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建筑

2024-10-01

医疗建筑(精选9篇)

医疗建筑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项高新技术在医疗设备上的应用愈加广泛。医疗设备在现代化医院建设投资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了40%以上。医疗设备的发展使医院建筑的空间、功能规划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如何让新购置的医疗设备发挥最大的功效, 是医院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医疗设备对建筑规划布局及空间要求

(一) 选址

医疗设备与医疗建筑相辅相承、互相依存, 共同构成现代医院的硬件设施主体。医疗设备用房必须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人流、物流、医疗功能布局和医院的长远发展需要, 以满足设备的使用要求, 达到方便患者诊疗的目的。因此, 广泛听取设备制造商、使用科室和有关主管部门的意见, 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 才能在总体上满足整体性、区域性、合理性三个方面的要求。

从医院的布局合理性考虑, 在交通便捷, 最大限度地满足设备安装和使用的环境要求, 减少对非诊疗人群影响的前提下, 医疗设备选址应尽可能地为患者和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便利和温馨的环境。另外从相关科室的相对集中性考虑, 如门诊设备宜放在门诊区, 医技设备宜放在医技区, 放射设备因门诊和病房患者都要使用, 且日常工作量大, 宜选择放在门诊和病房之间。

为便于运输、安装, 一些大型医疗设备应考虑安装在低层。直线加速器、Co60等设备应远离办公区、病区和生活区。

(二) 功能布局

功能布局要充分了解设备所需各组成部分的使用功能和要求, 如设备间、操作室、工作室及辅助设备室等, 然后还要充分考虑工作用房的要求如医生办公室、登记室、示教室等。布局要合理, 便于工作人员操作使用及担架、轮椅的进出。

(三) 空间要求

应保留足够的设备安装和使用空间, 预留设备运输通道和维修空间, 充分考虑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诊疗便利。

1. 尺寸。

大型医疗设备一般比较笨重, 不易移动, 在设计时应考虑预留一定的空间便于维修, 要便于工作人员和患者甚至推车、担架的出入。有的机房顶部需要安装吊臂, 若高度不够, 安装吊臂时可能与其他物体碰撞, 甚至发生伤害患者和损害设备的危险。为了适应医院的发展, 设计时一般应有预留室, 以备添加新设备。

2. 地面及顶棚。

地面要求平坦、光洁、无尘, 水泥或磨石地面即可。但为了有效地防潮、防电击, 最好选用木质或高级PVC地板。地面要留有电缆槽, 便于布线。地面的承重能力应符合设备的要求。如果设备安装在有地下室或者二层及二层以上楼层, 特别要考虑安装设备楼板的承重能力。房顶结构应牢固, 能承受悬挂设备 (如X光机的吊轨、手术室无影灯等) 的重量和使用时产生的扭力。

3. 设备运输及报废通道。

为方便大型设备安全、顺利搬运, 室外至机房应有平坦、通畅的运输通道, 设计时应考虑门窗、走廊的高度和宽度。若设备安装在二层或二层以上, 必须考虑吊运通道及吊运设备的进出及停放位置, 以保证设备的安全搬运。

4. 人性化考虑。

一些特殊检查需要患者全裸或脱去上衣, 为了保护患者的隐私, 应配备有更衣室或屏风、布帘等设施;患者候诊区可考虑安装背景音乐等设施;检查室的色调应以素淡为主, 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二、安全防护及电磁屏蔽

(一) 安全防护

国家卫生、环保、公安等部门对各类具有放射线设备的防护, 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在设计和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如加速器机房混凝土防护墙的厚度、防护门的铅当量、防护门与治疗室之间的“迷路”、治疗室通风换气次数、治疗室外面的辐射警示以及穿过防护墙的导线导管对防护效果的影响等, 都要认真考虑, 不能有丝毫马虎。

(二) 电磁屏蔽

由于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高频电磁波, 为避免电磁波的相互干扰, 确保所有设备的正常运行, 必须采取有效方法进行电磁屏蔽。核磁共振和一些电生理设备如肌电图、脑电图、听力检查设备等对电磁屏蔽的要求相对较高, 应采用导电良好的金属材料作屏蔽体, 如铜皮、铜网等。

三、电源及地线配置

(一) 电源配置

供电系统包括设备主机及其配套辅助设备工作所需的交流电源, 有条件的医院最好为大型设备配置独立的专用电源变压器, 变压器容量应大于该仪器设备的最大功率。如不具备该条件, 变压器分配给设备的电源容量则必须大于设备的最大额定功率。从电源变压器至机房必须铺设独立的电力电缆 (铜芯线) , 且在此电力电缆上禁止接入大功率电感性负载, 如空调、电梯、冷冻机等, 以避免其它大功率负载设备在起动、停止时产生对医疗设备的干扰。同时为保证电源内阻要求, 电缆线径须足够粗, 其截面视电缆总长度而定。电缆线进设备机房后必须有专用的配电箱, 配电箱装有电源总开关、合适的熔断器或过流保护器、漏电保护器、交流接触器、电压表、电流表等。仪器设备用电和其他辅助用电有独立空气开关, 以免相互干扰、相互影响。电源供电线路布线要合理、避免电源干扰。电源开关位置要设置合理、便于操作, 同时在机房墙壁的适当位置配置一定数量的插座、便于安装和维修时使用。要尽可能地采用双路供电、自动切换方式。机房须配备专用电源净化稳压器。

(二) 接地

各种医疗设备都需要进行保护接地和信号接地, 有些设备还需要屏蔽接地。通常大型贵重设备的接地要求很高, 接地电阻通常要求小于4欧姆, 精密仪器设备的接地电阻小于2欧姆。为保证接地电阻的低阻抗, 可以采用缩短接地线长度, 增加接地导线截面积, 多点并联等方法实现, 接地线一般为35平方毫米以上的多股铜线。具体可采用铜板、钢板、钢管、角钢等材料作接地体, 尽可能地选择湿润的土壤, 间隔1米左右多点深埋, 并用饱和盐水浇灌, 以增大导电率。

四、设备运行环境及排放系统的要求

(一) 设备运行环境

大型医疗设备对工作环境的要求很高, 由于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导致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并不鲜见。应根据当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配备空调、除湿、加湿机以及除尘设备, 并配有温度、湿度自动检测和控制系统, 确保仪器设备机房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机房内严禁出现冷凝水现象及空调管道的滴水现象, 应设计好空调风管走向和送风口。机房通风口应安装空气过滤器, 以免灰尘颗粒从外面进入机房, 有条件或有特别需要的可采用恒温恒湿机。如需开展心脏介入等无菌要求高的治疗项目, 还应按层流手术室洁净要求设计。

(二) 供排水、供排气、汽系统

有些仪器设备在操作使用过程中需要水 (自来水、纯净水) 、高压气体 (氧气、空气等) 、负压气体、高温高压蒸汽, 必须配备相应的供排水、供排气、汽的配套管道及设施。

1. 供水系统

供水系统要考虑适合于仪器设备工作需要的压力、流量、水质 (p H值、硬度) 、洁净度 (无杂质、装有过滤装置) 。如血液透析机进水要求很高, 必须安装反渗水系统。

2. 供气系统

目前大型医院使用的主要气体如氧气、空气、氮气、CO2、氩气等都已经实现了中央供气, 气体供应系统要考虑到气体的压力、流速、流量、无灰尘杂质 (安装有过滤系统) 、纯度等。

3. 供汽系统

医院中各类蒸汽压力灭菌设备都要使用高温蒸汽, 因此需要预留进汽管道。蒸汽供应应考虑蒸汽的压力、蒸汽质量 (含水量少的饱和蒸汽) 、无杂质 (安装有过滤装置) 等。

4. 废气、废水等排污管道系统

一些设备在操作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物、废水、废气及有毒气体, 如病理科标本处理后产生的污物、污水, 环氧乙烷消毒的环氧乙烷气体、内镜消毒后产生的污水;核医学科放射性核素产生的污水、激光相机产生的污水等。相关的设备用房设计时应有通畅的污物清运通道及废气、废水等排污管道系统, 排污管道应密封且牢固不易发生腐蚀, 以免产生泄漏, 引起环境污染、人员中毒和设备损坏。废气、废水应统一进入医院的中央污水处理系统, 做无害化处理。核医学科的污水需要经过衰变处理后才能排放。

