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的社会性(精选12篇)
艺术设计的社会性 篇1
通过对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初步了解之后, 我对艺术的作用有了一点小小的看法, 即艺术应当更多的关注社会和人生, 而不是去关注传统意义上美的对象;艺术应该从人文的角度出发, 真切地从内心出发, 而非形式上的攀比。正是因为现代主义从形式上的纯粹的艺术本体的考虑, 最终导致了艺术与生活极度地脱节, 使现代艺术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相反, 当代艺术更多的是从社会性和人文性的角度出发, 致力于审视、思考、反省、剖析当前的社会意识形态, 通过问题呈现的表象, 由表及里地进行层层认识和分析, 通过艺术的手段把观察和分析出来的结果呈现出来, 旨在能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 最终用艺术的手段, 增加问题被解决的可能性。所以在这里我想更多地探讨一些当代艺术的社会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当前的艺术家的社会地位, 比较起传统的艺术家来说, 已经大大提升了。当代艺术中, 艺术家需要提出问题, 而问题从何而来, 且必须具体。对于需要提出供讨论的问题, 要有责任, 且与社会发生关系。这样一来, 艺术家便有如政治家, 哲学家, 社会学家一样着力于调整社会的发展方向, 若做不到这一点, 其作品便不生效。那么作为当代艺术家, 他们是怎么样使其作品的社会性呈现的呢?他们的呈现方式便是自己的艺术语言, 艺术手段, 也是自己阐述个人观点的表达方式。或者他们并不注重用怎样特别的个人的形式语言, 而更注重的是怎样将提出的问题阐述清楚或者是将个人的观点和立场明确地表达出来。我将以具体的艺术家及作品来将当代艺术家们切入的视角作简单分析。
从我近期看到的一个实验表演艺术家李凝的记录片《胶带》处展开, 李凝从2000年开始实验表演的创作, 在创作的同时, 以记录片的方式, 将这种寻求“精神”和“个人”的方式记录下来, 胶带作为用于实验表演的一个主要的道具, 李凝对它的研究和使用达到了一种痴迷和疯狂的境地。通过在舞台上再现、生活中撕扯、思想深处粘连, 作者将胶带的粘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且时时与作者本人的生活产生着共鸣, 共生。影像中李凝的所作所为极尽荒诞, 以致最终走向了徒劳与尴尬。随着国家大事件的不断发生, 他被卷入各种极端行为中, 他用自己的身体把“现实”重构, 达到了与“超现实”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但最终, 李凝还是给了记录片结尾:他成为了一张照片, 被社会的力量贴向一张求职表格, 被迫地运行在国家机器之上。整个影片中一些超现实的音乐背景下异常现实的人物, 生活在无边的压力之下, 对个人身份的迷惑、前途的迷茫、而像他这样整日为生计所忙碌奔波的人在当下的社会里不在少数, 这便是艺术家从自身入手, 从个人这个点上散开, 扩大到对这样的一个群体的处境的描述。
如果说李凝的作品是对生活在边缘的群体的身份的探究的话那对于王久良的《垃圾围城》, 便是从一个更广的角度来切入的。是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引导公众认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从而产生现实的社会意义。在一年半的时间里, 王久良通过对北京周边几百座垃圾场的走访与调查, 最后用朴素与真实的影像向我们呈现了垃圾包围北京的严重态势。这些令人震惊的影像, 让我们得以具体知晓垃圾对我们的生存环境, 以及日常生活所造成的伤害与威胁。
垃圾污染环境, 垃圾又是能源, 围绕着垃圾的是利益和政治。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为垃圾博弈不断。一些人靠垃圾为生, 也有人因为垃圾而致富, 更有人因垃圾倒下。垃圾最后成为政治。影像中所揭示的新的深刻问题, 期待能持续地引起社会公众的正视。那就是——垃圾之前的资本主义商业消费生产以及因之所带来的我们的生活观问题。事实上, 通过前段时间媒体对部分作品的传播, 已经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对垃圾处理的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 并亦卓见成效。作为摄影参与社会变革的成功范本, 《垃圾围城》显示了作为艺术之外的现实意义。
此外, 还有当代艺术对社会制度的深层次的思考。《时间片断》中, 谢德庆把工作计时卡插入打卡钟打上时间, 每小时打一次卡, 整整打了一年, 在这行为之前, 谢德庆先理了头发, 然后让头发在那段时间里自然生长。每次在打卡器上打卡, 摄影机就摄下一个定格镜头, 最后, 谢德庆把每一天的片子压缩成一秒钟, 一年的打卡镜头大约六分钟。《时间片断》它已经不是简单的一年不做什么或者做什么的行为, 而是将这种行为直接与对某种制度发生关系, 即谢德庆在这个《时间片断》中除了一个小时打一次卡这样一个自虐行为外, 还将这种自虐行为与它的具体的社会问题合在了一起。而不是从一个私人领域进入另一个私人领域。
谢德庆的《时间片断》可以称为一个超越的行为艺术, 是对行为艺术这种形式产生的意义的升华。以一种近乎自虐和自残的方式, 以潜意识的人的解放对社会制度采取了一种大拒拆的姿态, 从而组成了行为艺术的社会学语境。
当代艺术, 它的社会性还存在着多方面的可能性, 以其非哲学的深刻, 非政治的专断为特征, 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之下, 作为一种温和的, 独立的, 调整社会发展方向的手段, 在社会大舞台上的戏份越来越多, 其社会性正在日趋呈现。
艺术设计的社会性 篇2
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板书)投影显示:
“人处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细,灵长目,人科。”─ 林奈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会者,谓之人”。─ 《列子·黄帝》
提问:以上两段话各是从怎样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的?林奈的观点是从动物学的角度来考察人类,《列子·黄帝》则力图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那么,以上两种关于人的属性的观点,对不对呢?人究竟有哪些属性?人与动物有哪些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为什么?这些,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解决的问题。正如林奈所说,人处于动物界,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生物,因而,人必然具有与动物相似之处;即具有自然性。人的自然性有哪些表现呢?
