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构建

2024-09-17

自我构建(精选12篇)

自我构建 篇1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那些成功企业和成功企业的老板们自我管理的水平非常高。中国首富李嘉诚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想当好经理人,首要的任务是知道自我管理是一重大责任,在流动与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为什么模样是建立尊严的基础。自我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是培养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

那么,何谓自我管理呢?笔者拟在本文中就自我管理的内涵、企业自我管理团队的价值以及如何建立企业自我管理团队等问题作一阐述。

一、自我管理内涵解读

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完成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也是对自己生命运动和实践的一种自我调节。

也有人从心理学上将自我管理定义为:自我管理是指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控制不当冲动,克服不利情境,积极寻求发展,取得良好适应的心理品质。总体来说,自我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自我调控达到自我完善和潜能开发,从而达到自我实现、自我成就和自我超越。

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董事长吴姝认为:“自我管理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是对自己人生和实践的一种自我调节, 也是人生成功的催化剂。通过自我管理, 我们可以逐步走向自我完善, 最大限度地激发自身潜能, 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99年版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提出,自我管理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了解自身的长处、优势所在;懂得自己的行为方式;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了解自己的归属;了解自己应该贡献什么;擅长处理人际关系。

二、企业管理团队简析

工作团队是有别于工作群体的一种组织形式。工作团队是指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目标一致、技能互补的人群为了实现共同的绩效目标而组成的一种配合默契的合作关系。他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的正协同效应,从而使团队的绩效远高于个体成员的绩效总和。

在组织中,一般有三种类型的团队比较常见:问题解决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问题解决型团队与多功能型团队都是任务导向型的团队,他们一般都是暂时性的组织形式。他们在解决问题方面是有效的,但对于调动员工积极参与决策过程,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其效果不如自我管理型团队明显。

自我管理型团队 (self-managed work teams) 是一种真正独立自主的团队,它不仅注重问题的解决而且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工作结果承担全部的责任。这种新型团队一般由10~15人组成,组织规模比较小,这样有利于组织的迅速反应以及组织信息的有效沟通。他不同于另外两种类型的团队,他不会因问题的解决就会被解散。自我管理型团队一旦在组织中构建,就会成为组织的固定的组织形式。他是一种高度自治的组织形式,自我管理型团队一般都是自己控制工作节奏、决定工作任务的分配、安排工间休息。彻底的自我管理团队甚至可以挑选自己的成员,并让成员相互进行绩效评估。从理论上来说,自我管理型团队的优势是如此显而易见,在组织中广泛推行自我管理型团队可以增强组织的民主气氛,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满意度。从而也就能提高组织的绩效,实现组织的持续性发展。自我管理型团队可以说是高绩效的团队形式。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了或者正在试着采用这种团队形式。许多企业的成功先例也给了前进中的中国企业以榜样,那么,中国企业如何打造高效的自我管理团队呢?

三、我国企业构建自我管理团队的思考

1.创建企业文化,更新企业管理理念

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团队化水平还很低,国有企业职工在体制转型期对“职工是企业的主人翁”的理解已很模糊。大量下岗人员的出现导致相当一部分员工失去了归属感。职工在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中处于最底层,缺乏团队精神。民营企业尚处于传统的家庭式管理层次,职工受雇于企业主,基本上实行“科学管理”中的计件工作制,员工无权参与企业的决策。外资或合资企业处于扁平化组织结构和金字塔组织结构之间,员工有一定的团队意识,合作性和参与性比较高,但是由于文化和体制等因素,团队成员参与企业决策十分有限。而企业的振兴需要对职工进行有效的激励,那么就要建立自我管理团队,打造企业文化以充分激励员工。

十六大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当代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有成功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凝聚人心,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产。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企业文化建设对提高职工素质,增强职工的参与意识,改变企业形象以及推动企业生产力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注入企业的管理之中,注入产品的研发和品牌的创立之中。未来企业竞争实质上是企业之间文化的较量。有没有一套先进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有没有现代管理理念的标志。世界名牌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及一些知名管理公司通过对企业文化功能的分析认为,企业经营策略、经营体制、领导艺术等都是其重要因素。可以说,企业的生存、竞争与发展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创造企业文化,就是强化一个企业的独特性,它是无法模仿的,也是它和竞争者的最大差异。因此,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来源。

2.建立学习型组织,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20世纪90年代初,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提出了核心能力的理论。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说,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核心能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不是每一项单个的技术或技能。核心能力实质上是一个企业整体的能力,体现了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是渗透在组织中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

要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有效的办法就是用系统思维方式,建设知识能够共享与创新的机制,即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必须注重:第一,增强以全员学习为根本的整体学习系统建设。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在实践中的锻炼,以知识能力和人格魅力带领员工共同前进。员工也要在平时工作中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个人的劳动技能、形象素质,并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第二,加强持续动态的学习过程,形成持久的学习氛围和学习型组织,建立适应时代发展和环境需求的持续学习机制,以寻求创新和改进,构筑更强的竞争力。第三,团队共同学习。团队学习能够创造一个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的环境。在团队中,可以实现知识共享,使一人的经验、教训转变为企业全体人员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优势由点到面,最终成为企业的操作规范和制度。

3.加大管理放权力度,形成自我管理团队

放权是指确定组织中各类人员需承担的完成任务的责任范围,并赋予其使用组织资源所必需的权力,放权发生于组织中两个互相连接的管理层次之间,责任和权力都是由上级授予的。

新的世纪,放眼世界,高度的信息化已经彻底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方式。组织结构日益扁平化,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正逐渐向更加自由和民主的网状结构转变,等级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放权已经成为团队效能发挥的关键因素。杰克·韦尔奇有一句经典名言:“管得少就是管得好。”中国的民营企业中,美的算是一个放权极为成功的案例。很多的事实都证明,能够自治并享有充分自主权的团队工作将使企业的管理更加灵活、更加有效。

成功的企业管理离不开适度的放权。放权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是重大的。他能够调动部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公司的管理处于一种有序状态,有利于留住真正的人才。

当然,企业在加大放权的同时要采取适当的方式保持有效的监控:第一,真正明白放权建立管理团队的重要性。企业所追求的目的,毫无疑问就是经济效益。而创造优秀业绩,则必须要建立一支“由业绩驱动有参与感的员工队伍”,要求每名员工的努力都要与公司的战略相协调,都有共同的目标感,都应对自身的行为负责,都应有适当的技能,并得到合适的回报和认可,有个人发展的机会。这样员工才会有动力去为公司的成功做出额外努力,自我管理团队才能有效发挥作用。第二,建立有效的放权机制。管理就是通过别人完成任务。怎样达到这个目的?这不是指一、两个人的最高权力,而是从董事长、总经理直至每名员工“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说了算”的科学权力分配系统。第三,营造员工对自身行为负责的氛围,让权力产生于责任心。一个人获得了职务、权威和自由来完成某事,却并不因此承担任何责任,这样的企业往往会搞得一团糟。因此把权力下放给责任心强的人,让责任心不强的走开,同时通过沟通了解下属的思想动向和品德,在企业营造只有责任心强的才有权力的氛围。

4.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创新管理模式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生存竞争的环境也面临来自发达国家企业的压力。我们的管理技术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要改变和缩小差异,就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管理模式。同时,因为自我管理团队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需要合理规范的人才流动制度和劳动力流动制度。这就要求社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企业合理的人员流动提供后勤保障。

总之,自我管理团队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已经受到了大力推崇,它对我国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改革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所面临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的特殊性,我们在构建自我管理团队时必须考虑到各种现实问题,把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自我管理团队,以适合我国企业管理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韩中和.企业竞争力[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2]秦惠, 林泽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0.

[3]邵琳琳.未来将是虚拟生产的天下[J].经营与管理, 2001, (9) .

[4] (美)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北京:三联书店, 1999.

[5] (美)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6]肖余春.自我管理团队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科学, 2001, (6) .

自我构建 篇2

作者:张红艳 单位:淮阴工学院 手机***邮编:223000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枚乘路1号 摘要:笔者在某高校从事辅导员工作,通过对大学生的观察研究,深感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在此笔者分析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状,挖掘了自我教育的深刻含义和历史意义,并对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的要点进行构建。望给读者在以后工作中一点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才培养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确实为市场经济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是随着各个高校的迅速扩招,很多一大批新成立的大学和专业培养质量确实让人担忧。新的时期,教育的含义也随着社会发展发生变化。他不但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还应该背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但需要我们的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还应该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只有这样,在自我、学校、家庭、社会全面影响和教育下一定会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那么,究竟什么是自我教育呢?所谓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就是“在生活学习中,大学生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而进行的一种提升自我的教育活动”。当然,自我教育和教育的不同在于两点。第一,自我教育的教育主题和教育客体都是大学生本人。第二,自我教育所涉及的层面比较广,不仅仅是学习层面,还涵盖生活、人际交往、健康、就业等诸多方面。而且自我教育是在日常生活或课堂中带有悟性的接受,大学生本身要有自我教育的意识。

一、目前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状。

“文化引领”这个词目前在教育界已不陌生,所谓文化引领也就要求教育先行。随后,较多的教育者在实践中得出诸如: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全教育等理论。而自我教育是大学生自身意识觉醒的表现,大学生只有这种意识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会在各方面超越自我,越来越自为。

1.1目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1.2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

首先,目前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自我教育的意识。据数字显示认为自我教育重要的大学生占大多数,而且这些大学生都能意识到自我教育是自身成长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认同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施状况没有达到大学生期望的水平。大多数大学生还是过多的依赖学校的灌输式教育,而对自我教育的系统开展在方法上非常欠缺,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系统的帮助。主要是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出现不平衡性。自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他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实施、自我监督。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大学生在前两项表现很积极,而后两项就勉为其难了。再者,方法不得当是大学生自我教育效果淡然的重要原因。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都是通过书本、网络、校园文化影响、父母教师传授等。再加上高校还没有把自我教育提到教学计划中去,就没法给学生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和学习。最后,外部原因也是制约大学生自我教育不能深入下去的重要因素。虽然,大学生自我教育很大程度是由于自己缺乏自制力照成的,但是学校给学生营造一个自我教育的氛围和背景对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推动自我教育的执行力度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建构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的含义。

