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课外

2024-10-02

课内课外(精选12篇)

课内课外 篇1

一、无奈的现状:山重水复疑无路

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 被称为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也一直是小语界致力改革和优化的核心问题。虽然当前作文教学改革千帆竞逐, 但是作文教学领域依然是山重水复。环顾我们的周围, 学生厌恶作文, 惧怕作文, 视作文为洪水猛兽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使是绞尽脑汁写就的作文, 往往也是错别字百出, 假话、套话连篇。

(一) “如入樊笼”——传统作文教学令人窒息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只重作文知识的传授。单元大作文仅仅只是载体, 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各种各样的作文知识, 如何记事, 如何写人;如何开头, 如何结尾;如何点题, 如何照应。有经验的教师每作都有训练重点, 相关的写作技巧必须在此作中得到充分地运用。认真细致, 唯恐疏漏。对学生而言, 许多时候, 他们没有命题的自由, 没有立意的自由, 没有行文的自由, 如戴着镣铐跳舞, 如无法高飞的笼中小鸟。而且,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只注重少数几篇大作文, 学生没有充分的写作实践, 遇到新鲜作文题目更是搜肠刮肚, 目瞪口呆。

(二) “天马行空”——创新作文教学让人担忧

随着课程的推进, 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周围有许多教师开始尝试创新作文。多数重在解放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写“放胆文”, 即放开胆子, 无所顾忌, 不讲思想对否, 主题然否, 立意高否, 意到笔随, 有话就说,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我的习作我做主。在学生心灵自由呼吸的同时, 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作文如果不加指导点拨, 质量往往不高, 容易陷于“快餐作文”。

二、积极地探索:欸乃一声山水绿

2005年, 结合我镇的“发展性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我尝试进行课外兴趣作文探索, 一开始的理念是“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达到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目标, 淡化了课内作文。对于兴趣作文的内容, 兴趣作文的批改, 兴趣作文的评价等都摸索出了一些做法。两年后, 学生作文的兴趣的确是普遍提高, 作文冒尖的学生极多, 语文的优秀生不少。但也发现, 好些学生作文的水平提高不明显, 有些甚至连一些基本作文技能也还不太熟悉。这引发我的深思, 原因何在?《大纲》中的一段话使我豁然开朗“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我想, 我是疏忽了课内作文, 疏忽了写作知识的教学。2007年起, 我调整作文教学方向, 不放松课内作文教学, 课内作文重在作文知识的传授, 更致力于课外兴趣作文的探索, 重在放飞学生心灵, 让学生爱上作文, 爱上自由表达与个性表达。

(一) 课内作文与课外兴趣作文的个人界定

课内作文:主要指每单元一篇的大作文, 也包括结合课文出现的小练笔等。

课外兴趣作文:是基于喜好的情绪下的写作。关键词是“喜好”。既然是“喜好”, 那么课外兴趣作文的定位就是不强求。学生有兴趣, 就动笔;没有兴趣, 则可不写。想写这个内容, 行;想写那个内容, 也行。兴趣作文, 旨在解放学生思想, 把作文的话语权真正还给学生, 在自由呼吸中获得一份悠然。

(二) 课内作文与课外兴趣作文的相辅相成

课内作文与课外兴趣作文, 它们在内容选择、作文要求、批改方式以及等级评价等方面都应该有所不同, 但真是这些不同的侧重点, 使作文教学既重作文知识的“入格”, 更重张扬个性的“自由”。如于漪先生所说“以兴趣为先导, 以语言训练为核心”。

(1) 习作内容不同

课内作文主要为单元大作文与随文小练笔。新课程下的单元作文做了极大的改革, 就内容上来讲, 自由度还是比较大, 但总有些大方向的限定。

兴趣作文内容上没有限定, 日记、随笔、散文、儿童诗、杂文、童话、小说……只要学生能动笔去写, 只要学生能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 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就好, 当然这里所说的真实是广义的, 既包括事情的真实, 也包括情感的真实;既包括现实的真实, 也包括想象的真实。

(2) 习作要求不同

课内作文应根据语文课标要求, 切实落实。而且从教多年, 从老教材上到新教材, 我们也发现新教材对作文教学更重“放”, 但对许多作文的要求细化不明显。因此, 对于课内作文, 我还根据学段适当分解落实作文技能, 如何写事、如何写景、如何状物、如何写读后感等都有所落实;如何开头, 如何结尾, 怎样布局谋篇都分解落实。没有技能指导, 学生即使写了很多作文, 有时也如瞎子摸象。“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习作教学中, 这“器”当是作文知识、技能。

兴趣作文没有习作要求。只要学生有兴趣写即成。文体自定, 长短自由。

(3) 批改方式不同

课内作文尽可能精批细改, 错字、语病, 润色;眉批、终批; 自批, 互批, 面批。一般情况下, 一次作文批改后, 还要进行集中讲评。评的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如何落实本次作文的要求, 重点之二是根据学生的作文进行细化地语言表达引导, 发现别人语言文字之精妙。

兴趣作文只改错别字、病句。不对学生的兴趣作文做一些想当然的批改, 教师的想当然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写作兴趣。为鼓励学生多写兴趣作文, 要做到及时批改。早上有兴趣作文的上交, 尽可能在傍晚放学前发给他们。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对语文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不要过多地布置其他的机械作业, 否则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写什么兴趣作文, 教师同样也是没有太多时间批改兴趣作文。

(4) 评价方式不同

课内作文根据作文要求, 给予“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等, 一般情况下, “合格”作文需要根据老师指导进行修改, 而“不合格”作文还需要再修改甚至重写。

兴趣作业根据质量, 以“星级”来评定。只要写了, 一定有“星”。摘录类就有“一星”、“二星”。自己撰写的文章往往就以“三星”起步。稍好的“四星”, 较优秀的“五星”。实际上, 三星只是相当于合格的作文, 四星也仅仅是良好的作文, 五星才算是较优秀的作文。但不采用优秀、良好与合格和等级制, 因为合格或者良好的等级都会降低学生的作文兴趣。而星都是奖励的, 哪怕一个星也好。一句话, 兴趣作文, 没有批评, 只有表扬, 表扬, 再表扬;鼓励, 鼓励, 再鼓励。

(5) 共同促进良性循环

课内作文与课外兴趣作文从不同的侧重点保证了作文的“入格”与“自由”, 共同促进了学生习作的良性循环。因为有了足够的写作技巧, 学生在兴趣作文写作时就更得心应手。写作不累了, 才更有兴趣。另一方面, 因为课外兴趣作文使孩子们有了习作之兴趣, 想写作了, 才会想去了解与习作有关的所有事情, 才会心甘情愿地去倾听老师对课内作文时的指导, 也才会死心塌地爱上阅读, 自主地去模仿, 研究。

(三) 课内作文与课外兴趣作文结合探索中的难点处理

几年来, 一直坚持走这条作文教学之路, 当然实践在也遇到过许许多多的困惑, 引发自己的再思考, 并不断改进自己的实践之路。

(1) 课外兴趣作文如何保持长效兴趣?

