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和平衡

2024-06-07

协调和平衡(共6篇)

协调和平衡 篇1

一、CFO制度的由来及其特征

首席财务官 (CFO) 制度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二战前后, 西方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一般是由能代表国家的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在人才市场上招聘总经理, 由总经理代为管理, 并授权总经理任命合适的总会计师等高级管理人员, 组成经理层, 负责管理生产经营。这种制度安排会直接导致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高级管理人员作为经理层, 在目标、利益、行为等方面与所有者存在很大差异, 当双方利益不一致时, 经理层往往实施“逆向选择”, 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会计方法、会计程序等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从而使所有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因此, 20世纪70年代,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中, 出现了一种同时进入董事决策层和经理执行层、被称为“CFO”———“首席财务官”的重要职位。借鉴著名制度经济学家青木昌彦 (日本) 的思想, CFO制度是在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现代公司中, CFO与公司其它权力层 (股东大会、董事会、公司经理层) 以及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 在进行多重博弈中形成的行事规则。现代CFO制度模式主要受着资本市场、公司资本结构、公司治理模式等因素影响, 根据资本市场发达程度和公司治理模式不同, 可以分为美国财务总监、德日财务总监和东南亚财务总监等几种模式。

CFO职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为社会提供重要的受托责任服务。这种受托责任体现在两个方面, 分别具有显性和隐性两种特征。从显性方面来看, CFO在公司治理中担当重要的角色, 为股东创造价值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重大资金和重要项目的管理、控制和运作的失败, CFO难辞其咎。从隐性方面来看, CFO必须对外提供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 具有引导资源配置的功能。 (2) 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CFO职业需要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代表非常高的水平。那些具有一流会计师事务所从业经历和较高道德水平的注册会计师, 往往是较大公司CFO职位有力的竞争者。 (3) 培训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智力型的。 (4) 实行会员制的行业自我管理。 (5) 受到政府财政、税务和证券等权威机构的监管。

二、CFO的新角色与新职能

近几年, 美国CFO的工作职责发生了重大变化, 5年前CFO看到的仅仅是公司的财务状况, 现在的CFO更多关注企业战略规划及整个操作和运营。这也是越来越多的CFO成为CEO的重要原因。在世界知名企业中, CFO往往被认为是与CEO几乎同等地位的关键角色, 其拥有的权力甚至能够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

来自普华永道的调查表明, CFO正从管理财务部门 (重点在会计的控制) 向领导经营部门管理的角色转化, 更重要的是, 与CEO建立经营伙伴关系。CFO已经成为企业变革和价值增值的主力, 成为企业和股东之间的沟通桥梁。接受调查的CFO中, 其未来三年的时间花在会计和管理上仅占25%, 剩下27%的时间用来同部门经理打交道, 23%的时间用来同CEO交往, 11%的时间花在同董事会的接触上, 还有14%的时间用来与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交往。通过与CFO的访谈, 说明其作为公司变革领导的态度: (1) 从会计和内部控制走出来; (2) 转向战略和股东价值管理; (3) 整合主要收购。

CFO职业为企业的决策制定与管理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显然提供的信息支持绝对不容忽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离开消费者和客户的坚定支持, 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将大幅度下滑;没有员工的忘我努力, 企业各项计划的安排就得不到保障;缺少供应商的协作, 企业将不能按时提供产品或服务;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所起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从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来看, 全球知名企业中, 有近三分之一的CEO是从CFO发展而来的。CFO是公司财务和会计工作的最高领导者, 而优秀的CFO则不仅能维护公司的财务安全, 更能投入大量的精力参与设计公司发展战略, 并努力促进公司发展战略与投资者的预期相一致, 用行动为公司创造价值。CFO不仅仅是财务总监, 更是董事会、股东, 以及审计师、监管部门的合作伙伴, 是公司发展的智囊。

