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修养

2024-07-30

读书修养(精选5篇)

读书修养 篇1

一、什么是道德

“道”:从辵chuò (辶) , 从首, 辵谓长行, 首谓面之所向, 行之所达。长行于面之所向与行之所达之途, 此途即道。其含义有道路、道理、道德、天道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 是儒释道等各家学说、学派的总归宿和最高境界。传统信仰认为, 天地万物皆由道而生, 又回归于道, 其宗旨均是按照宇宙规律去做, 即人道必须符合天道, 人心合天心, 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德”, 左边从“彳” (chì) , “ㄔ”在原始文字里三笔划分别是大腿 (股) 、小腿 (胫) 、足脚, 是一只完整的人的腿脚的形象, 象征人的步伐、行为, 这左半部是象征有形空间。右半部“十目一心”就体现出是无形空间的景象。“一”之上的“十目”是指天上, 之下的“心”意指地上的人心。“十”字的原始含意是“十方世界概念”, 有具足、完整、全方位的意思。因此“十目”指十方之眼, 是全体众神的眼睛。故, “德”的意思是:人的心念符合“神的旨意”、遵循“道的特性”下的行为就叫“德”, 体现在世间就是人的真诚品性与善良的行为。

“道”与“德”两字是紧密相连的, 就是“遵从天道, 在心为德, 施之为行”。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准则与规范。道德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 又反过来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道德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代表社会正面价值取向, 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即对事物负责, 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二、道德的内容

中华之复兴, 君子当自强不息!坤厚载物, 德合无疆;小德治家, 中德治人, 大德治国, 君子厚德方能承载万物。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 常言道, “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 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一个国家要把经济搞上去, 粗腰三五十年时间。如果道德沦丧了, 就需要上百年或几百年时间才能恢复。德包含孝、弟、忠、信、礼、义、廉、耻:

1.孝:孝字半老一子。言亲已老, 半入土矣。儿子就是手足, 以奉扶持。

孔子的弟子问, 到底什么是孝。孔子说, 现在人们以为能养就是孝, 可是犬马也能养, 如果没有敬, 何以别乎?孝的精神内核其实是敬。“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敬, 更是人的自性庄严。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 不是宗教, 但有信仰。

孝的表现形式是回报, 先回报自己的父母, 然后再回报自己的国家, 这是人性之本。德之本, 孝为先, “鸦有反乳之孝, 羊有跪乳之恩。”自然界中的生灵都如此讲孝道, 我们人再不如它们, 这个“人”字就徒有其名, 就不配做人。社会在交替发展, 传统在岁月荏苒中被赋予新的含义, 有的不被遵循, 甚至被摒弃, 但无论怎样创新, 孝道是改变不了的, 它是做人之本, 做人的基石。尽孝是没有任何条件的, 与金钱物质无关。作为大学生要用优秀的成绩报告单回报父母, 作为公民要遵纪守法、勤奋工作、爱己爱民、不做傻事, 不让父母操心和担心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2.弟:弟字先点为兄, 后点为弟, 弓身一手一足, 亲爱为悌。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解读:普天下的人都亲如一家兄弟。引申为:人与人之间讲究平等, 没有贵、富、贫、贱之分。

我们在很多案例中看到的却并非如此:在中学中, 常发生群殴案例;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出现戴绿领巾学生;重庆司法局副局长文强让下属给他下跪等, 都说明人与人之间没有讲究平等。

2012年3月14日,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答记者问时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中国的现代化绝不仅指经济的发达, 还应包括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国家的基础是正义, 这种正义只能凭借法律来体现。如果国家丧失了正义, 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法律, 国家也就丧失了真正的特征, 与强盗无异。

3.忠:从中, 从心。古以不懈于心为敬, 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

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 忠为正直之德, 故从中声。我们在工作中要忠于职守。再完善的管理制度都存在漏洞, 但只要忠于职守, 不去投机, 就是忠。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忠者, 尽心无欺之谓。凡人伦所在, 如下之事上, 等辈之交友, 处事接物, 皆当有之。

