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促排卵效果

2024-05-11

药物促排卵效果(精选7篇)

药物促排卵效果 篇1

摘要: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达英-35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 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后促排卵药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收治10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联合达英-35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予以达英-35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体质量、腰臀比 (waist-to-hip ratio, WHR) 、身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性激素及促排卵率、妊娠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体质量、BMI、WHR均有所下降, 观察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 (P<0.05) ;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性激素水平均有所降低, 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 (P<0.05) ;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二甲双胍联合达英-35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可降低患者性激素水平, 增强多囊卵巢综合征对促排卵药物的敏感性, 改善患者内分泌状况,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关键词:二甲双胍,达英-35,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药物

近年来, 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进步,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以稀发排卵或无排卵、高雄激素或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为特征的内分泌紊乱的症候群[1], 严重危害患者生活质量, 会导致患者不孕, 应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本文主要探讨二甲双胍配合达英-35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后促排卵药物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我院妇科收治100例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0~36岁, 平均年龄27.4岁, 病程1~7年, 平均病程3.4年;对照组患者年龄21~34岁, 平均年龄26.2岁, 病程1.1~7.5年, 平均病程4.2年。所有患者均经B超检查和临床病理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 每侧卵巢至少有10个以上直径2~8 mm的卵泡, 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闭经、月经稀发、肥胖、多毛、不孕、痤疮等症状。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全面细致地检查, 详细询问患者家族病史, 排除高泌乳素血症、甲状腺疾病、柯兴综合征、严重精神性疾病等。对照组单纯予以达英-35 (2 mg醋酸环丙孕酮和0.035 mg炔雌醇) 进行治疗, 于子宫出血后第5 d开始服用, 1片/d, 连续服用21 d。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考虑是否继续服用药物。如需继续服用, 下一个疗程应于停药7 d后开始, 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撤退性出血症状, 出血时间一般在服用完药物的第2~3 d开始, 在下一个疗程开始前结束。观察组采用二甲双胍 (肠溶) 联合达英-35进行治疗。第1片与达英-35同时服用, 3次/d, 1片/次, 连续服用1周;1周后剂量增加到2片/次, 3次/d;月经期间不停止用药, 联合用药时间为3个月。如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寒战、心悸、乳酸性酸中毒、意识障碍等不良反应, 应立即停止用药, 及时就诊。

1.3观察指标比较患者用药前后的各项指标。一般指标包括:体质量、腰臀比 (waist-to-hip ratio, WHR) 、身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抽血检测卵泡刺激素 (FSH) 、黄体生成素 (LH) 、睾酮 (T) , 抽血时间为子宫出血第2~3天, 上午8~10点。采用磁分离酶联免疫法 (magnetic affinity immunoassay, MAIA) 测定[2]。

1.4统计学分析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体质量、BMI、WHR均有所下降, 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 (P<0.05) ;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性激素水平均有所降低, 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 (P<0.05) ;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2。

3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卵巢增大并含有很多充满液体的小囊、雄性激素水平激发、不能排卵的内分泌疾病, 是妇科常见疾病。显著特征是稀发排卵或无排卵。因持续无排卵, 可能会导致子宫内膜过度增生, 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发病机制复杂, 目前临床上主要认为其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常、肾上腺功能紊乱、遗传、代谢等因素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多毛、不孕、肥胖、黑棘皮症、卵巢增大等[3]。治疗方式复杂, 时间较长, 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二甲双胍为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物, 作用较苯乙双胍弱。口服后吸收率仅为50%, 在血浆中不与血浆蛋白结合, 几乎全部经由尿液排出。达英-35可用于口服避孕, 也可用于治疗妇女雄激素依赖性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的高雄激素症状。达英-35可以对靶细胞的雄激素合成产生抑制作用, 并可通过抗促性腺效应降低雄激素的血液浓度, 使循环中游离的、可利用的生物雄激素减少[4]。本文结果显示, 联合用药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体质量、BMI、WHR、性激素水平均有所下降;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患者性激素水平低于达英-35组。说明二甲双胍配合达英-35可降低患者性激素水平, 增强多囊卵巢综合征对促排卵药物的敏感性, 改善患者内分泌状况,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侯莲云, 闫胜英.达英-35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后促排卵效果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0, 18 (7) :429-431.

[2]裴慧琳.达英-35和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性激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1) :73-75.

[3]马永生.达英-35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 2012, 34 (14) :2159-2160.

[4]鲁晓燕, 刘曼华, 郑艳莉, 等.达英-35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代谢紊乱疗效观察[J].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30 (3) :641-643.

药物促排卵效果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5月至2013年11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PCOS合并不孕症患者49例。西医诊断标准为2003年鹿特丹标准:①稀发排卵或无排卵;②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和 (或) 高雄激素血症;③卵巢多囊改变:超声提示一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9 mm的卵泡≥12个, 和 (或) 卵巢体积≥10 m L;④3项中符合2项并排除其他高雄激素病因[2]。中医辨证:多囊卵巢综合征以肾阳亏虚者居多[3]:肾气 (精) 亏虚, 肝失疏泄, 血瘀气滞, 或痰湿蕴阻, 冲任胞脉失和, 是因肾阳不足、血气不能畅达。主要表现为怕冷, 腰膝无力。面色晄白, 瘦弱或虚胖, 舌淡胖, 苔白, 脉沉细弱。患者经输卵管造影或宫腔镜通液示输卵管通畅;男方查精液正常;无合并其他内分泌疾病。初诊时有高雄激素血症, 予炔雌醇环丙孕酮 (达英-35) 或地塞米松;肥胖, 糖耐量异常及胰岛素抵抗予二甲双胍 (格华止) ;子宫内膜生长不良者予阿司匹林。预处理治疗一般为3个月。

