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有效性(精选12篇)
校企合作有效性 篇1
职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为受教育者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是中等职业学校当前必须着手解决的课题。而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 是学校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更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中等职业学校只有牢牢抓住这个关键环节, 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专业设置及其对口就业率是衡量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总的原则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从满足社会需求, 从职业和工作岗位出发进行专业设置。因此, 科学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 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主动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项常规和基础性工作。
多年来我校在对如何合理设置专业和如何提高就业率上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深入的调查, 大胆迈出了校企合作的途径, 有效提高了办学实力。
1 加强校企合作, 校校联合, 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遵照市政府的统筹规划, 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增设新专业, 拓宽、改造老专业, 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校企合作, 资源共享, 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多由行业企业提供。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从2002年开始, 学校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 征求企业单位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实施产学合作。并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先后到青岛开发区、营口产业园等参观考察, 参观考察了黄岛的一些大企业和富士康产业基地, 动员全体教职员工群策群力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积极探索与办学实力强的学校及企业联合开发和改造专业的新途径, 先后与青岛同创学院、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联合办学。根据需要开设了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 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专业, 采用1+1+1的办学模式, 即第一年在我校学习, 主要学习文化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第二年在联办学校学习, 主要学习专业技能课;第三年到北京及青岛的几家大企业顶岗实习, 人才培养模式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向发展。学校需要根据企业对不同人才的能力还有素质要求, 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来制定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定向人才的培养要分三个阶段实施, 公共基础课需要在第一、二学期讲授完成 (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德育、计算机应用等课程) , 辅以专业基础课 (如电工基础等课程) ;第三、第四学期主要强化专业技能课程 (如电工技术及实训, 电子技术等) ;第五、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为了将校企合作提到更加高水准的阶段, 就需要改变过去师生单一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进入企业观摩学习, 让企业技术人员直接来校指导, 给学生新鲜的感觉, 进一步提高技能学习的兴趣。学生毕业后以双向选择方式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就业率达到了98%以上。
通过校企合作, 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 学校也可以依靠企业提供专业教师和实习场地,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安置毕业生就业。这样, 不仅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了优质服务, 也为学生解除了就业的后顾之忧, 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竞争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2 订单式培养, 提高办学实力
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2008年我校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订单式培养模式, 与企业用工零距离对接。学校先后与富士康科技集团 (营口, 烟台, 天津产业园) ,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天津松下, 天津三星.天津一汽夏利, 两锦大洋电力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班名的设计都是以将来的工作地点和工作单位命名的, 如“北京”班、“富士康”班等。学生在校学习2年到对口企业带薪顶岗实习1年, 学生毕业后全部被留在对口单位工作。
这样, 学生入学就有工作, 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 学生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 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 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 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 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校不仅没有更换专业, 而且是把原有专业做大做强了。
3 校企互动、实现双赢
2009年, 学校先后有几批学生赴富士康营口基地实习就业, 企业对学生表现十分满意, 决定在我校挑选优秀学生, 设置重要岗位“精英储备班”, 并对其进行专门培训, 培训期满后, 将充实到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工作。, 富士康集团人力资源部对我校在校学生进行笔试、面试双重考核, 确定48名学生为精英储备班成员, 单独组班, 由富士康集团派讲师到学校对该班学生单独授课。该班学生先赴富士康营口基地见习, 见习期满后又回学校学习并参加毕业考试。
“精英班”的成立, 让学生进厂见习, 感受企业文化, 熟悉工作岗位, 体会企业工作与学校学习的差异, 对学生是一种锻炼。学生们直接走进企业, 将文化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增长工作经验, 弥补不足。回校时又把良好的企业文化带进学校, 为其他同学做出榜样。与此同时也体现了校企互信合作, 标志着学校在联合办学模式上的突破, 为学校长久、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精英班”的成立, 使企业得到人才, 学生得到技能, 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结果。
总之, 我认为, 要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为受教育者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 校企合作, 是提高就业率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摘要: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 专业设置及其对口就业率是衡量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校企合作, 是进行合理专业设置和提高对口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本文对此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校企合作,专业设置,就业率,办学实力
参考文献
[1]易继勇.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问题及策略[J].科教导刊, 2010, 6 (上) :85.
[2]孙琳, 杨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对应性现状研究[J].职教论坛, 2010 (7) :55-57.
[3]付海燕.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分析研究[J].才智, 2013 (24) :31.
[4]高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 2005 (3) :46-48.
校企合作有效性 篇2
作者:苏海亚
来源:《职业·中旬》2013年第10期
摘 要:校企合作是职教改革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存在着合作稳定性差、合作层次较低等问题。本文从笔者所在的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推出的―66670‖校企联盟合作模式的实际运行情况出发,阐述这一模式的成功之处,证明其不失为一种建立校企深层次和稳定合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联盟 课程改革 基地建设
推进区域校企合作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但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着企业参与主动性不强、合作层次不高、产学脱节、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如何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至今仍是一个难题,需要不断努力探索。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创设的―66670‖校企联盟合作模式,打破了校企合作的瓶颈,开启了校企合作的破冰之旅。
所谓―66670‖校企合作联盟,是指以政府为统筹协调,由6所职业学校、6个工业功能区、6个行业协会和70多家企业本着平等的原则而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联合体。它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共同追求的目标,能够较好地实现校企由短期合作、松散合作、―点对点‖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双向合作、系统―面对面‖合作的转变,是校企合作发展的高级阶段。―66670‖拓宽了合作渠道,使得校企合作在合作平台、合作途径和合作目标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
一、合作平台:变―点对点‖为―面对面‖