五、通信网络及远程服务工程

通信网络及远程服务系统指为实现仪器设备系统之间、医院科室之间、医院网络之间、远程医疗会诊 (如PACS、HIS等) 以及医院的计算机管理而铺设的通信网络 (如果要求较高, 安装所网络线采用光纤, 反之可采用普通的网络线) 。一般要求连接安全可靠、传输速度快, 网络布线原则上要求强电 (动力电和照明) 和弱电 (通信网络) 分开布线, 同时网络通信线采用金属管屏蔽, 以免外界干扰引起网络瘫痪。

六、医疗设备与医院建筑的整合

医院建筑的部门空间愈细化、功能愈趋多样、机电设备愈趋复杂, 系统整合的必要性即愈突显重要。病房空间的系统化、现代化设计, 建筑与医疗设备的密切整合, 既满足了医疗现代化功能, 又可提升空间品质。

(一) 建筑医疗设备

建筑医疗设备是指与建筑一体化, 不可分割, 与建筑同步设计、同步施工的医疗设备是建筑技术、医疗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与其他医疗设备相比, 它具有如下特点:机电一体化、强弱电一体化, 系统庞大、管理任务繁重, 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目前医院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建筑医疗设备有:洁净手术部、特殊病房 (层流病房、ICU、睡眠呼吸监测病房、成组套装化的听力检查室、康复治疗室等) 、中央呼叫系统。大型医疗设备及其机房随着智能化程度的提高, 已经越来越不可分割, 正逐渐上升为建筑医疗设备。另外, 医用气体供应系统 (包括中心供氧、中心吸引等) 本身是医疗设施, 随着系统化、集成化程度的提高, 从储罐、机组到应用终端已经实现了全程监控, 严密地形成了一个整体, 因此也可以视为建筑医疗设备。

(二) 发展趋势

在形态上, 医疗设备朝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 一为大型化, 二为小型化。由于高能物理的应用, 各种大型设备纷纷被开发出来, 最典型的就是核子医学和放射部门的MRI、CT、PET、DSA、DR、CR等;另一方面, 为作业方便或分散布置需要, 同时微型机械、电子化、数字化科技的发展, 使医疗设备向小型化、轻便化、精致化发展, 如手提X光机、便携B超、电子式血压计、腹膜透析等。

由于医疗设备的这些发展变化, 为增强医院建筑的应变能力, 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建筑理念将有助于提高建筑自身的“宜变性”。

1. 机电系统灵活性。

相关机电系统配套应有较佳的灵活性, 以适应医疗设备的变化需求如地板线槽、设备管沟、设备裙板、设备柱、设备层、设备廊、管道井、维修式管道间等合理布置, 这些都有利于医疗设备的安装或维修更新。

2. 结构系统柔软性。

为适应不同医疗设备的安装条件, 建筑结构应有较佳的柔软度, 在系统上尽量避免选用墙式结构系统, 而以框架系统较适宜;在结构荷载能力上, 则宜适度提高设计参数, 有利于重型设备的安装需要。

3. 建筑空间开放性。

为便于不同医疗设备的安装或增设, 并整合建筑空间, 空间计划应保持较高的开放性;如相邻部门空间属性的相容性与排他性区分定位, 尽量采用轻构造组装式隔间墙及适度加大建筑层高等设计方式。

随着医疗设备渐趋精密复杂和智能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医疗设备对医疗建筑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强, 如何整合医疗设备与医疗建筑资源, 已经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设备采购及建筑建造前需要组织各相关使用部门、建筑设计、医疗设备管理等专业人士参与, 以便对医疗设备系统作深入了解与合理选择, 确保设备系统的正确运作及稳定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设备及医疗建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兆岳, 赵文干, 田巨龙.建筑医疗设备是信息时代的产物[J].医疗设备信息, 2003 (12)

[2]齐超美, 谢玄, 苏世荣.解析现代医院建筑的发展与目前医院的发展趋向[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04 (6)

[3]罗宏, 秦文俊.医疗设备机房设计原则[J].医疗设备信息, 2004 (4)

[4]赵甘永.谈医疗设备机房设计的体会[J].医疗设备信息, 2005 (6)

医疗建筑 篇2

一、相关的建筑规范规程:

1.《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JGJ 49-88; 2.《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

JGJ 40-87;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JGJ 37-87;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 16-87(2001版);

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45-95(2001版); 6.《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 50333-2002; 7.《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规范》

GB 50084-2001; 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16-98; 9.《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J 133-90; 10.《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J 15-88; 11.《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76-93;

1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50-2001; 1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

GB 50333-2002; 14.《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J 19-87; 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05; 1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 3096-93; 17.《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J 118-88; 18.《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T 00033-2001; 19.《汽车库设计规范》

JGJ 100-98; 20.《急救中心建设标准》; 21.《急救中心建筑技术规范》; 22.《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23.《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置标准》

DBJ 08-7-96; 24.《氧气站设计规范》

GB 50030-91 25.《科学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

JGJ 91-93

二、相关的医疗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4.《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5.《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6.《消毒管理办法》;

7.《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8.《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试行)》; 9.《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 10.《医疗机构管理实施细则》;

11.《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12.《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 13.《人工全髋关节植入技术管理规范》; 14.《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15.《血站基本标准》;

16.《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 17.《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 18.《综合康复医院学科管理规范》; 19.《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

20.《医疗机构发热门(急)诊设置指导原则(试行)》; 21.《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医院建筑设计要则》; 22.《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23.《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 24.《人类精子库基本标准和技术规范》 25.《防疫站建设标准》 26.《洁净手术室建设标准》 27.《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28.《妇幼保健站建设标准》 29.《内镜清洁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上海市的医疗法规: 1.《上海市医疗机构管理办法》; 2.《上海市艾滋病防治办法》;

医疗建筑 篇3

关键词:医疗建筑;施工建设;工程管理

引言

大型医疗建筑工程项目一般都由若干个子项目构成,比如,需要建设很多的护理单元和手术室等,由于建设工期一般比较长,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材料设备比较多,施工技术要求又比较高,这就给现场施工建设和管理增加了一定的压力。笔者试结合目前大型医疗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应对措施,谈些粗浅的认识。

1 当前大型医疗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现状

目前在很多大型医疗建筑工程施工中,由于传统管理理念和施工技术控制的影响,在施工建设和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急需改进的问题。一是现场施工环节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安全防护的设施配备不足,比如,施工人员在施工现场随意走动,甚至有的不戴安全帽,登高作业的时候也不配置脚手架,给施工安全带来了风险,严重的可能会造成人员生命财产损失,损害施工企业的利益。二是施工企业组织结构配备不科学,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滞后,或者没有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施工设计不合理,现场技术管理混乱,使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严重的就会出现质量安全事故。因此,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增强大型医疗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和管理水平,确保工程施工有序进行,确保医疗建设项目质量安全。

2 加强大型医疗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和管理的对策

2.1在工程设计方面

一是科学设计建筑布局。当前在大型医疗体系管理中,一般实行的是三级制,因此,在大型医疗建筑工程设计环节,一定要结合所要建设的医院的业务范围、服务项目、建设规模来科学的选择建设地点,合理地设计建筑结构布局,避免给医护人员在医疗救治方面增加难度。因此,在施工设计的时候,要详细了解和把握大型医院的工作流程,医疗门诊、住院单元和行政区的分布区间和建设数量,并据此研究制定详尽的设计方案,而且要确保每个施工专业之间有效衔接。

二是把握装修设计环节。一方面,在装修设计的时候,要选择使用生态环保的装修技术,比如,要选用暖色调、洁净的材料,让病人有一种温馨体贴的享受,对于大堂或者候诊室等建筑结构,要以人性化理念进行设计,突出建筑风格,突出人性关怀,同时,要尽量采用圆角装修,避免出现意外,在设计墙面防护的时候,可运用高度适中的防撞带。

