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绩效研究

2024-07-04

市场绩效研究(精选10篇)

市场绩效研究 篇1

一、引言

审计市场的研究主要基于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运用实证的方法,按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对产业进行分析,构造了“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即为SCP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产业组织是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部分和政府公共政策组成的,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行为,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按照这个逻辑分析,在决定某一产业市场绩效的因素中,市场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获得好的市场绩效,关键是运用政府公共政策来调节市场结构,促使其达到合理的状态。在哈佛学派之后,产业组织理论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时期,许多学者针对哈佛学派的缺陷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却没有放弃SCP的基本框架。基于产业组织角度的审计市场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从已有对国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研究综述来看,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市场结构方面,这与当时会计师事务所不断进行合并扩张,审计市场集中度加强的现实状况有关。哈佛学派的贝恩提出产业组织理论中著名的“集中度、进入条件与利润假说”,即在集中度高到使有效串谋成为可能的条件下,少数大企业之间的串谋会提高产业的平均利润率,并且新企业的进入也比较困难,那么产业的平均利润率就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一假说一度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政策的一项基本依据。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大规模的合并导致美国政府等对由此可能带来审计市场效率降低忧心忡忡。国外关于审计市场结构的研究就此展开。

二、我国审计市场结构研究综述

(一)审计市场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影响行业市场结构的最基本因素,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单位产品的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降低,从而实现收益递增的现象。在某一特定市场上,规模经济水平越高,大企业的效率越高,其竞争能力越强,在市场上所占份额也就越大,市场集中度越高。从规模经济的含义可以看出,对其进行衡量需要对成本进行计量、产出进行度量等。但是对于审计行业而言,审计成本往往无从获得,同时对于审计产品其质量不能直观衡量,因此研究审计行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效应时,必须突破限定的范围,采用替代指标和方法进行分析。徐正刚(2006)指出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具体表现在事务所盈利能力、审计质量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规模效益递增是事务所之间不断进行兼并、联合以扩大规模的重要原因,致使西方审计市场上呈现出“四大”寡头垄断的格局,历史上形成的竞争优势则使得其他会计师事务很难对其展开有力的挑战,市场竞争态势相对稳定。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仍处于混沌分化阶段,尚未出现重量级的大型本土事务所。这可能是我国审计市场上屡屡出现恶性竞争的原因之一。所以优化我国的审计市场结构需要使会计师事务所实行规模化发展。刘明辉、徐正刚(2005)指出由于审计行业资产专用性低、审计产品的异质性和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联合提供产生的合约范围经济等原因,审计行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他们运用“生存竞争法”分析发现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四大”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且其规模优势主要体现在大客户市场上,即使在该市场内部,其客户也大多为规模更大的公司。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则呈现出一种规模不经济的状态,规模越小其规模不经济的现象越明显,原因在于准入管制、价格管制、监管当局不信任、事务所内部管理混乱及缺乏国际经验等。

(二)审计市场集中度

Mark L.De Fond,T.J.Wongand Shuhua Li(1999)的研究以新审计准则的发布这一事件为契机,以1993年至1996年证券审计市场的经验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独立审计准则的实施提高了审计的独立性,但却出现证券审计市场集中度的下降和上市公司对高质量审计的规避。吴溪(2001)延续De Fond,Wong和Shuhua Li(1999)的研究,考察了1997年至1999年我国的证券审计市场。按照客户股本总额的市场份额排名,无论是前10位还是前20位会计师事务所,整体市场份额在1997年至1999年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综合两部分的研究可以发现1993年至1999年期间随着新审计准则的发布和监管约束的加强,可能导致某些高级差的会计师事务所失去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伴随了审计市场集中度的降低。余玉苗(2001)运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以沪深两地A股上市公司1999年报审计进行统计,分析客户的数量和市场份额后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倾向于完全竞争的结构,但与此同时本地客户在会计师事务所中占有较高比例使得审计市场结构带有强地域性色彩。这种市场结构暴露出我国审计市场存在的缺陷,阻碍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的发展和独立性。根据发达国家审计市场的发展和研究成果,作者认为应该建立寡占型的审计市场结构,这样有利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审计质量的提高和审计市场的发展。夏冬林、林震昃(2003)从市场集中度、审计收费和劳动生产率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了我国审计市场的竞争程度。以上市公司2001年年报披露的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费用为依据,计算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发现我国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很低。同时选用2000年和2001年的样本测算审计收费水平,发现随着上市公司资产的增大,审计收费占公司资产的比例明显递减;从总体情况上看,审计收费接近于各地法规规定的水平,多数资产规模较大的公司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用集中于最低审计收费标准范围;对于资产规模越大的客户,会计师事务所的争夺越为激烈,价格相对更低。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我国审计市场都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审计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种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周红(2002)曾经通过对法英美审计市场和集中度的比较得出结论,我国的审计市场结构中存在两个问题,即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太小和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太少,而在针对前一点问题上政府采取的合并做大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易琮(2002)以1997年至2000年之间国内各会计师事务所的各年业务收入资料为基础,将研究的对象扩大到上市公司审计之外的整个审计市场,按业务收入为参变量,分别统计了“八大所”和“二十大所”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收入总额,计算得出不论是“八大所”还是“二十大所”,其市场集中度都在提高。除此之外,在1998年至2000年的证券审计市场中,我国的“二十大所”的市场集中度也在逐年升高。这个结果表明,在经过脱钩改制之后我国的审计市场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审计市场的集中度逐年提高,换言之,即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张立民、管劲松(2004)利用2002年A股证券市场的数据分别计算了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和离散度,发现我国A股审计市场的CR10,CR20和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数值都比较低,未形成垄断竞争关系。同时因为行政力量的干预,在我国审计市场中的地域分割现象严重。刘桂良、牟谦(2008)在分析审计市场结构和审计质量的关系时将审计市场集中度、行业专长、进入退出壁垒和审计市场地域性作为自变量,通过对2004和2005年A股证券市场的分析发现,审计行业集中度提高,在多数行业中都有行业领导者,并且地方保护主义有所下降。笔者在(表1)中将上述学者对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的衡量结果进行了总结,从(表1)可以看出,1993年到2005年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并且对于同一年度集中度的考察,不同的学者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笔者在(表2)中还给出了不同的研究者在计算市场集中度CRn所使用的指标,从表中的比较可以看出,在审计市场集中度的研究中,由于早期事务所收入不可获得,或者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支付给事务所的费用不完全等原因,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衡量指标,这也使得计算的集中度产生不小的差异。在审计市场集中度的研究中,衡量指标的选取是个关键的问题。CRn衡量市场集中度本身存在缺陷,即其不能反映全部企业规模分布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只反映了最大的n个企业的总体规模分布状况。同样的,在对审计行业的衡量中,CRn也不能有效的反映出所有事务所的分布状况。而国内的研究却局限于CRn指标的应用,缺少从其它角度考察审计市场结构。综观主流观点可以发现,无论发达国家成熟审计市场的范式还是已有国外文献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审计市场集中利于审计市场绩效的提高,如在美国,审计行业被认为具备典型的垄断或者寡头垄断的特征(Bandyopadhyayand Kao,2001)。因此在我国进行的多次审计市场结构调整中都将提高审计市场集中度作为目的之一,众多学者也认为我国审计市场的有效结构应该是寡占型的。虽然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审计市场的寡占型结构有利于审计市场的发展,但也有研究认为这种寡占型的审计市场结构实际上是扭曲的,通过分析发现审计市场开始出现集中度下降的趋势。如周红(2005)通过对世界最大40家会计师事务所和美国审计100强的数据分析,证明了近年来国际审计市场的趋势是集中度在降低和“四大”的寡占市场地位开始减弱。这是由于“事务所审计质量与其规模成正比”的观念开始动摇,并且“四大”规模过大垄断市场的观点也开始形成,致使陆续开始出现限制“四大”的政策等。周红还认为审计市场结构的优化程度应该与所服务的股票市场的集中度相适应。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审计市场的结构反而好于美国审计市场。因此在我国审计市场发展过程中应该扶植和鼓励国内事务所的发展,避免给“四大”的超国民待遇。

注:上表中用序号区分不同的研究者:(1)Mark LDe F.ond,T.J.Wongand Shuhua Li(2)吴溪(3)易琮(4)余玉苗(5)夏冬林和林震昃(6)刘桂良和牟谦(7)张立民和管劲松(他们以两种方式进行排序得到2002年CR10和CR20的数据)