以往大部分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与单一企业的―点对点‖合作,这种模式难以满足企业或学校的多样化需求,而且因为各自利益关系,合作比较松散。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笔者学校努力探索新的众力―合作‖模式——多所职校的联盟、政府力量的支持、多个功能区和多家行业协会的加入、70多家核心企业参与,形成了―面对面‖的合作模式。
―66670‖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促使合作关系更加紧密,既不会因某个学校没有某专业学生而导致合作无法开展,也不会因为某个企业的倒闭而致使合作关系的终结。同时,校企合作为双方或多方联动,达到了社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共赢。联盟成员单位的合作领域更加宽广,从单一的校企合作变成校–企、校–校、企–企、校–企–校、企–校–企合作,拓宽了合作深度和广度,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二、合作途径:变―单通道‖为―多通道‖
―66670‖校企合作的途径,也由原来学校向企业单向输送实习生和毕业生的―单通道‖变成了学校与企业在多方面紧密联系合作的 ―多通道‖。
龙源期刊网 http:// 1.聘请企业专家,共商发展大计
联盟学校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专家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等事关学校大局的事项进行研讨,对专业设置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企业领导和专家对学校招生计划和专业布局、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学生能力培养及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科学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建设实训工场、培养师资队伍、考核学生技能、制定三年发展规划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2.组织联盟成员,开展职前培训
自联盟成立以来,学校多次邀请成员单位来校为学生进行职前培训。培训主要以讲座形式开展,多个功能区领导、多家行业协会专家、多位企业老总和技术骨干莅临学校,给学生带来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文化、从业要求等信息,使学生提前了解实习、就业知识,从而增强就业竞
争力。
3.设立企业奖学金,参与学生培养
作为校企合作联盟单位的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参与学生评价与考核,使学校的培养方案更加合理和科学。如海宁德俊织染有限公司在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设立―德俊奖学金‖,每年奖励优秀毕业生;海宁雄风广告有限公司设立―雄风奖学金‖,每年奖励园林绿化和工艺美术专业中品学兼优的学生;海宁中国经编园区也设立―经编园奖学金‖,奖励经编专业品学兼优的学生。
这些奖学金的设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举措落到了实处。
4.引进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
通过校企合作联盟,企业文化渗透到学校管理当中。比如,联盟单位海宁市技工学校在班级管理中采用―仿真企业‖的管理模式。在―职业活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保持班级特征的基础上,以理财教育为切入点,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为载体,借鉴和模仿企业,将企业文化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成立―班级公司‖,并冠以―企业‖名称,每个―班级公司‖都提出自己的―企业‖核心价值内容,并浓缩为企业精神,提升职业素养。5.深入企业车间,实现校企对接
鲁昕副部长在―职业教育要学会与行业企业对话对接‖的讲话中指出,要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推动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
龙源期刊网 http:// 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融合。教师、学生深入企业是进行有效对接的途径。
6.开展信息互通,畅通供需网络
作为联盟副理事单位之一的海宁市人才交流中心,在其网站上专门设置链接,发布联盟学校各专业毕业生的情况,并及时提供用工信息,积极组织招聘单位来职业学校现场招聘,基本保证了每年两场专场招聘会。通过网络和现场招聘会,建立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供需网络,有效畅通了双方的供求信息。
三、合作目标:变―强知‖为―强用‖
所谓的三用即―够用‖―能用‖和―会用‖,―够用‖可以解决课程体系标准问题,―能用‖可以解决教学内容选择问题,―会用‖可以解决学生技能评价问题。为更好地实践校企合作,达到社会、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多方共赢的目的,我们必须以此为引领,深化学校课程改革。1.以―够用‖为标准,改革专业建设,重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满足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企业最需要的是技能的―好人‖,因此,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应以企业用人的标准为准则,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制定上,学校应根据企业需要,以够用为原则,围绕知识、能力、素养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在专业性课程设置上,以企业对学生的技能需要为标准,以课程设置―够用‖为原则,强化专业技能课,重组以核心能力为框架的横向技能模块体系。在文化课设置上,学校针对企业对学生素养的需求,以培养企业―够用‖知识为原则,取消高
二、高三就业班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开设书法、应用文写作、口才、实用英语、礼仪、职业生涯设计、个人投资理财等课程,着力培养 ―说、写、礼仪、公关、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设计‖六大职业素养。2.以―能用‖为标准,改革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
在制订课程标准时,我们努力摆脱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限,在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指导下,积极改革课程标准。比如在了解到目前英语教学中―学生无兴趣‖―企业用不上‖的现状后,学校根据企业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需要,从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能力出发,改革现行英语课程,制订了《实用英语》课程标准。标准以能力为本位,重口语交际能力,轻语法、词汇知识,从学生生活场景出发,以任务为引领,结合海宁本土经济、文化特性,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
以往,中职学校在选用教材时,注重内容的体系性,忽视职业教育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到的不会做,该学的学不到。基于中职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能力普遍低于普高学
龙源期刊网 http:// 生的这一状况,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从企业现实需求出发,以―能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开发素养类和专业类校本教材,删减以往教材中繁杂难懂的内容,让学生用―能用‖的知识达到―会用‖的目的。
3.以―会用‖为标准,改革培养模式,重视基地建设,转变评价机制
(1)教学模式:变―重理论‖为―重实操‖。根据―会用‖原则和企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学校在遵循职业教育要求的前提下,把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到总教学时间的60%以上,并着力构建―课堂设到工场、企业搬到学校‖的新模式,切实加强技能课教学。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经历三次实训、实习:教学见习,参观企业生产现场,建立感性认识;教学实习,进行技能操作和仿真实训,用实训、实践来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查漏补缺,巩固完善理论体系;毕业实习,到合作企业下车间顶岗实习,重在综合能力的运用,对几年来所学内容进行综合检验与考核,在走出校门参加工作前最后一次检验审视自己。
(2)基地建设:变―学校单方‖为―校企共建‖。职业教育作为―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因职业劳动中的知识与技能存在较大的隐性成分,必须依靠实际的动手参与才能掌握。因此,职业教育对实训基地和实训工场的依赖性特别大。但由于受到资金、设备、场地等因素的制约,加上近两年招生规模的扩大,仅靠学校内部的实训基地根本无法满足学生见习、实习的需要。
校企合作联盟成立以来,联盟学校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场地,变基地建设从原来的―学校单方‖为―校企共建‖,极大地解决了学生见习、实习等问题,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评价机制:变―学校一方‖为―社会、企业和学校多方‖。以往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重视书面考核,而忽视技能和素养考核,因而学校评价产生的好学生往往不是企业所需的好员工。校企合作联盟建立后,考核主体由学校变为学校和企业,考核内容由专业知识考核变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考核,考核方式由单一的书面考核变为书面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考核。近年来,随着考核内容和评价机制的改进,学校培养的学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和认可。
多年的实践证明,―66670‖校企合作联盟的确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和社会的发展,达到了多赢的合作效果。我们将继续进行实践和研究,进一步解决区域性校企合作联盟深化发展、机制稳定以及体系完善等问题,区域性校企合作联盟有望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探索的一条新路子。
校企合作有效帮衬“最难就业季” 篇3
校企合作模式是解决“就业难”问题较成功的一种途径。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工作不好找”的窘境,在动漫、金融、电子、制造等方面,校企合作对人才的培养、吸纳更趋多元化和多层次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什么是校企合作?
顾名思义,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包括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校企合作因何产生?
人才必须适合社会之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当前,普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无实践,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为解决这种问题,校企合作模式成为职业教育中探索出的新道路。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校企合作有何优势?
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
校企合作有哪些模式?
