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搏治疗

2025-01-19

反搏治疗(精选9篇)

反搏治疗 篇1

神经衰弱症是最常见的神经障碍性疾病, 常表现为严重失眠。目前对神经衰弱症的治疗主要停留在人工合成的镇静药、催眠药、神经调节药物及脑细胞营养代谢药物阶段, 由于这些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成瘾性和戒断反应, 以及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 因而寻求非药物治疗神经衰弱症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医学课题。本文拟在体外反搏治疗心、脑、眼、耳、肢体及内脏等缺血性急病的疗效已经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肯定的情况下。总结近年来体外反搏治疗32例神经衰弱患者的病例, 探讨体外反搏治疗神经衰弱症的疗效。

一、资料与方法

(一) 临床资料2004年月1月至2007年9月我院住院患者32例, 其中男19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40~68岁, 病史5~15m不等, 均有头晕、头痛、失眠、多梦 (每天睡眠时间不足4h) 。耳鸣、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四肢无力等症状, 不能从事有关脑力劳动。其中合并脑动脉硬化者1 1例, 胃肠炎5例, 胃溃疡3例,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1 0例, 无合并症3例.以上32名患者药物治疗均无明显疗效。

治疗方法使用华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WFB-V全自动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 包裹患者四肢加臀部, 每天反搏治疗1次, 每次1h, 12次为1疗程。调节充气压力一般为0.4~0.45kg/cm2, 除3例作1疗程外, 其余29例均作2个疗程, 治疗2次后患者停用一切催眠药物、神经调节药物及脑细胞营养代谢药物。

观察内容反搏治疗前后, 用自编的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1、入睡困难:指上床熄灯2小时仍不能入睡;2、早醒:指比平时早醒1小时, 且醒后不易再睡;3、睡眠维持困难:指入睡醒来, 睡眠浅。4、头晕、头疼。调查表由医师填写, 为避免患者主观成分, 参与家属提供的睡眠情况。

疗效判断标准显效: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困难有明显改善, 头晕、头疼消失, 生活质量、工作效率不受影响;有效: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困难有所改变, 头晕、头疼基本消失, 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只受到轻度影响;无效: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困难无改善, 头晕、头疼未见好转, 生活质量、工作效率仍受到严重影响。

二、结果

经体外反搏治疗的32例中, 显效24例显效率75%, 有效8例, 有效率25%, 无效的病例0例, 总有效率100%。起效时间为治疗开始后1~7 d, 平均4 d。全部患者在体外反搏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基本恢复正常睡眠, 思维清晰, 食欲增加, 无不适感。随访4mo, 30例无复发现象, 2例患者停止治疗后4mo内症状复发, 经2个疗程治疗后症状再次改善。

三、典型病例

李某, 60岁, 干部, 患者头。痛头、晕, 失眠多梦近10a, 近两年来症状加重, 不能从事正常工作, 每天间断睡眠3小时左右, 服催眠药效果不佳。2005年10月住我科治疗, 入院后先后应用针灸、理疗、服安眠镇静药等方法治疗, 疗效均不佳, 而后建议应用体外反搏治疗, 反搏前心电图正常, 血压138/90mm Hg, 心律齐, 反搏4次后即感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好转, 反搏1疗程后, 即感症状基本消失, 睡眠时间每日达6h, 且思维清晰, 食欲增加, 白天在反搏治疗的1h能安静入睡40min, 为了巩固疗效, 共做两个疗程, 在此期间, 无不良反应发生。

四、讨论

体外反搏是一种无创的体外辅助循环装置, 它是通过在心脏舒张期对裹于人体四肢和臀部的气囊进行序贯加压, 使肢体动脉内血液反流至主动脉、以提高主动脉流量和舒张压, 达到增加冠状动脉灌注的目的, 使机体的整个循环系统形成搏动性的高灌注压力, 增加全身各器官、尤其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舒张期血液灌流。体外反搏治疗神经衰弱症症的机理可能为:神经衰弱症是一种严重的脑功能紊乱, 而脑功能紊乱主要与脑缺血有关, 体外反搏通过增加脑的供血, 改善脑细胞的营养和氧供, 促进脑功能的恢复。体外反搏改善脑的供血一方面是通过物理作用, 另一方面[1]体外反搏可影响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含量, 而VEGF的最重要作用是促进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血管的生成。有动物实验发现V E G F可促进缺血心肌和缺血器官的血管再生。因此VEGF可促进缺血大脑血管的再生而增加脑的供血, 改善失眠症状。体外反搏可能通过调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 (5-HT/NE) 的含量而改症状。有研究发现[2]睡眠异常可能与5-羟去甲肾上腺素 (5-HT/NE) 能神经传递减少及碱能传递增加有关。5-羟色胺不仅可以通过受体发挥作用, 还可以通过对其它神经通路来发挥对神经的调节功能, 影响或调节了脑前庭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内在平衡使脑组织因长期兴奋和抑制过程失调的功能紊乱得以恢复, 使症状缓解和消失。

作者发现体外反搏不仅能改善心脏、脑的血液供应, 对全身器官的供血也有明显的改善, 对预防冠心病及心绞痛, 对神经衰弱症改善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的收到了理想的临床效果。体外反搏治疗神经衰弱症不仅效果好、费用低、安全简便, 而且副作用少,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另外, 作者发现体外反搏治疗神经衰弱症的效果可能与治疗时间、加压方式有关:两个疗程比一个疗程效果佳, 四肢加臀部比两下肢加臀部效果佳, 而音乐加体外反搏疗法可能效果更佳, 这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1.王西富、张苗青、荆小莉、刘东红、廖晓星、郑振声.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及其功能的影响, 中国循环杂志, 2006年12期。2.高隽, 朱国庆.5-羟色胺与睡眠和抑郁症的关系, [J].国外医学 (精神病分册) , 2000;27 (3) :148。3、现代医学临床非药物治疗失眠概况,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02期。

