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学习能力

2024-10-27

协同学习能力(精选12篇)

协同学习能力 篇1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日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驱力, 国际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各国之间的人才竞争, 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1]。十六大以来, 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工作, 专门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对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作出部署, 同时指出,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就是要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而作为一名优秀人才, 科技创新能力是其必备的素质[2], 因此,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搭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必要性

1.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是国家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 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往往与良好的专业基础、实验技能密不可分, 即科技创新一般都需要以专业学习为基础, 以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 善于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会为科技创新的成功带来机遇。另一方面, 科技创新是一项综合素质, 需要多领域学科知识的支持, 如果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科技创新就无从谈起, 因此科技创新对知识的需要可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的主动性。

2. 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面临的问题。高校作为智力密集型场所,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3]。但长期以来, 由于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在不同轨道运行, 未能深入融合, 导致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人才培养与实践脱节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发挥的主导作用。此外, 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 即教师通过课堂传递知识,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但学生不仅仅希望获得系统和完整的知识, 还渴望获得具有实用性的知识, 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价值观不同, 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创新能力难以提升。因此, 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 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创新成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3. 协同创新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我国目前在知识创新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存在创新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等诸多问题[4]。高校作为知识和人才资源的集散地, 作为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 必须肩负起协同创新的时代重任。为此, 教育部适时启动了“2011”协同创新工程[5], 旨在“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 集聚一流的创新团队, 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 巩固一流的创新成果, 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 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 逐步形成‘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的办学新模式”。这就要求高校在新的形势下, 探索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理念, 积极开展协同创新,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提升本科生创新能力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具有协同创新意识、协同创新能力的高校教师。而目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协同意识不强、实力不高等问题, 要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首先要在实践中锤炼、积淀、提升。通过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 高校教师可以到企业一线进行技术锻炼, 使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技术进一步融合与提升, 同时企业为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生产实践环境, 使高校教师有更广阔的科研创新平台, 让教师的自身专业得到充分发展。此外, 协同创新为教师提供了跨学科、跨团队、跨系统的高水平研究平台, 通过团队式的交叉协作, 教师间的交互合作, 最大限度地形成创新合力, 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研究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升高校教师的学生指导能力, 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加强大学生协同意识和能力。协同是指各参与者在整体发展中的协调与合作, 其与合作最大的区别在于协同强调各成员之间的互动、沟通以及配合。因此, 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与同伴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和协同能力。通过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可增加大学生之间互动的机会, 让大学生通过共同的兴趣、目的, 学习如何与同伴相处、沟通, 充分发掘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优化大学生的能力结构, 提升大学生的协同创新素质, 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创新的基础, 只有拥有了基本的实践能力, 才能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探索创新。而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 只是机械吸收知识的问题, 因此,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协同创新平台可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课程教学模式, 建立一个跨领域、跨学科、跨学校的人才培养平台, 发挥协同中心人才资源优势, 聘请协同中心科研院所、企业优秀专家为导师, 组成指导小组, 并为学生讲授学科前沿技术或专题报告。倡导寓教于研的育人理念, 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通过开展校企合作, 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基于项目合作、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 建立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平台, 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将实践创新贯穿于培养过程中,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4. 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通过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可进一步以科研项目为牵引, 将科学研究贯穿于大学生培养过程中,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聘请国际知名专家、教授来协同创新中心讲学和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建立与国内外知名高校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采用先进教材, 现场英文授课、网络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支持学生参与最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 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

总之,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与复杂的过程, 高等院校在这个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既关键又特殊。随着协同创新的概念被研究者与高校管理者逐渐熟识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等院校应积极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 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 2012, (3) :16-19.

[2]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战略[J].当代教育科学, 2012, (7) :29-31.

[3]曹静, 范德成, 唐小旭.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27 (1) :18-21.

[4]张永康, 莫纪平.协同创新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J].高校教育管理, 2012, 6 (4) :4-6.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N].人民日报, 2010-07-30.

协同学习能力 篇2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判定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取决于学生是否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合理分配教师“教”和学生“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1.1 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兴趣,树立坚定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不仅能够交流师生感情,而且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技能型的课程,所面对的都是刚刚接触计算机这门课程的学生。面对其中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师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自己操作,从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而兴趣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1.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喜爱某一位教师,同样也会热爱这位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接纳学生,才能够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2.1 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指学生围绕教师给出的任务主题开展学习,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检查学习结果,培养学生主动构建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的体系。“任务驱动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需要在45 分钟的课堂上安排一个或几个任务,使学生愿意主动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E-mail 教学时,可以向学生下达申请电子邮箱并在规定时间内向教师邮箱发送电子邮件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掌握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

2.2 问题讨论法问题讨论法,主要是对教学中的一些问题,采取集中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思考、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学习知识,掌握难点。在教学时,教师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重点题目,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窗口和对话框如何进行区别?复制、移动文件夹有哪些方法?

2.3 情境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的情境,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效果。

在讲授有关Windows 操作系统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一些实际案例进行设问:为方便后期查找资料,教师是否可以将每一个班级、每一次项目的文件资料分门别类地放在不同的文件夹中?如何将大家的合影设置为电脑桌面?通过这些情景式的问题,将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多学科协同教学

多学科协同教学,是围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及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加入其他学科教师,使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教学形式更加丰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第一学期结束时,我们可以以“制作班级德育小报”为载体,尝试进行计算机、德育、美术、动漫等多学科的协同教学。计算机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对整个活动的任务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邀请德育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选题和文本编辑,美术教师对整个版面的色调和艺术效果给予辅导,动漫教师则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教授鼠绘的方法,帮助他们制作出富有创意的插图。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能够对这一教学内容有最直观的感受,对于理解学习内容、增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极大的提高。在完成项目的一系列过程和步骤中学生逐步学习、逐步思考,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课程结束时,教师团队再对学生开发的项目成果和实施过程进行评议,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意义,体会成功的快乐。

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还可以将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规划相结合,同时引入企业评价机制。计算机教师要与职业规划教师和企业进行及时沟通,了解当下及未来1-2 年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和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培养。同时,企业评价机制的引入,也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与市场所需人才之间的差距,为进入企业实习和工作铺平道路。结束语

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篇3

摘要:目前,我国存在着科技成果闲置、科技工作与人才培养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企业缺少关键核心技术等问题。如何有效聚集创新资源、推进创新主体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更好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服务,这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新思考。文章对我国产学研现状进行剖析,并依据国家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提出了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产学研;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0-0130-02

协同创新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在科技经济全球的背景下,能有效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既为开放、合作、共享的协同创新模式,这是因为协同创新是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资源整合达到1+1+1>3的非线性效用,并能有效促进大学、企业、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加快推动技术产业化。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大学、企业、研究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如何加快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及创新链个环节间的技术融合与扩散,这对实现知识创造主体与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与资源整合显得及其重要。本文将从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对如何提升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1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1.1取得的成果

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产学研”,随后在2006年国家颁布的《规划纲要》、2007年十七大报告、2012年十八大报告逐步确立了通过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产学研工作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高校在推动协同创新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取得了相当的协同创新成功经验,例如中关村协同创新计划,它以产业链为基础,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标准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引导和支持各类主体的协同创新活动,呈现出政府引导调控下外部需求驱动、参与各方内在利益驱动的两大运作模式。为进一步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我国于2012年5月7日推进“2011计划”,更使得国内一批高等院校从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及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出发,发挥了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融合多渠道资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目前我国共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由高校牵头,联合了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优势资源,吸纳了超过200亿元的社会资金,其中14个中心成为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包括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组成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组成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组成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组成的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14家。同时,部分省份已经开启省一级协同创新提升计划。

