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思维(精选5篇)
政策思维 篇1
全球金融海啸沉重打击台湾科技产业
2008年,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在台湾地区新一届领导人大选中胜出,两岸关系翻开新的一页。
台湾新领导人上任后,采取了新的思维,积极寻求两岸关系的改善与突破,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成为执政团队的施政重点。同年6月,由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举行第一次“陈江会谈”,中断10余年的两岸制度化协商机制重新建立。此后,双方陆续签署多项协议,两岸实现直航和“三通”,台当局也大幅松绑两岸经贸、投资、人员交流等政策,使两岸之间的往来更加便捷,联系更加紧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自2001年以来,台湾总体经济态势是一路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民进党当局实行的“去中国化”政策,破坏了两岸关系,影响了两岸经济交往,导致台湾经济发展停滞了8年。直到2008年,各项经济指标刚刚有了一点起色,接踵而至的一场全球金融海啸,对岛内原本就已岌岌可危的经济又予以了重创。
由于长期的贸易保护,使台湾的投资环境已经落后于其它亚洲伙伴;而台湾以往的代工模式也受到挑战,长期形成的不直接与客户群建立关系,不独立发展自己品牌和产品技术,依靠承接订单的“二传手”模式,突然遇到了欧美客户群订单大量萎缩的威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涉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冲击强度大,已波及到全球,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受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消费购买力下降,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市场陷入低迷,原材料价格和运价大幅度波动,使台湾出口金额持续下降,工业生产节节下滑,批发零售业出现骤降,股市暴跌,金融业经营再次出现不稳定,物价波动剧烈,失业率上升,民众生活水平下降。
受全球贸易萎缩的影响,2008年台湾的经济增长仅为0.73%,2009年降到-1.81%。台湾出口及民间投资大幅衰退,经济负增长10.24%。到2009年8月份,失业率攀高到6.13%,失业人数达到67.2万人。其中,以20至24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失业率最高,有14万人;25至44岁年龄组失业的有39万人,他们中许多人都具有高学历,却不得不在家“待业”。
所幸的是,大陆方面对台湾及时伸出援手,提出包括直航增班、陆客加人、家电下乡、面板采购、农产采购等多项惠台措施,帮助其挺过难关。国务院台办先后组织广西、四川、江苏、河南等省以及海贸会、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供销总社、福建超大集团等赴台采购,采购类别涵盖电子信息、机械、石化、纺织及深加工食品、农产品等,采购总额约180亿美元,对缓解台湾出口下滑,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广大台湾民众受益,受到了台湾各界普遍欢迎。另外,2009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累计达到60.61万人次,使台湾方面获得360多亿新台币收益。
两岸关系取得突破
这场波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给发展中的两岸经贸关系带来了一定意义上的启示。两岸同属新兴市场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趋发展的今天,由于两岸经贸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任何经济或金融危机的发生,两岸都难以置身于外。只有加大两岸合作的力度,共渡难关,才能使两岸经贸关系得到更好、更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大陆,业已形成了以自己为核心的区域经济整合圈,是当今能够左右全球经济兴衰的重要国家。大陆内需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全球都看到它存在的巨大价值,这对大陆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产生出巨大的利益空间,而这些又为两岸经贸合作开辟了新天地。台湾岛内业者若能抓住这个面向大陆或两岸市场“内向型”的新一轮经贸合作机遇,不仅两岸的经贸合作能够展现出一个全新的局面,同时对台湾经济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走出区域经济边缘化的困境有着极大的益处。
在大陆内需市场的强劲带动下,有众多台资企业云集的长三角地区迎来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如台湾笔记本电脑龙头代工企业伟达、仁宝、纬创都陆续宣布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台塑斥资1.74亿美元扩建宁波石化区,绿色能源企业台湾光宝集团动用6亿美元在江苏常州打造华东营运中心,其效应将惠及上下游十几家供应链上的台资企业。