校企合作在不同的现实情况下,有不同的合作模式,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第二种是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这种模式在我国还有待探索;第三种是校企互动式模式,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最后一种是“订单”式合作,但这只是一种初级的合作模式,一般在中专院校运用得比较多。
动漫企业要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长期以来,企业最需要、最紧缺的就是动漫人才。一方面是动漫企业求贤若渴,另一方面是人才很难满足企业需要,这就使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解决用人困境。
动漫热带动校企合作热
“白领易得,蓝领难求”,动漫行业亦是如此。熟练工常常是招聘现场的香饽饽,众多企业抢着要,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们。如何让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实战能力?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素质?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正是“校企合作”,而动漫领域持续热,也让二者频繁联姻。
记者了解到,动漫专业毕业生进入公司后,往往还需要参加三到六个月的生产培训,才能适应企业流程进而为企业创造生产价值。然而无论对企业还是应聘学生,这都是一种资源和时间的浪费。而企业最想要的正是能够立即拿出像样作品的人才。针对巨大的动画人才需求和我国高等院校动画教育所面临的困难,推行校企合作模式为培养和输送动画人才搭建了一条双赢桥梁。
谈到校企合作,山东世博动漫学院院长王振华说:“世博动漫学院的学生一入学开始,就接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接受了‘私人定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这种校企深度合作,既为企业发展培养了高度忠诚、技术过硬的人才梯队,又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动漫人才,对企业、对学校、对学生,对行业,是一种多赢。”
缓解动漫企业用人之困
随着以动漫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兴起,政府逐渐加大了对政策、产业基地、就业环境等的建设和支持力度。动漫人才的培养,作为最重要、最基础地位的一环,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据了解,开设动画本科专业的高校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办学优势,在办学上也呈现各自特点,以解企业不同之需。有的侧重传统艺术,如中央美术学院;有的侧重二维制作,如北京电影学院;有的侧重三维创作,如上海师范大学;有的侧重影视编导,如中国传媒大学;有的侧重游戏设计,如上海大学;也有的兼容并蓄,如吉林动画学院。
洛阳世为动漫人力资源中心任伊洛科长表示,学院每年300名招生名额都很抢手,就业更是实现了全员就业。与此同时,与世为动漫签署校企合作的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院、陕西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也被世为动漫产业项目大量吸收。“除非一些学生不学无术,不学习不上课,遭到开除,否则不会出现就业难的情况。”任科长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杨兴平曾提出建议,虽然我国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受体制机制制约,校企合作无法深入,产教融合无法取得突破性成果。导致出现双方不对等、政策难落实、合作层次浅、过度依赖政府等问题。
有专家表示,传统的合作模式治标不治本,会出现人才岗位不对口、应聘人员难适应岗位环境等缺点,双方的需求上存在一定落差。校企合作模式要激发和调动企业、高校、毕业生的三方积极性,发展格局就要不单单局限在“学校为主”,或是“企业为主”,而是在“校企联合渗透”上大胆创新、大胆突破。
河南科技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高延军说,校企合作的方式对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更好的方式应是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合作:政府搭桥,提供相应的资金和项目,由企业与学校合作完成;学校应多与相关企业沟通,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企业可以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强。
企业与高校不同的运营机制,使得真正的校企合作难以深入。企业的本质是盈利,而高校的本质是培养人才非盈利,如此差别之下,校企合作之路走得也很困难,要想真正在“最难就业季”上大展拳脚,必须遵循“以人为本、校企互动、共享共赢”的理念。
结语
校企合作有效性 篇4
由于企业最了解和掌握本行业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趋势, 也能够提供最有效的实习实训场所, 因此, 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 企业办学比传统高职院校有更多优势。能够在学习过程中, 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动态, 与社会实际生产相结合。学校如何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 立足校企合作, 坚持面向社会的办学方向,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 并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是当前我们要认真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院办学现状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是全球第一所以茶叶类专业为主体特色的高职院校, 由全球最大茶业集团天福集团出资创办, 校园占地1300亩, 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与天福集团企业发展项目相适应, 学校开设有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文化等12个高职专业, 有全日制在校生2200多人。学院实习实训条件完善, 配套设施齐全。拥有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活动交流区, 包括商场、学生活动中心、宾馆及餐厅等, 建有占地300亩、厂房面积7万平方米的校办厂区, 包含各种茶类加工厂房、茶食品厂、茶叶精制厂、生物科技厂及茶具厂。具有集茶业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为一体的学生实习实训网络。
2007年开始招生以来, 学院按照“拥抱漳州, 牵手两岸, 走向世界”的构想, 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开设专业,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社会生产实际组织教学。将人才培养放在行业、产业发展的平台上, 做到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共同育人, 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教育、岗位教育有机结合, 学生与行业、岗位、社会“零距离”接触, 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探索实施“2+1”准就业式带薪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 通过聘请、引进、吸收及培养的方式, 构建由知名专家学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技术骨干、专业教师、技能教师组成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办学特色渐趋鲜明。
目前, 学院已经走上健康的建设与发展轨道。但对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和天福集团事业发展进程, 还存在企业优势发挥不足等问题。学院要在“十二五”期间, 进一步发挥企业办学优势, 强化特色建设。
集团办学优势
民办高职教育在产学研、就业、机制、资金、品牌及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优势。与一般高职院校相比, 天福集团投资创办的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同样在产学结合、学生就业、企业品牌与文化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一) 具有产学研结合的优势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他们能够从事成熟技术应用和运作、实践能力强且岗位工作适应性强。因此, 高职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模式的确立, 都必须贯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职业岗位技能规范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依托茶行业和天福集团办学, 可以共享集团所有运行资源。而作为全球最大茶产业集团, 企业为学院提供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条件。图1为学校创办人李瑞河总裁事业发展概况。仅天福茗茶直营连锁店就遍及全国各地, 达到近1300家。这些都是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
在学院办学过程中, 突出企业办学校、学校办企业的特色, 深入推进校企互动与交流, 行业和企业都直接参与了学院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基本建设等, 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 做到“教的都是新的, 学得都是用的”, 学院的人才培养能更好地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 品牌与文化优势
天福集团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为一体, 是我国第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茶业企业, 也是中国茶产业最富盛名的企业之一, 仅国内就拥有茶叶直营连锁店近1300家, 有10大生产基地, 2座茶博物院, 3处高速公路服务区, 在茶业企业中创多项全球第一, 是全国第一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的茶企业, “天福”字号被认定为福建省企业知名字号, 是行业内的著名企业, 具有重大品牌影响力。同时, 天福企业在长期的创业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天福企业文化。这种品牌优势与文化内涵, 为学院特色建设奠定了丰富的精神基础。
摩托罗拉、惠普、西门子、海尔、联想、吉利、广厦、大红鹰等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都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过, 从品牌的角度分析, 学校是企业品牌的延伸, 这些学校市场定位清晰、品牌美誉度较高、文化特色鲜明。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 才有生命力。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可以借鉴企业办学的成功经验, 理性地融入天福集团颇具活力的文化之中, 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实际, 吸取其精华, 创建天福特色校园文化。
(三) 毕业生就业优势
高职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就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某种意义上, 企业办高职是企业强化员工培训的一项长期的、持续的系统工程, 目的是培养能适应并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从而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办学条件首先要考虑专业设置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企业对人才需求增加的同时, 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明确具体。因此, 企业办学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学生学习的针对性、适应性和上岗位职业能力比一般学校的毕业生更强, 在社会上更受欢迎。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在教学中融入天福企业文化, 将集团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生产实务引入人才培养中, 强化实践动手能力,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岗位竞争力。同时, 天福集团内部的岗位也能为毕业生提供初次就业保障。学院2010届、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100%。
特色建设思路和原则
当前, 生源竞争日趋激烈, 各高职院校都通过强调特色与创新来提高知名度,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注重内涵建设, 强化校企合作, 以适应行业企业需求。在这种环境下,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要建设特色高职学院, 必须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努力提高育人水平。
(一) 学院建设的指导思想
要立足近五年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 巩固成果, 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之路的高职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天福集团事业发展和茶叶行业实际以及社会发展需求, 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突出茶类专业。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切实把学院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管理科学、特色鲜明、质量优良、校园和谐的中国茶业“黄埔军校”。
(二) 学院特色建设原则
坚持与集团事业、行业实际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原则。注重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产业布局相结合, 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相适应, 满足社会需求。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 采取全面建设和重点建设相结合的方针, 分期、分批、分级推进我院专业建设;积极创建精品专业、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通过强化优势专业, 培养特色专业, 有计划地开拓新专业, 促进专业建设的协调发展;使得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 专业数量与学院规模相适应, 从而形成各职业门类均衡发展, 特色专业优势明显, 重点专业水平较高, 专业内涵建设逐步深化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新格局。坚持质量与效益原则, 构建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保持专业的稳定性, 以利于教学的组织安排与现有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以利于设备、师资、办学经验等方面的形成和不断完善。
特色建设的主要内容