4.信:人言而成, 非常人之言, 乃立人之言也。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依赖的品德。孔子曰:车无辕不行, 人无信不立。

信任早已成为人格中的重要品德而进入习俗, 而习俗不仅在成长期塑造着人格, 并且在其后, 靠着对违约和失信者施加的社会压力, 约束人们的行为。

5.礼:禮字示豆在地上, 曲身拾之为禮。何为拾, 手合也, 一手五指, 两手为拾, 手合即礼, 此礼之始也。

儒家认为:礼的作用是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

6.义:義会意:从我, 从羊。“我”是兵器, 又表仪仗, 而仪仗是高举的旗帜, “羊”表祭牲。合起来的意思是为了我信仰的旗帜而不惜牺牲。

义的观念是关于行为的正当性要求。在孔子看来, 一个人的行为应当以行为的正当性为基本标准。人之为人, 并不在于人有知觉、有生命, 而在于人懂得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该不该做的标准就是所谓的义。

如果有一个人身处危难之中, “仁”者会不加思考、亳不犹疑地去拯救那人。但“义”者会先作出理性的分析及判断才施以援手。“仁”可能是盲目的“义”, “义”不会是错误的“仁”。

7.廉:头立周正, 身披半乡, 双足齐地, 两手垂肩, 三经二纬, 似井似田, 左衣右末, 不歪不偏, 贵在身情, 不在衣冠, 清白吾体, 洁净守清, 贫不滥贪, 天子访贤, 选举孝廉, 财不动心, 物不爱贪, 安贫乐此, 为之廉也。

包拯《乞不用脏史》:“廉者, 民之表也;贪者, 民之贼也。”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说:近年来, 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 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 腐败问题越演越烈, 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

8.恥:恥字心与耳也, 不因耳听邪声染其心者, 谨守规矩, 是知恥也。心耳最灵之物也。听声报于神知觉也。知觉者性也, 性本善而无恶、神本灵而不昧。只因耳听邪声染其心、心生私欲蔽于性。性不明而不知羞、神不灵不知耻。若人不说邪言、不听邪声、谨守规矩, 是知耻也。

三、道德修养与读书的关系

据《辞海》:“修养乃学问上精密之功夫也。修以求其粹养, 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 养犹涵育熏陶也。”这里“修养”指的是一个人为适应社会需要, 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方面养成一定素质, 达到一定水平所进行的学习和实践。从静态角度看, 是指一个人修为程度;从动态角度说, 又是一个人不断进取的无止境过程。道德修养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许多人认为, 读书是为了促进专业发展, 似乎与道德修养关系不大。其实, 读书可以修德。所谓德, 是一种品行, 是一种素养, 是一种“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与社会、与他人和谐共处的精神。“吾日三省吾身”, 可见修身和读书关系之大。修身, 实际上是人的一种道德修养, 怎样做事, 如何做人。对这方面的修养, 人非生而知之, 而是赖于学而知之和生活的磨砺。

古人云:“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就修身而言要内外兼修, 品性要讲仁义礼智信, 对人要温良恭俭让。“修德忘名、读书深心”。读书使人明理明德、明荣知耻。读书是修德律己的有效手段、方法和途径, 读书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修炼道德、陶冶情操的过程。无论是明君贤臣, 还是圣人先哲, 无不倡导为人修身立德, 正人先正己, 做官先做人。书籍的重要性中外贤者都作过大量论述。

西方谚语云:“人是什么?半是野兽, 半是天使。”不断读书学习, 通过修身养性, 可净化灵魂, 强化人性中的“善”的一面, 抵制“恶”的一面, 从而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读书, 就是人的生命与精神的升华、文明的历程。“天有三宝日月星, 地有三宝水火风, 人有三宝精气神, 书有三宝气骨韵”。人的“精气神”怎么来?书的“气骨韵”如何为我所用?都需要有长期读书的好习惯来实现。“胸无城府人如玉, 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人处世不能太世俗, 多读书的人修养高了, 他就会像玉一样美, 气质自然而然就表现出来了。我信其然, 故是三更有梦书当枕, 梦醒时分书自出。