2.2在技术管理方面

一是加强机电设备管理。大型医疗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的时候,一般都具有很大的专业性和复杂的施工工艺,需要很多的施工班组人员,也需要很多的机电设备,比如排水、暖通、消防、供电等,对施工管理就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施工技术管理中,要严格遵循施工设计图纸和合同规范标准,严格遵守工序规定,而且要制定应急预案,发现问题及时处置,避免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例如,在对排水设备进行施工的时候,要注意将回流管增设到水泵管道的出口,避免一旦压力大的时候冲击主管道,发生裂口;在对病理、感染、口腔、皮肤等建筑结构进行施工的时候,要记得增加排风设施,以免在以后使用的时候增加二次感染的几率;暖通施工的时候,要注意分区间独立排水设施的配置,防止日后出现水渗漏形成结露情况,而且要考虑到每个建筑单元对暖通设施的实际需求问题,设计独立的阀门,便于日后修理维护,但是风量和冷量不能设置的太大,防止增加后期养护支出。

二是加强智能技术处理。近年来,实验信息系统、医院管理系统、影像管理系统、电子病理系统等很多新的技术手段在大型医疗服务中都得到了充分的推广和普及。因此,在施工的时候,要加强上述系统的技术管理,施工工序、施工过程的所有环节都要加强质量把关和技术处理,以确保施工质量。比如,设计服务器的时候,可以采用双机冷热处理的方式,以防止医院的门诊信息毁坏或者遗失;需要海量传输的观片资料,可以通过光纤配置传到桌面系统,增加效率,确保质量;在网络配置上,可以通过防火墙内外网分开,便于医疗业务沟通;重症护理区和手术室对环境要求比较高,在施工的时候,要配备专业人员进行,而且一定要严格遵循设计标准和施工规范进行审核验收,同时手术室要增加烟感报警设施,病理室要配置气体灭火设施。

三是加强专业设施管理。对于医护人员的对讲器材、电子叫好器材、电子显示屏、物流运送等专用设施,要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比如,如果大型医疗建筑工程在南方施工,可以增设太阳能热水器,以节约用电。

2.3在材料管理方面

大型医疗建筑工程在施工时需用的材料多,对于采购、运送、点验、存放就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材料采购的时候,要结合施工建筑需要,选用生产厂家正规、品牌知名度高、质量优良的施工材料,对质地、模板、大小等要准确登记、仔细验收,并且分门别类地存放到施工现场,同时要做好防潮、防曬、防火等技术处理。

2.4在施工进度管理方面

在现场施工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给工程进度和质量带来影响,比如,工程设计与现场施工不对称,施工材料的供给保障不了工程施工,施工组织对工程进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都对工程建设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因此,在施工的时候,一定要严格遵循施工规范要求,并且按照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变更施工设计,在材料的使用上,要杜绝以次充好和偷工减料,同时,由于人员时常发生变动,要提前留足返工时限,确保施工进度。另一方面,对于施工的细节也要加强管理,比如,在现场施工的时候,要经常实地查看工程进展和施工质量情况,而且要抽查原始数据和施工资料登记是否及时,混凝土浇筑、灌浆环节是否执行了施工规范标准,防止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影响医疗建筑工程项目日后的科学使用。

2.5在现场技术管理方面

由于大型医疗建筑工程施工复杂,技术要求高,所以要高度重视施工现场的技术控制,采取科学化的手段确保工程质量。比如,工程交底之后,要及时分析评定技术标准,并设置数据库规范技术要点管理,同时在施工环节要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加强施工技术运用和现场人员作业的不定期抽查,杜绝质量安全管理漏洞。

2.6在专业人员管理方面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进行大型医疗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一方面,要引导现场施工人员增强质量责任意识、安全管理意识和荣辱与共意识,积极主动参与施工建设和管理,形成权责明确、共同管理的浓郁范围;同时也要强化考核奖惩机制,奖勤罚懒,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管理,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提供业务能力,确保施工质量。

3 结语

目前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强,对大型医疗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希望本文的分析阐述,能够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工程施工的时候,在工程设计、现场作业、安全防护、质量控制、技术把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得到应有的保障,确保医疗卫生事业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纪献浦.我国医疗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3(41).

[2]李强.概述大型医院建筑施工项目管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

日本医疗建筑 篇4

本期专题, 我们特意联合日本医疗福祉建筑协会, 就日本医疗建筑的现状、评价体系及各类型医院 (包括综合医院、肿瘤医院、儿童医院、妇产医院、防灾医院等) 的建设及管理特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术探讨和案例分析。旨在增进中日医疗建筑界的交流, 分享日本医疗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进而传播日本医疗建筑界的重科学、讲理性、重落实的先进理念。

专题中既介绍了日本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 又有特色案例研究, 虽然只有寥寥数篇, 相信可以激发业界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讨。

可持续的医疗建筑 篇5

可持续的观念和方法已在各种情况下被广泛解读, 对医疗建筑来说, 什么是可持续、如何设计建造当有其特殊性, 本期沙龙和若干文章就此作了深度探讨。

可持续的医疗建筑首先体现在医疗设施体系发展的可持续性, 医疗设施的规划与城市增长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反思中国当代的城市生长, 以资本聚集、攫取利益为动力的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导致了城市功能的缺失和形态的畸变, 更多需要织补、替换式的完善和更新, 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医疗设施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链条。

同时, 优质医疗资源的连锁、复制也有助于形成医疗资源的平衡体系。西方有些国家提倡“一站式”服务的模式, 即从社区门诊开始, 提供与医疗相关的各项服务, 减少以前由于分别到不同医院诊疗而产生的重复费用。这种变化既来自于城市化到郊区化的空间发展需要, 也基于网络社会提供的技术支撑, 还包括医疗保障制度的推动。这种多层次医疗体系宏观上的均衡生长可以促进城市功能的均衡发展, 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就医疗建筑或建筑群本身来说, 则存在着如何做好医疗模式规划, 进而研究医疗工艺流程、分配好各种空间比例、做好各部分空间规划的策划过程, 这其中医疗模式和工艺流程的塑造在理论上被反复呼吁、倡导, 而在实践中却往往被仓促掠过。正如本次沙龙中多位医疗专家和建筑师所提到的, 医院各部分使用功能的比例因地区、因类型而异, 仅仅以一个简单的标准套用是不科学的, 需要结合未来使用构想进行充分论证。其中, 确定床位数规模是首要问题。目前, 受急剧扩张以获得更多收入回报的观念驱使, 医院建设出现超大规模、超全设备、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现象, 而超大型医院蕴含着巨大的经营管理风险和医生的执业风险, 患者受到病床周转条件的制约, 往往出院后在家进行康复, 出现问题通过与医生电话咨询, 甚至再通过急诊流程回到医院, 不仅健康恢复过程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 而且带来对医院建筑的空间需求和构成的不确定性。

有专家研究认为, 单纯的节能措施所减少的能耗占医院运营总能耗的比例极低, 以保温、隔热等常规节能手段来衡量医疗建筑的可持续性是舍本求末的做法, 医疗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更多应强调结合使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这其中重视全寿命周期的费用的观念变得尤为重要。全寿命周期即从材料与构件生产 (含原材料的开采) 、规划与设计、建造与运输、运行与维护直到拆除与处理 (废弃、再循环和再利用等) 的全循环过程。从全寿命周期衡量医疗建筑的可持续利用, 就不仅仅局限于初始建设费用的分析, 更需注重如何保持建筑的弹性、如何在各部分空间中留有发展的余地、如何满足在使用过程中的持续改造和空间置换, 这些成为衡量医疗建筑可持续性的重要内容。

医疗建筑表皮设计初探 篇6

医疗建筑, 作为最复杂的民用建筑形式的一种, 长久以来, 建筑师更多地将精力用于对建筑功能的研究。对业主来说, 对建筑功能的重视也远甚于建筑形式, 建筑表皮长期处于一种完全服从于建筑功能的状态。随着国力的兴起, 国内掀起了一轮医疗建筑的建设浪潮。在当下的医疗项目设计中, 在一如既往地重视功能的同时, 对建筑形象的热衷也与日俱增, 身披各种形式外衣的医疗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很多项目与一些其他公共建筑相比, 在外皮上并不逊色。在大开眼界的同时, 这不得不引起医疗建筑设计师们的思考, 在热闹繁荣的表象之下, 是不是应该对医疗建筑表皮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笔者力图结合近年的医疗建筑实例, 探讨关于医疗建筑表皮设计的方向。

