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环境(共12篇)
投融资环境 篇1
摘要:农村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的身心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农村环保资金财政投入不足和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缺乏一直是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瓶颈问题。因此,应完善农村环境治理的投资结构,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环境税收体系,以形成长期有效的资金供给机制。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资,融资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村环境保护不仅是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身心健康、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和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缺乏一直是其面临的瓶颈问题。因此,文章着力于研究如何拓宽投融资渠道,扩大和盘活农村环保资金注入,以期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农村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问题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使用不当造成的废弃物污染。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 年中国化学农药市场运行态势与投资前景评估报告》指出:2014 年我国农药总产量增长至374.39 万吨,超过2012 年国内产量水平创历史新高。虽然我国农药使用量居世界第一,但其利用率比世界发达国家低15%?20%,农药农膜等的过量使用,产生大量废弃物,直接渗入土地和江河湖泊,严重污染水体和土壤。另外,大量农作物残留废弃物被直接焚烧或随意堆弃,一方面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除此以外,随着禽畜养殖的规模化,禽畜的排泄物和其他污染物处理机制跟不上,禽畜排泄物已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生产中的又一个重要污染源。
(二)农村生活造成的环境问题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它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公共场所垃圾等。据环卫科技网统计,目前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约1.1 亿吨,其中有0.7 亿吨未做任何处理,农村垃圾处理率仅36%。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初步统计,截至2013 年底,全国58.8 万个行政村中,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有21.8 万个,仅占37%。由于广大农村缺乏专门的垃圾回收站和集中处理场所,绝大部分的生活垃圾处理主要采取就地堆放、填埋、焚烧等方式,倾倒在田间地头的固体垃圾不仅破坏地表植被,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一些固体废弃物在风力、水流等外力的作用下汇入河流会污染水源,还会造成农村淡水资源短缺。另外,固体废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质和病原体,会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疾病,更能造成大多数地区蚊蝇滋生,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进而威胁农村居民的健康。
(三)乡镇企业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
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的加速器,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其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乡镇企业数量巨大、门类复杂,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技术弱、管理差等问题,乡镇企业的经营者普遍缺乏环保意识,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来进行污染处理,加之农村环境监管的缺失,导致乡镇企业生产造成的工业废气、废水等不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空气和河流中,工业噪声严重扰乱农民正常生活,工业固体废物侵占农民田地等等,这不仅对农村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也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农村环境保护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治理的投资结构不合理
一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在整个环境治理投资中所占比重过小。2012 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8 253.6亿元,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 062.7 亿元,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61.3%。到了2013 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到5 223 亿元,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57.8%(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2 年环境统计公报》《2013 年环境统计公报》)。从我国这几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分配看,城市和工业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而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投资则是少之又少。二是在农村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央下拨的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绝大部分用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而对噪声、土壤和大气污染方面的投资则十分欠缺,投资结构不合理性,也导致农村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病虫害增多,不仅危害农村居民健康,也引发了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现象,造成新一轮的污染。因此,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农村环保资金的投入,完善农村环保投资的使用,对农村环境治理来说尤为关键。
(二)环境保护资金的投融资渠道单一
鉴于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特征,以及环境保护本身具有的高风险、低回报率的特点,农村环境治理资金和环保公共设施的提供多属于公共领域,治理环境污染不能由市场提供或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因此,我国农村的环保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行政拨款和排污费是农村环保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吸收企业和社会公众资金进行间接性投资的方式还非常少。目前,我国缺乏有效的融资手段和激励机制,社会资源大多不愿投入农村环保领域,但是仅靠政府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资金供给机制,无法满足农村长期环境治理的需要,如果不能采取多元化的投融资手段,农村环保资金缺口将进一步拉大。
(三)环境税收体系存在缺陷
税收是国外环境治理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我国至今还没有专门的环境税种,与环境相关的税费主要分散在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车船税等税种中,环境税的缺位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的调整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另外,目前与环境相关的税收征收范围过窄,对于严重破坏农村环境的污染物,如电池、固体垃圾、塑料制品等并没有明确的税种进行征税;污染收费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偏低,而且在不同污染物之间收费标准不平衡,这大大降低了税收对行为主体的约束力,税收收入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投融资对策
(一)增加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完善投资结构
首先,要平衡我国环保资金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的投入。我国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而言,属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工商业不发达,地方政府所拥有的财力有限,还要承担地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重要职能,能够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有限。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财政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可将农业支出列入经常性财政预算,提高对农业科技项目的财政投入,明确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方式,确保农村环保资金专款专用。其次,要优化环保资金的使用结构。在环境治理投资方面,应逐步改变传统重城市、轻农村的环保投资理念,对城市与农村的环境保护投资应统筹安排和处理,并分别给予合理的资金分配额度。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到位的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应合理安排,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结构,注重从全局上改变农村环境的质量,环境治理资金不仅要重点保护饮用水源和生态,还要注重大气、土壤、噪声等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此外,还应把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专项农业发展资金的使用结合起来,力争把生态农业项目摆在首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新态势。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
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和单一的财政投入很难完全解决我国当前农村环境治理的困境,这就需要利用多种投融资手段,将社会的闲散资金吸引到环境治理事业上来。首先,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通过引导性的政策性贷款发放,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和环境治理资金进行重点支持,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其次,发掘政策性环境保护投融资的新渠道,除了传统的政府债券、金融债券融资外,还可将邮政储蓄、社保基金等纳入资金来源渠道;再次,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政府可对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发放的用于农村环保的优惠性贷款给予一定补贴,鼓励其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低息贷款。另外,政府还需制定相应的环保投融资法规,对进入环境保护领域的民间资本给予充分的激励,充分利用民间的各种力量,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多方位的资金支持。
(三)健全环境税收体系
首先,要设置专门的环境税。环境税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它是调节社会主体污染环境的成本,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还可将征收的款项全部用于环境保护,增加农村环保资金来源。环境税的课税对象应包括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废弃物以及有污染行为的商品,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水和烟尘、农业生产喷洒的农药、农村家庭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等都应纳入环境税的征收范围中去。其次,把目前普遍征收的排污费改为污染税,并提高征收标准。与税收相比,排污收费规范性较差,征收过程中的强制性也不够;而税收的规范性、强制性更为明显,能很好地体现公平、效率,还可使污染者认识到对其污染付费负有法律责任,从而提高污染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征收标准,能够真正发挥税收的约束作用,增加环境污染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行为。
参考文献
[1]鞠洪良,孙钰.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10,(11).
[2]王文军.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投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经济纵横,2006,(11).
[3]鲍文前.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50).
投融资环境 篇2
更新:2012-11-16 14:46:11 来源:文化产业学术网 编辑:icicn
1、总体看来,“十一五”期间诸多文化产业、电影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为电影投融资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为未来五年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00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公司股票、企业债券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完善文化企业间接融资制度,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为文化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提供便利条件。规范文化产权交易,重点发展版权和其他无形文化资产交易市场。”可以说,电影产业在“政策面”获得了国家在拷贝经营、国际市场开拓、院线改造、公益放映、重大题材资助和数字技术发展等多项税收、资助扶持政策。电影产业作为先进文化建设优先发展对象的地位将得到强化。
2010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指导意见》提出了十项主要措施,而这十项主要措施将鼓励加大对电影产业的投融资政策支持。
一、在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突出提高质量。
二、加快推进国有电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
三、进一步深化院线制改革,大力发展跨区域规模院线、特色院线和数字院线。
四、大力支持城镇数字影院建设。
五、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电影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六、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七、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
八、积极实施电影“走出去”战略,努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九、抓紧推动建立完善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重点推进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制定和公布实施,制定和完善深化电影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
