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研究

2024-12-2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研究(共10篇)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研究 篇1

在临床上, 很多种皮肤病都会引起皮肤瘙痒, 如:荨麻疹、银屑病、湿疹、皮肤瘙痒症等。可以泛发全身, 也可局部发生;有轻、有重;可持续、可间断、可阵发;病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发病季节不同、发病年龄不同;皮肤瘙痒症多见于老年人, 易发于冬季;特应性皮炎多见于儿童, 易发于夏季;神经性皮炎多见于成人, 四季均发。患有皮肤瘙痒症的患者禁食一些带有刺激性食物, 也不能搔抓皮肤, 否则会使病情加剧。另外, 也不宜进行烫洗, 这也是加重病情的其中一个原因。采用中医进行治疗皮肤瘙痒, 要根据瘙痒病因再确定采取哪种治疗方式。从中医角度来讲, 引起皮肤瘙痒主要是因为身体虚弱时被各种病邪乘虚而入, 这些病邪造成人体内的气血无法正常运行, 水谷精微转化不顺而引起的。因此, 在采用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症时, 要针对患者具体情况, 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才能达到满意效果。以下就这几种病邪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1中医治疗常见性皮肤瘙痒临床分析

在临床工作中, 经常会遇到皮肤瘙痒患者, 而且很多患者都是长期、反复用药进行治疗而没有效果前来就诊的。本文按照中医理论, 采取内服和外洗两种方式互相结合进行治疗。

1.1风寒

这种病灶一般在冬季比较容易发生, 出现皮肤瘙痒的部位通常在前胸、头面部、双手等一些外露的部位, 当遇到气温突然发生改变或者天气比较寒冷时, 患者的皮肤瘙痒症会愈加严重, 遇到天气比较热或者出汗时, 症状会稍微缓解。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浮紧。风寒一般是由于患者体内阳气不足, 受到风寒侵袭, 郁结不去而造成皮肤瘙痒的。对这种病灶主要可以采取疏风散寒、调和营卫的方法给予治疗。处方如下:麻黄5g、桂枝6g、白芍8g、荆芥10g、甘草6g, 姜片2片、红枣6个。其中, 麻黄具有发汗散寒、风邪顽痹、风疹瘙痒作用, 桂枝和白芍互相结合具有调和营卫的功效, 荆芥和防风则具有祛风止痒功效, 甘草是一种补益中草药, 可以调中, 而生姜和红枣又能调和胃。

1.2血虚

它通常发生在身体比较虚弱或者年龄比较大的人群, 秋季和冬季是多发季节, 患者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难忍, 尤其是在夜晚时更痒, 患者会自主搔抓, 搔抓处会有苔藓样状, 患者会感觉到疲惫劳累, 经常会出现失眠。舌质淡、而且脉虚细。通常是由气血不足、血虚风燥而引起, 采用养阴清热、祛风润燥的治疗方法[1]。处方:当归12g、川芎12g、生地30g、赤芍15g、玄参18g、沙参30g、全蝎6g、乌梢蛇15g、蜈蚣3条, 水煎服。

1.3血热

血热一般发生在夏季, 以年轻人比较多见, 患者皮肤瘙痒难忍, 还会有灼热感, 天气比较寒冷时会有所缓解, 遇到热天瘙痒更严重, 患者会有心情浮躁、口干舌燥等表现, 舌红苔薄黄, 脉数。主要采取凉血清热、消风止痒的治疗方法。

处方:当归10g、丹皮8g、生地13g、玄参15g、赤芍13g、白蒺藜10g、防风10g、蝉衣6g。其中当归、丹皮、生地、玄参和赤芍都有清热凉血功效, 而白蒺藜、防风和蝉衣又具有消风止痒作用。

1.4风湿

风湿一般发生在夏季, 年轻人比较多见, 皮肤瘙痒难忍, 搔抓以后会起丘疹、水疱, 皮肤湿烂, 舌苔黄腻, 脉弦滑。主要采用祛风化湿、清热止痒的治疗方法。处方:地肤子15g、白鲜皮15g、苦参15g、蜈蚣3条、全蝎6g、土茯苓30g、荆芥15g、乌梢蛇12g、防风15g。

1.5风盛

一般发生在冬季, 全身皮肤瘙痒, 搔破会出血, 而且很长时间都难以愈合, 舌质红, 苔薄黄, 脉弦。主要采用祛风清热止痒的治疗方法。处方:蝉衣8g、羌活8g、荆芥10g、防风10g、连翘10g、银行10g、黄芩10g以及乌梢蛇8g。

多发性的皮肤瘙痒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觉感到瘙痒难忍, 有时候还伴有水疱、红疹, 比较严重的还会出现溃烂、脱皮等, 发生部位有的是局部, 也有的范围比较大。中医学认为, 皮肤瘙痒是因为风热、风寒或者湿热之邪蕴于肌肤, 不得疏泄所致。一般对于症状比较轻的患者可以采用内服的方法, 而病情比较严重的就要在内服治疗基础上进行外洗辅助治疗。处方一:防风50g、川升麻25g、苦参50g、白蒺藜25g、蛇床子25g、白矾25g、枳壳25g﹑地肤子30g﹑蚕沙30g, 将这几味药联合使用, 可以起到祛风杀虫、清热解毒、消风止痒的疗效。用水15L, 煎至10L, 将这些药挫细, 去渣, 到暖室中进行洗浴, 让汗排出。此方具有祛风、润燥和止痒之功效, 特别适合于治疗风湿外侵, 全身发痒无溃烂的患者。处方二:黄柏30g﹑龙胆草30g﹑马齿笕50g﹑苦参15g﹑儿茶30g﹑生地榆15g﹑败酱草30g﹑枯矾30g﹑煅龙骨30g, 煎水2L, 用4~8层纱布蘸药水湿敷患处, 每天1~2次, 每次20~40min。本方有清热燥湿﹑收敛止痒作用, 适用于有水泡糜烂渗出﹑或者因搔抓皮肤感染患者。