1.2 方法

1.2.1分组全部49例83个周期均为我院门诊患者,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42个周期, 年龄20~43岁, 平均 (28.6±5.99) 岁;体质量指数 (BMI) 18.6~34.5, 平均 (23.3±3.56) ;卵泡刺激素 (FSH) 4.21~9.83U/L, 平均 (7.29±1.31) U/L;黄体生成素 (LH) 5.26~10.34U/L, 平均 (7.03±1.24) U/L;睾酮 (T) 1.19~2.56nmol/L, 平均 (1.96±0.38) nmol/L。对照组24例41个周期, 年龄21~42岁, 平均 (27.9±5.15岁) ;体质量指数 (BMI) 18.5~34.9, 平均 (23.4±3.91) ;卵泡刺激素 (FSH) 5.19~9.88U/L, 平均 (7.34±1.17) U/L;黄体生成素 (LH) 5.98~9.78U/L, 平均 (6.92±0.87) U/L;睾酮 (T) 1.21~2.72 nmol/L, 平均 (1.96±0.41) nmol/L。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2促排卵监测于月经周期或药物撤退性出血第5天开始, 每天服用氯米芬50 mg, 共5 d。于月经周期的第10天开始超声监测卵泡大小及子宫内膜厚度, 如月经周期第10天无卵泡直径超过10 mm, 则给予尿促性腺激素 (HMG) 37.5~75 U/d肌内注射。直至有1~3个卵泡直径达18~22 mm时, 给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5000 U肌内注射。嘱患者于肌内注射后24~48 h性生活, 排卵后常规予地屈孕酮20 mg/d口服共14 d。排卵后2周以上未来月经者血β-HCG及孕酮, 排卵后4~5周行超声检查看是否有孕囊、胚芽及胎血管搏动;孕14周前的流产为早期流产。观察组于月经第3天加服复方玄驹胶囊 (施强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3粒, 每天3次口服, 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不用任何中药制剂。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49例患者共进行83个促排卵周期治疗, 其中观察组25例, 共42个促排卵周期;对照组24例, 共41个促排卵周期。

观察组患者42个促排卵周期中, 39个周期正常排卵, 1个周期小卵泡排卵 (卵泡16mm排卵) , 2个周期发生IUFS (卵泡分别为32、28 mm未排卵) , 20个周期停经6周超声证实早孕, 1例为双胎, 1例孕8周发生早期流产, 3例使用HMG。1个周期发生OHSS (轻度) , 2个周期子宫内膜厚度<7 mm, 其周期排卵率92.9%, 妊娠率56.4%, 流产率5%。

对照组患者41个促排卵周期中, 29个周期正常排卵, 2个周期小卵泡排卵 (卵泡13、15 mm排卵) , 10个周期发生IUFS (卵泡分别为25~40 mm未排卵) , 8个周期停经6周超声证实早孕, 2例双胎, 2例发生早期流产, 分别为孕7周和孕11周, 4例使用HMG, 3个周期发生OHSS (轻度) , 7个周期子宫内膜厚度<7 mm, 其周期排卵率70.7%, 妊娠率27.6%, 流产率25%。

观察组正常周期排卵率、妊娠率高于对照表, IUFS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 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流产率、子宫内膜生长不良发生概率及OHS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但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尚无显著性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复方玄驹胶囊由玄驹、淫羊藿、蛇床子和枸杞子等中药配伍而成。玄驹即黑蚂蚁, 能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护肝延缓衰老。淫羊藿即仙灵脾含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多糖、木脂素及必需微量元素, 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加强性腺功能。蛇床子明显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 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 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枸杞子有生长刺激、造血、降血脂及雌激素样作用。以上诸药配伍, 共奏温肾壮阳、祛瘀化痰之功效[4]。按疗程服用可补肾调肝, 养血活血, 方能助孕得子。应用氯米芬及小剂量尿促性腺激素促排卵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有影响子宫内膜生长和多卵泡发育, 易致卵巢过度刺激征及全身症状未能改善等缺点。应用复方玄驹胶囊配合氯米芬及HMG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可以从整体上调整PCOS患者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的病理变化, 临床应用, 促排卵助孕效果优良, 且明显减少不良反应, 应在今后的临床诊疗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59.

[2]王东海, 赵珂.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症候分布规律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 2006, 25 (6) :378.

[3]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61.

促排卵药物及综合应用方案 篇3

1 氯米芬 (clomiphene citrate, CC)

CC为口服活性的非甾体制剂, 结构上与己烯雌酚相似, 但有弱的雌激素活性。CC在下丘脑水平通过与内源性雌激素竞争受体, 解除内源性雌激素对下丘脑的负反馈抑制, 使下丘脑GnRH的神经内分泌机制激活。用药期间, 垂体FSH及LH脉冲频率和幅度均增加, 从而启动卵泡发育。排卵不是CC的直接作用, 而是继发于卵泡发育所分泌的雌二醇对垂体LH分泌的正反馈。CC制剂为顺式和反式异构体的混合物, 片剂规格50 mg/片。

对于有内源性雌激素水平的无排卵者 (如PCOS患者) 、黄体功能不全者, CC仍是临床上的一线促排卵药物, 但是对于雌激素水平低落、高泌乳素及高促性腺激素患者则基本无效。

CC的具体用法是在月经周期或撤药出血的第3~5天开始用药, 50 mg/d共5天, 其常见的副反应主要有潮热 (10%) 、腹部不适 (5.5%) 、乳胀 (2%) 、恶心和呕吐 (2.2%) 、视觉症状 (1.5%) 、头痛 (1.3%) 、脱发 (0.3%) 、卵巢过度刺激 (囊肿形成) 。

应用CC后, 总的排卵率约为70%~80%, 妊娠率约30%~40%, 双胎率约5%。其中70%~80%的排卵发生在停药的第5~10天, 10%~15%在停药11~15天排卵, 停药21天以上未发生排卵者为CC诱发排卵失败。CC促排卵失败后, 应仔细分析原因, 寻找对策, 从而提高疗效。首先可调整剂量, 对于敏感病例 (如PCOS) 改小剂量25 mg/d, 用5天;不敏感病例每周期递增50 mg/d, 最高剂量为150 mg/d。通过调整剂量后, 可使部分患者获得排卵。

