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探究

2024-09-15

对策探究(共12篇)

对策探究 篇1

摘要:广告翻译是一种跨越文化差异的翻译。译者要根据译语的文化环境, 运用不同的翻译对策, 使原语的意义及承载的文化得以有效体现, 使广告效应得以最大发挥。本文结合理论及实例, 探究广告翻译的对策。

关键词:广告翻译,对策,跨文化

翻译广告时, 要了解译入语文化的广告规范, 使译文风格符合读者的品味;同时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对策, 使广告语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认可, 从而达到宣传效应。

一、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接受

“不同文化需要沟通”。龙在中国象征神圣, 强大, 中国人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在古代龙是帝王的象征。韩国将一款手机命名为龙 (dragon) , 在中国很快就获得高销量。因为龙所承载的文化符合中国人心理, 能得到国人喜爱。然而在西方, dragon是邪恶的怪物, 罪恶的象征;圣经中恶魔撒旦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dragon还有“泼妇”之意。由此可知, 广告翻译时, 要根据译语作适度的文化转换, 以便于译入语读者接受。

又如上海名牌“白翎”钢笔, 在中国拥有很大的消费群体。但进入海外市场时却遭到冷遇。原来译作“white feather”是一大败笔。在西方国家白色羽毛象征胆小鬼, 英语中还有成语“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表“临阵脱逃”。又有谁想得到胆小鬼称号呢?因此, 翻译广告一定要考虑译文能否融入译入语读者的文化, 能否被其理解和认可。

二、巧妙运用仿拟

仿拟是借用目标语中的诗歌、习语、名言佳句等进行翻译的方法, 以提升广告的亲和力及表达力。

1、We take no pride and prejudice. (Time杂志)

我们既不骄傲, 也无偏见。此广告套用简.奥斯丁的名著“Prid

此广告套用简.奥斯丁的名著“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 表明该杂志报道客观公正, 决无任何偏见;且尊重读者, 毫无傲慢态度。

2、Tasting is believing. 百闻不如一尝。

此为某粮油进出口公司的宣传语。英文套用了著名谚语“Seeing is believing” (眼见为实) , 而中文则仿拟俗语“百闻不如一见”。读起来琅琅上口, 使人耳目一新, 经久难忘。

3、今日的风采, 昨夜的绿世界。 (绿世界晚霜)

Give me Green World, or give me yesterday.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不自由, 毋宁死) 是美国著名诗人、政治家亨利在独立战争期间喊出的至理名言。译者运用仿拟, 创造出一句经典广告词。不仅宣传了产品, 还获得读者认可, 提高产品影响力。

4、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 (Mitsubishi广告)

译文:并非所有的车都一样。

美国《独立宣言》中的首句就是“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人人生而平等) 。广告套用经典名言, 使人印象深刻。

5、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 晚了总比完了好。

这是一则宣传安全驾驶的广告, 它仿拟成语“Better late than never.” (晚来总比不来好) , 巧妙利用 “late”的双关之意:late表示“晚的、迟到的”, the late则指the dead。

运用仿拟可以产生风趣幽默的交际效果, 不仅拉近广告与读者的距离, 而且加强了广告语的轰动效应。

三、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

1、直译

直译用于处理意义较明确, 结构较简单的句子, 即原文和目标语之间具有文化共性的情况。

(1) Feel the new space. (SUMSUNG)

感受新境界。

(2) Tide’s in. Dirt’s out.

太渍放进去, 污垢洗出来。

(3) Make dreams come true. (迪斯尼乐园)

让梦想成真。

直译手法, 言简意赅。对译入语读者来说, 句子明白易懂, 原文所承载的文化因素也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如例2, 抓住了洗衣粉的特点, 用对称性语言表达, 针对性极强。例3 用直译法把迪斯尼游玩时快乐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 达到了广告的目的。

2、意译

意译指打破原文表层结构, 按译入语特点将其重组, 转化为符合受众文化习惯的句子。

(1) The world smiles with Reader’s Digest.

《读者文摘》为世人带来欢笑。

(2) 不求最大, 但求最好。 (中国光大银行)

To be the best rather than the largest.

(3) Begin your own tradition. (百达翡丽——watch)

代代相传, 由你开始。

以上译作地道地表达了原文的深层含义, 缩小了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差异。译文不仅传神而且达意, 可读性强。如例3是一则手表广告。译文用简洁有力、充满诱惑力的文字, 达到商品宣传的最佳效果。运用四字短句, 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也能加深记忆。

3、再创型翻译

再创型翻译是一种寻找中西文化结合点, 达到两种文化交融的再创造。

(1) Apple Thinks Different.

苹果电脑, 不同凡“想”。

(2) Connecting people.

科技以人本。

(3) Bridging the distance. (电信公司)

沟通无限。

此手法的运用使前面两种方法不能有效处理的文化因素得以传播, 避免本土文化的“失语”。例2诺基亚译文中, 已很难找到原文的痕迹。它已脱离原文束缚重新创造。例3, 按字面意义是“在距离间搭起一座桥”, 意译则是“跨越距离”, 但这两种都只译出原文的“形”, 没把“神”传达出来。而通过再创造, 译成“沟通无限”, 使原文承载的文化光芒得以闪现;“沟通”又很切合电信公司之主题, 有助于扩大其企业知名度。译文不仅质量佳, 而且意境比原文更深远。

4、增补型翻译

某些中英文语句需要译者增添必要的词汇才能使原文的意义得以完整表达, 这就用到增补型翻译法。

(1) I’m More satisfied.

“摩尔”令我更满意。

(2) Rejoice:start ahead.

飘柔:成功之路, 从头开始。

(3) Make Time For Time.

阅读《时代》能为您赢得时间。

划线部分都是译者的增补, 它能使原文隐含的意义得以凸显。例1 More一语双关, 既是摩尔的谐音, 又是“更加”之意;既宣传了品牌, 又起到劝购作用。若无增补, 只译成“我更满意”, 则没体现广告主题。译者对原文进行理解, 挖掘及拓展, 用增补法既避免了原语的晦涩难懂, 又更鲜明地体现广告意图。此译法不是画蛇添足, 而是锦上添花。

现代广告已跨出国门, 也跨进了不同的文化领域。它如何在异域得到有效宣传, 得依靠优秀的广告译文。在国际经贸日趋繁荣的今天, 广告翻译的使命已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 而是一种跨文化的商品价值的再体现、再提升。广告翻译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文学和商业双重价值。

参考文献

[1]Nida, E: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方梦之.我国的应用翻译:定位与学术研究[J].中国翻译, 2011.

