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聚资渠道

2024-05-23

多元化聚资渠道(共3篇)

多元化聚资渠道 篇1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我国企业的负面效应不断显现。尤其是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的浪潮中纷纷倒闭,或者面临资金严重紧缺的问题。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构建融资平台,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又重新成为讨论的课题。

1 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

1.1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

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一般有2种,即内源融资(企业保留盈余)和外源融资(股权性融资、债权性融资、项目融资、政府基金等)。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创业资本主要是通过自我积累和群体聚集形成,其来源大多为个人储蓄,以及家庭、朋友、个人投资等。另外,企业还通过银行贷款融资。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忽视了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融资方式。政府融资也是很好的融资渠道,比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创业基金、科技发展基金、扶持农业基金、技术改造基金等都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金。这些基金的特点是利息低,甚至免利息,偿还的期限长,甚至不用偿还,但是要获得这些基金必须符合一定的政策条件。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过于狭窄造成了多数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无法及时集筹到资金。

1.2 商业银行贷款困难

从银行贷款是企业最常采用的融资方式,但是国有银行改制成商业银行后,完全是市场化运作,其既面临股东的压力,又面临整个业绩的考量,所以主要经营的是高收益、低风险的业务,这是银行经营的方向。因此,银行有自己的风险控制原则,为了降低风险,要求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抵押物,并且贷款条件苛刻,手续繁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银行来说,办理一笔贷款,无论是100万元还是1 000万元,或是1亿元,所花费的工作量是相同的,但是它所产生的效益是成百倍的不同,这样就导致银行更愿意向大企业发放贷款,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1.3 中小企业信用缺失

由于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够健全,信息不对称,造成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融资支持。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审核时,由于对企业的诚信状况和资产质量很难掌握,因此会非常谨慎。另外,部分中小企业资信较差,还贷意识薄弱,逃债现象时有发生。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有2种策略选择,贷或不贷。如果贷款,可能出现2种情况:一种是能够收回贷款并获得相应的利息收入,另一种是收不回贷款同时还丧失相应的利息收入。如果不贷款,则只有一种情况,即不会获得利息收入。与此同时,企业也有2种选择:归还贷款或者不归还贷款。如果企业选择归还贷款,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如果不归还贷款则会获得贷款、利息和正常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选择不归还贷款,银行则会选择不放贷。长此以往,便造成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而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取得贷款的恶性循环。

1.4 中小企业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

中小企业多数是个人或者家族企业,缺乏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出于对经营状况的保密考虑,往往不愿意对外公布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或者是有多套财务报表以应对不同的机构检查。相比较而言,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信息以及其他信息的公开化程度远高于中小企业,而且信息的真实程度也要高于中小企业。在此情况下,银行自然愿意向大企业发放贷款而不是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信用的缺失是国内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企业信用系统制度没有建立,个人信用系统更为落后,商业信用遭到破坏,造成全社会的信用危机感,导致银行对企业失去信任,银行的贷款条件越来越严,手续越来越繁琐,人为增大交易成本。

1.5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是以主板市场为主,一般向大型企业倾斜,虽然在主板市场上开设了中小企业板块,但中小企业上市标准并未降低,上市门槛高使得很多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无法上市融资。而且,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被纷纷取缔,非正规融资缺乏法律支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困难加剧。

2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2.1 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一是规范治理结构,创新并完善管理制度。中小企业必须建立一个比较规范的治理结构,变民主化治理为专业化治理。二是建立健全内部信用机制。中小企业必须强化信用意识,积极建立健全内部信用机制,改善自身的融资环境,保全银行债权,避免逃避债务的情况发生,维护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的信誉。三是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力。中小企业应致力于创建知识型、科技型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和科技产品的开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四是企业转变观念,采用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可以利用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筹集资金。

2.2 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发展条件相对有限,而且抗风险能力也不强,所以银行在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时候,要求的条件和审查的程序就要比大企业高得多,而能够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则很少。特别是有些中小企业运营不规范,有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进一步加重了银行慎贷、拒贷的心理。因此,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利用政府设立的奖励基金,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量。这种风险补偿机制由政府出资,银行出力,企业收益,最终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三方共赢。