1、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板书)
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1)人的自然属性及其表现:人的生存和发展,总会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那么,动物有哪些属性呢?动物的属性与人有什么不同?投影:一个风平浪静的上午,中国的两艘远洋船正在印度洋上航行。突然,船体猛的一震,船尾的人看见泛着白色浪花的航迹上,浮动着一片鲜红的液体!待船赶回出事的海域,大家发现海上漂浮着一条大鲸鱼,其背上被螺旋桨打出了一道伤口,伤口深及脊柱,白色的椎骨清晰可见,伤口的血还在汩汩地向外流,然而,更为奇特的事出现了,这时,只见十几条大鲸浮出水面,组成一个大圆圈,将受伤的鲸围在中央,接着,群鲸一齐向天空喷水,水柱高达十多米。人们一时弄不清这是群鲸在保护受伤的同伴?还是向大船示警与抗议。洪水到来时,蚂蚁会紧紧地抱在一起,形成了个蚁球。大的蚁球可有篮球那么大。当洪水到来时,蚁球随波漂流,一旦能够靠岸,蚂蚁就有救了,此时的蚂蚁便一层层散开,象是打开的登陆艇,蚁群迅速而秩序井然地一排排冲上堤岸,胜利登陆。当然,岸边的水中会留下不小的蚁球,那是最底层的牺牲者,它们再也爬不起来了,但他们的尸体仍会紧紧地抱在一起。狗急跳墙是大家熟知的成语,是以狗在危急时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举动,来比喻走投无路时不顾后果的冒险。狗跳跃而上的墙壁高度,以1979年8月4日英国第22届军用犬大会上,德国牧羊犬所创下的3.5米为最高记录。请同学们分析:动物有哪些属性呢?动物的属性与人有什么不同?以上的材料反映了动物的自然性,主要体现了动物的求生欲及自保的本能。这种自然性人也有,是人与动物的相似或相通之处。有同学提出,这些材料也反映出动物和人一样具有社会性,因为动物之间也有兄弟情深。也有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蚁球漂流中牺牲的蚂蚁。这种看法究竟对不对?大家知道,生物在种类关系上,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而种类互助的现象又是常见的。例如,很多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常常聚集成群,过着群聚生活。这种群聚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蚂蚁、蜜蜂等昆虫所过的群聚生活,个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同时又通力合作,来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洪水中的蚁球。另一种类型的群聚,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如蝗虫、鱼类、鸟类和哺乳类。它们聚集成群,在一定区域内,沿着一定的路径漫游,一起寻找食物。这种群聚生活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就捕食来说,成群的狼可以捕食到身体比它们还大的动物。就御敌来说,成群的麝牛可以有效的对付狼群的袭击,成群的鲸可以抵御意外的侵害。狗急跳墙,主要是由于动物的生理机能所导致的,动物体内贮藏着一种叫三磷酸腺苷(简称atp)的高能化合物,平时其一部分用于维持体温和日常生活,其余则以化学能的形式隐藏在细胞内以备急用。当“狗急”之时,平时“养精蓄锐”的atp就会迅速出击,并摇身变为“二磷酸腺苷”(简称adp),释放出的能量。这时的化学能就转变为机械能,或光能、电能、声能等。狗的这种机械能的转换能力特别强,当它窘急时,狗的肌肉获得了巨大的能量,便会产生超乎寻常的爆发力。使肌肉猛烈收缩,狗就会跳墙而过了。综上所述,鲸、蚂蚁或狗的行为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经遗传固定下来的本能行为或生理机制,都是动物自然性的表现,它们与人的社会性是不同的。那么,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为什么说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2、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板书)(1)人的社会性的含义所谓社会属性,是指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现实的人,人是社会的主体。我们可以从人的产生角度、人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把握人的社会性。
人是社会的产物(2)人的社会性的主要表现: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正如同学们所言,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以上三个方面。它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那么,什么是社会属性呢?①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类学、考古学和社会发展史都证明,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的劳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语言和思维,都是社会的产物。②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在生产活动中必然结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其中,生产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也就是说,人的生产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从事生产的人也就必然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的人,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③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人在社会中生活也不能摆脱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人的生活也具有社会性。(3)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为什么)人的社会属性提示的主要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的本质。人会做事情,不会像动物那样只听众“本能”的召唤,还要遵循其它的规则。如,法律的规定、道德的制约等。人的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人之所以是人,从根本上说,并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性是主要的,根本的,它渗透着并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因为,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人的社会活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它改变着客观物质世界,也在改变着人类自身,是人本质力量的重要体现。生产劳动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本质属性,而在生产劳动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既区别了人与动物,又把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区别开来了。所以,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人的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属性主要表现为人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人总是属于一定的阶级,不同阶级的人,对生产资料有不同的占有关系。因此,阶级性是阶级社会中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4)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区别:①层次不同。自然属性是人的较低层次的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特有属性,是人的较高层次的属性。②产生条件不同。人的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生理遗传因素带来的;人的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联系:①二者统一于人之中。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属性。都是客观存在的。②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自然属性,就没有人的社会属性。③人的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受人的意识的指导,具有强烈的社会色彩。区 别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层次不同
较低层次
较高层次
产生条件不同
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生理遗传因素带来的。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联 系
二者统一于人之中,是客观存在的。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自然性就没有社会性。
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受人的意识的指导,具有强烈的社会色彩
在把握人的社会性时,要注意几点:第一,这里讲的人的本质,指的是人类的本质,不是某个人的本质;第二,这里讲的是本质特征,而不是讲外表特征,如,高矮胖瘦等。第三,这里讲的本质属性是与其它相比较而言的本质。第四,本质属性并不等于唯一属性,人类还有其它的属性。
