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等教育理念(共9篇)
英国高等教育理念 篇1
为了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促进高校英语教学改革, 湖北省教育厅与英国奇切斯特大学 (University of Chichester) 合作, 组织全省四十多名高校英语骨干教师, 于今年暑期赴英国进行为期21天的英语语言教学培训及实践。我有幸参加了此次“湖北省高校英语骨干教师赴英培训”项目, 远赴英国学习, 感受异域文化, 虽然时间不算长, 但已足以让我开阔眼界, 了解到了国外大学教育的情况, 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英国教育的特点
通过学习培训, 我们感受到英国教育理念的几大特点:
一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英国的学校都采取小班制。我们四十几个人被分成了三个学习小班, 每班十四、五个人。这样老师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每天上课都被老师的认真态度和讲课激情深深打动着, 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 始终为学生营造着浓厚的学习气氛。在课堂上, 老师针对具体的问题会为学生介绍自己的观点, 但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而不是直接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 提倡学生们“合作”讨论, 让课堂变得融洽愉悦;倡导学生自由发挥, 鼓励学生展现个性。
二是“团队精神”。在英国的课堂上, 让我们感受颇深的就是英国教育所强调的“团队精神”。每个班的同学都被分成几个小组, 每一组的人数依具体教学任务的不同而经常变化, 有时二三人一组, 有时四五人一组。每一次上课时在老师讲了一些概念性或理论性的东西后, 接着就会要求同学们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小组讨论中, 每个小组成员都要表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达成一致形成小组的共同观点。在总结的时候, 每个小组还要派出代表发言。这就要求各小组成员团结合作, 求同存异,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讨论或争论是最普遍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的优点不仅仅是让每个学员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更重要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合作精神。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的。
三是师生平等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英国的课堂上, 一点也感受不到所谓的“师道尊严”, 老师和学生是一种绝对平等的关系。学生可以对老师直呼其名, 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也无需起立, 必要时举手发言。老师很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很少进行个别提问, 怕学生回答不上来, 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在学生小组讨论时, 老师会在桌子旁蹲下身来, 认真听取学生们的讨论结果, 或给予适当的指导, 没有半点架子。这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创新”的理念。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自主学习, 发展创新思维。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口述, 可以画画, 还可以表演。尤其在课程即将结束, 做最后的presentation时, 老师更是鼓励学生们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表达规定的内容。例如我们最后在做“教学法”课程的presentation时, 四组成员各显神通。有的通过角色扮演来表现备课及课前热身活动的重要性;有的通过实际讲一课, 来展现在讲课过程中运用到的情景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有的更是别出心裁, 通过唱歌来教授英语课。
二、对本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 更新教学观念, 授之以渔
教师们要更新教学观念,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将以教学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将“我要教你什么”转变为“你应学到什么”。并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进行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设计及教学方法运用。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 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要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英语学习网站, 建议他们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2. 改革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材”, 一是指教材。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材, 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 讲授大学英语和讲授专业英语, 所使用的教材不同, 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
3. 教学课程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与专业相结合
英国的教育体制以生为本, 紧跟社会潮流, 把握就业市场的需要,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作为职业技术学院, 我们的英语教学是为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服务的。在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 我们发现, 高达99.0%的企业同意或非常同意“对工作者来说, 英语能力越好, 越有更多工作机会与发挥舞台可选择”。也有81.8%的企业, 同意或非常同意“公司‘现在’对于员工英语能力的要求, 比3年前更高”。至于“未来”3年的要求又将比现在更高, 达92.3%。反映在实务上, 超过6成企业要求新进员工必须具备相当的英文程度。对企业而言, 提升员工英语力, 不是为了追求考试成绩, 而是要在实务工作中应用。除了绩效评估之外, 结合薪资、奖金或升迁制度, 也是许多企业实行用以激励员工提升英语力的方法。在针对员工有英语力要求的企业中, 将近4成会对同样职称、但英语能力较好的员工, 多给更高的本薪。这就要求我们英语老师要利用更多的机会走出校园, 走进企业, 了解企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从而将课堂教学与工作实际相结合, 整合教材, 改进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一旦走上工作岗位能立即胜任工作。
摘要: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要学习英国先进的教育理念, 改革教学方法, 将基础英语教学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相结合, 使学生走出校门后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关键词:专业英语,高职,英语应用能力
英国:渗透“福利国家”理念 篇2
英国的医疗体制被称为国家卫生服务体制(National Health System,简称NHS),是典型的全民福利型医疗体制模式,“福利国家”理念渗透其中。这种体制主要由政府提供医疗保健,公立医疗系统提供的服务覆盖99%的英国人。私营医疗作为NHS的补充,服务对象是收入高、要求高的人群。
NHS分三级管理体系:社区医疗服务保健体系,按城市行政区划设立的医院,及政府在某些城市中兴办一定规模的专科医院。医疗管理网络中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的公共财政拨款(约为85%),另外部分来自医院特需服务,以及病人就诊时的处方费收入。
社区医疗保健体系是整个系统的“守门人”,这里的全科医师不隶属政府部门,政府卫生部门向他们购买大众的初级保健服务,并通过合同的形式对全科医师提供的服务进行服务内容、服务范围及诊所最低标准等方面的管理。每个居民需指定一位全科医师作为自己的家庭医师。
患者想到二级医疗服务机构就诊,需持有全科医师的转诊单。二级医疗服务机构的规模由政府管理部门按照该地区的人口决定,医院的医师从转诊单了解患者的病史,并把出院后注意事项交代给患者的全科医师。若患者病情较重或较疑难,二级医疗服务机构会将患者转到三级医院治疗,三级医院由专家提供临床某专业内复杂疑难问题的服务,不负责一般的诊疗。
NHS有许多优点,比如它能合理利用卫生资源。英国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呈金字塔型,底部是初级保健——全科医疗,塔尖是三级医疗专家服务,患者从塔底部向塔尖,然后再从塔尖向底部方向流动。这个网络赋予全科医师守门人的角色,使得大部分健康问题在这个层面得以识别、分流,并通过健康教育等预防手段得以控制,充分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而且,它覆盖面广和基本免费的特性,保障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公平性。NHS还降低了卫生总费用,由于由政府预算决定总支出,政府对机器设备、新型技术开发和传播的投资严格控制和管理,使全社会的卫生总费用保持在较低水平。近年来英国卫生保健支出只占GDP的7%左右,远低于美国的14%。
当然,这一制度并非尽善尽美。随着其开销的日益增加和全民医疗保障要求的提高,NHS保健资金的很大一部分用于维持庞大的医护体系,真正用到病人身上的费用不到总数的40%。免费医疗制度使公立医院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不高导致他们普遍在私立医院兼职。哈里街最大的私立医院伦敦诊所介绍说,许多医生都与两家以上的医疗机构签有应诊合同或有自己的诊所。英国的医疗管理机构除制定规章对此进行约束外,并不予以制止,长此以往,国家医疗服务力量的逐渐削弱将影响国民的身体健康。另外,各级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很低且医护人员积极性不高。患者到公立医院看一次病从预约到就诊有时要等三四个月时间,若想早获诊治只能去昂贵的私立医院。据统计,英国现在有3138名病人等待手术,其中一半以上已经等了半年。一些无奈的英国人只好自筹资金,转往欧洲其他国家进行治疗。
对于存在的种种问题,英国曾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如建立“内部市场机制”(即引进竞争机制,医院和地区卫生部门签订合同,采取合同制管理)、建立医疗质量评价制度等,这些措施虽改善了效率低下的状况,但也一定程度地降低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
英国高等教育理念 篇3
关键词:英国高校,动画专业,特色教育,理念,实践
英国是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强国, 其高等教育理念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引领作用, 对高校动画专业的特色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具体而言, 其核心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了学术自治和自由、产业结合和教学科研并重几个方面, 并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
一、学术自治和自由
英国大学历史性地形成了自治的传统, 学术自由是指高校教师或学者教学、研究和学习的自由。在整个英国教育史中, 自由教育理念的核心要义始终不变。就教学内容而言, 英国高等教育管理机构仅在门类学科层面制定指导标准, 为教学提供了相当自由度, 使得各高校间的动画专业特性鲜明。由学校的学术委员制定教学大纲或课程提纲, 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出原则规定。每个教学单元后面都附有经过教师推荐的教学参考书目。这些图书通常在学校图书馆可以借到。必要时教师还会及时更新参考书, 要么是学科经典, 要么能体现最新技术发展方向, 同一课程甚至春季入学和秋季入学的参考资料都有所差别。教师在授课时也并不照本宣科, 而选择最新的、最有发展前景的内容来教。
在动画专业的具体教学中, 教师重视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主张学生通过试验、观察、推理等手段去获得知识,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意识, 坚决反对抄袭模仿。在动画创作过程中, 教师往往给学生足够的创作空间, 不会以自身的思维、好恶来影响学生的判断或决定, 而是利用自身的经验去引导学生, 提醒应该思考的细节和推荐应该阅读的资料, 并提供各种启发性的方向和思路, 让学生自己选择。在正式着手动画设计创作前, 学生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 从中发现创新点。学生乐于以个体的价值观来挖掘独特的思想和语言, 最终形成个人的形式或风格。教师在评价时最关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而不是答案, 更在乎创意思维、方法及精神。最终完成的作品实际上是学生不断明晰、深化自身设计意图的结果, 而不是教师意志在学生身上的映射。所以,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都可以确定最能够体现自我想法的创作手法, 最终各自寻找到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因此, 英国出现了许多长于思考、有创见的动画艺术家。
二、产业结合
除了少数传统研究型大学外, 英国高校的动画专业几乎都带有强烈的实用性, 目的是促进产业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目前盛行的计算机动画专业就是建立在IT、数字技术、多媒体、创意等热门产业的基础之上。
为了帮助学生适应于社会, 学校采取多种措施, 提供配套服务。首先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教师授课时着重讲授动画产业最新的理论和技术, 包括理论在内所有课程紧密围绕产业实践, 确保满足用人单位当下以及未来的需求。许多学校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 共同开展动画产业前沿项目研究合作, 以便毕业生能够在开始工作时能具备行业内领先的知识和技能。其次, 重视就业指导和培训, 并将其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学校提供的培训涉及方方面面, 既包括法律、财务、合同、商业谈判及企业管理知识, 也包括能力评测、心理调节、简历撰写、岗位申请及求职技巧等内容。再次, 在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的资助下, 学校通过与动画企业合作, 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 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最后, 英国高校普遍设立就业中心, 有专职人员负责提供最新动画就业信息和求职指导。因此, 英国高校的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 不但受到雇主欢迎, 就业状况也很理想。
此外, 英国一些高校和动画企业实行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计划”。企业与周边地区专业对口的大学联系, 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研究生在大学教师和公司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一般情况下, 研究生研究所用的实验室、实验设备等由公司提供, 研究生完成研究工作后可以得到学位, 科研成果所有权归于企业。这样的合作计划项目主要涉及理工类学科和专业, 在培养动画工程博士时广泛运用。这种合作方式使企业在大学的帮助下迅速解决产业前沿的技术问题, 同时也大大减轻了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的经费压力, 并为行业培养了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三、教学与科研并重
长期以来, 西方国家就有“科研在英国, 开发在美国”的说法, 英国高校动画专业不但注重教学, 也十分重视科研。他们从本科就实行导师制, 导师制是以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制度,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辅导, 关注学生个体的专业水平和兴趣爱好。英国大学本科教育学制短, 一般只有三年, 往往一学年加起来不到24~25周, 而且每周课程时数少[], 这就给学生留下很多自主支配的时间进行自学, 用于阅读资料、相互讨论、完成作业、撰写读书报告、准备口头陈述和考试等。在此期间, 导师在每个阶段都会进行针对性专门的辅导。一般情况下, 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次个别辅导课。导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业发展规划、课程学习、毕业创作和论文, 还要对学生的生活和求职进行指导和帮助。导师一般查看学生的进度, 了解学生的思路, 对出现的问题给予释疑, 但只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学生参考, 最终目的是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文科动画学生的辅导课主要是研讨形式, 理工科动画学生的辅导课则多在实验室进行, 导师主要指导、评议学生实验报告, 并解决一些操作问题。所有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都要记录在案, 并要接受检查。这种课堂外面对面的学习方式特别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培养,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不仅能全面掌握学科知识, 而且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可见, 英国高校动画专业教育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原创能力, 目的是培养知性的、理性的、完善的个体。正是在这种重自由、重思辨的学术氛围下, 英国的动画高等教育实践才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道路, 使得英国动画以其独特的面貌屹立于国际动画强国之林。这不但值得江西省高校的动画专业学习借鉴, 也值得中国各高校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许文骏, 王萍.就业导向与创新导向下的英国动画高等教育——以伦敦艺术大学为例[J].美与时代, 2012 (2) :16-18.