1.2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对产学研结合机制的建立与实施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也相继出台了提高创新活动协调能力的政策,然而就促进创新主体间结合和资源集成的进展不明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创新环境建设不足。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仍并不完善,许多产业部门由国有企业垄断,带有浓重计划经济色彩的企业管理理念、经营模式、价值取向等阻碍了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导致了政府投入的资源浪费。同时,在激励与保护产学研创新方面存在着盗版假冒,知识产权竞争力弱等问题。

②科技创新资源仍需优化配置。从我国科技创新资源的区域分布来看,科技活动人数、经费总额等指标体现着从东部向西部依次递减,形成东中西3个梯度的分布格局,仅珠三角(粤)、长三角(沪苏浙)、环渤海(京津辽鲁)、关中和成渝5个地区的科技人员占全国60%左右,科技支出占全国科技总支出70%以上,这种创新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不均衡性。同时,产学研合作组织耦合度较低,各创新主体之间缺少互动协作关系,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据统计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25%左右,能够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其深层原因为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多注重短期效益,没有从长期效益考虑多个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深度与互动强度,特别是对于科技创新最重要的载体-企业,缺少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稳定合作机制,多表现为以项目为载体的外联式产学研模式。

2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的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多种协同创新模式、培育高层次人才等措施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

①完善制度体系。建立与发展开放式合作创新组织体系,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知识服务、管理科学”的现代科研与创新制度,实现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教育较高效率的结合。同时,强化组织保障与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协同创新主体间的法律问题提供科学、合理的服务与援助。

②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应加强政府科技投入力度,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强化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研究型大学与高水平机构的建设,培育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并完善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起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统一的协调发展机制。同时总结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的成功经验进行大力推广。

③开展多种协同创新模式。确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发展目标,不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均衡发展,优化技术创新基地建设,集合企业、大学、科学院所等各方面力量,合力攻关产业核心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同时,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市场,提高科技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积极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多种创新合作方式。

④培育高层次人才。大力推进科教结合,高校应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以人才培养为工作首位,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与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科研支撑教学,改革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协同,转变传统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深入到实际社会生活中去,培养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力.协同创新意义深远[N].光明日报,2011-05-06.

[2] 赵婀娜.首批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公布[N].人民日报,2013-04-12.

[3] 刘冬梅,王书华,龙开元.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N].科技日报,2012-09-03.

[4]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

[5] 陈劲.协同创新与国家科研能力建设[J].科学学研究,2011,(12).

协同学习能力 篇4

一、“协同学习”,搭建舞台

在一年级的教材中,看图理解图意并列出相应的数学算式是教学重点及难点之一。根据图意来编数学问题,对于这些初入学的学生来说,在看懂图意的同时要组织语言并流畅地描述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敢说、会说、有时间说,这对于数学教师而言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协同学习”小组就为每个学生搭建了表达、交流的舞台。课堂上,我一般采用先集体讨论主例题,请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来示范,并根据题目的回答提炼出观察和思考的角度以及表达时的主要句式。接着,我出示练习,并采用协同小组的模式,由教师先分配角色任务,可能左问右答,也可能是男生问女生答。在分配任务时,我尽量考虑到人人都有角色,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这样一来,在有限的时间内几乎所有学生都有发言和锻炼的机会。

二、教师参与,适时恰当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有时会参与其中,有时也会只做一个旁观者,在一边静静观察和倾听。因为有些合作小组在教师的参与下学习气氛会更加浓厚,而有些学习小组则会表现出紧张、拘谨,反而影响了小组讨论的效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培养,这些一年级学生已经渐渐适应并喜欢上这样的课堂学习模式。

三、反思困惑,展望改进

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如小组成员的分工问题,首先,由于座位条件的限制,一般我在分配小组时会将前、后坐的四名学生规定为一个协同小组。但由于班主任教师在安排学生座位时考虑的因素是综合性的,这样每个小组成员的语言、学习、组织能力并不一定能够形成互补。可能有的“协同学习”小组内愿意表达的学生较多,这样的小组往往只愿意说而没有人愿意去倾听和思考;而有的小组内喜欢倾听的学生较多,这样的小组讨论起来则比较沉闷,显得协作的积极性不高。其次,学生的座位会经常产生变动,有时刚刚建立起来的协同角色分配,由于座位调整,小组合作的秩序就被打乱。

总之,“协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了学生的活动参与面,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敢说、敢想;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发现问题,学会与同伴密切的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教师在“协同学习”小组活动中应布置合理、恰当、任务明确、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进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想学;让他们获取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爱学;提供给他们更多自己创造的空间,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其自主探索添力。

协同学习能力 篇5

开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大讨论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精神,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转变干部作风、加强环境建设的需要,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大讨论活动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将其作为实现邢台更好更快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严密组织、扎实推进,迅速掀起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热潮。

要明确目标,通过开展大讨论活动,在全市形成“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转型”的新局面。要牢牢把握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的主题,开创科学发展新优势。要切实做到“六个坚持”的要求,即坚持统一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上率下、坚持奋力争先、坚持知行合一、坚持工作落实,确保活动扎实推进。要确保在协同发展、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各级各部门务必要以“严”的精神、“实”的作风,强力推进大讨论活动。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把大讨论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督查,注重实效,落实不力的严厉问责;要加大宣传,形成人人参与大讨论活动的浓厚氛围;要把大讨论活动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谋划“十三五”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奋力开创邢台协同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9月27日,本市召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贯彻省委中心组学习会精神,对全市大讨论活动进行动员部署。

市委副书记宋文新出席并讲话,市委、组织部长宋文玲主持会议,市委、宣传部长王荣丽解读《中共邢台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方案》。

宋文新指出,开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 大讨论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精神,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转变干部作风、加强环境建设的需要,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大讨论活动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将其作为实现邢台更好更快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严密组织、扎实推进,迅速掀起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热潮。

宋文新强调,要明确目标,通过开展大讨论活动,在全市形成“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转型”的新局面。要牢牢把握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的主题,开创科学发展新优势。要切实做到“六个坚持”的要求,即坚持统一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上率下、坚持奋力争先、坚持知行合一、坚持工作落实,确保活动扎实推进。要确保在协同发展、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协同学习能力 篇6

基金项目:嘉应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摘要:高校协同创新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高校主体,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在这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通过内部协同、协同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等途径提升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6-0018-02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上提出“协同创新”思想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特别是全国各个高校。协同创新思想为高校整合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成为创新强校指明了方向,也进一步深化了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思想内涵,彰显了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内涵分析

1971 年,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在普里高金的耗散结构理论启发下提出“协同”的概念,它“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宏观尺度上的结构和功能”。而后“协同”方法被引入“创新”活动,形成一种“协同创新”新思潮新模式。

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出是在协同创新思想的背景下、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基础上的又一次发展与突破,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还应该具备有协同意识、协同思维能力、协同实践能力。所以,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协同创新意识、协同创新思维能力及协同创新实践能力三个因素。

