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材料

2024-10-08

声音材料(精选7篇)

声音材料 篇1

材料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载体, 也是发展学生探究能力、激发探究乐趣的基础。材料选用是否科学、合理, 决定着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展开、概念的完善和探究兴趣的激发是否成功。然而, 在实际材料的选择与利用中, 却存在着“铺张”“敷衍”等现象。前者往往出现在众多公开课的会场, 高投入的现象比比皆是, 此种教学手段显然不适合常态教学;后者普遍存在于教师的日常教学中, 省心省力地准备最简单的材料, 却是对学生发展的漠然与不负责任。如何做到精简投入而又高效产出呢?笔者认为, 只要在材料的选择与利用时遵循“对应与突破”“深入与建构”“产出与发展”的原则, 便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本文即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为例就材料选用的原则谈谈认识。

一、对应与突破原则

即对应目标与突破难点。选择探究材料切忌盲目, 玩“新意”与“照搬照用”, 其结果是“乒乒乓乓”“热热闹闹”而一无所获。选择的材料应是为探究活动要达到的目标服务, 每个探究环节的目标决定了教师选择怎样的材料, 而灵活选用材料更是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深入探究。

(一) 对应目标, 有的放矢

“材料引起探究, 材料引起活动。”然而, 并非什么材料都能拿来探究, 也并非所有材料一股脑儿地放在一起探究。只有指向于探究目标的、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科学概念的材料才是我们要让学生探究的材料。借助对应的典型材料, 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一切建筑在教师对整个探究教学活动的清晰的结构之上, 需要教师明确每一环节的探究目标。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探究教学结构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环节:

对应的环节目标为:

1.激发兴趣, 暴露前概念:敲、碰撞、弹、踢、摩擦等各种方法发出声音。

2.在对比观察中发现发声物体的共同现象或状态:振动。

3.产生问题, 提出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吗?

4.借助典型材料深入探究, 验证、反证猜测, 完善核心概念。

5.应用与拓展:寻找人体中的发声器官等。

围绕以上环节目标选择相应的材料比较科学合理。如在第1环节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体现各自的想法与个性, 有的采用各种乐器发声, 有的用多媒体播放自然界美妙的声音, 有的甚至现场弹奏一曲, 学生兴趣盎然。而第2、4环节中材料的选择则不能随意, 必须典型、有结构, 环节2的材料要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观察到物体发声同时在不停“振动”的现象, 显然尺子、橡皮筋等材料不但选材方便且能达成此目标, 可以成为本节课的基础材料。而环节4的材料不但要让学生“看”到振动, 更要让学生“摸”到振动, 多感官的震撼刺激都为了指向本课的核心概念: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由此, 选用音叉 (看见“水花四溅”、感觉“麻麻的”) 、弹棉花的弓 (看见“棉絮飞舞”) 等材料便有了针对性, 这与目标的达成紧密相关。日常教学中, 如果能从以上环节目标出发选择对应的材料, 则能发挥材料的真正价值。

(一) 突破难点, 灵活选材

材料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载体, 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不恰当的材料, 不但使学生偏离探究方向, 甚至会使学生的探究在相互干扰中云里雾里, 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针对学生探究的瓶颈, 灵活地选用典型材料才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有效探究、深入思考, 在认知冲突中统一, 在思维发展中建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从“声音是由敲、碰撞等产生”的片面的前概念转变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完善的科学概念, 教学的策略为:从“否定—形成—完善”三个梯度建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选择的材料便要体现以下三个层次:一是让学生观察到“敲、碰撞”后物体还在持续发声, 否定只有“敲、碰撞”才能发声的错误经验;二是让学生清晰地观察、感受到物体发声的同时在不断地“振动”, 形成“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新概念;三是让学生发现“制止物体振动, 声音同时停止”的现象, 反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进而完善新概念。以此灵活选择不同层次的探究材料, 才能帮助学生突破认知上的困难, 从不全面、错误的前概念走向科学的完善的新概念。由此, 好多教师不得不从众多的材料中去对比、筛选材料, 甚至改造、自制教具, 都是基于突破难点出发, 这样的选材与制材值得我们学习。

