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

2024-09-19

燕京大学(精选12篇)

燕京大学 篇1

摘要:燕京大学是民国时期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 在国学教育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其开展国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为中国社会服务的人才或研究国学的人才;课程结构包括专修科、本科和研究院三个层次;课程实施过程具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师生关系亲密融洽等特点, 对当代中国大学开展国学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燕京大学,国学教育,课程体系

私立燕京大学 (1919—1952年) 是民国时期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 与北大、清华、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并称当时北京的“五大学”。20世纪二十年代, 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 燕京大学开始重视实施国学教育, 设置完整的课程体系, 在其存在的短短33年中培养出了很多优秀国学人才, 在国学教育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 燕京大学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 为国学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 燕大开展国学教育的目的蕴含在校训中。燕大的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校长司徒雷登提出燕大不要变成最有名的学校, 而是要成为对中国最有用的学校, 培养对中国社会有用的国学人才成为学校的重要目标之一。燕大要求学生必修国文课程, 选修中国通史等课程, 以提高国学修养和人文素质。

燕大还通过国文、历史和哲学等院系对学生实施专业性的国学教育。国文学系的培养目标是希望学生对于国学或文学有所贡献;或成为中学良好的国文教员。历史学系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得到史学方法的训练, 能进行历史研究或在中等以上学校讲授历史。哲学系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哲学训练, 为改造社会做好准备。[1]可见, 燕大国学教育主要培养在文学、历史学、哲学等领域研究学问的专门人才或者在中等以上学校担任教师, 为学生从事其他职业打好基础, 发挥大学为社会服务的作用。

其次, 提高国学研究的水平是燕京大学实施国学教育的教学目标。鸦片战争以来, 西方国家多次凭借武力入侵中国, 引发中国人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 不得不向西方学习。与此同时, 欧美国家和日本的学者运用西方科学方法对汉学进行研究, 取得杰出成就, 令中国学者压力倍增。因此, 燕大洪业、顾颉刚等著名学者一方面自己努力研究国学, 另一方面重视培养国学人才, 希望学生努力奋进, 提高中国国学研究的水平。

最后, 燕京大学希望凭借国学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近代中国命运多舛, 多次受到外国的侵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 北平被日本占领。为了给华北的学生提供求学场所, 燕大坚持办学。然而,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燕大教师陆志韦、洪业、邓之诚等被日军逮捕入狱。他们拒绝日伪的诱迫, 在出狱后仍埋头著述, 希望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研究国学的过程中, 从先民高尚的民族气节中吸取精神力量, 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 增强民族意识, 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贡献。

二、课程结构

燕京大学实施国学教育的课程结构较完善, 包括专修科、本科、研究院三个层次。

(一) 专修科

按照1929年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规程》的规定, 燕大本科附设专修科。其中实施国学教育的是附设在国文学系的国文专修科。燕大规定具有下列资格之一者可以申请为专修生:高级中学或大学预科卒业者;大学或专门学校修业一二年者;在中小学担任一年以上国文教员, 经国文学系认为合格者。国文专修科学制二年, 目的是训练中学国文教员。专修科学生应选读国文学系所有的功课。[2]

专修科主任由国文学系主任马鉴兼任, 由他指导选学课程。学生有机会跟随著名教授学习。如孙海波跟随容庚学习古文字, 徐文珊跟随顾颉刚专治《史记》, 吴元俊、周一良上容庚的“说文研究”课等。[3]国文专修科不仅向学生传授国学知识, 培养国文教师, 而且培养出了周一良、瞿润缗等著名学者。

(二) 本科

从课程类型来说, 燕大本科课程包括公共必修、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共同必修科目有国文、英文、社会科学等。此外, 本科生至少须选修主修科目32到68学分, 相关科目16至24学分, 至少须修完136学分才能毕业。[4]

国学教育包括普及型国学教育、专业型国学教育等。燕京大学把国文课作为大一和大二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向学生普及国学知识。国文包括名著选读和国故概要两部分, 教师分组授课。大一“名著选读”课主要是选授自唐宋至近代的名著, 讨论其体例, 注重练习, 授课教师有杨振声、马鉴、沈士远、谢婉莹、郭绍虞。大二“名著选读”选授自先秦至六朝的名著, 授课教师有马鉴和沈士远。大一“国故概要”主要是讲授分析自先秦至魏晋诸家诸派思想学术的材料;每学期教员选定若干种古书, 由学生选读两三种。授课教师为马鉴、沈士远和吴雷川。大二“国故概要”主要是传授自隋唐至清代诸家诸派思想学术的材料。

此外, 燕京大学通过国文、历史、哲学等学系对主修学生实施专业型国学教育, 向学生传授高深的国学知识和治学方法。例如, 国文学系课程有文字学 (容庚) 、先秦文学 (沈尹默) 、汉魏六朝文学 (沈尹默) 、词曲 (许之衡) 、诗的比较研究 (黄子通) 、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 、经学史 (马裕藻) 、音韵学 (钱玄同) 、说文研究 (容庚) 等。

历史学系设置的与国学相关的课程有:国史鸟瞰 (王桐龄、孟世杰) 、先秦史 (孟世杰) 、秦及两汉 (孟世杰) 、中国史 (孟世杰) 、清史 (孟世杰) 、宋辽金元史 (张星烺) 等。哲学系设置的与国学相关的课程有: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 、荀子哲学 (诚质怡) 、道家哲学 (冯友兰) 、中国社会哲学史 (冯友兰) 等。[5]燕京大学不仅开设范围广泛的国学课程, 而且授课教师皆是名师, 保证国学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 研究院

燕京大学设有研究院, 包括文、理、法三个研究所, 文科研究所包括历史部、文哲部、心理教育部;理科研究所包括理化部、生物部;法学研究所包括政治部、社会部。研究院以招收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高深学术为宗旨, 学制两年。文科研究所对学生实施精深的国学教育, 国文课程有:考古文字 (容庚) 、苏诗研究 (沈尹默) 、陶诗研究 (沈尹默) 、语录文研究 (黄子通) 等;哲学课程有荀子哲学 (诚质怡) 、道家哲学 (冯友兰) 等课程;历史系设有中国史学目录 (陈垣) 、西北史地 (张星烺) 等课程。[6]

研究生在选定导师后, 根据导师的指导范围深入学习相关知识。文哲部导师的指导范围分别是: (1) 黄子通: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家专集研究等。 (2) 博晨光:欧美人研究汉学各问题等。 (3) 郭绍虞:散文演变研究, 魏晋诗家专集研究, 中国文学批评中各问题。 (4) 容庚:古铜器研究, 古文字研究。

历史部导师的指导范围分别是: (1) 洪业:远东近世史, 历史研究法。 (2) 邓之诚:明清史, 制度沿革。 (3) 顾颉刚:中国上古史, 中国历史地理, 经学。 (4) 许地山:中国礼俗史, 佛教史, 道教史。 (5) 张星烺:辽金元史, 中世纪中国与欧洲的关系。[7]研究生于第一学年修业完毕后要参加所学专业的考试;毕业论文通过论文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后, 且毕业考试合格, 即可毕业。

1928年, 燕京大学设立国学研究所, 以研究中华国学、沟通中西文化为宗旨, 专门招收国学研究生。该所聘请的著名学者有:吴雷川、容庚、顾颉刚、黄子通、许地山、郭绍虞、张星烺等。研究生入学后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学习, 修业一年后, 作论文一篇, 通过后即可获得硕士学位或修业证书。国学研究所还设立奖学金, 授予研究院符合申请条件的研究生, 鼓励学生研究国学, 如郑德坤、冯家昇、吴世昌、翁独健等都曾在奖学金的支持下学习和研究国学。

总之, 燕大完善的课程结构为学生学习国学及继续求学深造提供了条件, 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 如周一良在国文

WENJIAOZILIAO

专修科学习后, 又进入历史系就读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侯仁之先后在燕大历史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三、教学过程

燕京大学在实施国学教育的过程中, 具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等特点。

(一)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燕京大学教师在教学方面享有自由, 采用多种方式实施国学教育。

第一, 讲授法。燕大教师主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国学, 此外经常邀请著名学者莅校演讲, 演讲题目有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 (梁启超) 、中国歌谣之起源与发展 (朱自清) 、中国语言文字之特点 (杨振声) 、国学研究之我见 (沈兼士) 、清代颜李学派之学说 (胡适) 等。[8]这些演讲向学生传授了丰富的国学知识,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 谈话法。燕大历史系、国文系等教师常在住宅招待同学, 如历史系每两周举行一次师生谈话会, 每次由两位研究生宣读论文, 以兹增进友谊, 交流学术。这种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研究国学的兴趣,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

第三, 参观法。历史系开设的“古迹古物调查实习”课是燕大教师采用参观法的最好例证。这门课由顾颉刚、容庚、李荣芳等教授担任, 目的在于“养成学生自动搜集材料之兴趣, 俾所学不受书本限制”。教师每隔两周带领学生在北京城内、郊外及附近城市参观考察古刹古物, 对学生影响很大。如侯仁之在1936年跟从顾颉刚进行古迹古物调查实习, 在长城附近发现明代的一个马市市场, 产生极大兴趣, 事后研究发表关于马市市场地理分布的文章, 由此开始研究历史地理, 在北京史等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就。