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指导意见》指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电影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拓展适合电影产业发展的融资方式和配套金融服务;对符合信贷条件的电影企业,金融机构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支持具备条件的电影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利用银行贷款等多种融资手段,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国有和国有控股电影企业重组上市。积极探索建立电影风险投资机制,各地可以利用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等投资基金支持电影风险投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投资电影,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依法发起组建各类电影投资公司,努力培育电影领域战略投资者。这份文件细化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完善了相应的配套机制,标志着电影产业繁荣发展新阶段的开始。
2010年,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广电总局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细化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完善了相应的配套机制。“这两份文件标志着,一个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机制已经悄然浮出水面,建设完整的广播影视投融资体系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臧具林说。臧具林表示,大力拓展广播影视产业融资渠道的主要措施包括国家财政资金支持、银行贷款、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利用社会民营和境外资本。
2、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利好,电影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加之电影产业具有辐射范围大、带动能力强的产业优势,为电影投融资营造了稳健的经济和产业环境。
首先,国家GDP总值持续快速增长,国家外汇储备成为世界第一,国家个人储蓄率高,这些都对产业快速发展的外部资本准备创造了条件。同时,国民经济发展趋势良好,居民储蓄率一直保持高水平,经济的循环发展和资本投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在坚持市场开放搞活和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一直保持了平衡发展的态势,有效避免了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大起大落现象。
国内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变化为电影产业准备了充足的观众和消费需求。国家经济的连年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升,大大推进了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增长的速度。国家大中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为电影产业准备了数量巨大的、空间集中的观众群。同时,随着他们经济收入的增加,他们的消费结构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消费支出的相当部分开始从基本的生存温饱需求满足转移到了文化消费上来。电影产业作为一种价廉物美的文化消费模式正好符合他们的要求。在新城镇发展和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改造的过程中,电影院由于吸引商业消费的能力强,也将随着商业中心等房地产业的发展得到大规模更新。观众数量和放映空间的准备,将为我国电影市场的持续增长创造了坚实保障。
其次,国际经济环境方面,中国加入WTO使电影产业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国电影通过国外优秀影片的引进,观众市场得到培育和激活;中国制片业通过与国际合作,学习到了先进的产业运作和管理经验,也创造了国际市场对于中国电影的需求。
再次,随着国家关于电影行业准入资格的开放,一些民营和外资合作企业通过资本运作,纷纷开展电影产业的上下游环节整合,以期增加对于产业风险的抗击能力。比如,“华谊兄弟”除制片领域外,还进军了广告招商、院线发行、演艺人才经纪等领域;而“保利华亿”通过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合作,形成了两个内容平台(影视制作、广告制作)和一个播出平台(旅游卫视)的有效整合。电影产业供应链的竖向整合趋势会继续下去,将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产业的进入门槛,然而产业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电影产业市场方面来讲,“十一五”时期,影视制作业被《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十六大以来,建设先进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被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这为电影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国家的文化产业中,电影业有着与电视行业、音像业、演艺业、出版业等行业的高度相关性,而且处于这个以知识版权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上游环节,所以一直是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强调,有益于平衡电影产业的意识形态要求和产业经济发展属性,使电影产业获得更大的市场发挥空间。
行业内部来讲,自从电影行业的准入制度改革以后,无论从投资规模、电影产量、行业从业人员,还是行业收入总量,电影产业的增长速度都是快速的。电影产业固定成本少,但实现的附加价值高。电影产业目前尚处于解除政策控制不久后的初级发展阶段,由于各产业环节还在逐渐专业化和整合之中,市场资源还没有得到最优化配置,各方面的能力利用率不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总体来讲,中国电影产业的盈利性高,行业吸引力大,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内容生产方面,我国发展电影产业具有很强的题材优势。电影是一门基于复杂工业化技术基础的情感性表达艺术产业,艺术题材是其重要的生产要素。中国文化不仅积累了几千年的历史文明,更兼具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风情。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和建设也是电影内容生产的重要题材资源。
3、我国电影市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电影是典型的“人气产业”,业已出现的一波又一波观影高潮不断带来票房奇迹,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进入电影市场。
2010年冯小刚的新片《唐山大地震》,投资1.2亿元,截至8月31日,国内总票房就已经达到了6.5亿元;2009年的《建国大业》,投资6000万元,票房4.2亿元; 2008年冯小刚的《非诚勿扰》,投资5000万元,票房3.5亿元。一些列数据表明,中国电影市场潜力不可限量。
首先,国家总人口数量为电影产业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潜在观众群,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各年龄层次观众群的消费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从18岁到45岁之间的主力观众人群收入水准是近年来提高幅度最大的。因此,相对于电影市场的供应能力而言,国内潜在观众数量巨大,是决定电影市场的卖方市场。同时,国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市场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电影行业吸引潜在观众的潜力很大,不需要投入很高成本进行顾客培育。
4、电影产业的生产要素市场发展不平衡和大众文化消费偏好则会对电影投融资形成一定的制约因素。
(1)市场体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由各种相对独立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形成,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而电影产业的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电影投融资市场、电影技术市场、电影人才市场等内容,这些生产要素贯穿于整个电影产业链的制作、发行、放映当中,是电影产业完善电影市场体系的重要方面。
(2)中国电影产业的融资困难是制约整个产业生产再投入、规模化生产、高成本制作、前后期整合营销、院线改造、国际市场开拓、品牌创造、后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等多项工作的重大瓶颈。当然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电影是一门非常讲究资金密集度的工业,按照现行的产业分类法,投资2000万人民币才是中等投资影片的底线。而中国的电影投资在国有电影制片厂走下坡路以后,制片投资主要以个人投资者和一些大公司的“股本”投资为主。极少量影片能从银行或者国外资本那里找到投资,但也是凤毛菱角。同时由于电影的资金回流时间比较长,除了票房,还要依赖电视播映权出售、音像版权、后产品开发等方式回收,在盗版的威胁下,随时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在电影业的资金回收高风险下,很少有保险公司或者银行为影片公司担保和贷款,导致影片生产数量受到限制,从而使整个电影产业的市场供应不足。因为拍摄资金不充裕,影片在制作完成投入市场时,市场营销投资自然就没有办法保障了,反过来恶化了影片放映回收资金的能力。
对于电影产业投资的高风险,国外一个通常的做法是采取预售版权的做法获得拍摄资金,这一点在国内也由于目前版权抵押制度的缺乏和版权保护力度的问题而无能为力。
中国电影产业的放映环节融资缺乏情况与制片和发行环节类似。除去一些大中城市的星级影院建设,各地放映系统的院线整合还处在一个大规模并购前的初级阶段。以每个新建影院投资2000万人民币的平均成本计算,全国1000多家院线影院的兼并竞争和新建影院扩展竞争尚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
除此之外,纵观目前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体系,自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发行体系的国家垄断被打破以后,发行就成为了整个电影产业价值链中薄弱的一环,以至于影片摄制完成后卖不出去,而院线和影院又经常拿不到合适的片源进行放映。信息资源出现严重的不对称。
中国电影产业的其它环节,比如国际市场开拓、品牌培育、后产品开发等等,无一不面临着融资的困境。
(3)人才从来是一切行业的关键因素。中国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就面临着突出的专业人才缺乏瓶颈问题。我国电影产业50万从业人员的规模不小,但电影从业人员的原有素质结构与现代产业市场要求的人才素质错位,既懂市场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这是影响我国电影产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
(4)猖獗的盗版问题是任何一位产业经营人员都无法回避的严峻事实。盗版问题犹如釜底抽薪,先是直接分流了中国电影产业的观众市场,使得影片票房收入受到冲击。其次,影片的音像版权出版商在盗版占领市场的威胁下,无奈只能提前上市与盗版抢市场,无可避免地压缩了影片的影院放映档期,进一步损害了影片的票房收入。
(5)需要注意的是,观众不同的观影动机和利润率计算方式,会形成不同的票价敏感性。对于大中城市的观众而言,他们走入电影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娱乐体验。因此,其计算其利润率的主要目标是影片质量和观影享受条件的好坏,他们对于价格的高低不是特别在意。对于小城市和农村观众而言,尤其是学生群体,他们的观影目的更为实用化,他们会对于不同观影的消费方式进行比较,对于电影票价比较敏感。因此可以说,观众观影动机的价格敏感性弹性高。
投融资环境 篇3
环境金融不仅要求金融业引入环境保护理念,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金融发展模式,更强调金融业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实现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和金融体系自发性趋利市场行为的结合。发展环境金融不但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格局,更能推进以环保服务业为主的环保产业业态转型。
发展环境金融意义重大
环境金融是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的重要举措。环境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更强调维护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把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协调起来,有利于减少传统金融业的负面效应,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因此,环境金融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之间具有天然的互补性,通过环境金融可以助推“两型社会”建设,满足开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活动对金融的需求,增加金融业对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项目的供给。
发展环境金融是筹措环境保护资金的重要渠道。目前,传统稳定、硬性的环保投资渠道日益萎缩、部分失效,需要研究新的渠道政策。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确立的8条环保投融资渠道中,老企业更新改造投资7%和企业综合利用利润留成用于污染源治理等多条渠道,已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失去实际意义和现实作用;随着转移支付政策改革和调整,环保专项资金将受到较大冲击;环境保护费改税后,排污费用于污染治理的渠道也将丧失。金融机构对传统产业的融资已经成熟,并达到一定规模,需要调整融资结构,一些环境保护领域存在日益稳定可靠的长期回报,部分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和创新性,环境金融的筹资量将日益加大,这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趋势之一,并将对金融机构风险把控、内部管理、社会责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规范性要求。同时,环境金融与现行的财政资金相互融合、捆绑使用,如政府性金融、环境基金等,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机制政策创新作用。
环境金融是建立吸引社会资本环保投入机制的重要内容。从投资变融资是一个必然趋势,而社会化融资需要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等载体支撑。长期以来,金融机构有钱但缺乏合适投向、环境保护缺钱但不知如何找钱的两难情况并存,没有找到供需结合点。金融业可以发挥金融产品创新策源地、社会融资大平台的重要作用,设计良好的环境金融模式、创新性强的金融产品与政策,是吸引金融机构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是环保投融资政策改革的重要内容。
环境金融是实现环保产业发展和业态转型的助推器和润滑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予以重点扶持。环境金融是环保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是支撑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环境保护部先后印发了《发展环保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环保服务业试点工作方案》、《关于同意开展环保服务业试点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开展了包括环境金融服务在内的19个环保服务试点。发展环境金融,将有力推动环保服务业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与金融的有效融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全会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中的地位,环境金融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这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环保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而环境金融恰是需求的承载体,在国家重大改革的历史潮流中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存在的问题及总体考虑
一是配套政策不健全制约环境金融发展。环境金融的发展需要市场基础和条件,需要政府在环境政策和金融政策两个层面有机结合的支持。目前,环境金融领域缺乏法律、规范和标准制约,不同区域和机构执行环境金融政策存在差异性,削弱了环境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财税政策对环境金融发展关注不够,财政资金对环境金融的支持较少,仅在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排污权交易等领域出台了相关管理政策,且配套政策、制度跟不上,制约了环境金融的发展。
二是金融机构内外部激励约束机制普遍缺位,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动力不足。环境金融政策零散、缺乏操作细则、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各类金融机构动力不足。环保产业中小企业居多,信贷风险较高、短期效益不显著,金融机构授信较为谨慎,总量偏少,担保条件较为苛刻。环保产业高风险、外部性、不确定性特征与金融机构经营理念难以协同,导致金融投放主体与环保资金需求客体的错位,难以对环保产业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三是环境金融信息沟通机制尚不完善。由于环境金融业务风险较高,需要金融机构全面掌握企业环保信息。然而,目前,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尚不完善,企业环保信息缺失,金融机构对企业环保合规性的认定难度较大,使金融机构工作陷入被动。金融机构在具体操作中缺乏参照标准,缺乏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难以识别潜在环境违法企业或者落后产能企业,影响金融机构融资积极性。
