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英语术语

2024-06-08

法律英语术语(共12篇)

法律英语术语 篇1

近年来,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 每年都有大量的法律文献被译成外文。由于我国法律制度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 为了更好的参与到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 需要大量翻译外国的法律、法规, 以便于学习借鉴。从事过法律翻译工作的人都能体会到在翻译这种特定目的文本时的种种困难, 其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障碍是术语的翻译。因此, 对法律文本的翻译不可避免地要解决术语的翻译问题。因此, 为了提高法律翻译的质量, 有必要在了解法律术语的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其翻译的出路。

一、英汉法律英语专业术语的特点

1.词义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排他性。法律文本中的法律专业术语, 仅仅出现在法律语体中, 并使法律语体与其他语体如文学作品、科技作品和新闻报道等有十分明显的区别。因此, 在具体运用过程中, 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对其有统一的解释。法律专业术语的专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个专业术语所表示的都是一个特定的法律概念, 在使用时其他任何词语都不能代替。二是某一个专业术语即使在民族共同语种属多义词, 一旦进入法律语言作为专业术语出现时, 也只能保留一个义项。

2.词语的对义性和类义性。词语的对义性是指词语所表示的概念在逻辑上具有一种矛盾或对立的关系。法律工作必须借助一组表示矛盾、对立的事物或表示对立的法律行为的词语来表示各种互相对立的法律关系, 法律专业术语不可避免的存在大量的对义词。如:plaintiff和defendant, right和obligation等。同时, 由于法律所面向的是整个社会, 其调整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法人、机关、团体等各种各样的法律关系, 而表示这些法律关系的概念必然有大有小, 有数有种。在使用这些概念的过程中, 为了明确其外延的范围, 就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根据其各自的属性进行门类的划分, 用适当的词语加以确定, 以避免理解上的任意扩大或缩小, 从而产生了不同层次上的属概念和种概念, 而表示这些概念的词语就是不同层次上的类义词。如:“car (小汽车) ”、“bus”、“truck”、“train”等都属于“vehicle”类的类义词。

3.使用上的变异性。变异性指的是术语的使用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习惯有所不同。如“不作为”、“不能犯”这两个法律术语, 在民族共同语中, “不笑”、“不能”、属动词词组, 在句子中常充当谓语。而在法律语言中, 作为法律专业术语的“不作为”、“不能犯”不再是动词词组, 而是具有动词功能的法律概念, 在句中常常充当主语和宾语, 而不能充当谓语。

4.词义具有保守和权威性。法律词汇具有明显的保守特征。沿用旧的法律用语, 即古体词, 就是这一特征的表现。在法律文体中, 有些词汇经过漫长的历史并没有随着法律的发展而改变, 仍保持其原有含义。法律英语古体词从古英语和中古英语时期沿袭而来, 其来源由两部分组成, 有些来自于法语、拉丁语和少量希腊语等外来词语, 例如“suit”、“testimony”等。另外一些来源于古英语, 例如由here-, there-和where-组成的复合词 (hereunder=under it, thereof=of that ) 用来表示确定的含义。法律汉语的古体词例如“刑罚”、“自首”等主要是文言词语, 这些文言词语所表示的事物经过历史的过程在现实社会中依然存在, 它们“作为人类的法律文化具有继承性”。

二、法律术语的翻译的方法

律术语是一种法律转换和语言转换同时进行的双重工作。任何法律翻译工作几乎都无可避免的涉及不同法律制度下的法律概念所产生得功能性差异。因此, 法律翻译除了要求语言功能的对等以外, 还应照顾到法律功能的对等。所谓法律功能对等就是原语和译入语在法律上所起的作用和效果的对等, 从而使译入语精确的表达原语的真正义涵。根据以上观念上的认知, 翻译应做到:

1.使用功能对等词。英语和汉语中的法律术语都各有其特定的法律上的意义与效果, 不可随便改变形式。为了法律上的效果对等, 应尽量寻求在本国法律中与原词对等或接近对等的正式用语而不是任意自创新词, 以免引起歧义或解释上的争议。按照Sarcevic (1989:278-279) 的定义, “功能对等词指的是译入语法律体系中与源语法律体系某一个特定概念有相同功能的概念。”功能对等词通常在没有确切对等词的时候使用。在没有确切对等词的情况下, 选择哪个词作为功能对等词, 取决于译入语中的术语的概念与源语中的术语的概念的功能是否对等。例如:jail和prison的功能对等词就不相不同, jail更接近中国的“看守所、拘留所”, 而prison的功能对等词则应该是“监狱”。

2.无对等词的翻译。对等的概念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由于法律制度的差异, 英美法中许多有关概念、原理或规范的专业术语在本国制度中是完全不存在的, 因此也无对等或接近的对等语。遇到此种情形, 译者不妨通过对原词意涵作正确理解后将之译为非法律专业用语的中性词以免发生混淆。例如:depose, deposition应译为“庭外采证, 庭外证词笔录”而不是“录取证词, 证词”。

3.释义。释义就是是用译入语里的中性语言把源语的意图涵义表达出来。可以让译入语的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术语的意思, 而不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从而提高可读性。译者如果单就字面意义直译, 或望文生义, 就无法将词的真正含义正确完整的表达出来。而且, 词的意义长随上下文而变动, 即罗马法所谓的:“noscitur a soclis”词义可自其上下文予以理解。

4.译借。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多必然使中国的法制不断健全、完善, 这也是不断丰富中国法律术语的过程, 而译借就是促进法律术语丰富的一个方法。由于英语词和汉语词在发音、书写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英语借词进入汉语法律语体后, 一般经过了“归化”, 也就是借词在音韵上或书写上经过稍微改动, 使它跟汉语的本土词相似。以anti-trust law为例, 这是英美法系中的一个概念, 在中国的法律制度里没有确切对等词, 所以通过译借译成了“反托拉斯法”, 成功地成为汉语读者都接受的一个法律术语。

5.含混对含混, 明确对明确。英美法中有许多术语, 虽有特定意思, 却无明确定义, 其适用范围也无清晰界定, 因而其确切含义不明确。如:substantially certain应译为“大致确定, 基本上确定”而不是如书中所译“必然结果”。中国法律中同样也有类似的含混词。如《民法通则》中的“主要生活来原”, “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法律及合同中的含混词目的在于保持条文执行或履行时的灵活性。日后如果发生争执, 其最终解释权属于法院, 译者无权对此作任何解释或澄清。因此, 译者在法律功能对等的前提下, 对含混词应采取的翻译策略是以模糊对模糊。相反的, 对于含义明确的原词则不应, 含混以对, 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模糊。

三、结束语

法律术语翻译只是法律翻译中的一个方面。由于术语的翻译受到语言一致性、社会和交际因素的制约, 翻译时必须考虑灵活性的正确发挥和它可能受到的制约。而且, 法律术语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背景, 译者对原文本的文化历史背景要有一定的认识, 跳出语言层面的束缚, 传达出原文的内容含义与文化精神。不同的法律体系没有完全对应的法律概念和分类, 译者可以视具体情况灵活地尝试以上的方法, 找出某个英语法律术语的最佳汉语翻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术语翻译的质量, 最终保证法律文本的翻译质量。

摘要:对外法律文化交流的增多, 要求大量翻译外国的法律、法规, 法律文本的翻译不可避免地要解决术语的翻译问题, 而法律术语翻译是一种法律转换和语言转换同时进行的双重工作, 法律术语的翻译是法律翻译中的难点。探讨法律术语的特点, 有助于对翻译中经常遇到的情形提出不同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法律术语,特点,翻译

参考文献

[1]陈忠诚.英汉法律用语正误辨析[M].法律出版社, 1998.

[2]孙懿华, 周广然.法律语言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3]《英汉法律词典》编写组.英汉法律词典[M].法律出版社, 1985.

[4]朱定初.评复旦大学《法律英语》中的译注—兼谈法律专门术语翻译的基本原则[J].中国翻译, 2002.5.

[5]肖云枢.英汉法律术语的特点、词源及翻译[J].中国翻译, 2001.

[6]陈文玲.试论英汉法律术语的不完全对等现象与翻译[J].法律英语, 2002.10.

[7]曲志英.英汉法律术语的翻译[J].法律英语, 2004.11.

[8]曹叠云.立法技术[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3.

法律英语术语 篇2

法律原则作为法律规范被应用到司法实践中的合法性常常受到质疑,这严重制约了法律原则理论价值的发挥。关于法律原则在司法实践中该如何适用,以及适用的场合、适用限制等问题,我国法学界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加之我国法官判案能力、学识水平参差不齐,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没有严格的规范和限制,往往导致实践中滥用法律原则。

一、法律原则的概念

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或在法律中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关于法律原则的概念,各国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沃克认为,法律原则是当具体的规则不能解决案件或不能为案件充分的说明理由时,司法者可以适用的一般原则,是司法者运用法律推理判断案件的前提。而布莱克则认为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或原理”①,为其他确定性规则提供宏观上的、最基本的价值指引。笔者认为,以法律原则适用为基点出发,法律原则应该时刻指引着法官对具体规则的理解,甚至在有些时候是法官审理案件时能够适用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标准。

二、法律原则适用的特征

作为两种不同的法律要素,法律原则和规则自然是不相同的,二者必然存在差异。哈特的理论认为,原则和规则之间虽然存在不同,但只是在“度”上有所不同,并不存在完全对立的矛盾。德沃金也对二者做出了比较,他认为原则与规则间存在着尖锐对立,它们都是对不同情况下做出不同法律后果决定的依据,区别就在于“它们所做的指示的特点”②。我赞同哈特的观点,区别于规则的适用,法律原则适用的特征如下:

第一,适用范围的广泛性。法律规则的适用只发生在将规则具体化的情景――司法和执法领域。而法律原则不仅存在于这一场合,还存在于立法领域,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指导着立法活动的进行。

法律领域术语部件的描述 篇3

(1.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 310012 2.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北京 100717 3.比利时鲁汶大学,比利时鲁汶)

法律领域术语部件的描述

那日松1刘 青2陈永朝3朱 磊1

(1.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 310012 2.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北京 100717 3.比利时鲁汶大学,比利时鲁汶)

从实现自动抽取法律术语的目的出发,立足于法律术语具有术语部件的特点,建立了由579条部件组成的法律术语部件库,并针对各种属性的术语部件做出统计分析,完成了每个法律术语部件“生成能力”和“贡献度”两个属性的详细描述。

