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灌肠

2024-11-27

保留灌肠(精选10篇)

保留灌肠 篇1

近年来, 将乳果糖口服溶液进行保留灌肠, 用于治疗高血氨症及由血氨升高引起的疾病, 在临床应用中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然而, 由于乳果糖的浓度过高, 玻璃空针无法抽吸乳果糖溶液, 用常规的保留灌肠器行乳果糖的保留灌肠, 往往会遇到灌肠不通畅、空针活塞无法抽吸药液、灌肠的操作时间延长、需要加药时不能取出空针活塞、空针乳头和肛管不能分离等问题, 极大的增加了护士工作难度和患者保留灌肠的痛苦。在临床工作中, 笔者经过不断的摸索和经验总结, 2008年3月我们发现将一次性使用50ml注射器连接普通肛管用于乳果糖的保留灌肠, 临床使用效果良好, 95例患者中, 无一例发生灌肠不通畅等情况, 得到病人及护士们的一致认可, 适宜推广使用。现将其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8年3月~2010年12月将保留灌肠器的制作新方法应用于需要进行乳果糖保留灌肠的患者有75例。其中男性59例, 女性36例, 平均年龄49岁。

1.2 方法

1.2.1 材料一次性50ml注射器、胶布、无菌肛管。

1.2.2 制作方法

打开一副一次性50ml注射器, 去掉针头部分, 在空针乳头处缠上多层胶布, 胶布厚度以空针乳头处能完全连接肛管为宜, "保留灌肠器"便制作完成。

1.2.3 使用方法

采用乳果糖口服溶液50ml加入生理盐水50ml中, 药物温度40℃。取下空针活塞, 用止血钳夹闭肛管, 将药液倒入50ml空针的针筒内, 排气后用止血钳夹闭, 将肛门及肛管前段常规润滑后, 患者取左侧卧位, 臀部垫高10cm, 将肛管前段轻轻插入肛门15cm后用空针活塞缓慢将药液注入直肠内, 第一次50ml注入完毕, 用止血钳夹闭肛管, 分离空针乳头和肛管接头处, 取出空针活塞, 再将空针乳头和肛管接头处连接好, 倒入剩余的50ml溶液, 用空针活塞缓慢注入, 待药液全部进入肠道后, 止血钳夹闭肛管, 拔出肛管, 用软纸轻轻擦拭肛周, 操作完毕。保留灌肠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2 结果

95例患者中, 无一例发生灌肠不通畅、空针活塞无法抽吸药液等情况, 空针活塞易抽吸药液、灌肠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需要加药时可随时分离空针乳头和肛管。取出空针活塞, 再进行加药。

3 讨论

此种操作方法制作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提高了工作效率,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保持保留灌肠过程通畅、导管不堵塞、空针活塞易抽吸药液、空针乳头和肛管接头可根据需要轻松分离等优点。适用范围广, 可于其它多种联合用药等的保留灌肠。此种保留灌肠器的制作, 还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改用小号肛管, 极大的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适宜推广使用。

保留灌肠 篇2

【关键词】清洁灌肠;保留灌肠;螺旋CT扫描技术

【中国分类号】R81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043-01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 scan after cleaning enema and retention enema in rectum space occupying Lesion. Material and Methods: 51patients with suspectable rectum space occupying Lesion were examined by cleaning and retention enema MSCT scan. Then we observed the display of rectum enteric cavity and surrounding structure. Results: There were 100% positive results in 51 patients, which had shown

: intestinal wall increased thickness, enteric cavity occupying and narrow, and rectum surrounding structure invading. Conclusions: cleaning and retention enema MSCT scan can be of great value in rectum space occupying Lesion. Well bowel preparation and correct method of MSCT scan can be considered as a key to diagnosing of rectum space occupying disease.

【Key words】cleaning enema, retention enema, spiral CT scan

传统的X线气钡灌肠只能显示腔内病变、肠粘膜、肠壁柔软度的变化,而无法显示肠壁及肠周邻近结构的改变;直肠指诊能够触诊腔內病变、肠腔狭窄程度,肠壁的柔软度、肛管直肠环的松紧度等,但不能客观地显示病变及其肠周改变[1]。随着螺旋CT扫描技术的出现,对直肠及其周围病变的显示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直肠处于收缩状态,因此对直肠腔内病变的了解有限,而采用清洁灌肠后保留灌肠CT扫描技术既能显示腔内病变,又能显示肠壁及肠周结构。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间与我院就诊疑有直肠占位性病变的51例患者,男29例,女22例,年龄24~72岁。于检查前生理盐水灌肠,待肠道清洁后注入生理盐水500毫升保留,使直肠及乙状结肠充盈,并嘱患者膀胱充盈,方可进行检查。

1.2检查方法:扫描范围:用Philips Brilliance 6 CT机,螺旋扫描方式,以耻骨联合下缘至骨盆入口,层厚3~5毫米,重建间隔1~3毫米进行扫描。对扫描所得横断位图像均进行MPR重建,从冠、矢状位多角度对病变进行观察,了解病变的范围。

