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和谐美

2024-09-17

语文教学中的和谐美(通用9篇)

语文教学中的和谐美 篇1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求知路上遇到过数学这一学科,也有一大部分的人对于研究数学望而却步,但其实数学也有它美的一面. 本文对数学美的三大原则,即简单性、和谐性、奇异性中的和谐性来研究,使人们也能发现数学的魅力,将数学的和谐美应用于教育领域,受益于人.

一、数与式的和谐美

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说: “美就是和谐,整个天体是一种和谐,宇宙的和谐是由数组成的,因而构成了整个宇宙的美.”从这句话我们可以读出数是数学的基础,也是宇宙和谐美的基础. 所以对于数的认识是对美的一种初探.

数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结绳计数,人类从结绳计数开始创立的1 + 2 = 3法则在今天仍然沿用,而且会继续沿用下去.数学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因为我们不仅继承了,也将其不断发展了. 计数的不断累加发展成了最为简单的, 用+、-、×、÷连接的式子,数与式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世间的许多事物.

数学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由数与式组合来反映,达到数学中形象性与情感性的和谐统一,数学美与数学美感的合二为一.

毕达哥拉斯生活在希腊的黄金时代,他是古希腊的数学家和哲学家,这个学派当时对整数的关系着了迷,以至于人们戏称他们是“整数”,可见整数与“整数”之间具有的数学和谐美与形象美深深地吸引了他们,开头引用的毕达哥拉斯的话,也充分体现了他对数的痴迷和在数与式中体会到的和谐美的满足感.

下面是哥德巴赫猜想:

(1)每一个偶数n ≥ 6,均可以找到两个奇素数p′,p″,使得n = p′ + p″.

(2)每一个奇数n ≥ 9,均可找到三个奇数p1,p2,p3,使得n = p1+ p2+ p3.

简单的数连接成简单的式子,存在奇妙的规律性,这一猜想实在是太美了,否则也不会使无数数学工作者投来好奇的目光,并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工作.

二、数学与文学的相通之处

著名的数学研究工作者徐利治说过:“凡事物关系的和谐性与简单性就是美,和谐性是美的本质核心”,所以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和谐性的体现. 数学美的和谐性就不单单体现在自身了,也体现在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每个领域都有每个领域的美. 数学有数学的美,文学有文学的美,二者若是结合,不知道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例如很多古诗中就不仅体现了文学气质,也包含了数学美. 李白自称为酒中之仙. “李白斗酒诗万篇”,“诗”与“酒”都与李白结下了不解之缘. 诗成了李白生活中的一部分, 而酒却是李白诗性大发的源泉. 后人有《李白醉酒》的数学诗来描述李白饮酒作诗的豪放情景: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壶中原有酒几斗? ” 说的是李白壶中原有酒,遇店就将壶中的酒加一倍,看到花就作诗饮去壶中酒一斗,这样遇见三次店和花,将壶中的酒喝光了. 了解了题意后, 便不难计算出原来壶中有酒几斗了. 用倒推法,不难算出原来壶中有酒7/8斗. 列算式如下:

三、数学和谐美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发现数学的和谐美其实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带动了人们的审美,我们不只是要欣赏它,也要在享受的过程中发现些什么, 来使得数学发挥它的价值. 虽然数学在其他高端领域应用极广,但本文仅从数学教育角度来讨论数学和谐美的应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用新的数学观来认识数学和用新的数学教育观来指导数学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促进数学素质教育的开展,数学教育观的要求之一是数学教学要和数学的审美结合,使数学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对数学美的鉴赏过程.

数学的和谐美在数学教育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学和谐美激发学习兴趣 ,提 高学生学习数学 、 研究数学的积极性.

2.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和谐美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数学的和谐美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以上观点足以说明数学和谐美的因素无论对于数学教师的“教”,还是对于学生们的“学”,无疑都是极其重要、有意义的. 在数学教学中, 要更多地挖掘出教材中的美学因素,使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活跃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和谐美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词语训练,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初步引导学生感受写作的思路和句子的形式。

3、认识“虎字头”,学会书写“虑”字。

4、通过品词析句感受丹顶鹤的美丽,激发学生对丹顶鹤的喜爱之情。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冬天快要到了,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唱着嘹亮的歌儿从遥远的北方飞来,瞧,它们飞得多高啊!(出示课件)今天我们将继续进入课文,近距离地欣赏这美丽的丹顶鹤。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许多新的词语,你还记得他们吗? 第一组:开列小火车 第二组:小老师领读

3、你能继续转动小脑瓜,选用第二组词语中的一两个来说说丹顶鹤给你的留下的印象吗?

二、教学第二节

1、说得真好,那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丹顶鹤的呢?