台商投资地域还从以往热点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核心城市,逐渐向内地辐射。纬创、华宝选择以江苏泰州、常州这些毗邻内陆的长三角城市作为进军内陆市场的跳板,鸿海在重庆的投资涵盖了电脑制造、软件和服务外包、太阳能和LED、医疗器械和动漫产业等十余条产业链,辐射整个西部地区。新能源、通讯和服务业等正成为新一轮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热门领域。
据台湾区电电公会调查结果显示,“后危机时代”台商布局大陆的趋势已由过去单纯的代工贸易调整为向内需市场拓展,由单一市场转向区域市场,由贸易市场转向内需市场,由代工生产转向自创品牌。这种趋势表明,两岸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以大陆市场的优势来培育台资企业的知名品牌,再利用台湾在世界生产和销售的网络将这些品牌产品推向全球,以逐步摆脱过去那种对代工生产模式的高度依赖,其结果将形成两岸制造业合作与分工的新布局。
由于两岸在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所建立起的相互信任和相互配合,使得2009年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真正的开局之年。同年6月,台当局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2010年6月,双方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与《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2011年起对列入早收清单的800多项产品逐步实施零关税。海峡两岸气氛和谐稳定,关系比以往根据包容性,相互照应,共蒙其利。两岸双方交流交往的层级逐步提升,国共两党中央和地方层级官员频繁交往,两岸高层对话管道也日益多元化,极大促进了海峡两岸各阶层、各领域、各党派和来自各地方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信任和感情。
两岸直航的基本实现,使两岸民众交流交往的成本降低,范围大幅度扩张。大陆旅客赴台湾旅游的人数大幅增加,大陆学生赴台短期交流的人数越来越多,工商企业相互投资的局面正在出现,两岸民间和社会层面的双向交流,增加了彼此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和2009年台湾“八八水灾”期间,两岸双方互相支援、相互关怀,两岸人民的感情更加密切,双方利益联结更加紧密。
“爱台十二建设”
马英九在2008年提出的竞选口号之一是“爱台十二建设”,包括打造全台湾便捷交通网、再造高雄港市、建设桃园航空城、发展中部高科技产业新聚落、智慧台湾、产业创新走廊、都市及工业区更新、农村再生、海岸新生、绿色造林、防洪治水、下水道建设等,以此扭转岛内经济颓势,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增加岛内投资、活化台湾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均衡区域发展。该计划总经费需求概估为新台币3.99万亿元,包括政府预算约新台币2.79万亿元,及民间投资约新台币1.20万亿元。
马英九上任后,其委任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刘兆玄立即指示经建主管部门进行“爱台十二建设”的整体规划,将其作为在2008年12月推出的“新世纪第三期建设计划(2009—2012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成立“智慧台湾发展推动指导小组”,负责领导该项工作。该计划目标设定为:潜在GDP增长率平均5%,至迟在2012年以前达成6%年增长率,显示以科技研发为基础所导致的生产力持续增加,为支撑经济成长最重要的动力;其政策主轴包括“空间改造”、“产业再造”、“全球连结”、“创新人力”、“公义社会”、“永续环境”六个方面。
其中,“空间改造”包括建设全岛便捷交通网,再造高雄港市,打造以光电、新世代晶圆、精密机械、塑胶制品为四大核心产业中部高科技产业新聚落,建设桃园国际航空城,构建全台湾无线宽频与数位汇流网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运用先进资通讯技术打造岛内智慧环境,推动智慧交通相关服务与应用,打造6处产业创新走廊,并在台湾西部地区设立具有研发、产销及转运功能的农业科技园区,加速农业转型升级,更新都市、老旧工业区及加工出口区园区,振兴地区经济活力等。
“产业再造”包括发展金融、观光、文化创意、医疗、运筹、能源技术服务等重点服务业,辅导半导体、平面显示器、石化、钢铁、机械等产业提升产品品级与技术水准,推动绿能、生技医药、智慧生活等产业加速成长,加速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协助岛内中小企业群聚发展,提升台湾品牌价值,强化农业竞争力优势,将台湾建设成为“世界级花卉岛”和“世界亚热带水果中心”及“亚太植物水产暨种畜种苗中心”。
“全球连结”包括全面推动两岸经贸协商,促进两岸投资、贸易、金融、人员、航运、农渔往来正常化,建立两岸合作平台,促成两岸产业策略联盟,结合具互补性的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贸整合。
“创新人力”包括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强化产学合作机制,优化技职教育,强化创业辅导网与青年创业教育育成,培训半导体、数字内容等重点产业人才,提高研发投入,推动专利与技术转让连结,促成国际知名学研机构来台设立研究中心。
打造“智慧台湾”