1.协同创新意识

人类活动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同理,大学生要进行协同创新活动必须建立在具有协同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协同创新意识,即对协同创新的认知,对协同创新能力内涵及重要性的认知,对怎样与其他主体进行互助互学、资源共享及竞争共赢等的认知。

2.协同创新思维能力

行成于思,行为的创新始于思维的创新,大学生是否具备协同创新思维能力决定了其能否有协同创新能力,包括丰富的知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非逻辑思维能力。

3.协同创新实践能力

人类用新思想去创造新事物,需要通过实践。实践能力是个体在解决问题时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包括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等关系的能力。协同创新实践也属于实践能力的范畴,具有实践能力的一般特征,但更强调协同性与创新性。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如何,最终看其通过协同创新达到的质量水平如何。

二、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意义分析

协同创新已俨然成了国际趋势,在国外已取得不凡的成绩。自胡锦涛同志提出“协同创新”思想以来,我国也积极推进了这一举措,相继成立了跨越不同领域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北京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等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大学而言,主要是知识创新和突破关键技术能力不强,人才培养不能充分满足要求。

刘延东国务委员曾强调指出,要通过协同创新探索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新平台,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互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持续培养一批拔尖优秀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通过协同创新探索高校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新路径,组建优秀团队,集聚创新资源,承担重大任务,攻克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满足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通过探索高校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载体,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创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在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从中可见“人才”作为一个关键的因素,起着核心的作用。要实现国家协同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兼收并蓄等协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至关重要。

三、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分析

1.优化内因,完善个体,打好基础

所有外界因素都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首先要优化大学生内部因素。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较好,同时,这个群体也是被贴着“有个性”的标签,集体观念淡薄、合作意识弱化是他们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协同创新能力所必须摒弃的。大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客体,也是协同创新的主体,处理好这种对立统一的双重性角色是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核心要义。所以,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协同创新的主体能动性,积极投向到协同创新活动中,自觉完善个体素质,为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大学生要发挥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知识是能量的源泉,也是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渊博的知识是提高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保证。大学生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理论,提高专业技能,还要拓宽自己的认知面,开阔自己的视野,才能有创新的灵感与思维。大学生还要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协同理论认为,协同是指各参与者在整体发展中的协调与合作,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协同,其表现是它们有序运作。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在实践中与其他的参与者共同合作,共同竞争,发挥自己的潜能,锻炼自己的思维、组织、管理及沟通协作能力,丰富和完善提高自己的协同创新能力。

•前沿理念•高校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途径探析2.重视外因,加强协同,给予保障

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各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这三大环境的影响,这三个大环境各自有自身组成的要素, 要素间相互联系与作用, 产生各自的教育功能,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对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共同起着不可替代的影响。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就要通过协同家庭及社会共同进行。

第一,高校要协同内部因素,搭建协同创新平台。高校要通过整合校内丰富的资源,搭建各种共享平台,同心协力为提高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而努力。首先高校要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最重要的环节,高校要通过加强教学设备,丰富教学资源,并建立各院系教学设备、实验资源及教师资源等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价值最大化,为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条件;其次,高校要建立协同管理平台,以往高校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造成管理混乱的局面。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需要协同各职能部门,共同为培养大学生提供最好的管理及服务;最后,高校要建立科技竞赛活动平台,通过开展跨学科、跨学院的科技科竞赛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充分锻炼自己的机会及平台,让大学生通过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习、锻炼达到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二,高校要协同家庭教育,协同产生教育功能。家庭教育,是教育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基础,它也被视为终身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天然的早期性、较大的权威性、 巨大的感染性及强烈的针对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在人的一生教育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不仅包括了对协同创新认知等智力因素,还包括性格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非智力特质的培养特别需要“人之初”的教育——家庭教育。现阶段大部分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往往会造就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的性格。高校协同家庭教育,形成共同的培养目标,分工合作,产生共力。

第三,高校要协同社会教育,搭建校外协同创新平台。高校要抓住国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机遇,“利用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有效整合高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创新力量和资源,促进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相融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同时,高校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通过与国际上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开拓大学生的视野,锻炼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赫尔曼•哈肯,凌复华译.协同学[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7-15.

[2] 刘志刚.同融合 致力创新 利国兴校——关于协同创新的初步认识和探讨[J].工学周报,2012(2).

[3]张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3):146.

协同学习能力 篇7

在此类相关的研究中, 学者们使用的表达术语不尽相同, 有协同web搜索、协同信息查寻、协同信息检索、协同过滤、协同浏览等等。其中, 协同信息查询的应用最广泛, 使用频率最高。协同web搜索是针对web进行的协同信息检索, 主要以搜索引擎为接口为用户提供其所需获取的信息, 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 且检索结果全面具体。协同信息检索与协同搜索含义相近, 涵盖了协同查询、过滤和浏览。为了避免概念间的混淆, 本文将统一采用“协同信息检索”这一术语。在虚拟社群环境中, 根据检索方式的不同, 将用户协同信息检索行为分为显性协同信息检索行为和隐性协同信息检索行为, 如图1和图2所示。

(一) 显性协同信息检索行为

显性的协同信息检索行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户共同合作完成同一个搜索任务的搜索方式。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 用户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与其他用户实时交互, 就某一问题涉及的信息获取任务进行搜索, 这更多地强调用户间的沟通交流、用户的细分和搜索任务的分配等。

(二) 隐性协同信息检索行为

与显性协同信息检索不同, 隐性的协同信息检索主要是指利用其他用户的搜索经验、历史以及与搜索有关的其他信息来完成搜索任务或优化自身的查询结果 (即网页排名) 的搜索方式。其中, 搜索引擎首先对用户输入的检索式通过分词来捕获查询词, 接着通过词匹配在数据库中找到与某一个或某一组用户有关的其他用户的相关搜索信息, 这些用户之间往往具有相似的兴趣或查询, 最后将搜索结果推荐给用户或利用它们优化用户的搜索结果。

二、隐性协同信息检索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与显性协同协同信息检索行为相比, 隐性协同信息检索行为更多地强调利用其他相关联用户的检索历史和经验, 从而大大提高用户的检索效率, 满足检索需求。在虚拟社群环境中, 用户在检索过程中往往不会跟其他用户进行实时地交互和沟通, 表面上看是单用户进行的活动, 用户先根据自身对问题的认知在搜索引擎中检索、查寻, 再通过观察检索结果来反复调整检索式, 利用之前用户的检索历史和经验, 从而获取到满意的检索结果。所以, 本文接下来重在研究隐性协同信息检索行为相关的影响因素。

(一) 协同能力不同对隐性协同信息检索行为的影响

用户协同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用户的认知能力, 技术能力、态度的不同, 用户这些能力会间接地对检索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1) 认知的复杂性。由于用户所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都各不相同, 其思维模式、专业知识、期望、偏好和评价等也不尽相同, 不同用户在进行隐性协同信息检索时在认知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用户的知识背景直接或是间接地影响用户的信息需求内容, 用户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其对信息需求的认识和表达, 用户需求的信息只有与其知识结构相匹配时, 才能被理解和吸收。不同用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 即便是完成同一任务, 也会由于每个用户对任务的理解不同而导致协同检索时信息需求的差异性, 从而影响到是否能提高检索结果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2) 用户的技术能力。协同信息检索行为也会受到用户的检索技术能力的影响, 对于一个掌握了部分检索技巧和学习修读了一些检索课程的用户来说, 他们往往能够根据自身的检索需求来构造出更加正确、精简、全面的检索式, 从而得到更加满意的检索结果, 而且检索效率往往也会更高。