目前各地出台的利益补偿机制和风险补偿基金政策仅仅是一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要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必须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建立一个服务完善、监管到位而且利益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具有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风险补偿机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而且应配套有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标准、规范管理和宽广的民间融资渠道以及发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等方面的全方位规划,这样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2.3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银行在放贷之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对中小企业的资信情况和还款能力进行调查。与大企业的贷款相比,银行担负着更高的成本,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起就开始启动了企业征信体系建设,由专门机构采集、保存、整理、分析、使用企业的信用信息,以防范信用风险,保持金融市场稳定。2006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又着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希望征信体系覆盖那些和金融机构没有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然而,这项工作开展几年以来一直不顺利。中小企业普遍诚信意识薄弱,而且中小企业多是家族企业,经营管理上随意性较大。要做好这项工作,一是要以征信体系建设为契机,上门采集信息,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信息库,收集企业纳税、还贷、海关资信、产品质量检验、履行合同义务、定期生产经营和财务等情况。以征信体系促使银行与中小企业培育和建立信用关系,进而为银企合作打开大门,并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帮助企业规范财务制度,加强信用建设。二是要打破行政限制,完善征信体系。现在建设这套征信体系的主体是中国人民银行,但参与这项制度建设的不能限于银行和企业,工商和税务等部门同样掌握着关于企业信用的重要信息,只有把它们的信息整合进来,征信体系才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

2.4 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

现有金融体系由于自身的缺失,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严重不足,阻碍了其发展。为此,应该鼓励外资、民间资本组建草根金融机构,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政策性银行及商业银行批发供资和转贷款、社会资金委托放款等方式为草根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来源。民间融资一方面弥补了融资需求的空缺,促进了地方经济与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快了社会资金流动,起到了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合理引导民间资金并加以规范,有助于构造多元化的金融产权结构。同时,为满足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通过税收支持、扩大利率浮动幅度以及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鼓励各类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并实行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比例控制。

2.5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在完善现有中小企业板块基础上,应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上市育成和辅导体系,适时启动创业板市场,继续推动中小企业境外上市工作。鼓励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探索债权融资方式。政府应建立多层次的债券市场体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允许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并允许其在不同层次的债券市场上流通转让。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债券利息免征利息税,刺激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大力促进风险投资公司的设立,通过税收减免政策促进风险投资公司对中小企业的投资。

2.6 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设立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而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机构经核准可免征营业税。加快建立全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坚.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 (10).

[2]姜春华,李秋.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0).

多元化聚资渠道 篇2

首先是财政资金。在我国现行救灾资金管理体制下, 财政资金作为应急救灾最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基于财政资金自身的定义, 其使用应基于维护公共权益、提升社会福祉之目的。在实践中, 基于其自身所带有的行政色彩, 则更强调财政政策的适用在不同主体、不同需求情况下的制度性和公平性。应急救灾资金管理流程中, 年度预算中的各级政府部门的防灾、减灾费用等即属于灾前预备的财政资金款项。在灾害发生后极为短暂的应急期间内, 救灾的主要任务是道路抢通、救死扶伤、运输物资、供水供电等。这些任务属于笔者观念中的“灾中”阶段性任务, 在灾害发生后以小时计的宝贵时间里, 应急救灾管理主体几乎不可能通过其他便捷渠道另行筹资, 必须依靠财政资金的力量, 使其率先投入到救灾工作中。不论是古代中国的官家开仓赈灾, 还是近现代的自然灾害处置表现, 都已明确印证了这一事实。而在灾区基础设施等的重建这一远期任务上, 其资金来源也只能由财政来承担, 主要因素还是基础设施具有典型的公共性。这就涉及到一个现代经济意义上的基本问题--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别与联系。关系到个人和家庭重建需要, 本身具有公共性质的物品或服务, 因其难以在提供的过程中获得收益, 大抵只能由财政予以承担;但有着私人需要性质的资金, 财政则不应全额无偿支付, 而应采取有偿政策信贷或募集其他社会资金来达到重建和恢复生产的目的。此外, 在多数急性自然灾害发生时, 多数情况下, 政府部门往往以临时性组织的形式开展应急救灾工作。具体表现为政府多在灾害发生时临时组建“应急指挥小组”, 以小组的名义对应急救灾工作进行总体指挥和领导, 对应急资金的来源、拨付和使用进行监督和指导, 乃至直接通过决策掌握资金的走向。然而度过救灾工作的急性期之后, 应急指挥小组淡出了公众视野, 应急救灾资金的管理工作似乎也就此了结, 并无较为妥善的工作交接与授权过程。临时性组织的弊端在此处明确体现了出来。因此, 设计出具有固定模式的救灾应急指挥决策中枢机构, 并对其决策指挥权限进行明确界定至关重要;同时应将其权力的时间范围予以框定, 并对事后的工作交接作出清晰要求。