“爱台十二建设”中与科技关系最密切的是“智慧台湾”。同年5月上任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刘兆玄立即指示经建主管部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爱台十二建设”的整体规划,并成立“智慧台湾发展推动指导小组”,负责领导该项工作。同年11月召开的行政主管部门第28次科技顾问会议,以“爱台十二建设”中的“智慧台湾”政见落实为政策,是在e化(即2002年开始推动的“数字台湾”计划)、M化(即2004年提出的“移动台湾”计划)和U化(即2008年推动的“发展优质网络社会”计划)的基础环境上,强调导入与推广应用服务,落实节能减碳,培养人文艺术,培育多元人才,打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升台湾整体智慧资本,培植其软实力,主要目标为消弭城乡差距,并鼓励终身学习,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使知识及资讯交流更为方便,建设全球第一的无线宽带岛,并建立智慧化的生活环境。会议设定了“文创社会”、“智慧环境”、“优质生活”、“多元人才”等4个议题,并推出具体实施方案。
其中,在“文创社会”方面,要推动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旗舰计划,开展跨领域的数字艺术、表演艺术的合作,以科技协助完成艺术创作,并将听觉及视觉类均纳入数字艺术创作推动范围;推动科技与人文跨领域数字互动展示研发计划;推动全球资讯网国际观光行销与民众美学培养计划;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素材授权与商品交易网络商务营运机制;协助业者拓展文创产业国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资源;推动国际参展,加强文创品牌国际曝光;推动博物馆及数字典藏应用文化品牌与商品开发;运用资讯通讯科技,结合表演艺术资讯及地方特色文化,建立文化电子地图。
在“智慧环境”方面,要建立流畅交通路网服务与无缝公共运输服务,提升即时路况资讯涵盖范围;善用台湾资通讯科技优势带动智慧交通,成为国际车载产品供应地;通过随手可得的e化服务,建立台湾成为安心社会;2012年前宽带网络涵盖率达80%;推动“智慧台湾-交通管理及资讯服务系统之建立与推广计划”;推动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及交通电子票证;推动车载资通讯系统研发及应用;积极研发车载前瞻技术、参与车载资通讯国际标准制定,建立落实市场的场测环境;设立车载资通讯产业推动小组;推动Wi MAX宽带服务;加速建设光纤接取网络;规划无线电频谱最佳化;协调收回无线电视模拟频道与规划开放数字电视。
在“优质生活”方面,到2015年要开发5种生活应用服务模式,促成60家厂商投入整合应用展示;发展整合式远距健康照护服务模式,成为亚洲远距健康照护服务的先驱;2013年前串连60家以上医疗照护机构,建立整合式远距照护资讯网络;2013年完成推动社区式、居家式及机构式远距照护,提供本地化的服务;2013年完成制订并推动与国际接轨的电子照护记录与远距照护资讯交换标准;2013年达到培训1200名科技化照护跨领域整合人才;2012年发展出5种智慧生活科技应用;通过“科专计划”协助智慧居家生活技术研发;推动智慧建筑认证机制;成立5项智慧生活科技应用及服务试验区;完成1项推动智慧生活科技应用及服务建立试验区成功案例等。
在“多元人才”方面,要培育智慧环境与优质生活领域具应用整合与创新能力的跨领域人才;计划2016年民众上网普及率达到80%;建立中小学共享式低功率无线网络环境;建立公共资讯据点及提供电脑借用服务。培养劳工数字应用能力;延伸宽带网络基础建设至更偏远的离岛及部落;加强民众对资讯安全及网络沉迷等议题的认识与防范;建立需求导向的社区数字创新发展机制;推动“资讯代理人”服务;组织“大专校院志工队”协助社区公共资讯据点营运与推动民众数字化应用;研发网络学习教材;参与国际社群资源分享以达成国际接轨;推广数字教学资源分类标准及公用授权机制。
同年12月,台湾行政主管部门产业科技策略会议召开,主题为“蜕变与跃升”,以传统产业为重点,期望藉由岛内当前最具优势的资通讯科技(简称ICT),开拓台湾传统产业的另一个春天。涉及范围包括传统商圈、传统制造业(机械产业与民生产业等)、农业、中小企业等。
根据会议要求,在ICT提升传统商圈价值方面,发展目标包括从2009年至2013年辅导60个“应用ICT加值的智慧商圈”,增加8000个就业机会,每年增加110亿元新台币产值;辅导10个具备国际观光条件的“都会型智慧商圈”,辅导1万家商家应用ICT创新营运,提升产值与获利,提倡传统商圈“新三化运动”(即内容数字化、经营模式创新化、促进生活智慧化);规划并推动4个“台湾乐活圈”,北、中、南、东地区各一个,成立跨部会规划与推动小组,规划与推动:传统商圈、休闲农业与地方特色产业;诸如网络与网站的ICT基础建设;创新内容与应用服务;诸如共同采购与共同配送整合作业平台;包含整合商圈电子付款机制资通讯科技经营与服务平台;整合交通人潮体系;融入消费者经验与需求。
在ICT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值方面,发展目标包括:2013年辅导100个传统制造业应用ICT体系,并带动5000家厂商导入ICT应用;2013年补助300家传统制造业个案厂商运用ICT加值;2013年协助开发40项传统制造业适用之解决方案或ICT服务平台;2013年培育ICT应用人才5000人次;创造传统制造业加值效益900亿元,带动传统制造业投资至少48亿元新台币;增加传统制造业关联就业人数1.4万人;建立重点产业之ICT服务平台,包括机械制造业(建立机械制造业设计暨智慧化服务平台)、模具业(建立模具业价值创造平台)、纺织业(建立纺织产业知识服务平台)、食品业(建立岛内食品品质认验证制度整合入口网站);筹组传统制造业ICT服务团,提供ICT专业顾问、标杆案例资料库及推广宣导等服务。
