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氧方式

2024-05-30

吸氧方式(共4篇)

吸氧方式 篇1

小儿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时,为了防止缺氧,有的地方用喉罩,这样一是增加了医疗费,二是对小儿气道有轻微擦伤[1],喉罩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有时只好用传统的吸氧方法即用四头带把面罩扣住患儿口鼻,将麻醉机上的APL阀打开即形成半紧闭式吸氧,但随着麻醉时间的延长,观察到患儿嘴唇由红润变苍白,心率由慢变快,而开放式吸氧即面罩悬于患儿口鼻上方将氧流量调大在患儿的面部形成一个高浓度氧区的患儿心率平稳,考虑是否是半紧闭式吸氧造成了CO2蓄积才导致心率变化。该研究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1月该院收治的手术患儿,通过试验来探讨不同吸氧方式对小儿呼吸循环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I级60例1~3岁患儿,女孩28例,男孩32例,无特殊病史,择期行疝修补术随机分成两组(n=30):Ⅰ组半紧闭式吸氧,Ⅱ组开放式吸氧。

1.2 实验方法

小儿以氯胺酮5 mɡ/kg肌注后抱入手术间立即开放式吸氧,行桡动脉留置针穿刺以备做血气分析,开放静脉通路后以依托咪酯0.3 mɡ/kg和氯胺酮1 mɡ/kg静脉麻醉诱导,随后依托咪酯1 mg/(kg·h)和氯胺酮5 mg/(kg·h)的速度泵入维持麻醉,若为Ⅰ组就改行半紧闭式吸氧,Ⅱ组仍行开放式吸氧就开始手术。于麻醉诱导后即刻(T1)、术程30 min(T2)记录心率HR并做血气分析查PaO2及PaCO2。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两组小儿一般情况年龄及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心率HR、PaCO2在T1时及PaO2在2个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心率HR、PaCO2Ⅰ组>Ⅱ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心动过速时心脏做功多耗氧增加,但此时心脏舒张期缩短回心血量减少和冠状动脉充盈时间及血量减少导致供氧减少,这样会造成心肌缺血长时间甚至会坏死,所以麻醉中避免长时间的心动过速维持适当的心率很重要。全身麻醉中心率较快常见原因麻醉深度不够,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膀胱胀满,容量不足,术前未发现的嗜铬细胞瘤等。医生只有祛除诱因才能控制其发作[2]。两组患儿比较,除吸氧方式不同,其他因素是均衡的,可能是呼吸因素导致的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Ⅰ组小儿心率过快,血气分析Ⅰ组PaCO2高印证了这一推断。

注:与Ⅱ组比较,●P<0.05,tHR=3.5638,tPa CO2=3.6825。

全身麻醉时供氧较充裕,缺O2与CO2蓄积可单独发生,在不缺氧的情况下出现严重的CO2蓄积。血液中CO2浓度升高使呼吸抑制甚至停止。当PaCO2升至90~120 mmHg时可造成CO2麻醉,导致苏醒延迟。严重CO2蓄积时可导致脑水肿抽搐,术后昏迷长达数日。全麻时造成CO2蓄积的原因很多如术中采用自主呼吸而忽视适当的辅助、呼吸回路机械无效腔太大[3]、呼吸活瓣功能失灵、钠石灰失效等。半紧闭式吸氧机械无效腔大和呼吸阻力增加,在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如未适当辅助通气很容易造成CO2蓄积。所以Ⅰ组患儿CO2蓄积就不足为怪了。

因此,对于小儿非插管全麻,半紧闭式吸氧机械无效腔大和呼吸阻力增加易导致高CO2血症应弃用,开放式吸氧就行。由于该实验的手术时间较短,没有观察到缺氧及明显呼吸抑制的病例,以后有长时间的手术得注意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吸氧方式对小儿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疝修补术13岁小儿随机分成2组(n=30):Ⅰ组半紧闭式吸氧,Ⅱ组开放式吸氧。于麻醉诱导后即刻(T1)、术程30min(T2)记录心率HR并做血气分析查PaO2及PaCO2。结果 两组患儿心率HR、PaCO2在T1时及PaO2在两个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心率HR、PaCO2Ⅰ组>Ⅱ组(P<0.05)。结论 半紧闭式吸氧易导致CO2蓄积,对于小儿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建议不用。

关键词:小儿,血气分析,全身麻醉

参考文献

[1]吴明浩,李翔,陈惠裕.喉罩在乳房缩小整形术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2012,7(12):1563-1565.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7.