CFO在日常工作中, 一方面要控制公司的财务预算和防范可能遇到的风险, 是公司财务状况的医生、营养师和心理教师。另一方面, 还要为公司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议,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建立财务支持系统以支撑公司的运营。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CFO应当是企业的平衡师和协调专家的角色。一个称职的CFO, 善于平衡企业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善于在目前业务和未来投资业务之间做好规划, 善于选择对企业最为有利的资本结构。在多种利益交织的联结点上, 呈现的是复杂的矛盾和利益冲突。CFO不但需要充分协调各方面的财务关系, 同董事会沟通, 还要特别善于协调同投资者、CEO、部门经理及其下属员工的关系。

三、CFO新角色的内容分析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一个优秀的CFO应具有企业平衡师和协调师两方面的素质, 作为CFO新角色内容之一的平衡,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 利益平衡 (短期与长远利益) 。CFO如何平衡短期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以研发费用为例, 如果加强研发费用的投入, 就会影响当期企业财务业绩, 继而损害到企业的短期利益, 但是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 研发费用的巨大投入将会带来未来不可替代的行业竞争力, 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持和有效保证, 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利益。

第二, 资本结构平衡 (负债与权益融资的比例) 。企业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其中财务风险是指全部资本中债务资本比率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在具体的实务当中特指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债务本金或利息, 而导致企业不能持续经营。为了企业的良性、健康和持续发展, 在融资过程中, 企业应结合其所处行业的资本结构特点, 为企业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在企业总资本中选择合适的负债比率, 平衡资本结构是CFO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三, 投资 (具有多元化、盲目性) 。CF0应结合自身企业财务状况、人才储备、技术能力、组织架构及资源, 确定适合企业的投资方案, 平衡企业各个业务的发展, 确定核心业务、次要业务、辅助业务, 清晰划分投资等级。

第四, 平衡增长方式。企业财务目标的主要内容是发展, 也是每个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赖以生存的法宝。在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中, CFO担任着确定企业未来平衡增长方式的重要责任。如何平衡增长方式, 就是确定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率, 未来增长率的确定受到企业自身财务政策和经营效率状况的影响。所以, CFO不仅要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政策, 确定未来资本结构、融资方式以及渠道, 还要结合未来经营状况展望, 维持公司经营效率, 树立销售收入目标, 实现资产有效、快速周转。

CFO作为企业的协调师, 不但要勤于同董事会的沟通, 还要特别善于协调同投资者、CEO、部门经理及其下属员工之间的关系。好的沟通协调技能能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 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并根据具体的对象设定沟通方式以达成目标。协调是CFO成功的基石。

一般来说, CFO的协调技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第一, 与政府部门的协调。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 必须要与企业发生多方面的关系。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生财务关系的政府部门, 主要是财政部门、税务部门、证券管理机构、外汇管理机构等。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管理财政、财务的重要职能部门, 负责制定企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财务制度、税收政策等。CFO必须按照财政部门确定的宏观财务、税收、会计政策管理本企业的各项财务事宜, 制定选择适宜本企业特点的财务政策。而会计政策的选择必须与财政部门沟通协调, 取得认可。财政部及驻各地财政监察办事处连续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 每年都会检查出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问题, 当然主要是一些企业在会计信息上蓄意制造混乱, 但也有些是因为在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上会计政策选择与财政部门缺乏沟通。

第二, 投资者关系协调。CFO作为公司最高财务长官, 是投资者和公司之间的一座桥梁, 应从多个方面使投资者与公司、投资者与管理层取得良好的沟通, 以达成公司的目标。近年一个颇为惹眼的趋势是, 越来越多的行将上市的本土大型国企或面临融资的成长型民营企业选择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和投资银行的高级主管担任CFO一职, 这些企业看中的就是他们积累多年的全球金融圈人脉资源。

第三, 与债权人的关系协调。一般来说, 企业的主要债权人是银行, 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银行的支持和帮助。公司的CFO是一个穿插在金融市场操作和公司内部财务管理之间的举足轻重的角色, 与银行打交道是CFO的主要工作之一。CFO应该了解银行的特点, 同时让银行了解企业情况。银企合作只有建立在真诚、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 企业也才能获得银行长久的信贷支持。