环境金融的发展往往经历抗拒、规避、积极和可持续发展4个阶段:在抗拒阶段,环境问题只会增加银行的成本而无收益;在规避阶段,金融机构规避环境风险以降低运营风险;在积极阶段,金融机构从环境保护与环境友好型活动中发现商机并主动开展相关业务;在可持续发展阶段,金融机构商业活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 一致。
当前,我国环境金融尚处于从抗拒向规避过渡的阶段,打通供需桥梁、努力实现环境保护需求与金融资本融合是当前的着力点。这就需要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重点优化环境金融发展环境,不断完善环境金融发展的政策、制度支撑能力,为环境金融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保障。二是提高金融机构发展环境金融的动力与积极性,建立激励金融机构环保投入的鼓励政策,降低金融机构环保投入的风险和成本,形成金融机构内在盈利动力机制,推动环境金融由被动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三是开展金融模式与产品创新,开发适于环境保护项目特点的环境金融产品与金融手段,形成可操作性的抓手。
nlc202309040506
发展环境金融,是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保障,更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客观需要。要将其放在构建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格局的背景下来统筹考虑,更重要的是要将其作为环保服务业的重点方向加以培育,遵循环境服务业发展规律,全面提高环境金融服务水平,以环境污染治理需求和环保产业发展带动环境金融的发展与创新,以环境金融服务发展助推环保产业业态转型。
因此,近期发展环境金融的总体思路为:在继续强化环境保护监管与环保市场开放的基础上,结合吸引社会资本环保投入机制的建立与环保服务试点工作的开展,以优化环境金融发展环境、提高金融机构环境保护积极性、开展金融产品与模式创新为重点,以发展环境金融服务业为导向,提高环境金融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基础,推动环境金融自主、有序、规范发展,实现环境保护需求与金融资本供给的有效融合。
结合我国环境金融发展现状与环境保护需求,现阶段,我国环境金融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排污权交易、资产证券化、环境保护基金、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等。
推动环境金融发展的建议
首先,建立稳定的盈利机制,降低金融投资风险,解决“不敢”的问题。资源环境价格、税费,以及严格的执法等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机制政策都有利于推动环境金融发展。制定用地、用电、税收、价格等优惠政策,完善政府定价、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等价格政策,完善污染处置收费政策,建立污染者付费、治污者受益机制,对治污投资按照略高于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核定价格和收费标准。在政府环保专项资金或环境保护基金中,对风险投资基金或融资担保基金的回报率予以补贴,或对其投资或担保进行风险补偿,带动社会资金投入环保领域。
其次,持续深化完善环境金融制度,规范环境金融发展,解决“不会”的问题。健全环境金融制度,建立健全法规,推动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环境责任保险等立法进程,制定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业务操作细则等,突破地方融资平台对环保项目的融资限制,以政府土地出让收益、污水处理费等政府相关收益类项目作为还款来源,允许环境保护项目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融资。加强环境金融监管,研究制定环境金融实施指南等,建立健全环境会计制度,出台环境金融项目认证规则,统一绿色信贷单列统计、分类考核的统计标准,建立具体、细致、统一的符合中国开展环境金融的交易规则。
第三,健全金融机构环保投入优惠政策,增强金融机构动力,解决“不积极”的问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银行、保险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强化自身的环境责任,金融机构的决策管理层要在战略上重视环境金融业务。完善绿色金融政策环境,对银行制定差别化的监管和激励政策,探索研究在环境金融项目贷款额度内适当减免存款准备金、营业税减免、存贷比剔除等措施,给予符合条件的绿色金融融资更高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和更宽松的呆坏账核销政策等,允许符合条件的绿色金融贷款不纳入存贷比考核。对绿色金融给予财政税收支持,降低商业银行办理绿色金融业务的营业税率以及相关所得税税率等。
第四,建立政府引导的环境保护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解决“模式”的问题。切实发挥政府资金的投入引导作用,大力发展环境金融,引导、撬动社会资金向环境保护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流动和集聚,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以财政投入为引导资金,四两拨千斤地吸收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合理分配股权结构、利润分配,形成风险担当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基金,以低息或无息贷款等方式定向投入,加大对第三方治理、政府采购环境服务等机制、模式的补贴、奖励力度,拉动社会资本环保投入。鼓励在地方、企业层面开展水、污染场地治理等不同类型的环境保护基金试点。
第五,创新环境金融产品与工具,开展环境金融服务试点,解决“如何干”的问题。确立各种金融创新的法律地位,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金融产品的产生,逐步开发传统衍生工具和新型环境金融衍生品等。建立专门的环境金融机构,健全环保产业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特定产业提供贷款和信用担保。针对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探索发行环境金融债券与地方政府债券。发展保险资金、债权投资计划等融资工具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通过债券、票据等方式融资。积极鼓励政府、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等设立联合担保基金,发展融资担保服务。试点并推广收费权质押、股权质押、项目收益权质押、特许经营权质押、排污权质押、碳排放权质押等融资担保模式创新。鼓励开展节能环保融资租赁服务。积极探索发展碳基金等理财产品,开发信托类环境金融产品。以环保服务试点为抓手,以环境保护基金、融资担保基金、融资租赁等为重点,开展环境金融服务试点,完善环境金融发展政策。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投融资环境 篇4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如果把科技投融资系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看, 一个理想和谐的生态圈, 必然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 生态圈内各系统联系紧密、和谐共存、良性互动、高效运作, 共同促进经济健康持续科学发展的生态系统。作为一个良性循环的科技投融资系统, 在一定政治、经济、法制环境下, 它应形成具有鲜明的制度结构特征。一个良好的政策支撑环境是一个国家在促进本国加大科技投入的关键条件。在此政府和市场是两个关键要素, 市场的作用是指引进行科技投入的方向。政府的作用主要有:一是直接提供科技经费;二是制定一些政策措施以促进企业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 它包括税收优惠政策、资金优惠政策、法律法规、企业资助计划、人才战略等。同时, 加大科技投入, 要以政府资金引导和启动民间投资, 调动社会投入的积极性, 大力支持具有创新性、可转化性和市场化潜力的科技成果, 为投资提供源头。
对科技投融资环境的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如果对指标都逐一量化, 缺乏科学依据,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充分结合定性分析。但最终评价结果应形成一个明确的量化结果。在对评价结果量化时, 本文采用模糊聚类综合评价方法, 以解决普通统计方法作定性分析评价时, 由于主观因素或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会造成大量信息丢失, 致使统计分析不准。模糊统计方法是用模糊集合——模糊数作为指标的数量描述值, 它可以真实反映系统运行的真实情况, 分析准确性高, 更符合我们的要求。
2 评价指标的设计及统计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我们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中的层次结构分析法 (AHP) , 由目标层总指标分解成准则层指标, 再由准则层指标分解成指标层指标, 并组成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 使体系的各个要素及其结构都能满足系统优化要求。
按照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和科技投融资系统的制度结构特征, 评价社会法制环境指标体系, 从由目标层分解成准则层指标, 包括法律环境、政策环境、信用环境和政府对科技投融资的支持和干预程度 (见表1) 。其中:
(1) 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有关投融资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和执行状况。这要从两方面来看, 一是看法律体系是否健全, 二是看各项法律法规是否真正得到落实。
(2) 政策环境是指政策对科技投融资活动的支持程度。一是看政策对科技投融资活动的支持力度;二是看政策的稳定性;三是看政策的透明度。
(3) 信用环境是表述信用机制的健全程度。信用环境是衡量科技投融资环境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 它一般包括信用文化和信用制度。信用文化的核心是讲不讲诚信, 信用制度是信用文化的具体表现, 它包括信用评级制度、征信制度、公证制度等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中介机构。
(4) 政府对科技投融资活动的支持和干预程度。这要从三方面考察:一是政府对科技投融资活动的重视程度。二是地方政府对科技投融资活动的支持程度。三是政府是否支持科技投融资活动中的银政企合作。
在表1的指标中, 我们是用专家打分来测度法律环境、政策环境、信用环境和政府对科技投融资的支持和干预程度的, 指标的数据应从广泛的社会问卷调查中获得, 并且问卷对象应包括社会各个层面与领域的人士, 如知名学者、专家、科研人员、银行家、企业家、投资公司经理和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等。在具体操作程序上, 为了确保各类子因素的公正性和代表性, 可以将各类因素设计成调查问卷, 组织上述有关专家和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打分, 然后我们利用模糊聚类对专家意见分析集中, 排除专家打分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分值过于分散, 这样可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最后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根据最佳隶属原则, 选则隶属度高的评分为目标的综合评价结果。
3 指标的分析及评价方法
3.1 指标分析的模糊聚类方法
传统的系统聚类分析是一种硬性聚类, 它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规律将事物进行聚类, 这种聚类的界限是分明的, 具有“非此即彼”的性质。但在大量的定性指标分析中, 尤其是对多维多总体定性指标分析时, 存在着界限不分明的聚类问题, 它们的类属和性态存在着中介性, 适合软划分, 就此我们只有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模糊聚类的分类伴随着模糊性, 它是将模糊数学中的有关概念与方法引进聚类分析, 通过建立模糊相似关系, 进而对客观事物进行聚类。模糊聚类分析一般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 分析数据, 建立初始数据矩阵。设初始矩阵为A=[aij].这里要注意的是既可以把样本 (专家) 作为行也可以把指标作为行, 如果选择了某种表示方式, 那么在利用相关公式求解模糊相似矩阵时, 则要作相应的下标变换。
(2) 对原始数据作标准化变换。因为模糊聚类分析的数据基础是在0到1之间的数进行的, 而一般原始数据都不满足这一条件, 因而需要作适当的变换。
标准差变换公式为:undefined
undefined
运用极值标准化公式, 将标准化数据压缩到[0, 1]闭区间内:
undefined
其中min (ai) 和max (ai) 分别为行的最小和最大值。
经过极值标准化变换后, 即由A=[aij] 变换为B=[bij], 此时bij∈[0, 1].
(3) 求解模糊相似矩阵。为了建立模糊相似矩阵:
undefined
引入相似系数r*ij, r*ij的确定方法采用相关系数法:
undefined
在此基础上作变换
undefined
使得r*ij被压缩到[0, 1]区间内, 构成模糊相似矩阵R。
(4) 建立模糊等价矩阵:对模糊矩阵进行褶积计算:R→R2→…→Rn , 经过有限次褶积后使得Rn·R=Rn, 由此得到模糊分类关系Rn。
(5) 进行聚类:给定不同的置信水平λ, 求Rλ截阵, 找出R的λ显示, 得到普通的分类关系Rλ。当λ=1时, 每个样品自成一类, 随着λ值的降低, 由细到粗逐渐并类, 最终绘制出谱系聚类图。
3.2 指标的模糊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一般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 建立有关的模糊集
我们利用模糊集统计方法, 建立一个特殊模糊集合作为指标评价的数量描述值。作法是, 首先定义评语集T= (T1, T2, …, Tm) 其中Ti (i=1, 2, ……m) 表示从高到低的各级评语, 采用专家调查评分法, 选定若干个专家打分, 规定每个人可在评语集合T中挑选一种。然后对专家评分结果进行统计整理, 得到对于某个指标A有Aj个Ti级评语 (i=1, 2, ……m, j=1, 2, ……n) 。最后评价结果可用 (指标) 模糊集B= (B1……Bm) 表示, 其中
undefined
若评价k个指标, 则确定指标评价模糊集Bij (i=1, 2, …m;j=1, 2, …, ki) 的模糊评判阵B, 即可表示为:
B= (Bi1, Bi2, …Bikj
(2) 模糊综合评判
首先利用专家调查法确定k个指标的权重模糊集为:α= (α1, …, αk) , 其中undefined。然后, 求出模糊综合评判阵:
undefined
其中, undefined
当undefined, 对R可作归一化处理, 令undefined得到
undefined
最后, 根据最佳隶属原则, 选则隶属度高的评分为指标的综合评判结果。
4 实验数据分析
因实验数据较多, 现仅以专家对目前科技投融资政策的科学性、积极性、时效性、透明连续性及政策监督打分的初始数据为例, 来说明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1) 指标评价得分的模糊聚类分析
本研究则是采用以样本作为行, 而指标作为列的形式输入原始数据。我们选出6名专家做出的评价打分, 见表2:
利用SPSS统计软件, 将专家评价政策环境打分的初始数据输入, 实现模糊聚类分析并得到聚类分析谱系图 (见图1) , 从图1中可以看出, 编号为2, 4的专家打分偏离程度较大, 为了确保整体评价的准确性, 应将偏离程度较大的专家的打分去掉, 由开始的6个专家的打分缩减到现在的4个专家打分, 如表3所示, 这样也简化了评价计算过程。
(2) 综合评价
我们用五分制计分, 给出评价集为W={优, 良, 中, 差, 劣}={5, 4, 3, 2, 1}, 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 我们首先考虑建立各个指标的单独评判模糊集。用前面介绍的指标评价方法, 对聚类后的六个指标 (见表3) 进行评判。计算得到如下指标的评判结果, 它们是模糊集:
指标“政策监督”B1= (0.5, 0.5, 0, 0, 0)
指标“政策的科学性”B2= (0, 0.5, 0.5, 0, 0)
指标“政策的积极性”B3= (0, 0, 0.75, 0.25, 0)
指标“政策的时效性”B4= (0, 0, 1, 0, 0)
指标“政策的连续性”B5= (0, 0, 0, 1, 0)
指标“政策的透明性”B6= (0, 0, 1, 0, 0)
由此构成模糊评判矩阵
undefined
确定每个指标相应的“权重”值, 进行综合评判。权重模糊集α= (0.1, 0.2, 0.1, 0.3, 0.2, 0.1) , 从而得, 评价政策环境指标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是模糊集R=α。B, 则
而undefined, 进一步作归一化处理, 令undefined得到:
综合评判结果为, 模糊集
undefined
这一评判结果表明, 对于评价政策环境, 有75%的专家认为政策环境中等以上;根据最佳隶属原则, 最后评价结果为科技投融资政策环境适中。
5 结束语
根据模糊聚类综合评价结果, 分析得出:在科技投融资政策制定中, 应针对科技投融资不同主体、不同类型的特点以及科技发展的现状, 及时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并增加透明度, 有针对性地促进科技投融资的发展。实验表明, 模糊聚类综合评价方法能准确地处理评估实体的模糊性, 可使指标评价科学合理, 符合实际。从而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结果是可靠的。同时, 使用该方法不但有利于并行评估, 提高评估效率, 降低评估难度, 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调节评估精确度。
参考文献
[1]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 2005, 2:31-39.
