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能力和专业情意

2024-07-24

知识、能力和专业情意(共6篇)

知识、能力和专业情意 篇1

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等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资源优势相关。地方高校大多定位为教学型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就成为其教育改革的方向。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特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根据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原则

我国高等教育分为3种类型,即“研究型的综合性的,大体是我们国立的重点大学”、“应用型的专业性的,主要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包括一般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和“职业型的技术技能性的”[1]。工商管理类专业本质上属于应用型专业,其教学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应用型知识的获取以及具体专业技能的训练,目的在于通过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并创造性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应用型教育思想强调面向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思考,以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解决教育活动的技术、技能和方法问题,而实现教育思想指导和服务实践的功能[2]。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懂经济、专管理、擅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具有专业分析、决策和管理才能,在各行业中面向基层、企业实践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基于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贯彻4个方面原则。

1.1 以学生为本原则

应用型教育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是学校教学的主体,要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本”包括2层含义:第一层是“以学生的学为本”为基础,即以学生需要为中心,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结合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开展。第二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目的,重点放在学生基础能力的形成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知识信息的分析及综合运用能力。

1.2 以应用为导向原则

应用型人才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方向的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下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应付未来知识性、信息性、全球性的商业环境,市场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规格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既是实用性的、切实的社会和道德层面的行为教育,又是专业教育行为,是“一种具备教育性的职业训练”[3]。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专业方向设置、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都应考虑职业实践的实际要求,以应用为导向,培养职业转换能力为主线,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1.3 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的原则

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其服务的地域范围不同,地方高校因为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各类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重任,其人才培养的地域特征十分明显。作为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直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补充和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结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和建设应依据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强化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1.4 以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原则

应用型人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价值主要体现于对知识的集成转化及综合应用[4]。国家教育部文件提出人才培养要遵循“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指导精神。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为出发点,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知识是基础,外化表现为能力,内化形成素质。培养方案的总体构型既要考虑学生应获得的知识结构与框架,又要考虑学生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通过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最终为社会提供宽厚基础、专通兼备的合格人才。

2 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

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各专业的教学体系以能力为中心,以“应用”为特征基础,其知识结构应突出“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宽口径”就是加强通识教育,工商管理类专业不仅要具备工商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人文知识等,使学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宽广的就业前景;“厚基础”就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牢固,给学生一个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形成相应的专业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适应能力。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包括3块:理论知识、通用知识和职业知识。理论知识是基础,通用知识是保障,职业知识是依托。

2.1 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是概括性强、抽象度高的知识体系,具有系统的内容体系和知识范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理论知识包含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两块。学科知识是指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知识包含与管理类专业有关的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共通的。专业知识是指专业性核心课程,即本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真正体现专业的独特性,只有掌握核心知识,才能发挥专业特长,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知识因专业不同而有所差异,除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沟通等共通知识外,还包括各专业自身的核心知识。

2.2 通用知识

通用知识是普通高等学校所有专业学生都应掌握的基础性知识,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职业需要的非专业工作能力。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通用知识包含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法律知识和工具技能知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包括政治理论课和身心健康教育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大学语文、艺术文体、社交礼仪、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等知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法律知识包括经济法、经济合同法、国际商法等知识,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工商管理活动必备的法律知识和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工具技能知识包括外语、数理、计算机等应用性知识。

2.3 职业知识

职业知识是围绕理论知识在具体职业岗位运用而形成的实践知识,针对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与职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职业知识主要通过模拟企业实战环境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验和综合实训,以及到各类企业的实地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将所学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模拟实验、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等。

3 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结构

能力是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每个人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发展相应的能力[5]。能力结构的构建与知识结构紧密相关,同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必须考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岗位的竞争与拓展迁移。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分析基础上,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结构划分为专业技术能力、通用技术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

3.1 专业核心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紧密相关,总体反映学生在特定职业岗位上具有的专业业务能力,它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计划控制能力等。决策能力指对具体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根据既定目标认识现状,预测未来,决定最优行动方案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指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计划控制能力指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进行谋划和安排,并通过信息反馈对计划执行过程监督和检查,运用各种措施纠正偏差,保证计划正常进行的能力。

