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措施

2024-08-20

德育措施(精选12篇)

德育措施 篇1

一、开展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幼儿教育相对于小学教育来讲, 更应注重德育的教育。幼儿德育教育是儿童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起步, 幼儿时期对儿童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 对于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 关系着幼儿是否能够以正确的思想看待周围的世界, 以正确的行为方式与他人交往, 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讲文明、懂礼貌。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把幼儿德育教育视为幼儿教育的重心内容, 探索开展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提高幼儿的身心素质,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二、实施幼儿德育教育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幼儿德育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 导致教师在实施幼儿德育教育的时候存在困难。因此教师想要顺利开展有效的幼儿德育教育, 就必须从问题入手,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目前幼儿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教学实践, 我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 运用视频教学, 立体展示教学内容。教师在开展幼儿德育教育的时候, 运用视频教学是比较常用且比较有效的方法。视频教学是指教师为幼儿播放一些教育视频, 如儿童歌曲、动画故事、教育短片等。这种播放视频的教育方式, 能够让幼儿立体形象地感受学习内容, 教师也可以让幼儿根据视频学习唱歌、跳舞或者模仿视频中的行为习惯。但是视频教学中教师通常容易忽略了幼儿的学习自主性。幼儿年龄较小, 其注意力是很有限的, 他们在视频教学中很容易走神。所以教师在幼儿德育教育中, 尤其是在借助一些媒体工具教学的时候, 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关注幼儿在接受教学内容的时候, 是专心学习, 还是走神了。教师要注意让自己融入到幼儿的世界中, 从他们看世界的角度出发, 观察他们对事物的接受程度, 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比如说, 教师在播放教育幼儿讲文明、懂礼貌的视频之后, 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样的具体行为是文明的、有礼貌的, 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教师通过问幼儿问题, 可以了解他们的学习认知程度, 向幼儿提供帮助, 演示具体行为, 教他们判定这些行为的好坏对错, 形成自己的基本对错判断,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讲文明、懂礼貌, 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自觉纠正错误的行为。

第二, 加强家园联系, 通过教师与家长的衔接, 提升教育效果。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幼儿园教会了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模式, 但过了一段时间, 幼儿的行为就会产生差错。究其原因, 是家长在家里没有及时纠正幼儿不好的行为, 纵容孩子的错误, 所以幼儿不能保持正确的行为习惯模式。为了增强教育效果, 幼儿园教师必须加强家园间的联系, 通过与家长的有机衔接, 提升幼儿德育教育的效果。具体来讲, 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家长会、及时与家长通讯联系等形式, 与家长紧密联系, 及时将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的内容和表现告知家长, 督促家长在家继续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比如, 教师教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 了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 但是家长可能带幼儿出门的时候, 为了节约时间, 带他们闯红灯。这些不好的行为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 让他们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怀疑, 也会使他们养成不好的习惯。所以教师可以用校讯通给家长发短信的方式, 提醒家长在家要注意保持好的行为习惯, 给幼儿施以正面的影响。教师可以每隔两天或者节假日出行的时候, 给家长群发短信, 提示一些加强幼儿德育教育的措施和信息, 做好家园之间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机衔接, 提升整体的教育效果。

第三, 运用多种形式, 帮助幼儿熟悉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孩子们要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加强练习和实践, 让幼儿熟悉正确的行为模式。比如说, 教师可以采取榜样表演的方法或者是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简单来讲, 教师可以在幼儿中间选一些表现好的孩子, 让他们担任小组长, 一个小组长带两个组员, 帮助其他幼儿养成好习惯。小组长要在平时的吃饭、游戏活动中, 自觉遵守幼儿园的规定, 养成好习惯, 给组员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同时还要帮助其他组员, 监督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如吃饭时要用小汤勺, 中午要乖乖睡觉等。当有组员不听话时, 小组长可以从好朋友的角度进行规劝, 必要的时候报告教师。教师还可以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 具体来讲就是融入幼儿的世界, 和他们做朋友, 耐心教他们做正确的事情。

第四, 建立评价机制, 对幼儿进行教学激励。有效的幼儿德育教育中, 教师对幼儿的优秀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建立一套简单有效的评价机制, 运用奖励和赞扬的方式, 肯定幼儿正面的想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激发他们坚持好习惯的热情。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学激励的时候, 常用的方式有语言表扬和肢体肯定, 如点头、微笑和摸头、拍肩膀等方式, 让幼儿知道教师在表扬自己做得对。另外, 教师可以每一周选出几位表现好的幼儿奖励小红花或者小礼物。教师还可以设立不同的选举项目, 如“最懂礼貌奖”“最讲文明奖”“最阳光奖”等等, 鼓励那些积极表现、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幼儿, 激励他们继续坚持, 也鼓励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 努力表现。

三、总结

幼儿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点内容, 是提升儿童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幼儿德育教育中可以通过视频教学法, 为孩子们立体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可以加强家园联系, 通过教师与家长的衔接, 提升教育效果;可以运用多种新型的教学形式, 帮助幼儿熟悉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通过建立评价机制, 对幼儿进行教学激励……总之教师要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实施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摘要:幼儿德育教育是幼师教学工作的重心内容, 开展有效的幼儿德育教育对于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解析幼儿德育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 提出了几点增强幼儿德育教育工作效果的措施, 希望为幼师的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幼儿,德育教育,教学实践,主体性,兴趣

参考文献

[1]丁红涛.幼儿德育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甘肃教育, 2011 (10) .

