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农课程(精选5篇)
学农课程 篇1
课程开发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有效拓展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我们很关注对学农实践基地的课程资源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 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将是我们探究的对象和学习的“课堂”, 我们在循序渐进的研究中, 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一、理论推动实践、有所思亦能有所为
沙河口区学农实践基地作为素质教育的阵地之一, 必须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础素质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 因此具备三个基本要点: 第一, 要面向全体学生; 第二, 要面向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及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 第三, 要帮助学生实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
在这一理论的引领下, 我们积极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学习理论、深化意识转变、确定行动研究方向。
课程开发以课程资源开发为先导, 确立如下原则:
1. 整体性原则。要求学生整体参与, 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紧紧围绕两个目标 ( “学农”和“校本特色”进行整体优化, 同时还要兼顾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整体协调。
2. 突出特色的原则。从两个目标出发, 突出展现各自特色———学农类课程要立足农村, 挖掘农业资源和农村人力资源 ( 当地社区、农业专科人员等) , 展现“农味儿”教育; 校本特色类课程要以课堂为主阵地, 利用学校资源与教师资源, 延伸学校特色教育。
3. 以生为本的原则。课程开发要立足学生的学情,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以及需要和兴趣。运用相应的方法, 施以相应的教育, 为学生健康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提供课程保证。
4. 主体性原则。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均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占主体地位。
二、交流触动灵感, 有沟通才有新思维
秉承这样的理念, 我们积极创建沟通平台, 大力促进交流互动。活动期间, 我们走进课堂, 了解课程开展情况; 活动结束后, 我们又以座谈会的形式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各个学校的领导与广大师生的参与感受与反馈意见。结合多方意见, 我们认识到:
1. 实践课程开发必须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开始, 积极探索实践课程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深远影响及课业学习的促进作用。
2. 实践课程的开发是服务于学生的, 那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挖掘兴趣点和教育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3. 实践课程要立足农村、围绕农业, 同时也为学校提供彰显特色的平台。农村的田野、田间的果树、垄沟里的麦苗和随手抓起的一捧土都是一次实践的机会、一个教育的过程, 都可以成为课程的开发资源。与此同时, 开发过程中也必须依托学校的课程资源, 将自身打造成校本特色课程的展示平台与交流载体。
4. 实践课程的开发过程, 还是一次挖掘教师资源的过程。课程的开发要求创新求变, 要求信息更新, 这就为教师“拓宽视野、寻求突破、历练能力、提升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
三、调查带动研究,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 面向我区五年级及初二学生开展了一次关于“学农实践课程设置现状及设想”的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我们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迪:
1. 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集中在动手操作类课程 ( 农作物种植、动物饲养及制作类校本特色课程) , 说明相较于内容为理论型与讲解型的课程, 学生对于实践操作课程的兴趣更加浓厚。
