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心灵

2024-10-01

音乐与心灵(精选12篇)

音乐与心灵 篇1

摘要:<正>音乐是有关心灵体验的艺术,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会受到精神的陶冶,并能获得独特的精神体验。音乐教师的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会学生学唱一首歌曲的层面上,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心理上表现出一定的特点,情绪波动强烈,,

音乐是有关心灵体验的艺术,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会受到精神的陶冶,并能获得独特的精神体验。音乐教师的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会学生学唱一首歌曲的层面上,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心理上表现出一定的特点,情绪波动强烈,也比较爱冲动,情感丰富且充满着无穷的活力。有些学生出现了自我意识,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很强烈。教师要着眼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主动地将情感教育目标纳入学习目标中,让音乐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心灵体验,也让其在音乐中放飞自己的心灵,释放自己的情绪。

一、关注学生主体,在歌唱中体验情感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很少会关注学生的情感,这种只看重知识技能而忽视学生内心丰富精神世界培养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地淡出了音乐教育者的视野,教师应该将更多的教学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情感培养上面。

例如,在《红星歌》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以学生喜爱的方式来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短片,让学生了解小英雄的事迹。《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这个人物形象是比较鲜明的,我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潘冬子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对于这个人物形象,理解得非常到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勇敢、坚强、爱憎分明的小男孩。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上,我播放了这首歌曲,再次让学生用心感悟这首歌曲。先让学生感受歌曲在歌唱些什么内容。有的学生回答:“歌曲歌唱了闪闪的红星。”还有的学生回答:“歌唱了伟大的共产党和毛主席。”于是我启发学生们带着一种爱国的情怀,去学唱歌曲。还特别强调了附点音符、重音记号,使歌曲更加有力,更加富有朝气。学生在唱歌的时候多了一份庄重和气势,他们个个情绪激昂,充满着情感。作为一个聆听者,我也被他们的气势感染了。

没有情感的演唱是没有办法打动人心的。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启发。

二、重视音乐欣赏,在欣赏中陶冶心灵

欣赏是学生与作者心灵产生共鸣的一个重要的音乐学习手段,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尤其重要。欣赏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审美,学会在音乐中找到心灵放飞的起点,在那无尽的想象中去开启一段心灵之旅。我们音乐教师期待着每位学生都能用一种欣赏的态度去对待音乐,去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最终提高音乐欣赏的水平。

例如,在《牧童短笛》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侧重从欣赏的角度进行心灵的教育。这节欣赏课的内容是一首钢琴曲,主要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地区,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境。而这样的情境,我是利用音乐让学生自己进行联想并用想象的形式进行构建的。我首先播放音乐,让学生用心聆听,保持安静的状态下,闭着眼睛去感受音乐。学生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种种美好的画面,在这样的画面构建中感受音乐,学生的性情得到了陶冶,精神得到了净化,甚至有一种忘却一切烦忧的感受。

欣赏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音乐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唱几首歌曲,更不能将欣赏环节一带而过。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欣赏教学来丰盈学生的体验,促进他们心灵的净化。

三、采用多媒体技术,在情境中获得美感

艺术的表现形式一般都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难度。而在音乐教学中如果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音乐教学的形式得到很好的补充,学生也可以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体验,获得心灵上的澄澈和灵魂的净化。教学离不开新鲜的、现代化的形式,更不能离开学生自身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捉泥鳅》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儿童在一起捉泥鳅的美好的、快乐的画面。这样的视频一播放,就引起了学生们的欣赏兴趣。我再次播放歌曲时,有的学生已经坐不住了,他们开始随着歌曲边唱边舞蹈,表演起了新的情景剧。自发的创编让他们逐渐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童年纯真的情怀。这样的音乐课,不仅愉悦了儿童的精神,而且还让他们找回了天真、活泼的天性,让音乐课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对于课程充满了期待。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它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那种美好的音乐情怀,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他们会更加懂得音乐是什么,懂得音乐的内涵,更能够以音乐的美来指引自己心灵发展的方向。

四、提倡唱游结合,在律动中构建和谐

如果将音乐欣赏作为通往学生内心的阶梯,那么歌唱就可以使学生在情感的基础上,去感受音乐的魅力,而律动教学则可以使这样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因为学生随着音乐舞蹈的过程,就是自己对音乐情感体验的表现过程,这样的表现是值得我们教师去尊重的。律动中,那些与歌曲和谐的节拍正是音乐本身潜藏着的无尽魅力的体现。

例如,在《牧童之歌》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采取了唱游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这首歌曲中的牧童生活在美丽的天山脚下,我先采用抒情性的语言引导学生们对歌曲中的情感进行深入的体会:“天山是一座著名的雪山,山顶上的天池更是闻名于世,天山的雪融化成为甘甜的水流向山下的草原,抚育了牧民,滋润了美丽的草原。”随后欣赏歌曲,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受歌曲,在音乐的旋律中让他们动情地舞动,与音乐本身融为一体。在音乐结束后,我还组织学生进行音乐的创编活动,让他们练习骑马的动作,再次感受驰骋草原的那种美好,感受自由,感受洒脱,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在无形中得到了净化。

舞蹈与音乐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立足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实际,让学生动起来,就会使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更加透彻,也会使他们的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心灵体验不可忽视,更不能以学生的知识技能发展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提倡唱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律动起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精神体验,让学生在歌唱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净化和精神上的独特体验。

音乐与心灵 篇2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您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是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是展现一片灼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意境之美对人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在心灵留下美的烙印。

作为一名刚刚走上音乐教育工作岗位的新手,曾梦想着自己要在热爱的音乐教育沃土中尽情挥洒如今这扇门已向我开启心中满是激动与欢喜。如何把一音乐这颗美好的种子播种在孩子的心中并萌发成长应是每为老师最大的愿望,当然我也不例外。在实际的工作中自然遇到各种不同的状况以我现在能力也许对教学的御驾不能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但我会努力,通过学校前辈、老师及自身的不断学习来提高教学水平。

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因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

《新课程标准》极力倡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生为本”,把“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目标,于是“把学习还给学生的”呼声四起。《中国音乐教育》副主编吴斌说:“中小学音乐教育既不仅仅是通过音乐来进行教育,也不仅仅是通过教育来学习音乐;既不仅仅是为了学生今天的享受而学音乐,也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明天的发展而学音乐。”小学音乐教育应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鉴赏能力,使其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并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是我们呼吁“把音乐还给学生,把艺术还给学生”,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应该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师生平等参与的课堂。

时间飞逝,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现已结束在此对其进行如下总结来自我反思、发现不足以求进步这学期我被安排上一、二年级,五年级(1、2)班的音乐课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懂理解,有表情地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教学中

一、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培养兴趣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鉴于这一特征,“新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可是在现实音乐教学中,也有学生对它兴趣索然。

在(一二)年级,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不同程度的带有幼儿的特征音乐兴趣应侧重激发和培养。因此备课前我都会根据教学内容自制一些相应的教具,运用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来引起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记得在一次音乐课上学习歌曲《买菜》这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而又满溢着童趣的说唱结合的去童谣。“(念)鸡蛋圆溜溜呀,母鸡咯咯叫,青菜绿油油呀……”在范唱时我欢快念打这节奏边拿出菜篮展示我的各种五颜六色的“蔬菜”,这时孩子门兴奋起来。抓住这一刻我要求孩子门用同样的节奏把自己喜爱的菜名念打出来。歌曲难点就一带而过了并切他们发现说唱很有意思学习时当然劲头大了。

五年级的学生,仍然形象思维活动为主,但抽象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强。音乐兴趣不仅要保持还须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其音乐学习领域有必要拓宽接触的音乐曲目需要更加丰富,音乐体裁、音乐表演形式,音乐知识也需要增加内容。在教学中我尽量采取新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其音乐兴趣,我曾以节奏为主题让学生们来到操场上开展--节奏接龙的音乐活动,实践中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在教师的鼓励下用不同的节奏表达,学生敢于对已有知识提出质疑和修改,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每堂课安排5分钟的时间进行节奏问好及练习,这个项目学生非常喜欢。我总在出示节奏类型后,请学生尝试拍打节奏,亲身感受节奏带来的美感,再由学生互相启发评价,最后由教师讲解,授以正确的做法。这个看似简单的节奏练习一旦融入思维的过程,就变得其乐无穷了。介绍乐理小常识。在歌曲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标记,如:反复记号、升降记号、上滑音、下滑音、休止符、倚音等,它们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深,我常用漂亮的小卡片写上符号与同学交朋友,以形象的富有童趣的语言来表达符号的用法,学生学起来就不会如食鸡肋一般索然无味。在教学中融入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乐曲,说说听后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一个乐句?找出相同的乐句。在此基础上进行试唱、视唱、哼唱,以及歌曲的教学,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效率提高了,兴趣更浓厚了。