2. 结果

正常直肠腔内充盈生理盐水后CT表现:直肠呈圆柱状扩张状态,管壁薄如线状呈环形等密度影,且光滑柔和,管内为水样密度影,管外壁、肠周间隙及邻近结构境界清晰可辨。直肠占位性病变多层螺旋CT所得到的横断图像结合MPR冠、矢状位像能清楚显示病变与正常肠壁的分界,病变是否向肠腔内突起或向肠壁外侵犯,管腔狭窄程度等,便于判断病变大小、形态、范围及距肛门的距离和邻近结构侵犯情况。

51例患者直肠充盈均较满意,其中30例显示肠壁不规则增厚,肠腔偏心性狭窄;21例肠壁可见结节状突起,同时合并管腔狭窄(见图1~5);7例显示肠周侵犯,间隙不清。

3.讨论

清洁灌肠后保留灌肠多层螺旋CT扫描对腔内占位性病变及肠腔狭窄均显示清楚,特别对直肠恶性病变的腔内、肠壁及肠周转移显示尤佳。在检查的恶性病变中,既能显示直肠腔内肿物大小,又能显示肠壁变化及肠周受侵犯情况,故有利于病变分期及临床治疗方案的正确选择及判定预后[2]。

应用这种方法,在病人准备上应注意肠道清洁,排除粪块或其他内容物。鉴于此法在病人准备,CT扫描均简单、安全、适用、易行,且能够提高对直肠病变诊断的可靠性,指导临床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晓辉. 清洁灌肠后保留灌肠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和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224):230.

保留灌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某院住院治疗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措施的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诊断均符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2]。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22~72岁,病程3个月~14年。病变部位多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纳入病例属轻、中度。

1.2 方法

1.2.1 分组

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及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2 药物配制

两组均使用菊花散水煎液200m L,中药组方:野菊花、秦皮、白头翁、茜草、仙鹤草、白芨。中药由专业药剂师煎煮,药液温度标准在38~42℃[3],装入保温瓶中备用。

1.2.3 操作方法

对照组、观察组均采用扬州华东医疗器械公司制造的一次性14Fr肛管,其余用物按《基础护理学》[4]中规定的准备。

两组保留灌肠时间均安排在晚上9~10点钟患者睡前进行,操作前护士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让患者了解灌肠的目的、药物作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使其积极配合操作。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做好准备;护士灌肠前应了解患者的病变部位,根据病变部位掌握插管深度,本研究两组患者插管深度均为15~20cm,插管时动作轻柔,药物流入速度适宜,压力宜低,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观察组患者采取膝胸卧位,药液灌入后嘱患者继续保持膝胸卧位30min后取仰卧位。对照组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cm,药液灌入后嘱其取仰卧位休息,尽量保留足够长的时间。两组灌肠完毕均给患者戴上随身听播放轻音乐30min,护士应尽量在旁陪伴。然后记录灌肠后第1次排便时间(即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5])。1次/d,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根据临床症状或结肠镜检查结果判断疗效。

操作注意事项:操作时若患者感觉腹胀或有便意,嘱其张口呼吸,放松腹肌,降低腹腔内压,解除肠道痉挛,拔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掐住臀部至肛门挤压,压迫肛门括约肌3~5min,注意观察灌肠后不良反应。观察组操作时,对年老体弱保持膝胸卧位有困难的患者,可采取头低臀高位,臀部抬高30cm。

1.2.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或结肠镜结果判定[6]:(1)治愈:大便成形(1次/d),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结肠镜复查示肠黏膜恢复正常。(2)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成形(2~3次/d)结肠镜复查示溃疡缩小及炎症减轻者。(3)无效:临床症状轻微改善或无改善,结肠镜复查示肠黏膜糜烂,溃疡面积无变化或增大。以治愈加显效计算总有效率。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3.1软件包对两组资料进行检验,其中两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80例患者均在治疗2周后评定治疗效果。根据临床症状或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5%,P<0.0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药物肠道保留时间(h)比较,见表1。

观察组药物在肠道保留时间明显延长,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1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P<0.01,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治疗人数

3 讨论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药物在肠道保留时间分别为(9.68±1.57)和(2.31±1.19)h,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52.5%,P均<0.0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采取膝胸卧位保留灌肠法能延长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明显提高治疗效果。考虑此结果与人体的生理解剖特点有关系。排便反射是由于压力刺激作用于肠壁内的感受器而产生的;而肠道是一种肌性器官,对压力反应敏感,直肠长度为12~15cm,结肠长度为100~150cm,结肠较直肠长,且容量较大.,当药液在直肠内积聚150~200m L,直肠内压力>7.3k Pa时,直肠壁感受器即产生强烈兴奋,通过神经反射支配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产生便意,引起排便反应。临床证明,给药后肠内存留时间长短与疗效有一定关系,保留时间越长疗效越佳[7]。观察组灌肠时采用的膝胸卧位,增加了直肠与结肠间的水平距离,其间压力差也增大,可使药液顺利进入乙状结肠。由于重力作用,在药液的灌注过程中,结肠内压力升高较慢,不容易使直肠压力立刻达到7.3k Pa;灌肠后继续保持膝胸卧位30min,能使药液最大限度保持在结肠内,减少对耻骨直肠肌的刺激。而且由于结肠对水分的吸收作用,乙状结肠容量较大,能充分接受灌入的药液,不容易立刻产生排便反应,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从而有利于药物与病灶部位充分接触,提高肠黏膜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进而提高了治疗效果。对照组灌肠时采用左侧卧位,臀部仅垫高10cm,直肠与结肠间的水平距离不大,压力差小,灌注完毕即采取仰卧位,此时药液难以进入乙状结肠而潴留在直肠内引起便意,使药液还未完全流入乙状结肠以上就随同排便一起排泻,从而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较短,影响疗效。膝胸卧位保留灌肠法与传统的左侧卧位保留灌肠法相比,前者能将药液直接送入结肠内,一方面能减轻药液对直肠的压力刺激;另一方面使药液能与结肠黏膜充分接触,从而延长药液在结肠内的保留时间,提高了药物疗效。

