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标准

2024-06-28

贯彻标准(共12篇)

贯彻标准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新闻界记者朋友、各位企业界同行:

上午好!

今天, 我公司荣幸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业行业标准《住宅远传抄表系统》首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和本次发布会的承办企业, 我代表宁波东海集团, 热烈祝贺新闻发布会成功召开, 并对一直以来关心支持东海企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 国家建设部开始酝酿水、气、热三表智能化技术装置科研课题、编制相关标准的构想, 针对计量仪表管线安装规范与整体住房设备布置设计上发生的冲突, 从建筑设计上考虑三表工作环境、工程施工、安装、计量仪表日常运行维护标准规范要求等困惑的问题。我们东海集团相随建设部“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的规划构想《住宅通用成套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满足智能化住宅的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主要功能要求的智能住宅自动抄表技术的系统产品, 从计量到户、节能降耗自动化技术工程应用的研究开发, 结合智能自动抄表技术标准与工程规范化展开工作。

在这二十年智能住宅抄表技术的发展历史过程中, 社会和科学技术已经日新月异。为实现城市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标志的一代更新目标, 我们东海集团工程技术中心坚持不懈的努力, 不断推进技术进步, 在自身产业特点的基础上, 加强与科研院校以及国际技术合作, 实施智能住宅抄表系统技术标准战略, 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系统产品不断优化升级, 并在工程项目实例中应用实践, 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数字化建设而努力, 同时为行业用户计量控制整体解决方案进行研究开发和创新。

当今, 住宅建设已不仅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 更是信息技术和各种电子技术的应用平台, 在未来创建智能化住宅社区建设, 更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级政府日益重视城镇化建设规划, 关注资源和能源计量管理, 实施节能减排基本国策。为此, 智能住宅自动抄表技术, 对行业经营企业, 实现信息化管理需求, 更加具有紧迫感和责任感, 将面临一场新技术的革命,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今天, 《住宅远传抄表系统》建筑工业行业标准的发布实施目的, 无疑是对智能化住宅建设, 使企业成为市场驱动型的组织, 实施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动, 将制造型企业其技术创新的动力应用于市场驱动。智能化住宅系统产品执行统一标准和建筑工程规范化要求, 这一个重大的标准创新解决方案, 使我们制造企业明确了发展方向, 走市场驱动型研究开发创新之道路。

作为首批标准化示范基地的东海企业, 热衷于技术市场共同发展, 针对不确定的需求给出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在新的领域中, 将系统产品应用技术与建筑工程技术相结合, 在严格执行《住宅远传抄表系统》产品技术标准基础上, 与建筑工程相联接的关键问题进行“二次技术开发”, 把系统产品技术标准广泛应用智能住宅建设, 在全新的领域、不同行业、技术之间转移, 为智能化住宅、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数字化建设作出自己的努力。

谢谢大家!

贯彻标准 篇2

贯彻课程标准 改革语文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即将实施。学习课程标准,除了要明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和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把课程标准的精神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改革中,在贯彻课程标准中改革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落实课程标准。

一、以课程标准促进教学理念的提升

1.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积极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

要积极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关键是要做好8个字的工作:熏陶感染,独特体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时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努力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形成这种学习方式,我们必须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方面作出更多的探索。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品质而言的,它相对于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是自主学习的总体特点。具体表现为:学习活动前,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出具体的学习准备;学习活动时,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补救。

合作学习是就学习形式而言的,它相对于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小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探索学习是就学习性质而言的,它相对于接受学习。探索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探索性学习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5.切实调整教学的着眼点

在教学中,要把我们的着眼点调整到过程、情感与态度上来。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形成的,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是影响着学生终身发展的。我们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但要更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习的水平,但要更关注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6.努力具有大语文的观念

要努力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二、以课程标准革除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要努力革除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在教学定位上,要防止浅表阅读,提倡深层阅读;在教材处理时,要防止面面俱到,提倡抓住重点;在教学调控时,要防止拔高要求,提倡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要防止一味传授,提倡自主学习;在教学重心上,要防止只重答案,提倡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要防止封闭强制,提倡开放活泼;在教学内容上,要防止囿于课本,提倡内外结合;在教学活动中,要防止面向少数,提倡面向全体;在教学规律上,要防止进度过快,提倡快慢结合;在教学手段上,要防止手段单一,提倡百花齐放;在教学方式上,要防止重复操练,提倡错落有致;在教学反馈中,要防止忽视讲评,提倡精讲细评。

三、努力探索现代教学模式

1.优化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目标,一要明确主体,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判断教学效益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二要重能力,要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包括语用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三要易操作,要强调行为,提示内容,揭示思路。如:(1)圈画有关作者对蜘蛛情感变化的词语,理清文章的线索,探究变化的原因。(2)通过圈画重点词语和朗读以及问题讨论,分析太阳花从撒种到开花的四个阶段和生动细腻的描写。(3)通过筛选重点词句和问题讨论,用简要的语句概括太阳花的特点,感悟太阳花给人的启示。

2.优化教材处理

优化教材处理的原则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大思维容量。处理教材的基本方法是作好两个转变:一是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一是由知识转变为能力。

如《琐忆》一文的教材处理:

(一)投示《教参》对课文七个事件的概括,讨论交流概括的.优劣。

(二)小组讨论修改1、2事件的概括。

(三)学生讨论归纳事件概括的方法:

找关键句、抓关键词、改造表述(角度一致、字数相当、结构相似、体现中心)

(四)运用方法,分组讨论5、6、7事件的概括――全班交流。

(五)出示教师的概括。

3.优化教学程序

优化教学程序的原则是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方法是从初读到精读,从理解到应用,从分析到评价,从单项到综合。如《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教学程序:

(一)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文本)

1.曹操和刘备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概括)

2.曹操和刘备的性格特点具体表现在哪里? (阐释)

(二)深化人物形象(想象补充)

1.假如刘备不奉命入府见操,曹操会怎么样?

2.假如刘备失惊落筷时,没有打雷,刘备会怎么样?

(三)评价人物形象(读者意义)

1.评论家对两位人物形象的评价。

2.学生对两位人物形象的评价。

你喜欢哪位人物的性格?为什么?

《药》一文的教学程序:

(一)梳理文本

一个馒头;两条线索(明暗);三个场景(刑场、茶馆、坟场);四个人物(夏瑜、老栓、康大叔、夏四奶奶);五种目光(刑场上看客好奇愚昧的目光,刽子手贪婪凶残的目光,老栓对儿子慈爱期待的目光,茶客们呆滞无聊的目光,夏四奶奶羞愧屈辱的目光)。

(二)改编成剧本

4.优化学生活动

优化学生活动的教学思想是以学为中心。我们要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设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要精简教师的讲解,阐述性讲解只体现专业水平,不体教学水平,要领性讲解才是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的综合体现。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定向、释疑、讲评;

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帮助者、参与者。教学环节中学生活动的基本形式可设计为: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优化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在于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反馈学习结果和提高教学效率。掌握并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对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当然,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避免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尴尬,比如用课件替代板书,强制牵引学生的思维;用画面替代

贯彻标准 篇3

一、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以顾客满意为宗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的管理团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断地识别顾客,持续满足并超越顾客要求,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才是企业生存的基础。IS09000族标准确定了“顾客满意”这一宗旨,同时电指出了企业发展还需要在顾客、股东、员工、社会、供方等相关方的需求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方可持续发展这一规律。企业应把追求顾客价值最大化,与顾客满意有机结合起来,关键是把这些观念融人到企业精神文化之中,形成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质量手册的方针目标之中,要从企业战略高度为企业找好位、定好调。标与质量目标

目标管理(MBO)活动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最为重要的管理活动。设定目标尤其是战略目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活动。目标体系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大量环境研究的基础之上,采用现代管理中的预、决策技术来进行。只有经过企业战略目标的分解,才能形成企业质量管理子系统的方针目标。因此,不是轻易或草率地制定一套目标(尤其是质量目标),或指标系统与业绩考核评价甚至奖惩挂钩,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或一个过程网络来讲,真正识别和确定对业绩提升起关键作用的目标和指标(通常称KPI一关键绩效指标),是一件非常不易之事,仅仅通过研讨或评审是不够的,要站在企业总体目标分解的基础上,将目标和指标分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协调平衡”,并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确认。各级目标的确定和分解过程还应包括确定和分解目标、实时监测、汇总统计、差异分析、业绩评价以及必要时对实施目标调整等步骤。只有这样,才能使目标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

企业在制定目标后,管理团队必须仔细研究企业流程和价值链,重新定位管理思路,在企业信息化平台上,重新设计生产流程、工作流程、业务流程,并将企业组织机构定位在扁平型模式。理顺工作关系和工作接口,清理并评估现有文件,确定资源需求,只有这样企业管理才能变得系统和透明。用一个好的过程管理来确保好的结果。IS09000族标准为组织重构和流程再造提供了有价值的方法,能够帮助企业迅速识别有关体系控制、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和测量改进等方面的过IS09000构造质量管理平台

流程再造与组织重构之后,就要制定出相应职能部门和具体业务部门的职责、权限、工作关系及担当流程节点的责任人的职务说明、岗位说明(必须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结合起来)。这样过程网络中各环节才能明确要求,从而将顾客需求、法规要求、组织自身的要求等相关方的有关要求转换成组织的各项规定(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标准、作业标准、资源要求、工作记录要求、测量规程、检验规程、绩效考核要求等)。一般来讲,企业中80%以上的问题是由管理原因造成的。究其原因,一是管理没有标准,二是职责不清楚。明确职务要求,按照管理标准去工作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要求。达到上述要求,企业的IS09000质量管理平台就已搭成。依据IS09000族标准有关管理体系等级评价标准衡量,这应是一个三级水平的管理平台。

IS09000族标准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一个质量管理平台框架,它由组织结构、规章、程序、作业指导书和惯例、资源等构成的。要发挥其效能,不仅要求管理人员在平台操作时及时发现和改进平台本身的缺乏,持续改进,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可是,许多企业日常质量管理工作不按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执行,而为了获得或保持IS09000证书,在迎接审核时“制造”一些“证据”,这种两张皮的“管理夹生”企业应该改正,否则企业的质量形象将受到巨大损失。

四、把价值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与IS09000结合,并实施监测和评价

价值链、客户关系理论是当今现代管理的精华。将这些理论与IS09000标准所提出的“供方一组织一顾客”这一链式模型相结合,必将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营销策略和管理标准提出非常有价值的经营管理理念。企业在寻找和确定了目标顾客以后,必须选择好关键供应商与其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共同理解和满足顾客要求,直到在组织与供方、顾客之间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各方共同增值,达到各方价值最大化。

将价值链管理(V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的理论应用到IS09000族质量体系中,建立的“链式模型”告诉我们,一个企业要想持续的满足和超越顾客要求,仅关心自身的经营管理是不够的,必须在识别和增进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选择和培育与组织发展密叨关联的供方,明确对其评价和控制的要求,“共同增值和发展”才是成功企业的明智选择。

