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在教学中的作用

2024-12-26

创新在教学中的作用(共12篇)

创新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1

历史学科是出现最早的学科之一。展望未来, 可以预言, 这门学科将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历史学科之所以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就在于它能使人类了解过去, 看清现在, 预知将来。基于这样的学科功能, 中学历史教学不应只局限于狭隘的历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利用学科知识向智能开发、启发创造性教育转化。

一实践历史学科中创新教学的现状

什么样的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才是创新性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性教育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学校的创新教育中, 学科教育是培育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阵地。历史学科以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功能和教育功能, 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历史学科虽然具备许多有利于培育学生创新教育的因素, 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创新教育并没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受到应有的重视, 知识传授、应试技能的训练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师落后的观念、陈旧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在新的形势下,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实现由传授知识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转变是中学历史教师应着力探讨的问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 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 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 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科书。近十年来, 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 中学历史教师应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 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当中。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 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 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 应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难想象, 历史综合素质差, 创新能力弱的教师如何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意识强的学生来。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由于当代科技水平的飞速提高, 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 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前, 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 (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 。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 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 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应有的严肃性, 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 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感到有强烈的兴趣, 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 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更轻理解运用而重记忆。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 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 而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 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 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 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 但更多的时候教师应当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 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 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 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 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 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 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 乐于、敢于探索未知, 以求得最佳。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例子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 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 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等等, 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运用创新思维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 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 形成强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 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 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 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 真正做到论从史出, 寓论于史, 史论结合。

笔者认为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一是角度创新。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 (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 进行分析, 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 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 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 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 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 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称之为“角度创新”。例如, 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 可先分析教科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 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 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然后, 教师列举近年来关于对华盛顿会议评价的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不一样的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 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 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 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为什么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分析原因, 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第一种评价着眼于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愿望作比较, 而第二种评价则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史上其他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二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授之以渔。教师应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 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显然, 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 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应强调素质教育, 强调如何利用历史学科知识, 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 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 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 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 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作用

创新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2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新篇教材出台后,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探索,寻找最佳教书育人途径,但 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负担过重,达不到教学要求,教学困难大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究其原因,在于不少教 师没有以新对新,而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当前应该将创新运用到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来,在创新这个 力点上做文章,下力气,产生推进教学效果的巨大重力,以实现教师的科学指导与学生的轻松学习的和谐统一 。确保英语教学持续、有效、健康的发展。

一、树立英语教学的新观念

心理学家认为,观念是指人的思维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反映,它使人能够从客观现实 中引出概念、思想、计划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行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正确的观念对事物有促 进作用,错误的观念则有阻碍作用。新教材对教学目的和意义,教学内容和方法赋予了新的含义,这就要求我 们的思想观念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适应新形式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方法论的前提上,由用考纲、课本 、教参的`束缚中,转变到既重教材、大纲,又灵活的创造,从实际出发,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 哲学思想武装自己,从师生的主次关系上,由教师统领课堂,以教定学的观念中转变到学生主体,教师指导, 即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到整个外语教学活动中,从制订教学方案到课堂内的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的现实基 础和需要出发,用教师的人梯作用,支撑着学生自己攀登;从教学内容的指导上,由“唯教材而问”的结构指 导中,转变到按照大纲的要求选用教材,在教材的教学中采用结构与功能注重,既重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 力,又重培养运用语言能力所需要的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又重培养运用语言能力所需要的语言知识教学。只 有通过思想观念的推陈出新,对英语教学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才能使英语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造英语教学的新方法

有创造才能有发展。过去,传统的分段教学法和语法翻译法的应试教学,造成了学生的高分低能,交际英 语的能力低,无法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语言是交流思想、传递情感的工具。这特性决定了英语教学的目的就 是要培养学生具备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就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进 行大量的语言交际的实践活动,从而使语言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为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提供了契机。教师应遵循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创造切实可行的新教法。

一是英语教英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英语环境中提高交际能力。教育学认为,人脑中存在一种先天性的 语文习得装置,

创新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篇3

1.民主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互相鼓励,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运用英语交流,积极思维。教师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过程,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局面。例如阅读材料的内容,学习讲解的方式,以及作业的布置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要与学生“商量”。在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求知欲望高,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在真实或非真实的语境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尽可能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在这样一个有疑问、有迷惘、有讨论的课堂上,优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得到带动,学生互相配合,相互启迪,相得益彰。而许多学生的见解和问题,往往是教师没想到的。这样一来,教师也得到了提高,达到教学相长。在这种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有足够的机会让学生披露灵性,展现个性,并使师生双方成为教育的共同受益者。

2.开放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英语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强调与英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还体现在教育者、教育方式及途径的开放性等方面。例如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可包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能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放性问题,作出开放性回答。像句型转换、句子翻译话题讨论等形式的语言训练更具有开放性;教学内容应不断更新,教学形式或通过游戏、表演、会话、竞赛、自学等形式的语言训练不断完善,表现出灵活性和艺术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请其他教师、英语学者或家长参与教学,来校作有关英语学习方法、英美文化、英文歌曲等方面的讲座,还可进行校际间的师生英语座谈会、文艺晚会等。