人都是有惰性的, 尽管在鼓励的前提下, 部分学生的兴趣作文撰写较多, 但有那么小部分学生还是不太写兴趣作文;有些学生开始写得比较多, 后来慢慢地变少了;有些学生催催多写, 不催不写。如何长效提高课外作文的兴趣是进行作文改革的重中之重。

第一, 结合展示交流。

为了激发学生写课外兴趣作文的积极性, 每月底组织一次课外兴趣作文的展示交流。十一二岁的孩子都是好胜的, 每月一次的展示交流活动, 他们铆足了劲, 都想在展示交流活动中一显身手。每次展示活动我都会布置一个简单的展台, 每个学生的兴趣作文都翻开放在展台上, 而且每次展示, 我都让学生统计好自己本月兴趣作文的数量与最后的得“星”总数, 并将统计结果放在兴趣作文本的下方。这样一来, 哪怕不翻看内容, 孩子们一圈转下来就知道谁的兴趣作文数量多, 谁的质量高。当然, 我会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 让孩子们能尽情翻看别人的兴趣作文。

第二, 结合过程性学业评价。

我镇的学业评价, 期末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态度是优秀还是良好, 就是看学期过程性学分的。其他作业本的评价往往是优秀3学分, 良好2学分, 合格1学分, 这些学分是封顶的。而兴趣作业的学分是上不封顶的。学期结束, 根据课外评价类作业学分的高低, 我们将确定学生这学期语文学习的情感与态度等级。情感态度不是优秀, 哪怕考试考得很好, 综合评定也不能得优秀。把兴趣作文的评价与语文学期评价相结合之后, 原来勤快的学生写兴趣作业更勤了, 原来不太勤快的学生写兴趣作文也勤快了不少。但不得不承认, 有那么四五个学生就是不太愿意写兴趣作文, 我们也勿用担心, 不是还有课内作文的保证吗?

(2) 课外兴趣作文如何促进质量提升?

兴趣作文的质量是兴趣作文的生命所在, 也是进行作文改革的最终目标。

第一, 营造阅读氛围。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通过展示交流、相互学习来提升质量外, 更主要的是跟学生的阅读

与积累是分不开的。习作能力的根, 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就写论写, 往往捉襟见肘;以读促写, 才能海阔天空。但是, 城郊农村家庭向来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 因此, 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营造阅读氛围是提升兴趣作文质量的重中之重。学校统一做法:每天中午全校统一半小时时间进行课外书阅读;每周三早上全校语文老师引领学生走进经典;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班级读书会; 学校每年举行读书节活动;学期组织古诗考级活动;学期分年级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另外倡导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进行经典诵读。

第二, 课堂读写结合。

倡导低碳教学, 简约语文课堂。少一些教师的讲解, 多些时间进行实实在在的写, 结合文本, 读写结合, 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积极倡导课堂八至十分钟安静作业时间, 中高段语文课堂字词巩固所花的时间相对比较少, 更多的时间可留给随堂练笔。这课堂练笔不仅仅要让学生动笔, 更要关注如何指导学生把小练笔写好。怎么把句子写通顺、写生动, 怎样运用好各种表达方式, 如何写好各种形式的段落, 又如何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课内“循规”, 课外“放飞”, 几年来, 一直坚持走这条课内作文与课外兴趣作文相结合的作文实践之路, 有困惑, 有快乐。学生对习作的热爱令我欣喜, 他们兴趣作业的质量之高更出乎我意料。我想, 这条作文实践之路应该是走对了, 当然还需要不断思考, 不断改进。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文要求“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同时, 也指出教师习作教学要求首先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同时, 也必须适当传授写作知识。

关键词:课内作文,课外兴趣作文

课内课外 篇2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便索舆来奔丧()(2)子敬素好琴()..(3)掷地云()(4)月余亦卒()..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加横线句子的意思。(16分)

3.为什么子猷在断定子敬亡故时“了不悲”,奔丧路上“都不哭”,而弹子敬琴后竟“恸绝良久”?(16分)

4.《世说新语》的作者善于以小见大,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个性。试举例分析《人琴俱亡》这篇文章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王子猷这个人物独特的个性的。(16分)

二、阅读《荀巨伯探友》,完成5~6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谓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④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荀巨伯曰:“大军至,一⑤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市。③相视:看望你。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全,整个。⑥班军:撤回外出打仗的军队。5.荀巨伯是个怎么样的人?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6.“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鄙称。读完短文,你对“胡贼”有什么新的认识? 附答案:

1、轿子;平时;投掷,抛掷,扔;死(意思对即可)

2、(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2关键词语不译或错译扣分,如“径”、“既”、“调”等)

3、早就知道将不久于人世,他日必将见面,故不悲(或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后因感慨琴通人性,人亡琴亦亡,不禁恸绝良久。

4、抓住了子猷的语言描写由“都不闻消息”来推断子敬已死,“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以琴亡来说人亡,更见其悲痛,神态的变化“由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到最后的结果“月余亦卒” 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坐”“取”“掷地”等动作描写,也写出了兄弟情深及对子敬的独特的悼念方式。(任选其中一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分析即可。也可自己选择评价分析,只要合理即可。)

5、重友情、讲义气,朋友有病,远道相看;朋友有难,舍命相随。讲道义、轻生死:不肯败义求生,愿以身代友。(其中讲友情,讲义气,轻生死中任答到其中两点即可得全分。)

6、没有统一答案。扣住“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二)一、阅读文言文《人琴俱亡》,完成1~3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语时了不悲()(2)便径入坐灵床上()

(3)因恸绝良久()(4)月余亦卒()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3.文中加浪线的句子表现子猷以独特的方式来悼念死去的兄弟,你是怎么理解这一悼念行为所体现的兄弟情深的?(24分)

