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互联

2024-10-01

智能互联(精选12篇)

智能互联 篇1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内容, 也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实现“互联网+”战略的重要路径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内容, 也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实现“互联网+”战略的重要路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的重大部署, 发出了“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的号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智能制造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持续发力的大背景下, 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 是中国实施经济结构性改革, 培育发展新动能,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的重要性, 第一, “互联网+”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具有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发展更持续的特点。从近年来的实践看, “互联网+”在壮大新兴业态, 改造传统产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信息通讯网络, 借助这一平台, 近期网民正在开展蓬勃热烈的创新创业活动, 迸发出无穷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这些都将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迈向高水平, 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

第二, “互联网+”是拓宽发展新空间的战略重点。“互联网+”不仅能够扩大有效供给, 提升供给能力, 而且能够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高效耦合和精准对接, 加快推动消费升级。互联网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不断创造出智能和绿色消费新产品, 催生出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消费新模式, 挖掘出巨大的新消费潜能, 形成万亿级的消费大市场。

第三, “互联网+”是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战略要求。互联网能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产业活动, 加速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进程。具体到智能制造这一领域, 通过“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管理、生产等全环节、全流程的渗透, 将大幅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水平, 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组织结构优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在中国即将胜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进入“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时期, 中国政府立足发展实际, 顺应时代潮流, 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制定出台了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这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发展动力转化, 推动实现“双中高”的一项重大举措。为做好这项工作, 推动“互联网+”持续释放新活力, 加快形成新动力, 我们将秉持“三个坚持”的理念, 即坚持开放共享、坚持融合创新、坚持国际合作, 务实高效推进“互联网+”行动。

浙江省省长李强:智能制造是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路径

“ 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成了国家战略, 经济领域当中最活跃, 最吸引人, 最能让人看到希望的那部分, 几乎都是与互联网密不可分。最近, 央视黄金时段有一则广告很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就是格力和京东两位老总以卡通形象互诉“衷情”:“没有互联网, 你会明珠黯淡;没有先进制造业, 你是空中楼阁。”最后两位共同喊出“让我们携手,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从电视画面来说确实“萌萌哒”。广告的本意我认为并不是讲智能制造, 但是它让我们感悟到当今的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是密切相关的, 不是你死我活, 而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世界经济进入弯道, 全球制造业竞争升级, 被“双向挤压”的中国制造需要寻找新动能。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世界经济的格局深刻调整, 进入一个整体速度放缓的“弯道”, 全球制造业竞争升级, 发达国家推动“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 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 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的中国面临着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向挤压”。除了一些高科技的企业, 大部分的制造业的老总对经济新常态的最直接感受是:市场突然不领情了, 日子并不那么好过。

在全球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今天, 中国的机会是什么?

在分析研究对比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日本再兴战略和新工业法国之后, 我的脑海里跳出来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词就是“信息经济”, 第二个词是“两化融合”, 第三个就是“智能制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互联网+”制造为趋势的新工业革命是中国制造摆脱“双向挤压”的战略机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中国工业经济“弯道超车”的最佳路径。智能制造体现为互联、集成、数据、智慧, 是通过装备智能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营销服务网格化的实现, 来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从而大幅度提高生产力。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通过互联网实现了“零距离”

现在世界上对互联网企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什么叫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首先是能够融入互联网的企业, 而不是仅仅将一些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企业。比如说大数据、智能制造, 这个是必要条件, 但并非是充分条件。我个人认为, 企业应该成为互联网的一个节点, 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 把企业比作一个电脑, 这个电脑如果连入互联网就无所不能, 如果脱离互联网可能一事无成。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资源, 可以开放自己, 可以和互联网一起成长。

怎样从传统企业转型为互联网企业? 我觉得首先解决一个问题——三个字, “零距离”。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一定与市场与用户零距离,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有一句话, 他说互联网消除了距离, 这是它最大的影响。罗伯特·卡恩博士也讲了, 互联网是把不同的信息体系联通。传统企业如果和市场做到零距离, 首先要解决和用户之间的零距离。海尔集团探索转型十年, 我有一些体会, 要做到顾客和用户的互联、员工和用户的互联、工厂和用户的互联。

我们正在做的工业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实际上和全世界其他所有企业的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这是很大的挑战, 也是很好的机遇。

互联网时代, 一定是非线性管理, 让每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就像德鲁克说的, 21世纪就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的CEO。过去我们到国外去, 我们是请教人, 中国企业过去没有自己的管理理论, 而现在我们有了。2015年哈佛商学院把海尔做成一个案例, 题目就是“海尔与用户零距离”, 成为哈佛商学院里面最受师生欢迎的案例之一, 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在互联网时代开创一个管理的新领域, 引领新潮流。当然问题还很多, 困难还很多, 我们相信可以通过逐步试错来解决。就像古代一位哲人所说的, 只要找对了路, 就不怕路远。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智能互联汽车有五大核心元素

汽车工业正进入智能时代, 进入企业与互联网融合的一个新的阶段, 汽车正在通过智能互联和智能驾驶技术, 要解放人的手脚, 能够理解人的言行。车联网、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是智能互联汽车的三大技术, 未来汽车的产品形态也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工业制造4.0和个性化定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基于对未来互联趋势和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 吉利控股集团以沃尔沃汽车公司作为一个龙头, 制定了全面的智能互联战略, 技术路线和产品规划, 紧紧把握电气化、轻量化和智能化等核心技术的研发, 力争把吉利控股集团打造成全球前十大汽车工业集团。

我认为智能互联汽车必须具备五大核心元素, 第一是家庭体验;第二是智能驾驶、智能安全;第三是人机交互;第四是万物互联;第五是智能驾驶。

车联网不仅仅是车与移动设备, 比方说手机的连接, 更重要是车与车、与基础设施的连接。智能互联汽车绝不是把手机功能集成到汽车上。

在自动驾驶技术, 理念和实践方面, 沃尔沃全面领先行业, 十年前就成立了全球首个自动驾驶汽车研究小组。2015年12月2号沃尔沃公布了最新科技进展, 在全新的S90轿车上面已经实现了时速130公里之内都能实现自动驾驶, 把全球汽车智能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智能互联是中国政府和汽车产业界面临的一次新的历史机遇, 在政府主导、标准制定、产业立法、产学研结合、城市规划等应提前准备。

智能互联 篇2

工业云发展是培育工业大数据产业生态和带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重要基础,是未来先进制造业发展中实现工业经济互联和智能制造的信息中枢。

云计算是推动信息技术能力实现按需供给、促进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充分利用的全新业态,是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变革和必然趋势。随着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 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和《中国制造2025》的印发,云计算在工业领域的落地发展成为“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点工作之一,工业云成为信息企业和工业企业共同关注的热点。

工业云发展是培育工业大数据产业生态和带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重要基础,是未来先进制造业发展中实现工业互联和智能制造的信息中枢。本文试图对工业云的功能特点、应用场景、发展现状和问题做一梳理,并分析提出下一步促进工业云发展的着力点。

工业云的功能特征和应用场景

云计算概念起源于消费互联网领域。3月,亚马逊推出弹性计算云服务(Elastic Compute Cloud,EC2),8月份,谷歌在搜索引擎大会上正式提出云计算概念。“云”既是对互联网公司所采用的计算架构的描述,也是对其商业模式的形容。在计算架构上,基础设施利用网络和虚拟化技术池化后可实现动态弹性扩展,其上运行的软件服务可以集中部署和维护,并实现对基础设施的透明访问;在商业模式上,面向公众开放服务,支持用户按需租用,并可自助完成业务部署。可见,云计算的功能与互联网公司对于计算设施的应用需求是完全匹配的,特别是能够根据系统信息数据处理压力的起伏,以远较传统的服务器、小型机、大型机等IT基础设施更为灵活的配置方式,以更低成本实现计算资源的动态调度。

工业云的功能特征基本继承了云计算的通用功能。但对于工业领域的IT应用而言,不用应用场景的软件服务对计算设施的要求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计算处理资源密集型应用,即软件服务对CPU和GPU的计算处理能力有较高要求;二是存储资源密集型应用,及软件服务对数据存储系统的容量和处理速度有较高要求。上述两类应用决定了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按功能特征区分的两种工业云。

一是以公共超算中心或企业私有计算中心为依托的计算型工业云,其上通常可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等对数学建模、求解分析、三维图像处理等处理能力有较高要求的软件服务。计算型工业云的应用场景一般对应于工业领域的研发设计环节,特别是企业从事大型研发项目,有多个子系统研发工作同时推进,并都需要IT资源支持的时候,使用工业云可根据各项目团队的动态进度和需求,灵活调度企业IT资源,实现研发资源的最大化配置。计算型工业云一旦在企业部署应用,就会自然从IT资源配置调度平台,加速演变为产品研发不同工序间的协同合作平台,继而成为企业管理层统筹企业全局研发活动的集中管控平台。如商飞公司已经部署的全球协同研发云平台,已经成为能够集中管理供应链上跨地域的合作伙伴的各类研发活动的调度中心,全部设计、测试数据在平台上可实现高速交换和共享,促使在研产品的成熟周期大大缩短,综合研发成本成倍降低。