在ICT提升农业加值方面,发展目标包括辅导3500个农民组织生产安全纪录农产品,完成450个再造农村发展社区经营管理资讯化示范体系,休闲农业带动之产值每年66亿元新台币,促进民众旅游及国外游客每年1100万人次、增加2000个农村就业机会。推动奖助辅导措施包括辅导建立10个“小地主大佃农”示范区和大佃农产品供销媒合系统,推动安全农产品生产机制及生产调查(利用网络电视技术、支援田间纪录等农业资讯服务);推动“台湾乐活圈”,结合商圈、休闲农业及地方特色产业,包括建立农村及休闲农业区资料库;再造农村示范区发展历程数字化纪录;建立整合视觉化之休闲农业资料库;扩大建立供汽车导航、网络电视及网络电话等资讯。
在ICT提升中小企业加值方面,发展目标包括协助7万家地方产业的小微型企业(尤其是人口外移严重的地区)以ICT加值创新;增加4万个地方就业机会;每年增加7亿元受辅导企业的再投资金额与营收额;至少辅导完成47个地方主题聚落,并协助其创新营运、国际化;规划并推动“建立地方特色主题聚落”计划,包括引进外国经验进行地方资源盘点,发展地方主题样态及产业链价值提升规划,进行人才培训;建立共用技术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联盟。
政策思维 篇2
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理解温家宝总理最近谈话的内涵,恐怕有必要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困局这个角度切入,才能有更准确的掌握。
自三年前爆发世纪金融海啸以后,各国政府包括中国政府均不约而同采取了宽松积极的货币及财政政策。就中国而言,相关政策基本都发挥了预期的作用,稳住了形势,增长率也“保八”成功。但与此同时,却也出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后遗症与新问题,诸如产能过剩、重复及过度投资、楼市泡沫、物价上涨、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问题及可能诱发的金融风险等等。
面对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决策部门在政策选择及调配上有相当难度,很容易顾此失彼,因此必须做目标上的排序,一段时间以来,决策部门的政策目标主要是三个:稳物价、保增长、调结构。当然希望三个目标能同时兼顾,但毫无疑问,稳物价应是重中之重。
由于CPI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上涨,并在今年上半年节节高升,决策部门乃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将货币政策收紧:持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持续提高银行存贷利率,持续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标售央票,并且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加速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多管齐下,效果终于在今年下半年开始显现,CPI的同比上涨率基本获得控制。但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首先是在存准率不断提高、银行信贷规模被大幅收紧的情况下,对民企及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因此不得不寻求民间融资,当然他们必须付出更高利息的代价。民间借贷市场出现之后,久而久之,甚至衍生出高利贷行为,进一步酝酿出高利贷泡沫,不仅扭曲了资源配置,也埋下了金融风险。
必须看到,当前的金融异象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去年以来的一段时间里,银行利率调升缓慢,追不上CPI涨速,以致一度产生负利率的现象有关。负利率导致银行流失储蓄,不但抵消了提高存准率的从紧货币政策的效果,而且也形成了民间借贷、民间高利贷的主要资金来源。
至于利率的调升何以滞后于物价的上涨,以致出现负利率,主要的顾虑可能还在于担心削弱企业竞争力,担心刺破房市泡沫,担心增加地方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地方债的负担……可以看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问题非常复杂,也给政策操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前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中的指示,强调要进行“微调”,要让“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更好结合”,要“切实做到有保有压”,都是很有针对性、很切中肯綮的说法,也有如下的感想:
(一)稳物价仍是现阶段政策重点,所以货币政策不应看到“微调”两字而理解为会有所放松。
(二)但在信贷总量基本控制的前提下,信贷可作选择性、定向性的操作,特别是应该针对民营中小微企业在符合产业政策方面所需要的融资,给予更好配合。
(三)要巩固房市政策的效果,但对于保障房及相关民生产业的发展应给予积极协助,此谓之有保有压。
朱元璋对农政策不一样的思维 篇3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 (1368—1398) , 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 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 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 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
