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国民财富(精选5篇)
隐形的国民财富 篇1
在瑞典,瓦伦堡家族的显赫程度堪比瑞典王室;而其在世界的影响力,则又是瑞典王室所远不能及的。其家族领袖们每年都会在北京或者斯德哥尔摩与中国的高层领导人见面。胡锦涛主席出访瑞典时,瓦伦堡家族的族长彼得・瓦伦堡击败众多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争得了与胡主席同桌进餐、单独会谈的机会,这让其他瑞典上层人士羡慕不已。
全球电信巨头爱立信、白色家电制造商伊莱克斯、机械设备巨擎ABB公司、世界第三大制药集团阿斯利康、全球最大园林机械设备制造商富世华、世界领先的飞机及汽车制造商萨博、北欧最大的航空公司北欧航空……知道这些著名跨国公司的人肯定不少,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大公司的背后都站着同一个巨人,那就是掌控着北欧最大财团银瑞达的瑞典瓦伦堡家族(Wallenberg Family)。作为这些世界一流企业的第一或第二大股东,银瑞达从中获得1000亿美元以上的收益。
隐形的无冕之王
瓦伦堡家族是一个历经二百多年风风雨雨的家族,甚至比瑞典皇室家族的历史还要长,前后共有五代掌门人带领家族同舟共济,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瑞典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虽然论绝对数字,瓦伦堡家族的身家不如他们的同胞、宜家老板英格瓦・卡普拉德那么惊人,但他们却控制了瑞典经济的半壁江山,以致于瑞典人都戏称:瓦家跺跺脚,瑞典摇一摇。当然,如果能有机会到瓦伦堡家的别墅参加晚宴,那就像到国王家作客一样荣耀。
瓦伦堡家族可称得上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帝国,大得近乎笨重了。它几乎囊括了19世纪以来工业发展的每种样态:从伊莱克斯吸尘器到ABB变压器、从斯勘尼亚卡车到阿斯利康的畅销溃疡药、从爱立信手机到萨博战斗机……几乎掌握了整个瑞典的经济命脉。在上世纪末的巅峰时期,瓦伦堡家族控股的公司在斯德哥尔摩股市所占份额竟然超过40%,甚至于斯德哥尔摩期权交易所也是该家族所控股的企业。瑞典能够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可以说与这个家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瓦伦堡家族持有了瑞典多数重大公司的股份,与此同时还拥有数倍于其他股东的投票权,由此成了这些公司的实际控制者。有段时期里,瓦伦堡家族仅持有伊莱克斯公司4%的股份,却拥有94%的投票权。当然,这种双重股权制度让瓦伦堡家族“看上去并不那么富”,因为他们拥有的股份在绝对数量上并不是很多。作为世人眼中的巨型财团、财富帝国,瓦伦堡家族号称富可敌国。人们以为含着银汤匙出生的瓦伦堡传人,一定能长期稳占福布斯排行榜中的位置,至少可以位居福布斯瑞典富豪榜前列。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我们几乎在各类财富排行榜上看不到瓦伦堡这个姓氏。事实上,银瑞达现任掌门人雅各布・瓦伦堡(Jacob Wallenberg)的年收入只有66万欧元,上一任掌门人、现今家族的族长彼得・瓦伦堡(Pete Wallenberg),当年执政的时候年薪也仅为100万美元。在以高福利著称的瑞典,这样的年薪已经遭到了很多人的诟病,但是他们仍然无法进入瑞典富豪榜的前100名。而瓦伦堡家族对于财富、对于奢华的生活也没有太多的热情。他们的居所位于斯德哥尔摩富人区不远的狩猎岛上,从外观看丝毫没有奢侈的痕迹,据说里面的地板甚至还咯吱作响。按照雅各布的说法,家族里没有某个人拥有整个企业,这意味着他们“虽然可以毁掉企业,但却无法享用它”。原来,瓦伦堡家族财富的大部分都和很多的“瓦伦堡基金会”捆绑在一起,这些基金由大约450亿瑞典克朗(约62亿美元)的资产组成。这些基金包括纳特・爱丽丝・瓦伦堡基金、马库斯・瓦伦堡奖、彼得・瓦伦堡基金和罗尔・瓦伦堡国际基金等,用来鼓励瑞典乃至全球的科研人士。这些非营利组织每年向科学研究机构提供大约10亿瑞典克朗的巨额资助。
瓦伦堡家族对社会的贡献获得了世界的尊重。传记作家凯迪・马尔顿在《消失的英雄》中充满敬意地写道:“在瑞典,这个名字(瓦伦堡)便是资本主义、权力和社会福祉的代名词。”
有形的创业之道
如果能够翻开瓦伦堡家族的家谱,你会发现三百年前他们的祖先其实都是贫寒之士,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不姓瓦伦堡,而是姓佩尔森。当时,来自乡下的雅各布・佩尔森有机会与一个牧师家庭的女儿结婚,趁机跟着妻子姓了比较上流的姓——瓦尔堡。他的两个儿子雅各布和马库斯都成为了牧师,家族地位逐渐上升,于是他们再次把姓改成了更高贵的瓦伦堡,雅各布・瓦尔堡摇身一变成为雅各布・瓦伦堡,成为瓦伦堡家族的开山鼻祖。他的侄子,老老老马库斯・瓦伦堡为家族通往瑞典上流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成功获得了林雪平地区的主教职位,这标志着瓦伦堡家族已经接近了瑞典社交界的顶层。其后在安德烈的带领下,多年来,这个家族在社会的上层坐得四平八稳。身起寒门而后成显赫,历经数代而不衰,瓦伦堡家族的传奇经历不禁让人想起了一句老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第一代:安德烈・奥斯卡・瓦伦堡(1816-1886)成立瑞典首家私人银行——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