法律术语,术语自动抽取,术语部件,贡献度,生成能力

前言

任何领域的术语都有其构成的部件。比如信息科学领域术语多用“程序”“自动”“操作”“软件”“数据”“型”等部件;而法律术语多用“法”“案”“罪”“证据”“犯”等部件。不同领域术语方面的差异从表面上来看,主要表现在部件使用的不同上。本文基于这个特点,重点搜集、总结和描述法律术语部件,把法律术语分为有特殊标记的法律术语和无特殊标记的法律术语两类,建立了应用于法律术语自动抽取研究的法律术语部件库。这对于自动发现和判断法律术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使用由8589条词条构成的法律术语库[1],分析所用语料来源于香港双语法律信息系统(Bilingual Legal Information System,BLIS)[2],分词工具使用汉语分词系统 (Institute of ComputingTechnology,Chinese Lexical Analysis System,ICTCLAS)。

一 法律术语部件的选择依据

课题组主要依据GB/T 19102—2003对术语部件的定义和描述,参照吴云芳在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选取术语部件的方法来选取法律术语部件。

2003年,GB/T 19102—2003《术语部件库的信息描述规范》中对“术语部件”给出的定义是:术语部件是组成多词术语的词。特定领域中结合紧密、生成能力强、使用稳定的语言片段也可以看作术语部件[3]。

吴云芳通过对30 000条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术语进行分析,给出术语部件描述的方法与策略,并由何燕将术语部件库应用到术语自动抽取工作中[4]。吴云芳认为单词型术语本身就是术语部件,术语部件比术语有更强的术语生成能力[5]。她把单词型科技术语和科技术语中出现较多的单字选为科技术语部件。参照她的方法,课题组把选择法律术语部件的重心放在单词型法律术语和一些法律术语中出现较多的单字上。

课题组要建立的法律术语部件库中包括对每个术语部件的属性的详细描述,为实现法律术语自动抽取研究服务。在术语提取中结合术语部件库,可以提高术语识别的正确率与召回率[4]。

二 法律术语部件库的建立和属性

法律术语部件库的建立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法律术语部件的选取和法律术语部件属性的描述。建设法律术语部件库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1.法律术语部件的选取

法律术语部件的选取包括选取单词型法律术语部件和选取单字术语部件两方面工作。

(1)单词型法律术语部件

对法律术语库中的法律术语进行自动分词标注,选取单词型法律术语,再通过人工标注进行筛选,最后共获得459个单词型法律术语部件。

(2)单字术语部件

图1 术语部件库建设的基本流程

首先对法律术语库进行字频统计,总共有1607个单字,然后通过人工标注对获得的所有单字进行数字和标点符号的过滤,最后剔除与单词型法律术语部件共同的单字(也有部分单词型法律术语是单字)后得到120个单字部件。

2.法律术语部件的描述

吴云芳认为:部件描述是从内部结构出发来为术语的自动发现提供知识[5]。为了更好地表示和掌握这些具有领域特异性的术语部件,同时从实现法律术语自动抽取服务这个目标出发,课题组选择了两个不同的属性进行描述。

(1)对生成能力的描述

课题组将法律术语部件在法律术语库中出现频次的多少,以及该术语部件对于包含它的词/词组中所起的作用视为该法律术语部件的生成能力。课题组重点关注法律术语部件的术语生成能力,统计每个术语部件构成的法律术语个数的统计。例如:在法律术语库中包含“条例”部件的法律术语有1342个,占整个法律术语库的15.6%,那么15.6%即为部件“条例”的生成能力。

所有的法律术语部件都有生成能力,但是能力的强弱不同,有些部件生成能力较强,如“罪”,很多新生术语会包含该部件;有些部件生成能力较弱,如“服刑”,很少有法律术语包含该部件。不管生成能力强弱,法律术语部件对于包含它们的词/词组被判断为法律术语都起到关键的作用。

(2)对贡献度的描述

课题组首次提出对法律术语部件贡献度的描述。所谓贡献度,即法律术语部件对包含它的词/词组被判断为法律术语起到的作用或贡献程度。例如:部件“条例”在法律术语库中出现1342次,而包含部件“条例”的这1342个条目全都成为了法律术语,因此部件“条例”的贡献度是100%的。

大部分单词型法律术语基本上都具有100%的贡献度,而大部分单字部件不具有100%贡献度。这也说明了有些部件直接决定一个条目是否为术语,而有些部件还需要其他信息(搭配)的辅助才可以决定一个条目是否为术语。比如部件“则”单独出现时无法提供完整的法律相关概念和信息,但当有其他信息辅助时,有可能将该条目判断为法律,“原则”和“否则”均不是法律术语;“通则”和“规则”是法律术语,也具有法律概念。在法律术语库中共出现了6个带部件“则”的搭配:附则、规则、守则、原则、准则和通则,6个搭配中除了“原则”外都具备法律概念,因此部件“则”的贡献度为83.3%(5/6)。

因此,在描述法律术语部件时,需要对不能有100%贡献度的部件做特殊处理。以部件“法”为例,课题组以法律术语库中的条目为考察对象,提取出所有包含部件“法”的搭配,然后选择对法律术语判断起到排除作用的搭配,也即包含部件“法”但是没有法律概念的条目,例如“办法”“语法”“分类法”等,把这些条目列出来,用于今后排除非法律术语操作的参考。

建立的部分法律术语部件库如图2所示:

图2 法律术语部件库

该法律术语部件库现阶段包含579条法律术语部件,对法律术语库中全部8589条法律术语的覆盖率为96.7%。其中单词型法律术语部件的覆盖率为81%;单字法律术语部件的覆盖率为88.24%。

三 结语

法律术语部件库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时时更新部件和属性描述。随着法律术语部件库的完善,可以更多地发现法律术语判断中的问题,并为法律术语自动抽取工作服务。

[1]那日松,刘青,朱磊.法律术语特征研究[J].中国科技术语,2011(4):22-26.

[2]揭春雨,刘晓月,冼景炬,等.从网络获取香港法律双语语料[C]//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93-199.

[3]中国标准研究中心.GB/T 19102—2003术语部件库的信息描述规范[S].北京: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3:1-4.

[4]何燕,穗志方,段慧明,等.一种结合术语部件库的术语提取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23):4-7.

[5]吴云芳,穗志方,邱利坤,等.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术语部件描述[J].语言文字应用,2003(4):34-39.

[6]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1-18.

[7]封鹏程.现代汉语法律语料库的建立及其词汇计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Building the Legal Term Component Database for Automatic Term Extraction

Narisong LIU Qing CHEN Yongzhao ZHU Lei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automatic extra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rm components in the legal field,we constructed a legal term component database which is composed of 579 components.Also,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these term components,we described the“generation capacity”and“contribution”of each term component.

legal term,automatic term extraction,term component

N04;D9

A

1673-8578(2011)06-0013-03

2011-1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术语自动处理关键技术研究”(J1025001)

英语科技术语的汉译 篇4

1 意译

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原科技术语的意思译成适当的汉语。意译法, 顾名思义, 能使读者理解术语的确切含义。所以, 意译法是翻译英语科技术语的最常见的方法。例如:video recorder录像机;ball bearing滚珠轴承;skin effect集肤效应;fiberglass玻璃纤维;transducer传感器;microwave微波。

英语中有些科技术语是由复合法构成的。复合法是一种表达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概念的最简捷有效的方法, 也是英语科技术语的最常用的构词手段。[2]具体说来, 复合法构成的术语包括合成词、混合词及派生词。

合成词一般是由两个单词合在一起构成的词。例如:songlifting (由song和lifting合在一起构成) 下载未授权音乐;breakthrough (由break和through合在一起构成) 科技等方面重大问题的解决;website (由web和site合在一起构成) 网址;databank (由data和bank合在一起构成) 数据库。而混合词指的是一个单词和另一个单词的一部分或两个单词的某个部分糅合在一起构成的词。例如:netzen (由net和citizen糅合而成) 网民;ecash (由electronic和cash糅合而成) 电子货币。显然, 科技术语中, 那些由前、后缀构成的单词就是派生词。一般说来, 这些前、后缀都有固定的含义。所以, 了解它们的含义对于意译科技术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astrophotographer天体摄影学家;astronautics宇宙航行学 (以上两个单词中的前缀astro-表示“外太空, 宇宙航行”) 。又如:ultrafiche超微卡片;ultraminiaturized超微缩的 (以上两个单词中的前缀ultra-表示“超, 过”) 。还有, 像antihyperon反超子、microcirculation微血管循环、cyberculture电脑文化、hyperlink超链接等都属于派生词。翻译这种科技术语往往都采用意译法。

此外, 在用意译法翻译科技术语时, 还要注意词义的转化。词义转化是科技术语中较常见的现象。它是指一些普通的词汇用于科技英语时词义发生了变化, 表达了不同的概念[3]。例如:habit习惯, (科技) 结晶习性;explorer探险家, (科技) 网络搜索器;location区域, (科技) 存储单元;package包裹, (科技) 软件包。

2 音译

所谓音译, 就是根据原术语的读音译成相应的汉语。当英语中一些科技术语由专有名词 (如人名等) 构成时, 像一些计量单位, 某些专业发明及材料名称等, 汉译时常采用音译。音译法可使科技术语便于记忆。例如:henry亨利 (电感单位) ;joule焦耳 (电能单位) ;Bleomycin博莱霉素 (药品) ;atropine阿托品 (药品) ;nylon尼龙 (化纤材料) ;fernico费臬古 (铁镍钴合金) 。

由几个单词的首字母构成的科技术语, 如果采用意译法, 往往显得冗长累赘。

这时, 最好把首字母当作一个单词, 采取音译, 这样比较简洁明了。例如:radar (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 雷达 (无线电探测及测距装置) ;sonar (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 声呐 (声波导航和测距装置) 。

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科技术语既可以采用意译, 又可以采用音译。例如:laser意译:激光;音译:莱塞;vitamin意译:维生素;音译:维他命;microphone意译:扩音器;音译:麦克风。

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逐渐地倾向于意译, 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单词的意译比音译更具体明了。

3 音意合译

音意合译就是把一个科技术语的一部分音译, 而另外一部分意译。如果科技术语为一个单词, 可在词首或词尾加上音译的词;如果术语为合成词, 常常将第一部分音译, 而将第二部分意译。音意合译法能起到“见词明义”的效果, 同时又充分考虑到了汉语的特征和表达习惯[4]。例如:acrowax阿克罗腊 (浸渍材料) ;covar科伐合金 (铁镍钴合金) ;milliampere毫安 (培) (电能单位) ;velcro维可牢褡裢, 尼龙褡裢;tannic-acid单宁酸;motor-cycle摩托车。

由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构成的科技术语通常采用这种音意兼顾的翻译方法, 即把前面的专有名词音译, 而后面的部分意译。例如:Turner’s syndrome特纳氏综合征 (疾病) ;BransDicke theory布兰斯-迪克理论 (重力场理论) ;Bennington ware柏林顿陶器 (美佛蒙特州柏林顿出产的陶器) 等。

