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教学(精选12篇)
机械专业教学 篇1
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开展教学的基础课程之一, 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来充分掌握和了解机械专业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深入学习机械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对于中职学校学生而言, 机械基础课程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讲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机械基础课程相对于其它专业课程来讲, 其更具抽象性, 学生学习起来也略显得的枯燥乏味, 同时由于中职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薄弱, 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起抽象性较强的机械基础课程也相对较难, 所以, 在素质教育深化的背景下, 如何有效提高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成为中职机械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下面, 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了解。
1 课前准备, 在动中学, 让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 教师按书本内容教, 学生按书本内容学,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的教学。“机械基础”学科是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 专业理论知识较多, 动手课题较少, 学习较为枯燥。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强, 奇思妙想较多, 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笔者采用了指定课题小制作比赛, 以成果自评、互评、讲评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的特性”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的前一周, 笔者安排学生回家按图上的要求制作一铰链四杆机构, 然后在上课时带到课堂上来演示并讲述制作过程、工作原理及能实现的功能。接着笔者有意挑选两个双摇杆机构模型来演示:一个是笔者把机架进行变换, 由双摇杆机构一会儿变成了双曲柄机构, 一会儿变成了曲柄摇杆机构;另一个不管机架怎么变换, 它始终是双摇杆机构。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是双摇杆机构, 为什么一个能变, 一个却不能变?这时可以讲曲柄存在的条件“铰链四杆机构中必有一个是最短杆, 且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这个大前提。通过教具演示, 让学生理解在这个大前提下所得出的三个结论:一是取最短杆的邻杆为机架时, 构成曲柄摇杆机构;二是取最短杆为机架时, 构成双曲柄机构;三是取最短杆的对杆为机架时, 构成双摇杆机构。若这个大前提不存在, 即当铰链四杆机构中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大于其余两杆之和时, 则曲柄不存在, 只能构成双摇杆机构。最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模型中各构件的尺寸, 算一算数据, 然后试一试自己的模型变化是不是与上面的结论一致。学生在这种既轻松愉快又能动手动脑的课堂上听课, 肯定比纯粹听理论课来得有兴趣, 所掌握的知识也不易忘记。
2 通过问题的巧设,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玩中学,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去探索知识、学习知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问题的设置上, 教师要学会巧设障碍, 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只有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 才能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同时采用巧设问题的方法, 才能将枯燥的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使学生被这种融洽的氛围所感染, 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多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3 善于应用多媒体教学法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已经成为无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源泉,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 可谓是声形并茂。可以在教学艺术上将思维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进行有机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并且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教师在介绍那些国际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与新产品的时候, 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国外的先进事物带到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课堂中来, 从而让学生们能够了解世界与认识世界, 这对于活跃其思想, 拓展其视野, 拓宽其思路, 丰富其知识, 激发其专业学习的兴趣, 掌握与运用国外先进科技知识与工艺技术是十分具有成效的。又如, 在讲解棘轮机构之时, 通过画面, 不但能够将棘轮的整个运动过程形象逼真地反映出来, 而且还能将棘轮机构在各类机器设备当中的具体应用加以播放。可以说, 不仅有局部, 而且还有整体。让中职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参观各类机器设备, 对于棘轮的运动、特点及应用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4 结语
总之, 机械基础课程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讲, 知识点相对较多, 内容页比较抽象, 所以我们要想改复现阶段机械基础课堂教学现状, 就必须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 应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创新, 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摘要:开展教育教学探索是国民教育发展中一个永恒不变的课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理念的深入, 有效地解决了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提高了中职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该文也是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展开对中职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 并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谈了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 希望可以给广大同行业者提高资料参考和经验借鉴, 来推动我国机械专业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昊志清.《机械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浅议[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2) :223.
[2]胡金星.中职学校《机械基础》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8) :174.
[3]卢隆有.谈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J].前沿, 2010 (3) :195.
[4]刘海庆.浅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J].科技信息, 2010 (14) :200.
机械专业教学 篇2
晋州职教中心----郭士超
面对新的教育形式、新的学生情况、结合我们职教中心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际状况,贯彻领导提出的“几年内,我校打造河北省最好的职业学校”精神,更新教学观念和理念,我将以课堂教学改革探究为基本点,狠抓课堂教学效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这个时代的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拟定出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几年内,我校打造河北省最好的职业学校”精神,更新教学观念和理念,并用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
二、教学任务与安排:
三月:《极限配合》章节训练、讲解、学生之间交流、师生之间交流。.四月:向企业借用常用机械零件实物,让学生观摩绘制,同时结合高考的相关的一些考题,加强学生专业实物的认识,提高想象能力,加强绘图练习,提高学生高考意识和实践意识。
五月:技能训练,充分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学过程以学生训练和教师讲授穿插进行,努力探究杜郎口教学模式和职教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和结合的路子,把改之后的“晋州杜郎口教学模式”穿插到课堂上来,让学生爱听,喜欢听,听得进去,能学会,有自信感。
六月:加强练习补画三视图,拿往届联考试题训练等,准备期末考试。我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通过职教中心的这次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个人业务,使自己受益、学生受益、老师领导学校都受益。努力创建以多种有趣的教学手段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掌握绘图技法,制图继续深入学习。提高学生对机械的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在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自己独立的、自信的完成任务,迎接各项考试。
三、具体工作: ①加强学习机械新课程标准和业务培训,深化教学观念和理念。
本学期,我将继续加强自身的业务培训学习,利用一切时间,多学、多练、多找自身的不足,结合学校专业实际情况,以学校贯彻和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为契机,努力提高业务。
②课堂教学活动。
杜郎口教学模式一定先从形式上放到课题当中去,如果遇到困难自己能解决的自己搞定,实在不行就向同事、领导请教。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开发适合我们自己的理念、尝试新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课堂秩序,防止意外发生。专业课讲授在加上杜郎口教学模式得运用,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比较活跃是正常的。但不能因此影响教学秩序,影响其他班级上课。
2、上专业课,应该注意课堂纪律。
我觉得邓小平说的好,”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与发展是并行的”,学校这次教学大改革,是郭校长和各位领导做出的英明之举。绝对是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一定会结合教改之东风,努力提高个人业务,发展自己、发展学校。,我的这个计划的大方向是和教学改革靠拢的,在实施过程中肯定有这方面或者是那方面的不足,发现有问题我和同学科的老师再商量和修订。
论机械基础教学怎样不“机械” 篇3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模块式教学
机械类专业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而职校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而且缺乏实践经验,如果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则学生会感到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和不易理解,从而也不会取得很好的課堂效果。此外,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理论课和实习课两部分,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有机结合,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的脱节现象,上理论课缺乏实践的验证,上实习课又缺乏理论的支撑,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那么,怎样在机械专业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本人在这里谈谈几点体会。
