环境污染等问题, 和谐发展; (3) 加大科技投入,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5)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6) 加强区域合作等。这一环节, 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紧密结合, 在教师点拨和学案引导下讨论、探究, 形成有序有控的师生、生生互动过程, 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四、线索建构, 形成整体感知

构建知识结构和线索是历史学案的骨架。历史知识纷繁复杂, 特别是新课程中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的划分, 易使学生产生时空错位、史实混淆、因果混乱等问题。因此, 一轮复习时教师有必要结合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子目或者打通时空、整合教材, 以便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 构建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现状不能完整概括知识体系, 因此在设计学案时一般都由教师拟定系统框架, 适当留白, 尝试让学生总结归纳。学案通过图示或者表格, 以纲带目、化难为易、言简意赅, 即可将大量的历史知识互相关联和系统化、整体化。知识体系和线索的构建, 能使学生对主干内容一目了然, 对历史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 既有益于提高记忆效率, 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五、限时演练, 检验复习成效

这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师通常精选近几年高考题, 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来检验学生的复习成效, 以单选题和材料题为主要题型。演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一方面可以起到自我检测、查漏补缺的作用,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典型例题给予学生解题思路和技巧方面的指导。

六、拓展延伸, 发展开放思维

针对江苏历史高考试题日益“史料化”的趋势, 我们教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 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适应当前的高考。学案的最后环节, 我们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和常用的史学研究方法, 或者介绍一些相关的史学新动态, 让学生了解教材之外的某些史学观点, 开阔学生视野, 同时使学生逐步形成开拓性的思维能力。如在学案中补充说明了历史新课程突出的三种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 并要求学生尝试以这三种史观整合相关历史知识, 其意图是希望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发展历史思维。

以上六条我已在实践中应用, 实践证明, 学案教学在高三一轮复习教学中成效显著,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有利于实现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能力。

学案教学, 把复习课还给学生,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教师不再唱“独角戏”, 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指引学生一轮复习的航向。学案教学,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态度,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概括、分析与综合等学科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 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实效。

学案教学, 变教为诱, 变学为思, 以诱达思, 改变了传统复习课中教师灌、学生装的弊端;它以导促学, 促使学生从“苦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易学、会学”。学案教学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优化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借助学案, 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 同时在课堂上时而写, 时而记, 时而思, 时而答, 多种感官齐参与可减少分神的机会, 促使学生专心投入课堂, 提高复习的效率。

3. 有利于提升教研能力, 增强合作意识。

为保证学案的质量, 组内教师们凝心聚力、加强合作、相互学习, 努力钻研教材、课标和考纲, 改善教学方法, 久而久之, 教研能力逐步得以提升。同时, 通过学案的共同研讨彼此间的感情也得到了升华, 合作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浅谈初中历史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 篇11

初中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新课程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态势稳步地向前推进。作为课改的重头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自然成为新课改中最靓丽的风景线,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便是其中的精华。

一、学案的概述

学案是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学习过程的设计方案。它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自学疑难信息反馈、学能测试以及自我矫正反馈等环节,由师生共同完善。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的教学思路的体现,而学案则体现着学生对学习思路的指导。导学是指在教师及学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学案之于学生如同剧本之于演员,学案就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剧本,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学习,同时可以参与学案的编制,对学案进行适当的修改,在运用学案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自己的主动反应和主动改变。

二、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及环节

1.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老师精心编好的学案,一般在课前发给学生。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有目的地进行预习。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就能解决,老师上课就不必花过多的时间讲解;在预习过程中没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带到课上通过老师讲解和与同学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但这时老师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告知学生自学的方法。第二,要向学生明确预习的要求。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通过前面自主预习环节的学习,学生对本课要讲的内容、已经掌握的内容和还没能明白的内容都有了清晰地认识,做到了心中有数。教师在上课伊始,首先说明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使学生明确本课在本单元及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在小组意见取得一致的基础上,教师安排不同小组的代表进行发言。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间互相提问。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并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

3.教师点拨,解决疑难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

4.课堂小结,建构体系

课堂小结是一节完整的历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课堂小结所采用的形式主要有: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表格或图示和图片等。通过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的小结,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课堂小结,可以引导学生跳出本节课程学习的束缚,适当地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把本单元所学内容与前后左右的知识进行联系,使之向更深更广的方面拓展,从而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这对他们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大有帮助的。

5.巩固练习,求异延伸

历史教学中导学案问题设计略谈 篇12

关键词:导学案,问题教学,有的放矢,层次性,开放性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有了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设计高效问题,是教学实践中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略谈一下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问题设计要紧扣课标,做到有的放矢

课程标准是指在特定阶段内要达到的预期教学 效果。导学案目标的 制定应以 学生为本,关注学生 的发展。编写课堂导学案前应做好几项准备工作:一是熟悉课文内容,二是明确课程标准,三是明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有的放矢。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 的社会变革》课标要求:说出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和作用,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材料一:看图片,图(1)是奖励耕织 图,图 (2)是废井田 开阡陌图。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 上爵……而 集小乡邑 聚为县……平斗桶权衡丈量”。材料三:变法行之十年,秦民高兴,道无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 战。问题设计如下:

1.上述材料体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2.根据这三则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的作用。

4.联系我们今天的生活,说一说商鞅变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选择难易适度的知识点作为问题切入点,在新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二、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有 效 地 提 高 不 同 认 知 水平学生的参与度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大意就是说,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 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转化,然后到社会能力的转化。学校的课堂组织形式多数以大班教学为主,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导致同一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未达到同一水平。如果缺乏梯度性问题的设计,就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造成基础差的学生学不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的局面。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重视问题的 层次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课堂参与度。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一课中,问题设计如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 哉!挥剑决浮 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1.李白称赞的秦王是谁?

2.“扫六合”指什么事?具体是什么时候?

3.秦王扫六合后于什么时间建立了一 个 什 么 样 的国家?都城在哪里?

4.你认为“诸侯尽西来”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设计由浅入 深,满足了不 同层次的 学生的需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有效的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动力,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三、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

狭隘、单一的习题难以引起学生的 兴趣,学生更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所以问题的设计要重视答案的开放性,借此扭转学生的思维定式,激发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新思维。学生提出多个解决方案的同时,也为学习对话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例如,七年级下 册第10课《辽、西夏与 北宋的并立》,导学案探究题是这样设计的: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 至雄州交割。”(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问题设计如下:

对材料提及的议和历来有两种评价,第一种认为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屈辱的盟约;第二种认为签订盟约是件好事。你支持哪种评价?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是从哪个角度看待问题。对北宋来讲,《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合约,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另一方面,《澶渊之盟》签订后,北宋和辽之间保持了长达数十年的和平稳定,辽统治区的经济文化得到较大的发展,缩小了和中原地区的差距,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从长远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种开放性问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上一篇:丰富阅读体验的途径下一篇:驱动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