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自由(精选12篇)
写作自由 篇1
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和作文考试, 强行让学生写什么而不能写什么, 强迫学生操练记叙类和议论类的体裁, 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刀切”、“齐步走”的现象, 文章所要表现的内容逐渐狭窄, 学生写作自由发展的空间逐渐缩小, 写作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生态写作正好给学生保留一份个性, 拓宽了文章内容和写作者情感的空间, 成为平时作文教学和作文考试的有益补给, 成为写作系统工程中的重要链, 成为我们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生态写作, 是指写作个体 (写作者本身) 不受“命题” (或“命题人”) 、时间和空间等的限制, 完全处于宽松平和的环境之中, 怀着一种平静、快乐的心境, 将自己生活的体验、感受、情感等诉诸文字, 自然袒露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写作。生态写作与自由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由写作尊重写作者本身的个性, 它的“自由性”, 正契合了写作个体 (写作者本身) 在自然状态下生命生存、发展和自由生成的需求。自由写作是生态写作的具体体现和实践。
自由写作的重要特征是“自由”, 是学生完全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一种有益的“练笔”实践。从写作的心理看, 自由写作是我想要写、不得不写;从写作的动力看, 生活中发生的人和事, 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他们必定是有事要叙, 有情要诉, 有理要论;从写作的内容看, 大至宇宙天地、社会人生, 小至具体细微、花鸟虫鱼, 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于人于事的褒贬誉毁和喜恶……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对象;从写作的体裁看, 或记叙, 或议论、或抒情、或说明;从文章的篇幅看, 长短不限, 可长可短;从写作时间看, 没有严格的规定限制, “灵感”现了, 欲望来了, 就可动笔了。自由写作实践拓宽了写作主体的写作空间, 给写作主体注入了新的思维因子和强烈的写作意识。
生态写作体现的是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写作。在这种情形之下的写作, 学生必然要经历由茫然到觉醒、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起初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 教师要帮助学生厘清写什么。新鲜的生活, 为学生自由练笔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矿藏, 或是自然风景, 或是人物故事, 或是重大事件, 或是心灵拷问……无一不是可以涉笔的内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记载一件东西, 叙述一件事情, 发表一种意见, 吐露一腔情感, 都可以成为文章。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下来, 当然也成为文章。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怎么写。抓住生活中“小”和“大”的东西不放, 善于从小处着笔, 发掘出其不小的有价值的意义;善于从大处着眼, 学会用小人物小事情来表现大主题。采用“原生态”方式随时加以表现。教师提醒学生要留意身边发生的人和事;要学会观察与思考, 审视与发现, 整理与提炼, 呈现与表达。让学生懂得于生活中, 要用心观察, 久久凝视, 必有收获。生态情境之下的自由写作, 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体裁, 比如“日记体”、“随笔体”、“故事类”、“个人格言论述类”、“读书心得类”、“课文内容探究类”, 等等。教师要改正学生用纯日记体的以及流水账之类的写法, 提倡写“随笔”。教师要善于抓取生活中那些视而可见、触手可及的人事来感染学生, 善于用一些经典的随笔文来引领学生, 善于用对一些经典名言的阐述来启发学生, 善于提出对读书研文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来激发学生。
生态写作, 对于写作者本身而言, 他们需要教师的指点和扶持, 他们更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同。因此, 教师要多呵护和鼓励学生自由写作实践。利用课堂上的前5-8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朗读自己的文章, 由教师或学生进行随堂评价;每周内学生互阅互评一次;编印和张贴班级学生自由写作实践的优秀文章;等等。教师要在一个阶段内有针对性地进行整体和个体的评述。
生态写作进入“内需”阶段, 部分学生就步入了自觉主动积极地写作正轨, 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一些学生的自由写作实践的情况, 通过认真阅读他们的文章, 发现“亮点”, 多鼓励;发现瑕疵, 要指正;抓住时机, 及时引导, 使自由写作实践在良性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对于那些仍然无话可写、有话不写、有话难写的学生, 要及时帮助他们, 围绕生活与写作、情感与表达的话题, 通过面对面“聊天”谈话的方式, 消除他们自由写作的心理障碍。学生自由写作实践活动一旦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写作主体往往能自觉地做到在生活的瞬间产生顿悟, 获得了某种“灵感”, 这时眼到就会心到, 心到就会手到, 真正使写作成为学生成长和生命的内在需要。
实践证明, 学生的自由写作实践, 不仅体现了“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夯实基础、滚动提高、实现写作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写作要求, 而且充分体现了“自然化”、“个性化”、“人性化”的生态写作的要求。生态写作理念指导下的学生自由写作实践, 真正体现了写作的本位主义。写作的本位主义, 就是写作本身的客观规律, 就是写作主体本身思想情感的需要。生态写作就是写作主体在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心态和环境中用文字来表情达意的一种写作活动, 而学生自由写作实践是使写作主体处于自由轻松愉快的一种写作状态之中, 就可能自由、自觉、自主地宣泄心灵, 获得精神的愉悦。遵命写作、应试作文对学生写作的限制太多, 从某种意义上说, 极大地挫伤了写作主体的积极性, 遏止了写作主体的激情。学生自由写作实践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切实可行的路子, 尤其是对于高一、高二的学生来说, 自由写作实践使学生写作能“厚积薄发”, 为学生参加高考打下了扎实的写作基本功。生态写作理念指导下的学生自由写作实践, 走的是一条写作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子。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积极推进生态写作教学, 正确引导学生自由写作实践, 真正实现由自由写作向写作自由的质的飞跃。
写作自由 篇2
对于我而言,自由是无处不在的,生活多姿多彩,任我学;书海浩瀚无边,任我读;天地日新月异,任我写;自由无拘无束,任我行。
学习知识,充实自己,将让你成为顶尖的优等生。你可以思考,名言警句,生活哲理,做一个小思想家;你可以自习,课内知识,课外链接,做一个小“教育家”;你可以精通,一种语言,一门技艺,做一个小艺术家。此时,我的自由是学之乐。
读书看报,了解新闻消息,观察生活,关注国家动态,世界大事;读小说,培养思维想象力,刮起“头脑风暴,思维漩涡”;读诗歌,体会古人人生观,直面悲欢离合,仰天长啸。此时,我的自由是读之趣。
编书写信,作诗填词,你的写作能力将飞速提高。写古文,古香古色古味,豪放婉约;写封信,有情有义,真情速递;写小说,如梦如幻,天马行空。此时,我的自由是写之畅。
学读写,再平常不过了,但是此时我的学读写,和父母老师的作业可不一样。学,你可以忘情地学;读,你可以痴狂地读;写,你可以“放浪”地写。“我心若自由,何事都畅快。犹如出囚笼,又似入林间。”
真情写作 自由表达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造情景
一、消除作文难的阴影,以平常的心态开始作文
面对学生都怕写作文的现状,我们一定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不要让学生以痛苦的心态对待作文,输在心理上。良好的心态,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这种心态,既不是怕的心态,更不是一写作文就端起架子的扭曲心态。把作文看得平常一些,和学习其他知识一样,需要我们认真、努力,但绝不是考卷中的“附加题”,而是每个同学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二、分类积累词语,创造精彩作文