[2]庄婉瑜.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德育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03) .

[3]陈慧萍, 黄丹凤.幼儿德育教育[J].艺术科技, 2012 (04) .

[4]李红丽.浅谈幼儿德育教育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40) .

[5]于佳.对幼儿德育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德育措施 篇2

施(2008---2009学)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各项活动保质保量完成,达到教育目标。

2、建立长效激励、扬善、阳光等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校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

3、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监管和检查力度,确保把《中学生日常行规范》转变成为中学生的基本素质。

4、加强教师及学生的考评考核力度,扬长避短,提高教师及学生的积极性。

5、注重环境建设,优化环境育人。

德育在初中阶段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篇3

关键词:德育;初中生;教师

德育是指在不影响初中生正常教学的情况之下,科学合理的运用某些活动并结合法律法规常识等对初中生的思想和心理进行教化,使得初中生能够在初中阶段建立较为良好的价值观并降低教师身上所承受的压力。所以在此阶段的德育的实施中,教师必须直面德育的现存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并采用较为合理的手段来应对这些潜在问题。

一、初中阶段德育的潜在问题分析

德育是初中阶段必教导的一项重要知识,并且其还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但是德育在多数初中阶段的校园之中并不是特别重视,甚至部分初中生还出现了屡教不改的现象。除此之外,多数学校只重视德育的理论教导而忽略了实践教育,从而使得学生总是对教师所讲述的德育知识左耳进右耳出,没有使得德育知识与初中生的实际生活相接轨,使得初中生并不重视德育,认为德育对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而不仔细学习。所以在初中阶段的教育之中,教师必须把德育划入重点培训内容之一。

二、德育有效教学的应对措施及手段

德育主要是给初中生灌输一些较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初中生能够通过德育而在叛逆时期有效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得初中生逐渐成为一位有良好生活习惯和较正确的世界观的学生。所以在初中阶段的教育之中,教师必须直接面对德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中所带来的问题,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例如,某中学为加强初中生的德育意识,教师看中了实践教学,因为教师都认为只有初中生通过实践学习才能够有效地强化自己的意识。所以教师都会在每个月的学习之中抽出一些时间让初中生对全校的环境进行彻底的清除,其中包括草丛、花坛中藏匿的垃圾;之后,教师还会让学生對校园环境清理活动写一份感想,使得初中生可以通过体验和感想的书写而清楚地认识到乱扔垃圾给打扫人员所带来的难处以及垃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总而言之,德育是初中阶段必教导的一项重要知识,教师必须把德育划入重点培训内容之一,此外,教师必须直面德育的现存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并采用较为合理的手段来应对这些潜在问题。

德育措施 篇4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诸如晨会、体操、集训、集会、竞赛等等,这些常见的形式、场合都是离不开校园广播的。如果以广播的形式发布通知,就能在第一时间传达学校的方针和指令;如果用以举办丰富的文化节目,从事高雅的艺术鉴赏,更能很好地陶冶师生情操;若以校园广播来引导校内舆论,引领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一个发展的有前景的学校来说,那更是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因此,办好校园广播非常必要。下面结合我校校园广播的开展情况谈一点愚见,希望能对正在开办校园广播或即将开办校园广播的师生提供些好的借鉴。

一、让师生都来关心广播、建设广播,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当前,基础教育还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在有升学压力的初高级中学依然普遍存在。这种狭隘的教育观,导致了校园广播地开展得不到应有重视,甚至被讥讽为耽误和影响学习的“花架子”,使得一些立志于播音主持并有一定能力和兴趣的学生,畏手畏脚,不能大胆开展工作,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我校广播工作的开展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先从硬件入手,购置了录放一体、无人值守的先进广播器材;争取到了学校的资金支持,给予校园广播播发稿件一定数量的稿费,调动了学生投稿的积极性,聘请了一线的语文老师作为专门的文学编辑,把广播稿的播发量纳入班主任和优秀团支部的考核。上述措施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参与广播的积极性,在我校形成了全校师生都来关心广播、建设广播的良好局面。

二、提升广播质量,不断丰富广播内容和更新栏目的形式

广播质量是校园广播的生命。不断提升校园广播的质量,传递更丰富、更快捷的讯息,是办好校园广播的宗旨。广播节目的开办要贴近师生生活,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健康积极,有鲜明的时代感,要能反映师生生活动态,及时报道师生最关心的前沿信息。

首先,要注意栏目版块的划分,注意栏目风格的设置。以我校“百灵鸟”广播站为例,共设置了“冰点新闻”“校园聚焦”“晓风晨语”和“音乐时空”四个栏目。“冰点新闻”以报道校园内的动态和一线的教育资讯为主,节奏感和时代感比较强。“校园聚集”以师生最关心的话题为切入点,是一档口语风格较强的节目,如“三月雷锋精神是否过时”“春季如何预防春困”等与师生学习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话题,让听众从广播上听有所获。

其次,要注意筛选、甄别广播内容。当今资讯发达,鱼龙混杂,不能照单全收。要注意选出健康的、积极的、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这样,对于弥补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积极的意义。

