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精选12篇)
高校资助 篇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 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当前我国高校逐步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在该体系中, 仅有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属于有偿资助, 其他均为无偿资助。在这种资助模式的影响下, 不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了“等、靠、要”思想, 出现了感恩、自立、自强意识缺乏等倾向, 极大地影响了高校资助体系作用发挥的有效性, 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
一无偿资助的弊端
相对于有偿资助, 无偿资助在资助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弊端。
第一, 无偿资助使国家、政府和学校投入不断增大。无偿资助的赠予性特征, 使投入资金单向流入, 不能循环, 无法回收周转使用, 这样就需要国家、政府和学校不断投入大量资金, 以保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不至于降低。但同时也造成国家、政府和学校背负越来越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二, 无偿资助有悖教育公平原则。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 学生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是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支付学习经费时, 政府有必要给予一定的帮助, 然而高校的经费, 无论是国家拨款还是学生缴纳的学费, 都是用来为全体学生服务的, 每个学生对学校的经费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 政府的资助并不是天经地义的, 因为每一名贫困大学生都是一个健全的人, 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知识存量, 从某种角度看不应提倡无偿的资助方式。
第三, 无偿资助容易使学生产生懒惰依赖心理。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操作简便, 只要是学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符合成绩要求并提出申请, 一般均可以获得国家或学校给予的数额不等的资助。这一类受到资助学生不用归还。因此, 一些困难学生渐渐对无偿资助产生了依赖心理, 不要白不要, 认为得到政府和学校的补助是应该的, 甚至故意不交学费等着学校给予资助。这样容易让学生养成不劳而获的思想, 心理上形成了“等、靠、要”的心态, 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 也不利于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二有偿资助是资助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
国外大学生资助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从无偿资助向有偿资助转变。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实现了大学生贷款人数占各类学生总数的60%以上。助学金制度和减免学费制度正在淡出资助体系, 奖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制度正在成为国外普遍采用的资助制度。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走出以往单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经济资助的误区, 在给他们经济资助, 努力使其公平享有受教育机会的同时, 更要注重变资助为主的资助模式为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模式。因此,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 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模式。有偿资助顾名思义是受资助人在享受资助权利的同时, 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该义务可以是助后还款, 如国家助学贷款;也可以是完成相应的志愿服务时间或指定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勤工助学等。
有偿资助的核心思想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 它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现时代的价值取向, 还折射出高等教育资助理念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既是按劳分配要坚持的原则, 也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所必须坚持的原则。虽然接受国家和社会的资助是每个贫困大学生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之一, 正如劳动者只有履行了劳动的义务之后才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一样, 接受资助的权利主体只有履行了相应的义务, 才能取得权利主体的地位。[1]
三有偿资助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实践
有研究表明[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自主意识, 例如在对资助方式的认可上, 他们倾向于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 而不是无偿资助的助学金、困难补助等;他们更愿意主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隐性资助等有偿式的资助。这些调查结果显示出, 当前贫困生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 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 降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普遍赠予, 而加大有偿性资助, 是顺应时代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资助模式。
1 加大勤工助学力度, 探索勤工助学外延性发展的路径
勤工助学作为资助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个机会, 鼓励和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报酬。在经济上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意识, 克服依赖心理, 并在劳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提高能力, 锻炼就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和品德。勤工助学是非常典型的有偿资助模式, 它把“输血”型助学变为“造血”型助学, 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3]在很多发达国家, “契约性”的社会服务是实施勤工助学方案的一种相当普遍的方式。比如美国政府发起的“社会服务计划”, 是由政府与学生签订服务契约, 学生要获得资助必须从事为中小学生当暑期的数学和语文教师、为青少年提供咨询辅导等工作。
我国高校勤工助学的现实显示, 与其他资助方式相比, 其受助人数和受助金额比例偏小。其主要原因:一是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少、报酬低;二是勤工助学与学习时间存在一定冲突, 在比较繁重的学业环境下, 学生可做兼职的时间不多。为此, 勤工助学外延发展需要解决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拓展等问题。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影响力, 在扩大和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中, 共同创造条件, 方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工, 拓展勤工助学社会岗位, 组织学生在寒暑假走进企业生产实习, 边提高专业知识边增加实践经验, 缩短社会适应期, 提高就业能力, 以实现学生、高校与用人单位的三赢[4]。例如我校物联网工程学院,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校外勤工助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学院暑期组织高年级受助学生走进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不仅为学生解决了暑期工作的问题, 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运营过程的机会。从一份份感恩学院、感谢企业的心得体会中可以看到学生能力和品格的提高。
2 成立资助服务中心, 组建各类志愿服务团队, 为学生提供平台
学生资助服务中心隶属于学生会, 是学院资助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 对全院的资助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各类志愿服务团队是接受国家、社会、学校无偿资助的学生组成的学生团体, 接受资助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它的宗旨是“感恩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其目的是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凡是受到国家、社会、学校无偿资助的同学必须承诺完成规定时间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以我校物联网工程学院为例, 获奖受助学生按类别组建了“国家奖学金先进事迹报告团”、“国家励志奖学金帮扶小组”、“国家助学金志愿服务队”、“资助义务工作团”, 在资助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下, 开展各项志愿服务类活动。“国家奖学金先进事迹报告团”工作内容主要是宣传获奖同学先进事迹, 与新生转型教育、本硕博论坛等系列活动相融合, 举办系列报告会, 展示国奖获奖同学风采, 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国家励志奖学金帮扶小组”工作内容主要是通过朋辈辅导, 让励志奖学金获奖同学与学习困难的同学自愿结对, 与党员“1+1+1”活动和“学业辅导员”制度相结合, 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国家助学金志愿服务队”工作内容主要是协助学院或其他相关部门进行社会志愿服务工作。“资助义务工作团”是除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外, 获得其他资助金的同学必须参加的团队。凡申请各类资助金的同学必须按要求做满相应义务劳动工时。这些义务劳动可以是学院指定的, 也可以是自己申请的。以上团队全部由资助服务中心统一管理, 每次活动派专人记录考核备案, 每学期小结, 一个学年做一次总结评定, 评定结果作为下一学年各类资助金评定的参考。通过这些团队工作, 将受助学生的感恩之心充分唤醒, 更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回报意识。
3 建立爱心基金, 保证无偿资助金的循环性和持续性
爱心基金是各高校践行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模式, 是由大学生个体和学生工作者共同组成的一种互助性公益组织, 秉持“取之于生, 用之于生”的原则, 努力为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宝鸡文理学院在贫困生获得无偿资助时, 监督其签订承诺意向书, 承诺其完成学业走向稳定的工作岗位后, 向学校捐赠爱心款, 数量不低于其曾经在校获得的无偿资助金。这笔爱心基金不仅减轻了学校的资助压力,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无偿资助金额的循环性和持续性, 也使一些学生克服了依赖心理。尽管这个基金的资金来源靠学生自觉性、诚信感恩的情怀, 可能会遇到学生不能践行的困境, 但未尝不是一种解决无偿到有偿的探索。又如, 燕山大学“希望基金会”, 学生可自愿加入成为会员, 有向基金会借款的权利。每学期会员必须储蓄一次, 数额不等, 下限20元, 毕业时一次性返还。基金会由辅导员专人负责, 监控资金的周转, 以保证基金的正常回收和最大限度地流通。当会员特别是贫困生遇到生活困难或遇到突发事件时, 都可以向基金会借款, 以解燃眉之急。借款学生可通过勤工助学等方式还清借款, 一般每个学期清算一次, 遇有特殊情况基金会可视其情况准许其延期还款或适当减免。除此之外, 会员们每学期还组织参与许多公益活动, 用感恩的心态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不仅使受助对象感受到了温暖, 也感染了周围的广大师生, 使更多人理解、支持并参与其中。资金来源除学生储蓄款外, 师生和社会捐款、各项有组织的劳动创收也是基金会的重要资金来源。[5]
通过以上实践, 在资助过程中把经济资助、能力锻炼与责任意识、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变无偿性资助为有偿性资助, 使救济性资助成开发性、扶持性、循环性资助, 全面推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总之, 如何更好地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问题, 不仅关系到贫困生个人的成长与成才, 而且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稳定。高校资助教育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本, 顺应资助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 不断研究新的工作措施和方法, 切实做好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 努力推动我国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海英, 邱伟青, 等.完善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初探[J].新西部, 2009 (16) :182-183.
[2]陈洁, 贾平, 等.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新探[J].高等农业教育, 2009 (9) :74-77.
[3]赵艳, 唐晓育.地方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走向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115-116.
[4]王意明, 李世光.我国高等教育助学体系定位问题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3) :5-7.
[5]郭沛, 严冰, 等.“希望基金会”:高校帮困育人新模式探索[J].河南教育 (中旬) , 2008 (8) :64-65.