2、请小朋友们打开书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看这两句话分别写了它的什么和什么?可以用铅笔圈一圈。

3、交流

※羽毛 出示句子: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色的。点示颜色(你能把描写羽毛的句子完整地读出来吗?)(1)“洁白”是怎样的一种白呀?你能给它换个词吗?

(雪白)是啊,它的羽毛白得纯净,没有一点杂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是洁白的?(云朵、雪花)

(2)瞧,她的脖子却是黑黑的,你觉得就像是系着一个什么啊?(领带,丝带)你看过你爸爸系领带的样子吗?怎么样?(3)指导读好这句话。

※头顶 出示句子: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

(1)仔细看看它的头顶,这个“嵌”是什么意思呢? 我能不能说“顶”? 原来把一个东西填进另一个东西的空隙中,这才叫“嵌”。(2)划出“鲜红鲜红”,问:这里用了两个鲜红,你感受到什么?

像这样表示颜色的词语还有很多,指名说说。

选词填空: 火红火红 金黄金黄 碧绿碧绿 雪白雪白 春天到了,()的迎春花张开了笑脸。奶奶年纪大了,头发()。早晨,太阳升起来,()的。路边的小草()的。

这样的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色彩的美丽。让我们回到课文,把丹顶鹤带给我们的色彩之美读出来。

(3)现在你知道丹顶鹤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了吗?能用上“因为,所以”来回答吗?

生述,师接:她的名字取得多形象呀,丹就是红,顶就是头顶。

4、黑、白、红这三种对比鲜明的颜色使丹顶鹤看起来是那么地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好这一段。(板书:颜色美)

三、教学第三节

过渡::丹顶鹤不仅美丽,它还很逗人喜爱!

(一)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找丹顶鹤惹人喜爱的地方,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多读几遍。交流

★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

1、轻声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丹顶鹤在什么情况下显得十分高雅? 出示句子:丹顶鹤在地上引吭高歌显得很高雅。

丹顶鹤在天上展翅飞翔显得很高雅。理解第一句:什么是引吭高歌啊?找找屏幕上哪一只在引吭高歌啊?(1)是啊,你看,这只丹顶鹤正伸长了脖子,放开了嗓子在大声歌唱呢!这就叫“引吭高歌”。你知道哪个字是脖子的意思?“吭”

(2)读好词语。

3、理解第二句:丹顶鹤除了喜欢在地上引吭高歌外,还喜欢在空中展翅飞翔。

(1)谁想来当一回展翅飞翔的小丹顶鹤?(2)加上动作,读好词语。

(3)出示丹顶鹤与舞蹈演员,小朋友们,美丽的丹顶鹤就像穿着公主裙的美丽芭蕾舞演员,它们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得高贵优雅,这就是:高雅!

4、书本上用了“无论是,还是,都”这几个词语把这两个短句子,两种情况巧妙地放在一句句子中。谁能来读好这个长句?

男女生配合读:女读第一半句,男读第二半句,齐读最后半句。

5、小结板书:姿态美

(二)★它的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

出示:(1)送词语,卡片:体型修长、亭亭玉立。

(2)出示丹顶鹤与舞蹈演员,指导读好句子。

齐读:咱们一起来赞赞它的好身材、好形体(板书:形体美)

(三)其实丹顶鹤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板书:传说美)

出示:因为她的寿命比较长,有50-60年,所以被认为是长寿的象征,传说丹顶鹤是神仙的旅伴,就连我们小朋友喜爱的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的坐骑也是丹顶鹤呢!所以人们又叫它“仙鹤”。

四、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1、小朋友们,你知道美丽的丹顶鹤是从哪里来的吗?(简介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

它们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聪明的小朋友,读了第四自然段就明白了。

2、自读,交流:点示:黄海之滨。根据偏旁解释“滨”。

3、丹顶鹤们在这儿到底生活得怎么样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1)观看视频

(2)出示小图:谁能来说说句子:“丹顶鹤有的......有的……还有的……。它们()啊!”

相机出示:(哺育后代、水中觅食、翩翩起舞、悠闲地散步、引吭高歌、展翅飞翔)

4、是啊,在这个舒服的环境里,他们不用担心被猛兽袭击,不用因为找不到食物而发愁。它们那儿一群在水中觅食,那儿一群在引吭高歌。它们三五一群,和自己的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没有忧愁,没有烦恼。这就是---------“无忧无虑”。(1)指名读准

(2)把它送回句子中,谁想读?(点示:三五成群)

(3)丹顶鹤在这里生活得非常幸福,这里的环境和家乡一样舒适美好,所以怪不得人们要把黄海之滨称为丹顶鹤的第二故乡。

5、课文学完了,你们喜欢这些丹顶鹤吗?是啊,美丽、高雅的丹顶鹤人人都喜欢,可惜的是全世界的野生丹顶鹤只剩下2000余只,其中一千多只生活在我国,并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此,我们都要——

6、让我们怀着这一份欣赏和珍惜一起读好课文。

五、学写生字

1、大家课文学得这么认真,生字肯定也能写好。出示生字:虑

2、这个偏旁在哪儿见过?对,这就是虎子头。(边说边把横钩描红:老虎威风,牙齿尖尖)虎子头。

3、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老虎失去尾巴心情很糟糕)

4、按笔顺描红

5、你觉得写好这个字最主要写好哪一个笔画?

