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养性吸吮(精选7篇)
非营养性吸吮 篇1
早产儿较足月儿吸吮和吞咽能力低下, 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 胃肠动力差, 胃肠激素水平低, 经口喂养困难, 胎粪排出延迟, 很容易出现胃肠不耐受, 采用合适的喂养方法, 尽早摆脱静脉营养, 对提高存活率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有重要意义, 笔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强予营养性吸吮干预取得明显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8月-2010年12月, 我院收治的早产儿[入院标准: (1) 胎龄30~37周活产儿; (2) 无消化道畸形; (3) 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4) 未使用胃肠动力药]共100例, 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50例, 男28例, 女22例, 平均胎龄 (32.0±2.1) 周, 平均年龄 (2.1±1.2) h, 平均出生体重 (1.6±0.42) kg;对照组50例, 男24例, 女26例, 平均胎龄 (32.2±2.3) 周, 平均年龄 (2.2±1.0) h, 平均出生体重 (1.61±0.39) kg。两组平均胎龄、年龄和出生体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干预组微量喂养前予非营养性吸吮, 即每次吸吮无孔橡皮奶头10min, 1次/3h, 对照组除微量喂养外不予非营养性吸吮, 两组均予静脉营养方法大致相同, 第1天予5%~10%葡萄糖, 第2天加复方氨基酸首次是0.5g/kg, 每天增加0.5g/kg 直至3g/kg, 第3天加脂肪乳, 首次0.5g/kg, 直至3g/kg, 液体总量第1天60~80ml/kg, 每天增加25ml/kg, 直至每天150ml/kg。
1.3 观察指标
喂养不耐受表现: (1) 频繁呕吐; (2) 腹胀; (3) 胃潴留; (4) 胃内有咖啡样物; (5) 排便不畅。
2 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腹胀、呕吐、胃潴留、胃内咖啡样物、排便不畅发生率均高于干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早产儿生长发育与生后早期营养密切相关, 而在生后要保持或接近宫内生长速度, 其胃肠道负担相对较高, 常出现喂养不耐受, 而长期禁食及静脉营养不利于早产儿胃肠功能的成熟, 因此临床迫切需要探索改变这一状况的方法, 非营养性吸吮刺激了口腔黏膜感觉神经末梢兴奋迷走神经, 增加迷走神经活性进而促进胃容受性扩张, 提高胃收缩力, 加快胃排空同时可使胃泌素, 胃动素和血清胰岛素升高, 其中胃泌素和胃动素刺激胃肠蠕动, 并能促进胃酸、胃蛋白酶和胰酶等溶化酶分泌, 有助于早产儿对母乳或配方奶的消化吸收或减少其胃肠营养的不耐受, 血清胰岛素能调节葡萄糖代谢促进营养物质的储存, 故非营养性吸吮能促进早产儿胃泌素和胰岛素的分泌, 促进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提高胃肠营养的耐受性, 使早产儿的体重能快速增长和进奶量较快增加, 有利于早产儿更快的从静脉的营养和胃管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 缩短早产儿的住院时间, 尽早与母亲团聚, 建立母乳喂养, 因此非营养性吸吮是早产儿口饲过程中一种有益的辅助喂养方法, 而且操作简单, 安全有效,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名勤, 江少虎, 等.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血清胰岛素和胃泌素的影响 (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6, 21 (2) :86-88.
[2]杨波, 徐心坦, 李刚.部分胃肠外营养在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 (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5, 20 (8) :742-744.