3.2 通用技术能力

通用技术能力主要反映学生在工作活动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它强调适应性和规范性。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通用技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已经发生并归档的信息和正在进行采集、制作的信息,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和数据记录等进行科学分类、分析、整理和设计,以满足实际需求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指在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的过程中,能够用词准确,结构妥贴,逻辑清晰表述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3.3 社会发展能力

社会发展能力主要反映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容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它强调迁移性。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指面对职业变动和岗位转换所具备的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应变能力。学习能力指运用科学和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和钻研与职业相关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会学”。创新能力指在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的能力。

4 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素质结构

爱因斯坦在《教育论》中说:“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里所指的“教育”,即在教育中养成的东西,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素质”。素质在知识的积累中形成,并在知识的创造中体现出来[6]。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素质结构同样是基于其知识结构而构建,具体包含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

4.1 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指在所从事的职业或承担的专业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本质属性是职业性。对学生而言,指将来成为管理人才所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熟练程度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同时也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创新潜能等。专业素质是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重点在如何去“做事”。

4.2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指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即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人的气质和修养。人文素质包括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等。与专业素质不同,人文素质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即人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主义,重点在如何去“做人”。

4.3 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指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它是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得以建立和提高的基础。身体素质指人的体格和精力的统称,对学生而言,指具备健康的体格,充沛的精力,对日常工作压力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良好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心理素质指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对学生而言,指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乐观稳定的情绪,勇于探索的精神,能够正确认知自己和他人,善于与人交往等。

5 结语

工商管理类专业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专业本质属性出发,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运用应用型教育理念,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3个层面,合理整合课程体系,从而构建科学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摘要:通过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分析,提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应用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的,以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为出发点等4项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关键词: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05(12):4-6.

[2]赵纯均,雷曜,杨斌.中国管理教育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1-45.

[3]李宇红,温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教育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6(S1):55-57.

[4]刘克宽.优化知识、强化能力、内化素质:地方本科学院应用型人才结构与培养模式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51-53.

[5]沈波,李岩.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设计原则思考[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46-52.

[6]刘承华.素质与知识的关系及其在教学中的意义[J].教育与现代化,1997(1):28-32.

知识、能力和专业情意 篇2

寇翠花老师,女,1975年10月出生,大专学历,1995年8月参加工作,2000年9月评聘为小学二级教师。该同志具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观,人才观。培养会学习、会生活、会思考、会做人的学生是她的追求目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是她的教育箴言。

她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较真实的理论基础学科知识。该同志从教20多年来,一直不停的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追求、探索。先后参加了班主任培训、初中级计算机培训、继续教育、教育技术培训、国培计划、教师研修班等。不断充实自我,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该同志教学经验丰富,一直是我校数学学科公认的数学教学骨干,曾获得县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县级优质课等荣誉。

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形成了自主互助型学习课堂的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效果评估均为优秀。

特此证明。

朔州市平鲁区实验小学校

知识、能力和专业情意 篇3

一、教师专业情意的涵义

教师这种特定的心理存在状态, 表现在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方面。

“专业理想”的核心是对学生的爱, 包括诸如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等方面内容;具体的是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精神。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师德”。

“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 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 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 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 包括理智的情操和道德的情操两个方面。

“专业性向”是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人格特征, 或者说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随着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 人们教师的自我意识或自我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

二、“阳光心态”的具体表现与要素

“阳光心态”是积极心理学界在调适心态方面的多年研发成果。她具有积极、知足、感恩、乐观开朗的心态, 具有温暖、热烈、大公无私等特征, 主要体现在积极心理学的六类“核心美德”理论:智慧与知识、勇气、人性、正义、节制、超越。

三、“智慧型教师”专业情意的构建

“智慧型教师”的专业情意的构建必须具有“阳光心态”, 阳光的教师才能培养阳光的学生, 只要有了阳光的教师和阳光的学生才能拥有阳光的教育。“智慧型教师”的专业情意从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方面进行构建。