1856年,瓦伦堡家族真正开始崭露头角,以老老雅各布的侄孙安德烈・奥斯卡・瓦伦堡创办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为标志。安德烈的银行给整个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巨额资金,他的名字注定要名垂青史。
1846年,水手出身的安德烈・奥斯卡・瓦伦堡(AndréOscar Wallenberg)在游历各国后,在横贯瑞典东西海岸的约塔运河从事航运,挣了一大笔钱后,他又开始投资造船、航运和批发业,为瓦伦堡家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世纪50年代,当时瑞典的金融业不允许私人经营,但工业化浪潮的兴起又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安德烈运用自己的影响力说服了议会,于1852年在北部松兹瓦尔开起了私人银行。1856年,他又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即现在的瑞典北欧斯安银行(SEB)的前身。当时的SEB银行吸收了社会大量存款,并投资到当时很具发展潜力的造纸业、机电业等行业,又投资修建了从瑞典北部到挪威北部那尔维克的铁路,从而使家族企业迅速扩大。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道,1878年,由于在铁路上投入太大,资金周转出了问题,控股的铁路发不出工资,安德烈的银行一下子出现了信用危机,发生了连续三天的挤兑现象。情急之下,他想出了个险招,雇一名保安,穿着便衣,扛了一麻袋钱,向人们显示银行是有钱的。实际上这个麻袋里装的全是1奥尔、2奥尔(100奥尔等于1克朗)的硬币,总共才不过1000克朗。另一招是让瑞典国王以个人的名义,在银行存进了1万克朗,这才暂时平息了这场挤兑。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让政府出资修铁路,才得以及时撤资,避免了破产。
第二代:纳特・阿加森・瓦伦堡(1853-1938)和老老马库斯・瓦伦堡(1864-1943)兄弟俩携手奋进
纳特・阿加森・瓦伦堡是父亲安德烈的钦定接班人。但1886年安德烈去世后,纳特发现父亲积累的家业不像想象的那么风光,其投资的工厂大多处于亏损状态。独自苦撑了四年后,纳特将排行老三的老老马库斯召回家中,决定兄弟俩同患难共进退。1909年,纳特创办了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1911年和1912年分别成立了北方银行和英国北方银行,1917年通过在瑞典LKAB矿业公司的投资,瑞典北部的铁矿开采权重归瑞典人的掌控之中。他成立了斯德哥尔摩—萨尔特舍巴登公司,修建了从斯市到萨尔特舍巴登地区的铁路,并经营这条运输线。如今萨尔特舍巴登已成了各国游客去瑞典领略北欧风光的极好去处。1914年至1917年,纳特担任了瑞典外长,登上了其政治生涯的巅峰。1916年老老马库斯成立了银瑞达投资公司,银行原持有的各大公司的股份悉数转入新成立的公司。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20年代欧美经济大萧条时期,1/3的瑞典公司倒闭,瓦伦堡家族的第二代掌门纳特和他的兄弟老老马库斯,不仅没有畏缩不前,反而是精挑细选,以极其低廉的成本收购了一些暂时亏损但颇具发展潜力的公司。今日的银瑞达便是在那个时期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代:老雅各布・瓦伦堡(1892-1980)和老马库斯・瓦伦堡(1899-1982)兄弟“二战期间”如鱼得水
正如父辈纳特和老老马库斯一样,老雅各布和老马库斯兄弟俩分工井然:哥哥执业银行,弟弟则专注于家族旗下的公司。“二战”期间,凭借瑞典永久中立国的地位,瓦伦堡兄弟在纳粹和盟军之间如鱼得水。老雅各布同纳粹德国来往密切,参加了新纳粹德国统治区的贸易谈判,他治理下的银行帮助纳粹德国转移了大批从犹太人那里掠取的大量黄金和其他资产。老马库斯则表现出了亲盟国的态度,周旋于盟军之间。掌门兄弟俩的堂侄罗尔・瓦伦堡,在外交官身份的掩护下,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犹太人的生命。
第四代:彼得・瓦伦堡(1926—):“丑小鸭”笑到最后