二是以公有或私有数据中心为依托的存储型工业云,其上通常可提供企业资源管理(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财务管理等对大规模结构化数据的访问和处理性能有较高要求的软件服务。存储型工业云的用户非常广泛,特别是可提供软件租用服务的工业云,能够允许企业以低成本使用ERP、SCM、CRM等原本实施成本高昂的软件服务,尤其受到中小企业用户的欢迎。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特别是电子商务和网络支付工具爆发式增长以来,大量中小企业主从移动端“触网”,他们所接入的正是已经演变成为电子商务平台的存储型工业云。在云平台的支持下,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实现企业的人员管理、订单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工作,并可以与交易合作伙伴在线结算。如创捷通公司在深圳运营的供应链管理云平台,可以帮助智能手机投资人在线与全球范围内的手机设计公司、零部件供应商、组装代工厂等有关上下游企业建立业务合作,并提供电子结算、供应链金融、跨境报关/报税等增值服务。

最近半年以来,随着部分工业互联网应用开始落地,相应出现了集成处理各类工业传感器回传数据的云平台,就其目前的应用形态而言,应仍属于存储密集型工业云一类。

工业云是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的

制高点

较早完成工业化进程的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的发展重点聚焦于软件能力的提升。不仅是IBM、SAP等信息技术公司在积极发展通用软件技术,波音、空客、GE等工业企业也在不断利用软件将工业知识和技术进行固化,提升软件能力。如前所述,工业云平台是工业企业集中固化、管理、迭代更新技术知识的理想软件工具。从代码行数看,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已经超过微软成为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而GE推出Predix工业云平台后,也宣称出五年后要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

1月的CES消费电子展上,全球最大的白电制造商惠而浦公司宣布将与IBM合作推出搭载人工智能系统“沃森”的家电产品(沃森的核心系统是运营在云端的大型人工智能知识系统),提出下一代家电将能够和用户交流并自主学习。西门子也于底宣布将增加研发投入3亿欧元搭建跨业务新数字化云端服务平台Sinalytics,能对机器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整合、保密传输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和反馈提升对燃气轮机、风力发电机、列车、楼宇和医疗成像系统的监控和优化能力。可见,全球工业和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企业已在工业云领域加紧布局,抢占未来先进制造业软件平台和产业生态的制高点。

我国工业云发展初有成效

我国高度重视工业云发展,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 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把“大力发展企业经营管理、研发设计等在线应用服务,降低企业信息化门槛和创新成本,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创业活动”作为主要任务明确提出,《中国制造2025》也把“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作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支撑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举措。

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了北京等16个省市作为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探索创新信息化和工业转型的新模式,在试点省市和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联盟也联合地方工信主管部门,在惠州仲恺高新区、青岛8个工业园区、昆山模具产业集群三个重点产业园区,分别推动广州中望、北京数码大方、苏州浩辰牵头建设了工业领域国产CAD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正版CAD软件在中小企业的应用与发展,支撑企业研发水平的提高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从已开展的服务业务类型来看,我国工业云已涵盖上文提到的全部两种功能类型。如国家超算中心所在的天津、济南等地,以及地方投资建设有超算中心的上海、北京等城市,均已依托本地超算中心的计算资源优势,以软件计算租用服务和工程分析咨询服务等方式,为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石油勘探等重点领域的工业企业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工程、辅助制造等云服务。

江苏、河南、宁夏、重庆、内蒙古、贵州等地则以电信运营商或信息技术企业为主体,搭建了面向服装行业、食品行业、电子行业等领域大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设计协同平台和商务协同平台,既降低了企业信息化的门槛,也为配套企业拓展了产品销路,降低了龙头骨干企业的采购成本。各地区工业云运营主体机构还举办了组织培训、设计大赛等多种宣传推广活动,提高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工业企业对工业云的认识水平,激发了企业应用工业云的积极性。如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联盟和数码大方联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3D工业设计创新大赛,吸引了数万人参加,在工业云应用推广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随着工业云应用的逐步推开,云计算能够培育产业新型业态的功能也在工业领域逐步显现,不仅催生出工业软件服务的新业态,还带动工业企业创新形成了一批服务化转型的新模式。

一是催生出工业大数据应用生态。工业云在企业的落地应用,为工业企业打通信息化建设中遗留的信息孤岛提供了新手段。云平台在数据集成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推进建设和应用工业云平台,就是推进企业统一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虽有重重阻碍,但平台一旦建立,即可极大加速工业企业数据的积累,一些面向行业应用的大型工业云平台还能加速行业共性数据的积累,这为工业大数据的进一步发展和成套解决方案的成熟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池和测试床。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海尔等企业已经初步建成的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已经可以通过对产品实时工况监控数据的分析挖掘,优化产品的维护保养计划并反哺新品研发。

在这些工业云平台上,产品制造商、维护服务商、产品最终用户、平台运营商等各取所需、合作共赢,形成了以数据和服务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随着示范作用的发挥,平台会吸引更多应用服务商和用户加入其中,新的服务商从数据中能够挖掘创造出更多价值,而用户的加入使得数据规模成倍增长,平台在不断的自我成长过程中,成为工业大数据创新创业的重要孵化器。

二是带动工业企业加快服务化转型。工业云在工业企业成功落地应用后,数据在云平台上的快速流动使得企业对市场、研发、生产等业务和资源的全局控制能力大大提升,企业决策和执行变得更加准确和敏捷,市场地位存在既有优势的企业甚至可以借助工业云,增强对社会化资源的掌控和影响力,催生出更多有趣的商业模式。如海尔通过出售带有智能APP交互功能的烤箱产品(后台是云平台支撑),在原有的商品售卖盈利模式之外,开拓出烘焙社交、烘焙菜谱和食材电商等新商业模式。

青岛红领利用云平台打通零售端、工厂和供应链,发展出平民百姓可定制服装的新模式,使得服装定制不再是少数高端人群独享。三一重工自身实现了工业互联网应用后成立了子公司三一智能,向其他制造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集成和咨询服务,从制造业拓展业务进入信息服务业领域。设计软件企业数码大方则与数控家具生产设备厂商铭龙科技合作推出可在手机上定制板式家具的移动APP“智慧工匠”,后台利用云平台接受订单并生成可执行的加工文件后传送至专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加工,由此实现用户定制化需求和家具工厂的对接,两家分别来自软件和装备制造领域的企业,合作拓展出撮合提供定制家具的新服务模式,将来还可能踏入更多行业。

我国发展工业云亟须突破

三大瓶颈

一是需求侧,工业企业对工业云的`理解和认识水平还是相对不足。前期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目前多数也尚未全盘谋划形成适合云端集成的业务流程,部门、企业、行业之间的数据壁垒普遍存在。如某集团装备集中管控云平台建设初期,曾遇到不同部门业务流程、平台架构、数据格式不统一,无法集成的问题,项目被迫暂停,集团统一制定并强力推行数据标准一年后才又重新启动云平台项目。前期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企业,则一直以来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和应用水平瓶颈未能突破,对待工业云这一新鲜事物的关注度不高,特别是在当前制造业整体发展形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企业对工业云等信息化领域的新进展无心跟进。

二是供给侧,目前的工业云平台还是以软件企业或者电信运营商为运营主体,商业模式还是延续传统思路,以有偿提供工业软件和计算服务为主,所提供服务也以通用功能为多,具体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工业过程联系不密切,不能满足不同行业对工业云的差异化需求,对工业企业的吸引力不足,服务和商业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同时技术服务能力也有待提升,工业云系统在可用性、稳定性、安全性方面要求较高,我国自主产品还不能覆盖全部需求。如在仿真分析、高精度现场数据采集和实时处理等环节,关键技术产品还依赖进口,国外产品标准主导我国事实标准。部分工业企业自建的研发队伍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软件及其平台技术产品的开发经验和投入较少,定制化服务能力更显不足。

三是发展环境仍有优化提升的空间。我国在保护企业数字资产安全方面存在立法空白,企业对信息服务市场的诚信程度顾虑重重,担心敏感数据泄露,有关部门针对保护数据安全的立法建设亟待加强。另外,工业云发挥数据集成和流动促进的作用需要统一标准体系的支撑,包括各软件之间标准化的系统数据接口,以及围绕产业链建立跨行业的数据标准结构,我国目前行业间普遍存在的数据壁垒亟待破除,有关标准体系建设亟待完善。