注:刘桂良和牟谦在研究中同时采用了三个指标,并且假设三者的重要性程度相同

(三)审计市场行业专门化

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看,大部分企业都从事一定程度的专业化生产,即使是在从事多元化生产的企业中,也将主要资源集中于此。并且审计产品的差异在于产品质量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很难辨别的,但是这种矛盾可以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纵向的产品差异化行为得以缓解,包括培育高质量的声誉以及行业专长。因此,在审计行业中专门化程度的研究也是市场结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英姿(2001)首次以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为样本,描述了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年报审计市场上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情况,并借用了Zeff和Fossum衡量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的方法,立足于特定行业,用某一行业中的市场份额来衡量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其判断标准是:如果在某一行业中,按客户总资产或主营业务收入衡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超过4%,就认为该会计师事务所在此行业审计中具有行业专门化水平。统计结果表明,按行业性质和上市公司数量划分,在上市公司数量较少的行业中,具备行业专门化水平的会计师事务所数量较多,而在上市公司数量较多的行业中,具备行业专门化水平的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则较少。夏立军(2004)对国外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市场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内容涉及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的衡量、行业专长与会计师事务所行为、行业专长与审计收费、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研究的现状,认为研究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师行为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行业专长影响审计质量、审计收费和审计效率等审计绩效变量的机理。关于行业专长与审计收费关系的研究,他指出不应直接考察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收费的关系,而应着重考察审计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其成本构成;并认为考察审计师行业专长对客户财务报告质量、盈余的股价反应、盈余管理行为以及舞弊行为的影响可以更好地验证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李慧、余玉苗(2005)对行业专门化与会计师事务所竞争优势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行业专门化能为会计师事务所创造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扩大行业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为客户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取得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增长和更多的审计收费溢价以及降低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流动性等方面,使会计师事务所更具有核心竞争力。文章还指出发展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应首先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规模,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应从行业市场规模、发展前景等角度考虑,慎重选择将聚焦发展的行业,另外还要充分关注行业专门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韩洪灵、陈汉文(2007)以2002年至2004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总体研究对象,以Defond,Francis和Wong(2000)及Casterella(2004)等人的模型为基准,并参照国内已有的关于我国审计定价之一般性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结果建立模型,对行业专门化与审计定价之间关系作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行业专门化的会计师事务所会以目标集聚为基本战略,基于其差异化的能力在大客户市场上实施差异化的具体战略,而基于其规模经济优势在小客户市场上实施成本领先的具体战略;相对于非行业专家,行业专门化的事务所在大小客户市场上均能获得超额利润。这一经验结果支持行业专门化的发展道路可以成为会计师事务所行之有效的一种竞争战略。陈玉菡(2008)搜集整理了2004年至2006年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的数据,分别采用市场份额法、投资组合份额法和对审计对象专营的加权市场份额综合分析法,对国际“四大”与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门化程度进行比较,并对三年中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程度的变化趋势做了简要说明。研究显示,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行业专门化程度方面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并认为,我国缺乏对行业专门化会计师事务所的有效需求,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行业专门化最根本的现实障碍。叶丰滢(2007)以产业组织的SCP范式(“结构→行为→绩效”)为行文路径,研究了2002年至2005年间我国A股行业细分审计市场的结构、审计师行业专门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在一定市场结构条件下,审计师行业专门化行为对审计市场最重要的绩效表现——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具有行业专家特质的国际“四大”主要活跃于大、中型客户市场,并在其所涉猎的市场领域表现出了较为系统的高定价行为,这应被理解为它们提供了以卓越品牌为主要表现特征的品质差异化审计产品;另外,行业市场份额最大的国内“三大”在整个审计市场活跃,并在大客户市场较明显地提供了低价,而行业市场份额最大的其他国内所则主要在大客户市场和最小型的客户市场上活跃并提供低价,但总体来看,除了他们之外的其他国内所在我国目前的审计市场上存在普遍的规模不经济。

(四)审计市场进入壁垒

市场的进入退出壁垒也是市场结构研究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市场结构的动态变化。关于审计市场进入壁垒的研究大多与审计市场集中度的研究同时进行,我国单独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李眺(2004)从市场占有率变动率、进入壁垒和注册会计师更换三个方面分析了审计市场的进入壁垒。她认为进入退出的动态分析比静态分析更能反映市场的竞争状况,我国审计市场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变动率说明我国审计市场还是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而审计市场的进入壁垒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管制带来的进入壁垒、结构性壁垒和策略性壁垒。在更换注册会计师时由于新进入者的学习成本和客户转换成本的存在使得在位注册会计师取得了成本优势。在注册会计师更换频繁的情况下,为保持住这种优势,在位注册会计师不得不通过专业化、声誉投资等方式来构筑壁垒,从这方面看,审计市场是存在激烈竞争的。在余玉苗(2001)的研究中发现,A股审计市场中,“十大”所的本地客户占到了74.2%,前20家事务所本地客户更是占到75.8%。说明在我国的审计市场中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刘桂良、牟谦(2008)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审计质量和市场进入退出壁垒之间存在正向变动的关系,即市场进入退出壁垒越高,审计质量越高,但显著性水平并不是特别明显。在规范我国审计市场时,应该提高市场进入壁垒。

二、我国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市场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一)市场绩效与审计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是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品种及其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现实状态。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SCP(结构-行为-绩效)模型,一个行业市场绩效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市场结构。那么现实中是否与上述理论相符合呢?许多学者进行了衡量和研究。产业组织经济学中,市场绩效的研究是比较复杂的,除了难于进行计量之外,还在于绩效本身就是一个含有价值判断因素的概念。如果从最抽象的角度考虑,并且假定厂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那么经济效率就可以作为市场绩效衡量的标准。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对市场绩效的讨论并不是抽象的,经济学家在分析中还要考虑效率、创新、分配公平等因素。对于审计市场结构的研究最初是出于对审计市场绩效的忧虑,最终目的也是为改善审计市场绩效。所以审计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但是由于审计市场的特殊性,在对审计市场绩效的衡量中,审计质量成为众多学者衡量审计市场绩效所广泛采用的指标。

(二)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绩效关系研究

王跃堂、陈世敏(2001)以1997和1998年A股市场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经过脱钩改制之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显著增强,与此相反的是脱钩改制后的审计质量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所下降。但脱钩改制却使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呈相反方向的发展。刘桂良、牟谦(2008)采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估计出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运用调整KS模型计量盈余管理,选取2004到2005两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初始样本,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质量进行了测量。发现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成正相关关系,即审计市场集中度越高,审计质量越高,反之越低。我国的审计市场结构就是一种非有效的市场结构,按照SCP分析范式,这必然会导致审计市场绩效的低下。因此,优化审计市场结构、规范事务所行为以提高审计质量已成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应该促进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并,以形成若干大型事务所来提高审计市场集中度。刘明辉、李黎、张羽(2003)以审计质量为被解释变量,审计市场集中度和客户资产规模为解释变量,选取了1998年至2000年期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所有A股上市公司年度审计报告数据,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和审计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倒U型函数关系,并且平均来讲当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按客户数)达到7.4%时,其审计质量达到最高。按照这个比例他们发现:1998到2000年平均审计市场的最佳事务所数约为14家,而现实的情况是2000年我国共有77家参与了年报审计。由此可见,我国审计市场存在过度的竞争,这种远远未达到最佳的市场集中度造成了审计质量低下。

(三)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与审计市场绩效的关系

余玉苗(2004)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行业知识、行业专门化与独立审计风险控制的关系。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行业专门化状况的初步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还没有形成明显的行业专门化格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应将对行业知识的掌握作为审计质量和独立审计风险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培育行业审计专长,以努力提高上市公司审计质量,降低出现审计失败的风险。陈涛、张雁翎(2006)以2004年聘用了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检验了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和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表明,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盈余管理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反向关系,相对于聘用不具有行业专门化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而言,聘用具有行业专门化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范围会更小。而盈余管理是衡量审计质量高低的指标之一,也就是说,选择具有行业专长的会计师事务所有助于提高盈利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审计质量。蔡春、鲜文铎(2007)以2001年至2004年在上海和深圳股票交易所上市的4332个非金融行业公司为样本,对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负相关,这与国外大量研究证实的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能够提高审计质量的结论相反。进一步分析表明,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总体上独立性相对不高、易受行业内经济依赖度的负面影响和行业专长发展程度较低是造成这种负相关性的主要原因。胡南薇、曹强(2008)从审计服务供求两方进行经验分析,以验证中国审计市场是否需要专门化经营。研究表明,行业专门化水平的提高能够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审计收费溢价,同时也能给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研究还进一步发现,在我国审计市场,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具有“非常快”(veryfast)的学习效应,能显著提高审计质量,认为应当大力、广泛推广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门化经营。董秀琴(2009)使用分行业横截面Jones模型(1991)估计出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质量的表征变量,分别从投资者和财务报告的视角研究了行业专长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表明,投资者感知行业专长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客户的盈余质量更高,行业专长会计师事务所比非行业专长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更高的审计质量。胡南薇(2009)用可操纵性应计项目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以2003年至2005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分别检验了审计市场行业专门化经营的内在绩效和外在绩效,研究结果表明,行业专门化程度与审计生产效率正相关,异地所较之本地所具有更高的审计生产效率;行业专门化能改善审计质量,从而满足了投资者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要求,行业专门化也能够提高审计收费,事务所从而能从中实现较高的回报。研究还发现,行业专门化具有“非常快”的学习效应,审计质量会随着行业专门化水平的提高而大幅度的提高。

三、研究述评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1)我国审计市场结构是大多数文献关注的重点。我国学者采纳了国外关于审计市场研究的经验和方式,研究多数集中在产业组织理论结构主义观点,从实证角度考察审计市场结构。审计市场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审计市场集中度。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偏低,应该采取措施建立起寡占型的市场。但从前面笔者对审计市场集中度的总结可以看到,我们无法在一个连续的时间段内找出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的变化趋势,一是由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只是集中于某几年的时间,二是由于在研究指标的选取、样本数据的选取中存在差别无法形成系统比较。(2)根据产业组织理论,行业专门化、规模经济以及进入退出壁垒都是市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已有文献对于审计市场结构的市场集中度外的其它方面缺乏研究。(3)审计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部分学者对我国审计市场结构变化前后的审计质量、独立性等进行了分析,发现由于市场集中度低使得市场绩效大幅度降低,行业专门化与审计质量存在正向或者负向相关的关系等。但是笔者发现在研究中缺乏对审计市场绩效的系统衡量,并且涉及的时间范围也很分散。许多研究局限在描述性统计分析上,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对审计市场绩效的衡量大多数都是集中在审计质量方面。虽然在审计市场中审计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发展,但是却不能忽视作为一个产业的审计市场的利润水平的考察。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利润水平是衡量市场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当前我国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中有所欠缺。第四,缺乏对具体的审计市场行为的分析。大部分学者以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为分析框架,根据这一分析框架,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行为,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而大部分学者都是直接研究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市场绩效的关系,缺乏对审计市场行为对审计市场结构和审计市场绩效影响的分析。