不喜欢读书、不勤于读书的人, 则必然学识浅薄, 知识陈旧, 很难脱去俗浮之气。作为人, 消除职业倦怠和生命活力衰微的有效方法, 就是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求, 营造圆融的精神世界。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成为精神的第一需要, 这应该是我们当代人的自觉追求。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 立学以读书为本。”读古人之书好比与先贤对话, 读今人之书好比与智者交谈。

西方白领阶层流行的“知识折旧定律”称:“一年不学习, 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会折旧80%。”更有资料显示, 以每年6%到10%的速度更新知识、更新思路, 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 指导我们学与习相结合, 从而达到“温故知新”。在解答为什么要学习时, 孔子指出“学则不固”, 告诉我们:学习以后就不会自以为是。学习能增加自己的知识, 使自己充实起来, 从而认清自己。学习以后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 又因为想去弥补不足, 不断地努力学习。好学:子夏告诉我们“日知其所亡, 月无忘其所能, 可谓好学也已矣”。

“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是快乐的, 读书之乐, 乐在开阔眼界。眼界有多大, 世界就有多大。有的书像陈年佳酿, 百读不厌;有的书像品评香茗, 先苦后甜。烦恼时读书, 清新的墨香伴着花草的芬芳滋润你的心田;失意时读书, 忘怀的是“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感叹。桌上打开的是人生, 窗外流逝的是岁月, 灯下独坐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怀。动人婉转的曲赋, 意境优美的诗词, 惊心动魄的小说, 形神兼备的散文, 都使人如醉如痴;发人深省的教育理论, 精彩绝伦的教学案例, 顿然醒悟的教育叙事, 充满智慧的教学随笔, 筑成了个人专业成长的一步步阶梯。

摘要: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准则与规范。道德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 又反过来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本文从古人崇尚的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谈起, 论述了通过读书增强道德修养、陶冶个人性情、构筑精神家园、舒展自我心灵的重要性。

关键词:道德修养,读书

读书修养 篇2

《谈修养》读书报告

**********

一、书名 : 《谈修养》

二、著者 : 朱光潜

三、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内容概要:

一代学术宗师朱光潜先生以理智澄明、刚毅沉稳见称于世,学问人格并受推崇。本书系其阐发人生修养途径的著作,半个多世纪来却淹没在其美学著译之底下,光芒不显,书中正着眼于其关于人生诸般极精微又极精明的见解。作者以其心理学的专长和思想文化的观察,把握个人心性与社群国族之间的互动,一一道破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蔽障,引导人生趋往康庄与丰盈。作者学贯中西,视越古今,从散淡出精切,以随意显从容,境界愈宽,识力识力愈正。披

①览此卷,常感心灵光影;先哲洞见,历久弥新,无妨与世事人心相互参证。

五、心得评论:

朱先生在这本小册子中谈立志、谈冷静、谈读书、谈恋爱与结婚、谈价值意识等等等等,大抵都是通过写与读的方式和青年学生交流,传递自己的思想,使青年学生立自己可到达的目标,有更绿色的价值观念从而使人生更完满。

也许,幸福本就与美相关。我在读这位研究美学的大师的书时,认识更多的不是要志在高远,不是判断身边事物的美丑,又或者如何处群交友,遇事冷静,而是关于幸福的认识和启发。

有理想和有志气的人不一定是幸福的。若是不能度德量力,志向大过天,那就会由于没有成就,得不到满足;若是志在将来,却急于求成,也不会幸福。所以朱先生就提及了卢梭在《爱弥儿》中一句精辟的话,大意是人生观幸福起源于愿望与能力的平衡以及自己对信条“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除此之外,朱先生在书中的语言里,不可避免的有那个时代最独特的印记——沉重与深刻。在“谈处群”中,他厌恶独裁政府,对独裁政府对舆论的裁制不满;“谈恻隐之心”时,提及罗素在《中国问题》对中国人的评价,残忍!民族自尊心备受打击。但是这个博学的人仍然能够理智的“高谈阔论”,从中国的荀子到英国的霍布斯,从心理学的“虐害动机”到科学的达尔文主义。„„那个时代,给予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更沉重的枷锁。人不可避免地活在现实的枷锁中,不同在于智人能通过性情的陶冶、情操的提升突围有限,开拓无限。