二、课堂组织中的不足

放飞心灵,享受音乐 篇3

课堂教学的内涵,不仅包括教学的目标、理念、内容、过程、方法,还应包含在课堂上学生对这节课的反映、反馈等。当前,新课程标准的实行,对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渗透新课程的理念提出了要求。可以说,《音乐课程标准》主要以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他认为音乐教育不以培养音乐特长为其目的,更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其首要目标是育人。

一、以音乐为本位,美化心灵

“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是新课程音乐教学的一个根本原则。之所以要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这是由音乐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脱离音乐的艺术属性和音乐文化的内涵去探讨、了解、评价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精神文明以及历史、地理、数学、物理、美术、舞蹈、戏剧等各领域的问题;不能将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凌驾于音乐教育之上,使音乐教学内容成为点缀和陪衬。这都有悖于音乐教育的原则属性,不仅使音乐本体淹没在喧宾夺主、华而不实的教育拓展中,而且有可能局部甚至是全局性地改变音乐课的学科性质,逐渐削弱音乐课程的基本价值,使音乐学科失去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意义。教师要看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应当成为课程内容的范围。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要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的联系。”也就是说,音乐教师在重组教学内容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精选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来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感悟生活之美,体验音乐之美。新课程标准使我们认识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去营造一种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活动中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尝试、展示自我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自由想象、自由表现、自由创作,萌发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达到美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愉悦心灵

在音乐课上,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要为其充分提供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广阔天地。如,以唱歌为主的课程,不光是由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这样的模式来组成,学生还可以自主地选唱歌曲,选唱段落,并有当众表演的机会。不难发现,新教材十分注重训练学生的“音乐耳朵”,让孩子们自由想象,教材中“听赏课曲目”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听、反复听、对比听的机会。同时,在音乐课上,适时地加入一些乐器的演奏,带给学生体验、参与、探索音乐的乐趣,使教学更为生动、丰富。

新教材中增加了“综合表演”这种新颖的教学活动形式。小学低年级学生不仅喜欢看表演,也喜欢动手表演。通过动作和表情来表达出歌曲的内容和感情,使学生更加真切地去体会歌曲的情境。表演为学生提供了歌舞、情景剧等活动形式。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使用各种道具(道具可以是头饰,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做的任何小物件),同时配上音乐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同时也对配乐音乐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学生愉快的表演也可以为音乐课堂增加乐趣。不过,因学生表演水平所限,教师在具体环节上应给以适时的指导,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表演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艺术的表演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此,老师不再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成功的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共同发现、共同创造、共同表现和共同享受音乐之美的过程。

三、以体验为中心,放飞心灵

每一位孩子都带着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来到这个世界。他们从一睁开眼睛,就开始寻觅鲜艳、明快的色彩,观察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从一竖起耳朵,就在倾听母亲的声音和大环境中丰富多变的音乐音符。美丽、鲜明的色彩与图案可以满足孩子视觉的需要,而优美动听、欢快活泼的音乐便是满足他们听觉需要的最好原料。每一位孩子都是具有独特生命意义的个体。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相信孩子,并为他们的发展创设广阔的空间,促进其充分发展。音乐课就要是让学生大胆参与,自主活动,为其提供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机会和平台。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通过优化音乐活动的设计,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较重,作业和补习任务繁多,身心较为疲劳和紧张,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少年儿童应有的欢乐和美好。他们还仅仅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或者说刚开始懂得感受生活,童年如果留下遗憾是无法弥补的。我们应该把学习看成学生童年生活的一部分,看成其人生的重要阶段,用音乐给他们松松绑,多制造一些属于孩子的乐趣。要在音乐教学中改变其他学科灌输知识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并且富有乐趣的获得音乐知识,获取美的享受,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的生活,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

音乐与心灵的碰撞 篇4

关键词:音乐教学,综合文化,创新,心灵

现下的校园教育是一种新理念的教学方式,逐渐盛行文化艺术教育,并且重视创新活跃的教学气氛。音乐教育作为艺术中重要的一部分,应该承担起新时期的教学重任,起到促进学生的情感培养,净化学生心灵等重要作用,所以目前的音乐教学应该能对学生产生艺术的感染力,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这也就意味着音乐教育必须改革以往的死板教育,创造丰富有趣的教学模式。

一、多彩的音乐课程触动学生的心弦

音乐课程多姿多彩,歌舞、器乐、交响乐等等样样都有,每一种乐器、每一种音响都是一种情感诉说,比如阿炳的《二泉映月》,这首二胡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都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我们通过感受音乐的情感,来领悟音乐的精髓,仿佛我们也看到了在纷飞的风雪中,阿炳蓬头垢面咿呀拉着二胡的深邃意境。这样深情的乐曲难道不会触动你的心弦么?

(一)改革音乐教学方式

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过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的学生上课容易思想神游,基本无法听进讲课内容。教师如果自顾自的独自演讲,难免枯燥无味,无聊的课堂气氛又怎么能留住学生们东跑西窜的思维呢?所以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基本的音乐欣赏要求,如果只是对学生放任自流,就很容易导致课堂上出现学生与老师的思想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的问题,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是自导自演的默剧,这就使得音乐欣赏的教学流于形式主义,陷于僵化模式。久而久之,音乐欣赏教学也就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是首要条件,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电教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与音乐相关的动画、图像、电影等,这种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会带给学生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音乐的倾听与感知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青少年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提供与音乐本身相适应的环境与情境,这对学生对音乐的正确理解有很大帮助。例如乐曲《天空之城》,初听音乐就有一种凄美、忧伤的感觉,再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宫崎骏动画电影《天空之城》,画面与音乐的有效结合对学生们的音乐欣赏有很大的帮助,紧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体会音乐所带给我们的情感交集。学生只有学会了如何认真的倾听,再将自身带入音乐的情境中加以想象理解,对音乐的感知就会自然流露出来。

二、音乐教学中注重综合文化的学习

重视学生综合文化的学习,培养综合艺术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除了音乐教学,艺术教育还包含其他好多方面,如舞蹈、诗歌、文学、戏曲等的学习,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之间互相交织,互相感染,不存在某个孤立的体系。当然音乐不仅是要和关联的艺术相结合,还要和现代的其他课程相结合。教育改革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我们要在各个学科之间建立紧密而有机的联系,不能孤立某一学科,学生对各个方面都应该涉猎。通过综合文化的学习,学习音乐的学生审美和艺术感知能力得到提高,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得以丰富,这些实际上就是综合能力提高的有效反映。

音乐《苗岭的早晨》,讲述的是苗族儿女为庆祝丰收的芦笙节而吹奏芦笙、跳舞庆祝的情景。在欣赏本音乐时,我们可以先介绍苗岭的秀丽山景、民俗风情与文化,再讲述关于苗族芦笙节特色节日的意义,让学生们理解曲目所包含的感情内容,最后引导学生听赏、分析、体验这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这就体现了音乐与人文、地理的完美嵌合,我们可以将音乐赏析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可以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当然将音乐与舞蹈、美术、文学、影视等许多学科有机的结合,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创新

在音乐欣赏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就是让学生大胆去做,不要约束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思维飞扬,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以及音乐本身的进展。

(一)有针对地设计教学内容

每个音乐作品都有它的精神灵魂,其韵律、节奏、情感都是不同的。在音乐学习初期,教师可以针对个别学生、个别作品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音乐特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与音乐进行情感交流,能让学生感受到属于自己的音乐独特的“味道”。在进行过多次情感交流之后,学生的感知能力会相应的提高,为以后学习多种风格的音乐奠定基础。

(二)鼓励学生表达音乐感受

音乐的旋律千奇百怪,表达的情感微妙而又细腻,不同的学生对一个音乐作品具有不同的艺术感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融合音乐的气氛,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鼓励他们充分想象,努力寻找音乐的精髓。还可以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写出听后感或音评,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目的。

(四)让学生尝试改编作品及创作

在学生充分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搭配乐器演奏,还可以让学生尝试改变作曲风格,融入自己的感情与旋律,甚至是搭配舞蹈等,当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原创音乐,让学生既能理解乐曲的丰富内涵,又能发掘学生的自我创作才能。

