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途径

2024-08-28

贯彻途径(共8篇)

贯彻途径 篇1

摘要:由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教育思想处于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中, 随着“生本”理念的提出, 如何将“生本”理念贯彻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成为了新时期教育面临的重大难题。小学语文课堂中, 只有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更好地提供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促进学生的发展。将从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途径进行分析, 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理念,途径

随着教育思想的不断革新, 生本理念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 越来越具有重要性。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性, 所以对于教师来说, 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而这不仅保证了学生良好的学习, 同时也更好地贯彻了生本理念, 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生本理念的含义

生本理念主要强调以学生为核心, 要求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一切为了学生。随着教育模式的革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 生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与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还让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信, 对其以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生本理念贯彻小学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生本理念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其对于小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而且要求教师将教学主体放在学生身上, 这不仅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 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 也是极其必要的。

( 一) 生本理念的贯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小学语文的良好教学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以及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了, 所以生本理念的贯彻便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还能够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 从而促进其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所以生本理念的贯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 二) 生本理念的贯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良好途径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性以及语文课堂的严肃性, 学生在课堂中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 从而降低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导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例如, 教师在讲《静夜思》这首诗歌时, 如果只是讲解这首诗歌每个句子的意思以及诗歌思想情感的表达, 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毕竟学生的年纪小以及生活阅历不多, 对其情感没有更深的体会, 所以可能在教师讲解诗歌含义的时候, 不会认真听讲, 甚至做其他违反纪律的事情。生本理念的引进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进行教学的, 教师可以在讲解《静夜思》这首诗歌时, 创设一个情境, 让学生来扮演李白, 然后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进行环境的描述, 这时学生就会融入诗歌所描诉的环境中, 学生通过想象, 自行体会当时诗人心中的所念所感, 这时教师通过良好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对诗歌的思想感情进行理解, 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理解能力, 以此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途径

( 一) 创设平等的教学环境

由于生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 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不平等的关系,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 提高其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应逐渐让自己将教师身份变为学生家长的身份, 这样便可以设身处地为学生的良好学习着想, 通过和谐、愉快、轻松、平等的语文课堂教学, 让学生发挥最大的学习能动性, 从而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 二) 创新语文教学模式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 多于乏味, 没有新意, 所以为了更好地将生本理念贯彻进小学语文课堂, 教师必须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须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进行语文内容的讲解, 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并通过有效的引导, 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语文内容进行分析, 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语文基础知识。

( 三) 加强实践教学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增长知识, 而只是凭借理论知识的教学, 学生很难对其有更深的理解, 从而阻碍了自身语文基础知识的增长。生本理念的贯彻, 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实际生活, 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实践活动, 通过让学生自主体会、自主实践, 提高其实践能力, 促进其更好的发展。例如, 在学习《蔺相如廉颇列传》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扮演文中的角色, 通过对整个情境的表演, 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表演过程中, 可以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各种人物之间的联系、熟悉整个文章发展的脉络, 从而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更好的感悟, 以此来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生本理念的良好贯彻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来说, 具有重大的意义。生本理念要求教师将教学核心放在学生身上,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通过良好地引导, 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学习, 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知识, 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宁翠娥.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途径[J].大庆社会科学, 2012, (6) :142-144.

[2]唐艳娟.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4, (16) :153-153.

[3]杨术均.分析探讨以“生本”为理念的小学语文课堂存在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4, (29) :139-139.

贯彻途径 篇2

本文作者:申丽 发表时间:2005-10-27

作者单位:东营市胜利河口第二小学 联系方式:E-mail:slzxt@163.com

儿童美术教育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教育,它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历来人们总把儿童参加美术活动看作是接受美术知识、技能培训,把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活动当作专业技术教育,认为他是位具有绘画“天才”的孩子发展才能进行的教育。因此,一些家长和教师认为没有绘画才能就不必培养。其实这些认识都偏离了美术教育的根本宗旨。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下我自己的基本认识。

素质作为教育学的概念是指人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发展而来的人的主体性品质,是人的智慧、道德、审美性的系统整和。素质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用于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活动。因此,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是激活知识;不能把学生当作简单的认知体而要作为生命体对待;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以全面发展取代片面追求。它是普通科学文化教育,而不是专业与职业教育。可以认为,教育中的素质大体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它是教育的基础与条件,是儿童通过受教育使身心得到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基础教育的目的也是力求发展和提高素质。

