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医师

2024-08-14

骨干医师(通用3篇)

骨干医师 篇1

在我国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当中, 乡镇卫生院处于三级防保网的中间层次, 是连接县级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的枢纽, 其应有功能的正常发挥关系着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卫生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而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与其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密不可分[1]。目前, 国家对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是越来越重视, 并不断地完善相关法律政策来保证全国各地加强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在职培训学习, 全面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素质[2,3,4]。因此科学评价各类培训的效果, 探讨适用于乡镇卫生院医生的最佳培训模式以提高医生的医疗服务能力, 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5]。

早在2002 年, 国家就明确了乡 ( 镇) 卫生院的基本职能, 即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 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 同时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6]。2009 年, 西藏乡镇卫生院人数为2 619 人, 占全区卫生人员的16. 33% , 这一比例低于西部 ( 21. 75% ) 和全国 ( 20. 43% ) 平均水平。西藏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为向西藏基层的骨干医师提供最为符合藏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实际的培训内容, 以帮助他们在为基层藏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保健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具备有助于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知识与能力, 自2011 年12 月11 日首届培训班开班以来, 上海胡锦华健康教育促进中心主办、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承办的“援藏计划”西藏基层骨干医师培训班已举办了三期, 并获得了包括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在内的多方肯定。

通过对三期西藏基层骨干医师在培训后对培训模块动态的需求和效果分析, 评估不同培训模块对西藏基层骨干医师中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 以便为后续培训开展提出建议, 并为今后其他针对藏区基层卫生服务的短期培训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由上海胡锦华健康教育促进中心主办、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承办的“援藏计划”西藏基层骨干医师培训班前三期共计296 名学员, 其中第一期100 名, 第二期100 名, 第三期96 名。

三期培训的学员均为来自于西藏全域1 个地级市———拉萨市, 6 个地区———那曲、山南、昌都、林芝、阿里、日喀则的共计293 所乡镇卫生院 ( 含3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的医师, 三期培训的所有医师均系藏族。

1. 2 研究内容

在每期为期10 天的培训全部结束之后, 采用自行设计的评估问卷, 分别对三期骨干医师学员进行关于各教学模块的需求度和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经过专家咨询、意见征询并与西藏卫生厅讨论后, 前两期培训内容均含有27 项培训模块, 包括: 饮用水卫生、结核病的防治与管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我国慢病的形势与对策、公共卫生概论、公共卫生项目管理、艾滋病的流行趋势与防治策略、巨灾后的公共卫生应对、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传染病流行病学、儿童保健基本技术与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病防治与社区管理、孕产妇保健基本技术与健康管理、食物与农药中毒的诊断与处理、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症状诊断、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医院感染控制, 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牧区常见传染病现场诊断与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社区诊断与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呼吸道与肠道传染病流行过程及预防及控制、免疫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现场参观学习、牧区常见地方病和寄生虫病诊断与治疗、医疗工作中的人际沟通与交流技巧等。经过前两期培训后, 根据学员对培训需求和效果的反馈, 在第三期培训中删减“食物与农药中毒的诊断与处理”的教学内容, 将“我国慢病的形势与对策”和“医院感染控制, 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做了细化拆分, 同时增加了“西藏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教学内容。

针对上述培训模块, 在问卷设计中对培训需求程度设置“不需要”、“需要”、“非常需要”三级变量, 对培训满意度设置”1-5”分的评分作为研究指标。

1.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同一动态人群 ( 即来自于西藏1 市6 地区不同乡镇卫生院的骨干医师) 进行三次横断面问卷调查。三期来自各地市骨干医师人数与其所拥有的乡镇卫生院骨干医师人数占西藏乡镇卫生院医师总人数的比例一致, 即该样本人群对西藏乡镇卫生院骨干医师这一总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在对学员进行标准化的培训之后, 共计发放问卷296 份, 回收286 份, 有效回收率为96. 62% 。问卷回收后, 均采用EpiData 3. 15 建立数据库, 通过SPSS20. 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 1 一般情况

三期培训学员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共纳入296 人, 男性共计169 人, 占57. 1% , 女性共计127 人, 占42. 9% 。其中, 第一期培训骨干医师100 名, 男性59 人, 女性41 人, 来自于98 所乡镇卫生院; 第二期培训骨干医师100 名, 男性56 人, 女性44人, 来自于96 所乡镇卫生院和3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三期培训骨干医师96 人, 男性54 人, 女性42 人, 来自于96 所乡镇卫生院。