摘要:探讨体外反搏治疗神经衰弱症的疗效。方法:32例神经衰弱症患者, 采用微机化增强型体外搏治疗仪, 治疗1~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显效24例, 显效率75%;有效8例, 总有效率100%。讨论:体外反搏治疗神经衰弱症效果明显。

关键词:体外反搏,神经衰弱症,反搏治疗

参考文献

[1].王西富、张苗青、荆小莉、刘东红、廖晓星、郑振声.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及其功能的影响, 中国循环杂志, 2006年12期。

[2].高隽, 朱国庆. 5-羟色胺与睡眠和抑郁症的关系, [J].国外医学 (精神病分册) , 2000; 27 (3) : 148。

[3]、现代医学临床非药物治疗失眠概况,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02期。

经穴体外反搏的护理体会 篇2

【关键词】穴位;体外反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9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37-01

我科自2009年购进重庆普施康医疗器械厂生产的T-ECT/TI型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仪,在临床应用中结合中医经络理论,运用经穴体外反搏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患者163例,疗效良好。经穴体外反搏疗法是在丰隆、足三里等穴位放置刺激穴位的中药颗粒或橡皮胶,借助体外反搏袖套气囊压强行穴位局部按压刺激,在体外反搏产生与心跳、气血循环一致的穴位刺激,是将经络理论应用于体外反搏集运动和血流动力学效应、穴位刺激、经络感传作用为一体的全息综合治疗[1]。现仅就我科在临床治疗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治疗前的护理

详细了解患者近期有无感染、出血等禁忌症,测量患者心率、血压情况,并做好记录。向病人交代治疗的注意事项和配合事宜。对首次接受治疗的病人讲解体外反搏治疗的原理,了解病人的疑虑,解除疑问,我们让首次接受治疗的病人观看其他病人治疗时的情况,并组织病人相互交流心得体会,采取这样的措施可以迅速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以利于更好的配合治疗。治疗前告诉病人治疗时间为1小时,要先排空大小便,少喝水,治疗中如有便意可告知护士,待排便后再继续治疗。

体外反搏治疗室内保持清洁、舒适,室温控制在20-22度,湿度在50%-60%,否则病人皮肤表层在汗水浸泡情况下,容易因多摩擦而造成皮肤破溃,冬季可在病人四肢盖上绒毯,以免受凉。

仔细检查仪器设备,查看是否有橡胶管漏气、损坏现象。包括下肢的气囊袋应松紧适中,内衣应平整,肥胖者或有气囊下滑时会严重影响反搏效果,在气囊套外加弹力带固定防止其下滑。消瘦患者可在骨突处垫海绵垫,以免皮肤损伤而影响治疗。

治疗前,应准备一定数量的抢救药品如消心痛、硝酸甘油、心痛定和抢救器械如除颤仪、氧气、吸痰器等,以便抢救时使用。

观察患者双下肢有无静脉曲张,有无皮肤破损和出血点,如皮肤有异常情况应告知医生,再决定是否继续治疗,注意保护易磨损部位,可在骨突位置抹些爽身粉减少摩擦。选穴,粘贴中药颗粒,用胶布固定在穴位皮肤上。所用胶布勿粘性太强,我科采用布胶布,以免损伤病人局部皮肤。

2治疗中的护理

2.1密切注意反搏仪器运行,要做到一看、二问、三听、四检查[2]一看:看显示屏上显示的心电、充气、排气信号是否符合要求,看病人面色和表情。二问:问病人双下肢的压力能否耐受,有无疼痛不适。三听:听反搏气流声是否有节奏,有无气囊漏气的声音,听到音响节律异常时,要在显示屏上仔细区别是失误触发还是过早搏动。四检查:检查气囊套的工作是否正常,有无涨而不缩或充气不饱满现象,各气囊充气顺序是否符合序贯要求及有无漏气,以保证治疗安全。安装起搏器的病人在体外反搏治疗时避免接触高磁场和高电压,手机放在对侧接听,以免干扰心电信号,影响治疗效果。

2.2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观察病人有无胸闷、气急、心前区疼痛、头痛等症状,注意病人有无面色苍白、冷汗、呼吸困难及突然意识丧失等心肌梗死表现,监测心率、血压、心电图变化,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并立即做好抢救准备。

2.3治疗过程中护士不能离开治疗室,以应对突发情况。

3治疗后的护理

3.1治疗结束后,应按照顺序依次解开气囊,检查病人四肢及躯干处皮肤有无破损,观察病人有无不适表现,测血压、心率并做好记录。

3.2病人静卧10-15分钟后,观察无异常情况,方可离开。

4小结

经穴体外反搏疗法是一种非侵入性技术,目前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应用较广泛。在体外反搏治疗中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是保证病人顺利接受治療的重要环节,而护士的技术水平、素质和责任心是体外反搏疗效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杜廷海,等.经穴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论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0(13):211.

反搏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例, 9例为男性患者, 5例为女性患者, 年龄47~81岁。急性广泛前壁肌心梗死伴心功能不全6例、伴心源性休克3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三支病变5例, 行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后实施IABP治疗, 均康复出院。

1.2 方法

采用在X线下经皮Seldinger技术, 自股动脉进行穿刺, 将导管送入主动脉内, 将球囊置于锁骨下动脉远端1~2cm和肾动脉开口近端的降主动脉内, 导管另一端连接反搏主机即开始IABP。

2 术后护理

2.1 心理护理

把患者安置在重症监护病房内, 患者常感到孤独、忧虑、恐惧, 要做好解释工作,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IAB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给病人以安慰、鼓励, 同时保持病房内安静、清洁、适宜的温度, 使病人感到舒适, 避免强光照射, 确保病人休息和睡眠。

