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效能测量(共3篇)
组织效能测量 篇1
0 引言
弹药飞行终点效能包括射击效能、末弹道和毁伤效能等综合效能。终点效能测量是对弹药飞行全弹道的终点性能的全面检验, 是衡量弹药、武器精度性能检测的重要参数, 也是检测武器弹药打击效果的重要评估手段。同时, 随着智能弹药发展, 末端弹道修正性能评价受到重点关注。
一般落点测量多采用人工观测的方法实现。但其仅能观测落地点位置, 对落地的精确时间、弹药落地点速度和入射角度等都无法实现观测。随着武器弹药的发展, 特别是精确制导武器、末敏寻的武器和子母弹武器等弹药的出现, 终点弹道多参数测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多参数综合检测构成了评估弹药终点弹道效能评估的主要手段。
终点弹道测量具有如下特点:
(1) 测量距离远:测试设备位于发射阵地, 距离弹药落点斜距大于25 km, 此外弹药目标的RCS一般都很小, 需要作用距离远的测量设备;
(2) 测量精度高:终点效应检测要求测量目标参数的精度高, 特别是要求较高精度的速度、角度精度, 以提高远距离的定位精度;
(3) 测量仰角低:终点弹道接近地面, 目标的远距离测量均为低仰角测量, 非常容易造成跟踪模糊与多径干扰;
(4) 测量精细化程度高:如弹丸起始加速段瞬时速度测量、靶场立靶密集度着靶速度测量、特种弹侵彻速度测量和爆炸点碎片非接触测量等, 要求测量时间精度在ms量级以内的瞬时速度。
1 传统测量方法分析
1.1 射击效能测试方法分析
射击效能测试传统方法多采用观测方法、人工寻找落点和数字方向盘定位等方法确定射击效果, 包括落点坐标、射击密集度、射击准确度和首群覆盖精度等。对于末制导弹药、末敏弹的射击效能, 通常采用实弹射击效果观察方法进行判定。
传统射击效能测量方法存在如下缺点: (1) 人工观测容易出现误差; (2) 人工观测反应时间慢; (3) 多目标、小目标无法观测定位; (4) 人工观测范围小, 容易发生漏测, 落弹回收率较低。
1.2 弹道末端性能测量分析
武器弹药弹道末端参数的精细化测量, 对装备研制、试验及鉴定都至关重要。诸如靶场立靶密集度着靶速度测量、特种弹侵彻速度测量和爆炸点碎片非接触测量等方面。
对于立靶密集度和着靶瞬时速度测量, 现在的测量方法是在立靶前加声音传感器或区截装置, 测量弹丸飞过时的速度。这种方法由于弹丸飞行轨迹的不确定性, 不能确保数据可靠性, 精度较低。对弹药侵彻瞬时速度的测量, 现在无有效的测量手段。
1.3 毁伤效能测试方法分析
为确保获得可靠、有效的导弹、弹丸武器试验鉴定结论, 靶场一般均安排进行少量的实弹毁伤效应飞行试验, 其中破片速度是最重要的威力参数。准确测量、评定破片速度对客观评价导弹毁伤威力、改进武器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弹丸爆炸碎片测量主要有:封闭式圆筒爆破试验、高速摄影法和光幕靶网3种方法。
封闭式圆筒爆破试验方法由J.W.Kury等最先提出和使用。该方法通过测量爆炸冲击过载下金属圆筒的形变就可以对被试爆炸体进行一定的评估, 目前靶场试验中大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测试。但这种方法会由人为因素导致较大的判读误差, 不能满足大当量爆炸过程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测量要求。
高速摄影法试验时, 在破片预定散布位置附近架设高速摄影设备。当战斗部即将解爆之前, 通过一定触发方法将摄影设备“唤醒”并开始记录。爆炸后查看并分析摄影设备所存记录, 给出该位置破片速度评定结论。该方法对动态爆破的多个破片识别难度较大, 对与预想弹道成大角度飞行的破片, 测试误差较大。在瞬态高温、高压和强冲击条件下摄取的脉冲X射线底片图像本身模糊、信噪比小, 人工判读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引入一定程度的测量误差。此外由于测试环境恶劣, 布置位置难以确定, 极易造成设备损坏而增加使用成本。