[3]宋志芳.实用呼吸机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47-52.

吸氧的护理常规 篇2

1 氧疗的健康宣教

1.1

给氧应该属于一种药物治疗, 但人们低估了氧气治疗低氧血症的能力, 如果给氧不当可致死亡。我们护士要懂得供氧的方法和患者吸氧的目的, 还要教会患者如何接受正确、安全、舒适的氧疗, 懂得用氧的基本常识、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说明, 理解动脉血气分析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的意义。加强氧疗的科普教育, 自始至终贯穿整个氧疗护理全过程。

1.2 安全指导

要强化患者的安全用氧意识。氧气本身不会燃烧, 但它是助燃气体, 使用时注意防热、放火、防油、防震, 严禁在病区内吸烟。使用氧气筒时随时查看氧气的压力, 小于5 MPa时应换瓶, 以免充气时发生危险。

1.3 给氧的目的

针对呼吸困难的患者, 提供合适的氧疗非常重要。某些缺氧的患者如果接受了高浓度的氧可能会死亡,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不能吸入高浓度的氧, 因为患者对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 血液中的低氧状态较二氧化碳更能刺激呼吸中枢, 如果此时吸入高浓度的氧可抑制呼吸中枢, 导致二氧化碳潴留, 甚至死亡。

1.4 严格执行氧疗浓度和时间

长时间高浓度的吸氧会引起氧中毒、呼吸抑制等副作用。有研究表明, 控制氧浓度在24%~28%范围内, 即使疗程超过10年也不会发生氧中毒[2、3]。对于需要长期氧疗的患者每天接受氧疗的时间越长, 疗效越高, 但是每天24 h不间断吸氧是不现实的。目前一致认为每天吸氧至少15 h, 可使动脉血氧分压大于8.0 kPa才能获得氧疗效果[4]。护士在夜间巡视病房时, 常发现患者擅自将氧流量调高现象, 以为这样能改善缺氧症状。有些患者缺氧症状稍有改善后就拒绝氧疗, 这种错误的行为要及时制止, 使患者理解, 所以这方面的宣教尤其重要。

2 给氧导管的选择

2.1 一次性单腔吸氧导管 (鼻塞式)

这种给氧导管比以往鼻导管给氧法对鼻黏膜的刺激性明显减少, 但它不容易固定, 用胶布固定影响美观又造成皮肤不适。

2.2 一次性单腔吸氧导管 (鼻勾式)

这种给氧导管弥补了上述缺点, 它利用软塑料卡住鼻翼, 使导管不容易脱落, 缺点是:单腔吸氧导管可使氧气气流集中冲击一侧鼻孔, 加上软塑料卡住鼻孔, 长期可使鼻黏膜充血、肿胀, 降低氧疗效果。

2.3 一次性双腔吸氧导管 (耳套式)

它有两个通气孔, 将两个鼻塞塞入鼻孔, 可使氧气气流分散吸入, 鼻导管可用戴眼镜的方式套在耳朵上。活塞可根据患者的脸型长短, 调节长度, 增加稳固度和舒适度。有研究表明:以上三种给氧方式后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 差别无显著性[5]。

2.4 一次性面罩吸氧导管 (松紧带式)

面罩给氧对患者气道黏膜无刺激、固定好、氧流量大、氧浓度可达较高水平, 缺点是清醒患者有憋气感[6], 妨碍交流, 咳嗽、咳痰不方便。

由此可以看出一次性双腔吸氧导管是长期氧疗患者的首选。

3 减少吸氧带来的噪声

3.1 原理。

使通到氧气湿化瓶内的管子, 鼓出的大水泡变成多个小水泡, 而且开口对准瓶壁, 受重力的影响, 使小水泡撞击瓶壁的力量明显减少, 最终消除噪声。

3.2 方法。

先将开塞露空囊的颈部留取1 cm, 其余部分剪掉, 用7号针头在球囊上刺入小孔 (底部除外) , 大小要均匀, 间距2 cm, 消毒后备用。用长3 cm的压脉带将开塞露与湿化瓶内的通气管下端连接在一起, 其余按吸氧操作常规进行[7]。