二、阅读《谢枋得母讥元兵》,完成4~5题。元兵南下时,叠山先生(南宋诗人谢枋得,号叠山)率众勤(援救)王,溃散(作战失利)而遁。兵(指元兵)至上饶,拘谢母,必欲得其子。母曰:“老妇今日当死,不合(应该)教子读书知礼仪,识得三纲五常,是以有今日患难。若不知书不知礼仪,又不识三纲五常,那得许多事!老妇愿得早死。”语言雍容(从容不迫),无愁叹之意。主者(这里指元兵中管事的人)无如何,遂释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5.《晏子使楚》一文中晏子巧用类比使楚王反受其辱,仔细阅读以上选文中谢枋得的母亲所说的话,想想她是采用怎样的方式使元兵哑口无言而幸免于难的。

附答案:

1.了:完全;

径:直接;

良:很;

卒:死亡。

2.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关键词翻译错误适当扣分)3.参考:①子猷来悼念兄弟,开始并没有像别人用哭泣来表示悲伤,因为子敬生前喜欢弹琴,所以取琴而弹来寄托对兄弟的哀思。②见琴如见人,可是琴也弹不响时,才真正觉得兄弟和琴一样都死了,才悲从心起哀呼而痛哭,这就更表现了对兄弟的情深。(意对即可)

4.元兵中管事的人没有办法,于是就释放了她(谢枋得的母亲)。

5.说法一:谢枋得的母亲用反语相讥的方式讥讽元兵不知礼仪纲常而获救;说法二:明为责备自己,实则讥讽元兵不懂礼仪;说法三:谢母的崇高气节和视死如归令元兵肃然起敬,于是获免。(有一定难度,意对即可)

(三)一、阅读《人琴俱亡》,回答下列问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病笃()

(2)索舆()()

(3)都不哭()....

(4)掷地()

(5)人琴俱亡()

..

(6)文中表示死亡的字词有()

2.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2)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已不调。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3.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并做简单说明。

4.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

5.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阅读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②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问题。

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写到。

8.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

3.(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说明子敬虽不愿子猷知道他的死而更悲伤,但子猷却

能感到子敬已死,表明兄弟情深。

(2)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表明子猷因为子敬之死而悲痛,加之病痛,随子敬而去。(3)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猷希望为子敬弹奏琴曲,作为送别,表明兄弟情深。

4.不哭是因为子猷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可以与九泉之下的子敬相聚了。哭是难以忍

受与兄弟阴阳相隔,孤独一人之痛。

5.提示:作者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这里是表现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其实是子猷的生存之心已死。

6.(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望

山河 草木 花鸟

8.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 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

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热门网

http://

立足课内,辐射课外 篇3

一、重视课堂语言点的教学

高中课本中的文章篇幅一般很长,学生的课前预习过程常会因各种原因而不能良好实现,该现象就导致学生在进行阅读课时容易将重点放在对文本表面信息的理解上,而忽视文章中所出现的难点、重点的词句。教师即使在课堂上对其进行讲解,也只局限于字面,或以例句的形式呈现。总体而言,在这种没有经过设计的、以文章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已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讲述的次数再多,学生也难以明白、吸收,最终导致学生掌握不充分的现象发生。

在针对语言点进行教学时,课堂变身为学习与交际活动的场所,教师应将重点放在语言点讲解活动及语言点实践活动两个方面。在阅读课中,教师应将语言点与讲述语境融为一体,在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提高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在高三课本中的“A Sacrifice for Love”一文中,教师对于“attend to”提出的释义包括照顾、处理及关照等多项,学生通常难以真正把握其具体的涵义。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先让学生自己根据上下文对词义进行猜测,并选择相近的词语进行解释,从而有效的加深学生对该词语的理解。然后,教师再根据词语的意思设置好语境,使得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准确把握词语的实际含义。

二、强化阅读多层次的提问

问题解答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对文本进行良好的理解,因此,教师如何设计问题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关键。目前,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仅局限于表面,活动也仅是围绕着通过文字找寻信息的过程展开,学生难以对文本的内在含义进行良好的探索,难以实现对文章的推理、评点及概括等活动,该现象使得学生只能够通过文章的字面意思进行思考,难以体现出其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最终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下降。

学生主要从浅层次的理解性活动及深层次的拓展性活动两个层次上实现对文章的理解与掌握,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层次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对于高中生来说,教师应在课堂中注意深层次拓展性活动的开展,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可操作性、易操作性等优点。例如:教师在提问一个大问题之前,首先要针对细节方面进行提问;自由发挥性及评价性问题的设置能够有效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兴趣及思维能力;导读型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对阅读走向进行良好把握的重要途径;而教师在课堂上即兴提出的问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都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水平、感悟水平、分析能力、交际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相挂钩。在高三英语课本的“Going West”一文中,开始时便提到作者一家离开安定的生活投身于未知的西部。教师可以根据这点提出相对简单的细节性问题,例如:作者一家去西部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文中并没有出现的“promised land”一词进行想象与描述,该过程会涉及到对整篇文章的讨论与分析。最后,在对整篇文章进行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拓展性的问题,例如:关于美国西部的小说介绍;对美国西部的认识以及对中国西部开发的有关看法等。

三、优化课后多媒体的应用

课后英语阅读过程中多媒体工具的引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够拓展与丰富教学的内容,在较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对学习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其理解与掌握阅读材料。此外,教师在课后的指导中也可以通过网络设备终端或软件来实现,对于学生课后不明白的阅读内容,教师能够及时做出反应,此外,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也会在增加阅读生动性的同时完成强化阅读的功能。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促使课下英语阅读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一英语课本“Laughing Matter”一文的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屏幕上呈现一个小丑的形象,然后让学生根据小丑的相貌、穿着对其职业及服务功能展开相关探讨,从而引出文本。该环节的设置效果不错,能够有效实现学生的文本理解。

阅读,课内缺失课外补 篇4

一、有针对性地选择文章,拓宽阅读范围

课堂上实现了单元阅读教学目标以后, 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要求和阅读材料, 从各类报纸杂志等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篇与Reading课文有一定关联的文章,或读给学生听,或打印成页给学生看;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收集寻找与本单元类似的文章,然后到班上或朗读给学生听,或相互交换看,把这类文章与单元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有助于巩固课文学到的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多方面的素材。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 这些接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可见,课外阅读是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途径。

二、精选趣味性阅读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首先是为了得到乐趣 ,为了获得信息”。学生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愉悦的情绪, 意识到阅读并非枯燥乏味的活动, 而是一种能带来快乐享受的行为过程, 才会真正做到“为读所乐”。兴趣是行为的动力 ,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 ,教师应选择一些趣味性强、适合初中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英文读物,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渐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愉快的情绪。这样,学生就能克服阅读过程中不良因素的影响,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精选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对Harry Potter系列作品和女作家Rowling个人生活的介绍学生甚至无需字典就可以精确翻译出对应中文系列书目的名称,尽管该篇文章生词较多。学生在容易理解也急于获取更多感兴趣的信息情况下,慢慢对阅读产生兴趣并坚持下来。

