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几点共识

2024-05-18

新媒体的几点共识(共7篇)

新媒体的几点共识 篇1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地方电视媒体只有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主动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地方电视媒体需要在保留品牌核心价值前提下,开辟并运营好微信公众号平台,同时在突发事件面前保持冷静,才能促进传统媒体在新环境中良性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地方传统电视媒体,转型,突发事件

实际上,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媒体行业已经走过了100余年的风雨路程,转型与发展的工作一直在进行,每个时代的新闻人都在积极满足各个时代受众对于媒体的期待,而在当前“互联网+”的新时期,地方媒体尤其应当注意积极创新的必要性,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谋求新闻媒体的转型,且使转型同传统相接轨,实现二者的稳步融合,这是近期的目标,也是历史的使命[1]。为了达到转型效果,需要注意到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关注品牌核心价值的保留

无论如何强调地方媒体新闻的转型,都不应当忽视地方媒体传统的品牌核心价值,这种无形价值所可能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前景是可观的,它是传统媒体进行转型的核心动力[2]。以福建电视台为例,它是福建省主流电视媒体,一直以来都是福建省内权威公正的媒体代表之一,坐拥福建省电视行业老大的位置。拥有省内先进的电视设备和精英人才资源,福建电视台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随时关注新媒体技术的变化,以综合频道权威栏目《福建新闻联播》为例,2014年10月,该栏目基于品牌影响力基础上,率先在省内开辟“福建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平台,用更加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语言强化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及时补充因《福建新闻联播》时长限制不能播出的时政花絮,同时还与忠实受众加强互动交流,而这种理解和交流,再加上其传统的品牌影响力,都是有利于新闻栏目转型的,事实上也是如此,《福建新闻联播》借助自身品牌优势,逐步奠定了它在全省新闻联播类微信公众号的权威地位。从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在“互联网+”的全新时期,地方媒体转型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地方媒体应当把握时代特点,借助自身优势,让品牌的影响力展现出来,使之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达到新闻媒体的数字化运营效果。

2 关注新媒体的融合传播

在品牌价值的促进之下,地方媒体若想真正做到新闻媒体的成功转型,一定要注意到新媒体的应用,增加多终端传播的可能性。为此,地方媒体需要积极更新观念,借助互联网思维达到媒体的再度创办。应该说,所有的变革都从观念的革新开始,按照喻国明教授的观点:“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是对整个传播体系构造的解构与重建”。传播技术的革命,也是传统媒体的机会。在新媒体的语境下,地方媒体一定要注意到互联网思维的即时变化,借助极具开放性和连接性的互联网思维,对自我进行重新塑造,不但要将新媒体当成是自身品牌生存的武器、传播渠道拓展的助力,而且要注意到新媒体对于传播服务对象的巨大吸引力,将新闻媒体中的内容传播在新媒体平台中进行思路的转化,从“向受众宣传的传统思维”转化为“利用新媒体平台为受众服务新型思维”,强调用户的体验,以及新闻媒体和用户的交流,增强关系传播的可能性[3]。

3 注重新媒体业务的稳定发展

3.1 及时开辟微信公众号平台

地方媒体需要积极拓展新媒体方向的业务,以用于补充传统媒体形式的不足,最终达到新闻媒体的整合传播效果,这是转型期的重点工作。随着中央电视台、省级媒体近些年来相继推出了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媒体形式,为受众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新闻资讯,稳定大量受众群[4]。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作为地方传统媒体,宁德电视台也注意到这种变化趋势,抓住机遇,赶上了转型发展的末班车,于2015年10月推出了微博、微信公众号,内容以宁德电视台播放的新闻、专题为主,实行宁德两套高清节目的网络直播,开发电脑、手机登等不同终端的客户端,实现多终端视频直播,让外地观众都能够收看宁德电视台的节目,扩大节目收视率和覆盖面。

通过这些转型实践经验可以总结出:地方媒体进行新闻媒体业务拓展时,可以实施下述几种手段,其一,是组建相应的网站,突破传统地方媒体覆盖范围不足的局限性弊端,使新闻媒体能够同时做到网上直播、网络点播以及对应的移动收看。其二,是开设基于新闻媒体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及时开发新闻客户端,这一点无论对于电视广播或者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而言都非常重要,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时间限制,做到资讯信息的即时发布,让媒体同受众做到双向交流互动。借助这些新兴媒体渠道,地方媒体会产生更多的新闻媒体发布机会,这些机会各具优势,统一管理、多元应用下,可以达到全媒体、多终端的传播效果,增加传统媒体的影响力。

3.2 新媒体的运营

为了保证地方媒体同全媒体工作特征相协调,一定要注意对传统媒体形式加以重新建构,以便促进传统和现代的协调运作。对于地方媒体而言,可以安排具有采编经验的人员负责新媒体资讯管理工作,使之在微博、微信以及手机客户端等方面发挥信息的编辑与发布作用。当出现某一值得报道的新闻事件时,新媒体板块负责人应当要制作有别于传统电视报道方式的新闻内容,以满足受众的需求[5]。例如:当遇到突发性新闻事件时,可以先用快讯的办法在第一时间利用新媒体进行发布,用以确保新媒体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得到满足,而接下来传统媒体则应当给予富有深广度的报道,二者互相补充、互相协调,继续跟踪报道,达到全媒体的整合传播效果。

