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效果

2024-07-30

战略效果(共3篇)

战略效果 篇1

摘要:新世纪以来,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 美国加紧了对中国的战略包围, 在中国的东面、东南面、南面和西面都加强了渗透。中国也采取有力措施分别应对美国的战略包围, 形成了局部效果明显, 总体效果不明显的结局。

关键词:中国,美国,战略包围

2000年来,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国力进一步增强, 美国对中国威胁的担忧增加了。美国在中国的东面、西面和南面都试图包围中国。中国对这几个方面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但是效果各有不同。

一、东北亚地区

韩国和日本是美国的盟友, 朝鲜一直持坚定的反美态度, 对于中国来说, 只要朝鲜不偏向美国, 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的美国包围就是稳定的。而美国曾一度将朝鲜列为“邪恶轴心”国家, 朝鲜也以发展核武器作为筹码欲获得更多的利益, 朝鲜与美国的关系自2000年来没有进一步发展。因此, 东北亚地区, 美国对中国的包围是固定的, 并没有扩大的趋势。

二、东南亚地区

东南亚是美国对外投资的重要地区, “美国在东南亚各国的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其海外企业的平均年收益率。”1除此以外, 东南亚地处国际航线的咽喉要道, 所有来往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船只都得借道东南亚海域。因此, 美国势必确保对东南地区的控制。

美国针对东南亚地区采取了三条措施。1.保持前沿军事存在, 以武力为后盾在地区安全中发挥领导作用。2.通过多种形式的防务合作, 巩固和加强对传统盟国的军事存在, 进一步扩大与非盟国的军事关系。3.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多边安全机制, 作为美国与盟国双边关系的补充。

针对美国在这一地区的行为动, 中国采取了以下措施。

1.突破安全困境, 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2003年7月, 中国总理温家宝出席东盟商业与投资峰会, 他在演讲中对中国一贯奉行的睦邻外交政策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提出了“睦邻”、“安邻”、“富邻”的主张。2.在地缘文化上, 消除“消除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中国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坚决反对人民币贬值, 避免了因人民币贬值使该地区的危机雪上加霜的严重后果, 稳定人心。

中美两国在东南亚地区一番博弈的结果是, 这一时期美国没有与新的东南亚国家建立军事同盟关系, 美国的盟国依然是菲律宾和泰国, 但是新加坡成为了准同盟国, 同时与印尼、越南等国恢复友好关系。总的来说, 美国对中国的包围有扩大趋势, 中国对美国的政策不太有效。

三、南亚地区

南亚国家中最有影响的国家就是印度。1988年中国与印度两国总理互访之后, 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到2005年, 两国已经建立起中印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并确认了两国政府就全面扩大双方在各个领域友好合作所达成的一系列共识。两国还举行了联合反恐军事演习。2

同时印度与美国的关系也在深入发展。从2001年起, 美国与印度关系迅速升温。2005年3月, 美国国务卿赖斯出访亚洲, 将印度作为第一站, 好在新德里时公开宣示, 美国将“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的全球大国”, 同年6月, 印度国防部长穆克吉访美期间, 与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签订了一份引人注目的国防合作文件——《印国防合作新框架》, 根据这份文件, 美国给予印度一系列“准盟友”待遇:联合生产先进武器;加强在导弹防御领域的合作;解除对印出口敏感军事技术的禁令等。3

中国与美国同时与印度发展友好关系, 且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就深度而言, 美国走得更近。印度得到与军事武器方面的准盟友待遇, 而中国与印度的关系却还未深入到深层次的军事合作领域。而且美国与印度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扶助印度以防范中国的前提之上, 印度很自然的是站在美国那一边。所以在拉拢印度方面, 中国不如美国有效。

四、中亚地区

麦金德的地缘政治理论将中亚视为欧亚大陆的心脏, “谁统治心脏地带, 谁就能统治世界岛, 谁就能主宰世界”。4美国自然不会放过中亚这块集资源与战略地位于一身的宝地。自1995年来, 美国及北约与中亚国家先后进行了多次军号演习。同时美国共向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军队提供了3000多万美元的直接军援。911事件后, 美国通过打击阿富汗的机会, 采取多种手段获得了在中亚长期驻扎军队的机会, 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相继对美国签订协议开放领空和提供军用机场, 为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提供了空间。5

中国也把中亚视为维护周边安全的重要区域,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则是中国主导建立起来的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成员国通过大量的反恐合作来维护自身的安全。

就中美在中亚地区的博弈结果来看, 中国避免不了美国在中亚事实上的军事存在。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包围事实上扩大了, 因而结果不太有效。