3.3

李敏[8]等人也对氧气湿化瓶进行改进:取5.5 cm长截面直径为4 cm的圆柱形海绵, 其中央为长3.5 cm, 截面直径为1.5 cm的空心, 将其放入湿化瓶内使海绵柱的空心套在湿化瓶内的长管上。海绵每周清洗消毒1次, 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15 min, 再用蒸馏水洗净晾干后备用。他们对氧气湿化瓶改进前后不同流量吸氧时噪声均降低。

以上方法可以消除吸氧带来的噪声, 保证长期氧疗患者夜间安静的休息环境。

4 注意氧气的加温、湿化

4.1 刁尚芝[9]等人对电子温控氧气湿化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患者疗效的影响进行观察, 结果表明:加热湿化的氧可湿化气道内分泌物顺利排出, 防止小气道阻塞及闭塞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或加重, 改善临床症状。经湿化的痰液纤毛易于推移, 痰液排出明显加快。湿化的黏膜有利于炎症的消退, 气道通畅度得以明显改善。

4.2 对于要长期氧疗的患者来说吸入的氧气以温度37℃, 湿度80%左右为宜, 在湿化瓶中盛50~70℃温水达瓶容积的1/3~1/2, 每日更换;也可用暖瓶塞上打两个小孔, 在瓶内盛4/5瓶50~70℃温开水, 按照吸氧装置的湿化瓶形式来安装暖水瓶, 使氧气通过后达到加温、湿化的效果, 保证适宜的温度、湿度的氧气吸入。

5 说明长期氧疗的好处, 改善氧疗的依从性

5.1 好处: (1) 缓解神经疲劳, 放松身心, 保持旺盛精力, 提高工作效率。 (2) 改善大脑供氧状况, 调节脑神经系统功能, 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3) 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衰老, 增强新陈代谢。 (4) 减轻低氧血症, 满足组织代谢的需要。 (5) 缓解低氧引起的肺动脉高压, 减轻红细胞增多症, 降低血液黏稠度, 减轻右心室负担, 延缓肺心病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 氧疗前肺动脉压平均每年增加1.2 mm Hg, 氧疗后几年里75%的患者的肺动脉压逐渐下降, 每年下降2.4 mm Hg[10]。 (6) 吸氧可以缓解支气管痉挛, 减轻呼吸困难, 改善通气功能障碍。 (7) 改善患者体质, 改善睡眠和大脑功能, 提高运动耐力和生命质量。 (8) 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延长生命。 (9) 减少住院次数, 节约医疗费用。

5.2 在长期的氧疗护理中发现, 氧疗知识缺乏的患者有不遵医行为, 具体原因有:舒适的改变、不愿长时间受约束、对吸氧产生恐惧心理、经济原因、认为吸氧作用不大、在吸氧流速上与临近患者攀比[11], 对以上原因护士要加强健康宣教力度, 勤巡视病房, 多观察, 使氧疗顺利进行。

6 评估长期氧疗的有效性

6.1 患者情况

在氧疗过程中要观察精神和意识的变化、紫绀和皮肤的变化、呼吸和心率的变化、血压和周围循环的变化、眼球结膜水肿情况、注意是否有喘憋和进行性呼吸困难。根据病情监测血气分析、动脉血氧饱和度, 可采用耳测氧计测定Sa O2、经皮测定氧和CO2分压、监测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等。

6.2 氧气装置情况

检查氧气导管有无扭曲、阻塞、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氧气流量浮标是否到位准确。每日更换湿化瓶及湿化液, 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7 出院指导

7.1 加强营养, 增强体质

需要长期氧疗的患者多数年老体弱, 护士要嘱咐患者平时注意保暖, 防止着凉感冒, 室内要定时通风换气。

7.2 务必戒烟

吸烟可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几率, 对肺功能损害轻重取决于吸入肺内的烟雾量及烟雾进入肺内的深度, 而咳痰症状的发生为烟雾微粒在气道沉积导致尼古丁大量摄入所致。戒烟能明显减低吸烟相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 减轻肺功能下降程度, 提高运动耐受性。戒烟后第1年内肺功能受损速度能有明显减慢, 以后逐年减慢, 戒烟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比不吸烟者延迟15年~20年[12]。