4 注意在突发事件面前保持冷静

新媒体时代,“人人皆可参与,人人皆是记者”,遭受这种传播环境的冲击,受众也由过去的围观者,成长为内容制造者和话语生产方式的参与者。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以几何方式、裂变方式迅速传递开来,轻易实现随时发布,即时更新。面对突发事件,微信用户只要轻轻一按,就可以转发或分享朋友圈,速度快、范围广是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地方媒体新闻栏目在做这方面报道内容时,除了时间上的快速以外,还要在突发事件面前要保持冷静,需要把握合理的舆论导向,让受众得到真实的新闻、深度的分析,而不能仅仅为了抢时间而失去舆论导向的科学性,不能为了圈粉吸引注意而盲目转载图片、视频,跟风炒作。

发生在福建省宁德市菊池商厦的火灾事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5年9月16日11时27分,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菊池商厦一楼一间花艺店发生火灾,产生大量浓烟往二楼扩散,殃及二楼东湖幼儿园,造成幼儿园部分师生不同程度的呼入性损伤及擦伤、惊吓。整个事件第一手的消息、图片、视频是由网友通过朋友圈散布出来的。紧接着,全国各大网络媒体在事实没有得到求证的情况下,纷纷转载、发布消息,新浪网新闻中心发布题为《福建宁德幼儿园起火多名幼儿被2楼扔下》的新闻、中国网新闻中心发布题为《福建宁德幼儿园着火92名幼儿被从窗抛下》的新闻、网易新闻发布题为《福建宁德一幼儿园着火小孩满脸漆黑被抱出》的新闻……一时间,全国媒体一边倒向幼儿园着火,幼儿受伤严重的舆论导向。类似还有霞浦母亲虐童事件[6]。

5 总结

在新媒体环境中,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新闻内容宗旨经过演化渗入到了新的环境格局中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工作者在新媒体时代里,应当对地方媒体的新闻媒体予以更多理性思考,利用“先进资源带动落后资源,先进模式带动落后模式”的大原则,对各项工作加以重新审视,使之在互联网环境下产生复合发展的动力,这对于整个媒体行业的未来发展而言无疑是有重要历史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辛梦霞.全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台体育栏目的发展[J].湖北体育科技,2014(3):199-201.

[2]李丁.全媒体时代体育新闻教育的特征、困境与转型[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6):524-529.

[3]王晶.新媒体时代地方民生新闻的生存与发展之道[J].西部广播电视,2014(12):170.

[4]林中恺.新媒体时代地方台新闻记者综合素质发展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5(14):97-98.

[5]王井.地方新闻网站的社会责任及其评价探悉[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7):52-56.

[6]刘栋.新媒体环境下的记者角色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5(7):44-46.

新媒体的几点共识 篇2

社交媒体的成长依赖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近20年,一大批公司崭露头角,如美国的Facebook、Twitter以及中国的腾讯、新浪微博等等。他们伴随互联网的深入生活及网民数目的急剧增加,取得了飞速发展,不仅用户数有爆发式增长,公司市值也随之水涨船高。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突破性发展更是为这个行业来带了新的增长点。

不过,社交媒体的商业模式也受到了行业专家、投资人和传统媒体的不少诟病。社交媒体依靠由庞大用户群所产生的内容聚合能力,其产生的内容主要为免费内容。很多研究者认为:在这过程当中, 社交媒体虽然集聚了大量的人气,却也丧失掉了很多商业机会。传统媒体对此更是颇有微词:“内容免费属于杀鸡取卵。不仅断掉了传统媒体的收入来源,也使社交媒体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

2012年5月Facebook上市之后,其股价暴跌了85%,一时间唱衰之声如潮水涌来。很多投资者认为,社交媒体的这种运营方式很难产生很好的商业模式,其投资价值值得推敲。

事实上,社交媒体的基本商业模式还是比较清晰的。最直接的商业模式就是广告,其广告转化率可以超过30%,远高于传统媒体。只不过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泛滥,商业广告的市场被稀释了,一些社交媒体公司过度进行商业广告推广,也对社交媒体广告平台的口碑产生了伤害。Facebook在建立之初,广告收入一度超过其总收入的95%,如今只有80%左右。新浪微博在近一年大力推广告之后,其用户活跃度和内容传播速度却都大大下降。还有些社交媒体用关键词竞价来敲诈客户, 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中国的社交媒体企业还曾创造另一种商业模式,这就是虚拟商品的业务。在腾讯QQ的平台上就有虚拟商品,其利润率相当可观。例如,QQ炫铃是类似一种手机彩铃的服务。当某人的好友上线时,会在播放该个性铃声。其成本非常低,可单价却比中国移动的手机彩铃都高。Facbook Gifts也是类似的例子。这种商务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其应用场景具有比较大的限制,一般的社交媒体平台很难建立起虚拟商品的规模优势。