一、启发引导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想学、乐学,学有所得。机械专业的课程既来源于实践又直接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如可以利用洗衣机讲解带传动的应用,为什么脱水的衣服会贴在滚筒壁,那是因为圆周运动的物体会受到离心力的作用,所以带传动的带速不能过高,否则离心力会降低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从而导致带传动传动能力的降低。又比如可利用自行车讲解链传动的组成,以及滚子链的结构,此外,还可以利用学生骑自行车的体会讲解内啮合棘轮的超越。再比如可以利用饮水机讲解凸轮机构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学中充分联系实践,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勤动手勤思考,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优化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机械专业通常的课程结构是:先文化基础课,再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往往分开教学,习惯于先理论学习,再安排技能训练。在理论学习时,由于缺少感性认识,学生只能对枯燥的书本知识死记硬背,难以深入理解,更不会举一反三,学生有了畏难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理论教学也由此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到了实习课时,学生有了实践的机会,也有了学习的兴趣,可是之前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大多都忘了。甚至有的在上实践课时,还没有学过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实践时,缺少理论的支撑,也只能是知其表而不知其里。学生实践课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新的教学模式提倡模块化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完理论,学生能够及时实践,这样,学生既能及时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又能动手动脑,锻炼综合技能。如学习齿轮变速机构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车工实习时为什么车床主轴可以输出多种转速,还有为什么手动档汽车挂不同的档位可以输出不同转速,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从中学习到车床和汽车的变速机构之所以能够变速是因为改变了齿轮的啮合方式。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时,可以鼓励学生边学习边动手制作教具,在制作四杆机构的过程中,体会杆长和取不同的杆作为机架对四杆机构运动形式的影响。自行车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常见了,通过学生骑车的感受可以体会内啮合棘轮的超越作用,还可以看到链传动的原理,还可以通过拆装链条,看到链传动的组成以及滚子链的结构。机械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少一些抽象,多一点直观,感觉到学习并不是那么难的事。
三、教学手段多元化,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课堂教学要生动活泼,多给学生说和做的机会,不能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除了上述的鼓励学生自制教具以及拆装设备之外,在讲解轴和轴承的结构和种类时,我们还可以采用实物讲解。在缺乏教具和设备的情况下,我们多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辅助教学,一些机构的运动,如四杆机构、棘轮机构以及凸轮等机构的运动通过动态演示都可以清晰直观的表达从而容易被学生接受。这种声、像、文、图并茂的教学信息,使课堂教学有了艺术感,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教学可以不拘泥于课堂,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进行现场参观教学。参观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实物,使教学活动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参观齿轮的加工,可以使学生了解切削法加工齿轮的过程,参观牛头刨床、插床等往复工作的机械,学生可以看到进刀时慢,退刀时快,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急回特性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和意义。
四、结束语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作为教师,让我们在教学中多以实践验证理论,帮助我们的学生快乐学习从而热爱学习,找到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
参考文献
[1]程益良.机械加工实习.机械工业车版社,1990.
[2]唐梓荣,陆翠英,张常有.机械加工基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④数据查询修改。
机械专业教学 篇4
1.1 设计工具广泛使用。
当前我国采用CAD/CAM技术的比例仍比较低, 必然在未来几年迅速发展, 大型企业应探索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
1.2 制造工艺不断精细。
未来我国制造工艺必将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
1.3 自动化技术不断推进。
我国自动人技术方面尚显迟后, 未来将向发达国家学习, 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 (FMC) 、柔性制造系统 (F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 实现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
1.4 管理方法日趋科学。
未来发展中, 计算机辅助管理必将逐步应用, 准时生产 (JIT) 、敏捷制造 (AM) 、精益生产 (LP) 、并行工程 (CE) 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将广泛应用。
2. 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分析了未来机械制造工程发展特点后, 对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必将产生一定影响。在专业教学方面也须进行相应革新。
2.1 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教学中应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渗透, 目前学校里讲授的技术通常滞后于生产实践, 但教师需不断探索新技术, 将内容渗透在教学当中, 并不断开发新课程, 以适应专业的不断发展。
另外,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 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开拓创新、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等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便其在未来专业飞速发展时, 能够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
2.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高等教育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 工程实践是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条件, 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课堂。以培养直接面向基层生产技术人员为主的地方高校, 实践教学尤为重要, 它能够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程实验、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CAD/CAM技能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这样的设置是高等工科院校多年的积累形成的, 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 突出表现为:1) 有些实践环节模块相互独立、自成体系, 内容的安排上忽略各自的联系, 层次性差;2) 有些实践环节之间内容简单重复, 浪费教育资源;3) 有些内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机械操作, 综合性、工程性的实践项目少, 限制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 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先进制造技术没能够有效地填充到工程实践教学中。
为解决上述问题, 从系统的观点对机械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进行协同设计, 充分考虑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交叉与融合, 使基础工程训练、先进技术训练、创新实践训练、综合素质训练有计划、分阶段地融入各个实践环节中, 对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有效把握三个关键环节
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CAD/CAM技能训练是机械制造工程相关专业建设中需要着重关注的三个环节。
当前各高职高专院校普遍注重生产实习, 部分校企合作院校可以在生产实习阶段, 使学生深入企业, 进行顶岗实习, 从而了解机械产品的生产流程, 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 通过参与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 加深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 使课堂上一些不太明晰的知识点通过实习得以解决。
但部分院校忽略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是根据机械专业的特点, 在相关专业课程完成后安排的实践性训练。地方高校机械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一般都安排工艺与夹具设计。在安排专业课程设计时, 要注意与生产实习的协同。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之后进行, 而专业课程设计安排在生产实习之后。因为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所讲授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中定位基准的确定、加工方法的选择、加工阶段的划分、机床和刀具的选择、工序的集中与分散的安排等基本原理、夹具的定位原理、夹紧原理等在生产实习阶段都得到应用和锻炼, 在此基础上安排专业课程设计, 进行给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 可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基本理论与生产实习所获得的实践技能, 使课程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 可设计出更为合理、实用的工艺规程与工艺装备。
CAD/CAM技能训练一般安排在专业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之后进行, 为了保证实践训练的协同性, 在CAD/CAM技能训练中, 可把专业课程设计中所设计的夹具零部件, 利用数控技术的编程知识, 在计算机上进行数控仿真加工和实际训练, 然后利用Pro/E或UG三维设计软件, 把各个零件组装起来, 成为一个完整的夹具。有条件的学校, 在CAD/CAM技能训练中, 学生可把组成夹具的所有零件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出来, 然后亲手组装成一台完整的装备。通过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及CAD/CAM技能训练的协同设计, 一个设计任务在3个模块中有效实施, 使3个实习模块有机联系起来, 增强学生机械专业知识的系统性。
参考文献
[1]熊建南.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和企业管理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科园月刊, 2008, (3) .