2. 旧版教材中的动手实践类课程数量不足以满足学生走进农村的学习需求, 这也为课程的改进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3. 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需求, 不断地提高实践基地的教育质量、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
4. 对于实践课程的未来设想, 学生们提出了很多建议, 大多数学生希望开设操作性与趣味性兼具的实践课。学生们的建议是从自身的需求和兴趣出发, 对我们的课程开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多方联动合作, 有所为亦会有收获
我们通过文献学习、课堂实践、调查反思、交流互动和总结提高的探索研究思路, 使课程开发的内容得到了落实, 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系列学农实践课程:
1. 印刷出版了《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生学农实践系列教材》。本版教材以农业发展、常识介绍、体验田间劳动及同伴合作意义为主线, 具体特点如下:
第一, “农”味儿为主, 深挖资源。
本版课程清晰地展现了“农”味儿十足这一特点。我们全面依托农村, 挖掘农业资源, 结合我区学农实践基地的现有种植资源与环境, 开发出详解各类蔬菜 ( 例如以白菜、菠菜为代表的绿叶类蔬菜、以番茄为代表的茄果类蔬菜和以玉米为代表的粮食作物等) 的播种、灌溉、施肥及管理储藏方法的课程。而且, 我们还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如何在实践课程中贯穿常识介绍, 以“信息链接”与“农作物营养价值介绍”作为开篇, 意在通过阅读激发学生了解的兴趣, 通过了解迸发实践的动力。课程内容环环相接, 又紧扣农业主题, 真正做到根植于土、发展特色、独树一帜, 活力长青。与此同时, 我们也注重挖掘人力资源, 通过细致筛选, 聘用了专业的劳技教师担任“种植篇”与“养殖篇”的执教人员; 还在当地雇佣了经验丰富的饲养人员现场演示并指导如何饲养小动物。无论是课程资源的探索或是人力资源的挖掘, 我们都本着“以农村为起源、以农业为原点、以专业为抓手、以实践为途径“的宗旨, 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第二, 动手实践, 真情体验。
实践课程的设计要以“实践”为基本出发点, 为突出“实践”功能, 我们的课程中详细介绍了每个活动的准备工具、操作步骤、操作时间及注意事项。例如, “种植篇”的第一节“白菜的种植体验”中就详细介绍了“播种的方法” ( 浅浇底水法、三水齐苗法和地膜栽培法) 、“种植细则” ( 选择肥沃的粉沙壤土或轻黏壤土进行3 ~ 4年轮作等) 和“施肥注意” ( 翻地深16 ~ 20厘米, 晒15天等) 。详尽的操作流程有助于学生逐一动手体验, 真正做到学实践、会实践、从实践中学习体会。
第三, 近身观察, 直观感受。
本版教材在讲解常见家禽家畜的种类及特点的同时, 还重点介绍了目前在我们学农实践基地饲养的动物。例如, “羊的饲养”中介绍的“波尔山羊”及“狗的饲养”中介绍的“藏獒、牧羊犬”等。突出介绍学农实践基地饲养的动物, 目的是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之后能找到一个直观的载体, 能走近动物并在观察中加深了解、强化学习。
第四, 社科常识, 学用相宜。
作为民生之根本, 农业生产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但是近年来, “餐桌污染”事件逐年增多, 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的课程作为社会实践的缩影, 也义不容辞地将这些社会现象与辨别常识教给了学生。例如, “养殖篇”的第一节“猪的饲养”中的“小贴士”环节就详细揭示了“瘦肉精”的来源、作用原理与危害后果。“小贴士”紧扣实践内容, 又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拓展了学习内容, 又增加了学习功能。
第五, 同伴协作, 交流无阻。
诸多事例表明, 同伴互助是提升学习的有效渠道, 更是情感交流、丰富内心体验的良好契机。因此, 我们以情感的交流互动贯穿于每个实践流程之中: “信息导读”可以共同阅读并交流感想; “实践操作”可以互助动手、协作完成; “交流平台”更是畅谈体验, 增进了解的好机会。
2. 我们通过到校看课、研讨座谈、互动筛选和共挖资源等途径, 寻找到了学农实践课程的“新血液”, 并在实践中发挥基地的各项地域优势, 促使实践课程能够延伸课堂、扎根基地。
( 1) 融合地域资源, 为校本特色课程助力。本次课程开发, 首先注重课程与地域的融合。我区学农实践基地处于青山绿水环抱之中, 林间的一石一木、一花一草都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基于此, 我们与玉华小学合作开发了《石板桥的原理探索与制作》课程, 所需一种名为页岩的石料可以在基地的后山采集。课上, 教师带领学生积极研究拱桥的成型原理, 先使用硬纸板模拟各种形状的桥, 并以砝码检验其承重性, 得出“相对来说, 拱桥具有较好的承重性”的结论; 之后使用石片拼合拱桥, 经过几轮反复试验, 寻找最佳的拼合角度与高度; 最后使用粘合剂完成石板桥的制作。