四、积极肯定学生,增强学生自信

在音乐教学中,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有独立的创作和想象,使学生形成开放性思维,对学生每一个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老师的肯定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渴望,促进他们积极学习音乐,同时自信心也会倍增,这又是让音乐进入学生心灵的良好途径之一,这样他们取得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多。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多肯定学生对他们的一生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让音乐走进心灵作文 篇5

坐在自己的小屋中,打开录音机,听着贝多芬的《月光曲》。这首曲子是多么美妙,好像自己置身于一个有着柔和的月光的夜晚,独自一人走在湖边,感受到了作者那忧伤的新情,我也随之进入了它的内心世界。而它也走进了我的内心深处,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沉醉在这动听的乐曲中。

我还停留在《月光曲》中,下一首曲子《蓝色多瑙河》已经播放了,这是一首圆舞曲,,取自节奏欢快,在这时,我仿佛看到了一群穿着华丽服装的男士和女士正在欢快的跳舞,他们动作整齐而优美,我也随着那优美的旋律舞蹈起来,一切都被快乐包围着。

我有听到了许多动听的曲子,有的让我感受到的是悲伤、悲痛,有的让我感受到的是快乐、幸福。这些曲子让我了解到了不同音乐的风格和特点。

音乐有着无穷大的魅力,让我如此的热爱它。

音乐能让我们在烦躁的心情中平静下来,取出了一切的烦恼和忧伤;

一月(音乐)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

一月(音乐)能够让我们心旷神怡。

让音乐走进我们的心灵深处,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受,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幸福快乐!

音乐将心灵唤醒 篇6

摘要:情境教学是指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例如音乐、图像、语言等)。设置一种带有问题性质的真实场景进行教学。而音乐是情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收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音乐;激发情感;加深理解

音乐是以旋律和节奏为基本表现手段的艺术。音乐是由不同的音符组合而成,它具有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的情感美,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语言是由不同的文字符号组合而成的。它有声、有韵、有调,三者串连交错排列,便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只须吟诵就可以让人为之动容。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手段和语文用语言文字的方式都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由于这种艺术形式不需通过形象影响人们,它对于人们情感的激发更为直接,因而音乐艺术形式的巨大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在教学时也能与音乐相结合,发挥音乐的巨大感染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在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把音乐引进课堂,创设教学情境,收到了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效果。

一、音乐导课,激发兴趣

我们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歌曲,导入新课。用歌曲导入课文,学生的积极性会立刻被调动起来,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比如教学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序时,用一曲献给衡阳消防官兵的MTV《英雄赞歌》导入课文,能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对我们生活中的英雄有了认识,再去认识罗曼·罗兰笔下特殊的英雄人物就好打开思维领域。教师再适时设问:我们常把英雄的称号送给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甚至生命的人物,送给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那么,在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眼中谁能称得上英雄呢?这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立刻就被调动起来了。再比如,教学《鸿门宴》分析人物性格的那一课时,用一曲《霸王别姬》导入,设计一个问题:歌中的霸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具有哪些性格特点?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又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小组合作概括项羽性格特点。这样学生就不会拒文言文于千里之外了。

二、再现主题,升华情感

很多语文课的内容、主题都可以跟歌曲相融,因此用歌曲可以再现课文主题,让学生再次体味课文所蕴涵的情感。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结尾时我们用一曲《选择坚强》结尾:

当灵魂迷失在苍凉的天和地

还有最后的坚强在支撑我身体

所有停下的风所有破碎的梦

都奔向了我的怀中对我说

当灵魂赤裸在苍凉的天和地

我只有选择坚强来拯救我自己

所有奔腾的风所有疯狂的梦

全都在痛苦中复活了我的心

学生在音乐的旋律和歌词震撼中再次品味史铁生对生命的重新思考和定位,甚至能感受到他心中那股蓬勃向上的、不屈不挠的生的力量。

三、古词新唱,鉴赏底蕴

古诗词的学习重在背诵、鉴赏。对于背诵。学生认为劳而无功,花了很多时间背上来的内容,过一段时间就淡忘了,而学会一首歌却久久难以忘却。所以,如果能把诗词当做歌曲教唱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很多诗词已经被谱成了曲子,比如北朝民歌《敕勒川》,李清照的《一剪梅》,李煜的《虞美人》,岳飞的《满江红》,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在学习这些诗词的时候完全可以改变原先的教学方法,把分析诗词改为教唱诗词。学生在学唱歌曲时解决了枯燥的背诵问题。同时优美的旋律也帮助他们把握诗词的情感,增加了诗词鉴赏的底蕴。

四、配乐朗读,诱情促思

在朗读课文时,适时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可以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音乐在教室里弥漫,学生读得人情人境。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人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以音乐为媒介,也流进听者的心田,涌起美妙的感受。

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歌曲作为音乐背景,烘托、渲染语文教学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如果能让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自己找音乐来配乐朗读的话,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陶冶他们的性情。

五、形成画面。联想想象

可以选择一些轻音乐。不要告诉音乐的曲目,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跟随音乐的旋律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听完音乐后,让学生用语言把他听这首音乐时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六、音乐结课。诱发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在课堂的应用评价阶段使用音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节课即将结束,学生一定感到比较劳累,如果在这时播放一些与练习形式相协调的音乐,课堂气氛会更活跃,更可为后面的达标测试设置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学生的测试阶段播放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使学生身心放松,这样会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音乐与心灵 篇7

一、甄选合适的音乐品类引领大众音乐欣赏水平、提升国民素质

“凡奸声感人, 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 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 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 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 回邪曲直, 各归其分, 而万物之理, 各以类相动也。”专业学习音乐的人尤其是作曲专业背景的常常在聆听音乐的时候更加关注音乐的曲式结构、作曲技术手段、演奏的乐器、作曲家背景等这些“专业”的问题, 而普通大众在聆听音乐的时候是不一样的, 音乐的情绪、歌词是首先会对听者产生作用的。《乐象篇》第一段就说明了不同情绪、色彩和内容的音乐会引发人不同的心理活动, 正是所谓的“逆气应之”和“顺气应之”的不同结果。此外, 音乐除了能够引发人不同的心理活动甚至唤起不同的回忆之外, 还可以激发人不同的行为, 表现在音乐作品的创作上, 就产生了同样内涵的作品, 也就是所谓逆气成象淫乐兴和顺气成象和乐兴的两种趋势。由此可见, 要想用音乐作为提升国民素质, 专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走出“专业”的“框架”、了解大众聆听音乐的心理特点, 利用“同类相应”的原理根据专业知识甄选合适的音乐品类、引领大众的音乐欣赏水平、通过音乐作品和音乐文化影响国民的整体素质。

二、充分利用“正”乐的心灵影响力来培养“君子”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 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 不留聪明;淫乐慝礼, 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 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 皆由顺正, 以行其义。然后发以声音, 而文以琴瑟, 动以干戚, 饰以羽旄, 从以箫管, 奋至德之光, 动四气之和, 以着万物之理。”君子之道, 是应当具有高尚的德行的。如何才能塑造和保持高尚的德行?就是首先不要接近奸邪淫乱的音乐, 耳朵不入、眼睛不看、嘴巴不谈、心中不想, 身体不沾染惰慢怪癖的习气, 而是要让身体各个感觉器官依循“正”的行为和社会风气, 然后才用声音来表现、加上乐器的伴奏和干戚羽毛修饰的舞蹈, 用这样的方式来发挥至德的光辉、显扬万物之理。可见, 音乐并不是当今很多人所理解的单纯的娱乐和放松的手段, 而是有邪、正之属性和截然不同的社会功能的载体和工具。联系现代音乐教育现状, 我们往往对“正”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不够, 一方面没有充分利用“正”乐的心理影响力、使用科学的教学法充分开发“正”乐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 很多曲调简单、歌词琅琅上口的流行音乐走进千家万户, 其内涵有些具有“正”的思想, 或励志、或反映友情、亲情, 为社会文化生活增添了美好的色彩, 但也不缺乏所谓的“靡靡之音”和消极情绪和思想的作品, 对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会产生一定的误导作用。因此, 在大众音乐教育工作中, 结合科学的教学法、充分利用“正”乐的心灵影响力, 进行全面的国民素质教育和通过诸如大众乐评、媒体、社会文化活动等平台和渠道, 建立“正”乐的欣赏导向、鼓励“正”乐的创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重视音乐能够深入心灵并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相应的特质, 推进“走心”乐教