2.2 严密观察IABP仪各连接处有否松动, 保持IABP仪的正常工作

IABP术后取仰卧位, 床头抬高不超过30°[2], 传感器的位置须置于右心房的水平。IABP导管用三M透气胶布沿大腿纵向固定在膝关节上方, 防止导管牵拉、移位、扭曲, 局部受压或缠绕过紧。协助患者大小便时, 术肢保持平直体位, 翻身时需2人配合, 幅度不宜过大, 下肢与躯体成一直线。及时处理IABP仪的各种报警, 使IABP仪不能正常运作时间小于30min, 避免停搏因素引起的血栓。

2.3 严密监测心电图及动脉压力曲线图的变化

IABP反搏效果有赖于QRS波的波幅、心跳的节律和频率, 当R波的波幅<0.5m V不能正确有效触发, 严重心动过速 (HR>150次/min) , 心动过缓和QRS波幅多变及室颤均可影响球囊反搏效果甚至停搏。因此选择具有高尖正向R波 (≥0.5m V) 的心电图, 保持心电监护系统功能正常, 妥善固定电极并经常检查电极有无脱落。有效的IABP使主动脉的舒张压升高, 收缩压降低, 心肌灌注改善, 心脏作功减少, 病变的心脏得以修复, 心肌收缩力增加, 心排出量增加[1]。所以, 观察动脉压力曲线图形也是关键, 正常的IABP的有效的反搏动脉压力变化如下:气囊辅助的舒张压末期压低于病人基础的主动脉舒张末期压, 辅助后的收缩压低于病人基础的收缩压, 因气囊反搏增加动脉血灌注, 故反搏产生的舒张压峰值最高。

2.4 加强基础护理

使用气垫床, 左右肩背部轮换垫软枕, 术肢伸直制动, 膝关节下垫一小枕,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按摩受压皮肤, 使患者舒适, 预防压疮的发生。

2.5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5.1 下肢缺血

下肢缺血发生占IABP并发症的20%[3]。发生原因有血栓脱落所致, 而以下肢部位动脉栓塞为最常见[3]。可表现为术肢疼痛, 颜色苍白、变冷、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术后第1小时内每15分钟观察1次下肢皮肤温度、颜色、感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的变化, 随后2h内每30分钟观察1次, 以后每2小时观察1次, 直至脱机。病情好转拔除IABP导管时, 要一手压迫股动脉穿刺点的下方, 一手拔除鞘管及气囊, 喷出少量血液, 冲出可能存在的栓子[4],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24h内, 仍要密切观察穿刺侧下肢血运情况。

2.5.2 出血

发生原因是切开法人工血管吻合不严, 拔除导管后压迫不够, 股动脉或血管分支损伤, 尤其在肝素化或抗凝状态下出血现象更易发生。轻者如伤口渗血, 局部血肿, 重者可因穿破大动脉致命, 如脑出血等, 术后第1小时每30分钟测量血压、心率连续4次, 平稳后每1~2小时测量1次, 直至脱机。注意观察穿刺局部情况、神志、大、小便颜色、有无牙龈出血、皮下淤斑等现象, 采用静脉留置输液, 避免反复穿刺。拔除IABP导管后用手法压迫股动脉穿刺点15~30min后用弹力绷带“8”字形过腰部加压包扎24h, 患者必须卧床休息24h, 以确保完全止血。

2.5.3 感染

发生原因是紧急操作下、消毒不彻底、机体抵抗力低引起。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无菌操作, 局部伤口每日消毒更换敷料1次, 若有渗血、大、小便污染随时更换。限制探视, 保持病室的清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股动脉穿刺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现象。

2.5.4 气囊破裂

发生原因是插入气囊导管时, 尖锐物擦伤气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刺破气囊引起。密切观察注意反搏波形的变化, 一旦反搏波形消失, 导管安全室有血液, 立即停止反搏并通知医生拔管。

3 体会

IABP对衰竭心脏功能的改善, 效果是肯定的, 但其并发症亦很多, 这就需要我们护士熟知IABP的工作原理、明确报警系统的提示, 严密观察各项参数, 给予科学规范的护理, 让IABP能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维君, 姜腾勇.心导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454~462.

[2]郭加强, 吴清玉.心脏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31~135.

[3]王志红, 周兰姝.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184.

反搏治疗 篇4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是置人在降主动脉上段、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的一种容量置换术,利用球囊在心脏舒张前(主动脉关闭时)充气,加大舒张期冠脉灌注压力,心肌供氧加大;在心脏收缩前(主动脉开放时)放气,使主动脉舒张压及收缩压降低,左室后负荷减轻,心肌耗氧减少[1]。IABP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或心力衰竭的一种有效机械循环支持方法[2]。我院于2014年11月收治了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患者,经过悉心的护理,患者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病例介绍

