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问题

2024-08-09

生产问题(共12篇)

生产问题 篇1

引言

球扁钢是船舶专用结构型钢, 就像人的肋骨一样在船体结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型船只和舰艇在设计时其主船体大多选用球扁钢作扶强材, 与船体钢板通过焊接或者其他方式连接组成各种结构, 用于防挠及扶强[1]。按照目前市场价格, 球扁钢经济效益很好, 每吨价格可比角钢、普通H型钢、工字钢等高出1000元以上, 且成本无明显增加。从每吨净收入角度看, 由于普通型钢的价格已接近甚至低于成本, 因此生产球扁钢企业的净收入可达前者的10倍以上[2]。

1 球扁钢的特点

球扁钢的形状如图1所示, 由球头和腹板两部分构成, 由于其形状不规则, 断面不对称, 因此, 它轧制时在孔型内的稳定性很差, 不均匀变形比较强烈, 这给轧制道次变形分配、轧制过程中断面温度控制以及轧件在冷床上冷却过程中侧弯变形等都带来了决定性影响, 致使长期以来球扁钢的成材率一般只有80%左右。

图1中, h为球头高度;b为球扁钢宽度;l为腹板厚度;r1为球顶面与腹板间的圆角半径、球端圆角半径;r为腹板端部圆角半径;d为重心距离。

球扁钢种类繁多, 根据GB/T9945-2001, 从强度级别上, 分为一般强度球扁钢和高强度球扁钢。一般强度球扁钢的屈服强度大于235 MPa, 根据其韧性要求不同, 分为A, B, D, E四个质量等级;高强度球扁钢的屈服强度大于315 MPa, 分为三个强度等级和三个质量等级。其中315 MPa级球扁钢分为A32, D32, E32, 其冲击韧性要求不同, A级要求在0℃、D级在-20℃、E级在-40℃下的冲击韧性均能达到31J;355 MPa级球扁钢分为A36, D36, E36, 其不同温度下的冲击韧性均能达到34J;390 MPa级球扁钢分为A40, D40, 其不同温度下的冲击韧性均能达到41J。

2 生产工艺

鉴于球扁钢的特殊形状与生产效率, 在工艺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保证球扁钢的精确成形及组织性能;变形相对较为均匀;提高轧件在孔型内的稳定性;选择适当的开轧温度与终轧温度;减轻轧机的负荷;提高轧辊的使用率, 尽量降低轧辊准备[3]。

就船用球扁钢而言, 作为造船的重要型钢材料, 对钢材的强韧性、表面质量以及尺寸精度要求均较高, 因此要严格控制轧制过程的相关工艺技术参数:

1) 开轧温度控制在1000~1100℃, 避免坯料在加热炉内过高温度下的长时间停留;

2) 粗轧道次采用大压下量, 压下量占总压下量的60%, 尽可能地在成形前使晶粒破碎, 以确保成品性能;精轧道次压下量占总压下量的40%, 以保证产品的变形均匀, 避免侧弯等现象;

3) 为了使球扁钢晶粒细小均匀并提高产品强度和冲击韧性, 终轧温度控制在840~900℃;

4) 为减少成品表面麻点等缺陷, 确保产品表面质量, 可增加高压水除鳞设备;

5) 钢材轧制后送至冷床上冷却, 减少侧弯现象。

球扁钢的生产工艺流程一般设置为:原料准备—加热—高压水除鳞—粗轧—中轧—精轧—热锯锯切—冷床冷却—矫直—检验—定尺锯切—包装—入库。

3 侧弯问题及解决方法

3.1 轧制过程中侧弯问题

轧制过程中的弯曲变形主要是由于轧制过程中球头和腹板的压下率不一致引起的, 可以采用高强度粗轧机增大粗轧道次的压下量和不均匀变形, 减小精轧道次球头和腹板压下率不一致的程度, 使精轧道次中球头和腹板的变形量相对均匀, 并减轻精轧机组的工作负荷。通过该方法得到的产品质量稳定, 合格率可达99%以上[3]。

3.2 自然空冷过程中的侧弯问题

在轧后冷却的过程中产生的弯曲变形主要是由于不均匀温度场引起的[4], 可以通过加快球头部位的冷却速度, 减小球头与腹板的冷却速度差, 从而改善球扁钢横截面内温度场分布不均匀的程度。柳钢中型厂在球扁钢生产实践中发现, 在250℃时对整根轧件进行快速冷却, 使球头与腹板的冷却速度差尽可能的小, 可以有效地控制球扁钢的弯曲变形[5]。采取在精轧后辊道上对球扁钢球头外侧面进行强制冷却的方法 (如图2所示) , 可有效减小侧弯程度[6]。

4 结束语

通过优化轧制和冷却工艺, 以及有效地解决球扁钢生产过程的侧弯问题, 可以得到高强韧性、理想的表面质量以及尺寸精度的产品, 并且提高了产品的成材率以及合格率。

摘要:介绍了球扁钢的特点及分类, 提出了球扁钢的生产工艺及侧弯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球扁钢,工艺设计,弯曲变形,产品合格率

参考文献

[1]徐旭东, 刘相华, 吴迪, 等.改善H型钢断面性能均匀性的研究[J].塑性工程学报, 2003, 10 (5) :82—85.

[2]吴迪, 严凤荣.球扁钢和L型钢共用孔型系统中成品孔的研究[J].钢铁, 2001, 36 (6) :29—31.

[3]王吉林, 赵勋.球扁钢的工艺方案设计[J].现代冶金, 2003, 31 (5) :9—11.

[4]张增磊.球扁钢轧后冷却弯曲变形理论分析[J].特钢技术, 2013, (4) :10—12.

[5]唐剑, 邹勇.24#船用球扁钢轧制孔型设计[J].柳钢科技, 2008, (2) :29—31.

[6]李建华, 樊泽兴, 赵远峰.球扁钢、L型钢长尺生产技术浅析[J].物理测试, 2012, 30 (4) :19—21.

生产问题 篇2

辽宁调兵山煤矸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安全生产问题结案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辽宁调兵山煤矸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高处理安全生产问题的质量和效果,防止同类安全生产问题的重复发生,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责任追究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根据《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问题结案制度》(大唐国际安环【2006】14号),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安全生产问题结案制度(简称“结案制”),是指针对安全生产事故和安全生产问题,通过落实责任单位(部门)、责任人的方法,查清问题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制定防范措施,防止重复发生,实现闭环管理的问题管理制度。

第三条 结案制坚持“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和“专业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结案问题由安全问题和生产问题两类构成,按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分为大唐国际级、公司级、部门级、班组级共四级。大唐国际级问题由公司职能部门牵头办理,报大唐国际结案;公司级问题由问题所在部门办理,公司结案,报大唐国际备案(范围按其规定);部门级问题由本部门结案,报公司安监部备案;班组(含运行值,维修队,下同)级问题由班组结案,报所属部门备案。

第五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六条 公司各部门职责

(一)安全监察部:负责公司人身安全、消防、保卫、文明生产问题的结案,并负责全公司结案制的归口管理。

(二)设备工程部:负责公司生产设备管理、检修管理、设备技术管理、工程管理、生产费用和通信等安全生产问题的结案,并报安全监察部备案。

(三)发电部:负责公司生产运行管理、运行技术管理、环境保护、节能等安全生产问题的结案,并报安全监察部备案。

(四)燃料管理部:负责公司燃料安全生产问题的结案,并报安全监察部备案。

(五)总经理工作部:负责公司交通、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结案,并报安全监察部备案。

(六)多经公司:负责公司多种产业系统安全问题的结案,并报安全监察部备案。

(七)外委项目部:负责所承包范围内公司运行、检修、维护管理等安全生产问题的结案,并报安全监察部备案。

(八)其他部门:负责本部门有关安全生产问题的结案,并报安全监察部备案。

(九)凡需向上级(集团公司、大唐国际、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东北电监局等)报送或结案的事故(事件),按以下原则归口管理:设备事故由设备工程部负责上报、结案,安全监察部协助和配合;运行事故、误操作事故及环保事故由发电部负责上报、结案,安全监察部协助和配合;交通事故由总经理工作部负责上报、结案,安全监察部协助和配合;其他事故均由安全监察部负责上报、结案,其他各有关部门协助和配合(调查、提供资料等)。

第七条 岗位职责

(一)总经理:对全公司基建、生产安全问题结案制的建立、实施负总责,按上级规定权限批准公司重大问题的结案。

(二)基建副总经理:负责组织公司基建安全生产问题结案制的制定与实施,并对其管理负总责。根据事故调查组或专家及部门的意见,按权限批准所管辖范围重大问题的结案。

(三)经营副总经理:负责分管范围安全生产问题结案制的制定与实施,并对其管理负总责。根据事故调查组或专家及部门的意见,按权限批准所管辖范围重大问题的结案。

(四)副总工程师:负责分管范围安全生产问题的结案;协助基建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做好有关管理和技术工作。涉及跨部门问题,当所分管部门为牵头部门时,协调跨部门问题的结案。

(五)安全监察部:是全公司安全生产问题结案制的归口管 理部门,负责监督各部门结案制的执行,提出考核意见;负责所管辖范围安全问题结案的具体管理,负责全公司重大问题结案时与上级部门的联系。

(六)公司各管理部门职责:负责本部门安全生产问题结案的具体管理,按“四不放过”的原则全过程监督本部门各级人员和班组,做好问题的结案工作,对结案报告提出意见并报主管公司领导审核。