第四, 练习法。洪业在讲授历史研究方法课程时重视采用练习法。陈礼颂回忆:“洪师经常向海甸旧书摊搜购各种残缺不全之线装旧籍, 预先分装纸袋中, 然后分发予选修之同学, 每人一袋, 命各就所得残籍, 阅读一遍, 随即利用两节连堂时间, 分头迳入书库, 尽量翻检馆中藏书, 进行穷源溯流, 考究各人手上该残本之性质、作者时代, 以至该书之价值问题, 最后撰成报告, 文字既经润饰定妥, 然后连同残籍合并装入原纸袋中, 以备再作进一步之考证。”[9]通过这种训练, 学生逐渐掌握了国学研究方法。

(二) 有充裕的经费支持和赞助

司徒雷登重视筹集办学经费, 争取到美国铝业大王霍尔遗产基金会的捐款, 燕大与哈佛大学联合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学社的目的是为中国文化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出版提供设施和资助, 学社基金优先用于中国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历史、语言、哲学和宗教史的研究。燕大用学社的经费添置大量图书, 为实施国学教育提供有利的物质条件。

为鼓励学生努力求学、研究学术, 燕京大学制定“大学奖学金制度”、“资助奖学金制度”等, 设有大学奖学金、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奖学金、司徒雷登奖学金、斐陶斐荣誉金钥匙奖、国文奖学金等。学生翁独健、邓嗣禹、高名凯、王钟翰、王伊同、陈梦家、周一良、杜联喆等都曾获得奖学金, 日后他们在国学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三) 教学与研究并重

燕京大学鼓励教师研究学术, 但不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施加压力, 因此教师可以专心授课。教师认真授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几十年后依然念念不忘当时的情景。杨敏如回忆:“上顾随的课, 我怕下课, 他讲课使我心醉了。”[10]有的学生因学习某门课程, 对老师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并继续深入研究, 取得重要成就。

教学必须通过研究活动的持续开展才能具有生机和活力。燕京大学重视开展国学研究活动, 以学术研究推动国学教育, 向学生传授国学知识、研究国学的方法和态度等。譬如, 燕大成立历史学会、国文学会等学术组织, 出版《史学年报》、《大公报·史地周刊》、《文学年报》等学术报刊, 并发表学生的研究成果, 鼓励他们开展国学研究。

哈佛燕京学社为燕大师生开展国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一是出版《燕京学报》, 国外汉学家伯希和等都特别称许这一杂志。二是出版哈佛燕京学社引得, 前后共出41种正刊, 23种特刊, 合计64种共84册, 后来在大陆、台湾等地影印出版, 影响颇大。在开展“引得”工作的过程中, 燕大培养了很多杰出人才, 比如水经注研究专家、考古学家郑德坤编写《水经注引得》, 明清史学者房兆楹、杜联喆编写《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 历史学家邓嗣禹编写《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等。

(四) 师生关系亲密融洽

燕京大学以学术造诣为标准聘请具有真才实学的教师, 在国学领域既延聘洪业、陈寅恪、齐思和等具有欧美留学背景的学者及顾颉刚、容庚、俞平伯等优秀北大毕业生, 又聘请陈垣、钱穆、邓之诚等没有在著名大学就读经历的学者。燕大师生交往频繁, 学生可以自由到老师家中拜访, 与教师交流, 受益颇深。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增强感情, 使正式教学和非正式教学相结合, 有助于学生掌握高深的国学知识和更多的治学方法。

四、结语

在古代中国, 国学教育主要由经学、史学、诸子学、金石学等内容组成, 基本不分科。但随着现代学科体制的逐渐建立, 燕京大学培养国学人才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均发生了变化, 具有了一些新特点。

首先, 在培养目标方面, 传统国学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封建社会统治者所需要的人才;而燕京大学实施国学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专业性的国学研究人才或能在学校、政府等部门任职的应用性国学人才。

其次, 在课程内容方面, 燕大国学教育具有广博和专精相结合、中西相结合的特点。中国古代重视文史哲不分的“通人之学”, 向学生传授经、史、子、集“四部之学”, 崇尚博通。近代以来, 西学东渐, 中国传统的学术分类体系逐渐向近代学术分科体制转变, 国学的传授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燕大要求所有学生必修国文课程, 并通过国文、历史、哲学等院系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国学教育, 强调广博和专精相结合。在“中西一冶”文化观的影响下, 燕大还向学生传授西学和治学方法, 在教学中重视中西文化的比较, 以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

最后, 在课程类型方面, 燕大国学教育的实施方式具有多样性。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 燕大设置的课程有以下几种: (1) 分科课程, 即从文学、历史学等学科中选择出合适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比如国文学系的文学概论、文学史、文字学等, 历史学系的国史鸟瞰、中国史学目录等课程, 哲学系的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等课程。 (2) 相关课程, 比如国文系和教育学系均设有“中学国文教学法”课程。 (3) 融合课程, 强调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把细小的科目统合到更大范围的学科内, 比如国文学系将“名著选读”与“习作”课合为“名著选读与习作”课程。 (4) 广域课程, 范围较广, 超过同类学科而联及其他学科, 比如政治学系、经济学系、社会学系设置“社会科学概论”的必修课程。 (5) 隐性课程, 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环境, 比如燕京大学建设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校园建筑等。

总之, 燕京大学的课程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 同时兼顾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隐性课程等, 课程类型和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内容丰富, 并将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学领域成就卓越的学者。这对当代中国大学实施国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比如大学应制定适合本校条件的国学教育目标;重视课程规划, 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等, 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北平私立燕京大学本科各学院学系概要[M].燕京大学布告第13号第17届, 1932:1-5.

[2]燕京大学本科附设专修科简章[Z].1930:8.

[3]周一良.国文专修科——燕大校史上不应被遗忘的一页[A].燕京大学北京校友会校史筹备组.燕京大学史料选编 (第五辑) [C].1998:33.

[4]北平私立燕京大学本科入学简章[M].燕京大学布告第11号第12届, 1930:22.

[5][6]燕京大学本科课程一览[M].燕京大学布告第21号第11届, 1928:64-96;67-96.

[7]北平私立燕京大学研究院入学简章[M].燕京大学布告第19号第20届, 1935:9-10.

[8]据《燕京新闻》、《燕京大学校刊》、《史学消息》等报刊整理。

[9]陈礼颂.沟通中西文化的洪师煨莲[A].董鼐主编.学府纪闻.私立燕京大学[C].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 1982:123.

[10]燕大部分老友座谈校史发言记录[A].燕京大学北京校友会校史筹备组.燕京大学史料选编 (第一辑) [C].1996:4.

燕京大学 篇2

大学的学习生活是人生中最为灿烂和美好的。为了使自己在大学四年不因碌碌无为而后悔,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我要定下我的人生目标:(学习好专业知识,考取研究生,毕业后寻求专业相关的工作……)。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决定为四年的大学生活做一个全面的规划:

大一,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简要介绍自己如何学习)

大二,稳抓基础,做好基础课向专业课学习的过渡。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时间准备英语四级考试。

大三,明确自己毕业后的发展方向(考研或者就业),为了自己的目标为之奋斗。(打算考研应加大力度学习专业知识,扩大英语词汇量,做好考研前的准备;选择就业则应提高求职技能,搜索与自己专业相关公司的信息,多参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活动,与同学交流求职的心得体会,不断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燕京大学 篇3

南华大学——知道什么是“核”心专业吗?

南华大学的低调和“南帝”有着相似之处,这是因为该校的特色专业都涉及军工领域。南华大学是我国核类本科专业齐全、本科生培养规模大、核类人才培养层次最完整的高校,并建有湖南省核工业南华大学科技园。南华大学核技术与应用全国排名第二,学校培养出中国科学院院士计亮年、国家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张亚雷等大师。同时南华大学以核为特色,工、医、管理等学科交叉,形成了12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特色专业。可见南华大学虽地处一方,同样具有绝世武功。

西华大学——工科之花

西华大学始建于1960年,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是国家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当时全国7个大区分别布点所建立的农业机械本科院校之一,1972年更名为成都农业机械学院,1978年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属重点大学,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2003年,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2008年四川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

北华大学——北大+清华,简称“北华”

北华大学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吉林省吉林市。

记恩师邓之诚与燕京大学诸师 篇4

我报考的是成都燕大有名的政治系。因为听说该系主任是美国名校普林斯顿大学学兼中西的吴其玉博士,还有政治思想史的权威萧公权教授。我入学后,因是新生,还不能上萧先生专为高年级学生所开的课,但能听到吴其玉所讲的国际形势问题,很受启迪。

同样使我获益的是王锺翰师专为一年级新生开的中国通史基础课程。王先生讲授的中国通史课,具体、丰富、系统,使我们对我国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入。他使用的主要教材是邓之诚先生所编写的名著《中华二千年史》,辅助教材是钱穆的《国史大纲》。王锺翰师是燕京研究院的高材生,从他的言谈中我们得知,他当年曾得燕大史学巨擘洪业(煨莲)和邓之诚先生的谆谆教导,这两大学者是他的恩师。

1945年8月日寇投降,抗日战争胜利了。翌年夏,成都燕大学生拟分四批复员,到北平燕园继续学业。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听说萧公权决定应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之聘去那里讲学(后又在那里成为专任教授,全家都迁居那里),我也了解到北平燕大历史系有更多名师,所以到北平后即向校方申请转入历史系并得到批准。

