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

2024-09-30

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精选11篇)

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 篇1

我国尚未明确允许上海自贸试验区采用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 因而区内企业并不能享受相应的优惠关税、零关税政策, 不利于技术引入及外资引入, 也制约了扩大就业目标的实现以及上海向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发展。本文分析了原产地规则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各自的背景特点, 针对政策适用制约因素提出了解决建议。

1 上海自贸试验区及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背景特点介绍

1.1 上海自贸试验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新类型

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 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于上海的大陆境内首个自由贸易园区, 包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共4大特殊监管区域。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开放有助于提升我国对国际经济贸易新规则的适应力并推动全国性的深层次改革开放工作的开展, 同时有利于推动贸易、金融和税收全面改革发展。

同时, 上海自贸试验区集中了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全部优惠政策, 原则上可享受最大幅度的贸易管制以及征税方面的优惠、便利。

1.2 自由贸易区与原产地规则特点分析

自由贸易区属于各成员共同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而约定形成的一种一体化区域经济组织。签署协议的自贸区成员国有自行决定世界各国进口产品的对外关税税率的权力;自贸区还统一实施原产地规则, 进入自贸区自由贸易的产品必须是成员国生产且符合自贸区原产地规则。

“自贸区战略”在中共“十七大”时期已确定为我国长期战略, 目前处于紧密实施和谈判自贸区发展阶段。明确产品“国籍”以方便产品真实身份识别而制定的一套标准成为原产地规则, 其存在和应用有助于维持贸易正常开展以及政策稳定性。我国自贸区原产地规则主要为优惠性原产地规则。

1.3 上海自贸试验区适用自贸区原产地规则立法现状

我国尚无明确的立法规定限制海关特殊监管区内的保税监管货物与自贸区原产地规则的适用性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中的第2条提到特定国际条约、贸易协定大于优惠地原则管理办法, 但并未在诸多国际性的自贸协定中明确涉及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对于保税监管货物等方面的适用性规定。

我国在实行的海关规章基本都是源自贸易协定条文, 因而现行海关规章也没有明确的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在特殊监管区域适用的描述。另外, 此规则的适用与否在我国与不同的贸易国之间的协定中有所不同, 如我国与东盟等自贸区原产地签订的货物管理办法相关条款就十分明确“以加工贸易方式保税进口和内销的货物不适用本办法”, 而我国与秘鲁、新加坡自贸协定相关原产地管理办法就没有提出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不适用性。

2 原产地规则不适用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和我国发展的影响

若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不适用, 很多企业就无法享受应有的优惠政策, 很多保税物流货物无法以协定税率内销, 效率和货物内销量都会远远低于预期, 便利度大大降低, 这样的现象本身是有悖于自由贸易协定核心目标的。同时, 本来有可能引入的国际性物流企业难以选定上海为分配中心、物流中心, 因为原产地规则的不适用影响灵活调度以及复出口、内销的灵活安排。

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不适用首先难以吸引区外企业向上海自贸试验区投资, 尤其是跨国企业的投资会大大减少, 生产线、工厂进驻自贸区可能性也不大;此外, 无法进一步扩大对成员国间的上下游企业投资吸引, 中间材料低交易成本优势不明显, 同时也难以通过免税零件、材料生产组装获利。

吸引投资不多、进入自贸区生产线及工厂数量的减少难以创造更多空缺岗位, 因而也难以通过刺激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无法实现就业安排目标。

3 自由贸易区政策接轨建议

制定并实施符合上海自贸试验区特性的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通过科学可行的货物原产地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实现货物原产地身份的确定与管理, 明确自贸试验区内没有深加工的保税物流货物不论转出口或是内销, 都要保留原有产地身份。通过贸易便利化政策管理保税加工货物, 自贸区结合运营情况灵活制定相应的自贸区原产地管理办法。

划分合理的“一线”、“二线”贸易管制职能。上海现行的“一线放开, 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货物贸易管制方法可能导致一线环节发生串货等问题, 而二线实际管理难度大, 货物与原产地信息可能不符。因而, 笔者认为, 应在原先管制方法基础上适当紧缩一线管理, 或不同信誉企业区别对待。

有计划地放开原产地证明签证权限。可适当放宽上海自贸试验区企业的原产地证明签证相关的权限管理工作, 鼓励资质良好的社会认证机构签发某些自贸区优惠性原产地相关证书, 推进签证方便、快捷、高效签发;信誉度良好的企业允许自助签证, 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缩短或省去自贸区内企业在签证部门申请、办理原产地纸质证明用时。

强化试验区原产地规避行为管理, 提高贸易安全性。强化自贸区安全性监督管理工作, 严防部分企业规避原产地或作出其他违法行为。若涉及反补贴、反倾销类产品管理, 严格制定并执行反原产地规避具体管理方法, 落实到位, 严防“双反”产品借由自贸区保税政策的便利性, 仅在工厂予以简单加工, 而改变产品原产地信息、海关归类号, 转而实施产品进口等逃避行为的出现。

4 结论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是需要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的引入和实施来推动的, 目前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自贸园区范围内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可行性估测, 制定并实施具体、可行的自贸区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以及相对应的管理规则, 以加快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军华.中国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谈半日进展与思考[J].世界农业, 2012 (1) :33-36.

[2]论完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J].国际经贸探索, 2006 (4) :66-69.

[3]厉力.论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在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适用[J].国际商务研究, 2014 (6) .

[4]刘德标.中国自由贸易协定的原产地规则[J].对外经贸实务, 2010 (9) :18-22.

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 篇2

急件国质检通函〔2008〕654号

关于签发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

证明书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协定》)将于2008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为使我国出口到新西兰的产品能够享受《协定》项下关税优惠待遇,自2008年10月1日起,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开始签发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证明书。现将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证明书有关签证要求通知如下:

一、《协定》项下产品的原产地标准以税则归类改变标准(CTC)为主,区域价值成分(RVC)和加工工序等标准为辅,特定产品原产地标准表(见附件1)中包含全版本海关税则HS编码第1-97章所有产品相应的原产地标准。凡申请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证明书的出口产品,必须符合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及签证操作程序(见附件2)和表中所列原产

地标准。

二、凡办理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证明书的申请人,必须预先在当地检验检疫机构办理注册登记手续。申请签证时,必须提交《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证明书申请书》、按规定填制的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证明书、出口商品的商业发票副本及必要的其他单据。

三、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证明书采用统一规定的格式,其填制要求见证书正本背面所列的填制说明(见附件

3)。

四、证书第7栏所列产品项目不得超过20项。

五、证书第10栏中所指HS编码填写我国现采用的国际协调统一的六位HS编码。

六、证书第15栏加盖FORM A签证印章,证书正本和两份副本均需加盖签证印章。

七、如原产地证书被盗、遗失或损毁,在出口商或制造商确信此前签发的原产地证书正本未被使用的情况下,可签发经核准的原产地证书副本,并在重发证书上注明 “CERTIFIED TRUE COPY of the original Certificate of Origin number ___ dated ___”。

八、其他填制要求按照《协定》项下原产地规则签证操作程序相关规定执行。

各地检验检疫局要及时组织签证人员学习《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及签证操作程序》,广泛向企业宣传自贸区优惠贸易政策,使我国出口至新西兰的产品享受《协定》项下关税优惠 — 2 —

待遇。有关原产地规则具体操作辅导材料,请登陆总局内网下载。总局已将各直属检验检疫局的签证机构名称、地址和签证印模向新西兰海关备案。各局地址如有变更,应及时向总局通关司备案。

附件:1.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特定产品原产地标准表(电

子版)

2.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及签证操作程序

(中译本节选)

3.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证书样本及其填制说明

(抄送单位无附件)

二〇〇八年九月十九日

主题词:签发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证明书通知 抄送:存档(2)。

日本原产地规则的运用及其借鉴 篇3

[关键词] 原产地规则贸易保护普惠制

20世纪90年代,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经济陷入长期的停滞状态,企业破产增加,失业率连创新高。加之,由于日元的升值,日美贸易摩擦的加剧,导致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出口锐减。至此,日本各商会要求保护国内市场的呼声不断上升,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但由于日本政府在此之前已将关税降至5%,重新实行以“关税”为主的贸易保护政策已不可能,因此,日本转而采用了灵活性高、隐蔽性强的非关税壁垒(NTMs)来为本国产业进行保驾护航,而原产地规则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粉墨登场,成为日本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宠”。