再次,要注意音乐的使用。适当的音乐有助于节目之间的衔接和连贯,也有利于节目气氛的烘托,以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选好广播主题曲,音乐内容力求健康积极,避免庸俗的娱乐化心理让其成为低俗文化的宣传阵地。要突出校园文化特点,把学生引导到阳春白雪般的高雅境界。

三、做好广播员培训和招收工作,培养优秀的学生广播员

优秀的广播员才能办出高质量的节目。广播员的素质是广播开办成败的关键,由于学生广播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对稿件的艺术处理难免能力不及,经验不足,这就需要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培训来提高广播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广播员的事业心教育,教育广播员要激情地去投入,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听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爱好才有深入思考和不断改进的动力。在我校的“百灵鸟”广播站的创办过程中,团委给每个广播员制作了胸卡,并在胸卡背后写上这样一段话:每一天,用真诚和激情凝结的话语,从我们口中,从扬声器中飞出,传递到每个师生,在每个“百灵鸟”的支持者心中,形成丝丝缕缕的联系,这是广播啊!这是青春的琴弦。我们相信,它一定会被触动,而一旦触动,定会奏出属于年轻人的雄壮激越的交响曲。同时,给予每个播音员充分的自主策划和编辑的空间,制作了“播音员风采”橱窗展览和开辟了网站专题,通过这些方式,极大地调动了播音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通过一些优秀朗诵作品的欣赏,来培养广播员的语感,让他们能把握稿件的内容,领悟语句的意蕴,能深深受到文章思想感情的感染,这样在播音的过程中就会流露出来。通过专题培训,让播音员掌握一定的播音技巧。尽量达到出语、表意清晰,音质活泼、跳跃,响度忌平、忌过,节奏明快、适当,音色圆润、细腻等。

四、稳定稿源,办好校园记者团,发动师生踊跃投稿

源源不断的稿件是办好校园广播的前提条件。首要问题是办好校园记者团,培养校园内的宣传报道队伍,同时加强对校园记者团的管理。以我校“百灵鸟”记者团为例,共招收40名校园记者,分为“校风监督组”“重大活动组”“人物通讯组”和“生活百科组”四个组,每组设组长一名,组长定期召开本组会议,下达宣传报道任务,保证了稳定的稿源。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和网络等手段,获取更多信息,充实广播内容。

德育工作措施 篇5

为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主导作用,把学校德育工作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使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课内外相结合,以“德育大纲”为指导,发挥各自功能,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德育任务。特制定我校德育工作措施。

(一)利用晨会和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晨会和班队活动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常规教育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教育的一门课程,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方法,培养良好品德起着导向作用。时间要保证,内容要落实。

(二)其他各学科教学

各学科教学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最经常途径,各科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期初认真找出德育工作的渗透点,制定学科渗透计划。

(三)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育的基层单位。班主任工作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按德育大纲的内容要求,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加强班级管理,形成良好班风。协调本班各科教师的教育工作,密切联系家长,积极争取家长与社区力量的配合。学校每月举行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

(四)少先队工作

少先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通过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少年儿童吸引到学校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继承革命传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通过举办业余团校。

(五)劳动与社会实践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行为习惯。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服务和军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社会,增长才干。

(六)活动课与课外活动学校和班级应保证列入课程计划和各类活动的时间,并通过多种

形式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七)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谈心讲座等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心理

健康教育和职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八)校园环境建设通过积极进校园环境建设,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影响。利用

板报、广播活动室等专用场所,创造良好和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校训、校风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九)家庭教育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家长会,开办一次家长学校设立家长接

待日,建立家长委员会,班主任每星期家访不少于2人次等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

(十)社会

利用社区等社会教育资源,发动、协调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逐步建立学校与社会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共同营造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十一)考核

德育措施 篇6

关键词:小学德育 问题 解决措施

人的身心发展受先天遗传、后天社会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几个因素共同影响,就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而言,主要受后天的社会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事实上,除了学校教育的影响外,社会家庭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人类进入新的时代,人们对传统学校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人的健康生命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而德育是构成、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良好的学校德育体系、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正确方向起着决定的作用[1]。

1、加强小学德育的意义

1.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德育在儿童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定向的作用。它所包括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它保证人的发展沿着一定的政治方向前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德育,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能够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标。德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指示灯的作用,它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动力。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所以,德育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2]。

1.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处在“质”的变化过程中,正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的“质变”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是儿童的“质变”向不良的方向发展。人们常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是大家总结出来的经验,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品德是灵魂,起着导向的作用,德育也就起着导向作用的重要意义。

2、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重视教师忽视学生,重知识轻能力

老师作为德育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更多的是约束学生,管理学生,老师和学生之前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缺乏对话和交流,小学生缺乏自我判断能力,就相当于一面白纸,老师在上面随便涂抹,而没有创设情景,激发小学生自我认识和反省能力。小学生只是被强制去遵守一些学校的行为规范,他们也许知道在行为上要去遵守这些规范,但不明白为什么要去遵守,所以离开学校,身处社会的时候,没有受到学校老师的压力,就不会按照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做,这就成了说和做的“两面派”。