总的说来“智慧型教师”的专业自我必须具有高尚人格。尤其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最大, 因为教师自身的人格处在整个德育过程的最前沿, 教师人格风范的辐射驱动着学生塑造高尚而完美的人格。

四、“智慧型教师”专业情意的培养模式与修炼策略

(一) 要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 以阳光的环境培养阳光的心态

对于“智慧型教师”的培养也要讲求“环境育人”。从大的层面上, 是整个社会要给予教师一种正面的支持, 让教师切身体会到专业自我的价值感和认同感。从小的层面看, 是教师所在的学校, 创建一个融洽和谐、充满人性关怀、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这是培养“智慧型教师”的公民性、公平、爱、开明等品质的潜在课程。

(二) 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 走向高尚的专业境界

在教师的成长过程当中, 始终指向一种高尚的专业境界, 能够增加“智慧型教师”成长的内驱力。教师的自我控制、谨慎、善良、诚实等品质, 都是教师内心存在的, 具有主观能动性, 只能加强自身的修养, 来提高。

(三) 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的拓展训练

一个阳光的团队, 一种阳光的人际关系, 有助于“智慧型教师”专业性向的修炼。有针对性地组织不同性格类型的教师进行拓展活动。

1.为提高智慧型教师的英勇、坚毅、活力等品质, 可以开展攀岩、登山、野外军事拉练等活动。

2.为提高智慧型教师的审美、幽默、智慧、创意品质, 可以举行博物鉴赏、趣味辩论、游览创作等活动。

3.为了增强智慧型教师“宽恕和怜悯”、“谨慎”、“感恩”等品质, 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参加慈善活动等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很多专业情意的素质, 通过活动才能得以培养, 而且活动有益身心健康, 减轻工作压力, 是培训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 “智慧型教师”的专业情意的构建, 我们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阳光心态”各种品质来进行研究。本文探讨的一些智慧型教师培养模式以及修炼策略, 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应有待今后作出系统的探究。只有对“阳光心态”各方面的“核心美德”进行细化, 才能有利于“智慧型教师”专业情意的培养, 而培养模式和修炼策略, 也要跟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要结合学校的内涵发展, 配合学校的特色发展, 构建有特色的“智慧型教师”培养模式和修炼策略。

参考文献

[1]《个性力量和美德》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CSV) .2004年.

[2]王淑芬.论教师专业情意及其培养[J].江苏教育研究, 2010 (34) .

[3]韩慧宇.中小学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 第25期.

知识、能力和专业情意 篇4

同志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评价意见

同志坚持党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

该同志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按照课程改革要求,能够结合学科特点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为学生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开设专题知识讲座等课外活动。

总之,该同志专业知识和能力符合高级教师相关要求并能胜任高级教师的职务。

中学

2014

知识、能力和专业情意 篇5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将人的需要主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础、最底层的需要, 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安全需要是比生理需要更高一层次的需要, 包括可靠的职业、稳定的生活、人身的安全、医疗的救助等方面。归属与爱的需要, 是要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要求得到友伴、家庭、团体及社会的接纳与认同, 是对亲情、爱情、友情的需要。尊重需要, 是人对自我尊严和价值的追求, 包括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对自己尊重的需要, 包括个人实力的不断增强、自主独立、取得成就以及获得他人赏识等。这种需要的满足能够增强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反, 则会产生挫败感、自卑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是个体希望发挥自我最大的潜能, 不断完善自己, 实现自己理想与抱负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抽象的心理需要具体化, 提出需要是人的动机和行为的源泉。

二、教师专业情意的内涵和学前教育本科男生专业情意的现状

(一) 教师专业情意的内涵

对于教师专业情意, 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和沉淀的一种情感倾向, 它包括教师对待教育的意识、态度和专业精神”, 还有的认为“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专业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教师专业化成熟境界意味着专业情意的健全”。教师的专业情意亦可理解为教师个体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生命的一部分, 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认同感, 愿意终身奉献于教育事业。它是在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形成的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 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可见专业情意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灵魂, 是发展自我的根本动力。