三、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消除课外阅读障碍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往往会因为对西方文化不了解,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理解,而在阅读中产生太多的迷惘,无法理解文章的意义和内涵,甚至放弃继续阅读,失去阅读兴趣。因此, 在实际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不断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礼仪、生活习俗、道德规范、传统节日、幽默、禁忌等文化背景及与中国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这样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大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阅读时的理解障碍,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从阅读技巧和策略入手,提高自主阅读能力和培养习惯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永恒,更加简便”。如果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促进其智力发展,提高成绩;反之,就会成为智力发展的障碍。Go for it! 牛津英语在每个单元第二课时都设了阅读课,设计了各种形式的阅读练习,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学习策略(Integrated slills)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实际功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领悟并贯彻教材意图, 将各种学习策略(skimming,scanning,summarizing,using the context, 等等 ) 贯穿于各 篇阅读训练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便能自然延伸至个人课外阅读学习之中。学生在自主阅读课外素材时,笔者也要求和鼓励他们对文章进行大意分析、找出mainidea或者自己给出标题等。当然,原则上不要给学生太大的额外学习量,因为部分阅读检查题中已经包含了此类要求。

五、开展阅读交流,让学生分享阅读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每周或每月要组织一次阅读总结课, 让学生将这一阶段的阅读成果向大家汇报,集体分享各自的阅读成就和愉悦。让每个学生将阅读进展(页数)、笔记质量的等级和字面评价(根据生词查阅、短语回顾、阅读策略的使用等进行评价)在班上公开,也让部分做得好的学生在全班交流个人的阅读心得,相互促进,形成班级课外阅读档案。为了交流好,学生会积极广泛地涉猎课外读物,筛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最精彩的篇章或片段。这样,学生的阅读面就多了,知识面就广了,阅读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交流让全班同学彼此增长了见识,而且通过交流,说带动了读和听,可谓一举而四得。

总而言之, 课外阅读是一个非常灵活广阔无限的天地空间。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弥补教材的局限、教者信息量的局限、课堂教学的局限;是课堂阅读的重要补缺手段,让学生在提高阅读水平的同时,增加词汇量,扩大阅读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而必将帮助学生在各级英语应试中取得良好成绩。学生从中个人学识增长、自学能力形成等,更是让他们终身受益。

摘要:目前,很多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语法、词汇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机会和时间少之又少,学生的阅读量严重缺失,阅读水平远远低于大纲的要求。作者通过实践,提出增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以弥补课堂英语阅读的缺失,同时介绍了对课外阅读指导的几点看法和方法,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水平,实现提高学生总体英语成绩的目标。

课内课外互补竞赛促进教学 篇5

开展好地理课外活动,要做到“四个要”:

一、要向学生做好动员工作。如介绍地震知识,台风知识等课题,经过动员很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所以每次活动,报名要求参加的学生很多。

二、对报名要求参加的学生,要进行选拔。经选拔录取后公布名单,使学生有一种荣誉感,也就形成了地理课上的骨干力量。

三、要鼓励同学参加地理知识竞赛。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地理知识竞赛,可使课外活动有一种特殊的`原动力,并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四、要宣传成绩。我校地理课外活动进行得井井有条,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几年中,就有五名学生在升学时因参加地理竞赛获得名次而受到加分的奖励。宣传这些成绩,对参加地理小组的同学是很大的鼓舞,也推动了地理课堂教学。

★ 阅读教学要从课内走向课外

★ 课内古诗词

★ 课外读后感

★ 课内教学总结

★ 一年级数学课内知识点

★ 课内比教学教学反思

★ 课外阅读教学随笔

★ 二年级课外寓言故事

★ 课外文言文考题

课内与课外齐飞 篇6

【关键词】文言文、课外延伸、教学方式

一、文言文课内外相联教学的现实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不排除可以考查浅易的课外文言文。目前很多省市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向课外渗透,增设了课外文言文语段,命题材料的组合常见的是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段组合,这种组合一般是内容或形式上有关联或有相通之处的篇目,其目的是考查学生课内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考查学生能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单纯地教学课内有限的文言篇目,无论是从应试的角度还是与高中文言教学的衔接角度来说都已力不从心。为此,在教学课内文言文时,我们有必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联系课外文言文,让学生学会以课内所知解决课外新问题。

二、文言文课内外相联教学的几种方式

1、相近内容迁移

与课文内容相同、相近、相关的阅读材料,我们都可以拿来进行对比阅读,这样做既能加深、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陈涉世家》首段交代陈涉的出身和抱负,主要是通过语言、神态描写,采用侧面衬托的手法展现陈胜的远大抱负。课文结束后,我让学生阅读下面这一段文字: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老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已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这两段文字在内容和写法上颇多相似,主人公都出身贫贱,都不满于现状,都有远大志向,都借他人来衬托主人公精神,甚至用词也相类。因为在课文学习时学生已经掌握通过“怅恨久之”、“太息曰”、“苟富贵,毋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类表神态语言的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对于班超形象的把握就有章可循了。

再如《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一段,写的是诸葛亮追述当年三顾茅庐一事,我找来《隆重对》中这一段文字:“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借助具体的材料,学生对课文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便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诸葛亮出师的缘由和兴复汉室的一片忠心也有了深切感受。

2、相关写法迁移

对文章写法的分析学习,有助于对内容的深入理解。所以我们可以选择课外合适的文段,从写法角度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曹刿论战》先写战前准备,再写作战过程,最后写曹刿论战。课文学习后,我让学生自学《子鱼论战》一文,要求学生求同存异,在对比中理解《子鱼论战》的写法和大意。《子鱼论战》前两段与《曹刿论战》写法基本一致,先叙宋公指挥作战情况,再写宋公的论述,而第三段子鱼论战部分,恰与宋公的论述相反。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子鱼与宋公的不同战略,加深了对“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这一战略战术的理解,对“论战”这一类文章的写法特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类课外延伸未必都选写法相类的文章,有些内容相近而写法迥异的文章也可以选用,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把握不同写法各自的作用。《醉翁亭记》和其姊妹篇《丰乐亭记》,都是欧阳修的名篇,同写于谪守滁州时。两文主旨相同,但写法各异。前者以写景、叙事为主,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表现“与民同乐”的主旨。后者却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将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归功于宋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学生比较两文后,更加深了对《醉翁亭记》的写作背景和主旨的理解,理解了同一主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取合适的写法。