2. 2 三期培训需求评估结果

第一期培训中, 被学员们认为“需要”和“非常需要”的培训模块有11 项达到100% 。第二期培训中, 被学员们认为“需要”和“非常需要”的培训模块有15 项达到100% 。第三期培训中, 被学员们认为“需要”和“非常需要”的培训模块有19 项达到100% 。详见表1。

可见, 根据每期培训后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 教学模块的优化效果显著。达到了课程设置模块合理的目的, 将更有效地满足西藏基层卫生服务工作者的培训需要。

同时, 由表1 可知, 西藏基层骨干医生学员在三期培训中需求排名前10 位为: 公共卫生概论、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传染病流行病学、牧区常见传染病现场诊断与处置、呼吸道与肠道传染病流行过程及预防及控制、儿童保健基本技术与健康管理、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症状诊断、医院感染控制, 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牧区常见地方病, 寄生虫病诊断与治疗。

2. 3 三期培训满意度评估结果

关于培训满意度的评价分为对培训模块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学员依据培训经历对培训过程的评价两大部分。培训过程评价又分为培训组织情况、教学方式和时间安排三个方面。满意度评价采用5分制, 最低评分为1分, 最高评分为5分;1-1.5分表示培训不好, 1.6-2.5分表示较不好, 2.6-3.5分表示一般, 3.6-4.5分表示比较好, 4.6-5分表示非常好。

2. 3. 1 三期学员对培训模块教学效果的评价

三期培训模块在课程设计、培训师资和课时安排等方面总体保持一致, 三期学员对各培训模块的教学效果的评分的平均分均在4. 5 分以上, 得分越高表示培训效果越好, 可以认为学员对各培训模块教学效果评价非常好, 详见表2。

通过各期学员对培训效果评分进行排序并结合三期培训学员对同一教学模块评分的平均分, 可知, 西藏基层骨干医生对授课内容最为满意的前十项课程为: 医疗工作中的人际沟通与交流技巧、孕产妇保健基本技术与健康管理、饮用水卫生、艾滋病的流行趋势与防治策略、公共卫生概论、呼吸道与肠道传染病流行过程及预防及控制、传染病流行病学、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症状诊断和免疫规划。

2. 3. 2 三期学员对培训过程的评价

培训过程评价分为培训组织情况、教学方式和时间安排三个方面, 同样采用5 分制进行评分。详见图1。

由图1 可知, 三期学员对培训组织情况、教学方式评价较高, 但对三期培训的时间安排均评价较低。结合开放性问题中学员普遍反馈由于培训时间较短, 课程安排较为紧凑, 加上部分藏区骨干医师对汉语的理解较为缓慢, 不太利于全面地掌握所传授的知识。

3 讨论与建议

3. 1 较高的培训需求评价原因探讨

由于培训开展前期, 经多方专家咨询、广泛征求意见并与西藏自治区卫生厅有效沟通, 使得培训课程的需求度评价较高。此外, 在每期培训完成后, 及时对培训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并合理改进课程结构与内容, 如删除食物与农药中毒的诊断与处理; 调整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公共卫生项目管理等课程, 也有效保障了课程设置需求度评价较高。

3. 2 较高的培训满意度评价原因探讨

优质的师资力量是较高满意度的首要保障。三期培训均精选了既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 又拥有公共卫生实践经验的师资进行教学。授课教师共计22 名, 其中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师资10 名, 来自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华西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华西第四医院、四川省CDC等单位师资12 名。授课教师中教授 ( 主任医师) 14 名, 副教授 ( 副主任医师) 6 名, 讲师2 名。

符合藏区实际需要的课程设置是较高满意度的重要根据。科学的课程设置符合西藏基层骨干医师所需, 对在藏区开展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有着实际的意义。

3. 3 建议

3. 3. 1 结合藏区实际及时修改课程设置

结果显示, 医院感染控制, 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我国慢病的形势与对策、食物与农药中毒的诊断与处理三门课程的满意度评价较低。结合三期骨干学员在培训后进行的定性访谈, 反映出原有课程设置参照内地城市地区主要和热点卫生问题, 忽略了这些问题在藏区的适用性。

3. 3. 2 合理安排培训时间

由于交通、经济以及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基层医生相对较难抽出较长时间来参加培训, 建议在培训中间增加休息缓冲的时间[8]。

3. 3. 3 优化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

鉴于卫生院工作繁重、人员紧张、派出医生长时间脱产培训较为困难的现状, 短期专题培训仍不失为乡镇卫生院医生巩固、更新医学知识, 提高专项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9]。结合藏区乡镇卫生院骨干医生的实际情况, 需继续优化培训教材和大纲, 为以后培训做好充分准备。