[2]周峰.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J].农村牧区机械化, 2009, (5) .
[3]吉卫喜.加强工程实践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2) :20-23
机械专业教学 篇5
机械设计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机械设计的初步能力和为专业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计算与简单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并且初步具有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对应学时:
第一章 机械设计概论(讲授1学时)
第二章 机械零件的强度(讲授3学时)
第三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讲授2学时)
第四章 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讲授5学时)
第五章 键、花键联接(讲课2学时)
第六章 过盈配合联接(讲授2学时)
第七章 带传动(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
第八章 链传动(讲授4学时)
第九章 齿轮传动(讲授8学时、实验2学时)
第十章 蜗杆传动(讲授4学时)
第十一章 滑动轴承(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
第十二章 滚动轴承(讲授6学时)
第十三章 联轴器与离合器(讲授2学时)
第十四章 轴(讲授4学时)
第十五章 弹簧(讲授3学时)
二、需要掌握的课程的重点、难点及对应解决办法:
一)、课程的重点
1、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
2、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资料的能力
4、在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机械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的难点
1.对齿轮机构、轴承、轴等通用零件原理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2.灵活运用通用零件的设计规律设计减速器等简单机械的能力的培养
3.与前面专业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的融合(机械设计制造工艺基本知识、极限与配合、形位公差,工程制图)
三)、解决的办法
1.教学方法上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安排一些自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章的课外习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查阅设计资料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以提高课堂信息量,增加教学的直观性。适当安排学生自己上机进行各种零件强度的计算,绘制课程设计中的装配图和零件工作图。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依据人们学生在机械设计课程学习中的思维特点和规律设计教学,利用2周时间让学生对近两年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设计二级齿轮减速器,根据实际情况从选择材料到设计尺寸再到校核强度,最后手工制图,是学生真正在应用中不断学习。
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探索 篇6
关键词:机械专业 教学效果 能力培养
进入中职的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相对于进入普通高中的學生而言有一定的差距。中职机械专业所开设的课程相对于大专院校机械专业的课程内容几乎相当,难度也没有降低多少,这就决定了中职学生在学习机械专业课程时面临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教师不但要能够准确地向学生传授机械专业课的知识,还要根据中职学生这一特殊的受众,灵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教与学,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专业素养的作用
教师职业能力的大小决定了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决定专业教学的深度与广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愈来愈高,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教师应从知识更新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自身建设。
2.教师提高专业素养的途径
一是理论学习,形式有校本培训,大学进修,专家讲座等。二是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实现互惠互利的双赢结果。实行校企合作后,校方可将没有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安排到企业进行锻炼,以提高教学能力,还可聘用企业实践型高级技能人才来学校指导生产实习活动。
二、教学内容要有取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中职机械专业的教学应区别于大学机械专业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即培养社会上需要的所谓产业工人。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设备维护能力、设备操作能力以及产品制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课程中的概念、定理、工作原理、相对简单的设计等方面可以作为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地方,而涉及公式的推理,复杂的设计、计算等方面在教学中可以提到,但不详细展开论述。还要从教学环节、教材建设以及实践性环节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根据教学大纲调整设计、公式、原理等理论课程,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帮助学生在牢固掌握机械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分析设计机构、拟定系统方案、绘制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分析平面机构、设计齿轮机构以及计算齿轮的系传动比等综合能力。通过这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做到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实现中职专业教育的价值。
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可以利用三维软件实现交互式教学。机械专业课程中静态方面涉及零件、机构、机器,动态方面涉及受力,变形与运动。无论静态还是动态,首先要掌握的是机器的构成、运动原理等。这就要求学生学习好机械制图、机械基础两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习机械制图课程对空间想象力的建立至关重要,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技术所能提供的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利用inventor软件建构空间模型,在“相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看到具体的“相贯”效果。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要具备很强的手工绘图能力且费时费力才能呈现的结果,在inventor软件的应用下,可以轻松地得以呈现,让学生很容易理解“相贯”这一概念。在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关于齿轮传动、链传动、带传动、凸轮机构、间歇机构、螺旋机构等可以通过运用inventor来制作相应的数字样机,实现在不同的条件下受力与运动的结果,这种交互式地教学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现代技术教育优势,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从而达到深化课程、改革教学的目的。
四、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学习了机械专业的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相当比例的实习生产时间,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反过来更有益于学生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能力本身就弱,况且机械专业课程中会涉及复杂的计算、推理及空间想象,这些极易学生磨灭学习的兴趣的内容。如果在学生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合适地安排实习,在实习中让学生动手去做、用眼去观察,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在课堂上理解不了的专业内容,也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机械专业教学 篇7
1、进厂学习, 理论实践一体化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 侧重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成为适应性较强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其技能训练, 我们组织学生进工厂学习, 实现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机械制图》课程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 此时学生没有机械专业背景知识, 要想学生在短期内掌握读图和绘图技能, 进工厂实习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进工厂现场学习, 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图样的作用和重要性, 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而且对零部件的结构形状、工艺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生读图过程中, 很容易将图样和实物联系起来, 有利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想象能力的提高。