参考文献

[1]刘燕燕.体位对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影响[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3,23(2):15.

[2]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76.

[3]张勇.影响保留灌肠治疗效果因素的探讨[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1,21(7):24.

[4]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9.

[5]高惠珍.云南白药灌肠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22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46.

[6]尹红,鲁桂鸣,李春香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法的临床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499.

保留灌肠 篇4

【摘 要】 目的:观察自拟青紫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肠炎患者286例,采用经验方青紫合剂保留灌肠治疗。结果:完全缓解114例,有效16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7.6%,结论:青紫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肠炎具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 青紫合剂;保留灌肠;慢性肠炎

【中图分类号】R51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112-01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临床上凡是见到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泻下脓血或赤白粘冻,里急后重,排便不爽,次多量少,大便呈羊屎颗粒状,肛门灼热,胃脘痞闷、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黄腻或白腻、脉滑或滑数或濡或缓等临床表现,并且最终被结、直肠镜检查诊断为直肠、结肠炎者,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理均纳入观察范围。

1.2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9年3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门诊+住院)慢性肠炎病例286例。其中男性患者124例,女性患者162例,年龄26~76岁,其中26~30岁62例,31~40岁124例,41~50岁64例,60岁以上30例,70岁以上6例,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32年。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直肠及乙状结肠,30例病人累及结肠下段,11例病人累及结肠中、下段,6例病人为全结肠炎,以上病例均排外其他器质性病变。

1.3 诊断标准[1]①临床表现: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泻下脓血或赤白粘冻,里急后重,排便不爽,次多量少,肛门灼热,胃脘痞闷或便秘,大便呈羊屎颗粒状等,大便反复检查无病原菌或病原体。②结肠、直肠镜检查见:粘膜充血糜烂,浅表溃疡,炎性息肉,增殖至出现多量粘膜桥炎性息肉,病程检查排除肠道肿瘤、肠结核、肠阿米巴病及克罗恩病。③病理检查呈慢性炎症性反应。

1.4 治疗方法 应用自拟青紫合剂治疗,药用:青黛、紫草、白芨各30g,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黄连、黄芩、黄柏、苦参、枳壳、白术、五倍子各20g。上方水煎取浓汁600~1000ml装瓶备用;治疗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予39~41℃温水清洁灌肠排空肠内容物,取左侧卧位,将准备好的中药液150~200ml加温至39~41℃,装入一次性灌肠袋(输液瓶连接一次性输液管,从茂菲氏滴管上端剪断)内,在导管末端涂石蜡油,从肛门缓慢插入约20cm点滴灌入,滴速在80~100滴/min,药液滴完后,嘱患者取膝胸卧位10 min,用手从下腹部向上腹部轻推15~20次,再取右侧卧位10~20 min,最后再取平卧位,使药液均匀流向各肠粘膜病变部位,让药液与病变部位有充分接触机会,以达到直接吸收目的,保留时间1小时以上。密切观察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或不良反应。每日早晚各灌肠1次,7天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

1.5 疗效标准[1]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直肠镜复查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直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检查无改善。

2 结果

完全缓解114例,有效16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达97.6%。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结、直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细胞免疫异常有直接关系,同时还与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过敏、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由于该病病程较长,迁延难愈,易复发,严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该病均以腹痛(隐痛)即泻,泻后痛减,遇冷、饮食不慎或饮酒及劳累、情绪波动等可导致症状复发或加重为特点。本病属于中医的“肠癖”、“痢疾”、“泄泻”、“肠风”、“脏毒”等范畴。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六淫邪气、情志内伤等多种原因导致患者脾胃肠络受损,运化功能失调,水湿内生;湿为阴邪,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故湿热之邪下注蕴结于肠道,阻塞不通,久病入络成瘀;湿热、气滞、瘀血相互致病。本病以脾胃虚运化无力为本,湿热、气滞、瘀血为标,虚实夹杂,故缠绵难愈,每遇诱因,时时发作;治则标本兼治,以助运除湿,兼顾理气活血、清热解毒为法,目的在于湿邪尽,则气滞瘀血除。