一、日本原产地规则的运用

货物的原产地(Origin),是指货物的最初来源地,即货物的产生、提取、采集、饲养、加工、制造地,常被形象地称为货物的“经济国籍”。而原产地规则(Rules of Origin),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确定货物原产地而实施的法律、规章的总称,是为判定货物的“国籍”而制订的“货物国籍法”。

日本真正意义的原产地制度始于实施普惠制(GSP)之时,是由财务省(原大藏省)、经济产业省(原通商产业省)和海关署共同主管的。原产地规则本是一个中性规则,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借鉴欧美并根据本国国情将其运用在对外贸易上,以达到保护贸易的目的。其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产地规则在反倾销中的运用

20世纪80年代末,欧美国家强烈要求日本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至此日本经济向内需主导型转变,逐步扩大了对其他国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这使日本对本国产业的保护越来越频繁地求助于反倾销手段。其中,原产地判定是反倾销诉讼中的关键环节,如果反倾销调查对象的原产地被确认为被调查国,则此货物将被征收反倾销税。在日本,有权对反倾销案件做出原产地判定的是海关署及其三个行政机构,即财务省、经济产业省和农林水产省,其中财务省的权限最大,有终裁权,可以否决海关署对“货物原产地非被调查国”的判定意见,从而加大了进口产品被征收反倾销税的可能性。可见,日本在原产地的认定上行政自由裁量权较大。

2.原产地规则在政府采购中的运用

日本的政府采购一般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0%至15%,是本国最大的买主。在国内供应商要求比国外供应商享有更为优惠待遇的政治压力下,日本政府颁布了《政府采购协议》,规定在一定差价范围内,只要“日本货”价格不超过“外国货”价格的6%~10%(有些产品可达10%以上),政府就优先购买“日本货”。并且在《协议》中专门制定了“日本货”原产地规则:即“日本货”是指那些在日本开采或生长的未经制造的物品、原料及供应品,或视情况大部分采用日本开采、生长或制造的物品、原料;允许“日本货”的原产地标准高于日本进出口货物的原产地判断标准。这就是说,一项取得日本原产地认证的出口产品并不一定能成为“日本国产货”。 这些规定不仅保护了日本国内市场,扩大了内需,而且还能起到合理引导外资,将先进技术转移至日本的重要作用。

3.原产地规则在执行国别配额政策中的运用

在日本,国别配额中的原产地规则,是用以区别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品,从而确定该进口产品是否符合配额的要求。具体做法是当进口商在进口商品时必须向海关提供符合条件的原产地证书。为了制止非法转口贸易,达到更严厉地限制进口的目的,日本国别配额中的原产地规则制定得很苛刻。以纺织品为例,由于纺织品是敏感产品,为了达到保护国内纺织品行业的目的,特别是为了阻止有关纺织品出口国将受配额限制的纺织品,非法转口至不受配额限制或配额还有余额的国家或地区后再输出到日本的行为,日本制订了严格的纺织品原产地规则。如,日本服装的原产地标准为“缝制地”。由于服装生产至少需经过织布、裁剪和缝制三道工序,依此标准,在香港裁剪的衣服,在中国进行缝制,该种衣服就为原产于中国。这种标准划分,占用了中国原本就已十分紧张的服装配额,使“香港裁剪——中国缝制——香港转口”这种规避配额的行为无章可循,从而限制了中国服装的进口,有力地保护了日本服装生产商。

4.原产地规则在普惠制中的运用

普惠制是国际法赋予发达国家的义务,但具体的普惠制实施方案却由各给惠国自行确定。在各国的普惠制方案中,原产地规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用以确定一个产品是否原产于受惠国,从而确定受惠产品是否应该享受关税优惠待遇。

日本是33个普惠制给惠国中的一员,在其普惠制方案中,对原产地规则的规定如下:

(1)享受普惠制税率的商品必须是完整地在受惠国(地区)制造的。

(2)受惠国需提交正确的原产地证书。

(3)采用给惠国成份规则。这是指允许受惠国可以把所用日本的原材料、零部件,全部计入产品价值中,并视为该受惠国原产产品的一部分,有资格享受普惠制关税优惠待遇。

(4)采用原产地地区累积规则,即将一个地区的国家视为一个单独的受惠整体。如,将东盟各国视为一个受惠整体,受惠国在东盟地区内任一国家获得的原材料都视为东盟地区的原材料,都可视为该国原产地成份(即非进口成份)。

(5)采用直运规则。可见,受惠国要取得日本普惠制的优惠关税待遇,除了要向日本提供真实的原产地证书外,还要将货物直接运往日本,其货物还必须“完全原产”,在无法“完全原产”的情况下,为了获得优惠的普惠税率,受惠国就被迫大量使用日本的半成品。而對于日本而言,通过原产地规则不仅可以避免非受惠产品享受普遍优惠关税待遇,而且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受惠国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并可以运用给惠国成份规则,增加日本产品的出口。

5.原产地规则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的运用

日本自2002年1月与新加坡签署了第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FTA)以来,日本又陆续与墨西哥(2003年)、菲律宾(2004年)、马来西亚(2005年)、泰国(2005年)达成了FTA,对亚洲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FTA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包括优惠原产地规则。以日新双边协定为例,其规定的原产地规则为:完全取自或产自日本/新加坡的商品,或在日本/新加坡经过足够改造的商品,才能被视做原产于日本/新加坡的商品,享受免除或较低进出口关税的优惠。在FTA中制定原产地规则,有利于防止第三国贸易规避和分散的行为,扩大区域内中间产品、原料产品贸易。虽然自由贸易区设置原产地规则的目的在于区分产品不同来源,但它通过关税或非关税歧视待遇,直接或间接地鼓动生产商更多地使用区域内的当地成分,人为破坏了基于市场配置为基础的资源的自然流动,形成大量贸易转移,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这违背了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以获取贸易利益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滥用的新“大棒”。

二、日本原产地规则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如上所述,日本的原产地规则,不仅体系完整,标准较高,而且在对外贸易中广泛运用。比较之下,我国的原产地规则不仅体系有缺陷,而且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保护作用。通过借鉴日本的做法与经验,我国在实施原产地规则时应改善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原产地规则的立法水平

2005年,我国在“86规定”、 “92规则”的基础上,又新出台了《进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以下简称“05规则”),确定了原产地标准,将进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统一,并且增加了适用范围,如增加了反规避条款下的原产地规则。但“05规则”中并没有确立政府采购下“国产货”的原产地判断标准;也没有规定在对外贸易中,怎么运用原产地标准来达到贸易保护的作用;并且这些条款只是适用于非优惠原产地规则,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双边贸易安排的发展,我国还应学习日本制定相关的优惠原产地规则,

2.提高特定产品的原产地标准

特定产品指的是配额产品和国内生产配套能力较强的产品。提高前者的原产地标准是为了逐步提高我国加工贸易的层次。如,我们可以规定某些配额项下的服装(如亚麻服装、丝绸服装)必须用国产面料,方能取得“中国国籍”;而提高后者是为了控制中国货的出口量,扩大国内原配件的需求,避免贸易摩擦和反倾销制裁。如,我们可将录像机的原产地标准由“插件、焊接和组装”修改为“磁头制造”,以此鼓励出口录像机采用国产磁头。

3.原产地规则和政府采购相结合

目前,我国政府采购支出数额高,市场潜力大。政府制定采购法律时,应与原产地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以政府采购作为吸引高水平外資的一块“磁石”,诱导外商为进入我国庞大的政府采购市场,在我国进行高科技含量的加工和科研开发,尽量采用我国的配套产品,实现我们“市场换技术”,扩大内需的目标。

4.加强原产地证发放的管理工作

我国可签发原产地证的行政机构有国家商检局各地方分局和贸促会各地分会,众多发证机关签发原产地证的标准不统一、不规范,给管理工作带来麻烦,甚至个别发证单位只盖章收费,不检查其合同产品是否符合原产地规则,也不监管货物。 此种情况的出现很不利于我国原产地规则的正确执行,也会影响到我国与一些国家的贸易关系。因此应借鉴日本的经验,签发原产地证的主要机构应以商会这个民间机构为主,签发和管理工作应采用全国联网,并通过EDI的工作方式来强化管理,使其逐步走向统一、有序。