采用CC诱发排卵连续3个周期失败, 称“CC抵抗”或“耐CC”。约20%~25%的PCOS患者耐CC, 其常见原因有循环中LH及 (或) 雄激素过高、胰岛素抵抗致高胰岛素血症、过度肥胖及CC的外周抗雌激素效应, 主要表现在子宫内膜和宫颈粘液水平上的抗雌激素效应。对于高LH血症患者, 可采用雌孕激素联合的低剂量口服避孕药周期疗法3~6个月, 以降低LH水平, 常可使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增大的卵巢缩小;停药后部分患者对CC敏感性恢复, 使再次应用CC能获得成功排卵。有时在停药时可出现自发排卵。对于过度肥胖患者, 应首先指导控制饮食及运动, 降低体重。此外, 肾上腺来源雄激素过高患者, 寝前加用地塞米松0.375~0.75 mg或泼尼松2.5~5 mg, 常可获得排卵;而对于合并胰岛素抵抗和 (或) 高胰岛素血症的耐CC无排卵患者, 常需合并或单独应用胰岛素增敏剂以促排卵。对于由于CC在子宫内膜及宫颈粘液水平抗雌激素效应所导致妊娠失败的患者, 可采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如来曲唑促排卵治疗。

2 芳香化酶抑制剂 (来曲唑)

详见本专题相关文章。

3 胰岛素增敏剂 (二甲双胍)

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常见于PCOS患者, 是导致高雄激素血症及慢性无排卵的重要原因。胰岛素过多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卵巢和肾上腺分泌过多雄激素, 从而加重排卵功能障碍。这类患者常对CC治疗无效。肥胖可加重这一病理变化。二甲双胍是双胍类口服降糖药物, 能降低体内肝糖原合成, 降低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 增强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对糖尿病患者, 二甲双胍可降低体内血糖水平;而在非糖尿病患者, 二甲双胍仅使血胰岛素水平下降。通过降低血胰岛素水平, 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从而逆转高雄激素血症, 解除其对生殖轴的抑制, 恢复排卵。

几乎所有的肥胖PCOS患者及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非肥胖PCOS无排卵患者, 可考虑应用胰岛素增敏剂以促进排卵功能的恢复。常用的方案为二甲双胍800~1500 mg, 分2次服用。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因此应餐中或餐后即服。乳酸酸中毒为极其罕见的并发症。二甲双胍应用于胰岛素抵抗患者, 胰岛素下降至正常时常可恢复排卵;此外, 二甲双胍可协同增强CC的敏感性, 联合应用后其促排卵成功率较单独应用CC增加4~9倍;约有70%~90%的PCOS患者单独或联合CC应用二甲双胍后可获排卵。

4 溴隐亭

溴隐亭是多巴胺激动剂, 与多巴胺受体结合后可模拟多巴胺的生理作用, 抑制垂体催乳素的分泌, 降低血催乳素水平, 从而解除高催乳素血症对GnRH脉冲式分泌的抑制, 恢复排卵。口服溴隐亭1~3小时后, 血药浓度达峰值, 14小时后血药浓度明显降低。对于有生育要求的高催乳素血症的无排卵不孕症患者及垂体微腺瘤患者常作为促排卵药物的首选治疗。

临床应用溴隐亭初始剂量应小, 每日2次, 每次1.25 mg (半片) , 餐中服;若1.25 mg每日2次, 连服3天无不适, 可增加剂量为2.5 mg, 每日2次, 能够适应, 以后再加量至每日3~4次。根据血催乳素下降情况调整最佳剂量。60%~85%的高催乳素血症患者服药后可使血催乳素降至正常;70%~90%的患者服药6~8周后可恢复排卵。溴隐亭不仅可降低垂体微腺瘤患者体内升高的催乳素水平, 并可明显缩小瘤体。常见的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和恶心 (30.77%) , 剂量大时可出现胃纳减退与胃痛, 用药时间长者可出现便秘。

5 外源性促性腺激素

对于促性腺激素低落的无排卵患者, 在采用雌激素促进子宫发育的前提下, 可采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诱发排卵;对于其他促排卵药物治疗无效也可采用。但采用促性腺激素诱发排卵多胎妊娠及OHSS的并发风险明显增高, 故有临床经验的专业医师及有处理相关并发症能力的医疗机构才能使用。

5.1 制剂介绍

5.1.1 促卵泡生长制剂

①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 (human menopausal gonadotropins HMG) :为绝经期妇女尿中提取的促性腺激素, 商品制剂每安瓿含FSH及LH各75U (FSH:LH为1:1) , 肌内注射。②尿高纯度的FSH的制剂:经免疫层析纯化而获得的高纯度FSH制剂, 国外产品menotrodin, 国产制剂为丽申宝, 1个安瓿含FSH 75U, LH含量<1U。③重组FSH:通过基因工程而获得的纯FSH制剂, 其优点是纯度高、稳定性强、生物学差异小。

5.1.2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

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与LH类似, 从早孕妇女尿中提取, 也有重组HCG, 产品为针剂, 肌内注射。在优势卵泡达成熟标准时用于模拟LH峰促排卵, 剂量一般采用5000~15000 U, 1次或分2次 (每天1次) 注射, HCG的半寿期 (T1/2) 为24小时, 较LH半寿期 (30分钟) 为长, 代谢清除率 (MLR) 为LH的1/10。

5.2 适应证

外源性促性腺激素主要应用于以下的无排卵患者:①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低落患者必须采用HMG作为促进卵泡生长发育制剂 (因其同时含有FSH和LH) 。②CC抵抗的无排卵患者:属WHO Ⅱ类 (下丘脑-垂体功能失调) 无排卵患者, 由于这类患者常常存在LH相对过高, 应采用纯化或重组的FSH制剂作为促进卵泡生长发育制剂。除以上适应证, 外源性促性腺激素还常用于生殖辅助技术的超促排卵等。