企业融资除了向银行取得贷款外, 还可以向其他非银行机构借款, 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债券, 还可以通过商业信用进行融资。CFO在日常工作中, 必须处理与其他债权人的关系, 在恪守信用的原则下取得债权人的信任和支持, 使企业获得足够的财务支持以利于企业的发展。

第四, 与采购部门和供应商的协调。CFO应了解企业的原材料、燃料等的使用情况和生产工艺, 帮助采购部门制定合理的经济订购指标和合理的备用量, 以便节省库存费用和物流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CFO应不断了解市场行情, 从公司全局利益出发, 及时与采购部门沟通, 帮助采购部门主管制定更科学更合理的采购计划, 积极取得采购部门主管的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 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燃料的质量、价格以及时效性也是影响企业财务情况的关键因素, 根据市场行情, 及时与供应商协调, 可达成降低成本的方案。

第五, 与销售部门和客户的沟通。CFO必须熟悉本企业产品的特点、销售方法、渠道, 对于重要客户, 还应及时了解掌握其信用状况、经营情况。这些都离不开与销售部门的及时沟通。企业的产品只要通过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 销售环节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CFO必须从公司整体利益出发, 及时与销售部门沟通, 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和信息政策, 使销售人员树立全局观念, 提高货款回收率, 减少坏账损失, 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联想:《平衡短期与长期利益》, 《中国企业家》2008年第24期。

[2]曹昱:《从角色理论角度浅CFO在公司治理中的定位》, 《中国管理信息化 (会计版) 》2007年第3期。

[3]殷格非:《时代呼唤利益相关方平衡机制》, 《WTO经济导刊》2009年第2期。

[4]普华永道:《CFO译丛:公司未来的设计师》,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5]杨光:《CFO:管理从沟通开始》, 《企业活力》2007年第11期。

协调和平衡 篇2

(编者注:把“组织”唯一地理解为政府,是否有失偏颇?企业呢?家庭呢?组织和个人的绝对界限是什么?“内部规则”和“外部规则”两个概念比较模糊,没有进一步区分。)

1.正作为共同知识的规则

任何社会秩序的形成所需的知识在社会中的分布是极度分散的(Hayek,1937),虽然教育、宣传等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把一部分知识标准化,并通过广泛传播来缩小个体之间的知识差距,但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属于默示知识,只能意会,很难言传。对当事人的决策来说,这些默示知识可能更重要,一个良好运转的社会秩序就在于最有效利用这些分散化的知识。结果,考虑到那些常常被“屈服的知识”(福柯,1999)对社会秩序形成的重要性,就可能真正理解制度的自然演进。另一方面,知识的分散化意味着人的无知,即“每个社会成员对于社会运行所依凭的大多数事实也都处于无知的状态”。(哈耶克,2000:11)这种无知的认同类似于有限理性的提法。

给定知识分散化前提,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协调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如果每个人或组织无法理解或预期其他人或组织的行动,那么社会秩序无法形成。因此,社会交往过程中个人或组织的一些意见和想法如果对其他人也有利,则大家就会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认同,并在以后的交往中自觉遵守。这些知识的积淀形成了一系列规则,它使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并顺利延续。正如哈耶克在定义秩序时所指出的,规则起到了使社会成员正确预期他人行为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讲,规则就是一种社会成员自发创造的并自愿遵守的共同知识的集合。在规则的指导下,社会成员无需担心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就可以正确预期他人可能的行动,从而大大减少了交往中的不确定性。所以,规则是作为知识分散化引致的风险的弱化机制而存在的,制度就是抽象规则的具体化。

(编者注:对规则作用的认识是否有失偏颇?……)