此外,不少社交媒体公司还曾经尝试过其他的商业模式,如收费会员收费模式、流量输送模式或者订阅收费模式等等。但这些都缺乏可广泛推广的潜力,更难以入挑剔的投资者的“法眼”。在电商、移动应用等互联网新模式的冲击下, 社交媒体由于缺乏新的商业模式而呈现出一定的颓势。一些曾经风头无限的社交媒体平台陆续失意退场,如微软MSNMessenger、Skype、飞信等。

比起别的新媒体,社交媒体的最大优势是其庞大的用户群,不少从业者也曾在这方面动过不少脑筋,如腾讯曾尝试依靠QQ平台,自己做电子商务(即腾讯拍拍),不过一直增长乏力。最近腾讯通过参股的方式将电商平台交给京东,事实上也宣告了腾讯在电商方面尝试的失败。很多业内专家都在思考,社交媒体的新商业模式到底在何方?

在笔者看来,首先,传统的商业模式仍有潜力可挖。例如,Linkedin使用SNS的模式来运营传统的招聘网站,其2亿用户中有2.5%的付费用户,有270万家企业使用Linkedin的服务;人人网在学生当中有非常高的人气,这些未来的人力资源引起了各大公司的注意力和投资。由此可见,社交媒体一定要建立差异化优势,才有可能在传统商业模式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其次,新兴的市场热点在社交媒体上也会产生更大的化学反应。在这个大融合、大应用、大平台的时代,会产生很多新兴的市场热点。这些机会在社交媒体的庞大用户群的基础上,非常有可能被迅速放大,产生更多的商业价值。2014年初, 腾讯大举扩张互联网金融领域,凭借其微信的强大平台,以及一些“抢红包”之类的“增值社交应用”,一天内就发展了1亿微信支付用户,吸纳了超过40亿人民币的个人投资,创造了互联网金融的神话。要知道,这一领域的创始人Paypal用了近10年才达到这一目标。

此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移动终端上的应用可以快速地传播和下载。传统的移动应用往往通过应用商店来下载。这样的方式在移动互联网终端和 用户的爆炸上升期已无法满足市场要求。更多的开发者和应用商店服务商愿意付出更多的推广费用来提高移动应用的下载数量。社交媒体平台拥有庞大用户群之优 势,显然会成为最合适的推广通道之一。如今,Facebook每季度在移动应用下载的收入已经超过1.5亿美元。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不仅仅发展应用下载通道,还建立自有的应用开发平台,通过与开发者分成的方式,推动新移动应用的发展,增强用户黏性,提升盈利水平。

新闻编辑与新媒体应用的几点思考 篇3

1 新闻编辑与新媒体应用现状分析

1.1 新闻编辑现状

目前,新闻编辑工作分为选题、策划、构思、采访、拍摄和剪辑等环节。现阶段,电视新闻编辑部门根据新闻题材建立了新闻策划中心、调度中心和指挥中心。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新闻捕捉能力、新闻编辑能力和新闻发布能力。现有的新闻编辑工作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方法,能够实现对时事新闻的准确把握,并且能够满足电视媒体对新闻的报道要求。但是,与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势头相悖的是,我国绝大多数的新闻编辑部门依然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依然将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分开讨论、处理,这些都急需改进。

1.2 新媒体应用的现状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推进了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使用。现阶段,我国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新媒体传播主要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互联网为连接载体,实现了传统媒体、数字客户端和网络运营媒体的三位一体;第二,现阶段,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加,移动网络使用人数与日俱增,移动网络客户端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传播系统;第三,公共户外媒体广泛应用,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公共视屏媒体,如学校视屏、医院视屏、公交视屏和户外视屏等。

1.3 问题所在

在传统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绝大多数观众都是被动接受新闻传播内容,也就是说,新闻内容对于观众来说,并没有可选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推广使用,新闻观众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得准确的信息,观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微博、微信用户数量的逐渐攀升,正好印证了这一观点。在新媒体快速普及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新闻工作者应该在新媒体背景下谋求新的生存手段。

2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编辑的新要求

2.1 创新意识

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的新闻编辑方法,其不足之处逐渐暴露。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突破传统的新闻编辑方法和理念。只有先树立创新思想,才能够及时突破传统新闻编辑模式的束缚,才能保持对身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在新媒体时代奠定创作基础。因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人员必须树立创新思想,不断更新工作观念和工作方法。

2.2 创新思维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人长期从事一项固定的工作,就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作方法的创新,这一规律同样在新闻工作者身上应验。由于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很多电视新闻节目长期保持不变,丝毫没有创新之处。长期毫无亮点的节目对电视观众没有丝毫的吸引力,因而观众不断流失。面对上述情况,新闻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作为新闻工作者,不应该被新闻编辑所规定的条条框框限制,应该及时寻求创新和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中寻求创新手段。

