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与工商管理(精选12篇)
企业管理与工商管理 篇1
站在哲学的角度看《周易》,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哲学著作,其中充满了辨证思想和系统思维。影响我国社会、文化、经济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可以看成是《周易》思想的分支。其中儒家思想以孔孟思想为代表,提倡积极地“入世”,强调学以致用,学而优则仕,属于“阳”;道家思想以老庄思想为代表,强调保存自己的重要性,这是“避世”的角度,属于“阴”。这“一阳一阴”的思想是一体两面的,如果不保存自己,怎么谈有所作为;在有所作为时,也要不断思考如何保存自己。这些两种思想,归结起来就是《周易》的思想,就是“变”的思想,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本。
《周易》虽然是远古的著作,但后来经过周文王、孔子的修订,使它从一本占卜书,成为了哲学书。到今天,《周易》的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思想的一部分,很多日常用语都是从《周易》而来,比如说:否极泰来、乐天知命、无妄之灾、不速之客、三阳开泰、文过饰非、风雷激荡、防微杜渐、自强不息、反目成仇、立竿见影、物极必反等。这些思想影响了我们每个中国人,而我们平常没有察觉,也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做为“百姓”,不知道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高层管理人员,就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管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因为他们的基础都是对人性的了解,对于现代的管理者尤其重要。古语说:“不学易,不可为将相”。怎么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把“变易”的、“不易”的事情,变成“简易”的事情呢?这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管理者的职责。因此本人站在管理的角度来看《周易》,希望能给管理者一些新的角度和启示。
乾卦
1、乾:元,亨,利,贞。
无论是老板、管理者、普通员工,每个人都想成功,显然他们对成功的定义不一样,老板可能认为有10个亿才算成功,经理人可能想成为金领算是成功,员工认为只要有房子,生活美满就是成功了。但成功的道路往往是相同的,成功的路上有些类似的规律,要经过的几个步骤和容易犯几个错误,这就是乾卦反应的内容。卦辞元亨利贞就是原始、发展、成熟、收藏四个阶段,其中六个爻辞强调要从自己身上下工夫,不断修炼自己,提升素质,也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这个过程中要找到支持者,尤其是来自上司的支持。
2、初九:潜龙,勿用。
作为一个员工新加入公司;作为经理新接手一个部门;作为老板开创新事业,都要牢记“潜”字,要学会默默地等待机会。
你是龙,你很有能力,这只是你个人的看法而已,别人可能认为自己有能力,你是“虫”。这时过于张扬很危险,因为别人在评价你、在琢磨你、在评估你的实力。而你不了解情况,不了解别人,这时盲目许愿、盲目决策非常危险。
企业的新人、接受新部门、开辟新市场,都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看:别人在看你到底有没有实力。如果没有相当的实力,你的位置一定坐不稳当,打下来的市场也守不住。第二阶段是打:你有实力,我也要打击你,让你感受到我的存在、我的厉害、显示我的权威。第三阶段是拉:暂时没有打死,你工作表现还不错,就采取各种手段拉拢,为我所用,一起来对付别的对手。
在刚开始的阶段就可能遭受这三种力量,如果你过早地露头角,就是“敌人在暗处,你在明处”,失败的一定是你。你的上司会为你的决策感到突然,认为你太嫩,太毛躁;你的下属会感到觉茫然,认为你不了解情况。多给上司,给下属,也给你自己一点时间,做“潜龙”,时间是建立信任和理解的基础。
3、九二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初期“潜”是可以的,长期就不行了,总要有所作为,否则就真是“虫”,或“死龙”了。
我们经常听到俗语说:“是非总因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想要有所作为的人,一定要出头,但绝对不可以强出。在出头以前要评估一下,周围的环境允许吗?你的上司支持吗?自己的实力够吗?如果这三个条件都具备,就可以出了。其中自己的实力是基础,上司“大人”的支持最关键。没有上司的支持,别人也可能不支持,你也一定没有信心,就不会成功。
在得到上司支持时,场合与时机也很重要。这里说的是“在田”,也就是在基层。当上司去基层视察时,提出自己的想法是个好时机,如果合理,一定会得到批准,因为上司正是“带着政策下来的”。如果是“在厅堂”,上司的架子摆得十足,通过你的方案恐怕不容易,要经过一些波折,才符合公司的“管理规定”。
4、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在出头时也要非常小心,毕竟很多人习惯一个干,一个看,还有一个在捣乱。在具体操作时,要“夕惕若”,也就是要早晚都慎重,大事小事都慎重,这样才没有过错。就像张瑞敏说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是这种感觉,只有这样才可能“厉无咎”,没有过错。
当然了,在慎重的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乾乾”地努力,毕竟这是你的基础。每天都三省吾身,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忠诚;与朋友交往,是不是不守信用;学习到的东西,有没有实践。
5、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在出头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困难,这时要重新评价上司支持的程度,和周围的环境的允许度,有时也可以试探一下,可以这样做吗?只要适度,就没有什么过错。如果允许就要飞“跃”,如果不允许,就要返回来,深藏在“渊”中,再不断地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大家会评价:“这小子很有上进心,就是现在能力还差一点,环境也不是很配合,失败是可以理解的。”上司以后一定会给你机会。
6、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当做出成绩时,就由“潜龙”变成了“飞龙”了。成绩得到上司的认可,才真正是成绩,这样对上司和个人都有利。
成绩是要分享的,如果你作为“飞龙”已经升官了,“在天”了。这时不妨把“利益”让给别人一点,尤其是你的上司。上司分享你的成绩是应该的,否则你会被别人骂成:“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在这个阶段,名利双收不是好事。
7、上九:亢龙有悔。
终于成功了,在分享成功果实时,不要忘记许多人会“眼红”,盯着挑你的毛病,找到打击你的机会。所以当你得意时不要忘形,而是要忘记成功,从零开始,否则,就可能出错,或被别人“找到错误”,一定是让你“有所悔恨”。
8、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自己成功了不是真正的成功,“独乐乐,不若与众人乐”,一定要把整个团队带起来共同成功。这时就要授权,让下面的人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有前进的动力,成为龙。这样领袖群龙的领导人才真正安全,企业才真正安全,对群龙的管理要“无为而治”,如果领导太有作为了,下面的人就发挥不出能力。当然了手下要是都是龙才“吉”,如果都是“虫”,就是“大凶”。作为下属,看到领导给自己成为“龙”的机会,授权给自己,一定会努力工作,在为自己“成龙”的过程中,为企业创造价值。PR
企业管理与工商管理 篇2
[关键词] 设计管理工业设计虚拟管理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爆炸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在当今工业设计中诞生出设计管理新概念。
设计本身的复杂化需要管理的介入,设计与生产、销售之间的关系需要管理来进行调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随着设计深入到企业的各个方面,设计与管理间的结合成为了必然,设计管理的概念应允而生。
一、设计管理概念的形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一步分工,设计管理倍受国内外企业管理层的关注。
就设计管理而言,已有不少同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设计管理有过多种剖析,将其归纳起来,可以对设计管理做这样的概括:设计管理是引导企业整体文化形象的多维的管理程序,是企业发展策略和经营思想计划的实现,是视觉形象与技术的高度统一的载体;以开发、设计为龙头,正确调整企业的活动与组织机构,创造出越来越具体化的属于其自身的表现形式,从而逐渐形成企业技术与文化的形象。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设计管理的概念:“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研究与开发管理活动。
有效地积极调动设计师的开发创造性思维,把市场与消费者的认识转换在新产品中,以新的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并为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策略与设计活动的管理。”
二、设计管理的特点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企业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设计管理,现代的经济战略已超出了商业和技术界线,当今的产品设计模式的运行,使企业形象和运行效率几乎关系着企业的生存。
依靠设计管理,将能按市场的节律调整生产发展和有效提高商业活动的效果。
一个倍受消费者喜爱的公司形象,将赢得消费市场的亲昵。
设计管理在创建企业形象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
1.设计管理主要针对企业管理和业务经营的正常运行具体化评价和运用的。
2.设计管理的目的是创造出一个清晰的,有独特个性的,有凝聚力社团形象,集中地反映出一个具有持续发展前景的,有巨大创造财富潜力的发展中的公司面貌。
3.创立一个社团形象并巩固这个形象,首先基于它的产品、信息、环境媒介的吸引力,尤其与产品设计有巨大关联。
4.合理运用社团的各方面资源,充分调动社团内外一切有利因素去完成公司的系统任务,并将这些直观的行动方案实施贯彻到底。
5.一个符合逻辑的有创造性的、灵活的管理计划可以创造出持续不断的设计发展和创造性的产品开发,以及经济方面的可行性。
6.创造一个社团形象是以文化为根据的,服从管理的和直观形象方面,经得起社会舆论的评价。
7.充分协调公司内部以及在公司和社会团体之间的沟通交往,帮助公司去对付商业界千变万化的市场现实,并激励公司向未来的成功冲击。
8.设计管理是一个新事物,它不断地更新任务及要求去经营。
它投资对任何公司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是不可估量的无形的资产。
9.设计管理提倡的是设计和管理的一体化,将设计扩大到企业的整体。
10.在当前高新技术条件下,设计管理在企业中需建立一个虚拟管理结构,以完成整体计划的实施。
现代企业大多数都呈现出哑铃式的企业结构,开发和销售分别是哑铃的两个铃,而检测和总装工作则是哑铃的连接杆,而设计虚拟管理结构分布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同时也贯穿工作的每个阶段。
设计管理的核心是开发新产品,而对新产品开发的程序把握,管理实施就成为设计管理的具体化表达。
三、高新技术条件下设计管理模式
为适应市场需要,高新技术在各行业大量得以运用,使得21世纪的信息网络技术在设计管理体系中的应用,使得设计管理这一企业运行模式得到了充分展示。
1.高新技术条件下呈现的设计过程管理体系。
设计管理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具体呈现出的设计过程管理体系称作CAID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
该系统运行的目标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利用多方面的设计资源,实现标新立异的设计创新;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改进传统的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利用高新技术达到产品设计制造的网络化、高效化,实现工业设计与工程设计的一体化,最终实现以人为核心,人机一体化的智能化、集成化的设计管理体系。
CAID系统的中心环节是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的全过程又包括了设计概念、设计视觉和设计商品元素,从而使一个产品从最初的概念产生,向最终实现产品转化为商品。
在这当中最主要的手段是设计与制造的计算机化,通过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可高效地实现产品设计这一目标。
当产品项目提出后,设计人员通过计算机进行图纸绘制,人机工程学设计数据库进行决策和定型,再利用计算机辅助市场分析得到产品的预期市场效应。
这样设计的概念得以充分实现。
设计视觉化的实现,可运用3DMAX的建立数字模型,通过快速成型仪,实现模型制作。
随着计算机的大量介入,设计过程更加灵活便捷。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运用了计算机辅助造型技术、计算机智能化技术和其他CAID高新技术。
设计的目标就是实现产品的商品化。
在传统的产品体系中,设计商品化是由制造部门来完成的,但是对于CAID系统,为了检验产品是否达到预期效应,以及便于及时对产品的改型设计,设计的商品化不可缺的成为了产品设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高新技术(如:快速成形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以及这些高新技术在产品设计过程的应用,使得产品从概念提升到最终商品定型的层次,较传统设计过程有了质的飞跃。
不管从产品推出时间来看,还是从产品性能上看,采用了CAID系统使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制造出最优秀的产品,进而为企业赢得市场,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就CAID系统而言,其开发及应用方面远未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其中原因就是CAID系统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有许多变数的存在有待研究,如:现代设计方法的研究;创新设计技术的研究;设计管理过程中智能化技术的研究;设计管理过程中并行工程、协调工程、全生命周期设计技术的研究;设计管理过程中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等。
2.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集成化设计管理系统。
21世纪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网络技术在设计管理中的应用越显突出。
在产品设计管理中心的统一调度下,CAID的各方面因素在通过网络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有机整体。
这也正是并行设计的一种典型模式。
在这个集团网络条件下,完全打破了传统设计体系,形成当今国际经济体制,整个设计制造体系完全处在统一调度、协同工作的有序状况下。
在各个部门的协同工作之下,企业才能顺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对市场迅速做出反应,尽快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虚拟产品开发”应运而生(虚拟产品开发称作VPD)。
VPD的基础是集成化产品与数据管理,这种集成带来的好处是产品开发过程的所有人员,都能迅速的重复使用、存取所需信息。
VPD 的目标是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来尽可能多的取代实物原型试验,减少使用实物原型浪费的时间,工程师能在计算机上分得越多就越有利,就能更快更多的设计,从而获得更高质量的产品。
虚拟产品开发实施及产品开发过程在计算机上的本质实现,即采用计算机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上群组协同工作,通过三维模型及动画,实现产品的设计开发的本质过程,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虚拟模型来模拟和预测产品功能、性能及可加工性等各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提高产品的预测和决策水平,使得产品开发走出主要依赖于经验的狭小天地,发展到了全方位预报的新阶段。
基于虚拟企业的产品开发,产品设计的网络化、敏捷化近年来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重视。
由于Internet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敏捷制造技术等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协同环境和技术交流的手段。
