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学术论文

2024-06-08

文学类学术论文(精选12篇)

文学类学术论文 篇1

晚唐文学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论文与专著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 而且在研究思路、材料、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特色。仅我自己所能看到的论文数量已达两百余篇, 下面我就以自己所能看到的论文, 对争议较多和悬疑较大的地方, 做一个综述。

在诗歌方面, 主要集中在一些诗人的生平事迹考略上和一些诗歌作品的考略上。关于生平事迹考略, 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卒年考辨、交游考辨、官宦仕途考辨、学习背景考辨, 甚至是某一诗人人格气质形成原因的探析等。这些作家既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大家”如李商隐等, 也包括一些不被我们所注意的“小家”如崔致远、鱼玄机等。如, 关于女诗人鱼玄机的死因问题, 就存在一些争议问题。曲文军的《女诗人鱼玄机考证三题》, 否认了《中文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历史人物词典》等把鱼玄机的卒年定于“公元871年之前”或“公元871年左右”, 而以晚唐人皇甫枚的《三水小牍为》为依据, 认为鱼玄机杀婢女绿翘是在咸通戊子年, 即公元868年, 也就在这一年的秋天, 鱼玄机被京兆尹戮杀;樊忠梨的《鱼玄机死因新辩》, 认为细考唐代法律, 鱼玄机杀婢是不会被判处以死刑的。而鱼玄机之所以被安排这种“被戮”结局, 是受《三水小牍》、《北梦琐言》这两部小说的影响, 是由小说作者意图以及社会需求决定的;马晓霞的《鱼玄机悲剧成因探析》, 主要探讨了造成鱼玄机悲剧的四个思想矛盾方面等。

在诗歌作品方面, 主要包括一些诗歌作品的辨伪、辑佚考辨, 诗集版本考略, 对某一具体诗歌作品的考析, 对一些诗歌作品的诗风或诗歌特色的成因和辨证等。如其中争议较多的有李商隐的无题诗。杨柳的《如何确解李商隐诗—评近年来研究李商隐诗的一些问题》一文, 先指出了一些作家对李商隐诗的研究偏重分析而疏于考证, 导致对其诗的谬误与曲解;赵佳的《李商隐无题诗的三点解读》, 从无题诗的总主题、蹙金结绣与埋没意绪、无题诗有无寄托的三个方面, 对李商隐的无题诗做了解读, 认为无题诗的总主题就是爱情阻隔;申秀云的《李商隐无题诗爱情说置疑》, 则认为无题诗是诗人杰出地运用了芳草美人的传统抒情手段表现个人情怀的抒情之作;申明秀的《不拘一格解〈锦瑟〉破解李商隐无题诗难读之谜》一文, 侧重从李商隐那颗异乎寻常的敏感、深邃、复杂而独特的心灵出发, 试图突破李商隐无题诗的阅读障碍, 即作品内涵的繁复合作品表达方式的隐晦。

在词方面, 主要集中在一些词人的生平事迹考略上和一些词作的考略上。因此在晚唐时期所涉及到的词人词作研究和所产生的悬疑问题也只主要集中在温庭筠和《花间集》。如孙光宪在《北梦琐言》里所载温庭筠代令狐绹作《菩萨蛮》词一事, 学术界是采取信从态度的;王辉斌有《温庭筠代作说献疑》对此提出了若干质疑, 而谭庄、赵薇又有《温庭筠代作事释疑》一文, 对王辉斌所持的理由进行逐条商榷考辨, 认为温庭筠代作事是可信的;又如张富华的《“花间词”评价质疑》一文, 对游国恩等人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把《花间词》说成是“在词的发展史上形成一股浊流, 一直影响到清代常州词牌”是持不赞同的态度的, 认为“《花间集》绝大多数词作的思想内容健康, 艺术表现手法值得借鉴”。

在散文方面, 也主要集中在一些作家的生平事迹考略上。其中主要集中在罗隐和皮日休上。如关于罗隐“十次不第”的说法, 是《吴越备史》一书首创的罗隐“凡十上不中第”之说, 林启兴的《罗隐“十举不第”与晚唐科举》以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是“罗隐考十余次不第”, 而并非罗隐恰好考了十次而不第;李最欣的《罗隐“凡十上不中第”之说辩证》, 指出《吴越备史》或者是误解了罗隐是“十年的含义”, 或者如罗隐自己的诗句一样, 是取其整数。罗隐一生应举的次数, 如罗隐自己所说, 是十二三次, 今日引用“凡十上不中第”之说的时候, 需要仔细辨正。此外还有李之亮的《罗隐年谱补正》, 陈鹏的《罗隐年谱及作品系年》, 张仲裁的《罗隐入蜀考》, 张一平的《罗隐原名为“罗横”吗?》也对罗隐的生平事迹做了考证, 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小说方面, 主要集中在《虬髯客传》这部小说的研究上, 涉及到小说作品创作的动机和成因过程, 小说作者的确定和考辨, 小说发生的地域考辨, 小说的故事和版本的源流和嬗变, 以及小说的主题或人物形象或艺术特点等。如对《虬髯客传》这部小说的作者, 一直是有争论的, 元末陶宗仪编《说郛》卷三四《豪异秘纂》收入此编, 并题张说撰, 明刻本《虞初志》也题的是张说;南宋洪迈《容斋随笔》, 题杜光庭撰;也有题裴铏撰的。王运熙先生在《〈虬髯客传〉的作者问题》, 认为是张说;程毅中在《唐代小说史话》中, 也认为是张说;宋良宏的《〈虬髯客传〉》作者考》一文, 则在归纳前人的几种看法的基础上, 根据创作动机分析张说、裴铏以及杜光庭等人创作的可能性, 最后得出《虬髯客传》的成书是一个累积性过程, 并且真正的最后者当以佚名。此外还有温庆新、陈宋青的《〈虬髯客传〉之故事及版本衍变新论》, 刘志伟的《古今〈虬髯客传〉研究反思》等文章, 也对这部小说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和研究。

在文学评论方面, 只限于在司空图和《二十四诗品》研究上。主要集中在《二十四诗品》这部著作的作者考辨和真伪考辨上以及司空图的生平和文学思想上。前者有张柏青的《“二十四韵”语境别义—〈二十四品〉作者补正》, 张健的《〈诗家一指〉的产生时代与作者—兼论〈二十四诗品〉作者问题》, 祖保泉、陶礼天的《〈诗家一指〉与〈二十四诗品〉作者问题》, 张仲谋的《〈中国诗学〉讨论〈二十四诗品〉真伪问题》, 何奕、高飞的《比较视野下〈二十四诗品〉新探》等文章。后者有杨福俊的《司空图“妙造自然”观析论》, 刘勉的《司空图〈诗赋〉 (赞) 考论》, 李永平的《司空图〈诗品〉篇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的原型追溯》, 申阅的《司空图“味外说”误解辨证》, 杨家海的《司空图的“全美”思想新探》, 陈道贵的《司空图生平与作品系年三题》等文章。

整体来看, 晚唐文学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宏观综合研究的视野有所开拓, 研究涉及面广。二是对文论、文体和题材的研究不断深入。三是作家作品仍是研究的重点, 论文数量较多, 涉及的作家面较广, 质量上也有很大的提高。但不管是关于哪个方面的研究, 总有存在着悬疑和争议的地方, 有待于我们进行进一步的考辨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吴在庆、亢巧霞:“2007年晚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9 (1)

[2]吴在庆:“2006年晚唐文学研究综述”, 《宁夏师范学院院报》, 2008 (1)

文学类学术论文 篇2

[摘 要]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需要比较系统化的进行知识结构分析,它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也需要配合一定的实践来检验学习成果,汉语言文学的有效学习方法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探索汉语言文学的有效学习方法需要我们对当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这样我们才能够学好汉语言文学。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学习方法;系统化;抓重点;多练习

汉语言文学学习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汉语言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每天通过各种方式使用汉语言,掌握汉语言这门基本的课程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汉语言文学的类型繁多,种类丰富,有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等,针对不同类型的汉语言文学,应该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这样才能够掌握好汉语言。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其他语言或者课程是有共通之处的,比如说,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记忆技巧中,在背诵诗词歌赋时,可以采用一些背诵技巧,譬如英语单词的背诵技巧有词义分析,

联想记忆法,词缀词根的分类记忆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英语单词有许多的后缀,如―tor,或者―er,有这类词缀的单词一般属于名词且,比如work加er后缀变成worker,就从动词变成了名词。

类似英语单词这种单词分类,后缀等的记忆方法也可以运用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

汉语言文学的有效学习方法要在学习经验中,多加总结或者套用一些其他科目课程的学习技巧。

另外,在学习汉语言中,针对字词的学习可以通过形声字或者句子等来帮助记忆和学习。

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些困难是可以通过变通来解决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要注重技巧和方法,要提高学习效率或者掌握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就必须要下足功夫,探寻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要系统化

汉语言文学主要由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组成,汉语言这门课程的学习强调系统学习,要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首先要把汉语言的内容,模块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在脑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架构,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的衔接和记忆。

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在编排上一般会按照基础到提升部分,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必须要按照基础――提升,这样的顺序,系统化学习是能够全面地掌握整体知识,系统化学习还讲求对知识的衔接,

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对后面较难的部分是关键的,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进一步学习更深的部分,汉语言系统化学习就要求不能够遗漏任何知识模块,否则系统化学习就不完整。

汉语言文学的组成成员中,相对比较基础的内容,比如汉字或者词组,要完整地掌握这部分级别较低的组成成员,就像英语学习中,单词是基础一样,没有单词就没有完整的句式和文章。

认识到课程的系统性,然后明确学习顺序,知识的结构,学习中才能在脑海中形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蓝图,汉语言系统化学习就必须对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然后才能够打好基础,以便后续学习中将知识模块串联起来,把相关的知识系统化地联系起来。

系统化学习还能够方便我们的记忆,很多人在学习语言时,记忆的东西总是成为一个难点,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记忆技巧,另外,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性地进行记忆,没有掌握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这样他们要记忆东西就会比较难。

只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系统化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在学习中把握好系统化学习方法,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文学。

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必须要抓住学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内容丰富,并且理论也很多,要学习好汉语言文学就必须对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整理,总结,要把握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深入学习。

其实,任何科目都是有偏重点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也有它的重点,加强对重点的学习,有目的性地学习才能掌握真正有用的东西。

汉语言文学中,存在着名词术语较多,知识点多,语言或者句子的表达形式多样的情况,因此,面对这么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我们不可能全部都啃下来,只能是有针对性地抓出重点来学习,

抓重点学习又具体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针对名词术语的学习,这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对汉字,词汇,拼音,语法语音等的重点学习,拼音是汉语言的基础,掌握拼音,我们才能实现语言的沟通,

只认得字而不会读是没有用的。

抓住重点来说,就首先要掌握这些基本的,也是重点的部分来深入学习。

另外,语音学习的话可以通过磁带或者录音等来配合我们的学习,磁带或者课本一般会有配套的磁带,它有很全面,正确的语音教学,可以多利用这些东西来学好汉语言基础。

第二,是对句子或句式的分析方法。

汉语言文学从词汇到句子再到整片文章,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汉语句子句式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

汉语言句式分类很多,有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等等,这些特殊的句式对句子的意思是有直接的影响的,同样一段文字,加上不用的标点符号意思就可能完全改变,因此,句式学习不仅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只有搞懂每个特殊句式,才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要掌握句式的含义,必须要掌握每种句式的结构,遇到具体问题还要进行句式分析,经过分析确定句子所表达的意义。

另外,汉语言文学中,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是相对比较难的,文言文的句式其实也都有一个明确的结构,面对文言文时,要分清楚每段话的特殊句式或者句子的.含义,分析和探究汉语言文学的句子句式,掌握这个重点,这样对能更好地学好汉语言文学。

第三,汉语言中,对关联词,连接词的重点掌握。

汉语言文学中,句子与句子之间一般都要通过关联词来进行链接,关联词对整片文章的衔接性或者通顺与否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对关联词的意思不明确的话就不能够搞清楚句子的意思,所以,在学习好汉语言文学时,关联词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

关联词就像词汇一样是必须花时间去记忆,积累的。

在日常沟通中,关联词的运用也是很多的,关联词应该作为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一个重点来讲,汉语言的学习重点,总的来说,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还有一些其他的方面,比如还有理论表述方法等等,但是,归结起来就是要对汉语言文学进行重点模块学习,不能够全部接收也不能全部放掉。

只有抓住重点,学习效果才会明显,学习效率也才能够提高。

三、多动手,多做练习才能够掌握知识

前面提到的主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在上述的基础上,学好汉语言文学还有一点重要要求,就是要动手实践,多做练习。

我们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学到再多的理论或者懂得再多的学习技巧,没有动手去实践,没有做配套的练习还是不能够掌握知识的。

俗话说,勤能补拙,勤动手,多做练习才能把学到的理论进行实践,才能在做练习过程中发现知识的学习是否有遗漏或者学习重点是否正确等等,学习汉语言就不能离开实效练习。

做练习,是我们检验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做练习中,我们可以深入对一些问题的探讨或者研究,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依据的同时,必须要多做练习才能够平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才能够综合学好汉语言文学。