1.2内部规则的形成与演化

按照哈耶克的理论,社会成员在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规则是一种内部规则,通过遵守这些规则,当事人无需具备完全的知识,就可以正确地决策,因为内部规则可以传递关于其他人行动的知识。在内部规则的指导下,当事人之间形成了互动关系,进而产生了社会秩序。秩序的形成来自当事人在遵循一定的规则的前提下对其所处的环境的回应,“在一种社会秩序中,每个个人所应对的特定情势乃是那些为他所知道的情势。但是,只有当个人所遵循的是那些会产生一种整体秩序的规则的时候,个人对特定情势所作的应对才会产生一种整体秩序。如果他们所遵循的规则都是这样一些会产生秩序的规则,那么即使他们各自的行为之间只具有极为有限的相似性,也足以产生一种整体秩序”(哈耶克,2000:65)。所以,给定知识的分散化状态,特定的当事人面对特定的环境进行决策,并不会因为知识的有限性或“无知”而失去决策能力或犯决策错误,只要他们遵循一定的规则,就可以通过这些规则了解其他人的知识,从而能够有效地协调自己与其他人的行动,正是这种规则指导下的当事人互动产生了以人类合作为基础的扩展秩序。

作为共同知识载体的基本规则又是从那儿产生的呢?一些惯例一开始被采纳是为了其他的原因,甚至完全是出于偶然,尔后这些惯例之所以得到延续,是因为它们使它们产生于其间的群体能够胜过其他群体(Hayek,1973:9;哈耶克,2000:17―18)。也就是说,当事人在应对特定的环境时,偶然的或出于其它原因采纳了某个规则,导致他在后来的竞争中获得优势,那么该规划作为优胜劣汰的结果被延续下来;同时,其他当事人会通过模仿该规则以增加自身竞争力,使该规则得以广泛传播。这种制度演进的自然选择理论观点已经被演进经济学所证明。

当事人遵循自然演化的规则,相互之间形成互动关系,并从中演化出社会秩序,它是一种自生自发的秩序,是一种指导人类行动的抽象规则,它们是目的独立的和普遍适用的,“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指向不确定的任何人的一劳永逸的命令,它乃是对所有时空下的特定环境的抽象,并仅指涉那些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及任何时候的情况。”(哈耶克,1997:185)这种内在规则不仅是指市场,而且还包括法律、道德等一般性的和普遍适用于人类社会的规则。通过这些规则,当事人之间相互行动,形成“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Hayek,1988)。

1.3社会成员与内部规则之间的互动关系

秩序的自发演化过程中,当事人与规则之间也会发生互动关系,即当事人通过一般规则的遵守来获得他人的行动信息,并决定其合作态度,但当特定环境发生变化时,当事人成功地采取新的行动策略加以应对,如果这种特定环境特征在其它场合频繁出现,那么新策略就会获得竞争优势,并因其他人模仿而上升为一般规则。这一互动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熊彼特(1

997)式的创新过程,和大多数经济演进模型一样,当事人为抓住获利机会而从事制度创新活动,这些活动由制度企业家来完成,依托一个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过程,具有适应性效率的新制度生存下来(诺思,1994),并经过其他人的模仿加以传播,最后上升为一般性的内部规则。因此,社会成员与内部规则之间的互动实际上是围绕共同知识的重新理解和交流的过程。

社会成员与内部规则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可能出现两种相反的趋势。一方面,社会演化并不完全表现为熊彼特式的创造性破坏过程,而是更多地体现为日常生活中的细小革新的逐步累积过程,这就意味着一种新的知识上升为内部规则实际上是很漫长的,在一种内部规则持续作用的时期内,社会成员的偏好及所处的环境均会变化,而现有规则就可能阻碍社会成员的自发创新,或者个人的惰性产生对现有规则的依赖,导致创新动力的弱化,这就是所谓个人对传统依赖导致的制度“锁定”或路径依赖;同时个人的无知并不能完全通过了解内部规则加以弥补,当规则不足以提供正确预期时,个人就会决策失误,从而选择出不利于自身的规则。另一方面,如果内部规则正好满足人们作正确的预期,个人之间的知识交流就可能创造出一种共同优势,即社会成员间依靠统一的规则形成战略互动,从而实现规模收益递增。