一、定位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决定医疗建筑表皮的设计

医疗建筑是公共建筑的一个分支, 在设计手法及空间处理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对一些公共建筑来说, 由于功能相对简单或弹性较大, 可以以一种“形式决定功能”的设计方式来完成设计。诚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对城市更负责任、更积极的一种设计态度, 但对微观呢?功能可能更多地要妥协于建筑表皮。传统的建筑设计理论告诉我们:“平面是发生器”, 虽不尽然, 但对医疗建筑的设计者来说, 强调功能优先是医疗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 这也是由医疗建筑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所决定的。同时也要兼顾建筑形式, 如何取舍、如何权衡, 是在目前每个设计任务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 医疗建筑表皮应具备公共建筑的特点

医疗建筑与社会的密切相关, 每天大量的人流穿梭其中, 其流量远大于一般的公共建筑, 其建筑形式的可识别性、唯一性及地标性是首先要具备的。在宏观上, 应以公共建筑的设计手段来控制表皮设计。

(二) 医疗建筑表皮设计与一般公共建筑的区别

医疗建筑的功能复杂性决定了其表皮处理的复杂性。与一般公共建筑不同, 医疗建筑功能房间繁杂, 各自要求不尽相同, 相邻层平面、层高往往差异很大, 如果只从功能角度出发, 立面效果会杂乱无章。相反, 如果只从立面效果来考虑, 往往内部功能要做出让步, 在使用上带来不便。因此在进行平面设计的同时, 应对立面效果加以考虑, 尽量保证统一与和谐。在实际操作中, 需要花相当的精力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 没考虑平面功能, 内隔墙窗户收口于窗洞中间, 封堵困难, 门窗既不好开启, 房间隔音及私密性也难以保证。如不可避免, 应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处理。

对于大型的医疗建筑, 其建筑形体较多, 体量各异, 同时又相对紧密地联系, 在处理其建筑立面时把握难度较大。在处理中应尽量减少设计手法, 相同的建筑元素要在不同的建筑体量中变通体现, 使整体建筑群处于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

二、处理好建筑设备的要求与医疗建筑表皮的关系

医疗建筑的机电设备的复杂性远远超越普通的建筑类型, 尤其对于暖通专业, 多个系统及特殊处理的单独系统较多, 对建筑表皮影响较大。净化手术部的设备层较为普遍, 层高及开窗方式等均有其特殊性, 在设计中尤其要注意, 可以弱化处理, 也可以作为裙房与主体病房的过渡层处理。

由于功能的需要, 医疗建筑的外窗通风口也较多, 许多房间需要单独进行排风或进风, 因此对于医疗建筑表皮来说, 如何合理组织通风口, 是立面设计需要注意之一。各层垂直方向通风口应尽量对齐, 风口标高应尽量在窗洞内, 对于凌乱的小洞口, 应进行统一整合, 创造完整的立面效果。有时甚至在功能上并不需要设置风口的位置设计假风口, 以体现一种和谐的设计效果。风口百页应与窗框颜色一致, 弱化其形象。

在医疗建筑的屋面上, 同样有大量为建筑而服务的建筑设备。在进行表皮设计中, 其也是必须要注意的地方。尽量将建筑设备设置于正常人视点看不到的部位, 如果处于建筑外围, 应对其加以遮挡, 作为建筑表皮元素加以设计, 不破坏建筑表皮的整体效果。

三、节能与环保对医疗建筑表皮的影响

医疗建筑是能耗最大的建筑类型之一。作为医疗建筑的核心部位, 病房一天24小时不间断运行, 同时各种大型医疗设备自身的能耗及对环境的苛刻要求都需要较高的能源要求。建筑表皮在满足视觉要求的同时, 很重要的一点是承担建筑的围护作用, 这在建筑节能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创造节约型社会的大形势下, 从经济学观点, 一次投资与运行费用二者之间的衡量与分析被放到更重要的位置, 在保证使用质量的前提下, 人们寻求较低的投资与较低的运行费用。这就要求医疗建筑设计者有必要在建筑表皮的层面上对减少建筑能耗做出贡献。比如减少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减少透明屋顶面积, 减少建筑凹凸等, 并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来支持表皮设计。在这里有必要强调医疗建筑的功能性, 其不必强调太多的建筑艺术的独特性及建筑文化的责任感, 在设计中应找出一个契合点, 通过合理的搭配, 以一种内敛节约的表皮处理方式来完成医疗建筑的自我价值体现。

结合当地地域气候特点, 有针对性地通过建筑表皮处理来实现建筑能耗的节约。如粤北人民医院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 公共大厅等空间不设维护结构, 通过穿插的院落实现自然通风, 有效地节约了能耗。

四、建筑表皮与医院文化的体现

医院从始至终一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进行变革。长期以来, 我国的医疗建筑形式几乎千篇一律, 丝毫没有体现出个体特色。随着近年来医院建设的浪潮, 各种形式各异的医疗建筑层出不穷。透过表面繁华的背后, 我们应当深思, 在医疗建筑中如何体现个体医院独有的建筑文化, 并能够在分期建设中得到延续。医院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大多数医院需要分期建设, 坚持并贯彻自己的建筑文化, 狭义理解为建筑风格是必要的。医疗建筑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的一生, 也许从出生到结束都会在同一所医院中, 因此其建筑表皮的应与生命一样具有延续性、可识别性、唯一性。

例如,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作为一所百年老医院, 近年来也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造建设。就其第二住院部来说, 外科病房楼竣工于2002年, 内科病房楼竣工于2008年。就建筑表皮来说, 两栋建筑很好地衔接, 浑然一体, 很好地创造出了属于北大医院独有的建筑风格。

中日友好医院, 于2002年开院, 由日方设计, 医院建筑风格为白色墙面搭配方窗。在医院后期的建设项目中, 没有追求新潮的建筑形式, 一直坚持原有建筑风格, 整个院区和谐统一, 形成中日友好医院独特的建筑性格。

五、重视医疗建筑第五立面的设计

屋面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 很多时候被设计者所忽视。作为医疗建筑来说, 建筑形式大多为建筑群, 高低错落, 一般来说, 最高建筑为病房楼, 患者、医护人员长期活动居住场所, 对较低建筑屋面一览无遗。在城市内多数医院用地紧张, 将屋面利用为屋顶花园也较为普遍。因此对医疗建筑的较低建筑的屋面进行表皮设计, 尤为重要。

对医疗建筑来说, 屋面上往往会有大量的机电设备、如风机、冷却塔等, 如不进行屋面的合理规划, 各个设备散落于其中, 很难形成成片的有效使用面积。因此在设计中, 第一步就是对屋面设备进行合理的规划分区, 尽量集中, 形成较大的空地, 并对机电设备与空地间进行一定的遮挡, 对噪音及视觉进行阻隔。

六、从建筑感知的层面上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

作为为患者服务的医疗建筑, 创造人文化、亲切的医疗空间是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作为与患者接触最直接的建筑元素之一——医疗建筑表皮的设计应当区别于一般公共建筑, 不应追求高大雄伟的建筑气势, 应在处理的尺度、手法及材料上表达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更加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 减弱由于建筑体量、建筑表皮给患者带来的紧张压迫的不适感。如减小构件尺度, 在接近人群的部位采用能让人们感到亲切的建筑材料等。

七、结束语

建筑表皮只是一个表象, 通过它可以折射出与建筑核心功能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 我们应当以一个最恰当的建筑表皮来配合医疗建筑空间。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我国的医疗建筑仍将大踏步地发展, 这对医院的领导者、设计人员是难得的机遇, 同时也需要在探索中前行。现代医疗建筑是一项繁杂的工程, 各学科、各种理念交叉其中, 在一如既往地注重医疗建筑内部功能的同时, 管理者、建筑师们也应当从更多的角度地探讨医疗建筑的内涵。

摘要:本文以城市中医疗建筑的表皮语言为研究对象, 从医疗建筑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从宏观至微观, 结合医疗建筑的特殊功能性, 对医疗建筑表皮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一些工程实践及案例分析, 对我国目前医疗建筑表皮设计提出了一些看法。