4 形译

在科技术语中, 人们常常碰到大量的象形词。象形词是指那些原指人和动物的器官、四肢、行为, 日常生活中的食品、用品等, 后来被用于某些专业中指代物品或动作的单词 (包括某些字母) 。翻译由这些象形词所构成的科技术语时, 应选用汉译中近似形状的单词来表达原意。这就是形译。毫无疑问, 形译比较生动形象。例如:nose飞机机首 (鼻) ;elbow弯管 (肘) ;crane起重机 (鹤) ;sandwich夹层结构 (三明治) ;V-belt三角皮带;splay foot八字脚;T-bandage丁字形绷带;Y-pipe叉形管。

形译时, 有的科技术语中的原字母可保留不动, 即以字母表达形状。例如:V-neck V形衣领;U-nut U型螺母;Z-beam Z字梁;C-washer C型垫圈。

翻译商标、元素、公式等时, 人们也往往采用形译。应当注意的是, 商标、元素、公式中的字母必须保留不译。例如:V-cut V切割 (主要晶面均不平行于X、Y、Z轴的切割方法) ;N-region N区 (电子剩余区) ;Compound CO2化合物CO2;X﹢Y=Z X﹢Y=Z。

5 不译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 各学科及边缘学科中的术语层出不穷。甚至有的英语术语 (特别是一些以首字母缩略的形式出现的术语) 还没来得及被翻译成汉语就以它们本来的形式流传开来, 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对于这类科技术语, 译者可不译, 即直接使用原文[5]。它们通常是一些单词的首字母的缩略形式。

例如: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 脱氧核糖核酸;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 国内生产总值;GRE (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 美国等国家研究生资格入学考试;UFO (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不明飞行物、飞碟, 等等。

显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各学科的相互渗透, 大量的术语不断涌现。

在翻译这些科技术语时, 译者应本着客观的态度, 注意科技术语的特点, 认真分析术语的构成及语境, 从而弄清它们的含义。同时也要注意普通词汇在科技术语中的意思。此外, 在翻译科技术语时, 译者应查阅规范的词典或参考文献, 尽可能地用标准的语言翻译出术语的确切含义, 切不可随便敷衍, 望文生义。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科技术语不断涌现。该文根据科技术语的特点, 探讨了科技术语的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意译、音译、音意合译、形译和不译。

关键词:科技术语,意译,音译,音意合译,形译

参考文献

[1]石春让, 赵巍.术语汉译方法的变迁[J].中国科技术语, 2009 (6) :40-44.

[2]郭爱萍.从构词理据谈科技术语的汉译[J].中国科技术语, 2007 (5) :41-44.

[3]王方.科技英语专业词汇的理解与翻译[J].建筑技术与应用, 2003 (6) :62-64.

[4]岳延红.科技术语汉译方法及技巧[J].科技信息, 2009 (2) :127-128.

网络术语英语词汇 篇5

rf 网络优化network optimization

参量的审查parameter audit

参量调整建议/实施parameter tuning recommendation/implementation

测试/验证基站和直放站的覆盖test/verify donor/repeater coverage

测试/验证室内覆盖test/verify in-building coverage

持续的网络优化on-going network optimization

传播模式的调整propagation model tuning

多个小基站multiple small cell sites

分布模式的推荐distribution method recommendation

分布式有源天线distributed active antennas

分布是无源天线distributed passive antennas

辐射(泄漏)电缆radiating (leaky) cable

覆盖/干扰预测coverage/interference prediction

覆盖目标的研究/分析coverage objective study/analysis

覆盖区域的研究/分析coverage objective study/analysis

覆盖区域研究/分析coverage objective study/analysis

故障监测/管理fault monitoring/management

基站的选址/配置cell site placement/configuration

流量增容的规划traffic growth planning

路测数据分析drive test data analysis

容量规划/分析capacity planning/analysis

设备推荐equipment recommendation

室内覆盖的实施/安装in-building coverage implementation/installation

室内覆盖设计/安装in-building coverage design/installation

如需,请注明来自 fane『翻译中国』

室内覆盖设计in-building coverage design

统计性能的审核performance statistics audit

网路性能监测network performance monitoring

网络参量调整/验证parameter tuning recommendation/verification

网络参量审计parameter audit

网络的扩容规划/实施network expansion planning/implementation

网络的性能路测(用户及竞争对手的网络)network performance drive test (customer & competitor networks)

网络管理/维护network management/operation

网络性能network performance profiling

网络性能改善的建议/实施network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recommendation/implementation

网络性能改善的建议network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recommendation

网络性能改善的验证network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verification

网络性能路测network performance drive test

网络性能优势分析报告和建议network performance competitive analysis reporting/recommendation

性能统计值审计performance statistics audit

直放站repeater

直放站覆盖的可行性研究/建议repeater coverage feasibility study/recommendation

直放站覆盖的设计repeater coverage design

直放站覆盖的实施/安装repeater coverage implementation/installation

直放站覆盖设计/安装repeater coverage design/installation

中心式室内基站central indoor cell site

专业服务/交钥匙工程professional services/turnkey project

专业化的服务帮助网络的日常操作/管理professional services to help daily network operation/management

英语语言学汉译术语的使用与理解 篇6

最近笔者和几位同行翻译了R.W.兰盖克(R.W.Langacker)的Foundations of CognitiveGrammar (I)(该书中文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认知语言学的经典著作,在翻译过程中,大家常常为书中一些术语的汉译而感到“头痛”。为此,笔者特意前往该书作者所在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访学半年,就一些术语的理解零距离求教于作者,稍稍尝到了“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的滋味。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一点儿英语语言学经典著作汉译实践,以及对语言学术语的了解,就汉译语言学术语的使用和理解,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 语言学汉译术语的使用

术语学研究包括术语学理论建设、术语学教育、术语规范化以及术语的翻译和使用等问题。关于术语的使用,不少学者坚持术语的使用要统一的观点。赵忠德认为,多年来,语言学英语术语的汉译存在不统一的问题,许多中国学者在阅读和撰写语言学论文和著作时颇感棘手。只有统一译名,才能达到互明;赵世开在谈到语言学术语译名中的新问题时大声疾呼:“术语译名不统一的现象早就存在,但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的发展,新的术语和观念不断出现,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几乎成了灾难。”戴卫平分析了术语不统一的成因,提出了解决术语不统一的对策和办法。英国学者傅兰雅建议,统一译名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使用已有之名,二是创造新名。

就术语的使用要统一的问题,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王宗炎在谈译名的三个问题时,第一个谈的就是原名与译名的对应问题。王先生认为:“一个原名是否只应有一个译名呢?我看也不可一概而论。从教学看,从逻辑看,一个原名最好只有一种译法;可是从实际使用看,一个原名未必处处能用同一种译法。”

笔者同意王先生的观点。汉译术语的使用要统一,或者说要规范化,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毋庸置疑。但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应当允许不同译名的m现和使用,因为术语统一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实现,而不可能是先有一个统一的术语,然后再去使用。下面尝试在认知语言学“以使用为基础(usage-based)”的理论框架下,谈谈汉译术语的使用。

“以使用为基础的模型”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兰盖克教授创造的,首次出现在他的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里。按照兰盖克的观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使用就是运用储存在我们头脑里的语法规约单位( conventionalunit)将这一表达式范畴化为规约单位的一个实例(instance)。换句话讲,语言使用就是说话人运用语法的规约单位构成一个个具体的使用实例(usage-event),如一个词的使用、一个短语的使用、一个句子的使用等。比如,“拔楼助长”这一实例的使用:我们是用“拔苗助长”这个规约单位对其进行范畴化,也就是以“拔苗助长”为标准、“拔楼助长”为目标,对其适切程度的高低进行评估,经过反复出现、丰富细节、减少差异、沉淀和固化,“拔楼助长”这一表达式成为“拔苗助长”这一规约单位的一个实例,作为人们语言知识的一部分进入人的大脑,在具体的语言交际活动中被使用。显然,“拔楼助长”这一短语不是按照语法规则(rule)造出来的,也不是从一定的底层结构派生而来的,而是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使用出来的。按照认知语法的这一思想,我们尝试将一个语言学汉译术语看作是一个语言表达式(a linguistic expression)。这样的表达式源于我们对原文的理解和汉译,是在具体的语言使用中频繁出现、固化和沉淀下来,成为人们语言知识的一部分。

下面以认知语言学“构式”这一汉译术语为例加以说明。“构式”译白英语的construction -词。结构主义语言学81里的construction.学界翻译为“结构”。到了认知语言学里,国内学者们曾将con-struction或grammar construction翻译为构块、构架、结构式、句式、构造、构式等,每个译名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在语言学研究的文献中。随着学者们对construction -词的深入了解,构块、构架、句式、构造这些译名逐渐让位于“构式”,现在国内语言学界基本上都接受了“构式”这一译名,研究文献中几乎看不到使用别的译名。

“构式”这一汉译术语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构式”这一译名被普遍接受,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语言运用者频繁使用的固化或沉淀。其次,当不同译名在文献中纷纷出现时,并没有引起学界的担心。虽有人提议要有一个统一的译名,但也并没有人说只能有一个译名,其他译名必须废除。再次,“构式”这一译名被普遍接受,不光是因为汉语“构式”这个词的含义,更主要原因是学者们对construction -词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就笔者所知,结构主义语言学里的construction翻译为“结构”,很容易就被大家接受了,但认知语言学里的construction却出现了诸多不同的译文。这是因为前者原文的意义简单明了,而后者原文的意义是不断发展起来的,含义相当丰富。首先将grammarconstruction -词引进认知语言学的是菲尔墨(Fillmore)等人发表在1988年的一篇研究let alone的文章。该文发现,一个grammar construction里包括有句法形态结构、语义解释原则和具体的语用功能信息。后来,构式语法的领军人物戈尔德贝格(Goldberg)在她的专著里将construction定义为“形式和意义的对子”。接着,在她2006年出版的书里又将其修正为“形式和功能的对子”。在这里,一个具体句子、短语、词汇,甚至一个图式性的句式(如SVOO)都可以看作是构式。随着人们对英语construction 一词的深入研究,很容易发现我们使用构块、构架、句式、构造来翻译construction难以涵盖语言运用者大脑里的抽象的、规约性的意象图式这些construction的基本信息。结果,这些译文就自然被放弃,“构式”这一译名被沉淀下来。因为“构式”既强调了其结构,又表明这样的结构是一种式(pattern),有其象征意义。endprint

这一事实表明:英语construction这一术语汉译名的统一,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频繁使用固化和沉淀下来的,是一个语言使用中的自然扬弃。

另外一种情况,在具体的语言使用中,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同一个术语可能需要不止一个汉译名。来看我们翻译中遇到的例子:

(1)1 will use the term ground to indicate thespeech event,its participants,and its setting. (我将使用“情境”这一术语来指称言语事件、言语事件参加者及其言语事件情形。)

(2)一.but is and is standing are epistemicallygrounded (hence deictic).[但是,1S和is standing在认知层面植入了情境成分(因此为指示性的)。

在(1)中,我们把名词ground译为“情境”。在(2)中,我们把动词ground译为“情境植入”。如果要一味追求译文统一,一个原文对应一个译文,(2)中的ground就很难翻译了。

因此,我们主张,语言学汉译术语的使用应当允许不统一现象的存在,因为术语的统一是在具体的语言运用实践中实现的。正像王宗炎先生所说的,根据表达的需要,一个原文应当允许使用不同的译文。

下面来谈笔者对语言学汉译术语的理解。

二 语言学汉译术语的理解

怎样去理解语言学汉译术语呢?辜正坤在谈到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时指出,“为了学术研究本身的精密性和准确性,我们首要的工作就是对所有的学术术语(尤其是经过翻译而来的术语)进行甄别、校正。否则,根本就谈不到在学术和理论建设上有什么贡献。”那么,怎样去甄别、校正经过翻译而来的术语呢?辜文举了英文personality译为“人格”的例子。

再从我最近读的一本专论中国人国民素质的书来看,作者在论人格素质的一章中开首就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论点:“中国人自古不讲人格。”作者也说这种论断使他的中国同胞感到不快,并遭到他们的反对。然而作者却解释说,他所谓的“人格”,来源于外来词personality的译名,其根据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人格”一词的解释:“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一生理性状(或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成分,人格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可通过他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所以,作者进一步说,他所谓中国人自古不讲人格,并非指的是不讲个人的道德品质,而指的是不承认“个人”,即不承认人的独立存在状态。如果“人格”这两个汉字真可以让人看出作者所说的含义,那当然不错。但是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既然这个术语是以汉语形式出现在书中,当然首先要符合汉语本身的表意规范,中国人望文生义,把人格理解为人的品格,这当然没有错。他们会理所当然地拒绝作者关于“中国人自古不讲人格”的论点。这样作者心中的“人格”概念和普通国人心中的“人格”概念是矛盾的。这一矛盾是如何造成的呢?我认为是由于术语翻译不当而造成。……有趣的是,作者眼睛看着汉字,心里想的却是《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规定的定义,没有想到或不知道这个汉语词组在字面上与外国人的定义并不一致,拿了似是而非的翻译术语当标准用,遂得出中国人自古不讲人格的结论。

这里,辜先生提出,为了学术研究本身的精密性和准确性,对所有的学术术语(尤其是经过翻译而来的术语)进行甄别、校正,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去甄别、校正呢?是根据汉译术语,还是根据原文术语?辜先生坚持要顾及汉语本身的造词、造句、表意规律,值得称道。但是,我认为辜先生批评的“作者眼睛看着汉字,心里想的却是《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是值得商榷的。

汉译术语的理解应以原文术语的意义为准,不能根据汉译术语的意义去甄别或校正译文。当对一些汉译术语的理解有困惑时,一定要去看原文,而不仅是盯住汉译文,更不应当凭汉译文去发挥、延伸。

首先,汉译术语要达到与原文绝对对等恐怕是不可能的,译文与原文之间多少都还会有些差异。所以,对汉译术语的理解必须到原文中去,深刻理解原文,才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汉译术语的意义。举个例子,《大河报> 2012年5月18日刊登的“网络新词”里提到“马杀鸡”这个词。文章是这样说的:马杀鸡是massage的音译,按摩、推拿的意思,源于日本。“推拿”原本是以一对一的人体之间接触为服务形式、以现金支付为结算方式的一种保健活动。“马杀鸡”给人最直接的理解是“一匹马干掉了一只鸡”,如果不结合原文massage,我们怎样理解这一汉译的诡秘、抢眼之处呢?

其次,应当避免凭借汉语译文去理解语言学汉译术语,更不应当凭借汉语译文去发挥和延伸。罗天华在研究语言学术语的翻译问题时谈到,目前ergatlve的通译是“作格”,这个译名的意义不够明朗,不能够“望文生义”。初识“作格”的人会问:“作格”是个什么格?这时大概需要说明:“作”是“动作”,“作格”是标记施事的格。按照罗先生的说法,“作格”就可以理解为表示“动作施事的格”了。这样的解释容易引起误导。对于“作格”这一汉译术语的理解,绝对不应当将其拆开去断义,应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更为重要的是,应当根据原文ergative的意义来理解作格。来看哈杜默德·布斯曼( Hadumod Bussmann)等人编写的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对ergative的解释:

The marked case, the ergative serves to expressthe agent of transitive. ...The patient of transitiveverbs and the single argument of intransitive verbs aretreated alike morphologically and, in a consistentergative language, syntactically as well. In contrast,nominative languages such as English treat the agentof transitive verbs and the single argument ofintransitive verbs in the same way.

很显然,ergatlve作为一种格标记,是指像Basque这样的作格语言里,及物动词的宾语与不及物动词的主语用相同的形式,及物动词的主语称为“作格”。所以,人们就把英语The window broke和The tree broke the window里broke作不及物动词时的主语和作及物动词时的宾语的形式相同,因此动作的施事者类似于作格主语。根据这样的英语原文的意义,再去理解“作格”这一术语可能就比较清楚了。

有时,根据汉译术语的意义去理解一些语言学术语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问题。我们看到一篇讨论汉语中动句NP+VP+AP语义表达特点的文章。作者明确指ILIJ,文中所说的汉语中动句就是像英语The car drives easily和The book sells quickly之类的句子,如“这辆车开起来很轻松”和“这把刀子切起来挺顺手的”。作者在解释中动句语义时,认为中动句在意义上具有通指性的情状类型特点,把中动句的句式意义概括为:NP有这样一种属性,在VP的时候,它通常表现出这样一种状态。例如,“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脸上剃得光光的,看起来还精神。”可以解释为,“‘白巡长有这样一种属性,在‘看他的时候,他表现出‘很精神这样一种状态。”我们认为,作者把中动句扩大化了,可能是对英语middleconstruction这一术语的界定不太清楚的缘故。石定栩也发现,国内“对生成语法文献的了解还不够充分,也不够全面。拥护者也好,反对派也好,有时候不得不将自己的分析建筑在二手、三手,甚至是四手资料的基础上,这就可能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或偏解,对语言学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三 结语

本文基于笔者的汉译实践和对语言学术语研究的了解,就汉译英语语言学术语的使用和理解谈了个人的粗浅看法。笔者认为,语言学汉译术语的统一是在具体的语言运用实践中实现的。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一个原文应当允许使用不同的译文,交给“语言使用”去裁定、选择和沉淀。新术语不断涌现,犹如大浪淘沙,“沙子”将会被遗弃,“金子”将会沉淀下来。

法律术语的理解与翻译原则 篇7

一、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可能只注意到术语其中的某个含义, 忽略了其他含义, 或是只注意到其常用含义, 忽略了其在特殊语境中所具有的特殊含义, 或者是由于选择用词时把握不准确而造成了失误。如:Burglary, 这个词最常见的译法就是“夜盗行为”, “夜盗罪”, 遗憾的是这种译法只反映了Burglary的一面。在英美普通法中, Burglary指的是行为人以犯重罪或盗窃为目的破门窗闯入他人住宅的行为。尽管当今的刑法对Burglary的定义已有了很大的修订, 如时间不局限于夜间, 住宅也可以包括其他建筑物等, 甚至对Burglary的定义简单到“为犯重罪或偷窃而非法进入某一建筑内”, 也不管进入该建筑内是否使用了暴力, 但不管怎样, 它已不仅仅只是“夜盗行为”或“夜盗罪”。为了伤害、强奸甚至杀害某人而进入他人住宅或其他建筑物 (不一定是使用暴力的强行闯入) , 同样也构成Burglary。我国也有一个相似的罪名, 即“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 但我们不能用这个词来套译Burglary, 因为根据我国刑法, 所谓非法侵入他人住宅, 是指未经主人同意, 没有正当理由擅自闯入他人居住的场所, 影响他人生活安宁, 或者经住宅主人提出要求退出, 但无理取闹拒不退出的行为, 而且侵入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实施其他犯罪, 如盗窃、杀人、抢劫、强奸等, 因为如果是为犯其他罪, 如盗窃、杀人、抢劫、强奸等而进入的话, 则按后者定罪, 而不按数罪并罚处理, 这一点恰恰与Burglary的犯罪构成相反。因而考虑到上述因素, Burglary一词可译为“恶意侵入他人住宅罪”。

二、正确理解原词在上下文中的确切意义

专门术语的作用在于以最简洁的词或词组叙述一项普遍接受的复杂的法律概念、学说或法则, 使法律工作者能用较简洁的语言相互交流沟通, 因此词的内在意义通常要比起外在形式复杂得多。译者如果单就字面意义逐字硬译, 或望文生义, 就无法将词的真正含义正确完整的表达出来。如:

(1) “律师事务所”被理解为“律师的事务所”而译为:“Lawyer’s”或“Lawyer’s office”如:The Tianjin Lawyer’s office is credited with the effort to protect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of foreign investors.美国的一些刊物译做:law office或 (law) firm.