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需要全面地、系统化地,并且有重点地进行,有效的学习不仅需要学习技巧,还需要多做习题。

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后,要配合多做练习才能巩固知识,这样才是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文学类学术论文 篇3

关键词:孔子;思无邪;《诗经》;文学思想

众所周知,孔子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以对《诗经》的评论为主而展开的:,他在对《诗经》的评论中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就是《论语·为政》中所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这里,我们所要讨论地就是关于孔子的“思无邪”,回到他所生活的时代,尝试分析、审视这一看似矛盾的言论。这里从两个方面把问题说清楚:一方面了解孔子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他本人的文学思想主张,另一方面从他阐释的客体——《诗经》本身出发,通过对那些被称为“淫奔之作”的文本分析,检验它们是否符合孔子本人文学主张。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治”,处在从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度的社会大变动时期,面临礼废乐崩的局面,他的思想是保守的,他奋斗的目标就是维护濒于瓦解的周礼,为了挽救礼制,他以“仁”来充实“礼”的内容,使礼和仁互为表里,礼是仁的表现,仁是礼的实质,这是他的创造。从这种礼治思想出发,自然是坚决维护礼乐制度的,因此他十分重视乐以及从乐中分化出来的诗。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怍用的看法。他强调经世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冥思幻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中的这句话就确定了诗乐(也就是文艺)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引包咸注云:“兴,起也。言修身必先学诗。”因为人的道德修养总是要从具体感性的榜样学起,而《诗经》在孔子看来,就提供了许多这样的典范,使人们的言谈立身行事有了可靠的合乎礼仪的依据。“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尤正墙面而立也与?”正是从修身必先学诗的角度提出来的。“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都可见孔子对诗歌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赋诗来实现。保存在《诗经》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例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成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另外以君臣,亲朋欢聚享宴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反映的是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这样的诗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是有政治目的:宴会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上面说了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看《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燕飨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洋溢着礼乐文化的精神,这一点也是孔子所肯定诗三百的重要原因。

由于孔子从求实精神出发,他的文学观的又一特点,就是文学的社会作用,在孔子讲“小子何莫学夫诗”的一席话里,阐述的特别亲切。“兴观群怨”的原则不仅适用于诗歌,也同样试用于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有感染力量,能发挥振奋人心的作用,这就是“兴”,即所谓“感发志言”。读者在作品中能感受到作品所反映出的时代生活,才能“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这就是“观”,体现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征。“群”是指诗歌可以发挥对群众的启迪和团结作用,《论语集解》引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是“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孔子和他的弟子通过研究《硕人》《淇奥》而统一了对仁和礼的关系以及加强道德修养的认识,便是“群”的最好例子,孔子所说的“群”是在仁者爱人与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而不是少数人的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小宗派之“群”,故《论语·卫灵公》云“子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怨”是对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就是引诗表达对政治的不满和批判,这一点也是孔子礼制思想的体现。他认为事君之道是“勿欺也,而犯之”,即对国君不可以欺骗,但可以犯颜谏诤,因此“怨刺上政”是允许的,而引诗讽谏,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更符合礼治的需要,故朱熹称之为“怨而不怒”。总之,联系到《诗经》中的具体创作,几乎所有得创作都是符合孔子上述文艺经世致用的主张的。不妨这样看待,祭祖颂歌和燕飨诗是实现文艺“兴”和“群”的载体,徭役诗是“观”的代表,而最有争议的婚姻爱情诗和怨刺诗归为“怨”的范畴。

对于这三类中的前两种划分,基本没有异议,我们这里需要阐述清楚的是这些最有争议的婚姻爱情和怨刺詩是如何体现孔子“怨”的文艺思想的。前面我们对孔子“怨”的具体含义已经做了解释,即“怨刺上政”,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从《诗经》中婚姻爱情诗和怨刺诗来看,“怨”的对象主要是指现实不良政治,另外一些是对社会上诸如爱情婚姻等不合理现象的牢骚和不满,这类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向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是《诗经》中最精彩动人的篇章。孔子对“怨”的肯定,也是和他提倡的仁相联系的,他允许百姓对“不仁”的现象直接通过诗歌来揭示,这正是孔子思想中的民主与进步思想的集中体现,它也是孔子对古代献诗讽谏传统的一个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并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重要传统。这一点《诗经》中所表现出的被誉为“风雅”精神的现实主义手法与孔子的这种思想是不谋而合,《诗经》中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

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人的创作,这与孔子所提倡的文学经世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冥思幻想的主张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作品是符合孔子“思无邪”的标准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孔子“思无邪”、“归与正”中和思想的具体化。这里不妨引用清末诗论家刘开《读诗说》中的一段话作为本篇的结语:“夫子告伯鱼日:‘不学诗无以言。夫学诗所以能言者,……触类可旁通者也。触类可通,故言无不尽,引而申之,其意愈进焉。”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Ml.北京:中华书局,1957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文学类学术论文 篇4

“孤岛”文学, 可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学, 它是在中国抗日战争的一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环境里所产生的, 产生于中国沿海最大的城市上海的英法两国租界所形成的。 所谓 “孤岛”, 按照已故作家杨刚当时的说法其界限:东北角是外白渡桥, 北面是苏州河, 东首是黄浦江, 西面是海格路, 南面是民国路。 这块只不过是弹丸之地, 却居住着数百万中国市民。 当时,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出于战略上的考虑, 尚未向英法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宣战, 因而作为所谓“中立国”, 英法的租界暂时成为日本侵略者所包围的“孤岛”;也正是因为这样, 留在此“孤岛”上的中国爱国人士就利用这种特殊的环境和条件, 为了避免日本侵略者的报刊检查, 于是借用英美法等外商招牌, 开办抗日国报刊, 出版进步书籍, 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进行战斗, 使具有光荣传统的中国文学, 得以在此一隅之地继续繁荣滋长。这就是“孤岛”文学。这是其他沦陷区所没有的一种特殊现象。 从时间上看是指从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入租界, 有四年零一个月的时间; 从空间上则是上面所提及的英法租界。 如果从时间段和空间范围来看, 在中国的现代史上, 孤岛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空间区域。 但短暂的时空域背后, 孤岛以其蕴藏的丰富内涵,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尤其是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以往的文学史叙述中, 孤岛往往放在国统区的范围内进行论述, 即归类于国统区出现的以徐訏、无名氏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流派, 而近年来又有放在沦陷区文学中进行论述的趋势。 然而我认为, 孤岛文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来自于其独立性。 孤岛文学完全有理由、 有资格自成为一文学流派。

二、独立文学流派的条件和意义

探究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流派以及文学史划分流派的意义。 严家炎先生所著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对此问题已经进行比较翔实的叙述: 流派是时代要求, 文学风尚和作家美学追求的结晶;而且由于它不是只表现在个别作家身上, 而是表现在一群作家身上, 因此, 这种文学现象更令人注目。 打个比方, 就像植物学家不能只重视研究单株树木, 他们更重视考察各种自然形成的植物群落, 从它们的分部、演化中找寻各类植物发展、变迁的规律。 文学上也有自然形成的群落, 那就是创作流派和思潮。1我们费劲千辛万苦研究文学流派这个问题, 它带来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简单地说, 它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和分析纷纭复杂的文学现象, 从中整理归纳出某些脉络, 发现和总结文学发展的某些规律和经验, 不仅能指出同一时期内横的分化, 而且也能指出前后不同时期的纵的关联。 再加上研究者对各个流派的文学价值的评价高低, 组成了一个三维的坐标系。 通过这个坐标系可以把现代小说发展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描述得更加准确, 更加接近于现实, 而且能够做到提纲挈领, 简明适度。2

学界对 “孤岛文学” 是否能够自成一文学流派莫衷一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先要搞清楚形成文学流派的因素和条件究竟是什么。 应该说, 形成流派的因素是非常复杂多样的。 有时, 时代的政治因素可以起到很大作用, 如“东北作家群”的出现, 就与“九一八”后东北沦陷这一特定环境有关。 有时, 国际上某种文艺思潮的传播也可以起到很大作用, 如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 主要是受了日本新感觉派与西方意识流文学等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 至于哲学思想对一些文学流派的影响, 有时也非常明显。 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在五四期间就影响了创造社一批重要作家, 更影响了后来的新感觉派。3

三、“孤岛文学”的发展背景及其丰富多样性

结合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来看看“孤岛文学”是否具备独立文学流派的条件。 很明显, 上海“孤岛”时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政治环境。 抗战时期的中国版图, 因为政治因素的差异, 形成了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等互相独立的政治区域, 这些区域有各自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景, 形成了自我独特的文化景观。 孤岛无疑也具有同样的独立性要素。 孤岛的实际统治者是受命于英、美、法三国的工部局和总董局, 并不受日本和汪伪等沦陷区力量的统治; 同时也不属于国统区的控制范围, 对于留在孤岛的“四行孤军”, 国民政府屡次照会英、美、法政府, 希望租界当局予以保护, 可见国民政府对孤岛也鞭长莫及, 遑论解放区的政权。 独立的政治元素, 决定了孤岛的文学场域有着自足的独立性。 掌握着行政机器的租界当局, 持着“你是共产党也好, 国民党也好, 我们外国人就不管你们的事”的态度, 为孤岛的文化建设插上自由的旗帜。4尽管这种自由的广度值得商榷, 但毫无疑问的是, 无论是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文艺, 国统区三民主义和“左翼” 文学合成的抗战文艺, 抑或沦陷区内所谓的和平文艺, 都无法取得对于孤岛文化的绝对控制权。 从而在几种力量的互动中, 孤岛的文化版图成为抗战时期与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并列的另一种独立区域。 而中国现代文学中, 以四十年代在国统区出现的以徐訏、无名氏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流派和在解放区“山药蛋派”以及“荷花淀派”均可公认为独立的文学流派。 而在以往的文学史或出版史中, 孤岛往往被放在国统区的范围内进行论述, 近年来又有放在沦陷区文学中论述的趋势。 这两种论述方式也许是出于论述方便考虑, 但对于孤岛文学生产的独立性却都有不小的遮蔽。 近乎先入为主的论述视角, 使孤岛的文学景观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在所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 孤岛文学所占据的分量都不足一节。 而这忽视的结果, 就是独立性极强的孤岛文化版图, 往往被看作当时其他几个不同文化区域的附庸, 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成了一个模糊的存在。 既然孤岛的存在本身具有政治上的独立性, 那么孤岛文学本身具有自成为文学流派的政治性的条件。5

另外, 创作流派的出现, 还需要有某种共同的艺术追求, 接受过某些共同的文艺思想的影响才可以。6浏览不同题材的孤岛文学作品, 给我们最强烈的感受, 是浓郁的时代气息。 孤岛文学密切配合抗战形势的特点, 及时反映现时斗争和生活, 巧妙地揭露敌伪的罪行, 显示出顽强不屈、灵活多变的战斗风格, 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 譬如孤岛文学中站在时代最前面的报告文学和杂文,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 为人们刻画了苦难和抗争的上海的真实面貌, 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纪录。 在报告文学方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一日》这本群众创作的文艺通讯集。 由梅益、 戴平万、林淡秋、杨帆仿照战前茅盾编《中国的一日》的方法, 以《华美晚报》的名义征集的这本通讯集, 虽然只记录了从1937年八·一三到1938年八·一三这一年间许多个 “一日”发生在上海的事迹, 内容之丰富、角度之多变、感情之鲜明充沛, 堪称一部文学性极强的“上海抗战一年史”。 从抗战爆发的第一天到闸北、南市的相继撤退, 四行仓库八百孤军的英勇固守;从大世界、南京路两枚炸弹的先后爆炸到揭露敌人的“魔窟”、“炼狱”;从轧户口米、调换华北币到目睹枪杀汉奸;从坚持民族气节, 誓不与敌合作到冲破家庭障碍, 奔赴抗日前线……这里无不留下烙印。 我们捧在手里, 仿佛拿着一件艺术精品, 久久赏玩, 不忍放下。 而杂文更是孤岛作家坚持战斗所发出的前哨。 他们运用杂文这个犀利的武器, 继承鲁迅先生的光荣传统, 在敌人包围的“孤岛”战野里艰苦地杀出了一条生机勃勃的出路。 杂文作家巴人 (王任叔) 说: “沦落后的上海文艺, ……始终是在苦战中生长。 ”事实确实是这样的。 而“孤岛”杂文其实是在敌人汉奸的炸弹硝烟的袭击下冲杀出来的。 予掷弹者以还击, 予打击者以打击, 对暴决的侵略者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 这不但是“孤岛”杂文作家所应取的态度, 也是“孤岛”广大爱国进步作家所应取的共同态度, 深受到“孤岛”上数百万同胞的赞扬与支持。