方中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功;紫草苦、寒、归心包络及肝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之功效;白芨性味苦、甘、涩、寒,归肺、胃、肝经,功效为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三药共用为君;臣以白术、枳壳、加强健脾助运除湿、宽肠理气以治本;使以黄连、黄柏、黄芩、苦参清热解毒,燥湿坚脾;五倍子辅佐君药加强燥湿收敛之功;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凉血止血安血。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白芨不仅能明显缩短出凝血时间,并能在胃肠的溃疡面上形成一层保护膜,进而保护胃肠粘膜[2];青黛吸附力很强,与白芨相伍可促进水肿、炎症、溃疡的吸收和消退,有助于清除肠腔及肠黏膜上的有害生物及产生有害物质等损伤黏膜的刺激因子,使药物更容易为机体吸收并在局部发挥作用,促进创面愈合,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具有抗溃疡、抗炎、抗肿瘤,防止癌变的功能[2]。

本方防治结合,临床疗效较好,具有简便、经济适用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另在治疗过程中,大多数患者或多或少均有精神忧虑或焦虑方面的症状,并且与病史长短有关,故在治疗中要加心理疏导,必要时加内服中药或抗抑郁药,疗效更佳。

参考文献

[1]中华内科杂志.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73-79.

[2]高学敏.中药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26,352,156.

保留灌肠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50例在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肛肠科病房住院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25例, 其中一组按常规保留灌肠后继续抬高臀部20 min后放平臀部, 称为试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保留灌肠方法, 即灌肠后立即放平臀部。试验组:平均年龄17~79岁, 男12例, 女13例。对照组:平均年龄18~82岁, 男11例, 女1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中药配方

我院研制的调胃承气汤。

1.3 操作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基础护理学》保留灌肠方法进行操作, 在灌肠前嘱患者排空二便, 并让患者休息20min, 有利于体力的恢复及肠道充分休息。灌肠时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 并将臀部抬高10cm, 选择较细的肛管, 润滑、排气后, 插入深度为10~15 cm, 灌肠液均为医院研制的调胃承气汤, 液温为39℃~41℃, 液量为100 ml, 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 缓慢注入, 操作轻柔, 结束后嘱患者卧床休息, 使药液易于保留。试验组按常规保留灌肠后继续抬高臀部20 min后平卧, 对照组灌肠后立即放平臀部。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保留灌肠后第一次排便的时间, 即药物保留时间, 以小时为单位。

1.5 统计学方法

两组进行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中药灌肠液保留时间比较, 见表1。结果显示, 灌肠后继续抬高臀部20 min比立即放平臀部, 其药物保留时间长,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保留灌肠是由肛门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 通过肠黏膜吸收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草药液从肛门注入, 使之保留于肠道内并吸收, 从而达到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目的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此方法操作简便, 疗效可靠,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尤其是对慢性盆腔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梗阻、慢性肾衰竭、慢性前列腺炎、附件炎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保留灌肠是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而达到治疗目的, 药液保留时间越长, 越有利于肠黏膜的充分吸收, 效果越好, 相反保留时间短, 效果相对也较差, 因此, 灌肠液在肠道保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翻阅有关报道, 都认为灌肠液需在患者肠道保留2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6h以上效果最佳, 充分发挥药物作用, 从而达到了有效的治疗目的。

正常情况下, 直肠位于盆腔内, 全长约12~15cm, 有两个弯曲, 当灌肠液进入直肠后, 对肠壁产生压力性刺激, 引起压力感受器兴奋, 通过神经传导, 肛门内外括约肌舒张, 使灌肠液排出体外, 而乙状结肠位于小骨盆左侧, 呈乙型或M型弯曲, 容量较大。传统中药保留灌肠法按常规灌肠后立即放平臀部, 液体较难进入乙状结肠而潴留在直肠内引起便意, 并很快将灌入的药液排出,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若灌肠后继续抬高臀部, 则能促使药液引流入乙状结肠, 因其容量较大, 能充分接受灌入的药物, 使药液在肠中有足够的作用时间, 有利于肠黏膜对药物的充分吸收, 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从而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实验结果显示有统计学差异, 中药保留灌肠后抬高臀部可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 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中药保留灌肠后不同体位对药物保留时间的影响, 使中药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 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0例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灌肠后继续抬高臀部20 min) 和对照组 (灌肠后立即放平臀部) , 观察两组患者的药物保留时间。结果50例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患者中, 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 试验组的药物保留时间为 (4.62±1.094) h, 对照组的药物保留时间为 (2.35±0.993) 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试验组较对照组的药物保留时间长。结论中药保留灌肠后抬高臀部可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

