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评析(共12篇)
案例评析 篇1
一、案情回放
省本级数据大集中模式财务软件实施项目技术服务合同和省本级财务集中监管系统招标文件及相关资料近日摆在了法制机构的案头, 签订合同的甲方称, 甲方与乙方签订的合同约定, 该采购项目实施范围为“某省600多家省本级预算单位, 而根据招标文件总体需求明确了本次招标项目涵盖省本级1200家预算单位, 项目实施时间为2010年11月底前完成600家预算单位实施工作, 2011年11月底前完成所有省本级预算单位实施工作, ”是否可以认定原中标单位 (某财务软件公司) 继续拥有未使用软件省下预算单位的推广权利, 并续签合同, 还是必须重新进行招投标。
二、专家点评分析
在研究讨论该问题时, 有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采购文件已事先约定, 采购需求范围涵盖1200家预算单位, 因此, 原中标公司继续拥有使用软件在省直预算单位的推广权利并续签合同;一种意见以笔者为代表的观点认为, 应重新组织采购活动, 其法律法规和事实依据如次:
1.补签合同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1) 从《政府采购法》来看, 补签合同的行为不具备法律效力。该法第49条规定:“政府采购履行中, 采购人需追加与合同标底相同的货物、工程或者服务的, 在不改变合同其他条款的前提下, 可以与供应商协商签订补充合同, 但所有补充合同的采购金额不得超过原合同采购金额的百分之十”。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采购金额和合同标的限定。本项目合同价335万元, 平均单价5583元, 要求补充合同数量600套, 如按原成交单价计算, 补充合同超过原合同金额一倍, 并且添购的数量增加一倍。二是实施年限的规定, 政府采购履行中, 也就是项目实施过程中, 按合同约定, 本项目2011年11月底前完成所有省本级预算单位实施工作, 也就是项目早已实施完毕, 如补签合同将改变了合同采购数量及实施范围, 属于实质性条款改变, 因此, 不能适用上述法条。
(2) 就采购合同与采购文件法律关系而言, 一是从法律效力层次来讲, 采购文件效力低于甲乙双方签订的合同效力, 不能以采购文件需求事先约定为本项目实施范围涵盖1200多家预算单位就可视合同成立并生效。二是采购文件发出要约邀请期限已失效, 表现为代理机构发出的采购文件有效期为40天, 投标文件截止时间为2010年8月24日上午10时30分, 中标人即合同乙方在发生投标函时认可代理机构发出的要约邀请, 表达了缔结合同的合意, 显然, 至本文发表日期止, 采购文件有效期已大大超过。
(3) 从《合同法》来看, 也存在法律效力问题。一是要考虑原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力问题, 虽然该项目已履约, 且履约期限已满, 即合同已成立, 但并未生效, 查阅合同组织实施方提供的合同, 该合同第八条约定:“本合同自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签订并加盖公章之日起正式生效”, 但乙方仅有盖章而无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签字, 也未签日期。根据《合同法》第45条、第46条之规定, 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条件, 附生效条件的合同, 自条件成就时生效, 本案中, 无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签订, 附条件即未成就, 合同就未发生效力即合同自始无效, 主合同无效力, 就不可能有补充协议之说。二是该合同存在要约失效情形。根据《合同法》第12条的规定, 标的数量、价格等内容变更的属于实质性变更, 如补充合同、如前所述, 该合同的标底、数量、价格发生了重大变化, 属于要约失效 (消灭) , 从而失去了应有的法律效力。三是本案由于信息不对称, 导致存在《合同法》第54条规定可变更、可撤销的情形。本案发生的背景情况是采购人在采购文件需求和采购计划制定阶段时承诺签订合同考虑继续向中标人采购, 采购计划是按项目实施1200家预算单位, 即采购1200家预算单位财务软件, 在采购文件的需求部分也提及, 对采购人来说, 明可预见要采购1200家, 但却作出分期采购的计划和需求, 在采购文件中明确采购总量为1200家, 但先期采购600家, 使投标和中标供应商误以为在采购文件需求约定采购合同便可生效, 但实际签合同时, 仅约定600家实施 (履约) , 甲乙双方并未在合同签订时并未明确约定总共采购1200家, 分期实施, 从而出现了投标供应商报价时可能考虑了1200套的因素法定情形。行为人在作出意思表示时, 对涉及合同法律效果的重大事项, 存在认识的显著缺陷,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71条规定, 行为人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规格和数量等错误认为, 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 并造成较大损失的, 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享有变更、撤销权的人可以通过行使变更、撤销权而使具有变更、撤销原因的合同归于无效。