其它文体中, 诗也应该是迅速反映时代的工具之一, 事实上的确也出现了譬如关露的《二万五千里》、杨刚的《我站在地球中央》这样兼具激情和意境的作品, 可惜由于人们见闻所约束, 这一类作品看到的并不是很多。 除此以外, 戏剧、 小说这些文学品种在孤岛也取得不少的成就。 戏剧中, 尤其是历史剧大大地鼓舞爱国热情, 这其中首推魏如晦 (阿英) 的《碧血花》 (又名《明末遗恨》) 为代表的一批明末史剧。小说方面, 程造之的《地下》和《沃野》能在抗战发生的第三年就以长篇的形式描述了崇明地区的农民自卫武装, 虽然从细节处理上略显粗糙, 但从全局来看委实给人以一种气势雄壮、 耳目一新之感。 独幕剧中, 还有像《我们打冲锋》 (尤竞即于伶) 、《黄浦月》 (宋之的) ;短篇小说中, 还有像《钱念华》、《籽》 (以上钟望阳) 、《复活》 (林淡秋) 、《复仇的火》 (李同愈) 、《恶梦》 (芦焚即师陀) 等等, 读后都能叫人回忆起当年峥嵘的岁月并久久地在脑海里萦回。7

除了各个文学体裁都或多或少地体现某种艺术追求, 阅读孤岛文学给我们带来的鲜明感受是它受到三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影响并将其继承和发扬起来。 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孤岛文学, 它一方面对侵略者的狰狞, 在某种程度上更促使了现实主义观点和方法的统一;另一方面, 由于孤岛的特殊政治条件, 也逼出了好多异于一般现实主义手法的表现方法。8剧作方面于伶的《女儿国》和魏如晦的 《牛郎织女传》, 儿童文学方面的多数, 用的是寓言的方式反映残酷的现实。 散文如钱钟书的《魔鬼夜访钱钟书》, 新诗如杨刚的《望———》、华铃的《角力者的英雄》也各以不同奇趣的笔触, 反映了人生, 反映了英雄, 反映了侵略者的暴虐, 反映了抗争。杨刚的散文《上海给香港》, 把地域拟人化, 用一方向另一方写信的方式, 生动地刻画出这两个又类似又不同的半殖民地面临中国全面抗战以后各自的特殊处境, 读来使人在舒展中开扩了眼界。 在以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的作品中, 在开拓表现生活的新角度方面, 也不乏充满新意的佳作。这里我们仅举两个佼佼者:一是钟望阳的短篇《籽》, 它以两个受侵略者兽兵蹂躏的女性的不同遭遇, 揭示着两个套叠着的主题: 被污辱和被损害的女性和由此出生的孩子有没有权利活下去? 这就比那些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更有力地表现了暴露侵略带给人们灾难的罪恶的更深一层的主题。 另外一部是李同愈的短篇《复仇的火》, 这是描写一颗天真而幼稚的心, 从一个尚未入学的儿童的眼睛里看侵略者, 从开始时只有理性上的仇恨, 转向实际接触, 反被假象所迷惑, 理性的厌恶被感性“好感”所代替, 直到发觉受骗却为时已晚。 全家都尝到了恶果, 她和父亲也一起在复仇的烈火中 “升华”, 情节曲折但却合情合理, 读了令人潜然泪下而又怒火中烧。

四、“孤岛文学”时期的期刊发展

当前, 孤岛文学研究在现代文学学科内部处于一个失语的状态, 这种无视孤岛时期的文学活动是一种极大的偏狭和无知。 之所以可以把孤岛文学独立为一文学流派还有一重要原因是它的规模以及正式程度并不是一两个作家、 一两部作品可以概括的, 孤岛文学在战火纷飞的那个混乱年代, 以期刊为基点得以壮大起来。

孤岛文学初步形成之时, 宛如一张白纸, 但孤岛的出版和文学事业却欣欣向荣, 在四年一个月的时间里, 依靠着书籍出版、报纸副刊、期刊这三大阵地, 孤岛的文学生产从无到有, 枝繁叶茂。 一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 如郑振铎、李健吾、王统照、师陀、徐訏、苏青、柯灵、包天笑、周瘦鹃、程小青等, 都在此时有不俗的表现。 一些现代出版史上值得铭记的事件, 如《鲁迅全集》的第一次编辑出版, 《上海一日》的编纂, 《秋海棠》的发行, 记述的也是孤岛文学生产的辉煌。 自然, 这些文学成就与战前作为文学中心的上海文坛相比显得逊色不少。 但就同时期几个不同的文学区域进行一种横向比较, 孤岛这一局促于沦陷汪洋中的文学地盘, 与面积比它大上几千甚至几万倍的国统区、 解放区和其他沦陷区相比, 在文学成就尤其是出版实绩上并不相形见绌, 反而因为它独特的政治背景带来特殊的文学风味而显得姿态万千, 别具一格。9

论述孤岛文学期刊规模的巨大, 可以从它发展的阶段以及几种类型中窥见一二。 1937年12月11日, 《集纳》周刊创办, 这是孤岛形成之后问世的第一份文学刊物, 也成为孤岛文学期刊的起点。 1941年12月一日, 仅出了一期的《大地》创办, 这是孤岛上最后一份问世的文学期刊。 之后随着孤岛结束, 除了《小说月报》、《万象》、《乐观》、《永安月刊》等三四种通俗文学期刊在沦陷的上海继续出版外, 其他文学期刊也全部偃旗息鼓, 这也为界定孤岛文学期刊的终点提供了方便。 这段时间若以1939年9月为届, 孤岛的文学期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而孤岛文学两个阶段的文学期刊, 若以刊物主办者的身份来划分, 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组织办刊、个人办刊、公司办刊、书局办刊。由此, 孤岛文学刊物的出版、发展有条不紊, 孤岛文学自成一个文学流派在期刊这点上也具备了该有的基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孤岛文学具备文学流派形成的政治条件、文艺条件, 较大规模和较为系统的文学期刊也从侧面反映孤岛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学界认为传统的文学流派有四十年代在国统区出现的以徐苋、 无名氏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流派; 解放区以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等山西作家为主的“山药蛋派”和以孙犁、刘绍棠、丛维熙为主的“荷花淀派”。 那么既然如此, 我认为, 拥有同样条件的孤岛文学也是能够自成一个文学流派, 这应该是不容置疑的。

摘要:“孤岛文学”因其特殊的战时背景, 短暂的发展生涯, 在学术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并不漫长的“孤岛”时期, 留下的是一笔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文学宝藏, 这足够引起我们的重视。这篇论文以“孤岛文学”能否自成一文学流派展开论述, 探讨一独立文学流派的形成条件, 并结合“孤岛文学”本身的意义价值, 得出其能够成为文学流派的结论。

关键词:孤岛文学,文学,流派

注释

116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4.

223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5.

34 卢豫冬.“孤岛”文学之回顾.新文学史料, 1993, 2.

45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8.

578 杨幼生.上海“孤岛”文学特点初探.社会科学, 1984, 5.

大学文学类毕业论文提纲格式参考 篇5

本专业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查学生在本科阶段在法语读写方面的学习成果,包括:

1)法语笔语表达能力:用法语分析、归纳、陈述、论述所选专题内容。

2)查阅法文文献、分析归纳原文资料的调研能力。

撰写论文本身是一个为将来做科研工作进行学习和训练的过程。

二、国际合作办学(贸易方向)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专业对国际合作办学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的要求不同于单一语言文学方向论文的要求,根据培养法语本科+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参照法国商学院对商科学生实践性写作一般规范,本专业规定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要求用法文撰写,论文应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一篇在法国企业实习的实习报告,撰写要求以法方学校要求为准;

2、一篇小论文或评论,对有关国际贸易专题或法国商科教学方面的选题进行分析、思考和评论。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如下:

篇幅为a4纸4号字单倍行距打印稿不少于8页。

要求对选定专题进行分析、归纳和论证,提出个人的见解。

要求有标题、引言、正文(至少3个部分)和结论。

要求用中文和法文各写一篇150字的摘要,并列出关键词。

要求列出参考文献:至少列出3篇正式出版物。

(论文的具体格式详见电子版范例。)

三、导师

导师主要由法方教师担任,具体安排由法方学校负责。我系教师负责论文的最后评阅和评审。

四、关于对文献的合法使用的要求

1)引用文献资料原文必须加注释(notes),注明原文作者和出处。凡是不加注释地引用或翻译文献将一律被视同抄袭或非法引用,将严重影响论文评价(见评审标准);

2)引用必须合理,符合论证逻辑,但一般不应长篇引用文献;

3)对资料中的事实或观点,可以根据论文论证的需要,在说明来源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但所有参考资料均应列入文后的“参考文献”中。

五、毕业论文的统一提交格式

论文要求交稿一式二份,并用3.5寸软盘上交word格式电子版。

每份论文必须包括下列各页:

1)封面(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年级、导师姓名、日期等);

2)提纲或目录(包括各部分的页码);

3)正文,如有必要可为各部分加小标题,部分之间空2行,自然段间空1行,各边适当留出空白,左边留出装订空白;

4)参考文献,要求至少列出2份参考文献,包括:作者、题目、版本、日期等;

5)notes(注释);

6)如有必要可加annexe(附件)。

六、毕业论文的成绩考核

1.毕业论文的评阅工作

论文首先由法语系教授和正副系主任组成的论文评审委员会进行初评。程序是:导师给出初评分数,评审委员会成员进行评阅和复审,确定初评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答辩。

论文初评的评审标准如下:

1)格式达到要求10分

2)分析论证的逻辑性与合理性25分

3)法语表达的正确与通顺程度50分

4)文献引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15分

(注:严重抄袭者上述2)、3)、4)项均将大幅扣分)。

论文初评满分为100分,60分以上为“合格”,60以下为“不合格”。

2.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

论文初评后,论文评审委员会召开毕业论文答辩会。要求论文作者用法语口头介绍论文的主题、主要论点和结论(5分钟),并用法语回答评委的提问(8分钟)。

评委根据答辩人表述内容的逻辑性与合理性、法语口语表达的正确与流畅程度打分,然后经评审委员会综合给出答辩评分。答辩的满分为100分。

3.毕业论文最终成绩的评定

论文的最终成绩由初评分占60%和答辩分占40%的比例计算评定。

评审委员会根据最终成绩对论文给出以下评语:

90分以上者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以下为“不及格”。

4.被评为优秀论文者须提交以下文稿:

1)论文的中文摘要一篇;

文学学术类图书策划策略探究 篇6

【关键词】图书策划;学术;转换;策略

文学学术类图书因其专业研究壁垒和受众面小,多在象牙塔里流转。但同时,文学又肩负着培育人的人生观、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等素养的责任。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陈平原先生曾在多个场合指出:“人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文学教育。”如何让文学更有影响力,不仅是学者应该思考和讨论的话题[1],也应该是文学学术类图书编辑人员在选题策划、营销时必须注意的问题。2015年9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2],肯定了文学的重要意义,并在政策上对文学发展给予支持。

由于学者和普通读者知识结构不对等,将文学学术类图书变成普通读者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出版物具有一定难度。出版社所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桥梁,不如说是转换器。转换是否成功,图书市场是最直接的晴雨表。本文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词大雅》一书为例,尝试探讨在文学学术类图书的选题策划、营销过程中编辑人员应采取的策略。

一、选题策划从营销开始

1.读者需求调研

学术图书多是学者科研项目的结项成果,或是学者基于某一专题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往往会在课堂上进行初步交流。因此,抓住课堂实际上就抓住了这类图书的首批读者。

《小词大雅》未成书之前,其内容是以公开课形式展示的。课程共六讲,从专业上讲属于中国古代文学。南开大学公开课《小词大雅》相关视频在网易公开课频道播出后,反响热烈,酷6、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的相关播放量也比较可观,仅酷6网上的相关视频点击量就近5万次。网友大量发布跟帖和弹幕,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见微知著,触类旁通;(2)好懂,不需要受众有深厚的文学基础;(3)有大师风范;(4)美。大体而言,前两点是说作者讲词通俗易懂,后两点是综合评价。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可知,受众(《小词大雅》图书的潜在读者)需要深入浅出、易于理解的文学知识。

2.市场调研工作

笔者观看南开大学公开课的六讲视频以后,发现其主要内容是谈论词产生以来面临的雅化问题。从专业角度来看,其涉及词学史和词学理论。词的雅化问题,是一个经典的学术问题。编辑检索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书名中含有“词”和“雅”的图书,结果只有《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宋词雅化的发展与嬗变》《宋人雅词原论》《南宋姜吴典雅词派相关词学论题之探讨》4种。为什么结果这么少?因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分散到词人研究、词论研究及词史研究中。由此可见,在进行文学学术类图书策划之前,要先做好市场调研工作,而调研的关键是辨析图书的创新性和研究领域。

二、编辑过程中的图书策划

图书策划并不是书稿编写完就结束了,它是实现选题策划目标最重要的一环。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 书名

书名是构成图书的关键元素,书名的好坏直接关系图书的销量及影响力。《小词大雅》原名为《小词中的修养境界》,这个书名指词本来是描写美女和爱情的,后来文人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怀。编辑团队经过反复讨论,决定更改书名。更改书名有一定的原则,比如能体现内容主旨、一眼就能被记住、朗朗上口等。最后我们将主书名定为“小词大雅”,副书名定为“词的修养与境界”。从内容上讲,美女和爱情是“小词”的题中应有之义,“修养与境界”是词雅化的结果。另外,“小”与“大”的对比,也点出了词这种文学形式最基本的特征,即微言大义。事实证明,这一书名受到了读者的好评[3]。