市场绩效研究 篇2

通讯作者:刘小利(1988—),女,河南省洛阳市人,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硕士在读。

摘要:本文以2010-2012年间进行了资产收购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上市公司资产收购对企业短期市场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产收购的企业在短期内并不能使企业的市场价值增加,即短期内不能获得正的累计超长收益(CAAR)。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产收购;短期市场绩效

资产收购指一家公司以有偿的方式取得另外一家公司部分或者全部的资产的民事法律行为。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有关于这一方面的法律尚不完善,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资产收购有政府主导成分,而政府部门主导的收购是为了宏观上经济发展,并不主要是企业短期内为获得更大的利润而进行的资产收购。一个运营良好的企业收购其他企业必须存在但运营不良的资产,使得该项资产在这一企业中继续运营,调整运营方式后在长期给企业带来价值和利润。

一、 研究样本及研究方法

自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上市公司资产收购活动也越来越活跃,但其资产标的收购活动短期内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市场价值尚无可靠的证明。所以,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法,选取上市公司资产标的的资产收购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上市公司资产收购前后的股价变化情况。

(一)研究样本

本文是以国泰安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资产收购数据库V2010》收录的1998年至2012年的资产收购交易样本为初始样本,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数据来源于RESSET数据库。

样本筛选条件如下:选取2010年至2012年间有资产收购上市的公司;资产标的资产收购;交易最终是成功的;不包括金融类上市公司;剔除了部分研究期间股价数据缺失的样本。

最终选取了238起资产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国际学术界认定的研究上市公司资产收购的事件研究法。利用最具有鉴定力的市场模型(Brown&Warner,1980,1985)。选取股东大会首次公告日为事件日。定义(- 30,30)为事件窗,并且选择(- 300,60)为事件估计窗,计算超常收益(AR)、平均超常收益(AAR)、累积超常收益(CAAR)。若CAAR 显著性地大于零,说明资产收购对股价有显著性的正面影响;反之则有负面影响。

二、研究结果

<图一>是样本企业的累计超长收益率在(30,-30)窗口期的分析结果。

观察整体图线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收购公告前30至前15天CAAR呈下降趋势,前15天至前3天图线表现出稳定的波动,但可能由于信息提前泄露,约在公告日前3天开始,CAAR呈上升趋势;2.自公告日约3天后CAAR再次下降,再无明显上升趋势;3.自收购公告前30天至后30天,样本企业大部分的AAR及CAAR都为负数。

如<表-1>所示,样本在事件窗[30,-30]内的CAAR为-0.016814041,此外CAAR[25,-25]、CAAR[20,-20]、CAAR[15,-15]、CAAR[10,-10]、CAAR[3,-3]、CAAR[2,-2]、CAAR[1,-1]也均为负值,而其中样本在事件窗[2,-2]和[1,-1]内,CAAR分别在5%和10%的水平下显著,而在其他时间窗内都为在1%的水平下显著。由此可以看出,资产收购企业在公告日前3天开始明显上升,这可能是由于一些机构和个人,通过各种渠道提前获得了收购的内幕信息,大量购买股票,使股价上涨。公告日后3天略有下降,逐渐恢复到公告日前10-15天的水平波动。资产收购在并购公告日发布后3天内CAAR有持续明显的上升,但是可以看出这是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并且资本市场的短期投资性较强,尚缺乏一套完善成熟的法律体系,而投资者热衷于炒作投资造成的。

三、结论及建议

1.结论

上市公司资产收购的实证分析显示:资产收购在短期内并不能提高企业价值,为股东带来正的利润。在公告日前后3天累计超长收益率的小幅上升一方面可能是政府主导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收购的资产向市场传递出企业的利好消息。而在公告日后3天开始,累计超长收益率一直下降的原因是收购的资产即使初步调整了运营方式,也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市场环境。市场模型法虽然是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我国的股市与国外的股市仍存在一定的系统性差别,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市场环境。并且大部分的资产收购都是由政府主导的,我国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资产收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一种市场行为,上市公司的最终目的可能并不是通过资产收购来提高绩效。

2.建议

(1)由于政府主导收购占比例较大,企业不能自如的经营收购的不良资产,导致企业在市场中的价值连连下跌,无法在短期内给股东带来利润。致使企业在收购前期运营较为困难。可以利用两个并购企业的资产整合优化,来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上市公司进行资产收购后,应大胆灵活的改變或者转换原来运营不良的资产,使其变废为宝,即使在短期内不能提高企业的价值,但是可以运用新的运营模式使其适应我国的市场环境,持续经营下去,在新的企业为股东带来利润,在长期逐渐稳定的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善民,陈玉罡.上市公司兼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经济研究,2002,11:27-35.

我国开放式基金市场绩效评估研究 篇3

起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的证券投资基金, 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显著地成效, 尤其是上世纪在美国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00多年来, 证券投资基金始终是证券投资的主要工具之一。证券投资基金的主要特点就是共同承担风险以及相互分享利益。通过组合投资的形式募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投资于各类金融产品, 最后将所取得的收益进行平均分配。当然投资组合的形式可以分散风险, 因此多被基金公司采用, 同时基金管理人的专业水平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基金业绩的好坏。

总体而言, 我国基金行业发展迅速, 用了短短数年时间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规模空前, 截至2012年末, 我国共存在开放式基金1038只, 封闭式基金71只, 基金托管银行18家, 基金管理公司74家, 其中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36家, 合资基金管理公司38家。同时, 证券投资基金在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业越来越大, 并且逐步取代国有大型银行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关于基金业绩评价的方法和体系浩如烟海, 对于我们学习和实证都有很多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具体情况的不同, 国内外学者对于基金业绩的研究往往得到不同的答案。可以说明的是, 基准的选择和样本的选择对于结果的影响非常大, 当然对于基金业绩持续性问题的考察也是如此。

总体来说, 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学者优秀方法的基础之上, 对于我国的基金进行了业绩评价和持续性研究。虽然基本方法都是一致的, 但是在某些具体问题做了修正。当然我国学者对于基金绩效的研究相对较少, 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而且研究周期比较短, 研究方法相对固定。由于对于模型的设定和选择的不同, 国内很多学者对于基金业绩评价和持续性问题的研究得到了不一样的答案。

2、开放式基金问题分析

(1) 首先对于我国整体开放型基金情况而言, 整体收益率并没有跑过大盘, 而且基金经理人也并没有表现出很好地择时选股能力, 且非系统性风险的分散能力不足。同样, 将开放型基金进行分类考察之后, 同样得到相同的结论。

(2) 我国主动型管理基金的业绩明显优于被动型管理基金的业绩水平。虽然主动型管理基金没有获得超过大盘的收益率, 但是相对被动型管理基金来说, 其业绩还是有明显的提高。

3、绩效评估现状

(1) 开放性证券投资基金的平均收益情况远远低于市场基准收益率。整体来看, 所有06年至10年的数据的收益情况都跑输大盘, 而且标准差也低于大盘的标准差情况, 但是对所有基金择时选股能力的检验结果分析之后得到结论, 收益率低并不简单的因为风险低的原因, 更为重要的还是基金经理缺乏显著的择时选股能力。

(2) 针对所有63只基金, 分成主动和被动管理型两类基金, 各有11只和52只。该两类基金的投资风格和风险承受能力不同, 故本文对其采取分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两类基金业绩均低于大盘收益, 都没有体现出“专家理财”的优势所在。

其主要原因在于, 基金经理人的择时选股能力并没有显著表现, 同时也说明基金经理人对于市场的走势和个股的动态趋势都没有很好地判断, 或者说基金经理人在这两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即使有个别股票的表现很好, 但是显著性程度也非常的低, 对于整个基金业绩的提升效果甚微。同时, 基金经理人的择时选股能力很多都表现出了负的相关性。

(3) 比较发现, 主动型管理基金的业绩比被动型管理基金的业绩要好。然而我国基金大多数都属于主动性管理基金。因此被动型管理基金在作出投资决策时更应该审慎考虑。几乎在所有的排名中, 指数型基金的业绩都处在最后的位置, 这也使得大多数投资者逐渐失去了投资指数型基金的兴趣。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证券市场尚不够完善, 缺乏指数型基金投资所需要的几个条件。首先我国证券市场不够完善, 信息的占有对于资源的分配起主导作用。在占有信息的基础之上去选择股票, 往往能带来超过市场的收入, 从而使主动型基金取得优于大盘的业绩。其次, 整个市场并不具备长期牛市的基础。熊牛交替或者持续熊市往往会使得部分板块的股票上涨, 但是并不能引起指数的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 指数下跌是必然的结果。同时, 市场投资者缺乏相对专业的金融知识和心理素质作为依靠, 基金持有人缺乏投资分散化和资产有效配置等意识。最后, 我国指数化基金管理费用相对较高。

(4) 针对我国开放型基金的持续性考察, 可以发现无论是通过参数法还是非参数法, 所选取基金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持续性, 也就是说无法用本期的业绩去预测下期的业绩。

参考文献

[1]杨义灿, 茅宁.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持续性实证研究[N].中国证券报.2003 (8) .

[2]李学峰, 我国开放式基金业绩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7 (6) .

[3]袁皓.我国封闭式基金业绩持续性研究[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 (3) .

市场绩效研究 篇4

如图:绩效管理模型

一.绩效计划的含义

绩效计划是管理者和员工就工作目标和标准达成一致意见,形成契约的过程。包括计划沟通、个人承诺和沟通确认三个方面。

1. 在员工的绩效契约中,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员工在本次绩效期间内所要达到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达成目标的结果是怎样的?