高校资助 篇2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高校招生收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逐渐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帮助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和顺利完成学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经过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多年的艰苦探索和高等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到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对促进教育公平产生了重大意义。但具体实施还需要一定过程,目前与实际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以下是浅国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以及结合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大环境背景,析论述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困境及难点,同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高校资助工作局面出现的显著变化和取得的成效。
1、基本数据。近日,教育部对2004-2005学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各项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2004-2005学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350万人,其中,贫困家庭学生约26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9%,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12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9%。
自2004年6月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以来,全国已新增审批贷款学生65万多人,审批合同金额51.5亿元;连同以前几年办理的国家助学贷款,全国高校累计已审批贷款学生153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22.5亿元。
其他各项措施用于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总金额约40亿元,共资助约420.3万人次。其中,用于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各种奖学金发放金额为17亿元,资助学生约149万人次;校内学生贷款发放金额为3.7 亿元,发放人数约10.7万人;勤工助学资助金额为8.9亿元,资助人数约138.7万人次;特殊困难补助发放金额为4.7亿元,发放人数约98.9万人次;学费减免金额为5.7亿元,减免人数约23万人。
另外,2004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的学生约29万人,占贫困家庭学生数的11%。
2.国家助学贷款的推进情况。中央部属高校已全部按新机制落实了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凡符合政策规定的申请贷款学生基本上可及时得到贷款。部委属高校中工作开展较好的有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合肥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
地方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也在逐步推进,绝大多数地方的高校按照新机制落实了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并已开始贷款审批和发放工作。2004年6月以来,湖北、河南、山
东、辽宁、安徽、河北、广东、上海、云南9个省的贷款合同金额均已超过1亿元,另外,贵州审批合同金额达到0.95亿元,工作进展较快。
二、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资助工作体系经历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从很大程度上帮助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了学业,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贫困生群体越来越多,加之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环节过多,后期监督和资助后教育力度不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为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增加了更多的挑战。
1.资助工作简单化。
一是部分学校和部分资助管理工作人员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化为“慈善资助”,认为资助工作的过程就是把国家、学校的相关资助费用、岗位发放和提供给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至于其他的一概不管。
二是部分学校和部分资助管理工作人员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化为“金钱资助”,认为资助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入学费、生活费的困难,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了,即往往视金钱为万能的。殊不知,简单的金钱资助只能解决受资助学生表面的困难,而忽略了伴随经济困难而可能产生的一些内在困扰,即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内在需求,无法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目的。
2.资助项目难以确定。国家助学金是资助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资助过程中,由于贫困认定工作缺少统一的尺度,难以计量,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一些不协调的现象。
(1)同学相互比穷。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资助面再广,申请的人也比分配的名额多,一些家庭状况尚可的同学也掺和进来,真假难辨。于是,申请的同学纷纷在班级同学面前哭诉,比穷,最终依靠投票决定助学金的归宿。
(2)老师直接确定。有的老师对同学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根据名额多少,分轻重缓急,自行确定名单。但这种做法风险很大,一是若百密一疏,二是若有人质疑暗箱操作(即使准确),都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3)依据证明材料确定。在开展助学工作时,所有申请资助的同学都要上交加盖当地民政部门公章的《家庭情况调查表》。按说,这种方法很有说服力。但是,“聪明”的家长会把调查表填在贫困线下,而当地干部也睁只眼闭只睁加盖公章,一起蒙国家的钱。
3.育人功能不突出。
在一定程度上,一些高校存在对资助体系的功能认识不足,对受助学生的激励教育还不够等问题。资助体系不仅具有经济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还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在勤工助学方面,一是勤工助学的岗位大多属“劳务型”工作,二是勤工助学只单方面为学生提供经
济利益,却忘记在这一制度中渗入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成分;对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学生不愿意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行为侧面反映了部分学生诚信意识不强。总之,各类奖助学金对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的效用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缺少相应的引导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生片面理解了各项资助的内涵。
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是创新贫困生资助机制,优化“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
1、奖(助)学金的考核机制。
奖(助)学金制度作为贫困生资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学生的欢迎,发挥了积极的激励作用。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每一项奖学金都有严格的评选制度,保证了奖(助)学金发放的公平、公正。一些高校在奖(助)学金管理中大都非常重视评选等发放前的管理,而忽视了发放后的跟踪管理,大学生用奖(助)学金的不理性消费也频频见诸于各种媒体。我校在保证各类奖(助)学金评选、发放的公平、公正,严格管理的同时,非常重视发放后的跟踪管理,制定了具体可行的考核办法,办法要求辅导员负有对获奖受助学生跟踪教育和管理的责任,要求获奖受助学生书写获奖受助的全面总结,把学生的学习成绩、表现情况、辅导员的跟踪意见和学生的总结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并将考核结果与下一学年奖学金的评选和学费的减免挂钩。
2、困难补助基金的诚信贷款制度机制。
在前几年我校困难补助的发放都是无偿的,这种无偿发放机制使得有的贫困学生因认为无偿地接受资助相当于受人施舍而羞于申请困难补助,尽管经济上捉襟见肘也得不到及时资助;而有的非贫困生反而钻政策的漏洞,用虚报家庭经济状况的方式获取困难补助金。这样,有限的资助经费就没有完全得到有效地利用。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困难补助金的效用,我校从2002年起对这种发放方式进行改革,将无偿资助转变为有偿资助,实施贫困学生诚信贷款制度。
3、创新勤工助学的管理机制。
勤工助学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培养自立意识的良好途径,是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重要措施,是受到各高校普遍欢迎和重视的助学之路。为了改变现状,学校积极完善管理办法,通过管理重心下移、岗位公开招聘、勤工助学与学生科研活动相结合、加大校外助学岗位的开拓力度等形式,创新勤工助学管理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机制。
国家助学贷款是目前资助体系中的主渠道。为了有效解决首批工商银行贷款学生违约率较高的问题,我校出台了《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办法》,通过以下途径开展诚信教育“两课”教学增加诚信教育的内容;诚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学校结合助学贷款,开展专题讲座活动;新生始业教育及毕业生离校教育中专设诚信教育。教育贷款学生自觉积极履行信用关系,按时缴息、归还本金等。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倾情报恩,首先把尚欠的贷款还完,这就是诚实守信的表现,成熟的表现。其次,在学校的就业网中可为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专设助学公告、友情提示栏目,提醒所有贷款同学按时还本付息。同
时积极探索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工作新举措,根据不同学生可提前半年分别给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去信,以提醒督促学生按时还本,开展“1+1”结对子活动等形式,加强贷后管理。
二是育人与帮困相结合,建立帮困育人新模式。
帮困助学工作是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育人工作是帮困工作的根本目的,所以两者应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才能建立起帮困育人的长效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育人与帮困的结合:
高校助学工作的基本目标是缓解乃至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项工作不仅仅是一项经济资助工作,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教育公平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以助困为契机,重视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推动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全面实现助学目标,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办学目标所决定的,而且是高校助学工作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高校助学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许多贫困学生困为经济原因伴生了很多问题,根本无法和普通学生站在同条起跑线上,贫困学生成都路上充满艰辛。一部分贫困家庭学生宁愿在外边做兼职也不接受各种资助,严重影响了学习;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不守承诺,严重失信;也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对各种资助形成依赖;还有部分贫困生心理负担过大,自我封闭等。这些助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影响到高校助学工作的健康发展,为高校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学工部专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帮困育人,加强对受助贫困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工作思路,贫困生资助工作以贫困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与成才为助学根本目标和指导思想,坚持自强自立教育为核心,育人工作以 “获奖思进、获助思源、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为主线,做到三个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助困育人效果。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和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类助学资源的效用,同时也为贫困生的教育创造了非常好的时机。在贫困生的资助实践中,结合每项资助的特点和贫困生的实际,积极开展教育工作。
1、把自强自立教育与勤工助学相结合。
勤工助学是一种由资助者提供劳动机会和劳动报酬,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解决学习费用的资助方法。勤工助学是培养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重要手段,同时勤工助学也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它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很好途径,同时在实践中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目前学生从事的勤工助学项目大多是由学校自身创造和联系的一些适合学生业余工作的岗位,就我校而言,有家教、学工组助理、办公室助理、科研助学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自食其力克服困难的有效途径。学校组织贫困生走自立自助的道路,通过勤工助学工作,一方面学生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改善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知名教授的治学经历讲座、身残志坚人士励志讲座、成功校友、知名人士奋斗经历讲座及优秀贫困生事迹的学习讨论等系列活动,广泛开展自立自强、艰苦奋斗教育,从舆论上支持和鼓励贫困生通过自身的劳动收益来解决经济困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
2、把诚信教育与国家助学贷款相结合。
具体的做法可以是:
一、营造诚信的校园氛围,这是加强诚信教育的前提。
二、加强正面的诚信教育,这是诚信教育的重点。
三、深入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这是加强诚信教育的关键。
四、完善诚信方面的各项机制,这是加强诚信教育的保证。从2003年开始,学校把每年四月份设立为“诚信教育月”,通过开展诚信演讲赛、辩论赛、诚信名言征集等系列主题活动,设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构建诚信评估机制、建立诚信奖惩机制等来引导学生以诚待人,以信立身,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理解了诚信,提高诚信立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逐步养成了学生“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素养,学生贷款履约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此可见,高校在帮困助学的同时也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3、把感恩教育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
贫困生是通过社会各界的爱心资助才顺利完成学业,是社会爱心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应该比其他人更懂得社会爱心捐助对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性。虽然爱心捐助方不图回报,但是受助者不应该将接受爱心捐助理解为理所当然,,自己有能力的时候,理应有所回报。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并使学生懂得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道理,我校积极开展“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为主题的贫困生教育活动。通过开展针对西安市贫困家庭的义务“一帮一”家教活动、知识援助活动、陕西三原敬老院贫困生帮扶活动、贫困生关心孤寡老人活动,使贫困生把自己的受助与对社会的回报结合起来,把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增强了社会历史责任感。学生纷纷表示,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参加一定量的公益劳动是自己回报国家、社会和学校的一种良好途径,在回报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可见,公益劳动将育人与帮困得到了良好的结合,也教会学生饮水思源、回报社会。