词语好比建造房子的砖瓦,没有丰富的词语积累,就难以写出精彩的作文。学生作文枯燥乏味的原因,就在词语的运用上。一整片作文,也许就没有多少好词语。为此,我在教学中特意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词语积累本,从各处搜集那些精妙的词语,特别是成语,并分门别类记在词语本里。每天积累几个,长此以往,坚持下下去,学生的词汇,自然就丰富了。按照一定的方法,分类积累词语,既可以是学生记得牢,又可以让学生在使用时得心应手。如写人的、写景的、抒情的……还可以细化,写人的可以分成写外貌、心理、动作、语言,写景的分春、夏、秋、冬……写物类分色、形、味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就更加深刻而具体。词语积累了,还应该重视运用与巩固。记住了,不及时运用,很快就忘掉了。把这样的词语运用巩固练习,贯穿到语文教学每一处,比如写自己的感受,用词语写一段话……甚至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运用好某一类词语,写亮写活一段话。如写景的,就让学生运用好形容词,多用描写颜色地词,写出景色的变化多端与层次美感。
三、说真话,写真事,大胆自由作文
学生作文最易空洞无物,他们最易端起架子编作文,而不敢在作文中讲真话、写实事。这一方面是学生认识的问题,认为作文就是非常完美的那些典型事,而写身边琐碎的小事,就不是作文;另一方面也是心里害怕所致,怕大家知道自己的一些真实情况,或心理,会遭到笑话。身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善于激发鼓励学生说真话。让学生明白,说真话就是作文,写身边事就是作文,还作文正常的位置。
有一次作文课上,我引导之后,说今天的作文同学们可以大胆一些,围绕题目,想些什么就写什么,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结果这次作文,学生普遍写得较长,与以往400字都得使劲挤,迥然不同。而且大多数学生,沿着自己心路,写得情真意切。大胆作文,发挥作文中的头脑风暴法,把学生的真性情在作文中张扬出来,使作文因学生自身的情感,而与众不同,有存在的价值。在此,我想到大作家巴金一生倡导说真话,虽然我们学生的作文不要求具备什么更大的意义,但至少要对学生自己有一定的意义,记录或者表达他们的成长,留下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我倡导学生每天写日记,在日记中努力记录自己的每一天。既锻炼写作能力,有培养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的好习惯。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习作“怎样想就怎样表达”。学生是爱表现的,教师就要努力创造机会,让他们大胆自由的进行表达。
四、营造作文氛围,激发学生作文灵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作文有兴趣了,写好作文就不在话下。激发兴趣和爱好是培养作文能力的关键。我认为作文教学离不开良好的情趣参与,否则作文教学效果甚微。如,在某节作文课上,我大胆地让学生玩游戏,先是成语接龙,紧接着有进行“作文接龙”,我事先你好开始的一句话“我非常兴奋地坐在座位上,……”让后一人一句话,在小组内接着写下去。完成后选一个小组选一个同学,读最终的成果。可想而知,多人接龙写的,千奇百怪,引得大家笑声连篇。我借此,问某一个学生,说说他笑的原因,并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这些作文怎样。最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作文应该注意什么,把那笔把这堂作文课大胆地记录下来。
教师,在作文课中适时地,创设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全身心的去感受,身临其境的去体验,用手中的笔去再现真实情景,并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使作文写得有血有肉。只要我们营造情感倾吐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厌烦心理,真正地喜欢表达,喜欢作文,这就为真情实感的写作打开了门路。
在自由状态下进行写作 篇4
一.内容自由:激扬文字, 抒发真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指出:写作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这恰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 胸中有所积蓄, 不吐不快。”写作心理学也告诉我们, 只有写作主体通过亲历、沉思、感悟等生命体验的形式, 才能不断积蓄感情能量并转化为高昂的激情, 从而强烈地驱动写作主体用物化的文字去倾吐。否则, 就会出现我们常见的情感苍白的应试作文, 这自然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 无法震撼读者的心灵。然而, 我们的作文教学工作给学生套上了层层枷锁, 学生害怕写作, 不愿表达, 作文即“榨文”, 根本无法写出具有真情实感之作。不能不说是我们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是我们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是我们让学生的语言变得艰涩、无味……基于此, 教者更需要放松学生的手脚, 让他们自由选择写作内容, 允许他们激扬文字, 抒发真情。
为此, 在过去的三年中, 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 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 七年级, 学生自主命题、自由作文。学生刚刚升入初中, 已有小学六年的写作基础。笔者布置学生每十天完成一篇文章, 自己命题, 写什么内容自己确定。可以以文本的形式交给老师, 也可以直接发至老师的邮箱。这一阶段, 教者以学生习作为例, 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态度、语言习惯, 形成一个序列。
(二) 八年级, 从题库中选题作文。由学生和老师合作共同命题, 在每学期初建立好题库。当然, 题目要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有话可说。这一年里学生的作文需至少80%从题库里选题作文, 其余可以自己命题。这一阶段, 教者以学生习作为例, 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引导学生从名家名篇里汲取营养, 进行巧妙地构思, 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思考。
(三) 九年级, 进行各类作文题型的综合训练。老师综合近几年来全国中考作文题中的优秀命题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这一阶段, 主要是应对中考进行的有指令的应试训练。有前两个阶段的基础, 学生的写作内容已很丰富, 思维已相当开阔, 应试自然也就无所谓畏惧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关注现实, 将狭小的自我向广大的社会开放, 将单纯自我表白式笔触转向对各种社会现象、新闻事件或人物的品评, 转向对地球大家庭纷纭现象的深沉思考, 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翻开学生的习作, 我们会频频读到这样的一些文字:
又站在小河边, 腥味和恶臭扑鼻而来, 垃圾掩埋了小河弱小的身躯, 小河凄惨地喘着粗气, 挣扎着……家乡的小河啊, 我在为你哭泣。《我为家乡的小河哭泣》
刚走到院门, 就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传来, 我知道妈妈和奶奶又开战了。为了那本该早已是记忆中的一点小事, 妈妈所认为的不公平……妈妈, 小时候您不是总教我要善良、宽容吗?《和睦, 真好!》
“厂子倒闭了”, 邻居张叔叔唉声叹气地跟我说。一年前燃起的对生活的激情顿然扑灭, 他又要去奔波了。……《金融危机, 请您让让路》
二.形式自由:不拘一格, 绽放异彩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确实, 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因未能调动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而陷于疲软;学生的文章因老师的限制过多而枯燥无味。为此, 笔者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 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多种写作手法。
名家名作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而学生常常将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 不能将多种写作手法运用到写作中。所以, 在作文指导中, 笔者以经典为例, 引导他们在写作中大胆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如:修辞手法的运用,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写作方法的运用。
(二) 引导学生充分尝试各种作文形式。
作文的形式不拘一格, 鼓励学生写童话、诗歌、读书心得、研究报告、寓言故事、影评等等。例如:王宇同学在表现保护环境这一主题的习作中, 选择鱼儿和龙虾的对话为素材, 写成一篇童话, 巧妙地告诉人们: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爱护我们的家园。
唯此, 学生在自由的状态下, 根据自己的需要, 按照自己的爱好, 畅所欲言, 写出灵动飞扬的文字。
三.交流自由:人文评价, 激发热情
“本文写出了大年夜人们放烟花爆竹的喜悦, 描写了烟花的绚丽多彩, 写出了人们对过去一年的回忆和满足, 烟花的美丽象征着生活的美满和幸福。文章感情真挚, 打动人心……”
“本文以第一人称的拟人手法写出了有烦恼前后的变化, 小黑是我生活中的一段插曲。是它让我懂得了珍惜, 本文写得很成功, ……”