其次是保险资金。保险, 顾名思义, 是投保者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的防范手段, 保险具有先付保费、事后理赔的特点。又因为投保者并不被强制要求参与特定种类的保险, 所以保险也具有一定的自愿性和分散性。从整个应急救灾资金体系的层面上看, 保险资金具备事前预防的功能, 可实现防灾减灾的具体要求, 首先可通过翔实可靠的数据评估, 在灾害尚未发生之时即可预估并抵消一定的风险, 其次可通过商业保险面向个体的特性, 让投保个体更清楚地认识灾害所造成的风险, 这有利于普通民众在更大的程度上增强针对风险的防范能力, 以期更好地进行灾后自力救济及恢复。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 通过商业保险渠道获得的因灾保险赔付金额通常可占因灾损失总额的一半左右。近年来, 保险资金在个人和家庭的一般突发事件和损失上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保险产品和赔付制度, 商业保险参与到应急救灾领域的核心任务, 是建立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自然环境特点的重特大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借鉴有关国家重特大自然灾害保险行业的运营方式, 总结其普遍性特点可知, 要在我国建立重特大自然灾害保险制度, 应围绕以下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 重特大自然灾害保险机制应由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构建;同时以商业保险公司之经营操作打开相关行业市场领域, 在为投保者规避风险的同时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另一方面, 及时、妥善、准确协调好中央及地方财政、商业保险公司、投保人以及再保险公司诸方之间的资金责任也是建立这一机制的核心环节之一。

再次是银行信贷资金。在目前的金融体系之中,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 因此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的营利性与安全性摆在了首要位置, 基于信贷资金风险最小化的目的商业银行会对借款人进行资质审核, 对于难以产生足够的预期现金流以还本付息的情况尽可能加以规避。一般观点认为信贷资金在应急救灾活动无法获得预期收入, 因此也较少将其列入应急救灾资金来源的考虑范围。但这一领域亦有成功实践经验。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过程中, 通过四川省政府的积极筹划, 近3000亿规模的商业信贷资金投向了基础设施修复重建、大中型企业恢复重建以及倒塌损毁民房重建等领域, 在灾后长期重建与恢复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 应急救灾资金的管理主体应对重建项目的性质应进行充分考察与分辨, 以确保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该投资项目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现金流, 使其足以支付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同时也应注意到我国目前存在的三家政策性银行。不同于商业银行的盈利要求, 政策性银行本可在自然灾害灾后重建活动中发挥极大的作用, 弥补商业银行的诸多不足。但由于过去近二十年间三家政策性银行未能在法律性质上得到明确细致的认定, 其发展一度受限。近来伴随股份制公司化的改革, 政策性银行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也势必促进在公共管理包括应急救灾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捐赠资金也颇为重要。捐赠资金是由捐赠主体自愿付出, 用于帮助特定受助个体、群体或提高社会整体福祉的资金, 这一资金来源渠道扩大了社会公众在应急救灾活动中的参与度, 可激发社会动能。根据国际惯例, 捐赠资金这一渠道的筹集工作多由非政府组织具体实施。由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受到较多限制, 目前大批量的捐赠资金主要仍依托财政部门来使用和监督。然而从长远出发, 政府还是应从政策层面放松对公益慈善型非政府组织的管制, 同时立法部门亦应考虑将非政府慈善组织纳入合法社会团体的范围, 通过登记注册, 使其存在合法化;同时, 政府部门可借鉴国际通用模式, 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非政府组织开展业务, 维持自身运转, 同时实现其存在价值, 促进其健康成长与长期发展。令人深思的是, 近年来我国红十字会系统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可看作是慈善组织行政化、社会资金财政化的不良后果。一个独立于行政体制、摆脱了行政色彩的红十字会, 才具有完整的资金使用权以及决策, 才能更主动地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权, 才具备成为慈善组织核心力量的公信力与社会威望, 才能摆脱目前在捐赠资金吸收与管理上面临的困局。因此, 我国红十字会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应急救灾机制有其特殊性与困难性, 工作较为繁琐复杂。在先前的自然灾害应急救灾实践中, 除政府财政救灾资金以及少量捐赠资金外, 其他渠道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目前的最佳的选项是以政府为中心, 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撬动更大的社会资金, 形成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在时间和空间上覆盖救灾资金管理的全过程, 以实现我国应急救灾资金管理质量的新跨越。