2.2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忽视德育的内化过程,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注重于活动的表面,并不能立刻由活动本身,得到相应的道德认识,老师往往生硬的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那么道德教育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与情感体验使之内化,活动的目的自然难以实现。其次,学校的德育活动往往由教师从布置、组织、安排整个过程包办的现象,致使学生在品德和心理上有严重的依赖性和很大的随意性,学生的主管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

2.3重“说教”,轻感悟,重课堂,轻活动

教师往往把德育课与其它课程一样,把德育知识分门别类,一字不落的教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掌握,衡量学生的好坏就是看其掌握所教知识的程度,从而使学生误认为他们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学会这些教学内容。这些死的知识只是从书本上转移到了学生的脑海里,只是记住,并没有领会,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思想道德素质并没有实质的提高。

3、小学德育解决问题的措施

3.1充分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重智轻德观念,要充分贯彻国家的“德育优先”战略,坚持德育智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学校领导要重视德育课程的开发和把德育工作要落到实处。

3.2德育目标制定主体的广泛性

小学德育目标的制定主体应具有广泛性。国家在制定德育目标的时候,应该充分发动老师、家长、学生等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共同为小学德育目标的制订出谋划策。小学德育目标应该充分体现广大老师、家长、学生等德育工作者的意见,这样也有利于发挥众人的智慧,减少他们的抵触情绪。

3.3在德育的方法、途径和手段上应有所拓宽和创新

德育活动的开展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注重使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参加劳动,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思考、认识、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重视德育在游戏、聊天、生活等日常活动中的渗透。让学生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自然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德育不能只拘泥于校园和课堂,让有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才能使他得到的认识更深刻。

德育活动的开展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从学生主体身心发展的特点需要和规律出发,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应居于主体地位,活动的设想、布置、组织、编排整个过程都应该让学生自主进行,老师只是在一旁观察,并适时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行指导,老师是处于一种从属地位的,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与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使活动的目的得以实现。

4、结论

总之,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地方是课堂,课堂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也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主要渠道,更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最多,只要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善于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教学环节培养诚信品质,就能结合学生特点,把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教书和一育人的统一,最终完成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忠华.论现代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l期

浅谈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篇7

一、德育的概述

(一) 德育的概念

德育, 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分为广义的德育和狭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而狭义的德育是专指学校德育, 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 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通常人们提到德育大多为狭义的德育, 即学校德育。小学德育是指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以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为主要内容。

(二) 德育的功能

1. 社会性功能。

德育具有社会性的功能, 主要是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 德育具有个体性功能, 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生存、发展、享用三个方面产生影响, 对每个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2. 教育学功能。

德育具有教育性功能, 其具有两大含义。一为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找寻正确的人生方向, 知识的学习与之相比便显得微不足道, 因此德育教育性的实现实质上就是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体现。二为德育作为教育系统的子机构对平行机构起到促进作用, 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对小学德育的关注度不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但同时人们也意识到我国的教育、文化的发展并没有与经济保持在同一个步伐上。现今社会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的发展, 社会过分注重学历,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对德育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较少。由于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与西方的价值观念相互碰撞融合, 使得中国的价值观念不断地发生变化, 而政府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制定相关措施对德育教师进行定期的培养, 教师不能获取新的能力来帮助小学生选择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些因素都使得小学德育的建设在现今社会中没有取得很大成果。

(二) 小学德育课程的制定与实施存在不足

现今小学虽然开设了有关德育的课程, 但课程内容的制定只是依据科学的小学生思想道德目标而并没有与小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还是停留在底线教育内容的灌输层面上, 制定的课程目标只是为了符合应试教育的体制, 并不利于小学生德育的发展。

教师在进行德育课程的时候, 依旧像其他课程一样就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最终评价学生对德育课程学习的成果还是依据对德育理论的掌握, 因此小学生在学习德育的过程中, 只是对知识进行机械记忆来应付考试, 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而没有领会、转化为自己的思想, 思想道德素质并没有得到提升, 德育课程的目标也没有实现。

(三) 家庭对小学生德育不够重视

家庭是学生的生活环境, 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起点。家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影响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是有些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荼毒, 形成不健康的价值取向, 只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 重智育轻德育, 甚至将全部的精力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 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和品德的培养。在家庭环境中, 子女大多以家长作为参照系, 家长对德育的态度, 会影响像孩子的观念, 而有些家长不注重自己的德行, 说一套做一套, 这会严重阻碍孩子德育的发展。

三、解决小学德育问题的措施

(一) 加强社会对小学德育的建设

国家应当加大对小学德育的投入, 为德育工作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 加强对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的培养, 使其具有专业的知识和足够的能力, 在这个功利化的时代中建设小学生的精神世界,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国家应当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 减少社会的负面影响对小学德育的冲击。国家还应当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 如制作相关的电视节目、开展各类活动等, 从而营造适合小学德育发展的氛围, 促进小学德育的发展。

(二) 改革小学学校德育课程

学校对德育课程的制定应当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小学德育课堂中讲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比较抽象的内容并不符合小学生的发展规律, 小学生对于抽象化的理论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硬搬到自己脑袋中, 并不能吸收课程内在的精华, 使自己得到真正的提升。因此学校在制定课程内容时应当考虑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将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 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一步一步深化知识, 使其具有层次性, 便于学生学习。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意识到德育课程与理论课程的不同, 不能照本宣科, 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 增设课堂活动。例如带学生去敬老院或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在实践的过程中传授知识, 同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使学生真正领悟品德的内在含义。

(三) 发挥家庭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

家长必须摒弃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 这种教育价值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即一味要求孩子进行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现代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家长不仅要重视孩子对知识的学习, 还应当重视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和精神的建设, 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长应当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在家庭环境中, 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 家长的行为、言语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榜样, 家长如何去做, 孩子也会学着去做。因此家长应当提高自身的素质, 做到言行一致, 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精神世界的建设, 发展自己的德育。

总之, 小学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德育在小学生成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德育建设过程中, 应当加强社会、学校、家庭的联合, 营造利于学生德育发展的环境, 将小学德育工作做好, 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李君.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4.