3、“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板书)自私是意识形态的概念,是指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的思想观念。它的特征有三点:一是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二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三是拒绝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之所以讲“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这是因为:(l)它违反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原理(板书)设问:所谓本质,应该是事物所固有的、普遍具有的,而不是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那么,对人类社会来说,自私观念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吗?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这种社会存在决定了那时的人们不可能有私有观念。请同学们看教材第68页的最后一段小字材料,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设问:那么,原始人那种一切从群体出发、一切为了氏族是否是“公”的思想呢?也不是,当时的人们既不知道什么叫私,也不知道什么叫公,只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来。正如教材所引拉法格的一段话所说:“私有观念对于一切资产者是非常自然的,但当初跑进人们脑筋却不那么容易。当人们开始思想时,恰恰相反,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一切应当归大家。”当生产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有了剩余产品之后,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才有了私有观念。而且将来,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以后,自私观念也会消失。既然自私的产生、消失并不是同人类社会的产生、消失相一致的,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更不能说它是人的本质。(2)它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板书)自我保存的本能,是动物和人类都有的属性,但却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因此不能混同。动物遇到危险时,只会本能地反抗或逃遁。人遇到危险时,也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当情况特殊时,人可以把利让给别人,把害留给自己。大家非常熟悉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邱少云,假如单纯的是趋利避害的话,受本能的驱使,那本能该告诉他,扑灭身边的火焰,而且初时只须吹灰之力,但他为什么一动不动任火将其烧死呢?后来也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一个人真会在生死关头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选择这种痛苦的死亡吗?讨论中也有同学提出“一个人会留下最后一份食物给别人吃吗?”“会把剩下的最后一口水给别人喝吗?”我想对同学们说,会的,就因为他是人,所以他可以做到。邱少云是接受过党多年教育的志愿军战士,所以,为了他人的生命安全,为了整个战役的胜利,他可以制约自己的本能。1998之夏抗洪抢险中,当浊浪排空、惊涛击岸的时候,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江总书记称为“这是生死系于一念的时刻”,有多少子弟兵为了他人的生命让出了自己的救生衣;有多少洪区百姓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眼看着洪水淹没了自家的一方土地、一片家园。所以,有人说,人的思想境界越高,就越能自觉地运用社会属性控制和调节人的自然属性。对照他们的行为,再把动物本能的“自保性”说成人的本质,用以证明“人性自私”,很显然是对人的本质的曲解。在讨论中,也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人人都有个人利益”,所以“人人都是自私的”。“雷锋再无私、高尚,他也拿了国家发给的衣服,领了国家发给的津贴,所以,英雄人物也像普通人一样有自私的一面”。这种观点的错误还在于:(3)它错误地把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9页第3自然段,看一看什么是个人利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人利益是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有的,所以,确实人人都有个人利益。而且,人也只有有个人利益,才能生存和发展,关键的问题是个人利益不等于自私。自私的本质是损人利己,如果是争取合理的、正当的个人利益,没有损人,就不能算自私,非但如此,还要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国家的很多法律就是维护人的正当个人利益的。(4)“人性自私论”不符合历史现实(板书)设问:假如自私是人的本质的话,那么,就应该是人不分男女老幼、高低贵贱,所有人、所有人的所有举动,该都是出自自私,都是在私欲的驱使之下的,事实上是这样的吗?古往今来,每个国家、民族都涌现过一批具有远见卓识、品德高尚的志士仁人和杰出人物。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心甘情愿地为之做出贡献,甚至赴汤蹈火、流血牺牲也在所不辞。我们敬仰的周恩来总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普遍爱戴,就是因为他有着大公无私的、高尚的品德。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联合国决定下半旗一周表示哀悼。当时,有的成员国代表表示反对,联合国秘书长讲了这样三句话:“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只有一个夫人?有哪个国家的总理在国外银行没有一分钱私人存款?有哪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受人民爱戴!?”反对的人无言以对,下半旗的决定因此而顺利通过。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中也有舍生取义、救国救民的志士仁人。同学们都喜欢看《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但我想讲的却是有关泰坦尼克的真实历史。1912年,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沉人冰海,这次海难死亡者多达1503名,仅704人获救。幸存者约定,每隔10年到瑞士洛桑城举行一次集会,以纪念这次事件。每次聚会,都打开了他们的记忆闸门。最令人感动的是史密斯夫人的一段回忆:当时我的两个孩子已被抱上救生艇,因为超载,我不能上了,出于母爱,我喊了一声“让我上船吧,孩子不能没有妈妈!”闻听此言,一位已经坐上此艇的女士离开了座位,回到了泰坦尼克号,并把我推上了小艇。刹那工夫,船便沉没了,那位女士连自己的姓名都没留下。里德帕恩的丈夫,送她上救生艇,她不愿一人独活,紧紧地抱着丈夫不放,万分无奈中,丈夫一拳把她打昏,等到醒来,她已坐在小艇中。此后,她一直没有再婚,以报答亡夫的深情。这是生死系于一念的时刻,他们可以为了亲人,为了不相识的母亲,献出自己的生命。其实,即使在我们这些普通人身上、在平常的日子里,也有着无私的举动,可能还达不到“大公”的程度,但也不是“自私”二字全部能概括得了的。生活、学习在社会主义的人们,应当比前人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绝不能以“人都是自私的”错误观念来推卸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自私不是人的本质,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巩固新课
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 社会学 社会特性 社会经济
艺术设计作为人类创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已与国家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是一项重大的战略问题。从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来看,设计的起源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劳动的分工,其二是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得大规模生产和低消耗成为可能。设计的每一次飞跃和进步,都处在因社会分工而造成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首先,因为社会经济发达,社会需求加大、人类文明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为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时期也是社会观念大变革、大解放时期,为艺术设计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想和思维空间。
当代社会设计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设计也已成为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的根本战略和有效途径,作为经济的载体,设计是国家和企业发展最有效的手段。管理人员和企业家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生活制造美好的事物来维持自己生计的各种兼收并蓄的想法,正在使设计行业重新活跃起来。索尼公司、福特公司和欧洲电子集团企业飞利浦公司等大型企业都成了此次设计革命的参与者。建筑师和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之类的提倡打破传统的人和贾斯珀·莫里森或梅尔·纽森等崭露头角的年轻新秀也参与其中……
事实证明,艺术设计的价值必须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得以实现,社会经济是基础,艺术设计要为发展社会经济服务。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也是一个“循环经济”时代,所谓的“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率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资源高效利用除物质方面的还有知识方面的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而不断地创新设计正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内容之一。
设计是科学与应用、技术与生活、企业与市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制造业和服务业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这两个部门的市场竞争中,需要生产、设计和销售三个环节的紧密配合,而设计便是平衡、协调各种制约因素,使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利益达到一个均衡的整体,将我们生活环境按照美和机能的统一进行造物的活动。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巨大进步,提供了批量化生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品的制造者是生产厂家,它们的目的很明确:产品必须具有市场竞争力,对于新商品而言还必须有巨大的市场,不管是设计者还是制造者,驱动他们开发新产品、提高设计质量的最终目的都是经济效益,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惟一途径,就是市场。
艺术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是自发的、与生俱来的。正是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在于它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艺术设计是把预期目的和观念具体化、实体化的手段,是人们进行经济建设活动的先期过程。它的本质是人们对将要进行的经济建设活动做出艺术化的设想和筹划。总体来看,这种设想和筹划是进步的、发展的,甚至是超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设计也是一种生产力”、“设计就是经济效益”的说法明确了艺术设计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艺术设计,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兴起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应该说,在中国,艺术设计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市场经济发生了割不断的联系。艺术设计的发展是伴随着现代市场的增大而发展的。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融技术学科、美学、经济学、环境学、人文科学、销售学、市场学、人体工程学、创造学以及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艺术设计的主要功能和使命决定了艺术设计同社会与市场紧密联系,艺术设计必须面向市场需求,科技、艺术和市场的结合点在设计。