(七)多经公司:对本公司职责范围内安全生产问题的结案管理负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并负责结案的审核及报请主管公司领导审批。

(八)外委项目部:对本项目部职责范围内安全生产问题的结案管理负责,依据本制度制定本单位结案制度;负责将本单位职责范围安全问题的结案工作落实到具体班组和责任人,并负责结案的审核及报请公司主管领导审批。

第八条 班组职责

(一)按本制度要求,负责本班组安全生产问题的结案和上报工作。

(二)依据本制度落实本班组和岗位结案工作责任。

第三章 安全问题的结案

第九条 安全问题按其严重程度分为事故、障碍、异常、差错四个等级。其中事故分为特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障碍分为一类障碍、二类障碍;异常分为一类异常、二类异常。

第十条 事故调查

(一)特大、重大、较大人身死亡、重伤事故的调查,特大、重大、较大、一般设备事故和设备一类障碍、二类障碍的调查,按《大唐集团公司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执行。

(二)事故调查存在技术或协调困难时,按照《辽宁调兵山煤矸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问题督办制度》,落实督办责任,保证在规定期限内结案。

第十一条 安全问题结案原则是:凡构成一类障碍及以上的事件(包括人身未遂和轻伤),由公司安全监察部结案,报大唐 国际备案;凡构成二类障碍、异常的事件由设备工程部、发电部、燃料管理部、总经理工作部、多经公司、外委项目部负责人或安全员结案,报公司安全监察部备案;差错由班组(值、专业、队)结案,报所属部门负责人或安全员备案。

第十二条 凡出现公司级安全问题,由问题发生部门按有关要求向安全监察部报告;安全监察部按事件的性质及岗位分工通知有关部门、岗位组织调查。有关部门、岗位应按规定职责及时办理结案工作。

第十三条 安全问题的结案条件

(一)有正式的事故(事件)调查分析报告;

(二)事故(事件)原因清楚;

(三)有对事故(事件)责任者和领导的处理意见;

(四)有防止类似事故(事件)重复发生的防范措施,并明确了完成时间、落实了部门和责任人;

(五)事故(事件)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确实受到了教育,有学习、会议等活动记录。

第十四条 安全问题结案的程序

(一)需上报大唐国际且具备结案条件的事故,依据事故类型按本制度第六条第(九)项的规定,向大唐国际事故结案归口部门上报完整的事故报告,并附带文字性结案请示。

(二)由公司进行结案的事故(事件),各部门按本制度第六条第(一)至

(八)项的职责分工负责归口管理。有关岗位提出结案意见,部门主管提出审核意见,报主管公司领导批准。

(三)按要求应报东北电监局结案的各类事故,根据大唐国际的授权和委托,由公司安全监察部报东北电监局履行结案手续。

(四)各部门需在每月的3日前,将上月的结案结果报安全监察部汇总备案;安全监察部每季度组织设备工程部、发电部、外委项目部等部门抽查一次有关安全问题的结案情况,并进行记录和通报。

(五)安全监察部、设备工程部、发电部每月5日前,应根据职责分工,分别将上月安全问题的结案结果报大唐国际结案归口部门备案。

(六)安全问题结案后,责任部门必须做好事故分析报告、事故通报等记录存档备份工作,部门领导每月要组织统计分析问题的结案情况,找出问题的出现根源,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把安全问题控制到最小化。

第四章 生产问题的结案

第十五条 生产问题由设备工程部按点检分工职责、发电部和外委项目部按按专业分工职责,落实专人负责问题的监督处理及结案工作。问题的来源为“安全生产问题库”以及其他来源的主要安全生产问题。

第十六条 生产问题的结案条件

(一)问题的原因已查明;

(二)问题已得到解决;

(三)防止重复发生的措施已采取;

(四)有人员责任的问题相关责任人员已得到处理;

(五)有关人员受到教育和培训。第十七条 生产问题结案的程序

(一)公司级生产问题的结案,分别由设备工程部、发电部负责归口管理。有关点检、专业提出结案意见,部门主管提出审核意见,公司副总工程师及以上领导批准。

(二)公司级重大生产问题的结案,有关人员应到现场实际核查和验收。

(三)需要报大唐国际的生产问题结案工作,设备工程部、发电部应向大唐国际结案归口部门上报完整的问题结案材料,并附带文字性的结案请示。结案结果每月报大唐国际结案归口部门备案一次。

(四)部门级生产问题的结案,由责任岗位提出结案意见,按专业报设备工程部点检长或发电部专业负责人提出审核意见,设备工程部、发电部部长批准。

(五)生产问题结案后,责任部门必须做好有关记录,部门领导每月要组织对生产问题的结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问题的出现根源,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

(六)安全监察部每季度组织抽查一次各部门生产问题的结 案情况,并进行记录和通报。

第五章 管理责任

第十八条 问题所在部门是安全生产问题结案的主体,对问题的提出、解决和结案负直接责任;对问题应积极解决,并建立健全结案台帐,按时履行结案手续。

第十九条 上级对下级安全生产问题的结案负有监督管理责任。

第二十条 对于一时无法弄清原因,不能及时解决和结案的问题,要按《辽宁调兵山煤矸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问题督办制度》的要求纳入督办程序;由于条件所限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要组织专家论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发生事故并创造条件加以解决。

第二十一条 对于不能及时发现安全生产问题、发现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力、解决后不按时结案的,按部门岗位职责承担责任,并按有关规定进行考核。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本部门结案制的实施细则。

营林生产相关问题的简要探讨 篇3

关键词:营林生产;问题;对策

目前,我国营林生产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营林管理。做好营林生产工作需要提高营林生产的成效,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本文主要从营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达到提高营林生产生的目的。

1.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总体滞后。主要表现在种子园的建设类型单一、母树林的更替不及时及经营管理水平低等方面。

1.2苗圃管理及育苗生产形式跟不上企业进入市场经济的步伐,种苗急需以产品的角色进入市场。

1.3更新造林中存在数量与质量失衡,苗木投入量超过设计作业量,苗木成本在造林总投入中所占比例过高;树种的结构比例失调,适地适树不到位;在良种与壮苗的选育、引种、推广及优良天然苗木的利用等方面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工作上的失误。

1.4人工林的营造与市场需要失调。人工林缺乏定向培育的长远打算,造用结合不紧密,在营造上缺乏商业考虑,林产工业的木材原料供应将面临危机。

1.5集约经营丰产林、幼培丰产林及部分常规造林小班在经营管理措施上表现为短期行为,集约化管理措施不到位。

2.营林生产的对策

2.1加强种苗基地建设。①现代化农业之所以优质高产,关键在于选用了良种,林业生产也是同样道理。作为林木良种培育基地的种子园在林业发达国家已发展到第三代,而我省很多林业局的红松种子园建设才向第二代发展。从长远利益观点出发,森工企业不仅要扩大红松种子园的规模,还急需建立水曲柳、柞树等阔叶种子园。②森工企业现有母树林结构不尽合理,应及时予以调整。根据现有的政策应加大阔叶树母树林的比重,为提高母树林的质量,应对现有的母树林的组成进行调整,并加强抚育管理。要加快对现有母树林结构调整的速度,尽快发挥母树林的作用,可以用现有基本符合母树林条件的中龄林或近熟林逐步更替已老龄化的天然母树林,有计划地培育和发展珍贵针阔叶母树林基地,既可以改善母树林的结构,又可以增加经济效益,达到林木良种化的目的。

2.2搞活苗圃运营机制。森工企业应推进苗圃走向市场进程,对苗圃实行竞争机制及多种经营机制,可以采取适当的承包形式或私人经营方式,搞活苗圃。为保证造林用苗,企业可以采取签定回收合同的形式,制定相应奖惩措施,按苗木等级制定苗木单价,做到以质论价。为保证苗木质量及造林质量,降低育苗及造林成本,激活苗圃竞争机制,可将苗圃作为种苗市场,在保证造林质量的前提下林场按造林设计要求在苗圃中有权自由选择其所需苗木。

企业允许苗圃在满足本单位用苗的前提下,到企业以外的单位寻找客户,采取订单育苗的形式拓宽育苗市场。苗圃不应局限于培育造林苗,还应该培育花卉、绿化苗、经济植物及野生植物的驯化等,对闲置的苗圃地可以对内承包发展种植业,既提高职工的经济收入,又降低育苗生产的投入。

2.3加强更新造林管理、降低生产投入。①改革开放以来,森工企业在营林生产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更新造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稳步上升。而造林初植株数仍保留10年前以加大初植株数来保“两率”验收的传统做法,造林单位面积保存树木过多,既浪费了苗木,又加大了造林、抚育等工作量。此外,对林冠下造林要适地适量,充分利用现有的天然苗木,降低人工苗木的投入量。对近几年可能回头采伐作业的择伐林,应采取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式,以免回头作业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及浪费。②降低造林成本关键在于降低苗木成本。一方面,降低单位面积造林的苗木成本,通过合理降低造林苗木的投入量来实现;另一方面,降低苗木单株成本,可以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的成苗产量及缩短苗木的培育周期来实现。③更新造林用苗应打破仅靠苗圃培育人工苗木的局限,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天然苗,如大青杨、椴树、核桃揪、水曲柳、黄菠萝等天然苗经过大自然的筛选,具有良好的遗传及抗逆特性,可以就地就近进行移植,既符合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又可以降低造林投入。④真正将适地适树落到实处,改变同一造林小班只造一个树种的错误做法。