2. 篇章名

与书名相比,篇章名在学术著作中更容易被忽视。《小词大雅》的底稿虽以公开课的内容为基础,但最后交稿时做了整理和修订。原稿为六讲,每讲有一个标题,交稿时根据成稿篇幅略微调整,变为九讲,每讲没有标题。编辑人员在反复通读、反复斟酌后,为每讲加上了新标题,如下表。

第显然,原公开课标题理论性较强,且读者不能根据标题猜测内容。修改后的标题基本为描述性语言,读者可以望文知义,降低了读者理解这本书的难度,也与全书的风格更为吻合。

3. 批注

在大学课堂講授内容,学者面对的是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讲词时往往会夹杂许多专业术语,由讲稿整理而成的图书就可能晦涩难懂。若读者发出“这本书太深了”的抱怨,这意味着图书蕴含了较高深的专业知识,一般读者看不懂。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小词大雅》采用了加批注的做法。主要的批注有2种。(1)文学基本知识、术语、常用文献。这可为大众读者清除阅读中的专业障碍。(2)补充文意。这是对课堂讲授内容所做的补充。编辑做批注的方法,是通读作者其他学术著作,摘取相关文字,以帮助读者理解。如第八讲批注:“这是篇篇幅极短,而包容却极深广的一首小词。通篇只从‘林花’着笔,却写尽了天下有生之物所共有的一种生命的悲哀。”“‘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写宇宙之运转无穷,是来日之茫茫无尽。”“‘往事知多少’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是去者之不可复返。”这些批注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与原稿高度统一。

编辑过程中的图书策划,是基于作者书稿内容而做的策划,它与图书封面设计、外包装设计不一样。图书的外包装设计主要目的是吸引读者购买,而图书策划是让读者有更好的、深层次的阅读体验。当然,编辑人员针对图书的策划、营销方案应得到作者的同意,与作者充分沟通,以达到策划的目的。有读者在豆瓣上评论说:“《小词大雅》这本书既讲小词之美,同时逻辑清晰,是一本好读好懂的文学理论书。”[4]这是对作者与出版社双方努力成果的最好评价。

三、营销策划要有针对性

nlc202309082149

在全媒体时代,每一本图书的营销都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但是不同图书的营销有其特殊性。就《小词大雅》而言,因作者年事已高,无法接受采访,传统图书的营销活动如新书发布、签名售书、各地宣讲等都无法开展。在这种情况下,营销策划工作只能从4方面着手。(1)抓好上市时机。比如我们得知作者的上一本书已入围“中国好书”的评选,结果会在2016年4月23日 “世界读书日”的央视现场直播晚会公布,那么不论那本书是否获奖,《小词大雅》的营销都可以借力打力。所以我们决定在4月23日之前保证网店、地面店全部铺货到位。(2)积极联系专家撰写书评。(3)密切关注作者动态,宣传期间有关作者的讲座、社会活动信息都在官方微信、微博上多次发布。(4)监控市场趋势,不断调整三大网店的页面信息,并与作者其他著作做多种形式的组合销售。

“图书策划是产生想法、市场调研、项目立项、组织编写、编辑出版、市场营销完整的工作过程。”[5]在文学学术类图书的策划过程中,编辑面对的是独立性、思想性较强,有资历的年长学者,他们的阅读、写作习惯与今天的年轻作者是不一样的,所以编辑在与作者沟通以及进行图书宣传策划时要多注意细节问题。《小词大雅》出版当年销售量近6万册,并获得“文津图书奖”,入选“2015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文学学术类图书的新尝试。笔者尝试总结几点经验。(1)借力“互联网+”,多角度锁定选题。这一点并非只适用于畅销书,学术图书策划也应当重视。(2)“以读者需求为中心”要落实到编辑过程中。只有浅而不薄、通而不俗的学术著作,才能影响大众。这不是降低標准,相反,它在准确、完整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动、易懂的要求,因此难度更大。(3)借助与学者有关的各项活动(如讲座、讲演、学术会议、课堂信息等)进行营销。(4)利用全媒体,如微信、微博、视频直播等方式,使图书营销不受学者时间、空间限制,掌握营销主动权。

[1]李浴洋. 陈平原:文学教育在学术研究与人文养育之间[N]. 北京青年报,2016-08-08.

[2]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15/c1001-27583682.html,2015-09-15.

[3]汪泽. 小大之辩——评叶嘉莹先生《小词大雅》[N]. 中华读书报,2015-05-13.

[4] Romeo. 文学之美与理性之光——读《小词大雅》有感[EB/OL].https://www.douban.com/note/520516696/,2015-10-13.

[5]常小虹. 图书策划与图书编辑理念[J]. 科技与出版,2010(2).

论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篇7

关键词:文化语境,文学翻译,理解,影响

语境研究与翻译有着天然的联系, 翻译研究是一门学问, 语境研究也是一门学问。翻译研究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中都对语境的研究存在着绝对依赖。翻译与语境息息相关, 翻译离不开语境。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化, 译者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 同时要熟悉两国的文化。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嫁接, 更是文化的移植。文学翻译也是如此, 翻译文学作品时也不得不把语境因素考虑在内。影响文学翻译的语境因素非常复杂, 本文主要探讨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1 文学翻译

茅盾认为:“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 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1]

张今对文学翻译所下的定义为:“文学翻译是文学领域内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 它的目的是要保证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 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1]

文学翻译, 顾名思义, 文学翻译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翻译。广义的文学翻译包括对所有涉及文学语言的广泛翻译。

文学翻译就是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准确地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相比更为复杂, 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它涉及了很多文化因素的翻译。要译得恰到好处, 译者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化知识, 了解原语的文化背景或文化语境, 了解语境的主要功能, 译文才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

2 文化语境

首先把语境概念扩展到文化语境是美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他认为语境有二层含义:1) 语言环境及上下文即语境, 2) 情景语境。人们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的, 任何一个正常的人, 无不受到他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的影响, 包括他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通常要交流的意思、通常要说的话、有哪些禁忌、有哪些人们喜欢的行为等。马林诺夫斯基 (Malinowsky) 称这种文化背景为“文化语境”。文化语境通常不限于文字形式, 它是间接影响语义的非语言音素。非语言音素包括某种语言的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制度、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以及不成文的规则等各种文化因素。“受文化语境的制约, 各个言语社团都在其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形成一些比较固定的交际模式或语篇的语义结构。”[2]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化语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文化语境包括当时的政治、历史、哲学、民俗、宗教信仰等思想文化意识, 还包括同时代的作家作品。不同语言文化在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使同一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不同的喻义, 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各异。

此后海姆斯 (Hymes) 、古德温 (Goodwin) 、甘伯兹 (Gumperz) 等人也从不同侧面论述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韩礼德, 他“清楚地阐述了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之间的互补关系, 把情景语境看作是文化语境的具体实例, 把文化语境看作是情景语境的抽象系统。在他看来, 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不是两种不同的现象, 而是同一种现象, 差别在于观察角度的异同或距离的远近。近距离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情景语境, 远距离看到的则是总体的文化语境。”[3]可见, 一切语境都是一定文化中的语境, 而且语境之间呈交叉和包含关系。语境之中包含着语境, 每个语境具有一种功能, 充当更大语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有的语境都包含在所谓的文化语境中。对于文学作品来讲, 其创作者处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中。作品中的人物也是文化语境的创作者创造出来的, 必然带有特定的文化特征, 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翻译跨越两种文化语境, 因而翻译与文化语境休戚相关, 译者的翻译活动也是发生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 文化语境与翻译水乳交融。

3 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3.1 文化语境与文体的选择

语体是同一语言品种的使用者在不同场合所典型地使用的该语言品种的变体。所谓变体是指人们在不同场合下对自己的言语所作的调整。

在文学作品中, 各种人物之间的对话, 常常是因语境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所受教育程度不同, 教养不同而展开的。因此, 在文学翻译中, 我们应当依据每个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所受教育程度及其所处的语言环境, 运用译入语的恰当语体来再现原作中各种人物的形象。在制约、影响语体的诸语境因素中, 言语使用者的身份、地位是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 在文学翻译中, 我们首先要依据言语使用者的身份、地位, 正确转换原文的语体。例如:

“忽见东府几个人, 慌慌张张跑来, 说:“老爷宾天了!”众人听了吓了一跳, 忙都说:“好好的并无疾病, 怎么就没有了?”

在曹雪芹的时代 (当今亦然) , 重要人物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去世是不便用“死”这个字眼的。许多委婉语应需而生。在这一段话语中, 贾政死了, 东府的仆人呼之为“宾天”, 而西府的仆人则应声“没了”。“宾天”和“没了”是带有鲜明社会色彩的委婉语, 它们的使用表明仆人与贾政所处的等级与社会地位不同。

试比较下列两个相应的译文:

A:…when some servants from the Eastern Mansion came rushing up frantically, “The old master’s accented to Heaven”, they announced.Everybody was consternated.“He wasn’t even ill, how could he pass away so suddenly”?[4]

B:…a group of servants from the Ninggup Mansion came rushing up in a state of great agitation.“Sir Jing is dead!”“Dead?”Everyone hearing them was incredulous.“But he hadn’t been ill.How can he have died so suddenly?”[5]

在杨译中“宾天”和“没了”分别译为“accented to heaven”与“pass away”, 保留其语体色彩, 但在霍译中这两个词被译成“dead”和“die”。显然“dead”和“die”在语体色彩上与“宾天”和“没了”有明显的差异:“dead”和“die”唐突, 而“宾天”和“没了”委婉, 译文语体随便, 而原文语体谦恭。可以想见, 贾府的孝子贤孙若知下人对他们的先人竟如此不敬地用“死”字, 必然勃然大怒。

3.2 文化语境与词义的理解

文化语境对文学作品有广泛的影响, 尤其对词汇的含义有重要的作用。当处于某一特定文化语境中的人们概括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 把吉凶、善恶、美丑等蕴意强加给词汇时, 便产生文化内涵。这种具有内涵意义的 (loaded words) 除了其本身概念意义之外, 还有文化方面的喻义。不同语言文化在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使同一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不同的喻义, 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各异。

例如,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句子:“How oldwas I when you first took me in a boat?”“Five and you nearly were killed when I brought the fish in too green and nearly tore the boat into pieces.Can you remember?”“It is strange”, the old man said.“He never went turtling.That is what kills the eyes.”[6]

上面句子中的“green”和“kill”都是多义词。“green”通常的意义是“绿色的”, 但在上述句子中它所修饰的是“fish”, 因此从上下文可以确定, 这里的“green”只能理解为“精力旺盛”、“活蹦乱跳”、“生龙活虎”的意思。在此语境里出现了“词义的转移” (transference of meaning) 。同理“, kill”受后面“eye”的制约应理解为“使 (眼睛) 痛苦”之意。

有些文化词语所表达的词义或行为是一国或一民族所独有, 中国有些说法:唱红脸, 老油条, 炒冷饭, 瞎子吃汤圆, 半路出家, 跑龙套, 拍马屁, 三头六臂, 对牛弹琴, 班门弄斧, 吃大锅饭, 孔子搬家—————尽是书 (输) 等。英语中也有一些独特的说法。例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a green eye, after death, the doctor,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trojan horse, take French leave, a black sheep, a white lie, a frog in the throat, a bee in one’s bonnet等。

词义意义理解上的独特性也会对词义翻译产生影响。如“中国是块肥肉, 谁都想吃”, 肥肉这个词在英语里也有, 但外国学生很难理解, 为什么要比作肥肉?中国人见面常说“你胖了”这原是一句恭维语, 可是英美人听起来却以为是警告对方该节食了, 他们更不理解为什么要“打肿脸充胖子”。

3.3 文化语境与语句子的翻译

在翻译句子时, 文化语境的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文化语境对句子翻译的影响也是非常重大的。

例如“你真是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

“You ungrateful thing!Like the dog that bit Lu Tungpin—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

原文是中国人熟知的一句谚语。一般而言, 谚语的前半句是描述性的, 后半句传达出它所要表达的含义。译者因此将前半句直译, 后半句意译。虽然西方人不一定了解吕洞宾其人, 但能够了解原文的含义。

又如, 一对情侣在饭店用餐, 室内灯光太亮, 于是有下面的对话:

Man:The light here is a little too bright.Don’t you think so?

Woman:It’s perfect for a football stadium.

在对话中, 女士巧妙地将室内的灯光比作了足球场上的灯光。听起来好象女士是在赞扬, 而实质却是在用婉转的语言表现出她对室内灯光的不满。从中我们多少可以窥见欧美人既直接又不乏含蓄幽默的性格特点。

4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但只谈及了文化语境很小的一部分。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文学翻译更为艰难, 它更多地涉及哲学、历史、文化等因素。文化语境对语言的理解的牵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文化语境是语言使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可以用来逐步分析语言使用和功能的语言学范畴。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讲, 不仅要能够熟练运用源语和目的语, 还必须掌握两种语言背景知识, 将其灵活运用于翻译当中, 了解有关文化语境, 有助于指导其具体的翻译实践。翻译中更应充分考虑到文化语境, 从而向译文读者传达清晰的文化信息。

参考文献

[1]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7:14.