1946年初,洪业先生应美国哈佛大学之邀去那里讲学。后因我国解放战争日益进展,北方烽火遍布,尤其是物价飞涨,教职员生活更为困苦,洪先生不得已把家眷都接到美国居住,而且留哈佛大学执教。于是,邓之诚师就成为历史系的教学主力。

我到北平燕大转入历史系后,首先就谒见了邓先生,而且多选修了他讲授的课程,从而对他的生平经历、学术成就和高尚情操渐有清晰的认识。

邓之诚师字文如,书斋名“五石斋”,江苏江宁人。1887年生于四川成都,1960年1月卒于北京,享年七十有三。先生也出生于书香名门,与林则徐并肩力抗英国侵略的爱国志士、时任闽浙总督的邓廷桢便是其叔祖父。邓师幼承庭训,对我国传统文史之学皆有精习,他的国学根底极为广博深厚。他年轻时曾入云南两级师范学习,毕业后先后任《滇报》编辑、昆明第一中学教师。先生富有革命热情,辛亥革命前夕,便积极参加反清革命活动。武昌起义时,他多次在报上发表支持革命的时评政论文章,后又大力反对袁世凯称帝,并参加了四川的“护国军”运动。

1917年,先生应蔡元培之邀,北上进京参加国史编纂工作,不久就到北京大学任史学教授,并在女师大等校兼课。1928年,邓先生到燕京大学历史系任教授,与燕大创建人之一、历史系主任、出身福建书香名门而且留美多年、口含烟斗、满口英语、洋派十足的洪煨莲结为莫逆之交,在学林传为佳话。也由于他们的齐心协力,燕大虽是外国教会办的大学,但国学研究却很兴盛。

邓之诚师不断有名著问世。早年他在北大讲中国通史课时就编写有讲义,到燕大任教后,遂进一步编写成书,书名为《中华二千年史》,皇皇巨著共三百万言。他以正史纠稗官野史之诬,以稗官野史之长补正史之缺。该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深得学术界好评。商务印书馆特把它作为大学教科书印制发行后,受到许多大学师生的热烈欢迎。至于钱穆先生,原为中学教师,他深研诸子百家之学,燕大乃聘其为教授,他后去北大任教,讲课时撰有《国史大纲》,也为商务印书馆发行之学术名著。

文史学宗师陈寅恪以诗证史,这是他在文史学领域的一大创举。他著有《元白诗笺证稿》。抗战时期,他在成都燕大执教时,也开有“元白诗”之课程。邓之诚师也注重以诗证史。他著有《清诗纪事初编》一书,共收六百名诗人三千首诗,以补清初史事之缺。从该书可知清初许多史事和社会情况,如那时知识分子多有亡朝故国之思,而满清朝廷为何屡兴文字狱,加以血腥镇压;又如康熙朝还多有太子废立之争,表明专制王朝之险恶。从该书也可看到清初遭受多少次水旱灾害,这也告诉我们,康雍乾盛世人民生活依然困苦。

邓之诚师还富有民族气节。1937年,北平沦陷于日寇之手,先生拒绝到日伪办的“新民学院”教课。1941年冬,日美开战,燕大这个美国教会办的大学,立即被日军占领、解散,而十多位爱国教师则被逮捕入狱,其中也有邓之诚师。他们被囚禁共141日,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后都被保释出狱。出狱后,他们仍受到监视,虽然生活清苦,甚至靠典当度日,但依然矢志不渝。

邓之诚师工旧诗词,出狱后,他将默记在心中的各种旧体诗105首写出,后又续写了二十馀首,合为诗集《闭关吟》,由燕大印刷出版。我于1946年夏复员抵达燕园不久,即读到这精致的小册子,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邓之诚师无书不读,并随手摘记,附以己见。他于1923年写成《骨董琐记》八卷,所辑有金石、书画、陶瓷、雕绣,尤详于明清掌故、遗闻轶事,共七百条,附有旁证,别加按语。该书于1926年出版。以后又有《续记》二卷三百馀条,成书出版。1933年再出《三记》六卷,约四五百条,1955年汇为《骨董琐记全编》,由三联书店出版。此书很有销路,我亦购而加以珍藏,时常阅读,爱不释手。

邓之诚师多才多艺,还工书法。他的楷书、行草俊逸遒劲,我常临摹不辍。先生善于治印,可惜“文革”中被抄家后,已无保存。

先生每日晨起,即以蝇头小字记昨日之事,有详有简。如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先生就有长篇记载。他的《五石斋日记》共有24册,富有史料价值。

先生每读一书,必写心得,还有考订之语。日积月累,也实为重要文物。所有这些遗墨,均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收藏。

先生在北平燕京讲授的课程自然很多。我自1946年转入历史系后,即选修了先生所讲的“中国上古史”“秦汉史”“隋唐史”“晚清史”。先生生活简朴,一向只穿中式长衫、布鞋。冬天朔风野大,先生必穿戴上披风棉帽。也因为先生年迈体衰,此时已不能进校园教室上课,而改在学校东门外成府镇上的蒋家胡同,先生住的四合院的客厅内上课。这客厅内必生有火红的烤炉取暖。先生讲课,丰富深刻,娓娓道来,学生可以提问、讲述己见,气氛生动活泼,好像是开座谈会,如沐和煦的春风。

如是,以洪业、邓之诚先生为代表的著名学者为燕大培养出众多杰出的学术接班人、名教授。我到北平燕园后,选修了齐思和师讲授的“春秋战国史”“西洋现代史”,翁独健师讲授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俄国史”和“史学方法”,聂崇岐师讲的“宋史”“中国职官制史”,周一良师讲的“魏晋南北朝史”。以上诸名师多是学贯中西的名学者。如齐思和师便是第一位出自燕园而荣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名学者。翁独健和周一良师也是如此。聂崇岐师既是宋史专家,又广研中国历史,还主编了中国古代典籍的许多种《引得》(即索引)而曾被哈佛大学聘去讲授编纂工具书的宝贵经验。还有,前面已介绍过,教过我们中国通史课的王锺翰师抗战后也去美国哈佛大学留过学,但学业未完,即赶忙回国参加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又学好了满文,多有清史专著,于是也为中央民族大学名教授。

我到北平燕大转入历史系肄业后,听以上诸名师的讲授,读他们的著述,更使我增长了智慧,开拓了视野,此生受益无穷。我还一再听他们说过,自己能有今天这些成就,都是与邓之诚师的谆谆教导密不可分的,所以他们任教后,仍常去向邓之诚师请教。过春节时,必定要去他家拜年。

行文至此,我还应介绍侯仁之师。侯先生原是山东恩县人,1911年生于河北枣强县。长大后,毕业于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而入学燕大历史系,深受洪业、邓之诚和顾颉刚诸师之栽培。他在进入燕大研究生院深造后,即专攻历史地理学。洪业先生一向认为求学择校不如择师,英国利物浦大学更多有专精历史地理学之大师,他让侯先生去那里读博士学位。但侯先生毕业于燕大研究生院时,正是欧洲反德、意法西斯强盗战火甚炽之日,侯仁之师必须要等到欧战胜利后才能去欧洲。1946年夏,我们由成都复员抵达燕园时,侯先生正准备去英国利物浦大学读博士学位。在百忙中,他还很热情地带我们这些初来北平的学生去参观游览名胜古迹。他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现今的北平城是建立在有很好规划的元大都遗址上的。他还说,发生“卢沟桥事变”的大石桥,外国人又叫它为“马可波罗桥”,因为当年由意大利威尼斯来华的这位写有游记介绍中国的传教士就是由这座桥进入元大都的。如此等等,使我们体会到侯先生之博学多识。

侯先生于新中国成立后,才回国到北京大学执教。他是很受学生崇敬的历史地理学教授,也是对新北京的规划、建设卓有贡献的专家,故被选为科学院院士。去年,在他老人家百岁华诞之际,北大和燕大校友会都为他热烈地庆贺。

桃李芬芳,遍布天下,邓先生国外的门人弟子亦难以枚举。比如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何炳棣,也是邓先生的授业弟子;美国专攻东方文化的大学者费正清的鼎力帮助者,哈佛大学的名教授邓嗣禹曾就读于燕大历史系,也出自邓先生门下。费正清每有关于中国的著述,都要与邓嗣禹商量、研讨。

大学大学精神理解 篇5

雅斯贝尔斯:大学士研究与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每一项任务借助于其他任务,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清晰,按照大学的理想这四项任务缺一不可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学校的:“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 与过去相比,这种情况更加适用于今天。

由于经济现代化的作用,作为传统的教育的传递者——家庭,已经削弱。因此,比起以前,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大学教育通过确立教育内容,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对人类文化进行整理。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取向,改变思维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生。

从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看,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一个基本职能,现在大学的科研成果的多少也就是标志着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如果把大学为社会培养的创造性人才称为高素质的劳动者,那么,大学的科研成果则是对社会生产力的又一直接贡献,二者共同构成了大学的生产力与生命力的标志。“斯坦福精神” 之所以被世人称道,关键在于她拥有众多的诺贝尔奖及全美科学奖的获得者,拥有把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硅谷效应。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爱因斯坦更直接地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另一方面,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社会理想是社会需要的具体反映,这种需要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并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的。由于在文化积累方面的特殊优势,知识分

子,特别是集中在大学校园里的知识分子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有了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就能够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