(2) Legal Technician:英语中表达虽非律师却在执行某些律师事务的人。有些地方却想当然地将其译作“法律技术员”, 却不知道这“法律技术员”是何人, 究竟是干什么的。美国现在虽然有律师约一百万人, 但大多数人仍无法享有法律服务, 因为市场收费昂贵, 于是, Nonlawyers (非律师) 也在某些州被允许有限制地执行部分律师事务了, 类似的还有Paralegals, Legal Assistant, Nonlawyer Practi-tioners, Free-lance Paralegal, Independent Paralegals, Document Preparers (法律工作者、律师工作者) , 所以Legal Technician应是“法律技师”了。犹如医务界除“医师”外还有“医务工作者” (Paramedicals) 一样。

三、法律英语专业术语词义概念的混淆造成误译

一切科学术语最突出的特点是词义单一而固定, 在这一点上, 英汉法律术语是一样的。因此, 在具体运用过程中, 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对其有统一的解释。单一性的特点决定了法律专业术语所表示的都是一个特定的法律概念, 在使用时其他任何词语都不能代替。请看如下一则做在香港的广告。

广告原文:代拟各种法律文书, ……

广告译文:On behalf of customers, members of the office write various legal documents, ……

香港有律师称其当事人为“客户”, 但他们所谓的客户并不是customer, customer是指一般行业的客户。此客户仍指“当事人”, 只能是“clients”.再如:

过失—Negligence, 而非Mistake。

谋杀未遂—Uncompleted Murder, 而非Failure in murder。

四、法律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翻译困难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单纯是字、词、句的组合, 而是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历史、哲学、艺术、心理等各方面的沉积。不同语言是各自所特有的文化积淀的体现, 这使它们之间的转换更为复杂。 (孙会军, 郑庆珠) 语言上的障碍可以通过翻译来解决, 而文化差异则是翻译中的一大拦路虎。这种差异表现在法律翻译中则更为棘手, 因为法律语言的权威性, 译者稍有不慎有时就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1) 法律汉语中的“差额选举”[f]、“等额选举”[g]、“统筹安排”等在法律英语中就缺少对应的术语。

(2) 法律英语的许多术语也没有对应的法律汉语术语, 如Tortfeasor, Alibi, Ombudsmen, Lobby, Equity, Sheriff, Mandamus, Mansard, Recorder, Solicitor等, 只能采用意译、解释性翻译、创造新词语等方法。这样, 就无法完整表达这些词语原有的相对固定的概念, 基于此, 法律翻译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法律翻译除了要求语言功能的对等以外, 还应照顾到法律功能 (Legal Function) 的对等。唯有如此, 才能使译入语精确地表达原语的真正义涵, 也就是法律翻译所谓的严谨, 而专门的法律术语是法律英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精确地翻译法律术语是必须的。根据以上观念上的认知, 实践中应做到:正确理解原词在上下文中的确切意义。专门术语的作用在于以最简洁的词或词组叙述一项普遍接受的复杂的法律概念、学说或法则, 使法律工作者能用较简洁的语言相互交流沟通, 因此词的内在意义通常要比起外在形式复杂得多。译者如果单就字面意义直译, 或望文生义, 就无法将词的真正含义正确完整地表达出来。尽量寻求在本国法律中与原词对等或接近对等的专门术语。英语和汉语中的法律术语都各有其特定的法律上的意义与效果, 不可随便改变形式。为了达到法律上的效果对等, 译者应尽量寻求在本国法律中与词原对等或接近对等的正式用语而不是任意自创新词, 以免误导读者, 引起歧义或解释上的争议。对等的概念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由于法律制度的差异, 英美法中许多术语所指涉的概念、原理或规范在本国制度中是完全不存在的, 因此也无对等或接近的对等语。

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把握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译者对原作语言含义的理解, 二是对原作文字以外知识的掌握。翻译的要旨自在于跳出语言层面的束缚, 传达出原文的内容含义与文化精神。只有既能够尽量地保持与原作者同样的创作心态, 又能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经济背景对原作的内容含义与文化精神进行再创作时, 才能翻译出一部好的作品。由于法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 因此, 优秀的译者必须对一定专业的法律有一定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陈忠诚.法苑译谭[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89-95.

[2]孙懿华, 周广然.法律语言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44-52.

[3]陈庆柏.涉外经济法律英语[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3.29-34.

浅议英语科技术语的词义泛化 篇8

关键词:英语科技术语,词义泛化,日常运用

1引言

科技术语是某一领域或学科中的专门用语, 具有专业性和单义性。近几十年来, 科技术语以不同程度的词义泛化 (generalization) 活跃于日常交际领域, 突破了其固有专业语义内涵, 衍生出非专业语义的新义。所谓泛化就是把本适用于甲事物的词义推演到乙事物或其它多种事物上或把本适用于个别事物的词义演进到用于一般事物。 (王红进, 2010) 这一现象在英汉词汇中都有存在和体现。当一个术语词发生词义泛化时, 对它的意义的解释不必再借助专业概念, 只要用一般人都能理解的词语去解释就可以了, 这样解释的过程就得到了大大的简化。科技术语语义泛化往往通过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实现, 这也会引起辞典释义的变化。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词汇泛化所传达的语义就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

2科技术语的词义泛化

科技术语的词义泛化主要表现在词义的扩大和词义的转移两个方面。 (高惠娟, 2008) 语言发展过程中词的表达概念从狭窄外延到较宽广的概念, 这称为词义的扩展 (extension也称generalization) 。科技术语词义泛化是词义扩展的一大表现。词义的扩大属于词义范围的变化, 该词所指事物的类别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然而词义的转移是词从“字面意义 (literal meaning) ”到“比喻意义 (fi gurative meaning) ”的转移, 其所指事物类别发生了改变。下面两个例子能帮助理解词义扩展和词义转移的区别。

例1:The reader feedback was generally favorable.

读者反馈通常是有利的。

电子学术语feedback原义是反馈, 现在用来指“回复, 反应”, 成了response的同义词。这是词义扩展的一种表现。

例2:The anemic market situation stopped the businessmen.That was going to invest in that country。

那个国家经济的不景气使很多前来投资的商人望而却步。

医学术语anemic原义为“贫血的, 患贫血病的”, 现其引申意为“无生气的, 萎靡不振的”。anemic所指事物类别发生了改变, 这就是其词义转移的表现。

汉语中同样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在此仅探讨英语中的现象。科技术语泛化主要通过修辞手段来实现, 如暗喻、提喻、借代等。这些泛化了的科技术语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充满趣味性。词义泛化后的术语表现力丰富, 风格独特, 品味层次高。 (冯子薇, 2000)

3科技术语词义泛化的使用表现

科技术语语义具有单一性、专业性、精确性的特征孟龙, 2014) , 其词义泛化突破了原有的专业性和单义性, 突破了其确定性和精密性, 也突破了语义的客观性。几乎每个领域或学科中都有术语词义泛化的现象, 在此仅从体育、医学、军事等角度看其泛化现象的使用。

3.1体育术语的泛化

这些年来, 体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为体育术语的泛化奠定了基础, 使得晦涩难懂的体育术语朝着更加大众化和社会化的趋势发展。下面的例子来自网络搜索引擎。

例3:A lot of people you talk to today are satisfi ed to hit a single and reach the first base.Ten years ago every one was looking for a home run.

如果你去问, 许多人都说只想小打小闹, 可十年前, 谁都想大张旗鼓。

棒球是美国人最喜爱的运动之一, 因而棒球运动的许多术语便进入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上面短短的一句话, 就出现了三个棒球术语hit a single, reach the first base和home run。hit a single和reach the fi rst base都是棒球术语一垒打, 安全打 (使击球手能上第一垒的击球) ”的意思;home run是棒球术语“本垒打”的意思。然而在上述例子中, 这三个棒球术语取其引申义理解。

例4:They will only be satisfi ed if they regain control—by fair means or foul.

只有重新掌权他们才会满意——为此他们将不择手段。

foul一词为体育比赛中的“犯规”之意, 在足球、棒球比赛中均会用到。上句中使用其引申义“不正当的手段”, 词组by fair means or foul意味“不择手段”。

随着全球性体育赛事的增多, 体育术语泛化的势头也有增长, 其泛化的新用法也会继续涌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使用频率极高的简单词汇往往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含义, 这点极易被忽视。我们应该注意对常见词汇的学习与掌握, 力求准确理解和把握其深层含义。

3.2医学术语的泛化

医学术语泛化作为泛化中的重要典型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在此值得被探讨。医学术语的泛化趋势是人们重视身心健康的价值观的体现。

例5:These officials affect the public service with an undemocratic virus.

这些官员以其不民主的毒素影响政府部门的人员。

virus一词是医学领域中的术语, 意为“病毒”。在上面的例子中, 它不再是医学范围中的概念, 并非是能存在于人体内的病菌、毒素, 而是引申到了有恶劣的影响的事物或因素, 更能突显某恶劣事物的影响之大, 便于读者理解、感知。

例6:The Yangtze River has long been a major artery for transporting commodities such as coal and steel to and from river cities.

长久以来, 长江都是沿岸城市运输煤炭、钢铁等货物的运输要道。

artery是医学概念上的动脉, 其有干线、要道的引申意义。上例就取其“要道”之意。

这个词的使用使得长江对于沿岸城市的重要性跃然纸上, 等同于动脉之于人的重要性。

例7:This project is a complete abortion.

该项目是一场彻底的失败。

abortion是医学上的“堕胎, 流产, 夭折”之意。project是不可能“堕胎”的, 很明显, 这里是引申成了“失败”的意思。

医学术语的泛化是顺应语言发展和历史潮流的表现, 这一现象越多就说明社会健康文明观念的提高, 也是医学用语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表现。

3.3军事术语的泛化

除了大众熟悉的体育、医学领域, 军事领域中也有很多术语出现了泛化现象, 下面就军事术语的泛化给出的例子。

例8:They had remained quiet, laying their terrible ambush.

人家长期不声不响, 却一直在布置可怕的圈套。

ambush一词原为“埋伏, 伏击, 伏兵, 伏击点”等军事用语。在此语境中与军事方面毫无联系, 就是“计划, 圈套”的意思。

总的来说, 军事术语在非军事领域中的用语很普遍, 也就是其泛化的表现。上面提及的几个例子只是浅显地指出其泛化现象, 仍然需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4结语

术语的泛化是产生新词新义的一个重要手段, 它在保证词汇总量不变的同时也保证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符合语言的经济俭省原则, 也是人们对各个领域学科关注程度的反映, 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征。但是,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有些泛化的使用反而没有起到良性的效果, 相反, 使得表达晦涩难懂, 达不到预期效果, 甚至产生语用失误等。本文从体育、医学、军事的角度分析了科技术语的泛化现象。文中的例子是术语泛化的积极表现, 反映了其积极效果, 突破了专业性和单一性的科技术语表达更精准、形象、深刻, 有传神达意之效。然而本文并没有对泛化的消极作用进行详尽阐述, 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子薇.专门用语词义泛化的方式、效果及前景[J].汉语学习, 2000.

[2]高惠娟.科技术语的语义泛化研究[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8.

[3]孟龙.浅析科技术语的语义泛化[J].安徽文学, 2014.

法律英语术语 篇9

一、专业英语词汇重要性论证

提问1:作为参加第六届全国临床技能大赛决赛的选手, 谈谈专业英语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医学是一个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专业和行业, 知识的变革日新月异,来自国外新的理念与知识,需要不断学习。专业英语是一道门槛也是一个平台。读文献、写论文、学术交流都需要。专业英语用途很广泛,甚至说可以波及整个医学生涯,比如读研和还有读博阶段,阅读各种专业文献,还包括参加医学国际学术交流会,倘若没有很强的专业英语能力,连基本的交流都很难完成,都需要一定专业英语功底,专业英语与医学生从业生涯挂钩。如果本科阶段不积累,那么毕业后必定要花费大力气把缺失弥补回来。

提问2:请问大赛以何种形式考核专业英语能力?