7.3 适当地练习呼吸体操

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 可以进行呼吸体操的锻炼, 增加肺功能的耐受性。

8 定期家庭访视

指导氧疗患者正确使用氧疗装置, 说明长期吸氧的重要性, 以提高用氧的依从性。指导氧疗装置的消毒。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 根据医疗条件嘱咐患者每月或3个月到门诊随诊1次, 观察症状、体征、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以及肺功能检查和血气分析等。在欧美等国家, 有指定的氧疗机构, 对氧疗的患者开氧疗处方, 氧疗过程中有医务人员进行随访, 同时重视医务人员的教育, 根据病情指导患者调整吸氧流量和吸氧时间,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定期随访肺功能和动脉血气等指标, 判断氧疗的效果, 并将血氧饱和度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 成为长期氧疗监测的主要指标之一, 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陈萍, 赵海涛, 氧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1, 21 (3) :137~138

[2]周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自我保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1995, 7 (3) :114~116

[3]邢丽娜, 孙滨, 刘丹.家庭氧疗初步探讨[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1994, 28 (16) :484~486

[4]张岚, 杭小华, 贾东梅.COPD患者缓解期长期家庭氧疗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2, 19 (2) :25~27

[5]金奕, 孟宝珍, 曹文眉, 等.三种吸氧方式对心肺疾患患者氧疗效果的临床研究[J].天津护理, 1999, 7 (2) :1~2

[6]石敏, 刘景.氧气吸入疗法的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3) :137~139

[7]朱萍.消除吸氧噪音方法[N].健康报, 2002年10月16日

[8]李敏, 莫桦, 许晨.氧气湿化瓶改进及应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1998, 27 (1) :106~107

[9]刁尚芝, 赵洪全, 高瑞英, 等.介绍一种医用电子温控氧气湿化器[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4) :262

[10]顾月清.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长期氧疗[J].医师进修杂志, 2000, 23 (4) :53~55

[11]葛敏.氧气疗法的研究及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 (4) :247~248

吸氧方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80例, 其中男63例, 女17例。80例患者中, 多发脑挫裂伤21例, 脑干挫裂伤21例, 急性硬膜外血肿并脑疝形成19例, 急性硬膜下血肿并脑疝形成4例, 脑挫裂伤合并硬膜外、硬膜下及脑内血肿15例, 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入院时昏迷, 格拉斯评分7~8分, 存在误吸、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难而行气管切开术, 入院48 h后发热、痰多, 带管时间>7天, 持续吸氧时间96 h以上, 氧流量4~5 L/min, 均严格按照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常规护理, 做好气道湿化, 超声雾化吸入3次/日, 无菌吸痰, 口腔护理, 翻身拍背, 加强生活护理, 正确功能锻练。观察组使用YYX型一次性吸氧管吸氧, 对照组使用传统湿化瓶及湿化液吸氧,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氧气来源、吸氧流量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采样方法

在患者出现发热24 h内, 采集患者痰液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同时取同源湿化液做细菌培养。痰液标本用一次性无菌集痰器经气管套管吸取, 湿化液标本用一次性注射器以无菌操作方法抽取1 ml, 均立即送检。37℃温箱中培养72 h, 观察有无菌落, 并鉴定细菌菌种。采样过程严格无菌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4.0统计分析软件, 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1) 对照组40份传统湿化液标本中有21份培养出细菌, 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2.5%;观察组40份YYX型一次性吸氧管湿化液标本均未培养出细菌, 细菌培养阳性率为0.0%,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见表1。

(2) 对照组传统湿化液中共培养出4种23株细菌, 其细菌分布及构成比见表2。

(3) 对照组痰液标本中共培养出3种49株细菌, 其细菌分布及构成比见表3。其中46株为G-杆菌, 其菌株分布及构成比见表4。

(4) 观察组痰液标本中共培养出1种43株细菌, 为G-杆菌, 其细菌分布及构成比见表5。

3 结果分析

对照组痰液中分离出的细菌中有3种细菌 (G+球菌、G-杆菌、真菌) 与传统湿化液中的污染菌基本相同, 从构成比看, 两组标本中种类和数量较多的细菌为G-杆菌中的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 其次为G-杆菌中的鲍曼不动杆菌, G-球菌中的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粘质沙雷菌。可以看出, 使用传统湿化瓶及湿化液吸氧的患者其痰液中细菌种类与同源湿化液中细菌种类及构成比具有一致性。而且, 对照组痰液分离出的G-杆菌与同源传统湿化液中分离出的G-杆菌的菌株、数量和构成比均具有一致性, 说明湿化液细菌污染是引起患者院内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引起使用传统湿化液吸氧患者院内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而铜绿假单胞菌既是引起湿化液细菌污染的最主要病原菌, 也是引起使用传统湿化瓶及湿化液吸氧患者院内呼吸道感染的最主要病原菌。