进厂教学内容:
⑴认识螺栓、螺母、螺柱等螺纹紧固件及键、销、滚动轴承等标准件, 认识齿轮、弹簧等常用件。
⑵认识起支承和传递动力作用的轴类, 起定向定位、传动和连接作用的套类零件。了解常见的局部结构, 如中心孔、倒角、圆角、键槽、退刀槽等工艺结构, 让学生以后能与零件图对应。
⑶认识起支承、轴向定位及密封作用的盘盖类零件, 如端盖、阀盖等, 了解它们的结构形状是扁平的盘状, 并了解零件上常见的凸台、凹坑、螺孔、销孔和肋条等工艺结构。
⑷认识起支承和连接作用的叉架类零件, 如拨叉、连杆和各种支架等, 了解零件上的铸造圆角、拔模斜度等工艺结构。
⑸认识起支承、包容、保护运动零件的箱体类零件, 如阀体、减速器箱体等, 了解零件上较多的细小结构, 如凸台、凹坑、螺孔、安装孔等。
通过在工厂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使学生了解了《机械制图》课程的作用和重要性, 获得了较强的感性认识和想象能力, 大大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驱动了其学习的原动力。
2、充分利用实物模型, 加强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即利用教具 (如实物、模型等) 作为感官传递物, 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 以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直观教学这种教学法是由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J o h a n n Amos Comenius (夸美纽斯) 把“直观性”作为一项教学原则正式提出后, 直观教学便由教育者不自觉活动转而成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教育行为。尤其对我们高职、高技这类学校, 进行直观教学, 对提高教学效果极为明显。
《机械制图》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把抽象的书本知识演变成可以观察、可以触摸的知识, 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所以, 在课堂上应尽量使用实物或模型作为感官传递物。例如:学习三视图形成时, 可以制作一个三投影面体系模型, 在三个投影面绘制出三个视图, 然后演示按规定的方法将三个视图进行展开, 这样对学生理解三视图的形成、投影规律、方位对应关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精讲多练, 强化技能操作
精讲就是将教学内容分门别类, 精选典范, 注重差别, 讲解特点, 重在“引导”。多练即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通过独立思考, 能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系列的制图作业训练。
4.1 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多练。
课内课外题的选定, 不仅要考虑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还要考虑题目间的联系, 找出它们的差别, 灵活应用比较法进行分析。同时, 有针对性的选题, 应从有利于帮助学生归纳和掌握教材的要点、难点, 有利于总结解题思路和分析常见错误等方面加以考虑。
4.2 适当地增加作图实训。
在学完平面图形的画法、轴测图、三视图、剖视图、零件图、装配图等章节后可安排学生作图实训, 并将实训结果计入平时成绩。在学生自主完成作图时, 老师加强辅导,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 有一定的成就感, 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 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手段。
5、采用形象思维教学, 活跃课堂
气氛
形象思维 (imaginalthinking) 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 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 (包括审美判断和科学判断等) , 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 (包括文学语言、绘画线条色彩、音响节奏旋律及操作工具等) 创造和描述形象 (包括艺术形象和科学形象) 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采用形象思维教学方法能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介绍正投影法和斜投影法的概念时, 将比较抽象的正投影看做是正午时太阳光照射物体得到的影子, 而斜投影可看作是早晨或傍晚时物体的影子, 这样很形象、逼真地将两者区别开来;使学生既能理解又能掌握正投影法和斜投影法的概念。
5、运用多媒体教学, 增强视觉感觉效果
多媒体教学以其突出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 能直观、生动地呈现一些传统教学不易表现的教学内容。
《机械制图》中剖视图这一节一直以来是这门课程中的难点, 也是重点, 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断面图、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学习。
要表达剖视图这个概念, 首先需要引入剖切面这个基本概念, 然后用剖切面去切开机件, 最后按照正投影的原理表达出图形。理解这一方法需要有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果借助于flash动画, 就会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抓住三个关键的地方, 一是突出“假设的”的剖切面, 二是用动画表达切开机件的过程, 三是移开观察者与剖切面之间的部分, 内部结构一目了然。至此, 复杂的剖视图的概念就会很轻松地表达出来,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很快上升到理性认识,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
6、结论
为培养机械行业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进厂学习, 使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 精讲多练;进行形象思维、直观教学方法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驱动其学习的原动力, 并能有效地提高其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根据机械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特点和教学目的, 提出在其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厂学习, 使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精讲多练, 强化技能操作;采用形象思维教学、利用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 进行直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提高其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机械专业,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探讨
参考文献
[1]张金萍.依法治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考[J].才智.2009 (9) :167~169
[2]邱润生.机械C A D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2002 (S) :108~112
机械专业教学 篇8
1 非机械类专业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特色
非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原理教学不同于机械类专业的教学, 归纳起来, 具有以下特点。
(1) 非机械类专业学习机械原理是为本专业的相关机械结构学习打基础, 与通用机械有一定的差别。目的是更好地理解本专业的机械基础知识, 具有本专业特色。
(2) 非机械类专业不像机械类专业学生那样系统地学习机械类相关课程, 而是只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学习, 这就会出现课程间知识点不衔接。
(3) 非机械类专业学生可能对机械学科没有完整的认识, 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对于以上问题, 笔者在机械原理教学方面提出以下对策。
1.1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专业特色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理论知识, 了解常规的机构结构和特性, 熟悉本行业各种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
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是对通用机械结构的介绍。对非机械类专业学生授课时, 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 列举一些医疗器械结构方面的实例,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机械原理时, 对医疗器械有一定的了解, 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原理课程很多章节的内容都能在医疗器械中找到实例。例如:医院病床的升降可以利用曲柄滑块机构实现, 也可以利用螺旋机构实现;口腔科牙具是利用软轴实现对牙齿的打磨抛光。
1.2 把机械原理所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
由于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没有学过理论力学、工程力学等先修课程, 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补充相关知识点, 把教学内容系统地连贯成一体。例如在讲授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时, 由理论力学的三心定理可知两齿轮的相对瞬心, 瞬心是两构件上相对速度为零的重合点, 即瞬心也是两构件在该瞬时具有相同绝对速度的重合点[1]。授课教师要详细介绍瞬心的定义、三心定理以及不同构件之间瞬心的位置等相关知识, 使学生所学知识前后连贯, 形成整体。