二、深入与建构原则

即深入探究与建构概念。材料使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探究, 完善科学概念, 构建起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在教学中, 选用丰富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能帮助学生的探究活动走向深入, 由此建构起正确的科学概念。

(一) 丰富材料促探究深入

丰富的探究材料不仅是学生探究活动乐趣的来源, 更是学生深入探究的有效载体。由于活动的层次性, 环节目标的递进性, 科学概念的建构性, “一样材料上一课”的教学难以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入 (复合型或组合型的材料除外) 。丰富不是体现在数量上, 并非越多越好, 而是在材料的层次与多样上。

综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 学生在本课中使用了钢尺、橡皮筋, 以及音叉、锣、鼓、吉他等各种乐器。从学生参与的角度观察,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意犹未尽。然而这些材料并非一股脑儿发给学生, 而是在呈现时机与顺序上发挥每种材料的价值。如在让学生初步观察发声物体的现象与状态时使用钢尺与橡皮筋, 目的在于它们在发声的同时“振动”现象明显, 便于学生“看”到。而在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吗”的深入探究中, 仅凭这两种材料显然缺乏说服力。因此, 音叉、鼓、弹棉花的弓等材料的使用满足了学生探究的需求。手摸音叉有明显的麻感, 放入水中水花四溅, 豆子在鼓面上“跳舞”, 既让学生看得到, 又让学生触感得到。显然, 这些材料的使用在验证“物体产生声音的同时是在振动的”活动中体现了明显的优势, 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趣味, 更充分。在接下来的交流过程中, 因为学生观察、体验深刻, 交流互动尤为热烈, 只要教师稍加追问, 学生就能较完整地表述清楚。在这样丰富多样的材料运用下, 学生的探究活动自然走向深入, 探究价值大大提升。

(二) 结构材料促概念建构

材料的种类、组合、数量以及投放的次序就是材料的结构, “有结构的材料”一般都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 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 体现教材的科学性, 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还应具有趣味性, 使学生喜欢, 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

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 为了让学生形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 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几种有结构的组合材料:1.队鼓和米, 从米的跳动来感受鼓面的振动;2.音叉和水, 从水的波纹来感受音叉的振动;3.弹棉花的弓和棉花, 从棉花的飞舞来感受弓弦的振动;4.各种弦类乐器。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进行验证, 由于提供的材料不但典型, 而且有结构, 因此, 不管学生选择哪一组材料, 都能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当各种物体发出声音时, 它们都在振动。正是这些有结构的材料, 为学生形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提供最大的助力。而锣与人组合的“令行禁止”游戏活动, 在“开始, 敲锣;停, 按住锣”的互动中, 更是非常直观自然地让学生看到了“停止振动声音也没了”的现象, 以形象趣味的方式反证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使本课核心概念的建构更趋完善。

三、产出与发展原则

即产出效益与发展思维。材料的充分利用是材料在学生探究活动是否发挥探究价值的保障, 决定着探究教学的产出效益。一次成功的材料利用必定体现为学生思维的真正灵动, 探究后研讨的热烈深入。

(一) 多次利用促产出效益

一份有结构的材料是能通过材料的有机组合, 在不同时候的呈现时机而在课堂上被多次利用, 每一次有每一次的可探究之处, 每一次有每一次可探究的价值。

在常态教学中, 教师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 可利用的资源也是有限的, 这就要求教师能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下精选材料, 在有限的材料下, 充分地利用材料, 使材料的价值最大化。如有教师在声音一课的导入部分准备了许许多多乐器供学生分组探究, 只为了让学生能用各种方法使乐器发出声音, 而在后续的探究活动中并未再次使用, 材料的利用率并不高, 这多少有点奢侈与浪费, 教师教学的投入与产出不呈正比, 成本显然有点高。相反, 有教师利用音叉、鼓、锣等乐器“发声”导入, 在后续的验证实验中再次让学生分组实验, 前后两次呈现, 目标不同, 价值不同, 充分提升了材料的效益。