3.主体性原则

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说是主体性的发展。没有主体内在语言潜能的开发,没有词汇、语法、结构功能等语言知识的内化,学生的英语水平是不可能提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构成“教学相长”的本质关系。虽然他们同时互为客体,都是对方的认识对象,但这种主客关系不是本质,这就是说,主体的发展不仅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且把教师也列为并列的活动主体,且发挥着指导作用;主体的发展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完成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英语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

1.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是提高运用英语能力的基石。任何创新都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加工和创造性的劳动为前提的,掌握知识越丰富,就越容易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智慧火花。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例如,单词的识记、辨析,句型的运用,语法的掌握要抓死、讲透、教活,注意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把学过的支离破碎的、相互独立的短语,结构立体地串联起来。

2.坚持优化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的教学策略。因为合理的能力结构是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包括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学生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联想等认知能力,更包括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管理调节和评价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的能力。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能够听得懂、说得出、会阅读、会写作的“四有新人”,而不是只会做试卷的聋子、哑巴。

创新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4

一、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转变观念是关键

教育改革呼唤创新型教师,新大纲呼唤新方法、新观念。新的教学大纲强调:我们不但要在知识技能领域,而且要在发展领域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良好个性方面的发展;要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我们首要目标。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就要有创新精神,然后树立远大的志向,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并不断强化自身的创新精神,对影响学生创新行为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研究,明晰创新产生于哪些因素或土壤,受什么制约。

首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所以教师必须及时“充电”,积极主动地学习、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观,不能满足于自己现在的有限知识,要及时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和信息,要有多层复合型的专业知识,要启发自己的创新智慧,不能画地自限,眼光狭隘。陶行知说:“仿我者死,创我者生。”教师应当懂得这个道理,以“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为最大快乐。

其次,教师要树立现代的科学的学生观。现代科学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以学生为本,不因他们存在不足而过多地责备他们;应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因为优等生与后进生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创造的禀赋。为每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中国一句俗话说,“是锥子总会出头的”,但如果我们把它装在一个铁盒子里,它恐怕就出不了头。我们要给它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把它们放进步袋子里,他们才会冒尖,才会一个个脱颖而出。人才的成才也是同样的道理。

最后,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应当迷信“标准答案”,而应懂得任何标准都是相对的。教学生有“学、思、创”的精神;要把教材变“学材”,把教室变“学室”,使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学园”,而不是满堂灌的“教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对教学的意见,研究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勤奋好问,不唯书,不唯师,敢于问难质疑,搞好合作学习。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在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下,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协同其它学科的知识,共同培养学生全面的创新素质。

1. 改进化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攻方向

课堂教学必须鼓励创新,因为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知识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留出空间,还应多提挑战性问题,为创新做出榜样。课堂上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洋溢着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国际合作精神。化学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提倡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 激发学生化学科的兴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源泉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学习的第一动机,是创造力的原动力与维持力,是创新的正催化剂。心理专家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则处于抑制状态。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本身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愿望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化学与自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势,联系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最新技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情境,唤起学生为之奋斗的强烈欲望,是行之有效的。

3. 加强试验教学是事实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及其它科目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包括实验的探索和实验的创造性。

4.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出发点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创造性的想象力。”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思,有思考才能使学生由被动的认识变为探索性的求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载体,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没有创新,创新正是在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中,开始其生命的历程。发明千千万,关键在于问。对于教师来说培养学生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应该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中心。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

5. 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新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5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作用

【内容摘要】随着基础教育的综合改革和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基本已经普及,他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教师提出要求,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基础教育的综合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快速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现代信息技术已然成为了当前教育的先导。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其工具就是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师生之间进行的活动也是枯燥、刻板、机械的,其教学效率不言而喻。传统的教育技术和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必须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合二为一,并根据教材的需求进行优化组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性,达到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活跃起来。下面就自己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生动课堂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模式下的新课导入过程就是靠教师的讲解直接导入,这样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却能很大程度的感染孩子们,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激起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教《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时,我先利用班班通设备播放

恐龙的视频,逼真的画面,体格庞大的各种恐龙大大的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个个热情高涨、兴致勃勃,有提不完的问题。在这样活跃的气氛中,借着孩子们的提问,就很自然的引入到本课教学中来,开始新课的教学。这样就比枯燥的直接讲解收到的效果好很多。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识字教学,纠正发音,加强笔顺的记忆。我们这里地处阜阳颍东与颍上交界处,方言跟普通话有一定差别。在平时说话中对声母f、h发音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平翘舌音也是混淆不清。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做到听音辨形,视听结合,把抽象的、无法触摸的发音要领形象化、直观化,在纠正孩子们的发音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都贪玩,而且大都是农村的留守儿童,所以在写字方面从小就养成了“一笔勾成”和写倒笔画的坏习惯,这在纠正写字方面是个难题。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借助多媒体里的动画生字教学,发音标准,又有笔画顺序的指导,既形象又生动有趣,孩子们学起来总是兴趣很浓,记得又牢,大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果。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学生观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观察,是写作和认识事物的基础。对于小学作文教学,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让学生对自己最喜欢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写出观察笔记。比如:小孩子都喜欢动物,我就利用多媒体下载有关的动物图片和视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由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开始到观察自己身边的事。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再写出来,这样语言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观察素质也会得以提高。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这样说过。朗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文本内容,理解课文,积累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和审美教育。二年级的学生读课文,不注意重音、停顿,甚至还会唱读,达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因而在教学中,老师要做好朗读示范、指导和训练工作。而录音范读,大都是名家的作品,声情并茂,让孩子们跟着一起读,将会受益匪浅。比如,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中的几个感叹句和问句时,我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范读教学,在音乐声中孩子们一起跟着朗读,很轻松的就掌握了读这些句子的语气技巧,而且读的很好,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朗读兴趣。