1.4作为外部规则的组织

由于人们的无知可能导致的错误选择及内部规则可能出现的“锁定”效应,社会成员可能形成组织来加以补救。不过,新制度经济学一般把组织视为制度创新主体,它可能是直接从事创新活动的第一行动团体,也可能是模仿某种新制度的第二行动团体(诺思,1994),在组织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制度市场是比较完善的,和大多数演进模型一样,组织和个人类似的行动,没有什么特殊性。这种组织观显然和诺思(1981)早期对国家的分析不一致,在那儿,国家游离于制度市场之外。而哈耶克把组织视为“外部规则”,即政府、企业、学校等特定组织只是一种形式,其背后却是作为一种规则而存在。“我们把‘人造的秩序’称之为一种源于外部的秩序或安排……它甚至还可以被称之为一个组织。”(哈耶克,2000:55)由此可见,组织实质上等价于外部规则或人为秩序,它是组织内部成员创造出的一种特定的共同知识,目的是使组织内成员更好地预期相互之间的行动。作为组织的外部规则服务于特定的人或统治者,是运作一个组织所必要的工具,它们支配着组织内部的行动。外部规则和内部规则的本质区别在于,外部规则以命令的方式把特定的任务、目标或职能赋予组织中特定的个人,从而可以支配组织成员的行动,它一经创立出来,就会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转,而内部规则只是否定性的规定了当事人不能做的事,然后由个人自己决定行动;外部规则服从于组织或统治者的特定目的,而内部规则是目的独立和普遍适用的。

(编者注:哈耶克的组织观与我是一致的,特别是他把组织与维持组织运转的规则视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也是我一向的观点。在这里,采用“人为秩序”一词多有不妥。因为任何社会秩序都可被视为“人为秩序”;社会就是由人组成的吗!难道内部规则作用下的秩序就不是人为的秩序吗?)

组织的优势在于弥补社会成员与内部规则互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失误。“在大多数场合,为了确使那些规则得到遵守,我们称之为政府的那种组织却是不可或缺的。政府的这一特殊功能有点象工厂维修队的`功能,因为它的目的并不在于提供任何特定的服务项目或公民消费的产品,而毋宁在于确使那个调整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机制得以正常运转。”(哈耶克,2000:69)政府的功能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强制实施某些规则,二是提供服务。当政府履行第一项功能时,她实际上在为整体秩序的持续运转提供一项基本条件;而当政府履行第二项功能时,她是作为整体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哈耶克,2000:69―79)。组织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分工和专业化,通过等级制和命令的强制,组织可以把任务分解,并安排专家分别应对一些范围较小的问题;此时组织也可以动员充足的资源投向一些关键部分;组织收集信息的能力也比个人强大(Hardin,)。此外,政府也具有制度供给方面的规模经济优势(诺思,1981)。

(编者注:对组织作用的论述确实比较精辟,但是否很全面呢?我表示怀疑。……)

但是,组织不一定对社会成员有利。尽管组织为应对不了解的特定情况,也会设定一般性规定来获得灵活性,但“只是在最为简单的那种组织中,人们才可以想象由单一心智支配所展开的所有活动的所有细节。然而,确凿无疑,任何人都没有成功地对复杂社会中所发生的所有活动做到全面而刻意的安排。”(Hayek,1973:49)组织的另一个局限性在于其实施外部规则的行为是一种政治行为,常常会出现制度刚性和组织僵化。(KasperandStreit,)并且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常常导致组织失灵。不过,为了组织自身或统治者的目的,组织会主动寻求创新机会,有时甚至会通过强制来实现这些机会,尽管这些创新活动常常不符合相关成员的利益。

管理者的平衡协调能力 篇3

一、要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生活中, 是与非, 对与错, 善与恶, 单从表面上看, 有时并没有严格的明显分野, “是”有时隐藏在“非”中, “非”有时也似“非”而“是”;“对”有时与“错”交织, “错”有时也含有“对”的因素;有人为了作恶有时表面行善, 有些善举也许不为人所识。种种类似的问题, 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 其实都是经常存在着的。但是, 无论表象多么华美, 只要我们放出眼光, 善于洞察事物的内在本质, 我们就会尽可能少地避免被假象迷惑, 尽可能多地认识到是非、对错和善恶的区别, 从而使自己在矛盾的判断中作出正确地抉择。作为党员干部, 应该有这个辨别是非的能力, 也应该有控制自己向善避非的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带领大家做正确地事, 才能把正确的事做好。