德育措施 篇8

一、大学生新媒体应用现状

高校大学生是新媒体的重要使用群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3年1月15日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其中, 20~29岁的青年占30.4%, 居网民年龄结构的首位。在网民的职业结构中, 学生仍位列第一, 占25.1%。[2]高校学生作为新媒体文化的参与者、传播者、创造者和使用者, 在新媒体应用上表现活跃, 新媒体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日益深刻。

(一) 新媒体是高校大学生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

调查显示, 随着电脑、手机、MPX系列产品大范围普及, 大学生拥有、使用这些产品的比例较高, 网络终端设备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使用手机的大学生占到近九成, 接近半数的大学生同时拥有上述电子产品, 而且电脑联网率达到97%。在对大学生获取信息途径的调查上, 62%的学生使用互联网等新媒体, 远远高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渠道。[3]新媒体既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 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对知识建构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同时学生在完成作业、撰写论文时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又弱化了其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二) 新媒体是高校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

新媒体及时性、交互性、便捷性的特点使人际交往变得比现实生活简单和容易, 打电话、发短信、聊QQ、发微信、“织围脖 (微博) ”等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 甚至大大超过了面对面的日常交往时间。调查表明, 在大学生的沟通手段中, 电话短信和QQ分别占到74.1%和63.7%。[4]通过新媒体进行的沟通交流一方面拓展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空间, 消除了面对面交往时产生的畏惧与羞怯, 使大学生人际交往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另一方面, 大学生热衷于网上交往而大大减少了现实生活之中的交往, 不利于现实生活中交往能力的发展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部分学生与同学、舍友关系紧张。另外, 沉迷于网络社交有可能导致与现实社会的隔离, 产生逃避现实生活的心理趋向,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网络成瘾。

(三) 新媒体是高校大学生娱乐购物的重要方式

大学生的网络娱乐一直是社会和家长关注的焦点。据统计, 65%的大学生是网络游戏用户, 网络音乐和视频的使用率更是分别高达88.8%和78.9%。另外, 大学生网民群体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使用率分别达64.9%、58.6%和58.4%。[5]新媒体既为高校大学生娱乐与购物提供了便捷的方式, 但也容易导致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过度追求物质生活等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

(一) 大学生思想行为发生变化

高校大学生正值身心发展和思想成熟的阶段, 人生观、价值观尚不稳定, 自控能力还不强, 极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影响, 从而忘却自己的责任, 放纵自己的行为, 不利于良好道德观的形成。在缺乏约束的网络环境下, 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 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慢慢侵蚀着某些大学生的思想, 容易出现网络欺骗、网络盗窃、网络电子谩骂和攻击等道德问题。

(二) 高校德育环境更加复杂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社会的虚拟化倾向日趋明显。虚拟的生存空间是新媒体带来的客观存在, 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新的生活方式。在“网络生活”中, 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渠道变得复杂和不可控,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等新特点, 对传统的以“两课”和日常教育活动为主的德育模式提出了挑战, 冲击了传统的有具体时间、具体地点, 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高校德育方式, 也在一定程序上弱化了高校德育主流文化话语传输的主导地位。新媒体所带来的以上变化是始料不及的, 使得高校德育环境面临纷繁复杂的状况。

(三) 高校德育手段面临新情况

相对于传统的以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导、辅之以主题活动的德育方式, 新媒体传播海量的信息, 内容丰富, 传播形式多种多样, 传播速度之快, 范围之广, 是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面对的挑战。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可以浏览各种信息, 查阅资料, 自由交流, 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由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复杂性, 导致舆论导向控制出现困难, 传统德育手段显得单一, 不易对外来的错误信息、不良内容进行有效监控, 对某些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易进行及时把握与引导。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应对措施

(一) 行动型道德主体的培养

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范式是“知性教育”, 即将道德知识、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这种范式生成的道德主体是思维型的, 不是行动型的。在电子媒介发达尤其是新媒体时代, 必须由通过知识和思维训练进行教育的“知性德育”转向通过生活和活动来教育的“生活德育”。新媒体视野下对“行动型道德主体”的培养, 在于正确引导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评述、解释、分析与选择, 张扬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质疑的精神, 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积极进行生活道德实践, 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中自觉抵腐朽思想。

(二) 高校德育的“媒介意识”

在新技术的使用方面, 教育者的脚步往往落后受教育者。当聊QQ、发微信、写微博等方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生活方式时, 教育者、高校需要优化德育方式、德育环境, 使之具有“媒介意识”。具体而言,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创新。作为高校德育主阵地的思政课教学已初步实现了系统化、科学化、专家化, 但在通俗化、学生化、时代化方面还不够, 需要教育者认真反思, 积极、有效利用新媒体手段, 推进课程改革与创新。