老马库斯根本无意培养老彼得成为家族的第四代传人,老彼得的长兄马克被寄予了承担家族大业的厚望,而老彼得只不过是一个不受待见、边缘化到连家族事务参与者都算不上的儿子。老彼得经常说:“他(父亲)总是说我资质平庸,从来没有做过正确的事情。他常常吹毛求疵,让我总是很受伤。”
但就在老马库斯兴致勃勃地推动SEB与竞争对手斯安银行的合并时,马克却整日忧心忡忡,担心驾驭不了合并后的银行,并于1971年自杀身亡。一年后,两大银行巨头合并,瓦伦堡家族自此失去了斯安银行的多数优势,在银行的多数投票权也旁落。年轻的老彼得受命于危难之际,帮助父亲将银瑞达打造成了家族掌控下的旗舰企业,并通过银瑞达公司对家族企业进行资产重组。
老彼得于1982年父亲去世后正式掌权,担任银瑞达董事长直至1997年退休。上任伊始,他大刀阔斧地做了几件大事:一是对下属传统企业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二是在1986年将瑞典ASEA与瑞士勃朗・博威力公司合并,成立了今天的ABB公司,并使其成为全球100家最大企业之一;三是明智且果断地将萨博轿车公司卖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老彼得的竞争对手强纳森曾经评价他:“从来没有人赞扬过他,但他的确创造了瓦伦堡家族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经济学家尼尔斯也说过,“如果没有彼得,这个家族恐怕15年前(即1982年彼得继任之前)就报废了。”当年不被看好的丑小鸭终于一飞冲天,笑到了最后。
第五代:马库斯・瓦伦堡(1 9 5 6—)和雅各布・瓦伦堡(1 9 5 6—)两兄弟共创银瑞达鼎盛时代
马库斯・瓦伦堡和雅各布・瓦伦堡是同年出生的堂兄弟,也是家族历史上第二对共同执掌家族大业的马库斯和雅各布兄弟。马库斯43岁时接任银瑞达CEO,2005年雅各布任董事会主席,马库斯改任SEB银行主席。在第五代掌门人的带领下,银瑞达开始致力于一批短期的“新投资”,在2003年银瑞达控股了Hi3G公司,并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和巩固公司在长期控股的核心企业中的地位,包括在2002年认购ABB、伊莱克斯、爱立信、SEB和WM-data公司发行的新股票。由于银瑞达长期投资的核心公司股票增值以及爱立信的优异业绩,公司资产也随之上涨。截至2007年12月31日,银瑞达总资产达到1552亿瑞典克朗,其中上市公司占投资额的81%,投资额度最大的公司分别是SEB、爱立信和阿特拉斯・科普柯,共占总投资额的40%。
高瞻远瞩、着眼未来的财富宝典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瓦伦堡家族的事业现已传到了第五代,并且蒸蒸日上。除了瓦伦堡家族每一代掌门人的创新之道外,他们高瞻远瞩、着眼未来的投资方式,也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双重股权结构与分散投资和隔离负债
早在安德烈时代,瓦伦堡家族的掌门人就意识到通过控制一家公司的股权(不必拥有其大部分股票)和成为其主要股东,就可以控制整个企业的财富。这一行之有效的经验至今仍是其家族从商的金科玉律,在长期的商海鏖战中,贯彻到了其投资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其前瞻性地对银瑞达双重股权结构的设置。
当年,瓦伦堡家族第二代掌门人老老马库斯借机以SEB为基础,成立了财务金融投资公司银瑞达,由此奠定了其产业帝国的根基,随后,瓦伦堡家族将SEB所持有的各大公司股份陆续转入新成立的银瑞达。很多学者分析,当时银瑞达正是瓦伦堡家族中的SEB银行资本与公司企业间的缓冲层,瓦伦堡家族通过银瑞达大举持有其他公司股权,相继购买SKF的控股权及爱立信的股份,最终持有瑞典很多老牌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大多数股份,也正是通过这种复杂的股权安排,瓦伦堡家族依然控制着瑞典的众多大型企业。
公开上市的银瑞达设置的A、B股双重股权制度,使得银瑞达总股本为7.67亿股,分别为3.12亿股A类股票和4.55亿股B类股票,A、B类股票的资本比例约为4∶6,但由于同股不同权,投票权比例接近9∶1。银瑞达前五大股东的股权比例仅为32.78%,但投票权高达62.73%,其中,瓦伦堡家族通过瓦伦堡家族基金会和SEB基金会(SEB Foundation),以不到25%的股权获得了超过50%的投票权,牢牢保持了对银瑞达的控制权。正是通过这种双重股权结构的设置,才保证了瓦伦堡家族的控制力不被稀释。另外,瓦伦堡家族还通过控股公司银瑞达,在瑞典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众多大型企业中拥有相当数量的股权和投票权。