第二,素质具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每个人都具有某种基本的、共同的素质,包括生理、心理及人格的,但个人的素质之间又有差异,每个人自身有不同的特点,素质也不同,这就构成教育的不同要求和发展的不同取向

第三,素质在人们身上的稳定性、潜在性因素是可发展的,它们受教育与环境影响变化而发展,并通过能力与知识表现出来。

一、美术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价值

1、发展儿童感知能力。美术活动主要通过视觉和触觉感受进行,感觉是人发展认识的前提,儿童的认识能力大多依靠形象思维获得。因此,发展感官、促进智力发展是美术活动不可替代的优势。

2、培养丰富的情感。情感是学习的动力,美术活动有利于儿童情感的宣泄,使身心发展得到平衡。同时,美育又能陶冶情操,使儿童情感境界得到升华。艺术能使人充实和完美。

3、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意识和能力使未来社会的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品质,美术活动通过创作来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力,周密的思考与计划能力,独特、流畅与变通能力。

4、发展思维能力。儿童通过观察进行的视觉思维,是儿童早期的思维活动,他们通过创造视觉符号表现认识,发展智慧,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促进逻辑思维发展。艺术活动可以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

5、促进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真正的艺术创造。美术活动以创造活动体现个体的自身价值,培养自尊、自律、合作动机和自我激励的品质,培养自主意识和主动精神。

6、培养丰富的文化修养。通过欣赏活动开拓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和生产、生活的关系,学习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提高审美感受力和判断力。

7、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美术活动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注意发挥四项功能,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1、注意发挥认知启迪功能,正确处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小学美术学科的教育,其启蒙性、初级性是显而易见的。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对美术课充满着新鲜感、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美术学科的智育任务和美术任务应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兴趣小组乃至校外观察等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使小学生逐步扩大认识世界的视野,启迪他们感知社会、自然界和生活水平的情怀。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大优于其抽象思维能力,这是由少年儿童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重视启动小学生的感性认识,这在小学低年纪美术课教学中尤其重要。好奇、单纯、朴素、直觉是童心、童真的特点。美术课就是通过具体的线条、色彩、形状等直观可感的画面和其他艺术作品,以及通俗、浅显的传授讲解,让学生认识一个个具体的事物,认知自己不熟悉的或不很熟悉的事物。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对他们的抽象思维进行适当的点拨,让他们知道绘画的理论常识。诸如,绘画的分类——什麽是彩笔画、铅笔画、记忆画、想象画等等。同时,启迪他们对一幅幅具体的画面所蕴含的理性化的意境,进行适度的认识。对此,应避免成人化的说教,应贴切的把握小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飞跃”的“长度”,切勿“揠苗助长”,否则适得其反。因为,面对小学生侃侃而谈发表高论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对于实施素质教育肯定是有害而无益的。

2、注意教育转化功能,正确处理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的关系

美术学科不仅肩负着智育和美育任务,而且也蕴含着德育要素。教书育人是所有学科每一位教师神圣的职责。寓德于教,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对小学生进行教育转化工作,是一项主要的教育教学任务,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美术教育中的德育内涵,继而通过美术作品的特殊魅力,以暗示性教育为主与提示性教育为辅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与日积月累的思想感情教育,做到循循善诱,与美术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要避免长篇大论,空洞说教;同时,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对全体学生进行共性教育(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理想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崇高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严谨的刻苦学习态度、艰苦奋斗作风等教育)的同时,又要注意对个别学生的个性教育。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组织纪律、思想品德的不同表现,结合教学过程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转化,这对于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3、注意发挥审美鉴赏功能,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审美鉴赏功能是美术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又是高层次的功能,是认识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高级阶段的体现。美感是在认知、感知反复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精神体验。审美教育是以情感的动态化为中介,以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目标的一种人的素质教育。美术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美术修养和鉴赏能力,才能更好的发挥美术教学活动的审美鉴赏功能。美术教学活动应当以美术作品的艺术感召力,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其灵魂,培养他们初步的抽象思维和审美趣味,初步锻炼他们的艺术感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要通过美术作品特殊的艺术语言,引导学生感悟真、善、美,辨别假、恶、丑。对此,丰富多彩的美术教材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天地;如美术教材中的《当国旗升起的时候》、《小鸟的乐园》、《我和小树一起成长》等课对于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美好景象的热爱之情,对于激发他们爱国、爱乡、爱科学的情感,必然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又如,教材中的纸工、贴画、泥工、彩塑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既能增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能提高全体学生审美鉴赏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在提高全体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过程中,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要对一部分对美术课兴趣浓厚及审美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进行提高性辅导。可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课外辅导、兴趣小组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在普及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使学生的特长得以进一步发展。这也是优化素质教育途径的重要措施之一。