“是故清明象天, 广大象地, 终始象四时, 周还象风雨, 五色成文而不乱, 八风从律而不奸, 百度得数而有常。大小相成, 终始相生, 倡和清浊, 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 耳目聪明, 血气和平, 移风易俗, 天下皆宁。”什么是“正”乐?从整体上来说, 音乐的色彩要像天那样清明、像大地一样广阔, 乐章像四时那样终始有规律, 乐舞周旋像风雨那样, 顺应天地四时、符合自然之气。细节上, 音乐、舞蹈之器要符合五色之文化而有条不紊 (儒家色彩观从“礼”的规范出发, 最终实现“仁”的目的, 极力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 把“五色”定为正色, 把其它色定为间色, 并赋予尊卑, 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 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关系, 色彩装饰不可混淆, 更不可颠倒。) , 八音符合音律而没有差错, 节奏变化合度而又符合常规, 大小互相补充, 终始互相接续, 唱、和、清音、浊音相互交替而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因此, 在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的所有过程中能够使伦理得以彰明、让人民耳目灵敏、气性平和、社会风俗也随之转变、普天之下都得到安宁。音乐、舞蹈都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的, 音律、舞动、声音变化的规律往往是与自然相应的, 能够承载社会文明甚至社会制度。

四、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故曰:“乐者, 乐也。”君子乐得其道, 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 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 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 广乐以成其教, 乐行而民乡方, 可以观德矣。音乐是使人快乐的。君子高兴的是得到道德的修养, 小人高兴的是得到欲望的满足。用道德来约束欲望, 就能快乐而不紊乱;追求欲望的满足而忘了道德, 就会迷惑而失去快乐。所以君子本着人的性情以和谐他们的意志, 推广乐来完成对人民的教化。乐教施行而民众就归向正道, 由此也就可以察见君子的道德了。礼乐制度作为治理国家的工具, 弘扬的是君子的音乐之道, 即德行的音乐教育, 通过推行彰显道德修养的音乐来影响民众, 甚至以道德来约束欲望, 同时弘扬道德修养带来的快乐、约束一味追求欲望的满足。在当代社会, 我们更加需要树立和坚定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价值体系, 上述音乐美学观点符合当前社会价值观和全民素质教育的需求, 适用于当代的音乐教育。

五、心美, 乐更美

德者, 性之端也;乐者, 德之华也;金石丝竹, 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 歌咏其声也, 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 气盛而化神, 和顺积中, 而英华发外, 唯乐不可以为伪。音乐是人所有德行、性情、情感的外在表现。德是人性的根本, 音乐是德行的光华, 金、石、丝、竹是音乐表现的器具。诗歌抒发内心的情感、歌曲吟唱内心的声音、舞蹈表达内心的姿态, 这些都源自于人的内心, 然后用乐器来进行伴奏。所以, 深厚的情感会使得文采鲜明, 旺盛的志气使得变化神妙, 和顺的德性蕴含在内心才能够让外表现出美好的神采, 唯独音乐是不可以作假的。正是如此, 音乐是真正能够深入心灵又反映心灵、影响心灵的工具。反过来, 创作好的音乐, 首先要具有好的德行、性情和情感, 在音乐教育中, 德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六、音乐是提升国民素质最好的的方法之一

乐者, 心之动也。声者, 乐之象也。文采节奏, 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 乐其象, 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 三步以见方, 再始以着往, 复乱以饬归, 奋疾而不拔, 极幽而不隐, 独乐其志, 不厌其道, 备举其道, 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 乐终而德尊, 君子以好善, 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 乐为大焉。”音乐是内心活动的表现, 声音是音乐的表现方式, 文采节奏是对声音的加工组织, 君子在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现是心中有所触动, 然后用声音来表现它们, 再用文采和节奏进行修饰。在乐舞的表演中, 鼓乐、舞乐的出场顺序、舞者的表演位置、乐曲的情感表现、舞蹈的刚劲柔美既表达了感情又确立了德性, 并将所表现的德性进行推崇。在欣赏这样的音乐的过程中, 君子能够被善德所打动、小人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过失与不足, 不需要任何的语言的说教便能打动人的心灵。因此, 提升百姓 (素质) 的方法中, 音乐是最好的。

七、音乐对心灵层面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乐也者, 施也。礼也者, 报也。乐, 乐其所自生, 而礼, 反其所自始。乐章德, 礼报情, 反始也。所谓大辂者, 天子之车也。龙旂九旒, 天子之旌也。青黑缘者, 天子之宝龟也。从之以牛羊之群, 则所以赠诸侯也。在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中, 礼和乐是一对范畴, 乐是情感、礼是规范, 形式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通过音乐来感化人心、通过礼来规范人的行为。特别是在封建等级社会中, 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制度是非常森严的, 通过音乐、舞蹈的表演对等级制度的规范进一步强化, 使百姓大众通过音乐这种“走心”的形式将等级制度和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深入人心。当代音乐教育中, 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已然荡然无存, 音乐教育中“礼”的约束更多体现在音乐创作本身的作曲技能方面的要求, “乐”对人心灵层面的影响随着音乐美学的研究和整个社会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逐步的提高, 变得越发重要, 而音乐能够深入心灵的特点早已突破封建统治制度而成为一种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净化心灵甚至能够疏解心理问题的工具。

八、结语

综上所述, 纵观古今音乐无疑是最好的心灵教育工具。封建社会, 统治者使用音乐来教化人心、规范礼仪和社会制度;当代社会, 我们也有《团结就是力量》、《走进新时代》、《国家》等反映不同时期社会风貌的“主旋律”音乐,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这些音乐反映的通过旋律、歌词或唤起团结向上的精神、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或呼吁集体社会价值观。音乐在不同的社会性质和社会阶段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通过对《乐记·乐象篇》的解读, 在谈古论今的探析中取其精华、应用到当代音乐教育中, 发挥音乐教育更强大的“走心”优势, 在国家素质教育建设的过程中发挥音乐人的专业作用、发挥音乐的强大魅力, 为祖国繁荣昌盛的人才培养和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韩宏宇.《乐记》对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的融合.艺术教育, 2012.

[2]许文武.《乐记》音乐教育思想的历史特征[J].音乐研究, 2003, 02.

[3]陈四海.思无邪;中国文人音乐思想研究[M].东方出版社, 2002.

音乐与心灵 篇8

如今新世纪新的音乐教育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 代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 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 培养生活的创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会与人和谐共处, 从忽视个体转向重视学生个性及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是人文、审美和技术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怎样能让学生在音乐上获得最大的“自由”, 不受束缚的接受音乐, 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何通过音乐去感染、触动、净化、点亮学生心灵, 影响学生心理,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 为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 教师必须要知道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 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研究, 把人教育成善和美的, 所以音乐课就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第二, 教师要明白音乐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 声相应, 故声变, 变成方, 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音乐的产生, 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而产生的;人的心理活动, 是由于外来客观事物引起的。人心同受外来的刺激而受感动, 使发出声来;用刺激性质不同, 强弱不同, 激发出来的声音也不用、有变化、有节奏的声调叫做“音”;依照一定的音调歌唱、演奏、并举着干、戚、羽、旄跳舞, 这就是“乐”。音乐教育应该从学生心灵出发, 让学生真正从内心里感受、体验音乐, 喜欢音乐, 享受音乐, 从而感染、触动、净化、点亮学生心灵,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理走向健康, 进而以追求人生的真、善、美为最高价值。

第三, 当老师把音乐的本质忘了, 就有如一根蜡烛永远不去用火点亮它, 那它就永远不会发光发热, 也不会绽放出它所具有的生命光彩。

音乐教学同样离不开生活, 艺术是源于生活的, 音乐也是源于生活的。我们应该努力把音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学习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而勾起类似生活情景的画面进行联想, 去体验音乐, 去接受音乐, 去理解音乐, 这样, 才能真正从学生心灵出发, 从内心深处对音乐产出共鸣, 从而引发愉快的情感体验。

音乐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诗一般的歌词, 能触动学生的情感, 震感学生的心灵。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还应该让他们在歌唱中认识人生, 追求真、善、美,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那么, 我们该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 在歌唱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激起学生兴趣, 让学生理解歌词, 用歌词敲响学生心灵, 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课堂上, 应当根据学生的不用个性采取适当的方法, 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表演, 比较大胆, 而有的同学比较内向、拘谨。此时, 应该先采取集体演唱的形式, 然后给同学讲个小故事:从前有一只鸟中了子弹, 另一只鸟没中子弹, 但为什么没中了子弹的鸟反而从树上掉了下来? (让学生思考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活跃起来) 答案:那是因为没中子弹的那只鸟笑了中了子弹的鸟, 没中子弹的鸟自己一开心, 两只翅膀一收, 失去了平衡, 就掉下去了。结论:告诉学生当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们在嘲笑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 所以在你们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 看到别人的不足之处或犯错误时, 我们都应该去接受而并不是嘲笑, 也只有自己去接受了它才能让自己健康的成长, 而不是像那只没中子弹的鸟一样的下场。通过这个小故事, 启发学生的内心欲望, 其实每个人都喜欢表演的, 只是有时由于心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 就不敢去解放自己, 我还要同学明白一个人的各种成功是建立在快乐、幸福还有痛苦之中的, 当你越挣扎时, 你就会把自己捆得越紧, 只有把自己放开了, 自然你的歌声就美了, 我们就会看到学生的自信、快乐、健康的人格魅力, 就犹如一根根的蜡烛点亮了!多美啊!