及时实施监视测量,将管理当中的控制理论应用到质量体系之中,实时控制可以保证控制的有效和及时,尤其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企业,抓落实必须抓好实时控制。

IS09000族标准所提出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成熟程度”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模型就是科学评价质量体系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企业每年可以安排一些内审员使用该评价标准评价企业管理的各子系统是否按要求做了,效果如何(内容),并将评价结果报告最高管理者评审;可以请某个外部的“第三方”组织(认证机构)派人用该标准逆行评价。企业的管理团队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达到肯定成绩、提高信任,寻找差距、改进管理的目的。

当企业通过认证机构的审核取得IS09000认证证书之后,此证有时具有“市场准人证”的功能,而多数企业采取“IS09000广告工程”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荣誉度,使企业及其产品的晶牌增值。而品牌,尤其知名品牌是需要综合竞争力支撑的,包括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市场信誉、商标、专利、企业文化等。一旦没有了这些实质内涵,只取得IS09000证书,充其量只能称为“IS09000厂—告工程”。因此,企业应抓住IS09000标准的贯标活动,认真考虑预期目标、资源投入和最终效果等方面。只有做到目标明确、策划周密、认识统一、人员到位、措施有力和坚持不懈,IS09000族标准才能真正帮助企业获得成功。

五、文化创新构建特色管理模式

当今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文化管理,而文化管理的核心是企业伦理,企业应夯实基础,煅造晶牌,文化创新,再造特色管理模式。管理无定式。其实,IS09000族标准作为一个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应该成为企业的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而不应成为企业的一项新的“管理工作”。IS09000族标准决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还需要结合行业特色、企业实际、企业文化和工厂技术,在观念创新、机制创新、营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构成的企业文化创新体系内,应用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吸取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经验,多管齐下,而不是简单的“单打独斗”。只有这样,IS09000族标准对企业创新管理,构建特色管理模式所发挥的作用及效能方能达到最大化。

贯彻标准 篇4

一、细读新课标, 重视口算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 又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在教学中, 可在每堂课上安排口算训练。在授课之前,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利用几分钟时间, 进行口算练习。这样持之以恒,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 变换方式训练, 如:听算训练、视算训练、抢答、“开火车”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 而且有助于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另外, 鼓励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如:让学生随父母上街采购物品时, 帮助家长口算钱数, 不但能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 而且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与复习相结合, 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计算教学比较枯燥, 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 不容易掌握。以前的教材对四则运算的处理是“步步为营”, 内容比较有条理, 学生只要照本宣科地练习就行了。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题例进行了改革, 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 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 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首先, 在教学中, 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新奇形象化的寓言故事或根据教学内容自编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让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对计算充满兴趣, 再让学生把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内容上, 学生自然会乐于学, 乐于做。这样教师再顺水推舟向学生讲授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的方法, 学生一定能接受, 并能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其次, 新课前的复习, 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选择怎样的复习方式取决于计算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

三、提倡算法多样化,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课标》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 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如何正确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 而不喜欢做复杂的计算题, 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 进行疏通, 利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练习。如“对抗比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不要怕错, 只要能够改正错误就好。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 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不仅能使学生在计算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而且能使不同层次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例如练习中出现“4.2×23.6+0.42×7.4-4.2”一题, 我让学生独立地,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结果。学生给出了以下计算方法:

(根据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计算)

……

每个学生都能力所能及地完成, 基础差的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 优等生的计算方法更多一些。可见这种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的计算练习对他们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大有好处的。

四、加强估算教学

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应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因此, 有价值的数学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观察、认识日常生活现象,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获得或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过去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学生没有形成估算意识, 也没有掌握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应用更为广泛。我们常常需要估计上学、上班所用的时间, 估计完成某一任务 (烧饭、买菜、做作业等) 所需的时间, 估计写一篇文章所需的纸量, 放置冰箱所需地方的大小, 估计一次旅游所需的费用, 等等。

估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估算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关, 学生在估算时要进行合理猜测、对运算结果的范围的估计及灵活运算等思维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活动设计时, 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在现实情景中进行估算的活动,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 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 在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中, 逐步形成估算意识和策略。

新的教学理念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需要不断思考, 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功能, 切实改革计算教学, 让学生在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数学的价值, 进行数学思考, 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贯彻标准 篇5

一、研究的背景

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核心在于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取决于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育,而基础教育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目前,我们基础教育中有诸多与知识经济的创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因素,就小学数学教育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体系上——现行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数学课程体系,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体系,缺乏人文关怀。忽视了数学教育的育人性;忽视了学生包括态度、情感、人格等的发展;忽视了社会和数学自身进步的需要;忽视了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的过程和个性的差异等,数学课程与儿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甚至对立。

教材内容上——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偏深偏难。据有关部门调查,结果表明超过70%的教师与学生认为教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现有的应用问题更多是为数学体系服务,是人为的东西,并不是源于生活中的问题。教材内容的陈述方式基本上是演绎型的,是对符号的直接操作或是重新再操作,都是从符号到符号,造成现在的数学教材是“教”材,而不是“学”材,缺乏趣味性和可读性,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的影响,目前,以“统”(统一性教学)“独”(教师独占课堂)“死”(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费”(费时费力,教学效率低)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一次性和唯一性,排斥创新和多样性;重知识记忆和技能训练,轻视思维训练,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只知道呆读死记现成的结论,只对结果、目标感兴趣,而对探求真理的过程本身缺乏热忱。

教学评价上——由于采取无休止的单一性考试、竞赛和排序等手段以及外部的压力推动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依赖于外部驱动,长此以往,在有意无意间泯灭儿童的好奇心、压抑和扼杀儿童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导致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丧失殆尽。

可见,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很难适应知识经济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的需要,必须进行数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

为了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于1999年3月正式组建了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研制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勾画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整体目标和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指明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中数学课程将进行实质性的重大改革。为了紧跟国家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步伐,我们积极参与这场改革,为广西基础教育将全面实施《标准》提供实践经验、作出贡献。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中心在全区组织开展了以《标准》为指导、以新教材为载体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

二、研究的目标

我们认为,体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体系改革新理念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研究,不应仅仅把握在试验和验证这样的层面上,而应该把《标准》的研究和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结合起来,以课题的形式对研究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把这个课题定位为“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小学数学新课程实验研究”。

本课题研究试图以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目标为出发点;以《标准》为指导,以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为载体;以探索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学法指导的创新和教学评价目标体系的创新等方面为切入点;以教育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形式,遵循自然科学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把课题的实验与研究置于指定的“问题域”和“实验场景”中,严格按照科学实验研究的步骤进行。通过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过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体系,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教学体系,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和更高层次推进。

我们又认为该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标准》的理念,研究的核心就是进行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新一轮的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新体系,在基础教育中发挥数学课程对每一个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终身学习的价值;实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及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优化教学过程,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内容完善、主体多元、方式标准多样的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素质教育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真正得到全面实施。

本课题作为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研究,既有第一线的教师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实验,同时,又有各级专家指导实践,这更有利于实验研究人员从总体上准确地把握《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从而使实验研究工作建立在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之下,既推动了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有效结合,又培养出一批能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实验研究的人才,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作好教育思想、教师队伍和实施工作的准备,也为我区下一步全面铺开提供成功的经验。

三、研究的启动

1.选好教材

经过反复比较研究,我们选取了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该教材是由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课程处处长刘兼教授主编。

该课程遵循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新体系。

该课程体系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包括数学活动经验)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我们认为,该数学课程体系:一是与《标准》的基本理念相吻合;二是反映了当前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具有先进性;三是这套教材所具有的特点,能够大大地改善我区小学数学教改实验的课程体系。经过我们努力,该教材已于2000年4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批准作为2000年广西第二批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实验教学用书,详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桂教材办[2000]06号《关于公布2000年广西第二批审查通过的地方教材和研究教材的通知》。因此,我们采用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及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作为《标准》实验教学用书。

2.确定区域

实验区域,尤其是实验的学校是小学数学国家课程标准实验的主体,学校应有自主权、选择权。在学校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南宁市、北海市、玉林市、桂林市、防城港市、桂平市、柳铁系统及部分县、乡(镇)学校共32所参与实验的学校,学生约3 750人。学校所属社区的特点各异——有的机关林立、有的商贸发达、有的乡风纯朴、有的文化强劲。因此各校的生源都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教学研究人员和参与实验的学校领导都十分重视教育科研,非常支持教改实验。这些学校的知名度与教育资源也有利于把学校办成这项实验研究的窗口。实验从小学一年级起步,有的学校一年级所有班级都参与,有的学校参与实验的学生人数占一年级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每所学校都选择比较优秀的青年教师担任实验班的教学工作。

3.培训师资

任何教改实验与研究都必须与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更新实验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实验研究人员的专业素养是搞好教材实验的关键。为了确保实验研究的有效性,减少盲目性,凡是要求参加本课题实验研究的单位,有关人员必须经过省级培训,才能准许开展该项研究。为此,我中心非常重视对有关人员的培训。

我中心主动向广西区教育厅提出,请求指派我中心专职数学教研员参加教育部于2000年4月上旬在北京举办的《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修订本)》和《标准》的培训学习,我中心在财力紧缺的情况下,也毅然派了两位同志前往北京参加培训学习,回来后就开始着手筹备并组织开展了相应的培训活动。

2000年7月4日至11日,我中心组织了广西首批实验教师共12人到福建参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的“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研讨·小学数学国家课程标准实验师资培训班”。参加国家级培训,主要是使参与实验研究的人员了解国家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和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实验研究的最新动态,学习与借鉴兄弟省市开展这方面实验研究的丰富经验。

2000年8月9日至11日,我中心在南宁市举办“广西首届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研讨·小学数学国家课程标准实验启动会”,参加会议的人员来自市、县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和实验学校的领导、教师,共85人。参加培训人员之多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如合浦县由县教育局副局长亲自发动、县教研室的专职教研员亲自带领该县实验教师共8人前来参加学习;桂平市城西小学由副校长亲自带领了本校6位教师前来学习;南宁市的部分学校也由校长或教导主任带领教师前来参加学习。

2000年10月中旬和11月下旬,我中心分别组织举行了“广西贫困地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习班”和“广西教师进修学校数学中心组年会”,专门为这两个班的150位学员安排了以“新标准、新理念、新方法”为专题的培训内容,由我中心专职教研员谢学宾高级讲师主讲;同时,组织学员观摩我中心教研员尹晓杰和实验教师执教的课堂教学,在让他们亲自感受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后,再结合九义大纲和教材进行对比讨论,使学员们通过两种不同教育理念、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模式的比较,感受并悟出各自的优缺点,旨在引起他们心灵深处的共鸣。此外,我中心数学教研员谢学宾、汤建芬还分别在北海市、桂平市、北流市、玉林市、钦州、南宁市郊区、柳江县、平果县、合浦县、天峨县、隆安县、鹿塞县等地为2 845名教师(小学校长、数学教研员、进修学校数学教师和小学数学教学骨干)作了有关《标准》理念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等专题讲座;2001年2月11日至13日,我中心受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委托,在桂林市举办了广西第二届《标准》和新教材培训研讨会,与会代表100多人,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组的孔企平博士和王永(特级教师)分别在会上作了专题讲学。到目前为止,参加我中心组织举办的类似的培训学习活动的人员已达3 200多人。通过这些培训与研讨,学员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实验教材的三大特点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激发了他们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和勇气,树立了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的信心。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培训和研讨,使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的间接的、外在性的动机转变为直接的、内在性的生命需要和行动渴望,这也为该项实验研究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的实施