在前瞻性地安排好双重股权结构的同时,瓦伦堡家族又通过银瑞达与底层公司的资产相连,但同时也是通过银瑞达隔绝底层公司的负债。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银瑞达旗下很多公司尽管负债较高,但其资产并不与旗下公司负债直接挂钩,加上投资相对分散,使得银瑞达的负债率仅为15%,几乎没受到危机影响。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银瑞达由于有充裕的现金储备,从2007年起不断增持旗下各家公司的股票。从2007年第二季到2008年第三季,共出资59.79亿瑞典克朗增持各家公司股份,不但摊薄了持股成本,也稳定了旗下公司股价和自身资产,更是在低迷时期获得了各家公司的大量股权。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银瑞达总资产约为1528亿瑞典克朗,包括1111亿瑞典克朗股权投资和295亿瑞典克朗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资产大多是市场流动性较好的公司股权。因此,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瓦伦堡家族受到的冲击十分有限。
根据行业兴衰及时调整资产结构
瓦伦堡家族漫长的发展史,也是其家族不断通过财务投资公司银瑞达调整其资产结构的历史。据了解,瓦伦堡于20世纪80年代向全球扩张,银瑞达旗下公司纷纷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整合,并发展成为业内领先的跨国公司。1987年瓦伦堡家族将ASEA与瑞士BBC合并为ABB,开始国际化扩张之路。此后两年时间,ABB在西欧和北美市场收购了55家公司,并与美国电气巨头西屋成立合资公司。1996年,ABB与德国奔驰的铁路运输系统合并业务,成为全球最大的铁路系统提供商。20世纪90年代,瓦伦堡控制的银瑞达通过股权投资,开始向多元化发展。瓦伦堡家族曾将旗下的汽车公司分割为萨博和斯堪尼亚两家公司,并于2000年前后分两次将萨博的全部股权出售给通用汽车。事实上,通过这场与通用汽车的交易,瓦伦堡家族彻底甩掉了包袱。2008年3月,银瑞达又将斯堪尼亚以200亿瑞典克朗售给德国大众,由此获得近180亿瑞典克朗的现金,从而为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增持其他公司的股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瓦伦堡家族十分善于借大萧条之际实施扩张,在选定核心业务后便持之以恒地进行长期投资。瓦伦堡家族通过1856年创办的瑞典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SEB,借助两次经济危机向其他产业扩张。
第四代掌门人彼得在总结家族经商的成功经验时曾说:“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不会轻易放弃暂时出现问题的公司。”这种高瞻远瞩、着眼于未来的投资方式,使得瓦伦堡家族培育出众多的世界一流企业。据说目前银瑞达内部已专门设立风险专项储备资金,当旗下企业出现困难时,这笔资金就会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瓦伦堡家族这种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利。
目前,瓦伦堡家族的11个第六代子孙中,最大的已经过了弱冠之年,他们中谁将成为第六代掌门人,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每一个瓦伦堡人都希望祖先的家业能够得到永久的传承。他们依旧恪守着低调、不事张扬,但又无处不在的家族传统。他们不喜欢“权力”这个词,但他们的触角却深入到瑞典乃至全世界的各个层面;他们不愿意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却又总处于聚光灯之下;他们被称为财富帝国,但一族之长甚至不能名登瑞典百富之列。
链接
罗尔・瓦伦堡:瑞典的“辛德勒”
罗尔・瓦伦堡(也被译为拉乌尔・瓦伦堡),这个被称为“辛德勒”的英雄,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建筑学,后来又被祖父安排到巴勒斯坦海法市(今属以色列)的一家荷兰银行工作。
1944年,年仅32岁的罗尔・瓦伦堡被任命为瑞典驻匈牙利大使馆一等秘书。当时,他负有一项特殊的使命:尽可能多地挽救处于纳粹德国手中、极可能遭到杀害的大批犹太人的生命。据说,罗尔私自制造了数万本瑞典护照,发给犹太人。罗尔为了援救犹太人,不顾个人安危,他利用家族在商界和政界的影响力,贿赂了许多见钱眼开的纳粹官员,甚至写匿名恐怖信威胁了一批法西斯分子。罗尔最为人传颂的英雄事迹是在1944年11月,当一列满载犹太人的列车正要从布达佩斯开往奥斯威辛集中营时,罗尔冲上火车,大声询问车上哪些人曾申请了特殊庇护护照。聪明的犹太人纷纷回应,罗尔将手中的护照分发给他们,将他们从死亡的关口带了回来。据资料统计,罗尔拯救了1万多名犹太人。位于家族企业边缘的罗尔,在瑞典国内却为家族赢得了很大声誉。