艺术设计的社会性 篇4
20世纪, 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 同事艺术设计也进入工业化的时代, 以包豪斯为主导, 功能至上的现代主义设计业发展成为国际主义风格, 一时间风靡世界, 这也反映着人们审美的一种转变, 现代主义设计之所以在最大范围的被人们接收也代表者人们喜爱这种注重功能设计简单的产品, 现代主义符合人们的审美层次, 尤其在建筑和家具室内设计等领域。
第一次科技革命后封建主义开始推出历史的舞台, 封建贵族的特权也开始减弱, 新型的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人们开来时讨厌那种符合贵族审美趣味以及价值取向华而不实繁琐装饰而无实用功能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产品。新古典主义及莫里斯领导的工艺美术运动给社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人们的审美也开始发生变化。莫里斯虽然强调了产品的功能, 但是去忽略客观的社会背景, 在已经步入工业化时代的社会, 他提倡手工制作, 且莫里斯公司推出的产品价格昂贵, 与大众生活相差太远。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 现代主义设计考试, 它提倡机械化、标准化和批量生产, 产品造型简单, 运用抽象的几何形体, 以理性和功能为特征, 迅速的到人们的认可, 现代主义设计的产品被广大人民接收说明了现代主义设计的产品符合人们的审美层次和审美趣味, 也就是说明工业化的到来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开始转变, 整个社会的时代背景影响了人们的审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战前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向全世界辐射, 迅速变化为一种共同的国际主义风格, 从欧洲到美国, 从美国到亚洲, 在荷兰飞利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影响力最强的公司之一生产地产品遍布设计, 在德国以布劳恩为代表的产品功能性强, 结构简单。在美国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 在中国20世纪60、70年代新兴起的城市, 如上海、深圳, 它的城市建筑有着同一种风格, 每一栋高楼大厦有拥有简洁的外形, 简单的几何形体组成, 玻璃幕墙。
但是在20世纪六十年代, 现在主义设计风格受到波普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猛烈冲击, 尤其是70~80年代后现在主义反抗现代主义的运动, 在建筑界和设计界都掀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开始不再单纯的喜欢现代主义设计, 现在主义设计全球化、国际化的进程也由此结束, 人们开始喜欢接收后现代主义设计和多元化的设计风格, 人们的这种转变就代表审美的变化, 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人堆人们审美的转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代主义设计的局限性被人们所认识, 现代主义设计尤其是包豪斯设计为了追求新的、工业时代的表现形式。在设计中过分的强调抽象的几何构成, 导致走上形式主义道路, 严格的几何形式和对新型材料的追求是产品有一种冷漠感。最重要的是它提倡国际式风格, 使设计忽略了各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各国的地域性, 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随着世界旅游的发展和文物保护运动的影响, 人们开始注重传统文化和传统纹样的设计产品, 这种社会环境影响了人的审美观。因为人们的喜爱使得折衷主义开始抬头, 后现代主义借用折衷主义这个武器来动摇现代主义, 使得后现代主义逐渐被人们接受。
现代主义设计希望一统天下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鼓动人们消费、追求标新立异的特点相背驰, 随着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繁荣,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同时凸现出每个群体对文化对设计的不同要求, 每个群体都尤其特定的行为、语言、时尚和传统, 都有各自不同的消费需求, 所以设计的风格也应该多种多样, 所以现代主义破产, 社会出现形形色色的设计风格。正是这种经济体制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等经济因素的影响, 人们的审美观也发生变化。人们的审美喜爱决定了多种设计风格呈现, 美国学者贝尔在70年代提出了“后工业社会”, 托夫勒认为在“后工业化社会新出现的文明与传统的文明就工业文明有着很多矛盾之处”, 新的文明的出现使人们的审美观也受到影响, 人们希望有与新的文明相适应的设计, 现代主义已经不符合人们的审美观。
首先是波普设计风格的兴起, 波普设计风格的兴起主要是因为符合青少年审美层次, 青少年喜欢好莱坞电影、摇滚乐等等, 波普设计就是利用了这些特点, 使得波普设计迅速受到青少年和大众的喜爱。其次是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后现代主义注重地方传统, 强调借鉴历史, 同时对装饰感兴趣, 认为只有从历史样式中去寻找灵感, 特别是古典主义, 风格上以简化变形、夸张的手法借鉴历史, 并把其与波普设计艳丽的色彩和玩世不恭的手法结合起来, 符合各个民族人们的审美观, 所以现代主义兴起并与现代主义设计相抗衡。
1969年, 琼斯设计了一种波普风格的茶几, 是以一个逼真的躺姿女子支撑玻璃几面, 对于青年一代艺术家和设计家影响很大。波普设计家考虑到不同的市场需求, 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1985年, 格雷夫斯为阿勒西分公司设计了一种自鸣式不锈钢开水壶, 他将壶嘴的自鸣哨做成小鸟式样, 这种壶每年的销量为四万只。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强调设计的隐喻意义, 通过借用历史风格来增加设计的问化得内涵, 同时反映出一种幽默与风趣之感。
封建社会的结束, 封建贵族的消失, 工业社会的到来, 工业产品的诞生等社会背景影响了人们的审美, 所以人们开始喜以功能和理性为基础的现代主义设计, 它的标准化合机械化的生产, 符和社会客观要求, 也符和人们的喜爱。
旅游业的兴起和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加强, 使人们开始对现代主义设计产品抛弃传统, 冷漠的设计的产品的喜爱度减少, 而后现代主义设计借鉴传统纹样、建筑, 它的出现正好符和了人们的审美观。
市场经济的出现, 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的不同等等各种经济因素, 使从大众文化演变而来的波普设计走进入不同层次的人群。
艺术设计的社会性 篇5
关键词:艺术设计 社会经济 生产力 关系
一、艺术设计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的产生而产生
就艺术设计这一创造性的活动来说,它是伴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器物文化的出现而出现的。它实际上就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
人类的历史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艺术设计的历史之河也从这里发源。当人类的祖先把一块石头敲打成用来切割和砍削的石刀时,最早的设计活动就开始了,这把石刀就是最初的设计产品。这种工具的创造首先符合实用目的,同时也顾及到了用起来方便、省力,以引起主体的快感。它的制作过程具备了设计所要求的从预想、选料到加工成型等必备过程,它的功能和形式结合于一体。最早制作劳动工具如石斧、石刀、弓和箭的原始猎人,是人类第一批设计师。
工具的制造是人类自我革命的开始,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族类的根本。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史前艺术品,差不多都是与人的生活最紧密相联系的工具和食用器。这些就是我们人类早期之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于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的科学文明水平的提高,艺术设计也越来越科学化,其技术性也越来越高,艺术设计逐步成为了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成为了协调人和环境、个人和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手段。
二、经济属性贯穿于艺术设计活动过程的始终
艺术设计的经济属性是它区别其他艺术活动、手工业的首要特征。人的相互关联构成复杂的社会,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必然导致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艺术设计通过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设计,像其他社会生产力一样创造社会的物质文明。
1.经济因素在艺术设计的不同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
从设计到实现设计的全过程中,经济因素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1)设计观念的产生阶段:艺术设计需要把握设计物由过去到未来形成发展的种种相关因素,然后以创造性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使之成为崭新的设计方案。其中的经济因素体现在对原有状态的经济价值分析、市场需求预测以及新方案的经济内容评估等方面。对原有状态的经济价值分析,是设计观念产生的基础。(2)设计的实施阶段:设计的实施过程指的是设计方案由图纸到生产为实体的过程,对于设计来说,是实际制作的过程。设计在真正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从设计物的试产、批量生产和专利保护等方面均受经济因素的制约。(3)设计的实现阶段:设计物最终要推向市场实现其经济价值,主要是通过销售来实现的,当设计物作为商品投放市场,设计师应当及时调查市场反映和销售效果,综合反馈信息以改进产品设计和进行新的设计构思。其中,经济因素不仅体现在设计物的综合经济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而且作为改进更新已有方案和促成新的设计方案的产生基础,经济因素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23年,现代设计之父格罗佩乌斯将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育理念“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传播到全世界,使设计终于打破艺术桎梏解脱出来。而在经济与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应提倡“设计与经济的结合”,设计必须服务于经济。
2.艺术设计通过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来确定设计目标和方向
艺术设计的社会性 篇6