[2]王萍.中国动漫产业原创能力缺失的解决之道[J].电影评介, 2006 (21) :4-6.
英国高等教育观感 篇4
一
英国最重要的研究型大学,构成了所谓的“罗素集团”(Russell Group)。其中包括英格兰最古老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苏格兰最古老的格拉斯哥大学、爱丁堡大学,地处伦敦的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国王学院,以及曼彻斯特大学、诺丁汉大学、伯明翰大学等等,也包括近些年异军突起的华威大学(罗素集团中的其他八所大学是布里斯托尔大学,卡迪夫大学,利兹大学,利物浦大学,纽卡斯尔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和南安普顿大学)。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即使是“罗素集团”的大学也还至少可以分为三类。
就本次访问所及的大学而言,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对其学术实力显然更多自信,其领导层的“问题意识”、教育理念及其所关注的领域可能都会引起中国高校的更多共鸣。他们的所思、所虑、所为主要并不涉及“经营”,而仍然在本身的知识传承、知识创造及其对社会的重大影响。伦敦大学学院的副校长迈克尔·沃顿(Michael Worton)就明确表示:“英国政府希望企业界参与大学、甚至参与课程的设置,好像企业可以比大学做得更好,但是我们认为这是错误的。追求利益与追求高等教育是完全不同的理念,企业目标和商业利益的过多介入会改变大学的性质。”
在第二类的诺丁汉大学和利物浦大学,首先感受到的却是比较明显的“商业化”动机和“产业化”倾向。即使在科研方面,这些大学优先发展的学科也大都属于商业前景较好的领域。有人认为这是经费方面的差异所致。比如英国政府下一年度的教育拨款缩减20%可能已成定局,而根据英国大学联合会(Universities UK)官员奈杰尔(Nigel Semmeus)的统计,英国大学平均有61%的经费来自政府拨款,所以这一影响非同小可。诺丁汉大学目前有三万六千名在校生、七千名教职工,据说每年的总经费是四点六亿英镑,已经相当紧张;而利兹大学则干脆开始裁员,以缩减开支。相比之下,剑桥大学在校生约为一万八千人、教职工八千八百零七人,二○○九年度的经费总额高达十点七四亿英镑;伦敦大学学院在校生约为一万九千人、教职工四千三百多人,二○○九年的经费总额超过九亿英镑,大概也不必太过发愁。但是像利物浦大学在校学生只有一万五千人、教职工四千九百人,每年的总经费是三点四亿英镑,再加上其热带医学院的收入三点七亿英镑,共有七点一亿英镑之多。
另有一类后来居上的大学,也许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努力有所相似。比如建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华威大学,目标是在二○一五年进入世界大学排名前二十五名。而目前尚不属于“罗素集团”的埃克塞特大学,也明确提出要在二○一五年以前进入世界大学排名前一百名。这一类大学似乎特别重视管理工作,某大学的常务副校长甚至直截了当地将自己称为首席执行官(CEO)。
上述情况应当使我们想到美国学者贝拉(Robert Bellah)对金里奇(Newt Ginrich)《重塑美国》(To Renew America, 1995)一书的批判。金里奇当时正打算竞选美国总统,而他所描述的图景实在令人不寒而栗:“代之以医学,我们有了医疗产业;代之以大学,我们有了教育产业。医生不再是权威而是雇员,我们不再是病人而是顾客。”于是商业模式被推广到各个领域:医院院长、大学校长成了CEO,医生、教授成了雇员,病人、学生成了顾客;据说“有位主教也自称CEO,从而暗示出神父们也是雇员、信众则是接受服务的消费者”。贝拉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旦“专业工作者被视为提供高度专业化服务的小贩”,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必须对职业的商品化(commodification)趋势进行挑战和抵制”。没想到贝拉当年所讽刺的,居然在某些英国大学成了现实。由此而冲击“世界大学排名”,可能特别值得中國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反省和警惕。
二
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英国高等教育的优势何在?我觉得或可归纳为“确立标准模式”、“创造有效概念”、“引领研究方向”、“依托自身传统”等四个方面。
所谓“确立标准模式”(Standard Models)的先天资本,在于英语从十七世纪以来逐渐建立的统治地位(罗伯特·菲利普森在《英语传播政策》中说:“英语在一六○○年只是一个小语种,但是在不到四个世纪的时间内发展为现今国际间交往的重要语言,如此惊人的进步应归功于十七、十八、十九世纪英国在征战、殖民和贸易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见周庆生主编《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语文出版社二○○一年版,709页)。而通过学术刊物、图书出版、语言教学等等,英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始终在强化这一优势,同时也由此获得相当可观的资源。比如二○○九年剑桥大学实际获得经费十点七四亿英镑,其中政府拨款二点零二亿英镑,占经费总额的18.8%;科研经费二点四三亿英镑,占经费总额的22.6%;学费收入零点七七亿英镑,占经费总额的7.2%;慈善机构捐款零点五九亿英镑,占经费总额的5.5%;其他收入一点零三亿英镑,约占经费总额的9.6%;而雅思、剑桥英语等机构的收入高达二点一六亿英镑,剑桥大学出版社的收入也有一点七四亿英镑,两项合计三点九亿英镑,占总经费的36.3%。
伴随语言优势而来的显然不仅是经济收益,英国各大学创办的诸多学术刊物,实际上早已成为某种评价标准;甚至由Blackwell或者Cambridge出版的著作,也在相当程度上意味着学术上的认可;遍及世界的Waterstone书店和图书销售网络,则与美国的Amazon共同构成了知识传播的强大帝国。
英国高等教育所确立的标准模式,还在于不断被其他国家所效仿的评价系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负责教学质量评估的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QAA),以及承担科研水平评估的The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RAE)。尽管许多英国学者对于QAA和RAE不以为然,但是它们毕竟已经是大学管理者言而必称的口头禅。浏览一下RAE的网页,会发现所有英国大学的学术排名赫然在目,实在容不得你不在乎。然而或许也是因此,英国被认为达到“世界级”或者“四星级”(World-class or Four Stars)的教师好像特别多,某个似乎很一般的大学号称“有53%的研究学者被评为四星级水平”。
QAA本来也是根据“量化”的指标打分,后因媒体据此列出排行榜而遭到学者们的批评,于是对评估方式有所改进。不过改进后的评估报告多少有一点云里雾里、难分伯仲。从其目录可以看到,整个评估报告分为五个部分:“导言”包括评估方法、大学的基本信息、大学的质量提升措施;“关于质量与标准的内部监察、外部评审和公共信息”包括内部管理文件和证明、外部评审材料、外部意见的采纳情况等等;“学生活动”包括大学如何提高授课水平、如何改进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情况等等;“质量提升措施的有效性”主要是看大学对办学质量的理解和管理;最后是“总结”。说实话,我实在看不出这些文牍有什么特别,但是无论如何,QAA的概念已经通行天下了。
与之相关的,正是英国高等教育在“创造有效概念”方面的成功。我们津津乐道的许多概念其实都来自英国,比如“科技园区”、“知识转化”、“知识经济”、“国际化”等等。未来可能流行开来的概念或许应该是“全球公民”和不太容易翻译的entrepreneurial——说它是“创业”吧,英国人说这并不仅仅是鼓励学生创业,而是要培养entrepreneurial的学生;说它是“创新”吧,英国人还有innovative的“创新”和creative的“创意”。如果说这些概念主要是对外发生影响,那么另外的一些概念对内也颇起作用。
比如英国大学联合会(Universities UK)就通过研究报告和具体数据提出了一项根本的命题:“大学是公共基金的最好使用者。”他们论证说:英国GDP的1.3%投入给高等教育,回报率是2.3%;因此如果政府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拨款,从长计较也会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该联合会的现任主席史蒂文·史密斯(Steve Smith)最近还发表谈话,强调英国各大学充分意识到公共财政的压力,但是“缩减高等教育预算将会严重威胁我们提供优质教育的能力”,从而敦促政府“切勿为了眼前目标而牺牲长远的利益”。英国政府二○○九年十一月三日发表的“绿皮书”也转引了英国大学联合会的这一论证:“据最新估算,英国大学每年的经济贡献为五百九十亿英镑,占英国GDP总值的2.3%。”
“引领研究方向”(Priorities)被一些英国的大学概括为医药卫生、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跨文化交流等“重大挑战性研究”。从而能源和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等受到了大学的普遍重视。不仅剑桥大学有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Cavendish Laboratory),诺丁汉也通过其生物城(Bio-City)吸引了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跨文化交流”方面,英国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语言优势往往导致学生的外语能力较低。因为按照英国的教育制度,学校只是必须为十四岁以前的学生开设外语课程,十四岁以后的学生则可以自行选择是否继续学习外语,乃至外语水平普遍不高。而目前已有许多大学规定:在二○一二年以前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一门外语技能,同时也鼓励学生到英语国家之外的地方进行中短期的访问或学习。
更值得注意的是,英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有人预言:“未来的高等教育市场将超过刚刚破碎的金融市场,只是我们还不知道应该如何管理这个市场;许多新兴国家也正在进入这个市场,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提供者形成竞争。”如此,他们显然认为“引领研究方向”甚至比具體的研究成果更加重要。对一个教育大国来说,这样的判断和战略眼光确实会产生持久的影响。
说到“依托自身传统”,中国的资源当然并不比英国逊色,而当我们不断学习西方大学制度的时候,被特别看重的东西之中却鲜有我们自己的传统。学科设置、学术标准、管理程序、评估指标等等都是如此。倒是在英国,反而还有人提及中国教育的历史。而西方大学的调整、演变和“制度创新”,实际上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传统。真正使之得以维系的未必是某些技术性的程序,却可能是支撑这套程序的文化。否则无论多么严密的制度都不可能没有漏洞,其中的弊端也都可能被放大、乃至淹没制度设计的初衷。
比如无论是英国大学的QAA还是RAE,在学者中获得的认同都非常有限,也有相当多的“空子”可钻;其管理、评估等等似乎并无什么特别,而且同样被学者们批判为“官僚作风”或者“科层系统”(bureaucratic system)。但是为什么它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英国高等教育的运转?为什么某些很可能流于形式的东西在英国却并非无效?
一位英国学者告诉我一句耐人寻味的话:“驱动这一切的,其实是每个人、每个院系和整个大学的荣誉感。”(The sense of our own reputation, personal, departmental and institutional, drives our behaviors.)或许这才是英国高等教育种种表面制度背后的真正动力。
三
无论各自的特点和具体思路如何,当今的英国大学至少在一个问题上是高度一致的,即:大学必须提高“国际化”程度,必须实施“国际化战略”。我们当然不应该忘记:这是一个曾经提出“三环外交”、曾经提出“语言”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曾经力主将“创意”产业化的国家。因此其“国际化”的目标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从正面的意义上看,英国大学所推行的“国际化战略”首先聚焦于学生和教师的国际化来源(即所谓“全球公民”的意识),教学活动的国际化理念(国际化的课程设置),学术研究中的国际化问题(比如上文提到的几大优先发展领域),语言能力的国际化指标(试图改变英国学生之外语能力的局限),以及海外学习的国际化制度(即欧洲大学“伊拉斯谟计划”之外的拓展)。
但是在某些大学,“国际化”几乎成了一种托词,其真正的考量显然是在于经济效益。比如大规模录取中国自费生、海外办学、不到1%的肄业率等等。据英国政府“绿皮书”中的数据:仅欧盟以外的国家在英国大学的留学生,每年就可带来五十五亿英镑的直接收入。
坦率地说,“国际化”的命题或者可能出于某种文化策略,或者必然带来某种“解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或者“多元化”(diversity)的意识。而如果“国际化”是由利益的动机所驱使,无论哪一种可能恰恰都会被消解。沿此进一步追究,某些听上去颇具吸引力的说辞同样可以被自我消解。如果不惮恶意的揣测,究竟什么是“领导力”(leadership)?什么是“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什么是“大学排名”(university ranking)?完全可以编写出另一部“魔鬼词典”。
比如“领导力”可能就是一种编造“领导力”之类故事的能力(an ability of telling stories such as the story of leadership),因为当我们跟着别人关注“领导力”的时候,其实已经再次被领导。
“创意产业”可能就是将“创意”游戏化,使每个人都易于参与、“游戏”越做越大,而当我们随之鼓吹“创意产业”的时候,已经毫无创意地成全了人家的产业。