5.3 联合应用方案

外源性促性腺激素诱发排卵需要两种不同制剂的联合, 一种是提供卵泡发育所需要的FSH加LH;另一种是提供足够量的LH/HCG以激发排卵和促进黄体形成。

5.3.1 递增方案

对于WHO Ⅰ类和Ⅱ类的无排卵患者, 采用递增方案。在自发月经或用性激素撤退性出血的第3~5天开始用药, 初始HMG/FSH剂量为75 U/d, 若无反应则每隔5~7天逐渐增加剂量, 同时监测血雌激素水平, B超监测卵泡。当优势卵泡直径达到15~18 mm时, 给予HCG诱发排卵。HCG诱发排卵剂量为5000~10000 U, 1次注射或分2天注射, 排卵常常发生在应用HCG后36~48小时。

5.3.2 递减方案

递减方案主要是模拟体内自发排卵周期的血FSH分泌模式。月经第3~5天开始可采用较高剂量的HMG/FSH, 如150~225 U/d;5天后卵泡达10 mm时, 则改为112.5 U/d;3天后若卵泡继续生长可用此剂量直到卵泡成熟。此法比递增方案的单卵泡发育率高, 疗程也短。

5.3.3 小剂量递增方案

采用较低的起始剂量 (75 U) , 维持14天;若无反应或反应差采用小的增量 (通常37.5 U) , 时间间隔不小于7天, 直到卵泡发育被启动。这种方案的目的是要成功获得单卵泡发育而不是许多大卵泡的发育。

5.3.4 序贯性应用CC及外源性促性腺激素

适用于CC抵抗及原因不明的不孕症患者。其方案主要是先采用标准的CC治疗, 在CC治疗的最后1天或次日给予低剂量外源性促性腺激素 (75 U/天) , 然后监测卵泡发育。采用这种方案后可减少外源性促性腺激素用量。

5.3.5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 激动剂的联合治疗

主要应用于高LH的CC抵抗的PCOS患者。可预先采用长效GnRH激动剂抑制内源性LH水平, 然后应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

5.4 疗效

外源性促性腺激素治疗方案可使90%左右的WHO Ⅰ类及Ⅱ类无排卵患者获得排卵。对于低促性腺激素性患者, 约有25%左右的妊娠率, 连续应用6个周期后, 其累计妊娠率可达90%左右。但在CC抵抗的无排卵患者, 其妊娠率则明显降低, 约为5%~15%, 累计妊娠率约为30%~60%左右。而合并高雄激素血症的慢性无排卵患者效果最差。

5.5 监测卵巢反应

采用促卵泡生长制剂FSH/HMG用药期间必须密切监测卵巢反应, 根据卵巢反应调整剂量 (变化剂量法) 。要求在用药的7~14天内使卵泡达到成熟标准, 可采用宫颈评分法监测卵巢反应, 如果未见宫颈粘液或宫颈评分无增加, 应在起始剂量维持5~7天后, 每隔5~7天增加一个安瓿, 最高剂量不宜超过4支/d;如果宫颈评分渐进增加, 表明所用FSH/HMG已达到有效剂量。宫颈评分达到8分时应结合超声监测, 根据优势卵泡及卵巢大小调整FSH/HMG剂量。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采用血尿E2水平的快速测定结合超声监测来调整HMG剂量和决定HCG用药时间。当卵巢平均直径>6 cm, 或血E2>7320 pmol/L应放弃HCG诱发排卵, 以避免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6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制剂与天然GnRH有相同的氨基酸组成, 早年用于内源性GnRH分泌不足, 未获成功。自从1978年明确了GnRH脉冲式分泌的生理作用, 为采用GnRH制剂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即GnRH的用药应模仿月经周期中下丘脑GnRH脉冲式分泌, 才能促使垂体分泌FSH和LH, 从而使卵泡生长发育, 直到成熟排卵。该方案应用指征中最合适的是低促性腺激素性月经失调。具体应用可静脉或皮下注射, 但以静脉脉冲式注入效果较好, 应用剂量为5~20 μg, 每90~120分钟1次, 故应用时需随身携带脉冲泵。应用过程中进行监测, 调整适合的剂量直到卵泡发育成熟时采用HCG促排卵, 并指导性生活。排卵后用黄体酮补充黄体功能不促。GnRH脉冲式注射用于WHO Ⅰ组者与HMG相比较, 排卵率和妊娠率均较高, 且多胎率低,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发生率很低;但用于WHO Ⅱ组者, 则个体疗效差别较大。本制剂几乎未见不良反应, 但因较长期保持静脉输入的管道, 预防感染不可轻视。

应用GnRH脉冲式注射在多囊卵巢综合征诱发排卵, 未见明显疗效, 因多囊卵巢综合征时LH分泌异常干扰了GnRH模拟生理的作用。近年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GnRH-a) , 通过降调节, 抑制FSH和LH分泌, 再用GnRH-a脉冲治疗或HMG 诱发排卵, 有相当疗效。

7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GnRH-a为人工合成的9肽, 其作用比天然的GnRH强50~100倍, 应用后FSH、LH、E2、 P均短期升高, 此为GnRH-a的激发作用;继而因GnRH-a的持续作用而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低下, 垂体和卵巢功能均抑制, 处于低促性腺激素和低雌激素的状态。可于卵泡期和黄体期用药, 卵泡期用药, 激发作用明显, 且LH释放约数日后下降, 用药数周后往往会有一次“月经” (雌激素撤退性出血) ;黄体期用药, 则激发作用持续的日期较短, 月经来潮后卵巢功能已处于抑制状态, 而不会再次出现阴道流血。一般用2~3个周期后, 再用FSH或GnRH诱发排卵, 可避免LH分泌异常、睾酮升高的异常内分泌环境的干扰, 且避免LH峰状分泌的出现, 不会出现卵泡黄素化。据国内外报道的经验, 可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 且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发生率较低。