学院特色建设主要以专业群建设为龙头, 以专业建设为目标,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 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 抓好师资队伍、教材、学风及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 形成管理规范、体系完整、运行机制良好的教学管理系统, 建成一支结构好、意识新、水平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建成一整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 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5个重点建设专业为抓手,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充分利用天福集团企业办学的优势, 利用企业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企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在校办综合茶厂的带动下, 学校与集团各生产单位和全国近1300家天福茗茶直营连锁店建立“双向嵌入”的校企融合机制, 构建从专业认知和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真实工作环境岗位适应性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到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形成产教融合, 校企同步, 学做合一的“专业+车间/门市+员工”“2+1”带薪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如图2所示。
加强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训练, 将素质教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 形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良性互动局面, 努力探索和构建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机制。继续推行高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强化职业能力训练, 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力争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探索并建立特色鲜明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
(二) 加强专业群与核心课程建设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 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重点专业和精品专业建设为龙头, 重点进行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师资队伍、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专业教学条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等内容建设, 使其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研结合紧密、就业率高, 并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 带动学院专业建设工作。
在“十二五”期间, 学院要重点加强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重点的茶及茶食品加工、以茶文化专业为重点的茶文化、艺术及以市场营销与开发专业为重点的茶业贸易、旅游、服务等3个专业群建设, 力争把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建成省级精品专业, 把茶文化、市场营销与开发建成省级重点专业。同时, 按照“适应市场、动态调整、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 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对专业及专业结构进行科学规划、论证和建设, 使专业设置数量达到20个。
启动课程建设工程。以课程建设为基础, 继续加强教材开发, 尽快将专业领域新的、前沿的优秀学术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加强课程和教材的研发建设, 通过课程建设工程, 组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经常开展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比赛, 推广使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资源, 促进课程建设。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 编写部分具有地方特色、适应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三) 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引进人才, 充实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各种形式、途径积极引进和遴选学院急需的各类人才, 加大助学力度, 提高人才吸引力。特别是要充分利用集团技术资源, 广泛聘请天福集团下属各部门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任教和担任兼职教师, 在车间指导学生实训, 全程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 改善教师“双师”结构, 加大实习指导教师的比重。
二是加强培训, 提升实力。加强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 提高“双师”素质。继续完善专业教师到集团生产、经营、服务一线参加实践的制度, 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交流、学习。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证制度, 对取得合格证, 达到“双师”素质的教师给予奖励。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 构建“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团队。
三是重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中坚力量。完善、落实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和奖励制度。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力争建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四是立足专业前沿, 聘请茶学、教育、科研、贸易等各行业知名学者、专家作为学校校务委员和教务委员, 定期指导专业建设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 指导专业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同时, 为学生开设系列专题报告,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四) 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充分发挥天福集团生产体系优势, 建立课内实践、集中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训、顶岗实习等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丰富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内容和范围, 抓住“产”的环节, 以产促学, 以产促研。通过学校实验实训室、校办企业、合作企业共同完成学生从基本技能认知、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实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到就业能力获取的整个职业能力养成过程。具体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如图3所示。
从院内实训基地、生产性教学工厂、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入手, 完善基本技能训练、模拟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等各阶段实训教学条件。完善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不断深化教学体制改革, 逐步形成由目标、运行、管理、条件、评价等构成, 按课内实践、集中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过程实施, 由学院教务处、实训中心、各系部共同管理执行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 开展广泛的社会服务与交流合作
要依托学院行业先驱的优势条件, 开展广泛的社会服务与交流合作, 加强学院与企业、行业和社会的联系, 拓宽产学研结合的渠道。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 充分发挥我院设备先进和人才优势, 大力开展技术公关、科技推广工作;发挥我院特色专业优势, 利用功能完善的实训条件, 增强辐射能力, 发挥学院在农村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生产示范和成果推广等方面的作用, 为区域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应有贡献。
一是开展科技服务, 围绕地方经济特点开展技术开发、推广、咨询和服务工作。在校园文化中, 进一步融入企业文化, 使学院社会服务工作在良性的校企互动中, 设备、场地、人员、项目及文化等方面的互动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应用技术研究与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等科技服务。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服务。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适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趋势, 充分利用学院专业优势, 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并重, 开展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三是积极开辟对外交流渠道, 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 加强出国培训、国外引智、接受外国留学生、中外合作办学、组织国际合作项目及学术会议等工作, 办好“发展中国家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班”, 打造高职教育品牌, 提高参与国际教育的竞争力。进一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更多地利用国外的职业教育资源, 鼓励学生境外学习和实习, 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做好外籍教师的聘请工作, 加大与国外教育机构的联系, 使来院执教的外教稳定增加。
学院具有良好行业企业基础, 拥有完善的实习实训条件, 还有灵活合理的办学机制, 只要充分发挥企业优势, 加强内涵建设, 创建学院特色,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一定能办出特色、办出影响, 不断提升办学竞争力, 从而走在福建乃至全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前列。
摘要:在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上, 企业办学比传统高职院校有更多优势。文章从产学研结合、品牌与文化、毕业生就业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天福集团办学优势, 提出了要在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与核心课程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实习实训基地、社会服务与交流合作等方面加强改革与建设, 突出学院特色。
关键词:高职,企业办学,茶叶专业,特色建设
参考文献
[1]陈静, 等.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培养企业所需人才[J].现代企业教育, 2009 (11) :15-16.
[2]顾旭明.民办高职办学优势浅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7) :65-67.
[3]张文丽.企业办学实施“2+1”教学模式的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10-11.
[4]张华.发挥企业办学优势探索高职教育的新路子[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 :36-39.
[5]曾金传, 等.依托行业面向社会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应用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1) :57.
校企合作有效性 篇5
借鉴香港理工大学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香港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香港模式”,为香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而香港理工大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又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典范与经验.合理借鉴香港理工大学“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对进一步提升内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水平非常必要.
作 者:祝战斌 张坐省 ZHU Zhan-bin ZHANG Zuo-sheng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刊 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L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8(4)分类号:G710关键词:香港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成功经验
校企合作有效性 篇6
动画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教学有效性明显,效果突出。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动作的过程,为了掌握某一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就必须在实践中去操作、去感知、去理解。首先,通过实训教学企业与高校双方可以及时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高校根据企业实际使用人才的要求将现有的课程进行取舍、整合,从开课课时的多少和课程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有效组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对学生的知识要求,企业也可以通过高校在理论知识研究和教学上的前瞻性为企业结构的优化组合提供材料支撑和理论指导,同时也为企业自身进行发展型人才储备,大大减少了企业在新员工招聘中的风险以及对新进员工的培训成本。其次,实行“定单式”教育。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高校协商,高校可以为企业针对性的培养人才。以某合作动画公司为例,该动画公司有8个岗位,其中高校校学生将来可以上岗的岗位有6个:角色原画、场景原画师、分镜设计师、3D场景设计师、3D角色设计师、3D动画师。因此,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是实实在在的定单定岗培养模式,学有所成的学生可以直接在这里实习或被录用。总之,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办学是动画专业发展的一大举措。它能够让高校动画教育更贴近企业需求,经过定单式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同时为企业缩短人才培养期,为学生成功融入社会创造条件,充分体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多赢的目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动画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教学并非完美无缺,在当下情形下,某些合作方式也可视为简单的低级重复,对于学生的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没有太大帮助,甚至学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实践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企业工作环境和运行机制很难让学生有机会发挥个人才华或实现各个的学习目标,“定单教育”在解决了就业现实问题的同时也抹杀了学习的能动性及学生跨领域创作的可能性,过早的职业定型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未来调整职业方向的余地也不大。具体来看,在动画专业的课程大致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创作课程三大板块。基础课程除速写、素描等美术课程外,还有动画造型基础课等;专业课程包括逐格动画、动画场景设计、分镜头设计稿、造型设计等;创作课程则包括动画导演、动画编剧、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动画技法、写生和毕业设计等。从实训基地的教学实际来看,课程知识的实践主要针对动画专业课程,部分情况下会覆盖到基础课程,而对于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所设定的专业创作课程则极少涉及,这样一来,高校与实训基地的教学互动就会出现一个缺口,实训基地以实用为目的训练只能满足作为动画工业机器上一颗零部件的要求,根本无法实现作为高层次的大学本科教学的要求,学生从高校到企业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对所学知识的低水平的重复。当然,这和我国当前的动画企业的层次有着极大的关系。我国当下大多数的动画企业都是以来件加工为主,在创意和艺术层面的把握上没有发言权也没有能力胜任,这是整个行业的现状。如何将高校动画专业培养的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让企业摆脱长期低水平来件加工的状态的同时又能将动画专业学生课堂所学创作课程与实践结合是当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教学有效性实现的关键。