对策探究 篇2

一、调研方向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出家后,开始学剃头。老和尚先让他在冬瓜上练习,小和尚每次练习完剃头后,将剃刀随手插在东瓜上。后来,在给老和尚剃头时,也将剃刀随手插在了老和尚的头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习惯性的坏行为危害是致命的。

在现实工作中,为铲除员工的习惯性违章行为我们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但习惯性违章行为犹如毒瘤般铲不尽、治不绝,已成为安全生产中的一种致命顽疾。行车车间现有职工215人,作业项目覆盖炼钢每一道主辅工序,在如何根治习惯性违章行为方面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本次调研的方向就是探究习惯性违章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从源头上抓好整治工作。

二、根源探究

(一)习惯性违章人员的心理调查

1、违章时的侥幸心理:

违章作业人员普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在作业过程中,偶尔出现一些违章行为也不会有事,无碍安全,结果往往会造成事故。

2、违章时的逞能心理:

在操作时不是凭借安全规程而是靠想当然,自以为是,盲目操作,逞能蛮干,往往出现违章操作和误操作,造成事故。有个别老职工自恃有经验,明知故犯出现违章作业。

3、违章时的无知心理:

有一些职工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平时对操作技能一知半解,作

1业时就容易违章操作造成事故。

4、违章时的麻痹心理:

对新修订的安全规程、标准化作业程序不认真学习,不结合现场和作业程序的变化及时调整操作方法,认为凭“老本事”干多年来没出过什么问题,今后也就不会,结果是出现了问题。

5、违章时的从众心理:

有个别职工认为一些违章行为大家以前都是这样干的,没有出现过问题,自己这样做也应没问题,于是跟着违章作业。其实以前没出事是幸运,经常违章终会栽跟头、倒大霉。

6、违章时的懒性心理:

作业过程中不按照标准化作业程序执行,能省一步是一步,抱有早干完早休息心理,省来省去、匆匆忙忙迈向事故。

(二)习惯性违章行为的现象调查

1、从违章的内容看:

职工所违反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规程、规定。如不严格履行上下行车安全管理规定、高空卫生清扫作业不系安全带、气焊及气割作业戴油污手套、戴手套抡大锤等。

2、从违章的性质看:

行为者往往既熟知安全规程,又懂得其做法的危害性,但在实际行动中,不顾规程和危害,按自己认为可行的方式办事,这就严重地削弱了安全规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3、从违章的后果看:

违章不一定就会造成事故,但事故(除不可预见、不可抗拒外)却是因违章而发生的,且后果一般较为严重。有些违章行为事情在某

些人的心目中,无非是一桩小事而已,只要完成工作任务,不出事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长此下去,当某些坏习惯习以为常,在脑子里根深蒂固时,必将后患无穷。

(三)习惯性违章行为的管理调查

1、从责任监管效果上分析:

一是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有些制度过时却不能及时修正,有些制度或部分内容相互矛盾,还有些方面则缺少相应的制度;二是有的班组长对自身的监管不力,导致上行下效,使反习惯性违章层层弱化;三是有些班组长、轮值安全员无所作为,不深入现场,或者碍于人情,在考核时避重就轻、敷衍了事。

2、从互监互保责任落实上分析:

互监互保责任落实不充分,有的不愿去监管他人,认为会得罪人;有的从思想和行为上排斥他人的监管,还有的常以“与己无关”的态度对待周围发生的习惯性违章,乐于当“老好人”,这些都使反习惯性违章效果大打折扣。

三、预防对策

(一)从检查管理上预防控制

1、严格执行安全考核制度,遏制习惯性违章蔓延

要求班组长、轮值安全员从严执行制度,对习惯性违章行为敢抓敢管,做到“宁听骂声,不听哭声”。在处理习惯性违章现象时,对其行为在“荣辱台”上进行通报批评,并小题大做,从重处罚;认真落实员工违规绩效考核制度,要使职工具有“违章即下岗”的危机感、紧迫感,使习惯性违章现象不至于蔓延。

2、发挥安全检查网络作用,落实安全检查制度

除了日常组织的安全大检查外,要求班组长、轮值安全员每天每班到现场检查作业安全措施落实情况、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认真落实班前危险源辨识、安全宣誓、劳防用品佩戴检查制度;落实班组长和职工重点危险源量化检查措施,及时发现整改存在的问题。

3、加强班组安全管理,开展好周五安全活动

要求班组每周开展好周五安全活动,由班组长组织班组成员讲评一周的安全工作,学习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通报,表扬安全生产好人好事,批评违章现象。结合本班组具体情况,对各类不安全情况进行分析、学习,对照安全规程的有关章节,逐条检查自己的行为,制定出防范措施,引导职工自觉改正图省事、不执行规程的糊涂观念和麻痹思想,防止事件重复发生。

(二)从教育培训上预防控制

1、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强化职工安全工作意识

反习惯性违章需要强有力的安全教育,以增强职工的安全生产自觉性。我们采用常规化培训和课堂教育的形式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反习惯性违章宣传,组织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有关安全生产制度。注重做好因习惯性违章而受处罚的人员的安全教育,对个别职工结合岗位培训,加强其对习惯性违章的认识;对老职工则引导其克服盲目工作,增强其按安全规程工作的自觉性;对故意妄为的职工应劝告其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护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悲剧的发生。要求每个职工从自己做起,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在工作中坚持以“三不伤害”原则对待每一项工作,最终使职工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执行安全规程工作的好作风。

2、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

反习惯性违章还要提高职工的现场工作技能。目前生产现场操作普遍具有技术含量高,技能要求全面的特点。为提高员工岗位操作技能,在抓好专业理论培训的同时,每季度制定“行车工/钳工技能比武活动方案”,通过实践操作的形式开展一次技术大比武活动,交流先进操作经验,互学互助,树立和发挥先进引导作用,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有力地防止了因不懂规程、不懂先进操作法而盲目操作引起的习惯性违章作业。

(三)从完善制度上预防控制

1、修定安全确认制,细化岗位确认内容

按照现场标准化作业要求,对当前执行的安全确认制度做出了进一步的细化,经修订后的安全确认制包含了设备点检、吊物、行车检修等22项作业项目、120余项确认内容及标准,完全覆盖了行车系统的作业项目及流程。

2、修订行车系统标准化作业程序,狠抓落实保安全

结合各跨区各行车作业项目、作业流程,依据行车系统安全操作规程、岗位操作规程、行车系统安全确认制、行车运行与控制安全管理规定等,修订完善了覆盖加料跨和钢水接受跨等12个跨区、49项作业项目、138项注意事项的标准化作业程序,有效地提高了行车作业的安全性。

3、制定九项安全确认管理规定,规范管理防事故

通过对工作岗位和生产实践的综合分析,按照岗位作业性质、作业类别,修订完善了九项安全确认管理规定,(即:上岗前安全确认、作业前安全确认、工作指令安全确认、三违行为安全确认、互监互保安全确认、开机试车安全确认、临时作业安全确认、工作完毕安全确

认、隐患检查整改确认)并认真抓好了培训学习和检查落实工作。

(四)从奖惩措施上预防控制

1、变单一性激励为全面性激励

目前,反习惯性违章激励手段比较单一,采取的方式往往是“重惩处、轻奖励”,“重物质、轻精神”。我车间在激励实施的指导上,既予以物质奖励,使积极主动与习惯性违章行为作斗争的员工得到实惠;又充分重视精神激励,满足员工在安全、生存、发展等需求基础上对精神的更高需求;还运用“多次重复成习惯”的原理指导对违章与反违章行为的反复奖惩,使员工真正形成“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正确、什么不正确”的思维定式和行为表现。

2、大力开展激励活动

在全员中认真开展“三查三树”活动,表彰先进,树立典型,通过各种丰富的形式和载体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在违章行为的处罚上,即保持过去对习惯性违章引发事故惩处的力度,又加强了对引发未遂事故的查处力度。