2.4以市场为导向选择造林树种。在更新造林的树种培育上,尤其是集约经营丰产林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树种,积极培育高价值用材林分或短周期速生的小径纤维材林分,做到造林时就设计好林木产品的销售方向,对用材林分,要对用材林资源的树种质量从林产工业现在发展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林产工业的产品已向深加工层次发展,由实木利用到单板型人造板的制造,再到非单板型人造板的市场开拓。要研究林产工业的产品结构、布局、规模等,首先考虑原料的供应。所谓的木材资源质量差、数量不足,主要针对实木或单板型人造板而言,如锯材、胶合板等对树种、材质、径级、长度都有特定的要求,原料缺陷决定着产品等级和出材率。若考虑非单板型人造板,数量与质量问题就得重新认识,这类产品对树种、径级、长度、木材缺陷无严格要求,有原料供应的广泛性和便利性。根据林产工业对木材原料需求的变化,应对现有的杨树丰产林营造措施进行及时调整,以迅速发展短周期小径材人工林。本着培育小径材丰产林的原则,杨树在幼龄期对土壤的肥力、土壤的水分及土壤的通透性要求比较强烈。对杨树造林地每年至少施肥两次,以施生物有机肥为佳,结合除草同时进行全面松土,争取做到涝排旱灌,造林地内绝对不允许积水,在杨树高生长期,根据杨树对水分的需求,有条件的地块可以进行适时灌溉,同时要做好杨树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从杨树病虫害角度来讲不易重茬作业,根据对木材原料需要及杨树的生长情况,可逐步进行株间、行间或带状间伐,然后采取林粮或林药问作对其进行土壤改良,形成短周期小径材速生丰产林,或者问伐后直接引入针叶树或其它珍贵阔叶树将其培育成复层混交林。

生产问题 篇4

网友:关注职业卫生监管体制问题, 作为安监部门并行的两部法律之一, 职业病防治更具有专业性的地位;其二, 要加快与卫生部门的职能转换进程;其三, 在县市一级必须独立设置职业卫生监督执法科室, 才能有效衔接并搞好此项工作。必须要细化明确职业卫生监管的职责范围, 安监部门下一步有没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职业卫生监管体制的规划?

总局:1.安全生产监管总局高度重视职业卫生监管工作, 狠抓《职业病防治法》贯彻落实, 不断加强职业卫生法制体制机制建设。修订后的《职业病防治法》颁布伊始, 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及时下发通知, 就深入宣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切实做好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提出要求, 对2012年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进行部署;4月, 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会同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开展了《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 重点宣传《职业病防治法》修改内容, 职业病防治科普知识以及职业病防治措施;7月, 举办了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宣贯培训班, 并会同全国总工会组织开展《职业病防治法》知识竞赛活动;配套出台了《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 加强职业卫生法制建设。

2.《职业病防治法》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 明确职业卫生监管“防、治、保” (即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诊断治疗、职业病人社会保障) 3个环节分别由一个部门为主负责, 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部门职业卫生监管职责。建立了由卫生部和安全生产监管总局牵头,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等9个部门 (单位) 为成员的职业病防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

3.《职业病防治法》第九条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病防治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安全生产监管总局要求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赋予的职责以及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需要, 进一步加强省、市、县三级安全监管部门以及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职业卫生监管监察队伍建设, 设立独立的内设机构, 充实专业的监管监察人员, 配备适应职业卫生监管监察工作需要的技术装备, 完善职业卫生监管监察体系。

此外, 《职业病防治法》明确了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职业卫生监管职责, 界定了职责范围, 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对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职责进一步细化, 作出了具体规定。

网友:部分省的职业卫生的监管职责划分太慢, 让基层执法人员无所适从。三同时、健康监护、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管职能与作业场所监管不可分割, 职业卫生与安全生产执法并不重叠, 应该独立设置才能够抓好。

总局:1.《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职业病危害预防职责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承担。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一直把理顺职责, 划转职能当作职业卫生工作的重点, 积极与卫生部门做好交接, 理顺工作关系。截至7月底, 全国32个省级安全监管机构中, 与卫生部门进行了职能划转且符合《职业病防治法》要求的有18个, 占56.3%。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当积极做好职业危害预防职能的划转, 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2.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均为职业病危害预防的主要措施和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 与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密不可分。为此, 安全生产监管总局结合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 制定颁布配套4个规章, 进一步明确了职业病防治措施。

安全生产工作激励机制

网友:当前的安全工作重点是追责处罚。安全是生产生活的底线, 但是安全员们天天心悬在嗓子眼, 就担心出问题, 为什么不建立一些激励机制, 让安全员更有活力更积极地投入安全生产工作?总局如何建立激励机制?

总局:近年来,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激励约束机制的有关要求, 实行了一些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 对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量化控制与考核。从2004年开始实行, 依据上年度安全生产情况, 按照一定方法将各地区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予以量化分解, 以国务院安委会文件下达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推进控制指标的实施, 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月通报、季发布、年考核“三项制度”。

二是将安全生产相关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 推进安全生产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同步考核。2005年,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和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2项相对指标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0年继续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并与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纳入国家统计局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 每年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

三是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比体系和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2008-2009年, 先后将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比体系和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将安全生产与廉政建设、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等一并作为考核地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及评比文明城市的否决项, 实行特别重大事故“一票否决”, 并逐年加大对安全生产的考评力度。

四是积极争取将安全生产列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按照有关要求,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 建议将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和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两项指标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并适当加大安全生产在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和考核力度, 以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安全生产行政首长责任制。

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网友:安全生产工作归安全生产监管总局管, 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 会牵扯到公安、交通、质检等部门, 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如何加强与这些部门的沟通协调?

总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是行业监管与综合监管相结合的安全生产监管模式。

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指导协调, 国务院设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 成员由公安、交通、质检等39个部门担任;安委会办公室设在安全生产监管总局, 作为安委会的办事机构, 监督检查、指导协调安全生产工作。

一是着力落实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出台《国务院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对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二是着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研究建立工作通报、工作协调、考核评估、监督检查、联合督导、联合约谈等多项工作制度。三是着力增强联合执法工作合力。会同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联合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联合印发通知, 部署“道路客运安全专项整治”“道路客运安全年”等专项活动;会同建设、交通、铁路、电力、水利、公安消防等行业部门持续开展了建筑施工防坍塌专项整治活动、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消防安全整治;会同质检总局联合推动在大型起重机械上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通过一系列安全生产专项行动, 促进了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安全问题举报处理流程

网友:安全生产监管总局称, 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黑名单, 对于事故责任人一定一查到底, 决不姑息。黑名单制度对企业领导有没有约束作用;如果发现问题进行举报, 具体的举报处理流程是怎样的, 处理结果能不能公开;举报后是不是都一定能得到答复?

总局:建立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 是加强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每季度在总局政府网站发布“黑名单”。同时, 按事故分级调查处理的程序和原则, 对事故单位的调查处理实行重点督办, 查清事故原因, 包括培训环节的问题, 并依法依规严肃追究领导责任。根据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 有关责任人将在安全生产考核和晋升中被否决。

安全生产举报实行分级接报处置。目前, 各省级安全生产监管局、煤矿安监局均设有信访办公室 (综合部门) , 28个省开通了安全生产举报投诉电话“12350”, 随时受理安全生产举报。安全监管总局在总值班室设立事故举报电话 (010-64294453、64237232) , 主要受理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以上事故举报, 对典型事故如瞒报事故以及重大隐患等也可举报 (有行业主管部门的, 建议举报者向行业主管部门举报) ;办公厅信访处受理通过书信、电子邮件、电话、传真、走访等形式反映安全生产问题的举报投诉。国家煤矿安监局办公室及总局监管司局也均受理群众举报。

具体处理流程:总值班室、信访处接报登记, 按规定交有关司局核查 (涉及地方的重大事项, 转请地方政府处理) , 及时答复举报人。

结果公开情况:根据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和程序, 视情公开核查结果, 重要信访事项核实情况在信访通报上通报。同时, 严格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办法》, 对经调查属实的, 由受理举报的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按相关规定对举报人给予奖励。

惩处和追究制度

网友:地方上经常发生谎报或不报的状况, 针对隐瞒不报的安全事故希望能追究, 并建立起完善的惩处制度。

总局:全国人大、国务院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十分重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 针对瞒报、谎报事故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惩处和责任追究制度。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六) 》, 规定在安全事故发生后, 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 贻误事故抢救, 情节特别严重的, 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2007年, 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 事故发生单位及其相关人员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 对事故发生单位处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年年收入60%〜100%的罚款。

为了加大谎报、瞒报事故惩处力度, 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规定, 对瞒报事故、事故后逃逸等情节恶劣的, 要依法从重处罚。2011年6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印发《生产经营单位瞒报谎报事故行为查处办法》;2011年11月又公布施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修改〈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部分条款的决定》, 要求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对谎报瞒报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单位和个人, 按照条例规定的上限给予行政处罚, 目的就是为了严厉惩处和追究瞒报、谎报事故的单位和有关人员, 从制度上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瞒报、谎报事故的违法行为。

基层安全员追责

网友:出了安全事故是严肃追究主要负责和主管负责人的责任, 还是要追究安全员的责任, 有没有明确的监管范围, 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才不会被追责?