3、相同文体迁移

从文体角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体特点进而理解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元结的《右溪记》,同是游记,都是在写景的基础上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情达意。《马说》与《师说》的作者、文体相同,写法上都是以议论为主,叙事为辅。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文体特点,认识“记”“说”这类古代文体的共性,加深了对这一类文体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认识。学生到九年级时,再学《捕蛇者说》、《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就有了很好的基础。

4、内容出处迁移

课内文言文大多选自某本集子或书,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找来与课文出处相同的文章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比如学了《狼》后,学生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顺势带领他们学习了《促织》,并鼓励他们阅读小说原本。当学生被《陈涉世家》的故事吸引时,我又给他们介绍了《鸿门宴》一章,引导他们去看看《史记》。大量的经典文章的阅读,对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文言素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捕蛇者说》有一条关于“苛政猛于虎也”的注释,我找来这一句话的出处:“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通过和这则短文的比较学习,学生对课文的对比手法的运用和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理解更深刻了。

关注语用,从课内走向课外 篇7

一、阅读教学巧设计

教材是最好的范文,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有些字词优美,有些结构清晰,有些是名家名作,值得借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研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捕捉学生真实的感受,拓展写的空间,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抛砖引玉——学会“仿”

小学阶段正是语文打基础的时候,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模仿课本中精彩的语句,模仿作者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在模仿中进行遣词造句,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1. 句式的仿写

如《珍珠鸟》中写到“我”与珍珠鸟逐步信赖的过程,用到了一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起先……渐渐地……后来”。在教学时,教师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词,同时去感悟“按照事情先后顺序”的写作方法,而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自己与小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故事,于是学生有写“给小狗洗澡”的画面,有写“给小兔子喂食”的情景……在学生们的文章中,既看到了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又看到了很多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

2. 结构的仿写

如《莫高窟》的第二、第三自然段构段方式相同,都是围绕一处景物,采用“先总写后分写”的结构描写了彩塑和壁画的精美。这种写法有助于学生了解如何把一处景物写具体。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将课文这个“例子”弄清楚,学生对这些写法有了充分理解后,就可以进行仿写练笔。恰巧学生们秋游时参观了无锡惠山泥人博物馆,看到了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泥人作品。于是,结合这一契机,想学生们运用“先总写后分写”的方法进行仿写,写出来的泥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二)开拓思维——发挥想象

研读教材后会发现,很多课文留下了情节空白,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有些地方写得很简练,这就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想象补白,或者续写故事,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作用。

1. 想象补白

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中写道:“从此,人类就用火来烧熟食物,驱寒取暖,用火来打造工具,还用火来驱赶凶猛的野兽。”写得比较概括,是一个很好的情节补白点。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学生们会从老人、孩子、妇女、男人等多角度去想象,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 故事续编

如《狐狸和乌鸦》结尾有一句:“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这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于是,我就让学生以“肉被骗走之后”为题续编一个小故事,他们大胆地想象,创作了很多有趣又富有深意的文章。

二、课外阅读有章法

关注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语用能力,得从课内走向课外,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一)培养批注能力,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在阅读批注时,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相关的作用,如“~~~~~~(曲线)”划在文章优美语句下面,“△△(着重号)”标在句子关键词下面,“=(双横线)”划在文章关键句子(过渡句、总起句、中心句等)下面。“____?(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末尾等。

学会了用各种符号做简单的批注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帮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也就是将自己阅读文字材料的某些语句、某段话,或对某篇文章的感想、体会批注出来。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锤炼了语言文字,做到了对语言文字的品析。

(二)撰写读后感,内化语言文字的运用。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在撰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告诉学生“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那么,学生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就常常会从文中的人或事中联想到自己,想到自己所经历过的事。在撰写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过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内化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三、课外阅读与活动勾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相勾连,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学完课文《三顾茅庐》后,孩子们对课文中涉及的人物及《三国演义》中的内容了解比较粗浅,就接着阅读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易于理解,不觉得枯燥,我们特别推荐了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书中有色彩鲜明的插图,“麻辣”新鲜的点评,从青少年角度出发的改编,是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名著。于是,阅读《三国演义》成了学生每天必做的事。为了能深入了解《三国》,我们又给学生创设了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读《三国》,了解故事内容

我们利用语文课的课前五分钟,每天交流故事内容和阅读感受,期望在这样的反馈活动中,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以便及时评价,也给学生创设这样的舞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二)品《三国》,研究故事内容

《三国演义》读了一阶段以后,我们引导学生对书中的内容寻找研究点,组织开展研究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每个小队选择了一个研究点,如兵器、战马、计谋、人物,他们或图画介绍,或出示实物,或制作PPT,通过生生互动,有趣的猜谜游戏等小队自创活动,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书中的语言文字有了进一步的剖析。

(三)演《三国》,内化故事内容

在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后,学生们了解了独幕剧的特点,由此也开展了创编剧本的活动。以三国故事为载体,学生们仿照着《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的编写形式,创作了每班各具特色的表演剧本。

为了更好地完成课本剧的表演,我们在全班成立了工作组:剧本编写组、道具制作组、演员排练组,并利用QQ平台设置工作讨论组,学生们每天利用回家时间在组里讨论剧本编写情况、道具制作情况、演员分配情况,仔细揣摩人物性格,将一个个故事逼真呈现。一个个活生生的多维立体的三国人物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使我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让我们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把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引向其他学科,整体综合,接受了优秀文化的陶冶和熏陶。

课外阅读从课内起航 篇8

一、课内得法,发展课外阅读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和延伸。教师应指导学生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如学习了《鸟语》,就可指导学生读《鸟庐》;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推荐学生读《安徒生童话》。这样,从课内精读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中得到了巩固和补充;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获得的广泛知识,又为搞好课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皮亚杰所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通过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有许多课内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读物,具有可以作为小学生表演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生动,趣味性强,学生也愿意去演。如教完《公仪休拒收礼》、《螳螂捕蝉》等课文后,我教学生进行表演。像这样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每当学生看后,他们兴趣盎然。在表演中学生理解了课文,发展了个性,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从课文内容出发丰富了表演内容,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和无穷的魅力,激发了学习语文热情。学生会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去表演,再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表演得很成功。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课文这个出发点可以走向四面八方,精读一篇课文,可以带读许多相关的书。如《荷花》一文,它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写的,作者沿着“观赏荷花——变身荷花——又回到现实”的线索而展开。作者看到满池荷叶、荷花、花苞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虽繁密但却不冗乱好似一幅清新脱俗的水彩画一般。作者从观赏荷花而渐渐入迷,仿佛自己就变身成为了一朵荷花,别有一种情趣——“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变身为荷花的作者也乐在其中了。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精练,文字优美,要想体会他的风格,同学们课后可以阅读他的童话集《稻草人》。我国古代有位诗人也写了一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初夏小荷花池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那就是宋朝杨万里的《小池》。还有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等等。如此引导,足可见围绕课文进行课外阅读,天地是多么广阔。