要了解建构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的含义。就必须知道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工作能够做得更强、更快、更有效。二是为我们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是现代社会的人才的要求,也就是说,前者将推动后者的发展。由于这样的推动关系也印证了哲学上的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以达到共同发展的关系。那么自我教育到底能让大学生得到什么呢?具体说就是:文化知识、技能、信息、生活经验和常识、人际交往能力等。这里不但包括了正统的文化知识还包括了生活常识和交往技能。但是是这些都能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并使人类的历史文化的精髓得以一代代的传承。而这种传承是通过模仿、模拟、摸索、创新而得来的知识也将影响着后代的发展。这种自我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课堂外的知识经验。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交往、健康等经验的自我教育。这些看上去与大学学习没有关系,但是他没时没课都在我们周围发生,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思维。所以这方面的自我教育也很重要,不容忽视。一旦忽略我们的学习实践都将无法进行。二是课堂上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自我教育。这种自我教育将对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起到促进和加深理解、加速理解的作用。

2.1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教育。

我们每个大学生首先是作为 “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人是社会的人,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和我们的环境产生关系,都要有日常生活。这些是课堂上学不到的,这要求我们同学必须学会自我复制、自我更新、自我调节的能力。在远古时代是没有教育这个行业的。社会的进步完全靠人的实践产生经验,并代代相传。可见我们的血统里很早就流着自我教育的血液,那是我们的天赋。可见日常生活世界将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被知觉到的,对大学生的人生有意义并有着生生息息的关系。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身特点、所处环境进行有意义的、多元化的自我教育活动。通过这种最普通、最简单的自我教育,大学生们的感情、意志、觉悟、信仰都得到提升,都能按照自己的生活路径并持续化到若干年。

其实这种自我教育在我们婴幼儿时期就产生了,比如吃喝拉撒睡,用来满足人最起码的生存活动,这种活动是自发的,他将随着儿童的成长而越发明显。当然那是自我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全面发展而是为了博得父母的喜爱。也正是这种原因,我们渐渐学会了很多的生存方法、手段、路径,也学会了怎样与人相处,学会了什么是幸福等,这都为他们以后生活奠定了基础。大学生所处的那个地域背景文化是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的启蒙老师,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而进入青少年时代后,成长的目标任务中出现了情感、情绪、个人面貌的处理,而这能力在课堂上没法获得只能靠自己去实践摸索。在摸索中知道了自身的优点和弱点,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判别、自我塑造自觉产生真善美的概念。

2.2自我超越的自我教育。

要说日常生活的自我教育使大学生获得了最基础的心理取向、心智维度和精神风貌,他为人类的代代延续做出贡献。那么,自我超越的自我教育不但将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也将他所创造的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我们称之为“自我实现”。正是这一过程,使得众多个人的意识行为创造了文化并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而我们每个人的力量聚集正是这文化的载体,但创造和传承文化的却是存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仔细考究,文化的来源其实就是个人意识的代代相传、代代创新。而这众多的个人意识个人智慧集中在一起就形成了文化,同时也造就了时代英雄。这些英雄最初也是普通一员,他们可能是某个作坊主工匠,也可能是皇宫贵族,还可能是某个领域佼佼者。他们和普通百姓一样过着同样的生活,不同的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发现了人类和自然的运行规律,并把它们进行总结归纳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或者带领大家从旧的社会制度中走出来创造新的生活状态。这些人能够从普通的生活中提取精髓,使自己和人类不再愚昧,因而可以推动社会和人类去实现和追求远大的理想,创造他们的人格。

当然,导致这些英雄代代留名的正是对自然的追随和突破。自古以来,凡是做出卓越贡献的英雄、才子都能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进入一个崭新、至尊的境界,并把这些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变成了文字形式流传下来。文化引领实践已经不是新鲜事,但引领者的那种执着的献身精神好似一股无穷的力量带领、号召人们奋不顾身的向前摸索。而这种超越的激情正是在不断自我教育中产生的,他如同穿梭其中的灵魂带着大家迈向更美好的未来。可见这种超越自我的自我教育如同人类灵魂的挖掘机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超越,自我教育的能力越强,人类事业发展的越快越进步。同时,自我教育从何而来?当然是“自然”。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他如同如来之手,我们是无论如何也翻不出去的。但是我们可以向其学习,与之和谐共处,它是自我教育的源泉和动力来源。大自然的无限浩瀚和神秘使人们学会平衡、调节、完善,这就是自我教育的内容。它永远是客观存在并且生生不息的,但是它能给人类点燃理想的火炬,奔向美好未来。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的要点构建

3.1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自我教育分析。

在大学教学的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体,控制整个课堂向学生灌输科学或人文知识。而学生是客体,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授的所有知识,他被主体所控制。但是,多年大学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大学教育方法,进而产生了“自我教育”这个概念。自我教育是以大学生自身作为教育主体,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主动的认知、探索各种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并能调节学习步骤,及时控制进程,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那么自我教育具体怎么操作呢?教学互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互动教学中学生能够有机会表现自我、参与实践、最后和教师一起达成共识、共同进步。互动教育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积极投身其中,广开思路、勇于探索。这样学生所获得的不是死板教条的概念,而是学习的能力和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及认同。由此可见,这种自我教育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在这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意识的驱使下进行自我控制、自我探索、自我实现。它是一种由自我意识向行为控制转化的自我优化过程。

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人是社会的,社会由人构成。人的自我教育的过程也就是通过社会对个人的反映和个人对他人的反映来实现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怎样带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呢?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某个热点事件以课后准备—课上讨论—课后总结的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教师不但是师生关系,还能在教学中产生情感沟通,如果师生能在沟通中找到默契,唤醒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意识,那么教育才能真正起到由教师授业解惑转变成师生互动共同探讨问题的作用。

3.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构建

大学生要构建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积极的自我教育意识。

90后的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自我意识”较强,无论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战胜挫折的意志比较薄弱,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的自我认识。所以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大学生要能客观公正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做到这一点,比如自我反省、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深入的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完善自我,为将来的成功做铺垫。其次,要学会接纳自己和塑造自己。每个人都不是完人,都有缺点。我们不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时就完全否定自己,灰心伤气。要学会扬长避短,适当地表现自己。学会塑造自己也是体现大学生能力的一方面。大学毕业将面临多种选择,大学生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拓宽思路,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找到定位,全面的展现自我。

2,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

情绪不是不可控制的,它其实是人们对周围发生事情的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它将时时刻刻的伴随我们一生。学会控制情绪、驾驭感情对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第一,当你觉得别人在惹你生气时,其实不是某人某事让你产生这种情绪,而是我们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态度造成的。加强理性认识可以克服这一情况。第二,要学会适时的宣泄情绪。可以通过向朋友倾述、写诗、体育活动、大哭等来把自己的焦虑、烦恼、痛苦全部打扫干净。第三,掌握适当科学的情绪放松术。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放松情绪的办法,如:呼吸吐纳、想象放松、冥想训练等。这些在适当地时候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学习生活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石,也是自身综合水平的体现。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学会主动与人交往。②对人讲诚信。③学会换位思考。④积极倾听别人的话语并且学会赞美别人。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还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现代医学专家告诉我们,记住人生的“三乐”有助保持心理平衡,即“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3.3对大学生的责任感的自我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却在物质利益追求高涨的同时在走下坡路。所以,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感成为现代大学生有待提高的重要任务。那么我们怎样引导大学生进行责任感的自我教育呢?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如视频、进社区等加强责任意识的引导。现代大学生个人意识太强,不能很好的认识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和谐的重要意义。树立保护自然、社会和谐意识不但能提高大学生的内部涵养,而且能成为大学生本人的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大学生是我们未来的希望,如果我们能处处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约束自己,从生活到学习、从人际交往到个人成长都能全方位地树立责任意识,我们的国家社会将充满希望。其次,多参加社会实践和教育活动是进行大学生责任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都知道责任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成长实践中逐渐补充的。从我们儿时学会替母亲穿针引线那一刻起,我们的责任感就悄悄地在体内产生了。但是,由于成长教育的局限性,大学生的责任心往往会被现今的物质利益所遮盖失去方向。所以加强责任心的自我教育就是多参加社会实践、多接触对社会无私贡献的师长。目前表现为:传播低碳环保的文化;多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利用寒暑假多参加社会实践等。只有这样才能把责任感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并强化他,使之形成坚定的意志,印刻在思想中。

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得,大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教育只是对人类文化传承起到简单影响,而只有自我教育才是继承和创造文化源动力。但是自我教育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并起到制约和调控作用的。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是缓慢而有实效的。它将伴随着大学生的一生生涯,如影随形。

参考文献:

彰显人文自我,构建和谐教育 篇3

在国际教育体系中,人文教育担负着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品格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的责任。而我国教育现状如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形势越来越显得严峻,教师和学生都感到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了。一方面,教师觉得书是越来越难教了,而学生面对家长与教师的双重期望,也对读书与未来的出路充满了不安和困惑。从以往的教育来看,中国学生以刻苦、勤奋和基础知识的扎实而著称,但是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心理调试能力不足也不容回避。在现实中,教育的功利化日益严重,惟有好的学习成绩才是成才的标准、才是家长炫耀的资本、才是教师眼里可雕塑的材料。但是随着社会价值追求的多元化,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影响着他以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如果一向“顺从”和“服从”,而缺乏独立自我的人格,无异于培养“奴才”,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

所谓教育的功利性,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在教育的目标上,重成才,轻成人。教育的本真是培养真正的人和真正培养人。它应该关注的是人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然而,受旧教育习惯的影响,功利化的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特长、轻全面发展,追求成名成家、忽视如何做人。其结果成了惟智育教育,学生发展片面,难成大器。

其二,在教育价值取向上重经济效益、轻教育质量。就当前高等教育而言,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普通大学,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办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赢利。学校收费大到十余万的赞助费或择校费,小到百元的书本费、学杂费、服装费、补课费、上机费等。项目之多,金额之大令人吃惊。

其三,在教育行为上,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重结果、轻过程。无视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体的正常社会交往需要和人生体验,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成了惟一,分数成了命根子,文凭成了终极目的。这样教师成了教书的机器,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谁升学有望就重视谁,谁升学无望就忽视谁。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差,一切都差。这样的教育,其结果只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埋下无穷的灾难。