[2]单薇.R&D投融资模式的演化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6, 8:25-26.
[3]李俊元.投融资体制比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4]张育明.论科技与金融结合[J].经济论坛, 2002, 3:11-13.
[5]付晓东, 胡铁成.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6]汪祖杰, 张轶峰.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 2006, 5:150-158.
投融资环境 篇5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融资模式
一、现有环境下高科技企业主要融资模式
为了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在金融体制和政策优惠上进行了大量有益工作,以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并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融资体系,银行、财政、证券信用融资三大融资渠道基本形成,融资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
(一)内源融资模式
内源融资是企业及其所有者将自己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融资模式,主要包括股东出资增资、投入企业自有资金等。其中企业自有资金主要有折旧、公积金、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内部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源融资模式自主性大、基本不受外界影响、成本较低、风险较小,但融资规模有限,有可能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当前许多民营高科技企业,一般做过贸易或者咨询服务,从而以滚雪球的方式积累自有资金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但该模式有可能会导致因资金不足造成技术产业化速度过慢,进而加大经营风险,因此仅仅依靠该模式是外源融资环境恶劣情况下的被迫选择。
(二)外源融资模式
外源融资模式指资金来源于企业外部,即企业吸收外部资本并转化为自己的投资的融资模式,主要包括商业信用、融资租赁、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财政拨款。
1、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所形成的经济主体间的借贷关系,这通常与企业的营业收入成正比,商业信用融资主要包括推迟应付账款、增加预收账款和开具应付票据。然而由于大多数高科技企业的信用级别较低,经营风险较大,因此利用商业信用进行融资受到一定的限制。
2、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要求购入指定设备,并出租给承租人使用,定期收取租金,租赁期满后承租人可以根据合同选择退回、续租或买入设备的一种交易行为,即通过“融物”的形式实现融资目的,融资租赁主要包括直接租赁、售后回租、杠杆租赁、转租赁、风险租赁五种方式。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其设备往往是一笔较大的资产,一次性购入会支出相当大的资金,因此采用融资租赁是非常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3、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就是为了获得长期或永久使用的资金而采取的一种资金融通方式,该方式获得的资金直接构成了企业的资本,主要包括直接投资和发行股票。直接投资包括引入私募股权、风险资本、天使投资甚至外部合作伙伴,吸引这些经济主体投资企业,这样既可以获得所需资金,又能够引入战略投资者,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其中风险资本方面,由于各级政府出于增长经济的目的,纷纷设立各类创业基金、科技风险投资,同时外资风险资本也加大了对我国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所以市场上主要存在以下类别的风险资本:一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出资主办的风险投资机构,这类机构投资主要偏重于列入国家或地方科技计划的项目,如十二五规划中列明的相关产业;二是国际风险资本,这些机构资金实力雄厚,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具有较强的趋利性,往往是寻找具有发展潜力的创业企业,然后进行股权投资并进行管理辅导,带企业进入成熟期后便推向资本市场以获得巨额回报;三是政府牵头以民间资金为主的风险资本,这类机构以盈利为目的,运作模式也尽量往国际风险资本上靠,但这类机构整体而言在资金规模、运作经验和管理水平上都无法发挥主力作用;四是大公司专门设立的风险资本,这些大公司往往是传统产业中的行业龙头,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而进行的业务多元化,这类资本有可能会像国际资本那样谋求退出后的巨额回报,有时候也会战略性持有自己投资的企业,以进入新产业或保护传统产业地位,如联想集团。
发行股票在我国现行资本市场下,高科技企业可以在上海、深圳、香港乃至美国上市,值得注意的是10月开板的深圳创业板,给高科技企业上市带来极大的便利,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投资本投资高科技企业的积极性。截至4月,已经有200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其中大多数是高科技企业。由于权益资本不需要归还本金且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相对于借款和债券而言更为轻松,但股权融资的融资成本较高。
4、债权融资
负债是企业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也是企业杠杆经营的重要方式,对企业而言,债权融资主要包括发行债券和银行借款。发行债券融资根据有无担保条款可以分为信用债券、抵押债券和担保债券,其中担保债券需要企业找到合适的担保人,实际上这在操作中往往会利用企业所有者的关系网、合作企业甚至通过企业集群的方式,进行互相担保融资。利用债券融资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利息为一固定费用,由于利息具有节税效用,因此可以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但在当前的资本市场中,这一方式常常难以实现。
商业银行借贷是高科技企业最为常用的融资渠道,当前几大商业银行都设立了科技贷款机构,遍布绝大多数的高新区。当前,银行借贷是我国最传统也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但由于银行对贷款的风险偏好不强,其投资原则依次是安全性、流动性,最后才是盈利性,从而对风险较高的高科技企业不利;其次,我国信贷利率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无法随投资企业风险的大小而变化,从而失去向高科技企业借款的动力;最后,银行借贷往往需要抵押物,这对轻资产运营的高科技企业而言十分不利,因此一般只能在企业进入成长后期后才能使用。
5、财政拨款
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偏紧 篇6
应收账款也反映了目前企业的资金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应收账款“高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29.7%,比2013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为近6年来的最高值:“正常”的占54.5%,“低于正常”的占15.8%。
分组来看,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应收账款“高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
融资环境偏紧还体现在企业经营者可以接受的最高贷款利率的上升上。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自己填写的可以接受的最高贷款年利率平均为6.8%,其中,选择“6%—10%”的企业经营者占64.3%,比2013年上升了1.4个百分点,选择“6%以下”的占29%,比2013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选择“10%—14%”的占3.7%,选择“14%—18%”的占2.6%,选择“18%以上”的占0.4%。分组来看,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可接受的最高贷款年利率相对较高。
兰州新区融资环境分析 篇7
一、兰州新区发展条件分析
(一) 拥有铁路和空港双重枢纽优势, 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优化
1. 兰州新区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区位较好。
随着兰州市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兰州地区的战略区位优势进一步强化, 这也将提升兰州新区作为国家战略节点的区位优势。兰州新区位于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四个省会城市的中间位置, 同时还具有面向东部成渝地区和关中-天水地区的重要区位。既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扩散的优势, 又有向西开放辐射的中心区位优势, 主要包括兰 (州) 西 (宁) 格 (尔木) 、呼 (和浩特) 包 (头) 银 (川) 等。
2. 兰州在新时期将承担更加重要的国家运输职能。
兰州新区既有航空机场, 也有多条公路交通干线和高速公路与之相连,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中川机场在《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中作为12个中型枢纽机场之一, 国际航班备降机场;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作为50个铁路枢纽之一, 18个集装箱中心站之一。
新区将拥有铁路和空港的双重枢纽优势。《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住建部纲要评审稿) 》中提出2020年以后将沙井驿编组站 (区域货运组织纽枢) 整体搬迁至新区兰州新区将拥有承东启西的国际铁路枢纽。据交通部门预计到2030年, 约18-27%中亚国际货流过兰州运输到中亚, 国际货流大约3000-4500万吨, 这其中大约有80万标箱的集装箱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住建部纲要评审稿) 中将兰州中川机场规划为我国西北地区对外交流门户机场、西北地区干线机场、国内中型枢纽机场和欧亚航路备降机场。2020年中川机场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900-1000万人次, 货运吞吐量达到l O万吨。2030年可能达到2000~22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20万吨。
2011年, 甘肃省启动修建兰州至中川的城际铁路, 兰州市也正在抓紧规划市区通往中川的快速通道, 这些道路建成后, 必将进一步改善秦王川的交通基础条件。
3. 兰州新区的交通条件需进一步优化。
目前, 新区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较为滞后, 与兰州地区强大的国家高速公路体系和铁路体系不配套。新区仍位于区域交通体系末端, 大大制约了其战略区位优势的发挥。
此外, 目前兰州中川机场的等级和规模等指标, 与空港城还有距离, 缺乏全面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4. 兰州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大、成本高。
兰州新区是跳出老城发展新区, 新城和老城的直线距离达40公里, 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大、成本高。从中国几十年的发展经验来看, 类似兰州新区这样的开发区, 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这方面包头、广州的高新区和西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是先例。
5. 兰州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弱。
兰州市财政收入少 (1) , 实际可用于新区建设的更少。面对新区建设巨大的投资需求, 依靠兰州市自身的财政实力, 难以建立较大规模和实力的融资平台。据兰州新区分三年基础设施投资计划, 2011-2013开工的基础设施总投资458.77亿元, 其中, 市级投资仅2.2亿元, 占0.5%;而自筹资金需求高达310.74亿元, 占67.7%。
注:总投资为458.77亿元。
(二) 产业发展趋势较好, 但仍需进一步加强集聚
1. 兰州新区在能源及储备、装备制造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优势。
兰州新区的产业发展离不开兰州的产业优势, 结合兰州城市的产业优势, 新区的产业在能源及储备、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2) 发展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1) 兰州能源产业的发展优势突出。石化产业是兰州的传统优势产业 (3) 。从发展趋势看, 石化产业在兰州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在2015年发展目标中, 提出要将兰州大型炼油化工基地作为中石油四大炼油和化工生产基地之一进行规划建设;2009年12月24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明确列入72大类、2133亿元的投资项目, 其中要在兰州、白银建设以石油化工、冶金有色为主的“兰白”循环经济基地;2010年5月2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 明确提出要支持兰州180万m3原油商业储备库和100万m3原油生产运行库建设, 建设300万m3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做好涩宁兰输气管道复线、兰州至郑州至长沙成品油管道。打造西部大型石油、化工原料集散地, 建成国家重要的石油储备基地。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住建部纲要评审稿) 中明确兰州新区是兰州石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西固的石化产业将在2020年创造条件整体搬迁至新区。结合300万吨石油储备库的建设, 新区的石化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2) 兰州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良好。兰州市的装备制造业逐步发展壮大, 已成为仅次于石化产业的第二大产业 (4) 。从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色看, 兰州市在石油钻采与炼化设备、真空装备、军工装备、半导体加工装备等专用设备制造业具有传统优势和竞争力。兰州风电与风机等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很快, 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构成的装备制造业正在成为兰州市重要的优势产业和经济增长点;2010年吉利控股集团与兰州市人民政府签订项目合作协议, 启动兰州基地二期项目, 政企联手将吉利兰州基地打造成集轿车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和汽车工程科研于一体, 产值规模超百亿的汽车产业基地, 将依托地理优势, 成为吉利集团向中亚出口汽车的战略基地。兰州七里河区的兰石厂和电机厂已确定迁入新区进行建设。