作为交叉学科,工业设计在救灾产品设计中呈现出强大的社会公益责任与对生命的负责。2008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段难忘的多灾多难的日子。从年初的冰雪灾害到“5.12”汶川特大地震,我国对于救灾设计产品重视程度的不足突出地暴露出来。在灾难来临之际,我们缺乏专业设备的保护与协助。而目前,全社会上下普遍缺乏“防灾”意识,城市中,除了防火设施储备已形成系统并以法规的形式强制执行外,居民区、楼房、住宅各层面均未有防震、防风、防冻、防洪的物质系统准备与相应的产品设计研究。灾难过后,如果未有相应的防范措施与系统建立,危害将胜过灾难带来的损失。广州美术学院院长童慧明教授认为,减灾与救灾产品的设计应当成为中国设计界长期努力去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许多院校已经开始对这类相关产品进行了专项课题研究。如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与老师们通过课题组的形式作了深入研究,并完成了一批相关的产品设计。如何把这些优秀的设计变为现实产品?当谈及这一问题时,童教授认为,民众的资源组织与调动能力有限,若要将设计转化为实际产品,让救灾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形成产业,首要因素是政府的支持与制度规范。只有当全社会建起合理的救灾防御系统,设计才能体现出巨大的公益价值。
艺术设计的社会性 篇7
1 创建社会性标签系统的指导思想
Web2.0最大的特点就是应用中无处不在的互动性思想, BLOG如此, RSS也是如此。这种互动性体验为互联网应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造了条件。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希望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这些Web2.0的应用首先使个体员工不仅仅是内容阅读者, 同时也成为内容的制造者, BLOG和WiKi是这种特点的主要代表。应用这些带有互动性的技术, 企业能够为自己和企业用户之间创造出新的信息推送方式, 即改变用户被动地接收信息阅读的方式, 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来订阅相应的内容。
在企业Intranet内部网络中构建社会性标签系统, 让技术员工和管理人员把收藏从本地搬到网络, 企业员工通过标签系统来收集、分类、聚合感兴趣的网络信息。同时, 社会性标签系统利用广大用户的个人收藏, 收集、分析、遴选出具有特定领域价值的信息, 将其推荐给相关人员, 从而在知识结构领域上增强信息的可搜索与可采集性, 体现信息互联的社会性价值。
2 系统设计
本设计社会性标签系统采用B/S (Web层) 与C/S (JNI本地层) 结合的方式, 在J2EE主体框架的基础上, 应用Spring, Hibernate, Ajax DWR等技术, 致力于设计结构的合理性, 操作的方便性, 系统的实时性、易用性以及可拓展性 (图1) 。系统主体包括用户管理, 标签发布, 标签收藏与关联等功能。
2.1 操作系统的选择
Linux免费提供了大量支持Internet的软件, Internet是在Unix领域中建立并繁荣起来的, Linux紧密地将内核与网络能力结合在一起, 为用户提供了完善的、强大的网络服务。在安全领域, Linux采取了许多安全技术措施, 包括对读、写进行权限控制、带保护的子系统、审计跟踪、核心授权等, 这为网络多用户环境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安全保障, 使之安全性远胜于其他网络操作系统。
2.2 数据库的选择
MySQL是一个真正的多用户、多线程SQL数据库服务器。SQL (结构化查询语言) 是世界上最流行和标准化的数据库语言。MySQL是以一个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实现, 它由一个服务器守护程序mysqld和很多不同的客户程序和库组成。MySQL主要优点在于快速、健壮和易用。她能够适应不同硬件的平台, 并相较于其他大型数据库拥有更快的速度。MySQL建立的基础是业已用在高要求生产环境多年的一套实用例程。Linux 10与MySQL的配合使用, 为社会性标签系统提供了稳定的运转平台, 很高的可维护性与兼容性, 是系统持续稳定运转的关键。
2.3 系统设计平台
在网络应用层面上, 采用J2EE作为主体平台, 并根据需要引入了几种设计框架。首先, 在数据库操作上, 为了实现程序实现与具体数据库产品最大限度分离, 本文采用ORM的“对象——数据库表”映射方式, 实现面向对象的数据操作。其次, 为了较大限度的减少无用数据的传输, 降低网络负载, 同时综合考虑到系统平台为J2EE, 本文决定在社会性标签系统中引入两种面向Java的Ajax框架——DWR与JSON, 以提供给用户更快, 更好的使用体验。另外, 本文还引入了Spring容器, 以提供对各个组件, 以及程序自身一些功能的注册服务。Spring不仅仅能为系统提供一致的管理接口, 还能够在系统启动后, 从常驻内存中迅速调用已注册的服务, 提高后台响应速度。
2.4 标签推荐的设计
社会性标签系统需要与后台的统计物理模型结合, 本文将计算原型输入到Mathlab上, 将经过初步验证, 用于迭代的Mathlab模型导出为C代码, 而社会性标签系统则通过JNI技术与C代码进行I/O交互, 传入模型参数, 获取计算推测结果, 再将结果以社会性标签系统推荐服务的形式反馈到前台。
3 系统实现
使用了JVM编译器j2sdk-1.4.2.10, 用Apache Http Server2.0和 Tomcat 5.0.30作为J2EE Web服务器。软件开发工具选择Eclipse3.2, 使用普遍应用的IE 7和firefox作为测试浏览器并用JMeter进行性能分析与检测。系统在企业内很好地运行为企业员工提供社会性标签功能服务。
网站可以根据用户的习惯推送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这不仅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用户需求, 也可以让用户体验到个性化的服务, 很适合用来维护企业与合作伙伴或客户的关系。当企业需要将自己的知识和数据作为产品展示给用户时, Web2.0允许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网站内容混搭和重组, 进而创建出全新的内容。这一特点丰富了各种数据的搭配组合, 使用户从各个视角了解产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 复合数据的创建过程是开放式的, API使得每个员工都可以参与到复合数据的创建中来, 提高企业知识产品的生产效率。这所有的特点让Web2.0技术在企业应用中具有很宽广的应用前景。
4 结束语
社会性标签系统很好地实现企业的信息共享的要求, 利于企业知识分享, 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web2.0的应用软件有多种功能软件构成, 仅仅依靠社会性标签系统还不能很好实现web2.0的优势, 后期开发相应的Blog, Wiki系统, 实现web2.0组件包, 更好服务于企业信息共享和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孙卫琴.Java对象持久化技术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实用性 篇8
一、“职场化”实践教学办学理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艺术设计职业教育, 要体现政府、社会、企业、行业、个人等多方面利益的关系, 学校要把以前面向政府、面向计划经济的办学理念转变为在政府统筹下主动适应就业和社会经济改革需要, 建立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努力满足学生, 家长、行业的需求, 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进行改革创新。
“职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办学理念很清楚——为社会培养“职业人”。具体说来就是培育“入世的, 为人的, 建设性的”态度, 反对“消极的, 疏离社会的”态度;把“帮助学生消除与社会与职场的排异反应”努力融入整个培养过程;重视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职场观念, 建立对专业的综合性、系统性、程序性体验;培植学生整体理事能力和全程掌握能力;挖掘学生的综合创新思维及造物能力。
二、课程建设总体思路——从岗位能力出发,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课程是“职场教学”的灵魂, 没有与市场相衔接的课程, “职场化”实践教学将无法运转。课程体系的建立, 强调的是科学性和统一性, 他不是以个人意志为第一出发点的, 而是以现有社会岗位需求作为主要前提。课程建设首先要满足三个要求:一是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发展需求, 依据经济发展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规划以及行业的细分度来开发专业、设置课程。二是要满足企业用人单位及国家岗位设置的需要, 在开发课程时第一件事就是市场调研, 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然后成立有企业人员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 实施课程开发。三是课程开发工作完成后, 要组织相关课程教学论证委员会进行论证, 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一般提请有行业和企业资深人士、校方代表共同参与, 并进行论证、批准。这些措施保证了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求, 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在课程实施之后, 还要定期研讨, 随时根据技术发展情况进行修正。
三、与社会联合办学
1. 与市场和企业联合办学, 顺应市场的需求
建立长期实习制度, 与定点的设计公司长期联合办学, 让学生定期实习, 不断使之适应市场需求和工作要求, 加强设计能力。艺术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学科, 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实际应用能力, 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是由学生自己来评定, 也不是由教师来评定, 而是由社会、企业、客户来评定。如果学生毕业后到了企业工作而不能给企业解决问题、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 那么企业将认为该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不适合现状发展需要。学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把企业作为第二个学习场所。了解企业的环境, 了解企业现在及将来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这样, 学生就可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通过不断的努力来适应企业的需求。
2. 校企共建工作室群
“艺术设计工作室”不是一个新的名词, 本科院校早已有工作室的概念, 而且运行的很好, 如:中央美院油画专业分四个工作室, 第一工作室侧重培养古典风格;第二工作室侧重于培养写实风格;第三工作室侧重于表现风格;第四工作室侧重于现代艺术风格。各工作室培养方向明确, 学生入校后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工作室。二是专业培养, 如印刷媒体工作室, 金属工艺工作室, 室内表现工作室、雕塑工作室等。这些都是以工作室设置专业, 培养不同专业的专门化人才。这两类工作室的共同点是: (1) 以学科带头人为主导, 与培养目标相近的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 (2) 以特色教学为主, 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保护个性发展和鼓励创新教育, 把以往学生“被动受教”变成“主动求教”。