2讨论

皮肤瘙痒症, 它只是一种症状, 而不是一种皮肤病,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 全身性皮肤瘙痒和很多疾病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 例如:糖尿病、癌症、慢性肝肾疾病、内分泌失调以及神经官能症等[2]。而白色念珠菌感染、蛲虫、滴虫、以及女性白带过多都是引起局部发生皮肤瘙痒的原因。另外, 气候影响如炎热、干燥、寒冷以及老年人皮肤萎缩、枯燥等, 易引发此症。一般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 而且经常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 发痒程度深浅不一, 可局部发痒, 也可全身发痒。从中医理论来讲, 属于“痒风”范畴。因此, 皮肤瘙痒不能拖延时间, 要尽早治疗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 采用中医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

瘙痒是皮肤瘙痒症的最典型症状, 患者会自觉灼热感、针刺感或者虫爬行感, 会因为受热和辛辣、烟酒等刺激之后加重病情。年纪比较大的患者经常会感觉躯干部位最痒。长时间就会导致苔藓变样或者湿疹样发生改变, 使患者精神不振、失眠以及食欲差等。通过皮肤检查, 经常不见有原发疹, 只有由于搔抓而继发抓痕和色素沉着发生改变。冬季发生瘙痒通常会出现在天气突然变化的情况, 而且患者会感到洗了热水澡之后就会发作。而夏季发生瘙痒主要则是由温热引发的。在本文提供的处方中, 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和玄参等都具有滋阴清热、养血祛风的功效, 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沙参具有养阴润燥的功效;而蜈蚣、全蝎以及乌梢蛇都有搜风通络、解毒止痒的功效;地肤子、白鲜皮和苦参等都有清热、祛湿、解毒的作用;土茯苓有利湿功效等。因此, 以上采取的这种治疗方法, 辨证准确, 药合病机,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于比较严重或者久治不愈的患者, 还可以结合外洗进行辅助治疗, 可以有效控制和治疗病情的发展, 在治疗皮肤瘙痒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果患者是由于受到内科疾病造成的皮肤瘙痒症, 久治不愈, 最根本的还是要先治疗内科疾病。

皮肤瘙痒患者还要注意平时的饮食, 忌食辛辣、腥味海鲜、葱、冷饮、烟酒等一些刺激性食物, 饮食要清淡。而且在平时还要加强身体锻炼, 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患者患了皮肤瘙痒症, 或者是冬季瘙痒患者, 要尽量不用热水洗澡, 也尽量不用沐浴露或者香皂[3]。临床实践证明,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症具有很好的疗效, 而且不产生副作用, 对患者的身体不造成影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君丽, 穆贤, 胡志英, 等.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护理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1 (1) :45-46.

[2]卢晓燕, 甘才斌, 张晓宁.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 2011 (3) :85-86.

[3]田敏, 熊炜, 徐昭, 等.自拟止痒汤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52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 (3) :41-42.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研究 篇2

小白菜500克许,洗净泥沙,甩干水分,每次抓3--5棵在患处搓揉,每天早晚各一次。

牛皮癣、头癣、各种皮肤病癣

猪胆一个,刺破,将胆汁放在小碗内,加入明矾(如黄豆大),待溶化后用胆汁搽患处。此方治疗多年皮癣、顽癣效果神奇。

扁平疣偏方

新鲜的香附草(也叫莎草)和锁眉草各七八棵,洗干净放容器里加水煮开,然后使长疣的部位迅速靠近容器,用热气熏一熏。用脱脂棉蘸着热水反复患处,直到水凉才停手。一天一次,连续三天。病程稍长的,可在换药后按上述方法再做三天。

湿疹、体股癣、皮肤瘙痒

帕芙欧珍肤膏,可以治疗各种皮炎、湿疹、癣。对皮肤瘙痒的效果特别棒。我身边有得了10几年皮肤病的,去医院花了几万都没治好,用这个药膏几个疗程就彻底治愈了,是家庭必备的万能膏。

牛皮癣

采几条鲜榆树枝,挤压出汁液抹在牛皮癣患处(汁液仅能用一次),每天一次,连抹10天,见效。

桃花癣和钱癣

9克白菊花、6克白附子、7克白芷,放在砂锅内煎20分钟后晾凉,将少许药汤倒在小碗内,用药棉蘸着药汤擦洗患处。每天至少2--3次,洗的次数越多越好。第二天再把药锅内的药汤烧开可继续使用。

花斑癣

生姜250克洗净切片在日光下晒干,然后放入洒瓶内用白洒涂抹患处,一天3次勿间断,三五天就好。

湿疹

用香油每天炸六七个蝎子,坚持吃一个月,效果显着。蝎毒对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患有哮喘、气管火,常气短、气憋者应慎用。

夏季湿疹

中医绿色疗法治疗皮肤顽症 篇3

好医生,德高艺精心善缺一不可

什么原因促使她走上了从医之路?

“其实我小时并不喜欢医务这个行业。我从小嗓子好,我家门口就是空政文工团,每天早晨我会起得很早到文工团门口看他们练声,并且学会了一些发声的方法。那时样板戏比较流行,我经常参加学校的一些文艺演出,并经常在学校广播教全校同学唱样板戏,先后考取了中国戏曲学院和好几个部队文工团。因为父母的强烈反对,都没去成,唱歌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

“1976年我进入北京第二医学院(现在的首都医科大学)中医系上学。大学四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家区属医院中医科工作。医院选派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做我的师傅带我。师傅给我上的第一课就是医德,第一对待患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所以对待患者要一视同仁;第二,开方要工整,一定要患者看清开的何药何方,并且要让患者看清你的签名。师傅的话让我受益一辈子,并且像座右铭一样指导着我的工作。”她说。

谈到如何成为一名好的医生,中医泰斗刘渡舟老师的话让她记忆犹新。“学中医没有倒可捷径,只有老老实实背经典,把中医基础知识学好了,才能灵活运用,并指导临床。学好经典,你会受用一辈子。好医生,德高艺精心善缺一不可!”

四大原因导致顽固性皮肤病的发病和复发

于秀琴医师谈到了皮肤病中最让患者感到痛苦的病症——皮肤顽症。众所周知,皮肤的发病受诸多因素影响,不同诱因所导致的发病和复发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区别对待,因此探索皮肤顽癣的诱发因素对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素体肌肤燥热,久则血热、血燥、受外界各种因素侵扰以致发病。三个不同的时期的表现可分为三症,即血热症、血瘀症、血燥症。患者如果不清楚到底是由于什么因素能够引发复发,就会使病情迁延不愈。

那么,怎样预防这些诱发因素呢?