因而, 总的来说, 中国在应对美国包围方面并没有达到十分好

参考文献

[1]陈莹.冷战后美国的东南亚安全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 (美) 扎勒米·哈利勒扎德等.美国与亚洲美国新战略和兵力态势.新华出版社.2001

[3]何火萍.冷战后中日两国东南亚地缘战略比较研究

[4]王晓秋.中印关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对策研究

[5]于玉宏.21世纪初中国地缘政治安全中的美国因素

[6]哈·麦余德著, 林尔蔚、陈江译:《历史的地理枢纽》, 商务印书馆1985版, 第13页

战略效果 篇2

1背景

国家《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中医药的优先领域之一要“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为目标。既要解决制约中医药在防治重大疾病、常见病、疑难病中特色优势发挥的关键问题, 又要加强个体化特色治疗经验总结”[2]。我院作为本地唯一一家三级中医医院, 有责任不断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而以培育发展中医优势病种为抓手, 可以让群众享受到更为优质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 同时也促进医院的特色发展, 突破中医医院发展过程的瓶颈。

2 SWOT分析

SWOT分析情况, 见表1。SWOT分析提供了4种战略, 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

2.1 SO战略

依靠内部优势去抓住外部机会的战略。作为本地区唯一一家三级中医医院, 面对群众的中医诊疗需求, 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发挥中医药特色”的政策导向, 近几年的发展就是要将“医院管理年”检查和“上三甲”作为发展中医特色优势的抓手, 充分发挥我院现有的各级重点学科的技术优势和中医特色;同时根据区域医疗规划, 以“人无我有, 人有我更有特色”为优势病种发展策略, 重点培育一批中医特色明显的优势病种。

2.2 WO战略

利用外部机会来改进内部弱点的战略。外部环境重视中医、相信中医的机会, 可促使内部人员转变观念, 加强中医人才培养与引进;医院引导科室形成用中医、学中医的氛围, 制定并改进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与评价指标, 以诊疗规范指导临床实践, 再以临床实践修正诊疗规范, 使中医诊疗质量持续改进。

2.3 ST战略

利用内部的优势, 避免或减轻外部竞争的威胁。医疗市场是开放的, 各级医疗机构众多, 都在施展营销手段占有医疗市场份额。沪杭同城的格局, 使患者更易流失。对此, 我院采取ST战略选择差异化竞争, 作为今后的“三级甲等中医院”, 应该在中医特色方面领先, 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提高诊治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能力。

2.4 WT战略

减少内部弱点和避免外部威胁。我院员工普遍较为年轻, 干劲足而经验不足, 部分学科缺乏高层次的领军人才。为此, 我们采取WT战略, 引进沪杭专家定期来院, 为年轻的科主任聘请全国知名专家担任导师, 培养高层次人才, 使优势病种培育得到强大的人才技术支撑。

3方法

我院于2009-03启动院级优势病种建设, 根据医院在糖尿病、眼科等科室优势病种建设的经验, 医院学术委员会在25个申报病种中遴选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痔”、“脑中风”、“男性科”、“肾小球肾炎”为首批优势病种建设项目, 每年给予发展资金3万元;“保胎”、“儿童哮喘”、“颈椎病”、“痤疮”、“心律失常”、“脂肪肝”等为首批扶持优势病种, 获得每年1万元的发展资金。在3年建设周期内, 医院每季度评估建设指标, 根据发展情况调整建设项目及经费投入。要求优势病种能在现有基础上开展临床研究, 整合优势, 逐渐形成一套科内公认的、目前先进的、中医特色明显的专病诊疗规范, 设立专病门诊、专人诊疗、专病病房, 希望在3年内初步培育出若干个得到嘉兴市民认可的中医优势病种, 使各学科在某一领域达到市内领先的水平, 提高医院整体竞争力。

2010-04医院对首批11个优势病种进行了年度考核。各专科总结一年来优势病种培育进展情况, 从诊疗规范制定、诊疗设施配备、门诊和病房建设、社会和经济效益、专科医生和护士培养以及资料总结和经费使用7个方面15个项目进行汇报总结。“痔”、“儿童哮喘”、“脑中风”、“肾小球肾炎”、“腰突症”考核成绩优秀, 其中“儿童哮喘”采用敷贴方、食疗方、中医调养等中医特色方法, 并在本地区率先开展过敏源检测, 带动呼吸科、耳鼻喉科的相关治疗, 初步形成了哮喘治疗的特色优势。少数病种因缺乏统一的诊疗规范, 资料收集分析不到位等原因而被“叫停”。