(二) 合理利用促思维发展

材料准备丰富多样, 但如果不加以合理利用, 也难以发挥材料的真正价值。科学合理利用材料, 才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观察到与自己已有经验相冲突的现象, 进而在认知冲突、思维碰撞中发展。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 教师从学生认为“敲、碰撞等产生声音”的前概念出发, 提供能持续发声的材料, 使学生发现钢尺、橡皮筋等物体在不拨动、敲击的情况下还能不断发声, 进而引发对原有认识的“否定”。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新的现象:它们在发声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现象?同时提出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吗?由此, 一个新的科学概念开始在学生心中初步建构。在后面的验证实验中, 学生借助典型材料一次次地感受“振动”, 不仅看到, 而且触摸得到。还在“令行禁止”的敲锣游戏中体验“制动”, 反证猜想。这样, 学生经历了从“发现振动, 提出猜想”到“感受振动, 验证猜想”, 再到“体验制动, 反证猜想”的思维发展过程。在一次次的探究活动中验证了自己的假设, 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了新概念并感受到了探究的快乐, 这样利用材料便是发挥了材料的内在价值。

综上所述, 小学科学探究材料的选用要在厘清教学结构的基础上, 从达成环节目标和突破难点出发, 不盲目不随意, 不简单不浪费, 灵活地选用典型的有结构的多样材料, 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深度思维, 帮助学生建构或重构科学概念, 真正做到精简投入与高效产出的目的。

《中国好声音》:咱们声音有力量 篇2

两百多页的宝典花了十多页强调“声音是节目唯一的要素”:这档节目只和声音有关,不考虑外貌;只有优秀人才中最优秀的佼佼者才能参加,不可能有任何让步;《好声音》以寻找新的全国巨星为核心,寻找那个与众不同、真正一流、有能力坚持并带来独一无二的声音的人。

《好声音》要求四位导师在个性上有差别,四位导师中要有两个一线大牌,在流行音乐领域有一席之地,其中最好有一位是女性。中国版选的是那英和刘欢。荷兰方面还要求有一位导师是被年轻人熟悉、现在还活跃在歌坛上的歌手,所以选了庾澄庆;第四位的名气比头两位要小一些,但也要为大多数人所知,同时音乐历程又要比较坎坷,与台上的学员有更大的亲切度和贴近感,音乐创作人杨坤由此被选中。

比赛中,导师背对学员“盲听”,如果对该名学员满意则转身。一旦有导师转身,学员就可以自由选择导师。四位导师的个性鲜明:为了争夺学员,互相吐槽,互相“打压”,让观众看到了他们性格中活泼生动的一面。

2012年7月13日首播的《中国好声音》虽然面临着伦敦奥运会的强力挑战,但表现丝毫不落下风。仅从经济收益来看,在首期节目播出后的20天里,《中国好声音》的广告费从每15秒15万,飙升到每15秒36万。以每期节目22分钟广告,每15秒广告费36万计算,一期《中国好声音》的广告费就是3000多万。而总决赛12条15秒的广告更是卖出了约1100万元的天价。加多宝集团为《中国好声音》第一季付出的冠名费是6000万元。现在,《中国好声音》第二季正在火热筹备中,据业内人士估算,第二季的冠名费铁定过亿元。

相关链接

梁博, 1991年出生, 白羊座, 那英组唯一拿到梦想席位的队员, “中国好声音”总冠军。从盲选时只有那英为他转身, 到巅峰之夜的睥睨群雄, 他不是“黑马”, 而是“奇迹”, 是让我们感动的奇迹。

吴莫愁, 1990年出生, 白羊座, 绰号鬼见愁、魔鬼天使, 庾澄庆组学员, “中国好声音”第二名。她的音色层次多而分明, 音域宽广, 再加上她“极具破坏性的嗓音”, 让她的晋级之路充满坎坷, 争议无数。

吉克隽逸, 1988年出生, 金牛座, 有着健康的小麦色皮肤的彝族姑娘, 刘欢组学员, “中国好声音”第三名。吉克隽逸的外形和气质出众, 声音和唱功也让人耳目一新, 极其大气霸气, 异域风情十足, 充满爆发力。

美国好声音四位导师

《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已经落幕,海外“好声音”激战正酣。近日宣布购得“好声音”版权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印度、瑞士、日本、加拿大魁北克、菲律宾、哥伦比亚、中国台湾等,这些新节目几乎都将在明年二三月播出。台湾版“好声音”制作人李方儒谨慎表示:“我们明年3月播出第一季,而《中国好声音》将在7月播出第二季,交错播出不会撞车。”