应用促排卵药物的安全性 篇4

1 短期副反应

1.1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详见本专题相关文章。

1.2 一般副反应

①CC的副反应:无剂量相关性, 小剂量给药也可发生。潮热等血管舒缩症状发生率约10%。其他副反应有恶心、头晕、头痛、腹部不适、乳房胀痛、脱发、抑郁及失眠等。由于前房压力增高致视物模糊等视力变化则极罕见, 一旦发生应停药, 目前无造成视力永久性损害的报道。由于CC对宫颈粘液、子宫内膜的不利影响, 致妊娠率显著低于排卵率, 可选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 (letrozole) 促排卵治疗, 以提高妊娠率并避免CC的一些副反应[2]。②GnRH-a的副反应:用降调节方案可出现卵巢单纯囊肿, 发生率6%~25%。在降调节过程中可出现的低雌激素症状, 在注射促性腺激素后随着E2水平回升则消失。过敏反应轻微, 可有鼻咽粘膜刺激症状或轻微皮肤反应, 无需处理。随着促性腺激素纯化技术的提高以及基因重组产品的出现, 使注射部位免疫反应发生率由10%~15%降低至5%, 也避免了ART周期用药时被体内所产生的抗体破坏[3]。

2 妊娠并发症

2.1 早期妊娠丢失

研究提示CC可能与自然流产有关。1996年的一项大规模前瞻性观察发现, 1744次CC诱导排卵后妊娠与3245次自然妊娠相比自然流产率略高 (23.7% vs 20.4%, P<0.01) 。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ART后妊娠者临床流产发生率为15%, 而自然妊娠人群临床流产率为12%。此差异可能与接受ART者年龄较大、不同COS降调方案、ART致非整倍体胚胎数增多、黄体功能缺陷、多胎妊娠、不孕状况等多因素有关。目前除CC以外, 并无证据表明其他促排卵药物增加流产的风险, 异位妊娠的发生率也与正常人群无差异。

2.2 多胎妊娠

多胎妊娠是促排卵治疗过程中并不希望得到的结果, 可增加母儿并发症、导致不良妊娠结局。 CC促排卵较自然多胎妊娠率高8倍, HMG诱发排卵的多胎妊娠率则高达33%。同样的药物剂量不同个体反应可不相同。多胎妊娠 (包括双胎妊娠) 属高危妊娠, 对母儿均不利, 常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贫血、前置胎盘、羊水过多及产后出血等产科合并症, 以及流产、早产、低体重儿严重危及母儿生命, 故2胎以上应行减胎术。在ART治疗中, 多胎妊娠的发生机会常取决于所移植胚胎的数目, 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均限制移植胚胎在2~3个。随着培养技术的进步, 胚胎可在体外培养更长的时间, 使植入1~2个胚胎而不降低每周期出生率成为可能。故应严格限制胚胎移植数, 各生殖中心不可为提高妊娠率而增加胚胎移植数目。

3 出生缺陷

CC作为诱导排卵的经典药物临床应用已40余年, 尽管有孕前接受CC促排卵治疗或孕早期CC暴露后有发生葡萄胎、并 (多) 指 (趾) 畸形、色素沉着缺陷、先天性心脏病、唐综合征、尿道下裂、血管瘤、视网膜发育不全、畸形足、小头畸形、唇腭裂、卵巢发育不良、无脑儿等多达10余种先天畸形的报道, 但并不引起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增高[3]。大量研究表明, CC诱导排卵人群与正常人群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并无差异, 与先天畸形的种类亦无相关性。同样, HMG、HCG等IVF-ET过程使用的排卵诱导药物既不增加出生缺陷的总体发生率, 也不与某一特定类型出生缺陷相关。

4 肿瘤发生的风险

4.1 卵巢肿瘤

已有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卵巢癌的发生与未孕、不孕、初潮早、绝经迟等因素有关, 而多次妊娠、哺乳及口服避孕药则是保护因素。也有认为持续排卵使卵巢表面上皮不断损伤与修复, 增加卵巢上皮包含囊肿形成机会, 反复修复过程中卵巢表面上皮可能发生突变而发生卵巢癌。诱导排卵药物则无疑促进了这一过程, 反复应用促性腺激素导致排卵数目和次数增加、多次穿卵使卵巢上皮组织混入卵巢间质中也有可能直接增加卵巢癌的危险, 但也均属假说, 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近10余年来, 美国卵巢癌协作组 (COCG) 报道促排卵药物可能增加卵巢癌和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发生机会, 并可能与非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3,4]。由于不孕妇女卵巢癌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 并被认为不孕症本身就是卵巢癌发病的风险因素, COCG的观察中并未消除这一基本差别, 且提供的促排卵方案及治疗时间等信息有限, 故其结论尚有疑问。实际上助孕治疗若获妊娠, 可起到对卵巢的保护作用。用药后是否发生卵巢癌的远期安全性还需要长期、前瞻性的观察来明确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4.2 子宫内膜癌

长期的单一雌激素刺激又缺乏孕激素对抗者, 可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症甚至癌变。在进行控制性卵巢刺激时, 可使E2达正常水平的10余倍, 而高雌激素水平则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流行病学对不同促排卵方案的研究和观察发现, 长期、大剂量CC (周期数≥6, 剂量>900 mg) 诱导排卵治疗后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高, 尤其是肥胖和 (或) 未孕者;HMG/HCG治疗后受孕者均未发生子宫内膜癌, 而未受孕者发生率显著增高。提示经治疗后妊娠可对子宫内膜起保护作用, 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此外, 治疗前通过B超对子宫内膜监测以及子宫内膜活检, 更易发现这类人群治疗前已存在的子宫内膜癌。

4.3 乳腺癌

促排卵药物与乳腺癌的关系目前仍有争议。有报道无排卵不孕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更高。对妇女分娩年龄的分析发现, 高龄妊娠及分娩将增加乳腺癌发生的风险, 初次分娩中位年龄41岁者较23岁者发生乳腺癌的相对风险明显增高。不孕妇女的初次分娩中位年龄较正常人群更大, 这也许是其乳腺癌发生率较高的原因, 而并非由于接受了促排卵药物治疗。近年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NCI) 的一项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显示, 促排卵药物与乳腺癌的发生无关, 但和从未接受助孕药物的人群相比, 使用HMG达6周期以上者发生乳腺癌的相对风险增高, 且接受助孕药物治疗与妊娠相关的乳腺癌患者预后均差, 提示长期使用促排卵药物可能增加乳腺癌的风险[4]。当然, 辅助生殖技术 (ART) 涉及多种药物、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周期、个体情况以及环境遗传因素等, 故不能将促排卵药物与乳腺癌发生单一地联系起来, 相信ART之前的肿瘤筛查和治疗后的长期随访会有助于阐明这一问题。