而通过Internet这个全球网络环境,使得各个制造企业相互之间能迅速进行技术合作,共享彼此的核心资源,快速设计和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使得敏捷制造真正成为可能。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集成化设计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是从单一产品设计朝总体识别设计方向发展,建立基于网络及电子技术的综合电子交换系统,是生产从单一最后阶段管治性监控向设计生产全过程监控方向发展,从单纯的概念设计到产品销售进行全程监控,最终达到建立虚拟组织这一设计管理的核心。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竞争日益剧烈。
一个有机的系统化的设计管理体系无疑将给企业带来健康发展。
管理境界与境界管理 篇3
如果我是生意人,什么是我的管理呢?首先是我遇到了某些以前没遇到过的问题,这就是不确定性。有人会看看书、找找老师或咨询咨询专家,借助外脑寻办法。但实际最可能做的是:一拍脑袋试试看能想到的方法是不是可以;二找平时说得上话的好朋友说说;三让手下去解决,给工资就是为了让他们做事的。最可能的结果是:问题解决了一些,又出了新问题;或者问题没解决,甚至破产,只得认了;或者其实没那么复杂,大胆尝试,车到山前总有路。
大多数生意人的管理模式就是在这般尝试摸索中锻炼与凝聚起来的。他们无所谓理论体系、模式与要素,也无所谓管理素质。他们是在干中学,学中干,哈佛商学院称之为“实践智慧”而不是“管理理论”。但“管理无理论”则可能是过激之言。有遇到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生意人,也有有相对系统的想法与体系,且有相对稳定与机制化的管理资源获得渠道的生意人。
理论源于对人类行为与思维的总结、反思和抽象,像福特、松下、韦尔奇、乔布斯这样并非理论家的生意人,有人也把他们的管理总结成理论。能总结,就能从中找到某项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可学习或者可模仿的管理规律。科学哲学告诉我们,科学是内涵可定义、机制可解释、表现可测量、结果可重复的事项,从任何方面来说,不少管理理论都符合科学的基本定义。但大部分管理理论更像对于某种管理事实与经验的历史总结,而不是对于管理前瞻性的、革命性的预期与指示,管理更像解决以前问题的旧经验的体系化,而不是能够对付未来不确定性的方法论。现在的管理学还远不是最令人兴奋的科学或者理念体系,但人们总是在探索和进步。
鲁培康的《境界管理》一书,用科学、品牌、文化、声誉、伦理五个要素构建的“境界管理”理论,是一个有意义的分析框架。书中强调,管理境界可视为企业所能达到的管理层级,境界管理则是内含了一套管理要素与方法的管理模式。鲁培康提出境界管理的分阶段论:“立身境界、立信境界、立命境界、立德境界、立道境界是企业境界管理的五个阶段与五种模式,五种管理依次递进、不断提升,构成境界管理的又一理论模型。”分阶段论符合企业前进的基本节奏,也符合很多生意人管理提升的基本经验。
我在基本判断与分析上赞同鲁培康,尤其是关于中西管理文化的平衡问题。对中西管理特色素有争议,但在面对实际管理问题时,可能需要在尽可能多的选项中进行选择。国学理论在面对当代问题、西方管理在面对中国现实时,都没有提供充分与完全适用的解决方案。因此,在为实际管理行为提供智慧和技术方面,中西管理素材多比少好,根本没到彼此排斥的时候。
我对鲁培康的理论有两点补充意见:一是要格外高举方法论。鲁培康书中有自己的方法论,但对于中国普遍轻视与忽略甚至误导学生轻视管理工具、技能与方法论的倾向,我觉得有必要特别将方法论或工具体系作为境界管理的一个关键要素。无工具无管理,这也是管理与一般哲学、社会学或者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二是要特别提醒读者,五重境界的依次提升是有渐次提升的经验案例与现象,但正如鲁培康特别注明的那样,也存在着更有超然性的管理境界:有人创业阶段就已怀使命,很讲究信、道与德,并由于超越了渐次提升的简单时序模式而使企业获得了非常规发展。我自己的经验是,管理是一种禀赋,一种DNA,不能以发展为理由容忍自己不当甚至不法的原始积累,否则,就算未来有争取立德立道的机会和做出大公司,但其境界很难脱出赎罪层次。
(作者为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企业管理与工商管理 篇4
一、领导与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其载体是组织;其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资源;其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资源;其职能包括决策、计划、控制、创新等一系列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引导人们行为,从而使人们情愿地、热心地实现组织或群体目标的艺术过程。由此定义可见,领导的本质是以一种影响力引导人们行为;领导是一个艺术过程:领导者要面临变化着的内外环境,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这些人身份不同,经历、教育、文化背景不同,进入组织的目标和需要不同,所以越是高层的领导行为,其所面对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就越高,艺术的成分也就越高;领导的目的是使人们心甘情愿地、热心地为实现组织或群体目标而努力,让人们情愿而非无奈、热心而不是勉强地进行自己的努力。
二、领导和管理的联系
领导和管理是合为一体的,只是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后才开始分化,二者是密切相关的社会组织活动,如领导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领导理论的产生适应了管理学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的需要等等。具体的联系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
如前所述,领导是管理四大职能中的一个重要职能,在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组织环境愈发的不确定,具有推进变革的领导才渐渐的从管理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项重要的独立的职能。当管理者从事影响一群人达到目标的活动时,他们是在进行领导;当领导者行使计划、组织、人事和控制职能时,他们在进行管理。这两个过程否包含着引导一群人中的个体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二)领导活动和管理活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和综合性
在现实生活中,管理者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也承担了领导工作,如中层管理者,对上,是作为某一级管理者角色出现的,主要承担着执行上级领导决策的任务;对下,则充当着领导者的角色:对部门的发展承担着决策者的角色。因此很难将领导活动与管理活动从一个管理者的行为中严格地区分出来。另外领导与管理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领导活动的目标只有在有效的管理之下才能实现;而管理能够出效益也只有在正确的领导决策之下才能达到。
(三)管理活动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领导行为,领导行为的强化与完善又不能脱离管理实践
从我国各级各类企业发展的实践分析,管理活动目标的制定需要高素质的领导者来完成,在制定目标之后又需要各级领导者用自身的领导行为与艺术去实现这一目标。从这一角度分析,管理活动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领导行为。同样,由于社会环境的外在因素复杂多变,迫切需要各级领导者不断地在变化中强化和完善自身的领导行为,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又必须立足于管理实践活动之中。如果离开了管理实践的锻炼,离开了管理过程中外在环境的影响,领导行为的强化与完善也是很难做到的。
(四)管理活动离不开高素质的领导者,领导者的素质又在管理实践中丰富完善
从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实践分析,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高素质的领导者,如果领导者的素质能够很好地驾驭管理活动,其所表现的领导水平较高,那么管理活动就会呈现良好的效果。反之,如果领导者的素质不能很好地驾驭管理活动,就会在管理中顾此失彼,出现不应有的失误和混乱。同样,在目前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领导者自身素质的不断强化与提高,又离不开管理实践活动。市场经济活动所要求的领导者必须是学习型的领导者,能不断地吸纳管理活动中的新知识,自主地研究和解决新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在管理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离开了不断深化的管理实践活动,领导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就会成为无缘之水、无本之木。
总之,管理和领导同时作用于企业的管理活动之中,互相补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只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自主地加以把握,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虽然管理和领导具有以上的联系,但是二者又有显著的区别。保证组织的秩序和一致性是管理压倒一切的任务,而领导的主要职责是产生变化和运动。管理寻求秩序和稳定;领导寻求适应性和建设性的变化。下面将从管理和领导的只能入手,分析管理和领导的区别。
(一)计划决策方面
领导要从战略高度对本组织的方向、任务、目标规划和大政方针等重大问题进行谋划和决策,即在高一层次上谋求全局性整体的发展,处理好在整体发展过程中同内外环境和条件等各种关系;而管理则是在这类全局性大问题明确之后,不断地进行计划、组织、控制、调整等观测执行过程,即在低一层次上解决组织内部的协调和配合,以保证组织的整体目标和总体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领导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决策,即决定全局的方向目标,从整体需要出发做长远考虑;而管理则是通过内部各项活动和各种资源的协调,高效率地实现目标。
(二)组织人事方面
在组织人事方面,管理的焦点在于为个体的工作设计组织系统,构建组织中工作人员的相互关系,设置公所的无纸化宁,它包括给员工安排合适的工作,制定正常开展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对领导来讲,组织和人事则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与员工交流远景,引发他们的承诺,和他们一起建立团队和联盟以便有效地完成组织的使命。
领导者将人力资源转换为生产力的人,主要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注重人的首创精神,注意发挥人的才智。管理者坚持按章办事,关心财和物,发挥财和物的配置效率。领导者注重的是民众和员工,“以人为本”,相信世间一切事务中,人是第一宝贵的,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善于吸取民众的智慧,形成正确的意见。管理者注重处理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问题,关注厂房,资金和设备的合理利用,精打细算地考虑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三) 在控制和解决问题方面
在此方面,管理着重发展激励系统,以激励员工、解决问题、监督目标实施进展、活动偏离轨道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与此相对,领导强调激励和鼓励员工、授权给员工、鼓励他们满足自己的需求。
(四)在对待变革态度方面
领导者渴望变革,敢于挑战时势,打乱旧秩序;管理者惧怕变革,接受现状,维持现有秩序。领导是一种变革力量,不变革就谈不上领导。领导是通过人对未来的展望和预测,引导组织去进行变革,而管理则是一种基于现实条件的程序化的工作。管理的职责是从混乱中建立秩序,让一切活动都能够井井有条地进行。当组织不需要变革时,管理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
四、领导和管理的协调
领导带来变革,管理维持秩序。变革离不开管理,有效的领导行为只有与管理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更有秩序的变革过程。另一方面,秩序离不开领导,高效管理与有效领导相结合,将有助于产生必要的变革,同时使混乱的局面得以控制。如果我们把企业比作一辆马车,管理就是车轮,而领导是马。缺乏领导,马车可能无法前进,但至少可以维持现状,原地踏步。而缺乏管理或者管理不善,企业根本无法立足,更不要说前进了。
一个组织要发展,需要领导,但也离不开管理,当遇到发展方向的问题时,最需要的是领导。没有正确的领导,组织内部的管理越完善,遭受失败的危险就越大;当方向问题解决以后,需要理顺内部秩序,以便全力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这时最需要的是管理,领导和管理有时会发生冲突, 但他们应该是互补的, 从领导的需要看, 可能要破除现有的秩序, 从管理的要求看, 会阻碍现有秩序的破坏, 但是当方向已经确定, 加强管理就是必须的了。
摘要:管理维持秩序, 领导推进变革。管理和领导分别是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的核心范畴,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只有在充分认识到领导和管理的区别和联系之后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实施领导和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本文首先阐述了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定义, 进而分析领导和管理的联系, 最后详细论述了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关键词:领导,管理,联系,区别
参考文献
[1]、彼得·诺斯豪斯.领导学:理论与实践 (第二版) [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刘银花, 姜法奎.领导科学 (第二版) [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陈荣秋.领导学 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王乐夫.管理、领导概念异同辨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 (3)
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 篇5
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浅谈学校的规范管理与人文管理
摘要: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正确理解规范管理、人文管理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灵活地加以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规范管理通过制度和机制来表达标准化和量化的要求,具有刚性的管理意义,实施人文管理符合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把人与人的发展作为考虑、处理和解决问题的首要原则,学校管理应强调人文管理。
将规范管理比作硬件,则人文管理就是软件;规范管理是静态的,而人文管理则是动态的;规范管理注重的是一般,而人文管理更注重个性发展。
规范管理和人文管理能从不同方面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学校管理中不可偏废。
关键词;规范管理;人文管理;发展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也越来越明确。
在学校的管理中日益突显出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是规范管理,二是人文管理。
如何正确理解规范管理、人文管理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管理工作中灵活地加以运用,对于提升学校的管理工作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规范管理
所谓规范管理,主要有两层意思。
其一,它是制度管理、规章管理,即将管理的要求和目标通过制度、机制来表达;其二,是把目标和要求标准化和量化。