总局:企业基层安全员工作在第一线, 工作十分辛苦, 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中坚力量。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和基层安全员的权益,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2010年,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文件在以下几方面做了明确严格要求:一是领导干部轮流现场带班制度。对发生事故而没有领导干部现场带班的, 要严肃处理。二是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强制推行制度。对安全生产起到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的安全生产技术装备, 规定推广应用到位的时限要求。三是安全生产长期投入制度。规定企业在制定财务预算中必须确定必要的安全投入。四是企业负责人职业资格否决制度。规定对重大、特别重大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 其主要负责人, 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企业的矿长 (厂长、经理) 。五是积极开展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维护和落实职工对安全生产的参与权与监督权, 出台《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办法》, 鼓励职工监督举报各类安全隐患。六是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 规定要加大重特大事故的考核权重, 发生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 要视情节追究地级及以上政府 (部门) 领导的责任;加大对发生重大和特别重大事故企业负责人或企业实际控制人以及上级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

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 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 制定相应的安全规章制度, 对企业安全员的岗位职责作出具体明确要求。事故发生后, 安全员常常被当作挡箭牌。实际上, 事故调查是有严格的法规制度和程序要求, 就是要本着“四不放过”和“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 严肃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 该承担的责任一定要承担。对于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有异议的, 可以依法申诉。

农民工的安全生产培训

网友: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建筑行业和特种行业等, 这些行业都是高危行业, 而且农民工的安全意识都比较薄弱, 经常会发生安全事故。而伴随着安全事故而来的高额医疗费, 对他们绝对是难以承受之重。希望能专门开展针对农民工的安全生产培训, 督促企业施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 增强广大农民工的安全意识, 确保人身安全。

总局: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中的部分条款对此做了相关规定:

第十三条: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新上岗的临时工、合同工、劳务工、轮换工、协议工等进行强制性安全培训, 保证其具备本岗位安全操作、自救互救以及应急处置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后, 方能安排上岗作业。

第十四条:加工、制造业等生产单位的其他从业人员, 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厂 (矿) 、车间 (工段、区、队) 、班组三级安全培训教育。

第三十条: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单位未按照本规定对其他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的, 由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 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

2009年2月,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加强以农民工为重点的全员安全培训”。

《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完善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过程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 并提出了“把农民工和外包施工企业人员作为重点, 严格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强制性岗前安全培训。对从事加工、制造等生产性质的单位的其他从业人员, 坚持厂 (矿) 、车间 (工段、区、队) 和班组“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 一律不得上岗作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和职业健康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 不断提高全民特别是农民工安全意识。”

近年来开展的安全培训专项督查, 都把农民工安全培训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监督检查。下一步, 将继续推进加强安全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技能素质。

老化的社区安全服务体系

网友:我居住在一个老社区, 这里的安全设备很落后, 消防通道被各种杂物占用, 也没见过诸如消防栓之类的消防设施, 配电房时常不能工作, 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根据《安全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在安全社区建设上, 有没有进行比较详细的部署?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整顿陈旧老化的社区安全服务体系?

总局:安全社区建设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的一项旨在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减少各类事故与伤害的重要举措。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负责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目前已成立了全国安全社区工作委员会和8个地区支持中心, 制定了《安全社区评定管理办法》《全国安全社区评定质量控制规范》等12个工作文件, 把安全社区建设作为民安工程和民生工程, 大力推进。

全国在建安全社区1 504个, 涵盖26个省区市, 覆盖1.2亿人口, 已命名的全国安全社区达303个, 其中46个成为国际安全社区网络成员。据调查统计显示, 在已建的303个安全社区中, 有121个连续3年没发生生产死亡事故、52个连续3年没发生交通死亡事故、152个连续3年没发生火灾死亡事故, 社会治安案件也显著下降, 充分体现了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的创新, 效果十分显著。

《安全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以安全社区建设为平台, 立足安全预防, 建立安全防范机制, 提高社区成员预防和应对事故与伤害的能力。实施社区安全环境建设, 提高社区安全保障能力。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关注社区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和健康, 加强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 为安全生产提供坚实基础。”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的社区建设起步较晚, 有许多社区安全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基础较差, 投入不足, 存在着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设施不配套、已有的设施得不到维护和维修、老旧设施不能及时更新等问题。

生产与运作管理问题汇总 篇5

生产与运作管理问题汇总

第一章基本概念

1.名词解释:生产运作、生产运作管理、工艺、备货型生产、订货型生产

2.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是什么?投入、产出要素目标各有哪些?

第二章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

1.生产运作的总体策略有哪些?

2.影响产品或服务的选择策略的因素有哪些? 3.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设计策略有哪些?

第四章产品开发和技术选择

1.名词解释:工艺设计过程、工艺专业化 2.为什么要进行产品开发/服务设计? 3.影响生产流程设计的因素有哪些?

4.生产方式的选择取决于什么?有哪些方式?

第五章生产和服务设施选址

1.名词解释:选址、2.选址有哪些重要性?

3.影响选址的因素有哪些?经济因素具体是怎样的?

第六章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 1.名词解释:设施布置

2.影响设施布置决策的因素有哪些? 3.设施布置的典型形式有哪些? 4.生产线的平衡是怎样的?

第七章工作设计与工作测量

1.名词解释:生产率、工作设计、工作测量、工时定额 2.影响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两类?具体又有什么? 3.影响职工工作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第八章综合生产计划

1.名词解释:综合生产计划、生产能力、收入管理 2.生产计划指标体系包括哪些? 3.接受订货决策是怎样的?

第九章独立需求库存控制

1.名词解释:库存

2.根据对物品需求的重复次数可将物品分为哪两类需求?各指的是什么?

第十章物料需求计划(MRP)与企业资源计划(ERP)1.名词解释:MRP、看板管理 2.MRP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3.看板管理中的生产看板和传送看板是什么?

第十一章制造业作业计划与控制 1.名词解释:定制管理、排序、派工

第十三章供应链管理 1.名词解释:供应链管理 2.为什么实行供应链管理?

第十四章项目计划管理 1.名词解释:项目

2.项目管理目标有哪些?

第十六章质量管理

1.名词解释:质量、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 2.检验点的确定有哪些?

马克思生产劳动问题浅析 篇6

关键词:马克思;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物质劳动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37-02

一、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的历史沿革

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最早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给予关注的是欧洲重商主义者。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初见端倪,商业资本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突出的作用。在此社会经济结构下,重商主义者开始宣扬商业领域劳动,并认为只有商业劳动,才是能够增加国民财富的生产劳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生产劳动的研究从商业部门逐渐转向实际生产部门。重农主义者在看到农业劳动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后,提出了否认重商主义关于货币是财富的说法。他们认为货币作为一种流通手段,离开流通不与其他财富交换就无法促进国家财富的再生产,对外贸易活动也仅是用一种有出售价值的产品去交换另一种产品而已。只有农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劳动,因为真正的财富是从土地里生产出来的,工业劳动只是对农业原料进行加工的农业附属品。

工业革命时期,亚当·斯密将国民财富增长作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问题。他认为能够生产利润,并与资本直接进行交换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只与收入发生交换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他说:“制造业工人的工资,虽由雇主垫付,但事实上雇主毫无所费。制造业工人把劳动投在物上,物的价值便增加。这样增加的价值,通常可以补还工资的价值,并提供利润。……家仆的维持费,确是不能回收的”[1]303这一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利润的动机,对此,马克思曾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斯密又指出:“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可以固定并实现在特殊商品或可卖商品上,……不会随生随灭。……家仆的劳动,随生随灭,要把它的价值保存起来,……是很困难的”[1]304。这一表述不难看出斯密把能够生产出物质产品的劳动看作生产劳动,将劳动成果的物质形态作为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标准。在用斯密的两种标准分析生产劳动问题时,矛盾就出现了。例如独立的小生产者的劳动,按照第一种标准,属于非生产劳动,因为独立小生产者的劳动不与资本发生交换,按照第二种标准,属于生产劳动,因为这种劳动可以生产出物质产品。对此,马克思批评“亚当·斯密对一切问题的见解都具有二重性,他在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时给生产劳动所下的定义也是如此。”[2]

二、马克思对生产劳动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尤其是亚当·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的成熟理论。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劳动是一个多层次的范畴,于是他分别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进行了考察。

从自然属性的角度看,生产劳动是人类使用劳动工具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使用价值的活动,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

从社会属性的角度,马克思从商品经济条件和资本主义条件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也必须是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的社会劳动。在此对生产劳动的考察加入了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的社会规定性,将生产劳动的自然属性包含在创造价值的社会规定性中。商品生产过程是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生产的统一,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劳动,因此只有当劳动成果投放市场经过交换,产品转化为商品,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后,劳动成果才具有价值,凝结在商品上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反之,某种劳动成果虽具有一定的有用性(使用价值),但在市场中不能完成交换,不能实现价值,那么这个劳动成果就仅仅是劳动产品而不是商品,生产这个产品的劳动也不是生产劳动。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物质产品都能够实现价值,因此并不是所有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

可见,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不在于劳动成果是物质产品还是非物质产品,而在于劳动成果可以将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可以实现价值。因此,对于科技劳动、管理劳动、服务劳动等类型的非物质生产劳动,虽然没有物质形态的劳动成果,但具有有用性,能够在商品经济中通过交换实现价值,能够创造价值,因而就是生产劳动。