此外, 我们还开发了《树叶的探秘》课程, 本课利用基地丰富的植物资源, 通过林间观察、选取、采集, 结合理论学习, 以及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与描述等一系列过程, 研究树叶的脉络分布, 进而分辨树叶的种类、树木的生长习性及周期并最终完成观察报告。上述课程作为第一批的探索课程, 初步实现了将实践课程与学农实践基地的资源有效结合的设想, 体现了基地物产资源对校本特色课程的支持与保障。
( 2) 结合学农生活, 为校本特色课程添彩。本次课程开发, 还关注校本特色课程与学农生活的有效衔接。通过观察, 我们发现, 帮厨作为学农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一直是学生津津乐道又难以忘怀的, 如何利用这一契机搭建教育平台成为我们研究的方向。通过对玉华小学的特色校本课程进行看课研究, 我们选取了《美食制作———寿司的花样制作》一课作为探索。课前, 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准备食材, 查阅学习“花样寿司的制作方法”; 课上,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了鸡蛋细卷、青瓜细卷、黄萝卜细卷及配料品种丰富的加州卷等, 学生们还发挥想象力, 用寿司做起了花样拼盘。米饭飘香、花样纷呈的一堂妙趣横生的“寿司花样制作”在学生们的大快朵颐中结束。学生们不再停留于享受美食, 而是真正参与到食材的筹备与制作中, 了解劳动的辛苦与快乐, 体会“美食来之不易需珍惜”的道理。这一课程的探索将视野延伸至学农生活中, 不再局限于课堂时间, 而是充分利用基地的食堂等资源, 体现了基地生活资源对校本特色课程的支持与保障。
( 3) 利用环境资源, 开展特色环保教育。本次课程开发也注重结合环境资源开展环保教育。结合基地环山抱水的地理特点, 我们倡导各校开设环保教育课程。课前, 教师选取合适的教育主题 ( 泥石流的形成、沙尘天气的危害、土地荒漠化等) 并组织学生分组查阅资料; 课上, 教师带领学生从理论学习入手, 先了解常识, 后实践观察, 再到田间识别土质情况, 辨别土地荒漠化的征兆等。这一课程的探索, 将触角延伸至综合实践课程, 体现了基地环境资源对校本特色课程的支持与保障。
五、反思引发创新, 有创新才有前进力
1. 实践课程的学科化研究规划
( 1) 课程目标的设立。结合课题研究及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 计划从三个层面设计课程目标, 分别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操作目标。完善的教学目标, 有利于课程的科学有效实施, 有利于在课程设计上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两手都抓的预定效果。
( 2) 活动环节的设立。深入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要求, 从中总结出适合学农实践课程的环节设计要求。活动设计时注意有层次、有梯度、目标明确、难度适中。
( 3) 建立评价机制。建立针对实践效果的评价体制, 探索并使用多种评价方式, 希望教师能给学生带来一次有收获、有思考、留痕迹、能延伸的实践活动经历。
( 4) 形成常态反思。教学离不开反思, 反思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开展学农实践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必须要系统地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 从教师主观设计、活动实施情况及学生反馈三个层面全面分析课程设计的成功与不足, 并将这种反思列入常态工作中。
2. 新课程实施的细化升级
( 1) 实践操作要扎实运行, 加强对基地教师的管理力度, 切实保障实践操作的全面运行, 不能走形式、减环节, 在保持一贯的认真作风的同时, 指导授课教师在活动设计中优化创新, 让实践操作更具科学性与趣味性。
( 2) 更加注重成果收集及反馈。如果说实践活动是一座建筑, 那么成果收集及反馈就是竣工前的最后一片砖瓦。成果及反馈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反射镜, 为了学农实践课程能够常做常进步, 我们将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 关注动手体验、情感体验及教育延伸的成果反馈机制。力求让学生手脑全运动、身心全升华。
( 3) 更加合理安排课程表。科学合理的课程表, 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活动是否明细化、具体化。我们将针对农业课程的特殊性, 力争课程安排更科学、教师安排更合理, 做到基地各种教育资源的最优化组合, 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 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课程改革总是迎着问题出发, 带着问题前进, 因荆棘密布而蹙眉, 在披荆斩棘中击掌。我们始终坚信只有“特色的”才是“长远而有发展的”, 始终坚持走“一个主线之下的多元化发展之路”。一路上, 我们找问题, 求办法, 寻突破, 展自我; 回望时, 我们有发现, 有惊喜, 有挫败, 有收获。上下求索之路注定漫漫而长远, 作为研究者的我们不会退缩, 脚下的路无论荆棘或坦途, 我们都将坚定信心, 携手前行!