其次, 在欣赏教学中渗透。在一开头我就提到了音乐是依靠听觉来感受的, 是音响和时间的艺术, 但欣赏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放音乐让学生听, 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 诱导学生进入歌曲及曲中的意境, 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里, 去体验、感受音乐, 去享受快乐, 去感悟人生, 感染、触动、净化心灵。

运用多媒体播放欣赏音乐相关的资料 (如图片、电影、音乐等) , 让学生有初步的感受, 再让他们去欣赏, 感受音乐。如欣赏京剧时, 可以先放影片, 让同学直观感受到了五大行当中有什么特点?然后开始聆听音乐。你们听那高昂曲折的京剧唱腔 (音程的扩大, 节奏的收缩与紧放, 音高的起伏大等) , 那是不正是生命漫过的一道道的险滩激浪, 自豪地前进着吗?在学生共同听完一段之后, 让他们用简练的语言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 在听第二遍的时候, 学生便会从中感受到生命力的真谛。这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 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 从而加其内化 (将外在的美的活动内化为感知) 的过程。让学生的心灵再次用音乐点亮。

再次, 在合唱教学中渗透。在音乐课上, 还应该重视合唱教学, 因为也是听、唱、感三位一体的音乐。听是用耳朵去听, 唱是用喉咙去唱, 而感是个复杂的活动, 是要用心去感悟的。

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合唱中的女高音、男高音、女低音、男低音, 每个声部就好像代表着人类不同的性格, 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 那就意味着事物的发展就会存在矛盾, 就像人与人交往中也会产生矛盾, 该如何解决呢?那又该如何和谐共处, 共同创造美好的家园呢?那就需要同学的相互合作, 参与合唱, 相互的声部交接、衬托, 相互的合作、同心, 共同的吸气、呼气, 共同的服从、口型, 从而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美的音乐来触动、净化、点亮他们的心灵, 不仅把同学们之间曾存在的不愉快事情融

浅谈从素描走向设计

秦少静李海元郭宏 (河北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系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设计素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能力, 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造型、理解造型的能力, 是对创新、求异这一基本设计理念的初步导入。呈现的不只是画面本身存在的意义, 而是代表着作者对造型的观察, 思考, 对视觉信息的反应和处理方式, 设计素描的教学各环节的设计都应与设计相关联, 反映设计的基本属性, 成为设计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素描;艺术设计;教学;创造思维;结构

(本论文由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基金资助)

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技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性专业, 设计素描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创造性思维的和有目标的造型活动, 是在传统绘画性素描的基础上, 通过具象认识大自然的造物法则, 并从具象中探寻抽象的规律, 启发我们的想象空间, 找出物象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经过提炼与归纳, 形成理念的形态, 利用其可重新构建的因素, 在符合设计应用功能的前提下, 重树新的形象, 并要求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对设计意识的培养。

按照先物质后精神的设计基本原则, 任何设计都势必要受其使用功能的制约与限定。推而论之, 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也必然要受到一定的制约与限定, 正因为有了这种制约和限定, 人们才将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训练称之为设计素描。目的的实现也理所当然地受制于设计的特点与要求, 即实施设计素描的教学与训练是为了学生在今后的设计活动中, 能根据各类设计的需要, 有效地运用素描这种形式, 传达、记录、转化视觉信息的结果, 并具有扎实的造型能力来应对各类设计之所需。设计素描的教学目的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认识及表现能力。

设计专业的素描呈现的不只是画面本身存在的意义, 而是代表着作者对造型的观察, 对造型的思考, 对视觉信息的反应和处理方式, 用设计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用设计的思维方式去想象形态, 用设计的造型语言去构建“新的形态”。总之, 要以设计观念为指导思想贯穿素描教学的始终。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通过相当长一段时期的训练, 只学会如何把一个对象逼真的表现到画面上而已, 所以, 教学观念的转变, 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基于此种较为前沿的教学观点, 围绕素描教学, 研究如何融入创新思维, 从思路、做法以及效果几方面对素描教学的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实践。

(1) 基础素描阶段:以质感、明暗调子、空间感、虚实处理等方面为重点, 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 画面以视觉艺术效果为主要目的。

(2) 结构素描阶段:以比例尺度、透视规律、三维空间观念以及形体的内部结构剖析等方面为重点, 训练绘制设计预想图的能力, 是表达设计意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基本上适用于一切立化了, 还促进了学生与老师的心灵交流。通过合唱不仅会让学生明白了与人合作是可以产生这么奇妙的力量, 单独的力量是不可以形成这么美的、和谐的声音。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心灵深处, 使他们也懂得了和谐社会是要大家共同创造的。

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发展是重要的。现在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而音乐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而产生的, 音乐是心的直接语言的艺术, 感情的艺术, 音乐既能表现人心活动, 也就能打动人心, 点亮人的心灵。音乐既是表达感情, 也能激起感情, 点亮人的心, 影响人的心理。所以, 音乐教学应该分担这一重体设计专业 (如产品设计、造型、雕塑等) 画面以透视和结构剖析的准确性为主要目的。

(3) 创意素描阶段:设计素描是由绘画素描发展而来的属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通过造型与创意的训练培养学生对形体准确描绘能力, 对形体结构分析综合能力, 以及对物象进行抽象、变形, 超现实的创意能力, 以形成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设计表现思维和设计语言表达方式。训练学生借鉴现代与后现代艺术观念方式, 进行抽象、变形和想象的设计创意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系统深入了解创意是设计作品的灵魂, 好的设计作品离不开好的创意, 课程围绕着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从“绘画中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制造创造性思维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深入了解和掌握有关表现物象的结构、形态、质感、美感等要素, 同时, 使学生了解设计素描的意象性、开放性、创作性和强调个性的特点。实际也是大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开端, 既要强调高考前专业的基础造型能力又要体现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 实现与将来专业课程学习的衔接过度, 培养学生设计意识, 所以设计素描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 其教学目的实现形式本来就应该多样化, 不必简单地归结为某种模式。况且, 西方提出设计素描这一概念的历史也只有几十年, 引入我国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 应该说还处于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许多理论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检验。给予宽松的学术氛围、多样的教学手段、宽泛的选择空间去发展其优势, 是学术民主的一种体现, 因此不必过早地加以定论。但在所有教学主张中, 有一点应该明确, 即:其最终目的应是统一的, 根据艺术设计的特点和要求, 既要有利于启发和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 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也正是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我们的设计素描不象传统艺术的那种感性的美及随意性。因为, 设计是一项有目标的造型活动, 涉及众多知识及运用。设计素描通过训练脑, 眼, 手等, 把形态的理性, 机能要素表达清楚, 使设计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综合的分析能力, 准确的表现力, 抽象的思维能力。

创造能力是一切艺术, 创意产生的保障。设计素描从设计的角度运用设计语言形式, 将设计构想表现出来, 并通过意象构成的内容激发出设计师的创造力, 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事实证明, 素描教学除了必要的技术训练, 还包括艺术观念, 形式分析, 视觉分析等课题的分析研究。当年在包豪斯学院里, 康定斯基开设了“图画分析课程”完全从形式的角度对艺术形式进行视觉分析。同理, 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不同于纯美术素描的教学, 设计专业不是培养纯粹的画家, 而是以培养设计师在构思, 造型, 美感, 形式感, 艺术感受力, 艺术思维, 空间想象和表现语言或工具等方面作为主要目的, 甚至包括设计者的设计思想都要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

任, 不仅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还同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促进人的心灵世界全面和谐发展, 进而培养出高尚品德、健康人格、审美能力强的学生, 为社会贡献一份美!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原理》作者:胡德海出版社:甘肃教育1998-12-1