“大学排名”起初只是大学“被消费”的商家行为,但是“被消费”的大学一旦位居前列,便忍不住引以自夸、以正视听,从而又成了商家的共谋。
英国高等教育理念 篇5
巴斯城市学院培训项目。在这三周的影子培训 (shadow element) 中, 笔者通过学习讨论、观察现场、课堂观摩等, 对英语的职业教育体系有了直接而又深刻的理解, 对英国巴斯城市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机制、和运行机制、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管理体系等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与我国职业教育相比, 英国的职业教育不只是简单的技能教育、专业教育和学历教育, 它注重的是在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的前提下, 强调学生的独立发展, 注重人的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我实现, 开发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因此, 英国职业教育折射出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则是“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理解学生的情感, 相信学生的潜能,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
2010年试行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要求》指出, “行业英语是高职英语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内容设置应与产业和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对接。”高职英语课程要积极“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模式”, “使学生掌握有效地学习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而目前很多院校行业英语的教学在课程设置, 教学设计, 改革思路等方面与行业英语课程要求不符, 因此, 结合各专业特点, 对行业英语进行改革, 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英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特点
(一)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英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习者的主动参与,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会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自由地表现和发展。在英国巴斯学院学习期间, 本人曾跟随该院英语学习中心的主任进行为期三周的影子培训。在培训中, 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始终考虑到学生的课堂参与。当时跟随主任一起备课时, 其中有一个单元的课文是介绍西班牙首都的, 主任看完课文后就说要重新找材料给学生做练习, 因为班级里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西班牙人, 他们更感兴趣的可能是其他国家的介绍, 所以她又重新找了一篇介绍纽约的小文章。从这件小事, 足以看出在英国, 教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始终把学生的需求与参与放在首位。
(二)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因材施教, 授课内容灵活动态
英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多采用BTEC (BTEC全称为“The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 即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 成立于1986年, 由英国技术教育委员会与商业教育委员会合并而成, 是英国权威的资格开发和颁证机构) 课程模式, 其课程内容是动态组织的,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 采取项目教学的方式, 一般会涵盖传统学科4至5门课程的内容,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 BTEC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材是不固定的, 教师只需要按照教学大纲所提示的参考书目、学生的实际学习现状备课并且组织指导学生完成相应课业。BTEC的课程内容打破了学科的藩篱,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组合,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本位”的思想。
(三) 注重学生个性与学习特点的分析
英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在教学中要首先明确学生能力目标 (“SMART”, 即Specifi c;Measurable;Achievable;Relevant;Timebased) , 其次分析学生的学习个性 (VAK:听觉型、视觉型、动手操作型学生) , 教师据此因材施教, 制定适应不同学生需求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实现相应的学习目标。因此, “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注重分析学生类型并尊重每位同学的学习习惯。
(四) 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英国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调整、自我激励及自主评估的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constructive feedback的形式, 培养学生的自我评定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养成良好的自主终生学习的习惯。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高职行业英语教师的借鉴与反思
(一) 教师在在课前备课, 课堂组织方面是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很多老师一直将备课需要“备学生”挂在嘴边, 但真正落实到实处的却少之又少。由于建筑建工系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 班级内两级分化又较严重, 很多老师在上了两三次课后感到受挫折而慢慢在心理上自我放松了, 认为反正大部分学生都听不懂, 随便讲讲吧, 这种做法就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借鉴英语的职业教育理念, 教师在授课前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 对课本灵活运用就, 而不是照本宣科,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 有的放矢的添减教学内容, 对于个别基础非常薄弱的同学可以通过课外辅导的方式让他们重拾信心, 对于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可鼓励参加学校的创优班, 为自己增加难度。课堂上多组织一些小组讨论的活动, 将基础薄弱的同学分到各个小组中, 多鼓励, 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最大程度上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 在课堂教学中, 是否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过于被动, 不太容易积极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对于英语作为公共课的高职学生来说, 他们多数在课堂中都是被动接受, 因此很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实际上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方法, 很少会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然, 造成这种现象, 以部分是中国高职客观“学情”所致, 而另外一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引导还不够。在授课过程中, 多举一些正能量的例子, 从人文素养方面让学习认识到学习英语绝不是只为了考试,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品质更提升一些, 让自己的人文素养更上一层。
(三) 是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
很多老师多年养成的一个教学习惯就是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 习惯性地说“Good.Wonderful”等词, 对学生表示鼓励。当然, 鼓励学生是没有错的, 但在鼓励的同时也要指出学生的不足, 多给他们一些”constructive feedback”, 多组织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小组竞赛辩论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思辨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对其某一设计理念进行阐述, 班级同学则可针对此设计从专业的角度提出问题, 这样既锻炼了英语, 又让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方面得到了提升。
四、行业英语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一) 从课程的定位与作用和课程目标两方面对课程设置进行分析
行业英语课程通常安排在大二的第一学期,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体现教学内容和专业的相关性,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基础英语1》, 《基础英语2》。通过行业英语的学习, 培养学生实用的行业口语、翻译和应用文写作技巧,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目标主要包含三方面: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能过该课程的学习, 学生掌握3500个左右英语词汇;能够理解建筑工程相关的英语材料;掌握建工行业相关岗位等;掌握相关的英语实用写作;了解国内外建工文化。
能力目标:听懂建工行业的相关岗位职业用语;能使用英语与客户进行一般性交谈;阅读、翻译各类英语工程承包合同书和行业指导书等业务善后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自主学习、开拓创新等素质, 并将德育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 从多元化的考核方面探讨对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分成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更注重学生的日常表现, 在期末总成绩中占到60%, 学生的课堂参与, 作业提交, 出勤等都纳入形成性考核中来。学生的作业形式也可灵活多样, 除了书面作业, 更要布置一些口头作业, 锻炼学生的开口能力。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自主学习平台或日常用的微信群, 让学生将口语作业通过语音的形式上传到自主学习平台上。这种提交作业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锻炼口语的目的, 因为无论是平台还是微信群, 都是公开的, 大部分学生都会在上传之前反复练习, 直到流畅为止。对于对英语不太感兴趣的同学来说, 这种反复诵读也不失为一种提升口语的方法之一。
(三) 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实训场所和多功能语言实训室, 在教学场所方面进行改革
对于专业英语来说, 上课场所可以更加灵活。建筑设计和建筑工程设计专业作为上海市特色专业, 都有非常好的专业实践园。学生在实践园中上行业英语课, 与专业联系会更加密切, 并且可以以实践园作为背景, 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敞开思想, 各抒己见, 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境教学法, 将知识内容融入到生动的场景中,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促进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角色扮演法,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可以增强分析问题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等。
参考文献
[1]Fraser, B.Classroom Environment[M].London:Croom Helm, 1986.