参考文献:

[1]刘昌黎著:现代日本经济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2]刘丽娟徐进亮著:原产地规则——产生、运用及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7月版

[3]郭燕编著: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实务.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4]侯金法:量体裁衣须适度——调整我国现行《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国际贸易,1998,10

[5]朱廷君:WTO原产地规则:缺陷、影响、对策.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8

[6]刘文艳高山行李双月:WTO原产地规则作用诌议.商业研究,2004,8

[7]张国元:我国原产地规则的完善.国际贸易,200年6月第1版

[8]张祥:原产地规则的认识与运用——一个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利益的重大问题.经贸论坛,2003,5

[9]刘义伟章爱民:原产地规则与价值链.经贸论坛,2002,2

刍议原产地规则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篇4

原产地规则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关税法案》中。世界贸易组织《原产地规则协议》将原产地规则定义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为确定货物原产地而实施的普遍适用的法律、法规及行政决定。其中具体包括:制订原则、适用范围、原产地标准、程序规则、管理机构、罚则及争端解决等组成部分。原产地规则是任何形式的地区性或优惠性贸易安排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也是确定关税待遇的需要。它也被认为 (Rules of Origin) 是判定货物, 尤其是“多国产品”的“国籍法”。一方面, 原产地规则是复杂的技术性问题;另一方面, 原产地规则越来越成为一种贸易保护措施, 成为非关税壁垒。同技术壁垒、贸易数量限制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一样, 原产地规则已成为各国保护本国生产者的利益, 增强本国产品国际竞争力, 控制外国产品对国内市场占有的一种重要保护手段。

2 原产地规则效应分析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变化, 原产地规则的用途及重要性发生变化, 并且随着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此消彼长, 其适用范围及对经济影响力日益扩大与增强, 对国际贸易产生的效应主要有如下几点。

2.1 贸易限制效应

目前各成员国和地区实施的原产地规则并不统一, 因而各国根据原产地规则制定本国具体的标准, 从而产生贸易限制效应。

由于WTO在《原产地规则协议》中未统一各国原产地标准的具体指标, 如果某一成员国把标准制定得很高, 这会使一些国家, 尤其是依靠加工贸易 (如我国) 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发达国家对敏感商品 (如纺织品、服装) 实施配额限制, 并经常更改原产地规则相关内容, 使之有利于本国市场。如美国在1996年7月1日实施的纺织品及服装原产地新规则中, 将成衣的产地判定标准由“裁剪地”修改为“缝制地”, 面料由“染色和印花地”变成“织造地”。新规则的实施, 抬高了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的“门槛”。

2.2 贸易转移效应

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直接或间接地鼓励生产商更多地使用区域内的当地成份, 或将大多数工业加工过程放在本土进行, 制造商为获得产品的原产地资格, 势必要改变原有那些符合成本最低的工序组合及投入品的采购来源, 把本可以放在区域外生产的工序放到了区域内, 本可以使用区域外的廉价投入品现在只能改用区域内高价的投入品, 从而产生了贸易转移效应。如,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规定纺织品及服装原产地采用“纱以后”标准, 即必须用成员国生产的纱为原料制成的纺织品和服装方能取得北美原产地资格而享受自由贸易优惠待遇。这一规定使墨西哥面临两难选择:要么为获得服装出口到美加市场的自由贸易待遇, 即使成本较高也全部投入产自北美三国的纱线, 要么为获得自由贸易区外的便宜纱线而放弃自由贸易区内优惠待遇。

2.3 投资转移效应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企业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 它将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假设自由贸易区在未实行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前并不具有某国公司投资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优势, 因而公司没有将其作为直接投资对象, 而投资于更具有要素优势的其他区域而以出口方式占领自由贸易区市场。但在自由贸易区实行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后, 通过原产地规则以较隐蔽的手段限制该公司产品, 就可能改变该公司全球范围内的直接投资决策, 重新评估自由贸易区的区位优势, 并可能将原来的基于要素优化配置的投资转向对自由贸易区内的直接投资。还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原产地规则规定为例, 其规定促使日本佳能公司放弃在成本较低的中国或马来西亚建厂的投资决策, 而在美国的一个新复印机厂投资上亿美元。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导致的贸易转移以及“被动投资”形成的投资转移, 有悖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 关于各国依据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以获取贸易利益的理论基础, 人为破坏了“最有效”的国际分工模式, 扭曲了生产全球化资源有效配置原则。

3 WTO原产地规则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为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和合法实施贸易保护, 通过利用原产地规则的条款来控制本国的贸易逆差并实施贸易报复已日渐成为发达国家的又一合理借口。这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消极影响十分明显。

3.1 出口遭遇新壁垒

我国现在是以一个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系, 出口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因此, 出口额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巨大, 而原产地标准的高低与数量直接影响出口贸易。一方面, 标准过高使我国企业出口遇贸易壁垒。各国对原产地规则的解释或理解不一致而导致执行中的偏差及填制原产地证书的烦琐等, 都会阻碍我国出口产品的自由流通。另一方面, 标准过繁使我国企业出口遭遇障碍。由于未统一全球的原产地标准, 因此在实践中, 各国的原产地规则错综复杂、定义方式多种多样。如美国的原产地规则, 不仅在总体上分为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和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 而且还可细分到各种具体产品 (如钢铁及其制品、纺织品及服装等) 和各种区域性贸易协定下的原产地规则。即便是国际贸易规则领域的专家都难以全面掌握, 更何况是一般的出口商。这无疑增加了我国企业的出口成本, 加重了企业的经营负担, 削弱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

3.2 使加工贸易的发展接受新的考验

在我国的出口企业中, 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出口创汇方面功不可没, 而且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有着巨大的贡献。而这些企业对原产地规则的变化和标准极其敏感。不同的原产地规则直接影响加工贸易的规模、产品料件构成等。对此, 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必须适应“实质性改变”标准。我国这类产品有可能达不到该标准时, 如何确定这些产品的原产国, 如何进行贸易统计, 就会遇到难题。特别是来料加工产品, 如果根据有关规定将其判定为中国原产品, 则在贸易统计中不得不全值做出口统计 (其实我国加工企业只收取了非常低的加工费) , 这就很容易使我国背上沉重的贸易“顺差”的“包袱”, 且极易遭到进口国的贸易报复。在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的同时, 最终将对我国的就业问题, 三农问题造成压力。

3.3 导致贸易统计巨额差异, 引发贸易摩擦

原产地规则导致中国贸易统计与他国贸易统计出现巨额差异。亚洲开发银行17日发布的《2007亚洲发展展望更新》报告预测, 2007年下半年中国商品出口将增长20%, 进口增长16%, 全年贸易顺差有望接近3000亿美元。由于统计方式, 特别是原产地规则的标准不定, 给各国在统计贸易顺逆差的问题上留下了很多空间做文章。而在贸易统计数字中最引人注目、最典型的是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 篇5

《亚太贸易协议原产地规则》共有10条规则。规则1规定能享受关税减让优惠待遇的产品分为完全获得产品和非完全获得的原产品。规则2是对完全获得的原产品的定义。规则3是对非完全获得的原产品的标准,规定:对于部分产品,将采用部分协议所规定的标准,对于其他产品,非原产成份不得超过产品离岸价的55%,且对其所实施的最后工序在出口成员国完成,还对某些术语作了定义,此外,列出了不能赋予产品原产资格的不充分加工、处理的种类。规则4是关于原产地累计的规定,规定:在运用原产地累计规则的情况下,累计的原产成份的价值不得少于产品离岸价的60%。规则5是关于直接运输的规定。规则6是关于如何确定包装材料原产资格的规定。规则7是关于原产地证明的规定。规则8是关于禁止和合作的规定。规则9是关于复议的规定。规则10是关于特别标准百分比的规定,规定:对于最不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上述原产地标准放宽,在运用原产地累计规则的情况下,其所含累计的原产成份的价值不得少于产品离岸价的50%,在其他情况下,其所含非原产成份不超过产品离岸价的65%。