其四,在教育的途径上,教学成了惟一的途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被排除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之外。学校搞封闭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脱离人民。

教育只为考试,忽视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原因是教师教书是为了分数,学生学习也是为了分数。离开社会实践活动,背离人文教育,不仅人的知识难于转化为能力和信仰,人的社会性难于生成,人的和谐发展也难于实现。

当代教育家陶行知曾经用一句话精妙地指出了教育的目的,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固然是正经,无须多论,然而,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教育和谐发展,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作为家庭这一方面,对教育带有功利的思想就更为严重了。长期形成的“望子成龙”、“金榜题名”的思想,使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都希望子女考取名牌大学,光耀门第。这样,对学生就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会导致一些畸形的人格产生,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

总的来说,素质教育推行了十几年,务实的少,务虚的多;沉浸在实践中的少,浮躁在理念中的多;探究深入、积累丰厚的少,课题虚夸、论文浮华的多。在这种潮流下,文件成了“文山”,会议成了“会海”,公开课成了“表演课”。教育行政部门消耗财力、物力,教师、学生消耗了体力、精力。可以想象,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时代主流的当今,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解问题已经上升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教育的本义按照韩愈的说法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今天我们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一代人才,同样不能只重“授业”,而淡漠“传道”、“解惑”。传为人之道,解人生之惑,美化其心灵,陶冶其情操,丰富其头脑,崇高其精神……,倘若偏了人本,任由功利化倾向甚嚣尘上,那教书、读书就真的无用了。

放眼世界,笔者认为,对于素质教育问题求解迫切的是对青少年学生的行为、思维、能力产生深刻影响的教师,是教师的博学与睿智、高尚的道德、精湛的业务能力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构筑着青少年成长的背景、环境;教师的判断、决择,提供着青少年们价值的参照和导向。一句话,教师的综合素质、自身形象影响着青少年们的前途、希望。

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其自身的素质、能力将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发展以及才能的发挥,这种无形教育使下一代受益终身。教好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教师的眼睛不能只盯着学生试卷上的分数,必须得认真研究教育对象,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个性特点,关心学生的心态、情感。人才的教育培养,要根据个性特点、志趣、爱好及特长,因势利导,因人施教,敢于破格培养。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者是辩证的统一,断然决非舍此取彼。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一个超越,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实施?在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十几年里,有关国家教育刊物、地方教育杂志以及教育类的报刊,已刊登了不少教育专家的论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如湖北省的孝感高级中学,江苏省的启东教育等,他们的做法就是对推行素质教育难题的最好破解。

笔者认为,只要敢于负起责任的同行,都有这样的共识和认同,就是按科学的教育规律办事,就是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首要的应突显人文理念,人文自我,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应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使受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以人为本,和谐教育,对所教学生不能同步、同一水平和同一模式要求他们,要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在规范化教育的基础上推行个性化教育、人文教育,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和谐教育中健康、愉悦地学习、发展并走向成功。

总之,不论哪种形式的教育,都离不开教书育人这一原则,现在还应加上“两个育人”,即“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界那种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理念,给我们以启迪,应当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当前,素质教育提上我国教育日程的时候,以人文教育为突破口,抓个性化教育,全方位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彰显人文自我,构建和谐教育,理应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并成为教师在新世纪、新阶段创新教育中的奋斗目标。[e]

时尚消费与自我认同的镜像构建 篇4

一般认为,服装时尚起源于中世纪晚期,大约在文艺复兴中期,或许与重商资本主义的崛起有关系,虽然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装扮自己的冲动,但是在这之前的审美标准总是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才能看到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并非出自为变化而变化的动机,因此,算不上时尚的范畴。

时尚的原则是新颖,层出不穷的新颖才能真正给人带来一种稍纵即逝的感觉,变化不再是罕见的、随机的,在变化中时尚终于拥有了一个魔法世界。尽管如此,人们拥有要紧跟时代的感觉,是在十八世纪才真正强烈起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时尚的发展史是世界历史中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事件之一,因为它标示了现代性的发展方向:变化是为了逐渐走向理性的自觉。

普通人由于经济原因直至十九世纪才被引进时尚的领地,生产迅速扩张,缝纫机和编织机投入使用,人们可以拥有更多的服装,大众对于服装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的符号认同,促进了大众消费的螺旋式增长。正如布尔迪厄所言,稀缺性使得一件事物具有高价值,因此,时尚、品位得以区分的关键不在于新颖,而在于稀缺性。我们所选择的,实际上是强加给我们的,因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品位自主性的观念是相当不牢靠的。

随着现代个人主义的出现,品位越来越成为一种个人取舍,每个个体都可以有或多或少不同于他人的品位。但时尚的民主化与时尚的平等化还是有一些差异的。现在的时尚传播模式更倾向于基于年龄而非收入和财产。年轻,已经成为一种描绘对待生活的态度。但总体来说,时尚的传播好像没有明确的原则,反而类似于一种交流方式。快速的创新与更替又使人们对于时尚的记忆很短暂,忘却的速度非常快。正如米兰昆德拉在《慢》中所言:慢的程度与记忆的程度成正比,快的强度与忘却的强度成正比。因此,时尚在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出现一次复古循环,曾经时尚过又被忘却的风格重新又被人们记起来,在这里,时间也成为了时尚本身的内容。取代的逻辑让位于补充的逻辑。然而,在年复一年的时尚趋势中,时尚变得无所不在,但也因此无所依存。

二、时尚消费与自我认同的镜像构建

时尚作为一种交流方式的话,是基于一种认同感的塑造。此时的服装、颜色、样式、装饰品都是某种信息的传达,是一个人的视觉词汇。卢里、罗兰巴特都在尝试将服装解读为一种象征性的语言。但是大多数服装能传达的信息都极少,如今的大众时尚已经吸收了军事、恋物癖、同性恋的元素,在大众时尚收编了极具独特性表达的时尚语言之后,内容反而变得更加苍白,徒有其表的形式很难说具有某种真正的沟通功能了。

因此,服装不是一种语言,虽然服装能够传达出某些审美的东西,但并不是任何信息的传达都是一种语言。服装的意义产生于着装者和观看者的意识之中,着装者和观看者赋予服装的意义很可能是大相径庭的。拉斯·史文德森认识到,即使服装本身作为一种时尚进行传播,但当这个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时,服装很快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不得不改进的对象。因此在后现代的时尚认知中,服装呈现为一种美学效果时才具有其自身的意义,吸引力或许才是服装真正想要获得的价值。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艺术对时尚大加批判,认为时尚代表的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肮脏、大众的虚假意识,以及由男性价值观控制下的对女性的压迫。一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尚工业与艺术领域的和睦关系开始热情高涨。很有讽刺意味的是,艺术家们越来越关注时尚,越来越关注短暂性的美感释放;另一方面,时尚所具有的创新性却越来越低,反而在走下坡路。

在后现代时期,自我认同的塑造常常呈现为一项身体方案,身体成为了自我的一部分,裸体、美容、塑身都有了构建自我的魔力。在传统的思想语境中,灵魂高高凌驾于身体之上而掌握话语权,正如王尔德所言:人没有身体才能真正符合中世纪的要求,人没有灵魂才能真正符合现代的要求。我们在身体上寻求认同,而服装是身体最直接的延伸,服装运用各种呈现手段使得身体以一种不同于身体本身的形态呈现。拉斯·史文德森不同意服装是一种隐藏身体真正本质的论点,他认为真正本质的东西并不存在,本质只是一种文化构造。

后现代社会,消费已不再仅仅是满足既已存在的功能性的需要,此时的消费更多的是一种符号消费,此种消费受愉悦驱动,这种浪漫化的渴求促使人们不停地购买、消费。促进消费的广告一直在强调消费得以使人具有独特性、个人性,然而,从审美的角度看,有理由说时尚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么无趣。时尚的多元性不一定令我们更加自由。这种形式上的自由仅仅建立在没有多少真正差异的选择之上的。时尚在后现代的商业中保持着持续增长的速率,它创造消费者的新需求,快乐自身即是其目的,这种符号消费在人们认同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仿佛填补了人们感知到的虚空,但最终人们获得的却仅是某种虚浮飘渺的存在感,所构建的自我认同感也只是一种镜像式的构建。

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尚

现代人通过创造自我来实现自我,时尚已经呈现为一种可以塑造我们生活的某种东西,时尚所提供的数量庞大的视觉信息每天在催促着我们做出选择。我们不得不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这种选择基本上是审美选择,那么,审美就成为人们构建自我认同的关键要素了。但吊诡的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碎片化,自我认同也在随时发生着变化,一个人的生活需要某种统一性,但是如果借助时尚来实现这种统一性的话,将是一个难以完成的工程。因此,时尚可以提供给我们塑造社会认同的工具,但这种工具并不可靠。这表明,时尚的任意性或许会使借助时尚来塑造人们自我认同的能力越来越弱。

参考文献

[1]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自我构建 篇5

一个好的德育评价机制,无疑是学生道德航道的导向灯,所以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的建立是极为重要的,也是非常不易的,同时必须在实践中经过多次反复的探索和总结,才能逐步成熟。我校的德育评价机制正在探索中。现在的几点做法是:

1、家长参与德育评价。我们的做法是一周由家长进行一次评价,把评价表返馈给班主任,班主任在家长评价中,给予必要的意见交流。期末在品德等第和品德评语中,家长的评价是班主任评价的一个重要信息源,一个重要参考。

2、学生参与德育评价。学生的评价是小组评价,同伴评价的方法,旧课程的同学主要是以口头评价为主,新课程的学生(1-3 年级)在学生的素质报告单上以书面评价为主。评价的情况是班主任评价的一个参考。

3、每个月评出一批各项先进学生,其实也是种即时评价。

4、社区每学期对学校德育进进总体评价。

四、主要经验和结论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和研究,我们的主要经验和结论是:

1、德育过程要全程化。人是变化的,发展的,反复的,因此,在教育中要坚持有始有终,一个德育目标的提出和确立,必须有相应的教育活动和措施跟上,并且要持之以恒,贯穿到底,不可以忽冷忽热,甚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临时抱佛脚,德育工作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针对性。全程化的另一个意思是:小学阶段的总体德育目标,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要一以贯之,有一个全程化观念,不可以出现年级断层,更不可以出现低年级和高年级前后矛盾,前后不一的教育要求。全程化的又一个意思是:小学教育要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负责,为学生今后成人后的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打下基础。

2、德育成员要全员化。德育工作并不是班主任的事,也不是思品老师或辅导员的事,全体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对学生言传身教,这个意识全体教师必须牢固确立。全员化的另一个意思是:家长也是德育工作者,也要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子女品行不好,主要的责任应该是父母,是家庭,全社会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与舆论,经化家长和家庭在教育中的责任心。全员化的又一个意思是:社会成员都是德育工作者。学生生活在社会中,每一个与之接触的或擦肩而过的都在无意有意地影响着我们的孩子,都在以他们的言行举止“教育”着我们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成员的队伍是十分庞大的。因此,全社会都应该树立“大教育观”的理念,为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友善、健康的社会大环境,以致不出现 520 的可悲现象。

3、德育要求要具体化。我们往往感叹教育苍白无力,收效甚微,功倍事半。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德育要求的笼统说教、远离学生的实际是分不开的。我们的教育往往太高太大太远,学生听不懂看不到摸不着,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往往收效甚微。德育目标具体化,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阅历出发,把做人的道理,爱国的道理,细化为具体要求,让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德育手段要人性化。德育不是说教,不只是规定、限制和惩罚,更重要的是引领、疏导和激励,所以教师不是牧师,而是学生的领路人,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是学生成长的导师。因此爱学生,爱问题生,爱所有的学生,是德育人性化的最高境界,是师德的核心所在。训斥、责罚、嘲讽决不是教育,教育是阳光,是微笑,是雨露,是全身心的爱,是真诚的期待。孩子是发展中的人,发展是有前后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发展也是有反复的,作为德育工作者都有应该有这个基本的共识。

5、德育评价要多元化。德育评价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教育过程。一个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是一个良好的德育电动机。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地把握和运用好德育评价这个机制,注意评价的多元化,通过同学互评,促进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家长参评,引导学生在家庭的良好表现,促进家长与孩子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促进家长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和主动教育;通过社区参评,引导学生如何做个好公民,促进学生社会公民意识的养成,促进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责任感,等等。所以,多元化的德育评价机制,对于有效地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五、主要问题与对策

1、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不协调现象。在问卷调查的信息反应看,学生所处的家庭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对其影响、教育、期望、态度、方法等差异很大,尤其是民工子女、来自于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破碎家庭子女等,这个问题更为突出。今后要进一步研究探讨这个问题,一是要健全各类学生家庭情况挡案和学生个性情况档案;二是建立学生成长跟踪制度;三是进一步落实帮教结对制度,动员各种力量,关爱弱势学生。四是加强校内校外、教师家长、老师学生沟通,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五是要加强对学生个性化的研究,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生命状态和成长状态。

2、农村学校的校外教育设施、条件、资源比较缺乏,尤其像少年宫、文化广场、科学、历史教育馆、儿童公园、军事教育等几乎没有,制约了我们校外教育和活动空间。今后要通过人代会和各种途径,积极向当地和上级政府建议争取,加快对农村公共教育和文化设施的投入,努力改善校外教育条件和孩子生活的社会环境。

3、对学生的德育评价还存在简单化、粗率化、形式化问题。德育评价是一个科学性、导向性、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如何加强操作的细化,效果的内化,结果的量化,有待进一步研究。今后要在实用、有效上下工夫,使教师、家长、学生等各个层面的评价协调一致。

自我构建 篇6

【关键词】自主参与 ; 自主发展 ; 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85-0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抓班级建设,建立良好的班风过程中,班主任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在班级建设中有着不可推御的责任,使每一颗小星星不但“闪闪发光”,还能“听从指挥”。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榜样带动学生

教师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像一面旗帜,树立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言一行,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学生们由于处在身心急剧发展、心理素质正在形成的基础阶段,往往缺乏辨析能力。因此,教师的言行,学生极易照样接受,很少去鉴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是空论。身教是教师天职。教师要对学生一生负责,必须正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在我的工作中就曾出现过一次不大不小言不由衷的事情。记得那是刚参加工作时的事,由于是刚刚参加工作,对学生要求严格课上不准喝水、不准随便吃东西。当时的我工作热情特别高,经常是连轴上课,由于在教学上用嗓子过度,嗓子又哑了。为了保护嗓子,每上课时,我都特意带一杯水。第一节课下课了,我忙着辅导差生,没顾得喝水。接着又上第二节课。等一节课下来,嗓子真的坚持不住了。当时,眼保健操的音乐已经响起,我就马上组织他们做眼保健操。趁着这个功夫,我回头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当我转过头时,才发现,这些小家伙,有好几个也正捧着水瓶子喝水呢!我立即说了一句:“做眼保健操的时候,不能喝水!” 话一出口,就感觉自己说得理不直,气不壮。接下去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难道我能说:“老师可以喝,但你们不行!”这怎么能说出口呢?思来想去,我没能再说什么,赶快让他们做眼操了。此事过后我进行了反思,下定决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自己的嗓子多么的疼痛、干渴,我始终都能克制住自己,力争给同学们做一个榜样。试想如果言行脱节,说做不一,或者是要求学生这样做,自己却那样做,只能引起学生反感,造成恶劣影响。拥有健康的人格品位,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得到敬重,起到榜样作用。

二、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

首先,让学生学会惭愧自省。每个人都会有做错事或未能尽到责任或给他人带来损害而内心不安的时候,这就是惭愧。惭愧心理的产生,是因为这个人已经意识到了他的行为与道德准则不符合,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然后朝着符合道德标准的方向努力。由此可见,惭愧会使一个人主动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可以说“惭愧”是一剂改过良药。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要善于运用这剂良药,当学生犯了错误时,让他们自己去为所犯的错误感到惭愧,这样既避免了老师的说教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又帮助他们从心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明确改过的方向,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我反省,自我调节,无疑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其次,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学生会经常犯错误,并且还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你要他改错,那怎么可能呢?这个时候,需要班主任引导学生来进行自我评价,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他犯了错,而且认识到了错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对着规章、制度、准则、榜样等找差距、找不足、找问题的过程,学生学会了对比、鉴别、取舍,他们就会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较好,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在这个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他们会自我纠偏,自我反省,自我陶冶,自我提高,从而效仿榜样,见贤思齐。

三、学生们参与班级服务岗

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建设好一个班级,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建立一套有班级特色的班级管理模式。在我的班级里,我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我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创设了20个服务岗,这些岗位涵盖了学习、纪律、卫生及其他方面的内容,可以说还是比较宽泛的,覆盖面比较大的。比如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给安排在学習方面的岗位,使他们起到带动、指导同学学习的作用;学习成绩不好,但爱劳动的学生我就安排他们在卫生方面的岗位等等。我还针对各个岗位职责的不同编写了详细的岗位管理章程,其中包括对全体同学的总要求,还包括各个岗的岗位职责,即附带的处罚条例。张贴于教室的宣传栏中。

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上岗后都能尽职尽责的干好工作。尤其是早自习管理员;数学科代表;中午纪律、卫生管理员;两操管理员;中午放学纪律管理员;早晚值日管理员;桌椅管理员等都表现得很突出。正因为他们的尽责,班级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早自习学生们都能在七点三十分到校上早自习,而且纪律很好。每天早上八点前语数课代表都能准时把作业抱到办公室。上课前学生们都能摆好学习用具,坐直准备上课。课间学生们走出教室都能慢步轻声。中午吃饭时学生们能排好队,吃饭时也不再说话。每组的值日生能认真值日。中午午休时间教室里很安静。中午和放学后不再有人去小摊围观甚至买东西。

总之, 班级管理是一项繁琐而又艰巨的工作,它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我们提倡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并不是说班主任就万事不管,听之任之了,班主任在操作时要有序有度,要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放开,我们这样去实践,去探索,不仅能取得班级管理实效,更重要的是能让每位同学以积极的态度审视自我,评价他人,认识社会,能更好地面对以后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志亚.新课程下的班级管理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2) [2]刘艳莉.浅谈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四个关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09)

[3]马松红.对班级管理及班级建设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4]范晓巍.浅谈班级管理[J].管理视角

[5]王海燕.论班级管理的误区及其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09(03)

自我构建 篇7

(一)大学精神

我国高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更是一种精神存在的象征,大学长期发展所形成的独特气质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凝聚。大学精神内涵丰富,对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及大学整体教育的正确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生精神可以体现出大学的独特魅力,是支撑大学不断前进与发展的动力。创造、批判和社会关怀等精神都是大学精神的本质重要内容,是大学存在的具体价值体现。作为大学精神本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承担着大学存在的内在价值精神责任,是大学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支撑。大学批判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一个具体分支,具体体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和科研过程中可以秉承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竭尽全力与非科学事物做斗争,维护科学与知识的重要地位。除此以外,还包括大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奉献的力量。

(二)大学自我批判精神

我们把大学批判精神进行类别划分,主要依据批判对象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对社会的批判和大学自我进行的批判。首先,大学社会批判是指大学对于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潮流进行的思考与批判,而大学自我批判是指大学内部人员对大学自身各事务、流程、现象等进行的自我批判,通过进行价值肯定或否定,对大学的各方事务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使得大学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大学自我批判精神主要表现为大学对当前的办学信仰、人才培育目标、学术建设和师资力量建设进行的反思与批判,主要实现方式为通过大学行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而实现。大学自我批判是大学批判的基础,是大学批判内容的核心。大学只有借助于不间断地科学批判,才有可能不断完善自我的发展,从而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大学自我批判精神式微的具体表现

(一) 观念上的异化

大学精神是大学长期发展沉淀的独特精神,对于大学精神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伴随大学地位的变化和其内部结构的演变,当前大学精神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观念上的异化是我国大学自我批判精神式微的表现之一。具体表现为大学原有的精神与理念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与影响,使得本身正立面的内容逐渐异样化。例如,功利化和伪学术是大学精神所严加批判的现象,然而,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教育功利化已经成为无可否认的关注焦点,而功利化过重本身就是大学精神所批判的重点对象,如此,大学在观念上呈现出异化的问题。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之所以神圣,主要因为大学是学者探索真理的地方。然而,当前的大学精神在观念上出现的异化让人们对大学精神产生了担忧。

