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复述法

2024-10-20

课文复述法(精选3篇)

课文复述法 篇1

结合中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等特点,在第二学段复述课文的教学中如果能关注以下“四点”,便能达到复述课文的教学目的。为此,笔者结合《九色鹿》的教学谈一谈如何做好复述课文的“四点”。

一、读通文本是起点

读通文本,初步了解故事主要内容,这是复述课文的一个起点。否则,学生是难以把文本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而表达出来的。在教学《九色鹿》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找出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然后理清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九色鹿不顾生命危险救了调达,调达信誓旦旦地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重金”面前他见利忘义出卖了九色鹿,最终受到了国王的惩罚。只有把握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故事的框架,这样才能为有效地复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感悟形象是重点

感悟人物的形象,通过人物形象去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复述课文。《九色鹿》这个民间故事的人物形象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九色鹿美丽善良、见义勇为,而调达是一个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的小人。九色鹿的见义勇为,我让学生静心默读,找到课文的第二小节中的“立即”“纵身跳进”等关键字词品读角色内涵。在讨论调达是一个怎样的人时,抓住“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这三个词,将调达前后的态度进行鲜明的对比,从而让学生明白调达背了什么信,弃了什么义。通过重点段落和关键词句的品读,人物的形象就顿时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起来。

三、借助板书是支点

板书,是文本的灵魂所在。本节课教学,我的部分板书如下:被救立誓———出卖恩人———受到惩罚。以这样的板书作为复述的支点,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边说边想,边想边说,文路清晰,主次有别,重点突出,能较好地完成一次复述。

四、指向语用是原点

由于复述课文不是概括文本的大意,也不是简单、机械地背诵原文,而是对文本的内化、重组和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重要过程,其最终的目的还是语感的培养,这还是指向了语用这个原点。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九色鹿和调达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进一步感悟,将故事加以动作、神态以及自己充分的想象等用流畅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语文综合素养的具体体现,同时,这也便回归到我们语文教学的原点之上。

课文复述法 篇2

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队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数年(原文为,是虚指)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当她回到家,换上自已的女装,从军的伙伴都很吃惊。因为十二年都没发现木兰是女人。

拓展阅读:复述的含义

复述,即将所读材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复述课文是指在理解原文重点内容的基础上,自己组织语言,按一定的顺序清楚、连贯地叙述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事件、情节、环境等内容的教学形式。它是中低年级很重要的一个学习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口语交际)中要求:“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在第二学段(阅读)中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前者是较为基础的训练,主要在口语交际方式中呈现,后者是在低年阶段教学目标及要求上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中年级学生的阅读提出的更高要求。

复述不同于背诵,它要求在遵循原文的前提下,可以发挥学生一定的自主性,既鼓励“用自己的话讲”,又提倡恰当运用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教师应该重点把握,适时引导,反对背诵);背诵则需要一字不落地还原文本,不允许个人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但复述必须在能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现实的情况是,教师要么觉得学生的复述啰里啰嗦,不得要领;要么觉得太浪费时间无法深入进行,加上没有有效、合适的方法加以引导,进行训练时也只是做做样子便草草收场。长此下去,教师的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反馈,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也将大打折扣。如何快速、恰当地用语言复述,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方法:

一、以线索为轴,横向展开。

不管记叙的文章有多么复杂,大多都由一条(或多条)线索向前推进。我们只要记住了这条线索,就如同抓住了一条登山的绳索,顺藤摸瓜,就能抓住文章概貌。然后在这条线上找出分支,明确详略和重点,加以叙述,这好比数学中的`由线及面,由面及体,课文原有结构及内容就凸现出来了。如《中彩那天》(人教版第八册以下课例均为要求复述或讲述内容的课文;讲述,即用自己的话说出道理或事情),“我”的父亲将中奖得来的一辆汽车还给了它真正的主人,伴随着车的得而复失,“我”的思想情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从第3自然段开始):听到和看到父亲中了奖,“我”很高兴——看到父亲冷落自己,“我”“闷闷不乐”——母亲说起父亲正面临道德难题时,“我”迷惑不解——明白真相时,“我”激动、辩解。课文正是按这条线来叙述故事的,抓住这条线索展开复述就很轻松。此外,许多游记类文章的景物介绍,或以地点为序,或以游综为序,也可以用“导游词”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版第八册),以溪水为线索,《颐和园》(人教版第七册),以观察点的变换(游览的顺序)为序。