音乐与心灵 篇9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我深深地意识到:不仅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基本的学科知识, 还要注意向学生传授美的意识、美的价值观, 充分利用音乐来培养和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感。而具备良好师德、良好审美修养也是一位音乐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 因为音乐是维系学生心灵与情感碰撞、交融的纽带。

情感是心灵的窗口, 也是音乐的内容和对象;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因此, 音乐教师不但要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且需要有循循善诱、和蔼可亲和以情感人的人格素质。这样, 才能通过音乐教学将学生的潜力和个性充分发展, 音乐课才能受到学生欢迎。在具有较高人格品位的教师指导下,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我认识与表现能力、人际智能都较强。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情感资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情感的发展和美好的心态的形成, 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具备良好的师德, 注意自身形象美、语言美

人们常常说:“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是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音乐教师是整个教师队伍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文化艺术, 进行美育教育的专业人员。音乐在提高人的素质, 塑造完美人格, 使学生的智力与身心得到协调发展的作用, 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对于音乐教师来说, 其职责就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道德修养, 启迪智慧, 塑造完美人格, 促进智力和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要做到这些, 音乐教师自身就应该首先具备良好师德。内心美的教师才能真正把美带给学生, 使学生在音乐美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精神世界得以升华。同时, 音乐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形象美、语言美。既然音乐教师在课堂中是带给学生美的, 我相信:一位不注意仪态、穿着过于随意的教师, 在他 (她) 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就已经把学生对美的向往抹杀了一半。所以, 从发型到穿着必须做到整洁、大方、得体, 课堂语言也必须要做到简练、正确而富有感情。音乐教师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歌唱教学必定“字正腔圆”, 用优美的语言帮助学生欣赏音乐, 一定能把作品诠释得引人入胜, 使学生如身历其境, 产生丰富的联想, 提高审美情操与音乐鉴赏能力。

二、勇于创新, 树立新型师生观, 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长期以来, 许多学校的应试教育把学生局限在语数等功课和追求升学率的教学里。在一些中学里, 大部分学生来源于农村, 认为上音乐课无关紧要, 听不听无所谓, 对音乐学习兴趣不大, 学习主动性也不够。作为音乐教师不能因此而有太多的不满或埋怨, 相反更应该感觉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坚定现代教育观点。即在传授知识技能时, 也要考虑到学生主体的接受状况, 从情趣鼓励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 注意以情感为内在尺度, 共同构成知识技术的完整内涵, 注意培养学生完美个性。在教学中既有科学的追求, 又有丰富温馨的师生情感交流, 要适应学生向美求善的需要, 让情感在伦理、知识兴趣中创造热情乐观、理想憧憬等方面获得满足。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教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情感教育。而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可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教师不应该总是好与坏、对与错地评判人, 而首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 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可打破单一的传统座位形式或尝试室外音乐课的教学。此外, 教师还要做到尊重学生, 注意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想见, 学生必定在音乐教学的节奏、旋律中得到情感上的陶冶。

三、应具有良好的审美修养和完美的专业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修养和专业知识结构。一个没有真材实料的教师, 上课就不会有吸引学生的魅力, 学生也不会喜欢他 (她) 。这时, 也许关于老师是骗子的评论又要说起了。早在3000年前, 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同样深刻地创立了“缪斯的教化”, 即“乐教”这一光辉的思想。爱美是人的天性, 每个人都是审美主体, 都会以其特有的方式与美结缘, 这是审美共性, 不同的人对美的认识也不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与教师的角色不同、年龄不同和社会生活阅历不同, 从而产生了审美意识的差异性, 这就更说明了具有良好审美修养的音乐教师的重要性。对音乐教师来说, 审美修养不是可有可无的, 而是不可缺少地成为其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在音乐教学中, 审美判断还可以由音乐延伸至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其他学科及艺术种类、对人本身的审美观念上, 因为美的事物在形式上尽管千差万别, 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音乐教师要善于通过广泛的审美判断, 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观, 为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思想认识基础。

音乐与心灵 篇10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生心灵,原因,对策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 也是人类永恒的需要。黑格尔说:“音乐的基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客观事物而在于反映最内在的自我……, 音乐是听觉艺术, 它那迅速消逝的声音世界通过耳朵直接渗透到心灵的深处, 引起灵魂的同情共鸣。”音乐是一种直击我们心灵的艺术。奥地利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认为:“音乐比任何其他艺术美更快更强烈的影响我们的心情。少量的和弦即能把我们投入一种情调……音乐的影响不仅是更快, 而且更直接、更强烈, 其他艺术说服我们, 音乐突然袭击我们。”

的确, 音乐早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 它总是无处不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我们, 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既然音乐能直击我们的心灵, 那么为什么在实际音乐教学中, 传统、经典的音乐却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呢?为什么音乐课堂里的音乐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 引起学生的共鸣呢?

一、解开课堂音乐无法触摸学生心灵的原因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 中学生更喜欢流行音乐而排斥音乐课堂中的经典、传统、民族音乐, 使得音乐教育似乎失去了意义, 音乐本身的魅力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其实原因有很多:中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急剧变化, 音乐学习心理也产生起伏波动的过渡性特征, 已不满足单纯写实性、拟人性的音乐作品, 而逐渐转向为以个人喜好为标准。随着音乐理解与鉴赏能力的提高, 旋律优美通俗上口、热情豪迈的音乐作品为中学生所喜爱。由于中学生的音乐审美存在一定的个人偏爱性, 又由于他们的个性发育非常迅速, 引起情感的发展等生理方面的急剧变化, 相当多的中学生已越来越表现出对通俗歌曲、流行音乐的热衷、偏爱甚至达到疯狂的程度。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相比, 流行音乐的审美过程不需要太多的艰辛努力更容易被中学生接受, 而且通俗歌曲的歌词内容大都以情爱为主体, 此类内容又恰恰为中学生的情感发展提供了宣泄的机会。另外, 与中学生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也是分不开的, 在新课改前流行音乐一直都是被课本教学排斥的, 而现在虽然实行新课改, 但部分教师还是潜意识地排斥流行音乐而偏向于古典音乐, 又或者部分教师经过多道工序而挑选出来的流行音乐已“过时”, 导致流行音乐是音乐课堂上的“稀有物”这种观念的持久不变, 所以流行音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学生不宜品尝的禁果。

这种种原因, 导致经典的音乐难以触摸学生的心灵。学生是真的不喜欢经典、传统的音乐吗?其实不然, 在我们身边仍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 用有效的手段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爱上经典音乐。可见, 经典的、民族的音乐之所以还未能很好地走进学生, 关键在于老师的教学和引导不当。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要立足于课堂, 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 提升其兴趣, 拉近学生和经典音乐的距离。

二、让课堂音乐触摸学生心灵的对策

1. 音乐教师个人的魅力是首要的因素。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音乐课, 喜欢经典音乐呢?首先, 审视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大部分的中学生喜欢和蔼可亲、幽默风趣、课堂活动生动活泼的音乐教师。实践证明, 中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是很感性的, 他们对某学科的喜欢程度完全取决于对该执教老师的喜爱度。要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 首先要拉近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若能做个学生心目中受欢迎的音乐老师, 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其次, 教师对音乐的喜爱和痴迷会感染学生。当我们走进课堂, 就应该是能煽情或抑情的导演, 是全身心投入的演员。音乐教师必须是痴迷于音乐的人, 只有当我们调动自己的全部激情和心智, 投入到音乐当中, 才能很真实地感染学生、吸引学生, 让他们渴望或有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音乐的享受中。

除了音乐教师的真心投入以外, 优美鲜活的教学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美的语言犹如一根彩色的丝线将课堂上的环节串成一条美丽的七彩项链。语言的优越性是任何教学媒体都不能取代的, 而语言美更能突出音乐美。欣赏课语言的语速、语调、节奏感要符合音乐的塑造手法, 做到缓急、轻重、节奏感恰如其分。教师的语言与音乐的氛围相互交融, 浑然一体, 才会让学生把握音乐的脉搏, 全身心地感受音乐带来的无穷魅力。音乐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生动, 有启发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老师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教师美的课堂语言会像一块磁铁将学生深深地吸引。

教师通过自己投入的课堂表现和优美的课堂语言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深情”, 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同化, 从而教师以自己的“情”燃起学生对音乐的“情”, 提高其对音乐课的兴趣, 真正让音乐课中的音乐触摸到学生的心灵。