学农课程 篇2
这次的学农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了,但它在我们成长的轨迹上却添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这三天里,脱离了父母关爱,保护的羽翼,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不过,这三天也让我们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孩子好好地“体验”了一把,领教了独立的不易。就让我说几件事给你们听听――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小学生作文 wwW.
期盼已久的三天学农生活才刚拉开“序幕”,我们还来不及欢呼雀跃,问题便随之而来――套被套,枕套,铺床单。这些事在家中都是家长们一手包办的,我们可都是“半路出家”的呀!好吧,既然大家都不够熟练,那么就互相帮助,合作完成吧!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你拿一只角,我拿一只角,再学家长的样子,上下晃动几下,瞧!被子不就套好了吗果然,人多力量大!
孟学农复出 篇3
孟学农近几年的仕途可谓坎坷多多。2003年1月他任职北京市市长, 因非典事件被免去党内职务。2007年8月, 他被任命为山西省委副书记, 来年1月当选为山西省省长。不料, 任职377天后, 襄汾尾矿溃坝事故再次将他拉下马。
1月24日, 一条新华社新闻不胜繁琐地报道了中央直属机关党的工作会议内容, 之后于结尾处, 轻描淡写地提到:“中直机关工委副书记孟学农主持会议。”如果不是媒体敏锐, 孟学农的复出可能真将如他的新单位一样, 朴素、低调。
学农周记 篇4
费力地拖着行李箱回到宿舍,铺完床就大功告成了。星期三,一听老师说要去挖番薯,我们就兴奋起来了,老师发给每人一把小铲子。我看见了一个黄色的东西,赶紧刨开四周的土,把那个"番薯"挖出来,"咦?不对劲哈?"别人挖出来的番薯又红又大,而我手上这个不仅又黄又小,形状也跟别的不同,"这啥玩意儿?"我奇怪的掰下一片看了看,里面的肉又白又嫩,不是番薯,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地瓜? 但是它又跟我以前见过的地瓜有所不同。"老师,快来看一下,这是什么啊?"我举着地瓜大声喊道。老师闻声赶来,端着地瓜看了看,然后用手抚摸了一下外皮的光滑程度,说道:"这个也是番薯,只是品种不同而已。"what are you弄啥勒?天啊,这个番薯还真是别致啊?
最好玩的还要属野炊。同学们纷纷变身"神厨",烧火掌勺,翻炒煲汤样样精通,你看,高同学拿着勺子,一副主厨风范,娴熟的在锅中用勺子翻炒几下,拿勺子舀了一口汤,很专业的尝了一口,又很专业的摇头,“淡了。”很专业的放了勺盐。很快食物就摆满了桌子,鳊鱼汤,可乐鸡翅,炒三鲜,肉饼蒸蛋,五色俱全,香味飘的灶间都是,最后米饭也端上来了,我拿起碗就猛吃了一口,咦?味道不对呀?呃,这好像是?烧糊的味道?
我们坐上了回程的车,车已经开出去很远了,但我的目光仿佛还定格在我们举杯欢庆的那一幕?