学生:专业英语能力重要性体现在大赛中有很多道英文理论考题和英文操作题干

理论答题: 分区赛和国赛环节都有几站理论题是纯英文选择题,有的题干会很短,很简单,但因关键词汇不认识直接导致体面读不懂,同时非英文理论答题中会融入一些专业英语词汇,多数是疾病名称,会出成中文题干,英文选项或相反。专业英语词汇量较低直接影响答题质量。

操作实践: 临床技能大赛中操作基本占总分70%。而操作有时是以纯英文病例呈现,让选手判断该做何种操作,英文题面读错了,就会选择误操作。即使根据周围环境选择对了操作,但判断不出疾病,整体把控能力较差,往往漏掉很多重点,甚至出现致命的错误。专业英语,尤其是疾病类英语词汇是贯穿于整个大赛的。

提问3:专业英语能力对比赛结果有多大影响?

学生:最近几年英语在技能大赛中的比例有所增加。 二本院校与国内医学名校最明显的差别与差距就在于专业英语实力。专业英语也是普通医学院校学生的软肋吧!也是和 “985”“211”医学院校学生整体水平的分水岭。

学生:参赛过程意识到自己很多弱项:理论基础不够过关、尤其是专业英语能力很欠缺。国赛中有一些操作是纯英文病例,时间紧张,不能用最短的时间判断出题意并拿出处理措施。专业英语能力在技能大赛决赛抢答题环节,有一定比例英文题,选手们表现得有些欠缺。

二、专业英语词汇识读能力自主习得策略

传统的研究多注重探索教师教学方法对医学专业英语词汇识读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侧重从学生角度考量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对专业英语词汇识读能力的提升。

1.梳理医学专业教材专业词汇。在平时医学理论课时, 应注重专业词汇的记忆,把每天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专业词汇整理出来,不断巩固记忆。另外很多时候记忆不深刻是跟不能准确发音是有关系的。应争取做到对理论课中的专业词汇会读会认。

2.依托优秀教材自主研习。熟悉医学英语词汇的文化渊源是学习医学英语的有效途径。《医学英语词汇学习新途径—医学英语之希腊、拉丁文化渊源》一书可助推瞬间记忆、趣味记忆、同类记忆,具有较强可读性、专业性、自主性。作者从词源学和语言文化角度追溯医学英语词汇的构词规律,为读者介绍产生丰富的医学英语词汇的希腊、拉丁语言文化,归纳梳理了语言文化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读者对医学英语词汇的感性认识,促进了对医学英语词汇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医学生、广大医务工作者、医学英语翻译人员以及医学英语词源爱好者更好的学习掌握医学英语词汇,可辅助后期专业英语文献阅读和医学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译写。西医医学术语中的希腊语和拉丁语词素反映出西方医学深受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影响,不仅为医学平添了几分人文色彩和人文情趣,也折射出不同民族之间固有的语言、文化、思维特征.医学术语是人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所积累的智慧、经验的缩影,每个术语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渊源,了解医学术语的来源可帮助医学生理解单词的文化内涵,避免枯燥记忆。

3.多元自主视听。观看医学题材英文电影或影视剧,借助剧情,既能提高听力与口语水平,还可扩充专业英语词汇。在放松的氛围中学习专业知识和英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实习医生格雷》、《周一清晨第一季》、《心灵病房》等都是有益的选择。也可听一些有关医学英语的国际网络课程,如Coursera,TED医学英语演讲,或中国大学MOOC电台,尽可能多听,刺激听觉,把不会的单词摘录下来,闲暇时记忆,积少成多。通过观看一些医学英语公开课或MOOC医学课程,既掌握了医学专业词汇,又强化了医学知识,一举两得。

4.文献或专著阅读。在具备大量专业词汇基础上,就可以尝试阅读一些英文文献,多读医学英语期刊和书籍。在阅读中开阔专业视野,触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更新医学生的医学思维,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医学专业英语术语识读能力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渐进积累的过程,既需要学校采取优化师资、强化过程考核、通过不同形式竞赛活动来督促医学生有效学习,学生自身更应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满足社会和专业对卓越临床医学毕业生的卓越发展。

摘要:本研究基于访谈论证了专业英语术语识读能力对于临床本科生卓越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了四种专业英语词汇习得策略:梳理专业各科教材专业英语词汇、依托优秀专业英语词汇教材、多元自主视听、文献或专著阅读。提高医学本科生专业英语术语识读能力可开阔学生专业视野,为后期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专业英语翻译、专业英语学术写作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医学专业英语术语,自主学习,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牟剑.医学术语学对医学生专业英语综合能力提高的作用[J].吉林医学.2009.30(23):3064-3065.

[2]卢凤香.谢春晖.苏萍.医学英语词汇学习新途径学习新途径—医学英语之希腊.拉丁语言文化渊源[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3.

[3]刘炜.林文娟.中医.西医术语文化渊源比较[J].医学争鸣.2014.5(3):54-56.

法律英语术语 篇10

中国铁路跨越式发展, 以及各城市经济圈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的迫切需求, 促使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国外的轨道交通车辆主机厂和主要部件供应商, 如ALSTOM、BOMBARDIER、SIEMENS等, 通过产品销售、技术转让等形式, 进入中国市场。以欧洲技术为主导的轨道车辆技术, 逐步成为国内轨道车辆技术的主流。

欧洲轨道车辆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 促使国内企业在全面进行技术引进、吸收、消化过程中, 对轨道车辆专业技术的翻译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目前, 由于行业术语缺乏统一性, 术语定义方面的国家标准更新相对滞后, 行业内部由于市场竞争而缺乏交流, 相关的术语定义文献非常匮乏, 导致行业术语在一定程度上被误解、误译, 从而给引进轨道车辆技术的发展带来桎梏。

笔者多年从事轨道交通车辆技术、商务翻译和校审工作, 在工作中, 遇到了许多对于术语翻译不准确带来的工作困难。基于此, 本文利用多年累积的行业术语翻译经验, 按照行业内的常用的中文术语, 尝试对部分经常出现歧义的车辆专业词汇进行内涵解释并给出译文, 希望能够对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专业词汇翻译理解, 以及提高专业译者的职业技术能力有所帮助。

2 基础类专业新词

车辆专业术语最为常见的是基础类专业术语。译者可以采用意译法、音译法、半音半译法等进行术语本地化的翻译。所谓“专业术语的译法就是直接将专业术语的源语含义翻译成汉语, 是专业术语翻译的主要形式, 具有概念明确、易懂易记的优点”[1]。

Articulation:“铰接”, 英文原意为“关节”。现在车辆领域内, 特指一种灵活、柔性的连接方式。这种连接方式目前在低地板车辆上被广泛应用, 以实现车辆在坡道、弯道的良好通过性。

Independent wheel-set:“独立轮对”。轮对是两轮一轴的总称。所谓独立轮对, 其车轮轮对的左右车轮之间不存在刚性连接, 并可以绕各自车轴自由转动。所以我们这里采用直译的方法。

Axle wheel-set bogie:“带轴轮对转向架”。文中“Wheel-set”本意为“轮对”, 其本身已经包含两个车轮和一个车轴。然而, 这里英文中再一次出现“Axle”时, 应该如何处理呢?在新型低地板车辆中, 默认的轮对与传统意义的轮对概念有所不同, 因此此处不适合省略此处对“Axle”的翻译, 须译成“带轴轮对”, 与“独立 (无轴) ”轮对进行区别。

Electro-magnetic track brake:“电磁轨道制动”。其指安装在转向架上的线圈装置。电磁轨道制动分为非接触式和接触式两种方式。目前在国内新型低地板轨道车辆上采用的是接触式电磁轨道制动。其通过线圈得电 (Electro) 后产生磁力 (Magnetic) 与轨道进行摩擦, 从而获得制动力。

Electro-dynamic brake:“电制动”。其指电机通过发电机的形式, 将车辆的动能 (Dynamic) 转化成电能反馈到接触网上, 从而获得制动力。由于技术人员在交流时, 并不强调制动转化过程, 因此在翻译“Electro-dynamic brake”时, 应省略“Dynamic” (动能) , 直接翻译成“电制动”。

Electro-hydraulic brake:“电液压制动”。其指通过电信号来控制液压控制回路的电磁阀、限压阀等装置, 最终使液压设备执行机械制动。

Converter:“变流器、变频器”等。英文释译:“a device for changing one substance or form or state into another”。翻译时, 应结合技术背景, 划定原文中的表述领域, 再选定合适的译词。

Inverter:“变流器、逆变器”。当Inverter在原文中单独出现时, 译者可以使用变流器或者逆变器。但是, 在描述具体的技术问题时, Converter通常会与Inverter共同出现。译者在这种情况下, 应采用“逆变器”则更为合适。

Isolation:“隔离、绝缘”。在物理方面, 译为隔离;电气方面, 则译为绝缘。“Isolation”通常应用于物理方面, 因此, 译者在汉译英“隔离”时, 应首选Isolation。

Insulation:“绝缘、隔离”。在车辆领域中, “Insulation”与“Isolation”的释译有所交叠, 因此当两词同时出现时, 应仔细辨别。但“Insulation”通常应用与电气方面, 因此, 译者在汉译英“绝缘”时, 应首选Insulation。

3 特定语义类新词

在车辆专业术语中, 经常能够遇到日常的英文词汇, 但由于语境的变化, 其语义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如:concrete pavement中的concrete在日常英语中为“具体的”, 而在此时是“混凝土”的意思”[2]。

Deadman:在一般语境中, 通常指木桩或者水泥桩等。但是在车辆专业词汇“Deadman switch”中, 则应译为“警惕”按钮。该按钮通常与司控器手柄集成在一起, 在车辆运行过程中, 当司机不按照操作规程 (按下30秒松开3秒, 如此循环反复, 松开及按下操作将会有声光提示) 操作该按钮时, 将会触发紧急制动。此按钮设计目的是为了防止司机在驾驶过程中失去警觉, 因此, 在本地化“Deadman”一词时, 应采用意译法。

Boss:在一般语境中, 通常指老板、首领、工头等。但在车辆专业词汇“Wheel boss”中, 则应翻译为轮“毂”、轮“心”, 即一轴与另一轴耦合处或一轴与机轮或齿轮楔合处的增大部分。

Bus:在一般语境中, 通常指公共汽车、校车等。但在车辆专业词汇“Multifunction Vehicle Bus”中, 则应翻译为多功能“母线”。

Stop:在一般语境中, 通常指停止、逗留、障碍等。但是在车辆的专业词汇中, 通常译为“止档”, 例如:Rubber stop:橡胶止档, 即一种橡胶材质制成的缓冲件。