(3) 态度的好坏性。能否在限定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某一项检索任务, 往往还需要考验用户的做事态度和耐心。因为用户在进行隐性协同协同信息检索时, 往往不能通过一次检索就能获得精准的结果, 而是要根据浏览阅读已经查到的检索结果来反复调整之前的检索式, 检索式的用词、连接符号、检索式的构造等都有一定的讲究, 需要耐心地不断完善、修正检索式最后才能满意的检索结果。

(二) 检索任务类型对隐性协同信息检索行为的影响

任务类型不同对用户的浏览网页、检索和使用图片行为的影响较大, 需要用户收集大量的信息, 所以用户浏览页面较多, 收集的信息较多。本文主要分析了三类不同的任务类型对隐性协同信息检索行为的影响, 包括列举类任务、信息类任务和分析类任务。

(1) 列举类任务, 其主要特点是信息的全面性、完整性、具体性, 因此, 考察结果与问题的完整度、匹配程度。比如类似题目为:写出两种电影类型, 各列出10部此类型的典型电影, 并写出每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完成这类任务不需要用户很多专业知识的积累, 通过检索查寻和页面中根据输入的信息推出的个性化推荐链接获取结果, 只需要要求在规定的限制时间内搜索到足够全面、正确的信息就能够顺利完成, 难度比较小, 但是过程比较繁琐。

(2) 事务类任务, 其主要特点是实施方案的可行性, 考察点是给出方案的可操作性、唯一性。比如这类题型:通过查阅资料, 拟定一份百货超市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开展的促销方案。对于这类任务, 解决的是实践问题, 用户在检索过程中思考、探索的时间较多, 而浏览页面和检索次数都较少, 需要用户有一定的关于市场调研、网络营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的积累, 从而具备分析、思考事务类问题的能力, 同时又要求不失创意, 再者在百度贴吧、微博、百度经验等虚拟社区中查寻一些达人们的经验分析, 从而撰写出一份较满意的促销方案。

(3) 分析类任务, 是高等难度的题目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准确性、真实性, 考察了答案中正确信息量的多少及其准确度, 涉及专业知识, 用户需要输入更多的检索式以便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并且对于专业性任务, 许多专业人士已经做了一些总结和分析可供借鉴。如分析朱自清的《背影》和龙应台的《目送》二者的异同, 可从写作背景、写作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谈谈。这类任务的答案很开放, 可参考的点很多, 因人而异, 主观性较强, 只需要用户言之有理即可, 检索者可在web2.0网站中, 如豆瓣网、wiki-pedia、百度文库等, 查阅跟本需求有相似兴趣的专业用户分享的相关书评分享来获得一些启发和提示, 也可能一个图片、一张表格就包含了大量用户需要的有用信息, 用户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总结归纳出自己满意的分析结果。

三、结语

在虚拟社群环境中, 用户的隐性协同信息检索行为受到协同能力强弱和检索任务难度的影响。协同能力较强的用户由于凭借自身的优势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检索效果, 但是, 这需要用户在虚拟社群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共享自身的知识资源, 使得数据库中保存的信息足够全面精准, 因此, 协同检索系统更适合由协同能力较强的用户通过合作来完成复杂的高难度的任务。

摘要:在虚拟社群环境中, 用户的隐性协同信息检索行为受到包括用户自身及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文章主要探讨了用户的协同能力和其所接受任务的类型对用户隐性协同信息检索行为的影响, 协同能力不同的用户在“推荐”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任务类型的不同也会对用户的隐性协同信息检索行为影响较大。

关键词:隐性协同信息检索,协同能力,任务类型

参考文献

[1]张薇薇.社群环境下用户协同信息行为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0, 36 (4) :90-100.

[2]吴丹, 邱瑾.国外协同信息检索行为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38 (6) :100-110.

[3]邱瑾, 吴丹.用户协同信息检索行为与系统评价研究——以任务类型和协同能力为视角[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2 (9) :62-68.

[4]吴丹, 邱瑾.协同信息检索行为中的认知研究[J].情报学报, 2013, 32 (2) :125-137.

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篇8

一、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诉求

1. 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 是高校创新力提升的根本任务

当今世界正处于风云变幻的大变革时期, 知识经济日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驱力, 知识创新成了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各国为在国际竞争中占优, 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 实施知识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由于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 国际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各国人才竞争, 因此, 培养创新人才, 提升创新能力就成为各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我国目前在知识创新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存在创新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等诸多问题, 这就需要协同各种创新力量, 突破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 助推国家创新能力的根本提升。高校作为知识和人才资源的集散地, 作为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 必须肩负起协同创新的时代重任。为此, 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理念, 根据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 并联合颁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意见》, 提出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由于大学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因此, 开展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创新, 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 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成为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任务。

2. 在参与创新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是西方高校的成功经验

西方高校普遍重视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美国、日本高校在此方面尤为突出。美国强大的创新能力源自美国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像波士顿128号公路沿线高新技术园区的成功得益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的高素质毕业生;加州硅谷的成功得益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的人才精英[1]。美国目前最为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管理下的“产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 (I/UCRC) 模式。目前, I/UCRC系统创新联盟在美国共有110多个, 涵盖700多家公司, 100多所研究型大学, 800多名教授, 1000多名研究生和250多名本科生[2]。许多I/UCRC联盟以卓越工程项目为载体, 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使学生能够在参与创新活动中与一线的科学家、工程师密切交流合作, 获得与产业直接相关的工作经验, 提高适应产业部门的工作能力 (武学超, 2012) 。美国大多数研究型大学还设立了本科生研究计划, 强调教学不仅要适应教师的研究, 还应适应学生研究活动的开展。像麻省理工大学1969年设立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 (UROP) , 实现本科生研究工作的制度化, 使每位本科生四年求学期间都有一次以上机会, 作为教师的初级同事, 参与创新性研究计划。麻省理工大学还通过独立活动计划 (IAP) , 给学生提供四个星期的独立活动时间, 每年学校提供600多个范围广泛的学术性和非学术型课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课题研究活动,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兴趣与能力[3]。斯坦福大学也于1994年建立了本科生研究项目办公室, 专门从事学生研究能力提升管理工作, 鼓励院系教授设计适应学生参与研究的课题, 直接向愿意参加教师指导的研究项目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资助 (张晓鹏, 2006) 。

二、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符合教育规律和科技企业发展规律

1. 学生能力培养需要强调实践训练和个性发展, 高校与社会创新部门的有效合作, 将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最好的机遇与环境

创新是一种不墨守成规的认知行为和实践活动, 创新能力则是由知识技能、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共同构成的一种复合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教育规律。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看, 就是要实现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的协同学习。由于“科学的理想和信念、某些科学的直觉经验和技巧、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等, 很难通过正规系统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 其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实践活动过程中大量随机的相互交流和切磋来掌握”[4], 因此,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仅仅通过理论课程传授显性知识显然不够, 还必须通过创造各种实践活动, 使学生通过内隐学习获得默会知识和创新技能。