四、取得效果

通过对习惯性违章行为的探究,查找出了导致违章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从检查管理、制度建设、培训教育、奖惩考核等方面制定出了预防对策,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抓好了落实实施,对于有效遏制习惯性违章行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全年未发生一起因习惯性违章所导致的安全事故。

“教教材”原因探究及其对策 篇3

可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教材”的单一、封闭的落后方式依然普遍存在。“教教材”总是以似成定论的教材内容为出发点,以学生理解权威或教师自我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为目标。教师关注的是教材选文的言语内容,并以之等同于课程内容,强调学生的理解与接受,不自觉地走向种种变相的灌注。面对教材,教师以本为本,缺失了作为教育活动的开创者、实践者应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只见选文内容,不见课程内容,因而也就必然没有了实施课程内容的恰当的教学内容。教的只能是彼此孤立的选文,而且常常在学生已有的水平上重复。语文教学效率依然十分低下。由此观之,“教教材”严重阻碍着新课改的深化。究其根底,原因如下:

一、传统语文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我国的语文教育总是和政治、伦理教育结为一体,而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孟子明确提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即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朱熹则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小学阶段(8-15岁)重点突出“学其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规矩做去”。(《朱子语类》卷七)大学阶段(15岁以后)主要任务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重点突出“明其理”,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章句·序》)一言以蔽之,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教育就是讲经授道,而讲经授道的基本方式就是教教材,灌注书中之经道。时至1995年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还把课文列为首要的教学内容,2000年新颁布“大纲”,课文也还列在教学内容之中,如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中的整体感知课文,着眼点主要还在于对课文本身的把握。这足以证明“教教材”的传统思想影响之深远。

二、教材选文内容长期篡代课程内容

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然而长期缺乏明确的科学系统的课程内容。直至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才总算有了正式颁布而在全国普遍实行的课程目标,但却没有具体形态层面的课程内容。其千百年来的教材变革一直维持着“文选型”教科书的格局。虽然也曾有人试图变革“文选型”教材,但即便像现代的夏丏尊主编的以章法学习为主线的《国文百八课》等,都未能改变。时至今日,依然如此。由于课程内容的长期缺失,各种“文选型”教材的选文内容便长期替代课程内容,教学就是教教材,教完教材也就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在客观上导致了根深蒂固的“教教材”的单一、封闭的落后方式,阅读教学因而长期定位在文章学视野里的所谓“义理教学”上。

三、课程内容缺乏具体形态的语文知识

阅读教学需要课程内容具体形态层面的语文知识,主要包括言语形式(文本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言语理解(如何听和读)、言语表达(如何说和写)的言语实践知识。这些知识应该是丰富的、具体的、生动的、动态的言语实践知识,又应该是有用的、精要的、好懂的,而且更应该是可以通过教学内化为学生的言语实践经验,对指导学生言语实践有着直接意义的。可是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用于指导学生言语实践的这些课程内容具体形态层面的语文知识都是贫乏而空洞的。如朗读,这一传统的精华性阅读方法,小学、初中阶段似乎只有“正确、流利、有感情”7个字,高中阶段也就“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一句话,至于这7个字一句话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来实现,则全靠师生“暗中摸索”;教多教少,教优教劣,全凭教师底气、学生悟性。至于选文谋篇布局的知识,几乎空无一物;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也是微乎其微。课程内容缺乏合宜的具体形态层面的语文知识引导语文教学,总是让教师觉得新课程理念有些虚幻而难以捉摸,常常无所适从,不自觉地把教材内容的理解当成了教学归宿;或者不胜“暗中摸索”之苦,无奈地走着“教教材”的老路。

四、缺乏明确的选文类型界定

我们从教学层面,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可以把阅读教学分为诸如诵读欣赏、质疑讨论、自读检测等各种课型。与此相类,从课程实施层面,根据选文所承担的不同性质的课程内容实施任务,如理解言语规律的、学得阅读方法的、进行语感训练的等,有必要将选文界定为不同类型,使之各有所主,各显其长,相互策应,构成体系,共同成为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地实现课程内容的凭借、手段和途径。它可以使我们科学认识不同类型选文在教学中用之于实施课程内容的不同功能,恰当地对不同类型的选文进行不同的教学化处理。可是,现行教材所编撰的选文,全都没有课程实施意义上的类型界定与划分。其结果是,教师对所有选文一个样的“教教材”,一方面常常全面开花,细大不捐,贪多务得,什么都要教,什么都没教好;另一方面总是苦思冥想,难以取舍,踌躇不已,背负着阅读教学的不能承受之重。

上述四方面的主要原因,从根本上导致了教师以本为本、忠于传授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根植其中。那么,如何有效地改变这种“教教材”的现状呢?从教学的层面来看,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开创者,必须充分发挥教的主体性,积极参与课程和教材建设,以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从课程实施的更高层面上俯瞰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科学取舍教材内容,创造教学内容,创新备课内容。这是因为:

一、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创造

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不同。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指为了借以有效地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是实现课程内容的凭借、手段和途径,其本质内涵是“用什么去教”。而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主要指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要实现的课程内容)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某种程度上的沿用,更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而且,还包括“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维度目标的具体实施内容,以及创设的教学情境,激发的学习动机等等。教材可以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但它只不过是一种成分。而且,相同的课程内容完全可以从种种不同的选文中学得。所以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的教学化,是静态教材内容多种教学法处理的过程与结果,是教学过程中的创造。

二、选文内容教学化需要有效控制

教材中的选文具有十分丰富的信息,一般来说,它总是远远大于就一篇课文教学要实现的既定课程内容,同一选文常常可以用于实施种种不同的课程内容。而且对于读者来说,选文并不是客体,而是主体,它总是积极地作用于读者,影响读者,或者说,选文带有某种自主性,蕴藏或衍生着各种可能的“教什么”和“学什么”。师生与选文的交往,从不同的层面去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可以获得种种不同的教与学的内容。这些必然会生产出目标以外的课程内容,有可能冲淡,甚至掩盖特定教学既定的课程内容,牵引着教师不自觉地改变了既定课程内容。最后,可能使课程内容无法预料,也不能确指。这种现象与实现既定课程内容的矛盾,必然要求教师为达到教学内容与既定的课程内容的一致,对选文内容取舍整合,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效控制。

三、不同类型选文用以实现的课程内容不同

如果我们依据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的实施层面来审视教材中的选文,寻求选文在课程内容实施上的联系,进行选文类别的划分,就必然要研究单元之内和单元之间选文的增删与整合,进行教材体系的教学重构。然后,依据不同类型选文的不同功能和不同的发挥功能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如“例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发生于所选用的这一篇“例文”的外部,它只起知识的例证作用,教学中可能用全篇,也可能主要是某部分或某些点的某些方面。有时为了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某些知识,还需要集中使用相当数量的例文,教师需对教材中的选文增删添补。这就需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教给学生哪些关于课程内容的具体形态层面的语文知识;二是这些知识在单元内部和单元之间对实施课程内容构成怎样的联系;三是怎样用选文教这些知识,如何让这些知识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服务。不同类型选文用以实现的课程内容不同,发挥其功能的方式也不同,所以选文内容必须经过不同的教学化处理。