五、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转化师生角色,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从而更多的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了进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学会教师教给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懂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获取知识,具有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能力。

总之,在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校园建设也正在迅速

推进,恰当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由此可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既是优化教学过程,更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创新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创新;语文素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119-01

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语文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这对语文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该学科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全面实施素质化教育。

在当前形势下实现语文素质化教育首要的就是敢于创新教学。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教学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素质化教育和创新教学,笔者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愿与大家探讨。

1增强创新源泉,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以下几点:

1.1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1.2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1.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

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①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的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②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

2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学

初中语文课素质化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创新教学,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行之有效的创新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创新能力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Innovative Teaching Contribute to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Quality

Han Haifeng

Abstract:Education today is more or less innovative. Innovation becomes the mainstream of the times. This essay focus on the function of innovative teaching.

创新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7

关键词:创新实验,物理专业,本科教学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计划的启动和实施, 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在校园内形成创新教育氛围, 建设创新教育文化, 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该计划2007年首次执行的时候第一批60所高校入选该计划[1], 到2014年已面向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该计划执行以来对大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2], 并引起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应用方面的兴趣。该项目强调自主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协作性, 遵循“以兴趣为主, 自性探索、重在参与”的原则, 注重创新性设计项目的实行过程, 强调参与项目过程中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收获,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3]。

除了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外, 各高校根据国家的计划, 在学校内专门设置实践科并开展了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这些项目在各学科教学, 特别是物理专业学生的各专业课教学当中起到比较好的作用。物理学各专业本身是一种很难学的专业, 有些学生因课程任务比较重而不太重视一些核心专业课。然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课, 而且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该文主要从学生在从事创新项目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出发, 讨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 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

本科阶段的物理学是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 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写出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项目计划书能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写项目计划书的过程中, 学生会学到项目书结构、写作方法、项目内容的扩展和评估等基本方法。一般科技项目的内容由项目背景、项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问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创新之处、研究意义和研究计划与预期结果等部分组成[4], 每一个部分的写作有一定的规范性。学生如果自己写出来这样的项目书, 这不仅对所学到专业知识的应用起到作用, 而且在科技写作方面积累经验。

2 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作用

高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创项目, 通过老师带动和影响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当中。一般物理学专业学生申请后获批的项目都涉及到一些实验, 而且实验过程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仪器。学生可能在专业课上已经学过这些仪器的基本原理, 但有可能不知道怎么操作, 甚至有的仪器更本没有见过。在创新项目进行的初期, 学生有可能对实验原理不理解做错实验, 但通过几次重复操作会掌握基本使用方法, 有效提高独自操作能力。通过创新实验除了提高学生仪器操作能力以外, 还对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在创新实验的学习里, 学生会学到作图和数据分析软件的, 这些软件的使用在理论课程上根本学不到的, 这对将来学生的人生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3 学生团队精神方面的作用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一般三四位学生一起参与而进行的, 这对学生一起学习和合作的团队精神带来很好的锻炼机会。虽然课堂学习中也会出现类似的合作, 但这种合作不像创新项目那样是长期的。一般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执行时间为两年, 这说明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作为一个团队, 每位参与项目的学生都很努力, 并互相鼓励而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他们还会经常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 充分体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从最初的方案选取, 到实验初步计划, 到具体实验计划, 再到实验的实施、结果分析, 都离不开参加项目学生的合作。有些学生开始时候觉得创新项目是特别简单的一件事情, 但轮到自己动手亲自进行操作时感觉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 并遇到不少的困难。这些困难一般都在由老师和同学们组成的团队的帮助下很容易解决。团队合作沟通必不可少, 除了每周的例行讨论外, 学生亦会在课余时间不断交流, 随时把自己的想法与其他成员分享, 大家有什么创新想法都一起讨论并尝试, 希望能从中找到新的思路。这都需要学生分工合作。通过团队合作和不断地磨合, 由一开始的学生手忙脚乱, 到后来逐渐适应, 按部就班分工合作, 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4 提高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

物理的创新实验项目,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创新人才有重要意义。物理本科专业基本采用理论教学模式, 课程涉及范围广泛, 对于多数物理专业大学生来说, 目前没有强大机构能够容纳大量的专业对口实习生。而物理创新项目的设立, 给对于创新科研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平台。通过创新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拓展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知识运用能力, 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创新项目、学生不断提高专业知识, 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在实验阶段运用知识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 不断改进实验研究方向。达到了理论结合实践, 实验结果推陈出新的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培养一批创新性人才中作用较大, 该项目不仅提高学生对枯燥的物理学的兴趣, 而且也能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因此各高校以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平台, 坚持、鼓励老师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通过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 形成了“学生为主, 教师指导, 师生互动, 综合提高”的学生科技氛围,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 发挥教师在科技创新中的指导作用, 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工作, 提高本科物理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白俞春, 邹国忠.依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25) :239-240.