……
这一段段精彩的点评不是出自老师之手, 而是同学们在相互评改作文时写下的, 有的同学还细心地写下了对同学的鼓励。
传统的作文评讲都是由教师主宰, 过分强调甄别功能与选拔功能, 忽视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作文的热爱, 抑制了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为此, 在作文教学中, 笔者给学生交流的自由, 可以与老师、同学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在班里成立以课堂讨论小组为单位的作文修改小组, 同学之间相互评价, 师生之间相互评价, 通过交流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自我满足, 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同时还能发现同学作文中的不足并提出中肯的意见。自由交流, 学会欣赏, 用激励性、发展性的评价来激发学生写作的信心和热情, 真正实现生活化的评价, 并进而生成一种新的需要和向往、追求一种新的境界和理想。作文教学的评价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 学生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得到心智的沟通和潜能的激发。
对于优秀的作品还推荐在班级“作文园地”、学校宣传窗、黑板报等处, 或是参加各级作文大赛, 到各级报刊杂志投稿, 让社会力量也来参与学生的作文评价。
另外, 笔者还给学生写作时间和空间的自由, 给学生创造有利的写作条件。学生作文应当跟作家创作一样, 当行则行, 当止则止, 实在写不出不硬写, 不必一气呵成, 允许能力稍差的学生有停顿、间歇, 亦可迟交, 缓交 (但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写作速度, 努力赶上, 以便尽快与大家同步) 。这样做能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 去捕捉、去思考, 他们笔下流淌的才是真实的生活。写作又是开放的, 囿于课堂的作文教学必然是失败的, 笔者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校外, 不断扩大写作领域。图书馆、工厂、街道、风景名胜、菜市场等等都成为了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
当然, 强调作文的自由和自主并不是简单地、表面化的, 不能流于形式。否则, 作文教学就会陷入另一个僵局。
自由与平等的高考写作素材 篇5
适用话题:农奴翻身、民主、自由、公平
50年的等待,50年的期盼,今朝夢圓。1月19日,西藏自治區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一致通過了關於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的決定。消息傳來,西藏各界群眾無比欣喜。民主改革50年,西藏經濟成就非凡,社會變化日新月異,人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一直以來,西藏人民群眾熱切期盼有這麼一個法定“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以表達昔日百萬翻身農奴的喜悅心情,頌揚社會主義制度下新生活的美好。
“3月28日,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也是最開心快樂的一天,也是從此走向幸福的開始。” 75歲的昔日農奴、西藏日喀則地區江孜縣班久倫布村米瑪頓珠異常激動,說自己已決定,要把這神聖的一天定為全家人的特大節日,今后,子子孫孫到了這一天,要像過藏歷新年一樣來慶祝。
位於班久倫布村的帕拉庄園是西藏保存最完好的奴隸主庄園。米瑪頓珠老人回憶說,自己13歲就在庄園當家奴,開始干點雜活,后來搞縫紉,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吃不飽,穿不暖,還經常遭毒打,生活不如庄園主的一條狗,是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救了自己,分了土地,得了牛羊,而今,還成了村裡的養牛專業戶,每年有一萬多元的收入,糌粑隨便吃,青稞喝不完,生活快樂悠閑,計劃今年再蓋一棟新房。
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扎什倫布寺民主管理委員會主任薩龍?平拉說,飲水還需思源,隻有牢記往日苦難,才能珍惜今日生活美好。自己9歲進入扎什倫布寺,深知在舊西藏,寺廟也有剝削和壓迫,沒有自由,僧眾常年累月半飢半餓。如今,僧尼真正成了寺廟的主人,國家還給發工資,生活無憂,可以潛心修行,弘揚佛法。達賴喇嘛痴心妄想,妄圖恢復“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分裂祖國,嚴重違背佛教基本教義和戒律,其行徑遭世人唾棄,西藏人民和僧尼絕不答應。
農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錢高﹔農奴面前三條路,逃荒、為奴和乞討。西藏人大代表、那曲地區申扎縣申扎鎮三村黨支部書記次旺說,舊西藏百萬農奴生活在最黑暗、最殘酷的社會底層,豬狗不如,是中國共產黨引領百萬農奴從黑暗走向光明,從此走向幸福的康壯大道,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是280多萬西藏人民的共同心願,國家權力機關把西藏人民的意志放在了第一位,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需,為西藏人民謀福祉。
西藏政協委員、那曲縣那曲鎮六村牧民培杰說,民族改革,西藏百萬農奴翻身解放,是我們、也是我們的子孫后代必須永遠牢記、隆重紀念的重大歷史事件。經常聽父輩說,民主改革時,翻身農奴一齊拿出契約、地租和高利貸契約,當場焚燒,然后通宵達旦圍著篝火唱歌跳舞,許多人還跪下身去親吻自己分到了土地,感謝中國共產黨。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這是黨和國家對舊西藏百萬農奴生命的尊重,是對百萬農奴人格尊嚴的尊重。
西藏人大代表、定吉縣江嘎鄉永貢村婦女主任尼瑪確說,去年,由於吉林省長春市的對口支援,村裡52戶農民每家無償拿到19000元補助款,買木材,購石料,蓋新房,自治區還配套10萬元修了進村公路。在舊西藏,農奴要是遭了災害,隻能自生自滅,政府死活不管。西藏50年的`發展,翻身農奴的幸福生活,是全國人民關心支持的結果,是民族大團結的完美結晶。“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不僅是節慶之日,更是“感恩日”,昭示西藏人民要倍加珍惜中華民族大團結,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倍加維護社會局勢穩定。
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嘎瑪說,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是紀念西藏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徹底揭露舊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的反動與黑暗,是我們旗幟鮮明、針鋒相對同達賴集團斗爭的重大舉措。同時通過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憶苦思甜,飲水思源,教育人民特別是青少年要永遠牢記西藏百萬農奴翻身解放的偉大斗爭歷史,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新發展、新變化、新生活,更加自覺地堅持“一個中心、兩件大事、三個確保”,更加努力地創造社會主義新西藏的美好明天。
★ 受教育权,不容否决
★ 高考议论文平等
★ 自由与平等的高考写作素材
★ 第十一课 第一框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 伍修权与统战工作
★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走向平等,尚需努力
★ 学生道德与公民自我评价
★ 订立专利申请权注意事项与合同
★ 北大医学部被曝招跨国高考移民
仿写训练与自由写作 篇6
阿房宫因其“覆压三百余里”,故而“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同样,因个性差异、学养有别、积累不同等因素,一班之中,同学之间,其写作水平亦相距甚大。对此,在高三下学期,我们有必要因人而异,施行分层次作文训练指导。所谓的分层次作文指导与训练,就是根据层次差异、水平不同,而实施有差异的作文指导与训练。此举,立足于差异,着眼于提高,以期实现写作水平递进式的发展。笔者采取的正是以仿写训练与自由写作并举的分层次作文指导、训练的方式。具体采取方式如下:
一班之中,必有一些学业文辞俱佳的学生,这些同学的作文可以与高考优秀作文相媲美。对于这些同学,我们鼓励他们在自己的周记里,自由创作,没有题材限制,无须主题要求,更无字数牵绊,这是真正“自由”的写作,海阔天空,任其情思飞扬,纵其笔墨驰骋。这类训练,往往能盛产佳作,能让潜质好的同学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一班之中,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居于中等层次,我们可采取自由写作训练与模仿训练齐头并进、双管齐下的方式。仿写训练以周记的方式,每周仿写一则;自由写作训练则以整篇作文的方式,每两周一篇,在写作课上完成。这种全篇作文,虽是应试作文的格局,是“戴着脚镣跳舞”的“自由”,是迎合高考的功利之举,但却可直接惠及全班、泽及群体:将自由写作与模仿训练并举,有利于在仿写中获得积累,并在积累中推陈出新地加以创造,犹如军事练兵,操练有之,实战有之,军队实力怎会不迅速提高?