学校工作中,许多事情都要有标准,比如学年度考核工作,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可以评优秀;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够进行行政嘉奖;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考核为合格;什么情况为不合格;这其中有思想规范方面的要求,有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教学质量、教科研能力等等方面的要求,管理者要根据获得“优秀”、“行政嘉奖”荣誉的教师的要求,把它改变为一个标准化、量化的指标。
在这个层面,我们也可以说它本身就是规范管理中的应有之意。
规范管理既然是一种通过制度和机制来表达标准化和量化的要求,并且在管理工作中常常表达的是底线要求,所以具有一种刚性的管理意义。
虽然管理者常常遇到的难题是,很难非常合理地衡量教师的教学科研及其水平,但无论量化有多少不合理,总得有量化的尺度和细则,否则,就失去评价的客观尺度,就无法实施客观管理。
因为没有基准就没有基本章法,“没有规范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规范管理是保证管理合理性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规章制度的制定。
当然,制度的制定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充分考虑教师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从理论上讲,制定、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对学校的发展、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任何制度的真正实施并取得理想的效果,并非一日之功,应有一个过程,取决于众多复杂的因素,其中,能否为广大教师认可和接受非常重要,否则,这些制度就会成为一纸空文,难以得到贯彻落实。
因此,在制度制定前,应充分了解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做些民意调查,召开不同层面人员的座谈会,开展一些预研究,然后在取得基本共识后,再组织范围相当的人员参与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尽可能获得支持和合作。
二、人文管理
所谓人文管理,是指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管理。
学校管理工作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而人是有情感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有不同的发展需求,管理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同样的一件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需要管理者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可见,人文管理表现出来的形式常常是微观的,具体的、差异性的,或者说人文管理实质上是一种柔性管理。
实施人文管理符合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目前,各个领域都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与人的发展作为考虑、处理和解决问题的首要原则,学校管理应强调人文管理,因为学校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人,它的运作过程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交互活动所构成。
学校管理工作的实施,不仅表现在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提高能力这些方面,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即教师和学生是在什么情境和状态下,通过什么方式完成这些活动的,其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情感、情绪、需要、欲望、思维方式等等,这对培养人健全的人格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管理工作只有重视了这些因素,才有可能使学校管理工作更为完善。
三、规范管理和人文管理的关系
从直观上看,规范管理和人文管理显然是一对矛盾的范畴。
即强调以人为本,落实到管理中就是人文管理的问题;强调制度建设,落实到管理上,就是规范管理的问题。
如何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呢?笔者认为:
(一)规范管理是硬件,人文管理是软件。
规范管理是管理者运用行政手段保证一系列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对管理者实行控制,以实现管理者目的的一种方法,这些规章制度,全体师生员工必须遵照执行,是一种硬性的管理。
人文管理是以人为本,以师生发展为目的,以情育人的教育。
人文管理注重提高人的认识、觉悟,是一个调节人的行为的管理过程,它不是硬性规定人们如何去做,但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促进人的思想内部发生深刻变化的催化剂。
在学校管理中,能让师生对于制度的遵守执行产生共识,明确制定规章制度的必要性,认识遵守执行制度的重要意义,为制度的贯彻执行提供心理基础,同时制度管理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也需要思想工作去协调、解决。
这些都是规范管理本身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就如同计算机只有硬件没有软件不能运行一样。
本信息来自枫叶教育网(fyeedu.net),请注明出处
(二)规范管理是静态的,人文管理是动态的。
制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制度管理对建立稳定的、正常的工作秩序有一定的作用,是一种静态管理。
由于制度制定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程序,故使制度管理缺乏灵活性,在管理过程中应变能力差。
人文管理可在工作中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灵活机动,应变力强,能引导人们对有利因素的利用和对不利因素的筛选,对症下药,适应变化,不断发展。
这种动态管理更能提高管理的效果,更适应教育的发展方向。
(三)规范管理注重一般,人文管理注重个性发展。
管理的制度是按一般人的工作能力及大部分人的接受限度制定的,所提出的要求只是一般水平,是每位师生员工都应做到的。
制度管理使人们感到能遵守执行也就满足了,这容易使人满足于现状,工作很难有大的突破,人员难有大的发展。
而人文管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维护教师的自尊,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唤醒教师进取的原动力,在人文管理氛围中有利于形成催人奋进的环境、健康向上的风气,激励教师争创一流的精神,促进人才得到更好的发展。
规范管理和人文管理能从不同方面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学校管理中不可偏废。
在加强制度建设与管理的同时,要体现人文管理,形成一个和谐、充满朝气的校园。
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 篇6
关键词:管理工作教育管理自我管理
一、教育管理的意义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活动的学科,是研究教育管理问题的学科。就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来说,更是兼容并蓄,五彩纷呈。既有教育科学的方法,也有管理科学的方法;既有传统的思辨型方法,也有实证型、诠释型、实地研究等方法;既有量的研究方法,也有质的研究方法;既有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法,也有主客观逻辑、价值逻辑、理性逻辑与非理性逻辑法。
二、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的关系
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活动,以教育活动的独立存在为前提,因为教育管理首先是对教育的管理,教育活动不存在,教育管理活动也就无所依托。既然是对教育的管理,那就必须从教育人手,量体定身,依循教育之规定来管理教育。教育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虽然提倡经营管理,但并不是强调通过管理来促使利益最大化,不是以追逐利益为终极目的的。而是通过“经营”学校的特色、教育策划及品牌发展的品格铸造等策略,在管理育人的理念和方法上主动创新,对教育自身价值进行深人挖掘,对其发展空间不断开拓和对其内外资源实施合理有效的整合等等。与教育管理容易混同的概念还有教育行政、教育领导等。
教师的自我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学习、生活中对自身的身体、思想、情感、意识形态等进行的管理,是教师从自身出发对内的调节与管理。自我管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管理,它是从教师个人角度出发,在与组织管理不相冲突的前提下,教师运用各种技能、技巧来使得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减少职业压力,在学习中提升自我的各种素质,在生活中愉悦自己的身心。
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进行双向控制的一个过程,在其间既要控制好自己思想、情绪与行为,在行为控制(教学方式方法和艺术)、情绪控制方面下功夫锤炼,同时,又要练就控制学生的能力,要促成学生们能够健康、快乐的进步和发展。教师是学生的带头人,只有教师能够很好地管理好自己,时时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进行自我教育,率先垂范,给学生作出表率,这样教师个人也在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中求得自己的发展。
教育管理与教师的自我管理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教育管理可以更好的引导教师的自我管理,教师良好的自我管理可以完善促进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在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而教师做好自身的自我管理,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礼仪规范,扩充知识面,博学多才,风趣幽默,约束自我等才能更好的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乐观生活,制约学生的行为准则。所以,教育管理离不开教师的自我管理,只有教师的配合才能成就优秀的教育管理体制。同时,科学的教育方式,多元化的管理方法,可以更好的引导老师进行自我管理,从而带动对学生的多方面影响。
三、自我管理对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自己独特的群体心理特点、需求,如果仅仅是从一般被管理者的角度对其进行管理的话,有可能压抑教师的需求,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学校这个环境中,他们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对于学校来说,教师是被管理者,他们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要求进行教学,遵守规章制度,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着创造性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在班级这个小团体里,是班级的管理者,他组织、指导、协调本班级所有的教学活动,引导着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在班级里作为管理者,只有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才能够更好地管理好本班级的教学活动,也只有在管理好“自我”的基础上,才能够在面对着充满变化、复杂的班级管理时得心应手,因此,教师的自我管理不论是对教师个人还是对学生、学校教育管理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的教育群体,也是教育性的生活群体,在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对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察觉不出来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学生的成长在学校班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方面,主要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任课教师集体努力的结果,这取决于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力的构筑。学生在校时间占据一天中的三分之一,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深远。老师的行为,言语,思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心理发展。所以说,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发展好自身修养与道德修养,对学生的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有促进作用。
四、管理者(班主任)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教育管理就要从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入手。学校管理者的影响力场。为了不断地扩大自己在组织和群体中的影响力,就必须从自己是否善于正确的使用权力、自己的智能结构完善程度和本人的品德修养等方面来研究和改进。学校管理者智能结构。大致有五个方面: 概念的能力、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教师是学生除父母外的第二任老师,教师的一丝微笑,可以带给学生以克服困难的信心,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人心的话语都会正面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都可以让学生放心去思考,放心发言,会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得学生能够有情感的积极投入。
特别是作为班主任,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要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知道学生的成长状况,让家庭有阴影的孩子能够露出微笑,让内向自闭的孩子与人开心的交流,让活泼多动的孩子能安静的听好课,让成绩差的学生找到自信努力学习,让优秀的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用一言一行温暖学生的心,给予他们自信,给他们力量;加强道德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健康快乐的渡过学生时代。这些,都是跟班主任的自身素质有着本质的联系的。
我做为一名班主任,就应该更加注重自我管理。首先,应提高自身素质,用大量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会被吸引,会得到身边人的敬仰。其次,要善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师。不要用体罚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让学生有悔过之心而不是愤恨。再次,做一个风趣幽默,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是深受同学们的欢迎的。了解学生所喜欢的东西,谈论他们所喜欢的话题,让学生和老师之间有一个轻松的氛围,不仅仅是老师更是作为一个朋友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做好管理工作。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论》中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只有教师坚持自我管理,完善教育管理,让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祖国的明天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康翠萍.关于教育管理本质的再讨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
[2]萧宗云,贺乐凡.中国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褚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Oo4.