四、随意性较强的提示注疏需作增删修补

现行教材选文的不少提示注疏,主要是编者自身的认知与体验,个人趣味色彩较浓,为学生着想的不多;而且项目单调,前后缺乏联系,不能形成与既定课程内容一致的主题,因而不能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学得阅读的“过程和方法”。这就需要根据既定的课程内容,结合选文类型增删修补。比如,单元主题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要实施的课程内容是学会多角度地评价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那么,文中的提示和注疏可以精要作出多角度评价的示范,可以提示多角度评价的方法,可以设计多角度评价的提问等等,以求达到彰显单元主题,实现既定课程内容的目的。

五、不适合既定课程内容的课后练习需要改造

现行教材选文后的练习,多用意于学生对课文的中心内容、主要写作技巧的理解,以及对极少词句、段落的揣摩品味。概言之,多着眼于对选文本身的把握。如果从选文的类型及其在教材体系中所要实施的课程内容来审视,那么许多选文后的练习就不太适用,尤其缺少了借助必要的言语形式、言语理解、言语表达的语文知识来阅读课文、训练技能的练习。比如,若将选文作为“例文”,那么练习则应渗透与之相应的谋篇布局、表达技巧和表达方式等言语形式的知识,设计必要的阅读训练内容。若将选文作为“样本”,那么练习则应渗透与之相应的阅读的“过程与方法”的动态的言语实践知识,设计必要的技能训练内容。假设选文用之于培养某种质疑能力,课后练习则应侧重于培养质疑探究的兴趣、方法和能力。这样才能使得课后练习与选文要实施的具体的课程内容相呼相应。可是,现行教材选文后练习大多缺乏类似这些方面的设计,因而,教师有必要对不适合既定课程内容的课后练习进行改造。

此外,作家丰富而复杂的创作背景亦需取舍,教学所处实际情况也要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由“教教材”的教书匠变为“用教材教”的设计师,前提是深刻领悟新课程的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关键是善于着眼课程内容的实施而取舍整合教材,创造教学内容,创新备课内容。

我国教育现状对策探究 篇4

1. 教学策略。

在现代教育中, 由于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充当学生的同伴, 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辩论、游戏、练习等活动中去, 和学生打成一片, 教师的主导作用大打折扣。教师不能充当学生的学生, 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思路, 故教学永无创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严重忽视了把学生带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等体现主体意识的关键活动中去, 泯灭了学生的创新秉赋。教学策略的单一性, 使教学缺乏艺术性, 灵活性和针对性。

2. 课型·教法。

目前我国的课型大致可分为新授课、复习课、小结课、练习课、检测课, 而这种划分只强调了知识目标, 忽视了学生的能力、情感目标。教学中缺乏学法课, 缺乏心理课以激发学习兴趣, 建立自尊和自信, 训练意志和毅力, 健全人格, 调节情绪。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四种, 即“讲解法, 示范法、辅导法、评价法”。“教学有法”, 固守有余, 对“贵在得法”缺乏灵性。

3. 教材·学法。

“标准式教材”的严格实施抹杀了一部分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的独有天赋。教材中几乎所有规律性的知识一概用黑体字标出, 而不给学生提供研究的材料、工具和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沿着科学家和艺术家探索的道路, 去复演知识的获取过程。这不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具有清晰的思维能力和对未来的预测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不利于学生形成最佳的学习方式及策略。

二、大力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基本策略

1. 以人为本。

人是宇宙之精华, 万物之灵长, 惟天地人之父母, 惟人万物之灵。对于学校来说, 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尊重教育规律, 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服务于学生, 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育人模式。拓宽主渠道, 开辟多途径, 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手段, 优化德育模式, 让学生在生动的自我实践, 充分的自我体验中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提高认识、矫正行为, 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生自我教育为一体的德育工作机制。

首先要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注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 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并随时空的变化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从而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其次要因材施教, 实行分层目标教学。人是有个性的, 每个学生的发展起点、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都是有差异的, 因此, 教学活动中必须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必须实行分层目标教学, 从实际出发, 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潜能挖掘, 努力从三个层次上培养提高其学习能力——即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2. 个性教育。

过去, 人们忌谈个性, 认为发展了个性就是纵容了个人主义。但需要指出的是, 对于一种真正的人文教育来说, 其所强调的人是一种社会我的“大我”, 这一观点并不意味着个别的、具体的我的消失和泯灭, 并不意味着人是一种无差别的众原子的集合。

古语有云:“‘物有以自然, 而后人事有治也’, 人也是自然物, 对人的教育也必须以人性的自然为基础。”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曾指出:“每个人的心灵有他自己的形式, 必须按他的形式去指导, 必须通过他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 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个性是选择的结果, 个性是创造的前提, 主动的选择会带来主动的学习, 提供选择的教育, 才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个性是一个人的独特性, 其发展实质是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下, 借助于个体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具有公认优良标准的品质, 从他律到个体内心自享需要的自主、自律的过程, 这也正是人的全面发展所追求的目的, 也是新时期, 新环境, 新教育的应有之意。

3. 实施创新教育。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则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创新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适应社会要求的不盲从的公民。我国当前的教育还是一再的强调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 而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机变性, 制约和阻碍着人们接受人本主义、科学主义的教育思潮, 在思维上桎梏着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求同而不求异, 聚敛而不发散。

在现代教育中, 每一位教师都应爱护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引导帮助学生自已学习、独立思考;营造追求真知, 不断思索的氛围,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火花,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人类的文明史也表明, 正是由于许多伟大的创新, 才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教育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一项工程, 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人, 也是其自身能否得之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探究论文 篇5

创业教育需要高校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和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出台相关政策以及建立创业保障机制,需要个人树立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创业意识。

3结论

创业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创业有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创业有助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当前,中国的创业教育主要受到教育理念和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环境等内部因素以及社会创业文化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国家、政府、学校和个人等主体的共同努力,向lkq总理所说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前进。

学困生教育对策探究 篇6

一、小学学习困难生的内涵

关于学习困难生的定义,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学者柯克(S.KIRK)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用来标示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业成绩长期滞后的学生。辛自强认为,学业不良是指学生的学业成绩比根据其潜力潜能期望达到的水平显著落后的一种现象。而在我国,学者则认为学习困难生是由于情感态度、认知能力、学习方法等有一些不利于正常完成学习的困难存在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在与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或相应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的时候,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或外力更多的帮助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完成学业的学生。因此,在此小学学习困难生是指,在小学教育阶段,针对这一阶段的学习困难学生,主要是指智力正常,学习成绩显著低于正常的水平,造成学习困难的小学生,涉及的方面有语文阅读障碍、数学数字方面的障碍、思考不积极不主动、学习态度比较消极、注意力不集中老是分散等等,期望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有效帮助小学生快速成长。

二、小学学习困难生的对策分析

综合各研究者对小学学习困难生的对策分析,大致可以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下面就从这三个面进行分析。