2.3 创新能力

归根究底,意识创新、思维创新都局限在思想的层面上,要实现新闻行业的新发展,需及时进行能力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闻编辑行业的新发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及时将能力创新措施落到实处。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应该敢于冲破权威,勇于表达自己独到的思想和看法,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质。抓住新媒体所带来的难得机遇,将新思维、新方法应用于新闻编辑实践中,认真做好新闻编辑的每个环节,端正工作态度,踏实进取,为新闻编辑行业的新发展贡献力量。

3 结语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媒体行业的内部竞争也日趋激烈。对于电视新闻这一传统传媒方式来说,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新闻编辑人员,应该着眼现实,展望未来,不断更新自身的新闻观念和工作方法,踏实进取,努力工作,促进传统媒体的新发展。

摘要:近年来,新媒体表现出迅速发展的势头,给传统的电视新闻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给新闻编辑行业创造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新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应该调整现有新闻编辑部门的相关职能,高度重视新媒体在电视新闻编辑中的作用。积极寻求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新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编辑,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弦.“微语境”下传统新闻编辑的转型与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5(3).

新媒体的几点共识 篇4

1 采编人员提高素质的必要性

采编人员的素质高低, 个人行为修养的好坏, 直接关系着新闻工作的成败。如果没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业务素质, 是很难适应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

随着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渠道, 广播电视受众的视野在不断拓宽, 文化水平在不断提升, 感受事物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审美意识在不断增强,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 这些都导致了受众需求心理的变化。广大听众和观众不仅希望节目的内容多样化, 还希望节目形式多样化, 风格多样化。因此, 要较好的满足广播电视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对受众的欣赏水平、审美情趣的正确引导, 就需要广播电视节目实现创优。而要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创优,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广播电视采编人员队伍是无法实现的。

2 采编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基层广播电视采编人员要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除了要热爱党的新闻事业、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外, 最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修养, 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

2.1 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主要是指基层广播电视采编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政治立场、政治敏感性。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从事广播电视台新闻宣传工作的人员必须要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 必须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正确领会党委、政府各个时期的工作意图, 并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政府工作意图体现在采访制作的每一天新闻、每一组节目之中。

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是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喉舌。要让新闻媒体充分发挥喉舌功能, 这就要求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必须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 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来分析问题, 判断是非, 进行强有力的正面宣传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而要做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广大新闻工作者, 尤其是基层的广播电视采编人员必须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才能在采编活动中把握正确的舆论向导。

2.2 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主要是指广播电视采编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文化、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

在职业道德方面, 新闻职业和其他职业一样, 也有自身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全国新闻工作协会制定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以及《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规范》, 是我国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准则。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新闻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修养, 思想落后, 品德不良为了追求物质享受和利益, 作了虚假新闻报道和虚假宣传, 导致了一部分读者、听众和观众对新闻媒体产生了不信任。因此, 基层广播电视采编人员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改造和修养, 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菜能正确理解和宣导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才能有效反对和禁止有偿新闻, 抵制拜金主义, 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在文化知识素养方面, 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在基层广播电视采编人员队伍中, 新闻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少,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 基层广播电视采编人员要注重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的修养。在法律素质方面, 由于在基层广播电视采编人员队伍中, 部分采编人员法律素质低, 在做新闻报道时, 免不了说一些不该说的话, 披露一些不该披露的事实。不但对个人产生消极影响, 而且对媒体在受众心中的信誉和微信也产生不良影响, 从而对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负效应。可见, 新闻采编人员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在职业素质方便,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员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相比较还应具备一种特殊的职业素质——即不畏强暴, 不怕艰辛, 勇于迎击风浪, 迎着困难和艰难险阻前进。这种特殊的职业素质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要勇于吃苦的精神。

二是要具有强健的身体素质。

三是要具有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的精神。

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才能较好地完成采编工作的各项任务。

2.3 创新素质

创新是推动事物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基层广播电视事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 才能得到发展, 才能得到振兴。为此, 从事基层广播电视采编工作的人员必须要具有创新能力, 如果没有创新观念, 墨守成规, 就难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足。只有创新, 广播电视事业才能得到发展。

3 提高采编人员素质的途径

要提高广播电视采编人员整治、业务、创新等方面的素质, 应该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3.1 加强学习培训, 提高整体素质

新媒体时代, 各类知识技能正突飞猛进加快发展, 基层采编人员的要相适应时代的步伐, 必须加强学习和培训, 牢牢掌握采编专业知识和有关技能, 并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才能采编出更优秀的作品。

3.2 立足自身实际, 培养技能性人才

基层广播电视采编人员要成为大记者、名记者, 重在立足实际, 培养其创作性思维的能力和独立人格。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 听民声、解民意, 抓住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通过多种采编形式, 为党和政府鼓与呼。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 切实反映群众的呼声, 更好地促进当地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边干边学, 实现节目创优