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务俾农尽力畎亩, 士笃于仁义, 商贾以通有无, 工技专于艺业。”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务必要让农民尽心尽力地耕种土地;文人士大夫全心全意地奉行仁义道德;商人好好做买卖流通货物;工匠专心致志地提高自己的技艺。粗粗看去, 这种将国民划分成士、农、工、商四个等级, 令他们“各安其生”的理念毫无新鲜之处, 在中国至少已经通行了两千年。然而, 在具体实施中, 当朱元璋将自己对此的理解与理想灌注其中, 再用战争年代形成的自信、威望与如今帝王的权势予以强力推行时, 事情立即呈现出全然不同的面貌。其影响所及, 令此后六百年间的中国具有了不同于以往世代的特色。
朱元璋对于农民给予深切同情与关爱的事例极多, 显示出此人对于解决当时的“三农”问题倾注了大量心血。从帝国建立之初的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五年, 免征各地农民赋税的文告与诏令称得上连篇累牍。与此相关联, 在各种场合的谈话、文告、诏令和对子孙教育中, 朱元璋也曾无数次地作出缓解农民疾苦的努力。此外, 朱元璋制定的徭役制度相当先进, 其核心, 大体上是根据家财田产的多寡确定承担劳役的多少———富者多出, 贫者少出甚至不出。颇有些当代税收累进制的味道。致使今天还有学者盛赞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公平世道。
如果说帝国之初实行的计丁授田、移民屯垦、奖励生产、兴修水利、轻徭薄赋之类在其他朝代也曾经实行过的话, 朱元璋则把自己指导下的乡村建设推到了极致, 在某种时刻, 会令人油然想起那遥远世代的梦想, 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田园诗般优美的理想画卷。
关于农民问题, 朱元璋典型的谈话方式大体如下:“昔日, 在民间看到饥寒交迫的鳏寡孤独、老弱病残, 心里常常会产生一种厌世的心情, 恨不得能够马上替他们死了。战乱年代, 见到这种情形时, 也是同样心生恻然。如今, 我代天治民, 若天下还有流离失所的人, 那就不但有悖于自己拯救百姓的意愿, 也没有尽到代天的责任。你们务必要体会我的心情, 好好安置那些贫苦无告的人, 不可使天下还有任何一个这样的人。”为此, 他充满理想地精心设计了帝国最基层的乡村生活样式:一切生活在帝国农村中的人们, 都应该全心全意地致力于生产劳动, 通过男耕女织的诚实劳动, 交纳皇粮———向帝国财政贡献赋税并获取生活的来源, 成为帝国忠实的良民。要求全国每个农庄都要置鼓一面。凡到农忙时节, 需指定专门人员于清晨五更时分擂鼓, 令人们黎明即起, 下田耕作。这个工作, 一般由老人负责, 其懒惰不下田者, 由老人督责。若老人没有尽职, 导致懒汉生活困窘, 从而铤而走险为非作歹被官府抓到了, 则老人有罪, 将受惩罚。
作为农民出身的皇帝, 朱元璋肯定相当透彻地了解, 对于农民来说, 官吏们的欺压鱼肉有多么可怕。如果说在过去的岁月中, 农民朱元璋曾经亲身领受过各级官吏的厉害的话, 那么如今作为拥有四海的天子, 他应该更加清楚地知道, 只有农村安定, 整个国家才会祥和。任何与农村过不去的举动, 都可以看作是与朱家天子和朱家天下过不去。可能就是基于此种认识, 朱元璋才制定了那个著名的严禁官吏下乡、允许捉拿扰民官吏的政策。这条世界历史上都很罕见的政策, 确曾在当时得到过相当坚决的贯彻执行。
江苏省常熟县有位农民叫陈寿六, 率领自己的弟弟与外甥三人, 捆绑了“害民甚众”的县吏顾英, 到首都告御状。结果, 受到皇帝大张旗鼓的支持。朱元璋嘉奖他能干, 赏了他钞票20锭, 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一万多元人民币, 三个人各赏两件衣服, 免除他“杂泛差役三年”, 并通报全国予以嘉奖。事情的起因用今天的话讲, 其实就是巧立名目摊派敛钱的意思, 找个由头, 策划一个项目, 然后把该项目与全县的发展进步、前途命运、人民幸福与否联系起来, 于是, 老百姓自然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们规定, 县民中凡想逃避此徭役者, 必须每人交纳五匹绢的费用, 五匹绢相当于大约六石米。正九品县主簿———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县委办公室主任, 其收入为每月五石米。结果, 民怨沸腾之下, 便发生了农民陈寿六等人将八个县机关负责人捆绑起来押送京师的事件。在这篇旷世罕见的奇案中, 朱元璋严厉警告说:若有敢于无事生非扰害陈寿六者, “族诛”;若有敢于捏造罪名诬陷陈寿六者, “族诛”。嗣后, 陈寿六若有过失, 只有皇帝朱元璋本人有权审他。
朱元璋在上述问题上均曾经作出过极其富有创意的决策。这些决策, 许多都称得上前无古人。其别出心裁之处, 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倘若不是了解这个皇帝青少年时代曾经遭遇过的苦难, 很难让人相信这个杀人如麻的皇帝还会有这样的情怀。类似的事例实在太多, 无法一一列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这位农民出身的皇帝, 或许的确是出自真心地在关心、保护着自己心爱的农民, 他可能由衷地希望自己统治下的农民能够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
摘要:朱元璋为我国乡村建设所倾注的心血, 称得上是至矣尽矣。他曾无数次地作出缓解农民疾苦的努力, 这可能是他虽然大量杀人, 却在当时与后世能够受到广泛赞誉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朱元璋,重农,政策
参考文献
[1]明太祖实录卷177[M].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
[2]解扬.2008年明史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9.