析美国医疗建筑前期策划 篇7

一、中美医疗建筑策划领域现状概况

医疗建筑策划属于建筑策划范畴, 是对一个客户机构、设施使用者以及周边社区内在相互关联的价值、目标、事实、需求全面而系统的评价。美国医疗建筑策划阶段, 是为项目提供建议书和任务书的关键阶段, 它从医院的使命、愿景、市场定位等进行详尽的市场调研和充分的讨论, 由建筑设计机构与院方管理者联手为项目指引发展方向。

中国医疗建筑策划才刚刚起步, 医院设计多采用竞标的方式来选择设计机构, 这种方式会因为前期的商业规划 (Business Plan) 不足和后期设计时程过短, 致使院方和设计方不能有效沟通。对于并不熟悉建筑专业的院方而言, 由于不知道作为设计师需要什么信息才能帮助医院实现愿景和目标, 因此对于提供新建或改扩建项目所需要改进的内容以及医院现有设施条件所需改善的问题和症结等关键信息, 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 就造成了经过投资建设之后, 医院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二、美国医疗建筑策划的详细步骤及方法

(一) 医疗建筑策划的步骤

(1) 明确医院的使命

包括支撑慈善事业、帮助低收入群体、为退伍军人提供终身医疗服务、支助教学和科研活动等。这些将影响建筑类型、建设标准、空间氛围等重要因素。

(2) 愿景

即业主投资所希望得到的实体医疗环境, 满足其功能、审美、服务效率和经济方面的各种需求。

(3) 市场策略

在医院的管理运营上, 需要针对患者以及各类医疗人才制定一套市场策略。策略建立在对医院的准确定位和所在区域市场环境、需求条件的基础上。例如, 用“医疗环境优雅宜居”以吸引需要静养的康复治疗患者;加入文化因素, 以增加服务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强调高新科技和高端护理服务以及高质量的治愈效果, 供高要求患者选择等。

(4) 设施需求

包含了医院每一级部门机构的需求和实现需求的必要空间大小及类型的数据。例如, 从每个临床部门的医疗服务工作量中将住院、门诊、检验及急诊的划分比例, 即可大致划定这几个部门的空间大小和布局。

(5) 需求量化

医院员工和建筑师之间对设计要求及设计目标达成共识的文本, 包含了医院中每个科室或每项服务按其当时具体的操作管理对设计提出的要求。

(6) 量化数据实体化

设计机构将依据任务书各阶段抽象的和量化的前期信息, 具象化到建筑上。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场地功能分区、组织交通、出入口与停车场、绿化用地与建筑的关系、分期建设建议、朝向与节能、防灾预警、市政工程设施等。在以上这些重要因素都得到充分的考虑之后, 设计机构将出一套表示建筑在场地中的空间布局、出入口设置、市政设施利用情况的总图及建筑各层部门分区图。它作为总体规划设计的文件提交给业主。

(7) 方案的评估报告

策划工作的末期, 建筑机构依旧会和业主沟通, 对所选方案的优势和潜在的劣势做进一步分析, 单就将来建筑建成后如何保持优势、转换劣势等问题, 为业主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建议。

(二) 医疗建筑策划的方法

美国医疗建筑策划团队主要有两种有效和科学方法运用到策划过程中 (以美国医疗设施规划设计团队的HKS公司为例) ——

(1) 工作会议

同样是在项目前期与院方管理者的沟通会议, 不同的是, 美国团队将就每个部门空间 (门诊部、医技部、住院部等) 与相关科室分别进行工作会议交流。例如, 眼科门诊的空间需求, 以及各类人员使用动线的安排是与眼科医护人员沟通确定而得到的。这种细致程度的工作, 直接对应着需求量化的准确性, 为医疗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2) 循证设计

循证设计是在循证医学和环境心理学基础上诞生的一种设计思想, 强调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统计数据来证实建筑与环境对健康的实证效果和积极影响。这正是需求量化的原因所在, 依据这些数据, 用科学的方法来组织安排医疗空间。这种方法对于医疗空间规划的意义在于不再依靠“经验”来主观判断这样的功能平面是否合理, 而是进行量化分析, 从而杜绝了设计人员经验不足或是由于遗忘而导致的设计问题。

三、美国医疗建筑策划团队构成

美国医疗建筑策划流程的推进和循证设计方法的实施, 涉及医疗政策、医学模式、医疗服务、医疗技术、医疗建筑、医疗环境等多个学科系统, 为多学科合作。这种实现医务工作者与建筑师沟通、衔接医院管理与医疗设施建设的工作, 是由团队中的专业化人才来胜任的。

(一) 医疗建筑设计专家“ACHA”

美国建筑师专业化程度从其建筑师资格种类可得到佐证。美国建筑师协会注册建筑师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简称AIA) 是美国建筑师的专业组织, 相当于中国一级注册师的资格。美国医疗建筑师学院 (American College of Healthcare Architects, 简称ACHA) 是在AIA之上, 旨在提高全美医疗建筑设计服务的质量的高阶机构。通过提供医疗建筑专业领域的资格认证, 向公众证实建筑师已经成功完成了学院的进阶教育、通过了医疗建筑设计经验的评估 (包括资格考试、高质量医疗建筑设计作品集等) 。作为为数不多的“ACHA”头衔的建筑师, 需要 掌握大量的知识和经验来胜任其使命。在建筑类别分工的部门系统中, 大大提升了专业化的程度, 成为高质量医疗设施规划设计的保障。

(二) 绿色建筑设计专家“LEED AP”

LEED机构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在医疗建筑方面的重要推动作用, 以及医疗绿色建筑指南 (GGHC) 的规范指导作用, 使得美国医疗建筑的节能设计已经有了成熟的技术和体系。在建筑前期策划阶段, 拥有节能设计专家 (LEED AP) 做专业设计, 能够就能源流向、节能措施、节能预算等问题做合理规划。

(三) 医疗设施的使用者

医院的使用者和服务对象在概念上有差别, 使用者是长期在医院工作的人, 为患者服务, 并且受医疗建筑的影响大、时间长。我国《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规定:实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在编护理人数不少于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50%, 说明中国医院中使用者人数最多的是护士。美国的护士比例比我国标准更高, 在执业医疗机构中护理人员的数量一般仅稍稍少于病床数量。相关调查显示, 护士每天至少有40%的工作时间用在访视患者上, 需要往返于护理站和病房之间看护患者、观察病情、照料患者日常生活。由此在医疗建筑的设计中, 医护人员在策划过程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在美国, 从医疗建筑策划的阶段开始, 护理人员的想法和意见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认识。HKS医疗设计团队中的高级注册护士 (Advanced Practice Registered Nurse) 和护理专家 (Nurse Practitioner) 是发挥重要作用的特聘专业护理人员, 拥有丰富的经验。在项目中, 她们会参与医疗规划设计这一部分的工作, 参与沟通和策划, 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设计的合理性。她们的意见和建议是提供高质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护理服务的保障。

(四) 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员

HKS团队中还聘有酒店设计部门的专家, 为舒适性医疗环境提供设计依据、经验和方法, 使医疗设施空间从实质上脱离“病房”概念从而营造出“家的氛围”使患者得到身心的康复。另外, 科技发展和医学模式变化使得机电设备成为医疗建筑中的重要部分, 这一学科的专业人员将协助规划设计人员对机电空间的要求和空间布局进行准确的把握, 以实现医疗设施设备的与时俱进。

四、结束语

医疗建筑策划是融合各方信息、真切满足患者和使用者需要, 同时避免盲目投资和资源浪费的有效措施。由于这个过程的缺失, 我国医疗建筑设施很难解决医院管理决策和运营方式与建筑规划设计的沟通协调, 即使有国外优秀的方案予以借鉴, 由于未能实现根据实际情况为客户“量体裁衣”, 依旧难于建设出真正符合医院发展需要的建筑。从美国的实践经验中, 我们可以看出用科学的管理学方法从全局的角度来审视和策划医疗设施及医疗服务是医疗设施领域的发展趋势, 需要以宏观的角度来考虑医疗设施建设的策略, 从而实现投资的减少和医院的长远发展。