[2]Ryan, A, M.Gheen&Midgley, C.W h y d o s o m e s t u d e n t s a voidasking forhelp?An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play among students’academic efficacy, teacher’s social-emotional role, and theclassroom goal structur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8 (3) :528-535.
[3]刘越琪.英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们的启示[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 .
[4]李津军.英国职业教育模式[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 (2) .
英国高等教育理念 篇6
作为欧洲特殊需要与全纳教育发展署的成员之一,英国卫生部、教育与技能部于2003年采用欧洲特殊需要教育发展署提出的改进建议,颁布《开端合作》(Togetherfromthestart)作为ECI服务的国家指南。至此,英国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服务以欧洲特殊需要与全纳教育发展署提出的五大要素作为发展和变革理念,通过构建一体化的政策、投入充足的经费、促使跨学科和跨部门合作以及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等行动,为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家庭提供高质量的早期干预服务。
一、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指向所有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都能够获得早期干预与服务。基于此观念,英国逐渐形成了国家、区域以及地方层面的政策,识别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并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服务,提供各种类型的个性化服务。
1.政策一体化
英国正式为所有5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早期干预服务是在2004年《儿童法案》颁布之后。该法案提出整合服务的理念,提出将儿童早期干预的责任明细到健康部、教育部以及社会保育部,并促使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强调儿童信托的重要性,指出应以不同的方式资助一体化的服务部门。重视专业领导者或者主要工作者(keyworker)的培养与职能,形成并发展共同评估框架(commonassessmentframework),引起了整个儿童服务部门的全面系统性变革。在《儿童法案》的推动下,英国自2005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早期干预服务政策。国家、区域及地方政策上的一体化为确保所有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拥有同等的早期干预服务权利提供了政策保障。
2.针对性的服务
英国将早期儿童分为三类,并提供不同的服务:(1)没有特殊需求的儿童,为这一目标群体提供的是一般性服务;(2)有特殊需求的儿童,为这一目标群体提供的是针对性和综合性的支持;(3)有复杂需求的儿童,由专门的机构为这一目标群体提供综合性支持。
3.提供主要工作者
早在2003年英国ECI服务的国家指南中就有提到要为所有存在复杂需求的儿童及家庭提供主要工作者以协调服务并为家庭提供信息。随着ES项目的发展,全英国逐渐形成共识:ECI服务应该为所有地方的所有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配有一名主要工作者。ES项目要求主要工作者致力于以下工作:提供单一场所与家庭建立联系,实现服务的协调,使所有ECI服务的专业人士获得资格并参与设计家庭服务计划,为复杂特 殊需要儿 童及家庭 提供持续 的帮助和 情感支持。 《专业领导 从业指南 》(practitionersguideforleadprofessionals)还将专业领导和主要工作者的职责定义为:“专业领导或主要工作者要提供一体化的支持,联系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的唯一途径,鼓励家长参与决策和变革,协调各机构部门的服务措施,减少服务的重复和断层。”[1]
二、就近
就近指尽可能使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在最近的范围内获得早期干预与服务。基于此观念,英国合理分布早期干预服务机构,同时保障信息的流畅性和及时性。
1.分布合理
首先服务机构分布合理。家庭、社区及地方的特殊需要早期儿童干预服务机构应合理分布,其目的在于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在任何地区都可以获得同等质量的早期干预服务。英国各地区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主要有提供初级保育的健康合作伙伴(如初级保育信托,PCTs)、提供中级保育的NHS医院信托以及儿童发展中心(childrendevelopmentcenter,CDC)。其次是服务类型的分布合理。尽管各机构提供的早期干预服务因地理位置存在差异,但在英国的各个地区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都能够获得:(1)常规发育复查与筛查程序;(2)来自儿科咨询医师、物理治疗师、语言和言语治疗专家、地方医院的专职医生等的评估和治疗;(3)儿童发展、理疗、知识等方面持续的专家建议和帮助;(4)流动服务,即通过家庭访问或是在儿童发展中心为儿童及家庭提供帮助以改善儿童的学习障碍;(5)与其他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见面的机会;(6)教育心理学服务;(7)来自社会工作者的支持。[1]
2.信息及时
一旦儿童确定出有特殊需要,英国ECI机构就要立刻向其家庭提供信息。残疾儿童高目标(Theaiminghighfordisabledchildren,AHDC)核心文件直言“健康、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地方提供者为残疾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可以理解的(accessible)、有用的(available)、相关的(relevant)、准确的(accurate)、联合的(joined-up)和以使用者为中心(user-focused)的信息”。[2]ES项目也提供材料为家庭以及相关机构提供免费的标准信息,并且已经在英国得以广泛传播。如ES背景信息手册(ESbackgroundinformationbooklets)涵盖了保育、经济支持、教育、健康服务、社会服务、教育评估、机构联系方式等方面的信息,ES家长信息手册(ESinformationforparentsbooklets)提供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以及诸如自闭症谱系障碍、脑瘫、耳聋、唐氏综合症、多感官障碍、视觉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等特殊情况的信息,ES发展杂志(ESdevelopmentaljournals)提供了早期儿童发展情况的信息。此外,非政府组织机构(在英国也称为自愿性组织或第三部门)也通过建立网站,如唐氏综合症国家教育网、耳聋儿童国家协会网、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协会网等,以及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为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提供信息。若是儿童患有罕见的或是复杂的残疾,则由主要工作者(Keyworkers)及时提供相关的信息。
三、经济
经济指向英国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能够免费或以最低成本获得早期干预服务。基于此观念,英国政府加大对ECI的财政投入。呼吁医疗系统、社会保育机构、教育机构、保险公司以及非政府机构都提供资助,降低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接受ECI服务的成本。出台标准手册,保障ECI服务的高质量。
1.低成本
英国政府对ECI服务投入大量资金,这使得大部分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都能以最低的费用甚至免费接受高质量的早期干预服务。例如,2003—2009年期间,中央政府投资1600万英镑以发展早期支持项目,旨在提高为5岁以下的残疾儿童及家庭提供ECI服务的质量;2008—2011年期间,中央政府出台《残疾儿童高目 标》,投资3.7亿以增加 家庭照顾 残疾儿童 的时间,并提供3500万英镑额 外资金(additionalfund)以提高残疾儿童家庭的保育质量。额外资金的主要用途还在于支持发展5岁以下语言、交流障碍的儿童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例如,2008年中央投入4000万英镑支持“每个儿童都是言语家”(everychildatalker)项目,以确保主流早期教育从业者更有效地帮助儿童发展语言和听力技能。有些经费尽管是面向所有儿童,如《确保开端》、《早期阶段和保育拨款》(earlyyearsandchildcaregrant)用于资助地方5岁以下的所有儿童服务机构,没有明确的专项资金用于ECI服务,但是在政策上明确提出偏向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某些地区的自愿性组织通过与地方当局签约或者被授权,也为ECI服务机构提供资金,如在莱特斯城市就有自愿性组织出资为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服务配备主要工作者。
2.高质量
质量一直是英国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服务强调的重点,英国编写的相关标准、工具以及材料等都是为了保障ECI服务的高质量。如《儿童、青年和产妇服务国家框架》(NationalServiceFrameworkforChildren,YoungPeopleandMaternity)标准8指出:“(1)残疾儿童和青年接受以儿童为中心的多机构协调服务是以特殊需要的识别和服务质量的评估为依据的;(2)在最短的时间里提供最早期的服务;(3)为家庭提供一系列恰当的、灵活地和有求必应的服务支持。”[3]基于标准8,残疾审计工具(disabilityaudittool,2009)提供了自 评,以帮助地 方服务达 到国家标 准水平。早 期支持服 务审计工 具 (earlysupportserviceaudittool,2009)将重点放到5岁以下儿童,促使英国ECI服务采纳欧洲特殊需要与全纳教育发展署提出的发展模式及改进意见。该材料采用以下原则:(1)重视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的独特性;(2)基于共同的评估、计划和反思,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早期服务;(3)服务的一体化、全面性和协调性;(4)服务的连贯性;(5)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监测和提升;(6)家庭有能力做决定;(7)无论在何地,家庭都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8)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参与服务的形成和发展;(9)工作实践和服务系统的整合;(10)早期从业者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1]
