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师与房地产商(通用2篇)
药剂师与房地产商 篇1
自2009年4月新医改方案公布以来,尤其是2009年10月基本药物最高零售限价公布之后,药品价格再一次成为社会各方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药品市场需方的代理人,同时也是医疗服务的供给者,医师和药剂师在药品市场具有重要地位,对患者感知药品价格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国外的药品价格政策除有直接针对制药厂商的以外,还有部分针对医师和药剂师的规定。这些管理思路和具体规定值得我国在深化药品价格管理的进程中学习借鉴。
一、在需方代理人环节控制药品价格的必要性
(一)“购者自慎”的不适用和代理不完美
大多数市场中消费者的定义并不适用于药品市场。患者无法应对用专业词汇描述的药品名称、药理作用、适应证和不良反应,更无法在患病后对症用药;而法律也不允许患者自由选择(处方)药品。因此,在药品的消费环节中出现了关键性的角色——医师以及医疗机构。正如Arrow(1963)强调的,患者和医师(以及其他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关系非常复杂,牵涉了代理、信息、信任和专业道德等多个层面[1]。患者依赖专业人员表达他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因此必须部分或完全地将决策权让渡给医师。Hellerstein(1998)通过实证分析证实,几乎观察不到患者对所开药品种类具有决策权[2]。
也就是说,药品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消费者和消费决策者必须是分离的(OTC药除外,但OTC药向来不是各国药品价格监管的重点),患者在进行药品的选择时基本依赖于对医生和医院的信任。在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等质量属性评价方面,医疗机构相对于患者有着强大的信息优势(常峰,2008)[3]。Gaynor and Polachek(1994)运用前沿的回归方法证实了患者信息不灵的程度是医疗机构的1.5倍[4]。此外,患者对药品总成本的影响力也非常有限,比如他们无法控制医师开出的高价药品是否能为自己获得更大的效益。因此,“购者自慎”的原则在这里是不适用的,取而代之的是代理关系。按照Dranove(1989)的定义,如果医师做出的决策与患者有能力为自己决策时做出的选择一致,那么可以称其为“完美代理人”[5]。然而,由于一系列处方行为的成本以及“诱导需求”等问题,完美代理关系似乎并不可能存在。
(二)多个“第三方”和信息不对称
在药品市场中,除了厂商和一个新药的最终消费者以外,还涉及了许多负责流通、支付和监管的“第三方”:(1)第三付费方(如政府、法定医疗保险基金、私人保险公司等)负责药品的支付。他们代表了消费者或患者的利益,并参与到补偿决策之中。(2)批发商负责向零售终端(即药剂师)分销药品,由于能从最低价的货源购进药品,他们赚取了购销差价。(3)处方医师作为患者的代理人做出开药决策。由于患者没有对其疾病选择最合适药品的知识和信息,因此医师决定了何种药品被使用,进而直接影响了供方之间的竞争。(4)药剂师往往遵从医师的处方来配药,但他们的配药行为会受到支付方法激励结构的影响,而这种激励结构取决于他们所开药品的类型。(5)政府征收增值税(通常低于标准比例)或者适当的消费税(Kanavos,2001)[6]。
每个第三方都会进行以自身利益为第一位的行为选择,这种选择的信息相对于其他利益主体而言往往是隐秘的。因此,多个第三方的参与必定会使药品市场信息的不可见程度加深,使患者了解信息的难度增大。因此,Brekke(2007)[7]和常峰(2008)[3]等人将药品市场的特点归纳为市场力量不均衡,信息高度不对称。可以说,厂商、消费者和所有的“第三方”在这个特殊的市场造就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链条中的各方都可能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权利;而不同的规制者只是根据自己的目标函数制定了不同的游戏规则。药品价格研究无疑应该站在最恰当的角度来窥探这场博弈。
二、国外针对医师与药剂师的价格监管政策
(一)针对医师的价格监管政策
医师是具有处方权的需方代理人。患者对药品的选择基本依赖于对医师的信任。这使得医师掌握了药品交易的关键环节,占据了医药市场中的结构洞。对医师的激励有利于实现规制者偏好的用药结构,有利于将价格昂贵的药品定位于预期边际收益最大的人群。有多种途径可鼓励医师开出更经济有效的药品,比较典型的如颁布处方指南和设立处方预算(Vogler)[8]。
1. 处方指南(prescription guidelines)
处方指南主要由政府机构委托医师团体起草,它除了推荐特定的疾病应如何治疗外,还限定了药物的使用情况,如特定药品在何种疾病以及何种严重程度下才可以使用。处方指南的制定依据首先是疗效,当然也重点考虑了经济性。它的主要作用是鼓励医生根据患者的疗效需求开药,使针对每种疾病所开的药品、处方长度、项目数量取得更高的合理性和一致性。
很多国家颁布了处方指南,试图进一步推进合理用药。意大利的地区卫生主管机构和医师团体签订了一系列协议,如疗效议定书、廉价等效药品目录、特别疗效领域(例如抗高血压药或抗生素)的限制性目录等。这些协议有助于规范医师的处方,并节省处方费用。法国的指南较为特别,通过否定一些行为写就。还有一些国家甚至应用计算机系统来规范处方行为。基于输入的诊断结果,系统会应用处方指南指导医生选择一种受到推荐的治疗方式。