患者,男,58岁,因“反复胸痛2天”于2014年11月14日入院。患者入院前一天曾就诊于外院,考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予静脉溶栓(尿激酶150万U)及抗凝等治疗,溶栓后90分钟患者胸痛症状无缓解,心电图ST段无回落,考虑溶栓失败行挽救性PCI, 造影提示“前降支起始段呈截断状完全闭塞,右冠远段75%局限性狭窄病变”,予球囊扩张,血栓抽吸,前降支血流TIMI2级,结束手术。患者仍有胸闷不适,现为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既往血压偏高4年余,最高达150/100mmHg,未服药治疗。入院查体:T 37.4℃, BP 93/64mmHg,R 20次/分, P 92次/分,神清,对答切题,双肺呼吸音粗,可及少许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92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浮肿,双侧病理征未引出。诊断为“急性ST抬高心肌梗塞(广泛前壁)心源性休克 高血压病2级 极高危”。遵医嘱予心电监护,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绝对卧床,避免用力大便,监测心电图、心肌酶谱;予阿司匹林、波立维、克赛针三联抗栓,可定调脂稳定斑块,耐信片抑酸护胃,倍他乐克片抑制交感兴奋,克林澳针、丹参多酚酸盐改善循环,参麦注射液补气,佳乐定片改善睡眠治疗。入院后患者仍感胸闷胸痛,心电图仍提示V1-5导联ST段抬高,(2014-11-14 13:51)急诊常用生化(血液):谷丙转氨酶180U/L↑、谷草转氨酶655U/L↑、肌酸激酶5464U/L↑、CK同工酶496U/L↑、氯97mmol/L↓、葡萄糖8.96mmol/L↑、a-羟丁酸脱氢酶1501U/L↑、乳酸脱氢酶 1575U/L↑,予积极完善术前检查,2014年11月14日下午再行PCI治疗,术中造影提示:左主干未见狭窄,前降支起始段全闭,回旋支远端轻度狭窄。右冠远段分叉处75%局限性狭窄病变,后降支开口65%狭窄。予左前降支血栓抽吸+Endeavor 3.0*24mm药物支架1枚植入术。术后予IABP植入,并以1:2充气。术后第三天停用IABP,于2014年11月30日康复出院。

术后护理

1. 患者的一般情况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心律、尿量等及心理状况。心率控制在80-120次/分,反搏压高于病人血压10-20mmHg以获得满意的血流动力效果。

2. 体位和活动,安装 IABP 的病人要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不超过30°,以防导管打折和移位。但护士应鼓励和协助患者在限制允许的范围内多移动。

3. 心理护理,病人常常感到焦虑,护士应耐心解释,安慰和鼓励患者,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4. 定时观察导管置入侧肢体的外周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注意其缺血情况,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

5. 保持各通道通畅,勿折叠、弯曲。用无菌敷料包扎插管部位,将主动脉气囊反搏导管固定在患者的大腿上,防止脱位。每24小时更换伤口敷料,必要是随时更换。肝素钠6000u加入NS500ml中持续加压冲洗,每班较零点一次,每小时冲洗测压管路,冲洗时暂停反搏,每次持续冲洗时间不少于15秒,以防止测压管路堵塞或血栓形成。观察压力表的指针是否在绿区。

6. 监测病人的血气、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等指标。

7.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①下肢缺血的预防:护士应每小时观察病人穿刺侧肢体的脉搏、皮肤颜色、感觉、肢体运动、皮肤温度等。如果出血下肢缺血情况,及时拔除气囊导管。

②预防血栓、出血、血小板减少症:注意主动脉球囊反搏泵因故障不工作时间控制在15min 内,1:3 IABP不超过1h。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下肢温度和颜色变化;观察尿量变化,如尿量减少,尿比重低应考虑是否肾衰竭或肾动脉栓塞。观察皮肤及粘膜有无出血倾向,正确执行肝素抗凝治疗和ACT 监测,维持ACT在150-180S。注意观察局部伤口的情况,观察有无渗血,监测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如果发生出血,根据需要输血和血小板。

③预防感染:按照无菌原则进行伤口换药,注意伤口有无红、肿、热、痛和分泌物。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细致的生活护理。监测病人的体温、白细胞计数等。

讨论

AMI合并CS时,IABP可有效地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闭塞,促进患者左心室功能恢复;另外IABP还可增加肾、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增加排尿量,减少酸中毒,从而改善患者机体内环境[3]。护理人员应掌握IABP的使用原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正确识别报警原因和各种并发症的常见处理对策,特别是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同时IABP的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也不容忽视,尤其要对足背动脉搏动及下肢血运情况进行监测。总之在保证IABP应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周婷,周莲,赵兰,等.急性心肌梗死IABP植入術后的临床护理[J].西部医学,2014,26(3):373—377.

[2] 张贤锐,苏立,陈少杰,等.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评价[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432—437.

反搏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2月于我院接受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患者50例, 男30例, 女20例, 年龄45~78岁, 中位年龄61.5岁。

1.2 方法

采用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 (由重庆普施康医疗器械厂生产) , 每天1次, 每次40min, 10次为1个疗程。反搏压力为0.27~0.35kg/cm2, 治疗1个或3个疗程, 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心电图变化。

2 护理

2.1 反搏治疗前护理

2.1.1 环境准备:反搏室环境应清洁、优雅, 空气新鲜, 可播放轻松音乐, 帮助患者放松紧张心情。

2.1.2患者准备: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近期有无感染性疾病等禁忌症, 反搏治疗前嘱患者排尽二便, 以保证治疗不间断。同时要求患者穿柔软棉、毛裤, 以减少摩擦和吸汗。

2.1.3心理护理:若患者对反搏治疗陌生, 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的情绪, 可让其观看其他患者治疗, 病友之间相互交流, 以消除恐惧心理, 配合治疗。

2.1.4 急救物品:反搏室应准备必要的抢救药品如消心痛等, 以备急用。

2.2 反搏治疗中护理

2.2.1 妥善包扎气囊套:选择大小合适的气囊套, 包扎时注意气囊应平整、松紧适宜。

2.2.2 连接心电图:心电电极应放于正确位置, 与皮肤保持良好接触, 避免反搏时产生心电干扰或漂移。

2.2.3密切注意反搏仪器运行状态:观察示波屏上所示心电、充气、排气信号是否符合要求, 询问患者双下肢压力能否耐受, 听反搏气流声是否有节奏, 有无气囊套漏气声。

2.2.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反搏治疗过程中, 观察患者面色、表情及显示屏各种数据是否正常。主动询问患者感觉, 耐心倾听患者主诉,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保证治疗安全。如突然出现胸闷、心绞痛时, 应立即停止反搏, 及时测血压, 做心电图, 并立即做好抢救准备。

2.3 反搏治疗后护理

反搏治疗结束后, 让患者缓慢坐起后再下床,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 无不适方可回病房。