5、把创新教育与科研奖励相结合。
通过开拓学生科研助学岗、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学校科研立项申报等方式,促进了勤工助学工作岗位由劳务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同时制定和完善《学生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大学生研究与创新训练项目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大对学生的科研支持力度和奖励力度,给与学生在科研项目获奖、学科竞赛获奖以及发表文章等给与表彰和奖励。以旅游与环境学院为例,2002级黄芳、张奕君两位同学积极参与赵景波老师、葛淼老师的科研项目,分别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学院不仅为其报销了调研、打印等费用,而且分别给与个人鼓励300元。从2005年到2006年9月,学院学生共有13篇科技论文发表,其中在《中国沙漠》、《干旱区研究》、《干旱区地理》、《中国岩溶》等核心以上期刊占80%以上。通过科研奖励、科研助学等方式,不仅解决了贫困生的生活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困工作是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育人又是帮困工作的根本目的。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和支持,使他们能够自立自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和成才,是帮困工作的宗旨。然而,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只是帮困工作的最低目标,,们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使他们能健康、全面地成长和发展,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即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所以,高校充分将育人工作与帮困工作紧密结合,建立起完善的帮困育人长效机制是做好贫困生工作的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教育部.教育部介绍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的有关情况.中国网; 徐克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研究 篇3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育人;全方位脱贫
一、前言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同时更指出要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贯彻到教育全过程。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更要重视育人功能,做到学生全方位“脱贫”。但“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不等于‘补助,资助工作也不是‘慈善行为,现阶段我国高校帮困工作的关键是在资助的同时加强育人功能。”
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一直以来,国家都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教育机会均等。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接受教育成本的增加,同时受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影响,全国各大高校都出现了不同比例的贫困生群体。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家庭的实际困难,确保贫困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我国经过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了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最终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配合其他资助体系的奖、贷、助、补、减的多元资助体系,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荒废学业。但是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往往主要集中在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方面,在如何发挥育人功能方面不尽如人意。因此,探究在资助工作中如何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育人功能缺失的原因
1.贫困生认定过程中,认定机制有效性不足
目前,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主要查看有当地民政部门盖章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参考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及评议小组的评议结果,学生日常表现及申请答辩等环节。但是,评定过程中依然存在认定漏洞,很多高校都存在着认定标准模糊不清、认定考核不严、认定程序不完善、认定信息不对称等情况。比如,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无法断定;评定贫困金额没有与时俱进,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出现虚假信息的填报;申请对象由于自尊心问题,对辅导员或班主任以及同学隐瞒了真实的家庭情况等。认定机制的不足及资助宣传不到位,导致学生没有认识到国家设置贫困资助的意义,不能真正发挥资助育人功能。
2.注重经济资助,忽视发展性成长
高校对受助学生的资助往往是直接的、无偿的,导致部分贫困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缺乏全面认识,存在 “等、靠、要”等不劳而获的思想。部分贫困学生认为获得各项无偿资助是理所应当的,缺乏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意识。另外,贫困生个人信息不恰当地公开、隐私未被合理保护,造成贫困生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贫困生除了需要基本的经济资助,还需要学业指导、能力拓展、就业实习帮扶等相关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往往重经济保障而忽视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贫困学生往往没有更多的机会提升自身能力素质,这无疑弱化了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三、发挥资助育人功能,保障学生全方位脱贫
1.更新资助理念,优化资金分配
创新资助理念,注重宣传引导,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国家的奖助学金是用来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刻苦学习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因此,评选奖助学金时,学校要通过各个宣传渠道宣传国家的资助政策,宣扬先进学生优秀事迹,发挥榜样力量,营造良好学习风气。建立学校与地方资助中心联网制度,学校要派专人实地走访、调研贫困生的情况,确保专项资金用到实处。增强学校资助资金灵活性和自主性,引入民间资助力量,优化资助资金分配,真正让贫困学生得到应有的资助。
2.加强人文关怀,全方面提升能力
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对贫困生经济上的帮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精神解困和情感教育。要增加有偿资助,即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资助;注重学生的自助和他助,挖掘资助资源,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和实习实训岗位,强化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加强人文关怀,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借助主题团日、优秀事迹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榜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动学生的思想积极性,保证贫困生思想不掉队。同时,针对部分贫困生的自卑、消极心理,要充分利用团体辅导、广场咨询等活动引导贫困生正确面对困难,客观认识现实,摆脱心理困扰。
高校进行学生资助工作时,要结合学校和地区实际,恰当地给予学生经济上、学习上、心理上、就业上的教育指导,做到全方位资助育人,使贫困生成为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心理健康、奋发有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高丽芝.中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历史与现状研究[J].思想战线,2015(41):62-65.
[2]李璐.浅谈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认定管理和人格教育的欠缺[J].华夏教师,2013(11):86-87.
[3]曾盈村.浅谈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后续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5(14):245-249.
高校资助 篇4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新模式,资助工作
目前, 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央16 号文件明确指出, “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 对资金多方筹集, 以政府投入为主, 对资助措施和政策不断完善。应不断探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新模式, 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 包括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基金和助学奖学金在内的助学体系, 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资助, 帮助其更好地完成学业。”新的历史时期, 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资助工作, 同时也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 大幅提高了资助的覆盖面和强度, 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2010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再次强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然而作为一项系统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 需要不断探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新模式。新媒体时代,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对资助资源合理分配, 有机结合育人与资助工作, 保证其公平性和公正性, 以真正落实国家制定的各项资助措施和政策, 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人成才, 这是高校工作需要面对的一个重点。基于此, 本文对无“微”不至, 建立高校资助微信公众平台的新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无“微”不至, 秉承“以人为本”理念
为了更好地指导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资助工作, 高校应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 秉承“崇真尚美”的校训, 真正用情感人、用心懂人、用严管人和用爱育人, 以更好地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 一切以学生为本, 开展各种形式的资助工作受助主体的主题教育活动, 坚持贯彻资助育人目标,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实际技能进行培养, 以全面提高受助学生的群体素质。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亲自去抓财务工作和分管学生工作, 将责任落实到人。每位校领导应率先垂范, 要经常和学生进行谈心和唠家常。一对一结对了解生活和学习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鼓励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为了形成重点帮扶, 机关各党支部也积极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成对子。为了深入进行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交心谈心活动, 全校辅导员应深入宿舍和班级, 走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心世界, 送去学校、组织的温情,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 并使其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完善资助制度体系, 努力提高工作效能
高校要自觉开展各项资助工作, 做好国家奖助学金工作的基础, 就是认真学习高校资助工作的主要政策。对于国家关于资助工作的文件政策, 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 贯彻和传达文件, 并开展各项交流和学习活动, 积极选派专职资助工作人员参加校外培训班, 去香港和美国等地参观交流, 取长补短, 充分学习和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努力提升工作效能, 力争将工作失误降到最低。对资助制度体系进行完善, 向每一个人宣传普及和落实。立足于学校实际, 执行上级文件精神, 建立和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 实施多种宣传途径, 如班会、橱窗、网络和报纸等。对资助工作体系进行广泛宣传, 使全体学生全面了解资助工作的相关程序、条件和内容。在印发新生入学通知书时, 详细介绍学校关于家庭经济困难资助工作的具体措施和相关政策, 做到新生都知晓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
三、搭建资助微信公众平台, 探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
(一) 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
1.操作的便捷性
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微信公众平台, 其门槛是非常低的。已经注册过微信账号的QQ, 可以重新申请QQ账号, 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注册, 同时还可绑定私有微信账号。对公众账号进行注册后, 就进入了后台。后台有比较简洁的操作,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即素材管理、信息发送和实时交流。这个界面能进行实时交流, 并进行分组管理。
2.人际交流的高时效性
如果关注了某个微信公众账号, 那么这个微信账号就能定时地将一些消息进行发送, 同时一旦发送了消息, 则会利用微信平台的终端进行提醒通知, 二者是同步进行的。推送的消息是被强制接收的, 手机几乎能百分之百接收到消息。
3.内容推送的丰富性
微信能直接传图片、发语音给好友。还可将对讲机模式打开, 以供多人群聊。通过对朋友圈内容的分享, 向全部好友快速传播。微信的一大特色, 就是这种无障碍的快速的互动, 使其能在短时间内, 实现4亿的用户数量。微信因为具有众多的功能, 而备受推崇和欢迎。而被认证后的权限会更高, 能推送漂亮的图文信息。这类图文信息既可以是一个专题, 还可以是单条的。
(二) 搭建微信资助平台, 为师生提供便捷的服务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资助工作, 高校应积极探索, 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微信公众平台, 就是新媒体环境下一种崭新的资助模式。通过该微信平台, 学生能及时掌握和了解最新的资助政策和资助工作的动态。
首先, 学生在微信平台上填写《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并且在微信平台上建立了准确、合理和全面的家庭经济困难信息库。通过及时变更和动态管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信息库信息, 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微信管理。
同时, 还可以在微信平台上, 实现各种资助资金的发放、统计和申报工作。学生的申报工作是在微信上进行的, 而学校资助管理中心的审核工作也是在微信上进行的。通过微信平台, 来完成各种资助资金的评选和发放工作。这样既使操作程序更加便捷, 同时也能长期存档各类数据, 既缩短了资助资金发放的时间, 也为资金发放的公正性提供了保障。
学校将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作为重要内容, 高校可在第一时间内发布资助政策, 学校可将社会资助、学生困难补助、退役士兵学费资助、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奖助学金等家庭经济困难资助的信息, 在第一时间内, 在微信平台上发表。同时还可发布各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信息, 如感恩励志小文章、生活小贴士等, 并定期回复学生的咨询。利用语言、图片和文字等形式, 微信平台实现了和学生之间的全方位的互动和沟通, 将更加便捷、及时和周到的服务提供给广大师生。建立微信公众平台, 为广大师生搭建更有效和便捷的沟通渠道, 促进学校资助管理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总之,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而建立高校资助微信公众平台, 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新模式, 需要我们在探索中不断的完善和健全。
参考文献
[1]黄壮霞.对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J].当代经济 (下半月) , 2007 (6) .
[2]李迎霞, 吴婷, 潘跃成.论高校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9) .
[3]吴卉.高校困难生资助工作的探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10 (5) .