而本文的工作室概念则是重点强调校企合作, 共同组建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群。目前, 我国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基本构成模式最多还是以“专业方向、技术范畴、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专业设计公司”“行业协会”“专业建设委员会”“设计研究机构”等组成。除了以上和几种类形工作室以外, 还可以多种渠道组建各种类型的工作室, 如以企业命名的工作室、驻校产学基地等, 建立校企联系, 开发合作项目, 实现利益双赢。
这里说到的校企共建工作室群, 就是以一个大专业为建设标准, 以相关行业企业参与专业方向工作室的建立, 并形成一个单位教学群, 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成本运行最优。如环境艺术室内专业为例, 室内工作室群下设有:室内表现工作室、装修材料工作室、灯光效果工作室、工程管理工作室、预决算工作室等”。这些工作室互相联系, 并独立运行, 在开展项目合作时, 在室内工作室群负责人的统一高度下, 进行分工协作, 形成团队合力。
四、实用技能培养
首先要对实用设计阶段教学重点进行一下描述:培养对项目任务的理解力, 系统策划能力, 方案表述能力, 以及设计是为人服务的观念。在这里强调的是“理解力、策划能力、表述能力”, 这就说明, “职场化”教学的任务是“能力”培养, 是岗位职业能力的核心价值观体现。
工作室实用课程的开设是完全按照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设置的, 所以在实用操作培训的时候, 都是在满足一个“预定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 是带有“未来最低预期”的一种理论和技能的“能力培养”, 也就是达到大学院校要求的“最低纲领”, 满足岗位就业。
现代企业要求员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 艺术设计的学生也是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解决局部有限问题到完成系统任务再到创新训练, 所以工作室的80%实践课时都是在保障“基础技能实用性”的基础上进行开设的, 完全符合艺术设计大学院校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五、加强教学中的市场化
首先要在教学体系上与市场接轨, 要理论联系实际的进行艺术设计教学。信息时代, 瞬息万变。因此, 设计类教师更应及时接受各种设计思潮, 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设计的时代最前沿, 尽量避免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思维观念的时代差距。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设备、考核方法上都应该不断更新, 使之适应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人才市场。老师要带领学生结合所学科目到市场做详细的产品、流行趋势及最新设计等方面的调查, 充实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认识社会, 了解自己, 增强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走创业之路。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3
[3]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发展漆器艺术的社会价值 篇9
1 发展漆器艺术,就是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
“中国漆器艺术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曾经创造过举世公认的历史辉煌。”[1]漆器艺术无论造型、纹样还是髹饰技法都有着拓展的自由空间,色彩绚丽多变,运用圆雕、透雕和浮雕创造出形式迥异的器形,各种装饰技艺的运用表现了不同题材和制作的华丽精美。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洋溢着浓郁的中国特色,包含孕育着深刻的美学思想。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漆液的民族,我国的漆文化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算起,至今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在战国、秦汉时期,漆器就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替代青铜器的制作精美的礼器;到市井小民的普通生活器皿,漆器充斥了古人生活的全部空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纹饰精彩、种类繁多、保存于富丽华贵漆棺中的墓主人,更是历经二千年岁月而不腐,创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随后漆器历经隋唐的艺术发展,宋元的技术改进,逐渐脱离了实用的范畴上升到纯观赏品的地位。那些工艺奇巧的漆器成为财富与身份的象征,广泛应用在宫廷和达官显贵的生活中。到了明清时期,漆器制作工业更加繁荣,国际贸易频繁,漆器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阶段。现在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漆器很多就是明清的能工巧匠进贡给皇帝的珍品,它们历经岁月的侵蚀,却依然是精美绝伦,是对当时漆器精湛制作技艺的最好诠释。
中国漆器具有大器、稳重、含蓄、瑰丽的艺术风格。中国漆器之所以逾7000年而不绝,是因为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中国漆器体现的是中国的美学思想。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在道、释、儒三家哲学思想交织并存中产生的,经、玄、禅哲学美学的传统构成了中国美学的主流。其中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一个是“中和”之美,另一个是与父权体制的威仪和庄重相应的“雄健”、“充实”之美;道家对美的认识是客观的、辩证的,推崇艺术作品“虚实相间”、“若隐若现”、“似无似有”的美学意境;禅宗为中国艺术提供了“冲淡”和“禅味”的美学意境,认为绘画应顺其自然,才是求艺术之真谛。此外,由于漆器几乎是伴随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所以中华民族各个发展时期审美意识的发展与变化都在漆器身上留下了明确清晰的烙印。例如中国早期的巫术文化,使具有趋吉避邪作用的朱砂与大漆材料完美结合;而汉代的“尚黑”风俗,又使烟墨与大漆材料完美结合。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中从此出现了“漆黑”和“大红”的说法,这两种颜色浓郁厚重、典雅高贵,是中国色彩美的极致。
“中国漆器以其深厚博大之根和蕴藉高雅之美卓立于民间艺术之林。漆器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已远远超出其作为实用器皿存在的意义。”[2]由于漆器本身凝聚的这些非比寻常的艺术价值,使它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中留下了浓郁厚重的一笔,和青铜器、瓷器、刺绣一起,被并称为中国民族艺术的四大瑰宝。可以说发展漆器艺术,就是延续民族文化,就是塑造民族艺术的品牌。
2 发展漆器艺术,可以奉行环保理念,营造绿色生活环境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绿色”和“环保”已成为全球共同的呼声。当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水准,人们开始厌倦工业制品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疏远,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归和“绿色”空间的回归。
在中国文明的早期,我们的祖先就“本能的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那就是儒家美学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实漆器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自然有着天然的和谐之处:首先,帮助漆器造型的一般是木、竹、皮、纸、布等天然材料,可以取自自然而后回归自然;其次对漆器起到髹饰作用的主要材料是天然大漆。天然大漆是漆树分泌出的树脂,具有抗潮、防腐、耐酸、耐热、无污染的特性;同时大漆还具有诱人的光泽,可以和天然的朱砂、石黄、钛白、钛青蓝、钛青绿等天然矿物质颜料调和形成千变万化的色彩,使器物产生或者温润含蓄、或者光鲜艳丽的色泽。除了天然大漆之外,漆器常用的髹饰材料还有金、银等各种金属;蛋壳、螺钿、宝石、纸片等天然材料。漆器就是运用这些大自然的恩赐,成就了千华万彩的瑰丽艺术。
发掘天然漆材料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传递亲近自然的和谐理念,漆器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环保性能,使其在充斥满化工制品的现代市场中,占有了天然的优势。
3 发展漆器艺术,可以促进装饰艺术品市场的活跃,推动经济的发展
众所周知,漆器经历了殷商、战国的发展,汉的鼎盛,宋明清的完善精良,漆器走过了的一段辉煌的历程,创造了不朽的传奇。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新的艺术形式、制作工艺和合成材料,逐渐把漆器挤出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漆器开始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作为一个同样富有漆艺传统的国家,在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手工制造业的冲击中,却坚守了阵地。时至今日,日本的漆器都在民间有着广泛的使用,从碗盘杯碟、到屏风桌椅;从日用品到观赏品……巨大的消费市场使制作精细考究的漆器艺术品,对日本的地区经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有感于日本的成功经验,我国在2006年将具有悠久制作传统的福州漆器、成都漆器、扬州漆器和平遥漆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现在这些地区的漆器行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创造了不可小窥的经济效益。
摘要:中国漆器与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发展漆器艺术,就是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漆器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自然有着天然的和谐之处,发展漆器艺术,就可以迎合现代社会的环保理念;漆器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并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漆器,美学思想,民族文化,“天人合一”,地区经济
参考文献
[1]宋莎莎,宋魁彦.现代漆器艺术发展探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8,5.
[2]张燕.二十世纪中国漆器艺术[J].文艺研究,1997,3.
[3]宗白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J].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2006,12.