3 结果

接受治疗1个疗程患者40例, 2个疗程7例, >3个疗程3例。接受2个疗程以上治疗的患者明显感到心脏供血改善, 诉双腿轻松, 走路有力。

4 结论

体外反搏是一种非侵入性技术, 方法简单、费用低、风险小, 患者易于接受, 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逐渐发挥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增强型体外反搏,护理

参考文献

反搏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12月我院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资料75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1和观察组2, 各25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1.2.2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2002年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 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胸痹常见证型诊断标准:①心血瘀阻证:胸部刺痛、绞痛, 固定不移, 痛引肩背或臂内侧, 胸闷, 或心悸不宁, 唇舌紫暗, 脉细涩;②痰阻心脉证:胸闷如窒而痛, 或痛引肩背, 气短喘促, 体胖多痰, 身体困重, 舌苔浊腻或滑, 脉滑;③气阴两虚证:胸闷隐痛, 时作时止, 心悸气短, 倦怠懒言, 头晕, 失眠多梦, 舌红少苔, 脉弱而细数。诊断时, 具有胸闷、胸痛主症之一, 其他症状具有2项及舌脉支持者, 即可入选。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方法进行治疗, 给予阿司匹林、他汀类、硝酸酯类等药物。观察组1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体外反搏。气囊充气压力为0.40~0.45 kg/cm2, 30 min/次, 1次/d, 疗程为15 d。观察组2在观察组1基础上联合穴位按压刺激。穴位按压刺激治则:祛浊补虚、化瘀通络;取穴:丰隆、足三里;选穴依据:根据足三里和丰隆穴文献研究。经穴介入体外反搏疗法:即体外反搏联合穴位刺激, 采用3 cm×3 cm的氧化锌橡皮膏将橡胶球固定于穴位处, 然后外缚体外反搏袖套气囊通过心电信号行体外反搏治疗, 借助袖套气囊压强行按压刺激穴位局部, 共治疗15 d。

1.4 观察指标

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合并症和中医证型、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总体疗效、心电图疗效、运动平板试验结果。

1.5 疗效判定标准

1.5.1 心绞痛疗效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或心绞痛症状分级降低两级, 基本不使用硝酸甘油片;有效:心绞痛症状分级降低一级, 硝酸甘油片的使用减少50%;无效:症状无改变, 甚至加重, 硝酸甘油片的使用减少小于50%。总有效率 (%) =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2 心电图疗效

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降低, 治疗后回升0.05 m V以上, 但未达正常水平, 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 (大于25%) , 或T波由平坦变直立;无效:心电图无改变, 或治疗后ST段降低加重, 倒置T波加深, 或直立T波变平坦, 平坦T波变倒置。总有效率 (%) =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3中医证候疗效

疗效指数 (n) =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 ×100%/治疗前总积分。显效:n≥70%;有效:30%≤n<70%;无效:0%≤n<30%。总有效率 (%) =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4 活动平板试验

Bruce方案:Ⅰ级1.7 mph10%坡斜度, Ⅱ级2.5 mph 12%坡斜度, Ⅲ级3.4 mph14%坡斜度, 各级运动2 min;主要参数:总运动时间、最大代谢当量。

1.6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三组比较采用F检验, 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和中医证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心绞痛疗效比较

观察组1和观察组2患者的心绞痛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1和观察组2患者的心绞痛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比较

观察组1和观察组2患者的中医证候总体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2患者的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观察组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观察组1比较, #P<0.05

2.4 心电图疗效比较

观察组1和观察组2患者的心电图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1和观察组2患者的心电图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2.5 运动平板试验结果比较

运动平板试验结果显示, 3组患者治疗前的总运动时间、最大代谢当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1和观察组2患者的总运动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 最大代谢当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但观察组1和观察组2患者的总运动时间、最大代谢当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体外反搏疗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明显, 使广大患者获益[1]。穴位外治法是在传统医学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一种内病外治方法, 通过肌表腧穴的物理刺激或药物作用于经络、脏腑, 调理气血、协调阴阳, 进而祛除体内疾患、提高机体功能, 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2,3], 亦因其简、便、廉、验而受广大患者青睐。

经穴体外反搏疗法即体外反搏结合穴位物理刺激, 是以传统医学整体观念理论为指导, 将经穴理论应用于体外反搏的一种全新综合疗法。它通过体外反搏心电反馈和机械舒缩, 与心率同步, 对穴位进行有效、适度按压刺激, 集运动学与血流动力学效应、穴位刺激、经络感传于一体, 使人体中的经络和气血津液循行产生全身共振, 从而达到调理脏腑、疏通经脉、运行气血、化瘀涤浊的作用。

下肢是足三阴和足三阳经络循行交没之所, 分布于全身脏腑组织的穴位, 为经气产生和循行的部位, 刺激后易于激发经气, 是治病施术的重要部位。经络腧穴对局部刺激具有外敏性和放大性, 对脏腑功能有整体调节作用[4]。本研究所选穴位具有通经络、益气血、祛痰瘀、止 (胸) 痹痛的作用, 已在临床中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并有良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5,6,7,8]。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1和观察组2患者的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总体疗效、心电图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总运动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 最大代谢当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2患者的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观察组1。提示经穴体外反搏疗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明显, 可明显降低中医证候积分。

摘要:目的 探讨经穴体外反搏疗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4—12月河南省安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资料75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1和观察组2, 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观察组1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体外反搏, 观察组2在观察组1基础上联合穴位按压刺激, 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合并症和中医证型、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总体疗效、心电图疗效、运动平板试验结果。结果 观察组1和观察组2患者的心绞痛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1和观察组2患者的中医证候总体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2患者的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观察组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1和观察组2患者的心电图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治疗后, 观察组1和观察组2患者的总运动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 最大代谢当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经穴体外反搏疗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明显, 可明显降低中医证候积分。

关键词:体外反搏,稳定型心绞痛,穴位

参考文献

[1]马虹, 郑振声, 杜志民.体外反搏国内外发展动态与展望[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3, 9 (3) :154-158.