[4]李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国内外现状研究[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0 (18) .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总结 篇5
一、基本情况
我校20__年在校生人数386人,有9个教学班。学生很多为留守儿童,生活较为困难。这使得学校的学生资助工作较为繁重。
国家助学金
20__年的学生资助工作是一次性发放全年的资助款,共收到学生申请材料180余份,经认真、严格核实学生情况,全校受资助学生169人,总金额26.4万元。按照上级文件要求,资助划分为生均1000元/年和生均20__元/年两个标准,资助金以银行卡的形式发放,学生领卡后签字,按手印学生资助工作总结5篇20学生资助工作总结5篇。学校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完备手续,符合上级文件要求,此项工作已圆满完成。受资助学生名册在校园内张榜公示,无异议。并已交县学生资助中心。
20__年秋季的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启动,,金额总计26.2万元,已报区学生资助中心审核
二、工作成绩与经验
第一、加强统一领导,抓好责任落实(年专项整治工作总结)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切实做好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确保学生资助资金按政策按时、足额、准确发放。学生资助具体工作由德育副校长分管,校长办公室、政教处、财务室、学籍管理室协助工作,负责受助学生资格审查、复审、公示、人数统计上报,做到“专款、专账、专人、专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校长
副组长:党总支书记德育副校长教学副校长
成员:总务主任支部主任政教主任教务主任
联络员:资助管理员报账员学籍管理员档案管理员
第二,制定完善方案,实行规范管理
学校学生资助小组在认真研究省市及江岸区教育局学生资助工作的文件基础上,制定、修订了《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实施方案》和《校内资助办法》,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生资助体系。在制度的指导下,学生资助工作得到了有序开展
在具体评审过程中,严格按照《湖北省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标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实事求是、客观务实”的原则,认真组织实施了受助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审工作2015年学生资助工作总结5篇工作总结。学校建立学生资助档案,内容包括受助学生《湖北省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申请表》、《湖北省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汇总表》、各级各类贫困证明材料,材料不充分者令其限时补交材料,做到档案资料完备、翔实。
受助学生材料由班主任、学校审核通过后在学校学生资助橱窗中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交区资助中心复核通过。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纵横谈 篇6
(一)不合理的公投
有学生私下议论:“敢说、会说、能说的,得票就多;内向、不会说,说的少的得票就少”。还有一名学生向辅导员揭发:“李某因为在宿舍拉选票才获得的资助,他承诺得到助学金后就请大家吃饭”。
在国家助学金评定中,有些辅导员害怕麻烦,没有拿出具体的评定细则和量化指标,鉴于贫困生名额有限,于是采取全班学生投票选举的方式,从而出现拉选票的问题,这让助学金政策变了味,成为了人气与关系的比拼。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
有一位家庭经济确实困难但自尊心较强的女生因为在台上不愿“暴露”自己家庭情况而落选,结果导致能否获资助不是以家庭实际困难为依据,而是取决于台上陈述是否“悲壮”,表现是否“精彩”。
有些辅导员为了体现助学金评选的“公开、透明”,规定申请申请助学金的同学必须在众人面前详细阐述家庭贫困状况,本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比较自卑、内向且自尊心强,这时如果强迫他们在同学面前“自我暴露”,无异于伤口撒盐,雪上加霜,从而导致有些真正贫困的学生由于“爱面子”而忍痛放弃申请助学金的机会,而不太贫困却能说会道的学生再稍加悲情演绎则有可能博得同情。
(三)“贫困”的贵族
令人想不到是,助学金发下去没几天,其中两名获资助的学生就在饭店请客吃饭,其中一个还换了一部新款手机,班里其它学生发现后,议论纷纷,愤懑不平,辅导员知道后非常恼火,但为时已晚,钱已经发了下去。
很多辅导员遇到过这种情况:某些学生家庭确实困难,按政策也理应得到资助,但是获资助后不是心怀感恩,刻苦学习,而是拿着资助的钱进行奢侈性消费,穿名牌,买电脑,大吃大喝等,这严重违背了助学政策的初衷,同时也会引起其它学生议论和不满。
(四)我贫故我得,舍我其谁
一名女生课下到办公室找辅导员,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认为评选不公平,我家比张某家还困难,凭什么她得3000元,我才2000元?”
有些辅导员经常抱怨:“个别学生虽然家庭贫困,但不思进取,旷课迟到早退一样都不少,资助吧,于心不忍!如果不资助,也确实困难!更可气的是有个别学生还理直气壮:‘我家贫困,凭什么没有我的?’最让人不解的是有些学生虽然得到了资助,但是嫌资助太少,大有助学金非我莫属的气概。”
(五)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白不要
看到同班或同宿舍同学得到了高额助学金,有些没有得到或没有参评的学生心里极不平衡,因此严重影响了班级的和谐团结。有些学生甚至发话:“明年我也开证明申请,反正是不要白不要”。
据相关调查,很多高校大二学生比大一新生入学时申请助学金的人数多几倍。不可否认,一方面是学校资助工作宣传力度加大,但更重要的是资助金额大,门坎比较低,学生只要持有生源地所在乡镇、居委会(村)以及当地民政局等部门出具的困难证明,就符合申请条件。再加上出于乡土人情,缺少监督管理机制,有些地方部门出具的证明常常信息失真,因此导致了一部分本不贫困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开出了证明,加入到了“伪贫困生”的行列,这给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增加了认定上的困难。所以各级相关部门应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责,严格把关,从源头上确保公正、真实。
(六)助学金与学校奖学金的博弈
助学金和奖学金的各自特点决定了两者之间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难怪有些学生私下议论:“学习成绩好有什么用,考个第一名奖学金也就800元,你看张某某学习一般,就是家里穷,助学金就得了3000元,助学金比奖学金强多了。”这种现象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在高额助学金的诱惑下原本用来激励刻苦学习的奖学金却越来越被边缘化,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现象。
国家助学金是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视,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原来生均2000元提高到了3000元,惠及450万名家庭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20%左右。由于条件低,限制少,资助金额大,每年评定前期必然会引起广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
各类学校自设奖学金条件相对比较高。奖学金是为了奖励在校期间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的优秀学生,相对助学金来说各级各类学院奖学金具有门槛高、条件硬、名额少、竞争激励等特点,但奖励金额却没有助学金多,如何平衡助学金与奖学金之间的关系并凸显对学生进行精神鼓舞和人文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科学认定,创新措施,公平公正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一)辅导员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细化标准国家助学金是政府为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专门设立的,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好事。高校辅导员是这项惠民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形象,所以辅导员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地做好这项工作。
助学金的初衷是助困促学,辅导员应该以国家资助政策为标准,不怕麻烦,以贫困事实为根据,不怕得罪学生,切实规范评定程序,制订科学合理的评定细则,再通过我们平时观察、查阅档案、个人谈话、电话访问以及学生咨询等多种调查方式,使真正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资助。
(二)建立贫困助学基金,探索“分批多次按月发放”的模式,实行“长期跟踪监督及随时退出”制度
高校应成立贫困生助学基金会,由学生工作部门统一负责管理全院的助学金,实行分批多次按月发放,长期跟踪监督,一旦有不符合政策条件,违规违纪的学生,可以立刻停发,随时退出,从而起到警示教育作用,避免以往一次或两次发完,对受资助学生无法有效监管的局面。
(三)打破以班级、系部为单位的资助名额分配制度,宁缺毋滥,实行“按需分配”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打破班级、系部界限,不应等量平均分配名额。实行按需分配,只有真正符合资助条件的才可以申请,宁缺毋滥,剩余名额由高校贫困生助学基金会统一管理,循环使用。
(四)将助学金发放与勤工助学相结合,变“无偿资助”为“有偿使用”,消除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
高额无偿助学金滋生了部分贫困学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学校应将助学金发放与勤工助学岗位相结合,比如让家庭困难学生清理校园公共卫生;课余时间兼做图书馆、宿舍楼、实验室助理员等工作。变无偿资助为有偿使用,这样通过自己劳动获取资助,会更加踏实和自信,有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
(五)坚持物质资助的同时要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需要物质资助,更需要精神关怀。辅导员在物质助困的同时,要高度关注贫困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隐私,减轻物质贫困带给他们的压力,鼓舞他们生活学习的勇气。
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注意事项
(一)不患寡而患“不公”
中国有句古语叫“不患寡而患不公”,意思是说不怕东西少,就怕分配不公平。所以在做资助工作时,只要辅导员坚持公平公正,宁缺毋滥,使资助真正用于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其它学生是不会有意见的。
(二)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根本。辅导员要始终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工作理念,坚持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坚持资助与承担义务责任相结合;坚持资助与自立自强精神培养相结合。
(三)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关怀相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物质匮乏不是最主要的,精神绝望才最致命,一定要多关注贫困生的精神及心理健康,引导他们自信、自立、自强,使他们内心充满阳光和希望,安心学习,快乐生活。
四高校学生资助相关政策解读
(一)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大学,首先可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学校对其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核实,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其中,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
(二)困难学生界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学生需向学校申报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由学校根据有关部门设置的标准和规定的程序,以民主评议方式认定。学生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时,必须提交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予以确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证明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
(三)政策实施范围
公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享受国家的资助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办学、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用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招收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也可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订。
参考文献
[1]杨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结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2]张沂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研究与优化思考[J].科技信息,2011(16).
[3]孙兵.试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3).