二、以关键词连缀,扩充成文。

课文的讲解中,重点字词的挖掘、讲解能够很好地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板书中的诸多内容都是关键词)。复述中只要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提示,如同是接力跑,一站站接下来,效果自然不错。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人教版第八册)中,有条理地复述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学生有一定困难,可以借助表格,图画,也可以按照重点词句来复述。比如先说第一代恐龙的大小、形态;接着讲数千万年后,从生活习性上看,有些……有些……有些……从体态上看,有些……有些……;后来,一些猎食性的恐龙在形体、生活习性上又发生了众多变化,如身体,骨骼,前肢,脑颅,体表,生存地点等用恰当的词句一一扩充,直观的条理更有助于学生想象的发挥,这一演化过程就很明了。《桂林山水》(人教版第八册)作者先用别处的水同漓江的水作比较,然后得出静、清、绿的特点,对照板书,复述起来就很方便,写水的方法和山完全相同,掌握了方法,可引导学生自行练习。

三、以叙述的先后顺序展开复述。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对于复述及语言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动口之前,还可以先引导学生列出提纲。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叙述时顺序混乱,条理不清,另一方面也能养成良好的用语、写作习惯(以说促写)。

事情的发展都是前因后果,但在作者的叙述中,或是为了吸引读者,或是便于叙述,方法就不尽相同。复述中,我们同样可以借鉴,可以按照故事的发展推进,如《盘古开天地》(人教版小语第五册),课文脉络清晰,对照 “盘古睡醒后——天和地分开后——盘古倒下后”的顺序复述,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先由精彩的过程入手,如《给予是快乐的》(人教版小语第七册),文中每次制造出的悬念,相当吸引人,由此入手,效果较好;也可以由故事的结尾推进,即倒推法。顾名思义,从故事的结果中去探寻故事发生的依据。牢记故事结尾,再一点点地找到故事生发和经过,抽丝剥茧,故事就会越来越清晰。如《渔夫的故事》(人教版第八册),渔人意外地遭遇了凶恶狡猾的魔鬼,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魔鬼,解救了自己。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种用来复述的简便方法,应根据材料的不同而取舍,不能单靠求新,求变,强行改变课文的顺序来复述,使得学生的复述条理不清,层次不明。

四、给画面配音法。

刚开始接触复述时,学生会有一定难度,要么照本宣科地背诵,要么将文中内容张冠李戴。这时,只要给出一个画面,由画面内容去说就显得很容易。如《盘古开天地》(人教版小语第五册),故事的开头部分学生很容易说清楚,后面部分“盘古用自己的身躯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均变成了现实的不同物体)很容易说错,对照着画面谈变化就很容易。《酸的和甜的》(人教版小语第三册),全文八个自然段,相应地配好了八幅插图,只要将画面完整地再现出来,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们会想什么,做什么,说什么,学生们对照画面讲述,既提高了积极性,又与原文非常吻合。

五、情境再现法。

叙事性作品大多都有一定的故事性。每一个故事的发生都有一个特定的环境,只要我们将这个故事按一定程度还原,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都会自然而清晰地再现。所以,创设情境也是快速复述的一个捷径。如《尊严》(人教版小语第八册),同一群饥饿的流浪者相比,年轻人(哈默)显然具有和他人不同的地方,他虽然很饿,却坚持要用劳动换取食物。复述时,只要借助其他几个角色的配合——一群难民和镇长杰克逊大叔的言行,就能很好地把握住中心。此外,情境再现,对于表演课文内容也必不可少。如《科里亚的木匣》(人教版小语第五册),用一定的情景再现埋木匣和挖木匣,课文内容不但理解了,故事也叙述得很清楚。