这些结果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衡量,评判标准是什么?

从何处获得关于员工工作结果的信息?

员工的各项工作目标的权重如何?

2.管理人员主要向被管理者解释和说明的是:

组织整体的目标是什么?

为了完成这样的整体目标,我们所处的业务单元的目标是什么?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对被管理者的期望是什么?

对被管理者的工作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标准?完成工作的期限应该如何制定?

3.被管理者应该向管理者表达的是:

自己对工作目标和如何完成工作的认识。

自己所存在的对工作的疑惑和不理解之处。

自己对工作的计划和打算。

在完成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利用申请的资源。

二.计划沟通

计划沟通与交流是各级干部在规定时间内与下属详细沟通本年度公司及部门计划充分沟通部门及岗位的年度目标、策略和计划,并达成高度的共识。让下属了解公司的年度目标、策略、计划和政策。

1.计划沟通的基本原则

层层分解: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任务计划

层层承诺:自下而上层层承诺绩效目标,人人对承诺负责。

层层考核:实行逐级考核,考核者是具有考核评价权的行政上级。

强制分布:严格执行考核结果强制比例分布的考核评价原则。

组织绩效:组织绩效决定该组织奖金总额,决定组织内部岗位绩效考核结果的分布比例。

2.运用目标管理的原则来进行计划沟通

目标管理是1954年由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这本书中提出来的,它是一个组织中上下级管理人员以及员工共同制定组织目标,然后把组织目标分解具体展开到组织中每个部门、每个个人,同时确定与目标相联系的责任和权力,并用这些措施来进行管理、评价和决定每个部门和人员的贡献和报酬的一整套系统化的管理方式。

如:

三.个人承诺

(一)个人承诺的含义

个人绩效承诺——PBC(personal business commitments),是公司的业务透过员工实现的目标和员工自身发展的需求。这将有助于了解员工的想法,使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相结合,同时员工自主承诺,因此具有完成目标的动力,最后双方对目标内容的理解一致,提高目标实现可能性。

个人在充分理解组织绩效目标和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完成PBC的填报,新入职员工在转正后1个月内完成PBC,个人在充分理解公司核心工作行为及《员工利益相关禁止行为规定》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时间内签署工作行为(个人工作行为)承诺书。具体详见表格1,表格2.

(二)PBC的构成

1.业绩目标

衡量指标与客户需求和组织战略相一致;限制进行高层次跟踪的衡量指标数目,以聚焦业务重点及理想产出;同时采用结果导向与行为导向,与核心工作行为对接;确保难度水平及与职级的相关度;

2人员管理目标

所有员工经理将在人员管理结果上接受评价,作为其整体贡献评价的一部分;只有员工经理的人员管理成果高于平均水平,才能得到更高的PBC评级;令人不满意的员工经理将被甄别出俩并被移除人员管理角色。

3.个人发展目标

识别技能优势、弱点与差距,并采取行动弥补差距

(三)PBC分解的原则方法

(四)PBC书面化

PBC书面化,对公司而言,等于文化落地、管理规范化、员工经理能力提升和提高组织凝聚力;对员工而言,有利于评价公平公正、操作简单化和结论证据化;对经理而言,有利于管理指标化、目标清晰化和管理简单化。具体详见如下表格:

四.沟通确认

各级干部与下属就其承诺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沟通,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确认PBC。

个人的绩效计划目标已经确定,一般不做调整。由于公司业务发展计划的变更,组织结构的调整,市场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或遇到一些不可抗拒因素等非个人主观因素,员工可以向行政上级提出PBC调整申请,报其批准。

指标及权重确定的经验,如下:

综上所述,绩效计划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它应该是绩效管理过程中优先第一位应该去完善的因素。

市场绩效研究 篇5

从广义上讲, 产业集中是指在特定产业之内, 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被少数大企业所控制的程度。从狭义的角度看, 产业集中是指在特定产业之内, 市场销售额控制在少数大企业手中的程度。

现代经济学认为, 产业竞争和垄断程度极大地影响着这个产业的企业行为, 从而影响产业的绩效。人们一般认为以下三个因素与垄断程度有比较确定的关系:企业的规模、市场容量和企业的个数。

产业集中度作为衡量市场结构的一个指标, 与其他衡量市场结构的指标, 如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行业壁垒等, 互相影响、紧密联系。下面将重点分析规模经济、行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三个方面。

1. 规模经济。

行业的规模经济水平愈高, 大企业的效率愈高, 其竞争能力愈高, 其市场地位愈强, 从而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也就愈高, 则产业集中度就愈局。

2. 进入壁垒。

贝恩将进入壁垒定义为:使潜在进入者处于与已存厂商相比不利竞争地位和使已存厂商能长期获取常态利润的因素。而斯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 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这一产业的厂商必须负担的, 而已在该产业内的厂商无需负担的。

3. 退出壁垒。

退出壁垒是指某一产业的在位厂商不能赚取到正常利润而决定退出时所负担的成本, 或者说是己经投入还未收回的那部分投资在退出时依然还不能收回, 即沉淀成本。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市场结构的基础上, 企业的市场行为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益分配等所达到的现实状态。产业组织学对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绩效本身的评价, 主要是考虑各产业及企业的绩效高低问题, 另一方面力图通过研究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的关系, 寻找出影响绩效的各种因素, 进而制定各种政策, 采用各种措施提高绩效。

二、变量设定与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以下指标来表示影响汽车产业集中度的因素, 以市场绩效为因变量, 建立回归模型, 进行定量分析。

市场集中度用产业内市场份额前8家企业所占的份额之和表示记为。NEW代表进入壁垒指标, 采用新厂商净加入率衡量, 计算公式为:[T期企业数目- (T-1) 期企业数目]/ (T-1) 期企业数目。指标越高, 表明市场进入壁垒越低。TEC代表产品差异化程度, 采用历年汽车产业职工中技术人员人数占总员工人数的比重来衡量。产品技术改进和质量提高的速度越快, 产品差异性越大。PR代表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高会吸引新的厂商的加入, 导致市场规模的扩大, 产业集中度降低。NUM代表大规模企业的影响, 大规模企业的数量采用各年度年产量大于5万辆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增量来表示。

根据以上的指标, 建立我国汽车产业市场绩效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

其中, EP代表市场绩效;为系数 (i=0、1……5) ;CR8代表市场集中度;NEW代表进入壁垒;TEC代表产品差异化程度;PR代表利润率;NUM代表大规模企业的影响;ε为误差项。样本根据2000年~2006年《中国汽车工业年鉴》整理得出 (表略) 。

三、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运用Eviews软件对方程进行分析, 在初始结果中, 拟合优度R2=0.870463, 表明方程拟合的很好, 当显著水平为0.01时, F值为8.12, 总体显著性较好, 模型最终的检验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中, 可以看到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高的产业集中度容易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从而通过较高的效率获得高额利润。销售利润率和产业绩效同样是正相关的关系, 且影响力比较显著, 它的提高会促使大的企业集团提高生产效率, 扩张生产规模, 形成较高行业壁垒。

其他三个因素和市场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新产商净加入率指标越低, 说明产业的进入壁垒越高, 企业对现有市场有较强的控制力, 市场绩效就越大;产品差异化程度说明市场内的企业都采用市场差异的战略来抢占市场, 使产业的绩效降低;汽车产业属于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 当市场总体规模不变时, 产业内大规模企业越多, 少数企业控制市场的可能性越小, 产业的市场绩效就会下降。

四、政策建议

根据上文的实证分析, 针对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和市场绩效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实行强强联合。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 只有建立大型企业集团才能保证规模效应的发挥。要鼓励优势企业去兼并劣势企业, 实行资产重组, 或实现优势企业的强强联合, 但这种联合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政府不应过多地参与。

第二, 适度构建政策壁垒, 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相对分散, 面对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 规模小、技术力量弱、低效率企业的过度进入将导致市场竞争过度分散, 应加强对汽车产业的准入管理, 对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质量标准设定准入条件, 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促进适度集中的市场结构的形成。

第三, 依靠科技创新, 创建自主品牌。科技创新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造成了汽车产业的总体利润不高。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实力不够, 对研发投入过少;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开发力量过于分散、形不成合力。加人WTO之后, 国外高品质汽车对我国汽车市场的冲击很大, 只有提高产品质量, 创造自己的品牌, 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才能有效扩大市场份额, 提高市场集中度, 改进市场绩效。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编辑部.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1996~2006

[2]许辉:我国汽车工业进入壁垒与进入壁垒失效研究[J].管理世界, 1999 (5)

[3]曹建海:我国汽车工业过度竞争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1998 (12)

市场绩效研究 篇6

近十年来, 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 它已经成为国内外投资的重点。工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关系密切, 为了更好的研究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学者们运用市场导向理论对市场导向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其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等多个层面进行了研究, 运用市场导向已经成为企业在提升自身竞争优势以及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的重要前提。但是现有的研究中很少具体考察企业在市场导向的各个层面的不同执行力度, 因此研究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导向具体执行模式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背景和假设