学农课程 篇5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建设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基地”的学生实践和创新基地建设工程,并将建设10个示范性学农教育基地作为全面提升现有校外教育基地的功能和质量、打造校外实践活动精品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上海市教委正在积极筹办“学农基地指导中心”,旨在指导各学农基地更好地依据《上海市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和相关的“建设标准”、“评估指标”等文件来设置基地的育人目标和特色定位,同时对各基地的课程建设、师资培训、教育评估方面给予指导。
各基地要能做到百花齐放、错位发展,就必须有清晰的定位,要明晰本基地的特点和传统,展示教育个性。综观全国各综合社会实践基地,均强调要抓住机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我们在分析了“江苏模式”—大而全(占地面积大,整合了校外教育的各类实践活动,功能齐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具有本土特色—小而精(虽然占地不大,但教育职能明确,各有分工和特色,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的“上海模式”,这项任务虽然艰巨但非常有意义。
一、学农基地实施现代农业教育的新背景
目前从上海乃至全国,以农村社会实践为主的综合基地,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教育仍主要停留在传统农业上。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对学农实践活动教育目标的理解依然存在一定偏差,将农村社会实践的定位停留在体验劳动的艰辛等浅层次,这将会给未成年人造成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农业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就得靠天吃饭,是极为落后、极为艰辛的底层劳动;这也可能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学农实践,最终成为逃避农业的“伪现代人”。
截至2013年,中央已经第十年将农业工作作为“一号文件”,这充分说明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普陀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通过多年开展的学农实践活动,尤其在建设“以现代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为辅,以培养学生创新素养为目标”的“田园学堂”进程中,不断推进对学农基地教育功能的认识。我们认为,综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农业技术代表着世界的最高水平,对亚洲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我国的杂交水稻和玉米、矮败小麦、转基因抗虫棉、畜禽品种改良和规模化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等领域的技术在国际上保持着竞争的优势。而且,现代农业是充满魅力、具有高端技术含量的,从农业设施设备到生物育种,从农业科技园区到都市农业,从集约型的蔬菜工厂到零距离的家庭种植……已经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潜力巨大的未来新兴产业前景。
因此,作为学农基地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总体要求,要在中小学生的学农实践活动中,充分实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教育”,激发学生对“美丽中国”的向往,而且有必要创设形式多样的、与现代农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对未成年人进行现代农业知识的宣传。要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激发出对农业的兴趣,为培养越来越多的“袁隆平”式的农业专家播下希望的种子,让我们的青少年担负起传承五千年农耕文化的历史责任。
二、学农基地实施现代农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目前,中心主要通过“课程化、现代化、民俗化、生活化、国际化”五大模块,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教育理念,面向未成年人实施现代农业教育。
1. 课程化:构建课程体系实施现代农业探索
现代农业教育的普及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而不是进行现代农业专业教育。社会实践服务中心一方面要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农村社会实践课程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配套现代农业博览馆和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索。
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一套“农村社会实践课程标准”,以课程建设的要求来设计每个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观察、动手实践、活动体验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方式,根据各年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进行拓展性、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同时,要建造现代农业博览馆,让未成年人通过直观的现代农业设施,以声光电生动的方式了解最新的现代农业技术;通过可以互动的参与式游戏感受现代农业技术,直接参与体验无土栽培等都市农业生产。建设农业创新实验室,通过组织培养、种苗培育、环境监测分析、土壤改良、植物成分提取、生物发酵技术、食品安全检测等现代农业创新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体验现代农业的魅力。
2. 现代化:依托信息技术开展现代农业实践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因此开展现代农业的学农实践活动,也要与时俱进。近两年,中心逐步推进安亭基地的现代化建设,注重运用信息技术助推实践方式的转变,得到较好的成效。在将安亭基地建设成“田园学堂”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学农的时空,逐步建立了一个“网上田园学堂”。
中心利用安亭基地丰富的植物资源,根据各年段植物学科教学的要求,自主开发了贯彻现代农业园林知识的“植物认知软件系统”。利用网络和平板电脑,构成了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性学习空间,深受师生的欢迎。中心也和易班网合作,在上海市教委“博雅社会大课堂”上推出了“网上仿真种植”游戏,给予学生无土栽培种植蔬菜的体验。