1945年1月苏联红军攻入布达佩斯之后不久,瓦伦堡失踪了。有人在1月17日看到他同一位苏联军官乘车前往苏军司令部,之后便再也没有露面。苏联方面先是否认拘留他,后来在瑞典方面的一再催问下,苏方于1957年发表声明说,瓦伦堡已于1947年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在莫斯科的卢比安卡监狱。由于没有任何有关瓦伦堡死亡的证明,苏联的声明并未使这一事件就此了结,历届瑞典政府及瓦伦堡的亲属也不相信瓦伦堡已经死亡。瑞典政府曾多次与苏联进行交涉,苏方在多数情况下根本不予理睬,偶尔也重申1957年的声明。但是纪念瓦伦堡的活动却在西方国家中不断发展。1985年1月17日,至少有25个国家的“瓦伦堡委员会”举行了纪念活动。当时,瑞典首相帕尔梅发表声明说,“瓦伦堡今天成为人道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美国总统里根曾称瓦伦堡是一位“伟大人物”。
摘要:瓦伦堡家族,这是一个媲美美国洛克菲勒、摩根和欧洲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财团,一个延续了两个多世纪的财富帝国,一个恪守“存在,但不可见”信条的隐形家族。
国民怎样分享国有财富? 篇2
文章说,我国天然气的垄断程度比石油更集中,从开采到输送,几乎被三巨头所垄断。在拥有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天然气消费群体之后,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耗格局以及三大石油巨头业务构成中的份额逐年上升,价格只要稍微变动都可以给三大巨头带来巨大利润。这一利润依托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
文章说,垄断巨头只有代表全民的利益,才能依据法理享有独占权。但当权利的所有人虚置时,代理者往往成为真实的所有者,所谓暗度陈仓就是理论利益与实际利益成为两张皮。当以全国消费者、全体国民的利益为名,将资源生产的独占权让渡给大型国有垄断企业之后,终端价格又以市场为名超越于国民利益之上,这就是中国天然气开发的现实。
《全球变暖和国民财富》 篇3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1月1日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日益显现,物种灭绝、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生态平衡破坏、很多地方不再宜居,等等。面对这些后果,首当其冲的不是过度消耗能源的发达国家,而是相对不发达的贫穷国家。在富国咄咄逼迫穷国偿还毫无合理性可言的金融债务时,它们过度消耗能源积欠穷国的生态债务,该怎么算?而生态环境才是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
国民财富急盼重整 篇4
【引子】
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成为近期中央高层频频表态的“中心思想”之一。
经过2009年,“调结构”的理解发生了巨大转变——以往更局限于产业结构,现在的共识是,调结构,首先是调整收入分配问题,其次是消费不足储蓄过高问题,然后是内需不足、外需过高的问题,最后才是产业和区域问题。
这样的逻辑重整,让人期待着在虎年春节之后,是否会有国民财富的新一轮重整。
事实上,国民财富重整一直在进行着,但其间的张力却不断紧绷——地王与蜗居,民资与国资,煤老板与国有矿……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投资的狂飙突进,更是让这种张力动人心魄。梦想与泡沫同在,欢呼与叹息齐鸣。
年关当前,欢聚之余,人们必定会筹算一年来的所得所失。这一组稿件,我们希望通过一些热点人群的财富故事或是个人账单,粗粗勾勒财富分配的图景——地产商、失地者、蜗居者、煤老板、电影大亨、创投玩家,乃至医生、教师以及从大都市逃离的异乡人。这样的图景,或许会在春节之后继续,有些部分甚至还会加码。
我们期待,新的国民财富重整,能更关注社会平等与革新,建设社会安全网,防止财富结构巨变带来的冲击,让更多普通人有安放梦想之地。
未来20年,社会改革在中国经济主题中的重要性将不断提升,以此建设社会安全网,防止财富结构巨变后带来的冲击
临近春节,中央领导对调整经济结构密集表态。其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首当其冲。
2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说:“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他就此提出了8点意见,在第一点中就提到“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2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革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中央并就此提出三项举措。