一班之中,也有少数几个写不出文从字顺、甚至写不满800字作文的同学,对此我们可采取片段模仿训练与全篇模仿训练的方式。好比爬山、长跑,一旦想到那遥不可及的顶峰与终点,我们常常难以振作精神,鼓起士气,但高明的运动员却懂得将这漫长的路程分解成多个“站点”作为分目标,这样,就可以轻松地拿下各个分目标,并在每一次分目标成功的刺激下,常葆士气,获得最后的胜利。同样,为不被这区区800字文章给“震摄”住,我们也可以将作文分解为几个部分,逐个突破。如何给作文予合理的“分解”呢?古文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笔者以为作文也脱离不了这“起、承、转、合”四个字,我们可以凭此对作文进行切分:“起”为文章之开篇段落;“承”、“转”为文章的过渡句或过渡段,“承”、“转”之间为文章主体内容;“合”为文章之结尾。训练之初,要写好完整的一篇作文可能不易,但如若我们化整为零,铆足了劲,写好开篇、过渡、内容、结尾的某个片段,则会简单得多。为了迅速提高写作水平,我们选定优秀文章作为仿写对象,并将这些优秀文章作如是切分,进而有计划地开展对文章各部分的仿写训练。通过仿写,将自己浸入到优秀作品中。为仿写出同样优秀的语段,需要深思、揣摩、咀嚼、碰撞、排斥、吸收、创造;需要迅捷地消化吸收优秀语段的精华,并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些养分转化为写作创造的能量;需要既在仿写中强化积累,也在仿写中学习写作。区区仿写训练,若运用得妙,可收立竿见影之功效,实不可小觑。
拓展学生自由写作空间刍议 篇7
一、扩展写作空间,让学生有素材写
古语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即作文之源。给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写自己会写的,爱写的话题,学生才可以畅快表达。
1.留心观察,涉猎素材。
“处处留心皆学问”,“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大凡好的作品,皆来源于生活。学生所接触的一切,看到的、听到的、亲自实践及感受到的都是学生已知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成为作文的内容。学生之间的交谈,父母的叮嘱,老师的讲课,上学路上的风景,心中的委屈,校长的讲话,学生之间的争吵,一次游戏,一次实验,一次电话,甚至梦境等,都是作文的内容。由于所写材料是刚刚亲身经历过的,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因此,把学生从封闭的学校和课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亲近自然,走进社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身边的题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多观察,才会丰富生活积累。比如节日习俗,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春节耍社火等,再加上各种红白喜事,这些习俗具有独特性,极富生活色彩。所以,应鼓励学生写真实的事情,记录身边的真人真事,关注班级、学校、社会动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每天主动将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每周进行“我的发现”交流。通过观察、记录、交流,学生不但占有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写作素材,而且切实感受到了时时处处有生活。只要学生平时认真观察,就能为其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农村的学生爬树、掏鸟蛋……这些童年趣事给孩子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喂鸡、放羊、锄草、种田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了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形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样就为学生今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2.创设情境,抒写原型。
如今的学生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童心所及,处处皆文章;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天上地下、过去未来,想象所至,下笔可成文。
学生体验后,对创设的情景产生了兴趣,行文起来,速度快、质量高。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不竭的资源。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根据这一点,在作文之前,老师先为学生创设愉悦而欢快的情境,然后指导作文。如教师先带领学生去放风筝,然后以《放风筝》为题作文。或者组织学生钉纽扣、下军棋活动,然后组织学生以《钉钮扣》、《下军棋》为题作文。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季节假设作文情景,如春天带学生种花,秋天到田野观秋色、冬天扫雪、堆雪人、打雪仗等,搞活动后作文。活动结束后,学生以愉快的心情记叙各次活动,作文写得真实具体,生动感人。因此,我们应当放开手脚,多开展课外活动,多组织学生郊游、野炊,让学生多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这样,以活动导趣,又以活动诱写,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写,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水平。例如,我曾让六年级的学生写《秋天的田野》。初写,效果并不理想,皆因有的学生观察不够细致。于是,我就让学生拿着本子到野外去观察,记录下他们所看到的秋天景色:绿中带黄的树林、盛开的秋菊、田野上雪白的棉花、枯黄的玉米根、悠闲的羊群、清澈见底的小渠、草丛中惊飞的雀儿……有了这些具体的感知,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文章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多彩,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每当学生经历一次活动后,作文往往就写得比较好。让生活促进写作,使学生感到确实有话可写。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写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改变对写作的误解,放下包袱。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有生活、有活动,就有好作文。
3.读写结合,积累素材。
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科书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读赏结合,读写结合。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的各种书籍。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让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鉴赏、取舍。
二、放宽要求,让学生大胆写
学生刚刚学写作,能写、愿意写就很不错了。小学生本来学得东西不多,你非要他注意选材、立意、开头、突出中心,就好像刚栽下的树,不知能不能成活,你就每天摇来摇去,甚至还拔高一点,这样的桂树生命力再强,也难成活。
1.筛选重组,建立“纽带”。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典范文章,对于学生学习语言,完善和优化自己的语言系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学写这些文章,难免有揠苗助长的嫌疑,所以在教学中,应放宽要求,只要建立起语文教材与生活之间的“纽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写作,势必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鲸》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写训练:把学生分为两组,分别以《我是虎鲸》和《我是须鲸》为题,介绍一下自己,越全面越好,并鼓励用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说明方法。任务布置后,学生们兴味盎然,为了说得全面正确,他们个个认真读书,研究两种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结合自己课外搜集到资料,并进行必要的筛选和重组。因为说的是“自己”,学生纷纷融进了个性化的语言,突出“自己”的优势。很快,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一练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懂得了课文是个例子,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2.摒弃条框,自主选材。
充分解放写作空间,就要打破框框、排除障碍,让学生自由写作。教师在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时,要让学生以生活为写作的大背景,自主选择材料。要鼓励学生写身边的事,写小事、真事;激发学生抒发心中的感想,要多想、想得深。这是学生产生写作愿望并且有可能写出新意的前提。在指导学生写的过程中,不怕学生“出格”,不说“三段”“六要素”之类,让学生的作文具有主动性,具备个性张力,促进其思维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讲评写作时,更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对于学生的闪光点要给予褒奖。比如有位胖墩墩的同学评价自己的身体时说:“我又超重了。”我们就要为其语言的形象化而鼓掌,特别就这一点在全体同学面前表扬,这将使大家更加清楚写作就是写自己所想说的话,从而解除对写作的惧怕心理。不搞框框架架,使学生得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写作。学生在写作中切实体会到乐趣,学生才可能爱写,有可能写好并写出新意来。
三、放手表扬,让学生有兴趣写
表扬是激励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方式。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刚开始习作,学生或许不能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水平,但有时他们的一些语言并不逊色,或许充满更多的童真和乐趣。虽然整篇习作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一些好词佳句,应用醒目的红圈画出来,学生看了定会受到鼓舞。作为语文老师要多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的点滴进步,对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应及时表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表达。而学生交来的作文,我们总觉得有很多缺点,因此认真修改,甚至改得面目全非,还认为学生会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学生拿到老师修改过的作文,觉得自己的文章一无是处,才被老师改得体无完肤,反而失去作文的兴趣。为此,我每接受一个班,对学生的作文,都从学生原有的水平出发,发现其优点,写上鼓励性的批语。实在不像作文的,只要字写得好,也会得到肯定。尤其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尽管错字多,甚至不够通顺,我也在班上宣读,并张贴出来。告诉学生,作文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就是一种心灵的对话,你怎么想就怎么写,完全可以自由表达。
兴趣是学习写作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知文者不如好文者;好文者,不好乐文者。乐在很大程度上是种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在为文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快乐。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把课本中死记硬背、抽象的内容通过演故事剧的形式,使之生动活泼,具体形象起来。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通过自编自演,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创作能力。
四、放任评价,让学生借鉴写
正确评价,才能挖掘学生习作的潜力。《课标》在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在习作指导过程中,如何抓好习作讲评对于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很重要。我们可以根据习作的目的及要求灵活采用各种评议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评议、学会欣赏、学会修改,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当学生写成一篇习作,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错误、缺点,但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一个成就。因此,作文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原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采取多元的评价激励学生写好作文,想办法积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为达此目的,我让学生在班上朗读自己的文章,由同学评出相应的分数及优点和不足;编印班级作文集,让每个学生都有作文入选,品尝一下“发表作品的喜悦”;按作文能力分组进行竞赛,让更多的学生有获奖的机会;让家长为自己孩子的文章打分并做出评价……这些措施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进取的个性、体味了成功的喜悦,还激起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实现了良好的个性发展。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多元评价,为学生营造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让他们有事便写,有情便抒。久而久之,作文便进入了学生的生活,作文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摘要:语文教师要结合小学作文的特点,因时施教,因事施教,因材施教,大力挖掘身边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写身边的人、事、景、物,培养作文兴趣和爱好,不断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力图将小学作文教学提升到新的高度。
关键词:写作,自由,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君霞.给学生一个自由开放的写作空间[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1(06).