由阿拉比亚电视台承办的《阿拉伯好声音》于9月在黎巴嫩开赛,该节目录制城市还覆盖阿联酋迪拜、埃及开罗、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约旦安曼等地。3名评委则分别来自黎巴嫩、阿联酋和埃及。节目开播后引发了阿拉伯国家的关注,沙特和阿联酋观众还积极参与网上投票,发表对该节目的看法。10月19日开播的“德国好声音”第二季则由两个兄弟台轮流播出。从收视率统计看,两台各获得489万和524万的佳绩,均列当天黄金时间收视率首位。

《韩国好声音》第二季也于10月开始报名。导师团队由H.O.T.出身的歌手安七炫、《我的野蛮女友》插曲演唱者申胜勋等4人担任。

声音材料 篇3

马蹄的制作复杂又充满乐趣,重点是在不同的地貌以不同的节奏和形式大量出现。声音设计师王钢带助手一行三人到当时拍摄地乌拉盖去外录,与当地的蒙古同胞一起,背着沉重的设备骑马,跟马跑,近距离地与马相处了好些天,收集了有用的马叫和不同层次质感的马蹄素材。同时在我们的动效棚,Foley组的同事也在补充外景实录达不到的内容,再结合音色库里的音色制作采样音源。我们通过对音高力度节奏等参数进行调节,利用工作站准备了不同的地面,土地,草地,雪地,还有导演强调的当地特有的火山岩地面。每种地面都由上百个不同力度不同细节的声音,分组发送到合成器,然后配合画面节奏实时模拟,反复调试和修改,制作出最终导演想要的效果。这个过程中声音可以任由我们控制变化,带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和挑战。

有场陈阵在山上遇狼的戏,狼在山坡上个个垂涎欲滴。一个人在几十只狼的包围下整个空气都凝固了,陈阵骑在马背上很恐慌不敢动弹,此时的马也陷入了惊恐状态,配合画面上马左顾右盼的反应,笔者用了许多听起来烦躁的马叫声,让每一声嘶鸣都令人局促不安,也给整个气氛增添些恐惧感。因为有些是需要特别突出的特写镜头,有些则是在中近景通过角色的表演来体现气氛的僵持,所以兼顾前后的镜头衔接,由躁动到狼被制服后马匹平静下来,用马的反应和叫声贯穿起了整场戏。

自然界的每一个物种都处在它特有的生物链上,破坏了其中的一个,都会对物种、包括我们人类生存造成威胁,在草原上这点表现得更加突出和直接。《狼图腾》这部影片中,马,除了作为必要的交通工具,也与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狼马大战”一场戏体现了这种关系,也表现了这个片子气势磅礴的一面。当初次看到狼和马在雪地厮杀的画面时,笔者很兴奋,一定要通过我们的声音效果设计,将草原上这两种雄壮的动物形象完美呈现。

这场戏画面的剪辑很棒,两个马倌赶马,狼围追马群,一大群马匹受夹击逃亡。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马群最初有些惊慌的时候,先用惶恐情绪的马叫,嘶鸣,还有喷鼻声制造了一种异样的氛围;随着一匹马从迷茫的风雪中逃出来,特写镜头血淋淋地暴露在镜头前,它断断续续的叫声变得越来越惨烈。狼追着马群撕咬时,厚重的马蹄声像泄了闸的洪水样往四面八方涌去,这时候左中右以及环绕声道形成了一个大的围场,用声音将观众包围起来,Atmos全景声的版本更能让人身临其境,有危险就在身边的感受。整场戏用了隆隆的马蹄声表现千军万马的气势,也用了撕心裂肺的嘶叫来表现马被狼咬伤以后的惨痛,并在群体中又突出个体,让观众有近身的感受。

声音材料 篇4

1 英汉“声音词”的差异

由于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汉“声音词”在表达形式上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对这些不同点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及语言研究者们更好地运用这些词汇, 提高行文中的语言表达效果, 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同时, 更好地指导译者对英汉“声音词”进行翻译, 实现原文所要表达的语言效果。