第一,避免受潮着凉。受风寒侵袭而诱发该病的为数较多,由于居住环境潮湿、天气寒冷,可使本病发生或加重,因此患者应尽量避免大冷大热刺激皮肤,住室保持通风干燥。第二,注意精神放松:日常生活由于工作压力大、休息不好,精神过度紧张,造成情绪不稳定,忧思郁怒,如果不能合理地调整保养肌肤或长期饮食没有规律,暴饮暴食,多食腥发动风之物,酗酒饮茶过度,以及外界原因引起感冒,发热、扁桃体发炎,免疫功能低下,缺乏抵抗力,就会导致发病和复发。第三,过敏因素也是导致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发原因。由于饮食或服用药物,或接触某种物质而过敏,常可诱发疾病的发生,患者每次复发后,需仔细回想近来曾服用了什么东西,或接触了某种物质,从而使皮肤发痒,继而出现红斑,那么这种物质今后应尽量避免接触,比如,某些海产品、牛羊肉、辛辣事物及其他物质等。四、预防感染:局部感染灶是诱发该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感冒后,并发扁桃体炎、气管炎,需要积极治疗,尽量缩短病程,预防扁桃体反复发炎。这一点对青少年患者尤为重要。

“凉血净肤。劫湿排毒”系列疗法能治其内、治其根

那么,怎么才能有效地治愈呢?于医师介绍说,目前该医院专家组在多年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上进行总结,推出了一项绿色疗法——“凉血净肤,劫湿排毒”疗法,并且采用多味纯天然的名贵中药组成的系列组方,对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疾病有显著作用,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种群与环境、不同类型的稳固性皮肤病进行研究分析,并依据“治疗其外必治其内,治其内必治其根”的中医理论,大胆创新,创立了集排毒、祛风凉血、养血舒肝、益气固表、舒风祛邪等诸多功效为一体的“绿色疗法”。

该疗法在临床上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分型诊治,更具针对性。传统治疗方法不分型,直接进行治疗,效果不明显。而“凉血净肤,祛湿排毒疗法”采用的是分型诊治,针对不同病型采取最适合的治疗措施实施治疗,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效果突出:2.找准病原体,治疗更彻底。以往治疗这类疾病,很多患者甚至医生,只限于疾病的表面治疗,没有达到根本性的治疗效果。而“凉血净肤,祛湿排毒”疗法采用的是内外兼治方式,从根源性阻断病原体,对致病菌进行全面封杀和清除,治疗更彻底、更有效;3,治疗时间短,更高效,真正给患者节约时间;4不复发,疗效更稳。如今很多患者用药物涂擦治疗皮肤病,使用之后病情好转,可是一旦停药病情反弹并复发,甚至病情更加严重。“凉血净肤,劫湿排毒”疗法从根本上进行治疗,患者治疗后不复发,疗效更稳:5.安全性高,无伤害。如果只用激素进行治疗,长期使用可引起肥胖、多毛、痤疮、血糖升高、高血压、月经紊乱、骨质疏松、无菌性骨质坏死等,对肾脏也可造成一定损害。该疗法安全性高,对身体无刺激,无伤害,并且经过国内外知名皮肤专家组,以及该医院近万例临床验证,疗效可靠。

于医师介绍,她的一名患者孙某,37岁,小时候曾得过一次皮肤病,长大后,全身出现了许多密集的小脓包,皮肤也越来越粗糙,前胸后背还很严重,后来于主任用劫湿排毒洗剂加内服汤药7副,7天后感觉身上瘙痒感减轻不少,而后调整服用特制专科用药,一个月后恢复了正常。后来三年,每到春秋冬季,患者就来于医师处进行2、3个月的巩固治疗,5年过去了到现在都没有复发。

“中药熏蒸疗法”适应范围广

于医师还介绍了治疗该病的另一种方法——中药熏蒸疗法。

“中药熏蒸疗法”是指利用药物煮沸后产生的蒸汽来熏蒸肌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由于蒸汽对身体的蒸腾作用,可使全身经络疏通,推动气血运行,药力经皮肤直达各脏腑,可起到滋润肌肤的作用。因病施治,药物对症。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摩之浴之”之说,《理渝骄文》曾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实践证明,中药熏蒸治疗疗法作用直接,疗效确切,适应症广,无毒副作用。中药熏蒸治疗疗法就是利用皮肤的这一生理特性,使药物通过皮肤表层吸收、角质层渗透和真皮转运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药理效应。优点:中药熏蒸疗法优于其他理疗手法,且疗程、复发率低;操作简单、病人易接受、适应性强。能使皮肤光滑细润、补肾壮骨、养容生肌、延年益寿,也能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保持机体自然生理机能动态平衡,恢复皮肤自我养护功能,彻底解决复发等难题。

怎么做皮肤病患者的“家庭护理”呢?

于医师介绍——通过食疗的方法以养血滋阴,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食粗粮,如玉米,保持大便通畅。加强锻炼,增强体力避免呼吸道感染;注意休息,生活规律化;心情愉快,避免创伤。总之,皮肤病患者的诱发原因很多,只有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注意环境卫生,积极消除诱发因素,如忌酒、忌烟、忌辛辣、鱼虾、海昧、羊肉及腥发动风之物,谨防感冒、扁桃体发炎等病。

用系列疗法治“白斑”

于医师还介绍了治疗“皮肤白斑”的疗法。她介绍,它是一种常见多发的色素性皮肤病。该病以局部或泛发性色素脱失形成白斑为特征,是一种获得性局限性或泛发性皮肤色素脱失症,是一影响美容的常见皮肤病,易诊断,治疗难。后天性因皮肤色素脱失而发生的局限性白色斑片,使得局部皮肤呈白斑样。医学上通常把这种病变叫色素脱失。

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病机理是气血失和,说明气主动,血主静,气性刚,血性柔的生理特性。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和调,才能濡润肌肤毛窍,从而保持肤色均匀,毛发正常,若气血失和,从而导致白斑丛生。因此不管其病的轻重如何,在治疗过程中都要坚持这四个原则:按照医生的嘱托进行治疗、复诊要及时、注意饮食禁忌、消除心理压力,这是治疗行动的指南,希望患者都要了解,会对自己的疾病有好处。