[2]张崇祝.还学生一片自由写作的空间[J].新课程(教师),2009(06).
给学生一个自由开放的写作空间 篇8
以我执教的高一实验班为例。一次作文摸底测试中, 老师出示一则环保材料, 让学生以《还我蝉噪蛙鸣》或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记叙中要有适当的描写和议论, 议论要因事而发, 字数600字左右。结果写得较为成功的仅占10%,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 没有具体可感的素材, 只抓住表象泛泛而谈, 内容空乏, 没有感染力与说服力。作文时, 大部分学生除了老师所给的材料外就再不能合理发挥想象和联想,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类似情形来表述说理, 揭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例如, 有的学生在文中写道:“青蛙和蛇是我们的好朋友, 人们请不要乱捕乱杀。”往下就无具体理由可谈。至于青蛙和蛇为什么是我们的好朋友, 它们的灭绝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全然不叙述, 因为学生全然不知怎么说。还有一些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捕杀青蛙和蛇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好似已接近问题实质, 可后文又没有展开剖析。在学生脑海里, 什么是生态平衡, 什么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似知非知。可见, 学生知识面狭窄, 眼界不开阔。没有对生活的关注, 没有深刻的体验, 文章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其次, 忽略了对立意的推敲。有些学生在表述中观点偏激, 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例如, 有一个学生在作文开头写道:“今天的社会并不像以前那样可爱, 而成了一个残忍的社会。”接下来就叙述人们怎么捕杀吞食一些可爱的动物, 指出今天的人们没有同情心。立意不准, 脱离了“环保”主旨。不能全面看问题, 只抓住一点表象, 就发表偏激的观点。
再次, 语言积累匮乏, 不能灵活自如地表达。作文中, 许多学生平铺直叙, 文章干干巴巴, 语句欠缺变化, 意蕴不深, 甚至有的学生心有意念却不能恰当表达, 文章无文采、无新意, 就像一杯白开水, 平淡无味。
学生的作文现状说明, 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的视野, 封闭了学生的心胸, 枯竭了学生的笔墨, 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品质、个性特长、健全人格、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革新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 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探索一条符合中学生认识规律、高效的作文教学新思路, 已势在必行。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 我认为作文教学的创新应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放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素材
生活中的人情事理都是作文材料, 天下万物皆成文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生活投入热情, 放开感官, 敏锐摄取各种外界信息, 捕捉鲜活素材, 提炼新颖主题。方法上可采取多种形式:1.引导学生合理阅读书本、报纸、刊物等。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就不会产生质变;2.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大自然, 引向社会, 引向新媒体、网络, 获得最新鲜的信息, 获取前人与今人的远见卓识, 开阔学生的眼界, 扩展学生的心胸, 活跃学生的思维, 这对学生思辨能力的拓深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3.课内、课外开展有益的语文活动。法国著名教育家斯第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主要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而不是传授本领。”通过作文课, 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演讲、游戏、游览、参观、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一方面使学生得到第一手的感性材料, 另一方面, 活动状态中的学生情绪激昂, 有了真情实感, 就有了畅吐心声的写作欲望, 这时顺势指导作文, 学生就会充满情趣, 作文时就会有许多独特鲜活的感受泻出笔端。
二、拓展学生的表达空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思考、表达三者是作文必经的三个环节。其中, 思考对一篇文章能否写得深刻新颖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 作文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不局限于已形成的认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事物往往有多面性, 我们的思考也应多角度、多侧面, 求深求新。《文说·立意法》有言:“凡作文发意, 第一番来者, 陈言也, 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 正语也, 停之不可用;第三番来者, 精语也, 方可用之。”所以, 学生作文应多思考, 从一般中窥见本质。例如一名学生写足球比赛:“其实从一场足球比赛, 就可以看出生活中面对不同的事与境抱怎样的心态。猛攻球门的人, 就是向往浩瀚大海, 一定要到达胜利彼岸的人。敢于从对手脚下抢回球的人, 就是生活中不畏挫折, 摔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的人;能巧接队员传的球, 也就是善于抓住机遇的人。足球比赛给我许多人生体悟, 这就是我热爱足球的原因。”思考深入, 见解独特, 令人耳目一新。另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 大胆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思维、逆向思维训练。这样, 学生作文才会避免雷同与平庸, 文章才能立意深远, 观点新颖。
三、开放写作的环境, 积极发展学生个性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应该避免有悖学生意愿的命题, 消除学生面对没有生活体验的生硬命题胡编的现象。可用半命题或自命题, 让学生有感而发, 各抒己见, 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在此过程中, 如果发现学生作文中有精彩的句子、贴切传神的词语运用, 生动的细节描写, 巧妙的表达方式, 新颖别致的开头或结尾等, 都应及时赞赏。例如, 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时间的水龙头开得特别的大, 一转眼我已坐在高一的教室里。”又有学生写道:“走在前面的那个女人, 瘦得像根细竹条, 脚步那样飘忽不定, 让人感到一阵微风过来准把她刮得无影无踪。”教师应该以此作为范例在班内讲评、推荐, 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鼓励他们以吾手写吾心, 发人所未发, 开掘他们的写作潜能。目前, 可利用话题作文这一创新形式来强化训练。话题作文能够让学生寻找到与自己生活积累最佳的结合点、最火热的兴奋点,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能展示个性、自由表达情意的环境, 有利于学生写出新颖深刻、富有个性的文章。
自由写作形式在作文教学中的优势 篇9
目前, 作文课主要分三种类型:指导课, 写作课, 讲评课。在教师指导下写作, 可以克服学生的盲目性, 提高写作速度, 但是学生的思维往往僵化, 缺少创造力, 在讲评课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启发引导, 纠正千篇一律的错误, 并没有减少教师的工作负荷。因此, 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既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 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在这种情况下, 自由写作方式不失为一种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所谓的自由写作, 是在对传统教学模式自省的基础上, 借鉴国内外作文教学经验后的一种革新和尝试。它的基本思想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写作的天赋和潜能。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 学生应以学习者和思想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写作这一极富创新特征的活动。写作的全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考, 发挥潜能, 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真实思想的求知过程。而教师仅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自由写作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写作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 具体操作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选题阶段。由教师来确定选题 (一组相关文题, 供学生选择) , 教给学生写作技法, 提出训练点 (但不要局限思路) , 时间约为5分钟。第二阶段:合作阶段。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小组讨论, 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头脑中构思, 时间约为15分钟。第三阶段:成文阶段。学生快速写作, 时间约为45分钟。第四阶段:修改阶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书面修改, 轮换批改, 教师指导修改方法, 作文个人吸纳改进意见, 自改, 时间约为25分钟。四个阶段共需花时90分钟, 即两节课的时间。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行简单的批改, 适时讲评。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笔者认为自由写作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方法, 它在三个方面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在写作能力上, 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这是自由写作的前提。这里所说的差异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同一个体在不同能力层次上的差异。自由写作的优势在于, 它并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完整的文章, 而是以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 在这个过程里,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 又能相互讨论, 在创造之前就避免了盲目的弊端。