性情的陶冶!比如先生说的读书。对我影响最大的便是以下的这段话,“有些读书人,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性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我的朋友中有专门读冷僻书籍,对于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 读到此处,我想,这种读书的方式正是大多数人读书习惯,但似乎先生并没有特别认同,除非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作工作而只当作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Written by lhy~

/ 2

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先生认为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读到尾,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赅括的了解,作进一步高深研究的准备。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个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

先生这种的读书方法,正是由严谨的治学态度衍生出来,学科学或者文学的学生都可从中受益。

六、结语:

朱自清曾形容朱光潜的文字“像谈话似的一层层领着你走进高深和复杂里去。他这里给你一个比喻,那里给你一段故事,有时正经,有时诙谐,不知不觉地跟着他走,不知不觉地到了家”。当我细读一遍,合上这本书之后,惊叹于一个生活在六十多年前的先生写的书在今天读来,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新世纪毫无违和感。即使半个多世纪之后这本书仍然尤为珍贵,它像一面光亮依然的古镜,照出了我们青年一代的不足,警醒着我们,也充实着我们,抚平浮躁和不安。

读这本书时,心中思绪万千,有启发,有指导,还有深刻的思考。不是自发,也并非被迫。而是当你从书中回到现实,会惊讶于自己的思维就在刚刚居然走出了如此远。

七、附注

①内容概要引用网站http://baike.baidu.com/百度百科对本书的内容简介。

2014年5月12日星期一

读书是教师必备的修养 篇3

一、读书是教学的需要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 扪心自问:教书, 没有“书”教什么?不读书怎么教?多少教师任教很多年, 有的到退休都没有多大的改变, 为什么?答案不言而喻, 那就是因他们不读书或者读书少, 因而, 他们只能机械地重复工作, 没有思想, 没有改变。《易经》有句名言:变则通, 通则久。“变”是改变, 是变化, 如何改变?怎么样去变化?那就是读书。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 不同的阶层, 有着不同的情感和文化背景, 如何因人而异, 如何人人受益, 那是教师一门必修课, 所以, 教师一定要读书。有人说:读书就是自己已经固有的经验与作者所描述的观点的一种邂逅及一番切磋。教书, 需要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保持高度的一直;需要传授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需要答疑解惑;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因此, 教师仅仅熟悉教材是不够的, 还要理解和吃透教材, 还要做到举一反三, 更要懂得知识的全方位连接, 你不储存一定的知识和智慧, 怎么能教好书?所以, 一定要读书, 才能教书, 读书是教学的需要, 是教师必备的一门功课。

二、读书是育人的需要

人的思想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是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 这种反应的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 就会产生一个飞跃, 变成了理性认识, 而这种理性认识就是教育所需要的结果。可见, 教师工作是多么的艰辛和重要。你不仅要了解《心理学》、《教育学》, 还要懂得历史, 政治, 生物, 军事, 科学等等很多学科的知识, 因为你要教育的学生, 爱好不同, 兴趣不同, 知识面也不同, 你在了解他之后, 要有针对性地和他交流。只有能和他的知识水准, 爱好喜欢达成一致, 你才能走进他的心灵, 这时你的教育才有更大的效果。所以, 任何知识知识都是你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 变有了心灵的交会, 有了心灵的沟通,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努力的斗志。这样的心灵交汇, 才会有教育成功地机会。