1.1 具体与抽象

汉语“声音词”的表达方式比较直接, 音义一体, 而有些英语“声音词”需借助联想达意。汉语“声音词”的读音比较接近所模拟的人或物发出的声音, 表达方式比较直接, 听见声音词的发音就会联想到所表达的意思, 所以显得更加贴近生活。如:咚、砰、扑通哗啦、轰隆等。而英语“声音词”在表达上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直接模拟自然界生物及非生物所发出的响声, 这类声音词的语音和语义基本吻合, 能够让人们听到单词的发音直接联想到该声音词所表达的意思。如:用“boom”来模拟炮声, 用“moo”来模拟牛叫声, 用“cuckoo”来模拟杜鹃叫声等等。另一种是具有声音象征作用的词, 它不能直接模拟其声音, 而是因为某些字母的发音能够象征某种意境、气氛, 使人引起联想。

1.2 灵活与单一

汉语“声音词”的结构具有规律性, 搭配较灵活, 而英语“声音词”的结构比较简单, 多为单一词汇。汉语是一种节奏感很强的语言, 汉语除了有大量的单音节声音词外, 还有不少重叠音的声音词, 如“乒乓”“哗啦哗啦”“吱吱嘎嘎”等。然而, 英语“声音词”不管模拟的声音有多么复杂, 它们一般也仅由单一的词汇来担当该项模拟任务, 只有在强调声音的反复或变化时才偶用声音重叠词。如:“chop-chop”, “click-clack”, “cock-adoodle-doo”等。例如:英语句子中使用“creaking”这个词来模拟门被打开时的响声, 而汉语句子中会使用“吱呀”这个词语来表达同样的情形, 这就属于两个不同的声音词叠用的情况。

1.3 描写性与陈述性

汉语拟声词在句子中大部分充当状语, 有的作定语, 常常与“地”或“的”连用, 有的用于“……声或响”的结构, 偶尔作谓语。而英语“声音词”往往是名词, 动词, 副词或形容词。

例如:The fire crackled and blazed pleasantly. (谓语)

炉里的火烧得正旺, 噼里啪啦地响。 (状语)

And the lamp goes out, with a groan, and all is dark. (名词/宾语)

然后呼的一声, 所有的灯都灭了, 全场一片漆黑。 (定语)

1.4 一词多状与各有专词

汉语“声音词”相对比较灵活, 同一个声音词可以用来模拟不同的描写对象, 而英语“声音词”较之汉语则更加丰富, 每种声音状况都有专门的声音词来描述。反之亦然。拿英语单词roar来说, 它可以用来模拟几种不同声音, 译成汉语时却各有专词。

例如:All that day from morning until past sunset, the cannon never ceased to roar.

那天从早晨到日落, 炮声轰轰, 没有停过。

While the sun was setting and the sea was roaring on the beach.

太阳落下去了, 天色渐渐昏暗, 海浪哗喇喇地打在岸上。

We heard a lion roar.

我们听见了狮子的吼声。

He looked so funny, we all roared.

他看上去那么幽默, 我们都哈哈大笑。

2 英汉“声音词”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中声音词的表现形式上有很多不同, 各有自己的习惯用法,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 需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声音词上的差异, 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声音词翻译策略和技巧, 根据上下文对声音词进行转换和调整, 尽可能再现原文中所描绘的客观世界里的声音。为了使声音词的翻译真正做到语言生动、形象、惟妙惟肖, 起到声音词的修辞效果, 现将声音词翻译方法总结为如下几点:

2.1 对等译法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 原文中使用声音词, 译文也要使用声音词。虽然很难在声音上达到完全等同, 在尽量保持其源声音特点、语法功能以及修辞效果的基础上, 再将其译成句子成分相同的目标语, 充分展现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及修辞效果。

例如: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Click, click, forever click.Mulan sits at the door and weaves.

上例译文中的“click”是指上锁等发出的“咔嚓”声, 跟中国旧式的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很相似, 所以译者选取这个词来翻译, 形象逼真至极。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声音词被独立使用的情况, 它们在句子中不作何语法成分, 这种情况下, 译者处理起来会比较简单, 只需把均充当独立成分的原文中的声音词翻成目标语中的声音词即可。

例如:Pooh!Miss Flint-one of eleven children of a small squire in Buckinghamshire.