6、伸出你的手,跟老师一起写。(虎子头在上面,脖子和头靠紧点,心字扁扁放中间)

【反思】

其一,本堂课,我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希望通过不同的有个性的评价,使学生能有不同的感受,从而有意识地使他们在低阶段养成自己独立的个性。老师能对你有不同的评价,你也应有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回答,不一样的想法。但是有一处我觉得处理得不好。有一个学生说丹顶鹤的脖子像粘了泥巴,我愣了一下,不知道怎么回答,后来只说不美,课后我想了很久,是否可以说:“呀,看来丹顶鹤和你一样是个调皮的孩子,还喜欢玩泥巴呢!”或者“是呀,你看连泥巴都粘得那么特别,可真是位艺术家!”。因为在给表现好的学生加星时,这个学生不愿意接受,认为自己回答错了问题。可见教师适当的评价对学生有

多重要的影响,真是一丝一毫都不能出错呀。有时我们就是在无形的不准确的评价中使孩子失去了回答问题的渴望与信心。

其二,对“嵌”字的理解还不够透,课中我通过顶书本让学生明白了“嵌”不是“顶”,也联系宝石戒指让孩子了解嵌的意思。但是最后我没有回到课文,回到丹顶鹤的身上,引导学生说这鲜红是如何嵌的。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个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

微探歌声中的和谐美 篇3

幼儿园合唱活动分为轮唱和两个声部的合唱。轮唱是两个声部合唱的准备与基础,是将演唱者分成两部分,两部分间隔一定的小节,一前一后演唱同一旋律,以此帮助幼儿感受两个独立的声部平衡和谐。纵观我园多年来歌唱教学的实践,老师们采用的大都是传统的齐唱和独唱的演唱会形式,很少去思考多种演唱形式的的实践操作以及在促进幼儿素质提高上的功能与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艺术活动应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因此,尽管我们从来没有组织幼儿进行轮唱教学的经验,但还是很想尝试一下,目的是想创设多层次的幼儿自主学习的情景,激发幼儿在能原有熟练齐唱的基础上提高倾听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这次的教学实践尝试活动中,考虑到老师和幼儿都没有接触过两声部合唱的这种教学形式,因此,我们把在杭州观摩的音乐活动《风筝的歌声》带进了课堂,虽然只是借鉴他人的成功案例来组织的教学活动,但对于这方面经验几乎为零的我们来讲,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教师考虑到了教学策略的运用,力图解决教学的难点;从幼儿的反应来看,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本次音乐活动给幼儿带来的变化,虽然活动结束了,但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

结合我园幼儿的原有歌唱水平,在目标设计上做了以下考虑:

轮唱教学不是在进行专门的专业训练,和南方幼儿园相比整体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目标上不提过高的技巧要求,而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其分解成难度递进的几个层次,让幼儿“跳一跳”就能够得到。

1.幼儿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自主探索二声部的进入,初步学会二声部轮唱。

2.借助图谱、指挥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幼儿在轮唱中能注意控制音量,与同伴协调的演唱,保持两声部整体的和谐与美。

3.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专注的学习态度,体验与别人合作演唱的乐趣。

鉴于幼儿没有轮唱经验,教学的重点定位在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幼儿对轮唱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难点则是在幼儿熟练齐唱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感受两声部均衡与和谐,初步两个声部的轮唱方式。

二、教学过程的实践操作

活动的引入是通过复习歌曲《风筝的歌声》,提出歌唱的要求,让幼儿打开“喉咙乐器”,引导他们倾听自己在演唱中的音色、音量,及时调节各器官的协调运作,保持与集体演唱一致,帮助幼儿建立用好听的声音演唱的概念,让幼儿逐步建构正确的歌唱方法,为之后自然进入下一环节的轮唱教学作准备。

学习二声部轮唱。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环节,教师考虑到幼儿第一次接触两声部轮唱这一演唱方式,因此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将幼儿引入到轮唱活动中。