现有对市场导向的研究很多都是基于企业市场导向总体水平 [1]。Narver&Slater将市场导向的概念界定为企业的一种组织文化, 是能有效促使企业增强自身竞争优势以及创造顾客价值最大化的行动 [2]。Mason[3]等对50多家英国企业采用定性研究和扎根理论进行研究, 识别市场导向的6种表现形式为高度市场导向、低度市场导向、顾客焦点导向、竞争者焦点导向、职能间协调导向和动态竞争者导向, 这些形式与环境因素密切相连。实施市场导向表现了企业作为战略性经营单位在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以及职能间协调三个方面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朱丽君则称市场导向型组织文化、支持系统、市场导向型行为所构成的整体系统为市场导向, 三部分依次递进从而影响企业绩效。吴水兰、杜兰英、侯俊东对228家企业进行了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探究分析, 结论为市场导向的实施对提升企业绩效有帮助 [4]杨智等研究了环境不确定性在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 [5]。企业所执行的具体的模式也就是市场导向的表现形式, 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是通过测量总体均值, 而不是具体考察市场导向的多个维度, 很少研究具体到行业的市场导向执行模式。在研究市场导向理论时, 常常通过构建不同的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 选取不同的中介变量来分析研究 [6]。国内外不同学者对于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样本选取差异较大 [7], 而且很少有学者研究市场导向具体执行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因此, 本文选择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采取的方法是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针对市场导向具体的执行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 通过分析研究结果帮助企业了解不同的市场导向执行模式, 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升绩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对于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而言, 生产性服务业所提供的并非最终消费服务, 而是提供了市场化的中间服务, 制造业企业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 将其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企业。辽宁省是工业大省, 工业与制造业是其主要产业, 对制造业发展进程推进时就要求生产性服务业与之匹配, 研究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导向执行模式及其内外部影响因素意义重大。本文提出几点假设。

假设1:生产性服务业中存在不同的市场导向执行模式。

学者普遍认为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但是, 对于探究不同形式的市场导向, 即市场导向执行模式的绩效差异则较少受关注。企业管理者最关注就是绩效, 基于第一个假设, 如果生产性服务业中存在不同的市场导向执行模式, 在不同的市场导向执行模式下其企业的绩效是否也会有所差异, 故提出假设。

假设2:市场导向执行模式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企业在进行规划以及运营时要结合环境的不确定性进行考量, 降低战略失败的风险 [8]。当环境的不确定性较低时, 市场导向程度低也能较准确的做出决策 ;当环境不确定性较大时, 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市场导向程度高的企业则能够作出更快的反映, 实现顾客价值差异性, 提升企业绩效[9]。而不同的市场导向理念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 集中体现在企业的财务绩效与市场绩效两个方面。我们引入包含产品更新、技术革新速度、行业间的竞争强度以及消费者需求变更等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作为衡量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环境的缓冲变量。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3:市场环境因素对企业采用不同的市场导向执行模式有显著的影响。

研究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时需要考虑不同企业特征的观测变量, 以用来考察企业规模、经营年限对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影响。我国学者权小妍对我国大陆109个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 曹振华选取台湾地区656家电子信息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 其研究结论都表明了企业的特征变量 (如企业规模、经营年限等) 对企业的战略导向选择及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因此提出如下的假设。

假设4:企业特征变量 ( 企业规模、经营年限 ) 对市场导向执行模式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三、研究设计

通过文献阅读和对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的研究理论成果进行了研究, 本文调研从市场导向、环境不确定性和企业绩效三个方面来设计问卷的内容。

本文的数据收集采用企业实地调研、网上问卷等形式, 对辽宁省部分交通运输企业、现代物流企业、金融企业、信息服务企业以及商务服务企业进行调研。

本研究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发放问卷总数为369份, 回收的问卷为231份, 回收率为62.6%, 经筛选后得到有效问卷总数为196份, 回收率为53.1%。本文研究的主要变量, 国内外学者已经给出了相对成熟的指标体系。本文在此基础上, 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补充, 采用李克特5分量法对各相关指标进行测量, 从1 (完全不同意) 到5 (完全同意) 。问卷回收之后, 后期进行项目分析。

本文对市场导向测量表中的14个指标用聚类分析聚成两类, 实行全面市场导向执行模式的企业和实行竞争主导型执行模式的企业, 前者占样本总体89.3%, 后者占样本总体10.7%。在不同的市场导向执行模式下企业的绩效差异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法 (One-Way ANOVA) , 在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时其P值为0.614, 远大于0.05, 可认为满足方差齐性的要求。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差异性分析F统计值分别为48.285、37.930, 远大于0.0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3.84。得出不同市场导向执行模式对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均有显著作用。分析结果见表1和表2。

市场竞争和技术变革对市场导向执行模式的F值分别为27.081和2.107。前者大于3.84, 后者小于3.84。可以看出市场竞争对执行模式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后者对市场导向执行模式不存在显著影响。分析结果见表3和表4。

企业成立年限和企业规模对市场导向执行模式的影响F值分别为19.861和9.120, 均大于3.84。说明二者对市场导向执行模式均有显著影响。分析结果见表5和表6。

四、研究结论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中存在不同的市场导向执行模式, 即顾客全面市场导向以及竞争主导型市场导向, 与假设1相符。市场导向执行模式对企业的财务绩效以及市场绩效存在显著影响, 与假2相符。执行全面市场导向的企业在绩效方面尤其是市场绩效方面表现较为优异, 竞争主导型执行模式的企业绩效弱于执行全面市场导向的企业。环境因素中市场竞争对市场导向执行模式产生显著影响, 但是技术变革对市场导向执行模式无显著影响, 与假设3不完全相符。实行全面市场导向的企业在对市场变动的反应较竞争主导型企业更为灵敏。企业特征变量对市场导向执行模式存在显著影响, 与假设4相符。企业成立年限、企业规模与企业市场导向执行模式选择有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杨智, 刘新燕, 向兵等.市场导向研究综述[J].科研管理, 2005 (3) .

[2]Slater, S.F and Narver, J.C.Market Orientation, Customer Value, an Superior Performance[M].Business Horizons, Mar, 1994.

[4]吴水兰, 杜兰英, 侯俊东.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 2010 (l) .

[5]杨智, 邓炼金, 方二.市场导向、战略柔性与企业绩效: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J].中国软科学, 2010 (9) .

[6]杨智, 刘新燕.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一个基于中介效应的整合模型——以中东部五省市企业为实证样本[J].中国软科学, 2006 (11) .

[7]KayhanTajeddini, MyfanwyTrueman and Gretchen Larsen.Examining the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6, 22 (4) :529-551.

[8]王永贵, 邢金刚, 李元.战略柔性与竞争绩效:环境动荡性的调节效应[J].管理科学学报, 2004, 7 (6) :70-76.

市场绩效研究 篇7

一、变量设定与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以下指标来表示影响汽车产业集中度的因素, 以市场绩效为因变量, 建立回归模型, 进行定量分析。

市场集中度用产业内市场份额前8家企业的份额之和表示;进入壁垒采用新厂商净加入率衡量, 计算公式为:[T期企业数目- (T-1) 期企业数目]/ (T-1) 期企业数目, 指标越高, 表明市场进入壁垒越低;产品差异化程度采用历年汽车产业职工中技术人员人数占总员工人数的比重来衡量, 产品技术改进和质量提高的速度越快, 产品差异性越大;销售利润率高会吸引新的厂商的加入, 导致市场规模的扩大, 产业集中度降低;大规模企业的数量采用各年度年产量大于5万辆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增量来表示。

根据以上的指标, 建立我国汽车产业市场绩效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

其中, EP代表市场绩效, 为系数 (i=0、1……5) , CR8代表市场集中度, NEW代表进入壁垒, TEC代表产品差异化程度, PR代表利润率, NUM代表大规模企业的数量, ε为误差项。样本根据2000年~2006年《中国汽车工业年鉴》整理得出, 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1996年~2006年《中国汽车工业年鉴》整理

二、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运用Eviews软件对方程进行分析, 在初始结果中, 拟合优度R2=0.870463, 表明方程拟合的很好, 当显著水平为0.01时, F值为8.12, 总体显著性较好, 模型最终的检验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中, 可以看到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高的产业集中度容易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从而通过较高的效率获得高额利润。销售利润率和产业绩效同样是正相关的关系, 且影响力比较显著, 它的提高会促使大的企业集团提高生产效率, 扩张生产规模, 形成较高行业壁垒。

其他三个因素和市场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新产商净加入率指标越低, 说明产业的进入壁垒越高, 企业对现有市场有较强的控制力, 市场绩效就越大;产品差异化程度说明市场内的企业都采用市场差异的战略来抢占市场, 使产业的绩效降低;汽车产业属于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 当市场总体规模不变时, 产业内大规模企业越多, 少数企业控制市场的可能性越小, 产业的市场绩效就会下降。

三、政策建议

根据上文的实证分析, 针对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和市场绩效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实行强强联合。

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 只有建立大型企业集团才能保证规模效应的发挥。要鼓励优势企业去兼并劣势企业, 实行资产重组, 或实现优势企业的强强联合, 但这种联合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政府不应过多地参与。

2. 适度构建政策壁垒, 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相对分散, 面对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 规模小、技术力量弱、低效率企业的过度进入将导致市场竞争过度分散, 应加强对汽车产业的准入管理, 对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质量标准设定准入条件, 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促进适度集中的市场结构的形成。

3. 依靠科技创新, 创建自主品牌。

科技创新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造成了汽车产业的总体利润不高。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实力不够, 对研发投入过少;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开发力量过于分散、形不成合力。加人WTO之后, 国外高品质汽车对我国汽车市场的冲击很大, 只有提高产品质量, 创造自己的品牌, 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才能有效扩大市场份额, 提高市场集中度, 改进市场绩效。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编辑部.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1996~2006

[2]许辉:我国汽车工业进入壁垒与进入壁垒失效研究[J].管理世界, 1999 (5)

[3]曹建海:我国汽车工业过度竞争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1998 (12)

市场绩效研究 篇8

一、变量选择

(一) 因变量:市场绩效

一般说来, 绩效是指对经济主体满足特定目标的评价, 这些目标包括 (但不限于) 绩效、平等、创新和增长等 (Clarkson和Miller, 1982) 。市场绩效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 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 使某一企业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最终经济成果。市场绩效实质上反映的是市场运行效率。本文所考察的银行绩效属于微观绩效, 是银行业中单个银行实现特定目标的程度。