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与社会其他结构相比,大学具有自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知识聚集的场所。大学是继承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新科技文化的场所,聚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容量。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交汇处。大学生产生新思想,包容新观念,在这里不同的学术观念可以并存,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影响,具有良好的争鸣传统。追求理想的永恒特性。

从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大学开始,就有了自治的传统,并以传播知识和研究学问为最高理想,相对超越于社会现实。大学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为大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否定非科学的内容,破除迷信与保守主义,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可以这样说,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发展史就是科学史重要过程的展开史,是一个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扬弃过程。

大学批判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进入技术时代后,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和敏感,结果,人性变成了技术的牺牲品。同时,人性又屈服于技术,把技术崇拜为神。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一种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一种是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现实社会改变这种“技术毒害”是无力的,而大学教育者,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却将其作为应有的内容。

早在本世纪初,西方一些著名的大学就注意克服这种片面性,探索科技与人文的汇通之路。哈佛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广泛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科学生要学占总课时22%左右的人文课程。我国现行被一再呼吁的人性教育、全人教育、通识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无不是针对技术对人的异化进行批判的结果。

批判精神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大学知识群体对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建议。科学决策是政府决策的关键,但是由于决策者自身素质的限制,做到科学决策并不容易,所以要倾听专家意见,请专家参与决策成为决策机制中的一环,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就是因为他们职业所特有的对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客观的批判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需要是第一推动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大学已经被越来越深入地卷进社会机器的运转之中。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第三职能,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社会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我的大学,乔的大学,你们的大学 篇6

我刚才观察了一下,有一个特点我觉得非常明确,你们这一代人长的比我们这一代人漂亮。第二点就是你们的身材也比我们好。所以说你们的美商比我们这一代人要高,但是你们的智商呢,我觉得未必。

智商很难比较,但是有一些表现可以拿来做比较,就是我们这代大学生里面,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狂生”特别多,而现在的大学生里面,追捧名人的粉丝特别多。通过这些表现,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的智商可能比你们要略高一点。在我们这一代人里面,各种各样的名人是用来挑战的,我记得我们进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只花了六个月的功夫上课,就把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头到尾逐章的写了一本批驳的书,而且他的态度是非常好的,其实他的所谓的哲学启蒙也是艾思奇的那本书教他的,但是他觉得里面也有种种的毛病。其实80年代我们的眼界和获得知识的渠道是不如你们的,但是对真实和真相的追求,我觉得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是非常真诚的。他那本书,现在来看,知识含量或者学术分量可能还不够,但是当时就是有很多大学生会做这样的事情。

我觉得文化上非常值得观察和分析的一个人物就是李敖,我看视频,李敖到大陆各个高校演讲,每到一个高校说一个——不知道他说了多少遍的笑话,每次都是下面掌声如潮,一片欢笑,没有人稍微为难他一下。如果倒退30年,在我们那个时代是绝对不可能的。任何一个名人在讲坛上讲话,下面都会有知识的挑战或者思想的挑战,但是现在大学里面非常难以看到。

我觉得大学生在这个环境里面,对学问的热爱应该超过对学术名人的热爱,这样的大学生才是好的大学生。我记得当年10点钟就要关灯,11点各个教室要关灯,有几个大教室是通宵开放的,里面坐满了学生,那是莘莘学子攻占知识王国的英雄岁月,但是这种情况,据我了解,在现在的大学里面很难看到了。

很多大学生也讲,因为大学学费越来越高,以后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想寻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始终是他们身上的一个压力。三年级就开始要到各个单位去做实习,四年级的时候就忙于出去找工作。我完全能够理解,其实你们寻找的都是正常的人生,比如你们大学毕业以后,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到公司当职员、或者当公务员、或者当商人,过各种各样的社会认可的生活,这都是一样的生活,这个我完全同意。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才二十几岁,是大好青春的时候,在大学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在过同样的生活之前,你应该有机会想象和尝试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我觉得你在大学四年里面,如果能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那对你以后的人生会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刚刚去世的乔布斯,读的里德学院,是美国最自由的大学,他读了半年就退学了,但是他的大学生涯没结束,他成为一个旁听生。他为什么要退学呢?他讲“我退学是因为我不要去上那些必须去上的积学分的必修课”。他选中的最喜欢的一门课是书法课,那个老师是左派自由知识分子,很奇怪的一个人,而且他的书法课里面培养了一大批奇奇怪怪的人,包括乔布斯。这个老师去世以后,这门课就没有了。在乔布斯学书法的时候,书法对他未来的就业或者要实现他的一些很具体的人生目标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但是他就喜欢这门课。没有想到十年以后,他可以应用书法课里学到的东西,做一些字体设计。我们电脑里有一些很漂亮的字体,都是从乔布斯学习书法开始的。他学习书法,还不仅仅在于他后来可以设计一些字体,在美国的这么多企业家里,他是唯一一个带有艺术家气质的。企业家一般的想法是特别线性的,比如公司的总经理,你的目标就是给公司赚取更多的利润。乔布斯受过艺术的训练,这个书法虽然是拉丁文的书法,但是这和中国书法相似,并不是你把一撇一捺写好就好了,艺术家考虑的问题是多方位的、全面的问题,要把它协调起来,所以乔布斯在他后来做苹果电脑的时候,这种思维方法和他同代的做IT的那些企业领袖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大学期间,他除了学书法课以外,他还到印度进行灵修,他还是个嬉皮士,他还吸毒,这些经历对乔布斯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非常有帮助。后来他变成一个成功者。进入了一个同样的生活。但是他在同样的生活里面能够做得跟别人非常的不一样。他跟比尔·盖茨说,他个人非常尊重比爾·盖茨,但是他觉得微软的设计非常烂,他说这就是一个有过吸毒经历的人和一个没有吸毒经历人的不一样的地方。

如果在这四年大学期间里面,你们能够尝试过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或者你想象一下不一样的生活,对你们的人生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就讲到这儿,谢谢。

(摘编自小宝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大学 出版 人文”上的讲话,原文载于腾讯网“燕山大讲堂”。)

燕京大学 篇7

本文选取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这三所世界一流大学,主要从其大学网站中搜集关于本科课程的大量而详实的电子文本,在对这些第一手资料的梳理和窥视中,探讨世界一流大学人文课程的目标、结构和内容特征,揭示其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的内涵。并期望通过“世界情景”获得附加意义,丰富系统内部的争论,获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人才培养经验,以启迪我国大学人文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一、“人”的培养目标与人文课程

通识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人”或“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文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地位。通识教育目标是人文课程设置的前提和依据。

哈佛大学有两个专门提供本科教育的学院,其中之一是哈佛学院。该学院对于本科生的教育,坚持“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艺术和科学材料来培养学生;并提供其他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必需的辅助手段”。[1]简而言之,“哈佛致力于知识的创造,学生心智的开发,使学生能最好地利用他们的教育机会”。为此,哈佛学院重视培养本科生:对思想和自由表达的尊重;从发现和批判性思维中获得乐趣;在创造性合作中追求卓越;对个人行为后果承担责任;鼓励学生的参与、探索、创造、竞争与领导精神,以提高其能力,激发其兴趣,启迪其智慧,挖掘其潜能,从而为学生建立自立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并最终使之在发展知识、增进理解、服务社会诸方面处于领导地位。[2]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新规划课程包含了哈佛最新、最具指向性的人文课程。2007年,《通识教育工作小组报告》(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出台,明确规定通识教育必须实现以下四个目标:[3](1)为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做准备;(2)使得学生明白他们自己既是艺术、观念和价值传统的产物,也是其中的参与者;(3)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建设性地回应变革,为把握自己的生活做好准备,了解现代生活中产生变革和变迁的力量;(4)发展学生对自己言行在伦理维度上的理解力以及对伦理道德与价值观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也是其人文课程建构的宗旨,从公民、文化、能力、伦理等方面体现了对人文教育的强调,对培养“人”的重视。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John Hennessy)说,“当简与利兰德·斯坦福建立这所学校的时候,他们是在投资未来。斯坦福大学所做的正是那样。我们没法预测未来,但是我们能够保证我们的学生会成为最有知识的领导者,他们会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他们会创造性、技术性地领导下个世纪的发展”。[4]斯坦福大学始终坚持本科教育目标的多样化,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挑战,其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劲吹”。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是其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5]一是为本科生提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广博知识,了解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二是帮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使学生认识造就现代世界的重要社会力量、历史力量和思想力量。

多伦多大学自开办以来,坚持以“学校是追求真理、探讨学问和传播知识的地方”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强调“学术自由”。多伦多大学的校训是:像树一样茁壮成长。因此,通识教育是多伦多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强调语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领导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培养,注重加强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科知识的结合与拓宽。多伦多大学通过的《迈向2030》的规划中,在本科生教育上强调要继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和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室内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发展经验。多伦多人文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读写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拥有更广泛的职业生涯、成为充满智慧的全球公民做好准备。[6]

二、人文课程的模式

本文对人文课程的探讨在通识教育的框架下进行,采用广义的人文课程范畴,即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语言教育课程,也就是涵盖通常的“文科”课程。从这三所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文课程体系可以发现:首先,人文课程在本科总学分中的比例不同,分别占15.6%(哈佛)、22%~23%(斯坦福)和10%(多伦多),体现了不同大学对人文教育赋予的重要性在“量”上的权重;其次,三所大学对本科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通过三种不同的模式来实现的。