[2]王维庭.穴位介入法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发作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1994, 13 (6) 246-246.

[3]吴以岭.从络病学说论治冠心病心绞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1, 7 (4) :471-471.

[4]王君, 张宝文, 于新宇, 等.疾徐捻转泻法针刺足三里对高血压家兔的降压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7) :116-117.

[5]赵传成, 温丽红.针刺治疗冠心病85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1996, 12 (12) :21-21.

[6]王威, 于红, 朴顺福, 等.电针“足三里”穴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04, 24 (12) :857-859.

[7]王君, 张宝文, 于新宇, 等.疾徐捻转泻法针刺足三里对高血压家兔的降压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7) :116-117.

反搏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住院部收治的30例主动脉球囊反搏配合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护理的资料,对其术后相关的护理进行总结。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5岁~78岁,平均年龄(58.3±8.6)岁;心率约在58~68次/min,平均(61.8±2.2)次/min;并发糖尿病患者12例、高血脂10例、高血压22例、心肌梗塞18例、心绞痛23例、合并家族心血管疾病史8例。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均认真执行医嘱,行心电监护、吸氧、对症支持治疗;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配合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选择合适的主动脉球囊型号,经皮行右股动脉穿刺,置入主动脉球囊导管,进行反搏治疗。

1.2.2 护理方法

(1)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前对患者紧张、焦虑、担忧等情绪进行护理,缓解其不良情绪;讲解疾病、手术相关的知识,对患者进行安慰和疏导。术后患者的活动受到限制,对病情的预后、伤口的担忧,心理会不安。此时需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安抚和疏导,劝导患者时注意言语、态度和语气等,以患者为中心,做好健康宣教。(2)基础护理:对患者的生活、饮食等进行护理,注意少食多餐,摄取营养丰富的食物,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完善手术相关检查,行碘过敏试验,术前4h禁食,建立2条及以上的静脉通路,最好使用静脉留置针。(3)穿刺部位护理,留置鞘管的肢体保持伸直状态,以避免鞘管断裂、扭曲或滑脱;拔管后患侧肢体需行24h的制动,穿刺点进行加压止血后包扎,沙袋加压约6h~8h,对穿刺点的出血、渗血情况进行观察,避免感染情况的发生。(3)主动脉球囊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变化等。以保证主动脉球囊正常运行。对压力进行监测,对反搏压和反搏波形进行监测,有助于对导管位移、气囊破裂、触发失灵等情况的发生进行监测。注意对气囊导管的护理,床头抬高低于30°,对气囊导管进行固定,患肢不能屈曲;保证各条管路的压力通畅及稳定,密切监测气囊的工作状态,排除故障,保证球囊的正常工作。(4)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注意对栓塞、穿刺点出血、渗血、感染等的护理;撤除主动脉球囊后,注意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的观察护理,拔管前对患者行拔管以及注意事项的宣教,以便取得患者的合作。拔除后进行加压包扎,沙袋压迫止血(约6h~8h),绝对卧床24h,保证止血完全。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前后的并发症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比较[2]。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形式表示,并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如果两组数据比较P值小于0.05,则认为两组对比数据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比较,具体分析见表1。

2.2所有患者均行主动脉球囊持续治疗2~3d,平均(2.5±0.2)d,住院时间约在7~42d,平均(21.0±15.8)d;护理后未见严重并发症。

注:护理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得到改善,护理前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由于心血管患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临床治疗的方法也在不断提升,主动脉球囊配合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属于创伤性治疗措施,虽然具有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但其术后并发症较多。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原因不同,有患者自身因素也有外界环境因素,但主要并发症原因有[3]:(1)介入治疗手术中以及手术后抗凝药物的大剂量使用;(2)患者自身因素;(3)患者精神过度紧张、拔管时对神经产生刺激、拔管后对穿刺点的按压力度过大、尿潴留、血容量不足等;(4)造影剂的影响等。

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护理时,必须注意严格掌握主动脉球囊的工作原理,对患者的临床并发症进行仔细观察,保证主动脉球囊导管的通畅,设备能正常运作;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反搏压力和病情恢复进行严密的监测,为手术的顺利施行和后期的恢复提供保障[4]。本文研究中,护理后患者的心率、血压以及中心静脉压均得到显著改善,前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行主动脉球囊持续治疗时间约在2d左右,住院时间短,且护理后未见严重并发症。说明护理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5]。

综上所述,主动脉球囊反搏配合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行相关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率、血压及中心静脉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黎玉荣,刘占华,冯慧旻等.冠脉介入治疗围术期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泵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39-40.

[2]谢集花.20例急诊PCI病人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25):2345-2347.

[3]乐汉娥.护理干预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焦虑与并发症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9):2271-2273.

[4]诸玲,陈丽娜.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率观察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刊,2013,48(10):96-98.

反搏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6月我院应用IABP抢救危重心脏病患者25例, 其中男17例, 女8例;年龄50~82 (58.9±9.8) 岁;心功能Ⅲ~Ⅳ级。AMI合并心源性休克20例, 其中心跳呼吸骤停行心肺脑复苏 (CPR) 5例, IABP支持下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10例, 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并发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5例。