1.从欣赏入手,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美。

两声部轮唱是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集体艺术,在第一环节幼儿熟练齐唱的基础上,这一环节教师邀请了一位老师与自己合作,用二声部轮唱的方式进行第一次范唱,请幼儿谈谈老师这种新唱法和他们刚才的演唱有什么不同。在幼儿畅所欲言的前提下,告诉幼儿这样的演唱方式叫二声部轮唱,让幼儿初步感受二声部轮唱的形式。然后第二次进行范唱,引导幼儿慢慢体会声部间和谐所产生的意境美,并组织他们展开讨论,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美的效果。通过讨论和老师的归纳,幼儿明白了美的来源与合作,因而巧妙地激发了他们参与到学习二声部轮唱活动中的愿望。借助二声部图谱的直观效果,以精当的点拨,启发幼儿将粉红色的二声部歌词图卡摆放到与图谱相对应的位置,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尝试,在探索和交互性指导中,让幼儿真正理解了二声部应该从哪里开始进入轮唱,从而感知了轮唱方法的均衡与和谐。

2.学习轮唱,体验声部间的均衡与和谐。

《风筝的歌声》这一音乐活动采用的是部分轮唱的形式,即前两乐句进行轮唱,后两乐句进行齐唱的演唱方式。与完全轮唱相比需要幼儿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在应该进入的部位准确进入轮唱。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教师对二声部轮唱方式的渗透是按照螺旋上升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加大难度。开始是让幼儿看图谱演唱第一声部,教师演唱第二声部,引导幼儿在听自己演唱的同时注意倾听教师的二声部演唱,然后进行声部互换,幼儿尝试演唱第二声部,全方位感受歌曲。在幼儿基本熟悉第二声部进入的位置之后,教师逐渐提升难度,先从看图谱、看教师的指挥手势进行轮唱,进而过渡到脱离图谱只看指挥的提示准确进入轮唱,经过这样不同形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练习,幼儿有了倾听自己声部与另一声部均衡与和谐的体验,逐步摆脱了两声部间试图压住对方声部的现象,初步培养对歌曲的理解与表现能力,解决了活动的重点、难点,达到了预设的活动目标。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预设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是幼儿直接模仿的对象。因此,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无论是教具的选择还是情境的创设以及语言的渗透,教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从开始把儿童半圆形座椅从中间一分为二的摆放,到通过不同颜色的歌词图卡的图谱展示,将轮唱视觉化、符号化,帮助幼儿直观的感知自己要唱的声部,再到后来用与图谱声部相同颜色的绳子在地面上分别围成的圆圈等,处处都显示了为了更好的帮助幼儿区分声部进行轮唱表演的教学策略,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地位。特别是活动最后教师利用了身边的资源,请幼儿邀请听课老师合作表演二声部轮唱的教学机智,既体现了新课标的人人参与、合作学习,享受音乐带来的独特快乐,又烘托了课堂气氛,把整个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四、教学后的收获与体会

这次借鉴他人成功案例组织的二声部轮唱教学活动,教师根据幼儿直觉行动的思维特点,借助图谱的具体形象,以精当的点拨和老师富有表现力的范唱,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从好奇,到喜欢,到倾听,到参与,幼儿很好地融汇到了合唱的表现中去,调动了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主体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对二声部轮唱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得到了增强。整个练习过程,他们沉醉在自己所创造的均衡与和谐的意境中,不再使用大喊大叫的演唱方式,而是学会用倾听去发现演唱过程中的不和谐部分,不断调整自己,使自己与集体保持一致,唱出最美的歌,发展了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

二声部轮唱在幼儿园只是一种尝试的开始,虽然教学中教师也努力运用一些策略力图解决幼儿轮唱经验不足的一些问题,但从幼儿整体的反应来看,还是不够细化,幼儿的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二声部与教师的合作,以及与幼儿间的合作。仍需要一定的技能作基础,需要师生一步一个脚印的系统积累。另外,教师对于教学问题的提出和回应不能急躁,应该更加从容地引发幼儿关于唱好轮唱的思考,给幼儿留下更多更大的空间,通过内化后成为幼儿自己的经验。

歌声是幼儿心中的欢笑和阳光,她传递着亲情和友谊,她孕育着纯真和善良,她给幼儿的童年带来智慧和幻想。让幼儿尽情地畅游于歌唱王国中,去体验、去探究,通过形式多样的合唱教学活动,使他们从小乘着歌声的翅膀在天空自由翱翔!