政策思维 篇4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思维,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社会治理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20年间完成了从试点初创到不断完善, 从覆盖城镇企业职工到面向全民的历史性进程。追溯基本医保制度发展进程中政策思维的演进轨迹, 有助于把握社会治理语境下基本医保的政策思维, 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1 制度框架构建中的政策思维回顾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公民权利被《宪法》所确认, 而基于公有制基础的单位保障成为了这项权利的载体。上世纪80年代起始于农村、进而向城市推进的渐进式改革进程, 与现代市场体系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制度被逐步认识、建立, 1992年和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十五次全会报告清晰地展示了这一背景, 分别在经济体制改革标题之下, 明确提出建立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的任务, 而十五大报告更加具体地将社会保险作为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 赋予了经济制度属性。
在“两江”试点的基础上, 1998年, 国务院出台了以“基本保障、统账结合、双方负担”为原则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制度的决定。改革跳出了卫生制度框架下医学专业思维所造成的“基本医疗界定”等一系列惯性思维的困扰, 以经济制度属性为基本政策起点, 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时, 基本医保政策思维渗透了我国渐进式经济改革的思路, 强调“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基金管理思想。其政策思维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度整体构架。立足于对社会保险基本原则、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基本医保制度改革不仅在制度框架上体现了很强的整体性, 而且配套政策体系较为完整, 包括了“三个目录”、“二个定点”和“一个结算办法”等。这样的系统思维在渐进式经济改革背景下尤显可贵, 也为以后基本医保制度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是政策统分结合。按照“中央定原则、地方确定具体政策”的改革思路, 基本医保制度改革体现了适度的灵活性 (如覆盖范围、筹资、待遇水平、支付范围与标准等方面) , 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 较好地解决了基本医保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过程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 也为基层因地制宜、发挥创新精神提供了空间。
三是改革分类推进。医保制度改革涉及广泛的利益调整, 中央对改革难度的准确预判, 较好地解决了社会对改革的“容忍度”把握问题, 依据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实际情况, 出台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过渡性政策, 如破产改制企业及其下岗待业人员参保、特殊人员医疗待遇、公务员医疗补助等, 较好地平衡了各方利益, 有效促进了改革顺利推进。
国家职工基本医保制度改革的政策思维颇具时代特征, 浙江省据此确立了在中央政策框架内, 着眼平稳衔接, 积极稳妥开展改革的思路。例如:为做好业已推开的企业职工大病统筹制度衔接, 浙江省实行个人账户分类管理, 在机关事业单位个人账户社会化管理基础上, 允许企业职工个人账户暂由用人单位建立管理;为解决与公费、劳保医疗待遇的衔接, 对设立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的地区, 要求同步建立重大疾病补充医保;鉴于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的攀比问题, 采取了先机关、事业单位, 后企业的推进步骤。尽管浙江省部分医保政策在当时引起了一定争论, 但实践中, 确实起到了平衡各方利益、适应浙江经济体制改革先行现状、实现地方政策平稳衔接的作用, 达到了积极稳妥开展改革的预期。
2 社会制度属性下的医保政策思维探析
200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首次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7年、201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进一步将“社会保险制度”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由此, 基本医保成为国家的基本制度, 并悄然强化了其社会制度属性, 政策思维从面对经济体制改革造成的主要生产关系变化建立相应政策, 转向满足基本社会需求, 建设一个具有普遍性、在一定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规范体系。从这个阶段出台的国家政策和浙江省基本医保政策中, 可以寻找到制度定位和基本属性转化所带来的政策思维演变脉络:
首先, 从制度普遍性角度, 国家在职工基本医保制度改革后, 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 制度覆盖全民;浙江省则根据省政府要求, 于2004年启动不属于职工医保参保范围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2006年先于国家实施城镇居民医保制度, 逐步实现全民医保。同时, 支付范围统一执行职工基本医保规定, 在面向制度的普遍性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2010年颁布的社会保险法, 在法律层面确立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医保制度框架, 宪法宣誓性权利保障得以实体化。
其次, 从满足基本社会需求角度, 医保政策思维着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出于社会基本需求保障完整性考虑, 在国家提出建立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基础上, 2009年, 浙江省要求包括职工医保在内, 全面建立基本医保门诊统筹, 并按照低水平起步的原则控制基金风险。二是出于保障公平性考虑, 鼓励自下而上探索城乡统筹;借助医改政策“窗口期”, 自上而下推行市级统筹。基本医保政策思维融入了满足基本社会需求考虑, 并以过程公平为起点, 在区域和险种间逐步实现统筹发展。
再次, 从政策规范性角度, 医保政策规制不仅关注需方权利义务规制, 而且更侧重于对医疗服务供方的规范, 强化医保内部管理规范。规范性思维在医保支付范围政策上表现更为突出, 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 (2009版) 为例, 设立中成药的中西医分治规定、控制同一最小分类项下药品重复使用、建立药品优先选择规则等, 在明确支付品种基础上, 突出了规范使用要求。浙江省则实施了抗菌药物分线管理, 并在较大程度上探索各类药品限定支付范围标准化管理。2005年, 浙江省还率先实行医疗服务项目 (诊疗项目与医疗服务设施范围) 准入管理, 在扩大支付项目的同时, 重点规范限定支付范围, 并实行医用材料使用与医疗服务项目支付直接关联。而这些规范性政策基于循证程序和药物经济学基础, 某种程度上还引入了预算影响分析, 促进了政策本身的规范性。
诚然, 这个阶段的基本医保政策思维较好地适应了制度定位转变。然而, 这种思维转变尚未提升到政策思维的理念层次, 距离各地政策制定和调整的普遍行为准则有差距, 造成各地医保政策思维缺乏较为确定的一致性, 也影响了政策落实。
3 治理语境下的政策思维展望
2013年11月,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 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建设目标, 将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依据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 基本医保政策思维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给予关注。
治理语境下的医保政策思维将更加注重过程。政策思维不应停留于政策体系严密规范, 还应着眼于构建恰当政策制定平台, 实现政策制定过程的社会参与公开透明, 在最大程度上达成社会共识;医保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不一定是医保角度上的最优选择, 或许更多的是追求最大社会公约数的次优选择;医保政策思维不应停留于政策本身, 还应延伸到政策的实施过程, 通过持续的政策效果评估, 保证政策得到确切实施, 以提高政策的效率。
治理语境下的医保政策思维将更加注重协调。医保政策思维不唯控制导向展开, 更强调医保利益相关各方的协调, 而作为利益调整的基本规范, 树立法律权威和对法律的敬畏, 强化对社会保险法等法律的研究;医保的政策思维不仅仅局限于基本医保本身, 还需要关注政策环境, 如不同医保政策、与其它险种政策以及医疗卫生政策等, 实现不同政策间的协调, 制定负责任的政策;复杂而具体的医保政策, 对政策内部的如病种间、医疗服务项目间等的协调平衡。
治理语境下的医保政策思维将更加关注机制设计。医保政策思维不再仅仅以政策制定为核心, 而是以卓越的战略远见, 致力于促进利益相关方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医保政策的机制设计, 保障社会各方合理利益诉求, 实现善政;以平等和诚信为基本信条, 构建客观、科学的医保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基金管理及其使用情况审计机制, 以适应政府放手市场发展、减少行政干预、发挥监管作用的要求, 提高基本医保基金保障效率, 实现善治。
综上所述, 基本医保制度已经历了制度构建到快速发展的阶段, 根据国家对制度基本定位的调整, 基本医保适时调整政策思维, 较好地保证了基本医保制度平稳快速发展。社会治理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自我改革的重要理念性转变, 将极大地影响基本医保制度的发展进程, 基本医保及其政策思维需要主动调适, 以促进改革创新, 实现基本医保制度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当然, 这些并不改变基本医保政策本身的专业性、经济性和社会性要求, 而是在更高层次和标准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第14次-18次) , 1992-2013.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 2013.
[3]王东进, 试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全民医保制度[J].中国医疗保险, 2014, 67 (4) :5-8.
[4]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 2010.