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 对银行绩效的测度一般采用4种指标:资产利润率 (或称资产收益率) (ROA) (Return on asset) 、净资产利润率 (或称净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 (ROE) (Return on equity) 、净利息边际 (NIM) 、非利息收益率 (NIR) 等等。关于市场绩效的衡量, 本文选用资产收益率 (ROA) 作为绩效考核指标, 不仅包括了净利息边际收益, 还包括了银行通过其它服务收取费用的能力, 分别以税后净利润与总资产的比率衡量, 利润率高, 意味着银行将资源配置到了最需求资金的社会部门。ROA主要作为管理效率指标, 反映银行管理将银行资产转化为净利润的能力, 可以衡量金融资源配置是否有效。

(二) 自变量:市场结构

银行市场结构是指在银行业市场中, 对市场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结构, 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率的测定是描述银行市场结构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方法, 也是学术界最常用于实证研究的一个指标。银行业集中率是指银行业中最大n个银行的资产 (存款额、贷款额或利润) 占银行总资产 (总存款额、总贷款额或总利润) 的比例。

对我国商业银行结构的集中度CRn进行测算时, 本文主要测定CR4, 即测定中国银行业前4家最大的商业银行在相应项目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因为我国是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 所以我们采用了一个n值为4来测算四大商业银行在相应项目中所占的比率。

本文采用各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资产、利润额的CR4指数的平均值表示整个银行业的集中度。

(三) 自变量:效率

银行作为各国金融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生产效率的高低不仅影响着金融机构的资源利用效果以及整体经营状况, 还关系到各种金融政策的执行和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效率分析本身也就成了金融机构业绩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 所以关于银行业的效率研究也就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效率问题成为商业银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银行效率, 就是指银行在有效保证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基础上, 合理配置银行资源并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经济资源流动的能力, 具体说就是其业务活动中投入产出或成本收益的对比关系。

本文的效率值 (EF) 为使用Deap Version2.1软件, 运用DEA方法测算的我国商业银行1999-2008年的综合效率值。

(四) 控制变量

在检验模型的设定上, 为了避免外部因素的干扰和混淆, 一个简单办法就是引入更多的控制变量, 所谓控制变量, 是指除了效率变量和结构变量外影响银行绩效的变量。考虑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与数据的可获得性, 这里我们选择了几个控制变量, 即GDP增长率 (GDPGR) 和资本与资产比率。

(五) 随机变量

ξ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表示其它对银行绩效虽有影响但影响不大的因素, 如银行的业务范围发挥的作用。

二、样本数据

本文选取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ROA作为被解释变量, 市场集中率、效率值等为解释变, 并对各因子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的强弱程度等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既没有足够长的时间序列数据, 也没有市场细分数据, 为了减少年度数据不足的缺陷, 同时尽可能地体现我国商业银行动态发展过程中银行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的关系, 这里采用时间序列与横截面相结合的方法, 实证分析基础抽取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全部资料依据《中国金融年鉴》计算、编制得出, 同时采用Eviews7软件中的相关回归估计方法。

三、模型设定

本文建立的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的关系模型如下:

四、回归结果

本文采用Eviews7软件中的回归方法估计, 得到如下结果:

括号里的数字为t检验值, 星号表示显著性程度::***在1%的水平下显著;**在5%的水平下显著;*在10%的水平下显著。

五、结论与分析

银行绩效和市场变量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中, 每一个系数表明了各变量对资产收益率 (ROA) 的边际影响。括号里的数值为不同显着性水平下的t检验值。对于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CR的系数通过了t检验, 说明CR已经能足以解释ROA, 且负相关。同时EF的系数通过了t检验, 说明EF也能足以解释ROA, 且正相关。

首先, 银行绩效和市场变量之间关系的回归结果显示, 市场集中度与绩效有负相关关系, 即市场集中度越小, 绩效会越高。但从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看, 市场集中程度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很大, 其影响方式为市场集中度越高, 大企业的市场支配力越强, 从而行业利润率越可能高于平均利润率, 即产业的集中度和绩效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但本文的结果却与其相背离。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民银行, 成立时已拥有相当大的规模和近乎百分之百的市场份额。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照所服务的行业进行专业分工, 业务条块分割, 几乎不存在竞争, 很容易扩张规模。国有商业银行尽可能多地吸收储蓄资金投入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 以促进经济增长。加之中央银行制定的利率和信贷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银行规模的扩张, 使得国有银行走上了重数量扩张、轻效益的道路。因此,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较高的集中度并不是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 而是源自很强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因素。

其次, DEA综合效率变量EF与绩效正相关, 说明有效率的银行获取利润的能力更强, 这与实际情况相吻合。有效率的银行具有高级管理技术或生产技术, 从而降低了成本, 获得了更高的利润。因此, 在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时应着重强调效率。

由此看来, 我国银行业数据的实证结果基本上不支持经典的市场力量和效率结构假说。

再次, 在控制变量中,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银行绩效正相关, 虽然不显著, 但也说明, GDP增长率越高, 银行存、贷款的供给与需求就越多, 银行的绩效也就越好。

最后, 资本资产比率统计上显著且与资产收益率 (ROA) 正相关, 说明资本资产比率越高, 银行的自有资本越充足, 经营风险也就越低, 绩效越好。

摘要:以14家商业银行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 以资本收益率作为解释变量, 以CR4作为衡量市场结构指标, 以DEA方法测度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值, 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市场集中度与绩效有负相关关系, 即市场集中度越小, 绩效会越高;DEA综合效率变量与绩效正相关, 说明有效率的银行获取利润的能力更强。

市场绩效研究 篇9

[摘要]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发展,我国旅行社行业利润水平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阳光下的暴利行业”进入到21世纪的“微利”时代。先后有不少学者从产权属性、市场竞争等角度对旅行社业市场绩效问题进行了研究。笔者从我国旅行社业市场绩效的变化入手,借用“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SCP分析理论)对市场绩效低下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既包括市场集中度,分工体系及一体化程度,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等宏观市场结构层面的原因,也包括微观层面的企业行为,如产品服务、价格制定、市场竞争、品牌形象、质量诚信等。

[关键词] 旅行社;市场绩效;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产业配置效率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08.049

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龙头”,是旅游产业链中的核心,其市场绩效的好坏对旅游业其他企业的经营绩效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旅行社的市场绩效研究越来越受到旅游学术界的关注。

早期学者将影响我国旅行社绩效的根本原因归结于旅行社的产权属性,认为产权改革与规模化经营是提高旅行社绩效的有效途径,如张辉和魏翔提出了通过国有化实现规模化的观点[1];宋振春和马永刚则认为旅行社民营更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规模化经营[2]。后来,杨军、向富华等从市场的角度提出了不同意见:杨军认为市场失灵问题是导致我国旅行社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3];向富华[4]认为旅行社的市场绩效低下不仅受市场外部因素影响, 而且受市场内部因素的影响。吴三忙和文征[5]则从竞争有效性与所有权有效性双重视角对转型时期制约我国旅行社业市场绩效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将其归结为市场竞争失效和所有权结构失效。此外,安娜[6]、杨蕾和吴轩[7]等还运用SCP模型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笔者拟借用“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SCP模型)的思路,从宏观的市场结构和微观的企业行为两个层面对我国旅行社市场绩效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市场绩效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产业的价格、产量、费用、利润、质量、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市场绩效是一定的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SCP模型)进行分析。

以哈佛大学教授梅森(E. S. Masnon)和乔·贝恩 (J.S.Bain)为代表的哈佛学派创立的研究SCP模型,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研究了市场结构(structure)、企业行为(conduct)和企业绩效(performance)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三者之间存在着递进制约的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即S→C→P 框架。

2 我国旅行社市场绩效的变化

我国第一家旅行社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但我国旅行社的真正发展是改革开放以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国旅行社业已初具规模,在增加外汇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发展外向经济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旅行社业自身而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度被誉为“阳光下的暴利行业”。然而,随着旅行社数量的不断增加,旅行社业的利润率以及平均每家旅行社净利润额呈连年下降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旅行社业逐渐进入“微利”时代。

在本文中,我国旅行社市场绩效的变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产业的配置效率的定量分析,拟采用接待人数和利润率作为衡量配置的指标;二是公平状况的定性分析;三是市场绩效变化的综合分析。

2.1 我国旅游产业配置效率的定量分析

2.1.1 接待人数

尽管我国旅行社的数量与日俱增,旅游人数也有大幅增长,但是旅行社接待人数在旅游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比较低,所占比例近些年来还呈下降趋势(见图1、图2、图3)。这就意味着旅行社的市场份额在逐步萎缩。尤其是发展迅速的国内旅游,通过旅行社组织和接待的仅占百分之几。由此看来,我国旅行社的产品和市场开发能力、组织接待能力和质量保障能力较弱。

2.1.2 利润率

我国旅行社的数量、接待人数和营业收入总额都在以一定的速度快速增长,但是平均利润水平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如图4所示)。20世纪80年代,我国旅行社业的平均利润率基本保持在30%左右,90年代初期平均利润率基本保持在10%左右。1997年平均利润率只有2.18%。尤其是从1999年至2003年,我国旅行社利润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2003年净利润率为-0.03%。尽管自2006年起形势有所好转,但目前业内平均利润率仍不足1%。我国国际旅行社的利润率下降更为迅速,1991年利润率是6.7%,1992年是6.6%,1993年是6.3%,1994年是4.9%,1995年是3.4%,1996年是3%,到2001年下降到2.08%,2003年下降到0.16%。而国外成熟市场旅游业整体净利润率可达6%~7%左右,国际上旅行社的平均净利润率水平是1%左右。我国旅行社逐年下降的利润率不仅远远低于国外成熟市场旅游业整体利润率,也大大低于国际上旅行社的平均利润率水平。