Nose:在一般语境中, 通常指鼻子、探听等。但是在车辆专业词汇“Nose of primary part”中, 则应译为基础件“端头”。

Mirror:“后视摄像头”。在一般语境汇中, “Mirror”译为镜子等。但是在车辆的专业词汇“Mirror camera”应延伸为“后视”摄像头。在新型低地板车辆领域中, “Mirror camera”可以在车辆正常行使时, 可以为司机实时提供后视动态影像;在站台停靠时, 司机也可以选择同一侧的后视摄像头, 观察乘客上下车的情况。所以这里译为“后视摄像头”, 而不是“后视镜”, 也不是“倒车镜”。

4 新缩略词

车辆专业术语中, “为了更加简洁、直观和术语规范化”[3], 经常会拟定或者默认一些缩略词。这些缩略新词通常会在首次技术转让时加以定义, 经过多次技术交流和项目的推广、应用逐渐被整个行业内认可。

LFT:“低地板有轨电车” (Low Floor Tram) 。所谓“低”的概念是指车辆地板面到轨面的距离低于400mm, 且入口高度在320—350mm之间。低地板车辆的应用实现了无站台的概念, 同时方便了残疾人士、婴幼儿车的上下车。

CFO:“无触网运行” (Catenary Free Operation) 。通常, 车辆通过供受电弓取流的接触网 (即高压输电线) 获得能量, 从而实现正常运行、运营。而为了美化城市形象, 新型低地板轨道交通大多采用无触网的方式运行。“无触网运行”指的是车辆通过蓄电池、超级电容等其他方式 (非接触网) 来获得能量, 从而实现正常运行、运营。

DCU:“牵引控制单元” (Drive Control Unit) 或者“车门控制单元” (Door Control Unit) 。需要强调一点, 其作为“牵引控制单元”出现时, 其中“Drive”, 不宜翻译成驾驶。该控制单元, 位于牵引设备中, 仅作为驾驶控制的一部分。译者在选词造句时, 应充分利用技术背景, 准确划分区域, 仔细斟酌。

ATC:“列车自动控制” (Automatic Train Control) 。该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列车自动防护 (ATP--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 、列车自动运行 (ATO--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 、列车自动监控 (ATS--A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 。

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IGBT指由BJT (双极型三极管) 和MOS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 组成的复合全控型电压驱动式电力电子器件。目前在低地板车辆的牵引传动系统中, 被广泛使用。

HVAC:“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 (Heating, Ventilation&Air Conditioning) 。HVAC指包含温度、湿度、空气清净度以及空气循环的控制系统。

PIS:“乘客信息系统” (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 。该系统大多应用在轨道交通, 公共交通工具上。指依托多媒体网络技术, 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 以车站和车载显示终端为媒介向乘客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User Datagram Protocol) 。指一种无物理连接的传输层协议, 提供面向事务的简单不可靠信息传送服务。

WTB:“绞线式列车总线” (Wire Train Bus) 。该总线主要用于列车级的通信, 可以实现过程数据和消息数据的传输。其中“Wire”不可以直译成“电线”。在车辆中使用的列车总线实际为twist wire (绞线) , 因此应充分了解技术应用背景, 进行适当的补译。

5 结语

随着轨道交通的日益蓬勃, 对行业术语的本地化要求会日益严格。相对于一些网络科技用语, 该行业术语的翻译释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相对性。因此, 行内译者在累计了一定的行业经验后, 便能够轻车熟路的进行行业本地化的翻译。本文仅对一小部分的新词和新语进行整理、推敲, 唯愿抛砖引玉, 推动轨道交通科技英语新词的快速准确翻译与传播。

摘要:基于多年的轨道交通车辆翻译工作积累的专业技术翻译经验, 本文介绍了译者在技术转化过程中, 收集和整理的部分车辆专业术语以及术语的应用条件, 详细解释了专业术语、词汇的技术内涵, 并提供了较为规范统一的中译文, 供广大科技英语工作者实践教学和翻译时参考。

关键词:轨道交通车辆,术语释译

参考文献

[1]廖福妹.机械专业英语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长沙大学学报, 2010 (93) :123-125.

[2]韩琴.科技英语特点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7, (3) :5-9.

法律英语术语 篇11

关键词:法律术语,自动抽取,标点符号

中图分类号:N04;H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09)04-0027-04

一引言

双语法例资料系统(Bilingual Laws InformationSystem,简称BLIS)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建立的一个关于所有现时实施的香港法律的主体条例及附属法例的中文文本和英文文本的资料系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检索。其主页如图1所示:

BLIS包括如下内容:

1香港成文法的中文及英文文本

所有现实实施的香港主体条例及附属法规;

所有香港主体条例及附属法规(包括已经废除的法规)追溯到1997年6月30日为止的过去版本。

2宪法类文件、全国性法律及其他有关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有关决定及解释,以及中英联合声明;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全国性法律;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事规则。

3香港法例所用的词汇用语

英汉法律词汇;

汉英法律词汇。

4条例主题索引

条例中文主题索引;

条例英文主题索引。

可以看出,BLIS是研究香港法律术语的一个非常宝贵的语言资源,基于该语料将分析和抽取法律术语和法律术语定义。

使用计算机来自动抽取术语,必须首先找出术语的形式标记。经过仔细观察发现,BLIS文本中的标点符号,特别是双引号、书名号和括号等标点符号,可以作为BLIS法律术语抽取的重要的形式标记。

本文分析和总结了BUS中的标点符号与法律术语及法律术语定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并利用它们之间并存的特征来自动提取法律术语和法律术语定义句。

研究中使用了21万个句子组成的中文BLIS语料。笔者选择双引号、书名号和括号等符号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这些标点符号与BLIS语料中的法律术语、法律术语定义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双引号、圆括号与法律术语定义之间的联系

观察部分语料后发现,法律术语定义句中经常有双引号和圆括号同时出现的现象,基于此特点做了如下几项工作,来探讨法律术语定义句与双引号和圆括号之间的规律和联系,并抽取出BLIS中有标点符号标记的法律术语定义句。

(一)抽取包含双引号句

从21万个句子中抽取出所有包含双引号的句子,做法如下:假设双引号是成对出现的,但是一个句子中可以有成对出现的双引号和单个出现的双引号(记录纬度的时候会用到单个双引号),所以在设计程序的时候选择双引号出现的个数大于等于2的句子,最起码保证不会丢失成对出现的双引号,但是也会抽取出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句子来。

使用这样的方法,在21万个中文句子中获得13833个句子(包含重复的)。

部分实例:

例1、“原有法律”(1aws previously in force)指在紧接1997年7月1日之前属有效并已被采用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的普通法、衡平法、条例、附属法例(亦指附属立法)及习惯法;

例2、“作为”(act),用于罪行或民事过失时,包括一连串作为、任何违法的不作为和一连串违法的不作为;

例3、“行政上诉委员会”(Administrative Ap—peMs Board)指根据《行政上诉委员会条例》(第442章)设立的行政上诉委员会(由1994年第6号第32条增补);

例4,“成人”“成年人”(adult)指年满18岁的人(由1990年第32号第6条修订)。

结果分析:

1、21万个句子中只有1万多个句子包含双引号句,说明包含双引号的句子占所有句子中的小部分,所以该项研究也只是法律术语研究的小部分内容。

2、观察后,在1万多个双引号句子中,双引号和圆括号经常出现在同一句子中,双引号中是中文法律术语,圆括号中是该中文法律术语对应的英文法律术语,而且双引号和圆括号在位置上紧邻。根据这样的特点开始做下一步工作。

(二)抽取包含双引号紧临左圆括号句

在第一步的结果上,抽取了所有包含双引号紧邻左圆括号的句子,共获得11643个符合条件的句子。但是包含双引号不包含圆括号的句子也有可能是法律术语定义句,或包含双引号句也可能不是法律术语定义句。

例如:

例1“上午”一词表示由午夜至随后的正午的一段时间,“下午”一词表示由正午至随后的午夜的一段时间;如这些词联用两次于某一指定时间,或联用于“日落”或“日出”等词,须解作关乎一段连接的时间。

例2“九龙”指九龙半岛的一部分,即在1860年10月24日成为香港一部分的该部分。

例3(a)“本人,谨以至诚,据实声明及确认”;(由1997年第123号第5条修订)

只包含双引号的句子(2190个)中大部分不是法律术语定义句,但是双引号中的字符串大部分还是法律术语,不过有必要对左右双引号中的词串的长度做个限定,例如不能大于10。

虽然这一步的结果中大部分已经是法律术语定义句,但是考虑到法律术语定义句中应该包含一些和“定义句”相关的特征词,经观察,“指”“包括”“含义”三个词在定义句中出现频率比较高,因此做了下一步的实验。

(三)抽取包含特征词的句子

在上一步结果的基础上,找出包含“指”“包括”“含义”几个特征词的句子。

结果如下:

包含“指”“包括”“含义”中任何一个词的句子共有11233(重复)个;

包含“指”的句子有9 007个;

包含“包括”的句子有2 394个;

包含“含义”的句子有694个;

不包含“指”“包括”“含义”中任何一个词的句子有410个。

结果分析:

1包含任一以上三个特征词的句子:除了一些断句现象外,大部分句子是法律术语定义句。而且大部分句子中包含结构“就……而言”,这样的句子需要再重新定位和寻找真正法律术语定义。

例如“适当审裁体”(appropriate tribunal)就督察而言,具有第16条给予该词的含义,而就初级警务人员而言,则具有第4条给予该词的含义。

从该例子看,需要再找到第16条和第4条才能真正找到该法律术语的定义。在抽取到的结果中有1255处存在该现象。

2不包含任一以上三个关键词的句子:

1)有断句现象:该现象是在进行句子切分的时候遗留下来的问题。

例“立法会”(Legislative Council)一

2)非法律术语定义句,声明性句子:

例“市值租金”(prevailing market rent)一词,凡于本条例的条文内出现,均须与1983年6月10日前该条文内的“公平市值租金”(fair market rent)一词作相同解释。

3)句子中包含定义句特有的特征词,而且是法律术语句,但是这些句子的数量很小,这些关键词有:“被称为、解释作、解释、含义、解释为、意义、定义、称为、当作、须解、已予界定、即、为、称、视为、说明”。

例1凡付款予持票人的汇票的持有人以交付方式转让汇票而没有在汇票上背书,则该人被称为“以交付方式转让汇票的移转人”(transferor bydelivery)。

例2在第49至49R条中,凡提述“从资本中拨款支付”(payraent out 0f capital)之处,均须按照第491条解释。

例3“作商业用途”(use for trade),就度量衡器具而言,具有第10条给予该语句的意义。

4)无任何标志词,但句子是法律术语定义句。

例“离子浓度测量法”(ion metric method)是基于被测量的辐射所产生的离子化情况而进行的一种测量方法。

5)特殊情况

例1

“你是否想就控罪作出响应?除非你有话要说,否则无须说话,但无论你说些什么,都会以书面记录下来,并可能在你的审讯中作为证据。”(由1965年第49号第16条修订;由1983年第48号第3条修订)