目前高校普遍重视课程知识传授, 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理论学习时间长, 从事实践活动力不从心;教师也因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与科研压力, 缺乏开展实践教学的动力;学校则因实训基地有限、实践教学成本偏高、实践教学管理难度较大等原因, 没有在实践教学方面下足工夫, 导致许多实践教学环节走马观花, 流于形式, 收效甚微。有学者认为, “个性以及见之于行为的独立性, 有利于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是人的创造性的基础”[5]。还有论者指出, “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 有4/5发生在课堂外”[6]。由此可见,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应注重学生实践的训练和个性的发展。加强产学研的合作, 能有效促进学生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协同学习, 有利于学生参与企业科技攻关与技术革新活动, 得到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活动的实践训练, 实现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集成。由于科研院所、公司企业人员具有丰富的科研阅历和实践经验, 他们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 将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与实践成分, 为大学生, 尤其是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提供最好的机遇和环境。

2. 科技型企业发展需要依赖人才创新力的提升

知识经济背景下, 科技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有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 需要有大量高、精、尖的人才将图纸变为实践, 科技人才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论者指出, “在强调拥有高新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今天, 企业的知识创新的关键已经由企业内部的功能部门的交流转变为企业外部创新合作, 协同知识创新已经是企业知识创新的主体”[7]。这就表明, 对科技型企业而言, 借助高校人才优势与多学科的优势, 开展知识协同创新, 解决重大科技问题, 使自身的研发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应成为科技型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思路。

目前科技型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了经营理念、功能定位和科技成果创新等诸多问题, 需要通过与高校的协同合作, 充实高科技人才, 通过人才创新力的提升推动技术更新与产品升级, 进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在此方面, 国内外名校的实践进一步提供了例证。譬如国内无锡高新区非常重视通过人才创新力的提升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设立了2000万元的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以及“南京大学软件人才奖学基金”, 以培养和发展软件产业急需人才。美国斯坦福大学以高新企业人才创新力的孵育为切入点, 加强科技企业孵化能力建设, 在加快一流研究成果转化的同时, 还持续不断地向硅谷提供大量的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 成为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动力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很注重对高科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与高新技术开发人才的培育, 因在企业人才创新力提升方面杰出的孵化功能, 而获得了“高科技企业家的摇篮”与“科学家的工厂”等美誉。

三、在协同创新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 观念协同:达成联合培养学生的共识

当前大学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型观念文化与企业以利润为导向的应用型观念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相互认同与包容。这种价值观的分歧影响着产学研合作的范围与程度, 为人才联合培养制造了观念障碍。国外学者Geisler认为, “产学研合作方在价值观和文化上的认同感越强, 就更容易形成共赢的心理预期, 合作关系也更持久”[8]。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高等学校和工程研究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1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联合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 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和现有体制框架的规定, 是一场难度很大的改革;要深刻领会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 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奋力攻关;要站在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看待这项工作, 将其当成一件大事来抓”[9]。可见, 要想实现联合培养人才的协同创新, 产学研创新各方主体首先应实现观念协同, 认识到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重要性, 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 为联合培养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总体而言, 目前高校协同创新文化观还不够浓厚, 教师局限于封闭式、书斋式、独立式的思维惯习, 习惯于按照本学科的理论逻辑和思维定势去研究, 习惯于从教育系统内部去寻找科研资源, 习惯于单纯以项目、论文数量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 习惯于封闭式培养人才, 重科研轻人才培养, 缺乏通过科研协同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意识。因此高校要深刻理解“2011计划”的内涵, 围绕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这一重要目标, 以原始创新质量、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的贡献度及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为考评导向, 充分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积极培养企业所需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还要转变学生观念, 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由“文凭社会”逐渐向“能力社会”的变迁, 认识到科研创新活动对自身能力增进的意义, 克服急功近利思想, 自觉培育自主创新意识, 积极主动地参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课题或工程设计, 在科研攻关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目前许多企业基于安全责任、管理难度等问题的考虑, 并不欢迎学生到企业实习, 缺乏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国外学者Chesbrough曾在《实现开放式创新的新范式》中提到, “未来企业的盈利能力取决于从外部获取创新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能力”[10]。因此, 科研企业应转变观念, 肩负责任, 积极参与人才协同培养工作, 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支持与财力支持, 充分利用高校的创新资源与发挥人才培养的集成效应,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从而实现企业由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的转变。

2. 知识协同:通过攻关项目建立联合培养机制

产学研协同实质是建立知识联盟, 通过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换、共享、集成, 实现知识的增值。通过知识增值凝聚产学研合作的各个主体, 有利于实现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提高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创新积极性[11]。国外学者Schartinger曾根据知识互动的正式化程度、隐性知识的转移、人员接触方式等, 区分了专利许可、联合开发、共同参与会议、学术创业、非正式研讨、通过项目培养学生、人员互流等16种知识协同形式[12]。如果按照这一标准衡量, 以攻关项目培养学生是知识协同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有利于实现知识增值与协同创新主体的共赢。

有论者指出, “要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 一定要承担一流的研究课题, 让学生得到高水平的创新活动的实际训练, 能经常地、及时地接触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方法”[13]。目前国内一流大学已经开始重视通过产学研协同科研攻关,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如广东省华南理工大学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签署了“基因组科学人才联合培养协议”, 使本科生能够有机会参与高水平的课题研究, 多名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科学期刊《科学》与《自然》上, 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肯定。2011年12月16日, “百度—清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发布会”在百度大厦隆重召开, 发布会主题为“让最聪明的头脑挑战互联网最有价值问题”。

总体而言, 我国高校普遍缺少承担高精尖项目的机会, 由于导师缺乏高水平的课题, 加之教学与科研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使得教学过程中的科研含量不足, 质量不高, 因而难以通过严格的科研训练, 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要想走出困境, 就应通过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抓住行业前沿性、基础性、公益性问题进行科技创新, 以攻关项目为载体, 使学生进入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有机会参与高水平的研究课题, 获得向科技高峰冲击的机会, 从而实现科技攻关与教育创新的协同, 让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能经常和及时地得到科技大师的指导, 得到创新活动的训练, 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

3. 组织协同:打造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平台

我国传统人才培养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教师以传递知识为目的,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学生则将知识视为实现目的之手段, 渴望获得具有应用性、社会适应性的知识。师生教学价值取向的差异导致教师教学目标忽视学生需求与特点, 以知识掌握代替学生全面发展;而学生由于无法实现由表层记忆学习向深层理解应用学习的转变, 也在逐渐销蚀内在本真的学习动力。要想解决教与学的矛盾, 迎合时代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诉求, 需要实现教学载体上的突破。其中, 通过产学研组织协同创新, 以实训基地为主要载体, 搭建人才联合培养平台, 是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可行路径。