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过程, 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此时, 擅长写作的学生成为核心, 在小组中成为领跑者, 而其他人也可以为他提供有益的补充。在整个创作过程中, 互相学习和促进, 比传统模式要有益得多, 学生作为创作的整体, 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写作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写作作为一种创作方式,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良好途径。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独创性方面一直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自由写作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写作范围, 把写作当成一种学生自我发现的手段, 本质上是挖掘学生自身真实的想法, 并学会用自身特有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 让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许多学生通过这种方式, 改变了僵化的思维模式, 不再去重复他人的语言和思想, 而是开始发掘自身独特的创造能力, 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 写出的不再是刻板陈旧的老调文章, 而是个性鲜明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美文。
三、减轻教师的负担, 提高综合素质
在自由写作的过程中, 教师改变了以往的主导身份, 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服务者, 教师的职责不再是限定学生的思维, 而是为他们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写作氛围, 具体的创作过程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要求他们本身具有开放的视野, 能容纳吸收不同的观点, 自身的语文基本功和应变能力也相对要求较高。自由写作过程是一种目标明确, 过程严谨, 方法得当基础上的方式, 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有良好的帮助。自由写作在限定的周期内完成, 教学周期短。学生的优点能得到及时肯定, 不足之处能及时发现和改进, 极大地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而且它不需要教师在课后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批改审阅, 降低了教师的工作负荷, 把教师从繁重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 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其他有益的尝试。
写作自由 篇10
一、正确理解“自由表达”
小学生的“自由表达”, 首先受到心理发展特点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但即使到第三学段, 抽象思维仍然需要形象材料的支持。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个性与社会性的特点, 决定了他们对事物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可能做到想表达什么事物就能表达什么事物。
其次是受个体写作经验的限制。第一学段, 是写话的启蒙教育阶段, 学生要学习怎么遣词, 把句子写通顺、写完整, 怎么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第二学段, 围绕一个意思写一两段话, 是学习的主要内容。第三学段, 也不过是比较系统地“学习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学习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 分段表达”。每个学段的习作, 都有新的写作知识要学习, “自由表达”都受到写作经验的限制。
二、有效引导“自由表达”
对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指导, 要充分考虑其受限性, 要遵循课程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1. 以学科教学为平台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语文学科教学应努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 在阅读教学中, 要在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思维的具体化, 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与思想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 语文学科应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发展。
2. 以日常生活为源泉开拓学生的生活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对作家是如此, 对小学生更是如此。
小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的, 局限于家庭、学校和有限的社区活动,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日常生活是生活的常态, 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享受生活, 承受生活, 认识生活, 丰富情感, 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爱的温馨, 享受友谊的温暖;要引导学生学会承受日常生活, 生活不总是阳光明媚, 也还有风雨, 要勇于面对困难, 面对挫折;要引导学认识日常生活, 认识人与事, 学会与不同性格人相处, 学会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办法;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日常生活, 体验幸福感、成功感、挫折感、羞耻感和感恩, 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就会乐于表达生活, 表达生活就会有话可说。
3. 以阅读为载体熏陶学生的写作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选择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书。
小学生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会带着好奇的心理想去了解。心理学家把孩子称为“天然的探索者。”我们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也正是从孩子天然之本性出发, 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 并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通过各种阅读形式, 体验阅读带给心灵的愉悦, 提高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 以激励为动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表达欲望是写作的动力, 召唤起表达欲望, 学生就会“乐于表达”以至“欲罢而不能”。
(1) 激发表达情感。充满情感的导语, 能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挖掘写作对象的情感, 或赋予写作对象情感, 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 给学生带有情感的作文题目, 《我感激的一个》可以唤起感恩的情感而乐于倾诉, 《今天玩得真开心》因符合学生的天性而使他们乐于表达。再如, 满足实际需要或心理需要, 也能产生强大的心理动力。比如, 组织学生到他们久已向往的旅游胜地旅游。课堂上, 做游戏或做有趣的实验, 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2) 指导表达方法。课标指出, “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 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指导的途径有, 指导课中指导, 面批时指导, 讲评课的指导和随课文教学指导。作文指导课, 除了激发写作兴趣外, 要进行取材指导、开拓学生选材的思路, 比如可以用例兴法, 例兴写作材料, 激发学生通过联想从记忆仓库中提取写作材料。构思指导, 要引导学生想明白要告诉别人什么意思, 哪些内容写具体, 那些内容少写甚至不写, 要按照什么顺序写才能把意思说明白等。起草环节的指导, 学生在起草过程中, 老师要巡视, 发现共性问题, 要及时在班上做集体指导。面批时指导。要把批改作文的过程作为有效指导的过程, 一次作文可面批几个到十几个同学。习作中有不足的, 要让他们明白缺陷在哪里;写的好的, 要让他们明白好在那里, 可以让他们谈谈感受, 这么好的作文这么好的句段, 是怎么想出来的。讲评课的指导, 修改环节, 可侧重放到讲评课中。对选材、主要意思的表达, 写作的顺序等, 发现共性问题, 以典型案例具体指导修改。对词句方面的毛病, 应要求学生按照批改提示自行修改。随课学习表达方法, 是课标对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可以一课一得, 或模仿课文的立意选材, 或模仿课文的句式、细节仿写, 或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 分流固源。学生的水平千差万别, 对“自由表达”可作适当的分流。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内容要求, 因人而异, 分层管理。一般的学生可以以小练笔、日记给足“自由表达”的机会, 中等学生可以仿写好词好句, 多写记叙文和想象文, 好学生可以依据写作目的自由地选材和表达。但这里要注意一点, 合理的分流是必要的, 但“自由表达”的原则不能丢。这就是笔者“分流固源”的内涵。
自主写作:心灵自由是根本 篇11
一、自相矛盾:“自由”与“有创意”相悖
逻辑错误一:违背了不矛盾律。鼓励“自由表达”与“有创意的表达”,二者自相矛盾。如果鼓励“自由表达”,就不能同时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反之亦然。
“自由”是“无限制”,“自由表达”,即随便怎么写都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其中势必出现大量的“无创意的表达”,就是说,“自由”而“无创意的表达”,也应给予“鼓励”。“有创意”,是一种“限制”。“有创意的表达”,则意味着不能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不“鼓励”“自由”而“无创意的表达”。
前者不但允许,而且鼓励随心所欲地表达,对所有的表达都是认可、激赏的,是不给标准的;后者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是给标准的,否定无标准的“自由表达”。
也就是说,“自由”与“有创意”是不兼容的,“有创意的表达”与“自由表达”二者往往相抵牾——这便置教师于尴尬的境地:要是学生的表达“自由”但“无创意”,或者,“有创意”但不“自由”,该不该“鼓励”?