(二)教育上的快餐化

快餐化是指当今人们所追崇的速食化现象,即高效率、可测可控、同质化等。为了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大学教育快餐化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当今的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制造社会人才标准化的主要渠道,大学类似于制造产品的工厂,每年向社会输送经过标准化训练的“产品”,即毕业生。随着大学教育扩招的进一步延伸,大学教育的速食快餐化问题更加明显,这些都违背了大学精品教育的精神。伴随当今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表面上看来,大学教育摆脱了传统时空的束缚,更加具有开放性,但是过于依赖技术则使得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日益减少,人性化教育逐渐缺失。当今的大学运营与管理过于强调效率,而忽视了精细化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教学成果的评估也过于机械化,不具有灵活性。加上市场需求扩大对于大学教育的影响,大学教育对于真理的追求日渐减少,转而追求教育结果的适用性是否得以有效发挥。

(三)生活上的娱乐化

当代大学生娱乐消费支出与年级呈现出正比例相关的关系状态,有“周末聚餐”、“生日宴请”、“KTV”、“集体出游”、“礼物往来”等等。社会交往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三层次需求,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不可避免,但是随着社会交往圈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支出也随之过度,这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经济负担。除此以外,大学生已经在生理和心理上渐渐步入成熟的状态,恋爱是大学生不可避免的经历之一。恋爱剥夺了大学生一部分的学习精力,影响了大学精神的有效发挥。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这些外在物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大学教育的进步,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当今,大学精神崇尚学术与真理之味逐渐淡薄,娱乐化倾向过重。

(四)大学族群责任感渐失

伴随高校的扩招,大学运营所需要的资金持续走高,而国家拨款用于高校教育建设的资金并未成正比例增长,这使得高校整体运营所需要的资金不足。因此,大学内部各院、各系之间过于强调自身利益,以求得支持资金,这导致原本的院系合作逐渐走向对立,这一现象不利于大学的未来持续发展。在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盛行,大学族群责任感渐失,严重忽略自身行为对于集体荣誉的效应。大学族群对于民族性责任的维护上逐渐迷失,一些大学生在西方意识形态的隐性侵蚀下,逐渐背离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问题,甚至出现了“信念危机”。

三、我国大学自我批判精神式微的归因分析

(一) 人文精神淡薄

自1978年后,我国着重紧抓经济建设,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已经取得较大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主要表现为居民恩格尔系数发生重大的变化。经济收入的提高导致一些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重大的变化,加上我国与外界文化、经济交流的频繁化,西方的“及时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在西化思想的影响下,享乐主义浓厚,人文精神淡薄。例如,大学生将精力放置于外物的比较与炫耀上,而忽视自我人文精神的建设。追求个性,盲目消费成风。盲目消费是一种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多在炫耀、攀比、冲动、自我满足、追求个性独立的情况下产生。部分大学生既依赖父母又追求自我享受,致使生活随性,缺乏规划,他们在物质生活方面追求个性,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是在经济上却依赖于父母,他们的思想尚未成熟,在缺乏正确消费观引导下,过分关注于自我个性的表现,而忽视人文精神的修行及塑造。

(二)价值观念利益化

我们通常所说的价值观念利益化是指人们的生活与活动过程中,过于重视所接触的、所使用的或者所学习的给自己带来的功利性作用,以及考虑到自己的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外界直接回报。许多大学生不关注于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而是为了符合大学教育考核要求,不惜违背学术道德,做出一些与大学精神相违背的事情。大学教育目标定位可以实现与市场的直接对接,大学生也希望自我的学习成果可以帮助满足他们心理那所谓的“自尊”和“平衡”,这种现象在校园里的扩散效应,形成了不好的价值观念风气,即价值观念利益化。除此以外,大学科研价值观念利益化表现为高校教育过于追求教育结果所带来的直接可见的经济利益。大学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同步更新,课程的开设与取缔往往以社会经济需求为标准,主要目的在于大学教育可以满足社会的短期需求。当今的大学为了保证毕业率,降低学生考核标准和毕业要求,强调社会本位思想等。

(三)哲学教育缺失

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人们物质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教育错失现象严重,如关于哲学的教育往往一带而过,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相关研究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往往将思政教育作为哲学教育的主要途径,然而思政教育过于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理论课程往往只作为公共课,以大课的形式展现,每节课所容纳的学生有百余人,这种大课形式使得教育效果不明显。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未能得到科学的引导,有可能在不良因素的诱导下误入歧途。例如,当前我国大学因哲学教育缺失所导致的问题有大学生参与网络诈骗、大学校园暴力事件、大学生自杀事件等。这些学生往往是因为对于人生价值缺乏深刻的理解,从而做出一些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我的行为。这说明了大学人生哲理教育过于浅薄,没有具体深入到实践中,也没有对大学生产生科学有效的引导作用。

(四)学术研究氛围不浓

大学学术研究氛围不浓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大学研究学者在公共事务过程中遭遇到边缘化;其次,大学学者放弃学术研究事业,转型为其他人士,选择其他的人生理想与目标。对比来说,第一种现象较为常见。教授不仅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还具备深厚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但是,依据现实情况来看,大学官僚主义浓厚,大学内部人员各自为政。这种高度行政化的问题给大学的学术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原因在于大学学者不具备学术审批和评估的自主权利。大学学者被边缘化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的自我精神批判。

四、大学自我批判精神的构建路径探讨

(一) 牢固坚守大学精神

坚守大学精神主要包括强化大学的人文教育和重新构建创新精神两方面内容。首先,进一步强化大学的人文教育。让大学教育者认识到人文教育与社会进步之间的正面影响关系,进而科学设定人文教育目标。除此以外,关注于培养大学生形成一定的意志力,只有具备一定的意志力,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伴随时代的发展,人文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因而,大学人文性教育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其次,培育创新精神,使得大学精神拥有持续永存的支持动力。针对大学发展中的传统诟病未予以剔除的问题,相关管理人员可以从多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创新管理的尝试,从而培育大学的创新精神。除此以外,还需要注意培养教师队伍和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坚决打击伪学术行为。

(二)强化大学人本教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进行大学教育的同时,我们应该积极提倡人本教育,即关注教育人的全方面成长过程。大学教育需要体现出人本特征,即作为人的教育,其本质要求教育活动关注人的发展。具体而言,人本教育要求在教育活动展开过程中应当注重教育活动的互动性,教育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此外,关注大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内容,教育活动需要遵循平等原则,通过道德教育提升人的人生价值观念及社会生存技能。上文中所提到的大学教育快餐化现象严重背离了大学精神,而人本教育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科学可行方法。通过放慢速度、放下标准,重新审视大学教育现状,关注于教育活动中参与者的个性特征和个性需求,增加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以及人文关怀。

(三)深化大学哲学教育

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与市场形成对接,在毕业之后可以获得一份维持生活的工作,还在于通过哲学教育使得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得到升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大学教育中关于人生哲学的教育严重缺失的问题,可以从下述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大学教育需要摒弃功利化教育立场,加强对大学生个性的引导和培育,关注大学生的兴趣需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及高度遵守的意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辨别能力。其次,大学人生哲学教育需要突破传统的模式,反之,在进行人生哲学教育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以及不可复始性,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哲学精神境界,实质性地开展大学自我批判精神的哲学教育。

(四)提高大学族群责任意识

针对当前大学官僚主义过重,大学族群责任意识薄弱的问题,可以通过提升大学学术研究学者的地位,有效引导大学学者走出被边缘化的现象,强调学者对于大学持续发展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如果大学需要进行自我精神的批判,那么大学族群责任意识必须增强,大学需要注意培育族群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调大学教育不仅关注于个人的成长和利益的收获,还需要关注集体荣誉的维护和族群利益的均衡,将自身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强调共同成长,发挥自我批判精神。因此,通过多种渠道构建大学的道德教育目标,使得大学的族群责任感逐渐增强,是大学实现自我精神批判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钟秉林,赵应生,洪煜.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目标、特征、内容及推进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5-12.

[2]乔元正.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历史考察及当代启示——兼论大学的权利性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3):112-117.

[3]李海玉.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异化与重构[J].教育探索,2012(2):8-9.

[4]郭峰,孙士宏.大学自我批判精神重塑[J].教育研究,2008(3):44-49.

[5]张应强.现代大学精神的批判与重建——为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而作[J].高等教育研究,2006(7):11-26.

[6]俞国锋,余建辉.当代中国大学文化的现代性精神审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211-214.