非营养性吸吮 篇2
关键词:非营养性吸吮,早产儿喂养,耐受
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喂养问题, 也称喂养困难。早产儿早产儿在出生前的营养素完全来自母体输送, 出生后靠自己的胃肠道摄取, 但由于早产儿的胃肠动力的发育与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可能尚未适应这种转变。本文分析我院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临床资料, 探讨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分娩出的早产儿。入选新生儿均满足胎龄为31~38周, 排除肠道发育畸形的患儿, 排除坏死性结肠炎的患儿, 排除使用服用胃肠道动力药物的早产儿[1]。根据入选标准共选出76例早产儿, 在同期住院的早产儿的55.47% (76/137) 。将入选新生儿以盲分法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38例, 男21例, 女17例;对照组38例, 男24例, 女14例。经统计学软件分析, 两组早产儿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情况, 见表1,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喂养方法
两组新生儿均采用配方奶进行口胃管喂养, 以入院时间和病情进行具体分析, 在出生后6~24h进行喂养, 初次喂养量为0.5~1ml, 2h喂养1次, 每天增加1~2ml。观察组新生儿在此基础上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喂养, 在每次口胃管喂养前后, 均给早产儿橡皮奶头吸吮5分钟, 每次喂养吸吮时间为10min, 每日7~8次, 吸吮时间为2周。将早产儿胃肠营养不足的部分通过静脉营养补充。
1.3 处理方法
对于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处理, 要在每次喂奶前抽取患儿胃部残余奶液。如果患儿胃液抽取的是白色未消化的奶液, 则重新注入患儿胃部, 喂养时减去此部分的奶液量;如果患儿胃液抽出的是呈咖啡色的胃液或胆汁, 则以0.9%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洗胃。如果患儿胃潴留的量在上次喂奶量的1/3以上, 则考虑减少奶量或者延长喂养时间1~2h, 或者可以进行红霉素点滴治疗, 剂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10~20mg。如果患儿发生腹胀的临床症状, 进行开塞露通便或者肛管排气处理。
1.4 评价方法
观察两组患儿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与住院时间, 进行统计学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单位以表示, 组间进行t检验, 计数单位以χ2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不同喂养模式的效果比较, 见表2。
3 讨论
妊娠25~30周的早产儿肠蠕动的幅度较低, 无规则节律、压力杂乱;妊娠35周才会形成能推进食物的复合波群, 并且这种波群是随胎龄的增加而增力口的[2]。早产儿, 尤其伴有窒息、硬肿症、感染的早产儿都可导致胃肠动力障碍, 出现喂养不耐受。所以, 在早产儿喂养过程中需要对不耐受喂养进行密切观察, 确保及早发现进行针对性处理, 能够避免早产儿影响缺乏的发生, 同时还能有效预防胃肠道并发症的出现, 比如减少坏死性肠炎等。
口腔是新生儿对外界感知的最初器官, 是新生儿感情与情绪的寄托。新生儿口腔活动主要的方式是吸吮, 而似吸吮可以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非营养性吸吮 (non-nutrltlve sucking, NNS) 和营养性吸吮 (nutritive sucking, NS) 。胎儿在母体受孕中发育成长, 而吞咽与吸吮的有效发育是在怀孕的34周至胎儿出生后, 早产儿由于出生过早而在这方面的发育成熟度不够, 经常会遇到喂养较为困难、胃食管反流、呕吐、腹胀、消化道出血以及便秘等病理情况发生。推测其原因, 可能是胃肠道平滑肌的发育状况较差, 早产儿自主神经存在功能性失调, 胃肠排空时间与足月胎儿相比较长的原因。非营养性吸吮能够为早产儿提供感官与视觉的刺激, 提高胎儿迷走神经的兴奋程度, 促进G细胞从而实现胃酸、胃泌素与胃动素的加速分泌, 改善胃肠运动状况, 加速胃部排空, 从而改善早产儿耐受情况。
有研究指出, 早产儿在NICU监护过程中由于医源性刺激较多, 不避免的诊疗与护理操作都可能对早产儿生理状况的稳定性造成影响。有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可避免的医源性刺激施加过程中给患儿提供非营养性吸吮也能够减轻对早产儿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东明, 杨华姿, 高建慧, 等.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血胃泌素、胃动素水平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2, 17 (4) :307-308.
[2]李云辉.非营养性吸吮对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8 (12) :37-38.