基层广播电视部门要走一条“边干边学, 岗位成才”的路子, 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创优。要加强采编人员的整治业务素质, 要采取定期学习、专家授课和自学相结合的新路子。在业务学习方面, 要采取以老带新、以培带学、举办节目评优、评先等各类活动。同时, 积极鼓励采编播人员参加各类成人自考、电大、函大等各专业的进修学习, 以此来武装头脑, 提高自身素质。

4 结束语

由此可见, 在科技不断发展, 新媒体不断涌现的信息化时代, 传统媒体要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提高素质, 发挥自身优势, 做精、做活节目, 打造品牌栏目, 抓住时代发展机遇, 才能在媒体界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新媒体的兴起使受众视野不断拓宽, 那么怎样才能让广播电视节目更适合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增强受众的欣赏水平、审美情趣?这就要求广播电视采编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素质, 提高采编水平, 使节目内容多样化、节目形式多样化、节目风格多样化。本论文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 就如何提高采编素质, 实现节目创优提出了一些建议。

新媒体的几点共识 篇5

一、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教育的情况

(一) 学生普遍使用新媒体

在各种新媒体的影响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了一些新形势、新问题, 高校学生普遍使用各种形式的新媒体进行交流, 获取信息, 传统的高校政治教育方法已不再适应新形势。因此, 运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学生普遍接触电脑和手机, 拥有QQ或微信账号, 很多学生每天都上网至少一个小时, 大学生的交友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娱乐方式等都受到了新媒体的影响, 大学生习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并利用QQ等聊天工具相互联系。高校学生中如此普遍的新媒体使用现象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要求, 那就是要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来做好政治思想工作, 与时俱进地进行思想教育。

(二) 思想教育网站的不足

虽然说一些学校也注意到了新媒体, 也渐渐开始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但不可否认的是,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方面的建设做得还不是很够。一些高校虽然有相关的网站, 并且在网站上开展网络党校、思想政治讲堂等活动, 却依然没有改变形式单调的现状。事实上, 只将课堂上的内容照搬到网上难以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所以,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虽然建立起来了, 但是网络点击率并不高。不仅如此, 某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只有一个空架子, 信息内容长时间不换, 或者根本不更新, 无法适应快节奏的网络生活。新媒体形式多样, 除了网站以外, 还有微信等各种形式, 一些学校没有全方位地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新媒体, 展现形式比较单一, 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无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三) 教育人员的素质不高

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素质不高, 无法掌握各种新媒体技术, 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无法顺利地利用新媒体全面开展。某些思想工作者思想老化, 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手段, 因循守旧, 对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多接触新媒体, 多掌握新媒体技术, 掌握制作网页的技术, 利用QQ、微信等联系工具及时和学生取得联系。要通过论坛、QQ群等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发现存在的问题。高校可以对相关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培训, 培训的项目要多样化, 除了政治思想方面外, 更要进行新科技、新技术方面的培训, 必要时可以引进一些精通网络的高科技人才, 整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素质。

二、新媒体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

(一) 负面价值观对学生的冲击

当前, 值得思考的是, 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 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问题, 新媒体对高校学生思想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 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者认真思索和研究。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高校学生接触国外思潮的途径渐渐多了, 而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方面还不完全成熟, 如果遇到一些负面信息, 就很难抵挡这些思想的冲击和影响。由于网络等新媒体工具的存在, 无法彻底屏蔽这些有害信息, 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做好疏导工作, 巧妙运用新媒体向学生展示正面的、积极的思想和观念。

(二) 网络开放性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寻学习资料, 更可以开阔眼界, 但是也必须注意到, 在利用网络获取有用信息的同时也极有可能会因为网络的开放性而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 同时,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学生还很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这些信息的传播者。由于网络传播的速度十分惊人, 因此要避免学生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过分追求个性, 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者, 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 传统媒体时代教师和家长的主导权威作用渐渐淡化, 学生更愿意通过自己的选择吸收和接纳各种思想, 因此教育工作者更要做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引导学生, 以减小负面价值观对学生的冲击。

(三) 网络虚拟性对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具有一定的虚拟性, 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各种工具进行虚拟社交。在学生进行交往的时候, 可以隐去自己的真实姓名, 保持神秘感。这有一定的好处, 那就是学生更容易轻松交谈、敞开心扉, 但是也会产生一定问题, 那就是学生很可能会沉溺在虚拟的世界中无法自拔, 长此以往很可能会产生逃避现实、逃避社会等严重的后果。这些现象值得教育工作者注意, 要时刻监督网络环境, 做好网络预警工作, 避免虚拟的网络世界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可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学生建立聊天关系, 利用网络的隐蔽性挖掘他们心中深层次的问题, 并加以适当引导, 帮助他们解开心结, 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教育的策略

(一) 巧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为了更好地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 要将原本枯燥严谨的政治思想教育用生动形象的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创新和升华。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在QQ中建立入党积极分子群, 在群中分享一些资料, 及时联系并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动态。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在网络上建立党建论坛, 除了及时分享学习资料以外, 还可以让学生在论坛中讨论一些社会上流行或者敏感的话题, 并及时运用论坛端正舆论导向, 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手机APP的使用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体现互动性和与时俱进。