四、多学科工作
多机构工作指向英国ECI服务机构中来自不同学科专业和背景的工作人员能够合作,共享目标。基于此观念,英国吸引家长积极参与,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多学科团队,确保成员稳定。
1.家长参与
英国ECI服务普遍认为最经济有效的服务方式是确保家长及保育人员全程参与服务计划,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NSF标准8也强调要积极融入家长参与特殊儿童的家庭治疗、保育和计划的制定,并为他们提供支持。
ES项目鼓励家长参与ECI计划的决策和执行。通过团队会议(TAC),将家长置于讨论和决策的中心,共同设计家庭服务计划(familyserviceplan),促使与家长建立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该项目促进了多学科工作,并且已经形成了家长、保育人员以及专业人士之间的协商机制,建立跨学科跨部门的共同目标。AHDC项目也重点强调了家长参与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1)评估程序;(2)设计和反思儿童的保育计划;(3)地方特殊需要儿童服务的策略性讨论、计划和决策。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构建美好未来,儿童计划》(buildingbrighterfutures,thechildrensplan)强调的重点。EYFS也将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视为自身发展的基石,指出:“儿童早期阶段从业者在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早期阶段从业者应该与来自其他机构(如地方以及社区的健康和社会部门)的专业人士合作,识别特殊儿童的需求,提供最好的学习机会。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为残疾儿童以及保育中的儿童服务尤为重要。”[1]
2.团队建设
在团队建设方面,英国ECI服务机构采取的方式主要有:(1)组织规律的、稳定的跨学科团队会议。跨学科团队会议的召开有利于团队协作,共同参与制定ES家庭服务计划;(2)设定团队参与条件。参与条件的设定有利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合作,具体包括有共同的语言、时间、明确的角色分工等。这已经在英国的各个地区得到认可,并在《儿童法案》和《每个儿童都重要》中得以重申;(3)建立审查机制。当需要设计某项共同和有目的的活动时,审查机制帮助团队人员认识到这项活动不属于任何一个机构,时刻将重点聚焦于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如ES审计工具就是帮助多机构团队审视各地方ECI服务的质量,并且不断形成新的跨学科工作实践;(4)创建合作新方式。如儿童信托就为跨部门、跨学科合作创建了新的方式,它将儿童、青年以及家庭的相关部门整合在一起,为地方当局和儿童初级保育信托(primarycaretrust)创建合作的新机会,加速了ECI服务的一体化进程。
五、多样性服务与协作
多样性服务与协作指向由健康部、教育部和社会保育部共同提供的卫生、教育、心理、营养等多方面的干预与服务。基于此观念,英国在提供多样性服务的同时,力求保障各个部门间以及部门内的协调与合作。
和其他欧洲国家相似,英国的ECI服务主要由健康部、教育部、社会部负责。各部门都有明确的角色和责任,并且积极与家庭及非政府组织进行合作,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如表1所示)。
机构及部门之间协调和合作是提供高质量多样性服务的重要保障,一直被英国视为改革和发展ECI服务的重中之重。以特殊需要儿童的转介为例,EYFS就转介问题设立了国家与地区的共同期望:“转介应该被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事件;应该与儿童及家长一起计划和讨论。各个机构部门之间应该交流信息以确保儿童服务经历的连续性。”[4]对此,英国ECI服务将早期诊断以及转介融为一体,通过多机构及部门工作人员的协作、建立ES家庭档案、编写ES发展杂志以及制定特殊教育声明等方式,确保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时能够获得连续的、协调的支持和服务,避免因缺漏和延迟而影响进一步的干预。
早期儿童干预是学前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特殊教育的起点,是构建全纳社会的关键环节。“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可以更好地克服或减轻身心障碍造成的不良后果,从而使特殊儿童的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和矫正。”[5]在这方面,英国不仅加大了对早期特殊教育儿童及家庭的关注,还提供了全面、多样和协调的服务。不可否认,英国的早期儿童干预体系是相对健全的、系统的和普惠的,基本满足了每位早期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在健康、教育和社会方面的需求,进而向全纳社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英国高等教育理念 篇7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实践,学生学习,课程设置
虽已回国两年, 英伦留学生活仍然历历在目, 心中也会悄然掠过一丝感慨与眷恋, 只源于记忆深处那些久违了的艰辛与快乐并存着的点点滴滴。一提起英伦, 活色生香的英伦风尚、常年的阴雨绵绵立即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每个留学生来说, 英伦记忆除了“传统与反叛”的英伦时尚之外, 当然还有与其密切相关的英式教育体制。众所周知, 英国的教育系统以严谨出名, 复杂却又灵活。本人感受最深的则是英国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与之相应的教学实践。
一、强调自主学习
英国的教育体制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自觉、自发、自主的学习。从一开学, 英国的大学就体现出了与国内大学明显的差异:没有统一的教材, 学生也没有课本。老师通常都会开出长长的书单, 他 (她) 会告诉你所上的每课可以用来参考的书的章节, 可能同时会有好几本书, 所以学生的课本就是整个图书馆的书。此外, 老师还会列出一系列除相关章节外的参考书目,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书目阅读。老师讲课的资料都是自己总结的, 绝无仅有, 不仅上课要认真听, 课后还要花大量时间自学。在英国的课堂上, 老师不会给出所有的信息, 布置的作业只会给出题目, 学生需要花大部分时间来自己决定从哪些方面写这篇文章及寻找相关的材料阅读来完成作业。显然, 想在英国的大学中获得优异成绩, 自学是关键。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创造能力
在英国大学的课堂上, 你会发现每个问题的答案不只有一个。老师注重学生的创新与独立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各抒己见, 还会就学生给出的答案询问why (为什么) 或者how (怎样, 怎么) , 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或是能讲得头头是道都是回答正确。考试或作业时候写的文章也一样。相比于why和how, what (什么) 就很少被问到。这也体现了与“结果式教育”截然相反的“过程式教育”。英国大学的课堂是创造性的课堂, 也是讨论性质的课堂。每门课在上完讲座后, 都会安排单独的seminar (研讨会) , 把学生分成单独的小班就事先布置问题 (大多是讲座中的内容) 进行讨论,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责任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阐述出来。讨论结果往往出乎意料, 会有很多的新鲜观点, 甚至于很多观点连老师也是第一次听到。老师想听的或是想和你讨论的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而不是传授一个所谓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这也体现在平常的作业当中, 在写文章时引用著作或是权威的话是必须的, 虽然有一定比例的限制, 不过如果你只是对各个作者不同观点进行罗列, 老师通常都会给个批注“How about your opinion?” (你自己的意见呢?) 当然分数也会随之下降。从中可以体会到英式教育的精髓应该就是阅读、思考、总结, 形成自己的想法吧。
三、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也许是英国的公司在招聘时很看重团队合作能力, 英国在教学体制上也格外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 力图让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培养协作精神。通常每门课都会有一个小组作业, 几个人为一组, 共同完成一篇文章, 然后再作现场讲解。队友们会整天整夜地集结在图书馆, 讨论各自的构思, 给文章定框架, 再调查研究、分工写作。写文章时还需要彼此的交流来协调和平衡整体, 这无形当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有效交流能力, 使学生们懂得如何处理小组成员间的关系。团队合作得越好, 文章的质量自然也就越高。否则, 即使一个小组中的一、两个学生水平很高, 但缺乏小组的协调与合作, 也是于事无补。在学生现场放映PPT讲解时, 老师还会就相关内容提问, 如果当场讲解的同学回答不出, 小组的其他成员也可以立即补上, 这也是一种团队精神的体现。
其实, 这种小组形式作业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大家各自分工结合完成的这篇文章的质量, 而在于文章完成过程中每个人之间的协同合作。在你经历、享受了这个过程之后, 最后的结果自然也就不会显得那么重要。记得有次在多媒体教室作小组演示的时候, 与电脑连接的投影仪出了故障, 只能使用放置纸质材料投影的静态投影仪, 于是当一个小组的成员在作现场讲解时, 小组的另一个成员很主动地为她在投影仪上一张张地放置、更换着资料。如果从现场讲解的技巧、内容、或是语句来看, 他们未必是表演得最好的, 但是讲解结束后, 全场却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看似非常简单的一个突发事件引出的互助场景, 不正体现了最真实、更胜于言表的团队合作精神吗?