非营养性吸吮 篇3
1 非营养性吸吮与新生儿生长发育
1.1 非营养性吸吮能促进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及胃肠功能的成熟
通过胎儿超声检查, 孕15周时胎儿有吸吮动作, 但直到25周时吸吮仍不能合成完整的摄入吞咽功能。有效的吸吮和吞咽要到34周及出生后逐步发育成熟, 因而早产儿出生后常遇喂养困难、胃潴留、呕吐、胃食道反流、消化道出血、腹胀、便秘等情况, 这种病理现象的发生与胃肠道平滑肌发育不完善,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早产儿胃肠排空时间较长等有关。采用非营养性吸吮给早产儿造成视觉、感觉的刺激, 使迷走神经兴奋, 刺激G细胞释放胃动素、胃泌素及胃酸的分泌, 促进胃肠蠕动, 加速胃排空, 促进胎粪的排泄, 减少食道反流等并发症。早产儿出生后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胃肠道机能的不成熟和营养要求较高的矛盾。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采用全静脉营养或经胃管喂养, 这种治疗方法由于消化系统局部或全部功能刺激的减少而出现早产儿胃肠道废用性萎缩, 吸吮及吞咽功能的消失或减弱。非营养性吸吮的训练, 通过刺激口腔内的感觉神经纤维, 兴奋迷走神经, 改变胃肠调节肽的水平, 促进吸吮反射, 胃肠功能的成熟, 有助于早产儿从静脉营养过渡到胃肠营养, 缩短胃管喂养到经口喂养的时间, 减少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早产儿营养状态, 加快早产儿生长发育, 体重增长快, 缩短住院天数。
1.2 非营养性吸吮能改善新生儿胃肠激素的分泌
Marchini等对126例新生儿进行了研究, 试验组在喂养前30min给予NNS 5min, 在NNS前1min和NNS开始后45s、2min和5min分别取血查胃泌素、胰岛素;对照组每隔30s取血1次, 共6次, 并在5min后取血1次查胃泌素、胰岛素。结果表明, 无论足月儿还是早产儿基础胰岛素水平均与成人相同, 足月儿胰岛素、胃泌素水平在NNS开始后2min和5min时较NNS前有所升高, 且在NNS开始后5min时升高较明显 (P<0.01) , 此研究认为, 这些肽类激素的变化可能是因为奶头刺激了口腔内的感觉纤维而使迷走神经兴奋而引起。
2 早期微量喂养与新生儿生长发育
2.1 早期微量喂养使新生儿肠腔直接接受营养, 对胃肠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必需的
早期微量喂养有助于胃肠道组织结构的完整及消化功能的成熟。动物实验表明, 全静脉营养的小鼠, 仅仅禁食3d, 就会出现肠粘膜萎缩、肠绒毛变平以及乳糖酶发育受阻。与单纯静脉营养比较, 早期微量喂养可以增加肠道组织细胞的发育, 提高胃肠道粘膜酶的分泌及活性。早期微量喂养新生儿肠腔直接接受营养, 可促进胃肠道运动功能的成熟。对缺乏成熟的吸吮吞咽机制和对胃肠道喂养不能耐受的早产儿, 尤其是实行TPN的危重儿, 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采用早期微量喂养的措施, 第3天的胃泌素 (GAS) 水平和第7天的胃动素 (MOT) 水平明显高于禁食组, 因此, 早期微量喂养能提高早产儿胃肠激素的水平, 促进胃肠功能及代谢的成。
2.2 早期微量喂养不会增加吸入性肺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
70年代在新生儿监护中心内发现, 多种原因可造成新生儿肠道缺血或感染, 早产儿易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 增加病死率。从预防的观点出发, 当时多数学者主张延迟喂养。经过近20余年来的观察, 研究表明延迟喂养并未能降低NEC的发生率。Ortag等1980年报告, 对患有不同严重并发症的患儿于生后1d开始喂养未增加NEC的发生率。1987年Sweet等报告, 围产期窒息儿不伴持续性低血压者, 早期喂养不增加NEC发生率。脐动脉插管一直认为是发生NEC的危险因素, 由于插管使局部缺血, 肠系膜血栓形成增加NEC发生的危险性。1988年Xigman等经病理检查指出, 绝大多数脐动脉插管的病例并未见有血栓形成。至今尚无报告证实脐动脉插管与NEC的关系。因此脐动脉插管并非禁食的指征。1989年美国儿科学会的综合资料指出, 婴儿NEC发生最危险因素是母亲患妊高症及极低体重儿。并建议除上述两种情况外, 新生儿宜早期喂养以提高肠道耐受性。
参考文献
[1]董梅, 赵时敏.新生儿的胃肠动力[J].新生儿科杂志, 1999, 14:88, 90.