例2存放食物及水的粮食箱须显明地标示“food”或“water”(视何者适当而定)。

例3

“(e)任何交由根据《地产代理条例》(第5ll章)第4条设立的地产代理监管局行使司法管辖权的诉讼,而地产代理监管局并没有根据或依据该条例第49条拒绝就该诉讼行使司法管辖权。”

例4董事局由一名主席(“主席”(the Chair,man))及普通成员组成,主席由总督委任,普通成员人数亦由总督决定(由9至15名不等)。

像如上情况,需要长度限制和判断编码(英文还是中文)来筛选后决定是否为法律术语定义句。

法律术语定义句的搜索过程可用如下流程图表示(图2):

最终获得了10615个法律术语定义句。有些结果还需要人工再校对和再处理。如果假设包含“就…而言”结构句子也是法律术语定义句,那么随机抽样错误率较低。

现在只是抓住法律术语与标点符号之间明显的特点分析了双引号法律术语及定义句之间的关系。BLIS定义句的更多特点还有待继续研究和讨论。

三双引号和书名号与法律术语之间的联系

前面结合标点符号自动抽取了法律术语定义,下面再结合双引号和书名号来自动抽取法律术语。

(一)结合双引号抽取法律术语

经观察发现,在BIAS语料库中有双引号标记的字符串大部分是法律术语,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况。

1带双引号标记的法律术语的特殊情况分析:

1)在一个句子中双引号不一定成对出现,人们在标注纬度时也可以使用单个的双引号。

例最西南端位于北纬22°20′39″

2)除了法律术语之外,其他一些特殊符号、项目符号、数字和日期等也带有双引号标记。

例“&”“(A)”“2年”“3个月”

3)有些是由于语料从繁体字转换为简体字时遗留下来的问题,在双引号中会看到一些内容混乱的现象。

例“……业主立案法团”“《保护野鸟及野生哺乳动物条例》+(附表7)”“《公众生(食物)条例》“《国际海事组织谷物规则》”

2提取符合如下条件的法律术语:

由于带有双引号标记的不一定都是法律术语,所以按照如下步骤筛选出法律术语候选集。

步骤:

1)带双引号;

2)双引号中的字长大于等于1;

3)双引号中不再有其他标点符号出现。

根据上面的步骤进行法律术语提取,得到了中文法律术语不重复项8022个。该结果还有部分不是法律术语,需要人工或者用其他方法去除。

(二)书名号与法律术语的联系

观察发现,在BIAS中书名号中的字符串大部分是法律条例,也属于法律术语。而且书名号和法律术语之间的联系没有双引号复杂,因此将提取的所有书名号词串共l 361个记录在法律术语库中。

例如:《公司条例》《破产条例》《证券及期货条例》《法律执业者条例》《资本规则》《精神健康条例》。

四总结

通过对BLIS语料的特点分析,发现可以利用BIAS语料中标点符号、法律术语和法律术语定义之间的联系来辅助抽取有特殊标记的法律术语和法律术语定义。其中有标点符号特点但不是法律术语或法律术语定义的情况,有待进一步提出排除规则和其他解决方案。这也说明了某些标点符号在用法上的复杂性。

注释

①见http://www,1egislation,gOV,hk/

②由于中英文双引号经常有混用的情况,所以我们在本实验中,中英文双引号都考虑进来。

③断句现象是由于在语料中错误的自动切分句子造成的。

④不把“是”作为定义句的特征词的情况下。

参考文献

[1]Heribert Picht,Jennifer Draskau,Terminology:An Intmduc·tion[M],University 0f Surrey En~and,1985

[2]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s]

[3]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语文出版社,1997

[4]张榕,术语定义抽取、聚类与术语识别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

[5]张艳,汉语术语定义的结构分析和提取[D],北京:中国科学院,2003

法律英语术语 篇12

1 英语学术界主要应用的几种参考文献著录体系

首先, 一篇科技论文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标题 (Title) 、摘要 (Abstract) 、关键词 (Keywords)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术语表 (Nomenclature) 、引言 (Introduction) 、正文 (Body) (正文里包括方法、结果、讨论、结论) 、致谢 (Acknowledgments) 、注释 (Notes) 、参考文献 (Bibliography) 和附录 (Appendices) 。术语表、致谢和附录这三部分可有可无, 但参考文献在一篇科技论文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这是为了规范学术研究, 保证其严谨性, 同时, 指明所引用材料的出处, 便于读者査询;对前人所做研究表示尊重;显示文章的权威程度。

目前, 英语学术界已经形成了比较完、严谨的学术规范。论著体例名目繁多, 多达上百种。其中, 比较常见、比较著名的有美国现代语言协会体例, 又称MLA体例 (MLA style) , 主要应用于人文科学领域, 尤其是语言、文学和艺术领域;美国心理学协会体例, 又称APA体例 (APA style) , 主要用于心理及社会科学领域:温哥华体例 (Vancouver style) , 主要用于医学杂志投稿:在西方学术界广泛运用与各学科的哈佛体例 (Harvardstyle) 等。我们从清华大学图书馆网页上[1]还看到列出的其他主要论著著录体例包括美国化学学会制定的ACS格式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主要用于化学领域;美国医学协会体例, 又称AMA格式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主要用于生物医学领域;芝加哥体例, 又称CMS体例 (Chicago Manual ofStyle) , Turabian Style或Humanities Style, 广泛应用于图书、杂志、报纸以及人文科学领域;科学编辑理事会制定的CSE格式 (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 , 主要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等等。Booklist

美国最具权威性的书评杂志在适用于各个学科或学科集群的论著体例中评出了“三巨头”一MLA格式, APA格式以及芝加哥体例[2]。

撰写英语科技论文时, 首先要明确文章所在的领域、收稿单位对体例的要求等, 再根据不同的体例对文章所引用材料进行著录。

2 厘清科技英语论文中几组易混淆术语

2.1“Bibliography”, “References”, “Works Cited”和“Refer-ence List”

这组术语都是不同著录体例下对参考文献部分的统称, 非常容易混淆, 因著录参考范围的不同以及参考文献著录体例的不同而不同。

“Bibliography”指的是作者在撰写科技论文或其他文章的过程中为了撰写文章的目的而参考过的书目以及阅读过的材料来源。不管最后有没有被真正引用到撰写的文章中来, 只要是作者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参考过, 受到过启发的书目和阅读材料, 都应该在“Bibliography”这部分列出。

“References”和“Works Cited”都只是包括作者在论文或其他文章中切实引用到的书目或材料的来源。指明这些书目或材料的来源是为了保证学术的严谨性, 避免抄袭和剽窃。从某种程度上讲, “Bibliography”应该是包括“References”和“Works Cited”的。之所以名称不同, 是因为它们分属不同的论著著录体例。APA格式要求最后的参考文献部分使用“References”做标题;而MLA体例则要求最后的参考文献部分使用“Works Cited”做标题。

“Reference List”:著录的范围应当和“Bibliography”是一样的。到底是应称为“Reference List”还是应称为“Bibliography”取决于不同的领域, 比如, 用于历史学科时称为“Bibliography”, 但同样的内容用到物理学科, 就叫做“Reference List”。

2.2 In-text citations, footnotes, endnotes和margin notes

这一组词描绘的都是注释方式。

In-text citations指的是内文引用, 与之对应的是论文或文章结尾部分的参考文献。可以说, “References”和“Works Cited”是文内引用在论文或文章结尾部分的大汇总。不同的著录体系对文内引用 (in-text citations) 有不同的格式要求。

Footnotes和endnotes分别指“脚注”和“尾注”。它们的功能一样, 但在文中出现的位置不一样。顾名思义, “脚注”放在毎一页的页脚部位:而“尾注”整体出现在论文或文章结尾部分, 需另起一页, 以“Endnotes”为题。除了脚注与尾注, 还有的体例 (比如APA体例) 用括号注 (parenthetical reference) 代替脚注和尾注。此时, 括号注里所引用的数据必须列入参考书目中, 与参考书目配合使用。

Margin notes指的是“边注”, 写在页边的空白处。

2.3 Citation和quotation

Citation就是指引用, 但是意义很广泛。用在文内就是指内文引用 (in-text citation) , 用在页脚就是指脚注 (footnotes) , 用在论文或其他文章的结尾就是指脚注 (endnotes) 。不同的学科领域对citation的格式要求不同。此外, 这个词还可以指引用来自书籍或名人的词句, 这时就可分为直接引用 (integral citation) 和非直接引用 (non-integral citation) 。而quotation是指引用人们说的话, 例如他说:“我回来了!”citation也可以是一种quotation。

2.4 Acknowledgment, Nomenclature和Appendix

Acknowledgement, Nomenclature和Appendix这三个词分别代表“致谢”, “术语表”和“附录”, 是英语科技论文中可有可无的三个部分。

首先, “致谢”这部分在国外学术圏还是很常见的。根据张嵘的介绍, 国内中文科技期刊中有“致谢”的文章比例普遍在2%~3%之间, 超过10%的很少, 而国外英文科技期刊的文章中含有“致谢”的一般都在50%以上[3]。学术文章中包含“致谢”是具有学术道德的—种表现。“Acknowledgement”一词既有感谢的意思, 也有承认的意思。

术语表 (“Nomenclature”) 是在大众不太理解的生僻学科论文或文章写作中列出的术语, 方便读者理解。

附录的存在使得一篇科技论文结构上简洁清晰。加上附录的话, 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文章中研究的问题;如果把附录这部分去掉, 也不影响读者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附录在文章中的位置可能是在参考文献之前或之后, 内容可能是附加信息、数据、图片、图表、过长过于详细的不适宜放在正文中的材料等。在已经发表的论文中, 很少有包含附录的。

3 结束语

本文中, 我们厘清了英语科技论文中易混淆的几个术语:参考文献 (References, Bibliography, Works Cited, Reference List) 、注释 (footnotes, endnotes, margin notes) 、引用 (citation, quotation) 等。它们分属不同的体例, 格式各不相同。当然, 在正式写作或翻译的时候, 应当根据目标期刊所要求的文献体例, 确定参考文献到底应当使用哪个词语, 是个什么范畴, 又到底要包含哪些内容。注释到底是脚注、尾注还是边注等等。

参考文献

[1]研究帮助——参考文献及论文写作格式[EB/OL].http://lib.ts-inghua.edu.cn/service/paperwriting.html.

[2]何朝晖.英语学术界的若干论著体例及其启示—对建立中文学术规范体系的思考[EB/OL].[2005-8-19].http://http://www.acriticism.org/article.asp?Newsid=6697&type=1000.

上一篇:调整教学方案论文下一篇:异构系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