在我区进行这样一个大规模的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但由于各实验学校条件和教师素质差异大,校际之间不平衡,研究的周期长、对象活等都将为实验研究顺利开展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强化过程调控、管理到位、深入实验指导,是该项实验研究成功的基本保证。

为了确保实验研究顺利健康的开展,必须坚持“由点到面、滚动发展、逐步推进、分层指导、重点突破”的原则,建立实验研究指导网络,强化实验研究的过程控制,使课题的实验研究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

1.健全机构,规范管理

建立了实验研究管理网络,即广西实验研究领导小组→片区实验研究领导小组→学校实验研究领导小组,使实验研究在整体上做到统一规划,宏观把握;在纵向上做到层层落实、分层指导;在横向上做到实验区域的若干个条件大体相当的学校的实验班级进行效果的横向和纵向比较,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实验研究管理的最优化。

成立了广西实验研究领导小组。我们认为,该项实验研究属于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是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为此,组建了由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及实验区域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学校)领导组成的实验领导小组,负责实验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如实验研究的宏观规划、管理,实验研究人员的调配,实验研究成果的评估和推广,实验研究有关规定的制定及经费的筹措和管理,负责实验的理论研究和参与指导,或直接参与实验研究过程)。

成立了片区实验研究领导小组。即在广西实验研究领导小组下分区域成立实验研究机构,实验研究机构由实验区域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科研部门(实验学校)的领导、实验教师组成,直接负责组织研制区域实验研究方案以及方案的具体实施。同时,建立健全区域实验学校教学联谊制度,开展区域性的实验教学研讨交流活动。各片区组长于每学期开学的第二周前上交给我中心关于本联谊片区定期组织听课、评课、备课等实验研讨活动计划。各片区的学校轮流负责开展听课、评课、备课等研讨活动,每个片区每个月都至少组织开展一次片区范围内的集体备课活动;每个片区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教学联谊研讨活动,有的片区还组织了两次集体备课活动(如南宁市新城区和城北区),桂平市教研室、合浦县教研室每月都由县教研室的教研员亲自组织实验学校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活动等。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单元集体备课、现场听课观摩、评课和对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研讨,参加活动的人员可以是片区内学校实验班及非实验班的数学教师。这样,及时地把实验研究的新思想、新经验向片区内的广大教师进行横向渗透。

成立了学校实验研究领导小组。每校都有一名校级领导担任小组长,负责对本校实验与研究实行全程管理和具体指导,绝大部分实验学校都做到每两周举行一次备课活动,每次半天。一般先听一节实验课,感受课堂教学的真实状态,发现教师的创造与不足,再及时进行评议、交流、研讨。实验学校在教研活动中,都按要求做到了上好“三课”,落实“三项要求”。(1)实验教师每月至少上一节汇报课,并主动征询意见,寻找差距,研究存在的问题。

(2)实验教师每人都上一节面向全组、全校(或片区)的“开放课”,年级组的教师共同备课,共同研讨。

(3)有的实验学校在一个学期内召开了校级的实验研讨会,结合研讨课,总结成功经验,推广典型,有的实验教师还把自己的教学心得整理成论文并发表在有关刊物上。

规范实验变量控制。

(1)优化教学内容,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试图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模式,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第一,从性质上,实验用书(教学材料或学习材料)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

第二,从类型上,呈现教学内容的形式不拘泥于文字,应有文本形式和超文本形式。

第三,从内容上,教学内容不等同于知识点,它包括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

第四,从结构上,实验用书(教学材料或学习材料)的结构决定着学生素质结构,实验用书(教学材料或学习材料)的实施水平影响着学生素质水平的发展。该项实验教学主要以《标准》为依据,以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为实验教学的载体。因此,要求各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一定完全照搬实验教材的内容,可根据实验用书的结构和当地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来选编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教的信息教材,使学生能够广泛接触和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量、空间、图形、可能性、关系、算法等丰富的现实数学世界,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实验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并不断完善。

(2)优化教学环境,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第一,是教师的角色作用。教师树立了“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作用。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第二,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大量可观察、操作、研究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获得数学结论。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愉悦、宽松、激励、互助、共振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成功”、“乐观”的心理气氛,进而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程环境。

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坚持学与教在学生创新意识、初步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二,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尤其是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去。

第三,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和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控制研究对象。这一实验研究面对的是小学一到六年级的普通学生而不是少数超常儿童;采取区域性实验(即以一个城区学校、一所学校一年级的所有学生参与实验的形式,而不是采取部分班级参与的对比实验的形式),以避免采用对比实验造成人为的负面影响,保证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级的稳定,以便获取连续完整的数据资料。

(4)规范实验操作。控制实验教学时间。按照实验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时数进行授课,以保证实验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实施的步骤及条件控制的一致性。

(5)优化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在学生评价方面,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传统的教学考核是以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唯一内容,以书面考试为唯一手段,以卷面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而实验教学的评价,要按照《标准》的评价要求进行。

评价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儿童在学习情感和态度上的发展状况,如儿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和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等;

②儿童的智能发展水平,重点是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联系与综合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信息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 操作能力和初步实践能力等;

③学习成绩(儿童学习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水平);

④儿童身体发育的变化情况;

⑤实验班的实验教学的长远效果。

评价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定期组织专项测试,弄清学生的兴趣、情感、学习的参与面等方面的情况。

②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指标可分成四组分项比较。

第一组效标:收集儿童在学习情感和态度上的发展状况(儿童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和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等)方面的实际材料并加以评定说明;

第二组效标:主要测试儿童的智能发展水平(重点是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联系与综合能力、应变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信息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实践的能力等);

第三组效标:旨在揭示实验教学的直接效果——学科成绩(儿童学习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水平);

第四组效标:主要测试儿童身体发育方面的情况。

③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法,按照学期实验教学的要求做好测试工作,即由我中心编写测试试题,指导实验点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验班学生在情感、能力和知识技能掌握等方面的情况,为进一步改进并完善实验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④作好实验学校评估工作。我中心研究制订了对实验点课题实验研究的评估标准,并按标准对实验学校进行评估。要点如下:

●实验学校成立有课题实验研究领导小组(每校有一名校级领导参与),创造性地开展实验研究组织管理工作,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按学期的工作计划开展实验研究并达到预定的目标要求;

●课题小组每月开展实验教研活动;

●实验教师按有关要求,参加实验的各项活动,完成实验研究的各项任务;

●建立健全实验研究档案管理制度,有专人对实验研究资料进行分类归档管理;

●实验学校实验研究方案、实验教师的学期授课计划、总结、教案(教后记)等资料做到完整、系统并分类归档;

●作好实验期间开展的各项活动情况的记录,如:研究课活动,某项比赛教师、学生的获奖情况,组织学生参加比赛等;

●作好实验班学生素质及平时学习成绩的测试(即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作好记录、归档备案。

2.深入基层,加强指导

由于课题实验研究本身具有科学性、规律性,为了使从事课题实验研究人员掌握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明确目标要求,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做到科学性和规范化,必须加强对各实验区域在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为此,我中心在上学期初分期组织了实验研究领导小组成员先后深入南宁、桂林、玉林、钦州、北海、桂平、合浦等市县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巡回听课、评课和作专题讲座。尤其是对南宁市各实验区域的学校,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指导,及时地掌握了实验教学第一线的真实情况;同时,我中心还组织编印了三期课题实验研究的内部刊物,发送到各实验区、校,有针对性地对各实验区域在实验管理和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促进了实验研究的有效进行,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五、研究的成效

1.《标准》的基本理念已被大家接受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研究首先涉及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从课程设置到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全方位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带有全局性的、结构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对小学数学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新定位。在这些因素中,最关键是人的观念的转变。经过将近一年(教学实验时间实为半年)的研究与实验,实验区域的教育主管部门、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初步更新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

2.初步探索出体现《标准》理念的实验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标准》和实验教材研究的基本途径。因此,必须按照《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要求,探索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并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力求实现以“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为目标的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大多数实验教师还结合自己的研究探索构建了适合本校儿童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的数学课堂实验教学模式。如柳铁一小的实验教师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热爱期待、交往沟通、求知进取”的宽松的课程环境,建构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归纳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模式;合浦县教研室指导实验学校教师探索出“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的课堂教学结构;南宁市江南小学还总结出“变教师讲为学生做,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变静坐听讲为动手操作,开发学生右脑;变划框定调为自由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南宁市武呜城镇第三小学还运用本校开展珠心算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将珠心算的教学方法与新教材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寻找算法多样化的策略上,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用内心的创造与积极的体验来学习数学,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种享受,对数学的学习体验是一种幸福而自信的感觉,使学生尽快形成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注重了经验总结和扩大实验研究的影响

组织召开全区《标准》实验研究观摩研讨会。为了及时地总结实验研究的成功经验和推广阶段性成果,扩大实验研究的影响力,我中心于去年11月下旬,在桂平市组织举办了广西小学数学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现场观摩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说课(由执教者向与会者汇报教学设计思路并对上课情况进行自评)、总评(由我中心教研员对观摩课进行点评和总结)、交流(实验学校领导或教师进行实验组织管理或实验教学经验交流)等。原计划与会人数约50人左右,结果来了230人。其中,有实验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教科所、教研室的教研人员,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共约118人;也有非实验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如北流市教育局副局长),教科所、教研室的领导和教研员(如贵港市教委教研室主任、教研员,陆川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非实验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师范学校的数学教师共约112人;也有来自广东省的小学的领导和教师,尤其是桂平市全市的小学数学教师都参加了这次活动。与会人数之多,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实验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教科所、教研室教研员,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通过这次活动,对《标准》的理念、目标要求、实验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活动过程模式的设计、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们也觉得此行收获不小。尤其是执教者对教材特点的把握和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多媒体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体现了优化实验教学的五个方面目标要求,构建出多媒体、大信息、开放式、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桂平市桂平镇中心校陈雪平老师上的“认识物体”一课,运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真正实现了人机对话的交互式的学习,学生按照个人的学习水平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突显了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运用电脑创设了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建立了探索性学习方式,使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充分展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使与会者大开眼界。而对于非实验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科所、教研室的领导和教研员,非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通过亲自感受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对《标准》的理念、目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引起了他们心灵深处的共鸣,他们突然间似乎找到了渴望要找的东西,活动尚未结束,就有很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科所、教研室的领导和教研员,非实验学校的领导和主动提出今年秋季学期要求参与该项研究。这种活动的成功开展,及时地总结交流阶段性实验研究的经验,展示了阶段性实验研究的成果,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组织开展全区实验教学设计与案例评析的评优活动。为了及时收集和总结各实验区、校教师教学的成功经验,为下一阶段实验研究的开展提供信息服务。我中心组织了全区《标准》和实验教材实验教学设计和案例评析的评比活动。尽管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不长,但实验教师都踊跃参加,到目前为止,已收到参评的案例达56份,论文58篇,实验报告12篇;有的教师正在完善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等。所有这些实验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我们将编印成册及时地发送到各实验区、校教师的手上,以达到横向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之效。