1.学生自身

综合各学者对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对策是:培养小学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发现学生的直接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在归因上引导学生进行努力归因和现实归因;肯定学生的自身努力的成功,让他们拥有自信,认为自己是可以的,能够改善的,养成自信的态度与习惯。在提高学生的效能感上,降低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帮助学生确定成功标准,为学习困难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通过替代性成功经验,提高学生的效能感。学习困难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慢慢改善,降低学习的难度,增加自信,不断设定一些学习的目标,提高接受的能力。同时在心理上给予小学生更多的关爱,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给予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理习惯,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

2.家庭学校教育

父母要对孩子负责,要给孩子们一个温馨舒适的家,时刻关注他们,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有足够的安全感。首先,父母要树立合理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对孩子持一个合理的期望值。其次,以鼓励为主,减少批评责怪,要知道小学生也是有自尊心的,需要家长的尊重和关心,多夸奖和鼓励孩子,为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和每一次失败。再次,学校要进行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让孩子多方面全方位发展,快乐学习;改变教学方法,鼓励进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注重创新,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于激情;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给予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归因,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不逃避、厌恶学习;组织多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合作探究知识,共同学习,寓学于趣。最后,家校联合,创办家校联合会,共同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让他们在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关爱下,使自己不断提高。在教育过程中,不管学习困难生学生有多大的抵触情绪,我们都要坚持到底,相信博爱与信任能感化他们,从而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总之,学校和家庭是一个综合体,联系比较密切,家庭和学校的成功连接,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加好的平台,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家长和学校是一体的,是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有利于孩子发展空间的,这是以后学校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3.社会教育

对小学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应该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切忌操之过急。首先,社会应当利用媒体宣传力量,正确导向孩子,积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让他们运用网络来学习知识,获取更多有益信息,传播正能量。其次,我们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杜绝不良影响事件对儿童身心健康带来的伤害,让孩子在阳光下快乐成长,快乐学习。

三、发展方向

目前对于小学学习困难生的研究主要是对各影响因素的研究,现在扩展到对学生元记忆的研究上,笔者认为还应更加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针对各学科的特点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关注学生身体心理各方面的发展,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除学生自身原因,主要还是与家庭和学校密切相关,因此更应该从家庭学校教育出发,对学习困难生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支持和更多的措施或者是政策,鼓励与帮助小学学习困难生的发展。

地铁运营安全及对策探究 篇7

就国内外的运营经验表明:地铁运输作为一种具有车辆密度高、客流量大的公共交通方式, 其运营空间相对狭小, 环境较为封闭。虽然, 地铁的存在可以解决目前城市地面交通拥堵的问题, 但是, 也会导致人流聚集, 无形中增加了运用风险。

表1 中主要是对国内外典型运营事故的类型和原因、后果的展示, 从该表中, 我们可以看出, 地铁运营事故类型多变, 且影响范围较广。下面, 笔者将对地铁运营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论述:

(1) 人流量过大, 上下楼梯风险性较强。地铁的基本模式是建造于地下, 利用地下轨道运输来完成整个交通。因此, 在人们使用地铁的过程中, 必须要通过楼梯, 到达地铁入口, 然后再上车。由于在城市生活中, 人流集中有明显的时间段标志, 也就是早上7 点到9 点, 下午5 点到7 点。这两个时段, 地铁所需要容纳的人流量明显增多。而由于这个时段中, 人们一般会比较赶时间, 一旦在上下楼梯中发生意外, 将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

(2) 人口密集度高, 出现事故可逃离性降低。近几年来, 经常会有新闻报道, 某个地铁站出现不法分子, 从而导致多少人受伤的类似案例。其实, 这就如同2004 年2 月俄罗斯莫斯科所发生的恐怖袭击一样, 地铁站人口密度大, 一些恐怖分子为了制造社会恐慌, 实施其反社会行为, 多半会选取在此处下手。一旦发生, 由于地铁站本身空间较为狭窄, 可躲避性较低, 很容易让其得手。除此之外, 密集的人口出现混乱, 也很容易让不法分子逃离。

(3) 地铁建设相对成熟度低, 各种设施易故障。虽然地铁如今的运用范围已经相对广泛, 但是, 其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瑕疵。尤其是很多城市急于解决本地的交通问题, 对于其中的某些技术不会过于思考, 从而导致地铁建设完成后存在一定的设备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发生, 很容易导致大面积的社会损失。

(4) 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隐性风险存在。前几年有过报道, 说是有小孩在地铁轨道附近玩耍, 不甚掉入, 而后身亡。这说明, 我国目前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性不够, 从而导致第三方风险的存在。

2 地铁运营安全对策

2.1 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安全检测

地铁运行基本上是靠各种设施来实现。所以, 基础设施的安全性高低, 直接影响着地铁是否能够安全运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地铁自动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当前有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出现了无人驾驶的地铁列车。虽然, 地铁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可以解决人力驾驶问题, 但是, 也正是因为自动化程度过高, 一旦出现程序性错误或者是设备故障, 将会导致地铁事故的发生。所以, 在地铁运营中, 需要加强对于基础设施的检测, 尤其是我国运营较早的地铁线, 需要对其设备进行更新。

2.2 加强运营中乘客安全管理

无论是恐怖袭击还是乘客的无心之失, 实际上都是因为地铁管理人员对于乘客危险管理工作落实度不够。就笔者来说, 恐怖袭击或是某些乘客的纵火行为, 之所以能够发生, 也大部分是因为在物品检测中, 工作人员出现失误, 没有及时将危险物品隔离出来。所以, 需要加强乘客安全管理, 对危险物品的控制力度提高, 进而实现文明交通。

2.3 提高地铁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完全安全管理制度

除了第二点中, 地铁工作人员对于危险品检测力度不够, 还有第三方风险的发生, 也多是因为地铁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制止。在当前的地铁运行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每节车厢都有乘警, 并随时交换监督。而在地铁站台, 监督人员却相对较少。因此, 笔者认为, 需要完善地铁安全管理制度。比如, 在地铁风险存在较大的区域, 增设巡逻人员, 加强对乘客的管理。如图2 所示, 如果地铁站台没有巡逻人员, 那么乘客上下车秩序就可能会出现混乱。

2.4 加强地铁乘客安全意识宣传

地铁运营安全的最终获益者和受害者都是乘客。因此, 在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控制中, 笔者认为, 需加强对乘客本位意识。就是说, 让乘客意识到地铁运营安全的重要性, 使之成为监督工作者。

3 结束语

铁路企业职工培训对策探究 篇8

1 铁路企业职工培训现状分析

在技术与知识改新换代的今天, 铁路建设飞速发展, 铁路技术也日新月异, 铁路职工面临的技术挑战也越来越高。但目前铁路企业职工的实际技能还满足不了铁路事业发展的要求, 甚至有的职工业务水平还胜任不了本职工作, 比较容易导致发生事故, 给企业乃至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作为铁路企业要重视职工培训工作, 要将职工教学习培训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逐步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

现如今铁路企业职业培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体现在办学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和工学矛盾日益突出等方面。目前实行的路局、站段、车间培训管理体制, 部分培训任务交由大学、高校或培训学校来进行。这种培训方式尽管能基本满足了职工培训的基本需求, 却满足不了目前铁路项目快速发展的要求, 相关教育机构的办学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铁路企业任务比较繁忙, 工作任务量比较大, 容易出现人员紧缺的现象, 企业开展培训会暂时延误现场工作, 导致企业容易只关注生产、不关心培训, 因此企业急需解决工作与学习冲突的问题。