2.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立。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部分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对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认识, 产生消极的人生观等现象, 高校应该从学生、教师中招募优秀的青年骨干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 积极利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的引导。

3.增强校园主流媒体的吸引力。高校应主动占领校园新媒体的高地, 吸引广大学生关注校园媒体、使用校园媒体, 以此来规避社会媒体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例如, 很多高校开始建立自己的微博, 也可以鼓励学生成立新媒体小组, 建立学生自己的网络媒体, 利用这些积极的校园媒体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并合理引导, 为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开辟新天地。

参考文献

[1][5]王云涛.新媒体对大学德育的影响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2) .

[2]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3, 1.

德育措施 篇9

一、小学语文进行德育教育的现状

(一) 小学语文进行德育教育与现实脱节

语文课堂对于德育教育而言, 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很低, 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 所以在小学语文的课本中, 基本都是包含诸多德育元素的课文。因此, 教师在进行备课时, 应当充分研究教材, 挖掘教材中所有的德育元素, 并选取最适合课堂教学的点切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

(二) 小学语文进行德育教育方式需要改进

小学语文进行德育教育成效低微的最大原因就是德育教育方式极其乏力, 急需改进创新。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 小学语文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仍是简单的说教灌输式教育, 仅仅由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的灌输, 无法体现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致使德育教育进展很缓慢效果不明显。在小学语文进行德育教育, 应当仔细分析学生特点, 设计符合学生性格、兴趣、文化水平和心理特点的教育方式, 强化引导、感染和熏陶教育, 正确把握语文课本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除此之外,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 教师并没有发挥教师自身的作用, 没有利用教师的榜样引导作用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

(三)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在少数教师中未得到应用

小学语文课堂是德育教育的基础, 是学生德育教育的起源之处。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尚有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 没有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要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显而易见, 德育被放在教育的首位。但是却有部分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成绩分数, 在教学思想上出现了偏差, 以致在教学思路构想和教学计划设计上都忽略了德育教育。这之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部分教师太年轻, 尚无多少教学经验, 对德育教育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部分教师老龄化, 教学思想落后于教育思想的发展, 没有理解德育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性;部分教师工作心态散漫, 只愿做好计划内教学, 不想进行德育教育。

二、小学语文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与生活联系

小学语文进行德育教育, 最首要的就是要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德育教育。语文源自生活, 是对生活的总结升华, 尤其是一些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更是饱历生活洗礼所得出的感悟, 因此, 只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首先, 德育教育要联系文章作者生活实际。对于一篇课文, 必定有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背景和主题思想。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 一定要联系作者写作文章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状态来进行分析, 挖掘其中的德育思想, 再将其传达给学生。其次要联系教师生活实际, 教师是德育教育的直接进行者,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 明确表达自己对于相关德育内容的立场, 给学生树立榜样作用。最后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与教师的生活环境存在各种差异, 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剔除学生暂时难以接受的德育内容, 选取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德育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二)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联系

德育教育离不开语文教学, 需要紧密联系语文教学来进行。首先, 德育教育要与语文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加强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内容的联系, 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根据教学内容挖掘适合的德育教育内容, 再进行深入拓展;二是确立想要进行的德育教育内容, 再联系需要教学的课文, 找出其中的共同点, 再在教学中将语文教学过渡至德育教育。其次, 德育教育要与语文教学手段紧密联系, 语文教学手段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 还可以发散课堂进行师生互动教学, 还可以走出去开展实践教学。德育教育就可以在互动教学或实践教学中由学生通过亲眼观察亲身体会得以进行。

(三) 加强小学语文教师德育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小学语文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实施者, 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成果, 都是由教师自身对德育教育的认识理解水平决定的。因此, 加强小学语文教师德育教育教学能力就十分必要了。首先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识, 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和德育教育交流会等, 树立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意识。其次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师德育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只有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教学能力, 才能使其在德育教育工作中, 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 将德育教育和谐地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在悄无声息的状态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总的来说, 教师德育教育能力, 与学生德育教育成果是对应的, 教师能力越高, 德育教育成果也就越显著。

三、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点内容, 学校教育学生的根本原则也应该是先树德再教学。小学语文是德育教育的基本起点, 在此阶段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身对德育教育的认识, 创新德育教育手段和内容, 使德育教育步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月霞.小学《科学》课学生心理特征与教学效果关系探讨[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0 (04) .

[2]申雪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4 (01) .