2.2 我国旅行社业公平状况的定性分析

我国旅行社业的公平状况可以简述为:内外有别、公私有别、大小有别。所谓“内外有别”主要体现在在中国入世6年内,允许外资不受地区限制设立独资旅行社;而由于地方保护主义限制,旅行社很难在注册地之外设立非法人分社;国内旅行社不能与国际旅行社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竞争,只能经营国内旅游;没有经营出境游资格的国际旅行社,不能涉足出境旅游市场。“公私有别”更明显,国有产权的旅行社在很多方面都享有民营旅行社所没有的特权或优惠。“大小有别”即大型旅行社相对于小型旅行社获得更多的机会和照顾,例如2003年“非典”时期,国家援助措施很大程度上向大型旅行社倾斜,不少小型旅行社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而退出市场。这种不公平对于旅行社业的效率有较大的影响,尤其不利于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利于市场淘汰的自然法则的实行。

2.3 我国旅行社业市场绩效变化的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我国旅行社业尽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行业发展还不成熟。从近20年的变化来看,我国旅行社利润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的“暴利”时代进入了21世纪的“微利”时代。总体上来说,我国旅行社业的市场绩效比较低下。

3 我国旅行社市场绩效变化的原因

我国旅行社相对接待人数较少,利润指标偏低,总体市场绩效低下。究其原因,一是宏观层面的市场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市场集中度低,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造成我国旅行社“散小弱差”的现状;二是微观层面的企业行为,主要体现在产品创新不够,同质化严重;低价竞争,服务水平低,质量无法保证,导致旅行社信誉不好;广告投入力度小,效果不好。

3.1 宏观层面因素——市场结构(Structure)

3.1.1 市场集中度不高

市场集中度是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常用行业集中度来衡量。考虑到我国旅游业的特殊发展历程,通常以三大社(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的接待人数为例来说明旅行社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我国旅行社业的市场集中度呈下降趋势。在1984年以前,我国旅行社入境接待实行行政垄断,因此“三大社”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在旅游业发展初期甚至接近80%,显示出极高的集中度。随着外联权的放开,三大旅行社的市场集中度1985年就开始下降到50%以下。1985年后至1995年,三大旅行社的市场占有率有不稳定的反复现象,时高时低,但在总体趋势上是呈下降态势,特别是1992年CR3跌到30%以下后,就再也没有反复了。我国三大旅行社在入境旅游市场份额方面的集中度在2001年已经进一步下降到15%以下。截至2006年,按贝恩分类法计算,中国旅行社CR4值仅为16,远低于国际成熟旅游市场CR4值为36的平均水平。

从市场结构类型上来看,我国旅行社由极高集中度的寡占型逐渐演化成竞争型。1980年和1981年我国旅行社产业的集中率均在75%以上,市场结构类型属于极高集中的寡占型;1982年的集中率为65.3%,市场类型结构属于高度集中寡占型;1983-1984年的集中率处于50%~65%的区间,市场结构类型属于中上集中的寡占型;1985-1991年的集中率介于30%~50%的区间,中间时有波动,市场类型结构有时属于中下集中寡占型,有时属于低度集中寡占型。1992年以后的集中率都低于30%,基本不存在集中现象,市场结构类型演化为竞争型。[8]

3.1.2 数量增长迅速,但是质量提升缓慢,加剧了市场竞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行社数量增长非常迅速。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旅行社的发展已经从粗放型的数量增长阶段进入集约型的质量增长阶段,其数量不但停滞不前,而且有下降趋势。而我国旅行社每年仍以18%~20%的速度增长。进入21世纪后,年平均增长率仍高达10%以上。这说明我国旅行社业还是追求单纯的粗放型数量扩张,而非质的提升。图5直观地显示了1987—2013年旅行社的总量及其变化趋势。

3.1.3 分工体系不合理,一体化程度不够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采用垂直分工体系,即以专业化分工为前提,根据旅行社的业务性质,分为旅游经营商、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旅游经营商和旅游批发商一般不直接向旅游者出售产品,主要负责设计和组合旅游产品。他们大多拥有较强的人、财、物及采购优势,能承担一定的风险。有些已发展成集团,有自己的零售网络。旅游零售商多为中、小型旅行社,由于无力与大企业竞争,成为旅游经营商和批发商的销售代理,直接面对旅游者销售产品。此种分工体系使旅行社不仅在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分为三个层次, 而且也相应形成了大、中、小旅行社的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特点,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也是一种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分工方式。

我国旅行社一直采用政府主导下的水平分工体系,即分为国际社和国内社两类。所有旅行社都要从事其业务范围内的旅游产品设计、开发、销售和接待一系列环节的经营活动,导致旅行社业务范围广、深度不足、工作分散、规模程度差。在这种水平分工体系下,我国旅行社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状态,市场相互覆盖,业务环节重复,缺乏有效的分工与联合。众多的旅行社忙于在有限的市场占领地盘,大型旅行社难以形成集团经济,实现规模优势,平抑市场的过度竞争;中小型旅行社没有足够的实力也要支撑着开拓市场,处于发展无望而勉强支撑的境地。[9]

此外,在较长时期内我国旅游业只是作为国家外事接待部门,几乎所有的国际旅行社及大部分国内旅行社和各级政府、部门有直接的隶属关系,虽然资产关系复杂,但多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旅行社业这种所有制形式单一、投资主体单一的旧时格局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不健全、非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不仅使得我国市场竞争秩序混乱,也给我国旅行社一体化进程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加之地方保护主义,各地区之间的市场壁垒等因素,企业之间通过兼并、联合、持股、相互控股等资本运营方式来建立大型旅行社企业集团,实现横向一体化或者纵向一体化存在较大的难度。

3.1.4 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低

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潜在的进入者或新加入者的进入壁垒与行业内现有企业的退出壁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行业的市场结构。就旅行社行业而言,资金、技术、规模、品牌及国家政策等因素是影响行业进入的主要因素。一方面,由于资金的需求少、产品缺少差别化、缺乏规模经济、分销渠道容易进入、顾客“品牌忠诚度低”等因素,使得旅行社的进入壁垒极低;另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非专业化、投入成本低等因素,旅行社的退出壁垒极低。进入与退出壁垒“双低”导致了旅行社数量的迅速扩张,降低了市场集中度。

3.2 微观层面因素——企业行为(Conduct)

从微观层面考察企业行为,主要包括产品服务、价格制定、市场竞争、品牌形象建设以及质量诚信五个方面的因素。

3.2.1 产品服务方面——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水平低下

目前,现有旅行社对外销售的产品几乎都是团体包价观光旅游这一种产品。线路大多限于几个热点城市,档次除选用的饭店、交通工具有所差别外其他项目基本一样。由于这类产品属于公共产品,共享性强、科技含量低,极易模仿和复制,因此,旅行社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其次,由于我国旅行社绝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资金和人力普遍不足,经营实力弱而没有能力长期进行产品的深度开发与创新。此外,由于产品的组装性得不到专利的保护,新产品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利用等原因,导致我国旅行社产品不但差异化不明显,反而是同质化问题突出。

由于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无形性,加之旅游市场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调控监督体系,旅行社的进入门槛很低。相当多的从业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3.2.2 价格制定方面——低价恶性竞争严重

目前,我国旅行社的现状是数量众多的旅行社通过同样的旅游产品竞争同样的顾客群体,市场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对于资金和人力普遍不足的中小型旅行社而言,唯一直接而有效的应对措施便是通过降价争夺市场份额,零负团费则是这种恶性价格战的极端体现。

由于市场集中度不高,行业中领导者的话语权不强,没有能力在行业的定价中起到主导作用;而行业缺乏合理的分工结构、进入壁垒低、市场细分不明确、产品缺乏差异性、产品的组合性、规模经济不明显等因素客观上导致了大、中、小型旅行社以价格战作为主要竞争手段,机会主义在行业中的普遍存在则加剧了旅行社业的价格战。

3.2.3 市场竞争方面——总体竞争过度,市场细分不够,有效竞争手段不够

我国旅行社市场竞争的突出特点是总体竞争过度,市场细分不够,而且有效竞争手段不足。旅行社都拼命争食“大众观光旅游”这块蛋糕,而在新兴旅游市场的开拓上表现不佳。如会展旅游、分时度假、自助旅游、商务旅游、特种旅游等发展迅猛,但市场多被新成立的各类专业性公司所抢占。此外,旅行社除了采取价格手段外,更能吸引旅游者的其他有效竞争手段,如品牌、信誉、质量、产品创新、企业形象等非价格竞争手段采用得很少。

3.2.4 品牌形象方面——缺乏品牌意识,品牌形象建设力度不够

相对于价格竞争而言,品牌竞争是旅行社在更高层面上的竞争,也是中国旅行社业走出价格竞争低谷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除极少数大型旅行社有品牌意识,并着力建设旅行社的品牌形象外,绝大多数旅行社还缺乏品牌意识。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旅行社在资金和人员方面缺乏相应的实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旅行社经营的产品主要是各种不同的旅游线路,属于信息性产品,很难形成专利和特定产品品牌。

但是这并不表示旅行社不能形成品牌。旅行社同样可以通过品牌设计、品牌推广、品牌质量管理和品牌维护等活动,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信任度和旅行社的知名度。广告即是扩大旅行社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我国旅行社在广告方面的投入并不是很多,广告的载体也侧重于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广告内容大都是以宣传线路与价格为主。作为经验商品,旅行社广告的主要目的应该是通过反复强调企业名称和品牌来加深消费者的印象,以提高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所以,旅行社广告行为一方面应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另一方面应以宣传企业的品牌或差异化产品为主。