六、段意叠加法。

这原本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借鉴在这里也非常适用。许多课文看似很长,但分开来看,它是由几部分合成的,各部分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将整篇课文化整为零,再将其合而为一,看似繁琐,实际上,脉络和结构更清晰了,复述也轻松了。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人教版小语第八册)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受到宙斯的惩罚。课文主要写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与宙斯不屈不挠地斗争(此为重点部分),被大力神所救。把每部分的故事连接起来就能较好地展开复述。《女娲补天》(人教版第六册,),文中叙述了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历尽艰险、克服困难的奉献精神。我们只要按照“女娲创造了人类——天塌后的情景(人们受难)——女娲救人、决心补天——寻找五彩石——冶炼补天”(其中寻找五彩石、用神火冶炼为课文的重点部分)这样的顺序和条理,就能很好地复述。

教给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 篇3

[关键词]复述 词语提示 结构特点 情节发展 线索梳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6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复述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语言表达形式。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呢?

一、依据关键词语提示复述

根据提示词语复述就是教师根据教材文本内容的特点,罗列出一系列关键的词语,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词语进行复述课文。也就是说,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示的词语边看边想,由词扩句,由句扩段,由段扩篇。这样复述,可以降低复述的难度,提高复述的效果。

如教学苏教版第七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这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讲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惑,不惜触犯天规,勇敢盗取火种的故事。在学生学完课文以后,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地把课文复述下来,我把自己提炼的关键词语“生吃事物、来到人间、盗得火种、惨遭折磨、黑暗无边、决心盗火、人类进步、终获自由”等展示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结合词语想想课文是如何围绕着这些词语进行描述的,在扩词成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由于有了教师有效的词语提示,学生复述起课文内容来就容易多了,与此同时,这种连词成句,连段成篇的方法使学生对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依据故事结构特点复述

在阅读教学中,作者为了使故事的说服力更强,经常会采取一些结构特点相似的方法来使自己的故事表达更加真实、完整、生动。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找到故事结构的特点进行复述,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的复述能力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哪吒闹海》一课时,故事以“闹”贯穿全文,主要描写了哪吒为了老百姓能够过上安定的日子,不畏强暴,大闹东海的故事。在复述课文时,因为哪吒三次闹海的故事结构特点相似,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以第一次闹海的经过为例子,说说哪吒是怎样闹海的,经过怎样,结果怎样。然后再让学生举一反三,把其他两次经过也复述一下。学生复述的过程也是学习文章结构的过程,这样复述,有利于学生将课文的结构内化,提高阅读水平。

三、依据故事情节发展复述

“文似看山不喜平。”尤其是在故事性的文章里,只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才能更加吸引读者。在教学时,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发展来复述课文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从会复述一篇到能复述一类。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六册《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时,课文主要通过简短的人物对话体现了小姑娘娜塔莎的天真烂漫和大作家萧伯纳严于律己的故事。在教学时,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降低学生复述课文的难度,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同学们,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萧伯纳,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故事的开始怎样?结果怎样?请你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复述一遍。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动作和神态描写。”在这里,由于有了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掌握了复述课文的基本方法,复述起课文来就显得轻松多了。

四、依据故事线索梳理复述

线索是贯穿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深深的情感。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故事的线索细细揣摩体会。学生抓住了故事的线索也就抓住了复述课文的缰绳。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一课时,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经过,以及简述了郑和下西洋的积极意义。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把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复述下来。对于这种篇幅较长的课文,教师只有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才能降低学生复述课文的难度。因此,在学生复述课文之前,可先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的特点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把故事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分为了三部分。在学生理清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回想跟文章线索有关的文本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复述起课文来就显得简单有效了。

总之,复述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有序、有节、有理的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强学生记忆,强化学生语言积累的过程,它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运用复述,根据叙事性课文的特点,把复述课文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日积月累,学生的复述能力定会有很大提高。

上一篇:隔离型模块电源下一篇:战争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