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 篇7
一、目前较为常见的几种企业管理模式
(一) 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概念
企业管理模式实际上也就是指企业的一种管理体系, 主要是基于管理人性假设为前提条件设计出来的一套体系, 包括管理理念、程序、方法等, 管理思想是企业能够接受的, 而且可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进而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简单而言,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 企业不同, 其管理模式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不同发展时期, 企业也会适当的调整管理模式。目前, 我国企业管理模式非常多, 一方面是因为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趋势不同, 另一方面是因为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以及历史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由此而产生了多种形式的管理模式类型。具体而言, 企业管理模式类型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1、制度化管理模式。
制度化企业管理模式主要源自美国, 通过一系列的组织行为学实验研究后, 尤其是在第2次工业革命的后阶段, 美国深入探讨了人性以及工业化发展需求, 进而发展形成了制度化管理方式。制度化管理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的规范化, 使企业员工管理具有一定的依据, 尽可能不要出现企业管理混乱的现象, 从而确保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一般情况下, 企业管理制度并不是一个人决定, 需要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共同协商、讨论, 最终达成一种企业管理共识。企业制度化管理模式相对而言比较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 但是实际上这种管理方式是在一种“经济人”的观点建立而成。虽然, 制度化管理具备较为显著的现代化特征, 但是依然存在诸多弊端。在制度化管理模式下, 企业要求职员必须无条件服从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 但是企业管理制度并不稳定, 而且很多企业创新力不足, 管理制度上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其次, 这种制度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很容易扼杀员工的创造力以及工作热情, 员工极易因此而出现工作态度懒散、倦怠等现象, 这样必然不利于企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2、情感化管理模式。
情感化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制度化管理模式提出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友情、温情为主, 非常强调人的感情, 其重点是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管理企业员工。经过西方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实验以及管理学实验研究证明, 一般人不仅具有工作需求, 同时也存在情感、自尊心等多方面需求。比如, 西方管理学者——赫兹伯格曾经研究表明, 企业管理要素不仅需要有激励因素, 同时应包括保健因素, 尤其是激励因素中体现了企业员工的一些情感需求。
我国企业管理中虽然以往继承了苏联模式, 但是一直以来, 我国企业仍然存在帮助个体、关心个体的观念, 并且将个体之间的相互帮助视为一种美德。将情感因素加入企业管理中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运营, 但是如果过于注重情感因素, 可能会对企业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对于企业规范化管理而言,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限制因素。因此, 企业在开展情感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有必要建立相应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 避免企业过度强调情感化导致主观情感意识泛滥, 对企业发展造成巨大的负担, 甚至可能会使企业面临破产的风险。
3、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式管理模式。
以血缘关系为主的企业管理模式, 也被称为是家族管理企业。这种管理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封建主义时代, 主要是将家族血缘关系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纽带, 然后在企业的重要岗位上安插自己家族的成员。目前东亚地区普遍实施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 当然在全球范围内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企业也普遍存在。实际上, 这种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也具有一定的现代特征, 因为家族企业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 这样可以更好的团结高层干部, 增强企业的核心力量, 而且也可以通过这种血缘关系来使企业之间维持联系, 这样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 使企业在早期能够更加快速、自然的运转, 提高企业执行、决策的统一性。但是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也非常突出。具体表现在随着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无论如何强调家族血缘关系自身的合理性, 都会使企业中层的非血缘关系干部产生一定的反感。在企业进行决策的过程中, 血缘式家族成员掌握最终的决策权, 而企业其他成员的话语权较少, 无法真正实现企业决策的民主性。而且, 我国很多以血缘为主的家族式管理企业中常常会采用一些强制性的压迫手段弹压不同的意见, 这样很容易出现决策失误行为。因此, 虽然这种血缘式家族管理模式有利于推动企业在创业期的快速发展, 但是在后期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企业的开放式发展。
然而相对于友情类管理模式、温情类管理模式而言, 血缘关系式家族管理模式相对更加牢固。因为现代家族式管理企业一般都会通过各种合同约定、持有股份的方式进行明确限定, 具备一定的制度化约束。但是友情类企业往往就是以一种友情的方式维系, 理性方面较为欠缺, 并且在创业初期并没有明确划分股权, 这样的话在企业创业发展期间, 企业内部高层管理干部之前很容易出现分道扬镳的情况, 这样企业管理关系维持的有效时间可能更短。
4、独裁管理模式。
独裁管理模式一般都是小企业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管理模式,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一个人独掌话语权, 企业的管理规则可以被任意改变。这种独裁管理模式最大的优点是企业决策的效率很高, 可以在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企业管理模式。但是这种管理模式的缺点也非常突出, 企业管理者的自身素质、思想观念、个人能力等对于企业决策都会有直接的影响, 公司决策缺乏民主性、科学性, 很容易出现错误的决策, 进而导致企业运营面临风险, 甚至垮台。
二、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中的问题
世界经济格局在近年来出现了很大的改变, 在这种的经济环境影响下, 很多企业纷纷进行改革, 尤其是知识爆炸性的增长以及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入, 很多企业都在深刻反思自己的管理模式。每一个企业的特色不一, 实际发展情况也有所不同, 企业管理模式并没有绝对的完美或者统一的管理方式, 因此企业在选择管理模式时应多从自身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结合自身的条件制定一套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现代企业应转变传统以自身经营为中心的管理观念, 将盈利最大化目标转移到其他地方, 例如如何将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提高等。现代化企业在新时期下应从管理制度改革方面着手, 转移自身的经营方向, 以积极、健康、合理的企业管理模式使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在企业管理模式方面以及企业管理现代化模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管理模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以上对我国当前常见的几种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管理模式实际上也就是规范企业日常运营活动的一个框架, 这种框架对于企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也非常必要。企业管理模式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 企业管理模式肯定不止上文中提到的几种管理模式, 而且企业管理模式中也会包括企业自身的很多内容, 比如企业的技术路线, 企业组织机构优化、企业运用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等。只要是企业架构调整 (包括决策方式架构、组织架构) 方面的内容都可归纳到企业自身管理模式中。目前, 我国企业管理过程中, 主要存在创新力不足的问题, 这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并没有树立一种长远发展的战略性管理理念, 管理思想比较落后, 和现代社会和市场发展脱节。因此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更应该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持续性进行考虑。
(二) 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的相关问题
现阶段, 企业管理的核心不应该放在经营利益方面, 更偏重于知识型、学习型管理。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主要是指使企业管理能够和现代化发展要求更加符合, 企业想要更加深入的发展, 就应该努力将企业管理的各种瓶颈突破, 从而使企业管理更加富有内涵。具体而言, 企业管理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种发展。
实际上, 企业管理模式主要是指在社会生产力基础上, 适当调整的生产关系。企业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随着企业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生产力的变化不断适应的的管理模式。由此可见, 实际上企业管理现代化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也说明, 随着企业条件的变化, 时代的不断发展, 企业管理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也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2、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属于世界范畴理念。
不同的国家企业, 在国际上的整体发展水平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但实际上不管企业是否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 或者是才刚刚起步的小微型企业, 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着世界经济格局、世界市场的巨大改变, 也许这些改变的表征并不是非常明显, 但是最后也会由于慢慢的积累而导致企业发生本质的改变。因此, 现代企业应准确把握、抓牢时代发展先机, 根据世界市场的变化积极进行相应的改革, 使企业发展和国际接轨, 从而真正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3、企业管理现代化改革需要一个完整系统作为支持。
企业管理现代化必须经过系统性的改革才可以实现, 仅仅通过一些精明巧妙的点子很难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这种改革的实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 需要点点滴滴的积累, 无法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因此, 企业想要获得可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必须重新审视企业自身管理模式, 尽力突破现有管理模式中的一些限制, 从而建立一种全新的管理运行机制。因此, 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涉及到诸多方面, 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因素, 企业只有从系统化的角度审视、分析企业管理现代化, 才可以促进企业的真正发展。
三、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向
处于现代的大环境背景下, 企业想要求得进一步的发展, 突破自身经营的瓶颈, 就应该努力提高企业自身劳动生产率, 将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科学调整配置, 从而使企业发展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使企业能够更好的解放生产力, 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这就需要企业从管理框架着手等深层次的调整企业结构性问题, 使企业管理更加现代化。因此, 企业管理现代化应以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为主要目标, 使企业能够依赖自身全部的资源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从而使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 企业现代化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 转变企业经营观念
从经营观念的层次分析, 企业经营观念主要是追求企业盈利最大化, 使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经过相关研究发现, 很多企业由于过度强调自身的盈利情况,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的企业甚至走上了濒临破产的境地。目前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 现代企业应重视这种现代化发展趋势, 企业盈利最大化应该建立在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力的基础上, 只有企业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更加重视企业的整体发展, 才可以充分发挥出企业管理的作用和功能。其次, 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下, 现代企业应该明确相对于企业盈利而言, 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加重要, 这就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观念应从盈利的角度转化到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总之, 现代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不能盲目的追求自身经营利益, 应该将发展目光转移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上, 思考如何使企业在大市场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争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
(二) 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
企业自身的运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利润, 现代企业发展应注重如何提高企业运营实力,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实际上, 提高企业运营实力也就是提高企业管理的敏捷性。在传统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的经营业态基本上都是一次性交易, 这样的运营方式很容易缩短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寿命周期, 这样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想要使企业生产产品能够经受市场的检验以及淘汰, 企业必须更加关注市场行情, 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 当然也需要明确自身产品的保存价值。其次, 企业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不仅要抓好生产速度, 同时应注重提高产品自身具备的使用价值。在企业营销过程中, 应高度重视企业营销管理, 以消费者价值为核心指向, 增强消费者在产品消费过程中的主观体验, 进而使消费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产品的个性化, 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其次,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应根据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从而使企业、消费者、供应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 这种良性互动关系更加有利于企业合理调动各项资源, 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另外,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 企业应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研发成果, 提高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使企业能够集中处理企业内外部各种信息资源, 以防出现信息分散处理的情况, 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运营能力。
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选择
(一)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
这种企业管理模式主要以社会责任观为主导, 通过创造的社会价值来衡量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主要立足于企业的全面发展, 在企业的文化和战略中全面融入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充分发挥企业优化配置资源的潜力, 从而使企业发展综合价值达到最大化。
(二) 知识型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利用各种先进的通信手段、信息计划, 将知识进行适当的处理转化成企业的自身财产, 从而实现独特的企业管理模式。这种企业管理模式更加强调员工的知识化、国际化等极具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培养, 注重开发和应用“现代意识型”人才, 进一步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 从而提高企业的现代意识管理水平。知识型管理模式研发出了网络化模块组织管理方式, 将企业较为分散的模块式企业群紧密联系在一起, 企业可以高效整合分析企业所有数据, 将知识的最大效用发挥出来。
(三) 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 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的深层次体现, 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将人作为企业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 将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当成企业管理中最核心的问题, 因此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 重视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实施企业文化管理模式需要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需要依赖员工才可以生存、发展。企业不仅应使员工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应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员工的荣誉感、责任感及自豪感, 使员工感受到自己的真正价值, 和企业共同成长、发展。
综上所述, 当前社会背景形势下, 企业必须创新、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 加强企业现代化建设进程才可以和社会发展保持同步, 不被市场发展淘汰。现代企业应明确现代化发展的趋向, 分析、总结各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创新、整合出一套适应自己的独特性管理模式,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新时期下, 企业应根据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积极创新、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 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较为常见的几种企业管理模式, 分析了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的相关问题, 并且提出了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黄津孚, 解进强.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现状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 (03) .