促进工业云发展的着力点

一是加快研究部署工业云发展的顶层设计。按照标准先行、技术突破和市场拓展的思路,首先开展技术标准体系和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抓住在中国市场制定竞争新规则的机会;其次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工业云发展,打破西方主导格局,形成中国自主的核心工业信息技术体系;最后瞄准我国用户的需求与本土环境特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云服务,实现规模化市场应用。

二是利用财税政策加大应用示范力度,继续深化各地工业云平台的试点工作,设立工业云发展专项资金,推动软件企业和工业企业协同发展,支持大型信息技术企业或制造企业牵头开展面向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工业云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结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推动工业云应用推广,要求贯标企业在研发设计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强调协同和共享,在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建设过程中突出传感数据集成和工艺知识集成,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重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数据反馈和数据驱动。

三是优化完善环境,支持引导软件企业、互联网企业和工业企业联合制定工业云服务标准体系,解决不同工业软件之间的集成适配问题,在航空、电力、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工业云应用规范和数据统一结构标准的验证和推广。加快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支持建立第三方信息安全评估与监测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工业云的信息安全检查、监管和测评,明确主体责任,规范工业云服务商与用户的责权利关系。

智能标牌芯,零售也互联 篇3

数字标牌(Digital Signage)是一个大屏幕多媒体终端显示设备,用于特定的场所如大型商场、超市、酒店大堂、饭店、影院及其他人流汇聚的公共场所,和特定的时间段对特定的人群发布商业、财经和娱乐等信息。零售行业是数字标牌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英特尔认为,数字标牌未来将朝着更加智能、互动的方向发展。第一,数字标牌设备之间以及数字标牌与其他终端设备之间将实现互联,这意味着所有在云端的内容都可以根据终端所搜集的用户反馈信息,进行更加富有针对性的推送;第二,数字标牌将具备强大的用户感知能力,这将确保广告投放和信息分享变得更加精确。第三,数字标牌的互动性将显著增强,尤其是它与包括手机在内移动终端的结合,将促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受益于该项技术。第四,数字标牌的安全性将显著增强,品牌厂商与终端用户的信息安全将得到有效保证。第五,数字标牌设备的可管理性将大幅提升,设备管理、维护和升级的成本将大幅降低。

—苏锋

智能互联 篇4

秉承“实现万物互联”宗旨的SMARTRAC在杜塞尔多夫举办的欧洲店铺产业展(EuroShop)上推出了实现这一宗旨的创意理念。朝着这一目标,SMARTRAC发起了向“智能宇宙”的演变,所谓的智能宇宙包括物联网、全面的机器到机器和机器到物体通信,以及丰富的云服务。

为推动这一演变,SMARTRAC已经建立了一个名为“智能宇宙”(SMART COSMOS)的平台,系统集成商、应用开发商,当然还有RFID和NFC技术的使用者都可以参与进来并从中获益。通过添加安全链接、标签识别证书和辅助数据,并将这些作为其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客户可以将基于云的标签证书与相关财产或公司资产描述联系起来,实现物体与数字世界相连。根据这一数字标准,客户和开发者社区将能获得大量可以用于商品鉴定、验证、识别和追踪的签字应用。营销人员将可以使用“智能宇宙”平台将产品和客户联系起来,打造并提供真正个性化的独特消费体验。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RFID标签制造商,SMARTRAC每年向该平台添加超过15亿个数据集,该平台将成为一项开放性标准和全球最大的物体ID资料库。为了帮助最终用户采用RFID,为了向业界合作伙伴提供选择不同标签供应商的机会,该公司还邀请了其他的RFID公司和市场合作伙伴加入“智能宇宙”平台。为确保标签同时也遵守当前的IP规定,该公司还将建立一套安全证书程序。

SMARTRAC客户还能够将他们的数据连接至他们自己的IT和ERP系统以及第三方应用。SMARTRAC本身也将提供数量不断增加的应用,将首先从授权遵规验证应用(例如“Round Rock Scheme”)和标签电子元件验证应用(作为一种防伪/ 防克隆措施)开始。

SMARTRAC首席执行官Clemens Joos表示:“SMAR- TRAC再次带头推动RFID和NFC生态系统建设。凭借智能宇宙平台,我们将为实现万物与数字世界相连提供支持, 让商业合作伙伴、客户和消费者享受这一数字签名的便利,从而实现不仅仅是IP地址的互联。这将为真正实现物联网提供巨大的推动力量。”

关于SMARTRAC院

智能互联 篇5

1.1有色金属互联网自动化控制体系集中化监管分析

智能化有色金属行业内互联网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大多运用集中化监管系统,集中化监管模式能够确保整个自动化控制体系对各个子程序和体系的有效控制,同时,该系统较传统监管系统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便于前期的安装和后期的维护调节[3]。针对有色金属种类繁多、工厂分散的问题,进行有色金属互联网自动化控制体系集中化监管分析。通过集中化监管系统,有色金属工业互联网的自动化控制能够将不同种类或不同地区的有色金属工业集中起来进行分析处理,这样不仅能够大大减轻逐个逐区分析的负担,更能显著提高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随着有色金属冶炼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控制系统要处理的数据必将大幅增加,相应的对自动化集中监管系统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考虑到可能今后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还在原有的集中化监管系统中加装了智能分析软件和数据自清洁模块。智能分析系统能够基于有色金属现状进行分析,筛选出有效信息并将垃圾信息归入数据垃圾箱中,再通过数据自清洁模块进行对垃圾信息的定期清理,确保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行[4]。

1.2有色金属互联网自动化控制体系远程控制分析

智能有色金属工业互联网要实现自动化控制,关键步骤是实现远程控制。本文基于有色金属互联网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采用了红外图像远程控制系统。红外成像远程控制借助安装的红外感应器,对有色金属工厂实时状况进行图像传递,通过远程控制台对现场的设备进行操作控制,达到远程检查控制的效果,同时也能保证设备与机器的稳定运行和正常工作。红外成像控制系统较传统的电信号控制系统,具有较少的电路设计、安装费用低、灵活性高和反应速度快等特点,从而能够极大地改善当前有色金属互联网不够及时、快速反馈信息的缺点[5]。

1.3有色金属互联网自动化控制体系场监管模式分析

有色金属互联网自动化控制体系场监管模式中,现场监管模式是最终确保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正常运作的保障。通常一个自动化控制命令的完成,最终都以现场监管系统的运转作为结束指令。基于有色金属工业互联网的现状,本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选用了多种的现场监管模式进行综合监管,确保在多种情况下都能对现场状况进行有效控制。我们采用了现场总线监管模式、单因素监管模式、突发状况监管模式以及隔离设备和端子柜设备组件的综合运用,实现不同模式的监管效果,达到有色金属互联网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

2自动化控制体系的实际应用模拟

为了检验本文建立的基于智能化有色金属工业互联网的自动化控制体系能够进行有效地运转操作,我们对中国铝业某家大型电解铝业生产企业的`互联网进行自动化控制的实际应用分析。

2.1实际应用模拟的操作流程

我们对该公司的实际数据进行了采集,并在仿真模拟软件SIMNWORKS上进行了自动化控制体系的过程模拟。模拟的项目主要包括:监管系统的反应时间、自动化流程的占比、自动化控制反馈时间、自动化控制耗能和应急情况下的自动控制等。

2.2实际应用模拟的结果分析

通过在SIMNWORKS软件上的模拟,我们得到的数据结果及工厂实际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分析得到的自动化控制体系模拟结果和实际情况下的普通控制体系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本文建立的基于智能技术的有色金属工业互联网的自动化控制体系能够大大减少整个系统的反应时间,使得整个自动化控制过程能够快速反馈现场信息并发出正确指令;同时,自动化控制体系反馈时间大幅度减少,能够减少控制系统的能耗,实现短时间大量数据的运算,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应用本文建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有效预防紧急情况,并能够及时对紧急情况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3结语

通过对本文建立的基于有色金属工业互联网的自动化控制体系的构建,改善了传统控制体系反应慢、能耗高、误差大的缺点。同时,对电解铝生产控制系统的模拟实验,分析对比实际数据,我们得到以下的结论。(1)本文建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符合实际生产建设需求,模拟结果符合预期要求,并且建立的系统具有高精度、反应时间短、精确度高等优点。(2)相比于实际的非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有色金属互联网自动控制系统能够缩短反应时间,降低能耗和失误率从而达到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目的。(3)对紧急情况具有良好的反应能力,实现了紧急状况预警和智能处理的功能,能有效降低损失和风险。

参考文献:

[1]甘旭.基于CAN总线下工程机械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分析[J].电子测试,2018,No.389(8):62-63.