从使用传统湿化瓶及湿化液吸氧的患者痰液中分离出的G+球菌、真菌, 在使用YYX型一次性吸氧管吸氧的患者痰液中未分离出。虽然在对照组痰液分离出的粘质沙雷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构成比较小, 而且这些细菌大多是人体常居菌, 毒力弱或无致病性, 但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 成为院内呼吸道感染的细菌污染隐患。YYX型一次性吸氧管湿化液中含有的ε-聚赖氨酸能有效杀灭湿化液中的G+球菌、真菌、粘质沙雷菌, 消除由湿化液细菌污染而导致的院内呼吸道感染的隐患。

对照组痰液中分离出的细菌均为G-杆菌, 从构成比看, 菌株种类和数量占前3位的细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引起两组患者院内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奇异变形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从构成比看, 两组中占前4位的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在两组患者痰液分离株G-杆菌中的构成比变化很小或没有变化, 而铜绿假单胞菌在对照组痰液分离株G-杆菌中的构成比为28.26%, 在观察组痰液分离株G-杆菌中的构成比为16.28%,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痰液分离株G-杆菌中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数量和构成比均明显下降。说明YYX型一次性吸氧管湿化液中含有的ε-聚赖氨酸对铜绿假单胞菌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能够有效控制由铜绿假单胞菌引发的院内呼吸道感染。YYX型一次性吸氧管湿化液中含有的ε-聚赖氨酸是由微生物白色链霉菌发酵合成的一种赖氨酸单体, 通过β-酰胺键形成的多肽, 可直接吸附到细胞膜上, 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或抑制细菌的呼吸作用, 并通过抑制蛋白和酶的合成, 从而达到杀菌目的[3]。

4 讨论

本组研究对象均为气管切开患者, 基础疾病严重, 免疫功能低下, 加上抗菌药物、激素的反复使用, 是引起医院内呼吸道双重感染的危险因素。8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11例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从细菌培养的结果来看, 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以G-菌中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为主;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奇异变形菌、产酸克雷伯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粘质沙雷菌, 这些细菌大多是多重耐药菌株, 给院内呼吸道感染的控制增加了难度。单从控制吸氧环节的细菌污染还不能完全消除院内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但本组资料显示, 从使用YYX型一次性吸氧管吸氧患者的痰液中分离出的细菌种类及细菌数量较使用传统吸氧装置吸氧患者少, 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的数量和构成比明显下降, 说明这种新型的吸氧装置可以消除吸氧治疗过程中的细菌污染, 降低由吸氧湿化装置、输氧物细菌污染而引起的院内呼吸道感染。

有效控制院内呼吸道感染可从多个环节入手: (1) 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患者的抗感染能力; (2)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科学选用抗菌药物, 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及无菌操作, 避免患者之间交叉感染和耐药菌株的传播; (4) 加强院内感染管理工作中的质量控制, 以便更有效地降低院内呼吸道感染。

参考文献

[1]石兰萍, 田琳琳, 杨冬艳, 等.氧气湿化液的污染状况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05, 19 (5) :765-766.

[2]Fagon Jean-Yves, Chastre Jean, Hance Allan J, et al.Nosocomial pneu-monia in ventilated patients:Use of a protected specimen brush andquantitative culture techniques in 147 patient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988 (138) :110-116.

介绍一种延长吸氧管的方法 篇4

材料:一次性输液器、无菌剪刀。

方法:根据患者需要, 将输液器茂菲氏滴管三通接头上端部分剪下, 取吸氧管分为吸氧主管和吸氧鼻塞端。吸氧主管与茂菲氏滴管三通接头连接, 鼻塞端与输液器管的另一端相连即可 (根据实际所需剪取相应长度) 。使用时吸氧主管端连接在氧气流量表上即可。

讨论:输液器和吸氧管都属于乳性管连接紧密无漏气, 又不易滑脱。输液器的长度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灵活掌握。使用材料无菌, 可随用随取, 此方法制作简单, 使用方便。

参考文献

[1]李国庆, 钱剑杨, 林意群.医用直线加速器结构原理及应用[R].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影像技术室, 1999:90.

上一篇:艾宾浩斯下一篇:钢琴演奏的美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