4、注意发挥示范功能,正确处理主导作用于主体作用的关系 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的良好形式。小学生的模仿潜力大,可塑性强,但他们毕竟是初学者,绘画能力处于初学阶段,如何“引进门”,对此,美术教学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教师的示范手段必须不断优化、科学化,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如,新课的导入要新颖活泼,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学辅助手段可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的效果,教学步骤的循环渐进有利于学生打牢基础,教学中“讲、练、评”相结合促进美术知识向美术能力的转化等等。再示范不断优化为前提下让学生动手练习,引导他们学会认真听讲,认真观察,按照步骤专心、细心、耐心且有信心的反复习作;同时,注意对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鼓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的示范主导要体现“精讲”原则,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应基于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另一方面,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让学生多动脑筋、多观察、多动手,使学生在赏心悦目和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以锻炼、提高,并逐步形成感知美、模仿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良好素质。

贯彻途径 篇3

一、贯彻生本理念的必要性

首先是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基础语言知识,理解、沟通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与变化,对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贯彻生本理念,进而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小学语文课堂能够全面适应新课改与时代发展的要求。

其次是能够满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求。虽然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已经获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而生本理念的贯彻,能够充分考虑到教学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要,并为学生构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二、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途径

1.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

生本理念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教师在设计、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想法与见解,积极采纳学生提出的建议,进而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认知水平给予综合考虑,将学生提出的意见尽可能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和重视,全面增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信心。比如:在讲解《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相关内容时,结合课堂教学任务与目标,教师可以提前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分享给学生,并围绕设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征求学生的建议,从而选择更适合的教学方式,如欣赏、情景或是合作教学等。这样在沟通交流后,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也会因为教学设计中融入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而更积极地配合教师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升。

2.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运用和缓的语气和学生沟通,在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时,也要积极采用鼓励政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多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合作、情景和多媒体教学等,在选用教学模式时,应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决定。比如:在对于《蘑菇该给谁》的课程教学设计来讲,就可以将是非作为讨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来进行学习。而在《小松鼠与小松鼠》这一课程内容设计时,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情景对话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拟人化的表演,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进一步培养、提升其综合素质。

3.强化语文实践教学活动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学习能力,如果只通过单纯的理论讲解,那么学生就很难对所学知识有透彻理解,也无法实现灵活应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而生本理念的贯彻,强调教师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体会、实践,进而在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如:在讲解《静夜思》这首诗歌时,若教师仅为学生讲解每句诗的意思,以及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不仅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也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少,难以获得深刻体会。为此,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李白,然后教师再运用生动的语言对环境进行描述,逐步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教学情景中,全面激发想象力,让其自行体会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想,这时教师再通过对诗歌思想情感的讲解,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印象,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贯彻生本教学理念,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与特点,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不断优化。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分享表达等教学策略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进而全面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发展其创新思维,不断增强其语文学习兴趣和信心,从而构建一个和谐、快乐的语文课堂。

贯彻数学课堂应用型教学新途径 篇4

一、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仍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阶段, “满堂灌”现象比较普遍.这种现象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传统有关, 这种传统使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对数学概念、性质、方法以及运算的讲解, 重视课本理论的单向灌输, 很少讲解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笔者通过考察发现, 当今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以下模式:教师先讲述某一概念的定义和性质, 再讲述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 最后安排学生做课后或是参考书中的练习.这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抽象和逻辑推理等能力, 但是却不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甚至使学生对枯燥的数学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把数学学习当做是应付考试的工具.因此, 如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探索, 对现代的教学具有根本性的革命意义.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 将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味, 是我们教学工作者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也是数学教学必须进行努力的研究方向.