读书是教师育人的需要。当学生不高兴的时候, 教师不但要知道为什么, 还要知道怎么才能让不让他不高兴;当学生不学习时, 教师要知道他为什么不学, 还要有能力让他好好学习;当学生不会学习时, 教师要知道他为什么不会学习, 还要尽心尽力能让他会学习, 而且高高兴兴地去学习。这需要什么?需要知识, 更需要能力。也就是需要教师去读书。思想是从阅读中来的, 从勤于实践中来的。教师没有思想, 不仅导致自身不能发展, 平平庸庸, 缺乏文化底蕴, 而且会耽误孩子的成长, 甚至误导许多本该有出息的孩子。学生一届届毕业了, 我究竟给学生留下了什么?若干年之后, 学生还能从我身上得到什么, 记得起什么, 是深刻的思想, 丰盈的心灵, 还是饱满的智慧?我们都知道教师是改变他人生活质量的职业, 我拿什么来改变学生、影响学生?仅仅是一点浅薄的知识吗?抑或是一点有限的技能?都不是。而是教育思想, 教育理念, 教育方法。教师站在讲台, 自己就是一本书, 这本书, 如果够深邃, 够诱人。那么, 学生每天都会陶醉在这本书里, 身心就会得到濡润, 生命就会潜生暗长。所以, 为了学生, 教师要努力地读书。

三、读书是自我提高的需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不如爱;爱又不如以它为乐。教师读书也是这样, 当你为教书而读书, 那是职业的需要。当你爱读书而读书, 那是喜欢读书。当你愿意为教育事业而读书的时候, 教师读书才能德惠学子, 恩泽社会。因此, 教师唯有读书才能立己达人, 惠己惠人, 唯有读书的教师才拥有真正的尊严、高尚、智慧和创造。才能更好地从事教育事业。因为, 读书的教师, 总能淡看身外之物, 专注内心丰富, 注重思想成长, 让每天的课堂像初升的太阳一样鲜亮, 给学生的生命一种力量, 给学生的灵魂一种方向, 让学生生命像禾苗一样茁壮成长。

教育的境界不是靠外部的规范, 而是靠内在的动力。读书能使教师明确职业生命的意义, 能促进教师更好的自主发展。教师, 请好好读书吧。那样, 你会很优秀。有优秀的教师, 我们的学校不可能不发展, 我们的教育质量、国民素质也不可能不提高。

传播知识的使命注定了教师读书的使命。涓涓细流汇成浩瀚的海洋, 于是, 教师要把读书当作一种好习惯来坚持。古籍, 经典, 外文, 杂文, 时尚……请仔细地读, 越读越觉得自己都需要, 越读你会越觉得自己的浅薄。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我们要用心地去读, 用笔去记, 用行动来践行。每一本书, 每一个故事, 每一句话, 甚至各一个警句妙语, 都如友人赠与我的一份美好的礼物, 会让你感激不尽。书籍不仅仅充盈着我的教育生命, 还填补着我们生活的空间。幸福时, 她会锦上添花;忧郁时, 她如温暖的伙伴;困惑时, 她如指路的明灯;急躁时, 她宛若一把扇子, 扇去浮躁的心气。生活常常让我们处于矛盾之中, 当被人误解时, 我不会去争辩, 因为我知道:争辩是最愚蠢的行为。争辩只会弄得两厢尴尬, 破坏了和谐。还有, 读书, 能扔我们很喜欢主动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当孜孜以求遇到阻碍和困惑时, 我不会停止不前, 而会静下来反思自己, 另辟蹊径。我的鲁莽, 我们的愚笨, 会在读书中消失。

《谈修养》读书笔记 篇4

不知道是社会浮夸之气的影响还是自己潜意识的作怪,每每听到他人提及“修养”二字,心里不免感到一种“远离或陌生感”,似乎觉得在当今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果听说某人很有修养,第一反应就是此人在往脸上涂粉施黛,有扮演“淑女”之嫌。曾经我也清清楚楚地听到众多人夸某老师极具修养,谦谦儒雅,如仙风鹤骨,似超尘脱俗,可私下接触后却感觉相差甚远,心里很是不舒服。所以我的真切感受是,当下我们需要的更多是“真实”,真实地面对自己后,才能与“修养”同行。

当然梁老处在不同的社会年代,其所指修养的内涵与深度则应不可同日而语。《谈修养》文中也提到“修养是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我们自己是活的人,是生命,要认识自己的生命,认识人类的生命,而使生命之力量增强”。此种“修养”乃是一种生命自我认识后的再次升华,而不是“作秀”,更不是“掩盖”与“包装”。“修”即修去人的各种邪念,“养”乃养出人的一身正气。孟子曾道“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可见古人是很善于静心自养,修身向上的。