另外, 行业“专业化”是实现高质量服务的重要手段, 从美国注册建筑师AIA到医疗建筑规划设计专家ACHA, 从助理护士CNA到护理专家NP, 美国行业呈现出向深度、高阶领域延伸的“专业化”倾向。这些专业人士将合力创造人性化的医疗环境, 科学而有效地以整体的方式来实现高质量的服务。

摘要:医疗建筑前期策划对项目设计和建设过程起着关键作用。文章通过对美国医疗建筑前期策划方法的介绍以及对医疗策划团队重要专家角色的分析, 认为从全局的角度来审视和策划医疗设施及医疗服务、以行业“专业化”来实现高质量服务是医疗设施领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医疗建筑,前期策划

参考文献

[1]张维, 李弘远.美国医疗设施建筑策划特点评介[J].华中建筑, 2008.10

[2]DavidRhodes.医院运营管理与建筑设计一体化[C].2006北京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6.8.15

[3]晁军, 谢辉.英国医院建筑的循证设计初探[J].城市建筑, 2008.7

医疗建筑的人性化设计 篇8

出发点——角色转换、换位思考

医疗建筑的人性化设计, 一个重要思路就是进行角色转换、换位思考。以患者的视角去思考、体验、总结在医院各场所中的心理感受, 这样就能够对整个医疗过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患者需求的医疗空间和环境, 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和关心。

1.好的人性化设计就是给予患者在整个就医过程中所最需要的, 使患者能够快速、及时、明确、有效地获得诊疗服务 (图/涂路)

首先, 患者在医院内的行为是有规律、有范围的。门诊患者的就医活动区域基本上限于门诊挂号处→相应门诊科室→检查诊断科室→收费、取药处, 而住院患者的活动区域更有规律。因此, 在功能布局、流程组织方面, 应该尽量使患者的就医过程在比较小或者紧密的区域内完成, 进入医院能够快速分流, 各个部门直接联系, 减少患者的往返, 这就对医院的整体医疗流程有较高的要求, 即组合紧凑、繁而不乱。

其次, 患者来到医院的首要目的是尽快消除疾患所带来的身心痛苦, 在基本的就医过程中, 往往是看病前身体不适、心情焦虑, 等候时心神不定、情绪紧张, 诊断检查时注意力高度集中, 诊断后心情舒缓、情绪恢复。对不同时段患者心理、情绪的了解有助于在建筑的不同区域设计适合患者使用的环境空间。

因此, 好的人性化设计就是给予患者在整个就医过程中所最需要的, 使患者能够快速、及时、明确、有效地获得诊疗服务, 并能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缓解、安慰。

原则——结合医疗建筑的功能属性

医疗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应该紧密结合医疗建筑的功能属性, 融人性化于实际使用之中, 尽量使患者不会主动发现或认识到环境、设施的特别之处, 而是在医疗过程中通过体验间接得出, 这才是成功的人性化做法。

反之, 豪华、开阔的空间环境和过度商业化, 以及性质不适合的场所氛围则易引起患者的特别关注, 往往会喧宾夺主, 甚至引起患者的困惑, 认为医院投入大量资金在华而不实的装饰上, 并未真正用于改善就医条件。如近期国内某大型医院新建的大楼中摆设了钢琴, 还设有星巴克咖啡、直升机停机坪等, 引起了不小争议。其实这些做法在国外的医院中是比较普遍的。为什么在国内引起争议?原因就在于设计师对患者真正的医疗需求了解不够深入, 较生硬地将一些辅助设施和流行理念应用在国内医院内, 而没有注意在医院中采用这类设计时必须要掌握好的“度”和“位”。

医疗环境的设计要恰当地体现目的和作用。大厅要快速分流、引导明确、交通与等候区域分开, 尺度也要适中, 不能让患者产生身处商场、酒店、博物馆的感觉。休闲区也应分区设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不同环节, 适当布置在临近候诊区、活动区的位置, 既方便患者及时了解情况, 又不会让心情焦急的患者产生抵触心理。

借鉴——国外医院建筑的独到之处

国外很多医疗建筑在体现人性化服务理念方面有独到之处。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医疗支付制度、人口与医疗资源比例不同等因素, 发达国家患者的就医程序和医疗环境设施与我国有所不同。比如, 家庭医生、分级转诊、预约就诊等医疗制度使患者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中, 很少产生集中到某些大型医院的情况, 这也使医院能够按家庭化、生活化的方式来布置医疗环境和场所, 营造亲切、温馨、私密的氛围。对于我国的医疗建筑, 可以根据现有条件, 在保证高效、卫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生活化的元素, 如环境景观、休闲交流、便利设施等, 以增强医院的亲切感。

3.在建筑内部利用大厅、医疗主街可迅速分散就诊人群 (图/王玛莉)

在国外, 很多医院十分重视对患者隐私的保护。预约就诊、单人诊室、医患谈话室、专用探视区等都使患者在医院中感受到体贴和尊重。目前, 单人病房的比例在我国大部分医院中仍相对较小, 但不断改进住院部的舒适环境、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增加患者活动和会客的空间等, 都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医院在提升患者就医感受上所做的努力。

不仅如此, 在发达国家医院内, 患者在就医的全过程中都能方便地获得指引和帮助, 也能够使他们感受到在医院中的温馨和照顾, 而不会感觉孤立无助。在国外一些大型医院中, 尽管规模较大, 但在功能布置时, 注意将所有患者的活动区域都纳入到医护人员的视线范围内, 以便随时应对各类情况, 同样, 患者在各公共区域都能够便利地找到医护人员, 获得心理安定。通过空间隔断或方位的布置, 并不会影响和干扰各自区域的环境氛围和使用功能。

设计思路——系统化

*医疗流程, 重点在于“各得其所”

患者能够方便到达、快速挂号或预约按时就诊、有序等候、就诊私密周到、放松交流、满意而归, 这便是医疗流程的设计重点。合理的医疗功能布局有利于患者一次性、按单循环流程完成就诊活动, 相关科室就近布置, 可减少往返次数和距离等等, 使患者感觉到就像在家里一样方便。在医院中应使用信息化设施让患者易于明确就医事项, 在交通路线和等候区能随时随地获得引导和帮助。

4.根据建筑格局尽量采用自然通风、采光, 充分引入自然景观, 或者人工模拟自然环境来减少封闭环境,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空间环境, 以顺畅、安全为主要目的

通过与城市交接, 选择便利的交通位置、便于进出的医院出入口、人车分区分流的院内交通组织以实现全院区无障碍通行。在建筑内部应利用大厅、医疗主街、等候区、水平或垂直交通迅速分散就诊人群, 在空间尺度、交通分布和方位指引等方面与医疗功能紧密结合, 既开阔顺畅, 避免压抑沉闷, 又避免空间过大、分散布局引起的距离过长、使用不便等。在等候、停留空间的处理上注意空间的使用效率和舒适度, 候诊区既要紧凑集中, 方便医护管理和患者随时得到就诊信息, 又要使患者在候诊时不感到拥挤, 能够保持一定的身体安全范围。诊室、检查室等小空间应考虑使用的便利性和私密性, 例如医患分通道进出、患者更衣的视线遮挡、医生操作的习惯等, 使患者感受到医院为自己服务的细心与周到。

*场所氛围, 突出医疗服务的舒适性和亲切感

减弱和消除医院因治疗检查所需的卫生环境带来的冰冷、排斥和恐惧感。

首先在医院内的各个部位都应该使患者感到安静、平和, 通过功能合理分布减少人员聚集, 避免嘈杂喧闹, 采用吸声材料降低环境噪声, 体现出一定的秩序感和严肃性。

根据建筑格局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和采光, 充分引入自然景观, 或者人工模拟自然环境来减少封闭环境, 消除患者的压抑紧张情绪。在不同区域, 根据医疗功能的特性, 营造不同的场景效果, 运用材料质感、色彩纹理、光线调节、背景音乐等手段让患者能够放松地融入所在场合, 例如以仿木纹的扶手、柜台替代金属、玻璃或塑料制品;用带有生动图案的耐擦洗壁纸布置候诊空间;以暖色调的漫反射灯光带作为室内环境照明, 减少冷光源直射的不适;放射检查和治疗房间的墙壁和顶棚采用动态屏幕播放舒缓放松的影像;交通节点上适当位置点缀装饰小品或绿色植物;在等候交流区域设置相关的文化展示陈列, 以及将一些便利设施引入医院, 如咖啡厅、生活超市、自动售货机、精品店、商务、自助银行、保健、连锁餐饮、网吧、儿童看护等等, 使患者感受到在医院内并未与外界隔离, 而是处于生活中的一个自然部分, 同时也能够给陪护人员、探视人员提供必要的停留场所。