1.3 指导学生科研, 培养学生学习机械原理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完成机械原理基本机构, 特别是三大机构 (连杆机构、凸轮机构以及齿轮机构) 的教学后,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特别是本专业使用的器械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进而申请专利。通过鼓励学生创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其主动思考, 从而达到一个较好的学习状态。
2 教学方法探讨
2.1 传统教学方法—板书
板书教学具有显著的优点, 如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时, 可以有所侧重地进行讲解, 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 可以通过板书反复强调。另外, 板书教学时, 教师不仅可以传授知识, 还可以通过语言、手势和眼神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对于机械原理课, 由于很多机器、机构的运行原理和工作原理等内容很难通过板书表达清楚, 而且大量的图形绘制也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 所以必须通过多媒体课件解决图多、板书立体感不强等问题。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 还要结合一定量的板书, 如利用板书进行公式推导、重点难点的强调, 在多媒体教学时, 课程的大纲和主要知识点也应以板书表达, 便于学生总结和归纳。
2.2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可以给教师节省大量黑板作图的时间,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的特点, 如果画面切换太快, 将不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 造成很多知识点一闪而过, 不便于学生做笔记, 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 所以,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 要与传统板书相结合, 二者相得益彰, 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3 自制三维视图以及动画的运用
对于学时少, 机械制图、理论力学等基础知识较差的非机械类学生而言, 机械原理中机构的结构形式、运动形式、工作原理等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应用三维视图和动画可以准确表现机械原理中“动”的过程, 弥补学生空间想象不足的问题。
机械原理中需要三维视图和动画制作的内容主要有:绪论中内燃机的工作原理、运动副的连接方式;平面机构中双曲柄机构、曲柄摇杆机构、双摇杆机构的运动形式以及极位夹角、摆角、死点位置;凸轮机构中各种凸轮的机构以及运动形式, 使用作图法设计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各种类型齿轮的啮合形式, 如斜齿轮、人字形齿轮、齿轮与齿轮、齿轮与齿条、涡轮与蜗杆等;常用机构中槽轮机构、棘轮机构的运动过程以及原理等。这些内容都是教学中的难点, 很难通过教师的描述、文字或是二维视图表达清楚, 但通过三维或动画可以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 使学生容易理解, 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学好该课程的信心。
三维视图和动画的制作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掌握Powerpoint, Auto CAD, Pro/E, Flash等软件, 而且制作时间和周期较长, 但为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应予倡导和支持。
2.4 注重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 要建立师生间的平等互动关系, 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上课时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眼神的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 并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课堂讨论等。
2.5 注重归纳和总结
(1) 在讲解每一章节前, 先告诉学生这一章节所要讲授的主要内容以及难点和重点, 便于学生完整而有效地掌握整个章节的内容。在每一章结束时都要对这一章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2) 加强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在讲授新课时, 教师要把已学知识和新学知识联系起来, 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 形成完整的学习和思维过程, 如在学习自由度时, 与学生一起回顾机构、构件以及运动副等相关概念, 在学习凸轮机构时, 提问压力角、传动角等问题。
3 结束语
机械原理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强、图形复杂的课程, 对于非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教学, 应根据专业特色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章节、不同内容、不同知识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 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并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机械专业教学 篇9
1 在教学中, 注意对知识点的把握
由于本课程涉及面较广, 内容丰富, 有《机械基础》、《金属材料热处理》、《机械零件设计》、《公差与配合》、《液压传动》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所以教师必须认真组织好教材, 深入浅出的讲解, 把重点放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水平上来,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在教学中,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机械知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一、老师在讲课时多举一些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例子。如讲互换性时问日光灯的启辉器坏了怎么办?讲金属材料时问我们吃饭所用的饭盒是什么材料?神舟七号外壳用什么材料?讲传动时问自行车用什么传动?拖拉机又用什么传动?为什么?讲机构时分析农村家庭用的手摇抽水机、自卸翻斗车自卸货物原理、缝纫机的踏板机构, 等等, 使学生充分透彻地理解知识。二、多带学生去工厂参观、实习, 使教学活动和生产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加深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学完曲柄摇杆机构后, 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参观, 认真观察牛头刨床、往复式运输机和插床等设备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观察牛头刨床的进给动作, 使学生发现进刀时慢, 退刀时快, 更进一步了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再如讲液压时, 我带学生去液压实习室参观, 通过参观、实习,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3 在教学中, 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
3.1 采用直观教学
由于我们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故老师应尽量多利用模型、示教板、实物、多媒体进行教学, 通过模型、示教板、实物、多媒体的展示或演示, 可以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动态化, 帮助学生快速形成概念, 消化书本知识。例如在讲各种机构传动时,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运用电脑动画模拟地演示了各种机构的传动过程, 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本节内容,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3.2 采用类比法教学
机械知识内容繁琐, 要记的东西也多,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类比。例如讲传动比的计算, 机械传动的类型多, 各类传动都有其特性, 各类计算公式也只适应于一定的范围, 我在讲授时把各种机械传动加以比较, 如蜗轮、蜗杆、齿轮传动, 比较它们不同传动特点、优缺点及应用场合, 让学生理解哪种传动对应不同的传动比。又如讲压力控制阀、溢流阀、减压阀和顺序阀时, 将他们的性能进行比较。
3.3 采用讨论法教学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采用讨论法教学效果明显。例如在讲第三章时让学生讨论:a.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 我们见过哪些传动是链传动?哪些传动是带传动?b为什么自行车采用链传动而电动机的动力输出采用皮带传动?通过同学们的大胆假设、查阅资料、积极讨论, 从而得出带传动和链传动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场合。又如在讲完最后一章时让学生讨论:机械传动、液压传动、气压传动各有什么特点?各自应用于什么场合?教师进行讨论法教学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论题最好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就布置好,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作准备;第二、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巡视各组讨论情况, 并加以指导;第三、讨论完后, 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第四、教师要作点评、进行总结归纳。
总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 体现出教为学服务, 教学生有用的知识, 使学生够用、会用、顶用。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2]中国电化教育, 2002 (2) .