处方指南对合理用药的关注意味着最廉价的药品在一系列可替代品种中可能是最受欢迎的[3]。因此,当指南首先被应用的时候,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节省。此后,销售量的变化将依赖于人群中发病率的改变以及指南的调整。
2. 处方预算(prescription budget)
处方预算在具有全科医师制度的国家十分盛行。政府分配给全科医师一定的处方预算,鼓励他们在选择治疗时考虑成本,并允许他们在个体病例中掌握昂贵治疗的自由度。由于全科医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药品的类型和数量,因此这一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成本。
例如,法国全科医师联盟和国家医疗保险机构签署了协议,协议保证全科医生获得每位患者一年医疗经费的同时,也要求医师保证处方的15%是较便宜的药品,包括5%的仿制药。为了使预算有效,政府使用了众多激励措施。最常用的方法是允许医师保留部分节省的预算。比如,在爱尔兰,处方者被允许占有处方节省额的50%。这些节省可以被用于对患者的服务或某方面的业务改进[8]。
当然,处方预算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医师难以从整体上有力监控和预测处方成本,这将导致在预算周期的不同时间段所开具处方的成本有显著变动。典型情况是随财政年度的向后推移,患者被开具的处方成本可能呈递减趋势。此外,医师对超过预算的担忧可能超过了关注患者最佳治疗方案的敬业精神,这必然会导致次优的治疗效果,并增加患者从全科医师转移到专科医师或医院的情况。
(二)针对药剂师的价格监管政策
Danzon(2001)认为,药剂师在流通环节中占据了最关键的地位[9]。药剂师是药品市场中面向患者或第三支付方的最后一个环节,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之前所有机制的惠民效果能否真正传递给患者和支付方。
1. 仿制药替换(generic substitution)
药剂师根据医师在处方中书写的药品名称将相应药品配给患者。在西方国家,每个药品根据其化学成分取得INN名(国际非专利药名),获得专利的药品还具有专利名。专利药品过期后由其他药厂生产的仿制药只能使用INN名。大多数专业人士认为,化学成分相同的药品其生物利用度、功效、安全性和耐受性都非常接近[10],因此撇去心理因素不谈,大多数患者使用仿制药和专利药的疗效是相同的。现在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热烈的讨论,很多国家都开始将仿制药替换视为一种控制成本的有效措施。允许用仿制药进行替代的国家有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西班牙和瑞典;允许用疗效相似药品进行替代的有德国和荷兰(Martikainen and Rajaniemi,2002)[11]。
然而Kanavos (2001)报导,现实中药剂师的替换权是非常有限的[6]。在大部分时候,药剂师必须准确地根据处方配药,替换只在急诊或者其他特殊情况下被允许。当替换被许可后,医生需要标示出他们的许可,而不是说只要医生不拒绝就代表准许替换。经过一番繁杂程序后,药剂师才能决定如何替换药品。在丹麦,替换还必须征求患者的同意。在授予了替换权的情况下,药剂师配药时的自由度还取决于处方如何被书写。然而,欧洲的大部分处方都用专利名书写,有时还添加了供应商的名字。医生只有在经过特别训练后才会用INN名称开药。然而由于药品营销的压力以及应用品牌名书写和记忆都更简单等原因,训练的效果是有限的。现实中,允许用通用名开处方的国家仅有英国、芬兰、冰岛、爱尔兰和卢森堡[11]。因此,医师的处方书写习惯和规定又成为药剂师实现替换权的一个障碍。
可以想象,药剂师替换权能否实现包含了市场供方内部(如专利药厂商和仿制药厂商)以及市场供需方之间的力量角逐。如果规制者决定大力实施药剂师的替换权,那么他们必须设计一系列的激励机制,例如促使医师同意药剂师的替换,以及促使药剂师自发地实施替换。
2. 收入支付机制(payment scheme for pharmacist)
药剂师配药的偏好直接受到自身收入支付机制的激励,而政府、制药公司以及批发商都会对药剂师的收入产生影响。药剂师收入的主体来源于药品零售价和批发价之间的差额。如果国家规定药剂师按药品价格的百分率收取配药费用,那么药剂师必将偏爱高价药。例如,新西兰药剂师在每张处方获得固定费用的基础上,还能获得占最终价格11.28%的报酬。因此,要诱导药剂师重视成本,就必须允许他们从节省的成本中获益。英国仿制药替代计划和美国的管理保健就允许药剂师保留补偿价格和廉价药批发价之间的差额。在具有参考定价的国家,药剂师报酬机制设计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成为促成厂商在参考价格以下定价的关键环节。
3. 弥补性加税(claw-back system)
为了通过降低流通利润来控制成本,并且使患者和第三支付方获得更多的利益,一些国家针对药剂师实施了弥补性加税系统。由于药剂师收入的另一项来源是厂商和批发商给与的折扣,而这些折扣在很多国家是合法的,因此官方价格与实际批发价格之间存在差异。弥补性税收体现了政府对这种差异的反对。