非营养性吸吮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纳入对象:
选择2013年1月到6月在我科住院的需要静脉穿刺的新生儿102例, 男性60例, 女性42例。胎龄>34周, 阿氏评分1 min>8分, 出生体质量2.2~3.9 kg。其中, 新生儿肺炎22例, 新生儿脓疱疮8例, 新生儿黄疸28例, 先天性梅毒5吸入性综合征16早产儿23例。将102例新生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1例。两组新生儿的年龄、体质量、性别、病情严重程度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
将患儿置于舒适体位, 环境温度在2 2~2 4℃, 湿度55%~65%, 进行静脉穿刺前要使患儿处于安静、觉醒的状态, 喂奶后30 min, 更换尿布湿。观察组在静脉穿刺前1 min戴上大小合适的无孔奶嘴, 让其做吸吮动作, 用胶布贴好固定, 直致操作完毕, 再把奶嘴取下。另外让操作熟练的专科护士为患儿进行手背静脉穿刺, 对照组在没有对患儿任何疼痛干预的情况下由专科护士为患儿进行手背静穿刺。由另一名护士在针头刺入静脉即刻进行疼痛评分, 并记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1.3 评价指标:
新生儿疼痛评分运用新生儿疼痛估量表 (表1) 进行评分, NIPS是由加拿大安大略儿童医院制定, 主要用于早产儿和足月儿操作性评估, 它包括面部表情、哭闹呼吸、形态、手臂、腿、觉醒状态。NIPS总分之和为6分, 最低为0分, 最高为7分, 分值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评分标准见表1。穿刺成功的判断标准:一针见血为穿刺成功, 否则失败。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方式,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进行NIPS评分的两组新生儿结果的比较:
观察组NPIS评分为 (3.29±1.33) , 对照组为 (5.50±1.67)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t=7.27, P<0.01) 。
2.2 两组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比较, 见表2。
注:χ2=5.31, P<0.05
3 讨论
在新生儿监护室, 大多数患儿都要接受如静脉穿刺这种反复的、急性的疼痛刺激, 长期以来对新生儿疼痛都未引起重视和处理, 认为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 疼痛的敏感性差, 对伤害性刺激反应也不明显。目前已有研究证明, 新生儿 (包括足月儿及早产儿) 不仅能感知疼痛, 而且能记忆疼痛, 他们甚至比年长儿和成人对痛的感知更加强烈和敏感[1]。在美国患儿的疼痛的护理, 是除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外的要每天观察的第五个生命体征。大量研究证实, 新生儿出现反复疼痛刺激, 会造成一系列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 近期影响有睡眠觉醒状态、食欲的改变, 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颅内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激素和代谢水平变化、血糖过高或过低;儿童期会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认识行为障碍和适应能力差等;新生儿期受到强烈疼痛刺激可能形成记忆, 这种不愉快记忆可能与成年期发生神经症状或心理障碍疾病有直接关系[2]。因此, 我们在进行静脉穿刺时给予患儿一定的干预来缓解其疼痛, 是非常必要的。
非营养性吸吮是指在新生儿口中放置无孔奶嘴, 以增加其吮吸动作。非营养性吸吮可让新生儿NIPS评分分值降低, 是可以用来缓解新生儿疼痛。是因为非营养性吸吮可以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 促进5-羟色释放而产生镇痛效果, 并可通过减少负性刺激的总量阻断疼痛传导的途径缓解新生儿疼痛, 还可通过阻断负性反应诱导的痛觉过敏反应来调节疼痛反应[3]。本研究显示, 疼痛评分观察组为 (3.29±1.33) , 对照组为 (5.50±1.67) , 两组比较有明显性差异 (P<0.01) 。说明非营养性吸吮对新生儿的镇痛效果是明显的, 适用于新生儿病区各种侵入性操作疼痛的预防和治疗。此操作简单、方便, 单人可操作, 适合用于临床。
摘要:目的 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减轻新生儿静脉穿刺时疼痛的效果。方法 将102例新生儿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1例。观察组在静脉穿刺前1 min戴上大小合适的无孔奶嘴, 让其做吸吮动作, 用胶布贴好固定, 直致操作完毕, 再把奶嘴取下。对照组在没有对患儿任何疼痛干预的情况下静脉穿刺。应用新生儿疼痛估量表 (NIPS) 评分标准。结果 疼痛评分观察组为 (3.29±1.33) , 对照组为 (5.50±1.67) , 两组比较有明显性差异 (P<0.01) 。结论 说明非营养性吸吮对新生儿的镇痛效果是明显的, 适用于新生儿病区各种侵入性操作疼痛的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非营养性吸吮,静脉穿刺,新生儿
参考文献
[1]冯艳华, 姚银莲, 廖桂姨.吸吮减轻新生儿静脉穿刺时疼痛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 2009, 16 (4A) :46.