(二) 运用新媒体加强师生互动关系

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教育工作者必须抱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在这种情况下,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和学生开诚布公地真心谈话, 教师才能够更真切地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 才能够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但是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 不善于与人交流, 如果面对面交谈, 他们可能不愿袒露自己的心声,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如利用博客、论坛、微信等方法。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文字等形式进行交流, 交流方式显得更加平等、更加民主, 更能让学生接受, 更容易认为教师是和他们有共同生活习惯、有共同语言的人, 能够理解自己并倾听自己的心里话, 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

当然, 要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关系, 做好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教师自身的素质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要提升自身修养, 同时还要加强对新媒体相关知识的学习, 熟练掌握各种新媒体的使用方法, 才能更好地运用新媒体促进师生互动关系。

(三) 利用新媒体创建网络学习平台

教育工作者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还应该利用新媒体创建全面立体的网络学习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 要注意宣传主旋律、正能量的信息, 积极开展党的方针政策的普及, 让大学生能够及时听见党的声音。教育工作者在建立网站时, 既要注重网站信息的严肃性, 又要尽量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例如, 在文字信息中可以配上图片, 增加可读性。还可以将相关内容制作成网络短片, 选择一些学生来参演, 并让学生评论短片中的内容, 提高他们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等。除了网络以外, 手机等其他新媒体工具也不容忽视, 建立全面的网络思想教育学习平台。

随着新媒体在新时代中的大量使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应对的准备, 不可被信息浪潮冲昏了头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技术, 利用好新媒体建立全方位的网络信息平台, 覆盖手机、电脑等多种新媒体工具, 巧妙利用网站、微博、QQ、微信等各种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避免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 以及所带来的各种负面信息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正视新媒体, 巧妙地利用新媒体, 与时俱进, 更好地进行政治思想工作,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摘要:新媒体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给人们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 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学校思想教育网站的建设存在一些不足, 教育工作者对于新媒体了解不够。要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顺应形势, 充分利用新媒体, 建设好思想政治网络学习平台, 利用多媒体工具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仲素梅, 胡玉霞.论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 2009.9:114-115.

[2]张永汀.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103-108.

新媒体的几点共识 篇6

1. 借力新媒体,言论时评在提升地市报媒体竞争上当大有作为

新媒体时代,都市生活类报纸面对海量信息充斥、多元意识交错、个体表达意愿强烈的传播环境,应当充分认识“二次传播”的重要性,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大力整合媒体渠道,大胆创新评论新闻形式和多媒体互动,运用新媒体抢占舆论话语权,继续承担言论时评公共意见整合和舆论引导平台重任,在提升媒体竞争力上做出一番大作为。

首先,新媒体时代,报纸的言论时评在满足读者受众意见表达和阅读需要上大有可为。媒介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读者除了有强烈的信息消费需求,还有公共事件意见表达、公共话题参与发声的需求。而这一块,地市级网站、APP、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他们大多数受技术、资金、人才等因素限制,以及受天然的评论阅读习惯等影响,难以满足读者用户意见参与、观点表达的需要。而地方性都市生活类报借助移动互联新媒体技术,加之原有的内容加工生产能力,在栏目设计、话题选择、文风追求、阅读人群等方面都和地方读者具有先天亲近的优势,可以有效满足发行区域内用户读者的观点表达、意见交流的需要。

其次,新媒体时代,言论时评在新闻报道的有效延伸上大有可为。单纯的新闻报道向读者传递的是信息和事实,却不能高效传递观点评判和价值判断,不能给读者更强烈清晰的舆论导向和思想态度。借力媒体融合,地市生活类报纸可以进一步挖掘、打通、整合报纸、网站、APP、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实现新闻报道和言论时评的有机结合,进行新闻事件和话题的二次深度开发,同时及时对网上舆情进行评论,从而有力提高新闻的关注度、舆论影响力,让推出的新闻报道更加立体丰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媒体黏性和新闻传播力,实现多媒体舆论场的生发和相互促进。

再次,新媒体时代,言论时评在促进编读互动、增加媒体黏性上大有所为。媒体互动有利于媒体密切和读者之间关系,有利于媒体更好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更好提供服务,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媒体粘性。纯粹新闻的生成和编采具有较强专业要求,不宜让普通读者参与进行互动式采写,而言论时评则强调百家之言,生活类报纸正好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技术优势,通过观点议题设置等形式,吸引读者参与讨论和意见表达,借此加强和读者的互动,既为读者观点表达需求提供载体,让读者离不开也不愿意离开这个媒体平台,更可以把读者资源转化为宝贵的媒体资源竞争优势。

笔者所在的《沂蒙晚报》,目前正策划对官方微信、微博中的跟帖评论进行二次开发,除了及时进行回复外,每天评选出其中的最佳评论进行奖励,在报纸时评版面进行编发反馈,与读者网友进行深度互动,充分重视其言论表达权。读者用户的转发率、跟帖率值得期待。