1998年开始,荷兰引入了这一规则,强制药剂师将利润的一部分通过降价的形式传递给患者和保险公司。在开始的两年中,这一措施分别造成了2%和3%的折扣。2000年,荷兰制药产业协会就配药费用和弥补性税收的捆绑问题和卫生部进行了协商。最终,弥补性加税比例正式上升为6.82%,每张处方的最大节省达到6.80欧元[8],效果非常可观。
三、结束语
在我国的价格管理中,鲜有将需方代理人行为融入管理体系的政策与思考。然而,需方代理人的行为对药品费用以及需方感知药品价格水平都具有重大影响。新医改方案的出台以及基本药物制度的颁布为药品价格管理迈入更加科学的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我们有必要探索如何拓宽药品价格管理的思路,思考如何在更多对药品价格可能产生实际影响的环节进行合理控制。只有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视角,例如从单纯的药品供方控制拓展到医疗服务供方以及需方代理人控制,才能更有利于实现药品价格的科学监管。
药剂师与房地产商 篇2
关键词:药剂师,药物监测,不良反应
随着我国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 药品质量检测工作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药品反应报告与药品的检测地位进一步的提升, 并逐步的走向了法制化轨道。《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检测管理办法》的颁布, 对药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药品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医疗机构依法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等有着详细的规定, 并明确了其各自的相关职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单位等。由于临床医生日常工作较为繁忙, 同时为了避免自身陷入医疗纠纷中, 对药品的不良反应不愿积极主动上报, 因此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就落到了药剂师身上[1]。
1 药剂师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中的参与
我院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中, 由专职药剂师直接参与其中。药剂师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收集、整理以及报告, 同时还需要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流程进行制定, 对其相关制度进行制定;医务人员一旦发现药品不良反应, 则需要立即报告给临床药剂师, 由临床药剂师对其进行一定的收集和整理, 同时对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填写, 直接报告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最后由专职药剂师对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整理、分析以及评价, 总结其发生原因和控制措施。
2 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及报告和监测
2.1 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
如果按照病因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的话, 可分为A、B型反应。 (其中量变型异常为A型反应, 质变形异常为B型反应。) 如果按照患者群体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的话, 可分为毒性作用、后遗效应、变态不良反应、停止用药反应、药品依赖、致癌、药品副作用、二重感染、突变、特异质反应、致畸。
2.2 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并不是针对药品本身, 而是为了对药品的不良反应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并通过了解使一些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能够被技术人员发现, 使药品的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的加强, 及时的找出药品中存在着的安全隐患。使同一不良反应情况重复发生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遏制。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吃上放心药。