[2]黄津孚, 王建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六大趋势[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03) .
[3]牛朝伟.浅析企业管理模式及体制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03) .
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创新 篇8
关键词:知识管理,管理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取代资本、劳动力和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知识管理成为企业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企业成功的动力在于如何积累、使用和创造知识。知识管理作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力量源泉, 将知识更好地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和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实现了企业知识的集体共享和集体创造, 使得知识更好的为企业创造价值。它的出现, 带来了一场管理革命。如何有效实施知识管理, 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企业发展的规律也告诉人们, 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 管理要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环境相适应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管理与之不适应, 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要快速发展, 就要勇于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法, 不断创新企业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快速前进。
1 知识管理评述
1.1 知识管理的涵义与特征
知识管理是在企业内部树立起一种开放和信任环境, 使得员工自愿共享知识和合作开发知识资源, 以此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最终达到企业目标的过程。简单地说, 就是对企业的所有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
知识管理的目标在于推动企业内部员工间的知识交流, 促成企业的创新形成。它具有以下特征:
(1) 知识管理有四个对象, 即知识、基础设施、人员和项目活动, 简单说就是由两大方面组成, 即知识资产与活动。
(2)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知识的创新, 目的是提升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力。
(3) 知识管理不仅局限于企业, 在所有的组织机构中都有着知识管理活动。
(4) 知识管理的过程是对知识、人员和活动及其相互之间的管理过程。
1.2 知识管理的内容
知识管理包含众多内容, 大致包括: (1) 推动新知识的有效利用; (2) 支持从外部获取知识, 提高企业消化及吸收知识的能力; (3) 确保新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及时扩散; (4) 促使企业员工都能得到与其工作目标相关的知识; (5) 确保企业员工能获知知识在哪里, 使其需要的时间和地方都能得到。在知识经济时期, 执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所包括的内容远不止这些, 它要求员工共同分享所拥有的知识, 并要求管理层对做到这一点的人加以鼓励。
1.3 知识管理的作用
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 知识管理具有传统管理所不具备的作用:
(1) 传统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有形资产, 重点关注企业内部;而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知识等无形资产, 着眼于在整个企业乃至外部知识资源的充分利用。
(2) 企业的有形资产是有限的, 由此带来的效益也是有限的;而企业拥有的知识却具有再生性, 其无限的增值和再利用能力将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
(3) 传统资产管理是追求企业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 重点是其实际所包含的价值, 而忽视了许多价值更大, 但没有被企业视作资产的知识资产。知识管理则围绕市场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企业的内、外知识资产, 达到知识的最佳效益, 其着重点转移到了资产所包含的知识量上。
(4) 企业有形资产一般具有专用性, 使用范围有限, 因此其价值易被其他相似产品所替代, 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转移。知识管理则注重知识共享性, 使知识在企业内部迅速传播, 每个人的知识在共享后, 不但不会减少更, 反而会增多, 这是企业有形资产无法相比的。
2 知识管理带来企业管理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化、网络化社会, 知识和信息的数量急剧增长, 企业面临的竞争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更高形态的竞争, 企业生存与发展、竞争能力的强弱不再由它拥有物质和资本所决定, 而在于对知识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在于能否有效进行知识管理和以此为基础的管理创新。
2.1 知识管理带来管理理念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源。知识管理使得企业更加重视知识的积蓄和创新, 为员工提供终身教育、鼓励员工间的知识共享, 逐步将企业改造成学习型组织。而获得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员工的素质, 其中理念的转变是关键的因素。
管理思维的改变和创新作用非常重要, 关系到公司管理的各方面, 但其关键还是企业员工。知识管理把创新、人本的观念和企业的知识相结合, 重视人员的创造性, 不论处在何种位置, 只要有创造和创新精神, 就能做出自己的贡献。知识管理的目的是, 通过提升员工创新力和集体合作, 来激发企业整体的创造力, 知识管理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实现价值增值的关键。
2.2 知识管理带来组织结构的创新
传统机械式的组织结构使企业缺乏知识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缺乏灵活性, 面对市场的变化缺少应变力, 无法适应日益多变的商业环境。实施知识管理要求公司进行组织结构的改变, 使组织结构与其相适应。首先, 要设立知识主管, 负责创造一种促进学习、信息共享和积累知识和环境。其次, 要建立一种扁平化的学习型组织, 加速知识的传递, 促进内部的全面合作, 保持对环境变化的迅速反应, 使创新思想易于得到采纳。
参考文献
[1]张韵君.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9, (1) .
[2]钱枫林, 刘逸明.知识管理与管理创新刍议[J].企业经济, 2004, (7) .
[3]王衍行.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创新[J].学术交流, 2004, (1) .
[4]张阳.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创新[J].经营管理, 2006, (1) .