[2]吴荣.材料物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12) :113-116.

[3]何兴兵, 林永慧.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J], 高教论坛, 2012 (4) :66-67.

创新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8

一、课前预习,勇于质疑

陶行知说:“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通过预习,可改变以往教师单方面探究、处理信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从而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上课前我总是让学生先预习,从课题入手去了解这节课的重点,发现难点,并勇于质疑。

如在一节表现动物的课中,以前大部分学生都是凭空想象一些动物,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相互没什么联系,画面空洞乏味。为避免类似的事情出现,我提前几周让他们喂养一些小动物或者认真观察家属院里的小动物,并用日记的方式把它们的活动记录下来。那段时间学生一见我就滔滔不绝地讲述他观察的小动物的故事。课堂上我先播放了一段小动物消灭大动物的影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他们的兴趣。然后我再问他们所见所知,学生情绪激昂,积极发言:“真没想到小鱼也能吃大鱼”,“小蚂蚁真勇敢,大青虫竟然不是对手”。逆向思维使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我看过一本书, 有一种老鼠专门吃猫”,“我家的猫可会抓苍蝇了”,“我养的小螃蟹把小鲤鱼都给吃了”,“我养过小蝌蚪”。学生的记忆闸门一下打开了,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都显得很活跃。绘画中我鼓励他们要善于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并积极同他们交流。学生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越来越丰富,绘画技巧慢慢得到了提高,很多学生还用绘画的形式来记日记呢!

课前的预习,远远超过了教师一对一讲、手把手教的效果,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能提出问题也是一种成功的表现,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到的、发现到的结果往往记得特别牢固,不易遗忘。

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疑”中生趣,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油然而生,自然就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活动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大胆操作,积极创新

有些学生课前预习以后,上课积极发言,以期得到老师的表扬。以传统的眼光看,这是一个让老师又喜又忧的事,喜的是课前学生预习后教师上课轻松,忧的是有可能打破教师的教学计划。传统的教学习惯是,一节新课要一层一层地去剖析知识,直到水到渠成,自然地揭示出主题,这被认为是很成功的课。但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刚一上课,有学生就一五一十地全说出来了,精心的准备被打破了。对这种情况,我们现在要以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本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不知道的他想去了解,知道的他又想说出来,表现一下,这是很正常的。教师应该摒弃以前的观点,正好利用这点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尽可能多地利用学生潜在的能力来帮助学习,客观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乐趣。

三、讨论分析,提高水平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有着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而讨论法的意义在于通过讨论可以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深入地消化所学知识,可以活跃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后,我就采用了讨论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如《五味瓶》一课,红的辣,青的酸,浑浊的色彩涂抹带给人的是阵阵怪味儿,淡雅的颜色会飘出花香……学生通过对色彩的联想, 书本上这些涂抹出来的色点、色块、线条都像是可以闻到味道了。

是啊,联想真有一种奇妙的能力,甜甜的东西让你想象到什么事物、什么颜色呢?酸酸的东西又让你想象到什么事物、什么颜色呢?你有过辣的体验吗?你尝过苦苦的味道吗?课上学生畅谈了味觉给大家带来的不同感受,一起讨论了各种点、线、色点、色块以及笔触是怎样来表达我们预设的味觉、嗅觉的,看到学生对于别人表示认同时的那种成功感,真是开心!

确实,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尝试讨论,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跳出书本上的框框,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水平。同时在与同伴的交往间也感受到了被认同、肯定的快乐。

四、评价反馈,内化成效

课堂教学评价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好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掌握的技能完成了美术作品后,我就在每节课上安排最后的五六分钟时间进行教学反馈和学习评价,主要采取他评、共评、自评的方式,让学生尝试评价,引导学生在评价中理解美、发现美。

我通常这样对学生说:“你们画的每张画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构思巧妙,有的想象丰富,有的色彩漂亮,有的造型生动,有的创造性强……我们应该从各个角度去评价每一个作品。”这样的评价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评价程序,让学生的作业成为师生间、学生间的中介,使参与者都能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对方,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评价,让他更客观、主动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又由于学生间年龄接近,审美经验、鉴定能力差异不大,他们也能结合自己的作业, 对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独立评价,说出自己的喜爱与不喜爱。

创新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9

关键词:教学实习苗圃,“创新型”人才,作用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以满足人类进步、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多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是, 创新精神还很欠缺。当今社会的竞争激烈, 人才市场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 应届毕业生仅靠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变化的需求, 很多招聘单位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要富于创新精神, 只有具备这些较高的综合素质, 才能被社会和企业认可并接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成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趋势。

但是, 如何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与开拓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应该着重解决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还要努力解决“创新教学环境”问题。本文着重介绍建设外部条件——“创新教学环境”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

一、建设教学实习苗圃在新形势“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一) 改变学生动手能力差, 实践能力不强的局面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教学实习是本科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实习是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过程, 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检验, 有助于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依托实习基地,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途径, 加强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 积极开展课外创新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 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和指挥生产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实习实践和课外活动, 拓展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