另外,动画人才不等同于一般的艺术人才,其既是工程师也应该是艺术家,不仅需要技术能力也需要创意,只是艺术和技术培养的侧重点不同。高校培养的动画人人才应该是有一定技术基础的艺术型人才,然而在实际的培养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的强调对软件的学习,忽略学生艺术修养和艺术理论的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只是重复劳动的工匠型人员;另一种是盲目的套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动画人才有理论无实践能力。动画的制作是一个多工种密切配合、流水线式的运作过程,包含了很多细小的专业部门,专业性很强。因此需要很多不同方向的专业教师,尤其是具有多年业内实践经验的教师。然而由于动画教育的迅速发展,当前国内新增动画专业的高校师资力量参差不齐。一方面将原有的美术、影视和数字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进行整合培训,这些老师往往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另一方面引进动画公司传帮带出来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如何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完美结合,突出教学的有效性是重点也是难点。
[1]袁晓黎.动画编导基础教程 [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2]孙立.影视动画视听语言 [M]海洋出版社,2005(10)
[3](美)伯德维尔.《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校企合作有效性 篇7
1. 坚持校企合作的多赢性, 使人才需求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结合
为企业量身培养适用人才, 帮助企业实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我校建筑学院与山河建设集团、武汉法雅园林集团、黄冈广益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湖北大鹏造价咨询有限公司等7家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 与山河建设集团、嘉禾装饰公司等企业分别共建了4所校企合作学院。其中, 校企合作学院实行相对独立的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了理事会管理制度, 设立了院务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 能更好地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型人才。在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 学院完善了专业技术交底和安全上岗、实习导师、日志和周汇报结合、巡回检查、总结报告、联合答辩等6种制度, 与企业共建顶岗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真正实现在教学中强化“会吃苦、知感恩、敢担责”的职业素质渗透教育, 强化“会学习、强技能、善沟通”的职业能力培养, 在实习过程中接受磨炼, 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实现实习就业零对接, 凸显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2. 推进“零距离”对接岗位要求
为有效地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直接植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 进一步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新机制, 让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受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推进“零距离”对接岗位要求。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项目式训练, 进行跟企业运作模式一样的实际操作和学习, 岗位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一毕业就能从事相关的工作。我校在毕业生顶岗实习期间直接对校企合作“订单班”同学进行职业考核测试。考核的内容分四个方面, 包括在校学业成绩、管理协调能力、适应能力和在校获得的荣誉奖。通过考核测试的同学, 被选派到集团公司各项目部跟岗实习。这样与企业对口联姻、双向渗透的“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成为落实就业导向、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3. 加强校企合作, 提供良好就业环境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由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面较广, 可多方位选择与建筑工程技术有关的单位就业, 这样, 学校就可以与众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技能锻炼、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的知识技术水平。同时, 也可为各用人单位提供充分的人才考查期, 从而选择优秀的毕业生到单位就业。
4. 通过在对口企业的就业式实习, 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学生在公司实地接触到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 及时了解专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 丰富了实践经验, 增强了专业技能。他们实习期满后返校进行实习答辩之时, 将在外实习意见反馈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在实践教学中学院重新设计部分实训项目, 充实了实训内容。加上学生实习结束时已成为具有一定生产经验、熟悉企业生产环境的“准员工”, 绝大多数毕业生就留在所在企业工作, 这为下届在校生就业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
我校多年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之路, 与校企合作企业建立了可靠的合作关系, 办学信誉和质量得到提升。我们还要继续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有效合作, 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职业教育发展空间, 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培德.加强产学研合作, 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 2005 (4) .
校企合作有效性 篇8
随着国际高端酒店的大量涌入, 我国酒店行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生着革命似的转变, 旧的管理模式被打破, 新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逐步建立, 高素质、高技能的服务与管理人才将是酒店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 这必将成为酒店专业所要研究、发展、提高的方向。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前提, 成为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因此职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 建设一支学历达标、素质过硬、技能熟练、了解行业发展现状的师资队伍, 对提升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专业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 提高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职业学校酒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职业学校的教师教书育人, 首先是教师要站在专业和行业的前沿, 如果教师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那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只有被淘汰。快速发展的酒店行业, 对人才需求的换代升级的节奏越来越快, 但教师们深入行业的时间不多, 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已经逐渐落后, 慢慢地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2.1 教师缺乏评价自主权
中职学校酒店专业的人才评价, 除了技能证书的考核外, 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缺乏自主权, 评价方式单一, 学生自我评价没有机会, 行业想参与评价却缺乏政策的支持和与学校的有效沟通, 成为评价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否符合自己岗位标准的局外人。由于学校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师对自己培养的学生的评价基本上属于“自娱自乐”, 缺乏第三方的参与, 评价缺乏客观性。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操作技能的掌握, 到底能不能适应行业的需求, 师生心里都没有底。
2.2 教师专业知识缺乏更新换代
社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 逐渐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员工掌握餐饮、客房、前厅等三大核心技能, 同时还需要员工在各个岗位上能随时替补, 特别是酒吧、咖啡吧、茶吧、西点吧已经慢慢成为各级酒店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这类人才大量缺乏, 可以说, 谁掌握这些技能, 谁就比别人多了一次成功的机遇, 谁的综合能力更强, 谁就比别人更容易成功。但现有的酒店专业教师缺乏这些专业知识, 不能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不可能具有这些专业技能, 这为酒店行业增加了额外的人力资源成本, 对酒店专业的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2.3 教师缺乏行业从业经验
由于与行业的接触比较贫乏, 对企业的需求了解较少, 酒店专业与行业需求存在着非常大的距离。行业对员工的要求, 理论知识要有, 但不是必须, 实际操作技能才是必须的。职业学校的教师缺乏丰富的行业经验, 不能按照行业的游戏规则还训练、培养学生, 因而学生的动手能力差, 远远不能满足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
3 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为了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 必须以“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为核心,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校企合作, 实现校企互派骨干进行交流, 让教师积累行业实践经验, 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 反馈企业亟需的人才信息;依托行业的能力标准和典型工作任务, 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3.1 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职业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 举办校企共同参与的各种论坛、学术及行业交流, 派遣教师到行业挂职锻炼, 邀请行业骨干共同制定能力标准、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和学生实习指导教材等方式, 为教师创造更多与行业专家接触的机会, 加深对行业的运行机制和现状的了解, 让自己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 企业相应岗位对员工能力呈现出综合性的要求, 由此, 促使教师根据行业的需要, 加强自身的理论和技能修养, 让自己成为具有提高学生外语交际水平、加大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加强对学生职场心理辅导、拓宽提高学生学历的多面手, 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进而培养出综合性技能型人才。
3.2 深入行业轮训, 积累教师从业经验
让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进入酒店行业进行实践成为一个长期的工作制度。采取轮训的方式,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深入企业, 利用职业岗位技能培训、顶岗实践、短期技术培训、进修等途径, 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强化实践技能,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熟悉行业的运作流程和岗位的能力标准, 坚持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原则, 加强行业联系, 培养专业建设的骨干教师队伍, 定期了解产业调整结构的变化, 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培养, 改善教师“双师”素质, 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增强专业竞争力, 培养出深受行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
3.3 引进行业专家, 改善学校师资结构
职业学校的现有师资, 由于历史性的师资结构不合理, 专业知识相对行业而言, 显得陈旧而不适应行业的发展, 教师的能力侧重理论而弱于动手操作, 学校苦于编制和人事制度等因素的制约, 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地引进和减少师资, 要想弥补师资结构上存在的不足, 临聘行业骨干改善现有师资结构成为一条较为合理的途径。酒店行业的中层领导、岗位骨干到学校兼任核心课程的技能实作教师, 让学生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 了解岗位的重点工作任务,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沟通协调和职场适应能力的指导, 让学生迈出学校的大门后, 更快地融入企业, 实现校企间的无缝对接。行业专家在指导学生实习的同时, 还可以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编写核心课程教材及其教辅资料, 开发专业特色教材, 建立特色课程, 构建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 协助学校建设更加贴近行业的实训室, 让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更贴近行业, 人才培养更趋于科学化。