摘要:我国在历次自然灾害应急救灾的过程中所使用资金来源绝大多数为财政资金, 资金来源渠道略显单一, 也造成了各级政府在应急救灾方面的资金压力。文章以灾害应急管理者的角度出发, 对国际主流的四类应急救灾资金的筹集渠道进行逐一介绍, 对其利弊进行简单分析, 以期为决策者提供救灾资金来源上的新思路。

关键词:应急资金筹集渠道,银行信贷,财政资金,商业保险

参考文献

[1]王连珊, 黄利红, 蒋声昊.建立财政应急机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从救灾资金管理到关注扩大内需财政资金效益.[J]财税纵横.2009 (2) .[1]王连珊, 黄利红, 蒋声昊.建立财政应急机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从救灾资金管理到关注扩大内需财政资金效益.[J]财税纵横.2009 (2) .

[2]王海军, 许绍伟.浅议救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J].中国减灾.2010 (1) .[2]王海军, 许绍伟.浅议救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J].中国减灾.2010 (1) .

[3]冯俏彬.应急资金保障体系“四手联弹”[J].新理财.2010 (10) .[3]冯俏彬.应急资金保障体系“四手联弹”[J].新理财.2010 (10) .

我国高校筹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探析 篇3

一、高校办学资金来源

目前我国高校的资金来源途径主要是:财政拨款, 主要用于高校的人员支出;学费收入, 主要依赖于学校的规模与收费标准;学校的各项非学历教育收入和经营收入, 主要是利用高校自身的教育资源面向社会提供教育机会、提供培训等所形成的收入;科研方面的拨款, 经费必须专款专用, 只是短期内可以增加学校的现金流量;借贷资金, 主要是高校为自身发展而面向商业银行取得的银行贷款资金。

二、银行贷款融资给高校带来的财务困境

大规模扩招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机遇, 在国家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有限的情况下, 高校为加快扩大办学规模, 纷纷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解决资金。应该看到, 高校银行贷款资金就像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为学校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又使学校承受巨大的财务压力。

高校银行贷款受国家政策影响大、贷款时间短, 不符合高校自身的运行规律。当很多高校还在建设的时候, 还款期已经到来, 在还本和付息的双重压力下, 出现了高校债务压力和短期贷款财务风险等突出问题, 使得许多高校陷入债务危机的困境。我国高校债务危机的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帮助高校化解债务。德州学院2010年底贷款余额11600万元, 为同类院校中银行贷款较低的学校, 但近几年集中到期贷款的还本付息也给学校带来了很大压力。

三、拓展适合我国高校的多元化筹融资渠道

当前高校的资金压力一是自身发展对资金需求的压力, 二是银行贷款的还本付息压力。高校应在积极争取政府投入和努力扩大学费收入的前提下, 借鉴企业融资模式, 通过委托贷款、项目融资、融资租赁、资产置换、教育债券和社会捐赠等方式, 不断拓宽高校的筹融资渠道以摆脱财务困境。

1、委托贷款融资

委托贷款是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 由商业银行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

德州学院2005年和2010年两次采取职工委托贷款方式, 通过建设银行和德州银行成功筹集资金8000多万元, 缓解了当时的资金紧张局面, 使学校借到适合自身发展期限的稳定资金, 职工得到了比银行存款高的利息收入。

2、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上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 在一些大型水电项目中得到成功运用, 项目融资的典型特征是以项目的资产、预期收益或权益作抵押取得的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融资或者贷款。具体操作上可采用BOT和TOT方式。

BOT是建设—经营—移交方式的简称, 即高校提供土地等资源, 由项目公司出资建设学生公寓、食堂等经营性设施, 投资方通过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回收投资, 特许权期限届满时, 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学校。TOT是移交—经营—移交方式的简称, 是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 即高校将已运行的基础设施项目的一定期限的经营权, 转让给投资人进行运营管理, 一次性融得一笔资金, 双方合约期满之后, 投资人再将该项目无偿移交给高校。

德州学院2010年电子阅览室和学生浴室改造项目就采取了BOT的方式, 由德州博学科技公司公司出资对学校电子阅览室现有的650台微机更新, 在5年合作期内, 保证学校安排的《大学IT》课程使用微机教学, 其他时间由博学公司自主经营。由山东纳博士公司出资建造并经营学生太阳能浴室, 5年合作期满后经营权移交学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缓解高校经费紧张的局面, 减轻高校的投资负担和债务负担, 最终增加了高校的固定资产。