1. 哈佛大学——专门设置的人文课程模式

哈佛大学规定本科生必选的人文课程是专门设置的。“通识教育新规划”精心设计了八个课程领域,其中五个为人文教育课程领域,学生必须从这五个领域中各选一门课程。哈佛大学的人文教育课程约占整个通识教育课程总量的62.5%,每个课程领域都设计了专门的课程系列并制定了明晰的领域目标(详见下页表1)。[7]哈佛大学对每个领域的课程实施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8]

五个领域的人文课程结构彰显了哈佛大学塑造学生人文素养的规格,反映了哈佛精英人才培养的人文要素:艺术欣赏与批判能力、文化理解与鉴赏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素质、全球意识;体现了哈佛大学“求是崇真”、“与真理为友”的大学精神和严谨的学术规范。

2. 斯坦福大学——“专门设置”与“课程超市”相结合的人文课程模式

斯坦福大学本科生前两年主要是知识宽度学习,在给定的范围内自行选择通识教育课程。其中的学科宽度课程包含五大领域,有两个领域属于人文教育范畴。表2是对斯坦福大学人文教育课程的结构、分类、课程数量以及领域目标的概括和归纳,[9]由人文学科入门、学科宽度课程、公民教育以及语言与写作等四个部分构成。

本科新生必须在第一学年进行为时三个学期(即秋季、冬季和春季学期)的人文学科入门课程学习,每学期4学分,共12学分。斯坦福大学的人文学科入门课程[10]设立于1988年,由六个学院提供、人文学科各领域学者共同设计并教授,是斯坦福大学人文教育的一大特色。

学科宽度类别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包括文理学院开设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涉及面非常广,还包含了许多跨学科的课程。学生也可以在“学科宽度课程”中修能够满足公民教育要求的两门课程。基本技能教育课程要求本科生必须完成一学年的大学外语学习。写作与修辞课程分为三个水平:[11]第一水平课程为一年段学生开设,着重分析性和有理论基础的辩论;第二水平课程要在二年段结束时完成,主要是写作与口语方面的训练;第三水平课程由各专业自行开设,进行专业写作能力培养。

如其校训一样,斯坦福大学的人文课程是自由而广阔的,学生可以在大范围人文学科课程“超市”中自由选择。然而,课程“超市”提供的广泛空间对不少学生来说是加大了选择课程的难度。为了便于学生选课,斯坦福大学除了有专门设置的“人文课程入门”20门课程系列外,还设立了人文课程套餐,称作“结构化的博雅教育课程”,[12]共28学分,可以满足人文学科入门课程、公民教育、学科宽度课程中人文学习科目、语言和写作科目等领域的要求,三个学期的学分分布是9∶9∶10。斯坦福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的人文要素体现在这两套专门设置的课程系统中。

3. 多伦多大学——“超市型”人文课程模式

多伦多大学的人文课程模式属于“超市型”,即没有专门设置和专门设计的必选人文课程。在此以多伦多大学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主校区圣乔治为例。本科生毕业要求修完20个学分的课程,其中4个学分为通识教育学分。多伦多大学的1个学分指开设1学年的1门课程,0.5个学分即开设1个学期的1门课程。因此多伦多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量为4~8门课程,其中人文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选修,可在文理学院开设的1,000多门人文社会课程中进行选择。

每种专业范围中开设的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都可以被全校本科生作为人文教育课程选修。这些专业的人文课程门类数量非常多,每个专业的课程门类都像“课程超市”。例如艺术学开设173门人文课程;东亚研究开设100余门人文学科课程;社会学开设110门人文课程;政治学开设178门人文课程。每个专业“课程超市”关注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在近东和中东文明专业开设的130门人文课程中,涉及从新石器时代至今近东和中东文明和文化的研究、语言和文学、阿拉伯语、古埃及、希伯来文、波斯文和土耳其文、考古学、历史、艺术和建筑等,以及中世纪和现代犹太人历史、文化和思想起源、伊斯兰教的发展及其在伊斯兰文明中的作用等。历史专业开设的207门人文课程中含美国史、亚洲史、非洲史、拉丁美洲史、英国史、加拿大史、东欧史、俄国史、欧洲史、国际关系史及中世纪史等。表3是多伦多大学人文课程“超市”部分课程分类及科目的举例。

在以上庞大的人文课程“超市”中选课,就像在浩瀚的人文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无边无际。然而多伦多大学对在“超市”中的“自由选择”做了规则性要求。一是学分规定:要求2个学分,即2~4门人文课程。二是领域覆盖面,所修习的人文课程必须覆盖如下三个领域:创造力以及文化表现力;思想、信仰和行为;社会及其制度。在多伦多大学的课表上,凡是属于人文教育的课程名称都注明了所属的领域。三是课程级别要求,每门人文课程都有课程描述,说明该课程适合的年级、是否有先修课程要求等。因此,学生的自由选修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的。这三项要求宽松地规范了本科生的“人文素养”内涵,只要有广阔的人文课程所提供的“阳光、空气和水”,学生就能“像树一样成长”。

三、人文课程的内容及其特点

1. 丰富性

斯坦福大学和多伦多大学人文课程的范围广泛、种类多样、数量庞大,提供的人文课程门类都达到1000多门,从哲学、历史到文学、社会以及国际研究等方面都涉及,不仅有古典的文学、艺术课程,还有先进的沟通交流课程,为学生提供了选择人文教育课程的巨大空间和灵活性,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个体需求和个性发展。哈佛大学虽然没有如此数量的通识教育人文课程,但是专门设置的领域课程也非常充实。例如“美学与诠释”人文领域既有对诗歌、音乐、表演艺术、小说、建筑等文化产物的赏析,也有文化与艺术中的社会现象研究,还有对艺术背后的宗教、哲学、政治的思考等课程。

2. 经典性

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人文课程都注重经典名著的学习,其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许多课程都以精心选择的经典作品为学习文本,以西方文化及文明作为课程的核心和灵魂。例如,哈佛大学开设的“第一夜——五个首场表演”课程,欣赏和讨论经典作品,其指定研讨的作品包括: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和《幻想交响曲》,史特拉汶斯基的《彼得鲁什卡春之祭》,亨德尔的《弥赛亚》以及蒙泰威尔第的《奥菲欧》等。又如,斯坦福大学开设的“生活的艺术”课程,指定学生要研读柏拉图《会饮篇》、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弗里德里希·尼采《欢愉的知识》和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等。而多伦多大学则开设了125门哲学类人文课程,学习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经典作品,例如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阿奎奈,近代早期的卡迪尔、休姆和康德,19世纪的黑格尔、密尔和马克思等。

3. 综合性

在这三所大学开设的人文课程中,许多都是跨学科性质的。如非洲及中东国家语言研究、美洲研究等课程,分别跨了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例如:“非裔美国人文学概论”课程介绍黑人文学从最早表现为灵魂、奴隶故事到最新发展,如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以及抒情诗歌;讨论黑人文化历史的主要争议和现象、黑人文学中的写实主义美学之地位、黑人政治斗争中的文化争议、跨国移民问题、种族主义和黑人国际主义;探讨启蒙运动、现代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在黑人政治和文学史中的作用。

4. 多元性

作为人文课程而开设的语言课程的语种是多元的。例如,多伦多大学开设了多达50多个语种的语言教学。[13]其中,东亚研究课程中有汉语、日语、韩语、梵语等语言课程。每个语种的语言学习都呈现了文化的多元性。例如:斯拉夫语系课程系列包括:捷克斯洛伐克研究、匈牙利研究、波兰语言与文学、俄罗斯与东欧地区语言研究、俄罗斯语言与文学、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言与文学、斯拉夫文化、斯拉夫语言与文学、乌克兰语言与文学等。斯坦福大学虽然只要求学生熟悉1门外语,但为本科生提供了40多个语种的语言课程供其选择。[14]

5. 国际性

斯坦福大学为学生开设了探讨世界许多国家的“国别研究”人文课程:如中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等,主要涉及文化、社会、代表性的现象、艺术等方面。在其“公民教育”课程领域的“国际交流”模块中,“全球人文地理:欧洲和美洲”[15]课程介绍欧洲和美洲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政治,文化分化模式和差异。多伦多大学开设了大量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的人文课程,例如“近东和中东文明”、“南亚研究”、“意大利研究”、“和平与冲突研究”等,帮助学生了解别国社会,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的运作模式,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对知识与文化的要求。哈佛大学的“世界各社会”人文领域课程议题丰富,主要包括对亚洲、欧洲等主要国家的历史进行研究的课程;介绍现当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课程,如“有条件的平等——现代欧洲犹太人”;全球化问题课程,如“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战争”,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参与当地、国家和国际生活的公民。[16]

摘要: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多伦多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高度重视对本科人才培养的人文素养教育,分别通过专门设置的人文课程、“专门设置”与“课程超市”相结合的人文课程以及“超市型”人文课程模式来实施人文教育。其人文课程内容的共同特征是:丰富性、经典性、综合性、多元性和国际性。

从“上大学”到“上好大学” 篇8

正如《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所指出的,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是一种后发外生赶超型, 在高等教育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 当前高等教育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与矛盾。比如, 如何解决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结构性矛盾, 如何从外部、内部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等等。

在此次发布会上, 与会专家不避讳地将一系列问题摆了出来,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与会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校学生司、基础教育二司相关负责人纷纷“接招”。