2. 借力新媒体,进一步提高言论时评建设的互动融合

“最典型和最频繁的传播模式是一种长时段的双向关系”。

一是要注重提高网络言论时评和报纸新闻报道之间的内容互动。随着移动互联媒体的高速发展,大众网络评论的内涵不断被丰富。基于地市报媒体现实建设能力和水平,笔者认为应将网站的论坛和官方微博、微信的观点言论和传统评论整合起来,特别是应当加强网站评论和微博、微信评论的议题创设和形式创新,加强和报纸内容的互动,拉长新闻价值链。

二是要注重发挥新媒体用户在言论时评创作上的巨大资源价值。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表对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更有许多专业人士和读者用户具有非常强烈的参与公共话题讨论、发表意见、表达观点的内在需求。应当深度开发利用便捷的多媒体平台,着力挖掘培养大众言论时评创作队伍,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背景、独有社会阅历和资源掌控,使其成为纸媒和网媒言论时评撰写创作的主力军。《沂蒙晚报》从去年开始,新策划推出了每日半个版的《快说》时评专栏。该栏目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提前进行议题设置,整合网络渠道平台声音,每期选择热点话题,进行开放式的大众评论,然后由编辑进行舆论导向和价值观点等内容上的整合呈现。读者用户也可以就关心关注的话题进行主动点题,由编辑进行筛选,进一步提高了互动水平。

三是要充分发挥网络评论的新闻突破能力。有学者认为网络评论引导舆论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把以往媒体单一主导的发言权和审判权部分移交到普通受众手里,从而形成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舆论的良性循环,促进舆论监督权利的社会化、公开化、民主化。网络评论具有传统纸媒无法比拟的即时性、开放性和表达自由度,对多元观点有更强的承载能力,有利于开展言论尺度的合理拓展。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能被一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姑妄听之,姑妄信之”的态度所诱导,需要主流媒体的声音和引导。因此,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坚持正确的导向和大局意识,坚持是非判断最大公约数意识,都市报就可以尝试利用网络新闻评论进行新闻介入,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有效突破了纸媒自身的先天不足和后天束缚,进行强有力的网络舆论引导,强化媒体存在,彰显媒体价值。

3. 新媒体时代,做好言论时评需要正确处理好几个问题

首先,是选题本地化和泛网络化的问题。移动互联时代,传播对象的价值判断、诉求喜好多元,任何话题只要网民公众感兴趣,就可能通过互联传播被放大、被关注、被炒作。但就地市都市报及其互联网平台的新闻评论来讲,如果没有一定贴近性基础和广泛利益关联性,很多时候用户读者就会缺乏强烈的言论时评跟进解读关注的需求。毕竟,地市都市报的主要用户和服务对象是本地读者人群。因此,在新闻评论选题上,还是应当以地方新闻为主、外地新闻为辅,筛选话题,更多围绕本地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新闻做评论,以更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激发参与热情和表达意愿,增强引导力和读者黏性,打造媒体言论高地。

其次,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及时高效,但其间充斥着大量虚假消息,甚至有大量反转新闻。言论时评的创作生成及传播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特别是对情况较为复杂、信息源相对单一、缺乏权威披露的新闻进行评论,不妨“放慢”脚步,让新闻再飞一会。一是可以让新闻事件进一步明朗、汇集更多信息,确保立论准确,论据充分,观点服众;二是可以给大众读者留下更多了解、反思、思考新闻事件的时间,形成相对理性客观的认识,秉持更加公正平和的态度;其三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创作,提高文稿质量。一篇新闻有事实充分、分析论证有力、观点深刻独到、文风犀利活泼的时评,在新闻传播力、舆论影响力乃至朋友圈的转发上,一定要比一篇论据待考、观点流俗、内容单薄的应景言论强得多。

当然,有时也需要开展即时性、滚动式的评论,需要倚马可待的“急就章”,要区分不同内容对象和传播环境,把握好具体情况,不搞一刀切。

最后,是原创和转发的问题。同原创新闻消息稿的重要性一样,缺乏原创言论时评,没有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地市报及其互联网媒体平台不可能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引导力,更不可能打造培育自己的言论品牌,更遑论激发互联网读者用户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热情。原创包括新闻人原创和社会投稿。原创时评,媒体能充分掌控议题设置,更好配合本地新闻或者外地新闻进行有效的互动,更好地表达媒体的观点立场,扩大新闻影响,放大媒体声音,吸引读者关注参与。当然,无论是从评论视角,内容涵盖,亦或思想高度、水平档次上看,还是尊重多元价值判断上考虑,在遵守相关版权规定的基础上,适度编发转发其他媒体的评论,能更好满足读者用户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等阅读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丁建庭.党报评论要重视“二次传播”.青年记者,2016(6).

[2]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何道宽译.传播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贺立凯.网络评论现状与发展研究综述.今传媒,2012(6).