实训基地可以是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生工作站、创业基地等实体形式, 也可以是网络组织、矩阵科研团队等虚体形式, 用以促成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与高水平联合攻关的有效协同。如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在衡阳探矿机械厂建立了“大学生、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验基地”, 使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 企业在新产品的研发方面都获得了良好的效益 (喻芒清, 2006) 。由于信息社会背景下, 网络虚拟型产学研协同创新正在成为发展的趋势, 以高校为中心的产学研创新主体也要尽可能嵌入到多元协同创新组织网络中, 进行跨学科、跨专业、跨地区的知识协同创新,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 便捷地在由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多家企业形成的网络虚拟组织中参与学习与研究, 提高信息收集、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通过个性化的学习提升创新能力。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指出, “创新性人才培养必须在创新的实践中培养成长。从机制上看, 就是要努力将学校具有的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资源, 服务于对学生的创新型实践教育, 把学校所有能够利用的优势资源都转化为培养学生的资源, 转化为提高教学质量的资源”[14]。这就表明, 要想取得人才联合培养的有效突破, 需要以高校为主体, 政府部门、产业部门、科研部门等社会创新部门共同参与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充分利用各方创新主体的优势资源, 为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营造良好的协同组织生态。具体来讲, 利用创新平台整合优势资源可采纳如下方案:第一, 高校利用合作平台聘请企业与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课程教学, 开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真实情境性的教材;学生利用合作平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及毕业设计;对参与协同创新的师生制定评价指标, 如创新人才培养指标与创新训练学分指标, 明文规定学生完成相应创新训练学分方可毕业。第二, 企业为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平台提供课程开发基金、创新奖励基金, 并积极参与高校课程建设, 提供本行业中真实的案例情境与问题情境, 并把本行业所需能力及如何获取这种能力吸纳到教材建设当中, 使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行业发展趋势, 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导向与动力机制。第三, 政府为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平台提供财政支持及人才政策的扶持, 建立人才需求监测预报制度, 协调各方矛盾, 促进联合培养机制的形成。

摘要: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诉求, 符合教育规律与科技企业成长规律。在协同创新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需要解决观念协同、知识协同与组织协同问题, 其中观念协同是基础, 知识协同是关键, 组织协同是保障。惟有构建三维协同创新机制, 方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协同学习能力 篇9

1 政府机构与社会力量相协同, 提高社区治理能力

新型农村社区是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新生事物, 迫切需要政府力量的引导和扶持。但政府作用的有限性又为社会力量进入社区开展工作提供了空间。只有将两种力量有机整合, 才能上下共治, 提高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潜力。在二者相互协同方面, 各自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政府组建专门机构开展社区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可以组织社区建设办公室。办公室以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精神为指导, 借鉴先进地区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对新型农村社区进行整体规划、安排部署和整体协调。办公室要组织地方政府领导联系社区, 经常视察社区, 解决社区发展的困难。办公室要指导组建社区管理队伍, 分派机关干部下派锻炼, 选拔聘用居委会优秀工作人员, 让素质高、作风正、有服务能力和奉献精神的干部在社区为居民服务。

二是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常态化。目前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社会力量主要有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企业不但要经常到社区开展帮扶活动, 还要随时关注社区的发展变化, 利用企业产品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既培养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 又扩大了产品的影响力。社会组织要有代表长驻社区, 与居民共同生活, 了解居民所急所需, 开展针对性的志愿服务, 切忌走马观花, 心态浮躁, 不能沉下心来与居民打交道。志愿者要加强与居委会的联系, 以准确把握社区的情况, 找到自己工作的要点, 以真正给有需求的居民提供雪中送炭式的帮助。

三是政府与社会组织要相互沟通。政府在介入社区生活时要多作指导性意见,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活动;社会力量也要有责任担当和公益精神, 自觉配合政府开展公益活动。唯有如此, 双方才能各施其职, 并实现有机协同。

2 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协同, 提高社区服务能力

社区建设程度最直接地通过硬件设施表现出来, 这是给居民的第一印象, 也是增加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第一要素。因此, 虽然西部新型农村社区的经济实力很有限, 但是仍然要重视硬件建设。主要表现为:一是保证社区用房。保证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要有专门的办公室, 公共服务大厅, 综合治理服务站, 图书室, 文化活动室, 市民培育中心, 老年活动室, 等[2]。二是建立维修基金。社区硬件的使用频率高, 设施容易老化和损坏, 社区要将有限的资金用好, 及时维修相关设施和场所, 以保证设施和场所的正常运行。目前, 西部农村社区的工作重点是保证居民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 在娱乐、教育等方面的硬件设施远远不够。因此, 西部新型农村社区要努力争取政府投入, 充分吸纳社会资金, 开展硬件建设。

另一方面, 西部新型农村社区还要加强软件建设, 营造和谐温馨的社区环境。一是服务窗口前置。社区可以将各类服务项目进行整合, 成立社区服务中心, 统一受理居民关于劳动就业、困难帮扶、计生医疗、便民利民、志愿参与、效能投诉等方面的问题。有条件的新型农村社区, 尤其是交通便利、城郊的新型农村社区还可以与市县的政务中心、街道办事处建立健全联动机制, 组建便民利民的服务网络, 为居民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二是引进公益服务。居委会不但要承担社区管理者角色, 还要承担居民保姆的角色, 做居民的贴心人、暖心人。社区要根据季节变化开展“暖心工程”, 在争取企业赞助的情况下, 为居民开展各类慢性病防控, 实施居民健康检查;还要动员志愿者参与关注老年人的照顾情况, 解决部分家庭小孩的入学入托问题。

3 党建工作与思想教育相协同, 提高社区统领能力

西部农民的素质相对来说不高, 这是推进城镇化的一大不利因素。西部新型农村社区的管理工作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必须重视对居民的思想政治工作, 以思想动力来提高社区统领能力。因此, 社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协同。

一是发挥党组织的引领示范作用。社区要建立党支部, 完善党的组织机构, 定期开展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和民主生活会, 通过组织的活动树立共产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然后转化到社区工作和社区生活中, 成为其他居民信任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在社区服务、矛盾化解等方面, 党员干部走在居民前列, 作为爱社区、护社区、爱生活、睦近邻的典范。党支部还可以开展党员联系困难家庭、党小组联系楼层或单元的活动, 以党的力量将社区居民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党组织还可以经常开展“争创优秀党员”、“服务明星党支部”等活动, 在社区形成良好的党建氛围, 感染社区居民。社区党组织要处理好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 前者是思想和政治上的保障和领导, 对后者发挥行动监督作用。社区党组织在重大事务决策中要发挥协商和把关作用, 在政策出台前与居委会充分讨论, 做到决策的科学性。在执行阶段, 党组织要发挥组织优势和宣传优势, 保证决策的贯彻执行。

二是社区要经常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区可以组织志愿者或专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化解居民的思想困惑。对个别思想顽固、行为不端的居民, 要长期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帮助他们找工作, 解决他们的困难, 引导他们走正路, 让他们认识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社区还要经常开展形势与政策报告会, 尤其是宣讲党的会议精神和全国人大的会议精神, 帮助居民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 从而明确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社区还要开展法律知识讲座, 帮助居民普及法律常识, 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社区还要经常召开座谈会, 鼓励居民反映问题, 畅谈见闻, 形成生动活泼的交流氛围。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 一定要注意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问题, 尽量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在新型农村社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还要注意以下方面:必须根据形势变迁和农村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 科学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组织一支经验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还要发挥优秀居民的带动作用, 引导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要重点关注新近社区居民的流动情况, 尤其是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社会盲流等, 随时发现社区可能存在的问题;创新工作思路, 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社区居民文明创建活动、宣传教育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工作方法, 改变过去管理者的说教式、单向式教育方式, 多采用互动式、群体式、浸润式, 使社区居民在情感体验中受到教育;有条件的社区可以构建网络工作体系, 完善网络信息, 开展网络调查和网络互动。[3]有了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 新型农村社区就能够形成思想凝聚力, 就更有利于社区的建设和管理。