2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发表讲话:“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他强调说,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要更加注重就业和劳动报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此前,胡锦涛在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内容为主题的中央高层学习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部署2010年财政工作时,都强调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经过2009年,大家对‘调结构’的理解发生巨大转变,以往调结构更局限于产业结构,现在则认识到,调结构,首先是调整收入分配的问题,其次是消费不足储蓄过高问题,然后是内需不足、外需过高的问题,最后才是产业和区域问题。对经济结构的逻辑关系认识得更为真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负责人刘元春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2009年,宏观经济与社会问题关联愈发紧密。“国进民退”、“蚁族”、“蜗居”,这些滚烫的“热词”,背后是财富结构在财政刺激计划和信贷洪峰下快速调整,给社会一些阶层带来的冲击。
“决策层已高度认识到社会结构脆弱性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制约。未来20年,社会改革将是中国经济重要主题,以此建设社会安全网,防止财富结构巨变后带来的冲击。”刘元春说,“以往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应对今日局面,应有整体性方案。”
超高房价的两端
2009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2009年,全球经济经历了“二战”以来首次负增长。中国则调转宏观调控方向,实施了以“四万亿”为代表的财政刺激计划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由此,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主导型特点更为突出。根据央行1月29日公布的数据,2009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67.2%,增幅比2008年提高61.8个百分点,全年增速达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
房地产领域应声而起。大批国企手握大笔银行贷款,迅速突破了国资委关于“有进有退,做好主业”的原则,也大举进军房地产业。
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成交总价前十名的地块中,国企独占八席,成交楼面地价前十名中,国企也独占八席。2009年成交总价前十名的住宅用地,平均成交金额为75.76亿元,单价前十名的住宅用地平均楼面地价为26365元/平方米,而2007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51.93亿元和16234元/平方米。
国企大举进入,抬高了土地价格,加之通货膨胀预期,大批民营企业纷纷将资金投入楼市避险。2009年3月份后,房价连涨10个月,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8%,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比上一轮暴涨时期的2007年高20.8%。一线城市数据则更高。
“房子是要卖给有房子的人。”房产的居住属性弱化,投资属性强化,成为财富再分配器。由于涨速过快,拥有资本和房产的富人更富,“非富”人群也可以参与获利,但月供等门槛已高不可攀。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等,于1988年、1995年、2002年、2007年进行了四次全国范围内的大型居民收入调查:从1988年至2007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研究,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是中国消费支出模式的“拐点”,1994~1998年消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不断提升的态势,由52.4%持续上升到1998年的58.2%,但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后,该比值从1998年的58.2%直降到2006年的52.0%。其核心原因就是居民对于住房投资的支出大幅度挤压了消费支出的空间。