[2]张德禄, 刘汝山.语篇联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8.

[3]朱永生.动态语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1.

[4]Yang Hien-yi and 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M].外文出版社, 1995:392-393.

[5]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M].Penguin企鹅出版社, 1977:239.

黄清泉教授的文学教育与学术研究 篇8

先生姓黄, 名清泉, 字青白, 1931年10月16日生, 广东兴宁市人。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 (现为华中师范大学) , 是华中大学与中原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合并改制后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 师从著名学者钱基博、方步瀛教授, 任教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 从事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曾任教研室主任, 在华中师大从教三十余年, 主编过多种《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

黄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文学教授。笔者有幸成为黄清泉老师的学生, 缘于1977年中国废除十年而终于恢复的那次高考。我在离开高中五年后, 因为那次匆忙参加的考试而成为华中师大中文系的学生。那时中文系的课程体系还保持着传统, 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古典文学理所当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占课时最多的课程, 从大二一直开到毕业, 先秦汉魏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各讲一个学年, 不像现在的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已经被很多莫名其妙的新开发课程吃了大户。我和我的77级同学们就因此尽情地享受了一个学年的黄清泉老师的讲台风采。逆推起来, 黄老师当时将及五旬, 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在77级的记忆里, 黄老师是最得爱戴和最受追捧的几位老师之一。他是中文系的才子, 学识渊博, 才华横溢, 诗词楹联修养很深, 书法潇洒俊美, 板书豪爽大气, 而在课堂上给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他的激情与文采。他操着一口客家味浓重的普通话, 讲关汉卿、《西厢记》、《牡丹亭》和“南洪北孔”, 讲前后七子、公安竟陵, 讲《三国》、《水浒》、《西游》、《儒林》和《聊斋》、《红楼》, 激动处神采飞扬, 同学们听得如醉如痴。黄老师不但在对文学的解读中融入了热烈诚挚的感情, 而且有很深沉的思考, 我们在他激昂睿智深沉的话语里, 分明感受着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也才读懂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层蕴含。黄老师的客家普通话具有一种特殊的语言魅力, 下课后, 常有同学拿腔捏调地大段模仿黄老师用客家普通话讲的精彩片段, 惟妙惟肖, 成为77级课外的高级乐趣, 后来80级的一个同学更把这个模仿变成了保留节目。课后的另外一个常见镜头是, 3号教学楼或5号学生宿舍前的老樟树下, 同学们把黄老师围在核心, 请教问题, 讨论学术, 黄老师两道浓眉, 一脸笑容, 耐心地解答同学们每一个疑难。那兼融着教师的责任感、学生的好学精神以及浓浓师生情意的美好画面, 成为受教历届学生的珍贵记忆。

后来我也毕业留校, 任教元明清文学, 黄老师成了我的指导教师。那个时候高校重视教学, 老先生们把站稳讲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道理很简单, 教学是教师的本分, 对课堂和学生负责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不像现在, 高校把教学放在了末位。在黄老师的指导下, 我非常认真地读书备课, 写讲稿, 写好的讲稿都要送给黄老师看, 黄老师仔细地审读我的讲稿, 认为写得不错的地方用红笔圈点, 不妥的文字则注上批评文字, 指导我修改, 我的讲稿, 字里行间都浸透了黄老师的心血。

黄老师很早就得了个“黄老头”的绰号, 可能是他年轻的时候就面相有些出老, 背也微偻, 但更重要的原由应该是他特别的“老好”。黄老师为人友善真诚, 助人为乐, 对人特别热情, 两弯笑眉撑着他的笑脸, 呵呵的笑声富于感染力, 晚年装了假牙, 腰背也真的佝偻下来, 他的笑容就更加令人亲近。三十年来, 黄老师家是我经常的去处, 虽然已经像自己的一个家一样了, 但每次登门, 黄老师总是笑脸相迎, 十分高兴, 我们谈学问、生活、家庭, 也议论社会, 抨击时弊, 志同道合, 其乐融融, 非常投契。人生有这样的一位老人做老师, 该是多么令人快乐的事情。

前两年我写过一篇文章, 叫做《论文学课堂的魅力》, 认为文学课堂的魅力来源于思想、激情、文采、个性四个基本元素及其相互融渗, 我说那是我所追求的文学课堂的审美境界, 其实, 我正是在总结黄老师教学风格的基础上, 形成了这些理性的认识, 我不过是在传承黄老师的衣钵, 并试图努力发扬光大之。黄清泉教授无疑是古典文学讲坛上一位风格独具的优秀教师, 雨露杏林, 培养了很多人才, 例如著名学者首都师大文学院院长左东岭教授就是黄老师带研究生的开门弟子。只可惜因时代原因开门嫌晚, 退休太早, 没能培育更多后生。

八十年代初, 学术界百废待兴, 重振旗鼓, 湖北省的古代文学领域尤其是元明清研究方面非常活跃, 黄老师与湖北大学张国光、李悔吾、王陆才先生, 武汉大学吴志达、唐富龄先生, 湖北省社科院张啸虎先生等知名学者联手, 共同创造了湖北省学术界元明清文学研究的兴盛局面, 并在全国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也是因为这个背景, 黄老师的学术研究首先聚焦于古典小说研究, 主要著作有《明清小说的艺术世界》 (领衔合著) 、《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 (文言卷) (主编)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品赏》 (中国古代卷) 、《明清笔记小说新选》等, 还有搜集在《清泉文存》中的一批论文。

黄老师的古典小说研究可以分为小说文献史料研究、文言小说名篇选注欣赏、白话长篇小说名著解读、小说文化史研究, 其间的层次进展关系非常分明。

小说文献史料方面的成果, 首举当是黄老师与华中师大同好曾祖荫、周伟民、王先霈四位老师合作的《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 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这本书完成于1981年7月, 在当时的风气中走在前面。当时大家都在为小说研究做基础工作, 或做书目, 或做史料, 如程毅中《古小说简目》 (1981.4, 中华书局) , 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 (1981.11, 北大出版社) , 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 (1985, 北大出版社) , 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 (1985, 江西人民出版社) 等。《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规模不大, 但眼光睿智, 立意很高, 有明确的理论意识, 其《前言》有云:所选序跋“要尽可能地反映小说理论发展的历史状况, 有助于总结中国小说理论发展的规律”;“要为当前小说创作的民族化、群众化、提供历史的借鉴”;“要有利于建立中国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小说理论”, “在文化史上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 入选篇目都做了详细注解并认真解说其意义与价值, 是几位华中师大的老师为中国小说理论史研究奉献的一份重要成果。紧接着, 他们开始了《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的工作, 由黄清泉老师主持, 曾祖荫、王先霈、周伟民、殷杰、赖力行共襄其事, 历经数个寒暑, 到全国各地图书馆搜集资料 (笔者85、86年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访学, 还曾受命到北图特藏室抄录了几篇别处没有找到的序跋) , 于1989年出版了《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 (文言笔记小说部分) 。这件工作, 继续延续着老师们对小说序跋理论意义的学术敏感, 黄老师在前言中说:“中国古代小说理论, 是以序跋、评点、专论、专著等形式为基本形态的。其中小说序跋这一形式, 以汉代为滥觞, 绵延不绝, 直至明清两代则彬彬大盛。它较之小说评点、小说专论的形式, 不仅时间要早, 数量要大, 资料要多, 而且更体现了理论的实践性、丰富性, 同时也葆有理论的概括性、完整性。它构成中国小说理论的主体部分。”“它对小说的辨体观念、分类观念、价值观念作了阐发与论定;它对小说的思想主旨、叙事艺术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与评论。”“吉光片羽, 弥足珍贵”, 而且提出了真假、奇正、虚实、有无等一系列小说美学范畴, “有助于小说美学体系的宏观研究与整体把握。”但是“中国历代小说序跋, 集中附丽于小说作品, 有的还分散见于笔记、诗文集、私家藏书目录, 甚费爬梳, 辑录不易”, (1) 而这个辑录力求全备, 所以此书福荫古代小说研究的长远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文言小说名篇选注欣赏是黄老师的拿手好戏, 所以多家出版社邀请他做这项工作, 代表性的著作是1997年华中师大出版社《世界短篇小说精华品赏》 (中国古代部分) , 和2006年湖北教育出版社《明清笔记小说新选》。前者从先秦选到明清, 在宋元明清段入选了几个白话短篇, 主题仍是文言小说, 后者因有篇幅, 更多地进入了笔记小说的深处, 把很多一般选集中难于见到的甚至深藏于个人别集中的笔记小说选了出来, 例如陆粲《庚巳编》、何良俊的《语林》、李贽《初潭集》等寻常不太受文言小说选家注意的著作, 被黄老师选出来很多精彩故事。注解方面, 黄老师周到而简洁, 解读文字, 则能从思想艺术各个层面抓住作品特色进行精到的点评, 都能发挥引人入胜的功用。

《明清小说的艺术世界》是黄老师的代表作之一, 由他领衔, 与蒋松源、谭邦和合作。这部著作的写作理念自有成因, 不能说源于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 但却合于其中一段话的意思并因此把这段话作为扉页题词:“伟大的小说家们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 人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一世界和经验世界的部分重合, 但是从它的自我连贯的可理解性来说, 它又是一个于与经验世界不同的独特的世界。” (2) 明清小说史的景观其实就构成了这样一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三国演义》辐射历史风云, 《水浒传》开拓了英雄传奇世界, 《西游记》是想象力在神话世界的逍遥游, 《金瓶梅》描摹了市侩封建社会的丑恶世界, 才子佳人小说是爱情婚姻的理想世界, 《聊斋志异》寄孤愤于鬼狐世界, 《儒林外史》是对科举文化病态社会的反思, 《红楼梦》是社会人生的悲剧世界, 《镜花缘》在想象中展现“海外”奇观, 武侠小说创造了一个江湖世界, 晚清谴责小说是近代社会官场群丑的广角聚焦, 等等, 展开来是艺术化了的中国社会的各种景观, 连起来则是小说形象的历史中国。黄老师执笔了其中重要的五章:神话世界与《西游记》、才子佳人的理想世界、《红楼梦》:社会人生的悲剧世界、“江湖”世界与武侠, 特别是作为总论的第一章:“明清小说:在民族历史文化的摇篮里”。作为总论, 这一章从中国小说发生发展的文化背景、小说文体的继承与创新、小说创作与小说理论、小说时代与影响、小说的历史步伐几个层次, 全面讨论了中国小说史的相关问题, 的论迭出, 很见功底, 也为全书铺路奠基。《明清小说的艺术世界》1992年由华中师大出版社出版, 随后就被台湾洪叶文化出版公司买去了版权, 如今已经成为大陆和台湾学者经常引用的著作。

黄老师擅长中国小说经典的阐释, 《明清小说的艺术世界》里已经展露, 《红楼梦》一章即表现出那种特别善于品味欣赏小说文本的能力。对于《红楼梦》, 黄老师情有独钟, 早在1963年, 他以青年教师的身份, 在当年11月24日的《湖北日报》整版发表了《对封建制度的抗议与宣判———怎样读<红楼梦>》, 受到当时学生的追捧, 1991年他又在《香港时报》连载发表了《十年梦绕大观园》、《<红楼梦>写人艺术的价值取向》等长篇论文。《香港时报》在那两年里还连载发表了他的《山水艺术谈》、《宋代文体融合的例证》、《才子佳人小说的产生及其审美理想》、《海阔天空自逍遥———<西游记》孙悟空角色的探讨》、《武侠小说纵横谈》、《中国科幻小说的雏形——略谈<封神榜>》等论文, 俨然成了《香港时报》文学欣赏与名著解读的专栏学者。联系他在《字词天地》发表的《“也”字的艺术美》、《摹景的用词与用笔》, 以及收入《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 (华工出版社1985年6月) 的论文《关于以奇为美的小说理论的形成、发展及特点》等相关论文, 可以看出黄老师对小说经典的艺术内蕴有深入的解悟, 对文学艺术美的创造有独到的心得。

黄老师晚年的学术逐渐转向了对中国小说文化史的研究, 并且有了一批不错的成果。《清泉文存》 (3) 收录了《小说文化与传统文化》、《诗歌文化与小说的诗化》、《史官文化是小说的母体》、《园林建筑文化与小说的空间意识》等长篇论文, 这些论文不但显示了黄老师对广阔知识领域的广泛涉猎, 也显示出他已经步步深入中国古典小说的壸奥, 试图解构中国古典小说复杂的文化构成, 并描摹其动态变迁的历史过程。惜年事已高, 身体病弱, 不能继续这项学术意义深远的工作, 但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黄老师的工作已足以启迪后人。