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难的问题, 自2012年起, 我国出台一系列专项政策, 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效果“立竿见影”。但外界也曾对此举是否会带来的资格造假“、高考移民”隐患提出疑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王辉回应, 教育部采取的是“零容忍”态度“, 发现一起, 查处一起”。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主任赵香兰教授的建议则是, 随着电子学籍管理信息日益透明, 可以使用电子学籍作为认定标准。

受益于上述政策进了重点大学, 农村贫困学生却又面临“融入难、学业难、就业难”等适应性问题。赵兰香建议, 高校要“适时调整理念, 创新培养模式, 给予专项生更多关怀帮助, 尤其是在就业方面”。

事实上, 创新培养模式, 不仅仅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所需, 更是各大高校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谈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下一步工作思路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表示, 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 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 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要手段,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深化改革、协同育人, 优化结构、补齐短板, 提升能力、保障质量,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这对高校自主办学也提出更高要求。张大良表示, 高校办学自主权将从支持高校科学选拔学生、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自主选聘教职工等七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在落实和扩大高校自主权时, 张大良说, 还应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问责机制, 才能确保高校拥有的办学自主权用好管好。

作为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七个方面之首, 如何“科学选拔学生”, 是发布会上媒体关心的问题之一。王辉介绍说, 浙江省和上海市两大高考改革试点迈出坚实的步伐, 下一步将全面推动各地改革方案落地, 按照“边试点、边探索、边总结、边推进”的原则, 加强对改革推进过程中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研究, 全力保障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二司副司长申继亮表示, 这次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既是巨大挑战, 也是重大机遇, 将从客观上推动高中改革, 有望改变过去“千校一面, 万人同课”的现象。

大学督学及大学督学章程 篇9

1 督学的词义和起源

督学在辞海中释义有二,一是清代提督学政或督学使者的简称,是主管教育的部门中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二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皆置督学,以视察所属教育行政机构及学校的工作[3]。现在,督学是指负责教育行政机关中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也指由政府按法定程序聘任,依据教育法律法规监督、检查、指导、评价教育工作的人。为了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督,各高校根据需要也适时的在校内设置了教学督导机构,如督导团、督学组等。

现代教育督导制度起源于法国,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我国教育督导制度起源于清代,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4]。如清小说《儒林外史》第八回:“蘧公子道:‘家君做县令时,晚生尚幼,相随敝门伯范老先生在山东督学幕中读书。’”

2我国大学督学现状

我国大学督学制度最主要的职能部门就是大学督导团,督导团的工作就直接决定着督学制度在本校的落实情况。通过对不少高校督导团的工作进行考证,总结如下。

1.1 大学督学的产生和组成

大学督导团成员人数为8~15人,一般是由各个院系领导进行推荐,然后由教务处汇总上报给负责教育工作的副校长,由校长或主管教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聘任。

1.2 大学督学的任务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随堂听课、督导各学院的教学活动)对本科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

(2)协助学校管理机构(教务处、学生处)对本科学生出勤和考试进行监督和指导。

(3)利用督导工作的经验在各项重要会议中提出问题并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随时向教务处反映在督导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3 现今大学督学的现状及优缺点

上海某大学自2003年开始试行督学制度,并多次对督导团工作条例进行了系统的修改;湖南某大学自2003年开始试行督学制度,并对督导团工作进行了详尽的总结;东北某大学自2003年开始试行督学制度,并根据相关规定制订了工作条例等等。综合上诉几所大学的督学制度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出结论:当今大学督学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帮助,具体有以下几点:

(1)通过督导团的检查,保证了课堂的出勤率,维持了考场的秩序。

(2)督导团对教务处的意见反馈有助于教务处对教学质量进行评测,并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督导团的工作总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校领导建议。

尽管,我国将督学运用在大学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当前水平来说,我国的大学督学制度还仅仅停留在起步阶段,很多相应的合理措施还尚未配套,导致有许多漏洞出现[5,6]。

(1)适用范围不合理。仅仅将督学试用在本科教育上很难发挥出督学制度的优越性。

(2)隶属关系不合理。由于大部分督导团隶属于教务处或教学质量监督科,导致许多建设性的措施未能及时反映到校领导,在汇报工作中出现了一定的臃肿性。

(3)督导团成员的构成不合理。大部分大学督导团的成员有一半是在岗行政人员,由于行政隶属关系,很多意见就这样淹没在督导团内部。

(4)执行力度不够。由于督学集体的决定只能起到建议的作用,使得督导团的内部工作总结变得影响不大,从而削弱了督学的作用。

3 大学督学章程

3.1 大学督学章程

鉴于此种情况,设计了一份能全面督察学校党政工作的大学督学章程。

(1)大学督学的宗旨

督促和检查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发展规划的落实情况。

(2)大学督学级别和隶属关系

无行政级别,归校长直接领导。

(3)大学督学的督察范围

除校党委、校纪委本身之外的一切事物,包含教风、学风、考风、学术风气、教学质量、校园环境、校园文明等等,是学校的总督察。

(4)大学督学的人员构成

大学督学由20~30名教授构成,其中,50%为在岗平民教授(不包含在岗校院两级党政机关人员和系正副主任),50%为退休返聘教授(返聘教授没有官帽负担)。

由督学组成人员选举正副主任督学各1名。若主任督学是返聘的,则副主任督学必须是在职的,反之亦然。

(5)大学督学组成人员的基本条件

人正、誉好、力强、健康、敢说、敢做、敢当、大局。

(6)大学督学人员的产生办法

全校教师民主选举,个人同意,校长聘任。

第一,选举办法。(1)网络实名公开选举;(2)学校将符合条件的平民教授和返聘教授放在网上,供投票;(3)全体学校教职工(在职的和返聘的)每人都用自己的工号实名投票;(4)任何人都可以实时查询投票计票结果和什么工号把票投给了谁;(5)无特殊情况,教职工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满额投票(选足人数),不然年度考核按不合格记;(6)为了消除领导的导向作用,投票顺序为:平民教职工——科级干部——处级干部——校领导;(7)按选票多少,逐个征求是否愿意当督学,直至满额为止。

第二,为了对校院二级机关及各系主任实行有效的监督,不能逐级推荐,不然推荐上来的,多是溜须拍马的,督学就成拍学了。

(7)大学督学工作时间要求和待遇

在岗教师履行督学的时间不小于机关正常工作时间的25%,返聘教师履行督学的时间不小于机关正常工作时间的60%。正副主任督学履行督学的时间不小于机关正常工作时间的50%。在岗教师补贴教分,返聘教师补贴现金。

(8)大学督学的办事规则

直接和间接监督管辖内的事物,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发令纠正,复杂的问题可以反映给有关部门解决。只要是督学集体名义提出的处理意见,行政部门无正当理由否决的,在一周内,就应该批准生效,不得拖延。

(9)大学督学的任期

任期三年(与中层干部一致)或与校领导任期一致。

(10)大学督学的非到期卸任

由于个人原因(健康、生活安排和其他原因)可以提出辞职,或经督学成员集体开会提议免职,校长批准。

3.2 大学督学章程特点

同现有的各高校督学工作规程相比,此大学督学章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督察范围为学校的整体工作;

(2)督学归校长直接领导;

(3)督学成员的产生方式由全校教职工民主选举产生,校长履行聘任手续;

(4)督学成员的构成为在岗平民教授和退休返聘教授,禁止在岗行政人员参加;

(5)督学的工作时间有硬性要求;

(6)督学集体的决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确保了督学制度的执行力度。

4 结语

(1)高校教学督导对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保障教学质量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2)现有的各高校督学工作条例、督学规程、规范等对各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局限和缺陷,不利于更好的发挥督学的作用。

(3)新设计的大学督学章程实行民主管理和教授治校,可以有效地督察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参考文献

[1]王国军.谈高校督学的为与威[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4):24-25.

[2]杨颖秀,郭莲荣.督政与督学相结合——中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显著特色[J].教育科学,2005,21(2):37-40.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668.

[4]张闻.一位督学的日记[J].教育,2008,(7):28-29.

[5]胡晓敏.浅谈高校教学督导工作运行的基本原则[J].教育探索,2009,(8):74-75.