在我心中,具有“修养”品行的人总应从里到外都特别干净清爽,同时又流淌着力量。他主动远离不良的社会俗气,更懂得与虚伪告别;他身上不仅有着婴儿的纯粹与活泼,也有着老人的睿智与包容;他全身上下散发着一种柔和但不失影响力的光芒,能让身边的人有种在大海深域中自由翱游却不怕失去方向的勇气,能让接近他的人内心趋向宁静、温暖、自由和幸福;他还能启迪我们在脚踏实地中去蓄长弹跳及创作的本领;他更能告诉我们不要渴求去改变某种生活状态,而应慢慢陪养、行成新的生活姿态……

文中提到了“要思想上有出路”、“要发愿”、“要反省”、“要有规律的生活”的修养方法。虽简简单单几个字,却是需要人一辈子去修才能做到的。而只有修了后,我们才会明白我们放弃“我执”,生命中就会有一道曙光划过,照亮你前方的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走出自我的局限,懂得从另一次角度去看待世事,必然有豁然开朗之境的到来;只有修了之后,我们才明白“我”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能量的暗耗就会从此停止,原来我不仅可以让自己幸福,还可以让更多更多的人幸福;只有修了后,我们才明白作为“人”,其实我们很幸运,痛苦与机械开始逐渐被远离,理性被用在主动的、有意义的、创造性的生活中,美丽、温暖、幸福的世界也在“理性的卷轴”下慢慢展开;只有修了后,我们才明白我们的生活可不再混乱与纠结,即便没有那么多规章制度挟持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也能够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还不失规律。

读书修养 篇5

当今信息时代, 知识更新异常迅速, 图书馆员担负着传播知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任, 更是“不能光奏前朝曲, 要有翻新杨柳枝”, 只有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 适应社会发展, 才能实现自身社会价值。毫无疑问, 读书是达到这一目的重要途径。

1 馆员读书的现实意义与作用

1.1 馆员读书是时代要求

学习型社会强调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团队学习, 它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着眼于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持续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个人终身学习的基地,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 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的迫切性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现代图书馆员唯有率先建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把读书学习作为生存状态和生活样式, 作为成人、成才、成事、成功的内动力”, [1]才能增强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真正成为信息专家、管理专家和服务专家, 在工作中体现时代性、掌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促使更多的人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脉络,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

1.2 馆员读书是职业必需

阅读和学习是个人和组织生存发展的需要, 也是竞争力和创造力的源泉。知识经济时代加速了图书馆现代化进程, 图书馆员不单只是图书管理者, 还应是睿智的读者。同样是读书, 除了扩大充实自己的文化视野这一共同点外, 图书馆员和社会其他阶层读书应有所不同, 馆员读书的职业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借借还还、登记编目, 而在于要对书籍有一定的鉴别和挖掘能力, 能将书中有用的信息加工成二、三次文献, 有的放矢地推荐给读者, 变知识为信息、变信息为能力、变能力为才干, 变服务为智力支撑等多重意义。“馆员对书籍的比较、评价和推荐能力, 是衡量馆员是否具有独特阅读技巧, 是否善于服务创新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再加上有能够“导航”、“领读”的馆员, 将对资源开发与利用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因此, 面对知识海洋, 求知和读书既是馆员发展的前提, 也是职业的必需。

1.3 馆员读书是个人修养需要

修身必须重学, 文化知识的修养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 读书可以凝聚智慧、陶冶情操、提升自我。朱熹指出“读书不可专就纸上求理义, 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强调读书涵养心性, 变化气质。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社会形象与馆员自我修养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 馆员必需通过读书远离喧嚣, 拒绝功利, 让读书过程带来的共鸣、净化、平衡与领悟帮助自己提高对人、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爱岗敬业, 不计得失, 甘为人梯, 无私奉献, 在修身养心的同时, 收获生活的从容与自信、读者的尊敬与拥戴。