实验教师的参赛课大显身手,纷纷夺冠。去年年底,各地组织了区域性的“创新型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参加《标准》和新教材实验的部分学校,大胆地用这套教材设计参赛课,推荐实验教师参赛,比赛的结果表明:实验教师获奖率最高,并且大多数都获得本城区的一等奖(在获得南宁市一等奖的5名教师中,有2名是实验学校的教师,他们分别是——南宁市民师附小的陶源泉老师、南宁市江南小学的梁佳老师;南宁市桃源小学赵艳谊老师、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黄新雁老师、南宁市南湖小学的罗燕婷老师也分别获得二等奖),非实验学校的选手按照《标准》和实验教材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来设计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参赛课,获奖率也比较高。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了《标准》的理念已基本被大部分人接受,实验的成果已得到肯定。

综上所述,我中心开展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是顺利的,取得的成绩也是明显的,而且还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下一阶段的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存在的问题

对将近一学期的实验研究工作的回顾,我们看到,在前一阶段的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各实验区、校的进展状况是不平衡的。有的实验区、校还需要加大力度,课题的管理工作也还有不够完善之处,有待继续完善;另外,实验研究人员对开展科研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欠佳;对《标准》的学习和研究还不够深入、透彻;对《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估的内化程度不高;对实验教材内容特点的分析和整体把握能力欠佳,对实验教学要求的“度”把握得不够准。尤其是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或重组的能力还不够强,有的甚至就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来组织教学,过于呆板,缺乏灵活性;有些年轻教师因经验不足,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和应变调控的能力不强等。

课题研究的经费紧缺,有的县教育局(或实验学校)为了缓解出差经费紧张的矛盾,规定在一年内每人外出参加培训学习最多不能超过一次,实验相关的用书和有关资料的订购也规定得很具体,必须征得领导的同意才能订购。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师正常参加区内外的培训学习活动,也挫伤了实验教师购买实验研究的相关资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影响了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和实验教学能力的提高,间接地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在开展实验研究过程中,毕竟,参加实验研究的区、校和教师只占极少数。有些还没有参与实验的教师,甚至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教学研究人员采取观望和犹豫不决的姿态,有的甚至很难接受按照这套教材的思路来组织课堂教学,有时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念在进行着非常激烈的斗争。尤其是,有些地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尽管是经过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批同意并允许进入课堂的研究教材,也必须要经过这些地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的同意,否则不准实验学校订购实验用书等。所有这些,都成为我们开展该项实验研究和进一步扩大实验规模的主要障碍。

七、今后的设想

1.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两个中心简称为“小教中心”)分别于1984年、1994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自治区教育厅下文成立,是我区小学师资培训机构和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也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401项目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的技术支撑单位。

几年来,两个中心组织开展的研究和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心教研员指导实验学校教师参加全国性教学比赛,获得五个一等奖;中心荣获“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标兵单位”和“全国三算教育实验研究先进单位”;两个中心教研员在区内外教育报刊发表论文达三百多篇,还出版了几本专著。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开展该项实验研究的基础和优势。

2.第二阶段课题工作的设想

进一步完善课题实验研究的组织与管理,重点抓好实验研究人员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我们两个中心研究与培训的职能和优势。首先,要集中力量组织开展广西各地市县教育局教学研究人员以“新标准、新理念、新方法”、实验教材、教育科研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内容的专题培训,重点指导各地教科所、教研部门搞好《标准》和实验教材的培训工作,将《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要求、实验研究的成果作为我中心相关项目培训班的专题内容,密切联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把握课程改革的新动态,及时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向实验教师传达,使《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改革的精神深入人心。其次,继续把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层,分片区组织开展实验区、校教学研究人员对《标准》(实验稿)、实验教材(修订本)和教育科研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学习。再次,继续加强对各地市县实验区、校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组实施过程性指导,确保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继续有序健康的开展,在努力巩固第一阶段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课题实验研究的规模,提高课题实验研究的整体效益。

加强对实验教师常规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重点抓好各片区备课组的常规教研活动。各片区备课组长要在开学初进行集体备课,首先组织实验教师重新学习《标准》的有关内容,进一步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标准》的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具体要求;同时,将本学期实验教材中各个单元的内容分配到各实验教师手上,教师个人将自己所负责的单元教学内容与《标准》的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具体要求相结合,对实验教材单元内容的编排特点和作用(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教学设计、单元练习设计、检测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再写出单元教学计划。组长在第二次集中本组教师备课时,将教师们的单元教学计划进行汇总,讨论制定本片区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内容主要有:本册教材内容体系特点分析、单元教学方案、教学课时数、过程性检测内容和期末阶段检测办法、本学期开展集体备课的内容、目标要求与活动方式等),最后各片区组长再将本片区本学期实验研究工作计划交到我中心,由中心进行审定汇总,并印发到各实验区、校有关人员手上,以便于相互联系、学习交流和总课题组的检查指导。同时,继续发扬第一阶段好的做法——各片区组长按计划组织开展实验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必须确定有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可在开学初确定,中心发言人主要是结合《标准》的有关目标要求,对实验教材某个单元从内容编排特点、教学内容重组和优化、课时安排和教学设计的思路等方面作详细的说明,组内教师进行补充完善,也可先上现场观摩课,再结合观摩课的说课和评课进行研讨等。中心发言人所在学校承办该片区的常规集体备课活动,采取轮流承办的制度。这样,使课题实验研究工作有计划、规范化、制度化进行。

加强对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指导,举办旨在展示阶段性的实验教学成果的评优活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与运用于课堂教学,尤其是数学教学,必须作为本课题实验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中心将定期举办以计算机为主要特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培训班,力争在一至二年内,使实验学校的教师能够学会并逐步独立掌握课件设计与制作,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探索并构建出适合广西的区情的“多媒体、大信息、开放式、高效益”实验教学模式,定期组织举办旨在展示阶段性的实验教学成果的评优活动。同时,组织部分实验学校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教师组成实验教学课件研制联合组,进行课件的开发,为全区实验学校提供服务,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努力促进我区实验学校成为广西小学发展和普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先锋队。另外,组织举办全区性课题年会,总结评优,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推广成果,扩大影响。

贯彻标准 篇6

包括领导决策、准备贯标、建立体系三个必要的步骤

1.1领导决策,也就是领导决定要推行SA8000。

领导决策的动机包括

领导认为推行SA8000,有利于展示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和承诺,

领导认为推行SA8000,有助于降低对供应商的监督成本,改善供应链管理,降低采购成本,

领导认为推行SA8000,对优秀人才更具有吸引力,这是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

领导认为推行SA8000,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

领导认为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惯例接轨,

领导认为推行SA8000,有利于吸引投资,有利于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

领导认为SA8000国际标准确实是最先进、最有效的社会责任管理的手段,

领导认为推行SA8000,会对企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领导认为别的同行推行SA8000之后,确实取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领导认为要抓住机会取得更好的触手可及的政绩,有利于荣升或荣调,

领导认为推行SA8000将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领导认为这是全体员工的要求,将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宿感,提高生产率,

1.2准备贯标,也就是做好贯标的准备。包括:

(1)任命管代,因为管理者代表是主管建立、实施和保持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领导人,这是SA8000国际标准的规定。

(2)制定计划,就是制定贯标的计划,包括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谁负责,谁验证,要制定得详详细细,一丝不苟。

(3)提供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资源,其中主要是人力资源,也就是要专门抽调若干人员组成一个贯标委员会(或贯标小组、贯标办公室、文件编写小组等临时机构),专门从事贯标工作,其次是时间资源,也就是要在百忙之中抽出足够的时间让员工参加培训、编写文件、适应新的工作节奏和新的工作环境、培养新的工作习惯、接受严格的内部审核等。

1.3建立体系。可按如下步骤建立

(1)确定国际标准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简称SAMS)的国际标准只有一个,即《SA80002001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SA8000遵循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一—戴明的PDCA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计划(PLAN)阶段根据组织的政策和顾客的要求,制定方针和目标以及实现方针和目标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措施,

2)实施(DO)阶段根据计划,实施并有效地控制已经制定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措施,

3)验证(CHECK)阶段根据组织的政策目标和要求,监督和监视管理过程的运行和管理措施的落实,必要时采取补救和纠正措施,

4)改进(ACT)阶段定期评审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运行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改进管理过程和管理措施,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2)识别社会责任因素(又叫体系诊断)。

识别社会责任因素就是从组织的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社会责任影响的因素,这是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最基本的活动。

一般可从如下个方面识别社会责任因素:

a)招工,

b)作息时间,

c)处罚违规员工,

d)发放工资,

e)员工个人发展,

f)工作条件,

g)生活条件,

h)离职等。

也可以根据SA8000标准的要素识别社会责任因素(略)。

(3)编写体系文件

为了便于与IS09000、IS014000等管理体系进行整合,一般要求引入质量管理体系(OMS)和环境管理体系(EMS)的模式,针对社会责任管理体系(SAMS)建立如下文件结构,

1)社会责任目标及其管理方案

2)社会责任管理手册,

3)程序文件,

4)作业指导书,

5) 运作过程中必要的记录(记录既是操作过程中所必须的,也是满足审核要求所必须的)。

2.第二阶段——运行体系阶段

包括发布文件、全员培训、按文件办三个必要的步骤。

2.1发布文件

这是运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第一步。一般要召开一个“社会责任管理手册发布大会”,不仅全员参加,而且最好要邀请有关领导以及供应商、分包商和客户代表等相关方参加,越隆重越好。

2.2全员培训

就是由管理者代表负责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是SA8000系列标准和本组织的社会责任管理方案、社会责任管理目标和社会责任管理手册,以及与各个部门有关的程序文件,与各个岗位有关的作业指导书,包括要使用的记录,以便让全体员工都懂得SA8000,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了解本组织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理解社会责任管理方案和社会责任目标,让每个人都确保为实现社会责任目标作出贡献。

2.3按文件办

在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时候,应该做到该说的必须说到,以符合充分性的要求,在实施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时候,就要做到说到的必须做到,也就是要做到一切照程序办事,一切按文件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符合有效性的要求。

3.第三阶段——检查和改进阶段

包括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符合性审核三个步骤。

3.1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是正规、系统、公正、定期地检查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一种主要方法所有有关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都规定了内部审核的要求。SA8000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审核方案和程序,定期开展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以便确定其是否:

1)符合sA8C10C标准的要;