保留灌肠 篇6

关键词:儿童,痢疾性腹泻,中药保留灌肠

儿童口服药治疗比较困难, 疗效受到一定影响。我科于2009年6~10月对20例儿童痢疾性腹泻患儿应用自制中药汤剂进行保留灌肠,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儿童痢疾性腹泻患儿均为我科住院患者, 临床表现为粘液性脓血便, 粪便镜检有大量红、白细胞, 腹泻原因不明, 均排除重度营养不良及其他全身性疾病[1], 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口服治疗组及中药灌肠组各20例, 口服治疗组男8例、女12例, 年龄6~12岁, 平均9岁, 病程1.5~8 d, 平均3.75 d, 伴随症状:发热18例。呕吐16例、脱水15例。灌肠组:男 10例, 女 10例, 年龄6~12岁, 平均9岁, 病程1~7 d, 平均3.5 d, 伴随症状:发热16例、呕吐17例、脱水14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伴随症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均P>0.05) 。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营养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口服组给予利福昔明100~200 mg/次、4次/d;灌肠组用白头翁汤[2]:白头翁6 g, 黄柏3 g, 黄连3 g, 秦皮4.5 g, 四味药混合置于砂锅内加水200 ml浸泡30 min, 先武火煎煮10 min, 后改文火煮10 min, 用纱布过滤, 将滤出的药液倒入保温瓶中, 在砂锅中再加入100 ml水, 继续煎煮10 min, 用纱布滤去渣, 将2份药液倒入砂锅中, 浓缩至60 ml, 放入250 ml无菌生理盐水空瓶中备用, 患儿排便后取左侧卧位或俯卧位, 用20 ml注射器抽取药液, 根据患儿年龄选用合适的肛管, 肛管前端涂少许液体石蜡后缓慢插入肛门12~16 cm, 将药液缓慢推注, 根据患儿年龄大小注入30 ml或20 ml, 而后拔出肛管, 2次/d。注毕, 嘱患儿家属用手挤捏臀部, 使药液尽量保留30 min以上。

1.2.2 评价方法

观察两组疗效, 显著:治疗72 h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3次/d) , 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均显著改善;无效:治疗72 h大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 甚至恶化必须改其他药物治疗。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灌肠组用药后未见不良反应, 口服组8例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3讨论

感染性腹泻是儿科常见疾病, 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容易导致肠道及其他系统的感染。而粪便培养一般需2~3 d, 故在药敏试验前的经验用药非常重要。

利福昔明是利福霉素的衍生物, 为半合成抗生素, 本品抗菌谱广, 抗菌作用强, 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RNA, 多聚酶、阻止RNA合成进而抑制细菌蛋白合成而起到灭菌效果。其不良反应常见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儿童用药不宜超过7 d, 反复使用易产生耐药性[3]

“白头翁汤”是中药治疗痢疾的方剂, 白头翁能清血分湿热;秦皮苦寒而涩, 能清湿热而止后重;黄连清上焦之火, 而除心烦口渴;黄柏泻下焦湿热, 则赤白自清, 所以对热痢初起, 下利脓血, 心烦口渴, 里急后重的证候最为适宜, 白头翁汤临床应用于肠道感染有以下重要特点:①使用时不需肠道解痉药和肠道吸附药;②作用迅速, 腹泻﹑腹部痉挛性疼痛﹑头痛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均很快消失;③在肠道内有极高浓度, 几乎不存在其他器官中, 故其不良反应较少;④由于只存在于肠道内, 故不损害听觉, 平衡功能及肾功能, 不破坏寄生的正常菌群。

表1结果显示:灌肠组疗效显著优于口服组 (P<0.01) , 提示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解决了患儿因口服困难, 不能按公斤体重全部按时按量服进, 吐出多等问题, 达不到西药治疗效果, 且西药应用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易产生耐药性, 中药灌肠与西药口服治疗肠道感染的方法比较, 降低了患儿的痛苦, 不影响肝肾功能, 副作用小, 无明显不良反应, 患儿也易于接受, 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少霞, 王玉娥.护理学杂志, 2006, 21:32-33.

保留灌肠 篇7

1 方药及制用法

石膏400 g, 连翘40 g, 荆芥、薄荷各20 g, 芦根、赤芍各15 g, 将石膏先煎30 min, 加连翘、赤芍、芦根再煎10 min, 加荆芥、薄荷煎煮15 min, 共煎2次, 煎成400 mL, 过滤后备用。用量为4 mL/ (kg体重) 保留灌肠。

2 功效及主治

本方以石膏为主解肌清热;辅以连翘、荆芥、薄荷辛凉解表、泄卫透汗、清热解毒;佐芦根、赤芍生津护阴、凉血散热。合用共凑解表退热之效, 主治外感风热邪袭肺卫或卫气同病。症见高热烦躁, 微恶寒, 无汗, 或少汗, 咳漱口渴, 咽红肿, 尿黄, 舌质红, 尖部红点密集, 苔薄少津, 脉浮数。

3 疗效

所治10余例均显效, 跟踪观察多数体温在24 h复常, 少数病程长白细胞高者在48 h内复常。一般于用药30~60 min出汗, 90~180 min汗多热退明显, 体温可降0.5~2℃, 即降至39.5℃以下 (此时如汗多体温降之不显, 可给予单味石膏煎剂灌肠, 则可速降) 。对白细胞高者可6 h后再给1剂。

4 病案举例

中药保留灌肠在临床上的应用 篇8

关键词:中药,灌肠

本科于2009年1~3月间收治住院患者105例, 其中婴幼儿患肺炎、肠炎的有76例, 除在正常输液的情况下, 考虑患儿口服药物比较难, 易哭闹, 呕吐等情况, 在患儿中随机抽取30例, 给予中药汤剂保留灌肠辅助治疗, 经与对照组比较, 取得了满意疗效[2]。