消费社会下自我认同构建的脆弱性 篇8

一、消费社会与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一词最早是心理学家研究的范畴, 由弗洛伊德提出。夏光教授认为:“它基本的含义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位。简言之自我认同所要回答的是‘自我是什么’的问题, 或者进一步说是个人要回答自己作为一个什么人的问题。”①这实则是哲学需要回答的问题, 但面对消费社会所有的个体都需要给出回答, 这已跳出哲学的范畴, 成为社会的问题。

自我的形成是社会映射的结果, 各个社会阶段个体对自我的构建是不同的。阎云翔在《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写到个体从国家、家族中脱嵌出来形成自我。而后进入“新的社会性”中。但由于中西背景的差异, 嫁接的个体化过程, 摧毁了旧的传统认同, 新的制度并没有建立, 个体的自我认同缺乏“再嵌入”的机制, 亟需解答“我是谁”的问题, 而消费社会的降临为惊慌失措的个体带来了福音。

“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②消费从“有闲阶级”的地位体现到成为个体自我构建身份的标志。经济社会学家王宁认为:消费社会的到来在社会学的层面上提供了构建认同的“原材料”;③是个体自我认同表达的符号和象征。在“丰裕的消费社会”下, 个体选择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体的认同所决定的。认同和消费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故此消费社会的特征决定了个体认同的特点。其一, 消费不再是“匮乏的生产社会”中富有阶层的生活方式, 而是“丰盛的消费社会”普通个体选择的行为。消费成为个体日常生活的状态;成为一个常人的世界。其二, 消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全球性质的。从西方出现消费社会开始就带有席卷全球的趋势, 它达到的程度也是任何现代性的产物所不具有的。一切附属品 (品味、时尚、知识、价值观等) 被消费重新建构着个体。个体的自我认同在重新构建中危机四伏。

二、消费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危机

自我认同虽是社会过程的产物, 但它的危机远不止来自社会这么简单。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关系以及人自身决定了认同来源的多重性, 消费社会的冲击使严峻的形势愈加难平。首先:个体的认同由社会认同和个体认同两部分组成。个体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 必须归属到某一社会群体之中,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社会认同是个人认同的先决条件, 个体经过社会化形成了对自己是某一群体的认识, 当个体把集体意识内化为个人意识并产生社会行为时社会认同就与个体共生。“自我”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明晰, 意识到自己与其他成员的差别, 开始构建自我认同, 即对自我的定位, 对“我”是谁的回答。自我认同的产生并不表示社会认同的消失。个体需要社会承认自我, 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 所以自我认同不会偏离社会认同的框架。

社会的复杂性, 要求人具有多种角色。个体认同的多重性与社会性赋予人的多种角色契合。其次:人的身体就是认同的来源。“身体成为现代性反思的一部分, 在日常生活的互动中身体的实际嵌入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基本途径, 身体与自我认同有着特殊的关联, 在高度现代化性的后传统的环境中, 身体直接参与到建构自我的选择之中。”④人的生物性别、教育程度、宗教信仰、阶级地位、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道德修养都是认同的重要依据。

最后消费社会带来的冲击对当代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的影响。在消费社会的特征下个体不仅是重塑自我, 同时也是认同危机的根源。这种危机不是来自消费自身, 而是消费社会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第一:个体在利益方面与社会的矛盾凸显。利益关系着个体和社会的存在, 它自产生就是人类不可跨越的话题。消费社会让个体成为主体, 彰显个性, 脱离集体的束缚, 以实现自我为目标。个体获得满足成为实现自我的标准, 实现自我认同就是拥有与别人不同的“利益”。消费社会这个大商品让个体的自我体现直接化, 很少需要社会这个中介连接。个体对社会的依附性减弱, 对社会认同不再感兴趣。失去社会认同这个来源塑造的个体认同必然是分崩离析的。第二:消费社会是全球化的结果, 它以势不可挡的姿态进去个体的视野:种类繁多的产品、自我快乐的价值。这些使个体原本的自我认同体系削弱, 自我生存的深度消失, 迷失在表面的满足和享受之中而陷入“我是谁”的困境。在表面与真实的双重认同中自我认同出现了危机。

三、消费社会下自我认同的脆弱性

消费社会对自我认同产生危机仅仅是一个事情的一方面, 它对自我认同的不彻底性, 即脆弱性是我们谈论消费社会下自我认同构建的另一个方面。这种脆弱性表现如下:

消费社会盛行带来的消费文化膨胀。“它是满足人的诸多欲望的最直接方式, 是集体主义文化衰退后个人主义勃发的‘唯物’表达形式。”⑤个体实现了“平等”的乌托邦——可以购买自己所需的一切物品。个体在消费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自由, 任何个体都可以借助商品的符号体现身份, 达到自我满足和表现不同的欲望。但自我认同的含义不是欲望的满足至少这不是自我认同的全部内容。

社会是舒茨、伯格眼中通过语言、知识、角色、制度等合力构建的社会;是客观与主观共同构建的常人社会。“生活世界对我而言是既存的……是有意义的世界。”⑥这个“有意义”是绵延不绝的、不断沉淀的过程。个体与社会的联系是深刻的, 消费社会对于我国个体并不是熟悉的常人世界, 它是外来的、强加的, 由于发展需要而不可避免进入个体的世界。它的历史性也十分模糊, 它所带来的短暂的异质性并不能担负起重塑个体认同的功能。消费社会是“通过各种物品, 每个个体和每个群体都在寻找着他或者她自己在一种秩序中的位置”。⑦这种物品消失后将会寻找新的可替代物或者新出现的认同的符号。消费社会下个体的认同处在不断变动之中, 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重新建构。

脱离常人世界的个体认同失去了根基“缺乏归属感的自我认同是不完整、不深刻的”⑧。消费社会下的自我认同的逻辑是被商品附加的, 是被符号表征的, 它实则并不具有稳定性和连贯性。个体并不是生活在消费之中而是“一个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基本存在方式的领域”。⑨个体在追求时尚中获得的自我也是碎片的和断裂的。消费社会中人们可以摆脱家庭、社会地位等来重新构建自我认同, 但其构建的自我认同还具有“内在”的表面性。这种自我的认识是个体自己想象的结果并不是真实的社会存在。

四、个体自我认同的新认识

消费社会带给个体的除了是丰富物质世界和变化多样的精神世界外, 更应该是一个使个体认识到自我价值、充分展示自我的世界。在消费社会中形成的自我认同没有为后者世界的实现提供足够的条件, 个体在消费社会中没有找到稳定的自我认同反而处于认同的危机中。如何摆脱自我认同的脆弱性、构建自我认同的出路等这不是本文谈论的重点, 而且要实现这一个体认识层面的转变不是一篇文章可以实现的。本文只是在它实现的出路上提供一种可能。

自我认同的出路就在消费社会对个体塑造的脆弱性上, 正是因为它的脆弱性, 让个体的自我认同稳定的构建有了可能。常人世界是自我认同构建的基础。“进取是取你之未所有, 保守是保你之所已有。进取尚在空虚渺茫中, 保守则是具体的真实。”⑩这保守的就是个体日常生活的世界, 在稳定的、连贯的社会结构中才能形成稳定的自我。

注释

1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2鲍德里亚.刘成富, 全志钢, 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48;40.

3王宁.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J].社会学研究, 2005:11.

4吉登斯.赵旭东, 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 1998:115.

5黄剑.消费社会背景下的身体与自我认同[J].南昌大学学报, 2012:5, 21.

6豪格.高明华, 译.社会认同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201.

7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8.

自我构建 篇9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长效机制,是指单位从自我管理主体意识出发,立足根本,着眼长远,运用系统观点,从长期考虑单位消防安全系统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协调方式和运行体系,并对其进行系统策划、全面整合、统筹运作,以达到防火抗灾,推进单位生产经营健康、安全、快速发展的目的。安全管理建立长期机制,党和国家领导人近几年曾多次做过重要批示,国家安全职能部门曾多次下达通知进行强调。目前国内许多单位从不同方面进行探讨,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本文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就社会单位建立消防安全自我管理长效机制的课题进行探讨。供业内人士参阅。

2当前我国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现状分析

继《消防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消防法律、法规、规章(以下简称法规)和《安全生产法》等相关安全生产法规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社会单位(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工作已有了很大进步,许多单位特别是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自我管理意识不断增强,自我管理机制逐渐建立,自我管理体系趋于完善,有的正在建立或已经建立消防安全自我管理长效机制,有效地揭制了火灾事故的发生,这些单位的消防安全形势是好的并正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形势发展是很不平衡的,目前还有许多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长期机制不完善,有的根本就没有建立。由于缺乏消防安全自我管理长效机制,自我激励约束的能力不足,导致单位消防安全出现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部分单位领导消防安全意识不强,对消防安全工作重视不够,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放松对消防安全的领导和管理。二是部分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和责任体系不健全,有些应设消防安全管理机构的单位没有按规定设立;消防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有的没建立,有的不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安全规章制度和技术措施不落实。三是部分单位消防安全投入不足欠账严重,有些单位领导不愿在安全上投入;特别是相当多的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老板们更是“要钱不要命”,为降低运营成本,不惜以职工的生命为代价,千方百计减少对安全的投入;企业的消防安全设施、设备和器具不能按规定设置和配备;有的已经老化“寿终正寝”但不能及时更换,失去了防火消灾能力。四是部分单位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不落实,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文化知识缺全,安全素质差,有些单位从不对员工进行规范的安全教育培训,大量使用未经培训的农民工,导致“三违”事故不断发生。五是部分单位火险隐患不能及时整改和有效控制。消防安全问题屡查屡有,“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司空见惯,却不能有效克服,这些单位随时都有酿发火灾事故的可能。

上述问题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单位没有建立消防安全自我管理长效机制是个应当引起特别重视的原因。长期以来,许多单位至今尚未确立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主体意识,因而非常缺乏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更谈不上长效机制的建立。这些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有名无实,常常处于上级“推一推动一动”、“不推就不动”的被动应付状态;处于制度不健全、规范不清楚、职责不明确、工作不落实的混乱状态;处于事前缺预防,事后忙处理的盲目状态;处于行政命令代替科学管理的传统状态。从而导致安全事故隐患和危险源辩识缺陷和防范缺失,继而导致了各类火灾事故的发生,甚至同一事故在同一单位、同一地区多次重复发生,造成了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3社会单位建立消防安全自我管理长效机制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社会单位是消防主体,增强自我管理主体意识,构建消防安全长效机制,既是有效遏制火灾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也是消防安全走向规范化的基本途径,势在必行。

3.1 搞好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的建立,形成预防与预警机制

社会单位建立消防安全自我管理长效机制,首要环节是制定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也就是对本单位消防安全进行既全面系统又规范科学的策划。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的内容比较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是危险辨识,进行分级化(重点化)管理。

危险辨识,就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发现并识别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以及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类危险因素,采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和治理,并持续提升控制手段”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危险辨识和相应防范措施的采取,使火灾危险得到有效控制。

其二是源头控制,进行源头化管理。

源头控制管理,除上述所讲“危险辨识”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首先要在单位“三建”(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同时,就要识别安全生产中的危险和威胁,严格贯彻执行“三同时”,即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杜绝不合格的项目“带病”投入运行,不让新的“定时炸弹”发生。也就是对“三建”工程项目的危险程度进行预先辨识,率先控制,其目的一则是力求在国家相关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将危险程度降到最小限度;二则是杜绝“豆腐渣”工程造成的先天性遗留危险源和先天性遗留火灾隐患的不良产生。