新媒体的几点共识 篇7

电视民生新闻是以民生发展为根本, 以百姓的视角对百姓生活进行报道。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 新媒体的出现,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也在不断增加, 对于大众来说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新闻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在多形式的多媒体竞争环境下, 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的同时, 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来说也是一个机遇。电视民生新闻可以结合新媒体的影响力, 努力突破传统的节目制作方式与内容形式, 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公信力、亲和力、品牌力、创新力。

二、电视民生新闻和新媒体的认识

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民生, 针对民生问题, 将民情、民意作为主要报道内容, 报道题材则源于百姓的生活, 对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情通过记者的现场调查、跟踪报道等方式对民生新闻进行实时报道。电视民生新闻比较关注新闻实用价值, 注重体现新闻内容的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电视民生新闻以老百姓为主要收视对象, 因此要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报道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新媒体是网络信息时代下发展出的新媒体形态, 它是在报纸、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 依托新技术衍生而来的。新媒体以互联网传播形式为主, 其中包括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为主要发展途径, 以网络作为支撑体系。新媒体的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较强。新媒体的快捷、方便正是当前电视民生新闻所欠缺的, 电视民生新闻要想实现自身价值, 则需要从新媒体中吸取新媒体所具有的优势特点, 来发展电视民生新闻, 实现自身价值。

三、新媒体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的冲击与契机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使得新媒体逐渐崛起, 传统传播形式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则面临着新媒体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冲击与契机。

(一) 冲击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新媒体逐渐兴起, 形成了多种形态的媒体竞争, 由此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收视对象主要是普通老百姓, 但是电视民生新闻中所报道的新闻却是十分宽泛的, 大众不能从电视民生新闻中定制自己所需要的新闻。而新媒体则在面向大众的同时, 将新闻更加细化, 让大众能够通过新媒体新闻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新闻。另一方面, 新媒体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成本低, 更容易受到年轻观众的青睐, 电视媒体的观众不可避免地被分走了, 这对电视民生新闻又是一项不小的挑战。电视民生新闻从形式上看, 更多的是对民生新闻进行报道, 尽管主体是围绕民生展开, 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看问题, 但是电视民生新闻却与大众之间少了一些互动性, 或者说互动性不强。而新媒体则给了老百姓更多的发言机会, 让老百姓能够掌握话语权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使媒介与观众能够处于平等位置上。

(二) 契机

尽管新媒体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但与此同时也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一些契机。电视民生新闻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比较单一, 提供信息的人员相对固定, 并且信息来源十分有限, 新媒体的出现则使电视民生新闻有了更多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 促进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电视民生新闻要积极与新媒体融合, 在新媒体的推介下, 使电视民生新闻逐步向前发展。同时, 借助新媒体,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可以及时看到观众对于自身节目喜爱程度的反馈, 掌握自身传播效果的好坏。通过新媒体,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能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拓展自身的传播效果以及新闻影响力, 提高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媒介的地位。

四、电视民生新闻与新媒体的整合应用

电视民生新闻结合新媒体的影响力与新媒体进行整合应用, 借助新媒体来提升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有效性、拓展传播覆盖面、增强传播交互性。

(一) 提升传播有效性

由于电视民生新闻播出时间较为固定, 对于观众而言收看时间的局限性较大, 而通过与新媒体的结合, 观众可以通过网络自行调节收看时间, 从而达到提升传播有效性的目的。另一方面, 以往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收到的观众反馈信息较少, 而新媒体则为观众与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之间提供了更多互动的机会,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也能及时得到观众的反馈信息, 不断改进自身存在的不足。

(二) 拓展传播覆盖面

电视民生新闻借助新媒体的影响力拓展传播覆盖面, 借助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成本低等优势特点, 拓展自身传播覆盖面。新媒体帮助电视民生新闻拓宽了推介方式, 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契机。

(三) 增强传播交互性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通常是以新闻内容来提高自身收视率的, 新媒体的发展为观众与电视民生新闻之间提供了更多互动的机会, 增强了传播的交互性。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只是单一的发言人, 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对百姓生活进行报道, 而通过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 电视民生新闻由发言人变为聆听者于发言人合二为一的结合体。

五、结语

21世纪,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传播方式将受到互联网时代的冲击, 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传播方式可能会逐渐走向衰落, 甚至随着年轻一代人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传播方式有可能走向灭亡。但是互联网的崛起又为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 赋予了电视民生新闻新的生命力。只要利用好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不断探索新的传播渠道, 将电视民生新闻与新媒体进行有机的结合, 笔者相信电视民生新闻必将获得新的生命力, 取得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金君, 徐红.电视民生新闻借助新媒体增强影响力的实践和思考[J].视听纵横, 2012 (04) :74-76.

[2]袁天.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电视媒体影响力的策略研究[J].新媒体研究, 2015 (04) :34-36.

[3]李超, 宋夕.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J].新闻世界, 2014 (01) :55-56.

[4]柳溪.“新”媒体“新”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媒介融合策略[J].电影评介, 2013 (02) :42-43.

上一篇:自然植被下一篇:医院感染管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