1临床资料

对照组:46例 其中男25例、女21例;治疗组:30例 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均在3~24个月, 由于病儿在患呼吸道疾病的同时多伴发有消化道疾病, 其中肺炎、支气管炎为主的45例, 以腹泻为主的31例, 故治疗时辅助以止咳、化痰、止泻、抗病毒之剂保留灌肠。

2治疗方法

对照组:一般常规方法, 抗炎、抗病毒、止咳、化痰、止泻等药物静脉输注, 心力衰竭者、给强心剂, 喘息重者、给低流量吸氧, 脱水者、补足液体量、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加用中药方剂煎汤保留灌肠。基本方剂为麻杏石甘汤、参苓白术散等加减配伍而成, 以不违反十八反、十九畏为准则, 灌肠量30~50 ml/次, 2次/d, 灌肠液温度以40度左右适宜。

3治疗效果

治疗组:除2例肺炎患儿并发心力衰竭, 病情重转院外, 其余28例分别治疗3~10 d, 痊愈出院。

对照组:有6例肺炎患儿治疗效果不佳转上级医院, 其余患者分别治疗5~21 d痊愈。

4分析讨论

二组病儿均为相似病例, 单纯腹泻的病儿病程短、痊愈快, 并发呼吸道疾病的病儿多病情重、病程长、恢复慢, 中药汤剂保留灌肠辅助治疗肺炎、肠炎过程中, 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止咳、化痰、平喘、止泻、消胀、胃肠功能紊乱方面显示较好效果。保留灌肠克服了口服中药汤剂、西药片剂味苦, 不易被接受, 喂药困难, 易引起呕吐、哭闹等缺点, 有助于对药液的吸收, 只要保留灌肠30 min左右, 即可在肠内吸收, 只要药液温度适宜 (温度过高可损伤肠黏膜, 过低可诱发肠痉挛, 使药液吸差) , 一般无不良反应, 易于被家长和患儿接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2]。

参考文献

[1]张连军.药物保留灌肠的护理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18:45-46.

保留灌肠 篇9

【关键词】中药灌肠治疗;肠炎

【中图分类号】R2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41-01

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8月-2010年2月接受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炎46例。其中男 31 例 ;女15例,男:女为2:1。年龄18-65周岁;病程:半年以上者8例;1-3年者22例;4-6年者16例。临床表现:腹泻脓血粘液便46例,腹痛(多为隐痛,多在左下腹)46例,腹胀33例,乏力19例,与情志有关12例。乙状结肠镜检: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合并出血42例;粘膜糜烂、溃疡、点状出血表现附有脓苔36例;多发性溃疡,小者如米粒,大者如指头者26例;粘膜粗糙,苍白或斑痕形成者20例。钡剂 灌 肠:结肠管缩小,结肠袋消失36例,结肠多发性溃疡10例,结肠粘膜粗糙,紊乱6例。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大便常规:均有红细胞、白细胞。

2.判断疗效标准

2.1痊愈 :自觉症状消失,乙状结肠镜检粘膜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基本消失减轻,但因其它因素又复发。无效:症状无变化。

3.治疗方法

辨证分型,采用中药煎剂80-100m1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0次为一疗程。配合中药口服。分型标准及处方:(1) 大肠湿热型:腹痛、腹泻脓血便、赤白相杂、腹胀、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乙状结肠镜检,粘膜表面充血水肿,点状出血;钡剂灌肠:结肠粘膜粗糙、紊乱,或有多发性溃疡。治则:清热利湿,理气活血。处方:白头翁50g,苦参30g,地榆20g,当归30g,积壳20g,黄芩20g,槟榔15g,(以上自拟1号灌肠方)。口服药用:芍药汤加减:赤芍1傀,木香12g,当归15g,白头翁30g,积壳15g,槟榔15g,黄芩20g,煎300ml,分三次服,一日三次。(2)肝脾不和型:腹泻,夹有粘液脓血,便量少,一日3-4次,腹痛、精神刺激后加重,伴有胸闷、少气、纳少、苔薄白、脉弦细。乙状结肠镜检:粘膜中度充血水肿、分泌物较多,血管纹理不清,可见散在浅表溃疡,接触性出血,钡剂灌肠、结肠有多发性溃疡或有多发性假性息肉,结肠粘膜粗糙,紊乱或可见细颗粒样变化,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治则:疏肝理脾,调气活血。处方:乳香和没药各15g,白及30g,白头翁50g,地榆20g,五倍子log,(上方为2号灌肠方)。口服药用:白术15g,陈皮12g,赤芍20g,当归15g,木香12g,积壳15g,山植12g,煎取300ml,一日三次,每次100ml。

4.治疗结果

痊愈28 例,占60.9%;好转14例,占30.4%;无效4例,占8.7%;总有效率91.3%。

5.讨论

本方能提高肌体抗病能力,修复结肠粘膜炎症等作用,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较为理想的药物。实践证明,三黄中药灌肠液有明显的镇痛、抗炎、抗溃疡的作用,能显著缩小溃疡面积与临床结果一致[1]。保留灌肠可以使药物直达病灶,高浓度作用于病灶。药物肠粘膜吸收,减少了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2],不经过胃与小肠,避免了消化液对药物的破坏和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同时,采用38—42℃中药灌肠液直肠给药,由于温热刺激,引起肠粘膜的血管扩张,能促进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并且能疏通经络,促进经络的调节活动功能[3]。

综上所述,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不仅充分发挥了内治的整体治疗作用,且具备了外治法的局部治疗和物理治疗作用,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本病易复发,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的調理及调节,忌食生冷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参考文献

[1]杨应战.中药辨证加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现代中医药,2005,25(4):27.