四、注重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
无论是平常的小论文还是毕业论文, 都无不体现英式教育对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问卷调查、电话采访、甚至面对面的采访都是被鼓励的, 而且也是完成论文所必须的, 否则你的论文就会有明显的失真现象。记得有一门小企业管理的科目, 最后一个作业是以如何有效运营小企业为题写篇文章, 当然要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来联系实际, 而且这个实际是要亲身经历的, 如果没有真实经历也可以进行调查采访来获得第一手资料。于是, 在定下目标后, 我就去了当地一个经营比较成功的小便利店, 对便利店的老板进行了采访, 还了解了那家便利店的运营模式, 成功秘诀等等, 前前后后跑了不下三趟, 终于从资源的管理、营销等方面完成了对这家便利店运营模式的分析。也通过自己的调查采访, 深刻地了解到了小企业经营的本质, 经营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之后的毕业论文又是一个需要调查研究的课题, 论文的主体是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ET) , 即英国工程技术学会, 论文要求学生从所学科目的理论知识中任选一个知识点, 任选一个国家, 来探究IET的活动。我选择的是IET在中国的市场进入方式, 资料不好找, 而且研究了IET的主页也没多大收获, 最后选择了电话采访, 打电话去IET在英国本部的办公室询问, 再打电话到IET在中国的分部, 获取了一些信息。论文中需要很多实际性的、数字的资料, 为了调查一个专业电机工程师的薪酬我还在一个有关工程师的专业调查机构注册提交了网上问卷, 几乎是调动每一根大脑神经去探索、去调查、去获取更多的信息与资料。
五、新颖实用的课程实习设置
英国很多高校都为一些有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了“三明治”课程, 所谓的“三明治”课程就是学生先在校学习两年, 然后在大三的时候去公司进行一整年的实习, 实习结束后回学校完成剩余的一年学习任务, 也就是在授课阶段加入专业实习时间, 把学生的学习与其专业密切相关的行业相联系。学生可以去公司实习, 也可以去欧洲或北美大学交换学习项目。在实习时, 学生成为公司的一名雇员, 领取实习工资。实习薪水一般每年在6000到12000英镑之间, 具体取决于学生的专业和能力。有的学校还设立了专门的学生实习办公室, 帮学生获得实习机会。在学生实习前, 学校还会组织专门的实习培训, 包括如何写简历, 实习应聘申请及面试时的辅导, 心理测试和评估等, 还会有老师随同指导学生的实习项目。
显然, 这种课程的好处在于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与能力, 获得了过人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在外实习了一年回到学校会对行业的动态及以后的学习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实际的工作经验更易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难怪像有些课程如MBA, 必须得有几年的工作经验后才能报读, 充分说明了工作经验对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只有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才能在学习中把知识融会贯通, 否则在没有实践基础上的任何知识都是苍白无力的。另外, 实习时获得的薪酬势必也会对那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生活上有所帮助。
总体来说, 英国的教育体制以生为本, 紧跟社会潮流, 把握就业市场的需要,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点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团队合作精神中就能体现。英国教育体制改革也是以能使学生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 而不是强迫学生来适应教育体制结构。因此, 学生都会有一种主动想学的积极性。很多实用性内容的学习又让人很有成就感, 比如现场讲解与调查研究。以现场讲解为例, 即便你没有亲身经历过, 但是试想在精心准备过后穿着职业、干练的西装, 沉着、镇定、面带微笑、滔滔不绝地面对着老师和同学用英语流利地讲解着幻灯片上的一个个知识点, 老师又很认真听, 还不时点头或微笑, 那该是一种何等的自信与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会有兴趣想把它学得更好, 会不断自觉、自发、自主地去学习。我想这也正是以实际为导向、重实践能力的英国教育的魅力所在吧!
英国高等教育理念 篇8
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 以及资源能源的日渐短缺, 已经成为制约当今世界发展的关键问题。工业文明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生活质量, 带来富饶璀璨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伴随而生的副作用开始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面对这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世界各国不得不在狂热的追求经济迅猛发展中冷静下来, 理智地思考我们未来的发展道路, 寻求绿色、环保的生态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低碳理念就此应运而生, 迅速得到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 并快速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低碳发展理念的影响下, 城市建设发展必然形成新的特点和趋势, 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础组成单元, 不可避免要顺应城市整体发展趋势, 使自身的发展适应这种变化趋势, 支撑城市的生态化发展, 甚至要成为生态化建设的示范性区域。
一、基本概念
1. 关于社区。
社区概念的起源普遍认为是在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著作《社区与社会》中第一次比较系统的提出。德文“Gemeinschaft”一词一般译为“共同体”或“社区”, 滕尼斯认为社区是指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 是具有共同性或认同感的社会关系, [1]从此开始, 社区开始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出现在社会学家研究的领域。随后, 美国行为地理学家查尔斯将“Gemeinschaft”译成英文Community, 意思是指公社、团体、一起生活、工作的人的共同体, [2]这种“共同体”总是与其所在的地域息息相关, 不同的地域特点呈现出不同的社区形态, 如乡村与城市社区的巨大差异, 这也就标志着社区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开始进入人文地理学家的视野。20世纪30年代, 美国芝加哥学派R.E.帕克认为社区是社会团体中个人与社会制度的地理分布, 并得到较多人的认同, 持这种说法的人称为社区研究中的“区位学派”[3], 社区作为一个地理性概念逐渐引起关注。20世纪30年代, 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我国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首次将英文“Community”译成中文“社区”, 自此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
自滕尼斯第一次提出社区的概念,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各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 社区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世界各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建设发展阶段的不同, 造就了多种多样的社区发展历程, 而各学科领域学者关注的角度不同, 也使得作为研究对象的社区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空间性不容置疑是社区的基本组成部分, 社区的空间性研究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我国社区地理学家孙峰华认为, 构成社区的六大要素为社区人口、社区区位、社区服务设施、社区文化、社区人口的认同感和社区时间, [3]这六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正好成为关注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人文事象地域综合体。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对研究社区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社区发展演化与分布的区域差异性[4]以及社区发展规划是社区研究的重要组成方面, 同时也是人文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向。
对于我国而言, 根据我国的行政区划分等级以及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历程, 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结合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同时考虑我国国情, 提出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社区概念, 我国的社区一般指城市社区, 我国学者张鸿雁认为城市社区是指由建筑结合起来的并由居住关系构成的现实社会空间。[1]从地域范围界定来看, 根据我国《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界定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 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5]
2. 关于低碳。
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能源资源的日渐短缺成为世界发展的瓶颈, 寻求经济发展向生态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的转型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趋势, 低碳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应运而生。
低碳的概念最早以“低碳经济”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2003年英国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低碳经济概念的源头, 随后便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2008年日本指定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 开始引入低碳社会的概念。低碳的发展理念, 开始延伸到交通、建筑、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 而低碳城市概念的兴起, 则是低碳发展理念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和延伸, 庄贵阳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中实行低碳经济, 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 建立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6]由低碳城市建设出发的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产业等相关概念也开始兴起, 见表。低碳发展虽然尚未形成得到广泛共识的明确的定义, 但是其倡导在城市发展建设的各个领域实现能源高效利用、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比例, 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却是毋庸置疑的。
人类的未来发展再也不能无所顾忌地以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 倡导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协调发展的时代背景影响着城市建设的每个领域, 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贯彻其中, 将低碳环保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充分利用, 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发展, 使城市建设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城市各组成部分的使命。
二、低碳理念与社区建设的融合