3.4 汇集校企资源, 加速新教师成长步伐
为了让新教师尽快融入专业教学, 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可安排师德高尚, 教育理念新颖, 经验丰富, 教育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作为他们的指导老师, 帮助新教师制定出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并在师德修养、教学常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和班主任工作常规等方面进行指导, 定期督导检查, 及时反馈指导。积极为新教师提供学习、培训、进修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渠道, 为新教师确定一名行业技术骨干作为新教师的技能操作的指导教师, 促使新教师在理论和实作两方面尽快提高自己, 为专业的健康发展储蓄优秀的后备人才。
摘要:酒店行业的快速发展, 对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 职业学校应积极探索, 加强校企合作,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培养出受行业亲睐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有效性 篇9
关键词:职业院校,实践锻炼,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是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 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 从国家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职业院校, 对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工作越来越重视,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实践锻炼, 教师本人可以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 拓宽眼界, 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从而缩短课程讲授和生产实际的距离;学校能够进一步了解企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 为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但是, 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还远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1 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1 锻炼需求与管理能力的矛盾
很多高职院校为加强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工作, 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政策, 比如制定实践锻炼计划、对结果进行考核、实践期间给予补贴等等, 有的学校把到企业实践锻炼经历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由于参加实践锻炼的教师人数多, 锻炼企业分散, 学校确实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个到企业锻炼的教师进行监督和管理, 使教师的实践锻炼实际处于一种“放羊式”状态, 流于形式。有的学校虽然有相应的考核办法, 但是考核体系设计不合理, 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师应用相同考核指标, 缺乏科学性和可比性。另外, 一部分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各类评估、考核, 需要在几年内使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达到一定比例, 片面追求到企业的教师人数, 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的降低锻炼企业的门槛, 放松对实践锻炼结果的考核。
很多学校“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还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 学校没有与当地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 不能为大部分教师提供专业对口的、高质量的实践基地。教师通过私人关系联系实践锻炼企业, 企业规模往往较小, 技术实力较弱, 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实践锻炼效果大打折扣, 也增加了管理和考核的难度。
1.2 教师的实践锻炼目标与企业利益的矛盾
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需要企业的大力配合和支持, 但企业的态度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积极。根据有关调查结果, 对于“是否愿意接收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这一问题, 40家企业中选择“欢迎”的有7家企业, 18家企业选择“不愿接收, 但碍于情面不得不接收”, 选择“不接受”的有15家企业。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 以生产技术保密为由, 不愿意让教师深入到生产、管理一线;劳动密集型企业也不愿意接收教师进入企业进行短期实践活动, 担心打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表面原因的背后隐藏着的事实就是:企业不能从教师企业锻炼中获得企业看重的东西。对于“希望教师以哪种方式到企业实践”这一问题, 选择“技术合作”的企业最多, 表明校企合作中的技术合作对企业的诱惑力比较大, 企业迫切需要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然而, 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参观、调研, 愿意结合实践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设计、编写实训教材的比例都不高。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忙于日常教学, 没有时间进行技术方面的研究, 大部分教师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没有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 企业在提供教师实践锻炼岗位后, 几乎没有得到来自教师的技术和研发帮助, 缺乏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同时还要考虑到生产安全因素等额外成本, 企业对教师培养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不高也就不难理解。
1.3 日常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锻炼时间上的矛盾
由于学校规模快速扩张等原因, 许多高职院校的师生比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 高职院校教师一般工作量较大, 在正常工作时间派遣教师入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对很多学校来说不太现实。学校只能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 但假期时间短促, 很多教师还要参加招生工作和其他业务培训, 可以用于企业实践的时间往往不足3周。
但是, 按照有关文件的要求, “教师到企业实践, 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 (工种) 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 不断完善教学方案, 改进教学方法, 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这四个要求如果真的要落到实处, 区区3个周也只能是走马观花。这么短的时间对企业的情况都不能完全了解, 更谈不上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
1.4 实际教学条件与实践锻炼成果运用的矛盾
在实践锻炼期间出现的种种问题, 使教师的实践锻炼效果打了折扣。此外, 就算是教师很认真地学习了, 回到学校也未必就能在教学上有成效。学校毕竟不是以生产具体的产品为目的, 大部分学校的实训场所也只是对企业工作场所的一种模拟, 更新速度跟不上企业, 很多生产条件学校很难具备。如数控、机电、汽修等专业, 达不到与现场作业一样的工作、成果鉴定等条件。很多实践的内容在校园这个独立的环境中无法实现, 致使教师实践的效果在教学中体现不出来。
同时, 很多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才刚刚起步,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工学交替、产学结合、产训结合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实现, 教学实训环节和企业生产实践脱节, 教师从企业回到学校后又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去, 实践后续效用差,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 教师缺少主动参加企业锻炼的紧迫感。
2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为提高企业实践实效性提供保障
要提高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实效性, 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高职院校要完善监管、考核制度, 加强过程管理, 同时要增加经费投入, 积极建立定点实践基地;教师本人要摆正心态, 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政府主管部门加强立法约束和激励, 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弱、参与实践锻炼时间少、企业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矛盾, 笔者认为, 必须创新模式,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2.1“工学交替”、“半工半读”, 实现“工学合一”
“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 即学习知识技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先期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然后到企业参加顶岗生产实践, 完成专业技能的提高, 然后回校继续加深专业知识学习, 形成理论、实践、再强化学习的过程。使“学习”和“工作”相结合, 避免了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
“半工半读”是指学生先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 然后到企业实习;或者在学校和企业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 学生边学习边工作, 完成学业, 在半工半读教学组织过程中, 充分发挥合作双方的优势, 共同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人员承担教学任务, 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学习由学校的专业教师任课, 实践课由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任课, 既可以弥补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和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 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掌握生产工艺技能, 形成综合职业素养。同时, 让企业节约成本、获得较好的劳动力, 不仅不会给企业增加负担, 而且还能为企业有效地储备人力资源, 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2.2“引企入校”、“校办企业”, 实现“校企合一”
“引企入校”是指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 对口引进企业生产线, 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使用生产设备, 按生产规程开展生产性实训、承担生产任务或参与对外技术服务, 使教师和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 熟悉本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生产工艺,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校办企业”是将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工厂车间规划布局, 按照企业生产方式运作, 实现教学部门与企业工程部合一, 教师和师傅合一, 学习与生产合一, 通过教师和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参与生产经营, 将企业产品转化为学校的实训课题, 从而实现生产任务与教学进度的紧密结合。同时, 校内基地可以作为企业科研的场地, 立足行业技改。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 参与社会服务, 使广大教师不出校门, 也可以参与到企业最先进的实验研究中去,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获得实践技能和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现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2.3“办校入企”、“企业办校”, 实现“产教合一”
依托企业、工业园区建立院校与企业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由企业或园区提供实训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条件, 实训设备项目列入职业教育建设项目规划中, 校企共同投入, 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以企业为管理主体, 将其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训课程, 学生集中到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和生产, 教师到企业、园区实践, 企业师傅到校任教。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 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 实现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接、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解决了职业院校缺乏真实生产场地和师生真刀真枪参加生产的双重矛盾, 实现了企业学校的互惠共赢。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教师不积极进行企业实践锻炼就不能胜任教学工作, 使企业锻炼由“要我去”变为“我要去”;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到实惠, 企业才能自觉参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引企入校、办校入企, 教师日常工作过程就直接与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市场亲密接触, 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企业实践锻炼的过程, 变“挤时间到企业去”为“每天都在企业”。只有不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才能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肖淑梅.基于就业的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探讨[J].价值工程, 2013 (10) .