4效果分析

我院部分优势病种与同级综合医院同病种费用比较结果见表2。在慢性肾炎等几个可比病种中我院费用普遍较低, 各病种住院人均费用的差值在23.8%~240.1%之间。但“脑梗死”住院人均费用超过同级综合性医院达62.4%, 分析原因主要是病人信赖医院的中医康复治疗, 长期住院病人较多, 平均住院日达到20天, 致使人均住院费用较高。为此, 医院决定在下一阶段重点控制平均住院日, 促使科室及时将稳定期病人转入社区康复, 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对本院和本市同级综合医院的住院转归行配对比较, 在可调查的4个病种 (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腰间盘突出症、慢性肾炎) 中, 在转归相同的情况下, 我院次均住院费用均低于本市同级综合医院, 差值波动在 (-454.46元~-8978.69元) 。可见, 住院治疗效果相同情况下, 中医院仍有较为明显的费用优势。

优势病种培育课题开展1年以后, 11个首批建设病种中, “心律失常”、“脂肪肝”因实施方面的困难而退出;其它病种均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门诊治疗为主的两个病种“男性科”门诊人次同比增长l39.8%、“痤疮”门诊人次同比增长36.4%, 均高于全院15.5%的增长水平。住院治疗的病种“保胎”、“腰突症”、“儿童哮喘”因医院床位调控限制, 增长不明显。其余7个优势病种各项指标都有较大程度优化, 表现为治愈率、好转率、中治率不同程度提升, 增长幅度最高达42.3%, 药品比例、平均住院日总体下降, 最大降幅达10.7%, 出院病人数量上升超过医院平均增长水平, 出院病种排序平均上升10位, 其中“痔”新列入医院前10位住院病种, “儿童哮喘”、“脑梗死”新列入前20位住院病种。

5讨论

5.1 充分评估现状, 确定发展战略

通过SWOT工具分析医院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使我们更为明确了突出中医特色的发展战略。优势病种作为中医特色建设的抓手, 从一开始的病种选择就以能发挥中医优势为前提, 虽然其它病种如“手外伤”可能在短期内经济效益会更显著, 但从长远考虑, 特色才是发展源泉。经过近两年的重点支持与培育, 当初确定的优势病种大多已成为科室新的业务增长点, 带动专科步入良性循环、快速上升的轨道。

5.2 规范诊疗行为, 保证确切疗效

规范是安全的保障, 疗效则是群众选择中医的硬道理.在优势病种建设初期, 认真制订与优化诊疗规范是非常重要的步骤。中医作为一种经验医学, 往往一个科内不同的名老中医有不同的诊疗经验, 需要充分的讨论与磨合, 才能达成一致。各科室都经过“反复讨论~实施一再优化”的方法建立了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在这个过程中, 也促成了科室内的相互学习与经验分享, 最终达到规范诊疗行为、提高疗效的目的。

5.3 落实优势病种建设规划, 控制环节医疗质量

科室在制订学科规划时都将优势病种作为专科发晨的重点方向, 在人才培养、学术科研、宣传策划方面制订具体可行的措施并落实。优势病种培育能否收到成效的关键是控制环节医疗质量, 将诊疗规范落实到每个病人的诊疗过程中, 这就需要科主任、优势病种负责人用心投入管理。医院层面每年给予优势病种基金支持, 每季度组织集中汇报, 每年度进行回顾性检查, 优胜劣汰动态管理, 使得科主任、负责人有压力与动力去谋求发展。

5.4 团队合作是前提, 技术创新是方向

培育优势病种一定要团队合作。只有以认真的态度, 执着的精神, 做出真水平, 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优势病种的培育应重视技术创新, 中医学是一门极富原创精神的学科, 我院下一步优势病种研究的重点, 是开展新疗法、新技术的课题研究, 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春容.医院的优质服务策略.医院院长论坛, 2006, 3 (1) :17.

战略效果 篇3

梁云芳,经济学博士,东北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经济计量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经济周期波动,房地产经济学等。2003年工作至今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在研教育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1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一、房地产市场调控初步实现了“三基本”

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司长倪虹曾表示现阶段我国房价调控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实现“三基本”——价格保持基本稳定、供需保持基本平衡、结构保持基本合理[1]。自2010年各主要城市相继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精神实施“限购令”以来,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目标在京沪等大城市已初见成效。

1. 从价格看。

统计局2011年8月分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价格显示,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不含保障房)环比下降的城市有16个,持平的城市有30个。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大城市房价环比继7月份首次出现全面涨停之后,8月环比持平***。从实行限购的大中城市房价指数波动看,限购令在短期内已经达到调控高房价地区房价维持基本稳定的目的。