1. 生态化绿色社区。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基本功能单元之一, 是城市居住生活职能的主要聚集地, 在城市社区层面实施节能减排, 推行低碳发展理念对城市整体的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社区的生态化建设对整个城市的生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居民社区的住宅建筑和生活能源消耗一直都在城市能源消耗中占有很大比例, 在社区层面推行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应用, 可以给整个城市的能源消耗带来巨大的节省。其次, 社区是城市居民居住的聚集地, 低碳理念在居民生活方式和观念中的渗透可以通过密切的人员交往得以传播, 并逐渐形成整个社区生态低碳文化氛围。露丝·德尔米勒认为, 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能源、有限的影响能力的条件下, 会激发基层民众寻求改变的主动性。在这种限制条件下, 人们自下而上的行为可以改变他们的行为, 并且寻求影响其周围的人的方式, 进而改变他们早已习惯了的社会结构。这些行为总是容易从社区出发得到开创和实践。社区开始作为实现向环境友好型改变的空间引起法律、政府以及学术界的关注。[8]第三, 社区内生活又与社区外环境紧密相连, 居民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与外界发生着不间断的能源和物质交换, 社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但同时融合在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之中, 既集中体现着人类在生活居住层面的人地关系, 又影响着城市中生产、消费等多种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因此, 社区的生态化发展建设将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大背景的生态化建设方向。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 可持续社区、生态社区、低碳社区等新型绿色社区概念应运而生, 虽然在名称上各有差别, 但是其发展理念都是在不降低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前提下, 以尊重自然环境为本, 将生态环保技术应用于社区建筑和居民生活当中, 引导居民采取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 科学规划社区的布局和组织, 以实现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同时保障人类的生活水准稳步持续的向前发展。这种社区被描述成“人类的未来家园”, 是未来全世界社区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低碳理念在社区建设层面的应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 社区布局与公共设施。社区是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 社区居民的购物、工作等出行活动是社区与外界环境沟通的主要方式, 合理规划社区布局, 以及倡导居民选择社会效益高和绿色的出行方式, 对社区生活的节能减排, 乃至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能源消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建筑住宅。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城市居民对住宅的需求与日俱增, 建筑材料和能耗一直都是社区建设当中引起环境破坏的主要方面, 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同时科学合理规划社区住宅布局对实现绿色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生活能耗。居民生活中所需的水、电、热是构成城市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主要组成部分, 如何应用新能源新材料等环保技术以实现城市生活方面的节能减排, 资源能源的可循环利用同样是绿色社区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从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低碳理念在社区建设层面的应用与其实现方式也主要有三种:环保技术应用、科学规划以及公众参与, 如右图。
2. 案例分析——英国贝丁顿零能耗发展居住区。
位于英国伦敦附近萨顿市的贝丁顿社区是首个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英国生态区域发展集团倡导建设的“零能耗”社区, 有人类的“未来之家”之称, 是低碳社区的典型样板。该社区于2002年建成使用, 由英国著名的生态建筑师比尔·邓斯特设计, 是英国最大的多用途可持续发展社区。贝丁顿社区的建设理念旨在建设一个繁荣的社区, 居民在其中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同时并公正、合理的利用地球资源。[9]
贝丁顿社区在追求碳减排的过程中, 不仅考虑到了家庭以及办公中的能源消耗, 建筑、个人交通、食物以及废物处理等需求, 甚至水资源、生活质量还有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在其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考虑。这样一个全面的设计方案使得贝丁顿社区被认为是世界上可持续生活社区最合乎逻辑、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愿景之一。[9]
根据上文对社区层面低碳理念应用的三个方面, 对贝丁顿社区的建设特点作以下分析:
第一, 社区布局与公共设施。贝丁顿社区的规划充分考虑了建筑耗能、居民出行以及社区活动等多方面的需求。 (1) 从社区布局来讲, 贝丁顿社区内住宅建筑采用紧凑的空间结构, 一公顷土地面积内布局有100户住房[9], 这种高密度的建筑布局可以极大地减少建筑物的散热;社区住宅还设计了居住工作连体的单元, 为社区居民安排社区内工作的机会, 居民可以从家中步行至工作地点, 以减少出行能耗;社区土地利用充分考虑到居民生活的各种功能需求, 社区内布局了公用空间, 包括行人专用的“生活街”、孩子们喜欢的小广场、足球场、居民可租来种菜的土地以及可以提供洗浴、基础护理和其它娱乐活动场所的交流中心, [9]这种功能齐全的布局规划可以大大减少居民外出, 从而减少因出行带来的能源消耗。 (2) 从公共设施配置的角度看, 贝丁顿社区附近建有良好的公共交通网络, 包括两个通往伦敦的火车站台和两条社区内部的公交线路, [10]公共交通系统的便捷大大减少了居民出行时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 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为鼓励居民使用自行车和电动车, 社区还专门建设了自行车库和自行车道, 为电动车设置免费的充电站, 电力来源于太阳能光电板;[10]社区还鼓励居民共乘私家车, 在公路上专门划出供两人以上小汽车行驶的快车道。而且, 贝丁顿社区在社区布局和公共交通设施方面的规划设计, 都充分体现了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考虑, 特别是降低了居民出行带来的能源消耗。
第二, 建筑住宅。建筑行业一直都是主要的碳消耗部门, 在英国几乎有5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自于商业和居民的建筑, [11]而随着住宅建筑需求的不断增加, 降低建筑消耗已经成为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方面之一。
实现建筑的节能减排, 核心问题是需要节能环保技术的有力支撑。贝丁顿社区的建筑用材大都采用回收利用的建材, 结构钢、木材以及地板都是回收材料, 需求庞大的沙土、砖以及聚合体都是从半径30米以内的附近地点购买的。选用木质窗框而不是低品质的未增塑聚氯乙烯, 仅这一项就相当于在制造过程中减少了1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10]。建筑屋顶还种植了大量的景观植物, 既达到了绿化与吸收二氧化碳的目的, 还能达到对室内温度调节的作用。在追求低廉的建筑成本的同时, 贝丁顿社区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依然严格, 社区内建筑计划使用寿命都超过120年, 是普通英国房屋寿命的两倍, 并且建筑设计都是可以解构的, 保证了材料的再利用。这种建筑理念具有极大的推广意义, 不仅能够减少资源能源的巨大消耗, 同时也预防了庞大的建筑垃圾的产生。
第三, 生活能耗。水、电、热是保障居民正常生活的基本资源和能源, 同时也构成了城市生活资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区生活中推广新能源技术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对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化城市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贝丁顿社区的建设规划中, 对生活能耗系统的规划设计是其建设零能耗社区重要组成部分。 (1) 水资源。贝丁顿社区节约水资源的措施主要体现在废水以及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统上。收集的废水以及雨水经过污水净化系统的处理, 用于马桶的冲洗, 剩余的部分流入渗水槽用于绿化灌溉。同时在建筑物中的马桶冲洗系统安装的高效的节水装置, 可以使不改变居民习惯的前提下降低水的消耗量, 达到节水的目的。 (2) 电力消耗。电力能源在生活中的消耗主要用于产热以及其它方面的生活设备用电。传统的供电方式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贝丁顿社区对电力系统的设计充分利用了新能源技术取代传统的供电系统, 并采用自然环保的设备调节温度以减低对电能的消耗需求, 大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社区建筑屋顶安装了777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板, 可以为社区解决20%的电力需求, 一个130KW的生物热电联合体用于剩下部分的供电, 社区内所有的热水来源于一个整体的区域联合供热系统。社区供电所需要的燃料也不是使用传统的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 而是使用当地的木材废料。与此同时, 社区采取特殊的供热系统也大大降低了电能的消耗。在这些环保技术和措施的应用下, 社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能源消耗大大减少。 (3) 供热系统。除了上文介绍的采取紧凑的建筑物密度以及木质窗框以减少建筑物散热的措施外, 贝丁顿社区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温度调节设备就是屋顶上五彩缤纷的自然通风管道, 这个装置以风为动力, 以实现室内与室外的空气交换, 同时废气中的热量可以对室外寒冷的空气进行预热减少通风造成的热损失。另外社区每户住宅都有巨大的玻璃阳台, 可以充分利用外界的太阳能提高室内温度。
社区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的培养, 也是贝丁顿社区建设所极力倡导的, 通过鼓励居民采取健康环保自觉的生活行为方式, 形成整个社区和谐愉快的生态文化氛围。例如在食物方面, 由于社区的人口规模很小, 不可能配备功能齐全大规模的购物娱乐休闲中心, 所以在居民中倡导通过自己烹饪取代购买已加工完成的食品以减少食物浪费, 鼓励多吃当地的、应季的有机食品, 以及鼓励多从当地的商店通过公平交易购买食物, 从而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壮大。这些举措也充分体现了公众参与在社区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三、社区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低碳环保理念发展背景下, 社区建设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建设趋势, 把握未来社区发展的方向对城市整体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社区功能的丰富。
传统的城市社区是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居民建筑聚集地, 社区是人类生活能源消耗集中区域, 保障居民正常生活的水、电等资源都主要靠城市的生产部门向社区内输入, 同时社区作为居民居住生活的主要场所, 又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的排放地, 因此传统社区是在生产部门支撑下的生活居住和能源消耗地。
低碳理念在社区层面的应用, 促使社区功能开始发生变化, 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开始变得丰富, 在科学的规划下, 结合新的环保技术的引进、公众的积极参与, 生态化绿色社区逐渐向能源自给自足的方向发展, 社区不再仅仅依靠外界的能源供应而开始实现自身生产能源,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社区也具备了一定的生产功能。此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完善, 生态化社区的规模将越来越大, 为了进一步实现节能环保, 社区将配备更为完善的满足居民消费、娱乐、办公、教育、医疗等需求的服务设施, 社区将趋于成为一个功能完备的综合体, 这个综合体将实现自身的新陈代谢循环, 完成从能源产生到消耗再到循环利用的各个环节, 成为独立的功能组织, 城市将有可能成为由多个大型社区组成的集合体。
2. 社区区位选择动向。
建设生态化绿色社区需要多种环保节能技术的支撑, 新能源技术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太阳能技术为例, 要获得充足的太阳能支持社区内全部居民生活中的电、热能的消耗, 就要求社区所处的位置能获得充足的太阳光, 这也就使得这种社区的区位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气候阴雨较多的城市不利于生态化城市的建设。当然,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绿色替代能源的不断增多, 这种局限性将得到打破。同时要获得充足的太阳, 宽敞的空间也是相当必要的, 城市中心密集的高耸的建筑物显然不适合建设生态化社区, 因此, 生态化社区将趋向在视野开阔的郊区建设。
为了减少社区居民出行的交通消耗, 鼓励居民使用公用交通系统, 社区将倾向于建设在公共交通便利的枢纽附近, 同时, 为鼓励居民步行或电动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 社区有可能倾向于建设在离居民工作地点靠近的地区附近。此外, 绿色社区鼓励居民减少私家车使用, 倡导共乘制也将对社区内居民的产业属性产生影响, 在同一地点或公司上班的居民为方便共乘, 选择在同一个社区居住的可能性加大, 绿色社区对社区居民结构的影响从而带来的未来社区新的特点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3. 社区低碳环保文化的形成。
公众的积极参与, 居民低碳环保意识的形成是成功建设绿色社区的一个重要方面。绿色社区内环保节能技术在公共服务社区以及居民生活中的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居民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 居民在这样的社区生活相互之间通过学习监督会逐渐改变原有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促使整个社区形成低碳环保的文化氛围, 而在每个居民意识上真正形成低碳生活理念, 促使每个人自觉遵循低碳环保的行为方式, 才是实现全世界走向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发展道路的关键,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直以来人类与自然环境不断加深的矛盾, 转变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无止境掠夺自然资源造就的掠夺与被掠夺的人地关系, 使人类文明走向新纪元。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 各国经济走向生态化发展道路已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同, 低碳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开始渗透到城市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区作为城市功能的基本单元, 其建设发展与城市生产、生活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低碳发展的背景下, 社区建设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社区在城市功能中扮演的角色也开始发生新的变化。本文通过对低碳及社区建设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梳理, 结合当前国外生态化社区——英国贝丁顿社区——的建设为具体案例进行了研究, 分析总结低碳背景下城市社区建设的新趋势以及新型社区在城市功能中的角色地位。