光幕靶网方法采用多个光幕靶、数据采集仪和位置标识器进行破片测速的方法。光幕靶探测破片穿过的时刻, 数据采集仪记录波形并提取破片穿过光幕靶的时间, 位置标识器可以识别破片飞行的方向角度, 从而计算破片实际飞行的靶距。光幕靶网方法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 未见有应用到实际靶场测试中的报道。该方法可以测出主要破片的速度和大小, 对弹丸毁伤效能评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不能对整体的爆炸状况进行动态的观察, 而且当同时有多个破片进入光幕靶区域时, 很难进行准确的测试。
2 解决思路分析
2.1 终点效能测试参数
终点效能主要测试参数为:落点时间、精确落点位置、爆炸最大速度分布、智能弹药开仓时间、开仓高度和子母弹散布等。针对不同参数测量, 要采用不同测量方法。
2.2 实现特征点时间与瞬时速度测量
时频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对目标信号时间—速度的超分辨, 当时间分辨率足够高时, 就可以得到目标瞬时速度信息, 相比传统方法具有优越性。时频分布可以同时表示信号的时域﹑频域特征, 时域的起始时间﹑终止时间和频率的大小全反映在时频域分布图中, 适合处理频率随时间变化的非平稳信号。由于高速运动目标雷达回波信号的数学模型为非平稳信号, 因此可以考虑采用时频分析方法。由于目标是高速运动的炮弹, 其相邻2个目标之间的差别很小, 造成多目标分辨困难, 短时傅里叶变换 (STFT) 具有良好的时间局部特性, 是一种实用的时频分析方法。
在连续波速度测量中, 可以在时间上成一维的速度像, 通过对速度时间图形的分析, 得到爆炸瞬时的最大速度分量、速度分布、碎片均匀性分析和大碎片测量等信息。飞行器着靶爆炸碎片测量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看出着靶后弹片的速度时间分布, 还可看到较大碎片的速度下降痕迹等。
2.3 交汇测量弹丸落地点位置信息及散布
采用交汇测量的方式实现弹丸落点位置信息及散布测量, 如图2所示, 采用3部多普勒测量仪按一定方位布置, 其各自的作用区域相互交叠, 覆盖落区。
弹药沿弹道飞入落区上空, 三部多普勒测量仪同时测量弹药飞行的速度、距离, 根据布站位置, 可以确定自由空间任意一点的位置、速度和速度方向, 直到弹丸落地。通过数据融合计算, 即可得到弹丸落地前末弹道的弹道参数, 如位置、速度矢量和加速度矢量等, 完成弹药终点弹道的测量。
多普勒测量仪采用连续波体制, 可以获得很高的测速精度, 同时对地杂波干扰和多径效应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其效果已在多种低伸弹道测量中得到验证。此外, 多波束交汇还可以测量子母弹抛洒散布趋势, 精确定位弹丸落点等。对于目标高度, 可采用俯仰机械扫描的方法获得。在测试试验中, 根据试验需要, 1部或2部进行俯仰高度测量, 其余进行交汇地面测量, 即可实现瞬时速度、速度分布、时间、位置和位置分布等参数测量。
2.4 数据融合处理方法进行爆炸效能分布
3部多普勒测量仪数据分为不同角度方向的信息, 通过对实测弹丸爆炸测量数据的比对分析, 可以得到不同方向上速度分布的差异, 从而得到爆炸能量的方向性分布。单部多普勒测量仪可以测量相对多普勒测量仪前后2个方向的速度分布;如其中2部多普勒测量仪夹角为90°, 即可覆盖4个方向的速度分布;如多普勒测量仪之间彼此相差60°, 则可覆盖360°的方向。
2.5 弹丸效能分析数据库建模与综合评估方法
通过对各种标准弹丸的测量, 记录测量的结果, 形成标准弹药爆炸特性的模型数据库, 作为今后弹药爆炸的比对基准。
3 实现方案