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大幅度的提高,促进了课堂教学更好地进行。很多学生由原来的不爱读书变成喜欢读书,一些以前学习较差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也开始爱学习了,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二、加强指导,激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主动需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好。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学生们在阅读时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抓住“两小时过去了”,体会到这两小时是叶欣对患者无微不至照顾的两小时,是忙碌的两小时,是危险的两小时,是漫长的两小时……体会到叶欣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伟大的人格,从而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读书中要善于思考,丰富想象,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样,学生从《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也能从这些细微之处——“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负荷”中的“力大无穷”、“八十多斤的身体”等词语中体会到母爱的伟大等。加上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积极引导,以及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教学调整,恰如其分的教学评价,总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要我读”成为“我要读”,让课内学习向课外阅读延伸。

三、创新形式,提高阅读兴趣

1. 教给阅读的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有选择的读书,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阅读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批注,或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写下心得体会。文章中精彩生动的词句,为写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2. 保证学生阅读时间,开设读书课

每周安排一节读书课,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布置一定的课外阅读作业。也可以利用交流展示课、地方课程,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所知道的奇闻轶事、生活常识等与同学交流。

利用晨会课,借用讲故事或内容简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到最紧张的时候突然刹车,学生总催促教师讲下去,这时可把书借给他们看,学生一拿到书就会如饥似渴地去读,教师可趁势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其它作品,让学生去读,去想。

3. 开展创优活动

在黑板报上开辟了佳作赏析,教室的墙壁上开设读书交流园,举办好书大家读、大家评活动,举行师生共读、生生阅读、全班同读、全家齐读等读书会,定期交流阅读情况,比比谁知道的故事多、名人多,让学生在竞争中阅读,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4. 读写结合

作文的道理和方法,光靠老师讲,学生是掌握不了的,只有在完成一定阅读量后,学生才能悟出来。因而,围绕课堂上的写作训练,辅之以适当的课外阅读,以读来促写。

课内探究高效 课外读写跟进 篇9

目标是直接引领课堂行为的指南, 目标设置既要准确又要简单, 更要能提携课堂。它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研究学情的前提下依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来制定, 要尽可能的避免空而大, 多而杂。比如, 总结课文主要内容要具体到用什么方法总结, 是题目补充法, 是段意合并法, 还是抓中心句等;学习表达方法, 要具体到学习哪一种表达方法, 是巧妙的过渡, 是前后的照应, 还是生动的细节描写等, 而目标一旦设定, 课堂上的预设问题必须成为落实目标的载体。比如, 《再见了, 亲人》第二课时的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学习本文最突出的两种表达方法:一是用第二人称叙述的方法, 二是用祈使句开头, 用反问句结尾, 中间融抒情与回忆为一体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一自然段。

依据这样的目标, 我们预设的课堂问题也有三个:

1.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2.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想一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问题一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学会概括, 在概括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的友谊, 落实目标1;问题二、三非常明了, 就是为了逐个落实目标2、3。

另外, 在制定课堂目标时, 我们既要制定保底目标, 又要制定不封顶的目标, 力求为优生的发展开拓最大的空间。基于这一追求, 课堂上我们还进行了分层优化的尝试, 既允许千里马先走一步, 又要保证一般的马甚至是驽马达到目的地。不求齐步走, 只求每个人都获得发展和进步是课堂高效、实效的必然趋势。

二、课前预习要方法指导到位, 课堂效果才能达到实效

我们课前预习等方式有两种:一是采用“四读法”, 即:一读, 读出不认识的字, 借助工具书帮忙, 把课文读正确;二读, 把课文读通顺, 并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三读, 带着问题去读书, 也可以提出新问题;四读, 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把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二是采用给出预习提示, 让学生自主预习的方式, 具体要求是: (1) 学会一类生字 (达到会读、会认、会组词) , 认识二类生字 (会读) ; (2) 正确读写一些词语, 并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文理解部分词语。 (3) 将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确, 并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

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课前预习的过程, 课堂上只是反馈, 只是交流, 只需要教师适时点拨, 课堂变得简单了, 实在了, 也顺当了, 学生的理解力和分析力增强了。

三、拓宽视野, 课内外阅读及时帮助链接

对于欣赏性较强的文章, 如一些名家名篇, 再如一些侧重于感情陶冶的文章, 可在学完之后进行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

如学了《少年闰土》, 可推荐阅读小说《故乡》;学了《卖火柴的小姑娘》, 可指导阅读《安徒生童话》;学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山世》可指导阅读少儿版的四大名著;学了朱自清的《匆匆》, 可要求学生背诵积累他的其他作品, 如《春》《荷塘月色》。学了一些能打动人心, 感染人、教育人的文章, 我们可顺势引导学生再读一些与之相关的感情色彩浓厚的文章, 以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 拓宽孩子的精神视野, 提升他们的精神品位和追求。之后, 可以开展一些拓展阅读报告会, 谈体会, 谈收获, 充分让学生分享课内外链接阅读的好处和乐趣, 若有必要, 也可写一写读后感或与之类似的故事。

四、勤于动笔, 阅读与习作结合更上一层楼

对在表达上很有特色, 可摹可仿的文章, 我们会以一篇带多篇, 首先进行阅读, 然后就抓住一点进行仿写练笔。大致说来, 仿写从三个方面进行:

1.仿结构。

如学了《桂林山水》, 可拓展学习同样采用总分总这种构段方式的其它写景文章, 之后采用总分总的方式构段谋篇, 完成一篇写景文。当然, 因学情而异, 也可从某一点写法入手进行片段仿写。如第二、三自然段开头的对比, 中间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 再如文中的引用, 及比喻、排比等修辞的运用。

2.仿细节。

如《荔枝》一文围绕荔枝讲了好几件事, 而这几件事似乎有有点交融在一起的意思, 所以我觉得没必要让孩子仿这种安排和结构, 我们可以从文中“母亲扑哧一声笑了, 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 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 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 手心托着荔枝, 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 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 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这一段入手, 仿写文中抓住动作、语言进行细节描写的方法。