德育措施 篇10

一、目前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忽视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 没有明确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目标的特色性

有人说过教育是农业, 本人非常赞同这种观点。既然教育是农业, 教师就应该像农民首先考虑气候土壤特征然后选择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一样, 必须首先了解学生,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前好多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仍然按照普高的教学标准来进行教学, 没有考虑到中职学生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初中学习基础差的学生, 而且好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品行习惯, 再加上我们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而并非将来的科研型人才。因此很多中职德育课教师的普高教育模式是失败的。

2. 在教学形式上过分强调理论学习, 而忽视学生的实践教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理论的源泉, 是人类加深理论认识的重要途径。可以说, 实践是人类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学活动也一样。普高的教学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 历来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 强调的是应试教育。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在高二结束后就要顶岗实习, 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某种意义上讲这就为中职学校教师的实践教学提出了可行性。再加上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德才兼备的中等技能型人才, 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 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3. 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的作用中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让学生从中查缺补漏, 不断提升自己的成绩。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评价方式上只重视学生的终极性评价, 不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只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评价不重视学生的行为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一来不利于学生经常发现自己的道德品质不足, 二来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够发挥教学评价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功能, 不利于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4. 在教育主体上没有做到全员协同教育

德育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单靠德育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多数中职学校都认为德育教育是德育教师的“专利”, 有些教师见学生在厕所抽烟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德育教师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 学生如果没有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教育, 要想真正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这种单兵作战的状况急需早日改善。

二、针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中医讲究对症下药, 我们发现了德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 就应该积极采取措施, 尽量去弥补这些不足, 达到德育课应有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借鉴其他教师的好的做法, 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 针对中职学生和培养人才目标的特殊性, 强调养成教育

我国的人才目标是德才兼备, 这里的德不仅是指学生的德育知识掌握程度, 更注重学生的品行养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更要看重学生知识的转化程度, 看学生是否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于实际行动。教师应该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专业课实践等多种途径, 采用说教、学生内省等多种方式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情操。学生通过这些形式一方面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 另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的行为上的差距, 进而严格要求自己, 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道德要求。

2. 改变单一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教学

中职德育课是一门非常具有生活气息的课程,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早就提出教育要实行“三贴近”原则。所以德育教师应该改变目前这种纯粹说教式的教学方式, 采用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专业课实训、聘请道德楷模进行专题讲座, 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践等多种方式, 使学生感受德育的生命力, 把课本上的教条变成活生生的鲜明例子, 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教学促进作用

目前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 虽然也有它的积极作用, 但毕竟没有将评价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科学的评价方式不仅应该起到评判作用, 还应该起到检查作用, 而且某种意义上来说检查作用对学生来说应该更重要一些。当前的期中期末评价更多的属于终极性评价, 他不利于学生更早的发现自己的成绩不足。而且评价内容也不全面, 不符合德育课的本质。要改善这种不足, 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评价, 使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实现对学生行为的定量定性, 从根本上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

4. 利用学校的一切资源实现全员教育

毋庸置疑德育课教师担负着学生主要的德育教育责任, 但不能因此说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只是他们的责任。实际上德育教育应该是渗透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了德育课其他任何一门课程, 除了课堂上其他任何时间, 除了德育教师其他任何学校工作者, 都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肩负起自己应该有的教育职责。只有学校全体教工人员齐心协力, 坚持不懈进行协同教育才能实现学生德育水平的真正提高。

如果说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那么教育大计德育就应该为首。要真正实现中职教育的大发展, 就不仅要注重学校学生的数量, 更应该强调学生的质量, 尤其是德育质量。全体德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 才能发现更多更好的德育教育教学方式, 有效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

摘要:本文从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出发,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四种措施。其实,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 鉴于文章篇幅有限, 谨将其中一点陋见写出以为共飨。

浅谈增强学校德育实效的几点措施 篇11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摆正德育的位置

没有正确的观点,等于没有灵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在具体的学校德育中真正坚持德育为首,必须牢固树立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并在素质教育中不断巩固。一是要倡导德育首位的意识。学校老师特别是领导要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将学校德育工作放到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自上而下形成合力,在抓坚持、抓长远上下功夫,使之逐步健全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机制;二是倡导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理念。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每位教师参与进来,形成德育合力,要改变德育只是班主任工作的错误观念。应树立全体教师都是德育执行者观念,将德育渗透到每个教育环节中去,渗透到每个学科的教育之中。要从细节抠起,不但要传授道德知识,还要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的可塑性都很强,学生受教育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决定在他所受的教育上,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学生下效仿的对象,因此,老师匀随时都要注意自身形象的塑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但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二、改进方法,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

学校德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育德的主体是学生。道德依赖于主体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来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的提升功能,道德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智慧实践。没有主体的参与,就没有道德。当代中学生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个性发展的要求十分强烈,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唤醒学生的主题意识,充分尊重雪深个体发展的要求,自觉的将学生置于驾驭过程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探讨问题,寻找真理,反省自我,完善人格,教育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和选择,要激励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内化,使道德真正成为学生内在自律的行为规范,因此,我们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道德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在德育途径和方法的运用上,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发展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我们应把传统德育内容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努力走进学生心灵,构建新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交往与交流,在师生交际中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

三、科学统筹,协调联动,形成德育合力

要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新体系。要实施素质教育,少不了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要搞好学校德育,更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那么,如何实现三位一体的联动呢?让学校社会化,社会(家庭)学校化,让双方相互靠近而不互为等同。学校要吸收社会(家庭)中真实、坦诚、潜移默化的教育元素,社会(家庭)则要吸收学校教育中理性、超越、自觉、合作的精神。一是学校要和家长联动,实现信息共享。要通过互访,增进老师与家长的沟通,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家表现,让家长了解子女在校情况,有利于学校和家庭实施针对性德,通过向家长介绍科学的家教方法,改进家长的家教观,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衔接,形成德育合力,通过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观摩活动,增强学校、家长和德育主体的交流,调动家长积极性,强化教育效果;二是要让学生走出校门,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看清问题的本质,形成无形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境界,内化为个体品格,并通过道德实践外化出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形成强大的的德育合力。