近十年来, 西部新型农村社区发展迅速, 广大农民从抵制社区到变成主动接受并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之中, 这与新型农村社区协同能力的持续增长而带来的卓有成效的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关系。在未来西部城镇化的进程中, 农村社区还需要对社区在引导农民城镇化时进行科学定位, 重视配备工作队伍与完善工作机制, 将以人为本和深化服务作为社区工作的根本, 将多元共治与居民参与作为社区工作的动力。只有坚持做好上述各方面的工作, 新型农村社区才能持续提高协同能力。

摘要:西部新型农村社区需要提高协同能力才能推进西部省区的城镇化进程, 其着力点是:加强政府机构与社会力量的协同, 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加强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协同, 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加强党建工作与思想教育的协同, 提高社区统领能力。只有坚持做好上述各方面的工作, 新型农村社区才能持续提高协同能力。

关键词:社区,协同,治理,服务,统领

参考文献

[1]徐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城镇化[EB/OL].中国经济网, http://cz.ce.cn/cyjj/201402/13/t20140213_1397254.shtml.

[2]于燕燕.中国社区发展报告 (2011) [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227.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学习浅析 篇10

一、CSCL的交互性

随着多媒体网络的发展,通过人-机交互、机-机交互间接实现的人与人交互,拥有视听觉形象系统通道和视听觉符号信息通道[2]。因此,CSCL的交互包含有不同于面对面、文字和图像以及视频媒体、程序软件等交互形式的特点,进而保证了学习者之间进行有效协作所需的必要交互。

1.传输信息丰富:由于可以模拟操作,数据可视化,交互的信息已不再拘泥于现实世界的直观信息,而是超越现实世界中仅通过感观感知到的信息,同时,融合再现抽象语言符号信息。如:展示人脑整体及部分结构的三维动画。

2.交互人数可变化,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也可以是多对一、多对多。

3.交互的控制权既可以均衡分配,也可以是高度集中,它是可以设计安排的。

4.时间、空间的灵活性,即同步、异步交互均可,交互双方还可以在一个虚拟时空进行交互。

5.交互的过程可以记录保存。

计算机及网络作为一种交流媒介,它也具有一些面对面交互所无法达到的效果。首先,CSCL使得学生在交互时可以隐藏自己的某些信息,不必去顾忌他人的想法而畅所欲言,将关注的焦点从内容的效果转到内容本身上来;其次,共同空间下的实时交流,学生必须顺序发言,同步交互,但是以计算机为媒介进行交互,学生能以非顺序方式发言。

二、CSCL的协作性

CSCL的交互是实现最终协作学习的必要条件,解决交互问题仅仅是CSCL实现的第一步骤,要使学习者产生协作学习行为,必须提供协作的机制。

1.支持共享信息:

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影响着成员目标和整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共享信息的功能,不仅可以使成员个体获得更多、更广、更新的信息,而且也会使协作组成为信息接受的整体,加强内部凝聚力。

2.支持共享活动:

协作学习目标的实现都是通过一系列共享活动如集体讨论等来实现的。

3.支持角色扮演:

协作学习中学生各司其职,共担荣辱,即CSCL同样要包含正互依赖性、个体职责等CL中的两个基本要素。而且一些非常重要的角色如调停者、指导者、组织者等是复杂协作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3]。

4.支持创造行为:

尽管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明确的,但是学习过程中达到此目标的过程是多维的,而且协作学习过程本身就会促进个体自身学习观念、方法等内部知识、技能结构的极大丰富,所以新的观点、思路、策略常常会涌现出来,甚至某些时候超过预定的协作组或个体的学习目标,实现"超额目标"。例如协作组在学习天气成因时同时发现了污染的控制途径。

5.支持控制管理:

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交互多样化而且极为复杂,各个成员的学习行为也大不一样,为使协作和谐一致,需要完善的控制管理策略。

三、CSCL与传统CL的比较

传统教室环境是在集体讲授模式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只是以集体形式接受学习,也就是说传统教室环境并不是为协作学习服务的。而CSCL发生在协作技术与计算机相关技术交融的环境之中,自然能够充分发挥协作学习的优点,更能够实现传统教室环境下无法开展的协作学习方式。

1. CL范围的突破: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高度分离的,科目分立、学年制、班级制等,而联网打破了学校设置的各类分隔屏障,教师和学生不再受到班级、年级、学校的束缚。学生的学伴可能是同班同学,也可能是素昧平生的另一国家里的学生。这样,各种形式的交互都会产生在协作圈里,能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多种参与经验。

2. CL交互的可控性:

传统教室环境下进行协作学习,经常会遇到协作变成主控的情况。习惯于控制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在学生协作学习中由参与、指导变成领导、控制,学生的协作变成教师逻辑有序的安排。CSCL环境中,协作的建立是由计算机相关技术搭建的协作平台实现的,教师和学生不能脱离此平台实现学习目标,因此保证了协作的稳定,控制权合理分配。

3.复杂低层工作的简化:

由于相关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协作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类似言语信息记忆、资料分类、冗余的数据计算等繁杂的低层工作均得以简化,使学生集中主要精力用于分析、决策、探索、检测和评价等高级认知活动过程。

4.全面展现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进行问题解决学习,能激发学生参与思维、发现探索,促进积极的意义建构,获得高级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CSCL环境能够较容易的展现问题全貌,尤其能够说明一些与生活经验、思维想象领域相距甚远的问题,如医学上的复杂病例。这在传统教室环境下是无法做到的。

5.在线资源:

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手段使CSCL环境拥有丰富的资源。各种方法和策略的支持,使得协作学习者既因为面临各种挑战而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求知欲,又不会因为困难重重而陷入窘境,失去兴趣与自信。同样,这在传统环境下是无法想象的。

总之,在CSCL中,不断提高协作的质量,需要多个个体积极创建共享知识,使协作组摆脱困难并通过集体努力获得成功经历。这是一种协作技术,其目的就是建立共同的观察、经历和理解方式。目前CSCL中经常采用的协作技术有模拟情景、设置问题、事例等,这些协作技术与计算机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共同提供协作的必要条件和实现协作的有效方式。

摘要:本文介绍了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学习的基本概念, 分析了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学习的交互性和协作性问题, 对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学习与传统的协作学习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学习,交互,协作

参考文献

[1]黄荣怀.CSCL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 1999, 6:25-30.

[2]朱嘉贤.CSCL系统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五邑大学学报, 2004, 9:69-73.

[3]章国英, 张力, 胡继岳.基于Web网络课程教学的协同学习模式的设计[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3, 8:246-248.