2)得到了正确实施和保持;

3)有效地满足组织的方针和目标

3.2管理评审

SA8000还规定了一个更重要的改进方式就是定期的管理评审。管理评审就是由最高管理者定期召开专门评价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审会议的实施。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都要求对不符合项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所谓纠正措施就是针对不符合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此不符合的再发生.预防措施就是针对潜在的不符合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防止不符合的发生。

3.3符合性审核

这是一种外部审核,一般是聘请专业的审核组对组织初步建立和运行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进行一次正规的审核其目的是检验组织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否符合SA8000国际标准的要求,通俗地说,就是是否达标。

4第四阶段——保持和持续改进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的循环不息的阶段。包括运行新的体系、持续改进新的体系两个内容。

继续运行新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就是保持.然后在运行中经常检查新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不符合项并改进之.最后通过这一个周期的管理评审评价新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经过改进得到一个更新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然后实施新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检查和改进新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得到更新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如此循环运行这就是持续改进。

检查和改进的内容包括顾客反馈、内部审核、管理评审三个步骤

4.1顾客反馈

就是向顾客调查,测量顾客满意度;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调查法、问卷法、投诉法等方法主动了解顾客对组织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意见,从中发现不符合。

4.2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是每年都要进行的必要工作,同上。

4.3管理评审

贯彻标准 篇7

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 公司本部管理部室多, 管理人员超员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公司发展迅速, 企业规模逐年扩大, 设备数量增多, 营销范围增大, 在一定长的时期内, 管理部室设置增多, 管理人员不断扩增。同时缺乏退出机制, 管理人员上岗后, 能上不能下, 造成本部管理部室多, 管理人员超员。

2. 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

检修、调度、线路等专业不同程度存在缺员问题, 由于用工总量的控制, 每年招收的毕业生不能完全满足生产一线的需要。新分配大学生在一线工作三年以上才能成为骨干力量, 培养周期长, 人员正向流动快, 2007年公司机构调整, 生产一线人员竞聘管理岗位180余人, 从而造成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

3. 公司总体超员

一是随着市区的发展和扩张, 用电量激增, 供电营销范围逐年增大, 配合城区的发展, 公司根据行政区划和供电对象设置了桥东分局、桥西分局、裕华开发分局、直供分局、环城分局五个营销分局, 在管理职能和业务流程上存在重复设置的现象, 造成人员的重复配置;二是设备更新改造步伐不够快, 老旧设备依然很多, 自动化水平低, 设备维护检修频繁, 需要投入大量人员运行和维护;三是农电管理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专业化管理粗放, 装备水平差, 设备自动化程度低。以上原因造成了公司用工总量偏大。

二、采取的措施

1. 规范本部组织机构及岗位编制, 大力构建精简高效的本部运作体系

根据公司实际, 按照适应发展需求, 规范机构设置;明晰职责权限, 合理定编定员;规范领导职数, 统一职务称谓;优化业务流程, 提高管理效率的原则, 制定了《石家庄供电公司规范本部机构编制方案》, 《石家庄供电公司规范本部机构编制竞聘上岗实施细则》。

(1) 精简公司本部机构编制。在明确管理职能、理顺管理关系、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 科学划分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和工作界面。撤销合并部分管理部室, 本部部门由原来的17个减少至13个。

(2) 核减管理人员数量。根据定员标准, 科学核定管理人员编制, 严格控制管理人员数量, 提高管理效益和劳动效率。按照统一规范的要求, 明确本部中层干部配备标准, 合理控制不同层级人员配置比例。规范后本部管理岗位由254个减少为148个。

2.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有效缓解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

(1) 加强新进员工配置管理。将新招录毕业生、接收安置的复转军人等新进人员全部充实到生产一线工作。生产一线岗位员工, 因工作需要竞聘管理岗位的, 严格按照研究生不少于3年、本科生不少于5年、专科生不少于8年生产一线工作年限进行公开竞聘, 工作年限不足的人员不可竞聘管理岗位。

(2) 鼓励引导员工转岗。根据公司总体用工情况和一线岗位缺员的实际情况, 从整体出发, 着力解决管理岗位超员、生产一线岗位缺员的问题。加大薪酬向一线生产岗位倾斜力度, 鼓励具备条件地管理、服务和多经单位员工向生产一线缺员岗位转岗。

3. 实施配电业务集约化管理, 提升装备水平, 优化农电管理模式, 逐步减少用工需求, 大力解决公司总体超员问题

(1) 实施配电业务集约化管理。根据公司实际, 在公司本部组织机构编制规范时, 成了配电中心, 将市区五个分局按照行政区划管理的配电业务, 整合至配电中心统一集中管理, 原来的五套业务管理职能集约成一套, 简化了机构, 提高了人员配置效率。

(2) 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快老旧设备技术改造, 降低设备故障率, 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 减少重复性检修、维护的工作量, 节约人力投入。结合智能电网建设规划, 加大科技投入, 加快技术革新, 将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技改、创新相结合, 不断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 降低电网运行、检修、营销等业务环节对人力的依赖。

(3) 优化农电管理模式。一是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 实现抄表工作流程网上运转, 提高抄表工作效率, 极大降低了工作量。二是通过采取坐收、社会化代收、自助售电等多种收费方式, 正逐步取消电费走收模式, 减少大量人力。三是通过95598客户服务系统的指挥、调度, 进一步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优化了原来以台区为单位的农电管理模式, 使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降低, 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通过贯彻落实定员标准达标工作, 大力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截止2010年底, 已基本解决管理人员超员、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和总体超员问题。

摘要:石家庄供电公司是国有特大型企业, 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 在机构和人员使用上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存在本部机构多、管理人员超员、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与公司整体超员并存的问题, 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根据组织工作基本原理中精干高效原理、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理和均衡性原理, 规范本部组织机构、创新用工管理模式, 解决公司总体超员和结构性超、缺员问题。

参考文献

浅议标准贯彻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篇8

《标准化法》规定,标准化的任务是制定标准、 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一项标准只有通过有效实施,经过实践检验,才能达到制定标准的目标和要求,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经济效益发挥应有作用。因此,标准的贯彻实施相对于标准制定是更需要抓严、做实、不断推进的任务。

2 标准贯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标准化工作中,经常会有标准被束之高阁、不能有效落实的现象。许多单位一线员工中还存在有标准不知晓、有标准不严格执行、标准实施缺乏监督等问题,在保障型号科研生产和产品质量、发挥标准技术引领、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等方面,与标准应有的作用还有一定差距。

3 标准贯彻实施情况原因分析

标准不能有效贯彻实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照制定、宣贯、落实、检查等环节的顺序整理,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原因。

3.1 标准编制、使用和发布三方主体职责不清,造 成内容与需求之间、要求与应用之间的脱节

随着管理要求的细化,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界限开始模糊,往往导致标准编制的主体产生偏差。有些包含管理要求的技术标准,最终是要由科研生产一线使用,应该以技术单位为主开展编制,而有些技术性较强、需要统一的管理标准,应该由发布单位牵头统筹开展标准制定,但是目前很多类似标准却由不具备一线实际经验和全面管理职能的技术支撑机构来承担具体编制任务, 实际编制中也未将相关方的人员和意见纳入,造成标准内容不符合实际应用,与科研一线需求、与管理方要求之间存在不协调、不一致,标准无法有效贯彻执行。

3.2标准编制缺乏系统性,没有进行统筹策划和开发,造成标准层级多、分布散、内容重复等先天不足

由于标准编制活动与科研生产活动联系不紧密,孤立地开展,造成标准适用性不强,难以有效贯彻实施。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少面向企业产品研制生产活动和未来技术发展的标准体系表做指导,编制标准无章法,形成的标准连续性、协调性不强;二是所编制的标准不是为了支撑实际需要,而是单纯为了争取项目而开展标准编制活动,造成同一技术内容,国家、行业、企业各个层级都有标准,并且内容存在不协调、相互冲突的现象;三是缺少开展综合标准化的思想,没有将标准制定和标准实施、效果评价等环节一并进行统筹策划,在标准编制时没有充分考虑能否有效应用于实际,造成内容可操作性不够,影响实施效果。

3.3标准宣贯不到位、针对性不强,造成贯彻实施效果不佳

标准制定完成后,特别是一些基础性或重要性标准,要在实施前将宣讲、解惑、协调等诸多前期准备做充分。而目前各单位对于标准宣贯的重要性认识较为统一,但对于标准宣贯的针对性和系统性重视不足。很多单位在开展宣贯时,是按照单项灌输式的模式开展的,宣贯标准系统策划,没有有步骤地制定针对性计划,结果是宣贯的标准不是一线所需,一线急需的未能及时宣贯。出了多余物的问题就突击宣贯多余物标准,出了防静电问题就突击宣贯防静电标准,恰恰忽视了标准更重要的作用是要在事前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而不是事后补救。

3.4 一线人员未能吃透标准化,不注重标准要求 向实际工作转化

由于标准是在一定范围内协商一致的产物,因此大部分标准本身的内容是不可能具体到规定每个岗位如何执行的(部分工作标准和手册除外)。 许多一线人员误认为标准就是执行文件,把标准作为作业指导书使用,而不是结合本岗位将标准内容细化成为达到标准要求的具体做法,结果容易造成一线人员对标准的正确性、可执行性产生质疑,认为标准约束创新和效率,造成标准实施打折扣。此外,技术标准量化程度高,易于验证,但管理标准如何执行到位缺乏有效的验证和评判,也是造成管理标准向实际工作转化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将标准要求真正转化成一线人员看得明白、 易于理解、方便执行的语言,才是标准实施的最终目标,但目前普遍欠缺这方面的具体方法。

3.5 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标准贯彻实施基 本保障是否到位难以界定

标准在一线实施后的效果如何、是否落实到位,都需要开展各级的监督检查加以证实,以利于后续持续改进。企业是否提供给一线人员获取标准要求的保障(如标准发布信息、标准文本或内容、标准查询途径等)?一线员工是否主动学习标准、在工作中是否真正执行了标准?如果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便无法及时发现标准贯彻实施中的这些问题,也就难以真正提供切实的保障条件。

4 加强标准贯彻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上述5个环节中标准贯彻实施存在的不足, 笔者认为可以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效果控制三个方面加强标准实施工作。

具体而言,要加强源头控制,编制符合实际的好用标准,解决先天不足的问题;要加强过程控制, 利用PDCA模型规范标准在各岗位工作中的执行, 解决应用不力的问题;要加强效果控制,建立效果评价和信息反馈等配套机制,解决持续改进的问题(如图1所示)。