3. 3. 4 保证有部分汉语理解力较好的学员

在本研究中, 较多学员通过开放性问题反馈其对汉语的理解较为缓慢, 考虑课程进度与效率, 建议在培训学员中保持一定数量的对汉语理解力较强的学员, 使其深入理解培训内容, 并以点带面帮助其他藏区学员掌握前沿医学知识, 提高培训效果, 并最终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摘要:目的:通过对胡锦华健康教育促进中心与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共同举办的三期西藏基层骨干医师培训需求和效果反馈的研究, 探讨西藏地区基层骨干医师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短期培训效果, 研究培训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为后期开展培训提供更好的方案和建议。方法:对三期参加培训的西藏基层骨干医师进行三次横断面问卷调查。结果:三期培训的课程设置较为合理, 符合藏区基层工作实际需要;根据学员反馈后的教学模块优化, 效果显著;培训需求和满意度均较高。结论:通过科学设置培训课程, 及时优化课程结构等途径, 使三期培训需求和效果的满意度均较高, 但仍需结合藏区实际及时修改课程设置, 合理安排培训时间, 优化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 保证有部分汉语理解力较好的学员以帮助其他藏区学员更好地理解培训内容。

关键词:西藏,基层医师,培训,评价

参考文献

[1]江国帼, 孙敏, 刘丹萍, 等.四川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培训目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11:2055-2057.

[2]邬建平, 冯占春.湖北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管理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 2010, 5:59-60.

[3]邱德星, 周指明, 文申根, 等.高血压病的社区干预效果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 2005, 3:516-518.

[4]王海燕, 林桂红.社区高血压病人遵医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 2008, 21:1893.

[5]何红媛.关于我国医疗人员医学继续教育模式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2:12-14.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中发[2002]13号

[7]来有文, 扎西达娃, 李顺平.西藏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12, 8:16-18.

[8]张琦, 屈伟, 陶菡霖, 等.“首届西藏基层骨干医生培训班”培训需求与效果评估分析[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2, 1:51-53.

[9]耿巍, 蓝晓芳, 马聪, 等.韶关市乡镇卫生院医生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12:1224-1227.

骨干医师 篇2

xxx,男,xxx岁,现任xxx院长,内科副主任医师。2013年7月被授予安徽省第一届“乡镇卫生院优秀骨干医师”称号。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在政治思想方面,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践行“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十八大及二中、三中全会及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支持改革、发展、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认真执行中央医改的各项政策。

在医德医风方面,认真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及卫计委下发的医务人员“九不准”等内容,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服务。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关爱病人、甘于奉献。不论时代怎么变化,医学如何进步,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始终是我们医务人员奉行的最高标准,也是要铭记于心的行为标杆!不但在以业行为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身边的人。

在业务技术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更多的患者危险病痛,并把医疗技术代代相传下去,是每个医务工作者追求的主题。作为本院的业务骨干,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本人一年接待住院患者680多例,参与危重病人抢救150人次,疑难病例会诊180人次。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用在医务人员身上再恰当不过。面对新知识、新技术不断的涌现。深感忧患意识,自觉通过书刊、网络、学术讲座等形式,不断自我加压、充电,时刻掌握学术发展的动向,站在学科技术的前列。再次,搞好带教任务,带好低年资医师,是高年资医师,特别是业务骨干不可推脱的职责,一年来我通过查房、疑难病例分析、死亡病例讨论、专题学术讲座等形式,带教低年资医师,使我院内科水平大有提高。

一年来自己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离广大患者的要求还差得甚远,特别面对“业务骨干”的称号,时刻诚惶诚恐,丝毫不敢懈怠,恐有愧于这个称号。在今后工作更要加倍努力,决不辜负上级领导和广大患者的信任。

骨干医师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河南省人民医院2012年培训的433名来自16家市级医院、96家县级医院的骨干医师。

1.2 调查方法。

由经培训的调查员以匿名自填问卷的方法对骨干医师统一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对双向转诊的认知情况和满意情况。

1.3 统计方法。

采用Epi Data3.0双遍录入数据, 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卡方检验分析各组间率或构成比的差异, 用等级相关分析骨干医师对双向转诊制度了解程度,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被调查骨干医师男性占56.4% (244人) ;女性占43.6% (189人) ;年龄集中在26~40岁, 占所有被调查者的73.7%, 40岁以上占26.3%。其中高级职称14.8%、中级职称43.4%、初级职称41.8%。