[2]倪勇.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03) .
校企合作有效性 篇10
一、数控职教集团的组建
职教集团按合作对象可以分为校企合作职教集团、校际合作职教集团和多元合作职教集团。学校充分发挥以机电类专业为主的专业优势, 根据镇海区市场经济的需求, 主动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数控职教集团合作模式。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 学校巧借镇海区属五大工业园区之一的地方优势, 从2009年开始物色在区内数控领域里较为突出的企业加入职教集团, 并做到每年有1—2家企业加入数控集团行列。目前参与的企业有海达塑机、摩士集团、厦夏齿轮、邵氏集团、洁星公司、鑫泰数控、埃美柯7家企业。该数控职教集团涵盖了数控行业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使用、维修等各个环节, 加强了学校数控专业的建设, 提高了师资水平和学生质量培养。
二、数控职教集团的运作模式
数控职教集团的组建是基础, 管理和运行才是核心。具体做法如下:
1. 发挥双方优势, 建立“实训+培训”基地。
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具有各自的资源优势。学校有先进的实训设施设备, 有较多的场地资源, 有丰富的智力资源。企业有一线信息资源、专业技术人员和资金等优势。学校利用企业的技术力量来满足学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给学生提供一个较理想的专业实习及岗前培训环境, 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学校又作为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 利用学校的师资和培训场所, 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岗位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职工素质。
企业为学校搭建实训基地。数控集团的成员企业成为职校数控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同时, 学校还充分利用专业优势, 引进了洁星公司的一个模具制造车间, 作为数控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把企业搬进学校, 把课堂设在工作现场”的校企合作模式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肯定, 通过这一模式引进企业实训师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模式, 让师生全程了解模具生产过程, 并参与加工操作, 使师生专业技能提升有了更好的保障。目前学校数控机电专业学生到实训基地实习人数已达到校外实习总人数的70%以上。
学校为企业搭建培训基地。校内设立企业职工培训基地, 经上级有关部门考核批准成立了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目前学校已拥有数车、电工等五个工种的中级工鉴定资格。同时学校还建立了电焊工、维修电工、数车、普车、行车等训练基地, 为社会再就业人员、需要提升自身技能的工人提供了学习的场所。学校积极开展面向企业职工的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近三年来, 每年开展单人30学时以上企业培训人数与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比例达到1.25:1。
2. 融合企业文化, 打造骨干专业办学模式。
通过职教集团的合作平台, 学校选定集团内企业作为骨干专业对口的定点企业, 并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的专业建设中。学校通过引进“7S”管理, 让学生感受企业管理文化;通过引进生产企业相关竞赛项目, 让学生感受企业竞争文化;通过在班级张贴企业宣传图册, 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企业, 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生产文化。
在办学理念、教学改革、教材选用等方面, 更大限度地加深校企联合、产教结合的紧密度, 从而培植打造富有特色的骨干专业。为加强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 学校邀请数控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的业务骨干来校讲课, 从企业聘任的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18%以上。
班级企业冠名, 实施企业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是指集团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签订用人合同, 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紧密合作, 双方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全过程, 学生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和生产实践, 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数控职教集团的成员都有订单培养班级, 为企业进行对口培养, 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实训岗位。学校召开“企业座谈会”, 根据企业用人的需要, 确定招生人数。招生时单独建班, 并以该企业的名称冠名。邀请企业代表参加开班仪式, 介绍企业文化。学校根据企业需求, 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适时安排教学实习, 企业根据教学、实训需求, 提供所需设备。学校具体负责组织教学、实训、技能考证等。
3. 改革教学模式, 建立工学交替的产学结合模式。
凭借数控职教集团的合作平台, 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 建立一种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第一课堂设在学校内, 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主干课为主;第二课堂设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 以实习、实践为主。通过“双课堂”、“工学交替”的相互转换, 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 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环境中进行“真刀真枪”的现场教学, 弥补校内教学模式的局限,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扩大学生的信息来源,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也可使学生在真正的生产实践中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接受职业氛围的熏陶。
三、数控职教集团的实践成效
通过数控职教集团, 校企双方真正实现了从合作教学到合作办学的转变, 学校的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 学生有了实际的实习和就业基地, 学生掌握了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 就业即能上岗;教师在角色转变的锻炼中提升了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水平, 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学校依托职教集团的优势增强了办学活力。
1. 提升了办学理念。
组建数控职教集团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产教合作, 让学校精确掌握市场的人才需求规格和要求, 引导学校准确地确定自身的角色和功能, 从而转变办学思路和理念,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人才。学校围绕市场办学, 从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都与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使学校办学更加符合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近年来, 学校数控类招生人数逐年递增,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学校办学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
2. 加强了专业建设。
学校凭借职教集团的技术、人才、信息的综合优势, 加强专业开发的研究与论证, 在职教集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与帮助下, 加强了专业建设, 取得了明显成效。每年与数控企业合作的“订单”培养招生人数多达250多人。数控技术与应用专业在2013年被评为宁波市品牌专业。
3. 提升了师资水平。
通过职教集团的交流平台, 教师有了锻炼的场所, 丰富了实践知识。更重要的是,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迅速提高, 改变了以往青年教师脱离实际的状况。数控专业的年轻教师成长快速, 成绩显著。近三年来, 数控专业教师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优异。全国说课比赛荣获一等奖1人次;全国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5人次, 三等奖6人次;在省级各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5人次, 二等奖10人次, 三等奖12人次;伊水涌老师获省中高职教师数控车工技能比武一等奖第二名的好成绩;市级各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8人次, 二等奖12人次, 三等奖20人次。
4.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职教集团构建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校企教育资源全面融合的环境中学习, 并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感受企业文化, 参加企业管理, 接触、了解社会, 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 提升技能, 从而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 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职业素质基础。数控专业的王超军同学, 在2011年6月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 获数控车工全国第二名, 这是宁波市乃至浙江省中职学生历年来在全国技能大赛数控车工项目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多年来, 学校毕业生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校数控专业的学生在镇海区内已经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状态, 该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5. 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职教集团平台, 一方面企业利用学校的师资和培训场所, 为企业职工的岗位教育及职业技能进行再培训, 从而不断地提高了职工素质。另一方面, 学校每年培养的优质毕业生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支撑, 为企业进一步拓展业务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叶东.职教集团建设中的根本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2 (9) .
[2]兰小云.行业型职教集团运行困境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7) .
[3]朱保华.基于职业教育集团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10) .