有相当长的时间,苏联及我国部分学者认为生产劳动仅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不是生产劳动,并引用马克思的以下论述作为依据:“如果整个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3]据此说明从劳动过程本身来看,只有以物质产品为结果的劳动才是生产的。事实上,马克思这一表述所要说明的是生产劳动的自然属性,即生产劳动的目的是生产各种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并非强调产品的物质形态。学者们的观点显然是对马克思的误读。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考察生产劳动是对生产劳动的一般规定,具有普适性,但不足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于是,马克思专门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进行分析。他指出:“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3]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对生产劳动的考察就要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生产劳动是使用价值、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共同生产的劳动,因此,只有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自身劳动力的价值,并给资本家带来“剩余”时,劳动才算是生产劳动。可以说,在资本主义体系内,生产劳动就是直接与资本相交换,能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非生产劳动就是与收入相交换,不能带来新增价值的劳动。“这里判别生产劳动的关键是“量”而不是“质”[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所决定了那些仅仅生产使用价值或价值,却生产不出剩余价值的劳动不再被看作生产劳动。于是,生产劳动的概念被缩小了。

通过分析,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定义“并不是由劳动的物质性质生出,而是由劳动借以实现一定的社会形式,即社会生产关系生出”。“劳动的物质性质,从而劳动产品的物质性质,就它本身来说,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个区别无关。”[5]生产劳动的根本标志是劳动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所具有的社会规定性,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性质相联系的。同一劳动由于所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

三、深入认识生产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所强调的劳动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交往关系生产四种生产形式。物质生产中交织着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交往关系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交往关系生产中也交织着物质生产。“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6]在社会生产的整体运行过程中,四种生产形式“不是分别孤立存在和展开的,而是处于互为基础和前提、相互渗透和映射、相互交织和贯通、相互制约和转化、相互为己为它的内在融合的普遍相互作用之中。”“这四种生产形式具有内在融合的复杂统一性关系。”[7]

马克思囿于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以及时代的客观限制,在研究生产劳动时主要考察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但并没有否定非物质领域的劳动。随着我国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体力劳动越来越多地被脑力劳动取代,大量非物质领域的劳动逐步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构成了不同于农业、工业的第三产业。这些劳动虽然不参与物质生产但却无时无刻不服务于物质生产,并与工业、农业共同构成了我国经济生产的全部。

生产劳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下有不同的含义。根据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原理和方法,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应由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了生产的根本目的不是剩余价值,而是创造更多的物质文化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无论是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还是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凡是符合这个目的,能创造出财富,能直接或间接地生产出满足人民需要的产品,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在此,生产劳动的概念从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在内的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劳动领域。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2.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5.

[4]谢富胜.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J].经济评论,2003,(2).

[5]王成稼.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4,(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农村养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7

这也是传统养猪与现代化养猪的主要差别之一。许多农户利用庭院边角修建猪舍, 布局和朝向极不合理, 猪舍建造也过于简陋, 冬季不能保温, 夏季通风不良, 环境卫生差, 使猪的传染病发生率增加。养猪户最好入住养猪小区或使猪舍单独成院, 尽量做到通风向阳, 猪舍面积要适当。饲养母猪户还应建造母猪分娩舍和仔猪保育舍, 配备护仔栏和仔猪保温箱。

2 猪的品种混杂, 生长慢, 疾病多

农村养猪, 多数养猪户品种意识不强, 习惯于自繁、自养, 对母猪的繁育和品种退化比较严重。从集贸市场上买进的仔猪, 血缘不清, 带病风险大。养猪要选择适宜的品种, 如果家庭散养, 最好选用本地猪。这种猪耐粗饲, 抗病性强。可以利用青菜叶、甘薯藤等青绿饲料加上少量精饲料就可以育肥。如果规模养猪, 必须用全价饲料喂瘦肉型猪。良种良料配良法, 才能高产高效。

3 饲养管理不当, 养猪效益低

农村养猪, 大部分农户还是停留在粗放管理阶段。给料不科学, 时间上早一餐晚一餐, 次数一日多一日少, 给料量是饥一餐饱一餐。有的饲料单一, 有啥喂啥。

3.1 后备母猪膘情不好不发情

母猪年产仔胎数少, 不足2胎, 主要是仔猪断奶过晚所致。目前, 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场一般为21~35d断奶。由于母猪泌乳时间过长, 体重减轻过大, 造成母猪断奶后不能正常发情配种, 影响年产仔胎数。另外, 由于哺乳时间长, 母猪吃得多, 造成饲料浪费。

3.2 仔猪饲养管理粗放

主要表现是仔猪补料时间晚、饲料质量差、营养含量不全等。有的农户在仔猪出生20日龄才开始给仔猪诱食补料, 严重影响仔猪生长发育。由于仔猪补料晚, 在母猪吃料时, 仔猪舔食母猪饲料, 母猪饲料的营养远比不上仔猪料, 有的仔猪吃了母猪料引起消化不良, 造成腹泻等疾病。有的农户即使给仔猪补料, 其质量也差, 过早地加入一些农副产品和劣质粗饲料, 无法满足仔猪生长发育需要, 不但影响仔猪快速生长, 而且易使仔猪患病或成为僵猪。

3.3 小猪断奶后应激

小猪断奶后, 食物来源由奶变成料, 由母猪的抚育变成独立生活, 由产房舒适的温度环境变为一般环境, 再加上重新组群后互相争斗, 以及断奶后的阉割后, 都对小猪产生很大的应激, 影响生长发育, 甚至得病死亡。

3.4 延迟出栏对于生长肥育猪生产, 有的农户喜欢养大肥猪, 过晚出栏, 造成饲料浪费, 在经济上很不合算。

瘦肉型猪一般体重100kg左右出栏, 最高以不超过130kg为宜, 地方猪种的杂交猪, 体重以最多不超过90kg或100kg为宜。

4 防疫意识淡薄, 造成猪病频发

农户养猪防疫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

4.1 一般猪舍不设消毒设施, 有的从养猪那天起, 猪舍就未消过毒, 仔猪出生后没几天就腹泻, 导致死亡率高。

4.2 不重视猪病疫苗的防疫接种, 有许多养猪户对疾病认识不足, 不知道注射什么疫苗, 且没有渠道购买疫苗, 成年猪和小猪都不接种疫苗, 使猪病频发;有的养猪户虽然给猪注射疫苗, 但对疫苗的来源、保存、运输控制不严, 或不按免疫程序为猪接种, 致使达不到预期防疫效果。

4.3 对外购猪疫情控制不严, 有的养猪户急于从外面购猪补栏, 新购进猪也不隔离观察, 引起猪群发病。

4.4 不能做到封闭式饲养, 养猪户之间互相窜门, 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浅谈禽生产的安全问题 篇8

在过去的20年中, 家禽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而这种快速发展离不开这个行业各个岗位上劳动者 (包括鸡场、孵化场、加工厂、饲料厂) 的辛勤努力, 但是, 这些人每天都遭受来自工作环境的危害——有害气体接触、受伤、人畜共患病为主要的健康危害类别。鸡场职工, 特别是新到的和未受过训练的职工通常面对的风险更大。在鸡场、孵化场或加工厂附近, 居民也要遭受来自空气、水和土壤的健康危害。

1 短期和长期

公众在这方面的意识至关重要。几年前在国外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参与调查的人中有55.1%并不关心家禽业产生的废弃物 (粪便、羽毛、死鸡等) , 只有33.5%的被调查者关心废弃物的危害。然而, 现在不同了, 人们开始更加关心有关家禽生产环境的健康问题。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论证把商品化家禽产业中对员工的健康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的至关重要性。在不同的家禽行业 (如鸡场、孵化场、加工厂、饲料厂) , 常见的职业危害包括灰尘、有毒气体、肌肉与骨骼疾病 (外伤) 、感染性疾病和由于接触化学、生物和物理因素导致的疾病。相比家禽生产环境对人员健康的危害, 家禽生产商通常关心鸡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2 常见的健康危害

根据国际劳动组织规定, 家禽工作环境中的健康危害分为偶然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和生物性危害。该组织恰好也提到了每种类型的一些例子。

2.1 偶然性危害

因搬运重物时滑倒或摔倒造成的扭伤或拉伤;因与消毒剂、疫苗或药物使眼睛或皮肤发炎;因接触热表面而烧伤 (如断喙器) 。

2.2 物理性危害

暴露于高分贝噪音中;因室外工作长时间暴露于过冷或过热环境;因抬举或移动动物、饲料箱、收集鸡蛋等所致肌肉、骨骼疾病。

2.3 化学性疾病

因暴露于由羽毛、皮屑、微生物等组成的灰尘中而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因暴露于氨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甲烷等有毒气体中而导致的呼吸系统、皮肤或眼部疾病。

2.4 生物性疾病

人畜共患病, 这类病在人和鸡群间传播;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呼吸系统疾病。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 与不从事家禽养殖的人员相比, 从事家禽饲养的人员生活在更大的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中。例如会出现顽痰和哮喘, 还有饲养员在抓鸡时要遭受更高浓度的灰尘和氨气。每栋鸡舍都包含各自特点的灰尘与有毒气体的复杂复合物。这种混合物的性质依赖于诸多因素, 包括通风、鸡群品种、饲喂系统和废物管理等。灰尘和有毒气体通常在冬季最高, 有机粉尘最常见的呼吸系统污染物, 有机粉尘是细菌和真菌 (真菌孢子) 的混合物。