中国居民住房投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998年的2.96%上升到2006年的11.2%,中国居民投资支出与消费支出的比例从1998年的0.051:1上升到2006年的0.215:1。
虽然还没有2009年的最新统计数据,但房价史上最猛的暴涨,显然加剧了上述趋势。
正因如此,2009年,“地王”超越了房地产界,也超越了经济界,成为全社会最热词汇。
那么,从居民消费中挤占出来的房地产资金又流向了哪里?据《财经国家周刊》对深圳的调研,2009年深圳市1944亿元房价总市值分配去向中,包括268亿元银行利息、124.7亿元房地产业税收和130亿元土地出让收益,余下部分,理论上归开发商分配,也包括中介机构和炒房者。
不对称的增长
房价暴涨背后是国民财富结构的迅速调整。
刘元春分析说:近年来,中国财富不仅在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的比重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且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各自的内在结构也发生着巨变。
经济高速增长后,国民财富已积累到一定规模,要求更多的金融工具来分散资产风险,资产结构多元化需求日渐强烈。居民大规模重新组合资产,包括在消费贷款创新的带动下,将银行储蓄资产提前转移到不动产上;将银行储蓄转化为股票、基金、保险以及债券等金融资产,出现居民储蓄活期化和大搬家的现象。
2009年,这一局面有强化之势。
“原本用来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大量资金,却在金融系统打转。”刘元春说,2009年新增信贷9.59万亿元,金融机构新增存款13.1万亿元。第四季度开始,存款活期化明显,货币大量流向资本和投机领域,从而导致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以及黄金等投资品价格大幅上扬。
隐形的国民财富 篇5
以代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字母E组成财富图腾的核心,加粗的红色边框象征着对财富与投资安全的坚实守护。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优质P2B投资平台,国金宝(guojinbao.com)用风格独特的品牌Logo,强有力的展露出其坚决捍卫投资安全的决心。
相比于P2P,P2B平台只针对中小微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从投资风险角度来看具有更高的安全属性。而国金宝更是依托于银河惠理金融信息服务公司的雄厚实力,并吸纳了大批金融及互联网领域的精英人才,企业的管理核心成员都有在国内外知名银行、证券、基金、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企业的服务经历,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平台运营及管理水准的专业与高端。
与其他金融投资平台一味强调高收益率不同,国金宝则始终将经营重点落实在稳健收益、灵活投资方面。平台主推的余星宝、余流宝、余宝宝三大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均在6.6-12%之间,远远高于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等传统投资方式。同时,国金宝也让投资方式变得灵活多样起来,不仅不设投资门槛(最低1元即可参与),大部分项目还都是180天以内的超短期融资,且投资期满60天后即可申请债权转让,大大提升了资金流动性,也让手头闲散资金不多的普通百姓可以做出更多投资组合选择。
“我们认为投资安全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除了引入第三方资金托管制度,将平台资金与投资者资金彻底隔离外,更对所有账户、资金、交易等数据资料进行多重认证加密,严密保障信息不会外泄。”国金宝CEO胡力文表示,国金宝拥有业内领先的安全风控体系,能够最大限度预防投资风险,将坏账率降至最低。此外,所有的银票均由银行无条件兑付,商票则由国有大中型企业担保,目的就是全力保障投资者的资金安全。
【隐形的国民财富】推荐阅读:
隐形的父爱的作文05-18
初一作文:隐形的哥哥07-19
隐形的翅膀串词08-03
《隐形的翅膀》观后感07-02
隐形的爱600字作文12-17
日本企业的隐形根基07-08
隐形教育对德育的影响10-03
隐形的翅膀电影观后心得08-17
以隐形的翅膀话题作文09-24
隐形的翅膀观后心得小学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