2. 有智慧地选择音乐教材。

现在可供教学服务的资源日趋增多,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科学、合理运用。比如流行音乐, 由于中学生总是喜欢流行的东西, 不论好坏, 只要大家喜欢, 那么我就应该喜欢, 这是很多六年级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随从心理。其实, 对于流行音乐, 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 但也不能“拿来主义”, 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不是所有学生感兴趣的歌曲都是好的音乐, 这需要教师来当一名很好的“筛选员和引路人”。对于可以利用的流行音乐, 我们可以将其作为教学内容, 但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处理, 加大和加深学习的难度, 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而对于那些学生喜欢但又不太适合的音乐,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以提升学生欣赏的品位, 使其转变兴趣的指向。

此外, 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收集较好的音响资料, 保证作品音质的质量, 好的音响总能吸引学生的耳朵。加之现在很多音像公司对经典作品重新制版, 融入了许多现代的元素, 但又不失经典音乐的特点, 教师可以将其收集, 进行对比, 有利于指导学生欣赏。如:上网搜寻歌曲《在那银色月光下》, 就可以找到七八种不同乐器演奏和不同演唱风格演唱的《在那银色月光下》, 我将这些版本的作品进行归纳, 并结合教材中《在那银色月光下》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在那银色月光下》。学生兴趣盎然, 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 在多次赏析中, 与《在那银色月光下》产生共鸣, 这首经典民歌也走进了学生心灵。

3. 认真对待课堂中的教学。

有些学生不喜欢经典传统的音乐,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不具备应有的鉴赏能力及良好音乐学习的品质, 如:学会倾听、善于想象等, 这导致他们对传统音乐兴趣的缺失。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 知识技能的积累是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慢慢沉积的。因此, 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堂音乐课, 音乐教师必须思考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每一堂音乐课中逐步掌握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在每一节音乐课堂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习惯, 并且从始至终地坚持下来。学生具备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良好的音乐习惯, 必然会被经典的音乐所吸引。

4. 关注课外对课堂音乐的渗透。

“熟悉的音乐旋律, 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流行音乐正具有这种优势, 学生在课外随处都可以听到流行音乐, 渐渐地, 对这些音乐便熟悉起来, 即使没有人, 也会唱, 从而产生兴趣。音乐老师不仅要关注课内的教学, 而且要关注课外音乐学习的渗透, 使课内外有机结合, 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如:我校就利用校园之声广播站, 播放教材中的音乐及民族音乐, 没想到效果很明显, 由于学生对教材中的学习内容熟悉度增加, 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也增大, 特别是表现欲望增强, 谁又能说学生只对流行音乐感兴趣, 而不喜欢传统音乐呢?

5. 关注生活, 贴近学生的心灵。

音乐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好的洞察力, 不仅是上一节音乐课而已, 更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及时地关注学生的心灵动态, 贴近学生的心灵。首先教师必须有一颗对学生敞开心怀的心, 不论在课内或课外, 有机会就与学生交流谈心。其次, 要对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有高度的敏感度, 及时把这些事件渗入到课堂当中。如:我带新生时, 发现有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很差, 上课的时候总会有学生打小报告, 同学间互相嘲笑辱骂。针对这个班级, 我特意设计了一节音乐课《世界有你真美好》, 导入部分用了一个游戏:每个学生一颗咖啡豆, 寻找与自己一样的咖啡豆, 对此学生兴趣很高。接下来我教唱一首《你是唯一》, 让学生在游戏中歌曲中明白: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个体, 唯一的个体, 都是宝贵的。最后通过分组表演歌曲比赛, 让学生体会到在集体中每一个人都不可缺少的, 取得的效果很好, 这首歌曲成了这个班级的班歌, 班级的面貌有很大的转变。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音乐本身具有无可抵挡的魅力, 经典传统的音乐作品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涵养, 音乐教师必须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创造性地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 引导学生认识课堂音乐的内在魅力中, 让课堂音乐真正触摸到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柏林建设出版社译出, 1955.

[2]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6.

[3]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10.

让音乐走进心灵 篇11

一.轻松教学氛围

柏拉图说过:“音乐教育除了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还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因此,音乐课有别与其他的课,它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教育,娱乐身心,同时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所以,老师一定要注重创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记得初为人师时,热心的同行跟我说开头几节课要给学生下马威,这样以后的音乐课他们就不会大叫大嚷。于是在上课的时候我总是摆着一副脸,学生只要稍微捣乱,我就大声批评、指责。这样下来,课堂上学生是不敢吵闹了,但是气氛全无,学生们不能放开唱,也不敢大胆表现自己,因为我成了一道无形的障碍,他们觉得我过于严厉。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察觉到很多学生不大喜欢我,不喜欢音乐课,那么,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又从何谈起呢?

1.微笑面对每个学生。

微笑是一种无形的语言,它流露出真诚和善良,能给人美的感觉。作为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传授的是人间最美的语言——音乐,更应该用微笑去感染身边的人。当然不是让你一节课都保持同样的笑容,笑的脸部肌肉都紧张,微笑是一种态度,一种平和的,真诚的态度,一种爱的语言。学生与生俱来的天真活泼致使他们在课堂上会好动,更何况是在音乐课上呢?作为一个音乐老师要用爱和理解来呵护每个学生,其实学生很懂事,他们会用同样的方式爱对待你。记得教唱《我的祖国是歌乡》这一节课时,我说:“我们中国是有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所以民歌多的像河流一样多,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在座的同学有好些也是少数民族的----畲族,不知道有没有哪个畲族的同学会唱畲族民歌呢?”然后我叫了班里一个畲族的学生问道:“小雷,你会唱吗?”他起来一愣一愣地反过来问我:“什么?”如果是以前我一定会大发雷霆责备他上课不好好听,现在我恰恰相反,很平静地再问他一遍:“畲族民歌你会唱吗?”他还是愣了一下说:“哦,畲歌啊?——不会!”他的回答像是电视里演的小品一样幽默,一开始他说“哦,畲歌啊”这句话时大家都以为他对畲歌很了解,没想到转折了一下语气,斩钉截铁地说:“不会!”把我们全都逗得樂呵呵的,这时,我也全不顾形象哈哈大笑起来,这一笑笑活了课堂的气氛,也拉近了我们师生的距离。接下来学生很积极主动,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歌喉,收到良好的效果。

2.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多加赞扬。

初中段每个年级的音乐课一个星期只有一节,所以想要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是需要花一点心思的。以前我没有用心去记住学生的名字,上好课就离开了,所以下节课来有忘了学生的名字,因此有些调皮的学生就会故意捣乱,因为他们觉得老师反正不认识他,不记得他,在这一点上不记住学生的名字很吃亏。还有,在课堂上你要叫学生回答问题,演唱歌曲都叫不上名字,只能指着他或者说“那位穿红衣服的同学”,这其实也是对学生最大的不敬,实在有愧于心,所以后来我一定力求在最快的时间里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这样才能拉近我们的距离。

二.趣味教学内容

1.恰当使用多媒体。

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恰当的使用这些手段,既可以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课堂教学质量,又可以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如教《我的祖家是歌乡》这一课,这是一节教唱课,学生对民歌的喜爱程度绝对是大大低于流行歌曲,有些学生甚至很排斥民歌,所以如何才能让学生接受这首民歌,进而懂得欣赏我们中国的广大民歌呢?

2.适当拓展延伸。

教学的内容不可过于死板教条化,适当的延伸到课外会增加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已提到过在教唱《我的祖家是歌乡》这一课中,我让学生演唱畲族歌曲,利用了当地的资源便利,同时也发扬了地方的民族文化。在这节课最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家自己收集一些畲族歌曲,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录制下来,或者自己当场学会,下节课交流。

三.游戏教学方式

所谓的游戏化就是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轻松学习。鲁迅说过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不需要人去教的,而兴趣就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教师应采取各种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比如,在教唱《唱脸谱》一课中,我用视频短片《变脸》来激趣导入,让学生欣赏了变脸这一川剧绝活从而引入京剧的《唱脸谱》。我先准备了新编的《唱脸谱》,这首歌学生们基本上都听过很多遍,因为这几年的各种音乐大赛上,很多选手都选择这首歌,甚至连外国的歌手也爱唱这首歌,在《星光大道》这个节目上屡屡上演。比如……学会了歌曲后又教了学生几个基本的亮相动作,然后我拿出了先前准备好的五张脸谱,脸谱可以是自己制作的,有窦尔墩、关公、典韦、曹操和张飞,也就是第一段歌词里出现的几个人物。宣布了游戏规则:分小组表演第一段歌词的内容,每人带上一张脸谱唱一句和自己身份相关的歌词,最后“叫喳喳”这句五个人合唱。经过短暂的练习后,学生们到台上来表演,虽然有点生疏,但是却有模有样,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最后我还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回去后自己制作脸谱,把歌词里唱的几个人物都做出来,有条件的话去查阅更多的资料,了解更多的脸谱知识,京剧知识。