呸!她姓弗灵脱, 父亲是白金汉郡的小地主, 姊妹兄弟一共十一个人。

2.2 译文补偿法

在无法实现声音词对译的情况下, 需要通过添加一些文字或创造新的声音词来弥补因没有对应的声音词而造成的译文修辞效果缺失的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中声音词不但在声音相似性和语法功能上存在很多明显的差异, 有时摹拟对象也很难一致, 有些声音词出现缺失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最大量地传递信息, 英译时译者必须添加一些文字来弥补声音词的缺失, 或者可以借助译入语的语音系统中的音素, 按照译入因素组合规则, 通过音译法创造声音词, 临时传译原文的拟声效果, 传递翻译中的修辞效果。但应注意这种补偿一定要使用得当, 才能达到原文所表达的拟声效果。

例如:“呃啾”的一声响, 爱姑明知道是七大人打喷嚏了, 但不由得转过眼去看。

“Ah-tchew!”Though Aigu knew it was only Seventh Master sneezing, she could not help turning to look at him.

2.3 增译法

为了加强译文的表现力, 增强语言效果, 尽管原文没有使用声音词,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恰如其分地添加现成的声音词, 使得译文信息相当, 可增强感染力, 使语言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例如:And the hammer coming down, the auctioneer said:-“Mr.Lewis, twenty-five, ”...

拍卖人把槌子啪的一敲, 说道:“鲁易斯先生, 二十五基尼。”

上例英文原句中并没有出现声音词, 但是槌子落下必然会有声音, 用啪的一敲来表示一锤定音之意, 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小孩落到水中。The child fell flop into the water.

汉语原句中没有声音词, 但“落”水必然会发出声音, 英译时增加了“flop”来表现原句的声效感。

2.4 转换译法

绝大多数英语“声音词”是由动词、名词或动作派生词等构成的, 而近代汉语中的声音词多数是由作状语成分的动词附加语或起到限定作用的名词来充当。因此, 在完成声音词的英译汉或汉译英的翻译任务时一定要考虑到上述特点。

例如:Old Sir Huddleston wheezed a great deal at dinner.

赫尔斯顿老爵士在吃饭的时候唏哩呼噜地喘气。 (谓语转译为动词附加语)

风吹得呼呼的。The wind is whistling. (动词附加语被转译成谓语)

值得一提的是, 英语和汉语词汇中的自然声音词都各有其习惯用法。在完成有关声音词的翻译任务时必须格外注意它们在用法上的区别, 并根据它们的使用习惯, 进行适当的转换, 切忌生搬硬套。

2.5 省译法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 原文中的声音词并不是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必须在其译文中被机械化的复制。实际上, 原文中所用的声音词只是一种表达习惯, 拟声作用已经不是那么明显, 或者已经没有拟声意味, 这时原文中的声音词有时可改用非声音词来表达。有时声音词用得过多或不得体, 会造成译文语言累赘, 而破坏原文的表达力, 此时省去原文中的声音词更为妥当。

例如:I clanked the kettle.我敲水壶。

她呼呼睡大觉了。She fell into a sound sleep.

2.6 抽象译法

在翻译过程中, 没能找到具体恰当的声音词来翻译原文声音词时, 在不影响译文效果的情况下, 可以把具体的形象的声音抽象化。在英语中, 各种动物的叫声和非生物的声响多数是由专词表达的, 而汉语却总是把各种动物的叫声或吼声笼统地表达为“……叫”, 把由非生物产生的声响简单地称为“……声”, “……响”或“……响声”等等, 不去附加任何声音词。

例如:The moment he rushed in, the hens chucked and the dogs barked.

他一进门, 鸡也叫, 狗也叫。

3 结束语

声音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很丰富, 使用非常普遍和频繁, 它也是翻译者常面临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英汉“声音词”在表达形式上的异同, 尤其是两者的不同之处, 对掌握英汉“声音词”的特点, 准确灵活地运用和翻译声音词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这些异同点可为归纳声音词的翻译技巧提供有利的基础。再加以具体实例分析, 能够帮助译者正确地翻译声音词, 达到烘托气氛, 增强声势的目的, 使人身历其境, 如闻其声。

参考文献

[1]黄生太.红楼梦拟声词及其英译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2]萨克雷.名利场[M].杨必,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3]石峡.论不同语境下声音词的翻译[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 :79-80.