多波束弹丸终点效能测试系统由3部多普勒测量仪组成, 每套多普勒测量仪包括射频单元、波束形成单元、并行中频单元、并行信号处理单元和数据处理单元, 多普勒测量仪组成框图如图3所示。多波束天线阵接收信号后, 由波束形成单元生成同时多波束信号, 送至后端并行中频单元和并行信号处理单元, 进行速度、距离测量, 再通过总线将结果数据送至数据处理单元进行处理;数据处理单元将测试数据汇总, 进行数据融合, 得到弹道终点效能。
4 结束语
文中的测量方法采用多台固定多波束测量仪组阵, 即可完成对终点效能的多项参数的综合测试, 具有多功能、高精度、多参数测量、单套设备简单和扩展性强等特点。既可单台设备独立完成单项参数测试工作, 也可多台设备组阵完成综合参数测试工作, 配置灵活。该方法可广泛用于弹药射击密集度和准确度测量、弹药爆炸毁伤效能测量、末敏弹药修正姿态测量、子弹药散布测量、落点定位以及弹道终点参数测量等领域, 特别适合综合靶场使用。
摘要:直接测量动态弹道终点效能具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针对末敏弹等智能弹药, 涉及末端弹道参数测量、弹道落点定位与精确时间测量、毁伤效能测试等。通过对终点效能测量参数分析, 传统测量方法不能满足动态综合测量的需要, 提出了时频高分辨测量的方法, 采用多站交汇方式, 为弹道终点效能测量提供了技术解决途径, 并给出典型参数测量方法。
关键词:终点效能,末弹道,毁伤效能,时频分析
参考文献
[1]倪晋平, 田会, 杨雷.战斗部破片速度光幕靶测量方法研究[J].光学技术, 2008, 34 (1) :152-155.
[2]郎非.炸点目标在高帧频电视测量中的指标分析[J].光电工程, 2005, 32 (4) :5-9.
[3]傅常海, 黄柯棣, 张凤林, 等.导弹飞行试验破片速度测定方法及其误差修正模型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0 (2) :123-127.
[4]刘世平.弹丸速度测量与数据处理[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1994:90-120.
组织效能测量 篇2
一、机构重置的原因
六师附小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名校大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教学质量使附小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但是,现行的学校内部管理基本上是在传统教育的体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现行的学校内设机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权力过于集中。学校管理按照一定的“级别”分配权力,“官”级越高,掌握的权力越大,下级只能听命于上级的调遣、指挥。中层管理机构没有多少自主权,对上级垂直纵向的管理习以为常,一旦失去了上级的明确指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而最接近学生的.年级组自主权限几乎没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组织效能测量 篇3
1 电磁防护服屏蔽效能测量原理
1.1 屏蔽效能(SE)基本原理
在相同的电磁场环境和检测位置下,用接收探头测量未穿电磁防护服时人体模型某一测试部位的电场强度值E0和穿上电磁防护服时该测试部位的电场强度值E1之比,将E0/E1以对数标示,即为屏蔽效能。
1.2 测量设备
1)屏蔽室:使内部不受外界电、磁场的影响或使外部不受其内部电、磁场影响的一种结构。它通常由金属材料建成,在金属板接缝和门等处采取一定的措施以保证连续的点连接。高性能的屏蔽室在不同频率可以将电、磁场抑制1~7个数量级。
2)信号源:输出频率和输出功率应能满足被测电磁防护服屏蔽效能的测量要求。
3)功率放大器:应能满足测量需要的频段,增益及噪声系数应能满足被测电磁防护服屏蔽效能的测量要求。
4)场强探头:频率范围和探头灵敏度应满足测量要求。