4.4 子代肿瘤

促排卵药物治疗后妊娠出生的子代儿童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较低。丹麦的一项对照研究中, 诱导排卵后妊娠出生的儿童癌症标准化发生率为0.88 (95% CI 0.4~1.6) 。无论儿童时期还是生命后期, 发展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均无明显增高。由于目前的研究多为经验性观察, 其结果并非确切的证据, 有必要继续进行长期随访和深入研究, 以明确促排卵药物与子代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4]。

综合上述, 促排卵药物的各类副反应及并发症之中, 最常见者当属OHSS与多胎妊娠, 通过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虽不能完全消除, 但可降低其发生机会。随着ART技术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 促排卵药物的应用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如多胎率事实上的增加、大量卵子的消耗、新型药物引入带来的经济负担增加以及促排卵药物的确切安全性。提示我们有必要重新回顾和探索在ART中自然周期和微刺激方案的选择, 提高安全性并降低治疗费用。

摘要:现代临床医学发展迅速, 诊断和治疗方法日新月异。妇科内分泌疾病, 如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 、月经紊乱、无排卵和不孕症患者明显增多, 这些患者来就诊的临床表现各异, 要求不同。妇科医生要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 给予进一步的治疗, 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促排卵和排卵监测。但是监测排卵不仅是作B超检查, 还有基础体温测定、激素测定、宫颈粘液评分等;促排卵药物的应用有严格的选择和方案。本期专题将介绍如何正确使用常用的促排卵药 (如氯米芬) 和较新的药 (如来曲唑) 及各种用药方案, 排卵监测的各种方法以及应用促排卵药物的安全性等。虽然有些内容是较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但十分重要, 在临床中正确应用才能达到促排卵和监测排卵的目的。我们对此一一作探讨, 希望能对临床医生的工作给予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EJ PSantbrink1, B CJ MFauser.Isthere afuturefor ovulationinductionin the current era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J].Hum Reprod, 2003, 18 (12) :2499-2502.

[2]Robert F, Casper, Mohamed F, et al.Aromatase inhibitors in ovulation in-duction[J].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6, 91 (3) :760-771.

[3]TAl-Shawaf, AZosmer, MDirnfeld, et al.Safety of drugs usedin assist-ed reproductiontechniques[J].Drug Saf, 2005, 28 (6) :513-528.

药物促排卵效果 篇5

关键词:氯米芬,新稀宝,排卵功能障碍

女性不孕症的原因复杂多样, 其中排卵功能障碍占20%~40%, 为造成女性不孕症的重要因素之一[1], 且主要为黄体功能不全及无排卵。西药在促排卵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 但其排卵率高、受孕率低及流产率高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应用[2]。将我院收治的排卵功能障碍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两种促排卵方案在排卵功能障碍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排卵功能障碍患者共56例, 均经B超监测排卵或者经抽血检查性激素六项诊断是排卵功能障碍。年龄22~36岁, 平均年龄 (30.8±5.1) 岁, 不孕年限3~7年, 平均不孕年限 (4.1±1.3) 年。原发性不孕30例 (53.6%) , 继发性不孕26例 (46.4%) 。基础体温单相30例 (53.6%) , 体温缓慢上升、高温期低于10天者26例 (46.4%) 。全部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28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不孕年限及病情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月经第5天起服用氯米芬片 (塞浦路斯Codal SyntoLimited Cyprus) 治疗, 每次50mg, 口服, 每日1次, 5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新稀宝 (济南体恒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治疗, 每次4片, 饭前嚼服, 每日3次, 3个月。

1.3 评价内容

(1) 测定基础体温:B B T双相 (体温增加0.5~1℃) , 说明排卵;BBT双相 (体温升高0.5~1℃) , 持续超过20天, 说明妊娠。 (2) B超检测 (监测卵泡) :两组患者均从月经第10天始对卵泡进行监测, 每天或隔天1次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卵泡发育及排卵情况。成熟卵泡的特征是卵巢内可见1个及其以上卵泡, 圆形, 直径1.8~2.5cm, 张力大, 壁薄, 在卵巢边缘, 一些可见卵丘附着在卵泡壁。排卵后的特征为原有成熟的卵泡消失或者直径缩小>0.5cm, 卵泡壁全部或部分塌陷, 其内可见光点和光带反射;子宫直肠窝中可显示液性暗区。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 应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排卵情况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排卵情况对比见表1。由表1可见,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排卵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妊娠情况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妊娠情况对比见表2。由表2可见, 治疗后观察组妊娠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西医学认为, 正常排卵需完整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正常, 若有其中任何1项环节出现器质性病变或功能失调, 均能够引起暂时性或长期性的无排卵现象, 除了下丘脑、垂体、卵巢与排卵有直接关系以外, 其他如肾上腺、甲状腺等内分泌腺体亦与之有密切关系[3]。某一个环节引起不协调而造成卵泡不发育或者卵泡发育至一定的阶段后停滞, 卵泡未破裂黄素化、卵泡闭锁及无排卵, 或者虽然排卵但黄体功能不足而引起不孕症。

诱发排卵为排卵功能障碍治疗的常用手段, 氯米酚为当前国内外公认的有效排卵诱发药物。它是一种非胆固醇类雌二醇类似物, 主要作用在下丘脑-垂体系统及雌激素竞争受体, 通过抑制内生雌激素负反馈效应, 使尿促卵泡素、黄体生成素水平增加, 从而刺激卵泡发育。氯米芬具有排卵率高、价格便宜与用法简单等优点, 但其妊娠率低, 原因主要有: (1) 对宫颈黏液具有抗雌激素效应, 可抑制黏液分泌, 黏稠则不利于精子通过; (2) 黄体功能不足, 发生率约5%; (3) 卵子质量低; (4) 影响子宫内膜发育, 直接或间接地通过降低子宫的血液供应而抑制内膜发育, 导致孕卵种植时不良的子宫内膜容受状态。