协同学习能力 篇11

关键词:校企协同培养;实践能力;困境;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与企业的联系日趋紧密,校企合作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虽然我国高校积极探索与实践,但在充分满足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激发企业参与的自觉动力、保障校企深度融合有机协同等方面仍面临许多困境。

一、校企协同培养的必要性

1.教育实践属性的内在驱动

教育的实践属性,即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因此,实践属性是教育的内在属性。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四大功能日益凸显。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科技的发展与革新,无不要求高等教育向生产力转变,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高校与社会力量的结合空前迫切与紧密。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实践育人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对于探究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势而生。

2.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途径

人的成长、发展与完善始终与学习联系在一起,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使学生成长为改造世界的实践主体是学习根本目标。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指出,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学习的过程,就是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学习的内容源于现实生活, 是认知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的统一,具有实践性、情境性。从学习的方式来看,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全面把握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校企协同培养的学生,能够更为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3.“教、学、做”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的重要思想,即“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学习方式,他认为传统教学单凭教师灌输理论知识,是不可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结合。校企协同的模式,就由学校提供“教”,在企业中“做”,实现“学”的根本目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三者又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做”的实践中,反馈了“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学”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做”中的新问题,进而反馈到“教”并促进其不断完善,如此往复形成了一个闭环效应,有机结合且协同运作,最终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现实困境

1.企业参与内在动力不足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经营目标是以盈利为主,参与人才培养虽然从长期来看,有益于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与技术革新需求,但是由于教育效果的滞后性,导致了企业无法立竿见影地回收参与教育的投入,对短期内的收益没有任何促进,偏离了经营目标。加之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需要企业增加人力、成本、资源等投入,还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校企协同在缺乏有效机制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不愿意切实参与人才培养之中。

2.相关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政府出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有关政策法规不完善,导致校企协同缺乏健全的机制保障。企业常常出于形象考虑,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但进入实质性的环节时则不作为。由于在校企合作之初,就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约束,合作过程中又未形成有效的管理与激励机制,致使高校单方面无法推进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3.缺乏针对学生培养的系统实践平台

教育本身有其固有的特性,存在教与学两方面的因素,而教与学的有效结合,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进行。校企协同培养下,要想将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企业的实践中有效运用,企业需要提供适宜学生学习的实践平台。目前,极少企业能够针对学生的实践需求,定制或设计用于教学的系统实践平台,大多数都是利用原有的设备或平台,学生只能受限于实践条件,学生所学知识无法完全在生产实践中运用出来。

4.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校企协同培养中,实践指导教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这支队伍的建设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对实践指导教师重视不够,在职称评定、政策待遇方面不能与其他教师同等对待的情况。因此,实践指导教师投入工作的热情不高。在企业中,组建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成本较高,且待遇不好定位,但若由现有员工代为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又存在员工素质不均,理论水平不高,教学技能不完备等问题。

三、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1.创新校企合作共赢模式

校企协同培养既是教育活动,也是经济活动,应该建立一种双方平等、利益均衡的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企业要谋求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益,而技术创新需要高科技人才来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完全吻合。因此,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是解决企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有效途径。建立“高校-企业”共同体,主要有四种合作模式:

(1)校企协同研发中心。高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协同研发中心,以企业为主导,由企业主要负责研发中心的基础建设及资金运转,由高校教师参与组成研发队伍,学生参与研发辅助工作,旨在解决企业研发的关键技术问题。在合作过程中,企业解决了技术研发的问题,高校依靠研发中心的平台实现科学研究的突破,同时学生在参与研究过程中实践了理论知识,且为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进行了实习准备。endprint

(2)校企协同创新中心。高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以高校为主导,由高校主要负责创新中心的基础建设和资金运转,研究团队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学生参与研发辅助工作。在合作过程中,高校负责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企业则侧重于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以实现共赢。

(3)校企股份合作。学校和企业共同投入资产建设,以某一方为主成立董事会,共同分享收益,形成学校与企业融合发展。一般企业以设备、资金投资,高校以技术、资金入股,双方明确产权,各占比例,以现代企业的方式进行科学管理,在合作过程中,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

(4)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实践平台。以政府为主导,建设旨在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公益性平台,政府主要提供中介服务,管理运行由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也可委托企业或者高校具体实施,针对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而设计实践项目,指导团队由校、企以及社会专兼职人员共同组建,实施有效的运行机制,调动校企积极协同参与。

2.完善政府主导的校企协同政策保障机制

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无论是哪种模式,都必须建立在政府支持并有效保障的运行机制之上,实质上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协同共生机制。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以高校和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使双方真正融入协同育人之中,让高校有效支持企业的发展,让企业起到辅助人才培养的作用。

(1)完善支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税收减免制度。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税收制度的调动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之中,依据其参与程度与实施效果,对其实行税收减免政策,激发企业热情。在企业实现科技与人才战略发展的同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2)完善企业社会贡献的评估考核制度。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就个体目标而言是盈利,但相对于整个社会发展,还必须对社会的进步有所促进与贡献。政府应制定并完善针对企业社会贡献的评估与考核制度,其中,企业支持人才培养就是重要的指标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从制度上约束和保障企业参与社会公共事业,更能为企业与高校合作提供持久的制度保障。

(3)完善清晰的校企合作产权制度。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使企业和高校合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归属清晰,明确分配方案,促进企业积极开展新技术的商业转化与社会推广,从而保障校企之间的良性合作。

3.构建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实践平台

高校和企业在设备、实验、场地等方面都有各自的资源优势,但普遍较为分散且针对性不强。要充分整合并发挥这些资源优势,建立共享机制,构建针对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

企业方面,应针对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特点,配置实践设备,设计实践内容,规范实践流程,依托先进的设备工艺,展示理论知识的现实呈现,体现原理性的验证和探索性的实践。

高校方面,应及时将生产一线的技术革新,更新到教学内容中来,从课程设置到授课内容,都要与时俱进,符合生产力发展状态,理论教学要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创新。

4.打造高水平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教师是指导学生的核心力量。校企协同培养下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尤为重要,且从构成、水平等方面具有其特殊性,需实施一系列的有效举措,加强建设,提高指导水平。

(1)提高实践指导教师待遇。实践指导教师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和企业应在职称评聘、津贴薪酬等方面充分鼓励和认可实践指导教师。如高校应予以实践指导教师和理论教学教师同等的待遇,企业应同等标准认可员工参与指导学生实践的工作量等。

(2)完善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评估体系。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如为校企合作所做的工作,纳入教师评估体系,从而更加广泛地调动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服务社会发展的积极性。

(3)完善教师培训机制。针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运营的现状,不断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可邀请企业人员来校讲座,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学习,组建校企交流中心等,强化教师的综合素质。

完善企业人员参与高校教学的机制。高校在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完善企业人员参与的机制。一方面使教学更适应社会需求,另一方面让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让企业人员更加了解高校教学状态,以便于在校企协同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 吴亚玲. 实践育人理念的哲学分析[J]. 现代大学教育,2010(1).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立项课题“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视界下的教材建设研究(SGH140548)”、陕西省2009年度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西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09BZ07)”、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IAC-BL视界下的高校精品开放课程体系构建”的阶段性成果]

协同学习能力 篇12

此次高峰论坛分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和国民语言能力建设两个专题进行。围绕国民语言能力建设专题, 承担国家语委相关课题的10余位专家学者交流报告了各自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由江苏师范大学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联合成立的全国首个“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在论坛上实施了扩容, 新增了多家协同单位, 将覆盖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代表国内语言能力相关研究的尖端水平, 并有来自产业界的代表, 预示着产、学、研的全面推进。

上一篇: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下一篇:计算机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