二、要提升控制情势的能力

自然界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蝈蝈有时会“无故”跳水“自杀”。科学家们经过深入研究发现, 寄生在蝈蝈体内的线虫幼虫是罪魁祸首。当线虫发育到一定程度后, 它们需要在水里完成生长及繁殖, 于是就会分泌出一种在结构上与寄主的控制中枢神经细胞生长的特定蛋白极为相似的化学元素, 这种元素能控制寄主的中枢神经, 从而导致蝈蝈“神经失常”而跳水“自杀”。要想逃避“自杀”命运, 蝈蝈就必须和寄生在体内的线虫做好控制与反控制的各种准备。其实,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生活中, 同样也面临着一个控制自我、控制情势的问题。管不好自己是废物, 控制不住局面是庸才。一个人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不因情绪波动而影响工作和自己周围方方面面的关系, 就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良好的情商;一个人要控制住工作的局面, 不使局面失控, 就要学会从宏观上把握全局、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正确处理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控制与反控制中找到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和和谐的平衡点。党员干部, 一言一行都事关党的形象, 所以必须时刻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工作局面, 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蝈蝈“自杀”式的情绪失控现象, 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理性的人, 完善的人, 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三、要提升平衡协调的能力

英语作文平衡生活和工作 篇4

How to kick a balance work and life There is a hot discuss about the problem of “work to life or life to work”.Some people hold the view of“work to life”,but some of the people think that we are lifing to work.So whether consider which statement is correct,I have to say,everyone should stick a balance work and life.Maybe most people have a work,but only a little part of people have a satisfying work.Therefore,in order to find a balance in life and work,we can work carefully and efficient,then finish the tasks on time.After work everyday,we should spend more time with family,eat together,go out for a work or waching TV together and so on.Only in this way can we not keep the bad relationship with family members because of work.What’s more,we can also use the vacation days to go to travel with family,friends or colleagues.So,on the one hand,we can relaxing ourselves from the nervous work.And on the other hand,we can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s and keep the balance between work and life.In a word,we have to work,but we should enjoy work,even the enjoyment that work boring to us.Generally speaking,having a good work and life balance means that your actions and priorities are aligned in a way that is taking care of what is really important to you.We can work in life and life in work.

歌唱发声中力量的协调与平衡 篇5

关键词:声乐,歌唱,力量,协调,平衡

声乐与器乐相区别的最明显的标志, 就是歌唱发声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演唱者自身的发声器官、呼吸器官以及共鸣器官的优劣。可以说这个“乐器”是天生的, 那么如何通过后天的培育和训练锻造出优美的歌声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歌唱发声中找好力量的协调与平衡。

一、歌唱发声中力量协调与平衡的根本——发声技巧的训练

歌唱并不仅仅依靠天生的“金嗓子”, 还需要依赖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声乐中最能够影响歌唱质量的就是对发声力量的控制, 声乐发声技巧的训练可以说是歌唱发声中针对发声力量控制上最科学有效的训练。在声乐学习过程中, 发声技巧的训练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呼吸训练法。歌者的呼吸转换方式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它要求把思想意识或者说是情感表达与呼吸相结合, 这就增加了呼吸训练的难度。一般来说, 只要是能够通过快吸慢呼或者快呼慢吸的方式都可以增加唱歌过程中音色的圆润与情感的表达。

其次是记忆训练法。在声乐的教学中, 有别于其它的艺术科目, 甚至是有别于其它的器乐科目, 由于声乐教学的抽象性, 无形中增加了声乐学习的难度。所以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 学生应该自己建构好记忆框架, 锻炼自己的识记能力, 从而达到长久的训练, 进而应用到自身的音乐学习过程中, 达到声乐学习的理想境界。