音乐,让孩子的心灵跃动 篇12

一、营造情感氛围, 凸现音之美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发情感的艺术, 幼儿要真正从音乐中获得美感, 就必须准确而深刻地体验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内涵。由于幼儿年龄小, 情绪情感波动性强,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教师一定要深刻分析作品所表达的的情绪情感, 以教育目标为出发点, 有意识、有目的地营造出与教育目标和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相匹配的情感氛围。如果作品是较宁静、安详的, 教师就不能太夸张;如果作品是欢快、热烈的, 教师情绪要高涨。如小班音乐欣赏活动《摇篮曲》, 在教学开始环节, 教师可用十分柔美的声音范唱, 轻柔的动作哄“娃娃”睡觉, 营造一种温馨、恬静、优美且具梦幻色彩的氛围。当幼儿感觉到教师传递给他们的这种情绪信息时, 也会很自然地轻轻抱起自己的“宝宝”, 俨然自己就是周身散发着深情和浓浓爱意的“妈妈”, 情不自禁地沉浸在这种充满温暖的音乐情境中感受、体验并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又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第一段描述的是小花鸭迷路后伤心的情绪, 教师范唱的时候, 可用难过的心情、缓慢的节奏表现小花鸭的迷茫。而第二段描述了小花鸭得救回到妈妈怀抱的过程, 教师转而用赞赏的口吻、欢快活泼的节奏表现。所以, 在音乐活动中, 教师要深刻分析作品, 合理营造情感氛围, 才能与作品的思想及幼儿的情绪体验达到统一, 教师与幼儿在感受美与表现美的互动中, 有了心灵的接触, 师幼才会产生认识、思维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样, 幼儿便会自然而然跟随老师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幼儿在这种长期有效的训练中, 情感会逐步丰富、完善, 并产生美的效应。

二、建立良好常规, 凸现音之律

常规的作用在于满足活动开展的需要, 防止因幼儿个人的自由散漫行为对幼儿群体的良好学习状态产生消极影响。

1. 行动听指令。

在音乐活动中必须建立听音乐指令行动的规则。如:在音乐指挥下起立、坐下、上座位、下座位、取乐器等, 建立唱歌、表演之前倾听前奏的规则等。

2. 游戏守秩序。

在培养规则意识方面, 教师还应让幼儿养成一种与集体协调一致的观念与技能, 自觉维护集体活动的秩序和音乐的整体形象, 并逐步使幼儿明白这些行为规则对他们自己参加音乐活动的积极意义。如在玩音乐游戏《找领头人》时, 教师应事先讲明游戏规则:“想玩这个有趣的游戏, 管好自己的小嘴巴, 要是谁说出这个被猜小朋友的名字, 这个游戏就没法玩了。”

3. 言行能自律。

若教师预计幼儿在下面的活动中可能会发生失控行为时, 应预先用积极的语言让幼儿理解某种控制规则是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组织音乐游戏《找小猫》时, 教师要特别提醒幼儿:“小猫躲藏时如果有声响, 就听不见猫妈妈什么时候来找小猫了……”。

建立并要求幼儿遵守常规, 不仅能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而且对帮助幼儿逐步建构对社会生活秩序的责任感, 形成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律性社会人格品质都有着长远的意义。

三、调动多种感官, 凸现音之趣

研究表明:音乐学习不仅是一种听觉感知活动, 而且是一种多通道参与学习的体验活动。所以, 要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创造性, 丰富、强化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 体验并享受音乐艺术的美, 就必须调动幼儿除听觉以外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音乐学习。

1. 调动肢体。如音乐活动《买菜》, 该作品音域较窄, 歌词简明易懂, 可只采用歌唱和动作表演的方式学习。

2. 激发思维。

如《土兵进行曲》, 主题鲜明, 结构工整, 节奏短促跳跃, 在引导幼儿学习时, 可采用创编图形乐谱进行打击乐演奏的方式参与感知、理解和表达作品。

3. 感受故事。

有些音乐作品是用音乐语言描绘的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乐曲情绪在每一乐段都有变化, 幼儿较难把握,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野蜂飞舞》就是这种类型的作品。要引导幼儿欣赏这首乐曲, 理解体验作品内容和情感, 教师可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伴随乐曲,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描述“从海面的远方, 飞来一群大黄蜂, 围绕到天鹅的四周, 盘旋飞舞”场面———观赏课件《野蜂飞舞》片段, 讲述故事———启发幼儿讲述自己的感觉———在音乐背景衬托下, 师生共同研究音乐所表达的野蜂飞舞的路线与线条的关系———选用自己认为与音乐匹配的颜色用线条描绘野蜂飞舞的感觉——幼儿自由选择教师提供的道具在乐曲声中玩起“猜领袖”的游戏。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幼儿听了、看了、说了、画了、演了, 音乐欣赏与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方式自然“合成”, 使幼儿多视角、多层面、多渠道了解了作品内容, 体验了作品情感, 并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表达了对作品的理解和想象。

四、捕捉教育契机, 化解音之惑

《纲要》指出, 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 敏锐地察觉他们的需要”, 而在现今强调发展幼儿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中, 教师的观察行为更是被提到了重要地位, 只有随时密切观察幼儿的反应, 教师才能及时了解幼儿的困难和需求, 才能捕捉教育契机, 因势利导, 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游公园》表演了爸爸带妈妈、妈妈带哥哥、哥哥带妹妹、妹妹带小猫游公园的过程, 唱到最后一句“你不捉老鼠就不带你去”, 全体幼儿扮作老鼠四散跑, 扮猫者奋力追逐去捉“老鼠”。末尾部分是跑和跳的速度较量, 是幼儿最感兴趣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 孩子往往因快速躲闪出现相互碰撞的情况, 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 便以语言伴随动作, 对全体幼儿说:“孩子们, 我们唱到‘你不捉老鼠就不带你去’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看周围, 如果朋友往钢琴边躲, 你就可以去大门边, 如果朋友挤在一块, 你可以去团紧自己的身体, 如果朋友迎面跑来, 你就要学会绕开, 尽量不要互相碰着, 这样我们就不会受伤, 而且会玩得更开心!”几次游戏后, 幼儿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 逐步学会了通过改变动作姿态、幅度以及行进方向、速度等来避开干扰并互相配合的方法, 在有限的空间里轻松找到了合适的个人位置。

五、善用正面鼓励, 提升音之境

鼓励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教师赠予的愉悦体验, 音乐活动中的鼓励主要是为了培植幼儿自信, 激发他们更强烈的学习动机, 而这种鼓励要渗透于音乐活动的动态过程中。

1. 鼓励时机。

对幼儿来讲, 他能参与活动全过程, 需要鼓励;他能完成某项活动要求或内容, 也需要鼓励;幼儿缺乏自信, 在活动中退缩或进退两难时, 教师的热情邀请、打气鼓劲、支持帮助, 是鼓励;激将幼儿勇敢地完成有一定难度的新活动要求, 也是鼓励。

2. 鼓励方式。

除语言鼓励之外, 教师还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传递自己心灵的语言, 一个赞许的颔首, 一个信任的微笑, 一个期待的眼神, 一次轻轻的抚摸, 都能让你向幼儿表示:我注意你了!你进步真大!你做得真好!请继续……不同程度、方式的鼓励会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如沐春风, 享受通过自己努力而被教师肯定认可的快乐, 而这种快乐又会支持着他们将这种“你能行”的外来信息内化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 更好地与教师合作、呼应, 在教师为他们创设的活动情境中积极地学习, 形成自我肯定的意识, 这种肯定自我的多次积累, 就会沉淀为一种成功感, 从而在幼儿心里播下自信的种子, 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更浓厚的兴趣, 幼儿对下次活动的期待和更强烈的学习动机也会应运而生。

一个成功的音乐教学活动, 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并灵活运用有效教育策略, 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结构和教学节奏, 教师只有用心思考、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中起承转合的每一个环节, 才能确保教学活动富有艺术美感, 让幼儿在一种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动静交替的动态艺术情境中, 积极主动地学习, 使教学过程得以优化, 从而让师幼共同获得音乐活动带来的满足与快乐。

上一篇:结肠黏膜切除下一篇:灌区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