2 馆员读书的有效方法与技巧

2.1 养成习惯乐读书

书籍是获取知识的源泉, 凭借它可以了解上下五千年, 知晓纵横八万里, 启迪广袤思维, 点燃无穷智慧。生命的质量是需要用阅读来锻造的, 养成读书习惯就是拥有充实人生。钱钟书比喻自己读书和治学是“馋嘴猫吃美食”;林语堂也说“我读书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苦, 我也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苦学”, 他们在读书治学过程中, 获得了进取的快乐、发现的快乐、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因而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充实、人生的美好、生命的魅力。一个有读书习惯、喜欢读书的人, 会在阅读中倾听、对话、驰骋思想, 把读书当作一种最高层次的人生享受, “饥读之以当肉, 寒读之以当裘, 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 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综观中外历史, 凡是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受益于读书。图书馆员作为知识宝库的管理者, 要想成为广大读者的合格服务员, 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也当以贤哲为榜样, 自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以书为友, 以读书为乐, 做一个永远的职业读书人。然而, 对馆员而言, 如何处理好工作与读书的关系, 如何在现有的客观条件下超越繁琐的事务樊篱挤出时间读书, 就需要觉悟和决心的支撑了。馆员的阅读态度和行为, 对馆员在图书馆中最大化实现自己的潜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内因决定一切, 在这一点上, 著名美学教授朱光潜的治学信条“三此主义”, 即此身, 此时, 此地;爱因斯坦的“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鲁迅先生的“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上了”, 都当成为馆员身体力行的借鉴。一天读书易, 一生读书难,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馆员读书唯有“锲而不舍”, 才能筛滤旧有, 活化新知, 积淀学养, 与时俱进,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2.2 勤做笔记巧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是毛泽东主席的老师徐特立先生的读书方法, 毛主席极为赞赏, 从青年时代起便身体力行, 坚持不辍。[2]梁启超也在《治国学杂话》中说:“若问读书方法, 我想向诸君上陈一条, 这方法是极陈旧、极笨、及麻烦的, 然而实在是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实践证明, 读书做笔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它的好处是:a.帮助记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笔记可以弥补脑力的不足, 是记忆的好帮手。b.有利于集中阅读注意力。抄录的时候, 手、脑、眼并用, 注意力高度集中, 对所抄东西的印象就比较深。即所谓“眼过千遍, 不如手抄一遍”。欧阳修深得“抄书”的好处, 《神宗实录·欧阳修传》中说他从邻里借书读, 或手抄之, 抄未竟而成诵, 虽未免夸张了些, 但从中可见, 抄书的妙用。c.有利联想和创造思维活动。阅读文献资料, 读到会意时, 会产生很多类比、联系、想象和顿悟, 这往往成为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或新的发明的萌芽, 十分可贵, 及时记录可备后用。d.有利于积累资料素材。、读书时发现有价值的资料, 把它摘抄下来, 日积月累, 将是一份宝贵的知识财富, “今日记一事, 明日悟一理, 积久而成学。”。[3]历史学家吴晗也强调“多读多抄, 这二者必须保证的。”, 他一生中积累了上万张卡片, 做报告, 写文章, 很受益。“积学以储宝”, 做读书笔记便是积学的过程, 对图书馆员而言, 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大量的书籍并记住有效的信息并非易事, 最好的方法也就是在阅读过程中, 将脑、手、笔有机结合起来, 合理利用, 温故知新, 这样才能达到获取和传递知识信息的目的。

2.3“专攻”、“博览”须结合

子曰“术业有专攻。”, 图书馆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读书首先必须阅读专业书籍, 这些专业知识有助于馆员提高驾驭馆藏文献资料、掌握文献检索、开发文献情报信息的能力。“专攻”反映了馆员对本岗位文献资源的了解和掌握深度, 是衡量馆员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然而,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图书馆以多种载体形式构成巨大的知识库服务于各色对象, 读者的专业所学及个人兴趣、阅读爱好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读书要结合自身岗位特点, 在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 拓宽视野, 熟悉相关学科知识, 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 以适应读者对知识信息要求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能力的基础, 也是胜任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工作必要条件。在古代很多管理图书的官员本身就是博学多才的学者, 如汉代的刘向、刘歆父子, 他们编成了我国最早的两部综合性的群书目录—《别录》、《七略》;东汉的校书郎班固编制了《汉书.艺文志》, 它们对后世的学术事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 当代图书馆员更应充分利用自己身处知识宝库的有利条件, “近水楼台先得月”, 广泛吸取各种知识, 博采众长, 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知识信息海洋与纷繁的读者需求之间, 架起知识传递的理想便捷之桥。