[2]李精,朱群峰.探析非结构环境下机械臂各关节自动控制系统设计[J].南方农机,2018(7):173-173.

[3]吴宝忠,任振辉,王娟.基于手机APP的温室大棚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设计[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8,39(4).

[4]马润.对PLC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问题与其设计方案的探究[J].中国高新区,2018(2):34.

[5]周炜明,许娜.智能式香梨分级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基于工业4.0[J].农机化研究,2019(4).

“互联网+”,让运动更智能 篇6

在智能装备出现以前,心率表、计步器是比较成熟的运动辅助工具。互联网与运动结合,不光具备了传统装备的运动监测功能,还整合了各项健康数据,力争成为你的健康管家。

智能手环

智能手环是穿戴智能运动产品中成员最多的家族。

智能手环一般采用天然无毒的橡胶做主体,内置电池、传感器、蓝牙芯片。佩戴手环,可以自动追踪用户每天运动的步数、燃烧的卡路里等数据,并通过蓝牙自动传输到对应的手机应用程序上。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帮助用户寻找最适当的健康生活方式。

现在,智能运动手环的设计风格越来越百搭,价格也越来越亲民,智能手环的家族成员正在不停壮大。智能手环+手机程序的组合,功能也越来越强大。有的可以自动监测快走、跑步、骑行、登山、游泳等不同运动类型;有的可以制定每日运动消耗热量和饮食摄入热量目标,实时显示目标的达成率;有的可以监测睡眠质量,并提供振动唤醒闹钟等,已然可以担任你的私人运动健康顾问的角色。

受关注的品牌有:Jawbone,Fitbit,Misfit,咕咚、小米等。

智能体质分析仪

一般的电子称可以测出体重,而智能体质分析仪可以全方位监测身体健康数据。

只需要光脚站上智能体质分析仪,它就可以将你的体重、体脂、基础代谢率、水分、骨量、蛋白质、内脏脂肪指数、BMI(身体质量指数)等体质健康数据,通过蓝牙传送到你的手机上。分析仪大多采用生物电阻抗方法检测体脂。其表面有ITO导电膜或者合金导电面板,人光脚踩上去之后,微弱生物电会在人体内循环,形成闭环电极。因为脂肪不导电,运用微电流通过身体的阻值,配合体重值,就可以测出人体的脂肪含量。

受关注的品牌有:Withings,PICOOC,RyFit,麦开等。

智能自行车

对于已经有了自行车的你,再买一辆全新的智能自行车也许不太现实,但在自行车上安装一款智能模块,就可以让你的自行车升级成为智能自行车。

这款名为COBI的智能模块,由安装在车把手杆中间位置上的中心设备COBI Hub和将手机固定在车上的COBI Mount Case,安装在左右把手上的按钮控制设备,及车座后下方的尾灯组成。升级之后,你的自行车就有了一个自带电池的高亮度LED前灯,刹车和转向时会自动亮起的尾灯,增加了骑行的安全性。

安装了COBI应用的手机放在Mount Case上,仿佛汽车的仪表盘。这个“仪表盘”内置的智能导航系统可以为用户指定骑行路径,实时导航,同时还会显示骑行时速、距离、卡路里消耗等信息,让COBI成为你骑行时的智能健康管家。

你的私人教练

有了健康管家还不够?再来一个私人教练吧!有一些智能产品已经不满足于提供运动监控数据了,还提供训练指导、制订训练计划,力争成为用户的私人教练。除了下面介绍的智能足球、篮球相关产品,其他常见的运动项目里,也有类似的智能产品,如酷浪小羽智能羽毛球伴侣、Zepp棒球网球高尔夫球传感器等。

智能篮球

94Fifty开发的智能篮球,外观与普通篮球没什么区别,内置9个感应器,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实时处理并整理出使用者投球的速度、力量、角度、出手时间、球的自传速率、投篮命中率等数据,同时利用蓝牙把这些数据传输至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会进行数据读取和测评,让用户了解自己的优劣势,还可以根据应用程序提供的锻炼、快速训练、竞赛和挑战模式和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提高自己的训练质量和效率,完善自己的技能。

智能内衣

不要以为只有业余的运动者需要智能装备的辅助,职业运动员的智能装备更专业呢!

还记得2013年巴黎圣日耳曼与皇家马德里热身赛后,伊布脱掉球衣露出的胸衣吗?那其实是GPSports开发的一套高科技内衣。内衣背部放置了一个小的GPS数据接收器,正面配置了多轴加速计、陀螺仪和一条心率带,可以实时监控球员的身体状态,搜集运动员的心率、血压,以及在场上的位置和跑动距离等数据。

这些数据发送到运动场边的计算机里,可供教练进行实时分析和对比。这套内衣能精确地检测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有助于量化运动员的状态,帮助教练根据运动员的表现排兵布阵,对提高球队的整体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很多豪门足球俱乐部都在用呢!

智能足球

Adidas开发的miCoach smart ball智能足球,通过内置的传感器组和磁力计仪,记录足球的移动距离、运动速度、转速、受力位置、受力产生的变形程度和飞行轨迹等数据,再搭配应用程序的专业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帮助使用者了解自己的足球技术水平。

应用程序中还有一系列训练资源和训练教程,可以设置如提升力量、准确性等训练目标,或者开启类似FIFA的游戏踢出相应速度和角度的进阶模式,这有助于使用者提升传球、射门、抢断等足球技巧。这个智能足球内置锂电池,需要通过专属的无线电支架充电。

你的炫酷伙伴

有了健康管家、私人教练,再来一个炫酷伙伴,可以让你的运动更具时代感呢!

智能手表

Apple Watch(苹果手表)的发布,掀起了智能手表的热潮。“运动与健康”功能也是Apple Watch的主要卖点之一。

通过内置的传感器和健身APP,Apple Watch可以对你的日常活动进行全面跟踪,设定运动目标,提供锻炼数据,帮助你取得更好的成绩,营造一种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为健康加分的感觉。是不是感觉跟智能手环还挺像呢?智能手环表示压力很大。

受关注的品牌有:苹果、三星、摩托罗拉、索尼、华为等。

运动相机

热爱拍照的你,是否曾为冲浪、滑雪、潜水、攀岩时不方便留下影像记录而遗憾呢?那你就需要一个炫酷的运动相机了。

以GoPro相机为例,它的机身被密封在防水外壳之中,正面固定有超广角镜头,相机的对焦和曝光都可以自动调节,其他的设置可以通过与相机连接的移动设备来进行。通过支架把它安装在比如头盔、自行车把手、滑板上,按下开始/停止键,相机就能开始工作,为你捕捉到第一人称视角的镜头。也就是说,如果超人带上GoPro,就可以分享他飞起来时看到的景象呢,难怪有人也将GoPro称为运动自拍神器!再用四轴飞行器给GoPro加上“翅膀”,它还可以成为一个小型航拍器呢。

受关注的品牌有:GoPro,Contour,Drift和Lily Camera等。

运动耳机

耳机对听力的损伤一直存在争议,专家建议经常带耳机听音乐的人掌握一个“60-60原则”,即耳机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爱好在运动时听音乐的你,可以用得上一副智能耳机。对于运动耳机来说,舒适的佩戴感和防汗功能是基础配置。Jabra Sport Pulse Wireless(捷波朗搏驰无线耳机)通过内置加速和光速感应器,集成了心率监测功能,达到测量用户的心率、氧耗,监测运动速度、距离等情况的效果,与应用程序搭配使用,实现运动耳机+蓝牙耳机+心率监测器+运动手环的功效。有的运动耳机还具备超强防水功能,即使去游泳也可以佩戴呢。

受关注的品牌有:Jabra,BRAGI,Iriver,BioSport等。

这些智能可穿戴运动设备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追踪日常锻炼、看待运动健康的方式,对让人们过上更健康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正如咕咚CEO申波先生接受我们邮件采访时提到的那样,可穿戴设备正在经历高速发展期,逐渐从青涩走向成熟,未来十年内,更方便的佩戴形式、更先进的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会让智能可穿戴设备从更多方面渗入到人类生活中去。

互联网+与建筑智能化 篇7

20世纪80年代, 美国人建造出世界第一栋智能大厦, 建筑智能化产业从此诞生。这座大厦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特市, 配有语言通信、文字处理、电子邮件、市场行情信息、科学计算和情报资料检索等服务, 实现自动化综合管理, 大楼内的空调、电梯、供水、防盗、防火及供配电系统等都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有效控制。此后, 日本、西欧、东欧纷纷开始研究、设计、建设、发展智能建筑。建筑智能化的诞生成为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智能建筑的诞生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让一个没有任何生命特征的物体有了思维, 变得智能, 让一群孤立的物体建立起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 “计算机+建筑=智能建筑”。