2. 从市场供需看。

图1给出了全国、北京和上海从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以来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的同比增长率,从图1中可以看出,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全国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速仅略高于10%,与2009年全国超过40%的增速相比,市场需求大幅回落。在北京、上海2010年二季度以来商品房销售面积更是出现了同比负增长,谷底几乎与2008年次贷危机时持平,可见“限购令”等调控政策在抑制市场投资、投机性需求方面已取得显著效果。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适时地增加市场供给,图2描述了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商品住宅市场各类面积的变化。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9年之前体现市场供给潜力或新增供给的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均表现比较平稳,特别在次贷危机之后的2009年初,住宅本年新开工面积出现了大幅的负增长,施工面积也有小幅回落。此时,经济不景气、股市低迷,资金缺乏更多有效的投资渠道,政府此时对房地产市场实行较为宽松的政策,使得很多资金流入房市,市场的需求(销售面积)出现大幅上涨,由于市场供给不足,导致房价一度飙涨。政府部门及时进行干预,除了对市场需求进行干预之外,开始增加市场供给,2010年下半年以来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的增速都高于销售面积,尤其是新开面积。这将有利于在未来的1~2年之内缓解我国住房市场中多年存在的供给不足问题。

3. 从市场供给结构看。

政府部门利用市场需求稳定的契机,不仅增加商品房的建设,积极推动市场供需平衡;更是加大力度优化市场结构,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2011年我国要落实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8月份,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已开工建设868万套,开工率86.8%*。

4.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

尽管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的上涨不无关系,但是目前趋稳的房价将有助于政府对通货膨胀的调控。除此之外,政府大力度的保障房建设保证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增长,有利于保证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十二五”期间36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其资金累计投入大约4.8万亿元,要超过金融危机期间的4万亿刺激政策,保障房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2012年显现出来[2]。

综上所述,我国当下实行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短期内已经在保证房价稳定、促进市场供需均衡、优化市场结构、确保房地产和宏观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将有利于降低房地产市场风险,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二、目前房地产市场仍然存在的问题

尽管从全国宏观的角度看我国房市已初步实现了“三基本”。但从微观的角度看,仍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新问题。

1. 区域房市发展不平衡发生了转移——房价上涨从一线城市转移到二三线城市,房市成交量在二三线城市增幅超过一线城市。

图3和图4分别给出了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具有代表性的一线和二三线城市的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上年同期=100)的变化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一线城市房价在2010年2季度之后开始回落,目前基本处于比较稳定的增长状态,但是图4所表示的二三线城市房价变化却是在2009年末、2010年初出现快速上涨,然后在110附近有小幅回落,涨幅仍维持在7%以上,与一线城市的房价变化形成较大的反差。

如若一线城市房市控制得当,其原来的房价泡沫将会被逐渐挤出,但是是否会引起二三线城市的房市泡沫,是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若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控不能实现持续性,则会引起房地产市场新一轮的反弹,加上二三线城市房价的上涨,可能会造成更大范围的房市泡沫,其对宏观经济的危害将会被放大。因此,当务之急是既要保证一线城市房市调控的持续性,又要对二三线城市进行合理引导。

2. 房市调控进入焦灼状态。

表面上看,当前为抑制通货膨胀的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而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一致的,有利于迫使开发商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降价售房,进而降低房价。然而,房地产市场调控一直是多方(政府、开发商、金融机构和购房者)进行博弈的过程,2010年以来各级政府坚决执行各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措施,调控范围、力度和措施比以往任何一轮都强,使得开发商的资金流动、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等都形成了较大的压力,更多的消费者处于观望状态,房地产市场成交量的萎缩,迫使一些地方政府有放松房市调控的压力。

毋庸置疑,如若不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任由房价超常增长,将给房地产市场和宏观经济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既有市场经济的特点(如货币政策),又有计划经济的特点(如限购令等)。具有市场经济特点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即政府的间接调控),其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可以被市场运行自动吸收。但是计划经济特点的直接干预,一方面与我国推进的市场经济建设相违背、另一方面如若实施(限购令)时间过长,必然会扭曲市场的资源配置[3],将会给进一步的市场调控带来新的问题。

3. 保障房建设的融资困难。

自从1998年实行住房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商品房市场经历了快速的成长过程,但在这段时间,保障房的建设却被滞后了,每年用于保障房建设的投资非常少,严重影响住房的供给结构,一直到房价上涨,让很多消费者望尘莫及的时候,政府部门才意识到保障房供给的缺位,2007年之后才开始逐步增加保障房投资,现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增加保障房投资,优化住房供给结构,抑制房市泡沫。之所以会出现保障房供给滞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无利可图,资金自然不会流向保障房建设。