二、贯彻数学课堂应用型教学新途径的必要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伯驹曾指出: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不是吸引学生越学越有兴趣, 而是越学越害怕, 感觉数学很难.这种现象的形成与上述笔者提到的僵化枯燥数学教学方式有关.

现行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乐趣, 甚至产生畏难心理.因此, 要改变这种现状, 教育者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过程、轻参与”的倾向, 重视知识传授的过程和学生的参与, 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让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用武之地, 刺激他们更好地学习.

三、数学课堂应用型教学新途径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育者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应用型教学的方式来增加教学的乐趣,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使用数学模型、运用PPT、小组讨论等.甚至还可以直接地使用一些应用案例来主导教学.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育者还应尝试应用型教学的新途径, 这些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许多数学概念如导数、极限等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 因此, 教育者在讲述数学概念之前, 可以先创设一个日常生活中与概念相关的情境来引出问题.如讲导数的概念之前, 教育者可以创设与导数问题相关的情境, 如我国的人口增长问题、公司的边际效应问题等, 将导数的概念具体化.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应注意选取与时事相关且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可以增强数学教学的乐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 他们才有信心克服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而一旦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 他们的兴趣将得到强化, 最终内化为学习的动力.此外, 问题情境的创设也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从生活中来, 再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采用案例辅助教学

教育者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 在授课结束后, 设置几个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些案例可以是课本或教材中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应用性强的问题, 也可以直接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教师在讲到不等式时, 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营销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最大利润来讲解;在讲到数列时, 可以列举我们日常生活中银行的存款和贷款问题来讲解.教师在选取案例时, 应注意选取难度适中、应用性强的例子, 案例中不但要包含讲授的知识点, 还要有一定的深度, 便于学生对于案例进行深入的探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涉及几个案例时, 应坚持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 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难度.

案例辅助教学的方法让数学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 在增加数学教学乐趣的同时, 让学生主动尝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的机会,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育者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教育者要逐渐改变这一教学方式,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 可以通过上述创设问题情境和案例辅助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此外, 教师也可以适当增加由学生主导的教学环节, 如让学生来讲解数学知识和课后练习题, 让学生设计一个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数学题目等.这种学生主导的教学环节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也可以锻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

4. 安排学生实践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对“书本中心”的“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传统进行批判, 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杜威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因此, 学习知识的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教育者有很大的启发, 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知识, 也要通过“做”,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所以, 教育者要重视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育者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手制作模型和其他类型的实践活动.如在《几何》的教学中, 有几章内容是关于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等几何图形的,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觉得最合理的材料制作这些几何图形, 然后向老师和同学展示.由于世界许多著名的建筑中都蕴含着几何图形, 因此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建筑的照片并在课堂中展示, 体会建筑艺术中数学的奥秘.这些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也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精神,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贯彻途径 篇5

1. 终身体育思想的内涵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持续参与体育活动, 各社会单位 (学校、家庭、社区等) 都应开展体育活动, 为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创造条件, 从而形成锻炼的习惯, 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劳动力的解放, 人们的余暇时间增多, 生活水平和方式以及现代生活意识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逐渐转变体育锻炼只是人在一生某个短暂时期内进行的观念, 意识到进行体育锻炼应该是每个人一生的过程。

2. 学校终身体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2.1 终身体育思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有多层含义, 首先是指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得人们拥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然而近年来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而提高, 从一些数据统计来看, 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呈下降的趋势, 肥胖和超重儿童比例增加, 学生营养不良、近视率严重, 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 体育参与意识弱化, 加之学校课业负担沉重等因素的影响, 从而使青少年的体质和健康遭到严重的摧残。学校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摇篮, 必须树立为21世纪育人的强烈责任感, 把终身体育思想渗透到学校的工作中, 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提高身体素质, 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从而提高全民族素质。