从第一栋智能建筑诞生至今的30余年中, 建筑智能化发展突飞猛进。5A写字楼、6E办公区、绿色大厦、平安社区等, 都将建筑 (群) 描绘出一副高大上的宜居蓝图。然而事实上, 智能建筑发展到今天仍然有很多问题。

(1) 建筑的智能仅限于本建筑, 在智慧社区、智慧城市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今天, 智能建筑无法与上级管理平台对接。

(2) 智能建筑内的子系统间缺乏智能联动, 智能程度不足, 即使有IBMS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联动设计不足, 难以满足新问题的应对。

(3) 智能建筑的各系统设备落后, 很多智能化系统仅是摆设。例如安防系统、很多场所的监控系统, 完全不能满足系统建设的期望。所依赖的视频和红外等技术, 很容易被绕过。人们对安防的依赖更多的是对人的依赖, 而不是设备, 智能设备形同虚设。

(4) 新技术日新月异, 以往的智能建筑不再智能, 系统与设备的软硬升级无人甚至无法去做;即使是新建筑, 设计方案仍然是老教条, 尤其是面向行业的设计, 缺乏创新性技术整合。

(5) 相关规范不完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50314-2006) 正式版已发布10年, 仍没有新的正式版本出炉。

在新常态、新形势、新机遇、新发展、新挑战的今天, 建筑智能化产业需要再一次飞跃。

2 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用两个词来形容最为贴切, 即:跨界、融合。

跨界, 一是“互联网”本身已不只是一个网络应用, 它要跨出自身的行业, 挖掘、创新出新的栖身地;二是与互联网对应的新技术, 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 也要在各行各业寻找应用点。融合是跨界的结果, 融合的结果是创新的应用。

互联网+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 而是一个理念, 它面向的不只是一个固定的行业, 而是一次新技术与各个传统产业的整合。互联网+使互联网逐渐跳出一个行业的范畴, 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新引擎。

3 互联网+助力建筑智能化产业发展

在互联网+的时代, 每个行业、企业都要找到自己的“互联网+”, 建筑智能化行业也不例外。建筑智能化正处于急需新飞跃的当口, 而这个飞跃的实质, 正是要将新技术整合到传统的建筑智能化中, 形成新的智能建筑, 称之为感知建筑。图1显示了建筑发展的技术特征。

在智能建筑诞生之前, 建筑只是土木工程。计算机、网络、电话、自动化技术助力土木建筑发展成为智能建筑, 5A成为现代智能建筑的标志和特征, 同时, 智能建筑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 迫切需要新的助力。互联网+融合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 为智能建筑带来新的生机。笔者将公式写为:“互联网+智能建筑=感知建筑”。这里的“感”意味着感觉, 是物联网技术的体现, “知”是传递与识别, 是互联网技术的体现, 感知建筑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技术承载和运转引擎, 为建筑的智能化产业带来创新的契机。

3.1 基于互联网+的分级式统一建筑管控平台

这个平台彻底解决了建筑对外接口互通、对内共享联动的问题。平台架构如图2所示。

统一管控平台分为两级, 上级为总控平台, 下级为分控平台, 总控平台总体协调与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信息共享和资源调度、信令控制, 分控平台承担了向上将数据传输到总控, 接收来自总控的指令和信息;向下双向对接载体内部的各种物联网信息, 完成信息管理、设备管理、应急响应与统一指挥调度在内的多种业务与处理。分级统一管控平台系统可以应用于城市级跨领域的智慧管控, 也可以应用于区域级同领域内不同系统间的管控。

统一管控平台整合了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 完成了建筑间、系统间的互通, 丰富了包括异地终端和移动终端在内的监管控方式, 同时融合了包括IBMS、楼宇自控系统、建筑信息模型 (BIM) 在内的各级管控系统, 使感知建筑成为一个相互关联、完整协同的有机体, 使系统信息高度共享, 资源合理分配, 提高系统效率, 克服以往因各应用系统独立操作、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现象。

3.2 物联网助力感知建筑成为有“感觉”的建筑

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但这个定义没有给出实质性的含义。创建物联网的目的并不是物物相连, 相连只是网络的状态和用于感知的手段。从应用层面出发, 物联网的本质应该是感知、判断和处理。与其他网络不同, 物联网不仅为人类服务, 而且是自觉主动的服务。

物联网推动建筑智能化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智能建筑的数十个子系统均可以使用传感联网技术。如建筑设备监控、红外视频监控、门禁、一卡通、三表远传、智能家居等。

(2) 面向行业的物联网专业设计, 将智能判断成功率大大提升。例如用于安防系统的静脉鉴别、虹膜识别技术, 为金融行业提供了极大安全保障。

(3) 物联网可以基于IP的网络特性帮助建筑智能化系统实现数字化控制。

3.3 互联网+使建筑节能面临新篇章

无论我们生活的环境需要节能减排, 还是从建筑运营维护需要节能减支, 建筑作为人类工作生活最密集的地方, 都需要考虑节能问题。发达国家在智能建筑设计中, 融入绿色设计的理念, 将建筑智能化设计和建筑绿色设计方法结合在一起, 通过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实现绿色建筑节约、环保、生态的全面建设目标。

建筑节能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技术和管理。目前, 物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节能技术中, 出现了诸如空调智能化的技术, 新的技术和理念仍然在百花齐放。管理是实现节能的重要手段, 例如业界知名的PMV算法, 就是一种用于管理的方法。互联网+的引入使管理更加智能、便捷、准确, 通过综合能耗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使用单点多时刻曲线对比, 建立能耗数据报表, 使用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对比, 即可对当前的节能管理措施给出一个评判, 再通过合适的软件工具, 能耗管理解决方案会随之产生。

3.4 互联网+使BIM融合建筑运维成为亮点

目前, BIM主要用于建筑项目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管理, 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占最大份量的运营阶段中, BIM应用的开发非常有限, 主要是BIM数据过于庞大, 真正能在运维阶段使用的只占小部分。这样的状况其实和建模时设定的目标有关, 对以自建自用为目的业主, 一旦使用BIM设计, 在建模时就会考虑到运维阶段的使用, 使BIM的价值可以继续发挥。而其他目的的业主, 使用BIM只是缘于建设难度, 往往不会考虑运维, 并且未来的物管公司是否需要BIM尚且未知。

无论什么目的建筑, 如果BIM能够紧密的耦合在运维阶段, 那么运维的效果和功能会大大提升, 充分体现智能物业的能力。在互联网+的前提下, 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 将BIM与建筑设施管理 (FM) 、集成楼宇管理系统综合应用, 把传统建筑内独立运行及操作的各类设施与设备, 汇集到统一的基于BIM 3D可视化模型的建筑物业及设施管理平台上, 实现统一的设施管理、设备监控、楼宇各系统管控的联动和可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可以将这一运用扩展到异地终端、移动终端, 从而极大提高便利性和功能性。互联网+应用, 使BIM成为大型建筑智能运维的必备数据模型。

4 互联网+在智能建筑应用中的问题

互联网+为建筑智能化产业带来新希望, 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应用问题。

(1) 理念多产品少。目前真正能用于实现高端智能化的产品, 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问题。很多想法仅处于理念阶段, 缺少现实可用的产品。建筑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 没有业主主动想去尝试一些没有案例、没有产业化产品的新理念, 而没有应用又会对产品的产业化带来困境。

(2) 产业标准化和国家导向性政策缺乏。感知建筑需要尝试和支持, 但在国家出台标准和政策之前, 人们仍需靠市场嗅觉引领。

摘要:简要介绍了建筑智能化产业的现状, 分析了互联网+的核心含义, 提出互联网+智能建筑将解决这些问题, 成为感知建筑的观点, 现状描述了感知建筑的技术特征, 以及在分级式管控平台建设、物联网应用、节能方式、BIM运用方面由互联网+所带来的变革, 简述了当前互联网+与智能化产业整合存在的问题。

智能互联 篇8

如果我们认为传统的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发动机和轮胎, 那么具有开放、交互、自主的互联网平台必将为汽车的人性化、软件化与智能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而最重要的是, 这种互联网的产品精深已经影响了消费者, 将重新定义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交互方式和边界。互联网或者说是车联网, 即将和正在改变车主的生活方式。当我们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式来重新审视未来的汽车时, 我们会发现它越来越像是一台可以高速移动的超级智能终端。[2]2015年是智能汽车的元年, 未来即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行业将开始爆发式增长。面对这样一个时代, 需要更加清晰的认识“互联网+”背景下智能互联汽车的发展现状, 尤其是随着全触控车载操作系统、无线充电以及远程遥控停车等技术的扩展, 其智能化服务和数据化媒体服务给人们驾乘带来的更安全、更舒适、更便利、更轻松的感受。该文以从“互联网+汽车”的视角入手, 通过分析该背景下智能互联汽车的发展, 提出了其能够提供的各类数据化媒体服务。