其三是制定目标,进行目标化管理。

消防安全目标化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管理技术在安全管理上的具体运用,它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和指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对消防安全的要求,结合企业中长期安全管理规划,根据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制定出企业一个时期(一般以一年为宜)的消防安全工作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建立一系列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和保证措施。

其四是制定标准,进行标准化管理。

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简单地说就是针对单位的现状(含人员状况、设备设施状况、工作环境状况、生产经营与营销状况等)制定系统化的消防安全管理标准或程序,然后组织贯彻实施和检查考核。一般来说,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可分为三层次:第一个层次:单位消防安全总体标准——集中表述本单位消防安全保证能力。第二个层次:落实单位消防安全总体标准的标准——集中描述实施消防安全总体标准(目标)所涉及的各个职能部门的活动、程序和所要采取的对策。第三个层次:单位基层(班组)消防安全标准——集中描述单位基层(班组)即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现场如何安全完成工作任务的具体做法和要求。

其五是健全规章,进行制度化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用法律法规来约束每一个公民的行为,一个单位也必须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干部职工遵纪守法。消防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首先必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的有关规定,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必须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否则,就会失去针对性而成为“无的放矢”。

其六是健全责任制,进行责任化管理。

建立健全单位领导为首的各级岗位防火责任制,发动和依靠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调动上至领导、中至部门(车间)、下至班组、直至个人的全员力量,开展群防群消,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观,是实施人本管理的有效途径,只所以把责任制从规章制度单列出来进行研究,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规章制度;岗位防火责任制是单位各项消防安全制度的核心,即核心制度。

3.2 搞好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的执行,形成实施与控制机制

单位建立了系统的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实施和落实的问题。

3.2.1 组织保证措施

加强领导是落实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的首要环节和关键。为此,单位应自上而下建立健全消防安全领导机构和职能管理机构,做到上有安全委员会和职能科室,中有领导小组,下有安全员;要充分体现分级管理、分线管理、系统管理、全面管理、重点管理、人本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精神;应将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进行层层分解,做到纵向到底“不断层”、横向到边“不缺位”、斜向贯通“不漏岗”,形成网络,级级、层层、岗岗、人人责任明确,目标明确,标准明确,制度明确,形成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连锁体系。

3.2.2 计划保证措施

为使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在落实中规范有序,单位必须制定落实的具体计划,其内容主要包括:单位消防安全工作的实施内容、时间、方式、方法、步骤、指导思想、组织领导、目的和具体要求等。

3.2.3 预知教育保证措施

预防首先要预知,没有预知就没有预防。因此,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要真正落实,首先必须“预知”。所谓“预知”,就是使单位每个员工特别是各级责任者都知道消防安全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的安全责任,掌握本单位、本岗位危险源和预防措施及应急预案,认清搞好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乃至我会安全”的转变。实现“预知”的主要办法就是采取各种有效形式进行教育、培训和考核,做到合格上岗。

3.2.4 自下而上层层保证措施

自下而上层层保证措施,是指单位内部上一层次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细分化和保证措施具体化,即分解到下一层次,直至每个岗位和个人,做到一级(上级)管一级(下级),一级(下级)保证一级(上级),形成层层保证体系,避免出现消防安全自我管理“断层”、“缺位”、“漏岗”问题。

3.2.5 检查保证措施

安全检查是落实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的重要方法和措施。检查能及时发现火灾事故隐患并采取措施及时消除,检查能及时发现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及时解决,检查能及时发现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不落实的方面并采取措施督促落实。

3.2.6 控制保证措施

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生产经营活动“碰车”的问题也可能发生,特别是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不“景气”更会对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对这些影响,单位必须统一认识,坚定信念,及时进行调解和控制,及时纠正偏离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的行为,确保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的落实工作正常进行。

3.2.7 考核保证措施

考核是确保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落实的重要措施之一。单位应对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制定考核内容、标准和细则,考核内容标准和细则应力争做到定量化,对定性问题也要做到有可比的标准和考核办法。考核细则中除包括工作标准外,还应有奖惩标准。

3.3 搞好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执行情况的总结,形成评估与处理机制

对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是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一个周期的终结,也是下一周期的必要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3.1 对落实情况进行统考

根据月检、季检、年末检查和随机检查以及上级部门检查等情况,按考核细则中的工作标准,对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落实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考量,并逐一打分,排出名次。

3.3.2 按统考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是在统考的基础上,根据结果对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落实和完成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估。通过评估,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找出不足,选出先进部门科室和先进个人。

3.3.3 根据评估进行处理

根据评估进行处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同经济效益和政治荣誉挂钩,实现奖惩条款,奖励先进,处罚安全工作任务未达标者,以促进先进更先进,后进变先进。二是对责任人和个人的评估结果,可以存入档案,作为考核、选拔人才的资料。三是通过评估结果,对好的做法和经验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并固定下来,使之在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上不断巩固和提高;同时要吸取失误的教训,对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四是对单位今后消防安全自我管理工作和体系提出意见和具体要求。

3.4 搞好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的循环,形成持续与发展机制

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工作,是一个不断由低到高、由不成熟到成熟、由没经验到有经验的不断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制定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到执行(落实)体系再到对执行(落实)情况进行考评和处理,是一次循环,或一个工作阶段的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工作就到此完结了;相反,单位消防安全工作还需要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进一步完善后,及时进入第二、第三……阶段,直至最高阶段,搞好阶段性衔接,不断进行循环,不能停顿或歇站。如此反复循环,形成持续和发展机制,把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工作不断推向一个新的更高阶段。

参考文献

[1]刘洋,张滇.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初探[D].安全生产论文集,北京:劳动出版社,2004,6.

[2]张国忠.预防为主的安全长效管理模式[D].安全生产论文集,北京:劳动出版社,2004,6.

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考 篇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越来越多地面向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能够独立地完成有关专业技术的设计和研究工作的能力, 也要求具备能够独立地处理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和比较熟悉地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的能力。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 喜欢独立地思考问题、喜欢自我表现以及思想超前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再延承中学时期的“死抓硬管”的模式, 而应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 而学校管理者对其要加以正确地、积极地引导。

当今社会正处于向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转型阶段,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而且其物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也大大缩短, 同时知识老化速度也空前加快。这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学生管理模式都提出了挑战。而培养与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正在成为教育模式的主流。网络的空前发达也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地分析问题与判断是非的能力。大学生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获得丰富的知识, 而是变得越来越全面, 这就要求建立一套符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实施的必然性

(一) 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1.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实施是改革学生管理现状的需要

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实行的学生管理模式大都还在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生管理模式, 具有强烈的行政倾向和浓重的政治色彩。尽管这一管理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在大力提倡创新素质教育的今天, 这一模式的弊端就尤为显得突出。这一模式的最大弊端是不能充分发掘和发挥学生主体的创造性, 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不能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性人才。只有积极地改革学生管理模式, 才能更有效地发挥管理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实施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提高管理效率的需要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一方面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更多更全面的锻炼, 有利于培养学生面向新时期的团队精神,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 大学生实施自我管理减少了学生工作者的事务性工作, 强化了其服务职能,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这种自我管理模式使每个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活动中, 既发挥了学生主人翁的作用, 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也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3.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实施是实现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愿望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 从总体上看, 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识日渐增强。他们已经具备了在学习中教育自我, 在实践活动中管理自我, 在生活中服务自我的基本能力。因此, 在实践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必须采用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且有利于其成长成才的管理方式方法, 对其加强引导, 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二) 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实施的可行性

1.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社会职能性质以及学生管理经验的积累具备了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外部条件

根据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社会职能及其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仅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的实施者和德育活动的组织者等职能, 还具有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指导者的职能。换言之, 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基本工作包括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说, 高校学生工作者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是其社会职能所提出的要求。并且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为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创造了成熟的外部条件。

2.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具备了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部条件

当代的大学生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相当大的能力和培养前途。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 个性鲜明, 创新意识强烈, 要求学校为其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大学生群体文化水平较高, 渴望成功的愿望强烈。这也就意味着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时机已经成熟。也就是说, 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大学生身心发展成熟的必然要求。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

(一) 学校管理者应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

这是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实施的前提。在现阶段高等学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不仅有一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 而且还有一种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这就要求学校的所有工作都应以学生为中心, 学校管理者应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校管理者必须转变以往“以工作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管理者的角色由管理训导者向咨询服务者转变, 积极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广泛组织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活动, 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学生主动参与, 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以及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 加强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直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在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必须加快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是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保障。其次, 要加强行政以及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尽管这些部门人员不直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但却是大学生实施自我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再次, 还要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实施的直接组织者与参与者。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着实施的最终效果。因此, 要建设一支具有自主型、学习型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干部团队, 使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实施真正能够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三) 大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自我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这是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实施的根本。尽管大学生群体从总体上说具有自我管理的意识, 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我教育观念不强、自我管理能力不高与自我服务意识薄弱等不足, 并且在学习与生活上有较大的依赖性, 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不强。这些不足都影响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实施。作为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中的主体——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除了要提高自己自主学习与独立生活的意识与能力, 还要树立强烈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与未来意识。树立集体意识可使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通过互相监督起到约束功能, 通过互相促进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 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有利于他们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我。未来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使其有“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的危机感与紧迫感。

(四) 积极完善学生团体建设, 充分发挥学生团体功能

这是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载体。学生团体是学生自发或自觉地凭借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组成的群众性业余团体。成员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是其走到一起与开展活动的纽带。在实行选课制与学分制后, 高等学校学生的基层组织不仅局限于班级, 学生团体成为其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要积极完善学生团体的建设, 并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团体的功能, 以使学生团体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摘要:高等学校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因此, 探索与创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经济、社会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等背景的分析, 提出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这一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工作模式, 并对这一模式实施的必然性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蔡红梅.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求索, 2004, (5) 180-181.

[2]李儒峰.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初探[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2, (2) 53-55.

[3]姜璐.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重构[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 61-62.