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篇4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对话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 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 当满足了基本需要, 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 学生才会因此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 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 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 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 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 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 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 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 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 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 论认识, 说感情, 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 同悲欢。在平和的气氛中, 师生一起学习, 一起去发现和探求, 才会有创造。

二.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共享

在我们教学中,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的,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 遇到问题, 组织全体同学来讨论, 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中, 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 独立完成。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 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 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 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 也是成长的需要, 这种需要的满足, 就是一种快乐, 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鲁滨逊”。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 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 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 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 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 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 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 如能得到满足, 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三.教学过程的和谐美——流畅有序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 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 没有任何的块状感, 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 洋洋洒洒, 一气呵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 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 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 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 使我中有书, 书中有我, 达到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 掌握知识, 感悟情感, 品味语言, 增强语感, 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 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读、悟、解。

四.学习内容的和谐美——丰富有效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 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语文课堂教学, 许多老师还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 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问题还没有引起很多的思考, 许多老师以为完成了对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我以为教学内容的丰富, 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在课堂教学里, 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 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增广学生的知识面, 扩大阅读量, 激发对问题的思考, 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如教授朱自清的《春》时, 学生被《春》里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 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有关描摹春天的诗文, 例如杜甫的“迟日江山丽, 春风化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描写春天阳光照射下美丽如画的江山。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以色写春天。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 同时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 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 春天在人们心目中, 是值得永远向往、盼望的季节, 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小学语文教学的和谐美初探 篇5

理解。

我认为教学内容的丰富,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

一、平等对话形成师生关系的和谐美

只有师生间产生平等、互尊、合作的关系,学生才会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中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

效果。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论观点,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氛围中,同悲欢,同离合。如果没有师生平时的平等、互尊、合作,如果没有平时的宽松,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会大胆说出来吗?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有创造。

二、合作共享形成学习方式的和谐美

在德育工作中要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遇到问题,组织全体同学来讨论,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

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融入未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

三、流畅形成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甚至多次品读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悟、解。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情况下,处理不

当,教学过程就会出现不畅。学生提出的问题杂乱,跳跃性比较大。如果不按照一定的顺序教学,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就会大打折

扣。因此,我们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并在问题的过渡上花心思。这样,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问题就显得有联系,有梯度,有前因有后果,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作铺垫,最后水到渠成,整条线索非常清楚。

四、丰富多彩形成学习内容的和谐美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终生不弃,甚至发展为研究的动力、方向,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还有待完善,这也给许多教师留下了发展的空间。

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学习逻辑上有意义的材料时,经常是,而且只能是同某一特定学习者先前已经学过的有关概念和原理的背景以及能使新的意义出现和提高这些意义的组织和保持量的信息联系起来进行的。我们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根据认知规律,使后学习对象与前学习对象保持信息的联系,保持结构的一致。这样就使增补的教学内容与课文的教学内容达到互相辉映、水乳交融的和谐状态。让学生把习得的内容应用于类似的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即由课内到课外,促使学生对学得的知识能力重组和扩大,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类推的能力。

平等、合作、流畅、丰富是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美的主旋律。我们不可能每堂课都做好,但是,如果我们把它看作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美的境界的追求,那么就一定能逐步地做得更好,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时村营乡上陈小学校)

论大学语文教学的和谐美 篇6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教改,和谐美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和谐能够凝聚人心, 和谐可以团结力量, 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和氛围, 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学校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带头作用。当前随着创建和谐社会工作的推进, 高校创建和谐校园工作越来越重要而现实。校园文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对人们的思想影响越来越大。大学语文教学对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深入地挖掘大学语文中所蕴含的和谐美, 进而消除其不和谐因素, 意义十分重大。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逐渐认识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上, 要在尊重大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进行人文教育, 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意识, 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世界和谐。时代需要造就的不仅是精通自己的专业人才, 更需要知识面宽, 有厚实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及文化素养的一代新人。大学语文应该把语文教育真正变成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应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和谐理念, 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根据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 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造就具有全面素质的“和谐人”, 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1. 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成为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生力军。

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同样如此。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中号召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 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1]。这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政治导向, 大学语文能在全体师生中形成共同的信念和追求, 始终不渝地用科学发展观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把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和每个人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起到精神动员的作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社会已步入了网络时代, 网络文化正在逐渐支配大学生的行为和观念, 大学语文课程能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分析网络中出现的各种纷繁芜杂的信息, 进而以批判的精神借鉴吸收, 达到明辨是非的教育目的, 为增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强化国家和谐、世界和谐观念。

大学语文作为中国文化精华的载体, 必然对古往今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知识体系、道德标准、行为模式、文化传统进行吸取和继承, 从而形成有特色的文化体系。它也会借鉴西方文化的思想精髓、价值理念, 洋为中用, 不断充实、发展、完善自己。这种特点统一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中。大学语文课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与建设新环境中的和谐校园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源泉。中华民族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极具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 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 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和谐共处的优秀理念,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认真总结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 具体应用到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

3. 大学语文课程应当提倡人文精神, 加强人文艺术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英国学者怀特在他的著名论文《再论教育目的》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教育[2]。不可讳言, 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国民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 尤其是在世界竞争中越来越居于重要的地位。呼唤人文精神, 加强素质教育, 就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人的其他素质的培养, 尤其是人文艺术素质的培养。大学语文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比如通过课堂教学、课后实践、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学术活动,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使他们具有高尚的文化修养与精神素质。这些单从某学科的专业知识的教育中是不容易做到的, 而一种美好的校园文化气氛的浸润, 往往会收到较佳的效果。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 使他们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 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在新的形势下, 无论是理工科院校还是综合性院校, 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 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呼唤人文精神, 促成人的和谐发展。离开了它, 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一句空话。