2. 兰州新区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兰州新区环境容量大, 污染物扩散系数高, 加之空间区位、交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目前, 兰州新区融资主体初步搭建, 成立了兰州新区城市建设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已经组织报批25个批次 (面积12181亩) 用地指标;兰秦快速通道、秦川石门沟、黄羊川水库在内的10个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开工;新区内已建成、在建和已签约项目79项, 总投资879亿元。
3. 兰州新区立足于建设高度集聚的产业发展区, 产业发展趋势较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0]29号) 明确提出, 要大力支持兰白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 积极推进兰州新区发展, 由此兰州新区建设上升至国家政策支持层面。甘肃省委、省政府在“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中, 明确了兰州新区将成为参与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和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 是甘肃省未来发展的战略支撑区域和增长极。甘肃省人民政府《大于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住建部纲要评审稿) 中对兰州新区的定位, 都是立足于建设高度集聚的产业发展区, 新区的产业发展趋势较好。
4. 新区的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聚集。
虽然新区的产业发展趋势较好, 但是目前的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需要进一步加强聚集。新区规划范围内的有关乡镇已经引进产业项目21个, 其中建成投产8个, 规模较大只有吉利汽车、兰州分离科学研究所、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大得利化学生物制药等。此外新区在高原夏菜、特色果蔬、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及加工业具有一定优势, 2002年甘肃省农牧厅已经在秦王川建成了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示范基地。
(三) 资源条件较好, 但制约因素较多
1. 兰州新区具备土地资源优势。
兰州新区所处的秦王川盆地, 位于兰州市区北部, 距市区近70公里, 是兰州市周边最大的一块高原盆地, 空间开阔、地势平坦, 非常适宜发展非农产业和大规模开发建设, 是一块难得的土地资源。除此之外, 该区域内和周边地区还有不少海拔较低的荒山丘陵, 这些都可以通过移山造地和未利用地开发, 为生态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大面积的后备土地资源。
2. 新区水资源承载力较强。
秦王川盆地是缺水地区, 水资源极为缺乏。但该地区引大入秦工程已经建成, 年引水4.43亿立方米, 主要解决农业灌溉及移民生活用水。根据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提供的数据, 引大入秦工程现可向兰州市供水约3.99亿m3, 规划向兰州市区提供水量约0.18亿m3/年, 向永登县城区、皋兰县城区及部分乡镇提供水量约0.36亿m3/年 (不包括农业及农村生态用水) , 剩余约3.45亿m3若全部向兰州新区供水, 按当前兰州市区的用水标准, 可承载人口规模为80万人左右。根据《兰州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研究》, 新区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为136.27~218.03万人。
3. 新区污染物的扩散能力较强。
由于整个兰州地区地形复杂、静风频率等气象背景所限, 不适于污染物的扩散。《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 (住建部纲要评审稿) 中的气象专题采用美国HYSPLIYT型模, 对整个兰州地区内各个重要空间进行了污染扩散能力分析, 秦王川盆地是污染物扩散能力较强的地区。
4. 新区资源制约因素较多。
从土地、水资源和气象扩散条件来看, 兰州新区是整个兰州地区较适合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区域。但也要充分认识到资源条件的约束。“引大入秦”工程可以供给新区城市和工业用水, 但其仍然受到季节断流和单一水源等问题的限制。此外, 未来新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发展仍可能受到水资源问题的制约;新区土地总量与其他新区相比, 还是偏少, 还受到机场、基本农田等条件限制;新区的总体生态环境脆弱, 干旱少雨气候, 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亟需加强山体保护和防止水土流失等工作, 整体层面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 农新村建设较有成效, 但统筹发展难度较大
2008年, 新区范围内户籍人口约15万人, 农村人口13万人村庄 (自然村) 平均人口788人。近年来新区范围内的新农村建设发展已有一定的成效, 如中川宗家梁、树屏镇崖头等村为试点的机场高速通道沿线新农村示范走廊建设, 其中市级中新农村示范点中川宗家梁村已建成30套小二楼, 2010年内完成100套建设任务。
但是新区范围内城乡统筹发展依然存在较大的困难。农民纯收入低, 低于兰州市平均水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给排水、垃圾收集处理等问题突出。
二、新区融资环境分析
未来20年是兰州新区基本形成现代化城市格局, 成为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扩展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集聚区的关键时期。据《兰州新区总体规划》, 兰州新区到2015年新区框架、产业体系及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到2020年兰州新区在经济总量上基本实现再造一个兰州的目标, 成为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和西北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平台。随着《总体规划》的实施, 国家将给予兰州新区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甘肃省和兰州市也将进一步加大兰州新区的投入, 全社会参与兰州新区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将大幅度提升, 从而为兰州新区建设提供更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一) 扩大投融资的有利条件
1. 建设兰州新区的政策导向明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0]29号) 明确提出, 要大力支持兰 (州) 白 (银) 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 积极推进兰州新区发展。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
2. 甘肃省和兰州市的财政投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根据甘肃省“十二五”规划, 甘肃省财政收入预计以年均15%以上的增速从2010年的353.6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10亿元以上。甘肃省地方财力的增长和财政支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将为甘肃省和兰州市增加对兰州新区的投入提供更好的保障。
3. 兰州新区利用市场化融资的能力和空间将大幅度提升。
“十二五”期间, 金融市场和机构的渠道、产品将更加丰富。国家将拓宽货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进一步推进股票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债券市场、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私募基金等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继续鼓励金融创新, 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按照甘肃省制定的《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资本市场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部署,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促进兰州银行、甘肃银行、农信社等省属银行业机构加快发展, 培育壮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信贷机构, 做大做强地方政府投融资主体, 完善省市县三级担保体系, 积极培育各类上市资源和发债主体, 从而保障信贷资金和资本市场融资能够持续较快增长。“十二五”期间, 国家将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制度, 尝试推出市政债等融资产品, 更为甘肃省政府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提供了契机。
4. 企业投资于兰州新区发展的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国内外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正在扩大、速度正在加快。兰州新区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 通过有选择的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可以有效带动兰州新区发展。
5. 地方政府融资主体稳步发展。
截止2010年底, 甘肃省各级融资主体120家, 贷款余额超过829亿元。其中, 省级融资主体6家;兰州市区县融资主体数量11家。甘肃省各类主体中, 政策性银行贷款余额498.45亿元, 占比60.07%;国有商业银行276.11亿元, 占比33.28%;邮政储蓄银行5亿元, 占比0.6%;股份制商业银行43.1亿元, 占比5.19%;地方法人机构7.11亿元, 占比0.86%。随着地方融资主体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 主体的融资能力将大幅度提升, 地方融资主体支持兰州新区的功能也将会进一步强化。
(二) 扩大投融资的制约因素
建设兰州新区, 从“投”和“融”的角度看,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还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
1. 兰州新区财政压力较大。
(1) 国家将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宏观经济政策将立足于扩大消费需求, 更加关注长期增长和内在增长, 难以由稳健转向宽松, 从而减少对投资的直接支持, 大规模的政府性投资将难以恢复 (5) ; (2) 随着房地产调控措施的深化, 地方政府进一步增加土地出让收入受到掣肘;同时, 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巨大需求也将压缩地方财政资金对其他固定资产项目的支出。
2. 区域金融资源竞争压力加大。
随着我国区域集群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 区域间竞争也呈现加剧态势。国家很多区域规划明确了金融创新的内容, 如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新区等金融先行先试, 获得发展先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将进一步集聚长三角金融资源;中部地区纷纷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吸引省内外金融机构布局, 对金融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与上述地区相比, 兰州新区经济综合实力相对较弱、金融效益不高, 金融发展基础薄弱、金融资源集聚水平低, 金融体系还不完善, 吸引金融资源流入的能力有限, 在金融区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其他地区金融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形势下, 兰州新区投融资发展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3. 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有待完善。
未来兰州新区将在国家和省政府的指导下, 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主体管理, 加大政府融资主体的改革力度。但从实际看, 现在各地都在进行平台转一般公司, 而不少平台尤其是县级以下融资平台达不到规范要求 (6) , 很多融资平台难以转成一般公司, 即便转出来了, 融资能力也将大打折扣。因此, 在改革初期可能出现融资困难, 甚至造成所承担的在建项目资金链断裂等严重问题。因此, 能否整合政府优质资源, 利用市场化手段, 建立地方融资主体长期有效的筹资渠道, 完善政府投融资体系, 将对兰州新区筹措建设资金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对兰州新区投融资增长形势的判断不能过于激进。
参考文献
[1]刘波.江苏沿海地区融资环境的空间差异及优化路径研究 (J) .特区经济, 2011 (4) .