(二) 北京林业大学传统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及对实习苗圃的需求

北京林业大学建有林学、园林、园艺、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环境科学、生物、草业、森林保护等传统专业。与别的专业相比, 这些专业应用性强、实践性强, 创新性强, 而实践创新处于最重要地位。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实习质量的高低。实习基地建设是确保实习质量,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实习基地最明显的好处是可以把能力培养与专业实习二者统一起来, 学生真正可以自己动手实践, 从而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而实习基地的建设, 成为限制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过去缺乏必要的实习基地条件, 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就必须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 要求上述专业的实践课程必须改原来的先理论后实际操作为现在的理论实践紧密结合, 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 亲自体会和琢磨每一个技术细节, 慢慢积累经验, 从而使自己的从业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高等林业院校教学实习基地分校内和校外两种类型, 两者同样是开展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可以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场所, 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有力的物质和技术支撑。其中在校内的实习基地安排实习更贴近教学、贴近课堂、贴近学生,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 而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可以及时上报教师共同探讨。这些都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思维, 也促进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积极探索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和开放管理的新举措, 挖掘实习基地的内在潜力对高等林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北京林业大学为贯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 改进教学实习的模式、改善教学实习的效果,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就近资源的作用, 于2010年创建了校内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教学实习苗圃, 面向全校开放, 总面积31 181平方米, 设校直属专职办公室管理。教学实习苗圃的建成, 不仅为各项实习活动提供了有力保证, 而且也为大学生课外研学开辟了新途径。

我校教学实习苗圃立足于满足教学需要, 为教学服务, 培养勤奋踏实、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以课程实践训练与参与大学生科学研究创新实验活动等为途径。教学实习苗圃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积极创造条件,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开放, 充分发挥苗圃的使用效益, 按照科学研究型、科技活动型和自主实验型等多种形式开放, 学生可自主选择实践内容和实践时间, 利用苗圃条件独立开展实践学习或科技创新活动。

二、在苗圃开展课程实践环节的创新性改革举措

中国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 采取灌输式教学,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而实践教学仅仅被看作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 往往只进行一些验证性实习和操作技能训练。要改变这种弊端, 必须把高等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 为学生腾出较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提供开放性的实验实习环境, 创建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 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方向进行探索性的试验研究。很多开放性的本科生实习实践项目来源于指导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和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 因此依托校内教学实习苗圃完善的实验场地和先进设备, 模拟相关行业生产一线的作业流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习创新平台。

(一) 教学实习苗圃开展的实践环节将单项技能训练与系统综合实践相结合

教学实习苗圃不仅能满足实习课程中单项技能训练的需要, 而且能按照实际生产要求提供系统实践训练条件。如我校园艺专业的《切花生产》实习, 在苗圃实习前, 指导教师向学生讲明实习的目的、内容、计划和实习苗圃的基本情况, 使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实习过程中, 学生独立完成穴盘配土、穴盘播种、温室育苗、移植炼苗、田间养护管理到收获全过程的实践活动, 通过这种综合实践, 学生掌握并强化了园艺切花植物的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品种分级等方面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得到系统训练。在《园林花卉学》的实践操作中, 学生分组管理一两个种植床, 先制定全年田间管理方案, 实习指导教师对管理方案给予评价, 并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按方案实施从播种开始人人上手操练花卉的繁殖育苗、配制培养土、间苗分苗、上盆或定植、肥水管理、病虫防治、中耕除草、整形修剪、阳畦越冬等一系列工作, 不仅印证和巩固了所学过的书本理论知识, 还通过反复操作, 熟练掌握了花卉生产的各项操作技能。长达数个月的间断实践过程中, 指导教师随时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针对一些典型问题, 对照实物用已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现场分析, 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时, 还因为某个技术难题, 促进学生查阅相关书籍并与指导老师探讨, 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又如林学专业的《森林培育学》, 在固定的课程大实习之后, 后续的实践环节分解在一年中不同时段进行,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环节, 2~3人一组, 互相监督, 在实践调查中可以互相作伴, 拍照、测量、记录等都能互相帮助完成。各小组由苗圃分配固定样地, 完成一整个生长季的观测及维护。选出组长, 组长认真制定后期观测方案和分期计划, 并定期召集组员召开实习工作会。最终上交小组社会实践报告或科研训练报告, 并进行PPT答辩等。每学期开学初采取每个社会实践小组讲解PPT以及撰写论文的方式来展示本组的风采。参加实习的学生必须按照实习计划开展实习的后续调查———拍照、测量、记录等, 认真完成实习的全部任务, 实习结束后, 提交个人记录日志 (附照片) , 以时间排序。最后再交一份个人实习报告, 参加实习考核, 进行PPT答辩等。如能在正规刊物发表文章者, 给予相应加分。实习指导教师在不同时期根据生长情况及管理水平评定成绩, 到生长期结束后给出总评成绩, 从而使学生掌握从整地、播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及育苗过程的整套理论和技术, 让同学们真正的从中能学习到东西, 且在过程中感受其中的乐趣, 而并非只是单纯地完成任务。