艺术设计的社会性 篇10
好的选题是毕业设计好的开始, 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 往往从选题开始就是优秀的。清代大艺术家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 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 题矮则诗矮, 不可不慎也。”言简意赅地道出了选题在整个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选题, 能驱动学生从市场和社会角度出发, 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终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毕业设计成果。
一、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存在眼界和思维的局限性, 在整个毕业设计阶段, 学生通常首先将着眼点放在设计表现技法和毕业设计展的最终呈现形式上, 习惯以某一门专业课程出发, 虚拟课题占大部分比重, 忽略选题阶段的市场调研、创意思维对毕业设计中期进展和毕业设计后期呈现的影响。而在设计中后期阶段也没有在表现形式上深入挖掘提炼出创新点, 解决具体问题, 导致毕业设计空有躯壳, 言之无物, 作品俗套而雷同。
学生在选题过程中, 首先切入的不是创意性的概念, 而是单一的课程方向, 如先确定是做包装设计还是VI设计, 然后再随意虚拟出一个主题名称, 套用市面上已经存在的设计形式, 最后完成一系列的包装或是VI设计。这种选题只是单纯的设计形式重复, 既没有结合市场的调研与分析, 也没有考虑到后期能否实际应用, 使最终的设计成果并没有实际的市场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针对此情况,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整体教学改革过程中, 认为毕业设计质量控制应从源头上抓起, 对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的教学进行了选题模式和教学管理的探索。
二、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
1.概念先导, 融会贯通。毕业设计选题要以概念先导, 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中好的设计项目的策划、设计、媒介表现方式, 通过观念的碰撞, 产生新的创意点和核心概念, 再依据概念来进一步确定选题, 鼓励学生做出能融会贯通四年所学的设计课程甚至跨学科方向的毕业设计。如果毕业设计的目的就是研究与探索某一具体设计方向, 这类选题也应该是以概念为先导, 探索具有创新性的视觉表现形式和媒介应用形式, 在观念上注重多维交叉融合和跨界思维, 以市场的角度看问题。
2.问题主导, 结合实际。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 要关注社会动态, 结合实际, 以问题为主导来思考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在于, 结合自己的兴趣点, 思考在自己生活中和社会上存在的问题, 以设计的介入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某个问题, 完成一项完整的毕业设计。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一是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 从自己的生活着眼, 思考身边的事物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以小处入手, 让毕业设计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是引起他人和社会的关注和思索。二是做来源于校企合作的真题项目, 真实的项目是植根于解决企业和品牌存在的问题的, 必须考虑到企业、市场、消费者和媒介, 实践性强, 是最具现实意义的选题。三是结合大型的设计竞赛。设计竞赛中的选题一般都是具有研究探索性的选题, 关注于目前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件, 或者近期设计行业中的焦点问题。以设计竞赛为切入点的选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使学生更能结合市场和社会现实进行设计创作, 会不知不觉地驱动学生去关注市场, 重视毕业设计的调研与策划, 规划毕业设计的设计内容, 使毕业设计有一个良好的有意义的开端。在近年毕业设计中,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运用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 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毕业设计。例如毕业设计作品“怡瑞嘉园———家庭式养老房地产项目”, 学生对于传统的VI设计项目中作了创新设计, 联合文理专业背景的广告学专业学生进行跨专业毕业创作, 完成了一套具有扁平化视觉风格的完整房地产策划项目, 例如关于梦现象探索与研究的“十万个梦什么”, 融合了统计学、医学、文学等知识, 以信息可视化设计形式进行表现。也出现了很多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和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毕业设计和校企合作项目, 例如针对公共场所母婴室设置情况的“爱宝母婴室整体形象设计”, 针对武汉本土企业的改良设计“武汉动物园的导视系统设计”、“soda二厂汽水包装改良设计”、“成都华贝兴废旧物资回收有限公司VI设计”等。设计效果出色, 得到学校和企业专家的一致好评, 优秀毕业作品多次得到本土媒体报道。
三、多层次与分阶段的教学管理
1.循序渐进的选题过程。很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乃至整个大学期间, 都只重视设计本身, 不能用系统和整体的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 完成选题的可实施性分析、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等内容, 循序渐进地选题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1) 选题的可实施性分析。选题的可实施性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是学生自身的水平;二是选题的创新性;三是选题在毕业设计展中的呈现方式。如果学生的水平与选题的难度不能匹配, 就应该缩小选题内容, 减小难度, 或是直接放弃选题, 重新选择。除了新的选题外, 毕业设计中也有很多老题新做的选题, 这一类选题要注意选题的创新性, 如果在老题新做中没有创新点可以挖掘, 那就是重复的、没有意义的毕业设计。如果选题涉及到新的视觉表现方式和媒介应用形式, 就要考虑设计内容能不能在最终的毕业设计展中完美呈现。 (2) 重视前期调研和资料的收集。确定了选题的可实施性, 就要对主题进行调研和资料收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平时设计实践较多, 容易孤立地看待设计问题, 不能整体系统地对待整个设计, 对前期调研和资料的收集不够重视。设计的根基和创新点, 来源于前期的调研和资料的收集, 只有实实在在地了解同类选题的设计和研究现状之后, 才能确定选题的目的和定位, 才能在创新点上有所呈现。 (3) 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选题的可实施性和选题调研完成后, 要确定具体设计内容, 并制定好时间规划, 对于毕业设计过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包括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毕业设计小组成员的工作分配、与指导教师沟通的时间安排、毕业展览呈现的效果规划等内容, 只有确定好具体的内容和时间规划, 毕业设计的中期阶段、答辩阶段、成果展示阶段才能循序渐进地进行。
2.双师团队分阶段协同指导。从毕业设计选题到毕业设计成果展示阶段, 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 促使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由擅长各自领域的教师和企业导师进行协同指导。学生会依据选题和分组确定具体的指导教师, 在涉及到跨专业合作的毕业设计小组中, 指导教师团队由相关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协同指导, 在涉及到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中, 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毕业设计的协同指导。
指导教师在选题之前, 就必须引导学生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进行选题, 并积极引入企业真题和竞赛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在选题过程中, 指导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讨论选题的可操作性, 并敦促学生进行完善的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 制定设计内容规划和时间规划, 并将选题阶段整体完成情况以开题报告、任务书的形式完成存档。
3.分阶段多层次的考核体系。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分为设计选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和成果发布四个阶段, 并依据四个阶段制定分阶段的考核体系, 掌控整个项目化设计过程, 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考核重点。设计选题阶段, 选题是否来源于真题, 选题的社会性和创新性是重要观测点;中期检查阶段, 设计项目的计划进度、完成的方案质量是重要观测点;答辩阶段, 设计项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论文的创新点是重要观测点;成果展示阶段, 设计细节显示出的专业性和创意性, 设计项目能否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重要观测点。
而在选题阶段, 也要依据选题的过程制定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学生在选题阶段有没有进行可实施性分析, 资料收集与市场调查情况, 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是否合理, 共同组成选题阶段的分值。同时, 提高选题阶段和中期检查阶段的分值比重, 重视过程考核成绩, 从源头上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总之, 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来说, 优秀的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就应该是优秀的, 作为学生大学生涯的最后一步和进入职场的准备之步, 毕业设计选题应该注重创新性与社会性的结合, 通过概念先导, 问题主导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式、严谨的选题论证与调研, 整体系统的设计, 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质量, 以培养应用型的艺术设计类高素质人才, 反映出学以致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大舞台, 2013, (11) .
[2]饶简元.如何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J].大舞台, 2012, (06) .