例如,从“鼓励自由表达”的要求看,应试作文总体上是“不自由表达”,因此不应鼓励。从“鼓励有创意的表达”的要求看,有些作文“戴着镣铐”还能跳出一些美丽的舞姿,属于“有创意”的,因此要鼓励。那么究竟该不该鼓励?也许只能采取折中主义:既不贬斥,也不鼓励。
除了自相矛盾外,问题还出在“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都是片面,都缺乏具体分析。从理论上说,写作的表达是“限制”与“自由”的统一。没有绝对的“限制”,也没有绝对的“自由”。讲“自由”不能不讲“限制”。举例说吧。写作离不开文体。因不同的表达需要,所以各种文体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文体的规范与要求。每一种文体写作,都要服从表现特定内容的需求,都要遵循该文体特殊的表达规范,从普遍意义上说,是不允许超越了文体“限制”的“自由表达”的。散文有散文的“样式”,小说有小说的“样式”,戏剧有戏剧的“样式”……写诗,你不能鼓励学生随便写成分行的散文。写散文,你不能鼓励学生随便写成小说或通讯,或写成不知什么文体。要是毫无文法、章法,岂不乱了套?要是失去限制,“鼓励自由表达”就等于鼓励“乱写”。
所谓的“自由表达”,是在文体“规范”内有限度的“自由表达”;所谓“有创意的表达”,也是在文体规范下有限度的“有创意的表达”。如果把诗歌写得诗意全无,把童话写得毫无童趣,“创意”倒是有了,但诗歌、童话也变了味,难道也值得鼓励?
一般只有在熟谙文体规范后才有“自由表达”可言,或者说才能获得“表达”的“自由”。符合文体“规范”的“有创意的表达”才是有价值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先要“入格”“合格”,才能“出格”“创格”。在“文体”层面的“创格”,只有少数天才作者——文体家,才能做到,对于多数人来说那只是一种奢望。
话说回来,从写作教学的角度看,小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时,固然可以不拘体式随便写,即所谓写“放胆文”,目的是使他们不畏惧写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表达”未尝不可“鼓励”。但是,写“放胆文”绝不是写作教学的全部目的,不应该作为教学目标。不是整个小学、初中阶段的写作,都可以置一切写作规范、文体要求于不顾,追求无限度的“自由表达”。须知:“放胆文”是手段,“小心文”才是目的。应该是先“自由”,再加以“规范”,进而上升到“规范中的自由”。个中道理要弄明白,绝不能以“自由表达”一言以蔽之。只讲“自由”不讲“规范”,那是坑人,是一辈子也别想学会写作的。
同理,先要有“无创意的表达”,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体表达规范,能做到写什么文体像什么文体,这才谈得上“有创意的表达”。如果连文体规范都不懂,或者将文体都写错了,这样的“有创意的表达”有意义吗?先要学会“无创意”,才能追求“有创意”。真正有价值的“创意”,是“无创意”中的“有创意”,是“无创意”与“有创意”的统一,即“规范”与“反规范”的统一。这就是“有”与“无”的辩证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梁启超先生说写作所能教人的是“规矩”(无创意),“巧”(有创意)是没法教的。即如孟子所言“大匠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写作的“规矩”是“无创意”,“有创意”的是“巧”,那是锦上添花、可遇不可求的。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要“熟”于“规矩”才能生“巧”,但未必“熟”于规矩都能生“巧”,“熟能生巧”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如果去“规矩”而言“巧”,只会弄巧成拙。“规矩”是“巧”的充分必要条件。这至少表明,“无创意的表达”,既合乎规矩的表达也是很重要的,掌握好规矩也是很值得鼓励的。
“自由”与“限制”,“循规蹈矩”(无创意)与“标新立异”(有创意)的关系是辩证的,要做具体分析。笼统、绝对地“鼓励”“自由表达”或“有创意的表达”,忽略了“表达”的常规、文体的“规范”,使学生以为写作就是“随便写”,是无限制的自由,是随心所欲的标新立异,这是否是一种误导?
二、偷换概念:“写作”偷换成“表达”
逻辑错误二:将“写作”偷换成“表达”,即“偷换概念”。
让我们再回到这句话完整的表述上来:“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该句的“主题词”是“自主写作”,全句都是由这一核心概念衍生出来。前两个分句两次出现的是“写作”:“为学生的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这没错。第三分句两次出现的不是“写作”而是“表达”:“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显然第三分句本是承接前两个分句的意思,说明怎样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条件与空间,减少写作上的束缚;前两个分句是抽象的要求,是务虚;第三分句是具体的要求,是务实。读者一定不难发现其语病:“后语不搭前言”——前言是“写作”,后语变成了“表达”;“写作”蒸发、缩水成了“表达”。
让我们看看“写作”与“表达”有什么不同。
先说什么是“写作”。写作,是人类以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的一种精神创造活动。如,裴显生主编《写作学新稿》:“写作活动,是一项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每件劳动产品——文章,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创造性的特色。”林可夫主编《高等师范写作教程》:“写作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行为活动,它不仅只是记录思维成果,而且可以诱发创造性思维、造就创造性人才。”
写作学界通常把写作这个精神创造活动过程分为:前写作;写作;后写作。也可以这么分:潜写作(前写作、后写作);显写作(写作)。
那什么是“表达”呢?表达,是显写作(写作)行为因素之一。“360百科”“基本解释”:“用口说或用文字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写作学名词”:“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是将“思想情感”“表示出来”“反映出来”的行为。这在“写作”这一精神创造活动中,是属于“显写作(写作)”阶段的行为之一。
“表达”不等于“显写作(写作)”,通俗地说,“表达”一般指的就是其中动手“写”(笔写或电脑打字)的行为,即制作文章的行为。即将业已构思成熟的想要表现的内容,付诸文字形式,主要是指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行为。集材选题、情意酝酿等“写作”最重要的行为,是“表达”之前的准备工作,不是“表达”。“写作”远大于“表达”。即便是“写作”中的“显写作(写作)”阶段,也大于“表达”。一般认为,“显写作(写作)”行为包含起意、立意、选材、构思、表达、修改等因素。固然这些因素间没有清晰的界限,“显写作”的“运思”活动也不是一个线性的思维过程,但显然“表达”只是“显写作”若干成分之一,是“写作”之下的三级概念(潜写作、显写作是二级概念)。以“显写作”行为诸因素之一的“表达”,用“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来说明上位的“写作”(自主写作),是误将“表达”当成“写作”。
也许有人会说:“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不是“偷换”,而是“举例”说明。要是如此,应举的也不应是“表达”的自由,而应是“内容”的自由。
三、本末倒置:应以“思想自由”为本
逻辑错误三:注重表达形式要求,无视情意内容要求,即舍本逐末。
朱熹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道”就是思想内容,“文”就是表达形式。是“道”决定“文”,内容决定形式。没有思想内容的“自由”“有创意”,何来表达形式的“自由”“有创意”?