英国19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 篇9
19世纪30年代, 英国开始出现新的大学和学院, 但他们的学生人数增长缓慢。19世纪中期以前, 英国虽然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但科技教育的发展却非常缓慢, 高等科技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19世纪下半叶, 英国的高等科技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其标志之一是伦敦大学等城市大学的兴起和发展, 之二是牛津和剑桥引入科技教育。
英国高等科技教育的真正兴起, 应该是19世纪城市学院和大学的出现。这些学校出现在19世纪50年代后, 并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德国多科技术学院模式的影响。城市学院是各地方筹办, 针对地方生产发展的具体需要设置专业科目, 培养地方所需要的各种人才。这些学校早期的一些教授大多在德国受过教育, 他们将德国大学注重研究的风气带到城市学院中。城市学院和城市大学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英国高等教育的面貌, 而且对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科技教育方面构成了压力, 最终使得科技教育堂而皇之地进入了牛津和剑桥大学。
以伦敦大学的创建为开端的新大学运动, 彻底打破了牛津和剑桥独霸高等教育的局面。新大学的出现, 不仅在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上向牛津、剑桥提出了挑战, 也使得高等教育的管理出现了新的特色。1826年创立的伦敦大学与传统大学相比, 不仅取消了传统大学中的神学系, 代之以理学系和工学系, 而且在各系引入大量近代新型课程, 从而揭开了英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序幕。在新型的理学和工学系中, 更是开设了大量有关近代自然学科和技术工科方面的课程, 反映了伦敦大学面向社会培养专业实用人才的特征。伦敦大学的建立, 标志着科学革命最终开始进入英国高等教育之中。伦敦大学的建立和发展, 改变了以往大学教育的单一结构和职能, 为英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城市大学的兴起和推广运动, 则标志着英国近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全确立, 使得该体系更加复杂、完善。英国传统大学逐渐取消了种种宗教方面的限制, 打破故步自封的局面, 开始面向世俗阶层, 接受科学革命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9世纪初, 一大批评论家对牛津、剑桥大学的教育发起了观点激进的批评, 从而形成一场辩论。这场辩论实质上是办学目的和方向的斗争, 争论的焦点是大学是为教会和统治者培养接班人, 还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是被少数人垄断, 还是面向广大群众开放。1831年, 剑桥掀起了一场辩论高潮。剑桥的威廉·惠威尔竭力主张突出数学, 他强调数学在形成精确推理中的价值。他的观点遭到了主张突出哲学的苏格兰学者威廉·汉弥尔顿的尖锐批驳, 汉弥尔顿指出:片面强调数学, 就间接地削弱了其他学科。实际上, 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 一直贯穿着维护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与提倡科学的功利主义教育的激烈论争。到19世纪中叶, 英国老一辈科学家和数学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们认为剑桥大学的数学传统没有对发展实验者的训练起到作用, 当学生想学习实验技术时, 却只能在剑桥找到一个定性的化学分析, 这些前辈对剑桥本科生实验工作价值的怀疑具有普遍性。
对传统大学的批评引起了英国政府的重视。1850年英国成立了皇家委员会, 对牛津和剑桥进行了视察。1852年提出报告, 对两校作了比较和分析, 尤其对牛津大学的批评, 对两校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牛津和剑桥分别于1854年和1856年通过了关于改革管理和经费支出的“大学法案”, 废除了入学考试和学士级的考试。这样实际上为大量的非国教人士、持不同政见者敞开了学校大门, 开放了大学研究员职位, 从而促进了科学人才的发展。19世纪50年代后期, 牛津、剑桥的改革影响到其他旧式大学, 在不断高涨的公众压力之下, 他们多少也做了改革。不过, 由于竞争、追求效率, 他们的改革包括牛津、剑桥都有些变形, 实际上加速了大学和中学考试中的严格标准的制订。这又反复地引起不满, 如在1864年, 《克拉伦登报告》中提到, “自然科学……实际上从英国高层阶级的教育中被排除了。在这方面来说, 教育对于我们, 比3个世纪前更狭窄。”19世纪中期,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虽然进行了一些内部的改革, 但它们缓慢的改革步伐还是遭到很多人的批评。在激烈的资本主义竞争中, 人们越来越希望大学能为国家财富的增加直接做出贡献。1872~1875年发表的《皇家委员会关于科学教育和科学进步的报告》和1875年《德文希尔报告》中提出, 需要更多的科学教育。其中1873年8月皇家委员会第三次关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报告, 审查了科学方面的课程和考试, 教学系统, 大学技术与专业教育, 大学内部各科研机构的关系以及大学对科学进步应该担负的职责。总的来说, 皇家委员会认为大学的导师制应予以保留, 但应补充新的大学教席。
大陆教授制度从1852年开始实施, 但因为高校教师对大学考试控制的无效, 教授有时无法吸引学生学习未经审查的课程。德文郡委员会的报告指出, 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考试制度致使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培训没有明显的效果。更多的大学教席, 是通过学院经费支持的, 与补习津贴和退休金密切相关, 这是唯一令人满意的进步。对于牛津大学, 皇家委员会建议设立两个化学方面的席位, 一个在数学物理学, 一个在应用力学和工程, 在生物学和医学设立5个新席位;皇家委员会还建议在大学的科学领域按照德国的博士学位体系进行改革, 这些关于新的席位和学位的建议并没有完全满足“研究者们”。牛津、剑桥的首要任务是把科学引入各个学院。委员会建议设立自然科学奖学金。1871年, 牛津大学净收入总额为300000英镑, 其中91545英镑支付了奖学金。剑桥没有透露其总收入, 但报告说学院奖学金费用为92820英镑, 每人200-300英镑, 这些基金可能被转移到研究上。为了帮助年轻男子进入科学而“不为金钱焦虑”, 因此委员会敦促大学创建奖学金中的高等和低等, 并允许对研究晚辈有一定的偏向。但无论是这些机构或政府部门, 都不能够满足研究人员的薪金和奖学金的需要。政府补助计划落后于科学青年男女的增长速度。1882~1884年《皇家委员会关于技术教育的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自然科学、绘画、数学和现代语言应该取代拉丁语和希腊语的位置。
1850年, 英国共有约60所科技大学 (不包括医学, 但包括农业) , 到1900年, 超过400所。维持大学和学院研究的奖学金数目也在增加, 到1914年在24个不同的机构有170个私人性质的科学奖学金 (除牛津、剑桥以外) 。这些给予了研究一个长期稳定的学术基础。
19世纪上半叶,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进入传统的行业 (医药、法律和教会) , 生源主要是相当多的家境富裕的只为混个经验的年轻男子。这两所大学不同的是教育的主攻方向, 牛津强调经典, 剑桥强调数学。在剑桥, 他们显示了数学方面的出众能力——引起年轻男性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如果从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的课程变化来看, 从16至19世纪中期, 剑桥大学理、工科等有关近代自然科学课程所占比例不足40%, 更多的是为训练心智或思维的数学、神学、历史、语文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内容。19世纪80年代起, 医学系开始大量开设有关近代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不仅剑桥大学如此, 另一所宗教气息更为浓厚的牛津大学也于1904年开设了工程、采矿、教育、探测和林学等课程。到19世纪后期, 以牛津和剑桥大学为代表的传统大学也像其他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一样, 逐步开设适应工商业发展的课程, 如造船、化学工程、电子工程等。不仅如此, 在德国研究型大学影响下, 传统大学也开始从事物理学、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其他改革还包括, 1853年牛津大学设立了自然科学荣誉学院, 剑桥大学在1849年增设自然科学的荣誉学位考试。直到六七十年代后, 在外部一系列压力下, 两校增设了新的自然科学教授职位, 设立了自然科学实验室, 高等科技教育终于进入这两所古老的大学。牛津的克莱伦顿实验室, 是英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 它于1872年建成, 以捐助者克莱伦顿伯爵的名字命名。虽然物理学教授克利夫顿在任期间对研究没什么兴趣, 但他却用获得的资金购置了大量的教学仪器。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建立, 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虽然卡文迪什实验室在前20年中发展缓慢, 但在汤姆森的领导下, 该实验室成了物理学家的摇篮。19世纪末, 剑桥大学还建立了科学奖学金制度, 鼓励学者到卡文迪什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克莱伦顿实验室和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建立, 标志着传统大学进入了新纪元, 它使科技教育真正进入了大学, 并在科学研究方面对19世纪后期兴起的城市学院和大学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19世纪中后期, 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科技教育的干预, 这些干预包括建立科学艺术署推动科技教育, 组织皇家委员会调查科技教育, 颁布立法规范技术教育等。虽然这些干预措施极少涉及高等科技教育, 但这一切都推动了高等科技教育的发展。19世纪末以来, 英国财政部以及其他政府机构, 开始直接对包括牛津和剑桥大学在内的各种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财政拨款, 通过财政手段, 直接影响传统大学的课程设置以及科学研究活动。1889年, 英国政府首次对牛津和剑桥大学进行直接财政拨款, 鼓励两所大学进行工学和医学方面的教育和科研。英国政府还通过立法来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1889年颁布了《技术教育法》, 这是英国技术教育领域最早的一项法令, 它规定地方当局有权征收技术教育税。从此, 英国的技术教育开始走向正轨, 90年代出现的技术学院和夜校与此法令有很大的关系。
到19世纪中叶, 科学开始有了新的机遇。特别是化学被认为有一定的商业价值。1845年, 在伦敦市中心的皇家化学学院成立后, 建立了一些化学实验室, 化学的培训变得更容易了。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奥古斯特·霍夫曼被引进英国并负责这些事务, 尽管财政状况依然不稳, 却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科学家。虽然并非所有人都走上化学道路 (例如沃伦德拉鲁一开始参加学院, 但后来成为天文摄影师) , 但有许多学生确实在化学领域留下了名字。德国化学家的引进, 也是英德之间早期的科技人力资源交流之一。
1871年到1885年间, 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赫胥黎先后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会长;此外, 他还参加了多个学术团体, 从事学术活动和科学普及活动。在科学技术与教育的联姻上, 赫胥黎的作用很大。在赫胥黎的倡议下, 1881年组建了科学师范学院, 并以它为中心成立了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学院, 这所学院1890年发展成为皇家科学院。赫胥黎向伦敦大学提交了伦敦大学体制改革的计划书, 建议伦敦大学设普通教育学院、职业教育学院和研究院, 文科与理科结合,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 教学与研究结合等。这些具体建议, 对英国大学的教育改革有深远的影响。
综上可见, 虽然英国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并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 但是直到19世纪初期, 由于国家对高等教育采取不干涉政策, 加之传统大学势力强大, 相对于法国而言, 英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步伐是较为缓慢的。通过19世纪后半叶的改革, 英国的高等科技教育才有了较大发展。
摘要:19世纪德国大学的迅速发展, 使学术界对英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许多批评建议, 在英国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刺激作用。19世纪下半叶, 英国的高等科技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其标志之一是伦敦大学等城市大学的兴起和发展, 之二是牛津和剑桥引入科技教育。
关键词:英国,高等教育改革,伦敦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寄中.科学技术与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英国高等教育理念】推荐阅读:
英国高等教育07-02
英国教师的教育理念10-13
伦敦大学建立与近代英国高等教育改革06-12
英国的英才教育07-02
英国成人教育11-06
经济因素影响英国教育08-31
英国工业设计教育10-24
英国科学教育考察有感10-06
刍议英国在职教师教育07-28
英国特殊教育的改变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