[2]杨蓉, 刘峰.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护理干预[J].浙江临床医学, 2008, 10 (6) :855-856.
非营养性吸吮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海丰县彭湃纪念院新生儿科自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住院的早产儿68例,均符合下列条件:(1)早产儿适于胎龄儿,出生体质量<2500g,胎龄<35周;(2)需间断鼻胃管喂养(INGP);(3)排除颅内病变、感染、窒息、消化道畸形、遗传代谢性疾病。
随机分成干预组(NNS联合抚触)及对照组(单纯间歇鼻胃管喂养)各34例。干预组男21例,女13例;对照组男24例,女10例,胎龄28~35周,平均32周,其中1050~1500g 25例,平均1553 g,1500~2000g 43例。两组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1],两组日龄、性别、胎龄、胎产式、体质量、5min Apgar评分,身长、头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1.2.1 常规营养方案
1.2.1. 1 配方乳及营养方案
(1)肠内营养两组均采用同一种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于生后6~36h,平均20h,开始喂奶,均采用间歇鼻胃管喂养。喂养量,出生体质量1000~1500g者,10m L/次,每2h一次,每天每次增加1~2m L,>1500g者,20mL/次,每2h一次,每天每次增加2~4mL,增到最大奶量为20mL(kgd)。肠道营养达418k J(kg d)时停用静脉营养。(2)肠道外营养。生后第1天静脉输10%GS溶液,糖4~6mg/kg min),每天增加0.5~1mg/(kg min)。维持血糖2.6~7.0mmol/L,第2天给静脉滴注6%小儿安基酸,从0.5~1.0g/kg起,依液量增加到最大不超过3g/(kgd),第3天给予静脉输入20%脂肪乳液,从0.5g/kg起,每日以0.5g/kg递增,不超过3g.(kgd),总液量第1天50mL/kg,按10mL(kgd)增加,至150m L/(kgd)。肠道总营养达418.4kJ(kgd)时,停用静脉营养,即达全肠道营养。
1.2.1. 2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及处理
(1)频繁呕吐(≥3次/d);(2)奶量不增加或减少(>3d);(3)胃潴留(潴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
处理:在喂养过程中,如果胃内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则继续补给预计量,若下次仍有残留,奶量应减少2~4m L,或暂停喂养一次。一般不主张停喂。
1.2.2 干预组在常规营养方案的基础上,施加:
1.2.2.1 NNS
自入院后用消毒的无孔橡皮奶头,在患儿安静状态下,喂养间歇期刺激吸吮8~10min/次,8~10次/d,吸吮期限10d。
1.2.2.2 抚触专人负责,在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均在生后24h)开始,2~3次/d,每次15min。选择在上、下午及傍晚进行,采取全身按摩法,让患儿全身裸露,室温28~30℃,在安静、舒适、温馨的环境下对患儿头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掌、手指、足底、脚趾、背部等进行全身按摩,着重按摩背部(捏脊)及双侧足三理穴。
1.2.3 监测指标
(1)喂养不耐受情况,记录胃残留奶量。(2)肠道营养达418.4k J(kg d)时间。(3)平均住院日。(4)生长发育指标、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生后第14天患儿头围、身高增长。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数据分析软件处理,两组样品数据用±s表示,行t检验和χ²检验。
2 结果
2.1 早产儿喂养情况及喂养不耐受情况
两组早产儿开奶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胃残留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2 干预组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及平均住院日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2.3 生长发育情况
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头围、身高增长方面,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早产儿特别是孕周<32周的早产儿,因吸吮和吞咽不协调,不能经口喂养,故胃肠道喂养的初期多为经胃管喂养,由管饲过渡到经口喂养需要依靠吸吮功能的成熟,并且与吞咽,呼吸相协调的吸吮必须通过学习和锻炼[2]。文献报道,鼻胃管喂养期间给早产儿以NNS可加快其吸吮反射的成熟,提高吸吮、吞咽功能的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使早产儿尽量达到肠道喂养,并通过刺激口腔内感觉神经纤维,促使迷走神经兴奋,从而影响了胃肠激素水平[3],使GAS、MOT水平增高,刺激胃动力和胃肠粘膜的生长发育,提高喂养耐受,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
Dipietro等[4]研究发现,NNS使早产儿睡眠时间明显增加,觉醒和烦躁时间减少,给予NNS的早产儿在管饲开始后3min重新进入睡眠,而未给予NNS的早产儿则需11.4min才能进入睡眠状态。这些作用对胎龄<32周的早产儿更明显,这说明,NNS可使患儿感到温暖和安全,使早产儿镇静,活动减少,氧合改善,能量消耗减少,体质量增加。
抚触也可使迷走神经的紧张性提高,从而促进胃肠激素,如胃泌素、胰岛素等的释放,使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有助于体质量的增长[5]。李英等[6]报道,抚触可使早产儿喂奶量、体质量、头围、身长、血红蛋白值增加。另外,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在感受器,故抚触可加强对感觉的刺激,抚触的早期干预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同时抚触又是一种情感的交流,相当于一种语言,使新生儿情感有所回馈,相当于给予被剥夺的母爱的弥补,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本研究证实了非营养吸吮联合抚触有利于早产儿的喂养,缩短静脉营养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顺利渡过喂养难关,加快早产儿生长发育、体质量增长、缩短住院时间。张玉侠等[7]也报道,非营养吸吮联抚触可以诱导胃肠功能成熟,明显缩短胃肠营养时间。
总之,非营养吸吮联合抚触能尽快诱导胃肠功能成熟,明显缩短胃肠营养时间,且操作简便,费用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银,廖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2.