企业管理与工商管理 篇9
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以自己在基层工厂的经历为基础,归纳出了改进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一整套理论。科学管理的原理以实现效率为使命,以任务管理思想为轴心,追求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其管理思想的建立使管理从此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奠定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基石。英国的管理学家厄威克说:“泰勒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发明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把整个19世纪在英、美两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形成的一整套思想,他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实验有了一个哲学的体系,称之为科学管理。”[1]
(一)关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②
1.科学管理实验的两个基本原理:(1)作业研究原理。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研究每项动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形成标准的作业方法。(2)时间研究原理。在动作分解与作业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工人完成每项动作所需要的时间,为标准作业的方法制定标准的作业时间。
2.三个基本出发点:一是效率至上。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可以采取任何方法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挑选一流的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标准化的环境。三是劳资双方应互相协作,在工作中共同努力。
3.四项任务: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以代替传统的经验方法。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养和教育,改变过去由工人任意挑选自身工作的做法,并根据工人自身的条件进行自我培训。第三,与工人亲密协作,并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办。第四,资方与工人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进行分工。[3]
4.科学管理内容:(1)作业管理。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制定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实行激励性的报酬制度。(2)组织管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职能工长制;管理的例外原则。(3)管理哲学。科学管理理论提出的有科学依据的作业管理、管理者同工人之间的职能分工、劳资双方的心理革命(遗憾的是,泰勒对此没有进行细致的操作化设计,在当时并未实现这种双方的全面的心理革命)等,为作业方法和作业定额提供了客观依据,使得劳资双方有可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成果来协调双方的利害关系,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现实意义
古典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古典管理理论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现代管理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对今天的企业管理仍然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果相当于美国、欧洲在本世纪初时的生产力水平的话,科学管理理论应该是这些国家主要适用的管理理论,因为管理思想总是与文化历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人的认识程度和生产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1.科学管理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而由于缺乏基础的管理或管理不当造成的巨大的资源浪费与自然资源、能源日趋紧张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更需要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而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生产方式的顺利过渡。运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解决因管理不当造成的浪费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必然途径。
2.科学管理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当前许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仍停留在学习西方基础管理理论的阶段。特别是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仍处于泰勒时代前的经验管理阶段。管理者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管理不重细节,缺标准,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方法运用不足。如作业工作无明确的标准、无合理的工作定额;工人缺乏培训;对管理过程缺乏有效的控制;规章制度不健全,组织机构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混乱的状况。科学管理原理用科学的方法取代经验的方法,崇尚精细化、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以理性思维进行管理的核心理念对当前中国的各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具有指导意义。
3.科学管理有助于改善我国管理现状。经历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治”的思想仍然影响着今天的管理主体。管理主体注重个人权威,仅凭个人的知识、经验与性格偏好对管理活动作重大决策;而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家族化管理也限制着管理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中国民族文化的特点也使得管理中感性超越理性,法制意识淡薄,讲人情,重关系,忽视制度。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用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见解或个人的经验知识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率。因而运用科学管理有助于我们打破传统经验管理的樊篱。
4.科学管理与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素质相适应。现阶段我国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劳动者中作为中流砥柱的产业工人的文化技术素质及职业技术水平也不高。据统计显示,我国现有一支数量为7000万的技术工人队伍,但高级技术工人仅占技术工人的3.5%,这与发达国家一般达到20%以上的水平比较,差距实在太大。工人以从事简单劳动为主,对于着重于作业研究的科学管理来说,可以很好地促进其生产效率的提高。且这个社会阶层的劳动者对物质方面的要求相对迫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一定的物质刺激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5.即使在今天的西方国家,仍可以在各类企业和公共组织中看到科学管理的作业程序和管理方法的影子,科学管理思想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的那样:“科学管理只不过是一种关于工人和工作系统的哲学,总的来说它可能是自联邦主义文献以后,美国对西方思想作出的最特殊的贡献。”[4]
结合中国管理现状,我们只有将科学管理理论作为主要适用的管理理论,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充分吸收并运用科学管理的原理,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科学管理面临的问题及人本管理对其的修正
科学管理的作业程序和管理方法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对科学管理理论及其管理实践的研究与分析中,我们也发现科学管理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泰勒在他设计合理精确的任务管理无法顺利进行时,面对工人的反抗不得不加入“精神革命”(即将人作为人对待的人道主义管理哲学,即要求上下合作,管理者要关心工人,为工人服务,尽力消除工作环境中的不愉快因素,使工人心情愉快的工作。)的内容到科学管理思想体系中,尽管这一获取工人合法性支持的思想还没有得到理论展开的机会。[5]而人本管理正好可以弥补科学管理的局限性,实际上,在泰勒科学管理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对人的心理方面进行研究了,只是被淹没在科学管理的浪潮中。
1.科学管理理论以“经济人”为基本假设前提。在泰勒和他的追随者看来,工人最为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金钱收入,企业家的目的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然而这种人性假设是片面的,因为人的动机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动机,也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动机。雷恩在《管理思想的演变》中说到:人们并不是理性的,而是由本性支配的。因而,只有通过理解人的本性,才可以解决管理实践中大量与人有关的管理问题。建立在“社会人”假设前提下的人本管理理论,看到了人的特殊价值、地位与作用,看到了人作为人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存在,而这正是人本管理高于物本管理之所在。
2.在管理目标上,科学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使雇主实现最大程度的富裕,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程度的富裕”,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人本管理还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工作生活质量,以及组织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不是单纯追求利润。生产目标和员工的需要都要得到重视,人本管理考虑到了员工的需要,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并共同分享权力。
3.科学管理侧重于作业层面的研究,忽视决策层面的研究。泰勒思想公开、明确要求熟练员工不能参与工作过程的决策,不能控制工作过程。这意味着所有工人和基层管理者都不许或很少参与管理,他们不是或基本上不是管理的主体。人本管理则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决策,以此获得决策的合法性、可接受性,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管理活动的有效性。
4.科学管理的激励模式较简单。一方面组织通过制度体系,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组织目标实现;另一方面又以金钱作为诱惑和刺激,从而达到组织管理的目的。在人们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是行得通的。但是,当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了满足,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追求更高级的需要,比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时,这种激励方式就没有那么有效了。除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之外,人本管理中管理者对员工的尊重与关心,以及实施一种与员工成长相适应的激励方式正是对传统激励模式的补充。对人的激励主要是给予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员工担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担负更多的责任,促使其工作做出成绩,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5.科学管理通过一系列艰苦的试验,把一流工人的技术经验、操作技巧等总结归纳成一套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对经过挑选的工人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很快就使这些工人像一流的工人一样完成一流的工作量。标准化让工作变得简单,简单就容易熟练,熟练自然就产生高的效率。这对于工业社会大规模大批量生产是非常有效的。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没有特色、产品没有个性、管理没有独特之处,就难于在市场经济中立足。面对各类组织趋于战略化、动态化、虚拟化、信息化和多样化,员工文化背景、心理、工作风格等各不相同的情况时,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针对不同员工实行个性化管理,才能满足不同员工的需要,才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只有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提供个性化服务并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目标。
6.科学管理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只注重个人工作效率,重视个人工作方法的改进和优化,而忽略了集体协作、团队工作,不利于提高整体效率;而人本管理要求管理者善于运用各种沟通手段,联络感情,满足员工的社会心理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宽松环境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努力塑造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三、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结合
将工人当作可拆分的机械和将其作为需要激励的人,体现出两种不同的价值倾向。泰勒的理论倾向是将两者融为一体,但是,他在融合两者时对其中之一进行了合乎理性的科学分析,对另一个则只作了说教式的宣扬。虽然泰勒强调精神革命是科学管理的核心,但是价值观的内在冲突必须通过有效的体制设计才能完美结合,单纯的说教不可能将相对空洞的精神革命自然地契合到细致构建起为人服务管理中去。⑥因此,坚持科学管理,发挥其最优化、标准化、数量化的优势,并以人本管理的价值内核对科学管理加以补充和丰富,构建适合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管理模式,是对科学管理理论的修缮与发展。让管理更加科学,让管理更富人性成为现代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充分说明了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关系。
1.管理目标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在管理实践中,人不仅仅是手段,人本身也是目的。除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组织还要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及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2.管理方式上重视制度与重视人相结合。科学管理制度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是管理公平公正的保证,是维护正常组织秩序的保证。在管理活动中,首先要加强科学管理,建立科学的工作流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健全的企业经营机制,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帮助员工满足他们的归属感,让员工感到自己是他所在的组织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3.制度与文化结合。如果我们只靠制度管理,没有文化配合,员工会越来越自私,对策会越来越多。在制度建立的同时,一定要进行文化建设。要突出制度中激励、促进的功能。员工为了获得和提高自我利益,会受奖励制度所吸引同时又受企业文化氛围的影响。
4.软环境与硬环境结合。一是指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人心情舒畅。二是指工作本身的条件和环境。提高工具、设备、器材等先进水平和完备程度;提高工作场所的舒适、整洁程度等。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工作条件环境,二者的结合不仅会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会促进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
5.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励期望理论认为,要有效激励员工的行为,管理者必须了解员工的各种需要和强度。针对不同管理对象的特点采取不同方法,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力。同时,管理者应把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如建立专业发展机制、人才生长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市场调节机制等等。激励还要规范化和制度化.如对于优秀员工,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对他们用股票、红利等方式激励。
6.注重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不断促进员工进步和成长,这是企业发展的长远大计。目前我国企业员工整体素质较差,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智能化社会的要求。作为企业,必须组织员工不断学习并引导他们不断研究市场的新变化、技术的新动向,迎接环境不断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四、结语
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与泰勒时代相去甚远,不可能完全照搬科学管理理论。但实践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科学管理成为一切管理的基础地位不会动摇,人本管理也不是不要制度的管理,而是在建立更符合员工需要的制度基础上的管理;人本管理所强调的人性化不是违背组织基本制度和要求的人性化,而是让员工和顾客的需要成为企业管理制度形成基础的人性化。对于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必须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最终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①马洪,孙尚清.现代管理百科全书.中国发展出版社,第26页.
②郭成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第109~121页.
③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69页.
④德鲁克.管理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08页.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篇10
1. 1 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即使在现代儒家思想也备受推崇, 儒家思想在中国管理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儒家的传统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儒家基本上坚持“尊尊”、“亲亲”的立法原则, 维护“礼治”, 主张“仁治”。儒家思想中的德仁义礼等观念长期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
(2) 儒家提倡德治主义, 鼓励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教育感化人。这种教化方式, 从本质而言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 使人知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并教化人心向善。这是最积极, 也是最彻底的方法, 绝非是仅仅依靠法律的制裁就能达到的。
(3)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内涵表现为“异”, 即使尊卑、贵贱、长幼有序并各自遵守其特殊的约束规范。儒家主张“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 从本质而言“礼”其实是法的一种形式, 换言之如果违背了“礼”的约束就必然会遭受“刑”的惩罚。[6]
1. 2 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作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览中国几千年的管理思想史, 封建社会自汉唐以后各个时期出现的鼎盛繁荣景象, 都与管理上沿袭“内用黄老, 外用儒术”的思想有关, 即以道家作为管理的实际指导, 而儒家则是一种形式。[4]道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守柔”的管理特点。“守柔”是道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老子之所以认识到“守柔”的重要性正是来源于世间万物由强到弱的转化。因此, 老子认为只有保持柔弱和谦下的地位, 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处于不败之地。
(2) “无为”的管理原则。道家认为“道”是宇宙间所有事物借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来源, “无为”作为道家管理思想的根本原则, 要求统治者遵循“道法自然”的客观规律, 从而在不断地变化中谋求发展。
(3) “无弃人”的用人思想。老子说: “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道家尊重自然规律, 用人方面提倡在发现和尊重人不同特点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人的不同特长和才能, 以达到“因人制宜, 人尽其才”的效果。
(4) 少私寡欲的领导品质。老子认为, 让庶民过上“甘其食, 美其衣”的生活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根本目。为此, 好的领导者应为他人而不为自己, 应为百姓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1. 3 墨家的管理思想
作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重要学派之一, 其管理思想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墨家管理思想崇尚“平等、博爱、节俭、自然科学”, 墨家力图打破尊卑、贵贱、亲疏的等级制度, 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相爱平等的理想社会。[5]墨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兼相爱, 交相利。墨子针对当时出现的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 认为“别”是产生各种现象的根源所在, 导致了划分彼此你我, 彼此间追求利益, 只求爱己不求爱人, 只求利己不求利人。为此, 墨迹大力提倡“兼相爱”的思想, 要求由此及彼, 相互关爱, 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 如此才能消除误会, 避免隔阂, 改变时弊。同时墨子认为利益是相互的, 损他人之利也会损己, 因此提出通过“交相利”的方法以达到兼爱的目的, 只有彼此相利, 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整体利益相统一, 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愿望。