1.2 方法

在手术室安放5例, 在监护病房床旁放置2例, 在心导管室透视下置入18例。选择搏动良好的一侧股动脉, 术者在操作前严格检查驱动是否正常, 意识清醒者给予局部麻醉, 经皮穿刺股动脉置球囊管于主动脉弓降部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下2cm处, 据体外测量的左锁骨下动脉至股动脉穿刺点大致距离送入球囊, 通过床边X线胸片检查球囊位置是否正确, 以便微调。球囊导管到位后, 再根据患者心电图或动脉压力选择触发模式, 观察心率及血压状况来选择反搏比例, 视主动脉内有创压力波形的降支切迹 (主动脉瓣关闭时) 来调整反搏时相。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满意时, 应及时撤除IABP。撤除IABP指征为: (1) 多巴胺用量<5g·kg-1·min-1且依赖性小, 减药后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2) 心脏排血指数>2.5L·m-2·min-1; (3) 平均动脉压>80mm Hg; (4) 周围循环稳定, 血容量充足; (5) 尿量>1ml·kg-1·h-1; (6) 已撤除呼吸机且血气分析正常。经IABP辅助, 患者心功能得到恢复时, 可逐渐减少反搏频率并以1∶1、1∶2、1∶4依次改变, 同时减少气囊的体积, 由40ml减至36ml, 观察4~8h后, 若患者病情稳定, 可考虑拔管。因插管造成的动脉孔较大, 在排尽囊内气体后, 用手指紧压球囊导管进入动脉远侧, 将球囊导管连同套管一起拔出皮肤, 并将可能附着在管壁上的血栓轻带出, 让动脉血冲出数秒, 以防血栓停留在动脉切口的远近侧, 以手压迫穿刺局部穿刺点确认无出血, 撤出导管后, 用绷带加压包扎。

2 结 果

25例危重心脏病患者IABP时间40~720h, 平均380h。其中经IABP救治后观察其血流动力学, 可发现有明显改善23例, 表现为动脉压上升及舒张末压上升, 心率也逐渐恢复正常;同时, 尿排出量增加, 周围循环逐步得到改善,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显著减少。存活18例, 抢救成功率为72%, 其中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 (包括CPR 3例) 在IABP支持下完成PCI 14例, AMI并发室间隔缺损2例, 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并发低心排综合征2例。死亡7例, 死于AMI并发心源性休克4例, 其中并发心跳呼吸骤停并进行CPR 3例, 应用IABP支持加用升压药物维持5h~9d死于难治性不可逆性心力衰竭;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并发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 应用IABP支持治疗148h, 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未见其他并发症。

3 讨 论

IABP为一搏动性气压球囊, 通过股动脉放置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和肾动脉开口上方的降主动脉内。该球囊通过导管和体外装置相连。在心脏舒张期球囊充气时, 可迫使主动脉内的血流向上下两个方向运动。向上方逆向流动的血流可增加舒张期主动脉根部灌注压70%, 从而增加冠状动脉内的血流, 使心肌灌注明显增加。在心脏收缩期开始前球囊放气可减少后负荷14%~19%, 心排量增加10%~40%。心肌血供的增加和前、后负荷的减轻, 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排量增加, 同时有利于右室功能的改善[1]。对高危AMI合并心源性休克, 尤其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心电不稳定的患者, 可使主动脉内舒张期灌注压增加, 使心肌灌注明显增加。延长主动脉球囊反搏时间可使静息状态下潜在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逐渐开放, 缺血区的侧支循环逐渐建立, 从而尽最大可能地挽救频死的心肌。更重要的是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患者进行血流重建提供保障。

手术经长时间的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 及输入大量血浆、红细胞, 体液重新分布, 心脏受到打击, 心肌水肿, 对前后负荷的变化非常敏感、循环极不稳定, 易并发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应用IABP支持治疗可辅助心脏, 使心脏有足够时间度过水肿期, 逐渐恢复心功能[2]。掌握IABP治疗时机非常重要, 应用越早效果越明显。IABP是抢救AMI伴心源性休克或泵衰竭的重要而有效的辅助方法之一, 在逆转心脏直视后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患者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疗效优于目前所应用的任何一种药物。IABP不能代替常规疗法, 当原发疾病病情严重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时, IABP的疗效也较有限, 只有在心脏具有一定的泵功能和维持一定血压的情况下才有效。IABP的治疗效果较大程度取决于患者的心脏病基础情况及IABP的正确操作和使用时机。许多学者认为, 要提高IABP救治成功率, 选择恰当的反搏时机非常重要, 必须在患者心肌功能发生不可逆的缺血性损害前进行IABP, 切忌拖延, 否则常不能奏效, 即患者一旦出现如上指征, 应第一时间使用IABP[3]。本文AMI并发心源性休克合并心跳呼吸骤停后进行CPR的患者4例, 应用IABP的效果较差;双瓣膜置换患者出现严重低心排血量1例, 应用IABP效果不佳, 与前文所谈及的原因有关。

总之, IABP治疗危重心脏病患者疗效显著, 早期使用IABP治疗较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 治疗危重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例危重心脏病并发心源性休克及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患者应用IABP治疗, 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25例患者中, 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23例;存活18例, 抢救成功率为72%;死亡7例。结论 IABP治疗危重心脏病患者疗效显著, 早期使用IABP治疗较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脏病, 危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参考文献

[1]高润霖, 姚康宝, 陈纪林, 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行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5, 23 (6) :403-406.

[2]胡大一, 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2年规范化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35-640.