2.2 终身体育思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空闲时间的增多, 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上的富有, 而是越来越注重对精神的追求, 正像社会上曾经流行过的一句话:“我们穷的就剩下钱了”。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 人们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要求精神文明同步协调地发展, 从根本上说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需要。体育作为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 终身体育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

3. 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途径

3.1 通过宣传, 使终身体育思想深入人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知识讲座、开辟体育小常识橱窗、指导学生收听广播、观看电视中的体育节目、体育杂志等等进行宣传终身体育思想,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使终身体育思想深入人心, 促进学生在终身体育思想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在传播的同时, 要消除不良知识的传播, 对学生接受体育信息的渠道和内容要加以选择和规范, 注意提高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 从而提高宣传效果。

3.2 加强体育教学, 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 使学生掌握锻炼的基本技能

随着新课标在全国的广泛实施, 要求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向多元化、人文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体育教学过程注重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运动技能学习的重复性、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人际关系的多边性和教学效果的综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新发展, 体育教学方法呈现出现代化、心理学化、民主化和个性化的变化。加强学校体育教学, 改变教学模式,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3.3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3.1 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不是单纯的促进人的身体发展, 还可以调节心情、陶冶情操, 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只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才能提高锻炼效果。

3.3.2 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

体育教师要有终身体育意识, 要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重视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体验和感受体育锻炼对自身健康的价值。

3.3.3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学校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经常参加课外活动, 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形成运动的积极情感, 体验成功的乐趣, 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运动才能, 培养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4 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

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 要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过程中, 应改变以往“要学生怎样”和“不许学生怎样”等禁锢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教学管理模式;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相互评价过程中学会学习和思考,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3.5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进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落实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 他们要通过特定的方式将自己对某些技术动作和体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传递给学生, 并要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掌握一定的技术动作和活动方式以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没有固定模式, 而是随着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良好的师生关系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学的实践证明, 在以往传统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处于服从与被控制的地位,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积极性差, 学习效果差。然而在学生心理不太成熟的阶段, 他们一旦由于某些原因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 他们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而是应付了事, 甚至会出现过激行为。建立起一种新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终身体育的思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进步, 反映的是人们的生存价值观;它在给予人们健康体魄的同时, 缓解了高强度工作留下的精神压力驱除了生活烦恼所带来的不愉快, 因而成为现代人和后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但我们也必须看到, 贯彻这一思想会受到许多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束缚, 要想让终身体育思想深入人心, 并为民族进步服务, 必须依靠政府的宣传教育和民众的自我觉醒。

参考文献

[1]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04.24 (1) .40~42.

[2]刘志明.对终身教育背景下终身体育思想的探索[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8 (4) .65~66.

贯彻途径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理念,最佳途径

一、生本理念的含义

生本理念在我国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早在17世纪便已被提出, 经过长期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基本教育理念, 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了教育实践当中。生本理念主要是指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 这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育思想相契合。以生本理念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不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的氛围,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中实现知识的获取, 并且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

生本理念在当今的小学教育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具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不仅要实现对小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还担负着对小学生初步审美能力、道德认知、汉文化语境等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任务, 因此, 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贯彻生本理念是新时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语文素养、语言沟通与理解能力、基本道德认知能力的重要任务, 是儿童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新时期, 国家对教育领域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传统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对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 教学理念的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刻不容缓。而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也能够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起课堂主人翁的意识, 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并为其未来自主学习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贯彻生本理念符合新时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

(二) 贯彻生本理念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枯燥性, 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 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 因其年龄特征, 具有着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特点, 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不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就有可能导致小学语文课堂出现学生溜号、不注意听讲、课堂秩序混乱, 或者学生对语文知识缺乏兴趣, 知识掌握不扎实, 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可以充分从学生角度出发, 进行课程设计, 开展教学活动, 通过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营造, 以及有趣的教学内容设置, 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使语文课堂充满趣味, 课堂秩序也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最佳途径

(一) 创造平等教学环境, 改变师生关系

要想使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得到有效贯彻,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生本理念的本质, 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关系, 从学生的视角看待教学过程, 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的教学环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组织并逐步形成小学生美好学习生活形态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宽松、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做平台, 小学生以绝对的体量参与并占据教学过程中的大部分, 充分体现了“生本”理念下的教学策略,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以主动的态度接受教师预设的各种环节, 进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达到加速学习的目的。