氨气是家禽谷仓中存在的一种刺激性气体。针对氨气的职业门槛通常是25 g/ml, 短期接触门槛为35 g/ml, 300 g/ml的氨气浓度会立即产生生命危险。多年在鸡舍内工作的人员通常觉察不到低于50 g/ml的氨气水平。鸡舍内存在的有毒气体不仅仅是氨气, 也存在硫化氢、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蒸汽, 这些也能产生健康问题。

暴露于灰尘和有毒气体内可导致呼吸系统反应, 反应表现因人而异, 而且许多反应都影响到身体系统的各个部分, 潜在反应包括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 (最主要的反应) 、气管反应性增加、哮喘和慢性呼吸道阻塞。

3 禽加工厂

一个典型的加工厂每天可加工成千上万只鸡。加工厂人员通常投诉包括疣、骨碎片引发的感染和氯水 (用于清洁沾有粪便等污染物的胴体) 引起的皮疹。工作人员要做大量重复的工作, 经常要承受刀、锯和机器带来的伤害。割伤和裂伤是经常拿刀的人员持续经受的伤害, 其他伤害也很常见。根据职业安全和健康管理部门研究, 背伤在所有禽加工厂的伤害中占40%, 而负责从骨头上撕下或割下肉的人员将力量用于手和腕部, 做着快速且重复的动作, 这种状况使这些人易使神经、肌肉和肌腱衰弱的环境变得很敏感。腕隧道症候群是这种疾病最严重的类型, 当通过手腕内狭窄通道 (腕隧道) 的肌腱被过度使用时, 肌腱膨胀并压迫手中控制感觉的神经, 从而造成神经损伤。

依据一份1995年发表的美国独立医学杂志报道, 50%的人员举报了3个或更多的上肢持续性疾病, 包括指尖敏感度降低、捏力受损和麻木。

4 人畜共患病

人畜共患病从动物向人传播,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病。沙门氏菌、弯曲杆菌病、衣原体病、结核病、新城疫和禽流感是其中最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家禽工作者要承受更大的被这些疾病感染的风险。

尿素生产技术进展问题研究 篇9

尿素是一种含氮量非常高的化肥, 我国生产的氮肥中, 尿素的比例占到了60%, 而且尿素可以和其他肥料一起制作出复合肥料, 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同时, 尿素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其需求量巨大。回顾尿素的工艺历史, 在1773年首次提纯尿素后, 人们在实验室开始了研制尿素的生产, 到20世纪30年代后, 才逐步开始了工业化的生产阶段, 生产技术不断取得了进步, 本文对尿素的生产技术进展进行研究, 具体分析如下。

一、二氧化碳气提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二氧化碳进行气提, 在1967年投入工业化运行, 由于这种方法流程并不复杂, 设备相对较少, 因此在上世纪70年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到上世纪90年代后, 这种技术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进, 简要分析如下。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能, 添加了原料气体脱氢的设备。对合成塔的构造进一步改造, 利用高效板进一步提高了转化率, 而且使合成塔的高度和体积有所降低。把原先立式降膜式甲铵冷却器改造成水平池式, 而且将它作为初级反应器, 进一步使合成塔的体积和高度降低。

通过这些技术进步, 将反应器改为水平状态, 可以解决原先塔顶聚集大量气体的问题, 产生同等低压蒸汽时所需的冷却面减少一半, 而且使进料实现了连续化, 使工厂的框架进一步降低, 减少了投资成本[1]。

二、氨气提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氨进行气提, 再1970年投入工业化运行, 其基本工序同二氧化碳气提法基本一致, 不同的地方在于提高了氨与二氧化碳的比例 (摩尔比提升到3.3—3.6) , 这样就使汽提塔中氨的比例变大, 从而实现自气提的目的。

这种方法将氨与二氧化碳的比例变大, 使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增加, 使之后的回收负荷减少, 而且通过这种比例的调整, 也可以使设备的腐蚀速率降低, 在开始生产前不必再对高压设备内部进行钝化处理, 在意外停车后, 也不必急需进行排放, 可以暂时封闭几天, 不仅减少了损失, 而且可以快速转入运行, 节约了时间。

近年来氨气提法不断取得了技术上的进展, 增加了吸收塔来进一步回收低压系统排放的氨;汽提塔换热设备从原先的钛金属改为衬锆双金属不锈钢, 降低了材料费用, 而且耐冲刷;柱式高压氨泵由原先的密封油替换为脱盐水, 降低了油的消耗量;在造粒技术上改为转鼓造粒, 这样进一步增加了尿素成品的硬度, 使成品颗粒变大, 不容易发生结块。

三、ACES法

这种方法能够进一步节约能源和降低投资, 通过将二氧化碳气提法与全循环工艺的高转化率相结合的一致方法, 在合成塔内氨与二氧化碳的摩尔比为4.0, 使设备的腐蚀降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 再190摄氏度和17.1兆帕的情况下, 使转化率达到了三分之二, 较大幅度地减少了用于分解和分离未反应所需的蒸汽用量[2]。这是目前资源消耗最低的一种尿素生产技术, 在高中压设备中全部采用新开发的不锈钢, 能够将腐蚀的问题彻底解决。这套生产技术的不足在于设备有相应增加, 使控制变得复杂, 增加了一次投资的成本, 在维修时也显得有些不便。

四、热循环法

这套工艺更加适合于老厂改造, 而且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得到了提高, 使投资成本进一步降低。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设计了等温尿素合成塔, 能够将转化率提高到接近80%, 而且从热平衡的角度进行考虑, 将40%的二氧化碳直接投入到中压吸收部位, 然后与尿素溶液利用换热设备进行换热, 能够使尿素溶液的浓缩率升高到接近90%, 从而降低了蒸汽和冷却水的用量, 同时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消耗。这套工艺将造粒塔的结构进行了改造, 使空气从塔底进入后从塔顶抽出, 将造粒的喷头直接安装在了空气抽出口与塔壁中间, 使造粒塔的效率大为提高。

五、尿素生产技术的选择

原材料的消耗是尿素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能耗。从不同

技术原材料的消耗上分析, 氨与二氧化碳气提法的原材料消耗几乎相等, 从总的能耗方面进行分析, 等压双气提的能耗最低, 不过相差并不多。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各种尿素生产技术均有一定的优点, 因此在尿素生产技术选择时, 要因地制宜的选择最合理的生产技术, 通过考虑设备的稳定性、投资的成本和投资收益, 来最终决定最佳的生产技术。

总结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尿素的生产技术已经逐渐成熟, 从本文分析可以看出, 各项技术的能耗相差并不大, 在今后的技术进展中要进一步降低成本和维修费用, 在选择尿素生产技术使, 要重复考虑综合的因素, 来决定尿素生产技术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颜廷昭, 徐荣.尿素生产技术进展评述[J].化工生产与技术, 2001, (3) :21-22

[2]唐文骞.尿素生产技术的新进展[J].煤化工, 2000, (2) :13—16.

电网企业生产自用电问题研究 篇10

(一) 电网企业自用电的概念

电网企业自用电, 是指电网企业在其自身生产经营全过程, 为完成输电、变电、配电以及售电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而必须发生的电力资源消耗, 是为最终实现电力产品的销售而应计入生产费用, 且与电力产出相配比的、必要的中间产品再投入。

(二) 电网企业自用电问题的由来

近年来,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 企业外部监管的愈趋严格, 社会监督网络日渐完善, 电网企业各项管理透明化愈来愈高, 其企业自用电问题逐步受到企业内外部关注。

从电网企业内部管理来看, 电网企业自用电财务核算模式呈现多样性。现行税会体系对电网企业自用电现象缺乏具体、明确的规范, 各地、各级电网企业对自用电的处理方式多依靠会计职业判断与历史延承, 核算模式多样性并存。

从电网企业外部环境来看, 随着国家税收法规体系越趋完善, 外部监管力度越加严格, 检查手段越来越先进, 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社会监督的透明度越来越高, 电网企业的经营成本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三) 研究电网企业自用电的目的

综上所述, 电网企业已普遍认识到规范电网企业自用电问题是规范企业财务核算、防控税务风险, 履行社会责任,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建设一流电网企业面临的必须解决问题。本文以某省级电网企业自用电状况为对象, 探讨问题解决途径, 为统一规范解决电网企业自用电问题做参考依据。

二、电网企业自用电不同处理方式的分析

目前电网企业自用电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将生产自用电按照不同标准的销售电价, 开具或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普通发票, 进行财务会计处理, 列支成本费用, 增加售电收入, 以价值指标形式反映和考核生产自用电的超支或者节约;二是将生产自用电部分计入线损管理, 缺乏对企业自用电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从经济实质上讲, 电网企业自用电是将外购的商品使用的过程, 同办公耗材的处理应当采用相同的原则, 只不过由于电力公司的主业是买入和卖出电力产品, 并从中赚取差价, 就显得自用电情况有些特殊, 才产生了是作为视同销售处理还是视同线损管理的争议, 现就目前存在的两种状况分析其合理合规性。

(一) 开具发票进行会计核算自用电的模式

电网公司把自用电看作是电网企业向独立的第三方供电, 按照独立交易原则, 根据表计记载的用电量作为自用电的实际使用量, 以向独立第三方供电的价格作为自用电的单位电费, 依据两者的乘积作为确认收入的基数, 同时按照相同的金额确认成本。在操作中一般表现为电网企业自己给自己开具发票的, 同时以该发票为凭证进行账务处理, 以价值形态结算生产成本费用。根据开具发票种类不同又分以增值税专用发票入账和普通发票入账的。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结算的企业, 增值税产品购销两端票据齐备, 增值税额进销相抵, 既不给企业纳税负担, 其结果又不影响利润总额。采取普通发票入账的, 由于不能进行认证抵扣, 相关税金进入企业成本, 形成税收负担。但是, 两种情况都增加了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 增加了电网企业的经营业绩, 影响了一些经济指标评价。