如何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贫困生
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完成大学学业期间无力支付教育费用与生活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与生活费用困难的学生。据统计, 目前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5~30%, 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所占的比例为8~15%, 近几年该比例有所增加。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 高校贫困生已成为一个特殊群体。
2007年, 我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基本建立, 逐步形成了“奖、助、补、免、贷”的多元化资助体系,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校贫困生存在的经济问题。
1 高校贫困生目前的现状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从内心深入认为自己比别的同学低一等, 缺乏自信心, 慢慢形成自卑、焦虑、自闭的心理障碍, 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自由散漫、不参加集体活动、独立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而更有部分贫困生, 诚信意识淡薄, 享受到资助之后, 一味的盲目攀比, 追求过度消费, 养成了不良的消费习惯。
2 如何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笔者工作于西部某高校, 我院本专科生共计1747人, 2010年认定贫困生747人, 其中特困226人, 一般贫困521人。最终享受国家助学金同学为524人。2011年认定贫困生787人, 其中特困213人, 一般贫困574人, 最终享受国家助学金同学为533人。
不难发现, 贫困生比例已经接近全学院人数的50%, 这并不意味着贫困生认定工作不仔细, 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高年级学生彼此之间已经很熟悉, 小组认定时优先考虑给与自己关系好或者同宿舍的人投票, 这就造成了票数的集中; (2) 部分贫困生家庭经济很困难, 但是在平时生活中不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 致使认定时票数较少; (3) 唯一可以判定学生是否贫困的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失去了意义。由于种种原因, 某些地区民政部门在这一环节把关不严格, 90%的学生都可以弄到这张表。这就导致认定中调查表的参考依据所占比例降低, 而且也提高了认定工作的难度。
同时, 从2010年与2011年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 认定的贫困生人数增多。其中, 特困生人数下降, 一般贫困生人数提高。对于特困生的认定要严格把关, 要综合各方面因素, 如学习成绩、是否参加活动等。一般贫困生人数的增加是由于部分学生要申请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在贫困生小组认定时要给其认定贫困生资格, 否则这部分学生就无法贷款。
认定的贫困生人数与最后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人数相差较大, 这就导致在评选助学金的时候要大面积刷掉很多已经认定为贫困生的同学, 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首先, 在小组认定时要统一尺度, 严格把关。其次,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将矛盾逐一化解。最后, 重视感恩教育。
结合自己两年负责学院资助工作的经验与学校的实际情况, 以高校各学院为基础, 现提出一些粗略的看法:
2.1 成立资助工作领导小组
九月份开学以后, 学校相继要进行一系列资助工作, 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以及其他社会奖助学金的评定。以学院为单位成立专门的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是高质量、高效率的顺利完成各项工作的基础。
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的相关领导与各年级辅导员组成, 同时指定一位辅导员作为学院资助工作联络人。当评定各项奖助学金时, 资助联络员负责将学校的各项要求传达给领导小组各位成员, 通过会议讨论后, 确定出各年级的金额、名额分配。随后, 各年级辅导员开展各项工作, 最后将资料上交给资助联络员, 负责汇总、备份后将学院的各项材料上报给学校。同时, 在各项奖助学金评定时, 对出项的突发状况要及时上报给领导小组, 以会议的形式商讨处理方案, 及时、准确的处理好各个问题。
2.2 建章立制, 制定相关政策
各学院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关的资助政策。2010年我院颁布实施了《机械工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条例》, 这样使得各项资助工作有章可循, 大大提高了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率, 提升了我院学生资助工作的管理水平。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制定相关条例约束, 督促其在享受资助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在贫困生认定时,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实很困难, 但是学习成绩很差。这些贫困生的认定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问题, 有些同学认为这些贫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不应该享受资助。针对这种情况, 可制定一些条例, 如:给这些贫困生一定的积分, 根据平时上课考勤、参加义务劳动与公益活动情况、考试智育成绩等进行减分, 当积分扣完时可取消其认定资格;当积分过少时, 可调整其贫困等级, 这样可督促其努力学习、多与同学交流, 克服其自闭的心理障碍。
2.3 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
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是保证国家减、免、贷、补等各项资助落到实处的基础。此项工作的充分与否, 直接关系到后续各项奖助学金的评定, 以及评定结果在学生当中的影响, 由于全国各省经济情况差异极大, 最低生活保障线也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 如何认定贫困生, 全国至今无法制定统一的标准, 各校、甚至是各专业之间也难以做到统一。
目前, 国家资助力度逐步加大, 对于认定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 可享受的国家助学金为3500元, 而国家励志奖学金为5000元, 相差较小, 部分学生产生了投机的心理, 想尽一切办法认定为贫困生, 而忽视了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 我认为工作原则是:将助学金发给生活最困难, 最需要资助的学生。小组认定时, 认定小组成员的组成是关键, 应包括:不同地区的学生、党员与非党员、普通同学与班干部、宿舍成员, 但前提是这些成员是不参加认定的非贫困同学, 他们朝夕生活在一起, 对申请认定同学的饮食起居了解, 最具有发言权。
在补助信息通知下来时, 首先通过班级QQ群、飞信群、公布栏等渠道对信息进行发布, 让所有的同学尽可能的都知道评定补助的事情, 然后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相关表格, 最后将名单公示, 通过辅导员了解、班委商议、同学监督后, 确定出最需要资助的学生名单。
2.4 关注贫困生动态
在寒暑假结束之后, 要及时摸排学生中的情况, 部分学生原来不是贫困生, 但由于家庭受灾或者出现重大变故, 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同时, 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 但是由于自卑等心理原因不愿参加贫困生认定, 从而没有享受到资助。对于这些情况, 要及时了解, 情况属实的各学院根基实际情况应给予相关的临时补助, 关注其思想动态, 对于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要及时解决,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2.5 重视感恩教育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 部分贫困生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认为资助他们是应该的, 不能树立感恩社会、感恩学校的意识, 一味的只是想更多的享受资助。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探析 篇8
1 高校资助工作中育人功能的内涵
教育的宗旨是实现 “立德树人”,党中央、国务院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建立健全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是党中央、国务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育人功能贯穿于资助工作落实的全过程,例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诚信贯穿始终; 勤工助学劳动中,自强自立和奉献精神尤为重要。各种资助项目也能体现资助的育人功能,如奖学金奖励先进,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在评比过程中也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勤工助学,本身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资助工作在育人功能上存在的问题
2. 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问题突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但由于学生本身的诚信问题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材料的真实性和认定的标准也大不相同。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有时候不能真实反映家庭经济情况。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主要证明材料,资助管理部门无法一一核实每位申请者的家庭情况,加之一些生源地民政部门的地方保护,使得虚假证明泛滥,反而部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会出现开具证明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各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标准不一,由于各申请者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居民收入水平差异显著,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不一。例如,中东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要显著高于西部,很可能出现该享受资助的学生由于当地收入水平过高而无法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
2. 2 重资助轻育人的现象十分普遍
逐步健全的资助体系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常规经济资助的部分,在资助工作落实中往往只关注资助的款项能否发放到位,评审程序是否合规,而忽视了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现阶段我国的资助体系分为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1],尤其是无偿资助的部分恰恰是资助育人的重灾区。有偿资助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国家助学贷款需要学生毕业后自付利息、按时还款,对学生的诚信度要求很高; 勤工助学工作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起到育人的目的。无偿资助包括国家助学金、学生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尤其是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只以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为唯一考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懒惰和依赖,认为此项资助是自己应得的,滋生了学生等、靠、要的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和奉献意识,无法起到资助育人的目的。
2. 3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不足
现有的资助工作育人功能往往流于表面,比如开一场诚信教育讲座,做一些简单的机械化的勤工助学劳动等。而对于学生自身发展最重要的能力提升的重视不足。例如,勤工助学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各大高校的勤工助学助学工作多为校内勤工助学,工作以体力型工作为主,加之大学生的课业压力繁重,勤工助学劳动被肢解得零零散散,一周往往只工作一到两次,工作的间隔长,工作时间短,无法真正起到能力提升的作用。资助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在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方面。例如高校只重视帮助学生成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对于贷后的管理和教育方面重视度不足,导致学生毕业后还贷逾期的问题突出,给学生本人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麻烦。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淡薄,长此以往,无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之才。
3 完善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对策
3. 1 健全资助工作机制
完善有力的资助组织机构是资助育人工作坚实的后盾,高校应建立从学校层面到二级学院层面完善的组织机构,学校应建立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领导全校的资助工作,学生资助部门负责资助工作的管理工作,二级学院应成立学院认定工作组,负责资助工作的具体组织和认定,年级( 或班级、专业) 要成立以辅导员为组长的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是立德树人教育的 “第一人”[2]。同时,要建章立制,制定各项资助规章制度,并将育人功能的导向明确写入各项资助规章制度中。在资助育人体系设计时,统筹安排资助资金,充分发挥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高校可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作用,将资助资金划拨到学院,学院进而依据不同的学生自身特点制订符合其自身发展的资助计划。
3. 2 建立标准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
高校依据国家和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二级学院依据本学院自身特点,制定本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细则,细则的制定要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统一,定量就是要制定详细的量化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进行量化,定性就是要参考日常的学生表现和学生代表的意见,充分做到民主。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据库,针对不同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定期复查和回访,及时修订认定工作中出现的漏洞。
3. 3 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型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不断探索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长效机制,由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保障型资助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型资助转变。一是变无偿性资助为义务性资助,如宣传和鼓励国家助学金或其他无偿资助金获得者进行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二是转变资助工作理念,注重培育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创新高校勤工助学管理机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3],拓展校内外勤工助学渠道,鼓励勤工助学学生创新创业。合理分配资助资金,高校可通过划拨专项资金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大学生实践或创业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 4 构建资助育人实施和评估反馈机制
资助育人体系设计的效果好坏要看资助育人的实施过程和后期评估反馈情况。高校要加强过程实施机制。通过加大资助政策的宣传来推动资助育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宣传内容上,要以资助育人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作为宣传的重点; 在宣传的形式上,可通过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新媒体的宣传效果更能为广大学生接受。在各项资助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应对二级学院对资助政策的落实程序合理公正上进行监管,确保资助政策落到实处。加强资助育人的评估反馈机制。在评估反馈的基础上改进资助育人的体系建设,实现资助育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建伟,黄艳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0):8-10.