3、融资租赁和融资性售后回租

融资租赁是用分期付款来解决设备购置资金的方式, 即由融资公司提供资金为高校购置教学仪器设备等资产, 高校以支付租金的形式分期支付融资本金和利息, 合同期满之后, 融资租赁公司再将资产所有权无偿移交给高校。

融资性售后回租, 是指以融资为目的将资产出售给租赁公司后, 又将该项资产从租赁公司租回的行为。通俗来说, 就是利用设备资产作为质押来取得贷款的方式, 这种方式有利高校将现有资产变现。

采取这两种方式, 增加了高校筹融资的灵活性, 比举债购置设备速度更快, 效率更高, 可以将高校的现有资产转化为现金, 加速资金流动。德州学院2010年初与上海聚信租赁公司签订了5000万元的融资租赁框架协议, 将根据学校需要, 随时取得项目资金。

4、资产置换筹资

资产置换是一种资产经营模式, 即交易双方将经过评估的资产进行等值置换, 将不符合公司发展的资产剥离出去, 同时注入优质资产。这一经营模式同样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经营, 尤其是在高校的新校区建设中, 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可以通过经营自身的资产来筹集新校区建设所需资金, 包括拍卖老校区、出让学校闲置资产、出租设施、转让技术等。高校可通过资产置换的经营模式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和提高学校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德州学院2010年在德州市政府的支持帮助下, 将位于市区繁华地段的原卫校校区拍卖, 获得土地出让金1.5亿元, 今年将拍卖原农校校区, 预计可得土地出让金1亿元。这些资金的取得, 大大缓解了我院校园东扩建设的资金压力。

5、发行教育债券筹集资金

发行债券是市场经济下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社会经济组织筹措资金的有效形式, 高校的教育债券可以考虑以下两种形式发行, 一是发行具有国债性质的高等教育债券, 二是发行以学校的信誉和偿还能力做担保的企业债券性质的高等教育债券。由于我国现行债券发型办法的限制, 高校还不能独立发行教育债券, 但是高校作为具有明晰产权的主体也是发行债券的合法主体, 有科技和人才优势以及较稳定的收入来源,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发行教育债券将会成为高校重要的筹资渠道。

在目前高校还不能独立发行教育债券的情况下, 可以从国家发行的国债收入中, 取得一部分国债项目资金, 弥补了学校教育经费的短缺。德州学院2010年从德州市政府债券中取得债券资金5000万元。

6、吸收社会捐赠筹资

社会捐赠, 是指捐赠人为支持高等教育事业而自愿将其财产无偿转让给高校处理或使用的行为。捐赠主要来源于企业、企业家、校友及基金会等, 是个人或组织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方式。高校社会捐赠在发达国家历经几百年风雨, 成为继政府拨款后一大经费来源的成功筹资方式。

我国高校社会捐赠水平和国外高校相比差距很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收入水平不高, 社会捐赠意识不强, 以及高校自身水平、募捐意识、重视程度等方面的影响。

社会捐赠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筹资渠道, 高校应该重视社会捐赠, 虚心借鉴海外的先进经验, 加强各方面的建设, 从而为自身的发展赢得更多的捐赠。一是提升自身形象和办学质量, 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二是成立校友会, 加强与校友联系, 为优秀毕业生支持高校发展提供机会。德州学院借助40周年校庆, 成立校友会, 积极争取校友对学校的支持, 现已确定的校友支持项目资金400多万元。三是加强捐赠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 建立募捐机构, 细化募捐目标, 扩大募捐范围。四是建立高校基金会, 吸收某些个人和机构的资金。

四、结语

高校筹融资渠道分析对高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当前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分清我们存在的问题, 对症下药。在积极争取政府投入的前提下, 加强学费管理, 不断拓展适合高校发展的多元化筹融资渠道。科学测算不同筹融资方式的筹资成本, 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程序和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科学分析各种筹融资方式存在的风险, 预防并有效应对风险, 为高校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红梅.我国高校筹融资途径研究.山东省教育财务管理研究[M].2010

[2]赵守荣、乔玉梅、张静.高校筹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河西学院学报[J].2008. (5)

上一篇:幼师音乐教育下一篇:剖宫产现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