投融资环境 篇8
一、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现状
景德镇市是依托高岭土资源发展起来的陶瓷工业城市, 主要开采高岭土、陶岭土、石灰岩、砖瓦粘土和少量砂金以及煤矿, 开采方式绝大部分为露天开采。矿山开采后, 相继出现了土地及植被破坏、尾砂及 (废) 矸石堆放不当造成水土流失和崩滑流隐患、地下采空造成的地面变形或塌陷、矿山排水引起的水均衡破坏、水土污染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严重影响了矿区周边及下游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秩序。由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历史欠账过多,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堪忧。尤其是矿山停采以后, 矿山疏于管理, 地质环境有日益恶化的趋势。
作为老矿业城市和资源枯竭性城市, 景德镇矿山企业在我国具有代表性, 在计划经济时期矿山企业以生产为主要任务, 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被忽视, 而矿产资源开发的收益和税收都上缴到国家。随着大量老矿山和开采点关闭停产, 日积月累造成的严重环境代价在当代凸显;现存矿山企业也难以独立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需要国家投资支持。
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10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通知》, 该市被列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重点治理工程区。2004—2008年期间, 景德镇市共有5个矿山7批次申请到中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扶助资金, 总计金额2600万元 (见表1) 。
2010—2012年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投入经费由中央财政申请治理工程资金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两部分组成, 以中央财政治理资金为主, 具体如图1所示。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主要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 与景德镇市部分矿山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座谈, 发现该市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其治理的投融资环节中存在部分问题, 这些问题也是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面临的突出问题, 景德镇具有典型代表性。
1、投融资机制不健全, 历史遗留治理任务重
景德镇市作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其高岭土资源已开采数百年, 即使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 部分矿山开采至今也已近尾声, 遗留下的是老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问题。目前, 在国家政策层面针对新建、在建矿山实行“谁开发, 谁负责;谁污染, 谁治理”政策, 治理与审批挂钩, 治理投入有保证金保障。但是, 对于景德镇历史上大量矿山开发资源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来说, 仅仅依靠政府税收来推动, 远远不能满足这项耗时长、投资大的事业的资金需要, 亟需建立健全针对市场引导的矿山地质环境投融资机制。
2、投资主体单一, 多渠道主体投资参与度不高
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出台前已经闭坑的矿山由于责任主体已经缺失, 当时又无相应的治理资金账户, 本部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责任人为政府;《土地复垦规定》出台后,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污染者。基于以上原因, 我国现行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投资-管理模式;污染企业投资-管理模式;污染企业与政府共同投资-污染企业管理模式。
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投资资金和小部分地方配套资金, 是典型的政府投资管理模式, 即政府财政资金是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和管理主体。这种情况与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来源情况一致。根据2012年国土资源公报数据 (见图2) , 我国投入矿山环境治理资金106.10亿元, 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6.80亿元, 地方财政投入35.43亿元。恢复治理矿山6112个, 累计3.2万个;恢复治理面积10.18万公顷, 累计62.52万公顷。
(注:数据来源: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2。)
3、投融资渠道陈旧, 资本市场筹资功能未显现
资源开发导致的地质环境治理的投入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性引导资金, 更重要的是吸纳社会资金, 用于恢复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投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基金、国债等。银行贷款是矿山企业环境治理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从事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项目有根据经济效益和还款能力给予择优扶持的规定。但对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中小型企业而言, 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景德镇矿山企业主要是开采价值较低的高岭土的 (问题最好能通过类似方式跟景德镇挂上钩) 中小企业, 其获得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较难。
三、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的建议
虽然近年来针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资支出比例加大, 但对大量历史存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和部分新产生的问题来说, 国家财政投资的数量不能满足治理需要。为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机制, 加快建设矿产开发领域的生态文明, 提出如下投融资建议。
1、加大财政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激励政策
(1) 设立专项财政基金。对于资源开发过程中, 需要资金支持并且资金用于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有资质企业, 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对于进行过资源开发, 但是尚未治理 (含历史遗留问题) 对居民生活影响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 财政基金应该予以支持;对于未改制, 并且承担较大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 缺乏保护和治理资金的, 财政专项基金需支持。
(2) 加大地方和中央政府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活化筹集财政性投入的方式, 如财政信用方式, 投资重点放在公益性较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以及基础学科研究上。
(3) 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并逐年增加数额。结合本地财政实际状况, 各级政府每年从预算内支出部分资金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此外, 在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的各项预算外资金中, 统筹部分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4) 增强财政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刚性约束力, 加大企业不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压力。
2、拓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融资渠道, 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投融资模式并行
(1) 设立资源开发企业参与地质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账户。资源开发企业应该是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体, 参与资源开发的企业必须在银行建立单独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账户, 预留企业从事资源开发不低于10%的利润用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2) 发行矿山地质治理的专项国债、专项债券。利用国家信用和资源配置优势发行用于矿上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国债, 使其成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长期、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对于治理后收益率较高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国家政策适度倾斜, 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专项债券筹资。
(3) 加强银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信贷融资力度。建立和完善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多元化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适当增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针对商业银行实行货币政策倾斜性, 放宽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企业获取贷款的条件;政策性银行全力支持有利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资项目和信贷融资, 用低于社会的贷款利率提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企业的积极性, 存贷利差可由中央财政专项补贴。
(4)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ABS融资渠道。在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中合理利用资产证券化融资 (简称ABS融资) ,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结束后会有一定的收益, 可以以此为担保发行在国内市场通行的债券来筹集治理项目的资金。用可预见的收益来吸引投资, 这种方式风险低、投资者积极性高, 同时可以为如社保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提供更宽泛、安全的投资路径, 进而拓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融资渠道。
(5) 引进国际资本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外资注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融资路径虽然执行起来较为曲折, 也更为困难, 但是争取诸如世行、亚行贷款和国际地质环境治理的合作项目是利用国际资金、优惠贷款和技术援助的有效途径, 应从改善具备吸引外资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管理、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增强项目承担企业还贷能力出发, 积极争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国外投资、融资。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提出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景德镇,矿山,地质环境,投融资
参考文献
[1]王宣桦、沈磊、王瑀:我国环境领域的公共财政政策制度及实施效果分析[J].经营管理者, 2010 (3) .
[2]吴小燕:矿山环境治理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2011.
[3]张雪梅:矿山环境治理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S2) .
[4]王志芳:煤矿区林业复垦融资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8.
[5]杨锋涛:西部生态环境重建投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07 (12) .
[6]国土资源部:201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R].国土资源部, 2013.
[7]王军、宋征: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问题思考[A].首届九寨天堂国际环境论坛论文集[C].中华环保联合会, 2005.
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发展研究 篇9
1 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必要性
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在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不容小觑。通过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加速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是促进县域经济腾飞的需要。县域经济作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满足小微企业在季节性经营或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过程中时对资金的需求,以及农民工回乡创业时对资金的需求,都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使小微企业发展可以获得资金支持。
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是加快金融创新的需要。金融创新不仅可以为产业创新、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同时,金融业作为现代城市的血脉,金融创新更是城市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构成中,通过积极探索新的金融形式,促进金融创新具有巨大的潜力。
2 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一,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成本过高。风险过大是制约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贷款的重要原因。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想了解借款人真实的信用状况往往要付出更多的管理及操作成本,承担更多的风险,导致其主观上不愿意向此类客户贷款。例如,一些农村信用社将其吸收的存款以贷款的方式发放给大型企业,而对农户发放贷款金额较低,数量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农户的资信情况了解不足,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农村信用社会尽量减少农户贷款比率。而这一做法,实际上违反了农村信用社建立的宗旨之一: 为农村居民融资提供保证。
第二,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产品单一化,创新不足。目前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产品种类较少,针对性不强,集中在贷款类产品,储蓄产品、保险产品等其他服务很少,贷款期限多数是一年期的小额贷款,产品多样性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第三,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人才缺失。要控制小额贷款风险,拥有足够的风险评估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由于微型金融的风险评估有其固有的特征,对于从业人员的金融专业素养要求比较高。同时,微型金融的发展必须有不断创新的产品支撑,而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储备,对于这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由于我国微型金融起步较晚,此类人才较少。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微型金融产品创新,微型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政府扶持和监管力度不足。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许多促进小额信贷发展的政策。但是,在具体措施中,对小额信贷利率、小额信贷机构出资人、股权结构、资金来源渠道、融资比例等细节均无明确表述,对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没有明确的扶持政策,不利于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融资。
第五,全国诚信体系建设并不完善,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小微企业本身由于其特点很难在申请贷款时满足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押及担保等措施,全国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更加缺乏风险控制的依据及执行标准; 反而由于全国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导致少数不法分子借 “小微企业”的名义行骗的违法成本过低,此类现象屡禁不止,这都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
3 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对策
3. 1 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一,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原则。目前,金融机构发展的一大问题就是不能深入了解小微企业的特征,因此也不能建立适合的机制,大部分的金融机构仍然沿用传统金融服务机制,未能针对微型金融需求者如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者等设计符合其需求的金融产品。因而,针对市场需求的原则必须得到更大的重视和应用。