4.1 源头控制,编制高质量的好用标准

要编制一项高质量的标准,首先要明确标准编制主体,要认真考察编制方技术水平是否具备该项标准的核心技术或管理能力,综合性的标准应充分吸纳各方参与,管理与技术交叉较大的标准应由上级管理机构牵头组织相关方共同进行编制, 以利于后续标准落实;其次,要在立项评审时加大对标准需求或项目来源的把关力度,确保有需求才立项、迫切需求的先立项,从而保证标准有用武之地;第三,标准的技术方案和内容都要与实际密切结合,要与产品科研生产实际过程相匹配,技术性内容应有实践基础或经过验证具有可实施性,管理性内容应符合管理流程和职能,不超越现有技术基础,不与实际产生矛盾;第四,要加强编制过程的质量把控和审查把关,对于不合要求的、未经验证的内容不予放行,审查意见明确不具备实施条件的内容不能通过。通过上述控制措施,确保标准内容能用、好用,一线人员愿意使用,从而为其在一线有效实施创造先天条件。

4.2 过程控制,利用PDCA模式取得实际效果

加强过程控制是有效实施标准的核心环节,由于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性,对于标准实施往往缺乏系统性,存在缺规划、少措施、难落实、无检查、没方法等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戴明环模型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梳理,提炼出相应的模式和途径,以规范标准实施工作。

4.2.1 做好标准实施全过程策划,制定各级贯标计划

要针对科研生产不同阶段和环节对不同标准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贯标策划,从明确实施标准工作内容和目标、责任主体、方式方法、资源保障等方面将标准选择、宣贯、实施、检查、反馈、评价等环节策划周全,为后续制定详细计划奠定基础。

制定计划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要明确近期和长期的需求,结合企业标准体系表的规划,统筹考虑科研生产需求,即月度、季度、年度和未来几年科研生产不同阶段和环节对哪些标准有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在不同阶段开展相应标准的宣贯工作; 二是要针对不同的标准确定参与贯彻实施的人员和范围;三是对于标准实施所需要的资源保障提前做好准备;四是要将建立标准宣贯与实施的信息反馈、处理机制纳入计划,提前做好标准实施中的问题协调。

不同的计划要分层次制定,对于日常工作中的标准实施,应该充分利用班组、岗位,制定专业技能和工作相关的标准学习和实施计划;而对于通用性、强制性标准的实施,应该由企业相关的主控部门提出需求,会同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宣贯计划。

4.2.2 采取措施,切实将标准要求落到实处

标准执行得好坏最终体现在现场具体工作中,而现场具体执行人员往往由于对标准理解不透, 浅尝辄止,或者执行标准不够坚定,虎头蛇尾。所以加大贯标力度,重点要花大力气抓现场一线人员如何形成按标准做事的习惯,从而将标准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这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将标准作为产品设计、工艺、试验、测试以及最终交付等环节的输出条件之一,未落实标准要求不能通过,从而促使技术人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标准。

针对不同产品,开展多层次的、各岗位的标准体系培训,使一线员工对产品实现所需要的设计、 工艺、管理、基础等类别的标准要求有清楚的认识。

对照企业标准体系和产品研产情况,编制岗位实施标准目录,重点学习贯彻;对于重要标准, 应由编写者按照标准实施的要求形成标准解读和实施要求指南,将标准中与不同一线岗位相关的要求分类精炼、重点解释,形成若干易于操作的条目,将标准要求清晰呈献给具体使用者。

实际操作者应把达到标准要求的做法固定下来, 形成可实现、可执行的具体操作“指令”,纳入岗位作业指导书,不断巩固从而使人员形成工作习惯。

结合现有的产品质量问题、现场管理需要、日常注意事项等对标准的需求,通过针对岗位标准的分解与细化,将标准要求嵌入到岗位实际工作流程和实际操作中,使一线人员形成习惯,并将工作闭环,可以实现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自觉执行 (如图2所示)。

不同的产品研制生产阶段,标准实施的重点有所不同,一线落实标准要求的侧重点还应随产品研制生产过程的推进而有所调整。产品研产过程标准实施的重点见表1。

4.2.3 建立标准实施监督检查制度,促进标准有效 落实

针对标准宣而不贯的现象,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作为标准要求落实的支撑。长期以来, 企业各部门普遍认为监督检查是标准化部门的事, 而实际标准化部门很难对专业标准的内容是否落实进行判定。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建立标准识别与监督检查联动机制,明确业务标准谁识别、监督检查谁负责,强化各业务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职责。

建立一线日常检查与企业专项检查的常态化, 在班组日检或周检中将标准要求落实情况纳入检查范围,同时标准化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对计划内贯彻标准落实情况开展定期的专项检查。

建立标准制定实施责任制,对于实施标准效果好的给予编写者和执行者适当激励,对于效果差的制定相应改进方案,增强编制人员对标准可实施性的意识和执行者落实要求的意识。

4.2.4开展标准实施总结,做好后续持续改进

标准实施后,要定期开展实施情况的总结工作, 发现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了解有利于后续标准改进的做法或途径,并及时采取措施修正实施的做法, 为未来标准的修订积累经验。

标准化主管部门在开展策划时,应明确定期进行标准实施情况总结的要求,同时组织应用部门对实施过程进行阶段总结,将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迭代应用到后续标准实施中。

一线人员对于实际工作中发现的标准要求落实存在的问题(如新的工作内容或方式的改变导致标准不适用等)应定期反馈给标准化部门,以利于后续确定制修订计划,使后续编制标准的内容更加符合一线实际,更加有利于贯彻实施,从而形成标准制定和标准实施的良性循环,持续改进标准实施工作绩效。

4.3 效果控制,研究标准实施评价和信息反馈方法

标准实施是一个动态的双向过程,既要注重从制定标准向实施标准正向推进,又要关注由实施效果评价反馈标准制定工作的效能。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建立对标准实施效果的评价准则和方法,以效果评判标准质量,由标准实物评价转变为实施效果评价,从而形成对标准编制工作效能的追溯机制。

加强标准化与一线互动,保持定期对各岗位标准执行情况的掌握、复核和验证,建立一线对标准的信息反馈渠道,以利于持续改进标准实施效果。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标准信息系统,提高标准发布、宣贯、实施、信息反馈等工作环节的效率。

5 结 语

一项标准只有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和落实,才能发挥出它的应有作用。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标准的贯彻落实工作,使标准真正落地,是企业管理者、标准化人员和一线员工的责任,是提升产品质量、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举措,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障。利用源头控制、PDCA过程控制和效果控制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标准落实不力、标准贯彻工作不规范的问题,持续提高标准贯彻实施的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2]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企业标准体系实施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3]王秀芝.加强标准贯彻实施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中国化工贸易(.2011年第9期):37-38.2011.

[4]李艳波,臧英等.如何做好型号研制中标准贯彻实施工作.国防技术基础(.2012年第5期):13-16.2012.

贯彻标准 篇9

管理标准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安全和谐、充满活力、依法办学、科学治理”32字的基本理念, 科学准确提出22项管理任务和92条管理要求, 形成完整的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促进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管理的根本任务,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安全和谐、充满活力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依法办学和科学治理是学校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要紧紧围绕促进公平, 平等对待每位学生这一基本价值取向。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 要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要努力让每个适龄儿童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 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都能实现个人的梦想和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出新的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支持特殊教育, 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管理标准把维护教育公平作为第一项管理职责, 凸显了公平的重要性。从“维护学生平等入学权利、建立‘控辍保学’工作机制、满足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三个方面提出12条具体要求, 特别是对与教育公平直接相关的招生入学工作, 管理标准要求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 规范学校招生入学行为, 着力维护适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公平是当前国家的教育政策, 也是我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导向。因此学校要在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学生发展、师资培养等方面, 渗透公平的教育观, 并以此指导各项管理工作。

二要紧紧围绕育人为本,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 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当前,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到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管理标准从“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生活本领”五个方面提出了24条管理要求, 占总条目数的1/4以上, 在6项管理职责中所占比重最大,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 要贯彻在学校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

三要紧紧围绕师德师能,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关键。有好的教师, 才有好的教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体现在师德高尚, 其次是业务精湛。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0个教师节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殷切希望, 强调指出,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 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需要涌现一大批好教师。他希望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管理标准从“加强教师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13条管理要求。为了与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提出要求的角度相区别, 管理标准侧重于从学校如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给学校管理者提出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学校要通过教师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对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意义重大, 必须摆在重要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这么多人, 教育上去了, 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他强调, 要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 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 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教育规划纲要提出, 到2020年, 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包括:“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管理标准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问题高度重视, 从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便利实用的教学资源四个方面提出13条管理要求。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将教育教学是否适应学生发展需要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 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从教师专业提升、教学方式变革、课程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资源配备等方面提出要求。这不仅为学校管理指明方向, 更直接指出学校管理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

五要紧紧围绕安全健康, 营造和谐安全环境这个基本前提。《世界人权宣言》指出:儿童有权享受特别照料和协助。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应帮助儿童获得必要的保护和协助, 让儿童在幸福、友爱和谅解的气氛中成长, 培养儿童在社会上独立生活的能力。中小学校的安全和健康工作是否得到有效落实, 直接关系到广大青少年儿童能否健康成长, 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保障学生的健康和安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 《义务教育法》从学校建设、政府责任、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以及各主体违法应承担的责任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管理标准把“安全和谐, 充满活力”作为学校管理基本理念, 从“建立切实可行的安全与健康管理制度、建设安全卫生的学校基础设施、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安全健康教育、营造尊重包容的学校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14条要求, 要求学校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重在预防”思想, 明确职责、健全制度、狠抓落实, 切实增强学校安全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正是为了营造一种育人环境, 达到教育的本质, 即最充分地发展人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学校应该从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开展安全健康教育、营造校园文化等方面入手, 为师生营造安全和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六要紧紧围绕依法办学,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这一发展方向。教育规划纲要提出, 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 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依法办学, 科学治理”是时代对学校管理提出的要求, 学校要在传统经验办学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管理标准从“提升依法科学管理能力、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三个方面提出16条管理要求。强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制订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 建立并完善师生民主参与的制度机制, 实现依法管理、自主管理和民主管理, 切实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和效益。学校要牢固树立依法办事、尊重章程、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建立公正合法、系统完善的制度与程序, 保证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活动与制度规范符合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

贯彻标准 篇10

2012年,我们迎来了课程改革的十年。当我们静下心来反思“标准”的具体内涵,反思这十年来的体育教学改革,不由得发觉“标准”中也存在一些不太适宜的地方,不利于我们一线体育教师的理解与操作,从而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正当我们困惑、迷茫之际,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在体育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正式出台。笔者认真对比、学习,发现“新标准”更能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适性发展;课程性质阐述得更加具体,更加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课程目标的梳理整合更加系统、规范,加强了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课程内容设置上按照水平段划分,依照四个领域分层要求、举例说明、深入浅出,更便于体育教师解读、操作与思考,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主要从四个方面做一个简单分析:

一、课程性质表述更加具体,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新标准”将中小学体育统称为“体育与健康”,强化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央7号文件”,确保学生走进操场、走进阳光,每天锻炼一小时,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新标准”在课程性质表述中,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明确指出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突出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的特点。