这种方式对税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增值税方面。

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 电网企业抵扣进项税额并确认等额的销项税额。由于我国目前应纳增值税额采用的销项税减进项税的计算方式, 因此此种方法在绝对金额上没有增加电力企业的应交增值税, 但却降低了税务机关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 增值税税负率。增值税税负率=应交增值税额/增值税应税收入, 在税负率计算过程中, 分子恒定没有变化, 但由于存在电网企业自用电的原因增加营业收入, 即增加了分母数额, 使增值税的税负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下降。开具普通发票结算自用电的电网企业是由于部分属地税务机关对电网企业自用电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表达了明确的否定态度, 这些电网企业不能给自己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由于确认收入产生销项税额而不能得到进项抵扣, 增加了企业的应交增值税, 企业的经营成本上升, 造成电网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失。

2. 所得税方面。

在不考虑使用普通发票结算电网企业自用电的情况下, 以价值形式, 确认收入、结算成本,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是对企业有利的。在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法体系中, 一些扣除类项目是按照税法允许扣除的限额标准扣除的, 其中相当部分限额的计算扣除基数是企业年度营业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 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 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的5‰。”第四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不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15%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等等。若电网企业存在自用电部分按经营收入核算的情况, 那么在这些以企业年度营业收入为基数计算扣除的成本费用项目中会获得一些优势。假设企业对自用电进行会计核算, 如果自用电确认营业收入100万元, 将分别影响业务招待费及广告费扣除限额0.5万元、15万元, 最终影响企业所得税费用3.88万元, 增加净利润3.88万元。因此我们认为在企业所得税中, 企业生产自用电纳入营业收入核算, 增加限额扣除项目的可扣除金额, 影响了当期的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 企业是获利的。

3. 税收检查风险方面。

从我国现行税法相关规定来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 收款方应当向付款方开具发票;特殊情况下, 由付款方向收款方开具发票。”来认定, 但是对于电网企业存在的这种特殊经济行为, 税务部门以前也并未做出明确规定, 这就容易造成电网企业在与税务机关日常接触的冲突和矛盾。税务部门往往会以发票票据管理的不规范和会计核算的不严谨, 对电网企业财税核算水平质疑和评估。

(二) 将生产自用电纳入线损管理模式

部分企业将相当数量的电量使用归入线损管理。按照线损处理, 避免了与财税法规的直接冲突和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式存在的政策困惑。既简化了会计核算流程, 又便于一般工作人员掌握和操作。但是, 随着近几年, 税务管理机关逐步将电网企业的线损管理纳税稽查范围, 一些由于电网企业管理水平滞后隐藏于线损中的成本费用被要求剔除出来。自用电纳入线损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健康发展, 如不及时调整核算方式将会面临较大的税务风险。

首先从电网企业行业规范来看, 将生产自用电作为线损电量的一部分, 是混淆了生产自用电量与线损电量概念。我们所讲的线损应该是电网电能损耗的俗称, 是电力网在电能的输送、分配、管理等环节中所造成的损失。线路损耗电量属于合理的正常损耗, 无法单独计量, 而自用电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正常成本支出, 不属于线路的正常损耗, 而且是可计量的。将自用电计入线损处理, 虽然可以尽可能减少不合理税赋支出, 使供电企业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理解、掌握和具体操作。但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将生产自用电统计为线损电量的一部分, 混淆了生产费用与正常线损的概念, 导致供电企业线损指标的虚高。二是将自用电计入公司线损管理, 不能反映真实的生产用电成本, 不利于供电企业节约用电, 也不利于调动员工降低线损的积极性。

其次, 自用电归入线损管理对纳税评估的影响。2010年以后, 税务机关加大了纳税评估的力度, 对税收各相关指标的监控十分严格, 正常线损加上自用电的因素后, 加之各单位间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使行业内线损率指标差异幅度较大, 税务机关横向比对后, 会加大电网企业接受税收稽查的可能。

最后, 自用电归入线损管理对纳税申报的影响。国家税务总局于2011年发布的《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税总[2011]第25号) 第九条规定第二款“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应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文件虽未明确线损是否作为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 但为防控税务风险, 在实务中倾向于线损应当作为清单申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 如果电网企业自用电与线损合并核算无法区分, 也就无法正确进行清单申报, 进而影响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缴纳。

三.加强企业内控建设, 合理规范自用电管理

通过以上的分析, 可以看出目前对于自用电的两种处理方法各有利弊, 但是在目前外部监管环境不断深化, 内部管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 电网企业自用电管理的正确选择应是从加强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 在符合国家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前提下, 有效考核电网企业的实际状况。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下发《关于国家电网公司税收检查中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文件, 其中明确指出办公用电是企业的实际用电消耗, 电网企业应将此部分用电单独核算, 办公用电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税务部门政策的出台明确了生产自用电管理的正确操作:电网企业生产自用电应当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并进行抵扣并确认营业收入。一方面降低了电网企业税负, 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 但另一方面也对电网企业的精益化管理提出了要求, 企业应当从以下三方面提升管理水平:

1. 摸清现状, 加强对电网企业自用电实现表计管理。

根据电网企业办公设施、营业网点、变电设备数量多, 坐落地域范围广的现状, 加强企业自用电管理首先要对各使用自用电网点用电电量实现准确计量。根据用电性质, 合理确认电价结构体系, 计算实际自用电的金额。

2. 结合预算管理, 制定电网企业自用电标准成本体系。

结合电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合理制定电网企业自用电标准成本体系, 规范管理电网企业自用电成本, 将自用电成本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企业自用电纳入全面预算管理, 既是预算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完整考核, 也有助于电网企业自身生产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有助于加强成本管控, 强化企业节约用电意识,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增加电网企业利润水平。

3. 制定电网企业自用电内部结转办法,

加强自用电与线损的区分, 正确反映电网企业自用电成本。制定合理可操作的电网企业自用电结算办法。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 加强与合理线损区分管理, 实现电网企业自用电信息远程集抄, 实现结算票据信息化流转, 结合系统集成实现电网企业自用电的自动核算。推动统计指标的调整, 在相关统计指标中增加自用电的分类, 使电网企业在上报指标是可以正确区分自用电和实际线损, 使统计指标更趋于完善。

摘要:本文从电网企业普遍存在的生产自用电问题出发, 分析了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结合电网企业实际, 对目前存在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做了深入的分析, 就生产自用电如何处理更能反映其业务的经济实质, 更符合会计准则要求, 同时也符合税务部门的规定进行了分析, 并就其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 从而得出电网企业生产自用电正确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电网企业,生产自用电,研究

参考文献

[1]供电企业生产自用电的处理办法及其经济比较[J].电力技术经济, 2001.

[2]增值税政策解析和操作指南[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3]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 (国税发[1993]150号) .

[4]试论供电企业的线损管理[J].中国电子商务, 2012 (5) .

[5]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税总[2011]25号) .

[6]关于国家电网公司税收检查中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

关于渔业安全生产问题的思考 篇11

一、关注渔业安全生产现状,加大对渔业的投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不断衰退、从1994年始对海洋捕捞业开征8%(原来2%-3%)农业特产税的新税制(个别是地区甚至不管渔业捕捞情况,实行定船包税),对海洋捕捞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实寻上从九十年中期海洋捕捞业进入调整发展阶段(据省水产统计显示:投入海洋捕捞业的机动渔船2001年55205艘、199052人)。国家逐步实施渔船双控指标、伏季休渔、捕捞负增长、清理“三无”渔业船舶、实施渔业船舶报废制度等调控政策。现海洋捕捞业进入转产转业阶段,面临最困难的时期,各个环节的矛盾冲突将更加激烈,渔业行政管理、基础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将面临更大考验,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否则,当不同的问题和隐患与外界因素形成呼应,极易在局部区域失控而频繁发生重特大事故。因此,建议社会各方面应对海洋捕捞渔业更多的关注,各级财政应予以重点投入,有关费税给予减免等,才能确保渔业船舶报废制度和转产转业政策顺利实施,否则将产生更多的新的“三无”船舶,将对渔业安全生产构成更大威胁。