3 药剂师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中的作用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能够有效、顺利地进行, 离不开对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宣传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药剂师通过药物咨询栏目、宣传板报、讲座等方式对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和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存在的意义进行宣传, 使药品质量问题、药品不良反应及医疗事故之间的本质区别得到人们正确的区分。使更多的单位或个人通过鼓励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 适当拓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渠道, 使药品生产制造企业的责任感不断地增强, 减少一些医疗人员因不了解药品不良反应而出现判断失误的频率等。药剂师以患者、病因为中心, 深入临床合理指导临床用药并参与药物治疗的整个过程, 能够及时的发现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 对其进行判断评价。提高人们认知药物警戒信号的能力, 在深入临床过程中对每种药源性损害进行准确的区分并能够有所警惕。如假劣药物、急慢性反应、药品误用、药物中毒等问题。
对医务人员、患者正确认识药物进行协助, 最大限度的减小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检测中药源性损害对其的影响[2]。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新药不断出现、新药名取代老药、同药多名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连医务人员都不能够正确区分药品的化学名、商品名、曾用名和通用名, 更何况是医药知识严重缺乏的患者。药剂师能够及时对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药物认识方面的协助, 这样就可以降低药源性损害的干扰, 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工作顺利的开展。
对医院护理人员、患者正确使用药物进行协助, 避免用药不当现象的重复出现而造成一定的损失。药剂师对药品的性能及整个用药过程比较熟悉, 在对临床用药进行观测时能够确保药物分发、药物配置、药物储存、药物使用等环节符合规定要求。例如有些药物进行滴注的过程中, 其速度对药品不良反应有着很大的影响[3]。药剂师通过与医务人员的交流合作, 面对面的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 及时发现药品不良反应, 进一步对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收集, 如对患者用药信息的收集、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的收集。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及报告和监测的目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过程中药剂师发挥的重大作用的简单分析, 概括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 并不是针对药品本身, 而是为了对药品的不良反应进行进了一步的了解, 并通过了解使一些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能够被技术人员发现, 使药品的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的加强, 及时的找出药品中存在着的安全隐患等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克金.四年来我院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总结与体会[C].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剂师周论文集, 天津, 2010.
[2] 曾毅, 谢伟乾, 黎晶晶.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工作现状调查分析[J].华夏医学, 201, 8 (1) :22.
【药剂师与房地产商】推荐阅读:
药剂师与患者沟通12-06
药剂师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06-28
中药剂师12-06
药剂士(中药药剂士)职责10-14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重点07-23
药剂师岗位职责07-05
药剂科药剂人员调查表11-21
医院药剂师个人工作总结07-26
中西医药剂师英语简历09-08
中专药剂师应届生求职简历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