[4]王振国.谈谈英语拟声词的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报, 1995, 64 (4) :71-74.

声音 篇5

———南开大学博导周立群教授说,研究生的生活和交际范围太窄了,许多同学的学术视野也恰恰如此。

如果不改变高等教育现行的体制和制度,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要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赵湘平说。

学生落户问题,对于高校毕业生资源的有效配置,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高校毕业生跨地区流动就业非常重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王亚栋说。

民办高校的兴起是中国教育体制最重要的改革,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指出,发展民办高教事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决策,也是一个长期决策。

我们当前的教育模式过早地把年轻人分类分层次,而且一旦分了,就很难改变,这是很大的教育不公平。

———全国政协委员朱清时说,要实现教育公平,就是要逐步淡化重点学校直至取消重点学校。

社会风气越好,自主招生的力度就该越大。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提出。

扩招不是为了多收学费,培养人才、保证教育质量应是唯一的判断标准。

声音 篇6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指出。

大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只有找准了定位和培养模式,才有资格来谈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副院长李咏成认为,三类本科院校只有与各大名校错位发展,才能谈得上竞争力。

有了学历没能力,有了文凭没水平,有了职称不称职。

———曾在中国富豪榜上排第二位的“太平洋建设”原总裁严介和说,“读书无用论”还不可怕,怕的是如今读书会产生相反作用。

只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方可对高考作弊釜底抽薪。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当下“只看分数不看人”的高考录取制度,以及进了大学之后极低的淘汰率,是考生和家长作弊的原始诱因。

民办高校竞争力最终表现就是就业,竞争力标志在于生源质量,如果什么人都要,老师再好都没有用。

———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提出。

教育改革不仅需要理想和热情,更需要对教育国情的充分了解和把握,需要缜密的、具有操作性的具体设计,以及配套的措施和政策。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如是说。

每一场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新的教育和科技革命,而每一次经济复苏都离不开教育和科技的创新。中国教育大有可为。

声音 篇7

Luck Johnson

企业融资行业并没有消亡, 而是处于半昏迷状态。它要恢复适度的健康, 需要时间、巨额信贷资金的注入, 以及所有参与者丰富的想象力。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卢克·约翰逊

History tells us that there is a limit to how deep, and for how long, fear can paralyse market participants.The pace of economic deterioration cannot persist indefi nitely.

-Alan Greenspan

历史告诉我们, 恐慌在何种程度及多长时间能够瘫痪市场参与者, 都是有限度的。经济恶化的速度不可能无止境地持续下去。

——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

Normally we advise Chinese companies when they go to the US or Europe that they might be sued.We never advise foreign companies that come to China they might be sued–we tell them their product might be copied.Now we should tell them:Chinese companies are fi ling more patents locally.Foreign companies can face signifi cant damages inChina too.

-Catherine Sun, patent law expert at Foley&Lardner in Shanghai

正常情况下, 中国企业前往美国或欧洲时, 我们忠告他们可能会遭到起诉。我们从未告诉来华的外国公司, 他们可能会被起诉——我们告诉他们, 他们的产品可能会被模仿。现在, 我们应该告诉他们:中国公司在本土申请专利的越来越多。外国公司在中国也会面临大笔赔偿金。

——富理达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专利专家孙嘉鸿

You are seeing the world move together at a speed and on ascale without precedent in modern times.

-Timothy Geithner, US treasury secretary, speaking ahead of the G20 summit

现在, 你会看到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联合起来。

——美国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在G20峰会前说

This is like the captain and the crew of the ship, reserving the lifeboats.

-Congressman to AIG chairman

这就像船长和水手们在自己保留救生船。

——议员对AIG总裁说

How many miss the good old days, when America was just morally bankrupt?

-Gil Ross

当美国在精神上都破产了, 还有多少人会怀念以前的美好岁月呢?

——吉尔·罗斯

This is the best time to think like a champion.

-Donald Trump

现在正是时候像冠军一样思考。

上一篇:人文素养英语文学下一篇:培养与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