(二) 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新科技、新技能

教学实习苗圃在满足学生基本技能、综合训练的基础上, 还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新科技、新技能。在建设上, 苗圃根据当前相关专业的发展情况, 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栽培模式, 新仪器设备, 让学生能看得见、练得到。

学生在专业实践学习基础上, 结合目前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与技术, 对实习采用的传统技术进行创新研究, 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实习指导教师及苗圃管理人员的协助下, 学生自己选择最适合的新播种方式、新栽培模式, 学习运用最前沿的科学管理技术及最先进数据调查统计方法, 最后呈献相应论文报告等, 在此过程中, 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 要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就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这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为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和大学生创新项目, 也为以后参加工作及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实习苗圃的开放式管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我校教学实习苗圃是全院公共的教学资源, 对全院师生实行全日制开放, 除完成常规教学实习任务外,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也承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校级科研训练项目、课外科技活动、科研兴趣活动、学生社团创新活动等, 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提供坚实的硬件和软件平台。

(一) 教学实习苗圃能营造浓郁的科研创新氛围

为了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 就要促使在校本科生尤其是大一大二学生热情、主动、积极地去追求最新的知识与技术, 了解生产与科技的最新成就、发展前景, 洞悉当前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怎样达成此目的?可以在大学生入校初期, 把他们置身于具有浓郁的科研创新氛围, 踏踏实实进行科技开发的创新性生产环境之中, 亲自参加由老师、苗圃技术人员、学生社团或他们自己开发的各类创意课题, 从而学会捕捉科技前沿信息并整理利用;掌握在已有成果基础上, 开发新一代课题的基本功。

为此, 苗圃专门建设了“创意工坊”, 作为学生自主实验的专属场地, 为在校本科生的创新活动营造浓郁的科研创新氛围和环境。同时努力提高苗圃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配合专业教师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理论与技术的师资平台。

(二) 教学实习苗圃开放式管理、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具体体现

教学实习苗圃开放式管理鼓励在校本科生在课外成立兴趣小组或创新团队, 将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组织起来, 到苗圃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实现各种自主设计型项目。可以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研究工作或让学生自找题目为途径, 以实践环节为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的科研开发能力, 为学生提供一个提高科研能力、施展才华的舞台。

2013年, 为协助专业教育更好地培养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习苗圃面向全校本科生招聘苗圃社会实践小组或实践个人, 各实践小组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拟定在苗圃开展的社会实践项目, 专业、范围不限, 也可参考苗圃提供的社会实践项目, 具体如下:

1. 播种后苗木各个时期生长状况观察。 (1) 种子地面发芽时期, 记录发芽的数量、分布密度等, 并拍照存档。 (2) 幼苗生长发育时期, 定期对幼苗的生长高度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绘制幼苗生长速度曲线 (要求照片有实际刻度尺作为参照) 。 (3) 记录植物重要生长期, 如叶芽萌动期、展叶期、花芽萌动期、花蕾期、开花期、果实形成期、果实成熟期、落叶期等, 包括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

2. 苗木健康状况调查及记录。

3. 有害生物防治及维护 (林木有害生物包括林木虫害、病害、杂草等) : (1) 记录某种植物的病虫害发生情况, 描述危害特征, 发生规律, 害虫生活史。采集危害植物的昆虫以及病害, 制作标本, 初步鉴定。在此基础上, 分析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针对具体的栽培对象, 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资料搜集, 积累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等基本知识。如有病虫害发生, 要进行及时的处理。防治的整个过程需要拍照存档。

4. 生态学相关参数的测定等, 待苗木生长到一定阶段, 可以对样地内的苗木的生态学参数进行测算, 如高度、地径、冠幅、生物量等。

通过上述社会实践项目, 不仅使学生全面掌握田间管理技术和苗圃各类植物的生态习性、品种识别、病虫害防治、采收技术、品种繁育技术等;还能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各样的创新竞赛, 既增强了实践创新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兴趣, 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

此外, 实习苗圃内常规的种植养护、病虫害防治、园林小品设计与施工等实训内容可安排园林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 这样管理更加开放, 实训的内容、时间、人员等安排更加灵活, 更有助于各类创新项目的开展。学生运用所学技能, 对绿化规划和现有绿化进行调整优化, 寓环境绿化与专业教学、创新教育功能于一体, 可以扩展苗圃绿化的功能。同时, 大量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项目可结合教学实习苗圃开展。

例如, 教学实习苗圃每年要设计、建植1~2个景点, 在绿化之前, 苗圃面向全校学生征集方案, 让他们对需要绿化的地点提交设计图, 然后组织专业老师对他们的设计图一一评审, 对设计得好的作品采纳使用或参考使用。

四、在教学实习苗圃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校级科研训练项目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的实施, 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通过该计划的实施, 带动广大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 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 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 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 建设创新文化, 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全国各高校均开展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但碍于没有场地和实验设备条件, 不少学生的项目没法开展, 而学校教学实习苗圃有完备的设施可使在校时间短暂的学生借助苗圃现有的条件和设施开展科研实践。因此, 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苗圃专门开辟出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 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和校级科研训练项目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足够的实验实习空间。通过以该基地为载体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和科研训练项目, 为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搭建了实践研究平台, 促进了学生科学思维、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习苗圃专门为学生研创提供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进行日常管理, 仪器、设备、物资供应上采取优先原则, 尽一切可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研创条件, 使实习苗圃成为大学生科研创新的基地与摇篮。