八十年代中期, 黄老师还和湖北大学张国光教授一起, 与华中师大校友、著名作家公安人李寿和先生 (黄老师的学生) 共同努力, 促成了湖北省公安派文学研究会的成立, 并且在公安县举行了海内学者云集的首届公安派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 会后出版了由张国光先生与黄老师主编的《晚明文学革新派公安三袁研究》论文集 (华中师大出版社1987年5月出版) , 其中载有黄老师自己的论文《略论性灵说与明中后期文化思潮———纪念袁宏道诞辰417周年》, 如今这篇论文和这个论文集已成为公安派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文献, 后来他又继续为推动公安派文学的研究做了很多工作。1991年10月李寿和先生的《三袁传》出版, 黄老师是其“自始至终的指导者” (李寿和语) , 不但认真为其撰写长文作序, 还帮助作者将其八章的标题推敲成一首七律:“白苇黄茅三慧童, 斗堤襟带孟溪雄。江南芳草随心绿, 冀北朝霞载誉红。湖柳频摇云梦浪, 篷帆直挂海天风。楚才不幸诗坛幸, 自有名山事业功。”也算文坛学界一则佳话。

黄老师在古籍整理注释方面也有很好的成绩, 代表作应该是1996年在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的《列女传新译》和2003年在同一书局出版的《新译骆宾王文集》, 体例为原文、章旨、注释、语译, 很好地满足了台湾学界古籍整理的学术规范, 显示了黄老师这方面的学术功力。

我曾在《我的恩师黄清泉先生》的文章中说过这样一段话:“黄老师的学术, 长于鉴赏, 敏于解读, 美于文笔, 底力深厚, 风格朴实, 是老学者的传统路子。以当下泡沫状的学术景观来比较, 黄老师的学术成就诚不足以与那些三两年便著作裹身的大腕比肩, 但黄老师的学术工作是实实在在的贡献, 放在图书馆里, 年轻学子, 读一本就会有一本的收获, 后辈专业学人, 则可以踩在他的肩上继续攀登。当然, 黄老师他们那辈学人, 受左倾思潮尤其文革灾难的影响, 三四十岁的年华里, 没有做学问的环境, 九十年代伊始, 又到了退休的年龄, 他们实际上只得到了十来年的好时光, 客观上限制了他们的学术成就。不过那正是从头到尾的八十年代, 是当代学术最纯洁的十年, 黄老师的学术成绩对得起那个美好的十年。”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前言》, 华中师大出版社1989年, 第2页。

[2]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38页。

文学类学术论文 篇9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由于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 不少学生毕业论文在选题时都以古代文学作为方向。因此如何让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这在新升本科院校中显得极为突出。

一、新升本科院校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 课程本身因素

从文学诞生之日起, 对于文学的研究就已经开始出现, 而千百年来对于古代文学研究的热度也从未消退, 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更是各朝各代名家辈出, 有些名家甚至是用尽自己毕生精力去研究某部作品或某位作家, 所以现在的古代文学研究成果已是硕果累累。但这种现状对本科生来讲却是相当尴尬。本科生学习古代文学是两年时间, 就这门课程本身来讲, 两年的时间实在是太短, 不少重要知识点在老师讲解过程中是走马观花, 学生的吸收更是大打折扣, 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真正的学术研究。

(二) 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高考扩招使大学入学门槛明显降低, 所以学生在进入大学时综合素质已是良莠不齐。在进入大学之后, 很多学生又往往把课余时间都花费在英语等过级考试上, 对于自己的专业课却出现不同程度的忽视, 老师要求读的一些专业书根本无暇顾及, 长此以往, 学生连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都无法记住, 学术研究更是无从谈起。

(三) 指导教师因素

新升本科院教师从事的科研活动较少, 因此特别是年轻教师对于学术活动了解不够, 不能及时把握学术前沿, 这些也都成为制约教师无法较好指导毕业论文的关键性因素。再加上文学院的学生偏爱选择古代文学方向作为毕业选题, 所以古代文学老师常常出现一个人要带十几个学生的情况, 这样老师既要保证完成教学任务, 还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 往往最后力不从心, 在给学生指导时由于精力达不到而存在一些漏洞, 造成一些学生浑水摸鱼, 毕业论文蒙混过关。

(四) 学校体制因素

一般学校将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 而这一学期往往是学生考研、就业的重要学期。参加考研的学生一味关注自己的考研而无心做毕业论文, 多是草草应付了事。就业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多, 很多学生为了找工作往往最后一个学期就离开学校, 手头资料严重缺乏, 因此毕业论文的水平更令人堪忧。另外, 学校对于毕业论文的不及格率缺少严格规定, 有些老师为了不影响学生毕业, 把原本应该不及格的毕业论文升为及格, 这样毕业论文作为评定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就失去了意义, 这些体制上的因素也成为制约毕业论文无法做好的原因。

二、提高新升本科院校古代文学论文质量的建议

(一) 健全学校管理体制

不少学校对于毕业论文也有一系列的规定, 如《关于印发〈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条例〉的通知》《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等一系列规定, 但很多老师并没有严格按照学校规定来执行。面对这样的状况, 学校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规定, 细化毕业论文工作条例, 并且对于其中的一些步骤进行严加审核, 防止不认真的学生和老师钻空子。另外学校应该推行盲审政策, 在答辩前组织本校专家或是兄弟院校专家进行匿名评审, 盲审通过之后方能参加答辩, 这样给学生及指导老师无形中增加一些压力。

(二) 提升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

由于新升本科院校的科研水平普遍不强, 因此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成为重要任务。学校应该鼓励青年教师到知名高校进修、访学, 感受名校的学术氛围。只有教师的学术视野开阔才能够有足够的水平给学生介绍本方向的学术动态, 指明现阶段依然存在的学术空白点, 探讨更有意义的科研选题, 提升学生在学术领域的水平, 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论文。

(三) 加强学生自身水平的提高

加强学生论文写作的基本功应是学生入校起就应该强化的基本功。学校应开设论文指导课, 增强学生对论文写作课的重视, 平时多布置一些小论文, 及时指点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防止出现题目过大、过于老套、无研究价值这样的问题, 用这种方式来加强学生自身水平的提高。

三、小结

做好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本文仅重点探讨新升本科院校文学院古代文学方向论文就发现诸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只有经过各方的互相协调、配合, 毕业论文的质量才会有提高, 才能推动学校综合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张慧典.地方本科高校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123-126.[2]张慧典.地方本科高校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123-126.

[3]段志富, 干玲玲, 黄海燕.高校毕业论文开题情况分析[J].科级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31) :159-160.[3]段志富, 干玲玲, 黄海燕.高校毕业论文开题情况分析[J].科级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31) :159-160.

文学类学术论文 篇10

一、理论层面

理论类的毕业论文选题带有很强的学术性, 往往侧重回顾和总结过去所学的知识体系, 架构在专业理论知识层面上, 着眼于从理论上阐释毕业设计内容及一些技术性实践问题, 如:表现方式、自然属性、特征效果等要素, 深入探讨本质性的理论源头及设计创意的原始依据, 甚至突破具体的学科局限, 揭示设计表象背后隐藏的关系和规律。通过分类、归纳、对比等方法, 阐明理论研究应具有的现实意义和为现实服务的特点, 结合专业知识阐述设计领域中的一般理论问题, 从而转化为对设计实践活动的现实指导, 以及设计中的审美评价、文化特征、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消费需求等。设计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互相渗透, 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融, 是艺术与科技、美学与经济学共同构成的综合性学科。因此, 毕业论文选题必须根据设计学类专业自身的特点进行思考分析, 既要反映出学科的艺术创造特性, 又要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 以及对所涉及其他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 隐性

隐性类选题的发掘点大多从司空见惯的设计或模式中, 思考和探索表现背后深层次的内容作为立题之本, 以对设计领域中某个专业性问题的关注点作为研究对象, 拓展其研究表象背后的本质或潜在隐性要素, 综合利用消费者和设计者心理学、行为学、认知心理学和传播方法论等理论成果, 总结和纠正设计领域的惯性思维模式的概念或误区。该类毕业论文的选题注重研究、探讨的内容应具有专门性、系统性和学术价值。如:《系列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运用模式探究》、《网络广告效果评估策略》、《风水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论设计中的品牌宣传策略》, 这样的选题可以很容易地从某个视点挖掘其领域中的潜在隐性内容, 论点论据需准确、清晰、无误, 不可主观臆断, 才能达到理论层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二) 显性

显性类选题多以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及方向的研究领域为基础, 融合美学、心理学、形态学、仿生学、人机工程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内容, 一般更倾向于研究方向和内容的学术延展性。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养能力, 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缜密思考来选题:其一, 从专业学习研究及相关成果资料检索中发现某一方面问题, 或者处于研究空白状态、前人几乎很少涉及的问题进行研究, 如《论胶囊公寓室内空间设计布局的改进》、《参与设计模式是未来设计发展的新兴趋势》。其二, 针对某一类问题前人没有充分研究或完善, 可以进行补充研究,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论述相应的观点创新与见解, 如《对装置艺术的再认识》、《中国行为艺术的趋势研究》、《基础系统是以标志为核心进行的设计整合》。其三, 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勘误现有的研究成果, 对问题重新审视并得出正确结论, 如《包豪斯设计理念新解》、《绘画构图本身就是纯艺术作品》。其四, 从实践维度寻找理论的契合点, 从实践中总结理论与规律, 如《从“符号学”角度谈标志设计的基本规律》、《苏州园林道路及艺术形式探析》、《借景手法在壁画中的运用探索》。显性类层面的选题比较容易从专业理论方面切入, 结合实例展开对中心论点的论证, 研究内容通常具有一定的学术跨度, 凡选题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需要严格的考证和深层次的理解认识。

二、实践层面

设计的本质即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实践作为设计创作中的主要操作环节, 存在或不断涌现着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助于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实质, 研究和解决问题。通常在专业理论作用下的实践层面始终围绕着材料、空间、色彩、工艺、文化的归属等方面不断拓展升华, 利用实践的专属特性进行比较和验证理论的准确性, 进一步拓展理论的适用性与丰富性。

(一) 比较

比较类的论文选题需建立在某一方面内容或因素对等的基础之上, 结合丰富的实例、图片、图表进行举例说明, 在实际论证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 才能保证论文的论点得到充实, 论据全面具体, 以点带面, 整体推进。这类选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水平、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作为写作和研究的基础, 以便快速探寻到实践层面不同形式的现实性和差异性。如《谈文字艺术设计在招贴设计中的对比原则》、《基于民族性格的日、美动画风格比较》、《中西方现代艺术比较》、《无界空间设计与简约空间设计比对》、《毛笔书法的章法与平面设计构成语言的比较》。如果设定的比较研究内容或方向确立不准确, 将会使论点过于具体或狭小, 导致论述无法延伸而失去研究意义, 或是理论水平难以发挥, 实践比较将无法详尽阐述。

(二) 验证

验证类的论文选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通过验证的方式检验和评测理论或方法的准确性。其内容囊括了设计文化属性、受众对设计作品的认可度和归属感等, 通常从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思维去探寻地域性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时尚文化等对受众群体接受力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的根源诉求。如《论鸟虫书在玺印中的应用》、《构成语言在影视画面中的设计表达》、《平衡论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分析》、《风水五行理论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这一类型的选题对后续论文写作给予了较大的灵活度和操控度, 可以从不同视角切入检验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 也可以关注到某些设计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效果, 便于及时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纠正存在问题。

三、创新层面

伴随设计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和应用, 创造与更新是这类论文的选题和写作的重点及难点。创新性是对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的基本要求, 从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本身来说可以视为一种创造性活动, 选题如果毫无创新性就不能称作学术研究, 因而也不能形成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创新性一般来自于学生对事物的宏观或微观的观察、联想、思考、感悟等层面。是否具有独树一帜的观察视角决定了论文选题是否新颖, 创新性这一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把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应对社会和市场的变通能力, 也能在论文中反映出学生独立思考的专业素养。

(一) 宏观

宏观类的选题研究范围可比作对星系、星云、宇宙等事物间大的联系进行研究的课题, 是从全盘视角探寻设计学类各专业及方向间普遍联系和发展, 朝着外在的、大的影响和相互作用方面去开展研究和探索, 以整体感知、全局把握方式灵活切入, 注重各方面相互间的影响与作用。如《“装饰”与“文化”和“纹化”间的发生关系》、《东西方艺术设计本质的共通点研究》。当然, 也可以从设计的综合行为结果方面选题。随着人性化设计观念的不断扩展, 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显得异常活跃, 特定时期受众对物质需求及审美观念的变化, 又在吸引他们的关注, 为了满足受众心理愉悦的个性需求, 趣味性、时尚性的艺术设计观念也在逐渐形成。如《论当代住宅空间设计中的个性需求》、《新媒体时代下传统书籍设计的传播与可持续发展》、《儒家思想在动画设计中的体现》。这类选题对于锻炼学生在实践层面的深刻认识和了解,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其专业综合研究能力、形成不同的个性化设计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二) 微观