(二) 创新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贯彻生本理念, 还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以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避免教学过程的乏味枯燥, 进而使学生自觉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 并通过教师巧妙地设计与引导,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发挥想象力, 使他们在发散思维中探索学习的路径, 并结合教师适时点拨, 抓住学习重点, 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 培养学生横向分析的能力。

(三) 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加强实践教学

在贯彻生本理念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以生本理念为基础, 对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要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实践活动, 如让学生模拟课文进行表演, 设计情境短剧, 或者设计一些能够充分发挥和锻炼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小游戏,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语文综合能力,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优势, 使他们能够在积极的参与中实现知识的获取。另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适当的户外课, 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自然, 并在自然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灵感, 使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新时期对小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贯彻生本理念, 不仅有利于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教师应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课堂环境营造、创新教学方式, 以及优化教学设计等多种途径共同着手, 找到贯彻生本理念的最佳途径,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贯彻途径 篇7

一、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教学概述

(一) 课堂讨论的含义

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也就是教师按照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 确定论题, 然后在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进而理解知识、掌握真理, 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1]。课堂讨论具有四个特征:第一, 恒常性。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使用课堂讨论教学法, 不能只在某节课穿插进行, 这样没有实际意义。第二, 实践性。在高校课堂讨论中, 教师不再是以控制者的身份存在, 而只是作为一个参与者以及宏观调控者的身份存在, 课堂讨论活动的开展、总结等工作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 第三, 主体性。课堂讨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要参与者。第四, 启发性。课堂讨论的本质就是启发式学习, 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争论来得到启发, 进而完善自身认识。

(二) 课堂讨论中师生互动讨论的分类

在高校课堂讨论中, 师生之间进行互动讨论的类型比较多, 其中应用比较广泛、可操作性较强的形式就是小组合作型讨论和个体自由型讨论[2]。

小组合作型讨论就是教师围绕一个主题来衍生出一些小论题, 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小组以后, 每个组选取一个小论题在分析之后进行组内讨论, 最后委派代表在班上讨论。在此教师要注意设立的主题应该与实际有密切的联系以及较大的争议性。在小组讨论以及班级讨论中教师要加强引导, 保证讨论的有序进行。

个体自由型讨论就相对比较自由, 没有固定的流程, 可以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也可以是学生与教师之间一问一答的形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讨论的时间、内容等, 控制好讨论的节奏。

二、课堂讨论中理论联系实际教学重点与要求

只有掌握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重点以及要求, 才能在课堂讨论中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进而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水平。

(一) 课堂讨论中理论联系实际教学重点

高校思政课在课堂讨论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其要掌握的教学重点就是把握好理论、实际、联系这三个环节[3]。其中“理论”就是指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实际”就是现今社会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实际能力的体现。“联系”则表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的内部之间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动态过程。

(二) 课堂讨论中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要求

在课堂讨论中,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教学也有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 在理论联系实际中“理论” 方面的要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还有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等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 因此在课堂讨论教学中, 所有的理论分析、理论依据都应该围绕这些理论知识,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高校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内容涵盖范围广, 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所涉猎。因此进行课堂讨论的时候, 要科学的选择和应用用来联系实际的理论知识。不仅如此, 所选取的理论必须具有实际意义, 可以综合分析实际出现的问题。

其次, 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实际”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实际、实例、学生实际等都是对“实际”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严谨, 内涵丰富, 科学性十分严密, 这就要求在实际事例的选择上要小心谨慎, 所选事例必须准确、科学, 可以经得起检验。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做课前准备的时候, 应该首先选取真实有效的事例材料, 并且其可以切实反映理论要点,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对选取的事例材料深入分析, 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最后, 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联系”的要求。由理论到实际以及由实际到理论是“联系”的两个途径[4]。由理论到实际就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要充分运用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 用理论来说明实际;由实际到理论就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认真总结实际经验, 对其深入分析思考后升华到理论高度, 透过现象来把握本质。

三、课堂讨论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技巧

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分为三个步骤:课前准备、 课堂指导、课后总结。这三个步骤都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前提, 密切结合, 共同组成了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教学方式。