五、结语

我校教学实习苗圃自正式启用后, 三年来在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其中共服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科研训练项目24项, 大学生毕业论文8项。赢得了不少好评。2013年, 在教务处的支持下, 教学实习苗圃申报了教育部植物培育生产与应用创新实践基地。

创新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及课程

选择我校2005级临床医学专业普专1班51人作为实验班, 普专2班52人作为对照班, 性别、年龄均无差异, 2班具有可比性。授课教师相同, 所授课程为内科学。

1.2 方法

对照班以单纯讲授为主。

实验班以病例讨论教学为主, 讲授为辅。具体程序: (1) 准备。讨论前将病例印发给学生, 并提出3~5个问题, 使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 (2) 时间安排及讨论内容。根据课程学时多少适时安排, 可安排在课程结束的最后一节课, 亦可在下一次课前的20~30分钟内。可讨论一个完整的病例, 亦可就疾病的某个环节如诊断或治疗部分进行讨论。但并非每个疾病都要进行病例讨论教学。 (3) 讨论形式。一般采用以下2种形式:较为复杂的病例, 可分组进行讨论, 最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 其他学生补充。这样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多, 可以集思广益。比较典型的病例, 学生可自由发言, 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调动学习积极性。 (4) 总结。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集中学生的正确观点, 对有创新的发言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 对错误的意见给予纠正, 并指出错误原因。有些问题不必急于下结论, 课后让学生继续思考和探讨。总结要简明、扼要、有指导性, 使学生通过总结在认识上有较大的飞跃。

2 教学效果评价

(1) 课程结束时, 采用自设问卷, 对讲授结合病例讨论教学法进行调查。 (2) 学期末, 2班用同一试卷同时进行考试, 采用双盲法阅卷, 统一评分标准。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效果评价依据。 (3) 对上述评价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见表1)

实验班考试成绩80分以上8人, 占总人数的15.7%;70分以上43人, 占总人数的84.3%。对照班考试成绩80分以上3人, 占总人数的5.8%;70分以上者39人, 占总人数75.0%。实验班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实验班93.0%的学生赞成或接受病案讨论教学法;85.0%的学生认为讲授结合病例讨论教学法为自己创造了动脑机会, 增加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有效提高了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86.0%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法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增强了将来从医的信心。

进入临床实习3个月后, 任课教师与带教教师和学生分别座谈, 普遍反映实验班学生进入角色快、诊断思路开阔、解决问题能力较强。

4 讨论

4.1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创新不仅需要智力因素, 也需要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可激发创新意识, 促使创新思维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来源于学习动机, 还来源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以及教师的授课技巧和风格[1], 在临床课教学中采用病例讨论教学法, 理论联系实际, 把书本上枯燥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与实际患者有机联系起来, 增加了学习趣味性, 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 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 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踊跃参与讨论, 在讨论中使自己经历一个实践、感悟、内化过程, 无形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培养。同时也使书本知识易于记忆,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4.2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病例讨论中, 由于病情较为复杂, 学生急于作出正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法, 激发起探求欲, 促使其思维活跃, 主动思考, 对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综合, 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释疾病的临床表现,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 最后作出正确诊断。此教学法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深深感受和理解疾病发生、发展及诊疗的全过程, 这样既巩固了理论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2]。

4.3 有利于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病例讨论教学中, 学生积极探讨、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共同提高。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既开阔了视野, 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3], 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又能发扬学术民主, 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挖掘学生潜能, 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5 应注意的问题

5.1 精选病例

为激发学生对病例讨论的兴趣, 调动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以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精选所讨论的病例。病例应具备以下特点: (1) 真实性。必须是临床真实的病例, 这样才有可信性, 学生讨论时才能感到实在、亲切。 (2) 典型性。病例不能脱离教学内容, 应具有代表性, 即典型性。这对加深书本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举一反三具有重要意义。 (3) 复杂性。病例病情应较为复杂, 有一定的难度。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 在临床工作中, 医务人员所接触的患者, 即使是同一种疾病, 病情也不尽相同, 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 使其学会全面、辨证分析病情, 并能通过复杂的表象抓住疾病的本质, 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但也不能过于复杂, 超出学生已学知识范围太多。 (4) 教学性。病例应符合教学要求, 既要密切联系临床实际, 又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为达到此目的, 可对讨论的病例进行适当加工、整理, 突出教学性。

5.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信息, 启发思路, 补充知识, 介绍方法, 循循诱导, 引而不发, 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 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心理氛围, 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5.3 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为主

在病例讨论中, 由于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 学生难免会出现浅薄、片面、错误的认识和见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要尊重、理解、欣赏每个学生, 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分享学生的学习成果, 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4]。

参考文献

[1]王希玉.浅谈如何培养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1:27~28.

[2]金建生, 王小众.以问题为中心式思维训练在临床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2, 12 (22) :97~98.

[3]何明娥, 黎莉, 李妍.论医学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 26 (8) :154~155.