[3]课程教材教法, 2001 (11) .
机械专业教学 篇10
一、机械设计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课主要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计算方法和基本设计理论等。课程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 前半部分主要讲述各类机构共有的特点 (机构自由度计算、运动分析、速度波动调节和回转件平衡) 和各种常用机构 (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 的基本原理和设计应用;后半部分主要讲述常用连接 (螺纹连接、键连接、销连接) 、机械传动 (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 轴系零部件 (轴承) 等。
针对近机械类专业,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强调“夯实理论基础”和“加强知识运用”, 突出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并重的培养理念, 而不应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牢固掌握, 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教学要求与学生一起开展教学活动, 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传统的教学形式
现今, 课堂授课仍然是大学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依然是一种“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教学中, 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例如:直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 由于受到从动件运动规律、基圆半径、滚子尺寸、包络线画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仅靠教师口头讲述, 对近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 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涵盖面广、内容庞杂、理论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而学时有限, 仅有56学时, 若只靠教师课堂讲授, 一定会影响学生对更多机械方面知识的掌握, 限制对学生分析、设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 该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数学、力学理论知识, 特别是理论力学、流体力学积分变换等知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除了能运用一些高等数学中的知识, 其他相关知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传统的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于一些复杂抽象的内容, 口头表述困难, 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吃力, 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机械设计基础课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 授课教师不但需要有扎实的机械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 即注重采用先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课涉及知识面广、知识点多, 而近机械类专业和机械类专业要求不同, 课程的内容设置也应有所不同。因此, 在内容设置上应以一本教材为主, 其他教材为辅,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并结合现代化的网络工具, 满足教学基本要求, 精选内容, 突出特色, 反映学科新成就, 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应用性, 将不同来源渠道 (教材、教辅书籍、网络、实物) 的相关知识整合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同时,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或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知识, 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和扩宽知识面。教师还应在这些过程中不断充实新内容, 以做到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2. 教学方法的确定与实施
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材前半部分的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在掌握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和运动分析的基础上, 认识各种常用机构, 通过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3种典型的机构系统了解机构的组成形式、工作原理和运转特性, 用系统的观点将各类机构联系起来。教师应向学生说明不要孤立地去认识单个的机构以及机构设计, 而应前后联系起来, 掌握机构分析、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确定机构设计的要求。例如:教师在讲授第一章“机构的自由度计算”时, 明确机构自由度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讲授计算自由度的方法, 并列举工程实际中的相关例子进行练习。
教师在按顺序讲授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这三大常用机构时, 通常会面临学生初学时难以建立各类机构间联系的问题。这时, 教师可以内燃机为例, 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 (如香港科技馆中展出的八缸和六缸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运动视频) , 让学生对内燃机有一些感性认识;然后介绍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的四个冲程运动, 明确了三大机构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连接关系, 能就将这三大机构非常自然地联系起来。学生看到先进机器的视频, 可以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更容易理解内燃机工作原理及组成, 加深对三大机构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并且, 教师通过画出内燃机机构运动简图、计算自由度、考虑速度波动及转子平衡、螺纹连接、轴系设计等问题, 很自然地将教材要求讲述的所有重要内容都联系在一起。所以, 教师应该在讲授第一章内容时, 详细介绍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并在后面各章节的教学中注意联系。
二是采用多种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 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设计计算部分, 以及螺纹连接、带传动、轴系计算等部分都涉及较为复杂的数学计算, 教师口头讲述费时费力, 学生也感到枯燥无味, 不能更好地从宏观的、工程的角度理解设计过程, 无法进行创造性思维。为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所在教研室做了很多工作。2006年基于VB开发了一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机构教学辅助应用软件, 以典型机构为分析对象, 通过编程实现数据的输出、图形的输出以及程序设计辅导, 其核心功能模块为设计计算演示模块。该软件包括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三个独立的计算演示子模块。例如凸轮机构模块可完成五种基本廓形的设计和分析, 可实现五种不同的从动件运动规律, 输入原始参数后可点击按钮输出凸轮理论廓线和实际廓线的纵、横坐标, 以及从动件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 也可输出推程或回程的最大压力角等;还可以输出凸轮机构图形结果, 包括动态演示、位移、速度、加速度运动规律曲线。该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后, 由于使用方便, 设计结果显示直观,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显著提高学生计算机辅助机构设计与分析的能力, 受到了学生普遍好评。因此, 我们不断对该软件进行改进和完善, 现已扩展不少功能, 多年来一直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
在教学中, 笔者还利用大型通用软件进行相关内容的辅助教学, 既可以避免大量的复杂计算, 又可以将分析结果生成图形、动画等, 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针对近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要求, 笔者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践,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该课程的基本理论, 并主动地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 积极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进行工程分析与计算, 为其将未来更好地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竹丽, 陈江义, 王迎佳.基于VB的《机械原理》机构教学辅助工具开发[J].中原工学院学报, 2006, (17) .