第二,风险控制原则。小微企业贷款发放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金融机构无法控制相应风险而影响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一者农业项目本身具有特殊风险,二者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更加薄弱。所以,在微型金融模式优化的过程中,更应充分考虑风险的因素,针对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不同的微型金融环境,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者不同的特点,设计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第三,服务的综合性原则。政府应提倡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及服务。目前针对小微企业的主要金融形式为微型贷款。单一的金融形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应努力拓展微型金融产品品种,尽快拓宽服务渠道,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四,政府指导原则。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优化最关键还是在于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所以,要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加速微型金融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
3. 2 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对策
第一,构建多层次微型金融体系。首先,地方商业银行作为本地城市银行,农村信用社作为重要的农村金融机构,资金较为充裕,体系较为完善,业务范围较广,并且银行业的相关监管机制较为完善,应当作为提供微型金融服务的主体。其次,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我国的新型贷款机构,也必将成为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机构。另外,担保公司对于微型金融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政府应当通过投资建立担保基金,出台政策支持担保公司发展,为借款人提供担保支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
第二,创新微型金融发展模式。小微企业通常缺少传统的抵押品,如房产和机器设备等。所以,创新抵押品可以帮助借款人更好地获得贷款。例如,对于小微企业,贷款机构可以将订单和应收账款作为其担保物,目前,我国的政府招标采购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小微企业竞争力的措施,小微企业如中标政府采购项目,贷款机构完全可以针对此类项目提供相应的贸易融资产品。另外,商业银行等可以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可以将存单作为贷款担保,也具有较为积极的实践意义。
第三,拓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完整的微型金融模式不仅应包括微型信贷,还应包括微型储蓄、微型保险等项目。在发展微型金融的过程中,不应仅关注微型信贷,还应拓展相关微型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可以建立小组联合储蓄,并根据其贷款需求制定严格的存款标准,这样,一方面可以根据其储蓄账户的资金状况了解其财务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储蓄账户中的资金作为担保品。
第四,完善小微企业融资的信用环境。一要培育健康的信用环境。信用等级评定是微型金融机构发放小额贷款的重要环节,完善的信用体系能够大大降低微型金融机构的风险。应尽快建立一个区域微型贷款登记系统,面向需要贷款的小微企业,详细记录每一位贷款人的资料,包括姓名( 或法人姓名) 、身份证号码、地址以及其微型贷款的申请和使用情况等,资料记载要尽量全面、真实。同时要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微型金融信息共享。二是要结合全国诚信体系的建立,提高不诚信行为的违法成本,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的信用环境。
第五,要加强小微企业融资的宣传,建立顺畅的 “银企”沟通平台。由于很多小微企业企业主对于微型金融的知识不足,使很多借款人不了解如何获得小额贷款。所以,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定期印制小微企业融资指南手册,向小微企业免费发放。
促进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对于加速经济转型升级、释放经济活力、刺激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索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优化之道,实现小微企业、银行和政府的共赢,仍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摘要: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促进小微企业快速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金融改革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课题,对释放经济活力、刺激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诸多方面有重要推动作用。从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必要性出发,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优化,对策
参考文献
[1]赵博.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探析[J].中国市场,2015(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分析 篇10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基本情况
(一) 金融机构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中小企业由于底子薄, 自有资金少, 民间融资渠道又不十分畅通, 因此资金的主要来源仍然是金融机构信贷。但各地有所差别, 东部地区多为民营企业, 企业自有资金比重较高, 来自民间的资金也较多, 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小。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基础薄弱, 自有资金的比重低,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 社会闲散资金也较少, 因此对银行的依赖程度较大。
(二) 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方式。为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 防范金融风险。1998 年以来各商业银行 (含各类中小金融机构) , 普遍推行了抵押、担保制度, 纯粹的信用贷款已经很少。近几年来, 我国大部分地区抵押、担保贷款的方式已经全面推开, 其中抵押贷款的比重还会进一步上升。
(三) 中小企业信贷活动差别越来越明显。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健全, 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明显的差距。企业有效益、资信质量高的优质中小企业, 成为各金融机构争夺的对象。但是, 部分优质中小企业资金相对充裕, 对贷款的需求较弱。而一些有发展潜力, 目前现状并不十分好的中小企业, 由于银行方面尚缺乏识别能力, 往往受到冷落。
(四) 固定资产贷款减少, 流动资金贷款期限缩短。在现行的银行授权授信制度下, 区县级及其以下基层银行机构授权权限很小, 大部分没有固定资产贷款投放权, 而只有规模不大的流动资金贷款权限, 而且期限不能过长。
(五) 企业法人贷款比重相对降低, 自然人贷款成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新方式。鉴于法人企业难以监控, 东部地区一些基层银行为寻找资金出路开始调整贷款方向。在此地区, 不少银行决定进一步减少对企业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而增加对基础设施和自然人贷款。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资金投放也安全可靠;自然人贷款使用个人财产作抵押, 其中多以城镇居民住房作抵押, 贷款回收比较有保证。由于当地个体私人企业较多, 而个人的生产资金和生活资金是混用的, 因此这部分贷款亦可视为中小企业贷款。
二、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环境因素分析
(一) 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目前, 我国经济、金融政策, 主要还是依据所有制类型、规模大小和行业特性而制定的, 无论经济、金融、财税等政策法规, 大部分都向大型国有企业和外商企业倾斜, 资源自然而然流向大企业, 致使中小企业的融资和贷款受到束缚。
(二) 多层次资本支持体系不完善。由于我国股票交易市场发育不成熟, 缺少层次性设计, 入市条件简单划一, 致使广大中小企业因入市门槛过高而很难进入。现阶段许多中小企业达不到某些硬性条件, 难以在深沪两大主板市场上融资;没有地方性股票交易场所, 无法利用地方优势进行区域性股权融资。同时, 发行债券门槛高, 发行规模严格控制, 特别对中小企业有不利的额度要求, 中小企业难以通过发行债权的方式进行融资。
(三) 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备。一是我国中小企业的成立与发展长期缺乏对其进行市场信息分析、产品生产导向、人才培训、法律咨询、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服务;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导致其对“大城市、大客户”贷款的偏好, 而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缺乏。虽然国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但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制约了基层的信贷行为, 服务效率低;三是缺乏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社会辅助体系, 没有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四) 企业信用体系缺乏。没有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体系, 中小企业可用信用资源不足。各银行间的客户信用资料都不公开, 使得信息不能共享, 从而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要进行重复的审查, 增加了贷款的成本和风险。此外, 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 财务报表真实性差, 又没有信用评估体系和信用档案, 许多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 不够诚信。
三、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对策
(一) 健全融资政策体系
1、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法律支持。应制定一部指导中小企业宏观发展框架的《中小企业基本法》, 然后根据《基本法》制定关于财政税收、信贷担保等扶持政策的法律法规。同时, 制定相关法规对中小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做出明确规定, 并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管, 督促中小企业改变经营理念、改进经营模式, 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 使其通过正规经营提高自身实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2、将民间金融纳入正规金融行列。中小企业间的民间借贷可以看作是中小企业内源性融资的外源性发展。但是由于没有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监管, 这些中小金融机构的运作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如果这些金融风险爆发, 会对整个中小企业经济产生毁灭性的打击。所以, 我们必须将中小企业民间金融纳入正规金融的行列, 对这些民间中小金融机构进行规范和整理, 把它们发展成为中小企业的专门银行。
(二) 完善资本支持体系
1、完善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
(1) 鼓励中小企业与银行金融机构长期合作。具体表现是:银行通过为中小企业创建长期信用评级内部档案, 降低因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用风险和部分流动性风险, 使中小企业保持较低的融资成本, 在银行商业性贷款拥有优先获取权。另外, 鼓励中小企业和银行长期合作会使双方的互动性增强:一方面促使中小企业增强信用意识, 通过降低违约风险, 塑造可靠的还贷形象;另一方面银行也要转变经营理念, 拓宽经营方式, 通过优化金融服务达到建立良好合作、互惠互利的银企关系。
(2) 建立国有性质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主导性地位。首先, 要切实履行效益第一的原则, 优化企业信用评级标准, 扩大信贷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比重;其次, 加快制度改革。由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频率相对较高并且数额相对较小, 因此要针对中小企业本身的特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和程序;优化信贷人员激励和约束机制, 继续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 在保证中小企业贷款发放的同时, 既能有效地提高银行的安全性, 又能提高资金的周转周期。
2、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
(1)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产权场外交易系统建设, 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监管和交易制度。场外股权交易市场较中小板、创业板而言,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门槛更低, 相对其他资本市场, 不仅能缩短融资时间, 且融资成本低廉。场外股权交易市场的逐步完善, 也将成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融资企业后的新通道。拓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渠道, 将更有助于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合理发展。
(2) 拓宽中小企业债券融资途径, 加快对多层次中小企业债券市场的多层次建设。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 通过对资金供给的保障, 完善证券市场的多层次建设, 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路径。为实现这一目标, 利率市场化是发展是关键, 通过对融资工具产品种类的丰富, 满足不同偏好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
(三) 建立信用担保体系。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也应该建立包括“一项基础和三大支柱”在内的支撑系统。一项基础即财产制度。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资金来源应由政府出资、金融机构摊款和中小企业交纳基金构成, 并以此作为企业的信用保证基金, 对担保机构做出明确的信用规定, 同时要给担保机构补充足够的资本, 并列入预算, 以保障其基本的运作。三大支柱则由信用保证保险制度、融资基金制度及损失补偿金补助制度组成。为保证融资担保机构业务的正常运作, 应成立一个专门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进行信用保证保险, 对融资担保做出再担保, 由国家来承担, 保障担保机构的资金预算平衡, 收可抵支, 业务正常进行, 将这种做法予以制度化, 就是信用保证保险制度;融资担保机构的经营资金除基本财产外, 还应该由政府来承担其中一部分, 担保机构可将这部分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的资金存放到金融机构, 由金融机构按照派生存款的放大功能, 进一步为银行作担保放款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损失补偿金补助制度是指对于融资担保机构代偿后取得求偿权而不能回收的损失, 最终由政府预算拨款补偿, 这项制度最终承担了融资担保机构承做信用保证业务的风险, 保障了国家和金融机构对担保机构投入基金的安全。
(四) 发展社会服务体系
1、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政府部门从统一协调中小企业事务入手, 在市场营销、技术咨询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 提供专门的咨询顾问服务, 从中小企业自身出发, 改善其经营管理水平。在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方面, 以政府为主导、同时多种培养方式相结合, 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资金, 在保费和担保效率方面入手, 提高中小企业的运作效率, 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问题。通过在技术、信息、担保等方面服务类型的综合协调, 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机构, 确保各项监督管理政策措施的落实。
2、构建多层次、多渠道信用担保制度以及相关机构。信用担保制度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资金的重要保障, 能够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贷款的坏账率, 也为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提供了支持。但我国现有的信用担保机构形式单一, 因此可以发展多途径、多层次的多元化信用担保机构。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担保机构既可以采用公开运作的方式, 也可以选择商业担保的形式。公开运作的方式因其公开性可以降低银行和中小企业的资金风险, 而成立小额担保公司的商业担保形式, 则可以以市场运作机制为原则为企业提供更加公平的融资担保。
(五) 构建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体系, 提高市场交易的安全性, 降低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的根本途径。完善信用法律制度, 能够约束债务人的经济行为。推进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是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与潜在的金融资源供给之间有效连接的纽带, 其必须考虑企业贷款规模小、流转快、周期难以准确测算、逾期可能性相对较高等特点, 减少对企业报表的过分依赖, 突出实地检查, 随时关注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 重点掌握企业的贷款使用、存贷增减、贷款回笼等情况。使企业信用、个人诚信和公民道德建设有机结合, 形成全社会和谐诚信的人际氛围。
参考文献
[1]罗正英.信誉链:中小企业融资的关联策略[J].会计研究, 2003.7.
[2]刘金风, 许丹.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具有的四大特征[J].经济纵横, 2004.11.
投融资环境 篇11
9月12日~13日, 2013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主题为“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旨在全面提升中关村参与全球科技与产业资源配置能力,抢占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据了解,为进一步加强国际创新区域之间的合作,不断提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国际影响力,自2007年起,中关村示范区每年举办中关村论坛年会。今年已经是第7个年度。在今年的年会上,时刻都能够感受到我国当前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不仅关系到未来中关村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
小米为何能够成功?
这两年,小米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崛起是个让很多人不可思议的神话。它为何能够成功?