一流大学要有大学精神 篇10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大师与大楼,更需要大学精神。”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强调,大学精神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精神支柱,是指明前进方向的灯塔,是集聚广大师生和校友的磁石。大学精神要体现其基本内涵和终极目标,要具有普适性、引领性、包容性,要体现人文与科学、物质与精神的完美协调,要以一种“大不自多、海纳江河”的气势统领全局。

杨卫说,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应简单地照搬以“学术自由、院校自治、通识教育”为特征的西方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形成的,对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采取这样的道路却容易限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新时代的大学精神要体现时代精神和文化特征。单只是回复到传统的儒学理念或国粹,很难在全球引起共鸣。

大学校长眼中的大学精神 篇11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liwenjun163@163.com

大学精神引领大学和社会的进步

郭东明 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

大学之所以能经久不衰、走向社会的中心,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学的精神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连理工大学60年的建设就充分说明了这点。

大学应始终保持一种令人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大学自治、学术自由、追求真理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同时,大学精神同时代、历史和文化特色密切相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彰显和体现,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坚韧精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格物致知,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些都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需要一代一代人不断塑造和丰富。大学可以没有围墙,但是大学在精神、追求方面引领着社会的精神、文化、思想、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学精神的培育

周介铭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正处于社会转型的艰巨期,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竞争亦日趋激烈。置身于这样的生态环境之中,大学要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学培育与环境相适应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理念与精神文化,而这一切,正是培育大学精神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纵观现代大学发展史,可以发现,作为以追求真理、传承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大学,若没有积极向上的理想、催人奋进的精神,那将缺乏自我更新发展的生机活力。大学在促提高、谋发展时,只有树立远大的目标,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照耀下,才能于教泽绵绵,薪火相传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就。

通过培育大学精神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的协调发展。学校要谋求发展,不但要注重校园自然景观的建设,更要通过传承与创新,构建能反映自身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的高校人文景观。要建好一所大学,就要全面地梳理传统的思想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要协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共同发展。大学要以探索科学技术,解决现实问题为己任,但大学又决不是仅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和适应社会当前需要而设立。大学要传授的是一代代学子一生都需要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方法和思想,它要探求人类最有普遍意义和恒久价值的真理,让人们知道为什么和应该怎样。所以,大学之谓大,非面积之广,人数之众,而是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借鉴扬弃、革故鼎新的过程中,形成利人惠众的品位与气质,惟其如此,大学方能在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中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现代大学越来越重视通过塑造大学精神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大学的影响力大小是大学生命力强弱的标志。一所学校影响力越大,知名度越高,其发展空间就越广,于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多。当前,很多大学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在对外宣传时,不仅仅介绍自己的专业设置、师资队伍,而且越发重视宣传自己的特色、理念、精神、目标和价值观,在介绍自己成绩和实力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文化品位的展示。实践证明,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可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为学校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培育大学精神已成为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从本质上讲,培育大学精神就是提炼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构建先进的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要以切合实际、特色鲜明、促进内涵发展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域外的先进理念是我们在瞬息万变的新的社会条件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大学活动的一切领域和环节,既是理论抽象,又是实践操作,但其精髓体现在理念、精神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上,越其如此,才抓住了大学发展的根本,根本固则枝叶繁,因此,大学精神在大学的生存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的灵魂,发挥着激励意志、规范行为、凝聚人心的功能。

培育大学精神,关键要结合学校实际,获得师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的理念与精神是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生长起来的。应在总结学校发展历史,提炼学校发展经验,反思学校发展问题,分析学校发展现状基础上加以归纳、论证,只有对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作充分地研究,既重视传统进行纵比,又强调借鉴进行横比,分析与其他学校相比较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才能增强办学理念对学校发展的导向性,培养起既尊重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大学精神。

总之,发展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培育大学精神,当求真务实,立意高远,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建设富有个性特色的大学文化,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大学校长的好坏在于是否尊重大学精神

徐显明 山东大学原校长

我认为,一个懂得大学规律的校长,他的首要责任是要坚定地守护住大学精神。这种守护必然要从他的管理权运行开始。那就是要打破对教授的“管理观念”,树立对教授的“信任”和“服务”观念。校长行政管理的出发点是要尊重学术和相信教授。当大学校长尊重学术、信任教授的时候,教授就获得了尊严感,各种权威自然会趋于平衡。如果一个大学里面的制度环境中存在不信任教师的因素,校长以“管教授”姿态自居,那么必然形成对大学精神的污染。

对教授的信任体现为对大学教授的“不管”上。山东大学有个做法,对经过学术委员会集体认可的一部分教授,实行一种不考核的制度,对于绝大多数的二级教授则是三年“自考”一次,方式是自己述职。哈佛大学的前任校长萨默斯被迫辞职的重要原因是他不尊重教授,进而大家公认其有违大学精神,干涉了教授的学术权利,过度扩张了校长的管理权。作为有过政府部长经历的人,萨默斯公然去挑战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实际上是其在故意扩大权力评判。萨默斯认为大学养着那些没有创造力的教授,是对大学资源的一种浪费。这完全是经济学的观点,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确违背了大学精神。

链接

何谓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育人的重点,首先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培养有抱负、有政治远见、有广博知识、有责任心的人。要教育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继承前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之情,学习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为民的品德。关心天下大事,使自己服从于社会,服从于国家,服务于人民。其次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和信念是精神世界深层次问题,它取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追求和科学的自然观、历史观、社会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三是培养爱心。要教育学生爱父母、爱生活、爱事业、爱祖国。第四是培养高尚的人格。坚持真理,胸怀坦荡,高风亮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第五是培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但教育学生如何认知,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引导学生敢于奋斗,善于成才。总之,育人的目的就是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使我们的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 篇12

大学精神出现了危机。教授们热衷于行政, 对教学工作不热心;热衷于做科研项目, 不热心学问。还有一些研究生学历的年轻教师也热衷于做行政。大学教师们急功近利的心态突出, 对科研只求数量, 不求质量, 粗制乱造, 甚至剽窃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还有些大学校长在毕业生的毕业典礼上, 对学生灌输媚俗的价值观。高校教师道德滑坡甚至贪污腐败时有发生。高校人际关系也不尽人意, 圈子主义盛行。大学行政化现象严重。

这些问题的产生, 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教师待遇偏低, 同时应该看到不纯粹是经济问题, 与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削弱密切相关。没有先进的大学文化和精神, 大学就会迷失方向, 就会向大学生和社会公众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念。大学肩负塑造人的重任, 处于文化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前沿, 引领时代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因此弄清什么是大学精神, 搞好大学文化建设, 十分必要。

当今世界, 高等教育大众化了, 但是并不意味着世俗化。今天的大学不再是一个象牙塔, 不少大学走上了和企业相结合的路子, 有自己的企业。为提高教师待遇, 提高科研条件和水平, 服务社会, 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高等学校适当的搞经济建设也是必要的, 但是经济建设毕竟不是高校的主要功能。过于偏重于经济建设, 就会偏离办学目标。大学精神和文化研究, 可以促进高等学校健康发展。

大学的功能就是传承和创新文化[1], 培养合格公民和专业技术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和提供社会服务。大学文化的建设就是服务这些功能的。毋庸置疑,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研究, 对于充分发挥大学功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主要载体和创造者, 大学精神和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金钱观和职业地位观, 保守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理想, 成为一名“大学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高等学校良好大学制度和风气的形成也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大学精神和文化滋润着莘莘学子, 对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翻阅百年高等教育历史文献, 发现对于大学精神和文化的研究并少见, 但是缺乏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不少研究者仅仅研究了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将梳理以往的研究成果, 形成相对系统和全面的大学精神和文化的理论。

一 大学精神的内涵

1 传道精神

培养合格公民, 培养治国理政的人才, 是大学肩负的使命。我国古籍《四书》中对大学定义是:“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大学任务就是发扬道德, 教化民众, 使人心向善。我国古代先贤很早就认识到道德教化的重要意义, 给大学正确的定位。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 传道, 授业解惑也。从教师的角度论述了大学的传道功能。我国历史上从汉代确立儒家的正统学说后, 历代的学者都以传播儒学为己任, 建立书院, 讲述儒学, 到宋代理学发展到极盛。近代的中国的大学, 都开设了社会政治理论, 宣传民主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大学, 把传播共产主义, 培养接班人作为首要的任务。当代中国的大学, 要向大学生传授社会主义理论, 培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 柏拉图还有亚里士多德都重视教育的传道作用, 在他们创立的学园中都要讲伦理学, 政治学等为人治国之道[2]。中世纪的大学, 不管是专门的神学院, 还是设立的神学系, 教授神学, 其实神学不过是披着神秘外衣的伦理学和政治学。我国古代的佛寺和道观, 主持方丈和道长也讲学传道, 培养弟子门生!

2 创新精神

大学所传之道, 要通过学者研究获得的。学者要研究学问, 研究就意味着创新。在研究过程中会有新的感悟, 新的发现和新的发展。同样的文本, 不同的时代显示不同的意义。所以任何一种研究和当时的社会结合起来, 就是创新。如今, 学者们把目光投向社会, 针对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 创造新的理论。创新越来越成为大学的前进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时代的发展, 除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之外, 还需要迫切的政治社会理论创新。科技革命, 对社会管理提出很多挑战, 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占据知识前沿的大学, 对于各种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决, 方可引领社会前进。事实上, 大学在知识创新领域越来越重要, 做出的创新成果越来越多。

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 也是大学肩负的使命[3]。大学的创新是有限的, 社会的发展需要全体民众的创新。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

3 民主精神

所谓民主, 可以理解为多数人的管理。把民主理解为自治也是可以的。就西方大学而言, 大学的管理, 很多学校不是校长一人说了算, 而是有各种管理委员会来决定大学的重要事务。大学各种制度的设立, 应由管理委员会来决定[4]。

由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重大问题, 提交管理委员会决定。虽然, 管理委员会对于整个大学而言, 仍然是少数, 但是在委员的产生方面有广泛的代表性。

在学术问题上, 也体现民主精神, 以理服人。大学是对话的地方, 不是一言堂, 不能打棍子。学术上可以广泛争论, 不能由哪个权威人物说了算, 研究政治社会问题没有禁区。在教师聘任, 职称晋升方面, 要公平公正, 不能由校长一人决定。