新稀宝中富含蛋白硒与蛋白锌等多种微量元素, 是第三代补锌产品, 其有效成分明确、活性高、吸收利用佳。微量元素锌于人体内可参与多项功能, 其主要参与酶的激活与组成。有研究显示, 锌聚集于生殖器与性腺, 缺少锌时能够造成一系列的功能紊乱, 而补锌能够改善生殖内分泌功能[4]。缺少锌可以减慢卵母细胞成熟, 还可显著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 从而导致脑垂体分泌及合成尿促卵泡素、黄体生成素功能下降[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排卵26例, 排卵率达92.9%, 而对照组排卵17例, 排卵率60.7%,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排卵率比较, 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 1) ;观察组妊娠23例, 妊娠率达82.1%, 对照组妊娠16例, 妊娠率57.1%, 治疗后观察组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 新稀宝联合氯米芬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效果好于单用氯米芬治疗。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323-2324.

[2]胡琳莉, 朱桂金.超促排卵的并发症及相关问题[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6, 22 (5) :391-394.

[3]顾美皎.临床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25.

[4]高学勇, 何为民, 陈奕权.男性不育患者精浆锌含量的分析[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2, 6 (9) :40-42.

药物促排卵效果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月在我中心就诊的不孕妇女47例, 年龄 (30.3±3.9) 岁, 不孕年限 (4.2±2.6) 年。病例纳入标准:经输卵管造影或宫腔及腹腔镜检查, 至少一侧输卵管通畅且通畅侧排卵;3个月内未用任何激素类药物或促排卵治疗, 无全身性疾病及传染病。并且男方精液检查正常;双方无生殖系统急性炎症。

1.2 方法

将所选患者47例随机分成3组, A组 (对照组) 15例, 于月经周期的第3天给予来曲唑5.0 mg/d, 连服5 d;B组12例, 于月经周期的第3天一次性顿服来曲唑20 mg;C组20例, 于月经周期的第3天予来曲唑5.0 mg/d, 连服5 d, 同时于月经第8天加用尿促性腺素 (HMG) 75 IU每日肌注1次, 根据宫颈黏液评分及卵泡直径大小停用HMG。所有患者均月经第10天起进行B超监测, 当至少有1个卵泡直径≥18 mm时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10 000 IU。并指导同房或者人工授精。于排卵后14 d~16 d查血HCG, 若HCG≥20 IU/L提示生化妊娠;30 d~35 d超声检查宫腔内有无胎心搏动确诊临床妊娠。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组较其他2组有更好的优势卵泡率、排卵率及临床妊娠率, 但差异并不显著 (P>0.05) ;3组患者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单卵泡发生率和宫颈黏液评分比较差异均不显著 (P>0.05) , 见表1、表2。3组患者均无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OHSS) 。

注:t、P为A组与B组比较检验值;t1、P1为A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t2、P2为B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

注:χ2、P为A组与B组比较检验值;χ21、P1为A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χ22、P2为B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在不孕症门诊临床工作中, 促排卵药物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随着对LE作用机制认识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 来曲唑是有效的促排卵药物[1]。LE能够选择性抑制雌激素的生物合成, 有效阻断雄烯二酮及睾酮向雌激素转化, 大幅度降低雌激素水平, 减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3]。在月经早期服用可以解除雌激素对垂体的负反馈抑制, 刺激垂体促卵泡激素分泌增多, 诱发卵泡生长发育与排卵, 当雌激素分泌增多时, 可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促卵泡激素分泌, 从而抑制非优势卵泡生长, 诱导单个优势卵泡并降低多胎率[4]。同时, 来曲唑半衰期 (T1/2) 短, 不与雌激素受体结合, 可以避免半衰期 (T1/2) 较长的克罗米芬抗雌激素样作用对子宫内膜的影响, 使子宫内膜具有较好的容受性, 不影响精子穿过宫颈黏液及受精卵, 能顺利植入子宫内膜[5,6]。

LE在临床上促排卵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有多种, 目前尚未有一种公认的标准方法, 同时LE的最佳剂量尚不明确。本文结果显示, 在月经周期第3天一次性次口服LE 20 mg促排卵方案的HCG日优势卵泡数、子宫内膜厚度、单卵泡发生率、排卵率、临床妊娠率和宫颈黏液评分与5.0 mg/d×5 d和LE+HMG方案相比较, 差异并不显著。基于胎儿安全性以及药物副作用方面, 月经周期第3天一次性次口服LE方案可以作为首选。这是由于LE的半衰期非常短, 单次服药的机体药物清除速度快, 使其在排卵期和胚胎发育早期可以更完全地从体内代谢排出, 残留水平更低, 副作用更小, 而且服用经济、方便、安全;同时使芳香化酶抑制剂的浓度在早卵泡期更高, 可以在月经早期最大限度地抑制雌二醇的浓度。