目前采用的中医多层穴外治排毒三联系列疗法,采用纯中药制剂,不伤胃肠肝肾,无任何副作用,儿童老人身体衰弱者均可使用,以皮肤组织作为淋巴和神经组织最丰富的交通枢纽,经过皮肤组织微细血管循环近距离吸收,比单纯西药以及单纯中药的单向疗法药力提高20-30倍。于医师介绍,有位29岁的女患者,因为脸上长了一块白斑,当时没当回事儿,在药店买了点膏药,也没去正规治疗。没想到一年后,白斑扩展到了满脸,后背也有大面积发作,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她几度绝望,后来来该院诊治,于医师对病情发展迅速作出急性扩散性白斑的诊断,经过内服中药,外用中医特色疗法——穴位埋线等中医外治疗法,坚持治疗了半年,白斑不再扩散。坚持了3年的治疗,白斑消失,如今她也获得了一份完美的爱情。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研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随机抽选2011年~2013年来我院就诊的皮肤湿疹患者160例, 其中包括男性患者79例和女性患者81例, 年龄最大者54岁, 年龄最小者12岁, 平均 (35.5±2.5) 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检查确诊, 全部符合《临床皮肤病学》中所描述的诊断标准。现将160例皮肤湿疹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有80例。研究组中有男性患者43例和女性患者37例, 平均年龄 (35.1±2.7) 岁;乳房湿疹17例, 耳部湿疹有23例, 脐窝湿疹15例, 手部湿疹12例, 阴囊湿疹5例, 小腿湿疹6例, 肛门湿疹2例。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36例和女性患者44例, 平均年龄 (35.6±2.6) 岁;乳房湿疹13例, 耳部湿疹有19例, 脐窝湿疹20例, 手部湿疹12例, 阴囊湿疹6例, 小腿湿疹8例, 肛门湿疹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情等方面没有显著区别,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西药治疗:口服息斯敏每天一次, 每次一片;兼服地塞米松每天一次, 每次一片;外用涂抹去炎松软膏, 每天擦拭2次。 (2) 研究组:此组患者进行中医中药方法治疗, 包括口服和外用两种方法。自制中药口服制剂:苦参15 g, 金银花15 g, 车前子15 g, 地生20 g, 白鲜皮15 g, 蛇床子10 g, 地肤子10 g, 黄柏12 g, 紫草10 g, 蝉蜕10 g, 五倍子12 g, 丹皮12 g, 如果有患者伴有血热的可另外加入黄精、熟地黄等, 伴有风盛的患者可另外加入桑叶、僵蚕等。伴有阴虚的患者可另外加入银柴胡、地骨皮等, 皮肤瘙痒严重的患者可进行地肤子、远志等治疗, 服用前用200 m L开水煎煮, 每天口服一剂。外用药配方:白鲜皮20 g, 黄柏30 g, 土茯苓20 g, 苦参30 g, 百部20 g, 五倍子25 g, 地肤子20 g, 蛇床子25 g, 枯矾15 g, 另加入冰片10 g, 每天使用一副, 次数自定。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都是30 d, 期间要重视对患者临床症状的观察以及患者皮肤湿疹的消退情况, 了解患者的皮肤瘙痒程度, 发现异常时及时上报医师并给与相应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30 d后的临床效果。

1.3 疗效评价:

将治疗效果分成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级别, 痊愈:皮肤瘙痒等症状消失, 皮损消退;显效:皮肤瘙痒等症状改善, 皮损大部分消退;有效:患者皮肤瘙痒等症状有所缓解, 小部分皮损消退;无效:皮肤瘙痒鞥症状没有改善, 皮损没有消退。总有效= (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 /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收录此次研究所得数据并进行处理分析, 方法采用χ2检验, P<0.05时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痊愈者48例, 占比60.00%, 显效者22例, 占比27.5%, 有效者7例, 占比8.75%, 无效者3例, 占比3.75%, 痊愈率为60.00%, 总有效率为96.25%;对照组患者痊愈者19例, 占23.75%, 显效者18例, 占比22.50%, 有效者38例, 占比47.50%, 无效者15例, 占比22.50%, 痊愈率为23.75%, 总有效率为77.50%.研究组患者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 。见表1。

注:*P<0.05

3 讨论

皮肤湿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科疾病, 发病率较高, 发病原因较多且复杂, 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容易发病, 临床表现有红斑、水泡、渗出、血疹、肥厚、鳞屑、苔藓样变、瘙痒等, 反复发作, 久治不愈, 给患者带来极大地困扰和不便。临床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个时期, 急性期有渗出倾向, 其他则表现为肥厚、浸润, 皮肤损坏一般有对称性、多形性、反复发作等特点。中医理论中, 皮肤湿疹属于“浸淫疮”、“四弯风”的范畴, 虽然病症发生在患者皮肤表面, 但实际属于身体内部病变导致, 主要是由于风、湿、热等引起, 病程长是由于体内的风、湿、热等病邪没有及时排除, 湿热夹淤、夹毒、血燥、阴虚而引起发病[2]。传统西药治疗方法为使用激素或抗过敏药物, 可以迅速的遏制病情的进展, 缓解患者皮肤瘙痒等症状, 但有较大的缺点, 治标不治本, 常复发, 给患者带来困扰和痛苦, 所以探索科学高效的能够抑制疾病反复发作的方法至关重要, 多年的实践和临床研究表明, 使用中医中药方法对皮肤湿疹的治疗效果较好, 而且降低了复发率。

湿疹常常是饮食不节制或大量的饮食荤腥, 使得脾胃失调导致体内藏有许多湿热毒邪, 又疏于调理, 侵及肌肤, 具有浊、腻、黏等特点, 病情反复发作[3]。中医药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智慧结晶, 其对各类疾病的治疗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中医方法对皮肤湿疹的治疗是以清热解毒、止痒泻火、排湿祛风为主, 多年研究证明, 健脾养血、排湿祛风、排毒止痒是治疗湿疹的关键, 本文研究中所提到的药物具有以上作用, 如蝉蜕可以祛风、止痒, 苦参可以泻火、止痒, 金银花有排湿、祛风、清热的作用, 地生能够补血, 黄芪能够补血益气, 上述药物通过内服外敷, 相互联合, 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痊愈率为60.00%, 总有效率为96.25%;对照组患者痊愈率为23.75%, 总有效率为77.50%.研究组患者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 。表明, 对于皮肤湿疹患者, 使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缓解皮肤瘙痒等临床症状, 消除皮损, 减少复发, 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俊峰, 王欣悦, 李玲玲.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治疗皮肤湿疹100例[J].四川中医, 2012, 20 (11) :53.