4 独立精神

大学不是政府的附属物, 尽管政府可以扶持大学, 支付办学经费, 甚至可以监督大学, 但是大学还是有其独立的地位[5]。最早的大学都不是政府办的, 古代的人才也不是政府培养的, 往往是私塾和私立书院培养的, 一开始就独立于政府。招什么学生, 讲什么课程, 费用收取, 教师任用都由大学自己决定。孔夫子的私塾, 没有政府的扶持, 据说学徒三千, 培养有名门徒七十二人。大学办学不是政府的行为, 从一定意义上, 大学没有义务接受政府的支配。政府也不宜给大学指定开什么课。

5 批判精神

大学是精英的聚集地, 是创新知识的机构。对社会提出批评和建议, 是学者的任务和使命。学者不能唯政府是从, 做政府的代言人或者傀儡。坚持真理是学者的最基本的品格。对于学者的言论, 不给予政治上的评价, 不用政府的权势来压制。如果该言论不对, 自然会有其他的学者站出来反驳。在论争中谬误和真理自然会显现出来, 谬误得以纠正, 真理得以传播。

批判精神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是不能压制的[6]。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 也会主动树立起社会责任感的。如果教师不敢批评社会, 一味媚俗, 那么学生也会表现出同样的冷漠态度, 成为一名不负责任的公民。可以说, 批判精神是一种书生意气。所谓书生意气就是崇尚理想, 坚持真理, 以天下为己任。一所大学培养不出书生气, 那是很失败的大学。

6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 就是尊重生命和人格的品质[7]。在人类的历史上, 因为战争和债务产生了奴隶, 作为同类的人, 遭到非人的待遇, 沦落到动物的境地, 这是对人类尊严的亵渎, 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非人道制度被淘汰, 人们获得了一种精神的进步, 这就是人文精神。人类的发展, 向着尊重生命和尊严的方向, 也就是文明的方向发展。

各大学中都把人格尊严放在重要位置, 尊重美德, 弘扬真善美, 爱护环境, 保护生态, 促进公平, 消除贫困, 维护和平, 促进和谐, 发扬平等自由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即使是军校, 也讲人文精神的, 培养学员不虐待俘虏, 不伤害贫民, 不使用使受伤者十分痛苦的武器等品德。

7 理性和科学精神

大学从创立之初, 就是为了传授知识, 培养人才。知识就是理性的经验。没有理性的知识, 是迷信, 不登大学之堂。伦理道德是理性的东西, 神学也是具有理性的知识。在大学中, 几乎很少有什么神秘的教条, 一切知识都会受到质疑, 受到理性的检阅。从《道德经》到儒家经典, 到《佛经》, 再到《圣经》都渗透着理性精神。在古希腊的学院中, 很早就开始讲几何、逻辑等课程, 随着近代科学的出现, 数学理性和实证主义逐渐发展起来, 渗透到大学的各个角落。现在教师们讲课或者研究, 必须遵循科学的理性, 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去工作[8]。

8 自由精神

蔡元培做北大校长时提出, 兼容并包, 容纳不同的学派同时存在, 不搞清一色。表现大学学术自由的精神。大学毕竟不是政治机构, 不能用政治手段来管理大学。因为大学本身的创新, 大学经常是思想革命的地方, 但是不是政治革命的地方。不过历史上的北大, 却独具特色, 从五四运动开始, 涌现出很多爱国大学生, 参与了很多爱国活动。爱国和革命是北大的光荣传统。但是不能由此把北大作为一个政治机构。大学可以容纳不同的学科, 人文、科学和宗教的都可以讲授研究。大学生可以换专业, 也可以选修第二学位, 也是大学自由精神的表现。当然还包括思想自由和表达自由, 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不受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制[9]。

9 殉道精神

在大学产生的思想, 如何实施?这句需要大学师生有种殉道精神。孔夫子的学生毕业后, 周游列国, 把孔夫子的学说传到四方诸侯, 为官辅政, 实施孔子的主张。所谓学而优则仕, 就包含了殉道精神。苏格拉底为自己的学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就拿北大来说吧, 李大钊是一个典型例子, 还有很多北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或者三民主义, 毕业后好多投身革命, 坚持真理和正义, 为理想而奋斗。还有云南大学任教的闻一多先生, 为民主献身。这些都是大学殉道精神的表现。今天世界各国的大学都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一项主要职能, 大学以及师生都要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不能坐而论道, 要置身于社会活动。

二 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的培养, 需经过大学文化的建设来实现。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搞好大学文化建设, 是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建设大学文化:

1 搞好学校基本设施建设和管理

学校的基本设施主要是教学实验楼, 图书馆, 体育场馆, 宿舍楼, 办公楼, 食堂, 澡堂、超市和道路等生活服务设施。

教学楼不要太高, 像个商务大厦似的。以前的教学楼基本在五层左右, 现在有的教学楼建得很高, 上下要乘电梯。这就不利于学生下楼活动。高大的教学楼造成了一种压迫感和隔离感, 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室不能太大, 由于高校扩招, 很多学校都建设了大教室, 能容纳120人以上, 甚至达到200人左右。因为人多, 教师与学生直接沟通的机会相对就少, 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图书馆里的图书要体现学术性, 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全套一定要有。这些书大都是西学经典著作, 包含十分丰富的人文内容, 是做人和学术研究必须了解的书籍。不能为了别的目的购进一些不具有学术性和知识性的低质量、价格昂贵的书。那些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腐败。

食堂要卫生, 质量要好, 经济实惠。

学校大门不要搞得太豪华, 培养师生的节俭意识;各种设施坏了要及时维修,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2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一草一木都要优美, 环境绿化要赏心悦目, 校园面积足够大, 师生在校园中放松精神, 陶冶情操, 开阔思维。在校园散步时, 就能产生灵感, 启发思想和创新。校园周边最好不要有医院 (医学院校除外) 、工厂。学生宿舍要与外单位隔离, 而且与居民区要有些距离。大学校园称为相对封闭的环境。附属中小学也不要接近大学, 以免产生不好的影响。

3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

身正为师,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廉洁自律, 对于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在学校都受到腐败的影响, 走到社会也很难廉洁。要坚决反对高校腐败。杜绝招生、工程承包和设备购买等领域的腐败。反对教师学术不端行为, 杜绝学术腐败。对于不具有学术性的著作, 不论是什么层次的项目或者期刊, 都不能作为科研成果, 只能当做一般著作。反对抄袭和粗制滥造, 维护学术的纯洁性、严肃性和科学性。

4 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这与廉洁文化直接相关, 腐败往往利用不诚信的作法来达到目的。学术作弊, 既是学术腐败, 也是违背诚信的。近年来不少高校为了多招生, 往往虚报就业率;为通过评估, 让学生反复地做评估应对演练。为吸引学生, 开设就业率不高, 不具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专业, 华而不实, 不关心学生前途命运。这样做都降低了大学声望和信誉。导致学生形成双重人格和玩世不恭态度, 不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有些教师, 平时根本没有搞科研, 但是职称评审时拿出一大推科研成果, 这就要考察一下是本人亲自做的, 还是别人代笔。有些领导自己从来不搞科研或者写论文, 都是别人做的, 签自己的名字, 职称照样过。这些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做领导的职称比专任教师晋升的快。这直接败坏大学了风气。

5 完善大学人事制度

大学是学术型单位, 不能作为解决就业的机构, 所以政府最好不要把退役军人安排进大学。军人的教育和大学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不能用军校的那种管理制度来管理普通大学。教师子弟最好不要进入本校, 避免近亲繁殖, 影响学校的公正。美国大学对此有严格规定。

在对教师的考评中, 要公正合理, 客观的对待每一位教师, 不能凭关系定等次。教师职级工资不要差别太大, 否则一些教师就会为工资去不择手段地晋职称。

6 加强大学的民主管理

目前, 我国大学管理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级领导干部都来自行政部门委任, 教师们没有选择权。这样一来, 教师意愿和利益很难得到表达。学校在很多方面不得不屈从政府, 动摇大学的自主地位。为维护大学的独立, 大学校长最好由大学教师推选后报政府任命。这样既能制约校长的权力, 又能维护校长的权威。当然大学的管理还要成立管理委员会, 和大学校党委一同管理学校。

7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为了防止学术垃圾, 一定要在科研成果结项和晋升职称方面审查论著论文的创新程度, 不具有实质创新的东西, 坚决否定, 杜绝学术腐败。形成下真功夫, 作学问的文化氛围。

8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儒学文化中有很多超越越时空的精华, 伴随着华夏民族走了几千年, 这份宝贵的遗产, 我们一定不能丢失。实践证明, 儒学文化对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积极的意义。对于中国特色的让师生接受完整的儒学教育, 有助于大学精神和文化建设[10]。应该把《四书五经》作为选修课, 如果有中文系的话, 把它作为必修课来开设。

参考文献

[1]张忠华.高等教育专题新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109.

[2]雷通群.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2:1, 33-34

[3]钱学森.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J].共产党员 (下半月) , 2009 (12) :54.

[4]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 :167.

[5]温翠莲.浅论中国大学的自治精神[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29) :67.

[6]禹旭才.社会批判:大学必要的职能[J].2007 (6) :20-21.

[7]解丽霞.近二十年人精神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人文版) , 2006 (6) :35.

[8]王丰.现代大学理性精神之反思与回归[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23) :296.

[9]刘爽, 赵俊芳.论耶鲁大学的自由精神[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3) , 41.

上一篇:DSP太阳能下一篇:宏观·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