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小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军在中关村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演讲中给予了一些解答。
雷军表示,小米的成功,首先和创业团队有关。小米的创业团队平均年龄40多岁,有比较丰富的创业经验。
“很多人觉得,中国的创业应该和美国一样大学生创业,但是由于中国教育系统的原因,在中国成功概率更高的是有经验的创业者,就是有一定经验的创业者更容易成功。”雷军说小米能够快速发展并走向成功,就是抓住了这样的一群创业者。
小米能获得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抓住了互联网发展的规律,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模式。互联网在中国发展了15年,由于苹果的兴起,一种更新、更酷的模式开始了,这个模式就是软件、硬件、互联网“铁人三项”相结合。“铁人三项”最难的是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文化,怎么能有效组织在一起,进而产生巨大的效益。而小米的模式就是将“铁人三项”进行了很好的融合。
雷军表示,凭借着卓越的模式,最晚到2016年,小米的营业额将突破1000亿人民币。
当然,小米在技术创新上也下了较大功夫。拿小米网络电视机为例,小米在研究市场后,在技术上进行了创新,把电视当成一个大屏的电脑来做,电视只是其中一个功能。这样,小米电视就和其他公司的智能电视区分开来。但是做网络电视机,必然会遭到电视巨头们的绝地反击,而在这个领域,如果不能做强做大,就没有活下去的机会,因此小米网络电视机未来的命运如何,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中关村指数背后:高端要素在加速聚集
在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3家研究机构联合发布了“中关村指数2013”。
中关村指数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借鉴“硅谷指数”,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共同设计编制的一套全面反映中关村创新发展情况的综合指数体系。据悉,中关村指数通过一系列相对稳定、多年连续的数据指标,度量、刻画、把握中关村的发展实际和未来走势;另外,纳入了一些“即时性指标”,反映中关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以及中关村在一年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
据了解,“中关村指数2013”的指标体系在上年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调整,共包括创新环境、创新能力、产业发展、企业成长、辐射带动、国际化等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以及38个三级指标。
在一般情况下,通过中关村指数的创新环境、创新能力、产业发展、企业成长、辐射带动、国际化6个一级指标就可以了解到中关村上一年的创新发展情况。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表示,自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以来,中关村综合指数一直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中关村综合指数为194.6点,较上年增加24.8点。从一级分项指数增长情况看,2008-2012年,中关村6个一级指数都有大幅提升。其中,2012年,创新环境指数达223点,位居第一;国际化指数达202.5点,位居第二;创新能力指数达200点,位居第三。其余的包括辐射带动指数、产业发展指数和企业成长指数分别为191.2点、174.7点和158.2点。
赵弘表示,从中关村指数的一级分项指数增长情况来看,2008至2012年,6个一级指数都有不同程度提升。中关村创新创业环境在进一步优化,高端要素在加速聚集。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型科技企业像小米公司一样迅速冒出来。
科技创新也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本届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市科协承办的“科技改变生活”第一分论坛受到很多与会者的关注。
当天,来自多个国家的院士专家为我们打开一幅美丽的画卷:科技尤其是新能源发展,正在或即将改变我们的生活。
“太阳能之父”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马丁·格林表示,光伏就是很有潜力改变我们生活的技术。目前在澳大利亚,总共800万的家庭,其中100万家庭的屋顶就已经安装了太阳能组件来发电。
“我们会在未来几十年还要依赖化石能源,尽管如此,我们仍要尽量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从而降低对这些化石能源的依赖。”马丁·格林说,到2050年人类几乎25%的能源需求都要来自于太阳能,当然不仅仅是电能,而到这个世纪结束的时候,预计它会成为人类最为主要的能源来源。
在论坛上,专家们认为,新型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会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而与此相关的创新可能成为推动下一次技术革命的动力,在中关村的相关创业者应该抓住有利时机。
需要设立科技银行支持中小科技企业
不过,融资难依旧是很多在中关村创新创业的企业绕不开的问题。金元证券场外市场总部总经理陈永飞多年来一直在和国内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打交道,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融资难始终是这些企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由于缺少发展资金,很多企业白白错过了一些发展的良好机遇。
当然,这些年中关村在解决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方面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比如目前已有十几家银行在中关村设立特色支行甚至分行,比如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建设银行中关村分行等,使中小科技企业的融投资难题在中关村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是,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际资金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的缺口。
资料显示,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的81.9%来自于企业自有资金等内源融资渠道,金融机构贷款占比不足总经费的2%。另据统计,当前中关村企业有贷户仅为20%,这说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是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有效贷款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于军在中关村论坛上表示,要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老问题,设立专门的科技银行应该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办法。
于军认为,设立以科技银行为定位的中关村银行,可以弥补现有银行体系的功能不足问题,进一步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也能够盘活大量的社会资金。
关于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思考 篇12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 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观念障碍和定位偏差。
这是中小企业从现有银行体系贷款难的主要原因。现有银行体系的做法主要是“贷大不贷小、贷城不贷乡”, 这就导致银行体系内的信贷资源配置失衡。从整个金融体系看, 目前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少、实力弱。虽然已经建立100多家村镇银行, 但数量仍然偏少, 业务规模有限, 难以承担起促进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解决的艰巨重任。
2. 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 银行无法像对大企业客户那样准确获得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诚信情况等, 造成银行为防止贷款风险增大而慎之又慎。中小企业无法充分获得金融政策、信贷政策、信贷条件和信贷程序等信息, 更不熟悉不同银行的业务特点、工作流程、信贷产品和风险偏好, 造成中小企业想贷款不知从何做起, 甚至望而生畏。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典当行等, 能够与中小企业建立亲和和信用关系的中小型银行和融资服务机构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 经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不强。
中小企业在初创时期, 有很大一部分产权关系混乱, 而且仍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 管理经验不足, 没有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 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财务透明度低。另外, 一些编制现金流量表的企业, 数据缺乏真实性。这就使金融机构无法通过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判断出企业的真实信用水平, 导致了信息不对称, 因此而产生的不良贷款的风险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使金融机构不敢向中小企业贷款。
4. 中小企业资信质量低、贷款风险大。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偏小, 管理基础薄弱, 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财务制度不健全, 信誉度差。使得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加大, 银行信贷支持意愿下降。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征信法规和政府征信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信用评级意愿, 也制约了中小企业融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数额小、次数多, 融资复杂性大, 从银行方面来看贷款违约风险高、贷款管理成本高, 基于银行机构的盈利性目标, 必然提高贷款价格, 使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于一般贷款成本。
5. 担保、抵押成为中小企业进行银行融资的主要障碍。
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费、抵押物评估、登记费高。个别银行甚至指定评估机构评估, 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负担过重。据调查, 仅贷款利息、担保费、抵押物登记评估费等占到中小企业贷款本金15%, 这些费用将企业很少的利润消耗殆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可抵押物品, 大多数中小企业, 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和刚起步的企业大部分是租用的集体土地, 房产手续不完善, 且抵押物折扣率高、手续繁琐、收费高, 制约了企业信贷。
6. 中小企业产业布局不合理, 信用观念淡薄。
受资源禀赋及产业结构的双重制约, 中小企业产业布局依赖能源、资源产业, 产业结构趋同、产品低端化、市场同质化、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受到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行业政策的制约, 这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核心症结所在。与传统行业相比, 中小企业在信息、软件、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迟缓。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股份制企业或家族式企业, 缺乏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制度, 存在管理不规范、财务核算不规范、财务报表不完善、数据不实等问题。许多企业无法提供合格的财务报表, 难以给银行以透明的企业经营信息。使银行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无法准确判断, 导致对这些企业不信任的“惜贷”现象。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1. 健全和完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
首先, 各级政府要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协调金融、银行、担保, 以及财政、土地、房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定期协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具体问题, 制定促进融资的具体措施, 督查落实。第二, 各级财政要尽快落实中小企业扶持基金、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担资金, 加大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政策性担保资本金和对中小企业融资机构补偿资金的投入。第三, 增盈减负, 鼓励中小企业内源性融资。政府投资应采取贴息、参股、补助等多种形式, 对进入国家产业政策鼓励领域的中小企业予以支持, 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对中小企业为大企业产品配套的技术改造项目, 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 安排资金给予补助。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高新科技企业的贷款进行贴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出现的信贷风险给予一定的补偿;切实落实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 进一步对出台的行政性规费予以清理, 提高资本累计率, 鼓励中小企业内源性融资。第四, 下大力气培育资本市场, 为企业、投资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全方位服务, 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积极支持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对成功上市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建立股权交易市场, 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融资。
2.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及抵押机制。
国家应从政策上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资本参与担保公司投资, 鼓励和支持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 充分发挥其作用, 合适的市场切入点, 积极有效地开展业务。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制度, 组建中小企业信用保险机构, 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办信用保险业务, 以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运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分散其经营风险。一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在资本金实力、经营管理团队等方面给予相对严格的准入要求;二是行业管理政策宜松不宜严, 允许担保机构开展相关委托贷款和投资业务, 放宽对担保机构的担保保证金及风险准备金的限制, 加大对优秀担保机构的扶持, 以增加盈利, 增强抗风险能力;三是保持对担保行业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政策的连续性, 并适当加大补贴的力度, 扩大补贴覆盖范围, 以解决担保机构自身盈利不足的问题。
3. 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机构。
一是放宽国家有关政策中关于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的持股比例限制, 逐步提高至30%~40%甚至更高, 从而实现大股东负责制, 同时也大大增强小额贷款公司对民间资本投入的吸引力;二是出台配套政策, 实行小额贷款公司评级制度, 按照信用评定等级, 规定小额贷款公司获得银行融资的最高比例由现在的0.5倍变更为1~3倍;三是逐步放宽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的门槛条件, 尤其是允许转为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不仅限于银行类金融机构。
4. 发展金融租赁业。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中小工业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 技术设备水平仍处于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迫切需要为企业技术改造开辟一条新的融资渠道。金融租赁恰恰可解决中小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及工艺更新的资金难题。承租企业还可通过与金融租赁公司签订转租和回租协议, 从而只需动用少量资金或缓付资金, 便可获得所需技术设备, 边生产、边创利、边付租。因此, 为加快我国租赁业的发展, 应加大对租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融资租赁市场对外开放的力度, 允许外资直接参股, 并借鉴、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进一步完善金融租赁立法。
5. 增强信用意识, 树立良好的信誉。
在诚实守信已成为企业生命线的今天, 中小企业更要增强信用意识, 恪守“有借有还, 再借不难”的信用准则, 不逃废悬空商业债务, 不拖贷欠款, 树立重诺守信的良好形象, 优化企业间商业信贷的诚信基础。
6. 降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费用。
禁止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 严格限制向小微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 监管部门要设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投诉电话, 继续开展清理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专项行动。
7. 建立区域性中小企业银行体系。
逐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微型银行领域的限制条件, 引导各类资本参与建设和发展我国的微型银行组织体系。一方面支持民间资本主导发起设立地方小企业银行;另一方面降低门槛, 鼓励经营管理好、拥有成熟经营团队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社区银行或小企业银行。
参考文献
[1] .吕久富, 潘悦, 苗杰.中小企业创立与成长期的融资困境.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6 (2)
[2] .曹一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经济纵横, 2008 (10)
【投融资环境】推荐阅读:
内部融资环境05-23
企业融资环境政策管理06-05
民办高校融资环境分析论文08-03
投融资服务10-16
投融资现状07-06
投融资建设07-07
投融资互动07-24
投融资路径08-04
企业投融资08-08
投融资模式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