[2]卢俊红.中医中药治疗80例皮肤湿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 :225-226.

[3]王德旭, 张炜, 苏东宝, 等.皮炎湿疹致病因素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1, 18 (7) :109-110.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研究 篇5

患者,女,48岁,1999年10月初诊,此次因潮热,盗汗就诊。症见潮热盗汗,心烦易怒,手足心热,眠差,口渴喜饮,纳可,小便尚调,大便干燥2日1行,舌质红,苔薄白少津,脉细弦。诊脉时见其两手掌对称性红斑浸润,边界清楚。患者自诉对称性两手掌及足底出现红斑多年,近几年加重。曾在皮肤科就医,诊为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皮症,外用药治疗效果欠佳。视其两手掌及腕上2cm对称性红斑浸润,边界清楚,其上覆有不易剥离的黄白色干燥鳞屑,触之干燥,自感憋胀僵硬,干燥不适。辨证为阴津亏虚,虚热内生,治以滋阴清热凉血生津。处方:生地15g,丹皮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黄芩10g,石斛15g,麦冬10g,栀子9g,知母9g,火麻仁10g。5剂,每日1剂早晚服。

二诊患者潮热盗汗减轻,五心烦热缓解,大便日1行,手部皮疹边缘的红斑色淡,自感手掌干燥憋胀略减,脉症同上,效不更方,继上方7剂。三诊患者潮热盗汗缓解,手部的红斑明显减轻,手掌憋胀僵硬亦减轻,手掌触之较柔软,舌红苔白脉弦,上方加赤芍10g,丹参10g,苍术10g,继服7剂腕部红斑缩小。继上方加减治疗1个月余,手腕部的红斑消退,手掌的皮色淡红,触之柔软,憋胀僵硬感消失,遂停药。患者停药近3个月,渐感手掌僵硬,皮色渐红,续服上方15剂,僵硬消,皮色转淡,停药。

按:患者以潮热盗汗就诊,辨证诊为阴津亏虚,虚热内生,治以滋阴清热凉血生津。此患者之皮疹为素秉血热之体,阴津不足,肌肤失养,营卫不能濡润发为皮疹,治疗则皮疹缓解。

毛周角化症

患者,女,4岁,2003年3月初诊,患儿上肢瘙痒1个月余,曾在皮肤科诊为毛周角化症,外用西药效果不佳。见患儿上肢外侧皮肤有针尖到粟粒大小与毛孔一致的坚硬丘疹,不融合,顶端有淡褐色的角质栓,内含卷曲的毛发,剥去角栓后遗留漏斗状小凹陷,表皮多条抓痕。患儿母诉,夜间常因瘙痒哭闹,平素纳呆,大便略干,舌质淡红,苔白,脉细。诊为毛周角化症,辨为中土失运,脾不为胃行其津液,肌肤失于濡养,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化湿。处方:化湿汤加减。药用:苍术6g,陈皮6g,茯苓6g,泽泻6g,炒麦芽10g,莱菔子6g。服药20剂,瘙痒消失,皮肤润滑,纳增,嘱其平素间断给予消食助消化之品防其复发,此后再未复发。

按:脾主四肢,肺主皮毛,脾运化水湿,输布津液,中土失运,脾不为胃行其津液,水谷精微不能上达于肌肤,久而失养成肌肤甲错之状,方选化湿汤以健脾化湿消食化滞。

鱼鳞病

患者,女,26岁,2005年10月,患者自幼皮肤粗糙,随年龄增长,皮肤颜色加深呈淡黄色如蛇皮状,干燥粗糙,冬季尤重。伴瘙痒,纳可,二便尚调,月经后期,量少,舌质淡,苔白,脉沉缓无力。诊为鱼鳞病,证属气血津精亏虚,皮肤失于濡养,治以补气血滋阴通络补肾。处方:生熟地各20g,山药20g,首乌15g,当归20g,红花10g,丹参10g,黄芪10g,黄精10g,苍术20g,鸡血藤15g。连用25日,皮肤较前柔软,脱屑明显,后改为散剂,连服1个月,皮服光滑柔软,临床治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先天秉赋不足,后天失养,体肤失于精血濡养,日久化燥生风,治以补养肝肾,养血益气,通络止痒。

小 结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1年9月—2012年10月期间接受治疗的120例皮肤湿疹患者, 依据《临床皮肤病学》进行诊断。其中耳部湿疹的患者38例, 乳房湿疹30例, 脐窝湿疹36例, 手部湿疹16例。将12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男性48例, 女性72例, 年龄为15~55岁, 平均25.5岁。实验组60例患者中男性28例, 女性32例, 年龄15~49岁, 平均24.5岁;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性35例, 女性25例, 年龄15~55岁, 平均32.7岁。

1.2 治疗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西药治疗。治疗方法:口服息斯敏片, 每日1次, 每次4mg, 以及地塞米松片, 每日2次, 每次0.75mg, 再结合去炎松软膏外部擦涂, 每日擦涂2次。实验组患者接受中药治疗, 方式为内服兼外擦。内服药方主要为:五倍子12g, 地肤子9g, 金银花15g, 紫草12g, 黄柏12g, 白鲜皮15g, 车前子15g, 丹皮12g, 蛇床子12g, 蝉蜕9g, 苦参15g, 生地20g。辨证加减:虚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奇痒难耐者加远志、地肤子;体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熟地黄、黄精。以上内服药方均以每天1剂200mL, 每天3次。外敷药方为:黄柏25g, 白鲜皮30g, 苦参25g, 五倍子30g, 土茯苓25g, 蛇床子30g, 地肤子15g, 百部15g, 后加枯矾20g, 冰片12g。每天1剂, 依患者病情, 外敷次数适当增减。观察两组2个月后的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皮损等现象全部消退;显效:瘙痒、皮损明显向良性发展;有效:局部区域的瘙痒、皮损现象有所减退;无效:瘙痒、皮损现象丝毫不见好转甚至有加重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7%。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3 讨论

皮肤湿疹属于一种缓慢型变态反应, 诱因复杂多样, 过敏体质人群易患此病。口服西药无疑是见效快的选择, 但是由于西药的激素作用, 对于皮肤湿疹病症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 只能暂时缓解瘙痒镇痛的作用。