[2]李彦磊,张丽红,赵其波.论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中的作用[J/OL].中国教育学刊,2014(S6).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2606.G4.20141231.1201.072.html.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创新研究 篇9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资助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 高校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为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 于1983年国家制定了《国家奖学金制度》, 1986年在全国85所高校试行。1993年, 原国家教委与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 在高校设立“特困补助”基金, 资助特困生解决生活问题。1994年, 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勤工俭学助学基金的通知》, 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 设置勤工助学岗位, 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工薪报酬相结合的资助。1995年, 原国家教委又发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有关事项的通知》, 实行减免学杂费政策, “保证困难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1999年在高校实行扩招的情况下, 国家制定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 (试行) 》, 为贫困生在校期间学费和住宿费贷款。2004年国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 同年, 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国家于2007年比较系统地对高校大学生资助制度进行完善, 连续公布了几项重要制度, 如《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随后, 2007年国家制定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 (试行) 》, 2008年发布《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 2009年, 制定《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目前,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基本上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助学体系, 对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现行的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1. 国家奖助学制度。
国家奖学金是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的奖励特别优秀学生的奖学金, 每人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 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金。每人每年5000元, 全国的资助面是3%;国家助学金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 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生的助学金, 有20%的学生可以获得资助, 每人每年3000元;国家临时性补助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据当前经济情况, 制定临时性的补助措施, 解决学生经济生活困难。
2. 助学贷款制度。
国家助学贷款是帮助贫困生解决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和住宿费的银行贷款, 申请金额每人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 贷款期限为6年以内, 贷款利息的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贷款利率执行, 在校期间利息由财政补贴, 毕业后的利息由本人支付。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在生源地申请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学生的贷款, 学生向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办理, 属信用贷款。贷款金额不超过6000元, 贷款期限不超过14年, 贷款利息的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同档次基准利率, 在校期间的利息由财政补贴, 毕业后的利息由学生支付。
3. 勤工助学制度。
勤工助学是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劳动取得报酬, 时间安排每周不超过8小时, 每月不超过40小时, 劳动报酬每小时8元。
4. 学费减免与代偿制度。
师范生免费。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 国家在北京师范大学等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 免除学费、住宿费, 补助生活费;特困生学费减免。国家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缴纳学费的学生, 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 实行减免学费;学费国家代偿。从2009年起, 国家对部属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 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的, 实施学费和贷款代偿。学生毕业后每年代偿学费或国家助学贷款的最高金额不超过6000元;从2009年起, 国家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实施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 每学年补偿或代偿的最高金额不超过6000元。
5. 高校和社会资助制度。
高校利用自有资金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等。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金在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三、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机构, 设置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与中央和省级教育部门相应, 但基本上都是处于学生处管理之下的三级部门, 并且, 机构内部没有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 分工不明, 责任不清;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机构不健全。很多高校基本上根据上级有关文件, 成立了贫困生资格认定小组, 建立相关制度, 但没有细化认定标准和规范程序, 操作上出现很多问题, 如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的真实性鉴定问题, 学生贷款只需出具生源地乡镇政府部门盖章的证明材料, 乡镇政府随意性很大, 难于准确界定。此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定量指标较难确定, 对学生家庭困难的程度缺乏数据评价;没有实行学生信息动态管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民生活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有的学生可以出现经济生活条件好转, 而有的可能出现新的经济困难的困境, 高校没有及时调整, 出现不公平现象。
2. 学生资助制度没有法律支撑。
我国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还没有立法, 法律还是停留在设想阶段上。如助学贷款, 没有法律方面的条款来对学生贷款失信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 助长了学生还款的随意性, 产生贷款拖欠行为, 造成学生贷款违约率高;又如对资助主体没有法律保护, 也没有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社会和个人向高校贫困生捐款资助的法律。
3. 学生个人信用征信系统不健全。
2006年, 我国建立了“信用征信系统”, 但目前征信系统所采集相关的信息内容, 以及信用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等还不够完善, 而且很多领域、行业的数据也没有“对接”, 信息的覆盖面小, 而且利用效果不明显。高校学生个人征信体系没有建立, 目前广东作了尝试, 但效果不显著, 也不完善, 造成学生个人信息不能“对接”, 对贷款学生的处罚约束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4. 国家奖学金资助功能欠缺。
国家奖学金是我国现行高校学生资助的主要形式, 高校按教育部规定通过综合测评方式确定对象。但奖学金制度不能有效顾及贫困生, 资助功能存在缺失, 获得者与贫困生并不有对等, 贫困生中获得者不多, 事实上并没起到资助作用。而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占在校生的23%, 基本解决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 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评定过程中, 往往出现学生你争我夺, 或拉关系的不公平的不良现象, 产生功利化思想。
5. 助学贷款规模设计脱离实际。
目前, 国家助学贷款主要还是由商业银行承担, 这种信用贷款, 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实现最大的利润化来说, 造成授信主体和受信主体信息的不对称, 银行风险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 银行贷款的热情不高, 主要依靠政府和高校提供的贷款风险补偿金作为抵押来经营运作, 实际也是一种担保形式。银行对贷后管理不力, 学生贷款管理机制落后, 贷款手续繁琐, 还款程序复杂, 系统操作技术落后, 而且系统不稳定, 随意性大, 银行在人力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把贷后催款职责无条件地推向高校, 增加了高校管理成本。加上国家没有法律约束, 毕业生拖欠贷款现象严重, 违约率很高。
6. 高校勤工助学资金增长缓慢。
校内勤工助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有利于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 可以减轻经济压力。但是随着高校招生人数增加, 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大大增加, 需要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增多, 但在运行中也面临着经费不足、岗位有限的问题。
7. 困难补助学生界定不科学。
困难补助体现了国家和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 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不规范现象。对“特殊困难”的界定无统一标准, 能得到特殊困难补助或减 (免) 学费的学生人数较少;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了解不全面, 只凭学生提交的乡镇政府证明或学生申请书中的说明, 容易导致信息失真的问题, 评审中可能出现不公平现象。
四、创新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对策
1. 建立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体制。
高校要建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作为高校二级部门, 下设助学贷款部、奖助金部、勤工俭学部和综合部。职能工作:管理国家助学贷款,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国家奖助学金, 学校奖助学金, 社会奖助学金, 校内校外勤工俭学, 资格审核资料管理咨询服务和调查研究调查等工作。运作上要做到“三到位”:人员配备到位。高校要按在校生1:2500的比例配备, 具备财务、金融、法律和信息管理专业知识等能够胜任贷款工作的能力的专职人员, 院系设置相应的工作小组, 指定专门的辅导员负责资助工作;办公设备到位。要有专门的学生助学管理办公室, 并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 办公室、档案室、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网络、长途电话、咨询电话等;办公经费到位。学校要在年度财务预算中安排资助工作管理经费, 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专项办公经费。
2. 推行学生资助制度法制化。
通过立法约束违约贷款者的行为。国家要制定大学生资助法律, 出台一部完整的大学生资助法律法规, 推行学生资助制度法制化, 解决大学生资助存在的立法“空白”问题, 避免受资助对象拖欠银行贷款或逃避应该承当的义务等不良现象发生;制定法律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公众和个人力量参与大学生资助工作, 加强对各种组织和个人资助行为的约束和规范, 维护社会资助力量的合法权利, 推进大学生资助的法制化;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组织企业和个人向高校贫困生捐赠的积极性。规定企业和个人可以直接向高校捐赠, 并在税收上得到相应的全免税优惠, 给捐赠者创造良好的经济法律环境。
3. 加大学生资助经费筹集力度。
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 我国大学生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 学生资助经费不能满足众多学生的资助需求已经明显突出。因此, 国家和高校层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多渠道筹集学生资助资金。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财政资金是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主要方式, 中央和地方财政必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保证资金到位。实现4%目标, 增加财政资金, 这是前提。扩大贫困生资助面, 争取更多学生受惠。实现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覆盖面达26%, 国家助学金额达4000元。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地区, 中央财政要采取措施, 做好资金转移支付工作。优先解决地方资金困难的问题, 保证资金到位, 一方面可以确保助学贷款利息得到及时支付和资助资金及时发放, 一方面可以保障贫困生的各次资助实现财政教育资金的效益性和公平性。
全面推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目前有的省份还没实行生源地信用贷款, 主要原因是地方财政财力问题, 另外, 政府与银行理顺方面还不协调。如广东省还未实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贷款既方便学生贷款, 又便于生源地管理, 同时, 可以减轻高校管理成本, 建议全国各省全面推行这一助学贷款方式。
增加高校奖助学经费。为保证资助经费增加, 学校要做好年度财务预算中安排学生资助资金, 严格按照当年事业费收入的4%~6%的比例提取经费, 除保障优秀学生测评资金之外, 注重如下几项:一是增加勤工助学资金, 设置更多岗位, 争取高校每一办公室配一名学生助理;二是增加资助金额, 高校对特殊专业学生的生活补助应提高标准;三是增加学生社会活动经费。资助资金应更多地倾斜于高校开展“自强之星”、“助学贷款征文”、“感恩教育征文”和“奉献爱心捐款”等社会活动, 提高资助工作的社会效果, 充分实现资助育人功能作用。
鼓励社会和个人设置奖助学基金。鼓励社会方面如企业、组织、个人向高校捐赠, 或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有关专业奖助学金, 或鼓励国家急需专业人才奖助学金。在这方面, 要加强宣传和引导, 采用税收减免或专业培养挂钩方式, 鼓励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参与学生资助事业, 促进资助主体多元化。
4. 扩大国家助学贷款规模。
不断完善和创新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扩大贷款规模, 应按在校学生的35%~45%的幅度给予贷款;贷款限额, 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费标准, 对于艺术专业学费情况增加贷款总额到15000元/年;延长贷款期限, 针对当前有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或就业质量不理想、工资收入较低、生活经济比较困难、还贷能力有限等状况, 应适当延长贷款还款期到15年。国务院及国家银监会应采取措施, 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为低息贷款, 不再按商业银行当期借款利率, 应降低为2%以下, 或按当期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率, 实现低息贷款。
5. 建立贫困生资格评估体系。
成立贫困生资格评审小组。贫困生资格认定机构是保证资助工作有序、公正、有效进行的关键, 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保障。高校成立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 学生资助中心、学生处、财务处、人事处负责人为副组长的贫困生资格认定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同时, 各院 (系) 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任组长, 院长、副书记及辅导员和学生代表组成贫困生资格认定评审工作小组, 形成校院二级评审体系。
严格规范资格评审程序。高校要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管理办法, 并按规定程序进行评审工作。做好评审的前期准备, 举办辅导员专题座谈会、班级学生代表座谈会, 让他们理解和把握国家学生资助政策, 对评审办法达成共识。学校和院系都要公布监督电话, 接受学生的监督。对有质疑或有投诉的, 进行复核并深入进行了解情况, 确保资料的真实性。
建立贫困生信息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贫困生电子档案, 对贫困生进行动态管理, 及时更新贫困生名册和档案信息。对于家庭经济状况已经好转的学生, 应重新认定, 确保资格认定准确, 实现财政资金的效应作用。
6. 注重资助资金社会效益。
效益与公平是实现资源利用的基本要求, 高校的资助工作要体现人文关怀, 实现教育公平, 达到资助资金有效利用的社会效益。一是全面覆盖贫困生。扩大资助面, 经济资助方面要覆盖每一贫困学生, 一般高校贫困生占在校生的26%, 农业院校30%。同时, 又要防止在同一年度个别学生同时获得多项特殊奖助项目, 变成“富裕”学生, 造成有实际困难的学生得不到资助;二是兼顾个别。根据学习和生活的需求, 对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各层次的大学生实施不同等级的资助;对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适当提高相应的资助标准;对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实施不同等级的资助;三是照顾特殊专业。国家已经采取政策对师范生进行减免学费。国家和学校对农业专业学生在资助学金方面采取倾斜政策, 但尚未提出对农业类专业学生学费实行减免政策。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国家应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农科专业, 从事农业知识学习和研究工作, 为农村输送更多的农业专业人才。并鼓励农业专业学生到农村就业, 为建设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制定优惠政策, 减免农业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学费;四是奖励社会急需专业。为国家发展需要, 国家要采取措施奖励一些特殊专业学生学习, 鼓励学生报考国家急需的专业学习, 将来参加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做贡献, 这方面外国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7. 建立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个人信用征信是国家委托有关机构依法设立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加工、整理而形成的个人信息库, 用户可根据需求对征信机构提出的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活动。我国信用征信系统2006年已经建立, 但是由于征信系统涉及内容、形式、法律等相关方面比较复杂, 以及我国经济社会情况不同, 建设步伐比较慢, 还不具备在各个领域全面利用。因此, 国家层面上必须加快完善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建设, 高校层面要建立学生贷款“个人征信系统”档案, 如学生信用电子档案, 如实记录学生的借、还款等信息, 与国家“个人征信系统”对接, 建立起国家助学贷款的监督管理机制,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诚信度, 降低学生贷款违约率, 促进国家助学贷款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崔邦炎.介绍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EB/OL].http://www.gov.cn/zxft/ft30/wzzxgd.htm.