2.2 双向转诊认知情况。

2.2.1 双向转诊了解程度。

不同性别、年龄组、职称和职务对“双向转诊”了解程度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地市级医院和县 (区) 级医院的被调查者对“双向转诊”的了解程度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401) 。结果详见表1。

2.2.2 实行双向转诊必要性。

被调查者认为实行双向转诊很有必要性占37.6%;必要实行双向转诊占57.5%;无所谓和不必要占4.9%。

2.2.3 实行双向转诊可行性。

在被调查者中96.1%认为实行双向转诊有可行性, 只有3.9%被调查者认为不可行。不同性别、年龄、职务、医院级别的人群, 对实施“双向转诊”可行性的认识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不同职称的被调查者对实施“双向转诊”可行性的认识不同 (P=0.010) , 详见表2。

2.2.4 双向转诊合理性。

14.5%的被调查者认为现有的双向转诊很合理, 63.3%认为合理, 20.6%认为较合理, 1.6%认为不合理。

2.2.5 双向转诊畅通性。

在433名被调查者中, 3.5%认为目前双向转诊通道很畅通, 23.8%认为一般畅通, 48.0%认为不畅通, 24.7%对目前的双向转诊通道不清楚。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双向转诊通道不畅通, 说明我省目前的双向转诊通道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近1/4的被调查者对我省目前的双向转诊通道不清楚, 提示在今后的工作中, 需要通过院际协作平台、邮箱、微信和微博等现代化网络, 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流程的知晓率。

2.2.6 双向转诊减轻患者负担情况。

在被调查者中, 31.6%认为双向转诊能明显减轻患者负担;48.0%认为双向转诊能减轻患者负担, 但效果不明显;5.8%认为不能减轻患者负担;还有14.5%对双向转诊能否减轻患者负担这一问题不清楚。

2.2.7 向上级医院转诊病人能否提高您的业务水平。

63.5%认为向上级医院转出病人对提高业务水平有帮助;26.6%认为向上级医院转出病人对提高业务水平的帮助效果很一般;9.9%认为没有帮助。

2.2.8 接受下级医疗机构病人能否提高您的业务水平。

在被调查者中, 77.8%认为接收从下级医疗机构转来的病人, 对提高业务水平有帮助;21.0%认为这种帮助效果很一般;1.2%认为没有帮助。

2.2.9 是否向上级大医院转诊过病人。

433名被调查者中, 有84.1%向上级大医院转诊过病人, 15.9%没有向上级大医院转诊过病人。不同性别、不同职称、不同职务和不同医院级别的被调查者, 向上级医院转诊的情况不同 (P<0.05) ;不同年龄组的被调查者, 向上级医院转诊的情况没有明显差异 (P=0.057) 。详见表3。

2.2.1 0 向社区医疗中心 (乡镇医院) 转诊病人情况。

433名被调查者中, 有37.0%向社区医疗中心转诊过病人, 63.0%没有转诊病人。

2.2.1 1 向上级医院转诊病人的原因。

疑难危重病人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和综合治疗占93.1%, 需要新技术方法治疗占69.5%, 详见表4。

2.2.1 2 向下级医院转出病人的原因。

康复期的病人占62.4%, 术后就诊方便占58.2%, 明确诊断常见病、多发病占55.7%, 说明河南省医疗机构开展双向转诊的病人与国家医改提出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模式一致, 详见表5。

2.2.1 3 实施双向转诊目前存在的障碍。

转诊标准、程序缺乏明确规定, 监督不到位占62.6%, 医疗机构之间经济利益对立占55.2%, 详见表6。

2.2.1 4 转诊病人选择医院考虑因素。

首选考虑精湛医疗技术占70%, 其次转诊渠道畅通、有绿色通道、接诊及时和等待时间短有占14.3%, 最后自己熟悉、有认识医师的医院或患者或家属要求转诊占10.4%。说明医疗技术不仅是医院发展生命线, 而且是病人最信赖口碑。

3 对策与建议

双向转诊是根据病情和人群健康的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医疗机构之间的转院诊治过程, 可以分为纵向转诊和横向转诊两种形式[2]。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 如何充分发挥城市优质医疗资源来提高基层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问题。而双向转诊是合理配置和使用现有卫生资源, 实现“基层首诊, 分级医疗”的有效方法。本次调查发现河南省骨干医师对双向转诊认知度和转诊流程还有待提高。双向转诊能否顺利实施取决于政府、大型医院和基层医院或者社区医疗机构在认识上的高度一致。