中医学理论中, 皮肤湿疹的发作源于体内燥热潮湿, 进而引发血热、血瘀生风等一系列病源, 导致其进犯皮肤, 造成瘙痒、疼痛的不良表象。所以, 治疗皮肤湿疹的首要目标是祛除瘙痒、泻火解毒、清热祛湿。本文中提到的中药材有消炎、抗过敏、止痛消痒及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本院针对皮肤湿疹患者的具体情况, 所开具的中药处方中包含了多种健身益脾、祛热止痒的良好中药。蝉蜕的功效主要是祛骚止痒;金银花可以除热祛湿;苦参具有除热止痒的良好功效。将这些药物混合煎煮, 内服外调, 既能很好地根除顽固病原体, 又能使表象变得容光焕发, 达到了治标又治本的目的。本研究显示,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7%。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 对于皮肤湿疹的治疗, 使用中医方法疗效好于西药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冬.湿疹的中医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 2011 (2) :20-21.

[2]娄方璐, 刁庆春, 刘毅, 等.湿疹中医外治处方用药规律分析[J].陕西中医, 2012 (1) :97-100.

[3]刘红.中西医治疗婴儿湿疹的效果比较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10) :18-19.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到2014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皮肤湿疹患者共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本文选取对象均经过检查后确诊为皮肤湿疹,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以及丘疹等。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0例,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14岁到52岁之间;对照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16岁到51岁之间。两组患者在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口服息斯敏片,每次服用量控制为4mg,每天服用1次,连续服用及地塞米松片,用量控制为0.75mg,每天服用2次。最后,患者还应该每天涂抹去炎松软膏2次。观察组接受中医治疗,内服的同时进行外擦处理。内服用药成分:栀子花20g,生地黄15g,金银花20g,白鲜皮20g,甘草12g,苦参15g,滑石20g,蛇床子10g,防风10g,山药15g用清水煎口服,每天服用3次,坚持服用4周。患者饮食应该以清淡食物位置。外擦用药:患者皮肤为干性应该选用青黛散冷开水调后三黄洗剂。如果患者皮肤为湿性,应该使用生地榆黄柏洗剂外洗或者外敷。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后痊愈8例,占26.67%,显效4例,占13.33%,好转5例,占16.67%,无效13例,占43.33%,总有效率为56.67%;观察组痊愈12例,占40.00%,显效13例,占43.33%,好转3例,占10.00%,无效2例,占6.67%,总有效率93.33%,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皮肤湿疹是常见的皮肤疾病之一,该病症产生的原因是患者日常生活饮食有直接联系,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刺激性较强的失误很容易引发皮肤湿疹[2]。皮肤湿疹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以及丘疹等,以湿疹的症状为划分依据可以分为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两种类型,慢性湿疹由急性湿疹演变而来,具有病程长、治疗难以及反复发作等特点[3]。从中医的角度出发,皮肤湿疹治疗的关键应该放在清热解毒、凉血利湿以及健脾祛风上,治疗药物中常见的成分包括栀子花、生地黄、金银花、白鲜皮、甘草、苦参以及滑石等。其中每种成分均具有自身的作用,如滑石可以清热收湿,苦参有抑制病菌生长的作用,杏仁有抑制疼痛的作用等。因此,对中医治疗皮肤湿疹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选取2013年11月到2014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皮肤湿疹患者共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给予患者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治疗。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后总有效率为56.67%;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提示临床上在治疗皮肤湿疹时,可以采用中医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沈东.中西医联合治疗皮肤湿疹的80例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09(02):44-46.

[2]付仕强.中医治疗婴幼儿湿疹4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3,03(06):1536-1537.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7月收治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76例,其中男53例,女23例;年龄18~41岁,平均27.2±8.4岁;病程0.2~2.3年,平均1.3±0.6年。四肢与躯干呈现慢性局部过敏14例,颈、胸、背及四肢不同位置急性过敏49例,面部慢性过敏5例,其他8例。

1.2治疗方法

1.2.1 中药

一般过敏属于热重于湿者须凉血解毒、清热利湿,常用龙胆泻肝汤,方含龙胆草、栀子、黄芩、生地黄、牡丹皮、泽泻、车前草、大青叶、白茅根、苦参、马齿苋、黄柏、柴胡等;过敏属湿重于热者清热解毒渗湿,常用草解渗湿汤,方含萆薢、薏苡仁、泽泻、苍术、茯苓、茵陈、厚朴、车前子、木通、连翘、栀子、苦参、黄芩等;风热型过敏者疏风清热、利湿解毒,常用消风散,方含防风、蝉蜕、杭菊花、黄芩、大青叶、金银花、紫草、牡丹皮、生地黄、苦参、白茅根、栀子、生石膏、知母;血虚风燥型过敏祛风止痒、养血润肤,常用除湿汤,方含当归、首乌、麻仁、白芍、生地黄、麦冬、刺蒺藜、钩藤、夜交藤、鸡血藤、白鲜皮、陈皮等;肝肾亏损型过敏清热利湿解毒、滋养肝肾,常用六味地黄汤,方含生地黄、熟地黄、蚕砂、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十大功劳、龟胶、鹿胶、五味子、竹叶、知母、栀子等。

1.2.2 火针

丁香10g、白鲜皮20g、荆芥20g浸泡于75%的酒精中,15天后过滤密封,火疗时取适量放入广口瓶,将酒精灯点燃,医师右手拿着特制棉签浸泡上述液体后点燃,在病人皮肤上反复擦拭,与此同时,医师左手拿着敷料紧随右手擦拭,把可能残留在皮肤表面的火焰扑灭,避免患者烫伤。疗程依照病人皮肤损伤情况、病情及病程而定,一般来说,病情较轻者每天1次即可,稍重者每天3次左右,7天左右为一疗程;慢性过敏性皮肤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直到病人治愈为止,通常2周左右为一疗程。

1.2.3 针灸

结合患者的证型针灸。风湿热型过敏行泻法,刺激患者大椎、曲池、足三里、三阴交以及风市;血虚风燥型过敏刺激曲池、血海、膈腧以及风门,膈腧用补法,风门用泻法。水针治疗者选足三里、曲池;针灸者选曲池、足三里为主穴。