尽管,当前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影响开发商资金链的同时,也增加了保障房建设的融资难度。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曾多次表示,2011年度建设保障房投资需要1.3万亿~1.4万亿元,其中有8000多亿元通过社会机构的投入和保障对象以及所在的企业筹集,剩余的5000多亿元资金,将由中央政府和省级人民政府以及市县政府通过各种渠道筹集[4]。因此,加快保障房建设,解决保障房融资难,创新保障房融资模式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除了进行行政干预之外,还应提供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为保障房建设吸引资金。

三、政策建议

当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短期内对于稳定一线城市高企的房价、抑制市场需求方面都取得明显的效果,可以为政府建设保障房,增加市场供给争取一定的时间。但是,房地产市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也衍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所取得的成果,提高房地产市场防范各种外部冲击的能力,需要提高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精细度,本文给出以下对策建议:

1. 完善房地产市场的税收制度,适时出台房产税

完善房地产市场的各项税收制度,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既不能偏离税收的中性原则、又要确定合理的税基。纵观世界各国的房产税,尽管税率变化很大,但其宗旨都不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主要目的还在于提高住房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进而优化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调节。另一方面,调整房产税的分配比例,这不仅可以减弱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同时还可以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因此,相对于“限购令”的直接干预,房产税更具有市场经济的特点,而且既可以达到“限购令”抑制市场投机需求的目的,又可以增加地方政府收入,实为两全其美的政策。

2. 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建设,推进资源共享

为了更好地推进房地产市场各项法律法规及调控政策的实施,需要完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保证资源在大范围内的共享(或完全共享),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要求,在2011年10月底之前要实现40个城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联网[5]。这种信息的透明化,不仅有利于有效地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尤其是异地投机行为,而且为日后开征房产税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撑。同时也可以保证银行的差别化信贷以及限购等政策的顺利实施。

3. 继续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测预警

尽管目前房价比较稳定,但是要警惕“限购令”等政策放松之后的又一次反弹。纵观近几年我国房价的波动,可以发现每一次房价调控的放松都会带来报复性的反弹,因此政府部门仍然要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测预警。例如对房价收入比、房价租金比、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房价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等指标的监测预警,从而为政府部门及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4. 优化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保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

所谓“安居乐业”,就是要居者有其屋。因此,“十二五”期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结构也将发生明显的结构变化,房地产将发挥其作为基础产业的真正意义。保障性住宅的快速增加不仅减小住房市场的供给缺口,优化市场结构,而且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住房,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当然,在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初期,在其市场供需、资金供给、分配体制、土地问题等方面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确保土地、资金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加强对地方政府履行“住房社会保障”责任的监督考核,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监督政府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落到实处,必要时可以制度化[6]。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措施,以保证能够及时应对市场种可能出现的棘手问题,保证安居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5. 推进住房金融体制的改革,增强市场对房地产风险的防范

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风险在于高涨的房价暗藏的泡沫,如果泡沫破灭,将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稳定。但是,风险总是相对的,是可以管理的。一方面增加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程度,使他们可以根据企业(或消费者)信用等级的不同采取差别利率,调节市场资金的流向,使利率真正发挥调节市场投资的作用,提高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创新房地产金融模式,可以针对不同档次的住宅、不同收入的消费群体确定不同的抵押贷款产品。同时可以积极发展我国的房地产信托市场,其可以成为廉租房建设融资的主要渠道。

6. 培养地方政府的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和观念

改变地方政府唯GDP的观念,培养地方政府的全局化、协调发展的意识,做到科学规划、审慎决策。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力量,必须从大局出发、长远入手,对房地产业的发展给出科学定位。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过分的依赖,强化地方政府对财政收入的合理支配。首先应该彻底改革土地供应制度,形成竞争性的土地市场,允许集体土地、法人拥有所有权的土地进入土地市场,而且延长土地所有权的使用年限,进而降底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其次,树立地方政府正确的理财理念。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作为专项资金,必须按照规定严格用于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开发支出、支农支出、城市建设支出以及其他支出,不能挪作他用。

参考文献

[1]房价调控定了基调,各地弹出降调升调.http://www.mohurd.gov.cn/hydt/201106/t20110616_203573.htm.

[2]巴曙松,华中炜,杨现领.保障房建设提速房地产调控难松.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11-6-8.

[3]业内称商品房限购令不会一直持续,否则扭曲市场.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1/02/04/9193145.html.

[4]刘志奇.努力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经济日报,2011-7-6.

[5]住建部要求40城市个人住房信息联网遇不同反应.中国青年报,2011-9-1(5).

上一篇:超远端交锁髓内钉下一篇:智慧而人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