(一) 课前准备

论题是讨论的核心, 只有一个优秀的论题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讨论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讨论论题, 要注意设计的论题需要体现课堂的教学目的以及反映生活实际, 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从而在课堂讨论中以理论指导实践, 以实践证明理论,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 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材之中对“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这一章内容进行学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设计两个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第一个论题是“人治的本质及意义”, 第二个论题是“法治的本质及意义”。 针对这两个论题让学生在班级展开讨论, 将学生分成两组, 每组就一个论题进行讨论, 然后在班级范围内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在此时教师可以将“人治更符合社会发展还是法治更符合社会发展”作为辩题, 开展一场小型的辩论会, 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辩论, 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中国自三皇五帝开始, 经历夏、 商、周等朝代的更迭, 直到中华民国建立之前一直都是以“人治”为主,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主制度的建立才由“人治”转向“法治”。学生通过讨论就可以认识到 “人治”是在自然经济的主导中, 农业文明占据核心地位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治国方式, 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君主专制, 强调最高统治者掌握最大的权力, 凌驾于法律之上, 所以就有“天子之怒, 伏尸百万, 流血千里”;“法治”则是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中, 工业文明占据核心地位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治国方式, 权力的行使限制在法律范围之内, 强调民主的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后学生就会明白在现代民主制度之下, 强化法治意识, 维护法律的权威, 对于国家的文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此一来, 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 自身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有效的促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以及能力的发展。

此外, 针对思政课政治性较强的特征,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帮助学生明确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无论哪种观点都可以进行交流, 讨论课原本就是辩证是非、追求真理的学习过程, 打消学生的心理顾虑, 使学生勇敢的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二) 课堂指导

课堂讨论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是否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在课堂讨论过程中, 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果教师没有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就极易产生负面情绪, 进而消极对待, 对讨论的进程以及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序发言, 合理发言, 文明发言, 课堂讨论要对事不对人, 避免引发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课堂讨论是对学生学识、口才、胆识等能力的综合体现, 因此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打消学生的顾虑, 营造和谐、民主以及平等的讨论氛围,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针对僵局、冷场、发言比例失衡等情况, 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 打破沉默的气氛, 同时也要保证男女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 避免出现一方激烈讨论、一方漠不关心的现象发生。最后, 对于在课堂讨论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及时予以肯定, 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

(三) 课后总结

结束课堂讨论之后, 教师需要总结学生的观点,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但要注意不能面面俱到, 不仅拖沓而且浪费时间。首先要对讨论的情况作出总体的评价, 肯定优秀的地方, 指出不足之处。此外在讨论过程中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贯彻比较到位的地方要加以明确, 让学生吸取经验。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继而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讨论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对于帮助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因此, 在今后的思政课教学中,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必须坚持在课堂讨论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本文通过阐述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的基本含义, 分析在课堂讨论中需要掌握的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重点和要求, 探讨了在课前准备、课堂指导、课后总结三个方面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技巧, 希望对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有所帮助。

摘要: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理论依赖于实践产生, 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脱离实践的理论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高校思政课要想提高教学效果, 使教学理论具有实用价值, 就必须坚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课堂讨论教学避免枯燥的理论说教, 增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在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理解, 进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做到学有所用。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讨论

参考文献

[1]范海燕.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课堂讨论[J].群文天地, 2012, (3) :248-249.

[2]李永忠.思政课实践教学“整体规划”的探索与实践——以宜宾学院的教学改革为例[J].社科纵横, 2012, (7) :167-168.

[3]李兰, 王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28) :102-103.