1.3 疗效标准

治愈:瘙痒消失,皮损完全消退;显效:瘙痒有所减轻,皮损有效消退;好转:瘙痒有所减轻,皮损有所消退;无效:瘙痒和皮损与治疗前相同或加剧[2]。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2 结果

76例患者治愈31例,显效27例,好转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79%。半年后回访,所有患者无复发。

3 讨论

中医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延长皮肤病发展、控制反复发作性过敏及降低化学药物副作用方面。丁香、白鲜皮及荆芥等组成的浸泡液有良好的止痒、杀菌及解毒效果;火疗温度(相关测试发现火疗局部皮肤温度能达90℃左右)对过敏皮肤产生双重刺激,联合中药与针灸治疗能够有效加速病原微生物的变性坏死或使其他理化致命因素的结构遭受破坏,其致敏性逐渐消失,病灶清除,从病因根治过敏性皮肤病,有效解决过敏性皮肤病从急性向慢性转变、慢性皮肤性过敏病人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与根治的问题,避免抗过敏药物滥用产生不良反应,对提升广大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表明,火疗、针灸及中药联合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患者,治愈31例,显效27例,好转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79%;且慢性过敏性皮肤病半年内无复发。可见,中医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采取针灸、火针及中药辨证治疗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愈31例,显效27例,好转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79%。结论:过敏性皮肤病采用中药、火针及针灸辨证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过敏性皮肤病,针灸,火针,中药,辨证治疗,疗效

参考文献

[1]黄泰康.中医皮肤病性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5):184-185.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研究 篇9

1 临床资料

胸、背、颈部及四肢不同部位急性过敏57例, 病程1~7d, 年龄18~40岁, 均为男性;面部慢性过敏6例, 病程1.5~2.5年, 年龄25~32岁, 均为女性;躯干及四肢慢性局部过敏15例, 其中男6例, 女9例, 均为成人, 一般病程0.5~1年, 最长1例男性右下腹及右腰部过敏反应4年余 (慢性过敏患者全部经过皮肤专业反复抗过敏治疗) ;其他接触、虫媒、吸入性过敏6例, 病程1~7年, 均为成年男性。共计84例过敏性皮肤病。

2 治疗方法

2.1 火针

药物组成及制法:白鲜皮20g, 荆芥20g, 丁香10g。用75%的酒精浸泡15d, 过滤密封备用, 火疗时取适量放入一小的广口瓶内。操作方法:点燃酒精灯。操作者右手持1根用金属条特制的“棉签”, 蘸饱“浸泡液”后在酒精灯上点燃。用燃烧着的“棉签”瞬时来回擦过皮损表面, 同时左手持1块敷料也迅速地跟在右手后面从皮损表面擦过, 以将有可能遗留在皮肤上的“浸泡液”继续燃烧的火焰扑灭, 以免烫伤。火疗时以病人能耐受且不致烫伤为度, 每次火疗以达到一定的红斑量或病人感到痒感消失为止, 即可认为本次火疗有效, 达到了破坏或清除病灶的目的 (以痒感消失为止是因为治疗中发现, 正常皮肤火疗时无痒感而有痛感, 患病皮肤火疗时痒感加剧而痛感不明) 。疗程根据皮损范围的大小, 发病时间的长短或因病情需要而定, 一般轻者每日1次, 多数2~3次即可;慢性患者7~14d或酌情增减, 直到症状消失, 痊愈为止。另外, 面部火疗时需特别注意, 要求操作者火疗手法必须十分熟练, 以免增加病人的不适, 达不到火疗效果。

注:与治疗前相比, 疗效显著*P<0.05

2.2 辨证分型施治

热重于湿型, 治宜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中药有龙胆草、栀子、黄芩、生地黄、牡丹皮、泽泻、车前草、大青叶、白茅根、苦参、马齿苋、黄柏、柴胡等。湿重于热型, 治宜利湿解毒, 佐以清热。方用萆薢渗湿汤加减, 常用中药有萆薢、薏苡仁、泽泻、苍术、茯苓、茵陈、厚朴、车前子、木通、连翘、栀子、苦参、黄芩等。风热型, 治宜疏风清热利湿, 方选消风散加减, 常用中药有防风、蝉蜕、杭菊花、黄芩、大青叶、金银花、紫草、牡丹皮、生地黄、苦参、白茅根、栀子、生石膏、知母等。血虚风燥型, 治宜养血润肤, 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加减, 常用中药有当归、首乌、麻仁、白芍、生地黄、麦冬、刺蒺藜、钩藤、夜交藤、鸡血藤、白鲜皮、陈皮等。脾虚型, 治宜健脾化湿导滞。方选除湿茯苓汤加减, 常用中药有茯苓、白术、厚朴、陈皮、太子参、泽泻、栀子、连翘、神曲、谷芽、麦芽、枳壳、大腹皮、茵陈、车前子等。肝肾亏损型, 治宜调补肝肾, 清热利湿。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减, 常用中药有生地黄、熟地黄、蚕砂、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十大功劳、龟胶、鹿胶、五味子、竹叶、知母、栀子等。

2.3 针灸治疗

根据不同的证型, 选择不同的主穴和配穴。风湿热型, 采用泻法, 中等刺激大椎、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风市5个主穴。血虚风燥型, 主穴有曲池、血海、膈俞、风门;膈俞用补法, 风门用泻法。水针治疗, 取穴足三里、曲池。灸疗法, 主穴为曲池、足三里。另外使用局部注射配合穴位注射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3 结果

治疗结果84例急、慢性过敏性皮肤病例治愈81例, 慢性者半年内未见复发, 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97.6%, 见表1。

4 讨论

过敏性皮肤病根据病程不同, 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其中慢性过敏性皮肤病病因复杂, 易反复发作, 难以根治。给患者生活、精神上带来极大的痛苦与不便。

中医药在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中有显著的优势, 尤其是在控制反复发作性疾病, 减轻化学药物的副作用, 延缓病变进程方面。火疗法对其治疗能收到很好效果的原因可能为:白鲜皮、荆芥等浸泡液独特的杀菌、解毒、止痒及由于火疗产生的温度刺激 (据测局部温度可达90℃以上) 的双重作用。加速了病原微生物的变性坏死或使其他理化致敏因素的结构遭到破坏, 从而丧失了对机体的致敏性, 达到了清除病灶的目的, 而从病因上使过敏性皮肤病达到根治, 解决了过敏性皮肤病由急性转慢性, 及长期慢性过敏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的问题, 防止了抗过敏药物的滥用, 为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开辟了新法, 值得广大皮肤科领域人士进一步研究和使用。