二、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保进渔业生产安全:健全的法治是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必由之路,而最直接和有效战略是对企业实施强制性的执法监督,对高风险产业尤其重要。渔港监督是渔业安全的监督检查机关,其重点职责是监督检查,最重要的环节是渔船进出港签证把关和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加强渔船进出港把关,杜绝因证件不齐、船员配备不够、装载、事故等原因出现船舶质量问题的不适航或在恶劣气候下出海生产,真正起到把关的作用。但目前我省对渔业安全监督的行政执法仍很弱,尚未对不法分子形成威慑力。体现在1、渔业船舶进出港签证率低:平均每年全省渔监仅办理不到10000艘次渔船申请进出港签证。究其原因,从行政管理上看,其一是没有完善的渔港管理,渔船进出港签证难以执行:目前全省除东山大沃和厦门沙坡尾避风坞等渔业港口接近封闭可把关外,大部分渔港陆域是敞开的,渔民自由进、出港,渔监部门实际上无关可把,这也是渔港建管脱节严重突出表现。其二是渔监机构站点、人员编制太少:据普查统计全省现有的渔港数336个,经农业部认可的渔港有114个,目前全省沿海渔监机构仅36个,客观上给渔民办理渔业船舶进出港签证带来不便;另外目前我省沿海渔港监督人员总共有150多个人,其中部分同志还兼职小型渔船检验;而2000年沿海渔船普查有54558艘,经清理现有纳入管理的渔船27443艘,如果这些船舶都来申请办理进出港签证,渔监人员根本无法应付监督检查业务。2、实施现场安全监督检查难度很大。由于我省成规模的渔港陆域是敞开,大部分无法实行封港检查,要到渔港水域外进行现场监督检查,不但增加渔监机关检查经费,更增加安全检查的难度。当前不法的渔民暴力抗法、自残抗法事件时有发生。全省渔监船船员还没正式建制,没有专项经费保证,难以进行经常性的现场监督检查。近两年,全省仅有的7艘监督艇,即使每艘船平均数150天/年,已满负荷转,总检查渔船数仍有限。3、当前渔监、船检的行政行为难以按规范要求履行,特别是渔船检验技术要求和船员培训考证要求。我省渔船质量和船员文化素质的现实情况与规范要求相距甚远;另一方面在船员培训的职责权限不明确,难以适从。

因此,当前亟待创造条件对渔港实施封闭管理,最起码从一、二级渔港开始。今后从渔港规划、设计、建设中就要为今后的渔港管理打好基础;同时应在60%以上渔港或300条以上船舶的区域均设置渔港监督,全省应该有180个左右的机构,至少需要增加300个渔监人员,增加8艘监督艇,形成有效监督力量,从而促进渔业生产安全。

三、对海洋捕捞业实施高保障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洋捕捞业本属高成本、高风险的产业,实行高保障政策是对产业特性的要求,也是保障此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1、对船舶实施强制保险的政策:在现实中,目前我省渔业船舶承保面低于2%,就是说绝大部分船东并未履行其义务,一旦事故发生后,肇事者逃跑屡有发生,船东无法恢复生产,无法偿还其债务,无法为死难的雇工提供善后抚恤金的赔偿金,更无变为造成第三者损害进行赔偿,导致很多的社会问题发生,直接影响渔区社会的安定和稳定。因此各级政府对船舶实施强制保险的政策。具体从渔业生产角度来看,渔业船舶应从大功率渔业船舶开始逐步实施强制保险政策,尤其对雇佣船员的雇工责任和第三者碰撞责任实行法定保险,使船东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同时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2、完善抢险救助制度:随着渔船高功率化,渔船生产往外海拓展,渔业电讯发展较快,加强了海陆之间联系,要求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投入更多资金,从预警通讯、信息处理、救生船艇、指挥调配、网络建设等完善渔业抢险救助系统。同时,目前应成立专项救助补助基金,鼓励沿海渔民互救互助。

四、强化渔民自我保护意识和管理组织:

生产问题 篇12

生产—库存问题是一个多阶段决策问题,属运筹学中动态规划所研究解决的范围。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是求解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最优化方法。20世纪50年代初由贝尔曼(R.Beliman)等人在研究多阶段决策过程(multistep decision process)的优化问题时,提出了著名的最优性原理(principle of optimality),把多阶段过程转化为一系列单阶段问题,逐个求解,创立了解决这类过程优化问题的新方法—动态规划。其数学模型为:

其中:R效益总和,rk(xk,uk)为阶段效益,xk+1=Tk(xk,uk)为状态转移方程,xk各阶段状态集合,uk为各阶段决策集合,k为阶段变量。

1 生产—库存问题所涉及的因素

生产—库存问题是企业在生产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所谓生产—库存问题,就是一个生产部门在已知生产成本、库存费用和各阶段市场需求量的条件下,如何决定各阶段的生产量,欲使计划期内的费用总和最小的问题。我们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决策各阶段的生产量,若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可以降低成本,但当超过市场的需求量时,就会造成积压而增加库存费用,但如果按市场的需求量来安排生产,也会出现由于开工不足或加班加点造成生产成本的提高。由于生产—库存问题涉及的因素较多,用数学模型在求其解时其计算非常复杂,这对于解决生产—库存问题的工作者或决策者来说,无论是理论计算或实际应用都会带来很多的困难和不便。下面先列出在生产—库存问题中所要考虑到的因素并用变量表示:

1)生产计划期分为n各阶段,即k=1~n;

2)最初的库存量x0;

3)各阶段市场的需求量dk;

4)各阶段生产单位产品的消耗费用Hk;

5)各阶段单位产品的库存费用Fk;

6)各阶段的仓库容量mk;

7)各阶段的最大生产能力bk;

8)各阶段生产的准备费用Ck(若产量=0,则Ck=0)。

9)计划期末库存量x00。

生产—库存问题就是要解决:在所处条件和要求的约束下,如何决策各阶段的生产量,使得既满足各阶段市场的需求量,又使计划期内总的费用为最低的目标。

2 程序及命令

生产—库存问题所涉及的因素较多,将所有因素都考虑在内,基于Matlab软件,给出求解程序及运行命令。先建立如下六个m文件:

1)状态变量xk为阶段k的初始库存量,由于x0与x00是已知的,于是问题是始端末端固定的问题,其约束条件为:0≤xk≤Min{mk,dk+dk+1+…+dn+x00}。

所建立的m文件为:

2)决策变量uk为阶段k的生产量,其约束条件为:Max{0,dk-xk}≤uk≤Min{bk,dk+dk+1+…+dn+x00-xk,mk-xk+dk}。

所建立的m文件为:

3)状态转移方程为:xk+1=xk+uk–dk,

建立第三个m文件为:

4)各个阶段的效益为:

建立第四个m文件为:

5)建立第五个m文件:引入参考文献[1]第184页文件dynprog.m并作如下修改。

将第一行:function[p_opt,fval]=dynprog(x,DecisFun,ObjFun,TransFun)修改为:function[p_opt,fval]=dynprog(x,x00,d,m,b,H,F,C,DecisFun,ObjFun,TransFun);

第十六行修改为:u=feval(DecisFun,k,x(i,k),d,m,b,x00);

第十八行修改为:tmp=feval(ObjFun,k,x(tmp1(i),k),u(j),d,H,F,C);

第二十六行修改为:u=feval(DecisFun,ii,x(i,ii),d,m,b,x00);

第二十八行修改为:tmp00=feval(ObjFun,ii,x(t mp10(i),ii),u(j),d,H,F,C);

第二十九行修改为:tmp40=feval(TransFun,ii,x(tmp10(i),ii),u(j),d);

第四十五行修改为:tmpf(i)=feval(ObjFun,1,tm px(i),tmpd(i),d,H,F,C);

第四十九行修改为:tmpx(i)=feval(TransFun,ii-1,tmpx(i),tmpd(i),d);

第五十四行修改为:tmpf(i)=feval(ObjFun,ii,tm px(i),tmpd(i),d,H,F,C)。

6)为包装程序所需,再建立第六个m文件:

将以上六个m文件保存在Matlab的work中,在求解实际问题时,先在Matlab运行窗口中设定参数:生产计划期分为的阶段n;最初的库存量x0及期末库存量x00;各阶段市场的需求量d=[d1,d2,...,dn,x00];各阶段的仓库容量m=[m1,m2,...,mn,x00];各阶段的最大生产能力b=[b1,b2,...,bn,0];各阶段生产单位产品的消耗费用H=[h1,h2,...,hn,0];各阶段单位产品的库存费用F=[f1,f2,...,fn,0];各阶段生产的准备费用C=[c1,c2,...,cn,0]。

然后输入命令:

运行后,p_opt有四列输出:第一列为阶段序号;第二列为各阶段初的库存量;第三列为各阶段的最优生产量;第四列为各阶段的费用。在fval输出中显示了计划期最优决策的总费用。

例如:某企业计划初期产品的库存为2个单位,欲进行六个月的生产计划件,要求计划期末库存为1个单位;据预测每个月的最大生产能力分别为:8、7、8、5、6、7个单位,需求量分别为:5、3、2、6、3、7个单位,最大库存容量分别为:15、12、7、8、10、9个单位,生产费用每单位分别为:3、2、5、4、3、5千元,生产所需的准备费用分别为:2、3、1、4、3、2千元,每单位的库存费用分别为:0.005、0.004、0.005、0.002、0.003、0.002千元。求使总费用最小的最优生产计划。

在Matlab运行窗口中输入参数:

输入运行命令:

运行命令后,输出结果为:

所得到的最优决策为:第一、三、五、六各月分别安排生产6、8、4、7个单位,其余月份不生产;最少费用为67(千元)。

3 结束语

以上所建立的m文件较多,其目的能够对实际应用者提供方便。生产—库存问题不仅生产经营部门会遇到,在商业中的采购营销部门同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只需将投入生产的固定和变动成本变为采购商品的固定和变动成本即可应用于实际;企业在市场经营中追求利润最大和成本最低为主要目标,解决生产—库存问题能够使企业减少成本,增加货币的流通性,为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提供了最优决策,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文章中的源码及程序均在Matlab6.5.1中通过验证。

参考文献

[1]胡良剑,等.数学实验一使用MATLAB[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杜,2001.

[2]赵静,但琦.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杨民助.运筹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二八效应下一篇:语文教学想象力培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