政策思维 篇5
一、房价成为调控的根本
(1) 无论在发展中国家及其地区还是在发达国家地区, 对住房市场的进行合理调控是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必不可缺的措施, 住房价格是围绕住房市场的健康而定的, 也是住房市场的核心。 (2) 在房地产建设的过程中, 开发建设偏低价位的经济适用房来满足, 一些低水平收入的家庭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高收入的家庭在人群中的比例其实很小大概10%左右, 而中低人群才是主题, 然尔恰恰相反在我国的房产市场中, 高档花园别墅、高档小区、豪华别墅过多, 中档以及低档房屋短缺, 更别说动迁用房的短缺, 因此造成了住房平均价格的飞速上涨。 (3) 如何对其进行调控, 更重要的是调控目标是什么, 最关键的问题所在。怎样在调控不能奏效的情况下, 是否考虑动用行政调控的制约。 (4) 稳定房地产的价格是这次地产调控的核心。 (5) 稳定房地产的价格不是一味的降低房产的价格。 (6) 住房条件的优越主要体现在人文环境提升的一个标准, 房屋本身的及其区位是一个整体, 离开了区位去谈房屋的价格是没有什么根本意义的。所以从某些程度上来说, 房价是没有可比性的, 并且随着近年来的住房成本上调的, 也造成了房价上涨的另一诱因。所以, 以供求关系而言, 房价绝对不会低于住房的成本价。
二、正确面对宏观调控的市场大背景
(1) 房地产的升温直接引发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过快, 投资过热等问题, 多数地区基本还是呈现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 (2) 房地产业中的贷款过多。房地产业融资单一, 并且过于的依赖银行贷款。银行一般都采用实物抵押, 这样的贷款一般都是非常安全的, 因此增加了贷款额度, 在此类情况下, 银行贷款中的余额大概在30%以上就都会流向房地产领域。房价的上涨直接会导致金融风险的增加, 甚至造成金融风暴。近些年来, 居民们收入增加, 但是投资渠道确很少, 为了让投资风险降低, 很多人都选择了房地产市场, 导致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由于投资力量和竣工工程面积的增加, 同期商品房屋增长明显高于销售的增长, 造成空置, 闲置, 面积大幅度增加, 已经突破了我国空置房屋的警戒线。房地产盲目的圈地, 开发商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充满了期望和希望, 于是乎一个征地运动, 在各地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房地产投资客陡然而曾。 (3) 如何正确看待房地产业的利润。如果房地产市场处于平衡状态的话, 房地产的资金利润率跟一般的社会平均利润率等同。更重要的是房地产也的投资力度大, 周期也比较长, 环节也较为繁琐, 风险相当高, 在正常的操作过程中, 房地产行业的利润高点也是正常的。但是他终究要受到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严格制约。房地产暴利期基本已经过去了, 平均利润时代已经到来, 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考虑资金的流向, 从企业自身来认真的对市场进行研究, 给出一个详细的定位, 正确的锁定目标, 合理的安排投资规模, 让自己的投资合理化, 规模化, 理性化, 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中不可盲目做大, 这些都是应对调控政策的策略, 认真针对接受政府的指导, 看清市场导向, 适应中低档人群, 多开发一些中低价位的住房。
三、如何宏观地使房地产企业的和谐发展
(1) 如今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已经充分表明, 公共政策逐步与市场供应伙同需求因素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的管制新开项目, 要求对城市改造, 环境的保护, 土地的开发和利用的多方面影响, 尽量对低收入阶层提供住房的安全保障, 对城市基层建设发展承担非常关键的作用。 (2) 无论是银行对贷款提升利率, 还是提高消费住房贷款利率的提升, 都是针对住房需求的, 住房的价格是供需关系产生的结果。调高房价要高度关注地产市场在供求中的变化, 尤其要注意房价的变化, 包括房屋预售的价格, 二手房交易价格跟租赁金之间的变化, 很多国家的房价过高就是因为偏离租金与房介的过度偏离。我过在一些地方也成立一系列的租售在内的用来监控预警指标。及时准确的对外发布供求信息, 以实现供求的基本平衡, 使之供求合理化, 避免让房价进入涨价, 涨价的恶性循环中, 银行也可以按照不同的购房需求来实行不同的贷款利率。 (3) 创新产品, 加强服务。个人需求跟单位需求都是由个人条件和经济状况来定的, 对房地产宅具的需求层次有很大的不同, 也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消费观念的改变有一定关系, 因此要想适应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就要房地产企业不断的推出新的产品, 新的创意, 新形态, 新观念不同层次的房产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4) 目前,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对住房的需求, 也越来越严格, 从构造到外观都有着不同要求, 宏观调控的政策立足于房地产支柱产业的领导地位, 利用房地产循环的运动规律, 由此确定了以下几个重点:
【政策思维】推荐阅读:
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08-09
创新思维之自由思维08-22
互联网思维之用户思维06-26
发散思维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10-04
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有什么差异08-08
加强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论文09-27
法庭辩论中的法律思维与文学思维07-08
小学数学论文:创设思维环境 培养思维能力07-28
临床思维07-14
思维课堂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