5)场强仪:频率范围、幅度范围、灵敏度应满足测量要求。
在被测电磁防护服内部使用的探头结构尺寸应尽量小,探头离被测电磁防护服的距离尽量不小于5 cm。
为防止信号通过电缆泄漏,天线或探头与接收设备或信号源之间的连接电缆,应用具有50Ω特性阻抗的双屏蔽同轴电缆,电缆和电缆间的连接器的屏蔽效能应大于50 dB,在测量过程中不应更换。
1.3 测量环境要求
气候应符合专业标准和仪器标准中规定的使用条件,不宜在雨、雪等潮湿环境下测试。在测量过程中不应有不相关的设备或仪器工作,应尽量远离金属物品,记录当天测试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4]。
应在标准大气压条件下进行测量。环境温度:15~35℃;相对湿度:20%~80%;环境气压:86~106 kPa。
2 电磁防护服屏蔽效能测量方法
2.1 测量频率选择
测试频率范围为10 kHz~18 GHz,选用点频测量,一般选用频率点150 kHz,30 MHz,450 MHz,915 MHz,3 GHz,18 GHz,或者根据需要选择测量频率点。
2.2 测试位置要求
从人体结构来考虑,通常选取人体的头部、胸部以及腹部3个部位作为检测点进行测试,也可以根据特殊情况,选择其他部位进行测试。测量配置见图1。
2.3 测量步骤
1)在进行测试前,先将测试设备通电预热,使其达到稳定的工作状态。确定潜在的危害区域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确保测试人员的安全。
2)在未穿电磁防护服时,将场强探头置于距发射天线1 m处。
3)采用连续波调制方式的信号,将未穿电磁防护服人体模型的测试部位(头部、胸部、腹部)在不同测试频点的场强强度值恒定在E0,此时各测量频点施加的功率为Pi。
4)然后给人体模型穿上电磁防护服,将电场探头置于电磁防护服内部,施加和未穿电磁防护服时各测量频点相同的功率值Pi,对穿上电磁防护服人体模型头部、胸部、腹部进行测试,记录在不同测试频点时场强强度值E1。
5)在相同测试条件下,电磁防护服在该部位的某频率点的屏蔽效能SE表示为:将穿上电磁防护服前后所测量的电场强度E0/E1之比,并以对数表示。
屏蔽效能计算表达式为
式中,SE为屏蔽效能,dB;E0为未穿电磁防护服时的电场强度,V/m;E1为穿上电磁防护服时的电场强度,V/m。
6)分别测量不同部位的不同频点屏蔽效能值为SE0,SE1,SE2,…,SEn,取其中屏蔽效能值最小的SEn,即为电磁防护服整体屏蔽效能。
3 电磁防护服屏蔽效能的测量数据
在试验中通过该测量方法对3家厂家的电磁防护服屏蔽效能进行测量,结果见图2。
4 结论
通过上面的试验数据,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各厂家的电磁防护服性能的优劣,为广大用户提供一个有效可靠的分辨电磁防护服的好坏的方法,也可以为各厂家生产防护服时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洪凤.防电磁辐射纤维的研究进展[J].产业用纺织品,2007(6):43-45.
[2]王琴云,丁欧,周仪.电磁波辐射防护织物和服装的开发[J].上海纺织科技,2005(9):32-34.
[3]张力.电磁波防护服[J].技术与市场,2004(12):56-57.
【组织效能测量】推荐阅读:
组织效能相关06-19
企业组织效能分析08-22
影响组织效能的因素12-04
创建“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创新型、廉洁型”机关党组织活动实施方案12-30
施工测量方案-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大全10G10-04
卫生院内部效能效能管理制度08-11
基于效能仿真的航天装备体系效能评估方法06-07
指挥效能10-18
效能内涵10-21
设备效能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