[2]Hafstrom M,Lundquist C,Lindecrantz K,et al.Recordin nonnutritive sucking in the neonate:description of an automatized system for analysis[J].Acta Padiatr,1997,86(1):82-90.
[3]岳晓红,赵翠霞,王红宇,等.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胰岛素及生长抑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6(4):277-280.
[4]Dipietro JA,Cusson RM,Caughy MO,et al.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 effects of non-nutritive sucking during gavage feeding in preterm infant[J].Pediatr Res,1994,36(2):207-214.
[5]Bier JA,Fergycison AE,Morales Y,et al.Comparison of skin-to-skin contact with standard on low-birth-weight infants who arebreast-feed[J].Arch Pediatr AdolescMed,1996,150(12):1265-1268.
[6]李英,王琼莲.婴儿抚触疗法及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5):266-267.
非营养性吸吮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012年7月-2013年12月无严重窒息、无消化道畸形、生后需经鼻饲管喂养的VLBWI 4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6例,女21例, 人院日龄0.1小时~2小时,出生体重为1 190g~ 1 500g,胎龄29~33周。根据住院号末位数为单数的作为NNS组,末位数为偶数的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出生体重、胎龄、性别、Apgar评分、入院日龄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1.2喂养方法
两组均采用同一种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热量不足者采用静脉营养、药物治疗等常规治疗措施。干预组在每次饲管喂养前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在每次饲管喂养时给予VLBWI吸吮无孔橡皮奶头3~5min,8~11次/24h,吸吮时间至停用管饲喂养。对照组VLBWI单纯进行鼻胃管喂养,不进行非营养性吸吮。于生后24h内开始喂养,当出现腹胀、呕吐、消化道出血时则暂时减少奶量或停喂观察,营养不足部份由静脉营养补充。开始喂养每次1ml,每3小时1次,如无溢奶则每天每次增加1~2ml。鼻饲前均应从胃管回抽以了解胃排空情况、胃滞留物性质与量,根据残奶量决定是否注入新鲜奶液及注入的量。非营养性吸吮时及鼻饲后均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早产儿呼吸、肤色、腹部的情况,注意有无面色改变、恶心、呕吐等情况。
1.3观察指标
1喂养不耐受指标[5]:呕吐(频繁呕吐≥3次/天, 或呕吐物为咖啡色样液体),腹胀(喂奶前测腹围,较前增加1.5cm),胃潴留(喂奶前抽出胃内容物量超过上次喂奶量的30%)。有以上之一或以上者为喂养不耐受。2喂养相关指标:开奶时间,达到经口全胃肠喂养时间。3生长发育指标:每天测一次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
1.4所有数据输入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所有计量资料用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平α= 0.05。
2结果
2.1两组喂养不耐受指标比较
实验组呕吐、腹胀、消化道有咖啡样物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P>0.05)。 实验组胃潴留的发生率5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喂养及生长发育相关指标比较
实验组开奶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饲管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3.1 VLBWI由于胃肠 消化功能、黏膜屏障 功能、动力功能均不成熟,胃排空延迟普遍存在,胃肠激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足月儿,因而喂养过程中容易出现胃潴留、腹胀等情况。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早产儿由鼻胃管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需要依靠吸吮功能的成熟,吞咽、呼吸协调的吸吮必须通过学习和锻炼[6]。并且早产儿从胃肠外营养转换到完全经口喂养通常需要经历5~7个阶段.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阶段就是从管饲转换到完全经口喂养[7]。