[2]殷群,韩蓉.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灌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8铡[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5):13.

[3]柳鑫生.慢性非特异性结肠克的中医三期证论治[J].中国肛脯病杂志,2006.25(7);48.

婴幼儿腹泻保留灌肠的护理进展 篇10

关键词:腹泻,保留灌肠,婴幼儿,护理

保留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 以帮助病人由肠道供给药物, 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1]。保留灌肠疗法是儿科治疗措施中非常常用的护理操作, 尤其在镇静、止惊、降温及腹泻等方面最常用。因其操作简便、起效快, 越来越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及患儿、家长的欢迎。现就婴幼儿腹泻保留灌肠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以期对临床儿科护理工作起到促进和发展作用。

1 灌肠器材

1.1 肛管

传统保留灌肠主要使用橡胶肛管, 经临床应用发现, 橡胶管存在以下缺点:①管径粗, 插管阻力大, 刺激性强, 导致患儿疼痛而不配合造成插管失败;②管壁透明度小, 观察难度大;③管径粗致管腔内残留药液多, 剂量难以精确;④反复使用, 易致医院感染。现应用较少。

1.2 一次性器材

刘玉华等[2]研制出一种新型灌肠管, 即用一次性输液管, 剪掉针头, 用乙醇灯烤尾端片刻, 使其黏合成钝圆形盲端, 再在盲端剪3个或4个侧孔, 孔直径2.0 mm, 消毒后即成;李翠萍等[3]用一次性头皮针剪去针头, 接一次性注射器给小儿灌肠;陈玉敏[4]用一次性导尿管代替肛管给患儿灌肠;王爱英等[5]用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给婴幼儿灌肠, 都取得良好效果。对于腹泻不止的患儿, 陈海燕等[6]采用气囊导尿管为患儿灌肠, 可以防止药液立即泻出, 使药物在肠内保留一定时间。以上改良后的灌肠管均为硅胶管, 质地软、前端圆滑、透明易观察、刺激性小, 克服了传统橡胶管的缺点, 减轻了患儿痛苦。

2 肛管插入的深度

插管的深浅度直接影响灌肠液保留时间及患儿的舒适感, 而灌肠液在肠内留存时间的长短, 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根据小儿直肠肛门局部解剖特点, 10岁以后增至成人长度, 而乙状结肠变化不大, 平均长度为38.0 cm。小儿灌肠插入深度为7 cm~10 cm[4], 也有报道为10 cm~12 cm[7]或10 cm~15 cm[8,9]。刘敏等[10]将90例 1岁~2岁患儿随机分为3组。A组 (<10 cm) 肛管前端仅达直肠, 药液只能达到直肠下段, 可直接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 致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短, 显效时间长, 无效率为20.0%;B组 (10 cm~15 cm) 肛管前端已达乙状结肠下段, 单位时间内灌肠流入直肠的液量减少[11], 避免了液体直接进入直肠引起排便反射, 可使药液在乙状结肠内保留15 min以上, 显效时间短, 无效率降低 (16.6%) ;C组 (15 cm~20 cm) 肛管前端已达乙状结肠中段, 因结肠容量大, 引起便意的机会少, 疗效高, 无效率为零。该实验说明肛管插入15 cm~20 cm效果最好。传统保留灌肠法婴幼儿肛管插入深度为10 cm~15 cm, 而婴幼儿直肠加肛管全长为10 cm~12 cm, 因此灌入药物积聚于直肠内, 对肠壁产生压力性刺激, 当刺激达到一定阈值时, 会引起便意而排便[12]。付艳丽[13]将300例平均年龄1.2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患儿采用加深插入保留灌肠法, 插入20 cm~25 cm, 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 插入深度为10 cm~15 cm。结果显示, 观察组避免了药物直接注入直肠而引起的排便反射, 提高了治疗效果。

3 灌肠液的选择

3.1 温度

灌肠液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药物吸收[14]。据报道, 灌肠液38.0 ℃与肠腔温度比较接近, 可减少药液对肠道的刺激,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加快吸收[12]。若温度低于34 ℃, 易引起肠蠕动增强, 加速排便反射;温度过高, 易加重肠管的充血和渗出[15]。若用于降温, 灌肠液的温度应为28.0 ℃~32.0 ℃[1]。若患儿体温高于38.5 ℃, 则用室温下或4.0 ℃的灌肠液灌肠降温[4]。也有报道, 针对病人直肠温度值加1 ℃~2 ℃来确定中药灌肠液的温度, 结果中药灌肠液在病人肠道内的保留时间比传统方法明显延长[16]。灌肠液传统的保温方法是将药液浸泡在温开水中加热, 此法在天冷时升温太慢。而采用电热恒温水温箱保温, 保持药液能以38.0 ℃~41.0 ℃的恒温灌肠, 操作简单, 效果好。