“新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强调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都要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新标准”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新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关注地区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科学选择教材、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分层要求、分层评价、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安全应急、自救自护等能力,突显《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课程目标设置更趋合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标准”在课程目标设置上进行了整合,将原先“标准”的五大领域目标整合为四大领域目标(见下表),即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合并成一个领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两个领域中本身就有很多方面相交融,两领域合并成一个领域,更趋科学、合理。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新标准”在四大领域目标表述中,每个领域目标阐述得更加具体:原“标准”一开始就是课程目标的综述,对于每个领域目标没有规范的定义,只有具体的目标表现。“新标准”除了有课程目标的综述,还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领域,逐一说明目标要求。例如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这个领域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本方面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和与人交往的方法。

“新标准”在每一个领域都将小学、初中阶段实施该领域目标的具体要求作出明确规定,便于教师根据所教学的不同水平段,有针对性地解读。例如在运动参与领域目标中指出“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三、课程内容增设项目评价,便于教师操作实施

在原“标准”中课程内容是按照学习领域划分,先呈现学习领域,然后才是各个水平段的具体要求。这样的划分,将一个水平段的不同领域目标打散,不利于一线教师了解、学习、思考所教年级的内容标准。“新标准”将统一水平段的四大领域目标归类描述,这样教授各水平段的教师很清晰、很快捷就可以阅读整个水平阶段学习各个领域的目标要求。例如:

水平一(1~2年级)

一、运动参与

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学习目标: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并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二、运动技能

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学习目标:获得运动的基本知识和体验。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三、身体健康

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学习目标:初步了解个人卫生保健知识和方法。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学习目标:努力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更让人欣喜的是,“新标准”将每一水平段中的领域目标具体化,明确指出了这一领域中学习的目标以及达成这一目标学生的具体表现,并运用举例法告诉体育教师如何进行评价,这样的表述方式,让一线体育教师更加深刻的了解该目标,有的放矢地操作、实施。例如:

水平三(5~6年级)

一、运动参与

学习目标: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进行积极性休息。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认识到适当的体育活动是一种有效的积极休息方式并付诸实践。如在学习疲倦时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等。

[评价要点]运用体育活动进行积极休息的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在学习疲倦时,主动通过体育锻炼进行积极性休息的事例。

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

学习目标:感受多种体育活动和比赛的乐趣。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感受体育活动和比赛中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如体验小篮球、小足球等比赛中得分时的乐趣和成功感。

【评价要点】参与体育活动的愉快体验。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描述参加小篮球比赛的感受。

四、实施建议阐述更为细化,支持学生健康成长

在教学建议中,原“标准”表述过于宏观、笼统,从地方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教师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给一线体育教师的正确理解和贯彻带来了困难,他们不能完全内化、吸收,影响教育教学实践。“新标准”的修订,以教师为主体,围绕一线体育教学要素,基于操作层面,用平实的语言从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让体育教师一目了然,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完善自身教学。例如,为了让体育教师更好地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指出:教师应根据本标准的总要求制订各层次的具体学习目标。具体学习目标一般应该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个部分。为了让体育教师掌握必备的教学方法,在具体阐述后附上相关教学方法的案例,给体育教师参考、细读:应创设民主、和谐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情境,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参见附录2中的案例1、案例2、案例3)与传授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体验、思考、探索、交流等方式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应对问题、自我锻炼、交往合作等能力,开展富有个性的学习,不断丰富体育活动经验,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在评价建议中,“新标准”从明确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目标、合理选择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采用多样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方法、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合理运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结果五个方面具体表述,比原“标准”更为具体、更易操作。例如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方法的表述中,“新标准”用案例向体育教师诠释了整个过程,让体育教师直观地获得经验: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与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用口头评价的方式,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参见附录3中的案例1)。在对学生学期或学年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教师应综合学生在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方面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变化,以及期末测试成绩,进行终结性评价,给出综合成绩,写出评语(参见附录3中的案例2),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并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最后,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进行班级汇总(参见附录3中的案例3),上交给学校教务处。“新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建议教师将每学期结束时的测试结果、学生在该学期体育与健康学习各方面的进步幅度(即进步成绩=期末成绩一期初成绩),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记录结合起来,对相应的评价指标(如体能、知识与技能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有效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在教材编写建议中,遵循原“标准”教材编写原则基础上,新增设了科学性、实用性、差异性原则:

1.要求教科书编写要以体育与健康的科学原理为基础,符合学生认知与运动能力发展的特点,遵循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规律和具有逻辑性。教科书中的观点、引文、文字表述和数据等要正确无误,插图力求清晰、准确。

2.要求教科书编写应精选与学生身心健康紧密相关的、对学生终身学习具有重要影响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科学锻炼的方法,强调体能与运动技能的健康价值,引导学生主动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于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使教科书的内容与实践课教学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素养。

3.要求教科书编写在贯彻本标准精神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到各地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的差异以及地理环境特点,体现独特的思路,形成鲜明的特色。同时,还应满足使用教科书地区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需求。

贯彻标准 篇11

劳动标准是否真正被贯彻实施,直接关系到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而目前在法定劳动标准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违法现象普遍存在,劳动者的法定权益并没有得到完全、切实的保障。用人单位常常只是将法律视为一种纸面上的文字,现实中并未真正落实。比如在工时方面,企业非法安排劳动者超时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劳动者的休息权受到严重侵害。据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对浙江、江苏、河北等5省纺织产业的一份调查显示,农民工日工作时间一般都在12小时,月平均工作时间为306小时,超时劳动达139小时,是法律允许加班最高时限36小时的3.86倍。[2]另外,根据上海法制办的“劳动关系多方协调机制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从加班加点和女职工保护两个角度考察劳动标准的执行情况,只有19%的被调查单位严格执行法定标准。[3]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也存在着很多违反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的事实,有些甚至威胁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导致近年来劳动安全事故、工伤职业病事故,尤其是重大特大伤亡事故频繁发生。由此可见,长期以来,用人单位漠视法定劳动标准的现象普遍存在。

一、法定劳动标准被公然漠视的原因

1.政府劳动监察不力

法定劳动标准是国家公权力介入劳动关系的一种形式,公权力的实施有国家强制力进行保障。劳动监察就是发挥国家强制力的最有效手段。在劳动标准被违反,劳动者的利益受侵害的情况下,劳动监察部门可以主动通过行政程序介入。劳动者在劳动监察过程中作为受益人,也可通过举报、投诉,促使公权力介入。由于这时监察机构是义务人,对于行政机关的不作为,劳动者可以受益主体的身份,提起行政诉讼。从制度安排上看,似乎可以保障劳动标准的顺利实施。但是,事实上我国已经出现了极其稀缺的行政执法资源与极其庞大的违法现象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正使劳动监察实际上变为一种“选择性执法”[4],也就是劳动监察机构面对劳动者的大量举报、投诉有选择地进行监察。这是一种非制度性安排的现实存在。

按照我国的制度设计,当劳动监察不作为时,劳动者还可以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促使其介入,但这种诉讼成本的高投入与诉讼结果的低产出,使得劳动者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与用人单位对簿公堂。这样使得劳动者逐渐对普遍的不执法无奈且习以为常。

目前,我国劳动标准法执行情况差、劳动监察的公信力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现行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不足以使对漠视劳动标准的雇主产生震慑作用。同时,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旦有企业通过违法来降低人工成本而得逞,就会有其他企业争相效仿,劳动者的处境更加被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劳动者力量薄弱

劳动标准能否真正贯彻执行并且逐步提高,还取决于劳动者力量的强弱。事实上,近两年来,劳动者权利意识迅速提高,积极利用仲裁、诉讼等劳动争议解决途径来维护自身权益,这从近两年来各地劳动争议逐年大幅攀升就可以看出来。然而在这一方式中,仍然难掩劳动者的弱势地位,一方面劳动关系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一旦对簿公堂往往劳动关系很难继续,劳动者要想争取权益可能不得不承担失业的风险。另一方面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处理耗时长、程序性强,期间所需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心理成本不是每个劳动者都有能力承担的,而且处理结果仅针对过去的某一违法情况,日后用人单位再有违反,劳动者又要重新启动仲裁、诉讼程序,再次耗时耗力,并不具有可持续性的保障。而且对于用人单位的惩罚力度有限,还不足以震慑用人单位主动合法用工。

如果想在单位中增强劳动者的力量,还是要将劳动者团结起来,依靠集体的力量。而这就需要工会力量的强大,以支持劳动者与企业方的博弈。但是,目前工会对于维持和提高劳动标准的作用还很有限。通过集体合同中形成的劳动标准,也难以在企业层面起到维持和提高劳动条件的作用。

3.企业没有维持和提高劳动标准的内在驱动力

目前,企业缺乏提高劳动标准的驱动力。对于企业来说,经济利益是最主要的驱动力量,只有当所得超过付出,企业才会认为提高内部劳动条件是值得选择的策略。我国并没有西方所谓的消费者运动,消费者对企业的工作环境、劳资关系状况并不关心,也不会因为企业的劳动标准低而拒绝购买此产品,相反可能因为该企业提高了内部劳动标准从而增加了成本、提高了价格而拒绝购买该产品。但是,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大型跨国公司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更加愿意通过内部员工手册、规章制度等形式提高劳动标准,他们这样做主要是由于产业链的压力,要想产品在西方国家销售,就必须保障产品信誉,避免引发消费者的抵制行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内部劳动标准的提高,但由于在我国缺乏有效监督,往往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对于其他不进行对外贸易的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还没有能够促使其自发提高企业的劳动标准的驱动力。

另外,国家对违反劳动标准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使得企业的违法成本很低。根据法律规定,违反劳动标准的用人单位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赔偿责任,但赔偿的数额不足以对违法者产生足够的威慑力。例如,对拖欠工资的企业,一般情况下只要用人单位补发工资,严重一点的经过劳动仲裁后,也只是加罚一定比例的赔偿金。这使得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存在侥幸心理。如果没有劳动者举报、投诉、申请仲裁,没有被劳动监察部门发现,就可以节省成本,而一旦被发现,如数补偿、额外赔偿即可,额外的赔偿金就成了其与法律博弈的赌注。现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相比,力量还弱得多,用人单位极尽所能利用劳动者的无知与软弱来规避法律,谋取利益。从长远上看,此种状况既不利于企业核心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国家整体人力资本的积累。