激活机械专业教学的灵感 篇11
关键词:设疑;观察力;主动性;教学实效;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050-02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课的课程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机械基础》是其中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广泛,包含机械学科多方面的知识,可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其特点是基本概念多、理论繁琐、概括程度高、描述语言抽象,内容枯燥难学。近几年来,中职学校的生源除中考落榜生外,还有大部分是没有参加中考或成绩为个位数的学困生,这种“零分数”线录取的学生很难适应高强度的学习。另外,因缺乏对机械的感性认识和应有的读图能力,导致《机械基础》的学习困难重重,只能“死记硬背”基本概念而不能理解。处理综合性题目时,不能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要想让学生学好机械专业课,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年的机械专业教学实践,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当设疑,激发求知欲
《机械基础》课程的概念抽象,教师在教学中若照本宣科地泛泛解释,学生只好死记硬背,结果是束缚思维、扼杀求知欲。“疑是学之始,思之由”,疑问会使学生处于好奇的心理状态,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维,产生探究事物的愿望和动力。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适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求知欲,是机械专业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艺术。例如,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会骑自行车,讲解棘轮单向超越离合器的结构和原理时,笔者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人骑自行车时反方向转动踏板,能否使自行车倒退行驶?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一现象,通过学生常见但从没有深入想过的现象,把学生吸引到探求结果的兴趣中来。然后,自然地把教学引向棘轮单向离合器,把学生的疑问通过对自行车后轴上飞轮的结构及运动状态的分析,得出棘轮单向超越离合器的典型结构和工作原理,从而加深学生对棘轮单向超越离合器的典型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认识与理解。
二、指导与观察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机械基础》所讲授的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讲授每个章节内容前,可组织学生观察已有的各种机械设备。例如,学校内的车床、铣床、刨床、磨床,或参观机械厂的机器、纺织厂的机修车间等,观察各种机器的机械结构和各种机构的工作过程。参观前根据所学内容、机械设备、机构特点做好指导工作,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带着目的观察,以明确参观目的,提高学习效率。又如,讲授平面四杆机构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牛头刨床。观察牛头刨床滑枕的结构和运动方式,得出牛头刨床的横向进给机构是以曲柄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而牛头刨床中滑枕的往复移动是通过摆动导杆机构实现的,且运动具有急回特性;在讲授机构的死点位置时,可以安排学生观察缝纫机的踏板机构,得出该机构是以摇杆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同时通过让学生参与操作,让学生对死点位置产生感性认识。
三、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的学习兴趣难以持久保持。职专生的思想活跃,耐久性较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培养学生新的学习兴奋点。比如,讲“读三视图”时,如果仅就课本安排讲述三视图的做法,难免枯燥乏味,学生也会有懒惰的思想。这时,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变成一场设计比赛:给出一个已知视图,让学生设计出另外两个视图,看谁设计出的零件个数最多,并展开讨论谁设计得最好——即便于加工又美观实用的最佳结合。学生不甘落后,争先设计不同的零件,在你追我赶的热烈气氛中很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又如,平面连杆机构中最常用的是四杆机构中的铰链四杆机构,在机械基础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又是其他四杆机构的基础,如何以最佳的方式来介绍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呢?笔者几经琢磨,以筷子为杆件巧妙地自制了一个铰链四杆机构教具。讲课时,生动形象地演示出了取不同尺寸的构件作机架所得到的三种基本类型: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这样就为如何判别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作了很好的动态补充,使学生在直观印象中掌握了重点。并鼓励每个学生也自创一个铰链四杆机构,在制作过程中无形掌握了曲柄存在的条件和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特性。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培养了动手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还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动手操作,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职专生处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相互转变的时期。《机械基础》教材的部分内容需要具备较强的读图能力,只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一旁指导,学生就会易于接受。例如,笔者在讲授分离锥轮式摩擦轮无级变速机构的工作原理时,让学生通过对该机构模型的实际操作,观察到其各构件间的相对运动情况,从而深刻地理解该机构的工作原理。这种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的感性认识,并且用较少的教学课时完成一定量的教学内容,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质量。
五、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专业课教学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已是必然,它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直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能使学生在真实、形象的情境中愉快学习,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减少认知难度,更快、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例如,在液压传动系统应用实例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制作课件使学生看到液压传动系统工作的整个动态模拟过程,包括各类阀芯的运动和油液的流动情况,工作台实现每个运动的油路走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观察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到以学为本,切实提高机械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六、重视“催化剂”对培养学习兴趣的作用
师生之间的积极感情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如果学生喜欢哪个教师,那么他的课就容易学好。因此,教师应该做到为人师表,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热爱、关怀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学生喜欢教师,自然就会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明确的职业志向是学生战胜学习困难、保持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对职专生开展职业指导,培养学生明确的职业志向,提高专业学习的认同感和价值感,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