1“互联网+”与智能互联汽车

1.1“互联网+”

互联网正在从比特回归原子, 融合虚拟和现实世界, 步入波澜壮阔的第二波, 互联网又走到了一个重要关口。李克强总理又在2016年“两会”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要求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互联网加传统行业寓意为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互联网+集贸市场”就是“淘宝”;“互联网+百货商场”就是“天猫”;“互联网+出租车”就是“滴滴”、“快的”;“互联网+传统红娘”就是“世纪佳缘”。除了商业领域, 未来还有N多可能:“互联网+汽车”“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媒体”等。“+”其实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 是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与跨界融合, 将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服务、人与场景、人与未来的连接, 形成更为广泛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因此, 可以说“互联网+”是传统行业的动力之源, 其已具备了新基础设施 (云网端) 、新生产要素 (数据资源) 、新分工体系 (大规模社会化协同) 等典型特征。“云”“网”“端”的有效结合又是加快推动新基础设施重要途径。“云”指的是云计算、大数据, 主要基于用户的使用行为和动态数据, 以及车辆状况进行安全评级等;“网”指的是互联网、物联网、服务网, 将人、物和服务完美联系在同一张三维网络中[3] (如图1所示) , 实现行为匹配和数据积累, 因为只有在线化的数据, 才能够实现低成本的共享和传输, 被云设施利用和计算评估;“端”指的是整个使用过程中, 能够提供电子化信息并能够被云系统识别的数据来源, 同时也是服务客户的实体界面或其他形式;包括各种移动智能终端、客户端App等。“互联网+”的新基础设施云网端 (如图2所示) 。

1.2 智能互联汽车

智能汽车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 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4]。2014年以来, 智能汽车领域的标志性事件不断发生:Google公布其全功能无人驾驶原型车;苹果成立秘密研发中心研发“苹果”电动汽车;百度发布车联网解决方案Carlife;沃尔沃、德尔福圆满完成高度自动驾驶测试;乐视也宣布打造超级汽车, 要形成垂直整合生态闭环系统 (平台+内容+终端+应用) 及一云多屏、云端互通的生态架构, 实现汽车、移动、电视、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设备的多屏无缝衔接[5]。

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撬动汽车技术的新一轮革新, 未来通信技术助力汽车联网化, 汽车将从相对封闭的状态形成数据可以流通的新生态系统。在互联网公司抢夺“第四屏”的路上, 车载信息系统承担着“车与车、车与人”以及车内信息处理的重要功能, 是智能汽车互联化、智能化发展的核心 (如图3所示) 。事实上, 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和数据感应器的出现, 使数据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在快速增长据Advanced Television报道, Juniper Research的研究预测, 到2019年,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生成的移动数据流量将接近197 000千兆, 相当于逾100亿蓝光电影的数据量。

2 智能互联汽车的数据化媒体服务

2.1 大数据及其媒体效应概述

在大数据的发展中, 数据是源头和动力, 大数据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范式。大数据可以用四个“V”来解释:大量 (Volume) 、空间 (Vast) 、高速 (Velocity) 、和多样 (Variety) 。与此同时, 笔者还想加入真实性 (Veracity) 、可视化 (Visualization) 和价值 (Value) 的概念, 以更好地解释精心计划过的大数据战略。第1V, 表达的是海量的数据规模;第2V-4V表达的是数据来自广大无边的空间、多样的数据类型、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第5V~7V表达的是大数据的真实和准确很难判断、可视化的重要性以及低价值密度。从数据到知识再到价值和协同挖掘, 最后到对价值的快速决策与服务创新。

大数据如此复杂多样且变化迅速, 使得传统的数据工具已难以扑捉、存储、管理和分析。幸运的是, 人工智能具有强悍的指数级计算能力, 这代表现有的硬件、工具和算法能将包括语音识别、图像识别 (人脸识别等) 、模式识别在内的所有原始信息转换为有价值的数据, 将让封闭系统逐渐开放 (如图4所示) 。大数据技术作用于传媒领域的技术创新所产生的“大数据媒体”, 具有大数据支撑、知识驱动可视化增强、精准化导向和数据化内容等特性[6]。

2.2 基于智能互联汽车的数据媒体服务

展望未来, 汽车将从功能型电子 (传统动力总成控制、车身控制、汽车安全控制等) 逐步发展成信息服务交互型电子 (视听娱乐、移动通信、智能驾驶和汽车安全等) , 未来甚至还将成为集个人电脑、互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等高端技术于一体的“智能移动机器人”[7]。例如, 工业4.0 (2) 概念的提出, 无疑将给汽车市场一个新的“在线化”制造的视角。驾驶者不仅可借助控制器或语音输入指令与车辆对话, 实现空调控制、天窗控制、娱乐控制、舒适调节、导航等功能, 避免视觉注意力分散所造成的危险;还可通过多点触控、体感动作识别等控制车辆的各项功能, 如捏拉缩放、抚屏动作等, 将人力彻底从驾驶中解放出来, 由此带来更加便捷、安全的驾控体验。

智能终端对无线网络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 以及苹果、谷歌、BAT (百度、阿里、腾讯) 等互联网企业的加入, 将加速车载信息系统的普及和更新换代的步伐, 未来还将扩展整个行业的边界 (如图5所示) 。届时, 汽车既是数据采集和感应器, 又是实时信息的发布者, 不同维度数据之间存在天然 (而非人为) 的联系。智能互联汽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进行持续的、友好的“车与车、车与人”的信息交互, 构建车辆互联、多方服务的信息化生态环境, 这必然使得人车互动相关的媒体形态具有更显著的数据化特性。

2.2.1 视听娱乐

近年来, 车载信息系统已从传统的无线电广播、纯音频 (如MP3) 朝集成了综合显示、人机对话、指挥控制等多功能于一体方向发展。其主要特征为:同时进行多种多媒体处理、处理和显示时间的同步性、多画面化和多重显示化。或将出现双屏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一屏主要完成导航、通话和设置等功能, 另一屏主要控制车载音响和车内温度。

系统与互联网连接收看所有视频节目。在具体使用时, 用户只要说“播放 (歌名、演唱者、专辑或类型) ”就能让系统播放指定歌曲、演唱者、列表或专辑的歌, 我们无需再为歌曲分门别类;要切换至电台模式, 用户只需直接说出数字电台名称或相应电台的频率即可;或者通过旋转来改变收音机音量, 在空中点一下手指即可接听电话。由此, 信息娱乐系统的操作效率、便捷性和安全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 还可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智能终端自动同步, 分享兴趣娱乐内容、日程安排与个人出行方案, 家、公司位置, 收藏地点等。

未来, 汽车将是一个可以看视频、听音乐、玩游戏、购物、炒股的娱乐环境。

2.2.2 移动通信

现在, 信息娱乐系统变成了功能复杂的数字内容中枢, 其自带的无线热点 (Wi Fi) 可以汇集各种信息源, 可通过WIFI、蓝牙等方式将用户手机、播放器等设备集成到车载信息终端, 让电容触控屏实时显示手机内容, 并支持同步触控。车主能在电容触控屏上运行手机内的应用程序, 如拨打接听电话、收发短信、音乐播放和视频播放等, 实现智能、便捷的人机交互体验。第一点是可适应性的辅助和互联, 取决于不同的驾驶环境;第二点是基于车车互联和人机交互可信任的数据交换;第三点是用户内容, 比如手机端或者是可携带的设备能够和汽车进行一个互联。

包括:百度导航、音乐、豆瓣FM、航旅纵横、汽车之家等, 可覆盖导航/地图、听音乐/新闻/有声读物、语音交互、出行查询、保养维修服务等各种需求。在与苹果i Phone手机连接后, 可以通过Siri Eyes-Free语音控制功能进行无缝操作。驾驶者只需按下“按下说话”功能键就可寻求Siri的帮助, 和他们使用i Phone手机时开启Siri功能的方法一样。这个系统还应具备自动接通紧急救援电话功能, 为驾驶者的出行增添便利。与此同时, 车辆进入用户自家的停车道或车库, 系统就能支持用户家里的无线网络开始自动下载更新。

未来, 汽车将是一个可以电话通讯、电子商务、社交网络、收发邮件、网站浏览甚至QQ聊天的社交网络环境。

2.2.3 智能驾驶

车联网 (car-to-x communication) 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具体应用, 其通过多样化的信息融合, 可为用户提供完整和全面的智慧出行服务。车联网依赖装在在车辆上的传感设备, 收集车辆和驾乘人员的信息, 通过网络共享实现车、人 (驾驶员、行人) 、车联网平台与城市网络的互联, 从而实现智能、安全驾驶, 以及享受技术+生活服务等。未来, 大多数汽车都会有自动驾驶模式, 运输即服务 (Transportation as a Service, 简称Taa S) 将成为新的服务模式, 城市拥堵将降低10%以上[8]。