最后是共鸣训练法。人体的共鸣腔体是作为一名歌者学习声乐首要了解的知识。共鸣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针对共鸣进行训练不仅能够为我们演唱歌曲提供更为丰富的感情, 还能够增强我们对歌唱发声力量协调与平衡的控制能力,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二、歌唱发声中力量协调与平衡的要素——“上”与“下”的控制

在歌唱过程中, 所谓的“上”就是指在歌者发声的过程中通过提起软口盖、大上牙以及颧骨等获得声音处于高位置的效果。所谓的“下”就是指通过喉头、气息下落以及打开喉咙和找到呼吸支点等方式, 把声音放置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方向是, 无论声音摆在一个向上还是向下的位置上, 都是通过对具体发声器官的自我控制实现的, 在这过程中需要掌握发声器官的总体配合, 并且只有“上”“下结合起来才能够促使气流与声音的通道打开, 就好比一根橡皮筋, 想要展开必须两头同时用力才可以,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存在老师提示学生记得“上要声音飘出去, 下要气息向下沉”。所以上下力量的协调与平衡在歌唱的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 它成为歌唱发声中力量的协调与平衡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歌唱发声中力量协调与平衡的延伸——真音与假音

在歌唱的过程中由于演唱曲目的需要, 以及对演唱曲目情绪或情感的重点表达, 有时照本宣科的演唱并不能够满足整个歌曲完整的表达。这种情况下, 对歌者歌唱发声中力量的协调与平衡就存在了较高的要求, 也就是说要求歌者必须能够做到发声力量协调与平衡的适度得宜。这种对歌唱发声力量的控制有着较高要求的唱法就是真音与假音的转换。

在歌唱过程中, 真音无论在民歌、通俗等较为常见唱法, 还是戏曲等唱法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如果全部用真音去诠释歌曲, 就会对发声器官造成较大负担, 很有可能出现高音上不去的现象。假音在歌唱过程中相对真音来讲较为省力, 但若是在所有的歌曲中都应用假音, 又会让听众觉得歌曲缺乏说服力等。也就是说, 在演唱过程中, 将真音与假音混合使用, 既能补足真音、假音所暴露出的缺陷, 又能将真、假音的优点发挥到最大化。从这一结果来看, 在歌唱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真音与假音的完美结合不仅能够在演唱中做到高低自如, 还能够有效克服在歌唱过程中因为发声位置的不正确导致的发声力量的失调与失衡。所以说, 在声乐教学中, 把真音与假音的相互转换作为歌唱发声中力量协调与平衡的延伸传授给学生, 对学生掌握发声力量是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的。

综上所述, 声乐是艺术学科中较为重要的一门, 近几年更是有上升发展的趋势, 歌唱发声中关于力量的协调与平衡一直是声乐教学的重点难点。本文就歌唱发声中力量的协调与平衡进行简要探讨, 希望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科学的训练方式达成对发声力量的控制自如。

参考文献

[1]谭学胜.歌唱发声中的自然平衡[J].四川戏剧, 2010 (06) .

[2]程一民.以声动人, 以情感人——浅谈对声乐发声的几点看法[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0 (15) .

协调和平衡 篇6

从生态学上看, 课堂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是一个由学生、教师和教室等特定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课堂教学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命运动, 学习内容与各种信息都在这个由师生、生生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流动、交融和深化。当然, 这种生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生物与其居所的关系”, 而是经过浅层到深层的发展, 并融入了人的认知与感悟后形成的新生态概念。

生态课堂包含三个基本的因素:一是影响师生课堂学习与成长的物质环境和课堂时空, 包括所有的教学硬件设施, 构成课堂教学的客观空间和学生感知的主观空间;一是教师与学生间呈现出来的师与生、生与生、人与物、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包括他们共同遵守的课堂活动方式, 教师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 教材所蕴含的文化理念, 以及相互间的活动、交流、合作等;一是师生内心世界的感受与领悟, 包括他们的学习态度、观念、方法、专注程度、合作意识、独立精神等。