创新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一、环境“活”,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精心营造宽松氛围。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和平对待。

2、巧妙创设创新情境。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1、相机而动,巧引导。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

2、实时而为,妙点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学生在赏析“落叶在林中飞舞”一句时,都认为“飞舞”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我见此情景,巧妙一点:叶子像什么飞舞?学生马上联想到:蝴蝶,落叶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有的学生补充:像黄蝴蝶,像红蝴蝶;有的学生则领悟到:啊!树叶活了!秋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啊……又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提出问题: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是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休息,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这个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的前后联系缺乏连贯的思索。我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老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主体“活”,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从哪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探索。来自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

1、积极鼓励主动探究。学习是一项以个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认识活动,没有学习主体的参与,教学工作很难有所成就。小学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

2、注重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语言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的创新精神,我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从写一两句话的感想到续说、续写课文;从根据课文绘画到表演课本剧;从提建议到写调查报告;从办黑板报到做导游等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锻炼技能,从而挖掘潜质,掌握创新的本领。

总之,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培养创新,可以扼杀创新”,它警示我们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要坚决杜绝压制思想,扼杀创新的行为。我将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继续在激活课堂教学、勇于开拓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自觉从整体的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熠熠生辉。

创新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12

一、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实践活动为基础, 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创新的结果和效果要通过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体现出来。实践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 其构成要素包括基本生活能力、学习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活动实践能力等。对于高校而言, 应重视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实验研究能力、交往合作能力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生而言, 由于今后从事职业的要求不同, 其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因此, 我们必须根据高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实践能力的不同要求, 根据不同大学生个体的实践能力差异, 寻找不同的人才培养途径, 构建不同的实践教学体系, 选择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大学生在校阶段作为一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阶段, 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得当今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和奇迹不断涌现, 全球和地区间政治经济的剧烈竞争和广泛合作, 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需求的尖锐矛盾, 迫使人们努力寻求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的教育活动, 通过创新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 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悟性, 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肩负历史使命和时代的重责大任, 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理论和方法。

三、实践教学活动的组成与特点

要使学生掌握实际技能, 增强创新实践意识, 提高应变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实践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 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一定要体现其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特别注意动手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实践教学各环节。各学科、专业均有自身的实践能力要求, 为此, 应构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来说,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综合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系统组成, 通过校内外不同的实践教学的培养, 达到各专业具体的实践能力标准。

1. 实验实训。

实验教学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 以掌握本专业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 融会贯通科学知识, 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实训是针对学生某项专门能力或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通过实训, 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实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2. 综合设计。

主要由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构成, 是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综合设计实践教学, 使学生系统巩固所学的知识, 把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 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专业知识、训练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

3.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 将自己的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实习可以增长知识, 增强劳动观念和责任感,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实习按照教学需要分为教学型、生产型、认识型、强化型等多种形式。

4. 社会实践。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仅需要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教学第一课堂, 还需要与社会服务、勤工俭学、学生社团、校园文化等第二、第三课堂密切结合。通过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能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技能与才艺培养, 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学习, 可以使大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 了解专业,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5. 创新创业。

高校主要通过开放实验、学生科研科技活动、创业大赛等环节和活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科技竞赛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 我校近些年实行的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以及SRP等项目对于推动我校教学改革和建设, 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四、创新实践教学实施的保障

1. 改革教学管理。

在现有教学管理制度下, 学生必须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接受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选择和自主安排的余地非常小, 非常不利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实行“学分制”、“弹性学习制”等成为教学管理改革的首要之事。这些学习制度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可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大发挥, 为创新人才提供了脱颖而出的环境;这些学习制度还要求改革学生考核评价体系, 实行多样化考评制度, 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2.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推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 应将实践基地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抓, 通过健全体制、加大投入、加强管理, 使实践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要同时将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作为重要的专业建设内容, 落实建设经费, 制订切实可行的建设计划和师资培养、引进计划。要加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 建设一批直接服务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集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示范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重要场所之一, 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建立足够数量的实习基地, 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 实习师生要与基地依托单位形成互动, 积极帮助基地依托单位开展职工技术培训、科技开发和科研等工作, 使实习基地同时成为科技开发和人才培训基地,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 加大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的开放力度。

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的开放和共享, 对有效利用和挖掘实践教学资源, 加强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要针对不同功能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 探索不同的开放共享形式。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 可将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纳入部分专业, 增加学生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时间, 强化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贯彻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而利用实践教学环节, 鼓励大学生尽早参加科研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实践, 把主动实践的理念贯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不同的学生, 应根据其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与帮助。在毕业设计环节中, 要注重将论文设计与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创新类活动。通过这些科研活动, 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初步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树立创新观点。

目前, 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逐步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初具成效。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 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实践教学的改革, 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更需要相关的配套改革。只有这样, 才能全面落实学生综合培养方案, 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有用人才。

摘要: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本文阐述了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 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最佳切入点, 分析了实践教学活动的类型和特点以及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并进一步探讨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保障措施。

关键词:教学实践,创新,高素质,影响

参考文献

[1]邢邦圣.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6, 21 (7) .

[2]曾祺.当今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文教资料, 2006, 30.

[3]李娜, 解建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3 (4) .

[4]褚南峰, 杨志超.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6, (2) .

上一篇:包涵体蛋白下一篇:连锁超市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