构建自我修复的生态型企业 篇11

马化腾说,“进化度,实质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DNA、组织方式是否具有自主进化、自主生长、自我修复、自我净化的能力”。

为了突出这种生生不息的力量,马化腾在表达同样意义的内涵时,用了两个名词:生物型企业与生态型企业。在这两个名词中,我习惯于用生态型企业。说生物型企业,是取意生物自主进化、自主生长、自我修复、自我净化的能力。而人是有意识和灵性的。人们的意识,已经不简单,已离开了生物为求生长的简单心境,由于名利欲望和情执,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贼来,形成了很强势的力量。你想让他简单纯粹,只考虑活命,谈何容易?这就是人们经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不能绕开,无法躲避。故此,一切道德幻想,都无法付诸于实施。人不可能还原为简单的生物,我们必须面对人们各式各样的贼当家这个现实。对人的这一根性,要有办法。这就是人的生态。

朱熹曾倡导格物穷理,“存天理,去人欲”。王阳明跌宕起伏,开始一直沿用朱熹的格物穷理,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悟道:“存天理,去人欲”不究竟;“天理,即人欲”。在人欲的土壤里,如何长出好庄稼,王阳明遂给出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这心学四诀非常丰富。我体悟,其中,有善有恶是人的动物性状态,为善去恶是人的社会性状态,而无善无恶则是指人的合一性状态。当人性的三个圆重叠,就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知行合一就可以拓展这个重叠区,从而使人活出极大的丰富性来。

人性是资源,是资粮,是现实。做人,做企业就是要合上人性这个生态。生态型企业就是要我们在架构企业组织的时候,要合上人性这个生态。从根性上说,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本自具足,人人都有创造性。这是说人的天性或合一性。可是这个天性,却被大大小小的物质贼、情绪贼、精神贼给遮蔽了。如何才能通达呢?如何才能够让每个人活在自己天性的灿烂中呢?这就需要教育。

教育,从根上说有两种:领袖的自我教育和员工的教化。与此相应,教育是两个体系,一个体系是自我教育,一个体系是教化。这样两种教育体制,如何行之有效,这是企业组织建构时很重要的内涵。这个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现在还没有成型的道路。稻盛和夫的阿米巴是一种方式。有一次我问张瑞敏,“怎么看稻盛和夫的阿米巴?”张瑞敏说,“阿米巴是在实物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了,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应今天的组织形式。”我很以为然。阿米巴到底如何走入互联网时代,还有待观察。迄今中国还没有一家企业成功落地阿米巴。就是在日本,我参观了几家落地阿米巴的公司,员工也更倾向于把阿米巴当成一根考核的鞭子。

组织小型化,每个人都更接地气,每个人都能在他那一亩三分地上自发自动,这是许多公司都在探讨的。老子早就给出了四种领导层次的说法:“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在这里给出了京瓷阿米巴、海尔人单合一自主经济体、上汽人人都是经营者、华为让听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苹果海盗船等理论上的概括和提炼。

数码相机的发明者柯达,被自己发明的数码相机埋葬。作为异端的新发明,在企业内部无法获得资源。收入是旧模块创造的,利润是旧模块创造的,强大的权力和声音在旧模块手里。这确实是个进化问题。而现实中的人们,却忘了事物是怎么进化来的。这个正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论述的很仔细的一个问题。

事物开出新芽,常常无相、无声、无形,你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们浑然一体。唯有那些自身管道空空而畅通的人,不会去忌惮是非,能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到那个萌芽。而心贼特别多的人,听到的永远是是非,看见的永远是切实的利益,感觉到的永远是有形的物。在一个公司中,这个看不到、听不到、感觉不到是非的人,就是这个活泼泼生态场中的灵魂人物。

自我构建 篇12

当前, 课程改革方向就是强调知识的获取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而不再是由教师说明、解释的结果。在这种学习方式下, 学习内容是开放的, 学习过程是民主的, 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因而在评价活动中, 教师不再是评价的唯一主体, 评价应该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 要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与发展自我反思能力和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的意识, 在评价中, 应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强调多元的价值取向。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自我、发展个性、重在能力”的评价方式很适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要求,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1“发挥自我、发展个性、重在能力”的学生评价方式的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人的智力结构至少有7种 (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 , 这7种智力结构的多种组合就形成了人的不同的智力表现。人在活动中突出表现的方面就是他的优势智能。根据这个理论, 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也是出色的。另一方面,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从多元智力理论出发, 我们可以看出, 评价强调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 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 重视评价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我们在建立新的评价方式时, 应该围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加强评价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 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评价中, 需要我们更关注评价的发展功能、教育功能, 发现和发展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等。通过这种评价, 就能真正让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 能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 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 从而促进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斯坦伯格创造力投资理论斯坦伯格认为创造力是六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们很难同时出现又恰到好处地相互作用, 这六种因素分别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从这个理论出发, 我们可以看出创造力是一个多维结构, 是多个因素的有机结合, 在这种结构中, 发散思维不再是核心, 而只是许多要素中的一个。人的创造力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每个因素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创造力是人对自己包括人格、动机在内的五种内部资源的合理投入, 这种投资方式还要受到环境 (第六因素) 的影响。当然, 在人的创造力成分中, 智力的元认知能力是创造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根据这个理论, 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时, 要关注学生元认知的训练, 让学生主动控制和监督自己的认识活动, 而不是由外界监督和控制, 就会收到既不降低思想的灵活性又增加实用性的效果。这对于学生主动地重新定义问题也会起到主动限制和提高思维实效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各科知识的特点, 注意训练学生控制与调节自己智力过程的能力, 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

同时, 这个理论也认为, 一定的知识储量也是创造的必备条件。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当然, 简单的知识积累也是不可能产生创造的, 甚至知识的积累、规则定义等过于纯熟还会导致思维僵化和墨守成规。在教学中为了使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创造, 一方面我们要教知识的用途,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需要灵活地综合运用各门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 提供理解知识用途的条件, 使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此外还要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学生提供从各个方面来看待所学知识的机会。

另外一方面, 环境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因此, 我们的教学就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个相互作用情境, 安全自由的心理气氛, 在这个环境中, 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的动机得到培养和激发。学生喜欢表现自己, 敢于与众不同, 在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不同时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 并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困难, 战胜困难, 愿意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成长起来, 并相信自己有战胜困难的能力和方法, 遇到不明情境和问题时一方面努力探索, 另一方面还在耐心等待问题明朗化, 不能因急于求成或为追求社会 (或他人) 赞同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在学习动机方面要努力培养和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兴趣, 使他们对任务本身感兴趣, 而不是对完成任务后获得的奖赏感兴趣, 要使儿童有机会从事他们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活动。

2“发挥自我、发展个性、重在能力”的学生评价方式的原则

(1) 既重结果, 更重过程的原则新的课程改革理论认为, 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在于取得了多大的成果, 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了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了解了知识生成的一般程序。从这个目标出发, 我们在对学生的评价时, 就应该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完整与否。当然, 学习应该有一个结果, 如果不给学生一个结果要求, 学生的学习活动积极性就可能打折扣, 因此, 我们同时要求学生尽量完成学习结果, 在评价时, 把学习结果也作为评价的一个部分。

(2) 评价方式多样化原则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一个评价, 但评价的方式却不是唯一的, 而且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因此, 在评价时, 切忌评价方式的单一化。我们在建立评价方式时要努力用多种方式来综合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师生互评相结合, 综合考虑社会效应的评价方式。

(3) 评价内容综合化原则学生的学习活动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 一个学生的发展也是多方面的, 在评价的时候就应该从学生全面发展角度出发, 综合考察学生的能力。我们在建立评价方式时, 注意从学生的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来建立评价体系。

(4) 激励性原则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评价体系要我们的评价尽量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关注学生、教师、学校等的发展。因此, 我们在对学生开展评价活动时, 要求通过评价, 让学生发现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或不足, 从而体验到成功, 发扬自己的长处, 改正自己的不足。

(5) 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评价是对一个人活动的评判和观点, 因此单一的教师评价主体不可能发现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 而伙伴、自己和其他人员对学生的了解就全面得多。我们在建立评价方式时, 需要教师评、小组评、个人自评相结合的原则, 把这三个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综合起来作出对学生

3“发挥自我、发展个性、重在能力”的学生评价方式的目标

评价活动中, 我们把评价目标分为基础性目标、伴随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三个方面。

(1) 基础性目标即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需要具备的各种基本能力的培养, 包括“问题意识”, “信息素养”, “实践能力”, “情感体验”, “合作精神”等。

(2) 伴随性目标它是指由特定问题情景引发的目标, 涉及与学习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可由教师、伙伴进行评价, 评价信息是情景化的, 评价结果一般表示为对活动的成绩和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3) 表现性目标它是指鲜明个体差异的创造性实践表达。主要通过成果展示进行评价。可以由学生自己、伙伴与社区公众进行评价, 评价的信息随机产生, 评价的结果一般表现为对个体的特定考察和对作品的定性分析。

我们通过对以上评价目标的实现,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交流和管理功能, 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全方面发展。

4“发挥自我、发展个性、重在能力”的学生评价方式的指标

评价指标应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和目标, 参照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要求, 可以把评价分为指标以下方面:

(1) 品德发展水平:围绕学生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理想信念等方面开展。其根本目标是以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学业发展水平:围绕学生通过学习活动, 掌握的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展开。其根本目标是为学生打好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3) 身心发展水平:围绕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健康生活方式、审美修养、人际沟通、情绪行为调控等方面展开。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4) 兴趣特长养成:围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好奇心、求知欲、爱好特长、潜能发展等方面展开。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摘要:教育部6月启动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要求建立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发挥自我、发展个性、重在能力”的学生评价方式从“多元智力”理论、斯坦伯格创造力投资理论出发, 构建了“重视学习过程、多元综合评价、以评促学 (促教) ”的评价原则,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交流和管理功能, 促进品德、身心、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的全方面发展。

关键词:绿色评价,学习方式,多元价值,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心智的架构》Frames of Mind, Gardner, 1983

[2]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1.01

[3]“多元智能理论”呼唤多元的教育评价《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2年第9期高雅丽

[4]创造力的投资理论及其对创造性教学的启示《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张景焕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教基[2001]12号)

【自我构建】推荐阅读:

渠道构建07-20

主观构建06-03

成功构建06-06

理论构建06-09

设施构建06-14

表象构建06-17

审计构建06-17

团队构建06-18

品类构建06-22

养成构建06-26

上一篇:新疆奎屯下一篇:医用气体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