3.仿描写方法。

如《阿里山的云雾》接触到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学完本文就可以接着学习《鸟的天堂》《草原》等这些同样以动静结合为主要表达方法的文章, 以强化认识这种写法。之后, 就要求学生运用这种写法来写一处景, 可以是《我的校园》, 写上课时的沉寂和下课时的喧闹, 也可以自己命题。

一言以蔽之, 只要是可摹可仿的写法, 我们都可去仿, 像巧妙的过渡、首尾的呼应、对比的手法, 等等。

小学语文教学在扫除了字词障碍后, 阅读理解是极其重要的一项, 而培养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水平, 需要而且必须有一定的阅读量, 只有阅读量达到了, 只有习作练笔跟上了, 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当然, 教育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 尽管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在探索、追求, 但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有很多, 今后除了思考、探索、总结、实践, 还是实践、探索、思考, 总结, 我会不断丰富我的四步语文教学法, 我愿永远走在课内探究高效, 课外读写跟进的小语研究队伍中……

摘要:自2003年我校进行高效课堂实验以米, 我和所有语文教师一样, 也知道教材只是个例子, 但一直以来还是放不开手脚, 课堂上还是在繁琐的分析, 教得辛辛苦苦, 但效果却不尽人意。本学期, 在专家的引领下, 我们开始了如何构建实效课堂、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 整个研究过程是在全国小语协会理事长崔峦提出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 要返朴归真, 要简简单单教语文, 本本分分为学生, 扎扎实实求发展”这一思想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下面, 我在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了四步教学操作法, 我个人实践认为:四步教学操作是达到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高效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篇10

一、凭借教材内容,架起课内外阅读内容的桥梁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课文是从众多的文章中精选出来的内容丰富的、文质兼美的美文佳篇,老师可以以课本内容为基点向课外阅读进行延伸,运用“课内学一篇,课外带几篇”的方法,在学生学习一个单元或者一篇课文之前向其推荐与之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如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安排学生去阅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学生喜爱的童话名著等。这样,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既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使课内该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提高课内阅读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书籍。

二、凭借课堂教学,架起课内外阅读方法的桥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上,教师应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更多的读和思考的时间,努力使他们做到口动、耳动、眼动、手动、心动,以达到多读多积累的目的。主要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体会着读

言为心声,行露思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会反映他的内心思想,展示他的精神风貌。因此,阅读时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着读,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之美、作品之美。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就可以让学生抓住扫路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的相关语段,感受扫路人的性格特征,进而体会扫路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感受作者对扫路人的敬意和赞美。这样,学生便能从中总结出读描写人物文章的方法,从而将它运用到阅读课外读物中去。

2. 抓住构思、布局联系着读

一篇好的文章,肯定会做到“结构完整,条理清楚。”篇章组织的技巧表现为如何使中心更为突出,怎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以及各层次间的衔接、过渡与呼应。这样就有利于感受读物的结构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精彩片段或重点词句朗读,细细揣摩;也可以引导先看书脊、封面、封底、序言、提要和目录,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

三、凭借活动,架起快乐阅读的桥梁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此,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做法:

1. 召开班级读书交流会

每周一下午利用一节课,进行集体阅读和交流。以班级读书会为载体,让学生在读书会上交流读书心得,畅谈读书体会,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2. 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

利用晨读,组织学生诵读《谚语》、《弟子规》、《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诗文,师生同读,在诵读中感悟人生真谛,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师生古诗文诵读连续多年获得市一等奖。

3. 开展亲子读书活动

向家庭发起倡议,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如“世界读书日”那天,学校通过短信发送告知阅读主题,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好书,让家长参与孩子的阅读,唤醒家长阅读意识,促进家校阅读互通。每学期评出“书香家庭”,让学生在家庭中也能得到书籍带来的温暖

4. 开展各种主题读书活动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促进全校师生与书相约,以书为友,捧读经典,增长知识,滋养心灵,在读书中感受成长,在成长中体验快乐。

5. 唱古诗比赛以及自办诗配画和手抄报比赛

儿童带着阅读的兴趣完成比赛内容,在快乐中受到经典的熏陶,受到文化的感染,身心获得审美体验。

6. 展示自我

积极鼓励学生将阅读的收获运用到写作中来,老师根据读书内容适时进行写作训练。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四、凭借习惯,架起能力提高的桥梁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在课内教学中,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根据阅读的对象和目的选择阅读的方法:对于一般性的报纸杂志、文史知识类书籍选择略读法、泛读法、跳读法、一目十行,“随便翻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想;科普知识、时文杂志类,则采取默读法,以利于理解和思考;对于美文佳作,精彩片段类,可以选择精读法、品读法,咀嚼涵咏,反复体会,品其精华,悟其精妙;对于诗歌散文类,可选择诵读法。教师在课内教给学生这些阅读方法和习惯,以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效率和能力。

课内课外八乐图 篇11

老师一声令下,合奏开始。一个个运足底气,拉长音调,教室里顿时山崩地裂,连窗棂都被震得簌簌发抖。男孩子们,如乳虎下山,蛟龙出海,鼓着腮,捋着袖,青筋绽出,一脸兴奋;女孩子们,一手托书,一手指字,如娇莺晨鸣,新燕闹春,羊角辫一翘一翘,眼睛熠熠闪光。偶有一两个胆大心细的起来独奏,脆生生的嗓音如彩蝶般在教室上空翩翩飞舞,其清新爽耳的感觉潮水般漫过心田,直把你整个淹没……

其二:听讲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目光专注敏锐,猎豹般捕捉每一个细节,眉头时而蹙起,时而舒展,紧握笔杆,以备不时之需:

有时累了,姿势便不那么端正,半依桌棱,以手撑头,目光跟着教师游来游去,听到忘情处,展颜一笑,欠欠身子,换个姿势,又傻傻地听起来;

最逗的莫过于那些淘气鬼,满脸精灵古怪劲儿,在课堂沉闷的时候拿腔拿调插两句嘴,在老师身后做个无伤大雅的鬼脸,全班为之解颐,他也必是笑得最开心、最长久的一个……

其三:举手

有時,一个问题抛出,反响极大。空旷的教室里“刷”的竖起森林般的手臂。有的稳如磐石,竖起的臂膀坚强有力;有的欠身离座,举臂过头,甚至振臂高呼“我!”“我!”;有的双臂齐上阵,一脚离桌出局,大有呼之欲出之势……

有时,一个问题抛出,几乎荡不出一点涟漪。全都低头缩脖,人人自危。目光所及之处,或装看笔记,或呆望书本,或躲躲闪闪。即使有一二个勇者,也是躬背缩腰,“旗帜”半举……