[2].刘宏波, 刘任, 张颖.农业院校助学贷款毕业生还款意识调查与思考[J].徽农业科学, 2012
[3].舒颖.从学生资助制度看中国的高等教育公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 (2)
[4].伍思文.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创新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7)
[5].陈有春.中国现行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确立与评价[J].长沙大学学报, 2007 (3)
[6].谢革利.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症结与反思[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7].刘宏波刘任.农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控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0)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浅析 篇10
一、目前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认定标准模糊, 贫困程度划分不明确
对贫困生的资助首先是对贫困生的认定, 贫困生评定主要由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所提供的证明材料为凭证, 在评定执行过程当中, 我们对于什么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可以定为贫困生的概念较为模糊, 如何评定贫困等级的标准也不统一, 仅凭传统经验来主观判断, 难免有失偏颇。除此之外, 一方面学生对其人均家庭收入等没有明确的认识, 在填报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时产生误差, 另一方面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所提供的证明材料的可靠性不一, 为申请者的材料造假提供了机会。
2、缺乏科学系统规范的工作机制
对于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评选过程一般要经过学生书面申请、班级评议、学院审核、公示上报几个环节, 其中最重要的是班级评议即产生受助学生名单的过程, 有的学校采取学生上台自述家庭情况的方式造成许多贫困生的心理受创;还有采取班级集体投票的方式, 这样学生容易从自身主观意志出发, 投票结果往往是学生人缘占主要因素;再有辅导员听取极少数班干部的意见盲目选出。由于缺乏科学的工作机制使得班机同学之间造成一些矛盾, 也对一些学生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
3、政策宣传不到位
目前, 各高校逐渐形成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生活补贴、大学生医保、毕业生应征入伍学费代偿等全方位的资助体系, 但是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这些政策都不了解, 很多学生得病之后才知道医保的重要性, 办理助学贷款尤其是生源地贷款也是因为对政策的疏忽导致很多学生最终贷款不能成功。
4、缺乏相应的思想教育
国家助学金是国家无偿提供给贫困生的资助, 而且资助的额度由开始的每生每年2000元上涨至3000元, 所以很多学生都趋之若鹜, 滋生一些不劳而获的思想, 学校缺乏在发放助学金的同时对学生的感恩、责任等思想教育引导, 使得一些同学在获得助学金的同时觉得理所应当, 丝毫不注重自身素质, 甚至因为助学金分配的不公引发班级矛盾和不和谐因素。
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完善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机制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基础, 为了保证国家的助学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助学金能够真正的为人所需, 为人所用。首先, 科学制定、细化贫困生评定标准, 提高评定者在评定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其次系统建立贫困生档案, 规范管理。
2、建立科学的评定程序
为了避名民主评议流于形式, 辅导员应对认定全程跟踪指导和有效监督。具体可从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工作表现、诚信记录、消费情况、学费缴纳情况等方面考察。建立贫困生的追究制度, 辅导员通过抽查暗访了解有关学生的信息, 落实学生获得资助金的实际用途, 对于以弄虚作假方式取得资金或把资金用于奢侈生活、挥霍的要给予批评教育和处罚。
3、加强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
学校应该利用海报、网络、展板等多种媒介进行宣传, 在各项资助工作开展之前对政策进行专门宣传, 并设立学生组织对各项资助政策进行详细讲解, 使每位同学都能了解各项政策的意义、规章制度、办理程序等。
4、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并行, 发挥贫困资助工作的育人本质。
虽然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善, 但以经济资助为主的助贫方式使资助的根本目的育人作用得以削弱, 影响资助工作效果的发挥。贫困生资助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 必须转变观念, 将经济资助与育人工作相结合。将贫困生“心理脱贫”与“经济脱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培养贫困生的良好品行,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贫困生懂得感恩、自强自立、诚实守信, 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
(1) 加强诚信教育, 育德育人。要加强贫困生道德观的培养, 重视道德行为的规范, 使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相统一。在资助工作中可以建立贫困生诚信档案, 记录学生在助学金评定过程中的诚信情况, 缴纳学杂费情况, 遵守学校的相关纪律情况, 履行学生义务责任情况。将综合的诚信档案与奖助学金、入党、评优评干结合在一起。同时应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培养他们明礼诚信的道德品质, 如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等, 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 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2) 加强感恩教育, 成长成才。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 引导受到资助的贫困生感恩国家、感恩社会, 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努力学习, 成长成才。可以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比赛, 撰写受助心得、开展受助学生座谈会、演讲比赛、以书信形式向帮助自己的人表示感恩、参与校内外的各项公益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做好感恩教育工作, 在服务他人, 提高能力的同时感受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3) 加强励志教育, 自强不息。要发挥资助的激励效应, 调动贫困生的积极因素, 激发潜能, 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贫困生自强自立, 克服困难和挫折,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养成吃苦耐劳、独立自主的品格。加强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使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方式, 避免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支持产生依赖, 意识到自强自立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摘要: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加强, 极大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 但是在执行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主要对独立学院的贫困生资助工作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希望能为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提供帮助。
关键词: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
参考文献
美国高校研究生资助及启示 篇11
[关键词] 美国高校 研究生 资助
1985年以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单一的国家财政拨款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全部由政府负担。1985年后,我国研究生招生分为四种录取类别:计划内非定向、计划内定向、计划外委托培养、计划外自筹经费。国家计划招生由国家按招生指标下拨培养费,对纳入国家计划的学生免收学费并给予普通奖学金(即常说的生活补助金),委培生由委培单位出资(也有一些由个人出资),自筹经费生由个人出资或导师和个人出资。这种公费自费并行的双轨模式一直延续到现在。从2007级研究生入学开始,包括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在内的全国17所高校将试点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此次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收费制度改革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其核心内容是研究生培养(包括硕士、博士)由国家培养和自筹经费并行改为资助制,即取消国家计划,所有研究生都要交费。研究生收费改革能否全面顺利推进,关键在于学校能否提供完善的、强大的资助体系。美国是一个高等教育十分发达的国家,已经成功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对于完善我国研究生资助制度是大有裨益的。
一、美国高校研究生学费
美国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是公、私立并存,但在数量上以私立高等院校为主。因此,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中,学生的学费占相当大的份额。近年来,美国各高校的学费猛增,各州公立大学的学费收入从1980年到1998年增长了107%,平均由每年1 696美元上升到3 512美元。在过去(截至2004年)20多年里,四年制公立大学的收费增长了202%。《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2005年4月18日报道:从2003-2004年度到2004-2005年度,四年制公立大学的学费平均增长了10%,达到5 132美元;四年制私立大学的学费增加6%,达到18 950美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增加,美国高校研究生入学申请人数急剧增多,学费也随之不断攀升。近年来,美国研究生学费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 出现“高收费”现象
近年来,美国高校研究生学费上涨很快,几乎是20世纪80年代学费标准的2~3倍,如在20世纪80年代末,哈佛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学费为年均10 590美元。2004-2005年度哈佛大学研究生平均学费为3.5万美元左右。其中,有些市场价值比较高的专业,其研究生收费达到4万美元以上,如牙医学院的研究生学费为46 958美元,法学院的研究生学费为54 030~61 700美元。这种“高收费”现象并非哈佛独有,美国所有高校的研究生学费都呈现出这个特点,如耶鲁大学目前的研究生学费平均为25 755美元,是20世纪80年代10 120美元的两倍多;麻省理工学院为30 800美元,几乎是20世纪80年代1.1万美元的3倍。
2. 收费标准多样化
因为美国高校研究生的学费(以及生活费)没有统一的法定标准,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收费标准,甚至同一专业的不同研究生项目,其收费也有可能不一样。这种多样性完全是由市场法则决定的,社会和市场认可度高、学校声誉好、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学费通常比较高。耶鲁大学各个专业的收费标准相差也很大,管理类、医学类、建筑类专业收费比较高,通常超过2万美元;而市场前景不太好的专业则收费较低,如护士、戏剧、神学等专业。不同院校的收费标准更是大相径庭。居于美国高等教育体系顶端的研究型大学,其研究生学费普遍比较高,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费标准为每学年3.08万美元;居于高教体系中端层次的学校,其研究生学费比顶尖大学低很多,如普通大学研究生学费为每学年6 092美元,奥克兰大学为4 268美元;处于高教体系低端的州立大学、文理学院,其研究生学费则更低,如依阿华州立大学的研究生学费为每学年2 854美元。根据研究生来源的不同,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也有所不同,国际研究生的学费普遍高于美国公民,外州居民高于本地居民。一般来说,美国高校的收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私立高等院校的学费要高于公立高等院校的学费;名牌大学的学费要高于非名牌大学的学费;对外地学生所收的学费要高于对本地(州)学生所收的学费。
二、美国高校对研究生的资助
伴随美国高校研究生“高收费”现象的是“高资助”政策。为了使大多数研究生不被学费问题所困扰,能顺利进入研究生院深造,美国高等院校设置了各种各样的研究生资助形式。美国高校的资助体系十分完善,而且资助金额很大,不仅能够抵付研究生的全部学杂费,而且还能满足大部分生活费用的需要。
1. 助学金
在美国,助学金包括诸如补助金、助学金、助教津贴、助研津贴、实习津贴、旅差补贴金等。补助金和助学金是为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所必须进行的研究工作提供的小额补贴,如资助其购置材料、支付计算机上机费用、研究调研的车旅费等。差旅补贴金是对那些因学习和研究需要赴外地考察、调研、查阅资料或者参加学术会议但又无力承担费用的研究生给予相应的补贴。助教津贴和助研津贴的发放对象,是协助教授上课(包括批改作业、带本科生实验等)或者协助教授从事某项课题研究(包括收集文献资料、外出调研等)的研究生。在很多情况下,享受助教津贴或助研津贴的研究生,其学费是全免或至少是部分减免的。实习津贴是为研究生实习而提供的一种资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研究生在某个机构(如企业)实习期间,在实习机构的专业人员具体指导下从事工作所得到的一种“劳动报酬”。这种津贴,有时采取计时工资制,有时则按一个固定数额发放。
2. 研究生资助金
这是美国比较普遍的一种资助形式,主要是资助申请人在从事研究工作或者在进修高级课程时的各种生活费用,有时也将旅行开支以及学费一并给予资助。这种资助常常是由一些基金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或其它部门设立,资格审查非常严格,对申请人的要求也相对比较高,并且对研究方向有一定的限制,有些还对受资助者从事研究的地点作出明确的规定。资助金的资助额度不等,资助时限也不等,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二年或二年以上。
3. 奖学金、贷款