(二) 学前教育本科男生专业情意的现状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 学前教育本科男生专业情意培养源于主体学业需要的满足, 特别是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提升其专业情意的动力源泉。然而由于各种原因, 学前教育本科男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 不仅缺乏专业安全感和归属感, 专业成长得不到满足, 而且专业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自我实现也很难, 由于这些主体学业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尊重, 造成学前教育本科男生学习被动消极、动力不足, 专业情操低迷, 专业信念不坚定, 专业态度不端正, 专业自我缺乏等诸多问题, 大多在毕业时纷纷改行。

三、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学前教育本科男生专业情意提升策略

(一) 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 激发专业情感

1. 创设人文的班级氛围

班级氛围影响着学前教育本科男生的专业学习和情感体验, 要激发专业情感, 就要创建班级的人文氛围。在班级的日常活动中, 应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 鼓励他们主动地参加班级建设和各种集体活动, 这样就会使他们感受到认可与接纳, 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滋生专业情感。另外, 要多渠道加强男女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和情感交流, 感觉班级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他们在这里获得友谊、关心与帮助, 对班级产生归属感, 否则会感到孤独和被边缘化, 不利于专业情感的形成。

2.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满足学前教育本科男生归属和爱的需要, 师生关系要民主、平等, 教师要积极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 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懂得他们的主体需求, 考虑他们的心理, 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 引导他们实现自己的潜能,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支持、爱与温暖, 这样就会使他们产生归属感, 愿意在这里学习和生活, 逐渐从心底滋生对专业的好感。

3. 改变重女轻男的招生模式

目前, 许多学前教育本科班级男生太少, 强烈的性别压力导致男生在班级中很难确立自己的归属感, 造成对专业迷茫、厌烦甚至放弃。针对这种现状, 可以适量扩招男生, 达到一定数量可独立编班、专门培养, 这样可以缓解他们的焦虑感, 增加专业归属感和安全感。

(二) 满足认知和专业成长的需要, 坚定专业信念

1.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满足他们认知和专业成长的需要, 学校应充分考虑男生的性别特质与潜在优势, 实行多元化的课程设置, 可适当增加体育、数学及维修方面的课程比例, 或者提供选修课, 增加器乐、球类、游泳、柔道、跆拳道等课程, 男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去选修, 用以替代和免修他们学起来有压力有困难的课程。这种考虑男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课程设置, 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 增强其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而坚定其专业信念。

2.实行差异化教学

根据男生特质, 实行差异化教学, 能使其真正体验到专业的乐趣, 焕发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活动中, 不要以衡量女生的标准来要求男生, 评判男生专业学习过程的得失、质量的高低、目标达成的程度。不可让男生使用女性用语、腔调以及做出女性的神态表情动作, 不可让男生夸张地模仿幼儿的神态、举止和表情, 应激励他们发展男性特有的教育风格等。

3.增加专业实践活动

专业实践活动可以加深他们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坚定其专业信念, 所以高校应为学生提供多种观摩及实习教学活动的机会, 特别为男生提供更多观摩男教师教学的机会, 尽可能将男生集中安排在有男教师的幼儿园实习, 使之从中感受专业价值和意义, 有利于男生由角色认知向角色移情过渡, 从而坚定其专业信念。

(三) 满足尊重与认可的需要, 端正专业态度1.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一要引导舆论正面宣传, 提升男幼儿教师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人们对男幼儿教师持支持、认可与尊重的态度, 会让他们体验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会加深专业情感, 端正专业态度。二是要提高学前教师待遇, 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良好的社会支持与尊重环境会使他们产生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乐于将自己奉献给学前教育事业。