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 篇6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自贸区建设向更深层次进一步发展,优惠原产地规则的实际应用效果日益受到关注。实际上,优惠原产地规则的运行具有双向性,即促进机制与抑制机制并存,其最终效应取决于双向运行机制的实力对比。以江苏—东盟出口为对象,构建了贸易引力模型对优惠原产地规则的双向运行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优惠原产地规则;促进机制;抑制机制;贸易引力模型

1 问题的引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对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建立后的贸易效应进行分析时,并没有把优惠原产地规则作为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考虑进去。自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建立之后,对原产地规则的研究日趋增多。研究发现,合理利用优惠原产地规则可以保护区内产业发展、促进区内贸易、增加投资,如Kim et al.(2013)以151个国家16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对原产地规则的贸易创造效应做了定量分析;还有研究发现,优惠的实施会产生成本,如Cadot ( 2005)估算NAFTA优惠原产地规则的平均成本约为交易额的6.8%,执行成本约为1.9%。可见,作为自贸区协定的主要内容之一的优惠原产地规则,其福利效应已开始出现二元分化,即优惠原产地规则的运行具有双向性,即促进机制与抑制机制并存,其最终效应取决于双向运行机制的实力对比。以往研究对优惠原产规则的促进机制关注较多,尚缺乏对优惠原产规则的抑制机制的具体分析,更缺乏优惠原产地规则对特定自贸区实施后的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研究因而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2 理论框架

作为判断商品和服务由哪国生产的判断依据——原产地规则的重要性受到政界及学界的一致高度关注。如前所述,优惠原产地规则既可以提升成员国福利并刺激区域经济发展,即所谓“促进机制”;也可以因其核算复杂、增加交易成本与时间成本等原因而被用作隐蔽的非关税壁垒,即所谓“抑制机制”。优惠原产地规则的这种双向作用机制的发挥,与全球范围内保护贸易与自由贸易“你进我退”的相互争夺相呼应,成为贸易政策领域的一个最新进展。具体而言,优惠原产地规则的双向运行机制可细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优惠原产地规则的促进机制,或称之为“正回馈模块”,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途径发挥其作用:

第一,自贸区内优惠原产地规则与海关税则的配套实施,保证了区内成员国的利益,能有效防止“搭便车”式的贸易欺骗行为,即防止了贸易偏转;

第二,优惠原产地规则的灵活运用还可以对流向特定产业的投资进行引导,从而达到引进先进技术和吸引外资的目标;

第三,实施优惠原产地规则能使区外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这种改变可以帮助区内企业扩大规模经济,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第四,优惠原产地规则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非经济领域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而这些领域特殊的敏感性,其影响往往超过经济功能。

另一方面,优惠原产地规则的抑制机制,或称之为“负回馈模块”,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途径发挥其作用:

第一,优惠原产地规则的引入导致了产品价格扭曲,对国内进口竞争产业及出口中间投入品的产业形成了过度保护;

第二,若厂商将生产和组装工序由自贸区外转移至区内(如螺丝刀装配),且这种转移是以放弃低成本的区外生产为代价的,则违背了比较优势原则,从而降低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效率;

第三,优惠原产地规则的严格限制会对下游企业的发展构成阻碍,并促使企业产生大量的外部寻租活动;

第四,那些受到高度保护的部门,政府若通过设定严格的原产地规则对其进行保护,则会削弱了自贸区整体创新发展的动力,最终降低贸易自由化的程度。

综上,优惠原产地规则既可以通过其促进机制刺激自贸区的经济发展,也可以通过其抑制机制削弱甚至逆转前者的福利增进,整体的福利效应见图1。

[优惠原产地规则][利益博弈][寻租活动][贸易转移][要素扭曲][扩大适用][贸易创造][引导投资][身份鉴定][防止贸易偏转][提高产业效率][实现利益互补][满足政治需要][产业结构失衡][资源配置失效][腐败和不公平][创新抑制僵化][抑制机制(负回馈)][促进机制(正回馈)][最终的福利效应]

图1 优惠原产地规则的双向运行机制

3 发展现状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主动适应及参与国际分工的变化、应对国际竞争压力并争夺全球化的话语权,我国正以若干对外自贸区的不断突破为推手,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从原产地证书的签证情况来看,非优惠原产地政与优惠原产地正呈现出迥异的发展格局,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类别讨论。

3.1 非优惠原产地证书签证情况

2004年我国共签发非优惠原产地证116.25万份,签证金额381.89亿美元,签证单价为3.29万美元。而2013年我国签发的非优惠原产地证为144.01万份,签证金额达686.80亿美元,签证单价为4.77万美元。换而言之,2004—2013年10年间签发的非优惠原产地证份数年均增长2.17%,签证金额年均增长6.04%,签证单价年均增长3.78%。

3.2 普惠制原产地证书签证情况

2004年我国共签发普惠制原产地证354.90万份,签证金额达949.64亿美元,签证单价为2.68万美元。而2013年我国签发的普惠制原产地证为254.19万份,签证金额981.60亿美元,签证单价为3.86万美元。换而言之,2004-2013年10年间签发的普惠制原产地证份数年均增长-3.28%,签证金额年均增长0.33%,签证单价年均增长3.72%。

3.3 区域性原产地证书签证情况

2006年我国共签发区域性原产地证14.25万份,签证金额33.20亿美元,签证单价为2.33万美元。而2013年我国签发的区域性原产地证为148万份,签证金额681.21亿美元,签证单价为4.60万美元。换而言之,2006-2013年8年间签发的普惠制原产地证份数年均增长33.99%,签证金额年均增长45.88%,签证单价年均增长8.87%。

综上,相比较于非优惠性原产地证书而言,优惠性原产地证书无论是签证份数、签证金额还是签证单价增长速度更快,其中尤以区域性原产地证更为突出。考虑到在众多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之中,中国—东盟的优惠原产地证书具有较高的代表性,2013年中国—东盟自贸区优惠原产地证签证数为861734份,占全部区域性原产地证签证数的58.22%,签证金额为416.87亿美元,占全部区域性原产地证签证金额的61.20%,因此下文就以优惠原产地证对江苏—东盟出口的实际影响为例,探讨优惠原产地证对自贸区的双向影响。

4 实证分析

4.1 建立模型

自20世纪70年代Tinbergen和Poyhonen将引力模型引入到国际贸易领域,它已广泛应用于分析贸易模式、贸易潜力及边界成本等领域之中。经典的引力模型认为,贸易流量应与经济总量成正比,与地理距离成反比,即

Xij=A(YiYj)/Mij (1)

为论证本文的基本观点,尚需对以上模型进行必要的拓展。考虑到中国—自贸区2005年7月20日《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区域性原产地证书签证数据2006年开始统计,因此最终选择2006年为时间拐点,并对应引入虚拟变量T构造实证模型如下:

LnIMit=β0+β1ln(YjYi)+β2lnDit+β3T+it (2)

LnEXit=γ0+γ1ln(YjYi)+γ2lnDit+γ3T+it (3)

式(2)、式(3)中, IMit与EXit为第i国的进口额与江苏省的进口额,Yj与Yi分别为江苏省及第i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ij为江苏省与第i国的绝对距离。

4.2 数据来源

进口额及江苏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自于历年的《江苏统计年鉴》,其他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自于UNCTAD数据库,江苏省与其他国家的地理距离以南京市到各国首都的球面距离表示,数据来自于www.timeanddate.com网站上的城市距离测算工具。最终选取的数据起讫时间为1999-2013年,实证模型选取了除文莱和老挝之外的其他8个东盟国家及美国、日本及韩国等其他16个主要贸易伙伴作为探究对象。若时间为1999-2005年,T=0,若时间为2006-2013年,T=1。

4.3 实证检验

运用Eviews软件对以上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检验,存在的个体效应较小,所以可以选用混合横截面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的结果见表1。从回归结果来看,回归方程的所有系数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经济规模对双边贸易起到了正的促进作用,地理距离对双边贸易起到了负的阻碍作用,这符合引力模型的基本原理。从促进机制来看,区域性原产地证书的运用能提高双边出口额的0.45%;从抑制机制来看,区域性原产地证书的运用降低了双边进口额的0.42%。带入江苏对东盟国家的进出口数据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在2012年以前抑制机制的作用略强于促进机制,整体福利效应最终为负值;2012年以后促进机制的作用略强于抑制机制,整体福利效应最终为正值。