2 影响职工培训效果的因素分析

在铁路企业职工培训工作中, 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1 培训认识不高

目前, 个别企业未能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 没有将职工培训视为企业重要发展内容, 容易将职工培训往当成是可有可无的任务。容易出现开会上喊口号说培训非常重要, 而在实施时却将培训变成次要的, 而当工作繁忙起来就将培训抛之脑后了。甚至有的领导会认为职工培训不能给企业多少利益, 而公司因经费紧张, 已自身难保, 再搞培训得不偿失;也有的企业因认识不足, 培训还处于应付阶段, 缺乏针对性和长效性, 培训方式也不灵活, 也没把好质量关, 满足不了滞培训的新要求。因此只有从战略高度重视职工培训, 加强培新质量监督, 解决培训投入产出问题, 才能促进铁路企业培训可持续发展。

2.2 没有明确培训需求

一般铁路企业都没有明确职工培训需求具有包括:没有明确培训主体和培训对象, 导致需要培训的职工没有时间参加培训, 而不需要培训的对象则进行了多重培训, 有的企业为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将个别员工培训成培训专业户。

2.3 未明确培训目的, 没能落实培训效果

企业培训首先要明确培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确定培训讲师和培训内容, 具有详尽的操作性强的培训方案。但目前铁路对培训都没有很好把握, 缺少深入培训需求调查, 没有指定周详的培训计划, 导致培训内容缺乏实际操作性, 培训内容过于形式化, 缺乏重点。多数企业没有准确的评估培训质量的机制, 评估制度也呈现形式化, 统计分析评估情况过于应付, 导致培训评估不满足实际需要, 缺乏准确性和可参考性。

3 改善职工培训效果的对策

(1) 我们应该转变对职工培训的认识, 充分认识职工培训的重要性。目前随着我国当前新设备与技术应用, 职工也逐渐意识到知识的价值, 认识到学习培训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 职工要要加强自身学习发展意识, 不断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铁路企业职工只有调整转变思想观念, 不段推动企业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的不断创新, 才能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促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2) 要完善培训机制, 提高培训的质量。铁路企业通过开展有效的培训能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目标, 明确培训目标, 分层逐步落实组织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不但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与培训, 也要重视一线职工的培训。

(3) 设置专门的培训管理机构。为准确把握培新需求, 提高培训质量, 企业在职工培训上要不断创新。企业需设置特定培训机构, 配备专业培训人员来负责管理。在培训计划的制定上要从公司的长远发展出发, 要具有一定战略性, 投入必要的力量, 紧紧围绕铁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从实际出发, 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4) 加强培训教学资源的建设。铁路企业职工培训种类比较繁多, 导致没有统一的培训计划及培训模式, 因此培训机构需加强教材、题库、培训资料以及网络资源的建设。尤其是近些年铁路计算机硬件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普遍应用, 远程教育也成为目前铁路企业培训方式的新选择, 网络培训逐步将取代传统培训课程, 这样也可以增强职工的兴趣感。

(5) 建立与完善职工培训奖惩机制。铁路企业可通过建立与完善职工培训奖惩机制, 使员工意识到技能的重要性。企业也可在健全职工培训考核档案中, 细化考核评定等级。职工在持证上岗、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下, 更加认识到岗位技能的重要性。

(6) 培训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化。注意长短结合、业余与脱产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 注重补充交叉的网络性的教育结构。纵横系统互相交织、互相补充, 形成一个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的网络工程。并可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利用计算机技术, 多媒体技术, 通信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因特网, 容面授、函授和自学等形式于一体, 多种媒体优化、有机组合教育方式。

4 结语

总之, 铁路企业要搞好教育培训, 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 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培训理念, 构建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 确保职工在工作中能不断增强知识、技巧, 提高能力, 达到职工发展、岗位需求和企业目标三者的完美结合, 以促使企业科学、持续、和谐发展。

摘要:铁路企业职工培训工作中, 我们要完善办学管理体制, 转变职工观念, 充分认识职工培训的重要性, 在培训过程中要讲究实际、突出实效、学以致用。

关键词:铁路企业,职工培训,脱产培训,人性化

参考文献

[1]薛皓, 袁云兵.现代化的铁路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模式优化与创新[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18) :37-38.

探究性试题的特点及对策 篇9

探究性试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广泛出现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这类试题有以下特点:

(一)设题多样化。

探究性试题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多在文本内部看似矛盾处设题,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对文本的探究能力。例如:2007年北京卷第21题:“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题目中“20岁离开阮水家乡”与“在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这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它给我们一个启示,这里的“在沅水上”是虚实结合:20岁前生活在沅水边上是实;20岁后沈从文离开故乡,但是沅水给予他的精神的滋养一生都没有间断,家乡的沅水一直扎根于沈从文的记忆里面,这是虚。如此思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沅水的记忆里。

(二)思维规律化。

探究性试题命题时跨度常常较大,有时关涉文本首尾,有时关涉文本内外。考生要进行相关性思考,如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分析,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类推分析等,思维应遵循客观规律,避免胡乱联系。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这道题考查了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探究能力,题目提示考生《乌米》中的“我”与《祝福》中的“我”相似,因此,要赏析乌米的形象与作用,先要进行由课内向课外的相关思考,想一想《祝福》中的“我”的形象特征和“我”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再回答本题。《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一方面厌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另一方面又软弱退缩,玩世不恭,不能给祥林嫂以帮助。在结构上,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呈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者,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再看《乌米》中的“我”的形象特征和作用,相比之下,此“我”与彼“我”相同之处较多。如在形象上“我”都对主人公富有同情心,都对现实有一定的认识;在作用上“我”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都借“我”的感触揭示主旨。这样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新问题,就有较大的把握性。又如,某地曾以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水墨文字》命题,问题是这样的:“作者通过自己绘画创作实践告诉人们艺术创作的真谛———‘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这句话是就绘画艺术而言的,其他艺术门类是如何体现的?”思考这个问题必须运用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首先,要弄清“其他艺术门类”“瞬间”“永恒”这三个概念具体指什么。可以联系的“其他艺术门类”有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文学等,“瞬间”在原文中指的是“千载难逢的偶然”,具体可指短暂的画面,偶然触发的灵感,突然涌现的想象,一闪而过的片段的感觉等。“永恒”指与自己的心灵碰撞并能引起他人共鸣,从而使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其次,要举例说明艺术是如何将瞬间化为永恒的。文学上的典型例子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对琵琶女演奏乐曲的描绘和琵琶女飘零身世的叙述,塑造了一个才貌双绝、孤苦哀怨的琵琶女形象。诗中的音乐描写,运用比喻等手法再现了琵琶曲的感人魅力,在读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成为千古绝唱。它是作者妙手偶得,也给后世的读者带来了无穷的美感。它是瞬间的,也是永恒的。可见,探究性试题的指向性是明确的,依据文本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和考生相应的知识积累进行探究,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解读个性化。