生态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主动学习, 围绕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命成长, 各种因素有机整和与协调平衡, 师生、生生互相激发, 合作交流, 共同参与, 在幸福的体验学习氛围中实现从文化到精神的和谐发展。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恰到好处的有机整体, 是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独有的时空场所。在系统中三个因素实现最优整合, 从而创设出最理想的课堂生态系统, 最优化的课堂学习成长生态场。

生态课堂的评价主张动静结合, 但更看重动态过程, 包括学习过程、合作过程、交流过程、展示过程;生态课堂评价师生兼顾, 但更看重对学生的评价、学习的评价、学习品质的评价、生命成长质量的评价。

不难想象, 这是课堂的极致, 是教学的至高境界。但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正确处理好学生、教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找准坐标, 正确定位, 协调发展, 生态课堂的实现并非不可能。

一、确立学生在生态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保证学生权利回归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更是课堂的核心与灵魂, 教师的一切行为必须最大限度地服务学生。那么教师首先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堂权利, 具体表现为:

1. 自由表达与展示的权利

学生既然是课堂的主体, 那么就必须享有足够的话语权, 即自由表达思想、情感、观点、意见的权利, 只有让学生自由表达、自由展示, 这些主导因素才能充分活跃起来, 成为真正的主导。

2. 随时质疑与争辩的权利

在动态的课堂学习、探究和交流过程中, 学生可以随时对同伴、对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每个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意见, 提出自己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互动、优势互补、心智碰撞、多重提高。

3. 内容自选与活动自由的权利

在新课程标准下, 我们所提倡的生态课堂允许学生摆脱不感兴趣的或已经学会的知识, 重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 甚至可以走出教室, 到大自然、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中去, 自由涉猎, 自由学习。

4. 允许出错与偶尔“越轨”的权利

学生也是普通的人, 不是产品, 出现错误是正常的, 出错后也不能盲目地批评,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 允许他们在不断尝试错误与失败后, 总结经验, 从而不断进步。

5. 自我评价与同学互评的权利

生态课堂更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 不以终结评价为标准。为此,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学生自评, 也可以分小组互评;考察内容学生可以自己决定, 自己检测。形成一种开放式、多元化的评价格局, 把教师从终结评价中解脱出来。

把这些权利归还给课堂主体, 并落实到实处付诸实施, 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得到充分的保证, 原生态的生态课堂才能形成。

二、确定教师在生态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标准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必须重新定位。教师是知识的先知者、传递者、引导者, 为此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自身角色的转化与定位:

1. 从“老师”向“导师”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要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创设自由、和谐、快乐的生态体验场, 让他们在快乐中尝试学习, 体验学习, 切不可以“师者至尊”自居, 否则, 这样的课堂只能是“驯化教育”的课堂。

2. 从“前台”向“后台”的转变

在课堂上, 教师要利用自习、预习帮助学生学习, 指导学生学习, 提供各种学习服务, 点拨学生学习中的困惑, 建议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形式, 教师是幕后的军师, 是导演, 是场外教练, 在“台后”要求学生像老师备课那样认真学习, 反复实践。

3. 从“善讲”向“善喻”的转变

教师应回归到“教”的本义上去, 以“善喻”为追求, 一个眼神, 一句暗语, 一个恰到好处的旁敲侧击, 就可以拨动学生灵动的心弦, 课前辅导做到巧妙引导而不牵制学生的思维;疑难解答做到适度启发而不直述答案;练习答题做到规范要求而不压抑自由与个性。即使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 教师若能恰倒好处地设“喻”, 学生就能在教师创设的新颖独到教学方法下, 快乐学习。

4. 从“短视”向“远视”的转变

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关注的焦点从关注学习转向关注成长, 从关注眼前的学习成绩转向关注学习者的生命状态, 关注学生的能力形成, 关注每个生命个体在生态场中的情绪变化, 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让每个生命体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实现了这些转变教师就会主动地围绕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设计课程, 开发课程资源。

上一篇:并网监控下一篇:高校系级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