表1 江苏—东盟自贸区贸易效应拓展引力模型回归结果

[变量\&方程式(2)\&方程式(3)\&ln(YjYi)

lnDit

T

调整后R2

观测值\&0.92***

-1.42***

-0.42***

0.66

360\&0.69***

-0.70***

0.45***

0.80

360\&]

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5 政策建议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优惠原产地规则的具体运用具有双面效果,它既可以通过促进机制有效地提高一国的福利,也可以通过抑制机制抵消甚至反转福利的提高。

从江苏省对东盟双边贸易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优惠原产地规则运用的初期,由于资源配置效率的丧失及核算复杂难以适用等原因,抑制机制的作用会略强于促进机制。

但随着2010年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全面深入,促进机制能有效防止贸易偏转并刺激区内企业迅速成长,从而抵消前期抑制机制的负面影响,并最终推动国民福利的稳步提高。

相关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继续建立健全发挥优惠原产地规则促进机制的长效机制。从长期来看,优惠原产地规则的具体运用能有效服务于国家自贸区战略,能促进我国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和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

第二,不断遏制优惠原产地规则抑制机制的负面影响。由于可能被运用隐形的原产地规则壁垒,及实际运用中增加成本而造成企业利用率偏低等问题,当下应加大优惠原产地证书,尤其是区域性原产地证书的宣传,并切实做好相关的便利化服务;

第三,应注意对优惠原产地规则的适时调整,避免片面的一刀切模式。针对不同产品、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应适时调整优惠原产地规则的相关规定与标准,引导甚至创造促进机制灵活主动地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

参考文献:

[1]杨光,熊锋.优惠原产地规则的抑制机制研究[J].检验检疫学刊,2015(2):71-72.

[2]杨光,熊锋.优惠原产地规则的促进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实践意义[J].江苏商论,2015(5):42-43.

[3]成新轩.论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规则的经济效应[J].当代亚太,2012(6):112-128.

基金项目:

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科技计划项目(2014KJ53);河海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基金(XZX/10B007-06);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2011B11814)。

作者简介:

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 篇7

关键词: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区域贸易协定,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

原产地规则即判定一产品原产于哪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 其已突破了单纯地理性意义, 成为一国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的不断增多, 泉州可享受到的区域优惠政策也日益增多, 但在利用区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拓宽出口渠道, 助推外贸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在当前艰苦的外贸环境下, 如何用足用好区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就显得极为重要。

1 中国的优惠性原产地规则

1.1 中国的优惠性原产地规则

原产地规则按照适用范围的不同, 可以分为优惠性和非优惠性的。非优惠性的原产地规则是适用于所有的贸易对象的, 是各国为确定进口货物的原产地, 进行贸易统计、关税计征以及是否给予最惠国待遇而制定的原产地规则。优惠性的原产地规则是在最惠国原则以外由一国单方面实施, 或有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后互相适用的原产地规则, 只适用于签订协议或协议规定的贸易对象国 (地区) 。优惠性的原产地规则一是适用于普惠制 (GSP) 下的原产地规则, 二是适用于区域经济集团和贸易安排下的原产地规则。由于在普惠制中,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受惠国身份, 因此我国的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就是指我国参与的区域贸易安排中的原产地规则。

1.2 中国参与的区域性贸易协定

目前, 中国已参加的区域贸易协定, 分别是:《亚太贸易协定》、《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定》、《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及《中国—哥斯达黎加自由贸易协定》。此外, 我国与澳大利亚和海湾地区的谈判也在顺利推进中, 有望在近几年内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1.3 我国主要区域贸易安排中的货物原产地规则比较

相同的地方还是比较突出的。第一, 对于完全原产产品, 都适用完全原产标准;对于部分原产产品, 都适用实质性改变标准, 并且都运用了增值百分比标准, 对区域价值成分的要求一般不低于40%。第二, 除了一般货物以外, 对协商的一些特殊产品都制定了特定原产地规则。第三, 都适用双边累计规则。第四, 都在微小加工、直接运输、原产地证明、中性成分及监督规则这些方面作了规定。不同的方面则体现在:第一, 实质性改变标准的具体判定方法不同。《中巴协定》、《中智协定》、《中东协定》和《亚太贸易协定》对于一般的货物只单独使用增值百分比标准, 而其他的贸易协定除了增值百分比标准外, 还综合使用了税目改变标准和加工工序标准。第二, 出现了不同的原产地证明种类。在中国与东盟、智利、巴基斯坦、哥斯达黎加签订的自贸协定中以及CEPA和ECFA中, 原产地证明的种类只有原产地证书。在中国与新西兰和秘鲁签订的自贸协定中, 增加了原产地声明的使用。在《亚太贸易协定》和《中新加协定》中, 则增加了电子证书的应用。第三, 在中国同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和秘鲁签订的自贸协定及ECFA中, 对微量条款作了明确规定, 其他协定中则没有提到。第四, 只有中国与新西兰签订的自贸协定中对原产地标记作了规定, 其他协定中没有提及。

2 泉州在利用优惠性原产地规则方面的实践

2.1 泉州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的申领数量大幅增长

凭借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 出口产品在进口国可享受到的关税减免幅度, 最低是5%, 最高可达100%, 也就是“零关税”。近几年, 欧美消费市场在欧债危机等各方面的影响下出现了下滑, 很多泉州企业开始纷纷把目光投向新兴市场。根据泉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统计数据, 2012年第一季度, 该局签发的各类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共1810份, 签证金额达8138万美元, 分别同比增长了32.7%和57.01%, 如果按平均优惠关税10%计算, 共为泉州600多家的出口企业减免了813.8万美元的关税, 泉州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的签发量在福建省位居第一。可见, 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已成为泉州企业增强产品竞争力, 开拓新兴市场的一大利器。

2.2 泉州检验检疫局出台了多项帮扶泉企的创新举措

一是利用QQ群、微博和电子邮件群发等方式实时发布原产地政策, 及时为企业答疑解惑。二是通过专设区域性原产地证服务窗口、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同企业开展经常性的信息交流与业务联系, 加强检企合作。三是优化签证服务, 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原产地签证申请实施随到随签。四是从2011年10月1日起, 根据年度签证份数、年度产地证退单率、企业守法守信、产地证档案保管及退证查询等五方面的情况, 将产地证申办企业按照A类、B类、C类、D类四个类别进行分类, 制订相应的差别管理措施, 简化手续加快签证。五是从2012年9月1日起,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无纸化签证, 凭企业电子申请数据直接签发原产地证, 大幅减少了企业往返办理签证的步骤。六是从2012年9月1日起, 根据风险评估对原产地证签证产品进行分类管理, 对低风险产品采取低比例调查措施。

2.3 实践中还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企业缺乏利用区域性优惠政策的主动性。泉州企业要利用原产地优惠政策, 申领原产地证是必不可少的。然而, 仍有部分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的作用和潜力, 加之认为要缴纳一定的签证费和证书费, 手续也比较烦琐, 所以, 一些企业甚至是在国外客户的要求下才不太情愿地去申请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同时, 在进口业务中, 一些企业不熟悉相关的原产地优惠措施, 没能取得对方国家的原产地证书为企业降低成本, 维护自身利益。二是企业指定的申领员存在着业务素质不高及频繁更换的问题。三是部分签证人员对新的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的了解还不够透彻。不同区域的原产地证书有不同的格式和要求, 签证规则也不尽相同, 部分签证人员没能尽快熟悉新的签证规则, 不能准确地答复企业的咨询, 从而影响了签证质量。

3 用足用好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规则

3.1 重视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的使用

第一, 企业应树立主动意识。出口企业可以领取注册申请表, 填好后连同原材料发票、成本明细单、营业执照等文件, 办理注册登记。当地的检验检疫部门审核之后, 会安排签证人员到企业实地调查, 条件符合的准予注册登记。实际上, 只要产品符合标准, 优惠原产地证的申请手续并不复杂。第二, 需要申领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的企业应做到及早注册, 以免仓促申请影响货物的通关。第三, 出口企业应树立诚信申报意识。如果盲目迎合国外客户, 隐瞒真实情况以骗取证书, 其结果不仅会使自身受到处罚, 甚至殃及整个行业。第四, 企业在进口产品时也要积极利用优惠产地证书。自贸协定不同于普惠制, 是属于互惠性质的, 我国的企业应重视自己作为协定成员国进口商的权益, 当从协定成员国进口产品时, 可以通过国外出口商提供的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 享受进口关税的减免。