卵泡的正常发育需要促卵泡激素 (FSH) 和黄体生成素 (LH) 的共同作用。HMG中既有FSH也有LH。当卵巢储备欠佳时, 在LE的基础上给予HMG治疗, 可以提高优势卵泡率及妊娠率。卵泡的发育需要一定水平的雄激素来维持, 而LH作用于卵泡膜细胞, 阻止其凋亡, 维持雄激素水平的稳定。LE联合HMG可刺激内源性FSH的释放, 减少促性腺激素 (Gn) 的用量, 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 同时可减少多个卵泡同时发育, 从而避免多胎妊娠及OHSS发生。由于LE的半衰期较短, 随着卵泡的生长发育, 其对雌激素的抑制作用会逐渐减弱, 使得卵泡发育后期有足够水平的雌激素能够作用于子宫内膜, 使其生长, 为精子穿行、胚胎着床创造了较为合适的内环境, 从而提高妊娠率[7]。本研究结果显示, LE联合HMG促排卵较其他2组有更好的优势卵泡率及妊娠率, 但差异并不显著;并且无1例多胎妊娠及OHSS发生。本组结果与韩斌等[8]的研究结果相符。我们之前的研究也发现口服5.0 mg比2.5 mg的来曲唑会有更多的卵泡和更高的妊娠率[9], 这可能是单用来曲唑2.5 mg/d×5 d所用剂量偏小, 需加大剂量或加用HMG。文献报道, 增加LE用量有增加优势卵泡数目的趋势, 与Gn合用可减少Gn用量, 不影响子宫内膜厚度、临床妊娠率及自然流产率等[10,11]。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一次性口服LE方案, 可能是不孕患者促排卵更好的选择。当卵巢储备欠佳时, 在LE的基础上给予HMG治疗, 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使用LE治性不孕症可提高成功率, 增加了可供选择的方法, 作为其补充治疗值得在基层医院使用。由于本文的样本量有限, 因此对于LE治疗不明原因不孕症过程中的最佳用法用量、毒副作用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蔚蓉, 谈勇.2种治疗方法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排卵结局的分析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3) :101-102.

[2]Usama M, Ahmed M.Extended letrozole regimen versus clomiphene citrate for superov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infertility undergoing 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J].Reprod Biol Endocrinol, 2011, 21 (9) :84-90.

[3]Abu Hashim H, Shokeir T, Badawy A.Letrozole versus combined metformin and clomiphene citrate for ovulation induction in clomiphene-resistant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Fertil Steril, 2010, 94 (4) :1405-1409.

[4]Pritts EA.Letrozole for ovulation induction and 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J].Curr Opin Obstet Gynecol, 2010, 22 (4) :289-294.

[5]Badawy A, Abdel Aal I, Abulatta M.Clomiphene citrate or letrozole for ovulation induction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J].Fertil Steril, 2009, 92 (3) :849-852.

[6]Montville CP, Khabbaz M, Aubuchon M, et al.Luteal support with intravaginal progesterone increases clinical pregnancy rates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using letrozole for ovulation induction[J].Fertil Steril, 2010, 94 (2) :678-683.

[7]Wallace KL, Johnson V, Sopelak V, et al.Clomiphene citrate versus letrozole:molecular analysis of the endometrium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Fertil Steril, 2011, 96 (4) :1051-1056.

[8]韩斌, 林津, 黄平, 等.来曲唑促排卵的个体化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9) :1356-1359.

[9]林春莲, 刘继龙, 蒙钟明, 等.两种剂量来曲唑促排卵效果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14) :19.

[10]Noriega-Portella L, Noriega-Hoces L, Delgado A, et al.Effect of letrozole at 2.5 mg or 5.0 mg/day on ovarian stimulation with gonadotropins in women undergoing 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J].Fertil Steril, 2008, 90 (5) :1818.

药物促排卵效果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合并胰岛素抵抗的PCOS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40岁,所有患者均无慢性疾病、不吸烟、不饮酒,近2个月来未服用过性激素或影响脂类代谢的药物。

1.2 P COS的诊断标准

稀发排卵或无排卵;雄激素水平升高的临床表现和(或)高雄激素血症;卵巢多囊性改变;上述3条中符合2条,并排除其他致雄激素水平升高的病因以及其他引起排卵障碍的疾病。

1.3 胰岛素抵抗的标准

空腹胰岛素水平>15 m IU/L,空腹血糖水平正常。

1.4 方法

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实验组45例,对照组:于月经周期第5~9天口服氯米芬50mg,每日1次,治疗3个月。实验组:给予二甲双胍500 mg,每日2次,并于月经周期第5~9天口服氯米芬50 mg,每日1次,治疗3个月。于每月月经周期第10天开始,每天B超监测卵泡发育及排卵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52例,单纯口服氯米芬治疗,恢复排卵率为63.42%(33/52);实验组45例,口服二甲双胍及氯米芬治疗,恢复排卵率为82.22%(37/45)。两组排卵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见附表。

3 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是以持续性无排卵、高雄激素血症或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内分泌紊乱的症侯群。育龄妇女中PCOS的患病率为5%~10%,占无排卵性不孕症患者的30%~60%,甚至有报道高达70%。

我院门诊对氯米芬治疗PCOS患者和二甲双胍联合氯米芬治疗PCOS患者的促排卵效果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表明,PCOS患者由于内分泌失调,卵泡成熟障碍和无排卵,从而导致无排卵性不孕,故促排卵是治疗此类患者不孕症的关键因素。目前PCOS患者诱发排卵最好的选择是采用氯米芬,可将其作为促排卵的一线治疗药物。但PCOS患者的重要内分泌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不仅能直接影响PCOS患者的排卵功能,还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刺激卵巢分泌雄激素,从而引起高雄激素血症,而雄激素过高时,单用氯米芬的治疗效果较差。二甲双胍作为胰岛素增敏剂,其药理作用为:①抑制肝糖原合成,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糖异生和糖原分解,从而改善糖代谢,降低体重,纠正胰岛素抵抗。②对于PCOS患者可直接抑制卵泡膜细胞和肾上腺的雄激素分泌,并促进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合成,从而间接降低LH和雄激素水平,还有助于降低17-羟孕酮水平[1]。胰岛素增敏治疗是针对合并胰岛素抵抗的PCOS患者的对因治疗[2],二甲双胍应用于PCOS患者,能显著降低体重,明显改善PCOS患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改善高雄激素血症,并改善月经周期,恢复排卵,与氯米芬联合应用于PCOS患者促排卵治疗具有协同作用,可更加有效提高排卵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徐蓓,朱桂金.多囊卵巢综合症的高雄激素血症及其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670.[1]XU L,ZHU GJ.The hyperleydigism and its treatment in PCOS[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2007,23:670.Chinese

上一篇:《木兰诗》教学设计下一篇:配电网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