在胃管喂养的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能帮助早产儿建立有节奏的吸吮和吞咽模式,并通过刺激口腔黏膜感觉神经末稍,增加迷走神经活性,进而促进胃容受性扩张,提高胃收缩能力,加快胃排空;而且NNS通过刺激口腔纤维迷走神经兴奋而影响胃肠激素水平迷走神经兴奋,刺激早产儿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OT)的分泌及生长抑素分泌降低[8],促进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成熟,提高胃肠营养的耐受性。本研究中实验组胃潴留发生率、饲管喂养时间缩短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非营养性吸吮可有效刺激患儿吸吮反射,增强吸吮力和吞咽功能协调性,促进胃肠蠕动和排空,有效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消化功能的成熟和发育,有利于尽早建立经口喂养。而两组患儿喂养过程中在呕吐、腹胀、消化道咖啡色物发生率方面,实验组发生率要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该类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喂养的量有关。
3.2本研究中发现实验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NNS可能加速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的增长。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NNS对早产儿的状态、行为模式有明显的影响,使早产儿活动、睡眠时间明显增加,活跃觉醒时间和烦躁时间均减少[9],使患儿镇静,活动减少,氧合改善,使能量利用减少;也有研究表明,NNS能刺激舌脂酶及其周围组织分泌一种咽脂酶,可以改善脂肪消化[10];NNS还促进了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如GAS、MOT、胰岛素水平增高和生长抑素水平下降,促进了胃排空和营养物质的储存,因而在不增加能量摄取的情况下,使生长加速。
3.3在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时,VLBWI相对吸吮力弱,吸吮较费力,吸吮时与呼吸欠协调会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吸吮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情况,发现面色发黑,氧饱和度下降要及时干预,停止吸吮,总吸吮时间不可过长,3~5分钟即可。吸吮力欠佳时可用橡皮奶头缓慢、轻轻地来回刺激口腔,或用手指轻轻刺激口角、口唇,诱发吸吮反射出现。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喂养方式,VLBWI饲管喂养期间给予NNS,可以刺激VLBWI胃肠道生长发育,加速胃肠功能成熟,改善喂养不耐受,缩短饲管喂养时间,尽快向经口喂养过渡,同时促进VLBWI体重增加。
参考文献
[1]熊峥嵘,朱慧娟,曾建武,等.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消化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3):1195-1196.
[2]米本勇,肖妍.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肠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影响[J].现代临床医学,2010,36(6):423-424.
[3]陆兆美,陆兆柏.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0):9-11.
[4]董梅,王丹华,丁国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87-90.
[5]黄瑛,邵肖梅,曾纪骅,等.新生儿喂养困难与红霉素促胃肠动力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11):696-693.
[6]丁晓华,王松,李胜玲.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7):636-638.
[7]Anderson GC,Behnke MG,Nancy E,et a1.Self-regulatory gay.age-to-bottle feeding for preterm infants:effects on behavioralstate,energy expenditure,and weiish gain[M].New York:Springer,1990:83-97.
[8]赵翠霞,岳晓红,薛辛东.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血胃泌素与胃动素及胃排空的影响[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22(2):65-67.
[9]Dipietro JA,Cusson RM,CaughyMO,et al.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 effects of nonnutritive sucking during gavage feeding in preterm infants[J].Padiatr Res,1994,36(2):207-214.