(2) 尚同控制, 尚贤使能。尚贤在墨家管理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 墨家认为对于德才兼备之人, 不仅要招纳选拔储备, 还要予以足够重视, 并做到各尽其才。“尚同”则是要求在贤人治理国家时, 应该一统天下之义, 做到下级服从上级, 以上级的意志为行动标准, 由此才能实现政令畅通, 社会稳定。“尚贤”与“尚同”是相辅相成的, 是实现“尚同”的保障, 依墨子而言, 只有将贤能作为用人标准, 同时实行自上而下的贤人政治, 才能实现尚同。
(3) 贵义。在《墨子·贵义》中说到“万事莫贵于义”。贵义与兼爱密切相关, 贯穿于墨家的整个管理思想体系之中, 是墨家管理思想的重要部分。墨家认为义即利也, 其中的利也并非是一己私利, 而是社会公利。“义”与“利”也并非是矛盾对立的, 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为此墨子提出“志功为辩”, 使“义”与“利”、动机与结果得到了有效的统一。
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比较分析
2. 1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在企业协调管理上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就重视关注“和”的重要性, 传统的儒家思想倡导的“天人合一”, 就是要求人为之事必须要顺应天意, 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法则, 以达到天与人的和谐统一; 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 指的是“道”遵循自然法则独立运行, 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而兵家在军事中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 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协调统一的重要作用。[8]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无不体现了和谐、协调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对现代的企业管理、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等均产生了有价值的思考意义。对现代企业管理而言, 同样要将企业的协调管理置于重要位置, 将“和谐”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 只有在企业内部之间达到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部门与部门乃至在企业外部达到不同企业间、企业与社会的协调统一, 才能有力促使企业的健康发展。
在西方企业管理思想中, 泰罗提出合作互利的“精神革命”, 强调只有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企业做大做强, 从而使员工和雇主二者之间相互对立转化为互相协作, 虽然这种“精神革命”并未出现, 但对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法约尔最早将协调管理纳入企业的五项管理职能之中, 强调企业内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管理中应在组织分工的基础之上使企业部门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2. 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在企业战略管理上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有关于战略管理的内容最值得深入研究和挖掘的莫过于《孙子兵法》, 虽然《孙子兵法》最早运用于军事管理, 但对于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也极具有重大意义。孙子作为兵家的代表人物, 其在战略管理方面表现出来的最大优点就是权变性, 要求根据环境展开的行动, 而不是遵循既定的方针计划, 但在行动的过程中也以相应的原则为指导, 并要求遵循规律。这种“因变制宜”的权变思想对现代企业在实际运营和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企业在制定目标计划和实施具体战略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考虑和分析市场的变化、产品的结构和消费者的需求等因素。
现代战略管理理论最早产生于20实际60年代, 早期以安德鲁斯的目标战略管理理论、伊戈尔·安索夫的资源配置战略管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战略理论为代表, 自20实际90年代以来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开始向战略联盟、战略竞标以及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 这些战略管理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已有明显的体现, 如果说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关于战略管理思想是灵魂和纲领, 那么现代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转变则是对中国传统战略管理思想的延续和创新, 但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仍然对当前企业管理和战略规划具有现实性和实质性的影响。
2. 3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在企业组织管理上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对组织结构的管理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孔子提出的“五伦”追求亲密性的人际关系, 对现代企业而言则是要求构建紧密的组织结构; 荀子在《荀子·王制》中说“力不若牛, 走不若马, 而牛马为用, 何也? 曰: 人能群, 彼不能群也”, 提出了中国古代管理组织理论中的“明分使群”的组织构建模式, 阐述了“使群”的前提在于“明分”, “明分”的目的在于“使群”。[10]无论是孔子倡导的“五伦”还是荀子提出的“明分使群”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用“礼”和“义”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 这样的组织模式仍然适用于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构建, 以“分”达到“群”的目的, 同时用礼仪道德约束组织中的人, 其中华人在海外创建企业的显著特点就是, 这种大“群”小“分”的组织管理结构形成了以“平均、宽厚、仁爱”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并配合现代企业管理手段, 使组织结构中的人员和组织上下层紧密配合, 从而使组织的力量得以汇集和放大。[11]
现代企业管理论中, 法约尔最早提出了五种管理职能之中的“组织职能”, 并在企业组织结构的构建提出了“等级制度”和“人员团结”管理原则, 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增强的人员的团结和凝聚力, 等级制度不断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马克斯·韦伯在企业组织结构上将权力等级构成一个5级3层的金字塔, 这种组织结构存在明显的职能分工和等级制度, 其行政组织理论尤其是其组织模式为许多组织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一种规定化的典型, 现代企业中普遍采用的低中高层管理同其理想的行政组织结构基本一致。[7]
3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3. 1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协调管理的启示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和谐观, 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等学派均对协调的重要性进行了独特鲜明的思想阐述。时至今日, 直面企业中存在的客观问题, 这些优秀的传统和谐观依然对现代企业管理中协调管理的运用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启示。首先, 树立正确的协调观, 克服工作中的本位意识。企业内部各部门都是围绕公司的整体工作展开的, 因此要注重部门之间的综合协调工作, 同时从企业的整体利益目标出发, 克服本位思想, 相互合作团结。其次, 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 确立各司其职的思想。管理人员要贯彻落实协调工作, 做到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最后, 建立健全企业激励机制, 构建企业激励文化。从深层次而言, 重塑企业文化是充分发挥协调职能的关键所在, 只有充分发挥激励文化在企业协调管理中的作用, 才能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实现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管理, 摆脱落后的被动管理模式。
3. 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作为我国古代军事典籍的《孙子兵法》, 其包含的战略管理思想也不再局限于军事管理领域, 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思想宝库, 为现代企业制定相应的战略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参考价值。[2]中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以及飞速发展的时代有效地实施好既定的企业战略, 不仅要善于在执行制定的战略决策的同时, 还要时刻洞察可能出现但对企业有重要影响的变化, 这就要求巧妙运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制定企业的战略决策, 孙子提出“伐谋、伐交、伐兵、其次攻城”、“因变制宜”以及“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等战略管理思想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战略的目标和原则永远保持不变, 而战略的模式和进程可以随着时间、地点、人物进行调整, 这就要求企业把握协调好变化性与连续性, 持续中有变化, 变化中有持续, 只有如此才能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 朝着制定的战略方向靠近。[12]
3. 3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的启示
作为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组织形态的基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儒家提出了“五伦”思想, 其中构建亲密型的人际关系成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仍然是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有了紧密的企业组织结构, 才有利于组织中人员和组织结构的亲密配合, 从而提高组织管理的效率, 进一步发挥组织结构优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3]现代企业立足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之上, 只有让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运作程序符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运行轨迹才能引导企业快速发展。在企业组织结构管理上, 《易经》提出“天、人、地”三才之道并将其应用在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之中, 分别对应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中的“高层”、“中层”和“底层”, 对企业组织三阶层的配合, 各守其份, 顺应自然宇宙规律, 才能提高三阶层组织功能效率。[1]“天”是企业高层的代表, 倡导“无为”境界, 要具有广博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意识, 引领企业的正确发展方向。“人”则是中层的象征。中层必须在多变复杂的企业管理中从容不变地应对, 善于尽其所能办事。“地”是基层的依据。基层要求爱岗敬业、遵章守纪, 这样才能使企业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充分发挥其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屡战屡胜, 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雪钧.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当今企业的启示[J].企业管理, 2007 (12) .
[2]张阳.传统管理谋略的探究与运用——海尔与华为的管理实践探索[J].理论学刊, 2004 (12) .
[3]刘华伟.儒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 2010 (2) .
[4]李启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J].文教资料, 2011 (6) .
[5]何征.管理思想演进与现代企业管理[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6]刘华伟.儒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 2007 (2) .
资产管理与资金管理并重 篇11
关键词:资产管理;资金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作为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组织和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科学合理地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强化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在预防固定资产流失的同时,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但是近年来,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固定资产的实际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管理较为混乱,国有资金和资产疏于监管,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的并重迫在眉睫。
一、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家底模糊,账实不符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账目管理中呈现以下问题。
1.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核算固定资产时不符合规定,主要表现为有总账却缺乏应有的卡片账和明细账,出现账账不符的现象。
2.缺乏对增加资产正确及时的账务处理,比如,对于减少的银行存款或现金缺乏对固定基金和固定资产的增加处理,对于新购的固定资产却只处理为经费支出,这种处理方法往往使国有资产流落账外而不能控制。
3.对于资产的减少缺少应有的核销手续,对于资产的出售、房屋的拆除和设备的报废和淘汰也没有办理相关的核销手续,致使这些资产名存实亡,单位账目有账无物,单位相关人员对其固定资产缺乏明确的了解和掌握,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现象严重。
(二)制度松散,浪费严重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工作中过于重视购置固定资产,却缺乏对其日常管理的应有关注,固定资产使用、保管、验收和购置的规范制度严重缺乏。新购的固定资产缺乏对相应的卡片账和台账的及时登记,一些单位甚至根本就没有建立相应的卡片账和台账,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领用制度、台账记录和保管制度的缺乏,固定资产缺乏定期盘点。另一方面,报废的。长期不使用的固定资产缺乏及时的清理和处理,对计算机等更新换代速度较快的设备,单位缺乏及时的报废处理,致使报废或淘汰资产呈现出一种闲置或无人管理的状态。这种轻率处理固定资产的现象,致使国有资产浪费严重。
(三)擅自处置,流失严重
一些单位在管理固定资产时,缺乏应有的意识和重视,在出售和处置固定资产时缺乏规范的程序,在缺乏相关评估机构评估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备案审核的前提下,仅仅获得主管领导同意就对固定资产进行擅自定价和出售。在处理房屋和交通工具时,一些单位没有进行相应的价值评估和审核批准,就随意变卖,一些单位还将出售和处置收入纳入自己的“小金库”,在将集体利益转化为小团体利益的同时,造成了国有资产管理的失控,严重的流失隐患为腐败和违纪违规现象的产生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对国有资产的以下变相处置也极容易造成严重的流失:
1.赞助和捐赠的随意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缺乏法规法纪观念,未经上级领导批准和集体讨论,也不管国家利益和单位实际就擅自处置国有财产,通过随意的赞助和捐赠获得个人利益和政治资本。
2.单位在进行领导调动升迁、换届和机构改革中缺乏对原则的坚持,致使通信工具和貴重办公设备物随人走,国有资产损失严重。
3.单位缺乏对相应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致使以权谋私现象严重,赞助费、保护费、管理费的变相收取,补贴奖金乱发、请客送礼乱用等现象严重,国有利益受到威胁。
(四)暗箱操作,损失严重
近年来,很多单位出现非经营性资产向经济活动转入的现象,投入资产缺乏合理的经济补偿,单位不透明、不公开的外包食堂、出租店面房屋收入容易造成个人谋利,钻纪律空子。另一方面,在进行公用设备和贵重办公用品的购置时,没有依据法律也没有进行市场调查和竞价,在人情交易、私下交易中,产品和设备的购置价格普遍偏高。
(五)监督不力,管理混乱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主要由财务部门或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但是进行实际操作时缺乏专人的管理和有效的激励、考核和监督机制,致使管理混乱,产生账物、账账分离和不符现象。
二、有效管理固定资产的策略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固定资产的现存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完善和健全。
(一)强化意识,提高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应当转变传统观念,牢固树立管理固定资产的意识,遵循“资金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通过财经法规和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学习,使其在工作中能够严格遵守并切实贯彻执行。在购置固定资产时要按照相关的采购制度执行并将其记录在案,使之得以纳入采购范围;对固定资产进行变卖、调拨和报废时要严格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申报、审批和执行,使国家的使用资金得以节约。要强化相关人员的法制意识,使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得以明确落实,使固定资产的管理得以依法规范进行。同时,还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定期培训,使其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较高的工作能力,使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能够并重进行。
(二)定期清查,适当折旧
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时,要加强对资产的管理。
1.定期清查固定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在协调配合中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通过定期的盘亏和盘盈,能够及时发现和找出盈亏的原因,在落实到人中加强对资产的管理。另一方面,对于出现的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问题,财务和会计人员要及时进行原因的调查和分析并制定适应的处理方案,在及时的处理中,为公共财产的完整安全提供保障。
2.建立相应折旧制度。在进行资产管理时,还要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对资产的折旧制度进行建立和完善,在完善和健全会计制度中,促使其同现行会计的发展相适应。比如,原有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在对其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管理时,不需要计提,这一规定使得资产负债表难以对资产的这就程度进行反应,为单位的核算增加了困难。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事业单位可以根据预计使用年限和原值进行折旧的计提,使其固定资产净值得以真实反映;行政单位可以根据虚拟折旧进行计提,在对明细表进行定期上报的基础上实现对资产新旧程度的反映。
(三)加强管理;完善工作
管理固定资产还要强化对资金的管理。
1.加强管理。首先,通过对款项、实物和账簿建立核查制度,为账款、账实、账账相符提供保证。通过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使会计人员和机构对款项、财物的结存情况和相应增减变化能够及时记录、反映、计算和核对,促进资金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实现;其次,还要对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进行明确,在遵循“谁保管谁负责”原则的基础上,将责任落实到人,同时,还要将物和钱的管理结合起来,在强化实物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价值管理,减少和避免重钱轻物现象的发生。
2.完善工作。加强资金管理,还要结合单位的工作实际进行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和总账的规范设置,通过将固定资产按照类型和性质进行卡片账和台账的登记,使资金能够由专人进行管理,在岗位责任制中将资金管理充分贯彻落实。
(四)并重管理,提高效益
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要将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结合起来,在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强化监督力度中使固定资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安全性得以保障,使其使用效益得以充分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要树立管理固定资产意识,遵循“资金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原则,在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中,强化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使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得以保障,使其使用效益得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柳岚,戴菁.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陈春华.小议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1(5).