3.2.5 质量诚信方面——质量无法保证,诚信缺失,影响旅游者的博弈选择

在激烈的价格战中,不少旅行社为了在降价的同时保住利润,通常都会采用一些非同寻常的手段:例如降低餐饮标准、减少旅游景点、压缩旅游时间、增加购物次数等,或靠各种回扣和人头费来充当利润率,甚至部分社还通过克扣旅游保险费来增加收入。黑车、黑导、野导、超范围经营、私拿私授回扣等不合法行为也随之产生。有些旅行社为了降低成本聘请无底薪的临时导游。如此一来,导游员的素质水平就很难保证。凡此种种,使旅游服务大打折扣,严重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影响了旅游业的整体质量。此外,为了招徕旅游者,部分旅行社还对旅游者进行不切实际的宣传,影响了旅游者的消费博弈选择,这种诚信缺失也会引起旅游者的不满。

因此,这种无序的价格竞争,不仅无法保证旅游服务质量,造成旅行社诚信缺失,还会导致人们对旅游服务部门的不信任,最终使得旅行社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少,整体利润下降。

我国旅行社业市场绩效低下,一方面是受该行业整体市场结构制约,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企业的市场行为不够理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二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并最终导致了我国旅行社业利润率逐年下降、市场绩效低下的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张辉,魏翔.对中国旅行社业的分析与再定位[J].旅游学刊,2004(5):71-76.

[2]宋振春,马永刚.对旅行社产权改革和规模化经营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5(2):29-32.

[3]杨军.影响旅行社绩效的深层次原因透析——兼与张辉先生和宋振春先生等商榷[J].旅游学刊,2006(1):74-76.

[4]向富华.也谈我国旅行社绩效低下的原因和解决途径——兼与宋振春先生和杨军先生等商榷[J]. 新疆农垦经济,2007(11):55-58.

[5]吴三忙,和文征.转型时期制约我国旅行社业市场绩效的原因探析——基于竞争有效性与所有权有效性双重视角[J].旅游科学,2009(4):50-54.

[6]安娜.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绩效变化及因素分析[J].中国商界,2008(12):74.

[7]杨蕾,吴轩.我国旅行社经营绩效探析[J].今日南国,2008(11): 88-89.

[8]洪梅.中国旅行社产业集中度分析[D].湘潭:湘潭大学,2006(5).

[9]董志文. 对我国旅行社业竞争现状的思考及对策研究[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3(9):82-85.

市场绩效研究 篇10

1.1 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系的模型构建

在实际发展的社会环境中, 银行卡产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出发点存在差异。其中绩效结构假说主要是从自由发展的经济哲学入手, 通过借助当前一些高科技的管理手段和生产手段来降低单位的成本, 以求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而与此同时, 当前山西省银行卡在行业领域中也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从而形成相对高的市场集中度[1]。文章主要借鉴Smirlocket, Molyneuxl, Evanoff等学者提出的2个假说的理论模式来对银行卡产业市场跟市场绩效两者的关系进行进一步验证:

式中:π为绩效, 在通常情况下主要是采用VCHG (表示对于不同的银行卡单位来说今年跟去年两者交易额之间的差值) 。CR4为市场集中度, 在文中则主要指的是山西省银行卡市场中拥有一定规模的大银行卡单位所占据的市场份额。MS为市场份额, 通常指的是山西省某一家银行卡所在单位存款余额在当地整个银行卡行业中所占的市场份额。X为其他跟单位以及市场向关联的可控制变量, 文中主要是根据山西省银行卡市场的现状和特点作为研究重点, 除了CR和MS两者之前, 选取一个合理的控制变量。GINDEX主要表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指数, 因此在文中, 该指数主要是由该地区所有国民生产总值除去物价增长因素后跟剩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想比较最终得到的结果, 该数值代表着山西省银行卡交易所需的宏观经济环境。

1.2 银行卡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系分析

1.2.1 数据来源

文中主要选取山西省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以及建设银行4家大型的商业银行以及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等10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该地区银行卡产业市场结构中的代表。通过对这14家银行在2013—2014年两年时间中, 上市银行的年报、《中国金融年鉴》以及山西省中国人民银行统计的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出。

1.2.2 选取正确便利

1.2.2. 1 选取正确的因变量

根据山西省银行卡产业的投入和产出的规定, 该省银行卡产业的绩效代表着其整体的盈利能力, 但是在现实中, 由于山西省的每一个银行在发放银行卡时并没有对该业务进行全面的统计, 通常是将各项教育的总额作为衡量自身业务好坏的重要指标。因此文中主要使用交易总额跟发卡银行两者的总资产的比值作为山西省银行卡业的整体绩效。

1.2.2. 2 选取正确自变量

1) 市场集中度指标CR4和R4。根据山西省银行卡产业市场集中度的计算方法, 在模型中引入R4来表示山西省银行卡产业中前几家发卡银行的总的发卡数量跟该领域总银行卡发卡数量之间的比值来阐述。

2) 进入壁垒:BAR。在该模型中, 可以充分借助山西省发卡银行的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来当作银行卡市场进入和推出壁垒的整体替代量, 在充分考虑到数据可得的基础上, 该模型中的变量主要是当前影响该市银行卡市场结构和绩效研究的因素。

1.2.3 构建模型

根据上文的变量设定, 为了能进一步验证山西省银行卡产业市场结构跟市场绩效两者的关系, 可以通过构建以下的模型, 具体如下:

其中, i为数据中所选择的14家银行, t为年份。

1.2.4 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对上述模型分析可以得出:第一, 在模型构建中都充分说明了山西省银行卡产业市场结构跟绩效两者是存在正比例的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随着市场结构所占份额的不断提高, 其所对应的市场绩效水平也相应提高。当模型市场份额跟银行卡市场绩效两者都出现显著提高时, 那么银行卡市场如果提高1个百分点, 而与之对应的市场绩效也就相应提高3.43个百分点, 由此可以看出, 在该地区市场份额相对较大的发卡银行可以通过利用市场的力量来不断推动自身发展, 从而帮助银行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以此类推, 那么山西省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的产业市场结构跟市场绩效两者也是存在正比例关系, 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卡市场如果提高1个百分点, 而对之对应的市场绩效也就相应提高599.9个百分点;而股份制商业银行银行卡市场如果提高1个百分点, 而对之对应的市场绩效也就相应提高1 277.6个百分点。第二, 不管是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市场集中度跟市场绩效的关系都可以从上述模型中看出。其中银行卡产业市场结构跟世行绩效两者的关系较为显著, 由此表现了该地区的市场竞争在不断加强, 然而市场集中度却不断降低, 能够有效提高山西省各个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从整体上改善山西省银行卡产业的结构, 有效提升山西省银行卡产业的绩效。

2 优化市场结构提升市场绩效的对策建议

2.1 积极提升市场化竞争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

当前, 因为各方面的因素, 山西省的银行卡产业跟我国的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且其垄断性程度也相对较低。然而从当地实际来看, 实施市场化运作是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 要实现对市场结构的优化, 应该将市场经济在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并在银行卡产业的发行———受理———信息交换等环节中引入适当的竞争策略, 从而避免出现银行卡发行出现垄断的现象。除此之外, 当地政府还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各个具有充足条件的组织和机构参与到银行卡产业市场的建设中, 从而为当地的银行卡市场营造一个和谐和公平竞争的氛围。最后, 山西省的各个银行还应该积极贯彻和落实现代金融单位的相关制度规定, 进而不断探索出新形势下银行卡产业的经营模式, 不断降低自身经营成本, 有效提升山西省银行卡产业的市场竞争力[4,5]。

2.2 提高银行运行效率并提高服务水平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 山西省各个银行严重存着“重视发卡, 轻视受理”和“重视规模, 轻视效益”的现象。特别是在当前各大银行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这种片面地追求发卡规模的思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银行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 山西省的发卡银行应该在保证自身网络和跨行交易的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减少因为刷卡消费资金到账所需的时间;另外还应该积极构建出一套高效率的投诉和处理机制, 从而有效提升银行处理各项业务的效率, 最大程度保护持卡人的合法权利[6,7]。

2.3 加强受理市场建设

在山西省银行卡产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受理市场的建设缓慢, 缺乏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对于可受理银行卡商户、自动取款机以及刷卡机的数量还相对较少。因此为了能够有效促进山西省银行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银行机构还应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进一步开拓出新的支付方式, 拓宽支付覆盖范围。

摘要:文章分析了山西省银行卡产业的市场结构类型及其发展趋势, 研究探讨了该市银行卡产业结构和市场绩效两者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通过优化银行卡市场结构来提高绩效的相关对策建议, 以期能够为推动山西省银行卡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西省,银行卡产业,市场结构,市场绩效

参考文献

[1]傅联英.银行卡支付市场的瓶颈问题识别与绩效提升对策[J].兰州学刊, 2013 (6) :99-104.

[2]杨亦然.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卡“有效性”研究——基于网络经济学的分析[J].金融与经济, 2011 (7) :23-28.

[3]董媛, 毛道维.经济波动的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卡发展策略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 2011 (6) :511-512.

[4]林采宜.中国银行卡市场的2005年和2006年[J].银行家, 2006 (2) :32-35.

[5]岳中刚.银行卡产业运作模式与反垄断问题研究[J].当代财经, 2007 (3) :60-63.

[6]陈敬学.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 2004 (5) :26-29.

上一篇:文秘专业下一篇:集团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