非营养性吸吮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新生儿科需要静脉穿刺的足月新生儿200例,男110例,女90例,日龄1~28 d。入选标准: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出生后未接受过疼痛刺激。排除标准: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先天性心脏病、吸吮能力差,禁食,不能口服葡萄糖液等对评估标准产生影响的患儿。随机将其分成正常对照组(未加任何干预)、干预Ⅰ(哺喂葡萄糖)组、干预Ⅱ(非营养性吸吮)组、干预Ⅲ(哺喂葡萄糖液加非营养性吸吮)组,各组新生儿的性别、体质量、胎龄、日龄等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各组均采用威高24G密闭式留置针,均穿刺新生儿左手背静脉,在穿刺前60 min喂奶,以排除饥饿因素对研究的影响,要求所有的穿刺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固定人员进行操作,且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影响实验结果,并由助手同步应用新生儿疼痛量表(NIPS)评估各组新生儿疼痛程度。
1.2.2 干预方法
干预Ⅰ组在每次穿刺前1 min至穿刺结束用去除针头的1 m L无菌注射器将25%葡萄糖0.5~1 m L缓慢分次滴注于婴儿舌尖上;干预Ⅱ组在每次穿刺前1 min至穿刺结束给予安慰奶头吸吮,整个穿刺全过程保持安慰奶嘴在患儿口中;干预Ⅲ组在穿刺前1 min予吸吮25%葡萄糖液0.5~1 m L,然后口中放置安慰奶嘴以增加吸吮动作,且安慰奶嘴在患儿口中至操作完成。
1.2.3 评价指标
在操作刺激前2 min和刺激后1、5、10 min均由同1名护士应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2],评估各组新生儿疼痛程度,该护士经过专门培训,NIPS的内容有5个行为指标和1个生理指标,分别为面部表情、哭闹程度、呼吸形式、上肢动作、下肢动作、觉醒状态。该表是由加拿大安大略儿童医院制定,用于评估早产儿和足月儿操作性疼痛,如动脉、静脉穿刺等。总分为7分,最低为0分,分值愈低表示疼痛愈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疼痛评分比
在给予静脉穿刺前各组患儿的疼痛评分为0分,静脉穿刺操作完成后10 min各组患儿的疼痛评分为0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各组刺激后1、5 min的疼痛评分比较
刺激后1、5 min,各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Ⅰ组与干预Ⅱ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Ⅲ组分别与干预Ⅰ组与干预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在住院期间会遇到检查或治疗引起的操作性疼痛,尤其是危重的新生儿。而新生儿因缺乏良好的神经抑制作用,对传入的刺激产生夸大和疼痛过敏反应[3],因此,医护人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新生儿操作性疼痛,增加新生儿的舒适度,减小疼痛所致的不良影响。国内外学者采用了多种缓解疼痛的措施,可有效减轻新生儿疼痛引起的心理不适与行为异常,有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国内外报道,口服糖水可有效缓解疼痛[4,5,6,7,8]。目前认为其止痛机制为,通过甜味觉,激活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释放,产生镇痛效果[9]。时亚平等[10]研究报道指出,非营养性吸吮能够减少足跟采血所致的新生儿疼痛。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和机械感觉器提高疼痛阈值,促进5-羟色胺的释放产生镇痛效果[11],且葡萄糖与非营养性吸吮有协同作用,能更减轻疼痛刺激[12,13,14]。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P<0.05;与干预Ⅲ组,bP<0.05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静脉穿刺可引起新生儿出现明显的生理和行为反应。在新生儿静脉穿刺操作中,做好护理干预的同时,要及时进行疼痛评估,灵活掌握抚触的应用时机和重视联合护理干预使用的有效性,采取最合理的联合方法,以达到良好的减轻疼痛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验证了急性、短暂性疼痛刺激可使新生儿出现明显的生理和行为反应,验证了糖水和NNS具有协同作用。同时发现在新生儿操作性疼痛刺激中,重视联合护理干预方法使用的同时,注意各项干预措施之间的协同作用,及时进行疼痛评估,灵活掌握各项干预措施的应用时机,采取最合理的联合方法,以达到良好的减轻疼痛的效果。此外,上述研究报道为非药物疗法对单一疼痛刺激干预近期不良影响的有效性,而对多次疼痛刺激的干预效果及其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远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哺喂葡萄糖液加非营养性吸吮减轻新生儿静脉穿刺时疼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住院患儿200例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干预组Ⅰ(哺喂葡萄糖液)、干预组Ⅱ(非营养性吸吮)和干预组Ⅲ(葡萄糖液加非营养性吸吮),每组50例,采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eonatal infant pain scale,NIPS)分别于静脉穿刺前2 min和穿刺后1、5、10 min比较4组疼痛程度。结果 疼痛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各干预组间与正常对照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Ⅲ与干预组Ⅰ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Ⅲ与干预组Ⅱ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哺喂葡萄糖液、非营养性吸吮均能减轻新生儿操作性疼痛,且联合应用效果优于单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