*心理感受, 通过设施和服务来提升

前往医院的患者, 无论身体状况还是心理感受都不同于健康人, 在医院中会产生一定的心理依赖性, 急于获得医护人员的诊疗服务和帮助。医护人员的主动热情、清晰明确的导引系统、交通的便利舒适、设施使用的细节、对诊疗过程进展的了解、医院信息和医疗知识的宣传介绍都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增强对医院服务的耐心和信心。因此, 设在各个部位的导诊台、快捷美观的自动扶梯或观景电梯、方便的电脑查询系统、自动饮水机、感应式卫生器具、LED信息公告屏等都在不同角度和程度上向患者展示出医院的周到服务和细致用心, 从而使患者得到强有力的心理支持。

需求——关注医护工作者

对于医护工作者来说, 人性化的医院应体现对医疗职业的尊重, 使医护人员能够安心、专注、舒适地开展本职工作, 提升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实现自我价值。

在医院建筑中应首先重视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这包括工作区域的洁污管理、完善的更衣设施、辐射或电磁防护、工作设备的安全可靠、空气质量控制等, 对医护人员的安全保护是高质量工作的基础。

其次, 安静、不受干扰的工作环境和空间有助于医护人员集中精力于工作之中。医患分区分流常用于某些特殊的医疗科室和部门, 如有净化要求的手术部、监护室等, 但在医院的流程与布局中也能够通过一定的医患分区分流来保证工作区域的独立和安静。比如, 医护专用门厅和电梯, 科室的单独出入口, 办公区与诊区、病房区相对分隔, 放射科的医患分通道布局, 医护人员的专用卫生间, 医护专用餐厅等, 都可以减少医护人员与患者在非诊疗过程时的接触机会和时间, 避免受到患者的打扰。

另外, 通过对医护人员工作程序和内容的深入了解能够有针对性地优化建筑布局, 在提高医护效率的同时, 降低工作强度, 提高舒适度。例如在护理单元中, 护士站的布局应重点考虑对病区的看护以及每天护理患者的频率和效率。将护士站布置在所有病房的中心位置, 并将患者的活动区靠近护士站, 就能够保证视野开阔、减少护士的行走距离, 并且工作环境有自然光线, 改善了工作条件。放射科的医生进行交流讨论的机会比较多, 而进行检查控制的房间与阅片、会诊室较远会增加使用的不便, 在布局中设计集中的医生工作区, 将阅片、讨论、控制等功能整合在大空间内, 可以形成协同工作的氛围, 加强科室的凝聚力, 提高工作效率。

嘉约翰与晚清广州医疗建筑 篇9

1 中国首间专业医疗建筑的诞生:从眼科医院到博济医院

1835年成立的眼科医院又称“新豆栏医局”,位于十三行商馆区内,建筑是行商伍浩馆的戏楼。传教医生伯驾常常“担心地板的承重能力”。2)1855年嘉约翰接管医院,但被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焚毁。3)1859年1月嘉约翰在南郊增沙再次租房开办医院,第一次称为“博济医院”。4)嘉约翰常抱怨“医院面积太小了,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5)。此时的医院有两层楼,共7间病房,其中2间为女病房,共有60张床位。6)

他认为要想扩大医院规模,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只能以西方标准重新选址建医院。他筹划着建造一所现代化的西式医院,希望“新的医院能更好地为成千上万的穷苦人和病患服务,成为中国人的美好记忆,得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全面支持”。7)嘉约翰第一次为医院新址提出申请是1863年,他提出或是租用更大的建筑,或是在旧十三行附近购买或租用一块空地,建一栋专门的医院建筑。鉴于商业中心已由广州移至香港,导致地产价格下降幅度较大,此时正是执行这个计划最好时机。从病人的角度考虑,有三个必要条件是这一选址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是便于通行;二是通风良好和排水便畅;三是能够提供大量水源。这就要求合适医院建筑要位于珠江边,朝南。

广州传教站认为“建起西方模式医院可以调和关系、赢得自信”。所以,他们认可嘉约翰筹建医院大楼集资行动。但此时正值美国南北战争,很难为其建医院提供经济上的资助。8)嘉约翰积极想办法筹措资金,首先自己捐款200美元,此时他一年的工资只有500美元;9)他一方面争取粤港澳的外籍人士支持,同时用中文印制400份广告向中国的官员和商户募捐。总体来讲,他的募款工作进展的比较顺利。

截止1865年底购买土地的事情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嘉约翰有意购买原十三行孚泰行的土地。到1866年1月,总价是6400.50美元已经购得院址,原称为‘殻埠’土地,沿江岸长82英尺,深入内地420英尺。”1866年6月,嘉约翰向差会报告医院大楼的建筑快完工了,“计划8月能够搬进新医院,大楼有80英尺长,45英尺宽,周边有足够大的地方,可以建至少六栋这样的建筑,一栋作为礼拜堂,一栋作为医生宿舍”。

10月1日,新医院大楼终于正式落成,有130个床位,博济医院开始了历史性的新篇章。广州地方官员派人前往祝贺,曾在博济医院得到救治的绅商和普通百姓也赶来燃放鞭炮,博济医院新址的重新开业成为广州城内的一件大事。

从购地、筹款的波折中,其他的传教医生感叹:“如果是在西方筹建一间医院,通常由一批很有影响的人士组成一个委员会,邀请几名建筑师提出建筑方案,与公共卫生工程设计人员共同商讨”,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不用考虑花费,只要确保外观漂亮、内部功能实用”。西方人认为医院是他们值得为之骄傲的、体现文明成就的场所,不论是针对穷人还是富人,医院都发生了积极的救护作用。“但在中国,要建一间医院,所遇到的情形是非常不同的,传教医生不但要完成医疗工作,自己还要募集资金,承担起建筑师的责任,同时必须负责卫生管道给排水的设计工作,几乎是没有时间休息”。

从这一年开始,博济医院建筑群仅仅是成功地完成第一步。10)嘉约翰号召关心医院的热心人士继续捐款,支持他完成原有的设计。他还要建医生宿舍、礼拜堂和门诊接待室,以便留出现在的大楼作住院部。大楼没有过多的装饰,只是一个简单的建筑,但按照现代医院的要求有足够的承载强度,能够保证通风和干燥。嘉约翰强调,“要尊重当地人意见,建筑样式适应中国人的品位。否则他们会苛求位置是否端正等一系列问题”。11)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和讲究实用,博济医院建筑少了欧美医院的气派,但它将带给中国人西方医疗观念。

在这时期医院只有两座建筑,第一座是二层小楼,面朝珠江,楼下的两端是病房,中间是礼拜堂,由丕思业牧师每天早晨主持礼拜;嘉约翰一家住在医院二楼。这栋房子的后面是另一个非常小的房子,后面有一大块空地,被一位中国人租作花园。医院的土地并没有围起来,周边的民居房屋全当院墙,有些房子快要坍塌了,所以环境看起来也并不好。此时的博济医院不大,外观也不漂亮,但是求医患者却是很多。患者们从四面八方不断涌来,病房很快就不够用了,有些患者不得不住在走廊里或是楼梯下。这对于嘉约翰的家人来讲这当然不是好事,由于当时生活条件的局限,在医院传染病环境中,他的两个年幼孩子感染白喉而死。

1867年,建成博济医院附属礼拜堂和配药室,也可以暂时当作患者病房,嘉约翰医生希望这些建筑可以使用8年或10年。到1869年,医生宿舍也建好了,大约花费有5000美元,嘉约翰也搬进医院附近的医生住宅里,将医院的住房腾给患者12)。经过几年的经营,医院的基本设施已初具规模,各项制度也基本完善。