总之,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激活机械专业课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黄甫全.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机械专业教学 篇12
基于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 教材《机械基础》把机械传动中最简单的摩擦轮传动安排在第一章第一节来介绍, 笔者现就此与各位前辈一起探讨如何帮助学生分析和掌握这种传动方式的工作原理。
由于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与摩擦力有关, 故非常有必要在讲新课之前和学生一起复习并掌握物理学中的摩擦力f概念:在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 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时, 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作用力。另外要说明摩擦力的方向与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为两物体直接接触产生的正压力N和接触面间的摩擦因数μ (摩擦因数与接触面材料、表面粗糙度以及润滑情况有关) 的乘积。
让学生举出一些他们看到的存在摩擦力现象的例子, 并分析说明例子中摩擦力所起的作用, 就此再进一步思考它是如何起作用的。例如, 自行车的刹车是一个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因此刹车中的刹车皮要用与钢圈接触面间有较大摩擦因数的橡胶制造, 这样在同等的作用力下刹车时产生的摩擦力就会较大, 刹车制动的效果当然就较好;同样在自行车中, 各转动处为保证转动灵活, 都装有轴承, 轴承中的摩擦力此时就是有害的, 这时就要采用诸如在轴承中适当加注润滑油以减小运动件间的摩擦因数的办法来尽量减小摩擦力。通过举例和分析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而且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并不都是有害的, 相反有些情况下机械的正常工作还离不开摩擦力的作用。 (这个过程当中, 同时培养了学生看待事物一分为二的思维习惯)
复习教材绪论中关于机器三大组成部分的内容, 主要说明白传动装置的作用:以一定的方式将动力部分提供的动力传递给工作部分, 以完成预定的工作任务。然后举一些例子说明在生产实践中, 传动装置的具体结构、复杂程度随机械设备的不同而不同, 但可以根据它们传递动力的方式即工作原理归纳为几类。最后引出本节的教学课题。 (这个过程当中, 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前后知识联系的习惯)
明确本节的教学重点:掌握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试述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利用两轮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摩擦力来传递运动和动力。向学生强调摩擦轮传动是依靠摩擦力工作的, 同时提出疑问:摩擦轮传动是怎样依靠摩擦力来工作的呢? (这个过程当中,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用事先准备的教具作外接圆柱式摩擦轮传动的演示。让主动轮D1以某一转速n1 (轮面上的质点速度为v1) 匀速转动起来, 从动轮D2与主动轮D1两轮面间靠近而不接触, 这时, 两轮面间虽然有相对运动但因没有直接接触, 从动轮D2保持静止, 主动轮D1的动力没有传给从动轮D2;接着, 以一定的正压力N使主从动轮轮面直接接触, 从动轮D2将以某一转速n2 (轮面上的质点速度为v2) 匀速转动起来, 主动轮D1的动力传给了从动轮D2。这时, 让学生借助轮面边缘上的标记观察两轮转速大小以及转向关系, 当2D1=D1时可以发现n1=2n2, 由转动物体上某一点线速度和转速的关系公式v=πrn, 推导出两轮面上的线速度关系v1=v2;另外, 主从动轮转向相反。由此通过演示可以直观地得出结论:外接圆柱式摩擦轮传动正常工作时, 两轮轮面直接接触且接触处线速度相等, 即两轮面间无相对运动, 两轮转向相反, 转速也得到转换。 (这个过程当中,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分析摩擦轮传动的传动过程, 即它依靠什么工作、又是如何工作的?在黑板上画出摩擦轮传动的示意图, 作分析如下:
一、主动轮D1以转速n1顺时针回转, 两轮面不接触, 此时, 虽然传动轮D2静止, 两轮轮面间有相对速度Δv=v1, 但正压力N=0, 故根据摩擦力定义, 两轮轮面间不产生摩擦力, 从动轮D2保持原状态静止不动。
二、主动轮D1依旧以转速n1顺时针回转, 不同的是两轮面间直接接触, 正压力N≠0, 此时, 两轮轮面间不但有相对速度Δv=v1, 而且正压力N也不为零, 根据摩擦力定义, 主从动轮之间将产生摩擦力, 从动轮D2将要对主动轮D1产生阻碍其运动的摩擦力f21, 以减小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Δv;同样, 主动轮D1也将对从动轮D2产生破坏其静止状态的摩擦力f12, 使其沿f12的方向运动起来, 以减小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Δv;f12与f21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它们的方向相反, 大小相等, 且f12=f21=μN (μ为两轮面间的摩擦因数) 。
三、摩擦力f12在从动轮D2上产生一个力矩Mf, 它克服从动轮D2的负载及其他因素形成的阻力矩M阻, 使从动轮D2沿与主动轮D1转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起来。摩擦轮传动正常工作时, 摩擦力矩Mf与阻力矩M阻应相等, 即Mf=M阻。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摩擦轮传动是利用两轮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摩擦力来传递运动和动力的。
讲解分析“打滑”现象。当由于某些因素造成从动轮D2上的阻力矩M阻增大时, 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再次做演示, 给正常工作的从动轮D2人为地增加一阻力, 同样借助两轮面上的标记可以发现从动轮D2的转速下降, v2也将下降, 两轮间的相对速度Δv为零的状态被打破, 从动轮D2的运动将滞后于主动轮D1, 这时, 传动中出现了两轮面的相对滑移现象, 即“打滑”, 长时间的打滑将对轮面造成较大的磨损, 特别是当从动轮D2轮面较软时, 它将首先被磨损, 并且又因其运动滞后, 故其磨损通常是一种局部磨损, 这将造成轮面规则几何外形的破坏而影响传动质量。因此, 要采取措施防止“打滑”的产生。
怎样避免“打滑”和增大摩擦轮传动的带负载能力呢?这就要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打滑”是由于从动轮上的驱动力矩即摩擦力矩小于阻力矩引起的, 而从动轮是由摩擦力矩驱动的, 故我们可以采取增大摩擦力矩的办法, 既可以增大从动轮上的带负载能力, 又可以减少发生“打滑”的机会。那么, 摩擦力矩又是如何增大的呢?列出摩擦力矩的计算公式Mf=f12× (1/2D2) =1/2×μNd2, 分析这个式子不难发现, 要增大摩擦力矩可以增大摩擦力f12, 而摩擦力的增大又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大正压力N, 二是增大摩擦因数μ。实际当中是如何利用实施这两个方法途径的呢?一可以在摩擦轮上安装弹簧或其他施力装置以增大正压力N, 但这同时也增大了作用在轴和轴承上的外力, 要使轴和轴承此时不产生过度的变形而影响工作, 就必须增大它的尺寸, 导致了机构的笨重, 因此, 正压力N只能适当增大;二增大摩擦因数μ的方法是实际当中主要的一个途径。由于摩擦因数μ与两直接接触表面的材质有很大关系, 通常是将其中一个摩擦轮用钢或者铸铁来制造, 在另一个轮子的工作表面粘上一层较软的石棉、皮革、橡胶布、塑料或纤维材料等。但这时要注意:主动轮宜是轮面较软的摩擦轮, 这样在传动中一旦产生“打滑”时, 首先磨损的是主动轮而不是从动轮, 并且由于主动轮由动力源带动始终处于匀速转动故他的磨损是均匀的, 对于从动轮避免了遭受局部磨损而影响传动质量的后果。
归纳小结: (1) 摩擦力的定义; (2) 摩擦力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3) 摩擦轮传动工作时两轮的运动特点; (4) 摩擦力在摩擦轮传动中的产生和作用; (5) 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 (6) 摩擦轮传动中“打滑”现象的产生原因; (7) 摩擦轮传动带负载能力的提高和避免“打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