3.2 灌肠的速度

速度太快, 肠腔快速充盈, 直肠压力增高, 即引起排便反射。灌肠液的注入速度应以3 min~5 min 20 mL为宜, 尤其是腹泻组应以5 min 20 mL的速度注入, 使单位时间内灌肠液流入直肠的量减少[17], 进入乙状结肠内的灌肠液保留时间延长, 以提高治疗效果。

3.3 灌肠液的量

肠道是肌性器官, 对压力反应敏感。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对压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阈值。根据报道, 目前临床多数护理学者为腹泻的婴幼儿保留灌肠时, 每次灌肠液量多采用20 mL~60 mL。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腹泻患儿保留灌肠液的量以<10 mL为宜, 与崔传英[18]报道的一致。腹泻患儿消化道功能紊乱, 肠蠕动加快, 肠黏膜受损, 吸收能力下降, 肠道易激惹, 灌肠液量越大, 肠内压力越大, 越能刺激直肠排便。灌肠液量少, 对肠道压力影响小, 灌肠液保留时间较长, 因而治疗效果好。

3.4 灌肠液种类

王艳新等[19]将小檗碱10 mg/ (kg·d) ~15 mg/ (kg·d) , 研碎后用生理盐水5mL~10 mL溶解后对50例腹泻患儿行保留灌肠, 效果显著, 且无不良反应。李华等[20]用必奇 (主要成分是蒙脱石) 加小檗碱为腹泻患儿保留灌肠, 也取得显著效果。李洪丽等[21]应用贝飞达联合十六角蒙脱石为26例腹泻患儿灌肠, 总有效率达80.8%。贝飞达主要含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等活菌,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腹泻、肠道菌群紊乱等疾病, 尤其对抗生素应用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更有效[22]。十六角蒙脱石重要成分为蒙脱石, 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 对消化道黏膜有覆盖能力, 并通过与黏膜蛋白相互结合, 从质和量两方面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23,24,25], 二药保留灌肠, 使药物直达患部, 局部药物浓度较高, 从而提高了生物利用度。霍新华[26]用清热止泻合剂为小儿秋季腹泻保留灌肠, 取得满意效果, 诸药合用具有解表退热、燥湿止泻作用, 主治湿热泄泻及因肠道感染而致的发热。刘改云等[27]用干扰素配伍十六角蒙脱石治疗小儿腹泻180例疗效观察, 总有效率为96.7%。干扰素是具有多种调节功能的蛋白质, 具有高度的生物活性:①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 影响病毒的装配和释放;②调节免疫功能, 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状态, 是抗病毒感染中最主要的淋巴因子之一, 可直接启动和调节在肠道抗病毒防御机理中有重要作用的杀伤细胞, 从而治疗腹泻。闻萍[28]用西咪替丁、十六角蒙脱石保留灌肠佐治小儿秋季腹泻170例, 总有效率100%。西咪替丁治疗秋季腹泻的机制, 其抵制组胺等炎性递质释放, 减轻肠道黏膜炎性水肿, 可减少胃酸分泌, 从而减轻氢离子对病损的肠黏膜的刺激, 有利于绒毛修复[29], 恢复其吸收功能, 具有止泻作用。有资料表明, 西咪替丁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和广谱抗病毒作用, 可明显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 促进感染恢复[30]。西咪替丁、十六角蒙脱石是消化道病原体清除剂, 黏膜保护剂, 二者合用能加强消化道黏膜屏障作用, 帮助消化道上皮细胞恢复和再生, 固定抑制病原体及其产生的毒素吸附消化道内气体, 同时平衡正常菌群, 提高消化道免疫功能。有学者用十六角蒙脱石与山莨菪碱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肠炎76例, 总有效率达90.79%。山莨菪碱是一种细胞膜保护剂, 可减少肠黏膜损伤。更重要的是山莨菪碱是M胆碱受体阻滞剂, 可改善微循环灌流, 能促进肠道的血液供应及吸收, 促进受损肠黏膜上皮细胞再生和修复, 恢复消化吸收功能;可松弛过度活动或痉挛的肠道平滑肌, 达到止泻和解痉、止痛的目的[31]。

4 灌肠体位

小儿保留灌肠一般取侧卧位、俯卧位或抱侧位、抱俯位[32]、左侧卧位、抬高臀部膝胸卧位[33]。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处于较低水平, 液体可顺利进入结肠, 使灌肠液直接刺激直肠产生便意的时间延迟, 且肛门位置高, 便于保留灌肠液。灌肠结束后, 迅速将导管拔出并将患儿肛周臀部皮肤、肌肉向肛门处捏紧, 让患儿保持原位或平卧、侧卧位、抱侧位, 然后诱导患儿转移注意力, 以免灌肠液过早排出。

上一篇:执行情况监测下一篇:人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