微观类的选题研究可比作对分子、原子、质子、电子、夸克等微观物质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 是从设计学科中的某一局部进行选题, 朝着内在的、细小的方面去研究和探索。所以这类选题要兼顾学生个人的研究意向和研究兴趣, 因为意向和兴趣是个体对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一系列积极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个体在常规情况下都会对他关注的方向给予极大的注意并积极探索。在设计学类专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除了对设计表象要给予关注外, 还应对个性体验和情绪满足所带来的见解和质疑等研究内容进行拓展和升华。如《谈摄影画面中绘画性语言表达》、《论新时代下架上绘画表现内容的延伸》、《肌理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形式》。这些选题都强调对研究事物深入探讨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和所要达成的预期实质性成效, 若对设计学科内的表现问题没有初步认识和较深入的了解, 在论文写作中将会缺乏激情与动力, 难于找准研究的重点。反之, 个体意向与兴趣与这类毕业论文选题相契合, 就等于有了研究和写作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

总之, 设计类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充分考虑研究范围的学术性特征, 结合自身的专业理论研究和活动实践, 结合设计的整体性、关联性, 使设计作品的创意精致度与论文写作的创新延展度在设计类毕业论文选题中全面体现。

摘要:毕业论文选题是设计学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先决条件, 亦是有效开展综合性研究的基础, 合理的选题能够规划论文的论述角度和规模, 从而引发创造性的学术见解。设计类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充分考虑研究范围的学术性特征, 结合自身的专业理论研究和活动实践, 结合设计的整体性、关联性, 使设计作品的创意精致度与论文写作的创新延展度在设计类毕业论文选题中全面体现。

关键词:设计学类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义素

参考文献

文学类学术论文 篇11

一、论文选题

学术论文的写作和一般文章的写作具有明显的不同,比如你要写一篇议论文或者一篇杂文,有了观点之后,就可以展开思路、信手写来,如果不合适,还可以反复修改。需要什么材料,还可以查找一些工具书。

语言类学术论文,首先是一篇科研报告,它是在对某一问题进行一定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研究的过程和结论报告出来,这就决定了语言类学术论文是研究在先、報告在后,也就是先进行研究,再写论文。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语言类学术论文的选题,不仅仅是选择一个写作的题目,而更主要的是选择一个研究的题目。

这样,就要求语言类论文的选题,应该考虑以下原则:

1.题目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可行性。这样就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以往的知识积累、可以占有的材料等等。比如《某某县方言音系调查与研究》,题目很好,但是,如果作者在方言调查以及辩音、记音方面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的话,这样的题目是没有办法做的。再比如,笔者曾经指导的一个本科生的创新支持项目,几个同学打算做这样一个题目《大学生使用新词语的调查与研究》。该计划中包括对全国各大城市的代表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这对于几位在校大学生来说,是无法进行的,所以笔者就让他们改成《曲阜师范大学文科大学生使用新词语的调查与研究》,这样,题目就具有了可操作性,完成项目就不那么困难了。

2.题目要具有一定的新意。这就是说,要尽量避开那些热点、大家讨论较多的问题,除非自己确实有不同于以往研究的理论、方法或材料,否则还是选择冷门为好。有一年笔者指导了一批自考生和函授生的毕业论文,其中不少学生写了“四大名著中的佛道描写”之类的题目,这当然不是语言类的,是文学类的题目,但是由于写类似文章的太多,许多文章都给人一个似曾相识的感觉。很难写出新意的。那么,怎么保证选题有新意呢?那就是尽量避开热门问题,比如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尽量选择别人不太关注的。例如,关于《红楼梦》的语言大家研究的比较多,你可以选择《儒林外史》或《儿女英雄传》等。

3.选题宁小毋大。不少同学喜欢选择大的题目,比如《论汉语新词语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现代汉语语法方向》《古汉语“俗”字研究》等题目,这些是08级毕业生的论文选题,这三个题目都是太大,让人感觉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第一个题目《论汉语新词语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题目中的新词语指的是哪个时代的新词语?如果不限制时代,所有的汉语词汇都曾经是新词语。再说“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社会哪个方面的发展,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这样宏观的题目,根本没有办法去进行研究。第二个题目《现代汉语语法方向》,这是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的方向还是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发展的方向?无论是哪种意思,都是语法学家们也不敢进行的研究,我们的本科生选择这样的题目,只能暴露对语法研究的无知。第三个题目《古汉语“俗”字研究》,古汉语有那么漫长的历史,指的是哪个时期的俗字?历代文献中都有大量俗字,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些学者进行研究,比如,有的专门研究碑刻的俗字,当然里面又分汉魏碑刻、唐宋碑刻等。有的研究敦煌俗字,有的研究近代写本的俗字等等,选择这样的题目,也暴露了学生对“俗字”研究领域的陌生。

有的同学选择了这样的题目,相比以上题目就要好的多:《〈论语〉中代词的用法研究》,《<诗经>中的通假字研究》,《<红楼梦>中的骂詈语研究》,《安丘方言语音特点及音变研究》。这些题目都比较“小”,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有明确的研究范围,如果这些题目没有人写过的话,就可能写出不错的论文。

4.明确研究对象和取材范围。这个要求在上文已经涉及到,就是选择研究的题目和对象是明确的,搜集材料的方向和范围也是明确的。比如上面列举出来的选题《〈论语〉中代词的用法研究》:研究对象是《论语》,研究的内容是《论语》中代词的用法,搜集材料的范围是《论语》一书的代词。这样的题目,就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选题确定下来之后,就可以找到译本比较好的《论语》文本,进行语料的搜集,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开展研究。而另外一些题目,比如《现代汉语语法方向》,就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虽然题目中提示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但是“现代汉语”是一个大概念,包含大量的书面文献和口语材料,怎么去搜集“现代汉语”的材料呢?搜集书面材料还是口语材料?普通话的材料还是方言的材料?哪一个方面的材料都不能代表“现代汉语”的全部,所以肯定会让人感觉“老虎啃天,无处下口”的。

二、开展研究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首先,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在确定了选题之后,就可以进入研究阶段,进行资料搜集了。

搜集材料的工作其实有两个方面:

一是原始语料。比如《<红楼梦>中的骂词研究》,就要通读《红楼梦》,尽可能完全地搜集《红楼梦》一书中的骂詈语,一条材料用一张卡片,把包含骂詈语的句子完整地摘抄下来,并标明例句的出处,哪一回以及所依据版本的页码等等。再比如《安丘方言语音特点及音变研究》,题目确定以后,作者就要到安丘进行语言的田野调查,不要以为作者自己是安丘人,就可以不进行调查了,同样需要调查。因为研究者对自己的语言往往缺乏认知敏感,许多现象未必能够明确认识到,只有进行调查,才能获得更加准确和丰富的语料。在进行方言调查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发音人等,其中从事方言语音调查还要有专门的听音、辨音、记音方面的训练等等,这都要利用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了。

二是已有的相关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前人相关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搜集这些资料,主要是为了学习和借鉴前人的有关研究方法和成果,也是为了了解前人的研究,以便自己的研究不重复别人。比如《<红楼梦>中的骂詈语研究》,很可能已经有些学者对于《红楼梦》的个别的骂詈语或某些骂詈语进行过研究,也有些版本的《红楼梦》的注释中对一些骂詈语进行过解释等等,这些都是前人的相关研究,都要尽量搜集到。搜集这些材料时,学生可以去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

学生中有把以上两类材料的搜集混为一谈的倾向。不少同学认为搜集资料就是到图书馆、资料室借阅书籍,抄录、复印论文。比如,有一年,有个研究生的选题是《现代广告语言研究》(其实这个题目太大,是很难做的,但是只要坚持搜集大量的广告语言,也是可以进行的)。笔者问他:你搜集了多少材料?他告诉笔者说:他从网上下载了多少篇广告语言研究的论文,又复印了多少本广告语言研究方面的著作,总共也有30多万字的资料。笔者又问:你搜集了多少“现代广告语言”?他无法回答了。因为,他没有去搜集原始语料——广告语言,而只搜集前人的研究论著。所以,最终他的论文不是在研究“广告语言”的基础上写成的,而是在阅读前人的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所以论文只能是拼凑而成,至多只能写出一篇研究综述。没有进行第一手原始语料的研究,肯定写不出不同于前人的新意。

其次,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学生要对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研究,首先要进行分类和再分类。把原始的、无序的材料按一定的线索和顺序整理成条理清楚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太多时,可以考虑列表或统计等等。把原始材料整理出一个眉目之后,一篇论文的雏形就出来了,然后是对每一个小类的材料进行总结和研究,得出结论。

在搜集原始材料和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时候,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自己费心选定的题目,居然有人已经做过了,怎么办?这个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要认真阅读前人的文章,同时认真研究原始语料,看看自己会在哪些方面和前人的研究不相同,然后尽量突出和放大这种不同,这就是创新。

三、论文写作

研究工作进行到基本结束时,论文的雏形就已经具备了,剩下的工作就是论文的布局谋篇、格式完善的工作了。

一般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方面内容构成。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摘要即摘出论文中的要点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要写得简洁。要明确、具体地提出论述课题,有时要写些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作者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还要简单介绍论证方法。本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即表达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及其论据。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篇幅较长的论文常用推论式(即由此论点到彼论点逐层展开、步步深入的写法)和分论式(即把从属于基本论点的几个分论点并列起来,一个个分别加以论述的写法)两者结合的方法。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束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参考文献即撰写论文过程中研读的一些文章或资料,要选择主要的列在文后。

只要坚持搜集第一手的原始语料,论文的正文部分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需要注意和特别强调的是这样两个内容的撰写:

一是摘要。学术论文的摘要是全文要点的摘抄,其目的是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和主要结论。但是,很多同学往往把这一部分写成“论文简介”,往往是这样写:“这篇文章以……為研究对象,以……理论为依据,对……进行了研究,论文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二……,三……。”这样写其实是“论文简介”,不是“摘要”,怎样写才是摘要?可以尝试这样写,把论文中反映主要内容的句子按文章内容的顺序拷贝到一起,然后进行一下文句上的贯通,这样差不多就是一篇不错的摘要了。

二是论文的引言或绪论。一般来说,论文的引言或绪论部分,往往要明确说明论文的选题原因,研究方法等相关问题,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文献综述。什么是文献综述呢?就是关于自己研究课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这一部分内容解决的问题是自己的研究和学术界的研究的接轨问题,同时也是自己的研究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的关系问题。在这一部分,要充分利用搜集到的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论文和著作),把前人研究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在充分肯定前人研究的贡献和功绩的基础上,指出前人的研究在哪些方面还存在空白点或者不足,主要是指出自己的研究在哪些方面和前人不同,这样就能够把自己论文的创新性体现出来。这样写可以给读者这样的印象:本论文的研究是在充分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是具有创新性的。

另外,还要强调一下语言风格。学术论文,尤其是语言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一般的散文、随笔、杂文的文章风格是大不相同的,因为语言研究的论文是科研报告,所以不主张使用活泼的文体,句子宁短毋长。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不要有感情色彩。不少同学的语言研究的论文,写的跟散文、随笔似的,一看就不象一篇学术论文。

四、完善格式

学术论文写作不同于一般文章,讲究立论新颖,与前人研究结果有区别;证据要确凿,要注明引文或旁证思想的来源;数据收集合乎规范,论证有力,不牵强附会;分析严谨,不留漏洞或把柄;内容布局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等。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1.少用“我认为”“众所周知”等表达,不用“有人说”“一位著名语言学家曾探讨过”“二十年的外语教学研究显示”等说法。

2.旁征博引,但不能生吞活剥、东拼西凑。

3.注意简洁,对发展文章主题没有作用的引文坚决不用。

4.认真区别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一手资料直接引文:引用内容与原文完全一致时,用引号,注明来源及具体页码。一手资料间接引文:归纳他人观点,解释性引用他人成果,不用引号,注明来源(及页码范围)。二手资料间接引文:在阅读某人A的文献中发现被其引用的另一作者B有值得引用的观点,表述方式一般为:“B(1989)曾指出/认为……(转引自A 1995)”,A和B均必须出现在参考文献中。

5.避免无意剽窃与抄袭。有时,作者将以前从某本书上学习到的观点、理论用于行文中,忽略了其来源,造成无意剽窃。如“语言有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之分……”,这一广为引用的观点并不是普通常识,而是Chomsky(1965)的著名观点,因而必须查找原文,注明来源。

6.杜绝剽窃与抄袭。有意剽窃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观点剽窃:将他人某一观点据为己有,不注明来源;②整篇剽窃:将某人整篇文章翻译或摘译,作为自己的成果发表;③针对某个学者的组合式剽窃:将某人多篇成果的有关要点或段落翻译后组合在一起,不一一注明来源,作为自己的成果发表;④针对某一类研究的组合式剽窃:从不同作者的成果中挑出一些段落、论述,翻译并组合在一起,不一一注明来源,作为自己的成果发表;⑤伪引式剽窃:从某著作中看到另一学者有价值的论述/观点,在没有直接读到该学者著作的情况下用編译的方式将观点组合进自己的文章,不注明为间接引用(即不写明“转引自……”),而是在参考文献中若有其事地列出从未真正阅读过的文献。