3.2 研究并熟悉各个自贸区的优惠政策

首先, 了解签证国家及相关清单产品。每个贸易协定成员国只是对清单内的产品实施优惠税率, 因此要熟知与我国签订区域贸易协定的国家, 进而熟悉这些国家的优惠产品范围。其次, 要及时获得关税优惠的信息。成员国对于清单内的不同产品给予不同的关税优惠, 并通过谈判不断增加产品的范围和优惠幅度。因此企业要掌握主动权就必须密切关注关税的优惠动态。

3.3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首先, 利用区域优惠政策调整出口市场结构。企业应充分利用优惠原产地规则中的给惠国成分和累计规则, 逐步改变过分依赖欧美市场的格局, 使出口市场向自贸区转移。其次, 借助区域贸易优惠政策, 到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目前, 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2014年欧盟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优惠安排, 其中享受普惠制的国家从176个减少到75个左右。虽然新版受惠国清单尚未公布, 但中国被“毕业”的命运恐难避免。在这样的情况下, “走出去”战略就成为绕开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之一, 但其前提是要了解优惠贸易政策, 作好定向决策。比如泉企就可以考虑借助区域贸易协定中的优惠政策, 把生产转移到继续享受欧盟新版普惠制的协定成员国, 利用当地的原材料和人工, 同时还可以利用互惠的关税从国内进口设备零配件, 继续享受普惠制。

3.4 提高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的签证质量

首先, 检验检疫部门应定期组织签证人员进行业务交流, 以便更好地掌握签证管理办法和相关政策。其次, 签证人员应认真学习各种新业务、新规定, 严把签证质量关, 从而为企业提供高效准确的服务。最后, 举办申领员培训班, 使他们熟悉各类原产地优惠政策, 企业再派这些培训后熟悉办证流程的申领员来为产品办证, 将有效提高签证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厉力.原产地规则及其在区域贸易安排中的适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9.

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 篇8

ECFA货品贸易早期收获产品的关税减让措施已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 两岸货物除须在ECFA附件一, 即货品贸易早期收获产品清单外, 尚须符合临时原产地规则及依其规定所订定的PSR, 方可适用。依据临时原产地规则第二条规定, 两岸进出口货物必须是在两岸原始取得或使用两岸任一方或双方的原产材料所生产的, 如果使用第三方的进口材料所制造的货物, 就必须符合个别货品的PSR, 方可认定为原产于两岸的货物。

《适用于货品贸易早期收获产品的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 (PSR)

E C FA货品贸易早期收获产品如果使用非原产材料所生产, 其加工或制造程序须达到实质转型的程度, 方能认定为原产于两岸的货物。PSR即针对个别早收产品依据其不同特性, 逐项制定实质转型标准, 包括税则号别变更标准 (税则前2码或4码变更) 、区域产值含量标准、加工工序标准等。

《适用于货品贸易早期收获产品的临时原产地规则的行政程序》

行政程序内容包括:ECFA原产地证明书的样式、签发及申请规定、有效期、申请补发的情况、保存规定、与进口有关的义务、原产地查证规定、拒绝给予优惠关税待遇的情形、双方的联系沟通机制等。申请适用ECFA货品贸易早期收获优惠关税税率的业者, 须在出口报关前申请ECFA原产地证明书, 台湾岛内原产地证明书系由台湾“经济部国际贸易局”委托相关签证机构所签发, 相关产证申请程序可洽该机构贸易服务组查询。

有关业者申请适用ECFA优惠关税待遇, 须注意事项汇总如下:

一、确定申请适用ECFA优惠关税待遇的货品在早收清单范围内

业者如对税号有疑问, 可以参考双方最新的海关进口税则8位码对照表 (详见台湾“财政部关政司及关税总局”网站) 。仍然不确定的, 可向进口地海关申请税则预先审核, 以便确定所欲进口货品是否属于早收清单货品范围。

二、原产地证明书应于出口报关前取得

原产地证明书除符合特定情况, 可在货物出口报关之日起90天内申请补发外, 一般应在货物出口报关前取得。所谓特定情况是指:1.因不可抗力或出口方按规定可接受的正当理由;2.填报或签发证明书时产生技术性的错误;3.证明书遗失或毁损。

三、主动向海关申报进口货物为原产货物

台湾进口商应在进口报单“输出入货品分类号列附码”栏填写“PT” (即优惠关税待遇Preferentia Tariff Treatment的英文简写) 。未填报且已按一般税率核课缴税放行的货物, 不得事后补证申请退还已缴的关税。

四、提交有效的原产地证明书

台湾进口商应在进口报单主管机关指定代号”栏填报大陆方面授权机构签发的原产地证明书号码, 并检附有效的原产地证明书正本。一份原产地证明书所填载的货物不得超过20项, 且一份产证仅能对应一份进口报单。

五、ECFA 2011年1月1日货品贸易早期收获实施前所发运的货物无法适用优惠关税待遇

申请适用ECFA货品贸易早期收获关税减让的货物, 必须是在2011年1月1日 (含) 以后起运的。因为ECFA货品贸易早期收获清单于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原产地证明书于该日起方能取得, 且申请适用优惠关税的货物必须在出口报关前即取得原产地证明书, 故于2011年1月1日前从出口方发运的货物, 由于无法取得原产地证明书, 因而无法适用ECFA优惠关税待遇。

六、符合直接运输规定

申请适用优惠关税待遇的货物, 除符合相关原产地认定标准外, 尚须于两岸间直接运输, 除非有特殊考量及符合特定条件外, 不得在第三方转运或停留。该特殊考量及特定条件为:基于地理原因或运输需要;货物在该第三方未发生贸易、商业或消费的情况;除装卸、重新包装或使货物保持良好状态所需的处理外, 货物在该第三方未经任何其他处理。转经第三方的货物, 其转运或停留时间不得超过60天, 且需在第三方海关监管之下, 进口商申报货物进口时, 必须提交中转方海关出具的证明文件以及进口方海关认可的其他证明文件。例如, 进口货物如转经香港、澳门时, 应向该地区的海关申请核发中转确认书, 方可凭持以向进口方海关申请适用的优惠关税待遇;如未能检具者, 进口方海关对该货物将拒绝适用优惠关税待遇。

七、生产商或出口商应保存原产地相关的证明文件

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 篇9

“欧洲作品”一词为欧盟“电视无国界”指令中【所】使用。该指令曾经数次修改, 但主要内容体现在1989年指令中, 此外还有1997年和2007年的修改指令。下文将分两部分来阐述该定义条款的内容。

(一) 1989年指令中的“欧洲作品”定义条款

1989年10月3日, 当时的欧共体制定了“有关从事电视传播的法律、法规或行政行为的某些规定”的理事会指令[2]。而该理事会指令中涉及原产地规则是其第三章的规定, 该章的标题是“推动电视节目的销售与制作”, 包括第4条到第9条的内容, 对“欧洲作品”进行定义的是其中的第六条。该条共分四小节:

第1节规定:“欧洲作品是指: (a) 原产于欧共体成员国的作品; (b) 原产于《欧洲理事会跨国境电视欧洲公约》成员国的欧洲第三国且满足第二节规定的条件的作品; (c) 原产于欧洲其他第三国且满足第二节规定的条件的作品。”

第2节规定:“第一节 (a) 和 (b) 所指的作品是指主要由定居在一个或以上国家 (第一节中所涉及的) 的作者或制作者制作的作品, 当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 (a) 在上述一个或一个以上国家定居或创办的制作者制作; (b) 作品的制作由在上述一个或一个以上国家定居或创办的制作者监督和实际控制; (c) 上述国家合作制作者对合作制作总成本的分摊在数量上占优势, 且合作制作并未被定居或设立于上述国家之外的一个或多个制作者所控制。”

第3节规定:“第一节 (c) 项所指的作品是指由在一个或以上欧洲第三国内 (该第三国与欧共体之间在视听服务领域将按照一定程序缔结协定) 设立的制作者独立制作, 或其与设立在一个或以上成员国境内的制作者共同完成的合作作品, 如果这些作品主要是与定居在一个或以上欧洲国家的作者或制作者合作完成的。”