文学类文本的探究性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求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它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往往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考生既要思考文本中作者的观点、看法,又要立足自我,有自己的是非标准和价值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如2008年海南卷第14题:“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题干中摆出了几种不同的观点,要求考生加以探究。从人物形象的核心特征上看,鲍勃重“情”,吉米重“法”,考生必须在“情与法”的抉择中,或者肯定鲍勃重情守信,或者赞扬吉米忠于职守,要态度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同时必须从文本中找出确凿的实例作为佐证,这样才达到了阅读探究个性化的要求。

根据文学类探究性试题的特点,在答题技巧上要注意三点:

(一)克服认识上的偏差。

偏差之一是认为答案只在文本中找,不出文本范围。在文本中找答案,在以往解答现代文阅读时十分管用,现在已经不完全适用。文本内容是解答探究性试题的起点,终点可能不在文本中。偏差之二是认为解答探究性试题是信马由缰,随心所欲。探究性试题的答案不一定在文本中,但也不是随便写写便可得分。它不能像平时教学那样可以见仁见智,自由发挥,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为了便于操作,阅卷时总会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答案,考生要依据文本作出合理的分析,回答到位才会得分。

(二)要了解文学鉴赏的术语知识并能运用自如。

必须对作品的体裁知识、表达技巧等有所了解,解读探究才能驾轻就熟。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小说鉴赏的一些知识。小说《侯银匠》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的人生况味和个性品格,作者却记叙了侯银匠的女儿侯菊从小做家务很精到,出嫁时要花轿作嫁妆,婚后很快接管粮行,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的故事。这是以次要人物写主要人物,突出了侯银匠的坚毅、精明、勤劳、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点,使小说更具深厚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作家的艺术匠心。分析时涉及的表达技巧有素材的剪裁、明线暗线结构、正面侧面描写等,要熟悉这些术语知识,回答才能准确切题。

(三)具体作答时要规范,宜采用述评结合的方式。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对策探究 篇10

1 传统物理规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任课教师要成绩,教学任务重,只能选择填鸭式教学方法。死记硬背作为获取成绩的主要途径,让学生记住了内容,不一定真正理解,做题时就出现了老师讲的会,不讲的不会,不能触类旁通。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授课对象,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盲目地崇拜,机械地吸收。

(2)学生只注重物理规律的掌握,从而忽略了自然物理规律的本质上的、整体的联系,许多课本上的发散思维的部分,让学生分组或自行探索一定能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就直接解释或让学生记住这种最简捷的方法得出答案,达不到预期效果。以至于学生遇到类似的题就直接用老师讲的方法做出来就行,不追求其他的方法与途径,也不会去思考这类问题的背后带给我们的更多的知识。

(3)忽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联系,只就课本要求的来讲述,忽视了知识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尤其是理科综合科目之间,使学生在做综合卷时有时会无从下手,做不到融会贯通。同时也不注重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在规律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建立这个规律的简要的历史过程,知道这个规律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清楚这个规律的来龙去脉,是规律教学中不应缺少的环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4)实验教学上老师不会做简单的实验器材,很多实验只是纸上谈兵,没去做过就给学生讲,也不会知道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怎么解决。

2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改革对策

经常在教学反思中感到有很多遗憾。在每一堂课有限的40分钟里以及在课外与学生的交流的短短过程中是否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物理规律教学本源呢?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创造快乐气氛,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具体尝试探索了以下方法。

2.1 构建“三步五环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三步五环节”教学法是按“现象猜想-实验论证-总结评估”三步循环的物理规律教学方法,本质上属于发现式教学方法。它保持了发现式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等优点,同时改进了教师处于顾问地位的缺点。“三步五环节”教学法更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它的一般活动程序为“提出问题、现象猜想、实验探究、规律总结、师生评估”。

2.2 创设物理环境

引导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首先要创造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一般通过如下三种途径:

一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二是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引申和逻辑展开中发现问题;三是从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

其次,创造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如使学生获得探索物理规律必要的感性知识和数据;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

第三,创设的物理环境还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3 构建“开放式”物理规律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开放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主体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思维的独立性、研究技能和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学生在这种教育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历练,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开放式教学这种环境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善于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发言,使“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为活泼、生动、积极的探究式教与学。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下,学生积极探究,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通过探索知识的奥妙来尝试成功的甜蜜,从而使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更大程度地挖掘学习潜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4 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

一是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结合对实际问题讨论,深化、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二是要组织学生进行运用规律的练习。三是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规律独立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小设计和小制作,创造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四是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逐步提高各种思维品质的水平。

通信线路的现状和对策探究 篇11

关键词:通信线路 问题 对策

通信事业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设施之一,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通信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通信市场由建立到逐步完善,为电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针对通信线路的现状,做好维护工作,确保通信线路畅通无阻,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一、目前通信线路的现状情况

问题:

(一)浓重的“甲方意识”。一味追求高效率,却忽略了通信线路工程,不能合理地组织安排,一味追求“速度快、造价低”,至使通信线路建设就存在的质量问题。

(二)注重材料的价格,忽视材料的质量。通过有效的途径降低材料的价格,减少工程的投资是可以理解的,但过于注重降低材料的价格而忽视材料的质量,使用不合格产品在建设过程中就引发质量事故,就会给将来的维护带来了隐患。

(三)路由选择的不合理。通信线路的路由选择合理与否,关系着通信线路能否安全稳固的运行,以及今后的维护工作。

(四)类似于“飞线”安装严重违规,缆线对地的隔距不够,电杆埋深不够,拉线设置不当。以及长途通信光缆线路经多年的使用,存在部分线路光纤和接头盒老化,施工破坏、人为影响、自然灾害等,偷盗线路、少数人恶意破坏通信线路的情况仍然存在,都将直接给维护工作带来及大困难。

优势:

1、领导重视,管理规范化了。大部份地区都拥有一支观念新、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化队伍,为通信健康快速发展发挥出的更大作用。

2、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化。社会进步了,全民的道德素养有了全面的提高,给通信维护工作带来了喜讯……

二、促进通信线路安全运行的有效措施及思考

(一)加强线路沿线巡视工作,及时抢修。

在平时的维护中,不仅要定期地对通信线路执行监测,通信线路维护人员要对通信线路进行巡视,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及时抢修,并做好记录工作。

加强通信线路的巡视工作:做好定期巡视、督查巡视、特殊巡视、故障巡视。1、定期巡视,一般要求每月3-4次徒步进行,应即时掌握线路的运行状况,沿线环境变化情况,并做好护线宣传工作,巡视时发现重大问题立即上报。2、督查巡视,每月不少于1次。3、特殊巡视,台风、暴雨、大雪及出现其它恶劣气候后立即进行线路巡视。4、故障巡视,通信线路故障发生后,应立即查明发生故障的原因和地点,必要时通信管理部门派员协助或配合。笔者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工作,遇到问题能细心及时抢修,一定会给广大用户带来更大的方便。

(二)合理选配材料,嚴格执行施工作业加强线路保护。

采用防鼠光缆对偏僻的光缆线路设计时可采用防鼠光缆。对运行中的光缆线路可砍伐光缆线路周围的树枝,或更换防鼠光缆,防止小动物(松鼠)咬伤,加强对通信线路的保护。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指导方案认真执行施工作业:重视光缆接头的切割工作,应确保在没有灰尘的环境下进行光缆切割,避免光线断面受到污染在线路抢修以及工程施工中,都要遇到接头问题,对于音频塑缆采用热塑管接头技术。在线路抢修以及工程施工中,都要遇到接头问题,对于音频塑缆采用热塑管接头技术。