7.在不剽窃的前题下,鼓励模仿相关重要文献的格式、行文方式。

8.避免证据不足、想当然的观点。不用“我/笔者始终(或者坚持)认为”“大多数研究者会同意这样的观点”等虚张声势的表达式。

9.任何一个观点必须有来源,或者得到作者的论证。如“随着语句的进展,每个分句都会提供一些新信息,帮助读者在心智中不断构建和整合一个逐步完整的认知世界”,如何证明这样的观点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

总之,论文的写作,对初次尝试的大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是只要用心思考,认真对待,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写成一篇像模像样的学术论文,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本文为200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网络时代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创新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321,项目主持人:曲阜师范大学曹志平。)

文学类学术论文 篇12

关键词:书评,东山谢氏,文学生产,格局别致,多有新意

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周淑舫教授《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的学术著作, 既标志着家族文学研究的整体推进, 更标志着六朝家族文学个案研究的突破。中国有四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 有辉煌灿烂的家族文学。姓氏门楣作为载体, 闪烁着家族才智的光彩, 由此涌现出各朝众多大姓家族, 创作出流传不衰的别集佳篇, 其中六朝东山谢氏家族最典型。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咏谢公》诗曰:“岂少名山宇宙间, 地因人胜说东山。”从永嘉之乱谢衡渡江落籍上虞起, 到南朝陈时的谢贞止, 三百年间家族功业显赫, 由剑锋转向笔锋嬗变①, 创作卓绝, 三十多位作者创作四百余卷五十多部别集, 诗赞、赋体与散文, 近七百余首 (篇) 存世流传。历代以东山谢氏人物为创作对象所吟诵的近千首诗词, 更使之经受岁月考验而彰显出家族文学生产的不朽魅力。这部格局别致而多有新意的学术著作, 显现出以下特点。

1.不拘时代格局, 以变化的学术视阈研究谢氏家族

家族空前活跃时期是在司马睿立祚建康的东晋,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大姓家族与皇权平分秋色的门阀政治, 在“王与马”、“庾与马”、“桓与马”之后出现“谢与马”的权力格局。门阀士族为宣示血缘的高贵与先世地位的优越, 所修撰的“家谱”或“家传”, 不但攀上前朝乃至更远的历史名人为始祖, 而且不遗余力地进行咏颂。袁宏作《东征赋》, 历叙晋室南渡诸臣勋业并附赘述。此赋初稿未称述陶侃及桓彝, 侃子陶范与彝子桓温, 双双登门问罪, 直到补叙两段赘述陶侃和桓彝的文字, 才算平息了事端。才名独振江左的谢灵运, 曾作两首《述祖德诗》, 起笔不凡, 突出独立于世的“自我”, 连用段生、展季、弦高、仲连退敌存社稷的历史名人, 烘托以谢氏为代表的先祖“屯难既云康, 尊主隆斯民”的赫赫功勋, 表达“兼抱济物生, 而不缨氛垢”的英雄襟怀。“万邦咸震慑, 横流赖君子”, 傲世自负, 显现出家族的优越感。“高揖七州外, 拂衣五湖里”, 表明谢氏非同凡响的历史地位。

晋恭帝元熙元年 (420年) , 出自寒门, 从北府兵起步而终为统帅的刘裕, 移司马氏家族皇祚为刘姓, 称号宋武帝, 历史进入宋、齐、梁、陈的南朝。南朝与东晋同是板荡的社会大环境, 但“共天下”的权力格局宣告结束。门阀世族虽然荣耀富贵, 学术独绝, 但左右不了朝政, 实权掌握在寒人出身的凭借武力“禅让”而履帝尊的皇帝手中。皇帝可以允许世族高门风流自矜, 但豫皇家事, 便是血色一片。东山谢氏家族18人被杀, 就是明证。东山谢氏家族人物之死于刘宋王朝, 是东晋从未有过的惨烈景象。收复失地, 归根洛阳, 是六朝君臣的愿望, 南北对峙, 实际是长江流域的皇统正祚与黄河流域的五胡十六国相对立, 南渡世族有丧家之痛, 百姓有失土亡国之恨, 北伐成为当时的一面旗帜, 先后有祖逖、庾亮、褚裒、殷浩、桓温与刘裕的北伐。名门北伐为提高家族名望, 寒门出征向朝廷施加影响, 便于取而代之。南朝北伐决策权在于帝王, 宋文帝元嘉年间出兵, 梁武帝普通年间一举夺得淮南州郡, 不容臣子置喙。该著作论述出不拘时代格局变化, 使得东山谢氏家族由淝水剑锋“立功”转向笔锋“立言”的必然, 学术视阈显现其文学生产繁盛与始终维持显赫地位的动因。

2.疏证严谨, 注重价值取向的思考

关于谢氏家族的起源及分枝, 有许多说法。《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影响》认为, 六朝是谢氏最辉煌时期, 绍兴谢氏, 可分陈郡脉、会稽东山脉、会稽山阴脉。河南阳夏谢氏研究者曰:“申伯之后谢氏第十九世先贤仰贞公首次来阳夏定居, 直至第二十八世孙宜礼公始迁于会稽。”陈郡阳夏谢氏族谱曰:“陈郡谢氏立谱一世祖谢夷吾。”上虞盖东谢氏族谱曰:“我族自立谱一世祖谢夷吾。”一北一南的两地谢氏后人都认为谢夷吾是其家族立谱的一世祖。浙南谢氏宗谱载:宜礼公是谢夷吾的祖父, 字文仪, 官谏议大夫, 精通五经, 理用春秋, 时称名儒, 有谢怡、谢悦、谢惟三子。谢怡字宗仁, 生卒年为西汉王莽天凤五年至东汉明帝永元二年, 有谢明吾、谢朝吾、谢夷吾三子。谢夷吾有子谢瑀。瑀有谢安贞、谢居贞、谢守贞三子。谢居贞有子谢仲庸。谢仲庸有子谢景隽。谢景隽有谢缵、谢显、谢项三子。自宜礼公从陈郡阳夏迁到会稽山阴, 居住第八代时, 谢景隽携子谢缵重返阳夏居住。谢缵出任魏典农中郎将, 谢氏家族始露头角, 有子谢衡。“永嘉之乱”, 谢衡契口南移至会稽境内古舜江 (东汉后期改名曹娥江) 边东山, 成为东山谢氏始祖②。

由谢衡至谢贞十二代, 代代传承, 疏证严谨, 言之有据。主要依据正史, 《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北周书》、《北史》、《资治通鉴》, 辅以诸代零星载录的《世说新语》、《元和郡县图志》、《建康实录》等, 参考《浙南谢氏宗谱》、《浙江上虞盖东谢氏族谱》等各种谍谱, 汲取地下考古新发现的墓碑与墓志, 引用《汉书》、《管锥篇》、《六朝文学论稿》、《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浙江文化史》、《魏晋玄学与六朝文学》、《南朝家族文化探微》等文献典籍八十余种, 既见标识东山谢氏家族研究的严谨, 又第一次系统地以后世吟颂代不绝声来折射其学术功力。从唐朝到清代, 东山谢氏的谢鲲、谢尚、谢奕、谢安、谢万、谢石、谢玄、谢道韫、谢灵运、谢惠连、谢瞻、谢脁、谢庄, 成为历代文人名家以诗词创作吟诵的对象。据《全唐诗》与《唐诗别裁集》、《全宋词》、《元选诗》、《元诗别裁集》与《全金元词》、《明诗别裁集》与《全明词》、《全清诗钞》、《清诗别裁集》及《名媛诗归》、《国朝闺秀诗柳絮集》、《小檀栾室汇刻百家闺秀词》等文献典籍的不完全统计, 唐代178位作者创作349首诗, 宋代123作者创作177首词, 元代26位作者创作33首诗与18位作者创作27首词, 明代有29位作者创作37首诗, 清代57位作者创作67首诗与160位作者创作203词③。历史没有任何家族有这样长久的生命力与文学感染力, 辉煌六朝于谢氏, 别开东山一脉。由此可见, 周淑舫教授的《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学术著作, 多有新意。

3.格局别致, 显现出家族发展的动力与传承的活力

《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的学术著作, 以始祖谢衡、二世谢鲲、三世谢尚与谢安、四世谢玄、五世谢混、六世谢晦、七世谢庄与谢朓、八世“风月景山水”五兄弟, 九世谢举与谢览与十二谢贞为关注点, 突出雅道相传的文脉, 从诗、赋、散文文学样式的创作上, 彰显文学生产的规模与成就。六朝社会板荡, 国无宁岁, 生命显得格外脆弱, 不经意间一家物换了另一家物。皇权政治与皇祚移位, 不能没有世族大姓的捧玺陪衬, 庙堂歌舞升平也缺不了世族大姓的才学艺术。谢安与王羲之的“曲水流觞”, 谢混的《游西池诗》, 唱出东山谢氏家族好山水的门风。宋文帝虽然杀了谢灵运, 却对谢灵运兼称独绝的诗篇与书法爱不释手, “称为二宝”。竟陵王萧子良清雅好士, “开西邸, 招文学, 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焉, 号曰八友”。西邸学士编成千卷的《四部要略》, 西邸八友互相唱和, “永明体”出, 文坛风气为之一变。齐武帝永明九年三月三, 芳林园华光殿君臣修禊赋诗, 谢朓一人作诗28首。

随时推迁的东山谢氏家族, 力求从整体上调和家族与朝廷的矛盾, 个体人格的价值取向便反逆传统, 由“以德取人”转向“唯才是举”, 肯定是体现个体生命价值的智慧与才学、才识与才能, 文学色彩更浓郁。思想学术的自由, 玄、儒、释、道并行, 使得文学主体精神在创作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不论是东山谢氏家族的山水诗、赋体作品与散文, 还是文义赏会的谈玄说佛, 反映其文学生产的创作力。在功业与立言上下工夫, “伟哉横海鳞”走不通, “高情属青天”可以维持家族地位于不坠, 文学主体精神的解放和弘扬, 有力地促进了文学题材的开拓, 艺术触角伸向以山水为主体的自然界, 实现中国文学题材的一次大拓展。这为文学的发展辟出一片大展才情的新天地。题材上的大突破, 是在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主体精神得到弘扬的历史氛围中实现的。投身到大自然中去, 以山水为题材, 以山水承载的草木禽兽为审美对象, 山水文学的兴起, 正是崇尚自然、追求个性解脱与江南优美的自然山水相契合的产物, 带着自然风光与带着自由思维驰骋的文学创作, 是家族人物释放身心所向往的“净土”, 拓展东山谢氏家族文学生产研究内涵的深度与广度。

4.出林飞鸟, 女性在东山谢氏家族文学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周淑舫教授的《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学术著作, 其新意不仅是主线人物突出、结构别致, 而且突出“咏絮才女”在家族中的所占的重要地位, 并精妙地显现“林下风”的绵远影响, 古今贯通, 既有学术功底, 又有学术新意。就所见到的家族史研究著作而言, 或不列女性, 或在其中仅仅是谱牒男性的妻子, 行文为“妣某氏”。这是历史的失落, 也是女性的悲哀。《诗经·小雅·斯干》诗以“乃生男子, 载寝之床。载衣之裳, 载弄之璋。其泣喤喤, 朱芾斯皇, 室家君王”与“乃生女子, 载寝之地。载衣之裼, 载弄之瓦。无非无仪, 唯酒食是议, 无父母诒罹”④的对比, 形象表明: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刻起, 性别就锁定“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在以“男性为主体”的中国农业经济结构模式下, 家族代相延续, 构成以族为主体的大姓家族。男性于史书文献上血脉相传, 女性娘家不传, 婆家不载, 虽然才华出众, 文学创作自成一体, 也不能跻身文苑中, 只有合于所在朝代“贞节烈妇”的标准, 方可在“列女传”上写下一笔。

这部著作, 有专章“‘咏絮才女’谢道韫的林下风”的论述。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谢道韫, 是东山谢氏家族的一道亮丽风景, 更是士族闺阁才媛“林下风”的典型代表。太傅谢安居东山, 诲导子侄, 与“儿女共论文义”, 谢氏闺阁与男子一样, 受到当时最优秀的教育。宽松的家族文化氛围氤氲浸染, 使其才华横溢, 在玄学清谈、诗学见解、书法艺术上不逊色于男性。体味人生, 释放才学, 物我相融, 风韵高迈, 叙致清雅。在以男性为主体的剑锋笔锋汇淬的家族文学中, 谢道韫以异常敏捷的思维、美轮美奂的意境、超凡脱俗的气质、智勇双全的学识, 为东山谢氏家族文学增光添彩, 更为女性文学写下辉煌的篇章⑤。她打破性别局限而显现才学的林下风, 为后代闺秀才媛树立了楷模, 成为学者评价女性文学家及其创作的一种独特赞誉之语。尽管女性放到家族研究之论有待进一步商榷、完善, 但突破陈规陋习, 抛砖引玉, 显示出学术价值与学术探讨的可贵。

注释

11 周淑舫.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影响.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4:44.

22 周淑舫.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影响.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4:7.

33 周淑舫.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影响.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4:241.

44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265.

上一篇:全科助理医生下一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