二、新生代打工者“下意识”的反抗

在我国,对法定劳动标准的公然违反可以说是长期存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代打工者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他们在思想意识、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等方面都与他们的父辈不同,他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并不想再像父辈一样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他们虽然并没有很好的办法反抗这种劳动者极端弱势的大环境,但却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本能的抗争。于是,开始出现了一些反常的现象,比如今年年初的民工荒,再比如某知名企业年轻员工接连的自杀事件,等等。可以说,这都是一种“下意识”的反抗,尽管引起此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不可否认劳动条件的低下、劳动强度的超负荷无疑是最直接的原因。这种情况如果再不加以重视、予以改善的话,恐怕会严重影响到劳动力的可持续供给,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先看今年年初,打工者们似乎像约好了一样迟迟不出来打工,以致各地普现招工难。事实上,现在打工带来的各种痛苦和弊端,已经被人们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了:首先,辛苦劳动却有着不能如期拿到工资的风险,年复一年的讨薪潮毫无疑问说明了这点。第二,劳动力进入工业生产领域,不可避免受到职业病和工伤的严重威胁,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相关劳动标准执行并不很到位的情况下,劳动者的生命权和健康权被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第三,劳动分工过细,劳动者成为工业化大生产的一个零件,无休止地进行简单枯燥的流水线作业,基本丧失了业余生活。第四,社会地位低下,农民工在城市往往得不到平等的对待,几乎没有融入城市社会的希望。而且,打工使得大部分打工者不得不与家人分离,无法承担教育子女、照顾老人的责任,这也使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家庭破碎化。等等如此,不一而足。而这些问题中最严重的几乎都是对法定劳动标准的违反,拖欠工资、无休止的加班、工伤和职业病的威胁等无一例外。法律代表国家理性从保护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于劳动关系作出了一些底线性的规定,可是就连这样底线性的规定都无法执行,也难怪曾经一如既往的打工者也开始冷静的思考,不远万里背井离乡地去陌生的城市成为一颗随时可能被抛弃的螺丝钉是否能给他们带来美好的生活?这也就导致了今年年初相当多的打工者一反常态地犹豫着要不要出来打工。这种局面虽然在数月后有所缓解,但仍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再看近几个月来,某知名企业接二连三出现年轻员工跳楼自杀事件,引得整个社会开始关注新生代打工者们脆弱的承受能力。当然选择自杀是个人行为,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是在同一企业中频繁出现员工自杀现象,不禁让人们质疑企业的用工制度是否合法合理。事实上,劳动者选择轻生,无论是何种原因都可以说是最无奈的选择,是无声的反抗,而且是最悲壮的反抗。年轻生命的消逝不仅仅是家庭的损失,而且一旦成风将成为整个社会的不可挽回的损失。企业作为劳动关系的载体,理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要将劳动者当作有思想的人,关爱劳动者,而不能仅仅将之视为一个机器零件。否则,必将会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失去必要的劳动力,进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保护新生代打工者:首要是贯彻法定劳动标准

面对新生代打工者,企业要想能够继续招到人才、留住人才,就必须改进用工策略,逐渐建立起人性化、有尊严的工作制度。但是从目前的状况看,体面和有尊严的劳动对于大部分普通劳动者来说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能否拥有合法的劳动条件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争取。

事实上,目前还远不到谈体面劳动的时候,普通劳动者只求企业能做到最起码的合法用工。只要真正做到合法用工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护,也自然就能吸引到优秀的劳动者。法律本身是蕴涵着巨大智慧的,法律从国家理性出发设计了对劳动者身体和精神的保护。以对加班的规定为例,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每天工作不超过八小时,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即使在劳动者同意的情况下延长劳动时间,那么也是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这一立法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体力、精神在经历了一天的繁重劳动后可以得到恢复,更是为了保护社会总体劳动力的可持续供给。然而,面对此规定,企业管理者扪心自问,真的做到合法用工了吗?猖獗的加班、“自愿”的加班协议等漠视或规避法律的方式非常普遍的存在。事实上,当资本不自觉守法时,作为法律实施者和监督者的政府有责任进行有效的监督,否则法律的尊严、政府的威信都将荡然无存。

劳动法律中对于劳动标准的规定属于公法对劳动领域的干预。公法是靠国家的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不应受双方合意的影响。还以加班为例,法定的每月最高加班时间,不能因双方达成合意就可以违反,超时加班也并不因如数支付了加班费就都想当然变成了合法的。这也是为了保护在强大的资本面前没有太多议价能力的劳动者。事实上,雇主为了获得利润,会极尽所能酷使劳动者,对雇主来讲,只要市场上一直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他追求利润的目的就能够实现,这样对劳动力的肆意滥用也就具有了短期的经营上的合理性。但是,政府作为总资本的代表,却要为产业社会总体确保一定量的可持续供给的劳动力,保证劳动力的身体健康、精神健康,以维持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于是才有了公法对劳动领域的干预,也就是立法规定各项劳动标准以便对劳动者进行保护和培养。然而现实中对于此种法定标准却是普遍违反,以至于已经严重损害到劳动力的健康和可持续供给。这不仅仅是对法律的践踏,对立法者的漠视,更是对经济发展的摧残。

如今,在劳动关系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我们真心期盼着在政府的监督下法律不要被束之高阁。而企业也要积极承担责任,真诚地为劳动者着想,至少首先做到用工合法。如果连守法都做不到,那么其他所谓人性化的制度改进恐怕都是掩人耳目的空谈。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教师

[1] 本文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年项目(09YQB010)“劳动标准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支持所作研究。

[2] 王比学,厂家超额盘剥无视法律,职工被迫加班敢怒不敢言,2006年10月6日。

[3] 董保华,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公室法治研究课题《劳动关系多方协调机制研究》(非出版物),转引自董保华,“中国劳动基准法的目标选择”,《法学》, 2007年第1期,第57页。

贯彻标准 篇12

该《行动计划》提出了加快建立新型标准体系的主要行动。一是在强制性标准改革方面,要研究制定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对现行强制性标准及制修订计划开展全面清理、评估。各部门、各地区不再下达新的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计划。二是在推荐性标准改革方面,开展对现行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集中复审和修订。优化推荐性标准制定程序,缩短制定周期,提高标准质量和制定效率。进一步改进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备案管理,加强标准信息交换和共享。三是在推进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改革试点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商学协会先行先试,加快制定团体标准发展指导意见和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深化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建立完善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要修订《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改进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加强标准实施与监督,加大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展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行动计划》还要求,要不断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积极拓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领域范围,逐步提升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比例,不断提高国际国内标准水平一致性程度。研究制定中国标准走出去工作方案和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加大与主要贸易国标准互认力度,推动铁路、电力、钢铁、航天、核等重点领域标准走出去。

此外,《行动计划》还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工作。要统筹规划建设统一、规范的全国标准信息网站,为社会提供服务。要加强标准化重大政策和重点工作的普及性宣传,加大重要标准宣传贯彻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加大投入。要加强标准化法治和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化法修订,实现立法与改革决策的有效衔接。

那么,《行动计划》是如何让我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具体落地的呢?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人。

《行动计划》明确:深化改革的细化分工

国家标准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贯彻落实好今年年初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特别是第一阶段(2015-2016年)需要推进的工作安排,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组织起草了《行动计划》,并征求了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总装备部、中国科协等58个单位的意见,经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后,由国务院批准同意,并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这是贯彻落实《改革方案》精神的一个具体行动,也是今明两年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具体工作安排。

《行动计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改革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对强制性标准改革、推荐性标准改革、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改革试点、标准国际化和统筹协调机制建设等重大改革举措都提出了具体实施要求。二是明确了各项改革任务的责任分工,标准化工作改革需要各部门、各地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这次《行动计划》在责任分工方面进行了明确。比如:团体标准涉及到学协会今后如何在标准制定中更好发挥作用,《行动计划》就明确了由国家标准委、民政部和中国科协3家来牵头予以具体推进。三是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部署要求。在起草制定《行动计划》过程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具体工作安排上也予以了贯彻落实。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制造2025、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在《行动计划》中就提出了研究制定中国标准“走出去”工作方案和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的要求;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就提出了推进科技类学术团体开展标准制定、鼓励团体标准先行先试的措施;在推进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行动计划》提出了开展企业标准改革试点、鼓励企业进行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等措施安排。

《行动计划》突出:强制性标准改革是重中之重

强制性标准的改革目标是将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一级,这是对现行标准体系的重大改革。按照《行动计划》,强制性标准改革是标准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行动计划》对推进强制性标准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研究制定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二是对现行强制性标准及计划开展全面清理、评估;三是在工业领域先行开展整合修订试点;四是各部门、各地区不再下达新的制修订计划;五是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应该说对强制性标准改革的要求十分具体和明确。

据介绍,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在前期10个行业的清理试点工作基础上,已经起草了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目前已经完成征求意见过程,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中。下一步将会同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区,共同做好强制性标准的改革工作,同时也加快相关管理规定的制定修订,在制度上予以保障。

《行动计划》安排: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改革

团体标准是为满足市场、科技快速变化及多样性需求,由具有法人资格、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学协会、商会、联合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制定的标准。

从国外看,团体标准发展十分成熟。美、英、德等国均有大量制定标准的专业性社会团体,团体标准不仅是这些国家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活跃、最贴近市场需求的一类标准。

从国内看,近年来国内一些新兴产业领域也开展了团体标准的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因此,我国在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方面,主要坚持3个原则,一是不设许可,不搞准入;二是市场驱动,自主制定;三是自愿采用,优胜劣汰。2014年,国家标准委会同中国科协开展了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初步探索了团体标准的工作机制;2015年6月份,国家标准委正式在39个单位启动了团体标准试点工作,涵盖了商学协会和产业技术联盟各个方面。目前,正在按照《行动计划》要求,加快制定指导意见和良好行为规范,更好引导和规范团体标准发展。

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初实施以来,在消灭无标生产、加强质量监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标准备案后才能组织生产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因此,目前推进企业标准管理改革,由事前备案改为事中事后监管,给企业松了绑,落实了企业主体责任,同时也符合国务院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要求。

2014年底,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制定工作方案,加强法规建设,建设公开平台、完善机制程序,在上海、浙江等7省区市启动了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工作,现在又扩大到12个省区市。2015年1月1日,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www.cpbz.gov.cn试点)开始运行,截至目前,12个省市共有8,831家企业开展了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试点工作,公开执行产品标准25,387项,涵盖产品45,356种,累计访问量突破百万。制度试点以来,成效明显,企业原来办理企业标准备案平均需要14天,现在只要2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公开。

《行动计划》瞄准: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

国标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进入了“快车道”,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地位和影响显著提升。从2002年至今,由我国承担的ISO/IEC技术机构的主席从4个增加到50个,增长了近13倍;秘书处从6个增长到73个,增长了12倍;由我国提出并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从18项增长到189项,增长了10倍。2008年、2011年我国先后成为ISO和IEC的常任理事国,2013年我国又实现成为ISO技术管理局的常任成员,担任了IEC的副主席,首次成功当选ISO的主席。应该说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形势要求下,不断提高我国标准的国际化水平、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成为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必然抉择。

该负责人表示,为了推进这项工作,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在推进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目前已经制定发布《加快中国标准“走出去”、助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工作方案》,正在研究制定《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二是完善相关工作程序,已经修订发布了新的《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活动管理办法》,新制定印发《标准互认工作程序(试行)》,规范相关工作要求;三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在铁路、电力、航天等领域,推动一批我国优势技术成为国际标准;四是不断深化国际标准化多、双边合作,加强中外标准互认工作,扩大我国参与国际和区域标准化活动的影响力。此外,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还在全力筹备一届重要的国际标准化盛会(即2016年9月将在北京举行的ISO大会),全面展示和推进我国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上一篇:传递爱的希望下一篇:必要性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