至此,博济医院作为一间永久性的机构已经在这里扎下了根13),成为东亚最大的医院。这是一次很有远见的投资行动,精力充沛的嘉约翰全力以赴地实施这一计划。美国长老会资深牧师哈巴在19世纪70年代评估医院的财产时指出该医院有财产近20,000美元,其中有5000美元是嘉约翰医生筹集来的,整个建筑的维修保养都是在嘉约翰医生的悉心照料下进行的(图2)。

19世纪80年代增建了新病房出租给富裕的病人,所得收入缓解了医院的财政压力。只要有机会,嘉约翰一直没有停止建病房和扩充医院,到他去世时博济已经有5栋病房楼,从外观看起来也比较漂亮。嘉约翰自豪地说:“当医院的朋友和资助者来参观时,会看到努力的成果,这里符合永久医院的要求”。近代意义上的“医院”应是指一个完备的医疗场所,它包括候诊室、门诊室、住院部、隔离病房、手术室、药房,配备一定的医护人员和诊疗仪器。(图3)博济医院经过多次修复后才达到这一基本水准,被时人评价为“中国新医学发达的始源。”14)直至今日,在博济医院的旧址上仍旧矗立着一座拥有现代化的医疗技术和设备的综合性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暨孙逸仙纪念医学院(图4)。

2 中国首间癫狂医院的建筑

从1872年嘉约翰呼吁成立癫狂医院,到1898年2月第一位精神病人入住芳村惠爱医院,其创建过程将近26年。1892年,嘉约翰自己出资购得一块近4英亩位于广州芳村的白鹅潭的码头边的土地建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隔着珠江正对着沙面,可以望到不远处珠江北岸的博济医院。土地的价钱比较便宜,又避免了广州城的喧闹,对于精神病人的疗养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地方。15)1897年一位远东的传教士捐款,嘉约翰才建成2栋医院建筑(图5)。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嘉约翰在医院周边建起了围墙,两栋建筑有24间房间,可以入住50位精神病患者。刚开始时设计的接待能力比较小,因为要对服务人员进行特别的培训。癫狂医院的建筑同美国国内的样式是不同的,作为外国人的建筑也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房屋,还要考虑当地的生活气候等因素。第一栋设计是出于医院用途的考虑,只是转变了使用目标:精神病人专用。

病人必须在看护人员的视野之内,两端是大病房,通常每一间放置7张病床,有时也会挤进9人或10人。正常的情况下,一位看护人员照顾这样的病房都是不足够的,但费用问题却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中间的4间病房是私人病房,一名看护人员也不能同时照看两间病房。如果一个人照顾两小间病房,在照顾前者时,后面的病人就得不到照顾;另外两间护理人员移动的距离也比较长,不利于他们的巡视。如果能将病房统一起来,一位护理人员就可以同时轻松地照顾多位病人。所以新的病房建筑正是基于这方面考虑而设计的(图6)。16)

第二栋建筑的设计,每一间病房有15张床位,这是一位护理人员通常可以照顾的病人数目。还应该为上层社会和富有的商人准备一些私人房间,嘉约翰希望某一天能够建成另外一栋大楼,只提供高档的私人单间。因为这种病房不可能是免费的,与其他的病房区分开,一名看护就可以照看几间病房,相互间隔的病人不会相互刺激(图7)。

新建筑有两层楼,每层楼有足够的高度,即便与美国相比有些方面也是最新的和最好的。建筑的墙体下部有3块砖的厚度,上部有2块砖的厚度,在墙上不能打出洞来。规模小的建筑,如果不是出于疯人医院专门用途设计,精神病人们会用拾到的钉子或是筷子在墙上挖掉砖块,凿出洞来以便逃跑。这是精神病院经常发生的事情,不单是一层砖墙会被凿通,即便是两层厚的砖墙也会被打通。医院中没有设置石柱之类的东西捆绑病人,精神病人离开护理人员的视线不会太久。

第一栋建筑地面铺的是瓷砖,便于清洁。但病人的屎尿有时会直接排泄在地面上,长期会侵蚀地面,瓷砖破损严重,碎地砖被病人拿来作武器伤害自己或他人。新楼采用了混凝土地面,便于清理又可以防止火灾。当然这也不是非常完美的地面材料,如果病人摔倒,坚硬的混凝土地面会给他们带来伤害。精神病人中有一些患有癫痫病,不可能时时刻刻有人在身边防止他们跌倒,有些病人常把脸跌破。在水泥过道上,嘉约翰想出了一个办法,放上防滑垫,由竹片和棉布织物编结成的,既便于清洗又可以轻易卷起移开。在美国通用的织物在这里却不实用,因为中国人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随地吐痰,还常将吃剩的食物不分地点乱丢,难以保持清洁。硬木地板应该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既容易清洗,又不会对跌倒的病人有伤害;在冬天不会使病人的脚底感到寒冷,病人也不会拿着木板碎片作武器。

所有的窗户都有横的和竖直的铁栅栏做防护。在美国有一种倾向,去除这些类似监狱的设备,因为这些东西是病人感到他们被监禁。虽然不想用它,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必需的。采用一些有装饰的图案代替生硬的铁栅栏,窗户显得漂亮,不会给人以监狱的印象。门和通风窗是木制品,但确保非常结实,由铰链相连,一端封在建筑的墙里。第一栋建筑所有的窗户都使用了玻璃,过了一段时间,每一格玻璃窗都被打破。很明显,即便是替换上新的玻璃也无济于事,玻璃只能提供给病人自残的机会。进而,通风的百叶窗也被病人一次次地破坏。从这些经验中得出的教训是疯人医院不能使用玻璃,但可以采用活动的百叶窗(图8)。17)

浴洗设备并不充足,但新楼建成后,将第一栋楼的两间大病房改装成洗浴室。楼上为妇女专用,楼下为男性专用。洗浴间是医院的基础部分,不断的温水洗浴是治疗精神错乱采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不断的洗浴要求澡房要够大,或是相连一些房间,便于浴后病人有地方休息。水是在厨房中加热,以避免房中取火,不仅对于病人很危险,对于建筑也存在很大火险隐患。

卫生间也是很难管理的一个地方,没有抽水马桶,只能用重木制成马桶,但很难清洗,也容易碎裂;马桶盖子常被抛出窗外,或当作投掷的武器。白天时,男人们到外面的厕所方便,但晚上必须在室内使用马桶;这并不卫生,也给病人提供进攻性的武器。在新大楼的东侧中分割出卫生间,用砖砌台,表面敷上混凝土石灰,放置合适的电镀铁桶,规定专门的时间在房顶清洗、干燥。

妇女们得到特殊的关爱,她们都被安置在二楼。如果男病人和女患者能够完全隔离开来是最为理想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女病房的门锁只有女护理人员才能打开。作为中国第一间疯人医院,是建立在现代精神病学和医院管理的共同作用基础之上的,其有效性是有目共睹的,形成了中国自古以来的管束疯人的新型空间。

3 医院教堂建筑合为一体

1835年伯驾创办广州眼科医院,1838年在华的外国传教士、医生成立了“中国医务传道会”,首创了“以医传教”的模式。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西方传教士也仅是在街头布道或是在乡间散发福音小册子而已。西式医院为中国民众所接受,医院候诊室成为当时最有效的传播基督教的场所。1853年美国长老会派遣丕思业牧师和嘉约翰医生一道来华共同实施医学传教。1866年新医院建筑的完工对于美国长老会来讲即将迈入一个新阶段,可以利用医院这一当时最有利的基地传播基督教18)。1867年建成礼拜堂,同时也用于接待候诊的患者,容纳两三百人,每天早上的礼拜要求所有能行走的病人都参与。1883年,曾经是眼科医院布道牧师的卫三畏捐款建丕思业纪念礼拜堂,可以容纳500人(图9)。

嘉约翰每次手术前都会为病人祈祷,希望手术过程平安,病人尽早康复。即便是后来建的疯人医院,每个礼拜日,能参加的病人都要一起唱诗、做礼拜。北京和其他城市的传教士都认可并鼓励嘉约翰的医学传教方式,并以嘉约翰的博济医院作为有效的模式来观摩和学习,没有人能否认嘉约翰对传播基督福音带来的间接影响。19)传教医生希望通过对病人身体的治愈达到精神的救赎。

上一篇:企业家有关文献综述下一篇:PKI认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