反搏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6例泵衰竭患者为北京煤炭总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患者,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48~80岁,平均(63±7.86)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风湿性心脏病致顽固性心力衰竭1例,外科手术后感染性休克1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烦躁、肢端湿凉、心动过速、少尿等循环功能低下的表现。

1.2 仪器及材料

主机:美国Datascope-System98;

球囊导管:Datascope (Cardiac Assist)。

1.3 方法

16例患者全部使用40cc容积球囊。9例在X线透视下完成,7例在CCU/ICU完成。分别经右/左股动脉经皮穿刺植入8F有鞘和无鞘主动脉球囊导管,经胸片确认,使其尖端达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下方2~3cm处(胸骨角水平)。充放气时间由心电触发,根据主动脉和桡动脉压力波形进行调整。监测桡动脉基础收缩压及舒张压,同时监测主动脉内又创血压和平均动脉压,观察治疗前后神志、心率、尿量、肌酐水平、血气结果、末梢循环改善情况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剂量的变化,以及临床转归和并发症发生情况[2]。

IABP脱机的指标:(1)多巴胺的用量<5μg/(kg.min),且依赖小,减药后血流动力学影响小;(2)平均动脉压>80mmHg;周围循环稳定;(3)尿量>1ml/(kg.h);(4)已撤除呼吸机且血气分析正常。撤除导管后,应按压穿刺部位20~30分不等,加压绷带包扎,患肢制动12小时。应用IABP期间,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监测全血活化凝血时间(ACT),控制在200~250秒[3]。

1.4 数据处理

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评价IABP前后的各指标差别,显著性差异值为P<0.05。

2 结果

16例患者IABP辅助时间为24~196h,平均(88±43.29)h。其中15例经IABP救治后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平均动脉压上升,心率趋于正常,尿量增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的用量下降,心脏排血指数的提高,使患者获得了存活的机会而顺利脱机,其中存活14例,抢救成功率80%。其中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在IABP支持下完成PCI,3例在CCU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IABP支持下血压恢复后,择期完成PCI的治疗,2例CABG术中并发严重低信排血量综合征,1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瓣狭窄并关闭不全术中在IABP支持下完成换瓣手术,1例横结肠癌结肠破裂穿孔行外科手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术后并发严重心肌功能衰竭,在IABP支持24小时后死亡。1例为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死亡(二次住院并未用IABP支持)。1例病人出现血小板减少(血小板<40×109)。IABP应用前后组别比较见表1。

3 讨论

IABP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及效果已经在很多实验中得到证实,但是单纯的IABP的治疗作用还是有限的,需要呼吸机、血透等多种循环支持治疗技术[4]。目前针对IABP使用的随机化研究比较少,临床观察多使用回顾性研究。2000年有1190人参与的SHOCK研究中,使用IABP的患者在接受血管化治疗,能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5]。

本文结果表明,IABP对于高位冠心病泵衰竭具有确实、明显的治疗作用。能在应用后很快增加冠脉循环的灌注压、提高平均动脉压,改善心肌供血及血液动力学状态,近期疗效十分肯定。IABP在CABG围手术期的使用中可以改善被抑制或缺血的心肌克服暂时的困难,重新恢复功能,降低麻醉和手术应激的风险,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6]。在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手术中,IABP也提供了更多的手术支持。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IABP治疗,在以往的研究资料中尚无研究资料[7],本文外科横结肠癌患者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利用IABP支持,IABP术后血压从34/17mmHg上升到70/40mmHg,并维持了24小时,最后死于感染性休克,由于本文限于例数,无法评价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积累探索。

在16例病例中,对每位患者的肌酐及是否术后使用肝素进行了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在16例中肌酐的变化并无显著性差异,虽然只有2例患者肌酐值出现高于正常的表现,但由于例数的限制并不能IABP是否对肾脏功能的改变的影响进行远期的预测。术后使用肝素抗凝,有1例出现了血小板降低,血小板值一度低至0,且此例患者出现了术后脑的新发出血灶,说明术后抗凝的使用及检测ACT的重要性,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IABP在高危AMI患者治疗的有益作用,从本文中12例患者在IABP治疗保驾中行PCI治疗,为血管重建治疗赢的了时间,同时降低了PCI或CABG手术的术中危险和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症的发生。所有接受IABP支持下成功进行PCI治疗的患者,在后期的随访中只有一例患者出现血管再闭塞。

IABP在CABG患者及瓣膜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使血液动力学稳定,明显改善心功能,特别是风心病患者IABP治疗方案的实施,为术后的良好恢复打了基础,2例CABG术患者和1例风心病换瓣术患者,IABP治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在外科手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尝试使用IABP,尽管患者死亡,但是对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还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于在这方面既往的研究资料不多,并没有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也由于例数的限制,还需在这一方面做深入的临床资料的研究。

终上所述,对于高危AMI患者IABP可以安全使用。IABP的及时应用作为进行血管重建治疗的桥梁是非常重要的,可有效的增加冠脉内血流及心肌灌注,改善左室功能,抢救心源性患者的生命或为患者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和提供血流动力学保证[8]。对于CABG患者手术成功率上也具有显著的效果。能降低临床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9]。总之,随着心脏中心中PCI与CABG的有效结合[10],IABP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有适应症的患者中尽早使用IABP,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我们更应该积极的采取一切有效的手段,将IABP用于我们的临床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Urban PM.Freedman RJ.Ohaman EM,et al. In-hospital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J]. Am J Cardiol,2004;94(2) :181~185

[2] 叶璐,宋建平.主动脉球囊反搏[J].心血管病学研究进展,2007;28(6) ;914~916

[3] Zhou ZL,Xiao CH.Yang XL,et al.The use of 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 in th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cardiogenic shock[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3;13(13) :102~105

[4] Achour H,Boccalandro F,Felli P,et al.Mechanical left ventricular unloading prior to reperfusion reduce infarct size in acanine infarction model[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5; 64:182-192

[5] Cohen M,Dawson MS,Kopistansky C,et al.Sex and other predictors of 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related complications:Prospective study of 1119 consecutive patient[J]. Am Heart J,2000;139:282-287

[6] 赵铁夫,马涵英,孟旭,等.心脏手术围手术期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的应用[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6;1 7(4) :225~227

[7] Tremper RS.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therapy-A primer for perioperative nurses[J].AORN J,2006;84(1) :33~35

[8] Ohman Em,Califf RM,George BS,et al. Prognosis in cardiogenic shock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interventional era. J Am Cardiol,1992; 20:1482-1489

[9] 杨俊杰,刘宏斌,丁胜华,等.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运用及预后因素分析.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 :79~81

上一篇:网络协议课程设计下一篇:支付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