3.郑京英.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财经界,2010(3).
4.高建强.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与研究[J].经济师,2008(9).
5.刘须连.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0(19).
6.马小燕.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1(7).
企业经济管理决策与人才管理 篇12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决策,人才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一个企业能否做出科学的经济管理决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经济管理决策是与企业人才管理的质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企业要做出一个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并且能够促进企业开展一系列的经济活动的科学决策, 有赖于企业人才管理的质量。企业的人才管理质量高, 就会为企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决策人员, 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决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人才管理与企业经济管理也是相联系的, 企业在经济管理中制定出更好的、符合企业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战略决策, 对企业人才培养与管理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地作用。所以说, 企业经济管理决策与人才管理是相互联系的, 是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的重要体现, 对企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地作用。
一、企业经济管理决策
1. 企业在经济管理的科学决策
科学的决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在经济管理中的科学决策是有一定的原则需要遵循的, 首先, 企业在经济管理中的科学决策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因为在企业经济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信息是企业进行科学合理决策的重要前提, 很多的信息需要经过归纳与整理, 才能够供企业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才能够全面地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做出科学全面的指导。其次, 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科学决策还应该遵循可行性的原则, 要保证企业在信息准确的基础上做出的决策能够顺利的实施, 因此, 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决策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 细致地进行评估, 从而来确定经济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再者, 企业在经济管理的科学决策还应该遵循集团决策的原则。在企业制定经济管理决策的过程中, 一般遵循的是民主集中制与集体领导制原则, 对于比较重大的决策, 应该汲取大多数员工的意见, 民主地去集思广益, 把民主化也作为科学决策中的一项侧重点, 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民意与企业实际情况的科学决策。避免了企业经济管理中缺乏民主性与科学性的决策, 使得企业决策向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企业的经济管理的科学决策对企业开展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所以为了企业更好地开展企业活动, 企业就应该遵循这三个原则, 进行科学、合理决策, 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企业在经济管理的科学决策不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而且还应该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科学决策的时候, 应该多预备几份预选方案, 对每一份方案都应该进行仔细的斟酌, 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 分析每一份方案的利与弊或者是合理性与局限性, 这样就可以达到择优录取的目的, 使得企业做出的经济管理的决策更加科学。除此之外, 企业在经济管理决策的过程中不应该单凭经验来确定决策方案, 还应该采用数学的测量方法与数量分析法, 检验原方案的科学性, 使得做出的决策更加的科学化与精确化。或者是通过一些典型的实验法来对企业在经济管理中做出的决策进行检验, 在检验的过程中进行总结, 为做出最科学的经济管理决策提供一定的前提。这样, 企业在经济管理决策中就能够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从而能够系统地、全面地指导企业开展企业活动。
2. 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范围
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范围包括战略成本管理、合同管理以及法律制度。第一, 战略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自身价值的管理。现代企业最需要的就是战略成本思想, 这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企业如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之下, 在战略成本上取得一定的优势, 这样会使企业的竞争力增强, 而且还能够突出企业的自身价值。企业要做好战略成本管理, 首先就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消耗定额, 而且还要严格的落实资金的定额, 从而有效的控制资金的规模与额度, 这样促进企业在做出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时候, 能够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利用, 从而进一步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正常的运行。第二, 合同管理。企业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在制定合同管理的决策的时候, 首先就应该明确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 合同作为经济管理的核心部分, 处理好合同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而且了解合同管理的重要性能够把合同管理真正的落实到位。除此之外, 在合同管理方面, 由于企业的生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企业在合同管理管理方面就应该健全经济合同管理的体系, 充分发挥企业合同管理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加强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对企业开展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能够进一步的促进企业合同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发展。第三, 法律制度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规范市场秩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法律法规是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法则。特别是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决策当中, 一些行为是要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的。企业在日常的运转过程当中, 要求员工服从这种规则, 并且要遵守这种法律法规, 从而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自我管理做起。只有这样不断地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 才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经济活动的开展, 从而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指导与引导,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人才管理
1. 企业人才管理的重要性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是现代企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中坚力量。人是企业的灵魂, 人才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可以为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指明方向, 而且符合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需要, 使得现代企业更加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与时代发展的趋势。从目前现代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 企业如何合理、科学的配置和使用人才, 进行科学的人才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各大企业的首要任务。因为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 各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中人才竞争最为激烈,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在人才方面占据优势, 在企业管理中就应该特别注重人才管理。而且领导人也应该明确的认识到企业人才管理对企业的作用以及未来企业发展的意义。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才是现代企业最为需要的资源。如果企业能够提高人才管理的质量, 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极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并且具有一定的时代前瞻性与较远的目光, 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决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再者说, 人才管理的质量和人才管理的水平提高, 有利于改变或者是革新旧的企业管理方式、方法, 引进先进的技术, 创新思想观念, 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来管理企业, 使得企业逐步与现代化接轨, 与国际水平相适应。这样才能使企业永远的充满活力, 动力, 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因此说企业的人才管理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且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2. 人才管理中的人才配置
人才配置是企业人才管理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人才配置最通俗的意思就是将人才放在最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去。因为人的兴趣爱好以及思维方法等的不同, 有的人适合干推销的工作, 而有人适合干坐班的工作, 如果各个职位都得到了人员的合理配置, 并且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长, 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就会大大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为企业获取更多的效益与价值。反之, 人员配置不合理, 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工作效率低下。同时也会影响到员工的情绪与生活质量, 使得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 对企业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要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首先就应该对企业的各个职位进行预估, 正常的为企业的各部门补充人员, 其作用是使得员工明确的了解到自己的岗位职责。其次还应该需要具有开设新的业务的准备, 招聘一部分符合条件的员工。在这些岗位上逐步培养员工的潜力, 为以后适应或者是从事公司其他的空缺职位做准备。只有这样才会做好企业的人才配置, 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人才管理水平。
三、企业经济管理决策与人才管理之间的关联
1. 人才管理对企业经济管理决策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企业经济管理决策与人才管理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首先表现在人才管理对企业经济管理决策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一个企业的人才管理的质量比较高, 人才管理的水平也比较好, 那么企业在经济管理决策中就会占据很大的优势, 会有许多人才为企业的人才管理决策出谋划策, 并且可以提出许多科学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的决策, 避免了企业决策错误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反之一个企业的人才管理的指令和水平不高, 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决策就会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甚至会限制或者是阻碍企业做出科学、符合实际的经济管理决策。因为, 企业的人才管理质量不高会使得企业的高层领导班子和决策班子的人员配置不好, 人员素质低下, 不能够创新管理, 无法做出与时俱进的决策。因此说, 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促进企业的发展, 并且提高企业经济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就应该加强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对人才管理的重视。
2. 企业经济管理决策有赖于人才管理
企业经济管理决策与人才管理之间的关联其次还表现在企业经济管理决策有赖于人才管理。企业的人才管理质量和水平提高, 人员的素质也会逐步的提高, 企业的员工在不断地管理过程中, 接受新思想以及新观念也就比较容易, 企业经济管理中所制定出的决策在实行的过程中也就会比较顺利。再者企业经济管理决策也是需要有思想与有新的创新理念的人员来进行决策, 人才管理会为企业的决策班子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 从而使得做出的经济管理决策更加的科学与合理。因此说, 企业经济管理决策有赖于人才管理。
四、结语
21世纪是人才发展的世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要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并且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就应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注重企业的经济管理决策与人才管理。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去指导和引导企业经济活动, 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高。还应该提高企业人才管理的质量, 为企业在经济管理中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决策提供人才支持。文章从企业经济管理决策以及企业人才管理和企业经济管理决策与人才管理之间的关联, 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对企业的科学决策与人才管理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现代企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人才管理的方向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重要的参考, 为以后的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一定的指导。
参考文献
[1]于明洁.给予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科学性的几点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3, (9) :30.
[2]韩英.培养专业高效性人才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必要性探析[J].科学中国人, 2014, (6) :25.
[3]王玉梅.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耦合成效测评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1) :10.
[4]耿世谷.探析家族式企业人才管理机制——以福安电机产业人才聚集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 2012.
[5]王波, 张彤, 张慧颖.高级人才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J].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年, (4) :241-246.
【企业管理与工商管理】推荐阅读: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与企业管理08-31
企业文化与企业价值 工商管理论文09-30
企业经营与管理07-27
区别企业建设与企业文化管理06-18
人性与企业管理08-04
企业管理与统计11-05
培训与企业管理08-27
企业管理与发展10-15
企业年会管理与创意10-13
农业管理与企业信息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