连接艺术与社会的“盲文” 篇11
1993年,李秀勤在浙江美术学院图书馆举办了自她英国留学回国后的第一次个展——“触觉-凹凸”。两年后,潘公凯策划了王公懿、李秀勤、施慧、陈海燕的四个个展,李秀勤展出了《被盲文包装的静物》系列作品。那是在一个学院派雕塑非常坚固的年代,随着这二十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李秀勤以她在雕塑与非雕塑之间的自我系统拓展和深入发展中显示出了她的个性和恒心。而当2013年10月,由梁克钢用“触点”这个展题策划的李秀勤的盲文系列大型个展在杭州图书馆展出的时候,再次在场地上回荡着李秀勤的这个主题。在“触点”展上,批评家王林直接就称它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展,看了并为此掉泪。因为在今天这个中国符号泛滥的艺术界,能打动人心的艺术越来越少,至少李秀勤以她的持久的艺术作品与一个特殊的人群产生联系,使得我们也与这个特殊的人群有了一定的互动。这个人群就是盲人。
雕塑在抽象表现主义那里完全改變了传统雕塑的方式,而极少主义为雕塑的现场作了拓展,波普为雕塑的素材提供了新的方向。这些因素都汇总到雕塑,而使雕塑突破了原先的固定的定义,雕塑装置化和雕塑行为化就此打破了雕塑的边界。这是一个与其说是雕塑走向非雕塑,还不如说是从观念艺术而来的当代艺术对雕塑手段的借用,就像李秀勤的雕塑那样。但事实上,李秀勤的作品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很难从雕塑本身来谈论它,它包含了一种生活,一种社会活动,一种艺术的再发展。而雕塑是她的作品得以生长的原初支点,并且这个支点本身也是一种现成品而来的视觉挪用,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铸造成艺术。
李秀勤的作品把艺术带入了社会现场,但李秀勤是波普式的极少主义而不是卡罗式的极少主义,她的作品首先是图像(在这里是盲文作为图像)挪用而不是将形式作为其唯一的目的,尽管有图像信息,但其形式的最后结果决定了李秀勤的雕塑不是简单的叙事,而是现成品中所包含的特定社会态度的提示。就像我们这次能在展览中看到的——盲文及其在造型上的放大。
所以,“触觉-凹凸”不只是一个雕塑展,而是李秀勤通过雕塑和展览有了与盲人之间的互动过程。在1993年4月浙江美院图书馆的展览开幕时,浙江盲人学校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手拉手地进入展厅,这种艺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双向的,即盲人学生是在一个雕塑展上触摸着他们以前在书本上触摸的字,同时这些盲文雕塑在盲人学生的触摸和朗读中开始新的意义,那种艺术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成为了艺术的新一轮主题。
艺术设计的社会性 篇12
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21世纪,创意的无限价值早已为世人所认可。“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1]在世界范围之内,工业化对于经济建设的能量日渐式微,创意对经济的强大驱动力横扫全球,被奉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圭臬。诸如土地、矿产等物质资源以及固定技术和廉价劳动力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来说,其作用越来越有限,而人才智力优势、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必将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要素。众所周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的是“制造大国”的角色,在知识和创意的经济创造力大行其道的新时代语境中,“中国制造”面临着向“中国创造”的历史转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创意立国的时代背景之下,在全社会范围之内唤起创新精神,增强创意能力,以培育创意型社会尤为重要。
真正说来,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设计艺术史。自人猿揖别时打制的第一块石块开始,人们就以设计的思维和方法在改造生存的世界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艺术教育发端于20世纪之初的德国包豪斯学院,在此后近一个世纪之内,设计艺术为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设计艺术关乎创意、创新和创造、关乎审美感受。设计艺术教育的对象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因而,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不可满足于向社会输出的毕业生的数量,而应该立足于更宽泛的视野和更宏大的目标,为培育创意型社会大有所为。设计艺术教育对培育创意型社会具有以下三点价值。
一、创意思维的输出
创意思维也称创造性思维,是实现创造性活动的根本思维方式。对于创意型社会来说,社会成员的创意思维是最核心的要素,决定社会创造力的强弱与否。艺术设计是创意含量极高的创造性劳动,设计过程和设计的产物都极力彰显创意精神和创新能力,“艺术设计的审美创造意义,并不仅限于创造了新工艺、新制品、新环境,更在于它强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生存方式和思维观念的除旧布新。”[2]只有当成千上万的设计人才怀揣创新精神与创意能力奔赴各自岗位,并注重以创意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成为传播创意精神的使者,使创意活力在社会范围内辐射和发散,进而影响其他劳动者,设计艺术教育对于培育创意型社会的价值才得以实现。
学院里创意思维的培养不仅仅是面向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们不可忽视创意活力通过设计艺术教育向其他专业领域的辐射。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校园内全部个体的时候,设计艺术教育对于塑造创意型社会的功力会更加明显,这显然要求我们以更宽泛、更开放的思维方式来认识设计艺术教育的价值。在高等教育的围墙之内,打开各个学科与专业的藩篱,以开放、互动的方式来激活学科和专业的影响和潜力,对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大有裨益,其中,设计艺术专业必将裹挟创意的种子在校园内生发智慧的魅力。在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装饰品设计》课程上,以灯具设计为具体教学内容,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各种理念以各种材料和工艺设计出千姿百态的灯具作品。当这些设计作品在校园内进行公开展览时,创意之光吸引了其他专业的同学,参观者在感叹形态之美的同时,为绝妙的创意而震撼,从而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和探索,物理、材料、电子、生物等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师生参与到创意讨论中来。仅仅一门设计艺术专业的课程作业,足以点燃创意的激情、引发创意的碰撞,使得创意精神如蒲公英般在校园内传播,并在这些未来的社会高级劳动者心中植下创意的种子,实现设计艺术教育对于培育创新型社会的价值。
二、审美素养的输出
创意型社会是丰富生动的,与机械刻板、工具理性拉开距离,提倡“诗意地栖居”,因而,创意型社会的成员必然要求有一定的审美素养。从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到我国清末学者王国维、上个世纪之初的教育家蔡元培,美育的呼声从未间断。美育可为培育创意型社会奠定民众广泛的审美基础和人文基础。
一直以来,我们的审美教育总是局限于对名画的观摩或名曲的欣赏等高雅艺术,尤其在我国,在“重道轻器”的传统哲学观范畴之内,设计艺术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难以成为审美的对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人类精神和物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就设计是人类为自身创造美好的生活方式这一意义而言,设计不应该仅仅是设计师的事,它直接关乎一个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事业,因而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和参与的。”[3]毋庸置疑,艺术设计的产物不仅为人类生活带来实际的消费功能,也早已成为大众审美的对象。
通过设计艺术教育,培育民众有一颗审美的心灵,能欣赏、会评价现实世界的设计艺术,提升整个社会的审美品味,改善整个社会的人文生态环境,为培育创意型社会作好铺垫尤为重要。在大学教育之中,可以通过选修课程、各种规格的讲座和报告、设计艺术作品展、学生社团活动等来培养非设计专业学生对于创意之美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每一个毕业生都应该是既有自己的专门技术,又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较高的文化品味,在实际工作中,艺术创意能力会增发其专业创造力,成为创意型社会的合格成员。
三、对文化建设的参与
设计艺术活动终将以实际的物态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空间之中,为广大民众所使用,所感知。设计艺术教育应该积极参与这些物态形式的创造过程,为培育创意型社会贡献实际的、鲜活的力量。
设计艺术教育对于文化建设的参与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两方面。
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场所,也是培养崇高人格、品性、情操的生活环境,因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有较高的标准,使得大学校园具有环境育人的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艺术专业的师生应该充当主力军的角色,大到学校景观环境的建造,小到每一次学生社团活动的策划,都能充分体现设计艺术的创造性。设计艺术教育参与大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为设计艺术教育提供试验田的作用,让师生参与其中,实现课堂教学向实际需要的转化,在建设高人文含量、高艺术品味的育人环境的过程中实现设计艺术的专业价值。另一方面,使得校园内的每个个体随时随地都在接受美的熏陶和感受创意的精彩,从而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并激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校园内每一块宣传展板、每一个学生社团的标徽、每一次活动的宣传招贴都是精心设计的创意作品,对培育大学生活的创意思维和审美品味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除此之外,每个艺术设计院校都应该承担其所在城市和社区建设高品质人文环境和发展创意文化的社会责任。“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高等教育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4] 2006年春天,合肥市政府向广大市民发出“反四乱”(乱吐痰、乱撒纸钱、乱穿行、乱丢(倒)垃圾)的倡导,安徽大学艺术学院2003级平面设计专业结合当时的《广告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出一百多幅以“反四乱”为主题的公益海报,并在合肥市内的广场和社区进行展览,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好评。诸如此类的创意艺术展览突破以往以“拉横幅、贴标语”的传统大众宣传形式,以生动的广告画面、多元的创意视角向市民揭示事物的深层含义,寓教于乐。艺术设计教育要主动与社区联手,有计划地推出各种公共艺术和创意文化活动,以输出富有创意的艺术作品服务社会,为培育创意型社会释放专业能量。
一个创意枯竭的社会,发展与进步就会停滞不前,导致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境地。新世纪以来,创意产业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原材料、廉价劳动力为主导的制造业经济模式越来越陷入困境,创意型社会的培育意义深远。处在创意产业风口浪尖的设计艺术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应该履行怎样的社会职责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当以输出创意思维和审美素养,深度参与文化建设为具体内容,为培育创意型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1页,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顾建华:《艺术设计审美基础》,1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李向伟:《道器之间:艺术与设计论札》,116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艺术设计的社会性】推荐阅读:
现代社会艺术设计分析07-16
艺术设计大二设计公司寒假社会实践报告08-22
艺术设计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09-05
艺术设计系暑期社会实践分队总结报告08-28
社会新闻的采访艺术12-03
汉代社会的形态与艺术08-10
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论文07-30
舞蹈开头的艺术设计07-13
艺术设计教学的启示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