不过, 学海无涯, 人生有限, 馆员要想对各个领域的书籍都有所涉猎, 就必须讲究读书艺术。科学的读书方法, 可以强化阅读的目的性, 提高对相关信息的吸收量, 促进对书籍本身的把握和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一般来说, 对专业书籍宜精读, “去尽皮, 方见肉;去尽肉, 方见骨;去尽骨, 方见髓”[3]层层深入, 弄通弄懂, 以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而对与专业无关或并非常用的知识, 则知之即可, 可以“不求甚解”, “一目一行”, “捕捉要害”, 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进行知识储备, 待要用时再去追本溯源, 苏东坡有言:“书富如人海, 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 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总之, 馆员只有把“专攻”和“博览”巧妙地结合起来,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2.4“学而思之”能“出入”

由于职业的需要, 馆员要接触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化典籍, 这些大量的知识信息能否进入再教育领域, 以何种方式存在和显示, 与馆员是否具备与知识对话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关系。高尔基曾言:“书和人一样, 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 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 [4]读书本质上是人的精神灵魂与书的思想生命的一种不期而遇。学而思之, 关键在于一个“悟”字。“学贵心悟, 守旧无功。”, 所谓“悟”, 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要开动脑筋, 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可顺向思维, 按照书中的意思, 上溯其源, 下觅其流, 融会贯通, 加深认识;可逆向思维, 对书中所讲的内容提出质疑, “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可横向思维, 找出与书中内容相同、相似、相反的观点来作比较, [4]从而获得对该观点或该事物的正确认知。最终达到“开茅塞, 除鄙见, 得新知, 增学问, 广识见, 养性灵”的效果, 这就是所谓的“进得去”![5]但读书同时还得“出得来”:不受困于书中一言一语, 一景一物, 一事一理, 会反思、敢批判、能判明、善厘清, 正如宋代陈善在《扪虱新语》中说的:“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 终当求所以出。”, [4]既能钻进去, 深切了解书中意旨;又能钻出来, 不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入”与“出”既是读书求知的必由之路, 亦是读书求知的完整过程。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 思考是一种主动的学习, 读书是一种积极的思考。多思才有多读的兴趣, 多读才能拓展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在图书馆的藏书中, “知识”作为一种文化产品, 它的价值只有在作“动化”的处理, 呈现开放性时, 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馆员应立勤勉治学之风, 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 积淀与知识“对话”的能力, 读活书、活读书同时用活书、活用书, 在读书与思考中提升对知识的推荐和评价水平, 这样, “读书受益于思考, 优质服务也就受益于读书, 这种有意识的思维活动是图书馆员在读书过程中必须培养的能力。”。[6]

结语

“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图书馆员坐拥书城, 图书馆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每一个馆员都应当立足当前, 放眼未来, 在知识经济大潮中, 充分利用“源头活水”, 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学习张力, 增强专业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促进图书馆事业持续、稳步向前发展。

摘要:当代图书馆员读书是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也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 更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馆员好读书、读好书, 对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图书馆员,读书,现实意义,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杏.探究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员的读书意识[J].图书馆论坛, 2004 (4) :61-62.

[2]郭世伟.高校图书馆员读书修养之我见[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 (7) :149-150.

[3]柳树红.图书馆导读工作阅读方法举要[J].丹东师专学报, 2002 (6) :176-177.

[4]阳海清范志毅.传统读书方法中的若干辩证关系 (上) [J].图书情报论坛, 2008 (3) :8-10.

[5]陈世滨.读书的四种境界[J].青年教师, 2007 (7) :51-52.

上一篇:机床设备下一篇:对策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