第4节则规定了一个“容忍条款”:即“不属于第一节含义下欧洲作品、但主要是与定居在一个或以上成员国境内的作者和制作者合作完成的作品, 也应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欧洲作品, 该程度根据其欧共体合作一方在总制作成本上的贡献份额确定。”

(二) 1997年与2007年修改后的“欧洲作品”定义条款

1997年7月30日颁布的修改指令[3]在第6条中增加了以下两条内容:一是“第六条第1节 (b) 项和 (c) 项的相关内容的适用应仅作为作品获得成员国原产地资格的条件, 而不能作为针对相关第三国采取歧视措施的依据”;二是“当欧共体合作者一方承担了制作总成本的多数出资, 且合作制作并未被在一个或以上成员国境外创办的制作方所控制时, 虽不属于本条第一节含义下的欧洲作品、但属于在双边合作制作条约 (包含成员国与第三国之间的双边条约) 框架下制作的作品也应被视为欧洲作品”。

1997年的修改主要是将欧洲作品的范围推广【扩大】至成员国与非成员国合作制作的节目, 且在欧洲作品定义中增加了反歧视规定的内容。在该年修改的内容中, 还针对“独立制作人”如何更容易更有效地帮助各国执行原则的标准重新作了规定。

而2007年最新修改[4]后, 指令将原第6条中“欧洲作品”的定义规定到第1条中去。这一修改意味着该条款在指令中的地位的变化, 从一个条文中某特定事项的补充条款, (2) 上升到指令基本定义条款的地位。

二、“欧洲作品”定义条款的作用与影响

最初的原产地规则只是为了海关统计使用, 但随着国际贸易日新月异的发展, 原产地规则在货物贸易领域早已脱胎换骨, 它不断被扩展适用到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领域, 成为一种新贸易保护工具。

首先, “欧洲作品”定义对欧盟视听服务业具有促进和保护作用。原指令第6条关于“欧洲作品”的定义是与执行相应的产业促进政策相结合使用的, 即第6条最初是为了配合指令第四、第五条而制定的。指令第四、五两条的规定, 非常明确地表达了欧盟需要扶持欧洲电影电视等视听服务业的决心。 (1) 事实上, 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与默多克进军欧洲以后, 欧洲各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抵制美国影视业的大举入侵。正是这样的背景要求欧盟制定89年指令, 给予欧洲作品以优厚的播放时间和资金预算的支持[5]。

而为了实现这样的贸易保护目标, 首先需要对什么是欧洲作品做出定义。我们可以看到, 欧盟采取的是“服务提供者”的标准, 即看作品制作者的设立地或定居地是否在欧盟境内。这样的规定不仅有利于推广“欧洲意识”, 更有推动世界各国电视节目制作者尽可能地在欧盟境内设立相应的公司, 从而吸引到大量的投资基金, 并从而在境内税收上创造可观的收入。其效果可谓“一石多鸟”, 因为欧盟指令不仅在播放时间方面规定了非常高的强制播放比例, 在资金预算的支持上也毫不吝啬。尽管在之后的修改中, 欧洲作品的范围推广到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合作作品, 但仍对成员国制作的比例设置了较高的要求。为了享受这些优厚的待遇, 投资者必定想方设法达到“欧洲作品”的定义标准, 在欧盟境内设立制作公司或直接到欧盟定居。

其次, 欧盟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复杂的原产地规则系统的国家, 可以说在原产地规则空间范围拓展上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在区分欧洲作品与非欧洲作品的标准上, 其采用的“服务提供者”标准清晰明确, 易于操作, 且1997年的修改中还增加了一条“禁止将该定义条款作为采取歧视性措施依据”的规定, 更增加了其客观中立的可信性 (2) (至少表面上如此) 。

三、“欧洲作品”定义条款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尽管从欧盟本身来说, “欧洲作品”定义条款及相应的产业促进措施大大地推动了欧盟各国视听服务业的发展, 抵制了美国等其他视听服务大国的凶猛进攻, 可谓益处良多, 贡献巨大。但是对其他国家来说, 这一条款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那么欧盟制定“欧洲作品”定义条款并使之服务于其产业促进措施的做法是否违背了国际法呢?笔者认为, 这首先需要审查欧盟在视听服务领域实施的产业促进措施的合法性与适当性问题。一方面, 欧盟强制规定对欧洲产品给予10%以上的播放时间和10%以上的预算支持, 这种支持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专向性的政府补贴, 这与现代国际贸易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宗旨是相违背的;另一方面, 在服务贸易领域, 仅存在《服务贸易总协定》 (GATS) 一项全球性的国际条约, 但其内容大多属于宣言性质, 且适用范围有限, 且综观GATS的所有条文, 根本未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政府补贴问题, 因而欧盟这一促进措施称不上违背GATS的规定。这就使得欧盟在视听服务领域制定的这一促进措施虽违背了WTO与GATS一直倡导的贸易自由化的宗旨, 但是因为没有具体明确的法律约束条款, 所以该促进措施得以继续实行。

而欧盟制定“欧洲作品”定义条款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配合上述促进措施的实行。根据《WTO原产地规则协议》中对“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纪律要求:“成员国可以通过原产地规则去执行或实施成员方的商业政策措施或工具, 但这种执行或实施并不能替代、增强或补充商业政策措施或工具的作用, 更不能以原产地规则本身的内容或其实施去实现贸易目标”[6], 这一纪律要求从法理上讲应当具有通用性, 尽管服务贸易领域没有相应的对原产地规则的法律规制, 其规制的方向却可以类比。“欧洲作品”定义条款以作品制作者的设立地与定居地为原产地资格授予标准, 而从视听服务提供的特性看, 较少有制作公司愿意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去欧盟境内设立公司再进行视听作品的制作。这在事实上使得欧盟境内的视听服务投资者直接受益, 而使该条原产地规则带有“增强、补充其产业促进措施”之嫌。

综上所述, 欧盟制定“欧洲作品”定义条款对欧盟本身来讲, 不仅促进了欧盟视听服务产业短期内的迅猛发展, 抵制了美国等视听服务强国的市场争夺进攻, 更为欧盟原产地规则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但该定义条款所服务的产业促进措施却违背了WTO和GATS所一直倡导的贸易自由化的宗旨, 而定义条款本身又有“增强、补充商业政策措施”之嫌, 因而欧盟的这一尝试对于构建WTO和GATS框架下以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新型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是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来看还不能肯定。但是有一点必须肯定, 无论“欧洲作品”定义条款是否有利于服务贸易领域统一、中立的原产地规则的建立, 但对于世界各国制定国内原产地规则确是一个宝贵的、值得借鉴的例子。

摘要:欧盟的原产地规则一直以“复杂多变、深不可测”著称, 1989年欧盟对“欧洲作品”进行定义的条款更将其原产地规则向服务贸易领域推进。有学者曾较高地评价了该定义条款的前瞻性和有益性[1]。全面阐述了该条款的内容、作用与影响, 并深入分析该定义条款与相关产业促进措施之间的关系, 从而研究欧盟的这一尝试是否应被构建WTO框架下新型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的计划所接受。

关键词:欧盟制定服务,原产地规则,尝试,欧洲作品

参考文献

[1]叶全良, 王世春.国际商务与原产地规则[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79.

[2]DIRECTIVE 89/552/EECOF THE EUROPEANPARLIAMENTANDOF THE COUNCILof3 October 1989, 即OJ L298, 17.10.1989, p.23, 欧盟网站:www.eu-lex.com.

[3]Directive 97/36/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30 June 1997, 即OJ L 202, 30.7.1997:60.

[4]Directive 2007/65/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1 December 2007, 即OJ L 332, 18.12.2007:27.

[5]刘建明.欧洲国家电视传播权的分散和集中[D].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5.