[4]罗汝珍.职教集团办学模式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6) .
校企合作有效性 篇11
向才毅,1956年生,重庆市人,特级教师,研究员。现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教学工作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他从1986年起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科研工作,曾获得重庆市先进工作者、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先后发表职业教育研究文章20多篇,主编教育部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蔬菜栽培技术》。主持和参加过多个国家级、省级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先后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职教学会首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目前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工作总体还较薄弱,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实效性不高,影响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增强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值得认真思考。
一、提高对校企合作的认识
(一)校企合作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见开展校企合作是国家着力推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中职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所必须要走的路。中职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是重要途径。
(二)校企合作是国际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在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已证明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日本的“产学合作”等模式都是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能够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促进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资源相互整合、相互利用,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学生与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全面素质。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改革职业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促进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校企合作是目前职业学校培养技能人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是职业学校、企业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一种合作形式,其本质是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局面,其核心就是实行产学合作、工学结合。为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中职教育吸引力与竞争力,中职学校应该加快改革的步伐,提高校企合作的实效性,这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二、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分析
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实效性不很理想,还存在着政府的配套制度不完善、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等主要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方面相对滞后,目前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职业教育规章和一些地方性法规、规章外,还没有制定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由于缺乏相应支持,对学校和企业均没有太大的约束力,校企合作处于自由化的状态,常常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校企合作缺少专门的协调机构,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特别是校企合作中的相关税收、资金等规定。企业参与学校的合作积极性不强,只关心学校输送劳动力而不愿意多投入,导致大多数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合作阶段,合作模式相对单一。目前国家制定出台的政策法规只强调了企业的义务,却未同时明确企业应享有的权利,没有法律法规保障的校企合作制度,不能充分调动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
由于对技能人才培养缺乏深刻的认识,企业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动力,只想“伸手拿来人才”,不想“参与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对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方案制订、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开发关注不够、配合不够。企业没有认识到自己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没有看到投资职业教育对企业人才培养的帮助,没有发挥企业设备设施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感受到与职业学校合作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再加上没有政策、制度的支持,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工作开展。
(三)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效果不理想
目前校企合作仍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职业学校自发的状态。学校缺乏与企业有效的沟通,合作形式和内容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特别是中职学校对企业的发展与人才需求不够熟悉,学校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需求有差距,在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上与企业需要脱节。学校把校企合作仅仅看作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一种途径,对企业相关的标准了解不够,企业对学校的教学过程不熟悉,导致一些订单培养、合作培养流于形式,仅停留在签订一份合作办班的协议上,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实效性不理想。
三、增强校企合作实效性的策略
要增强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实效性,需要政府、学校与企业三方转变观念,共同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制定有效的策略是增强校企合作实效性的关键。
(一)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校企合作
推进校企合作,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进行引导和管理,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等政策支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统筹经费等资源和信息,为校企合作建立桥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建立校企合作的相关咨询服务平台。要对为职业学校提供稳定的实训基地、师资、设备、技术支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从政策层面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二)学校应深化改革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
学校应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探索建立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把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需要紧密结合。学校应主动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学改革,从专业的设置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密切与企业的合作,根据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在企业的帮助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开发选用有效的教材,与企业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校企合作教学机制。要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建立起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新路径。
(三)企业须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有效性 篇12
我院在新加波南洋理工学院考察培训期间,特别是在参观他们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时,笔者感到疑惑,他们的专业教师为什么有那么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他们为什么能做出那么多的企业横向课题?这些企业横向课题源自哪里?回到学校后我院通过校企合作,通过深入企业,对于上述疑惑有了明确的答案。
一、教师的企业横向课题源自深入企业
企业处在生产第一线,他们要进行产品开发,有很多的生产实际问题需要技术攻关。他们有本行业先进的设备、最新的材料和雄厚的资金,但缺少具有系统理论知识的专业人员;而学校教师则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部分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这正是企业所希望得到的智力支持。如果教师不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企业不知道我们能做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企业需要做什么,造成校企之间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深度合作,信息不通。架起沟通这些信息的桥梁就是校企深度合作,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和企业的一线生产工人、工程技术人员打成一片,这样,学校和企业就能互相了解彼此需求。
2014年暑假,我院信息教研室的专业教师被学院委派到湘潭市某某有限公司顶岗实习,实习期间,我发现该公司想将公司的主导产品——矿用架空乘人装置(俗称猴车)的整体结构及整体运转关系、各部件的装配关系及安装调试方法做成触摸屏控制的3D动画演示系统,作为企业对外的产品宣传及企业培训新员工的培训资源库。由于他们缺乏这方面的技术力量,所以他们想做而做不了。而我们学校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正苦于没有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教学载体,信息教研室了解到这些信息后,立即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企业调研和方案论证,认为完全可以帮企业解决这个问题,当即就和企业签订了开发企业横向课题的合作协议。
同年,电气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再次被学院委派到湘乡市某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期间该企业向我们提出开发一种用于切割钢板的数控火焰切割机,该设备要求能根据用户的需要,对各种形状的钢板进行自动切割。电气教研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专业教师经过讨论,认为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课程虽然进行了教学改革,但真正将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教学载体用于教学的还很少,这种数控火焰切割机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这正是我们教学改革所需要的教学载体,当即与该企业签订了开发企业横向课题的合作协议。
由此可见,要将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引入课堂教学,教师要得到真实的企业横向课题,学校必须与企业合作,教师必须深入企业第一线,才会发现很多适合我们教师做的企业横向课题。
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源自不断地做企业真实课题
新加波南洋理工学院的专业教师为什么有那么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首先他们的教师必须有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才能到学校当专业教师,这样他们的学校就有了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有利基础,专业教师就有大量的企业横向课题来源,他们通过不断的生产实习和大量企业横向课题的开发锻炼,就有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教学能力。
信息教研室与企业签订了轨道猴车3D演示动画开发协议后,课题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与公司领导、人力资源部进行沟通,遇到工程技术问题就向工程技术人员请教,经过一年的研发,现在已经将该演示系统交与企业并得到了企业的好评,同时,该演示系统已经走出国门,在印度的产品展示会上取到很好的演示效果。通过这次企业横向课题的开发锻炼,信息教研室的专业教师无论是实践教学能力还是专业教学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升,而且还将企业的几百个零部件真实产品当作教学载体用于专业教学。
电气教研室与企业签定了数控火焰切割机后,课题组专业教师遇到工程技术问题就向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同时把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请到学校现场指导,经过半年多的研发,该产品现已定型交给企业使用。数控火焰切割机涉及电气控制技术、电机拖动技术、单片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等领域的知识,这次产品研发与制造,为上述领域的课程获得了大量实践教学经验,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提供了真实产品作为教学载体,相关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理论教学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电子教研室电子技术教学团队把湘潭某某有限公司的“矿用本安电源电路板”“猴车广播系统功放板”等产品拿到学校来,由学生代为加工,教师现场指导。这样就把学校的消耗性实习变成了企业的生产性实习,实现了我院的学习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我院已为企业加工电路板400多块。电子技术教学团队利用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教学载体,2009年申报了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电子技术课程项目驱动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该项目2013年获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经过多年的校企深度合作,我们体会到,岗位技术能力出众、行业发展把握准确是企业固有的优势,企业掌握着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信息,这些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他们可以在企业能工巧匠的指导下进行充分的实践锻炼,同时可以在企业工作过程中加快“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使其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零对接,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纸上谈兵的教学状态,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校企深度合作能使教师的实践教学素质和理论教学素质迅速得到提升,使得“双师型”教学团队快速形成,有助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9):48-52.
[2]崔丽华.议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