根据麦肯锡研究, 自动驾驶至2025年对未来经济带来的潜在影响达到0.2~1.9万亿美元, 未来有望从交通事故中拯救3万~15万人的生命, 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将下降3亿吨。[9]想象一下, 或许只是三五年, 人类出行方式被颠覆:手机上轻轻一按, 系统实时接收交通路况信息, 并据此进行动态导航指引, 通过360度的全方位视野, 利用顶尖的3D摄像机、雷达、激光及超声波传感器中获取的大量数据动态感知车身四周的路况并自动驶出停车位开到身边;在路上, 车子能自动规划路线并根据道路情况自行加速减速, 能帮助车主合理规避拥堵、施工路段, 能自动换道、超车、保持车距, 以最短的时间到达目的地;到达目的地后, 再轻轻一按手机, 车辆自动扫描附近车位并完成自动泊车;与此同时, 智能导航系统可显示路口实景图及三维地标, 并提供路名语音播报, 实现人性、便捷的导航体验。在未来, 汽车将是一个可以地点搜索、出行时间改良、智能行程规划、智能导航的自动驾驶环境。

2.2.4 汽车服务

车辆和维修站将实现信息共享, 这也就是所谓的“互联维修站”:通过车载终端装置和云端数据中心, 维修站能够实施获悉客户车辆的“健康状况”, 包括驾驶数据、部件和系统的工作状态;并且基于车辆行驶数据、过往维修记录和广泛技术专知, 经过智能逻辑运算, 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对车主进行“保养提醒”。维修站拥有客户车辆维修所有必要的数据, 客服人员可将车主所需要的资料, 如维修保养、线路导航、经典推荐等信息推送至智慧触控屏上, 帮助车主了解信息及解决问题;也可通过维修车间内互联化的检测和维修作业, 让车辆维修与保养更加透明与便捷。车内还装备有无线充电设备, 用户将智能移动终端放置在充电板上即可轻松完成对多个设备同时充电。此外, OBD (车载诊断系统, 即OnBoard Diagnostic) 除可以实现用户对车的物理数据 (温度、空气流量、压力、位置、气体浓度、转速、速度、底盘状态等[10]) , 还可以勾勒车主驾驶习惯, 包括推送人体健康数据 (心率、血压、脉搏、速度和气息距离等) , 会实现一些商业价值。

未来, 汽车将是一个可以车况监测、违章查询、车载支付、无线热点网络、人工服务、地点分享的全方位服务环境。

2.2.5 汽车安全

物联网、云计算、快速的数据连接和大数据的智能化处理给未来的汽车后市场带来了全新的想象空间。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 车主可实现安全驾驶 (防打瞌睡系统、车辆防碰撞系统、紧急报警系统等) 、地图导航 (在线地图、实时路况、地点评分、收藏同步、出行群组、实时对讲) 、汽车服务 (油耗监控、车辆检测、行驶路程记录和保养提醒等) 、智能设置 (动力性、灯光、空调、车门等) 、远程控制与管理 (App实现远程监控车辆位置、显示车辆状态、远程控制车辆、锁止/解锁车门等) , 让汽车无缝融入智能生活, 当然这也是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一个终端。

未来, 汽车将是一个可以定位跟踪、驾驶员状况监控、安全评估、增加行程效率和准确度的安全物联环境。

3 结论

“互联网+”时代, 汽车产业面临一场巨大革命。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汽车不但可以自动驾驶, 而且车、人、物、路、位置将实现互联互通, 使人、车、路三者之间达到基本的动态平衡和协同运作。繁忙的都市生活中, 汽车在智能交通的指挥指引下犹如深海中的鱼群有序地穿行;让驾驶者的双脚、双手、双眼甚至大脑得以解放, 在车内可以上网、看电影、处理公务等, 用户体验得以不断升级完善。这些是关于未来智能互联汽车数据化媒体服务的美好设想。

车联网背景下汽车产业的变革, 将为数据化媒体服务带来杀手级用户体验, 带来新战略、新机遇, 是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媒体内容服务在未来所展现出的一项最值得期待的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1]吕怡然.新闻纸:在移动显示屏上落户——电子阅读器读报札记[J].新闻记者, 2010 (12) :68-72.

[2]陈力丹.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媒介融合[J].当代传播, 2014 (6) :1-1.

[3]The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ic initiative INDUSTRIE 4.0[R].April, 2013.

[4]陈丁跃, 等.现代汽车电工电子设计与智能化技术[J].现代制造工程, 2008 (2) :134-137.

[5]超级汽车来了!乐视发布智能汽车系统[OL].[2015-01-21].http://auto.qq.com/a/20150121/011330.htm.

[6]曹三省.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可穿戴数据化媒体服务[J].电视技术, 2014, 38 (22) :21-23.

[7]豆瑞星.智能汽车产业格局“三重奏”[J].互联网周刊, 2010 (18) :38-40.

[8]全球联接指数2015[R].华为, 2015.

[9]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Disruptive technologies:Advances that will transform life, business, and the global economy.May 2013.

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智能电网专家 篇9

7月4日, 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在能源领域,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发展蓝图日渐清晰, 互联网+与电网建设的深度融合, 必将推动智能电网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比如在智能配电阶段, 智能电网要具备可遥感系统不安全状态的能力和网络“自愈”能力, 以防止或减轻潜在的停电;当系统需要做出人为无法实现的快速反应时, 能根据电力公司、消费者和监管人员的要求, 自主地工作。

其实, 早在数年前, 德力西电气便已布局智能化开发, 通过提供具备测量、指示报警、通讯以及控制等功能的产品, 为配电系统的智能化、网络化夯实基础。如2012年推出的CDW9系列就具备数据测量与分析、远程有效控制等性能, 被业界称为面向未来趋势的智能化产品;双电源自动转化系统ATSE产品, 不但实现了电源的诊断、监测、保护和自动转换, 更可达成通讯和远程控制等。此外, 该企业也积极加速电能质量管理, 能效管理等方面硬件和软件的开发, 推动从“端→网络→云”的控升级向前迈进。

针对“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建设及客户潜在需求的升级, 德力西电气业已积极推进新能源、智能家居等应用领域的拓展与开发, 打造互联网+时代下的智能电气专家, 引领行业共同助力国家智能电网发展。

精益求精, 卓越品质助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

新常态下,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加剧, 特别是智慧城市、新能源产业、工业控制等诸领域市场需求不断细分, 对配套产品的标准日趋苛刻, 为低压电气产业带来全新挑战。

智能温控仪移动互联的设计与实现 篇10

关键词:智能,温控,移动互联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 从工业生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温度控制仪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数显温控仪因显示直观清晰、测控稳定可靠在市场上占比例最大。而物联网最近几年飞速发展, 物联网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 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 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智能温控仪无论在生产还是生活中的应用都可作为物联网中的“感知层”。目前的智能温控仪基本具备了温度测量、智能控制基本功能, 增加和互联网的接入即可实现真正意义的物联网系统。本设计中的温控仪以宏晶STC51单片机为核心, 以最简的外围电路实现温度测量、显示、控制功能, 增加具有串行接口的GPRS/CDMA/3G移动互联模块, 通过软件编程即可实现移动网络接入。

1 硬件设计

温度控制仪表由电源供电、单片机最小系统、LED显示及驱动、键盘、AD转换电路、控制输出电路、移动互联模块组成。仪表中实现温度测量、显示、控制的部分类似的文章描述较多本文只做简要介绍。新增移动互联模块的连接作为描述重点。下面简述一下硬件组成。

1.1 温控仪核心部分

单片机选用宏晶科技51内核STC系列单片机, 在本仪表中的应用优势其一是在传统51内核的基础上工作频率增加了12倍, 运行速度更快;其二是其具有2路串行接口 (可扩展至3路) , 这两点优势保证了在原有现场通信功能保持的情况下增加接入高速的移动互联模块。不经外部扩展即可实现所有功能的设计保证了仪表的抗干扰、抗静电性能。AD转换电路使用555定时器组成多些谐振荡器以实现电压到频率的转换。单片机的高速定时器是AD部分的测量分辨率和精度的保证。本设计引入一片模拟开关电路CD4051扩展了AD转换的通道数增加了仪表可接入的温度传感器类型。电源部分由于移动互联模块使用3.7伏供电可以考虑使用双路供电, 本仪表使用低电压单片机及其低电压外围器件方案, 同原先设计电源模式相同仅增加功率输出数即可。