其四:写周记

周记本不是什么大作文,记得无拘无束,读来也觉快乐无穷。家常小事,考后心得,同桌纠纷,雨天心情,少女情怀,河畔踏青,假日放歌,没有做作的浪漫,没有无病的呻吟,有的只是成长的痛苦,成功的喜悦,和那份洗尽铅华的真实。分享着自己和朋友们的喜怒哀乐,享受着成长的百种滋味。

其五:辩论

少年才俊,济济一堂,正反对垒,唇枪舌战,不是战斗,胜似战斗。口齿伶俐的女辩手,抓住机会,便可滔滔成河;长于思辨的男辩手,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副胸有成竹的儒将风范。反串古诗,巧引名言,笑话连篇,精彩四起,置身在思维交战、灵感进发的辩论场上,自我的风采展露无遗。

最有趣的是辩论之星火燃向课外,课余还时时不忘较量几句,遇到那些笨嘴拙舌的,直涨得满脸通红,左右比画,那副憨态真令人忍俊不禁。

其六:“刁难”老师

冷不丁课堂上递上一张夹带问题的纸条,或在走廊上突然截住刚下课的老师,嬉皮笑脸地带着小小的得意等待老师的回答。和蔼的老师沉着应战,不慌不忙,侃侃道来;偶尔有不能及时应答的“刁钻”问题,老师也必然许诺下去查找资料,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唉,先生就是先生,幼小的心里在佩服之余更学会了一份不动声色的修养。

想着老师的好,想着自己的皮,就是走在路上也会笑出声来。

其七:期末成绩揭晓

一学期风里来,雨里去,小心播种,辛苦耕耘,收上的是谷子还是秕子,期末就要见分晓。考试铃过,奋笔答题,考场中的我半喜半忧。喜的是题目平时都训练到位,忧的是不知自己可曾融会贯通?紧张两个半钟头的考试转瞬过去,便开始了惴惴的等待。

两天的阅卷时间眨眼飞过,接过试卷,心怦怦乱跳,惴惴不安地瞟一眼,石头才轰然坠地。按捺住兴奋,走出门去,觉得天好蓝!

其八:师生交谈其乐融融

课堂上再放松,总归是课堂,下了课,可就自由多了。

挖掘课内素材, 拓展课外阅读 篇12

关键词:课内素材,拓展课外,阅读衔接点,补充读书成果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个观点是叶圣陶老先生针对当时语文教学拘泥于教材, 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现象提出来的, 时至今日, 仍然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我们需要正确看待教材的作用, 如果说教材的学习是“举一”, 那么运用教材学习中获取的知识、方法、能力进行更为广泛的阅读就是“反三”。那么, 如何使学生能够逐渐地学会“举一反三”, 在具体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来落实呢?下面笔者就如何挖掘课内素材、用足用活教材, 拓展课外阅读方面, 谈一下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注重课本积累, 挖掘课内素材

学习本身应该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就像建筑一座高楼一样, 应该是一层一层地循序渐进地来建设起来, 学习也是如此。就目前学校教学来看, 语文学科是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 但同时也是最难见到成效的一门学科, 它需要学习者不断地坚持投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够逐渐看到成效, 所以积累在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曾经说:“写作教学的目的, 在于养成学生的两种习惯:一, 有所积累, 须尽量用文字发表;二, 每逢用文字发表, 须尽量在技术上用出来。”这里叶老强调的第一个习惯正是知识积累。

就现在语文能力的要求来看, 在考试中呈现出来的是学生对于语文相关素养的把握能力, 如阅读、表达、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属于死记硬背的知识越来越少。就现在来看仅仅局限于古诗词、名篇名句部分需要学生记住。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大量的知识还是隐性的知识, 这说明我们教师要充分地挖掘课内素材, 充分重视课本的积累。具体来说, 对于一篇课内文章, 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的词汇、语句和典型的表达方式, 这是基础的部分。同时,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于所学要做出适当的补充和扩展, 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才能够实现能力和素养的全方位的提升。

二、挖掘教材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 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内有益的补充

崔峦教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应以教科书为主, 用好教科书, 紧扣文本, 走进文本, 与文本对话, 同时又不能视教科书为主宰, 应适当地拓展和引领。”这就指出了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拓展的辩证关系。现行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是中外名著的节选, 教学时, 适时地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既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收获更多的知识, 又反过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增强教学的效果。

例如, 课文《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片小说《故乡》, 当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喜欢上这个健康、淳朴, 有着一肚子新奇见闻的小男孩后, 鼓励学生阅读短篇小说《故乡》, 了解闰土一生的命运发展, 从而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有些课文是节选了原著的一部分内容, 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学生无从知晓。这对于好奇心强的小学生来说, 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金钱的魔力》, 节选自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 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插入原著《百万英镑》中的相关片段, 欣赏之后, 我提出问题:打开窗子的是什么人呢?文中的“我”如此贫困, 他手里的百万英镑是怎么来的?他在买衣服的时候受到店员和老板前后天差地别的对待, 此后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学生为了弄明白事情的整个来龙去脉, 解除心中疑团, 自然会产生阅读期待, 产生了进一步去阅读这篇小说的愿望。在读书之后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根据《百万英镑》拍成的同名电影, 领略名著多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此外, 语文这门学科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 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学生要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 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 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 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拓展的课外读物不及时督促, 学生往往会三分钟热度, 最后不了了之。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 检验学生阅读成果, 我们要把拓展出去的阅读活动引向深入, 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收获的快乐。读书成果展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 读书知识竞赛

小学生对参与竞赛的热情特别高涨, 组织学生举办各种形式的阅读竞赛, 可以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氛围里, 进一步增强阅读的的兴趣与信心。我们可以举行“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比赛”“古诗诵读”“经典诵读表演”“读书故事会”“读书明星评选”“诗词诵读大王”等活动,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和幸福。

(二) 读书笔记展评

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 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 并指出优缺点, 明确努力方向。完成好的给予表扬鼓励, 完成不好的给予个别指导。评出“读书小能手”“优秀读书笔记”等, 这样以表彰奖励的形式加以鼓励, 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总之, 课堂, 其实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一个起始点, 它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而不是终点, 课堂之外的课外阅读拓展则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 只有抓好课内和课外这两个同等重要的学习环节, 我们的教学才是完整的, 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系统的。

参考文献

[1]尤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J].新教育, 2009 (2) .

[2]朱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J].新课程:教研版, 2009 (11) .

[3]王思红.学会阅读——谈中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14 (3) .

[4]尹敏, 施焰.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 2012 (1) .

上一篇: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下一篇:维多利亚的行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