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 篇10

各国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 从不同的产业政策出发, 制定了各不相同的原产地规则, 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协调经济发展, 并将原产地规则广泛应用于反倾销与反补贴、政府采购、执行国别配额、国际贸易统计及原产地标记等方面, 使得原产地规则成为各国执行对外贸易政策和实行贸易保护的工具之一。因此, 正确理解和分析原产地规则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并制定适合国际通行规则及我国国情的原产地规则,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产地规则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原产地标准较低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

1994年至今, 我国对外贸易已连续15年呈现顺差, 尤其是近几年, 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逐年加大, 这引起了美国的极大关注和不满, 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从中国进口产品, 使得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一度陷入紧张状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对出口产品的原产地标准较低、原产地标计管理混乱。我国出口产品中, 加工贸易产品比重近几年均在半数左右, 许多在我国仅经过了简单加工、加工增值率极低的产品被随意标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 特别是在轻工纺织、家电等敏感性行业。以众所周知的芭比娃娃为例, 一只在美国销售价格达9.99美元的芭比娃娃, 从中国的进口价格为2美元, 其中0.65美元是进口的原材料费, 1美元属于运输及其他费用, 仅有0.35美元属于中方获得的加工费。加工增值率不及4%的产品却被标上了“中国制造”的标记, 造成“顺差不顺收”的尴尬局面, 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

2 招致国外反倾销指控和制裁, 限制我国产品的出口规模

我国原产地标准与其他国家不一致, 也是我国出口产品频繁招致国外反倾销指控和制裁的原因之一。例如, 欧盟在1994年发起针对我国原产的大屏幕彩电的反倾销调查, 调查期间, 我国共向欧盟出口彩电共计51.5万台, 其中包括三家中日合资企业生产的11.7万

烟台职业学院杨玉真

台彩电均采用了日本产的显像管, 按照欧盟彩电原产地标准的规定, 彩电的原产地应以显像管的原产地而定, 因此这11.7万台采用日本显像管组装的彩电应为“日本制造”, 但根据我国彩电当时的原产地标准, 电视机只要是在中国境内进行“插件、焊接和装配”即可视为中国制造, 因此这些产品被标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 把原本不构成倾销条件的中国彩电拖进了反倾销的泥坑。根据欧盟反倾销条例的规定, 如果进口数量不超过欧盟消费总量的2%, 则可忽略不计, 不构成欧盟采取反倾销措施的最低数量标准。如果扣除应属日本制造的11.7万台彩电, 其余真正属于中国制造的39.8万台仅占欧盟消费总量的1.6%, 远低于构成欧盟反倾销措施的最低数量限制, 中国的彩电将不可能招致欧盟的反倾销指控和制裁。目前, 各国对各种具体商品的原产地规则还没有完全统一。我国在制定本国具体商品的原产地标准时, 应在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的前提下, 实时了解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的原产地标准, 根据我国国情随时做出科学调整。

3 不利于我国引进先进技术的目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许多国家纷纷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 包括制定并适时修订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原产地规则。例如, 为了引进高科技, 欧盟规定, 对高新技术而言, 其原产地应为运用高新技术的所在地。欧盟为了将集成电路的先进技术扩散进来, 于1989年颁布了集成电路的原产地规则, 其中规定, 集成电路的原产地应为进行“扩散”工艺的所在地, 这就使得原产地规则不单纯是一个“技术性问题”, 而成为背后隐藏着巨大经济利益的“政策性问题”。我国出口货物原产地标准于1992年制定, 于2005年公布新的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 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世界先进科技取得了高速发展, 但我国却没有及时修订有关科技产品的原产地标准, 致使原产地规则不能起到合理引导产业发展和外资投向的作用, 尽管我国将高新技术列为《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但却没能制定出相配套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加工时的原产地标准, 不能合理引导外资的流向, 达不到利用外资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先进技术的目的。

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 篇11

一、现状分析

一是宣传工作不充分。虽然签证机构已经对原产地业务进行了大量宣传,但由于宣传手段较为单一和条件不够充分,导致宣传效果不尽如人意。外贸企业和大型企业利用率较高,而中小型企业对原产地政策还不够了解,未能享受到政策红利。

二是签证人力不足。由于原产地工作的专业性和政策性较强,在实际签证工作中情况较为复杂,很多问题需要根据丰富的工作经验做出判断;同时,签证人员需要经过专业学习培训并通过考试才能获得签证资格,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原产地签证工作有青黄不接的现象。

三是签证模式亟需改进。目前检验检疫机构签证模式是企业申报员到检务大厅直接申领证书,签证人员现场签字盖章。不仅需要企业专程前往,而且签证人员在大量的证书现场签署工作中也容易发生错误。推行电子印章签名则可以一揽子解决企业来回奔波和国外海关对签名印章产生质疑而导致的退证问题。

四是企业重视程度不高。目前企业申报员在系统中登记备案即可,准入门槛极低,流动性也较大,导致部分申领员对原产地政策了解不够,缺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对原产地业务签证的质量和效率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签证部门对原产地证书未如实申报的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没有明确的处罚条例和规章可循。

二、对策与思考

1.政府层面

(1) 开展针对性宣传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原产地的利用率不一,了解程度也有较大差距。签证机构应对不同类型企业开展不同内容的宣传,做到培训内容有针对性,从而提升培训效果。例如,对签证利用率高的外贸企业,更多地可以在日常签证过程中告知新政策。而对于那些小型私营企业,则可以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详细介绍各种自贸协定。还应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微信、微博等各种媒体渠道宣传原产地规则和累积规则等补充标准,方便企业了解相关降税模式和幅度。

(2) 完善人力和制度保障

一是加强新增签证人员培训,同时注重老签证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二是重视专家队伍的培养,打造一批精英专家队伍。三是提高签证人员系统化管理水平,更好地应对原产地业务的增长。此外,签证机构还应制定一整套完善、严谨的签证操作程序和严密的审核监管措施,以适度控制签证人员的自主裁量权,保障执法安全,也保障企业能做好生产和贸易的预先安排。

(3) 加强申报企业管理

首先,通过制定原产地证书申报规范明确证书填制要求,避免因企业申报员填写错误造成错证。其次,应提高企业的法律意识。引导企业在商业活动中诚实守信、自节自律,严格遵守国际贸易中的各项法律法规,不瞒报、不虚报,打造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良好的商业形象,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再者,管理机构应给予企业一定的指导。使企业面对客户提出的证书要求,不盲从,尤其是一些与原产地签证规范不符的要求,以免给之后的货物出口带来后患。最后,应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对企业申报员实行差错扣分制度,对于有违规申报行为的企业,严格按照法规实施处罚。

(4) 强化部门间沟通合作

积极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通过单一窗口共享贸易数据。使各原产地工作管理部门能对签证企业产品成分构成有更清晰的认识,增强对企业申报的规范化管理。此外,也可以对辖区内从未利用过原产地证书的企业做针对性宣传。

检验检疫部门与海关可以共同磋商应对其他国家通过退证查询对我企业实施的隐性贸易壁垒。必要时可以采取反制措施保护我国出口企业利益。

检验检疫部门和贸促会应加强交流沟通、共享签证数据。由于两家机构原产地业务的操作规范、证书版式均有所不同,加强业务交流,能互相取长补短,形成更加合理的操作方式、更加规范的证书版式。

2.企业层面

(1) 进口业务中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在自贸区贸易中,我国企业可以加强与自贸区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尽力寻求优惠贸易伙伴市场上的原材料产品,利用双边累积提高区域内原材料价值在成品FOB价中的比重,从而更大程度地使得最终产品获得原产资格,享受贸易便利。

(2) 出口业务中提升议价能力

当前企业被动签证较多,主动签证较少。往往是外方要求时,企业才会重视并联系签证部门签证。原产地规则知识的匮乏导致中方企业丧失了主动权,无法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出口企业应在和外商签订合同前主动提出办理原产地证书,和外方共享关税减免利益,提升自身产品在国外的价格优势。

(3) 利用累积规则实施走出去策略

我国企业应充分利用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的全球性累积,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贸易。通过在如老挝,缅甸等仍然享受欧盟普惠制的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投资设厂,将中国原材料出口过去,经充分加工,或者通过全球性累积达到相关发达国家的原产地标准。利用发达国家给予这些国家的普惠制优待获得关税减免。

(4) 配合应对退证查询

退证查询作为海关查询原产地证书真伪以及核实内容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也逐渐成为一种隐性贸易壁垒,尤其是东盟国家越来越多的退证查询造成了企业在国外海关通关受阻,降低了我国外贸企业利用原产地证书的积极性,严重时甚至导致企业流失客户。造成退证查询的原因很多,其中由于企业申报不实、填制不规范、对退证查询不了解、不懂得如何规避不必要的风险是目前造成退证查询的最大因素。

上一篇:奖金分配制度下一篇:单层工业厂房结构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