应该承认, 当前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非中文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的确存在着困境, 但是有很多利于改革的因素存在于其中。目前, 大学语文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开设而又难以提高学生兴趣的一门公共课。反思传统大学语文教学诸种不和谐现状, 它的目标定位不一、教学理念不明确, 这可能也是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华东师范大学《大学语文》教材曾经确立“人文精神”为其根本属性, 应该说颇有远见卓识。“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上, 要在尊重大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进行人文教育, 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意识, 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世界和谐。时代需要造就的不仅是精通自己的专业的人才, 更需要知识面宽, 有厚实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及文化素养的一代新人。大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人文精神, 大学语文理应承担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大学语文应该把语文教育真正变成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应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和谐理念, 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 重视教学中的情感、美感及文化因素, 将人文精神贯穿始终, 立足“精神成人”教育, 最终使大学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启迪大学生心灵和精神、完善自我人格并走向成熟的神圣殿堂。我们认为围绕“和谐”教育, 从系统与专题、精讲与泛读、知识与精神等方面切入, 大学语文教学将大有可为。我们设想要进一步充实大学语文教学中和谐理念的篇目, 并尽可能使之科学化、系统化, 比如以大学篇、修养篇、好诗歌、好文章、好译文等专题, 有效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和谐理念。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注意协调平衡好教材、学生、方法等各个要素,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和谐完成教书与育人的双重目标。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 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3]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是“前所未有”的, 这确实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学语文的重视, 也折射出提高大学生汉语文能力的紧迫性。而现在, 把“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的高校仅有40余所。相比全国1000余所高校都把英语作为必修课, “大学语文”的光景只能用“惨淡经营”形容。这肯定是不正常的, 因为语文教育在大学必修课的门槛徘徊, 不仅有辱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尊严, 更使母语教育缺乏必要的生长、提升空间。根据新浪网关于“是否支持将语文列为大学必修课”的最新调查显示, 38842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 90.2%的网友支持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主管部门的支持, 加上广大学子的欢迎, 我们可以预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即将真正来临。高校教师有责任把大学语文从传统教学的尴尬中解放出来, 致力于“人文素养”的提升———从“阅读理解”教育跃升为“启蒙创新”教育, 进而为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乃至和谐世界开启崭新的园地。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03-01.

[2][美]欧内斯特.博耶.美国大学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8:129.

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篇7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注意力在不断变化, 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特点, 为营造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 新课开始, 学生集中注意力。

上课开始前一两分钟, 学生还沉浸在课间兴奋状态中, 此时不应进入实质性教学, 而应进行注意力的诱发, 方法内容上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脑体操, 魏书生在公开课上常把气功科学引入课堂, 一上课就引导学生练一两分钟。另一类方法是使课堂内容富有趣味性, 这是最为普遍的导入新课的方法, 从引起注意角度, 可分为以下几种:

直观法。即利用直观的教具实验等, 使学生产生具体感觉。例如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 开始可做一个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性溶液中的反应试验。具体操作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牵牛花的颜色, 然后放入稀盐酸中, 拿出, 让学生再观察牵牛花的颜色, 学生急于知道其中的奥妙, 进入“愤”“悱”状态。告诉学生奥妙在课文中, 并要求学生带问题读课文。

创情境。老师可运用文学精品或文学笔法为学生创造一种优美具有感召力的情境, 在导语中可融合新旧知识, 塑造呼之欲出的形象, 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秋水》是一篇短小而有特色的文言文, 导课时可创设一下有关海河的壮阔背景:江河湖海, 以其波澜壮阔使人心潮澎湃, 令人游目骋怀。唐代大诗人李白站在黄河岸边, 抒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感叹, 当代伟人毛泽东伫立渤海之滨, 写下了“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的诗篇。古往今来, 再把历史上推两千三百年, 战国时代一位极富浪漫主义精神的哲人, 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庄子借河神与海神的对话, 生发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辨——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秋水》。这样, 学生的心就为壮阔意境所陶醉, 愉悦地进入学习状态。

设疑。如讲《隆中对》一课时, 教师在板书“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上联讲的是诸葛亮上前后出师表, 以酬刘备三顾之思。下联的“一对”是什么?“一对”的“对”, 即指《隆中对》, 这样学生就会饶有兴趣地来读这传“千秋”的“一对”了。