美国在高等院校内设立数目不等的奖学金,用于奖励学业成绩优异、尤其是发表优秀学术论文的研究生。这类奖学金一般金额不是很高,但却是很高的荣誉。学生贷款涉及的学生面比较广。贷款分两种,一是联邦政府优惠的学生贷款,利息比较低,而且稳定;另一种是来自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比联邦政府贷款高很多。联邦政府的贷款还有一个优惠条件,就是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工资太低,那么还有一段延缓的还款期,可以延期付款。商业银行贷款则没有这些优惠条件。
一般而言,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奖学金种类多、项目全、资助金额大。而教学型大学为研究生提供的校内奖学金数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助教、助研、助管等奖学金上。在美国,虽然研究生学费主要由个人和家庭承担,但是,由于联邦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私人等广泛参与研究生资助,实际上形成了多头参与分担研究生成本的格局,而且这些资助力度都很大。一般情况而言,研究生不仅可以依靠奖学金缴纳或者抵消部分学费,而且还能够补偿研究生生活费用,即便是已经结婚的研究生,也不会存在学费压力。充裕的各种资助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研究生财政上的困难。
三、启 示
从美国高校研究生资助政策体系来看,其配套措施非常完善,资助渠道十分多样,资助金额也比较大,完全可以抵消研究生的学费压力。而我国现阶段的研究生资助政策还极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研究生收费,必须重视研究生资助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1. 各级政府应加强重视与支持
美国对研究生进行资助的主体虽然是高校,但各级政府的资助还是占了相当大的份额(1/3~1/4),尤其是联邦政府。美国各级政府对高校研究生资助的做法,可供我们参考。因此,在对我国高校研究生收费制度进行改革时,各级政府应重视并大力支持此项改革,并应适当利用政府行为予以介入。为了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也应采取一些措施,如制定本地研究生收费低于外地研究生收费的政策,培养出来的研究生首先满足当地政府的需要等。
2. 实行多样化的收费标准
我国目前计划外研究生实行“一刀切”的收费标准,集中在7 000元到1.2万元之间,没有考虑到学校、专业、就业前景、市场需要等差异。这种情况把一部分有研究潜能但经济上处于劣势的群体排除在外,导致新的不公平。对于那些缴纳同样学费的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前景、待遇和工资收入也大不相同,而他们却都付出了相同的成本,从投入——收益这个角度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应该实行多样化的收费标准,根据学校类型、地区差异、专业前景等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如允许办学质量较高、生源较充裕的大学,尤其是一些名牌大学提高研究生的收费标准;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或者一些热门专业可以按较高的标准收费。通过诸如此类的措施,使学校筹措到较多的资金,以便能增加研究生奖学金的受奖面与奖励额度。
3. 建立不同的资助体系,设法增加资助资金
要根据学校的定位和类型,建立不同的资助体系,如研究型大学主要应该以各种奖学金(如三助奖学金)、科研津贴、科研奖励为主,而教学型大学主要应以建立“三助”奖学金、勤工俭学、校内兼职等资助类型为主。当然,要尽可能把这些资助类型统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资助体系。同时,要设法不断增加研究生资助资金,尽可能扩大资助额度和范围,确保更多的研究生能够受益。例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尤其是一些有经济实力的机构团体、企事业单位在高校内设立各种奖学金、资助金。可以合理借鉴美国的做法,实行研究生实习期间由实习单位支付相应“薪金”的制度,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实习单位无偿占有研究生劳动成果、还收取“实习费”的做法。
4. 设立特殊专业奖学金
研究生教育收费制改革后,部分国家及社会所必需而条件较艰苦的农林、地矿、师范、民族、体育等专业因社会回报少,在实施收费初期,研究生报考生源可能会受到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可根据专业生源就业需求状况及学科建设的需求,通过设立专业奖学金来调节。专业奖学金可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办学,定向培养人才的途径,由用人单位出资设立;也可由政府组织,学校接受社会力量参与实施。
5. 建立合理的贷学金制度
对经济确有困难的研究生实行贷款助学制度,是帮助其完成学业的重要途径,而且现在这种观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在美国,一些学生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也多通过贷款来完成学业。这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学生的一种自信和社会对学生前途的认可。我国的银行也正在逐步开展和增加对学生的贷款业务。但是,目前国内贷款手续繁琐、额度低、还贷期短,研究生从思想上认同度不高,存在一定的还债困难。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放宽贷款条件。研究生入学后,即可凭借入学通知书或研究生在读的证明向国家相应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均可提供担保。其次,提高贷款金额。使贷款金额至少能够保证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学习需要。再次,延长还贷期。对于某些家庭条件特别困难者,可以适当延缓其还贷年限。同时,为了保证贷学金制度长期有效进行,要按照市场运行的规则,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从而增强其还贷意识。
6. 完善助研、助教、助管的“三助”制度
近年来,高校普遍开展了研究生担任助教、助研、助管的“三助”工作,但因“三助”工作的岗位少、报酬低,研究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要结合推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国家在教育行政性拨款项目中设立研究生助教、助研及助管的财政专项基金,对研究生参与“三助”工作给予资金支持。通过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三助”岗位,从政策上鼓励支持研究生参与“三助”工作,并适当提高报酬,使担任“三助”工作成为研究生获取经济资助的重要来源。
参考资料
1 http://www.cee.edu.cn/show_news.jsp?id=1206中美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变化分析及其启示
2 陈超. 美国高校研究生学费及资助政策新探[J]. 中国高教研究,2005(8)
3 方展画. 美国高校研究生的学费与资助[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1)
4 朱诚蕾. 浅谈“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后资助机制的构建[J]. 教育研究,2006(12)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关于高校资助育人理论研究 篇12
关键词:育人理论,贫困生,资助政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 使得贫困大学生也越来越多。为了使每个大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 多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各种新资助政策, 同时也展开了以“资助育人理论”为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众所周知,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阵地, 是人才的发源地。因此, 高校资助工作就应该将育人作为出发点, 在资助工作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 不是单纯的为了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而尽心资助服务, 应该在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达到资助育人结合的目的和教育宗旨。
一、资助育人工作推行的必要性
(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资助育人方面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支持特殊育人, 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并全面贯彻下去, 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就要加强资助育人工作, 进一步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理论研究。
(二) 随着国家对高校教育中资助育人工作的进一步重视, 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完善, 资助育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 国家的资助育人政策逐渐从“资助”转向资助育人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资助育人工作核心是育人, 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 在满足资助的基础上, 更要充分发挥育人功效, 在经济上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 更能从精神上培养学生, 思想上教育学生, 能力上锻炼学生。
(三) 新世纪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知识时代, 是知识层次不断扩张的时代。社会快速进步, 科技飞速发展, 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逐渐提高。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是实现全面发展育人教育的基础阵地, 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担。高校育人中包括资助育人部分, 应加强资助育人相关理论研究, 为高校育人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添砖加瓦。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顺利实施的措施
(一)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教育和培养学生。
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 同样肩负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终身的伟大历史使命。大学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知识水平、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提高阶段, 同时也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所以高校要提高认识, 将资助育人工作做到实处。
(二) 开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难度大, 涉及面广等问题, 高校要尽可能地有组织、有领导地按照各项政策规定组织实施此项工作, 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和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相结合, 完善资助育人体系。
1. 国家助学金是资助贫困生的重要途径, 这项育人措施是国家为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经济手段, 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贫困大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具有较为深远的教育意义。高校要充分利用国家助学金的育人功能, 使学生从思想上受到教育, 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从行动上践行大学生义务和使命, 认真学习回馈社会。
2. 高校在进行贫困生资助时可以根据择优资助的条件, 选择优秀贫困生代表再一次进行特殊奖励资助, 通过优秀贫困生奖学金评选方式, 激励学生奋发向上。通过公开评选和择优资助选择贫困生中的优秀代表进行专项奖励, 使得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受到资助奖励, 激励他们刻苦学习, 立志成才。
3. 为提高高校学生资助水平, 各高校应积极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勤工助学活动能够使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 更是一次实践活动。实践中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付出才有收获的社会意识。
4.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 认真实施推行高校学生助学贷款制度。开展绿色通过, 在入学初, 就为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解决入学难的问题, 并及时为学生申请办理助学贷款,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但在助学贷款申办的同时, 学生应正常缴纳个人应承担部分的学杂费。
(三) 大多贫困生由于面临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 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其中很多人处于精神紧张和封闭的状态。
有时候出现消极的心理状态, 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那么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障碍和不良影响。高校应重视此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灵疏导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这类贫困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思想教育。正确引导他们将各方面压力转换为动力, 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着手, 营造有利于贫困生成长的文化氛围和校园环境。全体师生在思想和行动上给予贫困生以关怀和关心。理论上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多与之交流和沟通, 让贫困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咨询服务活动。对于心理疾病较为严重的学生加以指导和引导, 帮助学生客服心理障碍。从心理上慢慢正摆脱压力, 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意识, 增强学生客服困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裴巧玲, 姜德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9, (12) .
[2]蒋应辉, 马蓉.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助工作中开展廉政文化教育[J].成都大学学报, 2011,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