“自由”“有创意”,从“写作”的角度解读,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应是思想、情感的自由、创新。“写作”的“自由”“有创意”与否,不完全是“表达”的事情,主要是言语人格、生命生存状态、思想思维方式等的问题。不能离开了这些根本性内容,去讲“表达”的“自由”“有创意”。一个精神猥琐卑下的人,是不可能有思想自由;没有思想自由,如何有“表达”的自由、有创意?
“自由表达”侧重于文字表现“形式”的自主,而“自主写作”的“自主”,最重要的应是表现“内容”的自主,“情意”的自主。先有“情意”的自主,才有“表情达意”(表达)的自主。没有情意的自主,谈何表达的自由?说到“自主写作”,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最先想到的必定是“心灵自由”,不会跳过“心灵自由”,舍本逐末,去强调“表达自由”。
“自主写作”涵盖面很大,自然也会涉及“表达”的“自主性”问题,但这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心灵自由”,这才是“自主写作”的“命根子”。
这不是说“表达”只是纯粹的“形式”问题,就没有强化情意“内容”的功能,而是说文章内容生成,不是在“表达”时才决定的。古人说“意在笔先”,就是说“立意”先于“表达”,要思考成熟后再动笔——写作是否自由、有创意,在“表达”之前,甚至在写作之前就已经决定了。“文如其人”,“文”是由“人”决定的,不是“写作”时,或者动笔“表达”时才决定的,不是追求“表达”的“自由”“有创意”便可奏效。
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先生写的祭文之要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他自己也以此作为人生、治学的信条。所有真诚为文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心灵自由”是第一可贵。不论是人生,还是做学问、写作,都是如此。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言语人、精神人、创造人的教育。首先要培养的就是言语人格意识,其核心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舍此,写作,还有什么价值?“自主写作”要是失去了这一灵魂,不论“表达”多么“自由”“有创意”,都是垃圾。
但愿“有创意的表达”,只是“有创意的写作”的笔误。如果是“有创意的写作”,一般的理解当是文章内容有创意,主要是文章主题、观点有创意,追求立意的新颖、深刻、独到,这当是“心灵自由”结出的花朵。“有创意的写作”,其内涵自然也包括“有创意的表达”,即追求文字表达形式的巧妙、独特,但这是立意创新之后第二位的事情。
要真正做到“有创意的表达”,要超越文体的规范,超越他人已有的文字表现形式,不拘一格,自成一格,写出自己的文字个性、风采,这难能可贵,也难以企及,因而,可以作为一种审美追求,但不一定要作为普遍要求。然而,在写作、阅读以至整个语文教学中,给心灵松绑,解放思想,丰富心灵,畅所欲言,学习“有创意地立意”,是可以、而且是必须做到的。这是写作教学、也是“自主写作”的核心关切。
写作自由 篇12
新课标要求“应通过写作教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高中阶段特别是起始年级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提倡自主拟题, 结合平时阅读积累和学习生活做到有感而发, 多想多悟, 多写自由作文。教师要自觉发挥主导作用, 创设平台, 提供机会, 范例先行, 督查断后, 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学生要自觉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 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读、反思, 主动吸纳、辩证分析他人的意见, 乐于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
结合平时的写作教学实践, 我认为还学生以写作的自由,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是当务之急。
还学生以写作的自由, 需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在书山跋涉。写作的自由需要建立在阅读自由的基础之上。新课标规定的阅读书目丰富而精深, 选修课程有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我们尝试把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必修教材为“经”, 以“选修”教材和配套用书“读本”为“纬”, 科学地整合成“经纬”交织的教学资源网络, 在整体上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提高了高中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教学效益。
以必修教材重组的“现代文阅读单元”为例, 我们将典范的、最适宜作为阅读训练的必修读本、选修教材和配套用书“语文选修”读本里筛选出来, 成为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阅读以及考试命题的资源, 其中的《现代散文选读》《短篇小说选读》《文学读本》《传记选读》《实用文读本》《实用阅读》成为我们的首选开发利用的阅读资源。不仅如此, 开放学校图书馆, 让学生自由借阅, 我们还鼓励班级开设图书角, 把自己的图书贡献出来, 交流互动, 高一阶段一年过去, 学生阅读量得以保证, 收效明显。
还学生以写作的自由, 需要教师放飞学生的思想, 激发其理解潜能。文艺作品本身的美感要靠阅读去体会, 叶圣陶提出了“美读”的概念, 他认为, “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 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 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作为读者同样有相当大的理解潜能, 就如再优秀的导演也只能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出对文本的一种理解, 比如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这些概念性的物象, 学生还可以调动内存来读出它的具象美来, 而在马步升的《绝地之音》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 里, “进入陕甘宁蒙一带, 我的心整日被强烈的震撼着。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呵, 大沟横断, 小沟交错, 沟中有沟, 原本平展开阔的黄土高原被洪水切割成狰狞的黄土林。我们背负考察工具, 和采集到的秦汉边卒使用过的遗物标本, 整日跋涉在这无边无际的黄土迷宫中。晚秋的朔风走涧窜谷, 刮得干枯的黄土崖面一片乱叫如蝉鸣。”关于“黄土林”的印象, 就只能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来还原作者眼中的情境了, 它不必是高大光鲜, 它可以是丑陋卑微。也许越是不唯美的东西在作品里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却是越有震撼力, 就如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一样,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可以想象作者写作的时候眼泪肯定含在眼眶之中, 读者当能思接古今, 想到自己的父亲母亲也有这样的舐犊深情, 进而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所以还学生阅读自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理解潜能, 储备写作元素。
还学生以写作的自由, 需要教师放心让学生在文海游弋。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教育和要求”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写作自由, 教师不论作文指导还是作文评改多从自我出发, 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想法, 从而导致学生的作文都限制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之内, 学生本来具有的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像一个螺丝钉被拧在教师所限制的机器上。长期的“模式化”训练, 使学生的作文失去了青年人应有的“风采”, 失去了应有的“激情”, 导致作文“程式化”, 甚至多为“废话、套话、空话”。有人曾把这种现状生动形象地描述为:布置作文一言堂, 作文指导一窝蜂, 批改作文一支笔。学生失去了创作的自由, 埋没了创造性, 归根结底是我们教师没有把学生看成一个创作的主体。
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我们在高中起始年级坚持两手抓:一是抓阅读积累, 从源头上保质保量地输送经典素材;二是抓写作指导, 我们的写作教学“亦大亦小, 亦‘庄’亦‘谐’”, 大作和课程安排同步, 高一阶段侧重于记叙文的写作指导和素养提升, 小作则放手让学生去“我手写我心”, 文体不拘, 形式不限, 字数不定, 唯频度有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一定的中心约束下自由表达, 其他包括文章表现手法、结构形式, 教师都一概不加以条框限定。
【写作自由】推荐阅读:
让学生自由地写作08-20
是谁偷走了我的自由-随笔写作09-11
中考作文指导:中考自由命题作文写作技巧09-15
学术自由与精神自由07-04
自由的作文:小蝌蚪的自由11-04
冲破现代自由的尴尬:《逃避自由》浅论06-14
自由与不自由议论文10-01
暑假里我最想自由自由的作文07-14
何谓“平等”,何以“自由”——关于平等与自由的随想09-23
出版自由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