1.2 移动互联接入模块

目前, 市场上移动互联接入模块厂家型号较多GSM模块根据手机运营商不同有GPRS和CDMA两种, 3G模块分移动、联通、电信三种不同制式。通过筛选, 本仪表采用华为公司MG323/MC323GSM模块, 针对不同运营商华为的这两款模块只在AT指令集上有区别, 硬件接口完全相同, 可确保更换运营商时硬件电路不做调整, 只更换模块和软件即可。模块和线路板的连接只有一个50PIN的B2B接口。在温控表的线路板上需要设计一个和模块连接的SIM卡接口, SIM卡座使用抽屉式安装, 不打开仪表外壳即可实现SIM卡更换。GSM天线直接由模块的天线接口引出, 设计只需考虑天线在外壳上的引出位置即可, 特殊情况也可以考虑使用内置天线。除电源供电和SIM卡接口外模块和单片机使用TTL电平的RS-232-C串行接口连接, 在本设计中采用3线异步串行通信方式。模块的电源开关、复位控制直接连接单片机输入输出接口。模块的网络状态指示输出直接连接一颗LED的同时接入单片机接口供单片机判断模块状态。由于本设计中只使用GSM模块的移动互联接入功能所以接口中相关语音通话部分的语音手柄和MIC耳机接口不做连接。

2 软件设计

2.1 控制信号接口

控制信号主要有TERM_ON (开关机控制) RESET (硬件复位) LED_STATUS (网络状态指示) 。TERM_ON管脚用于实现开关机功能, 当TERM_ON管脚拉低>1S后, 即可开机;开机后, 如果再将TERM_ON管脚拉低>1S, 即可关机。RESET管脚用于实现模块的硬件复位, 当模块出现软件死机时, 拉低RESET管脚>10 m S, 模块进行硬件复位, 复位后模块进入开机状态。模块通过LED_STATUS输出脉冲信号来控制用户板上的LED状态指示灯, 显示网络连接状态。此部分编程只是I/O口的输入输出不做详述。

2.2 UART通讯接口

模块提供全双工、8或7位数据位、1~2位停止位、波特率1200BPS~115.2k BPS自适应 (默认115.2k BPS) 的UART异步通讯接口。开机状态LED_STATUS输出周期3S, 高电平0.1秒的电平表示模块注册成功, 可使用AT指令控制模块操作。此时选用默认波特率115200向模块发送“AT”, 模块正常应答“OK”确保连接正常。模块初始化指令还有:

3 结语

通过以上软硬件的设计, 实现了温控仪与远程服务器通讯链路的建立, 服务器和温控仪间可以完整传递数据,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远程服务器可以是一台计算机, 也可以是另一台运行TCP/UDP服务的仪表, 移动互联的接入使我们的智能温控仪成为物联网上的一个节点。应用在工业自动化领域, 新型的温控表可实现传统意义上的DCS集散控制, 温控表完成本地的温度控制, 信息同时上传到信息中心完成整个生产流程的集中优化管理。本设计对原有智能温控仪做了简单改造, 其功能却大大加强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控制过程及商用家用等各个领域,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新程, 付航, 李天璞.物联网关键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2]赵国相.微机测控系统实训教程:调速与控温[M].吉林:吉林音像出版社, 2010.

互联网+绿色智能建筑 篇11

本居住功能需求向满足人的体验需求转变,由此兴起了家居智能化的行业革命。同时由于居住环境不断受到污染,人们对住宅的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论述了在互联网+时代,绿色环保建筑设计理念以及智能化家居控制系统如何在旧建筑的改造中发挥创造性的作用.

互联网+绿色建筑智能化的含义

建筑在漫长的历史中,从来都是被作为一种构筑物,至于里面的使用功能并不经常会被放在第一位先考虑。随着时代的前进,建筑的内在形态逐渐发生变化。所谓智能建筑,通俗地讲,整幢建筑宽带接入互联网,高效的数据传输保障了信息在建筑里的交互,互联网使得人能与整幢建筑进行“交流”,甚至远在国外都能实时管理自己的小屋。严格来说,智能化的是整个建筑生态系统,其中包括建筑工程的智能化,设备智能化,服务智能化。运用以上的智能化技术能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美观的居住办公环境。

绿色智能建筑发展的动力因素

智能化诞生之初就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美好,每一项新技术的背后都有消费的潜力存在。智能化的推进因素包含了人群因素以及市场因素,其中对于年轻一代:1、年轻一代对互联智能化建筑的巨大需求(目前,对大多数年轻人,没有了WIFI跟智能手机他们会感觉生活缺失了什么,智能建筑就像WIFI一样以后能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高速宽带接入是能吸引年轻一代买房的『暗器』。)2、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相对超前,他们中的大多数愿意花费以后的钱提前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智能化建筑对他们来讲就像买了第一部手机一样新奇。

宁波象山庙前杨村旧宅智能化改造案例分析

1.初始建筑:农家小宅

宁波象山庙前杨村改造前原始建筑采用传统结构,布局简单经济,在90年代进行过一次翻新改建。建筑虽然被遗弃但结构保留完好。

2.改造意图:“逃离”城市

互联网时代的大发展让远离城市这个愿望逐渐成为可能,人们在家中就能完成一天的工作。高房价,环境差,交通拥挤等等让居住在城市的青年一代喘不过气。互联网时代的大发展让智能化建筑办公逐渐成为可能,人们在家中就能完成一天的工作。

3.改造方式1:空间“流动”+集成智能化控制

旧宅结构简单改造前房间通行性差,交互性几乎没有,为了追求空间流动性,减少隔阂,在现有建筑的基础上,通过敲掉各个房间的墙体,实现了多功能流动性交通空间,也打破了高度上的隔阂,实现了“空间”上的流动,不仅仅局限于平面。在改造后得到了质的飞跃同时为智能化的加入奠定了基础。旧建筑在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改造实现流通后下一步就是安装智能化控制系统从而使整幢建筑能与SOHO一族进行“交流”,SOHO一族可用手机终端控制整幢建筑包括雨水收集,水温调节、电力控制等一系列功能。

4.改造方式2: 智能化屋顶的引入

除此之外轻量化的屋顶支架,减轻了对原建筑的压力。聚碳酸酯的半透明材料,抗风透光,中间的智能太阳能光伏板减轻了建筑的能源压力;屋顶模块化的设计使得智能剖屋面窗成为可能,使用者可以通过APP或者手动操作开启,将阳光和风引入到室内;建筑还有一套智能雨水收集系统,同样通过APP控制,供水,浇灌;屋顶拥有各个方向的通风的同时还有充足的光照和可调节的温度,同时,屋顶携带的蓄水装置增加了水资源的利用。

5.改造方式3: 青年一代的智能共享理念

整个设计基于“智能改造”的理念,以及如何利用屋顶下的空间,强调上下层的互动关系,将植物融于建筑中,使室外成为室内空间的延续。空间被打造成了一个流动的办公室。青年一代可以在常规的桌子上工作一天,也可以选择在餐厅,甚至上到屋顶上去,去任何一个角落,因为小宅是智能化控制的,这使得工作区域完全的开放和灵活的运用。

结语

建筑智能化在国内起步晚,系统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少实践,现行标准尚且不能全部满足智能化设计的需求,在设计与施工两方对智能化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的时代是一个互联的时代,人们更加注重体验而非需求,环境的污染也同时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如何处理好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建筑学院)

智能互联 篇12

以设计“智能型产品”作为企业重点的美信集成产品公司经历几十年积累之后, 去年将公司的整体策略转向“模拟整合”, 将过去几年公司取得快速成长的产品理念加以提炼, 成为全新的公司未来市场策略的先导。美信中国区总经理董晔炜介绍, 美信目前将从以提供功能器件为主向提供系统方案并最终提供高度集成的模拟产品方向转移, 将高集成度的模拟产品作为美信未来几年增长的主要来源。通过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和针对热点市场应用的模拟整合产品, 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

汽车电子是美信看到的模拟整合市场应用中的重要市场, 其中在电池、信息娱乐系统, 传感器和智能钥匙等应用方面, 美信看到了高集成度方案带给自己的市场机遇。美信中国区应用工程师总监李勇军介绍, 美信用于车载摄像头的全新Ser Des芯片组可以比竞争对手的方案在成本和重量方面降低40%, 而且信号传输无需压缩处理, 确保画质完整。电池管理系统可以使元件数量从原来的50个左右降低到20个以下, 并且可检测70V电压, 优于竞争对手的50V。智能钥匙应用则可以最少数量的线圈实现无盲区钥匙控制, 并且具有3D有源防盗功能。USB作为汽车重要的新兴标配接口, 美信的解决方案可以支持全部的智能手机标准, 并支持充电和数据切换功能, 还能提供高压ESD和VBUS保护。

上一篇:元认知水平下一篇:军队院校网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