四、激活资源,发扬传统,塑造道德观

肖川博士在《教育的视界》一书中,将个性规定为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指出其内在的本质为主体性和创造性。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无论是缺乏独立性、自主性(表现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还是缺乏创造性(表现为内心世界的贫乏、智慧的平庸),都会被视为缺乏个性。承认个性的独特性,就不应该限制原本丰富多彩、各具特征的个人的发展,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更应该看重的是中国人应具有什么样的风格。现在有种看法就是中国人就是看不出有中国人的特色,这是很大的危机,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但是这些优良传统在一部分人身上已经消亡了,同时,体现国民素质的社会公德也有较大的滑坡,虽然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但作为学校教育,德育要牢牢扎稳自己民族的跟,应该把德育教育和其他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找准契合点。

五、坚持客观,科学评估,完善德育考评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系统、科学的德育考核评估办法。由于评估办法不完善,使得德育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德育的效果得不到客观评估,反过来又影响德育的有效进行,使得德育的实效性呈现递减的趋势。其次学校有义务向社会提供真实、客观的道德评价,为以后选拔人才提供可靠的依据。而社会和大专院校在选人用人上也更应该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再次,我们应该把科任教师德育工作的效果纳入年度考核中。通过他们在课堂和岗位工作中渗透德育教育,学校形成了人人抓德育,事事有德育的教育氛围,从而构建了学校德育教育立体网络。通过齐抓共管,努力构建科学的、客观的考评体系。

六、创新德育活动,创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德育措施 篇12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德育工作,问题,解决措施

德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方面, 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石。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形式, 而在农村中学生德育工作中, 这个结合现在出现了断裂, 德育重担基本都落在学校肩上, 而学校德育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亟须解决。

一、农村中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学校的德育体系不完整, 德育的氛围不浓, 长期存在着一种畸形发展的现象, 即“形式主义”和“说教”, 其方法和形式十分单一。学生的德育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 德育经常用思想政治课来代替。这就使得中学德育只停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一宏观层面上, 内容过于原则化和理论化,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没有充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自身实际相结合, 忽视了中学生的实际需要, 这就使得道德教育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甚至不少农村中学专业师资欠缺, 部分教师传统的应试观念难以转变, 在学科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 造成部分学生“高分缺德”。

2. 家庭对农村中学生德育的影响

考大学是以前广大农村父母“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让自己的孩子跳出“农门”, 实现家庭脱贫致富的捷径, 为此他们拼死也要供孩子读书, 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然而随着“铁饭碗”一个个被砸破, 对于一部分家长来说, 此路也似乎成了绝路, 又产生了“读书无用”思潮,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 许多学生松懈自己、不思进取。尤其近年来, 农村慢慢富了起来, 有的父母只贪图眼前利益, 让自己的未成年子女外出打工, 随便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在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下, 许多父母一心想着挣钱, 对孩子的学习、思想无暇顾及, 更谈不上“家教”了。所以很多孩子耳濡目染, 思想品德素质日渐下滑。

3. 社会环境对农村中学生德育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极大, 近几年来, 农村社会中原本和谐、友好的道德基础受到威胁, 人们的基本思想理念发生变化。社会公德的淡化影响着农村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农村社会在以往相对比较封闭, 公德意识依靠社会小环境自我调节, 而社会变革带来的首先是小环境的破坏, 这造成农村社会公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 人们的道德底线时时发生着改变并处在无所适从的状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 一些领域和部分人群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贪污腐败等现象时有发生, 诚信缺失、欺骗欺诈、假冒伪劣等问题比较突出。中学生正处在思想过渡阶段, 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有的学校德育也颇有效果, 但这种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和浸染, 会将这种效果冲淡, 甚至荡然无存。

二、农村中学生德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处幽兰之室, 养高士之德”, 即所谓环境激励、无声熏陶。因此, 要真正有效地对农村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关键在于各教育力量要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1) 作为中学生德育主要阵地的学校, 应该在德育中起主导地位, 在教学过程当中因地制宜, 采用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农村中学德育的途径应当多样化, 把德育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 淡化其“受教育者”的角色, 使其主动去体验德育,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同时德育应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积极让学生融入社会, 在社会实践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增强社会责任感, 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

(2) 家庭也是开展德育的重要基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 那些由于贫困不能入学的学生和认为读书无用的家长, 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渐认识到, 只有接受教育, 掌握知识, 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 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 享受现代文明。在现实面前, 家长们才会转变观念, 努力送子女入学, 提高科学知识和道德水平。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自由竞争, 那些认为读书无用的家长, 在激烈的竞争当中, 也会转变观念, 认识到竞争是社会前进的步伐, 这样他们就会主动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3) 社会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大环境, 才能促进个人的身心成长。所以, 整个农村社会一定要和谐、民主、文明地发展,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保持一点自己的“矜持”, 慢慢接受现代的元素, 给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作为中学生, 也应自觉抵制社会不良因素对自己的侵害,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上一篇:胎儿性别鉴定下一篇:怎样预防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