2.重视学前教育本科男生专业特长的培养

重视男生特长是满足其尊重需求的重要体现, 教师培养机构应尊重其特质, 凸显与强化其“个性阳光开朗、擅长体育运动、熟练掌握电子设备及相关软件、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等优势, 这会让男生感受到他人的赏识、认可与尊重, 使男生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 产生自信、自强、自立, 逐渐转变学习态度, 滋生对学前专业的好感。另一方面, 由于是自身的特长和闪光点, 易产生学习兴趣, 快乐地学习,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才能和潜力, 更好地展示自我, 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满足感, 并因此产生强烈满足自尊。

(四) 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健全专业自我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前教育本科男生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期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所以要为他们提供平台,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诸如社会调查、座谈讨论、文艺晚会、社团郊游等多种活动, 让他们参与其中, 展示聪明才智, 实现自我。另外, 鼓励他们参加一些有利于他们专长发展的学校社团活动, 如篮球协会、武术协会、轮滑协会、围棋协会、书法协会、绘画协会等, 让他们尽情地展示才华和魅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实现自我价值, 这样才能使其体悟到成功和自我实现的快乐, 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成就的人, 从而提高专业自我意识和能力。

2.增加专业技能竞赛, 展现男生特长

学前教育本科男生渴望能够发挥所长、展示自我, 可以开展与男生强项相关的专业技能竞赛, 如信息技能素养大赛、网页制作大赛、书法大赛、专业知识竞技大赛, 让男生的特长“秀”出来, 尝到成功的甜头和获奖的喜悦, 从而增强自信心, 不断提高自我, 展示自我, 逐渐实现自我价值, 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文雪.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养成[J].当代教育科学, 2010, (9) .

知识、能力和专业情意 篇6

在日语学习中, 关于作为表达『モダリティ』的表达形式之一的终助词 (1) 的研究, 特别是以“か”和“ね”为中心的研究是十分多见的。但是在先行研究中, 关于如何捕捉有关人的情意的表达并没有作详细的涉及。

2. 学术史研究

有关于终助词的定义及其功能, 松本有“文の終わりにあって、文を完結させ、同時に感動、禁止、疑問、反語、願望、強意などの意味表す助詞” (『日本文法大词典』p316) 这样的记述。终助词蕴涵着一定的文法作用。在语法边县上, 文章的表现手法和组成要素通过和终助词的搭配, 形成了不同的多种形式意义的表达。通过『モダリティ』同终助词“か”和“ね”的对比分析, 更好地掌握日语文化中对于情感表达的手法。

3. 注释

3.1 接续法

3.1.1

(1) 奥さんは室田さんの奥さんにあの写真のことを聞いていましたね。 (松本清張—『ゼロの焦点』)

(2) たといお母さんにでも言えば, 只ではおかない、そうしたら命はないよ。いいか、わたしの言いつけをお忘れでないよ。 (小泉八雲—『雪女』) 。

在接续法中, か同ね都可以接在句末的动词、形容词、助动词的终止形及体言、副词、助词的后面。

3.1.2

(3) あんな者、どこで泊まるやらわかるものでございますか、旦那様。お客様があればあり次第、どこにだって泊まるんでございますよ。今夜の宿のあてなんぞございますものか。 (川端康成—『伊豆の踊子』)

(4) この方のかすりは民次と同じ柄だね。ね、どうだね。同じ柄じゃないかね。 (川端康成—『伊豆の踊子』)

但是在“か”的用法当中“形容动词以及形容动词活用型动词以词干接“か”。助动词“だ”除了‘誰だか (どこだか) わからない’之类的用法之外, 一般不可以后接か”。 (2) 不可以像例 (4) 中第二个“ね”那样, 独立在句子中充当语言色彩。此时的“ね”做“间投助词”讲, 既可以接在句末, 又可以接在文节的末尾。在例句 (5) 中, “ね”做中顿助词讲, 接在各句中句节的末尾调整语调, 强调引起对方的注意。

3.1.3

(5) 落下傘部隊が降りるじゃないか。 (大岡昇平―『野火』)

(6) 人の困っているのを、どうしてだまって見ていられ (6) のようか。 (3)

か多与“ことか”、“ものか”、“では (じゃ) ない”搭配, 表达反问、责问的口气。而相对来讲“ね”没有此类固定用法。

(7) ここで遠慮はいらないからね。 (4)

此处的“からね”用于句尾时, “から”也是终助词的用法。

3.2 词意

3.2.1

(8) どんなにうれしかったことか。

多么高兴啊! (5)

(9) じいさんのいる家ならいいね。

还是有爷爷在的家里好啊! (川端康成—『伊豆の踊子』)

(10) 窓にみごとなできばえだね。

做得真好啊!