贯彻途径 篇8

一、实事求是重在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重在行动

在当今社会“饱食终日, 坐在机关里打瞌睡, 从来不肯伸只脚到社会群众中调查研究”的人是存在的。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曾写道:“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 遇到困难只是叹气, 不能解决。他恼火, 请求调动工作, 理由是‘才力小, 干不下’。”[1]110这事实上就是一种本本主义, 不愿行动, 不愿实践, 不愿调查, 不愿实事求是地做事的表现, 这对于共产党员的形象和执政党的威信, 以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不好的负面影响。习近平同志在《关于落实》一文中提到, “我们党建立已90年、新中国成立已60多年,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和人民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伟大的成就, 在全国各族人民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享有崇高的威望, 靠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形成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靠的就是全党同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 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变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我们的所有成就, 都是干出来的。”[2]是啊, 我们所有的成就都是干出来的, 做任何事尤其是要实事求是, 做任何事就必须始终注重抓落实, 始终注重行动, 注重调查研究。如果不行动, 不调查很难做到了解实际更别提说做到实事求是, 那样的话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 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的: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抓落实的工作力度, 并已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中央的一些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虽然在口头上讲了、文件上也写了, 而实际上贯彻落实得却不好。尤其是一些中央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事情, 依然我行我素、屡禁不止。不重视抓落实、不善于抓落实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 行动才是关键, 不断调查、不断实践、不断行动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也是衡量党员领导干部世界观正确与否和党性强不强的一个重要标志。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重要结论。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作者也曾不断地呼吁要调查,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在《实践论》一文中不断呼吁要实践, 由此可见毛泽东同志一向都是非常注重行动, 注重调查研究, 注重实践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期与机遇期, 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面对严峻的挑战, 我们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要不断解决矛盾, 政府以至各行各业都要不断反对本本主义, 不断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不断实践, 领导干部更是要有“每事问”的态度, 因为你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的时候已经不是空的了。进行调查研究, 不断采取行动, 从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方面讲, 就是不断按照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进行实践行动, 进行落实。到哪里去行动?如何进行调查研究?就是到实践中去, 到基层中去, 到群众中去不断进行调查研究, 再不断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不断行动实干, 使实践、调查、行动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一种自觉的行动, 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真正树立党的形象和政府的形象。

二、调查研究重在创新, 反对临摹

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了在我国人们头脑中存在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 即所谓的唯上唯苏的教条主义, 认为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都是正确的, 对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盲目地执行却不能真正执行,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盲目的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 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 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搞“形式主义”的思想在作祟, 好多部门在落实的过程中, 在响应党的号召中表面上做到了反对本本主义, 真心想要贯彻“实事求是”的路线, 但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事求是”。因为他们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只是对上级政策与指示进行“临摹”, 而忽略了“创造性”的工作。只是为了指示而执行, 在政绩观上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也就是说个人主义思想在作祟。各级领导干部往往没有牢固树立一种正确的政绩观, 没有把调查研究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 而只是为了树立自身形象、为自己升迁铺路;没有把行动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 而只是追求表面政绩, 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没有把实践的重点放到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好基础上, 而只是一味盲目攀比、竭泽而渔。结果在调查研究以至落实的过程中不能够做到真正地联系实际, 真正地考察分析研究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出创造性地工作, 而只是打着“落实”的幌子在临摹, 不顾实际的“临摹”照搬, 不考虑特殊性, 这事实上还是没有真正做到反本本主义, 没有认识到调查研究对于贯彻实事求是的重要作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对立面, 就是弄虚作假, 搞形式主义。现在, 大多数领导干部是能够做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 但在有些领导干部中也确实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形式主义, 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调查研究需要“本本”, 但反对脱离实际的“本本”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提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我们需要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又要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 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因此我们需要“本本”, 需要在实践中已经被证实了的理论与真理, 需要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践, 需要去吸取别人总结的经验, 但是我们反对在调查研究中脱离实际的空谈, 没有实事求是地盲目照搬“本本”。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到的, “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 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 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 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 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 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 害处更大。”毛泽东同志提倡我们要学习马列但是却坚决反对脱离实际的学习, 不考虑中国国情的盲目学习、盲目运用。

事实上现在依然经常有“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 粗枝大叶, 夸夸其谈, 满足于一知半解等这些极坏的作风, 这些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 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 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 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因此, 在当前提倡反对本本主义仍不过时, 提倡调查研究从而真正地做到实事求是很有必要。

摘要:《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同志的经典之作, 新时期重读此文仍然有重要意义, 调查研究是办事情必不可少之步, 但是调查研究在新时期重在创新。我们需要“本本”, 但是也要反对“本本”。

关键词:调查研究,本本,实事求是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1-3卷) [M].人民出版社, 2008:6.

上一篇:非洲联盟下一篇:变频器使用与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