设奇。即以新奇的刺激物诱发学生的注意。例如:讲《统筹方法》一课时, 课前可以表演这样一出哑剧:职工甲下班回家做饭, 他先淘米煮上饭, 再洗切萝卜。饭熟了, 萝卜下锅, 再洗摆碗筷。萝卜熟了, 吃饭, 共花了40分钟。职工乙下班做同样的事, 他先洗切萝卜, 再淘米煮饭, 坐等米饭煮熟了, 又洗摆碗筷。再炒萝卜。等萝卜熟了, 吃饭, 共花了80分钟。学生一听到演戏都感到新奇而高兴。看完了表演, 课文所陈述的统筹方法的原理也就懂得了。

第二阶段, 注意力的稳定期。

有研究表明这一阶段可持续5—7分钟, 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 可以说这一阶段是课堂教学的“黄金时段”, 学生注意力集中稳定, 大脑供氧足, 所以“黄金时段”理由的好坏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传统的五大块教学———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中心思想中的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正好处于这一阶段, 两项并非是教学的重点, 因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使教学重点尽量在“黄金时段”完成。在把握课堂节奏的前提下, 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激情, 适时制造课堂高潮。如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表现爱国主题的小说。课前学生反复诵读后, 被其中情节打动了, 把握着学生一触即发的感情。教师在融点滴背景简介中对文章主旨予以点拨,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的沉痛表现感动了小弗朗士, 感动了郝叟、镇长、邮递员, 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不是“放学了”而是“散学了”, 是宣告分别了。此时此刻空气在凝结, 呼吸在窒息, 只有人们那颗爱国心在共鸣。学生在悲壮的气氛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从而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分析, 以及学习写作特点的领悟, 中心思想的理解。

第三阶段, 注意力的分散期。

经过5—7分钟的稳定期以后, 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 教师应该及时变换课堂的活动方式。例如由讲述转入练习或趣味问答上, 可补充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名人轶事, 成语典故, 甚至几句笑话, 这种教法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休息, 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再经过老师的循循善诱, 发现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内容, 于是无意注意又转化为有意注意。正如乌申斯基所说:“你让儿童稍微活动一会儿, 他就能用10分钟的注意力报答你。而如果你善于用10分钟注意的事件, 取得的效果, 则比一星期的半睡眠的效果大得多。”

第四阶段, 注意力反弹期。

由于临近下课, 在将近下课的四.五分钟内, 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比前一阶段更加集中, 教学结束之前, 应充分利用这四.五分钟的时间, 要么总结归纳, 要么复习巩固, 使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例如在讲《祝福》结束时, 别出心裁地设计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考题:“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一问题使学生对全文重点内容, 以及人物形象分析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使学生在回顾所学内容的过程中, 明确了祥林嫂悲剧命运发展的过程:立春之日, 她死了丈夫;孟春之日, 她被迫改嫁;暮春之日, 她死了孩子;迎春之日, 她一命归天。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清了小说的结构层次, 把握了人物形象, 进而理解了小说的主题, 也受到了审美教育。

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四个阶段的特点分析,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出发, 优时优用, 从而设计出合理完善的语文教学方案, 把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统摄起来, 形成和谐的共振,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听一堂语文课真正成为一次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钱加清:《语文教学艺术论》, 黄河出版社, 1996年8月.

[2]毕升等著:《寻求教学中的美》,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年.

语文教学中的和谐美 篇8

随着乡土小说题材的盛行以描写乡村和谐为主题的作品也层出不穷, 如沈从文、孙犁等许多重要作家, 其中沈从文先生是一个善于描写和谐的大师, 在他构筑的湘西世界里处处充满着爱和美, 展现了一幅幅田园牧歌般的画卷。沈从文一生写了很多小说, 其中属乡土题材作品成就最高, 在这些作品中充满着先生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和谐的审美价值取向, 处处展现了一种和谐的画面。“湘西”也因沈从文而闻名并成为了“中国最美丽的小城”。湘西“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在他的乡土小说中呈现出种种的和谐美, 透露出了沈从文独特的文化审美观。无论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都体现出那种和谐而又独特的湘西世界。

一、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融洽相处是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 因为沈从文要表现的是一种“优美, 健康, 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把这种人生形式已经作为作品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念。沈从文作品中蕴含的田园牧歌情调是湘西世界下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体现, 即一切自然、谐和、融洽。其描写湘西风俗, 尤其那些人情风俗, 无不体现着人与人的自然、和谐、融洽的美好关系。

比如, 在《船上岸上》作品中, 小说中的“我”被一个乡下妇人的诚实纯朴和老实感到“担忧”, 且看下面文字:

“乡下人则多么笨拙。这诚实, 这城中人所不屑要的东西, 为什么独留在一个乡下妇人心中盘踞?良心这东西, 也可以说是一种贫穷的元素……”这里通过把“乡下妇人心中盘踞”的诚实同“城中人所不屑的东西”作鲜明对比, 突出“我”的担忧不是毫无道理的。