这里出现的“か”和“ね”都同样表达了感叹的语气。在这一用法上语境的不同还可以体现出惊讶、赞美、佩服或是意外等的心情。

3.2.2

以上是作为终助词的か和ね在词义方面的胡同的层次,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か”和“ね”是可以互相替换使用的。但在下面例子中, 替换则会改变句子的本意。

(11) 悩みの果てにここの断崖から身を投げたのではあるまいか。 (松本清張―『ゼロの焦点』)

(12) この方のかすりは民次と同じ柄だ (a.) ね。 (b.) ね、どうだ (c.) ね。同じ柄じゃないか (d.) ね。 (川端康成—『伊豆の踊子』)

(13) どうも、これはいかん。いかれとるね。 (井伏鱒二―『遙拝隊長』)

(14) では、だれが本田に杉野なぶの仮名と、彼女の住所とを教えたのか。 (松本清張―『ゼロの焦点』)

例 (11) 中か接在否定后面升调以征求对方同意, 而实际已流露出“事实正是如我所讲的那样”这种语气。多以“ないか”、“う (よう) か”、“う (よう) では (じゃ) ないか”的形式出现。例 (12) 共有4个“ね”:a.表轻微断定;b.表感叹、催促, 切分语句;c.表征求对方的意见, 以得到对方对自己叙述的肯定;d以否定判断, 在锯末缓和语气。

3.2.3

(15) そうか、なるほどね。これが『三里』だったか。 (宮本百合子―『播州平野』)

(16) 嘘を言ったりするもんか。 (黒島伝治―『渦巻ける鳥の群れ』)

(17) 煙草さえやめられたらねえ。

(18) 先生がいらっしゃるとねえ。

(19) あのねえ、あれがほしいんだけど。

除3.2.1, 3.2.2介绍的相近或相抵的词义以外, “か”还有自问, 有时也带有感叹的语气。如例 (17) (18) , 用于“たらね”“とね”句末时可以表示愿望。例 (19) 中, “あのね”用于句首, 整个相当于一个感叹词, 用以促使对方注意听。

3.3 其他

通常情况下, 我们判断一个人说话的语气在于他说话的语速和语调。而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终助词所能反映的语言效果。“か”升调的情况下多是指表达疑问或者是反问。而有明显的降调, 是为了引起注意或表达斥责的语气。特别上是在强调责难职责的时候, 说话人的情绪是非常明显的。

4. 结语

通过分析, 多组例句的比较及对か和ね这两个终助词的深入理解, 我们能够看出,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 尽管终助词只是对于原有所追附词的追加, 但也着实为文章增加了语气色彩, 丰富了文章的情感, 活化了人物的感情世界。同时我们也能注意到, 终助词所追属的词、句及语言环境等也决定了语言感情的起伏。所以, 更好地理解终助词的用法及用意扩展, 可以辅佐我们更深切地体会日本原著的文学魅力, 也为以后的写作及会话用语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摘要:终助词是接在句末或文节的末尾, 表示感叹、疑问、禁止及其他种种语气的助语。其在句中表达的情意各有轻重。通过“か”和“ね”对比发现起关联及差别, 并掌握终助词在文体表达中的实际用法。

关键词:“か”,“ね”,终助词,『モダリティ』

参考文献

[1]刘笑明.日语语法学研究新解[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2]皮细庚.新编日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3]张国强.日语助词和助动词用例[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图书馆知识共享下一篇:地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