光缆接头比较复杂,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接头环境尽量避免在灰尘过多的场合,以免造成切割好的光纤断面污染。

2.待光纤热塑保护管完全冷凝后再往接头托盘上的接头卡槽中放置。

3.当光纤接续完毕后,应安置好接头盒中的光纤,不能出现光纤曲率半径过小的现象,以免加大弯曲损耗。

4.光纤的每个接头损耗衰减应保证不大于0.1dB,利用光时域反射仪进行接续的监测和系统测试,并将测试曲线和数据打印出来,测得的曲线应看不到明显的接头阶段。

5.注意光缆接头盒的防水处理,外缠防水胶带,以免雨水进入接头盒。

接头做好,在管子热塑前要对电缆进行绝缘电阻的测试,在各项指标符合标准后,再把热塑管缩好;采用专业仪器测试加工出的接头的传输损耗,杜绝在施工中使用不合格的接头;施工中应尽量采取直线走向,避免对光缆的过分弯曲;施工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缆线的防水处理,必要时要在外部缠绕防水胶带,避免雨水侵蚀光缆。

(三)强化安全信息化管理,促进效益增长,实现双赢成效。

线路安全和人身安全是线路维护部门的头等大事。维护中我们尽量减少预防性维护,力求避免纠正性维护,使通信质量和维护工作量之间达到最佳平衡,这也是我们通信线路维护的基本方向,笔者认为在工作实践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资料管理,在日常线路维护工作中,线路资料的完整、齐全、准确是线路维护工作好坏的关键;2、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线路所处的地理环境,合理配置分线设置;3、用户终端设置的维护,要求维护人员对设备要尽快地熟悉和掌握。根据经验迅速判断故障点,及时处理,确保通信畅通。

(四)有备无患,给维护工作“锦上添花”。

线路维护人员在突发情况下要有应急预案,并储配足量的备用光缆,确保在发生故障时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应急抢修。

总之,通信线路是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传送的神经系统,维护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每个用户。笔者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但也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不断善于发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探索中更新理念,为通信业的发展搞好服务、创造良好环境,努力让用户生活得更便捷、更丰富、更美好,人民安居乐业。这颗为人民服务的心一定会永远照亮着通信前程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陈小青. 通信发展[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6

[2]徐乃英. 通信线路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建议,现代有线传输,2011.3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对策探究 篇12

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对策探究

(一) 调整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策略。

农村商业银行调整经营策略就是从根本上把重存轻贷、重放轻管、重速度轻效益的经营格局调整为资产负债联合治理, 速度效益相互统一, 经营治理均衡发展的经营策略上来。

(二) 经营治理均衡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在强化经营的同时, 要强化治理, 做到经营和治理均衡发展。为此, 一是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上要依法稳健经营, 稳健经营的标志是在资产负债比例控制下以合理的负债增长速度及其绝对量来决定资产占有量, 在扩大负债业务上开拓, 在资产业务上谨慎。二是农村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治理中坚持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均衡原则。三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治理;劳动人事治理、机构网点治理和监督保卫控制相协调。

(三) 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路对策。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一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概念模糊的问题;二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效益低下、不值得开办的狭隘认识问题;三是贫困地区不存在中间业务的谬误认识问题;四是解决搞中间业务是不务正业, 会影响主营业务的片面认识问题。要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与存款、贷款业务并列的支柱业务, 实施拓展中间业务战略, 在经营管理机制上营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压力和动力机制, 在工作措施上推动和保障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2、深入调查、研发产品。

中间业务属中介性业务, 其前提是接受客户委托。因此发展中间业务不能一厢情愿, 必须适应客户的需要, 取得客户的信任。而要适应客户的需要, 首先要了解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拓展中间业务不仅取决于我们能办什么业务, 更主要的是客户需要哪方面的金融服务。只要及时了解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结合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客户群体和经营特点, 从实际出发, 有步骤地推出和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系列化金融服务, 才能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快速、稳步地发展。

拓展中间业务不仅要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还要贴切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 要本着“循序渐近、安全效益”的原则, 不能一哄而上, 一哄而散。农村商业银行要对现有银行产品进行整合, 实现既有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 又有业务和服务的产品化。可以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 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

3、改进设施、培养人才。

中间业务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 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资金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 农村商业银行正处于中间业务发展初期, 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业务发展。农村商业银行要有业务发展的长远规划, 要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 采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 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化以及由此延伸的自动服务手段的应用和推广, 有计划、针对性地加大设备投入, 搭建好中间业务发展的平台。

鉴于农村商业银行目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实情, 省市管理机构应成立专门的中间业务部门, 根据业务发展需要, 建立起定期的培训机制, 采取专业化培训和交流培训相结合, 理论研讨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等培训方式, 加大对一线员工中间业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继续面向社会高起点、严格要求公开引进一批既具有计算机系统知识, 又具有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为中间业务的研发提供智力支持, 从而保证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4、强化营销、加大宣传。

农村商业银行应系统地开展中间业务的宣传营销活动, 向社会推荐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 在公众中树立全新的整体形象。一是推行一体化营销策略, 实现中间业务综合化经营, 做到集中营销与分散营销相结合、重点营销与全面营销相结合、存贷业务与中间业务相结合。要把优化营销手段, 改进营销策略作为抢占市场份额, 促进农信社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举措。二是因地制宜、全面宣传。农信社经营机构多数位于“三农”之地, 劳务输出旺, 并抓住元旦、春节前后大量务工人员返乡, 资金回流的契机, 有的放矢地进行新产品的宣传, 组织人员在营业网点、途经车站、街头巷尾, 摆摊设点, 宣传咨询, 放送资料, 千方百计做好宣传工作。

5、协调关系、强化内控。

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措施是中间业务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 农村商业银行应特别注重对中间业务的规范化管理。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中间业务的运作方案, 真正把中间业务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做到有章可循, 执章必严, 违章必纠, 合法经营;二是要建立一整套中间业务运作的管理制度, 如业务发展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业务考核制度等;三是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管理, 定期或不定期对中间业务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和总结,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要加大稽核监督力度, 适时对中间业务进行常规检查、专项检查、重点检查, 把监督机制贯穿到中间业务的始终, 确保中间业务的合规性、合法性、安全性、效益性。

二、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策略探究

(一) 把流动性管理纳入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中。

农村商业银行应实施主动的流动性管理。加强对宏观经济走势、各银行存款和信贷增长变化情况及银行间市场的预测, 定期跟踪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宏观政策取向, 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可能对各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 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提高对流动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把流动性管理列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

(二) 不断提高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

流动性管理的技术性很强, 只有正确的管理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管理效果。商业银行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构建本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方法体系, 积极引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用于流动性管理中, 延长流动性管理期间的时间跨度, 提高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预见性和精细化程度, 为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 优化商业银行业务结构。

要充分运用金融工具来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把流动性管理与效益提高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银行的资金结构, 形成产品多样化、期限合理化并能兼顾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的资金结构。

(四) 合理调整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投放结构。

上一篇:肥胖影响学习能力下一篇:安全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