3.1 建立双向转诊体系, 实行“无缝式”持续治疗。

目前大型医院基本没有专门的转诊部门, 也没有程序化的运行机制, 从基层医院转出去的病人送哪里有很大的随意性。为建立健全功能完善、规范高效的双向转诊医疗服务体系, 需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河南省情的“双向转诊信息平台”, 大型公立医院成立“双向转诊中心”, 负责基层医院急危重症和疑难病人转入和术后、康复期病人的转出的联络与协调。同时通过电话、传真、邮箱、微信和微博等信息工具开展双向转诊, 实现及时交流病情, 指导基层医院对危重症病人及时、合理和有效的救治;共商康复期病人治疗方案。双向转诊体系不仅应建立预约诊疗、专项诊疗和双向诊疗的“三诊联动”信息系统, 而且需建立医疗咨询、外出接诊和定期随访的服务体系, 实现“小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 疑难重症到大型医院”的就医模式。

3.2 加强双向转诊宣传力度, 提高医务人员认知度。

双向转诊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医务人员的认知和支持[3]。本次调查结果来看, 不同性别、年龄组、职称和职务对双向转诊的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双向转诊宣传对医务人员应采取差异化宣传方案。根据不同年龄、职称和职务制定不同双向转诊宣传年度计划, 重点宣讲双向转诊优点、转诊渠道和联系方法等, 提高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的认知,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和看名医难”的现象[4]。

3.3 出台双向转诊相关政策, 促进其顺利实施。

目前在大医院术后或康复期病人不愿意转到基层医院或社区医院继续治疗, 主要原因是基层医院诊治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较低, 病人不信任, 更重要是没有引导性政策[5]。建议政府在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的设计上进行引导, 如免除患者从大医院转向基层医院继续治疗的起付金, 引导常见病、多发病、术后康复病人向基层医院分流;调整大型医院病种收治结构和缩短平均住院日, 促进基层医院发展, 逐步缩小基层医院医生与大型医院专科医生之间的差距, 使基层医务人员成为病人康复的“代理人”。

引导卫生机构建立区域性医联体或院际协作, 使双向转诊真正落到实处, 基层医院把急危重症和疑难病人转到大型医院, 大型医院把术后和康复期病人转到基层医院, 实现协作双方“优势互补, 协作共赢”局面, 促进双向转诊顺利实施。

3.4 建立转诊医院之间科室对接模式, 搭建院际之间医生联系平台。

双向转诊工作具体由上下级医院临床科室医生来落实, 因此院际之间协作要实现“医院搭台子, 科室结对子, 专家交朋友”局面[6], 建议大型医院临床科室实施结对帮扶模式, 畅通上下级医院医生之间沟通渠道, 开展示范查房、示范手术、疑难病会诊、区域学术讲座、骨干医师培训、远程会诊和科室对接学术讲座等, 不仅促进学术氛围和医生之间的深厚感情联系, 而且可提高基层医生诊治水平, 获得基层病人的信赖。同时大型公立医院将病人转诊至基层医院继续治疗, 上下级医院医生之间共商治疗方案, 可实现“无缝式”持续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河南省骨干医师对双向转诊的认知度和满意度。方法:对我院2012年培训的基层医院433名骨干医师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年龄组、职称和职务对“双向转诊”的了解程度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被调查者中96.1%认为双向转诊有可行性、79.6%认为双向转诊能降低患者负担、72.7%认为双向转诊不畅通、84.1%向大型医院转诊过病人、93.1%认为向上转诊疑难危重病人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和综合治疗。结论:根据目前双向转诊现状建议出台双向转诊相关政策, 促进其顺利实施;建立双向转诊体系, 实行“无缝式”持续治疗;建立转诊医院之间科室对接模式, 搭建院际之间医生联系平台。

关键词:骨干医师,双向转诊,认知度,对策

参考文献

[1]蔡聚雨.河南省基层医院骨干医护师培训模式实践与成效[J].中华全科医师, 2012, 11 (12) :919-920.

[2]梁万年 (译) .全科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 2010:3-32.

[3]陈敏生, 赖伟, 张真诚, 等.上海市松江区双向转诊知晓度与转诊意愿调查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30 (3) :340-341.

[4]陈昌贵, 陆丽萍, 李伟, 等.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双向转诊的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 2009, 25 (12) :832-833.

[5]王宝玉, 潘景业, 谢红莉, 等.双向转诊“梗阻"的原因诊断及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 9:609-610.

上一篇:花镜施工管理下一篇:启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