用中医药对过敏性皮损进行修复还没有过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在这一领域还是空白。中医药治病既从整体出发, 讲究辨证施治;同时不排斥对症用药、局部用药、辨病用药以缓解患者的痛苦, 其疗效独特, 作用迅速, 直接, 副作用较少, 价廉方便深受广大患者的青睐。过敏性皮肤损伤是过敏性皮肤病治疗中存在的极为重要的问题, 也是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以上的几种临床较为常见的皮肤病均可以造成皮肤一定程度的损伤, 严重者甚至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治疗过敏性皮肤病不但要缓解病情, 更要注重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 帮助修复受损的皮肤, 使患者得到真正“完美”的治疗, 把中药开发成为具有抗过敏性皮肤病且修复过敏性皮损双重功效的药物是中药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所在, 而且将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本临床观察可知:84例急、慢性过敏性皮肤病例治愈81例, 慢性者半年内未见复发, 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97.6%。中医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金培志, 汪术梅.国维教授补肾法治疗难治性皮肤病经验[J].河南中医, 2005, 25 (2) :18.

[2]黄泰康.中医皮肤病性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8:184~185.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研究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笔者所在科室维持血液透析的尿毒症伴有皮肤瘙痒患者36例, 随机分为血液透析组 (HD组) 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滤过组 (HDF组) 。HD组18例, 男11例, 女7例, 年龄22~78岁, 平均 (55.6±22.5) 岁。HDF组18例, 男10例, 女8例, 年龄21~77岁, 平均 (56.8±21.9) 岁。所有患者近1个月内无明显心力衰竭、肺水肿及感染。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HDF组在血液透析基础上联机应用血液滤过, HD组继续维持血液透析, 每周2~3次, 每次4 h, 疗程为一个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PTH、β2-MG水平, 记录各组患者皮肤瘙痒症状缓解例数, 并计算缓解率, 缓解率=缓解例数/总例数。治疗过程中常规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钙剂、维生素D、降压药等治疗。

1.2.2 设备

两组患者人工肾机均为日机装DBB-27, 血流量200~240 ml/min, 透析液流量500 ml/min。HD组血液透析器为Wegro (威高) 空心纤维透析器F14, 面积1.4 m2;HDF组血液透析器同HD组, 血滤器为Wegro (威高) 高通量空心纤维透析器HF18, 面积1.8 m2。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PTH、β2-MG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血清PTH、β2-MG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PTH、β2-MG水平均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HDF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HD组 (P<0.01)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皮肤瘙痒症状缓解情况

治疗后, HDF组有15例皮肤瘙痒症状缓解, 缓解率为83.33%, HD组仅有1例皮肤瘙痒症状缓解, 缓解率为5.56%, HDF组缓解率显著高于HD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随着血液净化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尿毒症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 与此同时, 皮肤病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2]。尿毒症患者的皮肤异常表现主要包括瘙痒、干燥、钙沉着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 在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中, 皮肤瘙痒的发生率为50%~90%[3]。皮肤瘙痒虽不危及患者生命, 但可造成患者情绪烦躁不安, 严重影响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症状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PTH的升高可以刺激肥大细胞增生, 并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可能是导致瘙痒的原因;同时还可导致转移性钙化, 使Ca沉积于皮肤引起瘙痒症状[4]。另外, 尿毒症患者肾脏排泄β2-MG能力降低, β2-MG在体内积聚并沉积于血管内皮也可引起皮肤瘙痒[5]。

目前, 临床上为缓解尿毒症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 多采用血液净化等方式进行治疗, 主要包括血液透析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滤过等方式。传统的血液透析是以超滤和半透膜弥散作用达到清除有害毒素目的, 对小分子物质清除效果满意, 但对大、中分子物质清除效果欠佳[6]。因此, 长期应用血液透析会导致PTH、β2-MG等大、中分子物质在血中仍然保持高水平。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滤过综合了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的优点, 利用弥散和对流的双重原理, 不仅可有效清除体内小分子物质, 而且还能高效的清除大、中分子物质[7]。从而避免了PTH、β2-MG等大、中分子物质在血中积累。本研究结果显示, 血液透析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滤过均能清除血中PTH、β2-MG, 但后者的清除作用更明显, 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综上所述,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滤过对PTH和β2-MG具有高效的清除效果, 而且能有效缓解尿毒症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因此, 在临床应积极推广血液透析联合血液滤过治疗尿毒症患者, 减少皮肤瘙痒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效果, 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笔者所在科室维持血液透析的尿毒症伴有皮肤瘙痒患者36例, 随机将其分为血液透析组 (HD组) 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滤过组 (HDF组) , 各18例。HD组继续维持血液透析, HDF组在血液透析基础上联机应用血液滤过, 每周23次, 每次4 h, 疗程为一个月。检测治疗前后甲状旁腺激素 (PTH) 、血β2微球蛋白 (β2-MG) 水平, 记录皮肤瘙痒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治疗后, HDF组血中PTH、β2-MG水平均显著低于HD组, 而皮肤瘙痒症状缓解率明显高于HD组 (P<0.05) 。结论:规律血液透析联合血液滤过, 能有效缓解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症状。

关键词:尿毒症,皮肤瘙痒症状,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

参考文献

[1]赵景宏, 王沂芹, 王代红.尿毒症瘙痒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14, 3 (3) :24-27.

[2]王树龙, 王婕, 贾冶.尿毒症性皮肤瘙痒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6) :1484-1485.

[3]曹琳, 张晋卿.5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皮肤瘙痒患者分析[J].中国病案, 2015, 16 (1) :94-96.

[4]Gatmiri S M, Mazdeh M, Lessan-Pezeshki M, et al.Uremic pruritus andserum phosphorus level[J].Acta Med Iran, 2013, 51 (7) :477-481.

[5]刘文英, 马耘, 任荣.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和β2微球蛋白清除效果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22 (28) :88-91.

[6]冯忖.不同透析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β2微球蛋白的清除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 2013, 35 (20) :314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实施困惑下一篇:体育设备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