信息技术手段还被运用于学生评价之中。中心探索出一套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系统,将学生每项课程学习情况通过终端汇总到服务器,最终形成每位学生的评价得分,并根据得分排序评选出每批社会实践活动的优秀学生。
3. 民俗化:寓教于乐活动促进现代农业教育
农耕文化教育的传承,一方面要关注民俗文化的传统,另一方面要注重与时俱进。中心重视寓教于乐,确保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中心自主开发了系列教材进行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如,“无土栽培”系列(包括小学《吊兰篇》、高中《艺术水仙》两个课程)已收录在少儿出版社出版的《耕耘未来》一书中;《漫游农耕园》系列区本教材分别在小学、初中、高中介绍了现代农业国策、现代农业科技、现代农业机械、现代农业种植、现代水利工程、现代渔业养殖、现代循环农业等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现代农业。
在通过教材进行现代农业知识传播的同时,为了提升现代农业教育的效益,我们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编辑了现代农业的视频,先后制作了《走进无土栽培》、《无土栽培动手做》两套课程视频,并挂在校园网上,提供免费下载,发挥了很好的教育效益。
4. 生活化:贴近生活实践增强现代农业体验
中心通过联系“网上种植”项目的试点单位,走进学校,开展专门的、贴近师生生活的活动,让他们对现代农业有了切身的感受。如,中心以上海市怒江中学为试点,邀请专业人员在该校蹲点,利用玻璃暖棚,种植了樱桃番茄、观赏番茄、迷你黄瓜、水果辣椒以及茄子、草莓等等。这项贴近生活的农业实践活动,不仅让师生品尝到无土栽培的蔬果,而且还美化了校园和教室。中心还协助该校组织学生成立探究性课题组,举办现代农业科普讲座,还与指导教师一起指导学生记录每天的实验数据,让学生了解无土栽培蔬果的整个过程,并通过安装摄像头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了番茄和黄瓜的生长方式,为开发相关的区本教材奠定了基础。中心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开发了无土栽培课程。如,针对小学生,中心着重教授养护水培植物;针对初中生,着重教授种植基质植物;针对高中生,着重教授培育艺术水仙。这一实践探索活动得到了师生的喜爱。
中心在和另一个试点学校长征中心小学联合推出的“蔬菜家庭化”种植项目中,将蔬菜种植移进教室、走廊和师生的家中,这些生活化的家庭种植模式,让师生零距离地感受到现代农业的独特魅力。
5. 国际化:借助外力外脑拓宽现代农业视野
在学农基地对未成年人进行现代农业的教育实践,必须要有国际化视野。不仅要将眼光从全市延伸到全国,还要拓展到一些现代农业发达国家,包括借鉴以色列、荷兰、日本、美国等先进国家的经验。
中心重视加强与高校、专业机构的合作共建,通过和市农科院、交大农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引进我国最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设计与之相配套、适合学生体验的视频影像、活动项目和研究课题。中心通过各级组织机构及其举办的各种全国综合实践交流活动,学习外省市相关的课程,汲取丰富的教育资源及实践经验,形成共赢的合作团队,共同开发现代农业实践活动课程。此外,中心还通过各种渠道,从境外引进成熟的现代农业教育的课程资源,大大丰富了中心原有的现代农业实践活动课程。
与此同时,通过课程交流的方式,中心还积极参加各种现代农业实践活动课程及农耕文化的实践课程的交流活动,广泛宣传上海乃至全国的农村社会实践课程,并在课程文化交流中不断完善课程理念,发挥辐射示范作用。
三、学农基地实施现代农业教育的思考与展望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心在实践现代农业教育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对今后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形成了一些思考。
1. 生动的实践活动,有机渗透德育
作为公益性的校外活动场所,学农基地同样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以中心开展的“植物认知”实践活动为例,其旨在帮助学生领悟植物、生物多样性在美丽中国、保护环境中的重要价值,充分体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活动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教育,延伸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要性,融合了绿色妆点“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理念。以生动的实践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诚如学生在活动后的感悟中写道的:“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学会了合作沟通,学会了同甘共苦,学会了团结一致。这些都是我们在成长路上所收获的力量。”
2. 丰富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现代农业充满智慧与科技,能激发学生对农业的浓厚兴趣,对他们形成科学的“三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意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心开发的“网上仿真种植”课程项目,以现代农业“无土栽培”技术为载体,力求做到全方位互动,丰富了学生的生物知识,培养了学生健康闲适的生活情趣。从研制活动方案,到建设基础设施,再到寻求信息技术支撑,中心致力于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例如网上淘宝、模拟种植、视频记录、动手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学生不仅能够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而且能够体会到现代农业的巨大魅力以及绿色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3. 科普作为支撑点,创新教育形式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因此,在学农基地开展现代农业,对青少年学生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技能的培育等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农基地开展的现代农业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才能改变学生对传统农业的认知偏差,才能真正发挥出基地的育人作用。
4. 集聚各方面资源,突破学农基地“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