沈从文代表作《边城》里描写的人们善良、友爱、忠厚、淳朴。例如, 顺顺对本乡、过路人的正直与慷慨之义;老船夫与过路人、屠户的友爱与尊重;还有质朴善良的商人、过渡客人、水手等都体现着湘西世界中的人与人和谐关系, 在沈从文看来这些人都是没有经过“都市文明”感染过的。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沈从文在描写湘西自然风情时, 通常将人放到大自然风光景色中, 让那种大自然的景色贯穿于作品抒情旋律, 进而使作品流露出一种田园牧歌情调。湖南湘西凤凰县是一座非常美的小城, 这是作者诞生之地。在他乡土作品中的湘西就是其理想中的湘西自然景观。

例如, 《贵生》里面:“秋天来溪水清个透亮, 活活的流, 许多小虾子脚攀着一根草, 在水里游荡, 有时又躬着个身子一弹, 远远的弹去, 好象很快乐。”还有《长河》中:“辰河中部小口岸吕家坪, 河下游约四里一个小土坡, 名叫‘枫树坳’, 坳上有个膝姓祠堂。祠堂前后十几株老枫木树, 叶子已被几个早上的严霜, 镀上一片黄, 一片红, 一片紫。枫树下到处是这种彩色斑驳的美丽落叶。”

在这两段文字里, 人与自然已经相融相契, 浑然一体。因为沈从文非常善长描绘风景, 而且都是抱着一定的目的来写。湘西世界中的小河、渡船、码头、河边的吊脚楼、白塔、翠木等一切都是美的, 都是和谐的。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中说到“作品把边地人的生命形式和边地山溪、深潭、碾坊、树林交织在一起, 给人一种平和淡远而又清新柔和的意境美”。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也是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重要的特点。文学评论界对沈从文的小说评价为是“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 因为这些小说中蕴含了很多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因素。在沈从文乡土小说中, 沈从文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家乡的奇风异俗呢?无论是秀丽风光的湘西美景描绘还是淳朴的风俗民情叙述, 其目的都是为了表达湘西人与社会和谐情感。

风土人情是一个民族感情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个地域的风土民情不是依靠单纯的某一力量形成的, 必定与地域政治经济社会、社会群体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沈从文将湘西地域风土民情作为其写作的重要审美对象, 以他的文笔构筑一幅独具特色、意趣盎然的湘西社会历史风俗画卷。生活在如画卷般湘西社会的人与社会都能达到一种和谐。

无论是《阿黑小史》中秋日田间热闹的割稻打谷场面, 红衣法师隆重的驱病捉鬼仪式, 还是《边城》中缠绵婉转的山歌, 那热烈奔放的赛龙舟……无不让读者的憧憬和向往, 并被边城人们这种勇敢正直、和谐共存、质朴自然的品性所吸引。

此外, 沈从文乡土小说中山歌也是一大特色。在湘西少数民族文化中, 山歌是少数民族的重要娱乐形式, 一曲曲优美动听的山歌被广泛流传下来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 也象征着和谐的湘西社会的美好;另外, 山歌还是年青男女表达爱情方式的一种媒介, 《边城》中天宝傩送兄弟俩用山歌与小翠传情是一种和谐美的体现。

四、总结

和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在文学创作上和谐是许多文艺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沈从文乡土题材作品中充满着先生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和谐的审美价值取向, 处处展现了一种和谐的画面。这里延续着湘西人们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民风的淳朴和谐和自由自在的一种无为的人生形式。当今社会各种矛盾与冲突不断增加, 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 人们生活压力增大, 当人们读到沈先生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作品都无不为之感叹。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4.

[2]沈从文.阿黑小史[A].沈从文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 香港:三联书店, 1983.

[3]沈从文.长河[A].沈从文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 香港:三联书店, 1983.

[4]杨义.中国现代文学流派 (第四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5]覃新菊.与自然为邻--生态批评与沈从文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篇9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对话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如在教学《宋定伯捉鬼》时要学生说说对宋定伯的看法,教参上说:“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很有智慧,令人喜爱。”我的一个学生却说:“我觉得宋定伯这个人很阴险、狡猾。”一语惊四座,惊讶之余,我问:“你能不能说说理由?”这个学生说道,其实鬼并没有伤害宋定伯,反倒是宋定伯先套出鬼的忌讳,然后把鬼变成羊,最后还去卖钱……如果没有平时的平等,如果没有平时的宽松,这时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会大胆说出来吗?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有创造。

二、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共享

在我们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的,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遇到问题,组织全体同学来讨论,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而在日常教学、学生学习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鲁滨逊”。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这时老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三、教学过程的和谐美——条理流畅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上一篇:员工招聘的博弈分析下一篇:纪录片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