(4) 如续签合同, 违反了《政府采购法》第46条“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和《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财政部18号令) 第64条“所签订的合同不得对招标文件和中标供应商投标文件作实质性修改, ……不得与中标供应商私下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协议的规定”。
二、从实际情况来看, 续签合同不合常理
本项目实施时间及跨度较长, 从项目提出需求、招标、签订合同, 已接近3年;从完成时间来看, 也有1年多。众所周知, 软件行业技术日新月异, 采购价格随着时间推移、采购数量增多呈大幅下降趋势, 虽然签约供应商投标时预先考虑到了未来实施范围扩大, 采购数量的增加导致预期价格减少问题, 但随着时间推移, 技术进步等要素的变化, 价格因素的衡量是能否续签合同需要优先考虑的首要或第一位因素, 因此, 于情理来讲, 该合同不能补签或续签。
综上所述, 该项目于法于情于理均不能补签或续签合同, 应当重新启动采购活动。本案中, 如采购人基于以上法律和事实依据, 不履行原先承诺将会中标并签订合同的供应商造成重大损失;如履行承诺, 则无合同法律效力;如重新招标, 原先中标供应商不一定中标, 因此, 甲方其中隐藏的法律风险指数偏大。
案例评析 篇2
任教学校:
学科:语文
(一)武隆县首届小学教师基本功竞赛试题(案例评析)
请你评析下列教学案例。
【案例】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31课《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实录片段:
一、设置悬念,导入课题
师:小朋友平时在家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江老师特地为小朋友准备了一部动画片,想不想看?(生齐声:想!)请大家仔细看完之后给我提提建议,加工加工,好不好啊?(生欢呼:好!)
(播放课件: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动画片段。)
师:动画片看完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不完整,而且没有声音。
生:我认为应该让小动物开口说话,那样会更生动。
师:小朋友们的建议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给动画片配音。这个动画片名叫:地球爷爷的手。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注意“球”字的写法,左边的“王”字旁写得窄些,右边的“求”竖勾要写长一些,这样才显得有精神。
请小朋友打开书142页,在田字格里学着老师的样子写两个字。(生写,师巡视)注意:身坐正,纸放直。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课文,完成两件事:把难读的字词划下来;不明白的地方做记号。谁读得认真,江老师就悄悄地走到他身边,摸摸他的后脑勺表示赞扬。好,请大家开始读,自己读自己的。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师:刚才谁被老师摸了后脑勺了,请举手。(学生们纷纷举手)很好,说明这些同学刚才读书的时候特别认真。你们有遇到什么难读的字词吗?咱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他俩”这个词特别难读,很多同学会读成“他两”。
师:这个词确实不好读,谁能读准它?(指名二三人读。)
生:我觉得“而且” 这个词不好读。
师:小朋友都试着读一读,全班读。
师:我把小朋友画的词全都展示出来了。(幻灯出示生词)请你和同伴一起合作,把你会读的字读给他听,不会读的字请互相帮助。
(两人合作自查生字)谁有本事把这些字全都读准?(指名生读,点评)哪个小朋友能保证:我这一站起来一定读得比谁都响亮,比谁都标准,有没有?(学生们都跃跃欲试。)
指名读,全班读。
师:记住“摘”字,只需要记住哪一部分就行?右边和哪个字有点像?(生:商)请你在你的小伙伴的手心里写写这个字。(生互相练习)明天检查生字第一个就是它,但是今天回去以后不准写,都能记住吗?
师:小朋友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捉迷藏” 的游戏。(师说明游戏规则)想不想玩一玩?(生:想!)
(玩游戏,巩固生字词,积累词汇。)
师:小朋友们都记住了吗?把它放到课文里再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评析】
姓名: 任教学校: 学科:语文
(二)武隆县首届小学教师基本功竞赛试题(案例评析)
请你评析下列教学案例。
【案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1课《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片段:
三、鼓励质疑,发散思维
1.对课文提到的这些说法,你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见吗?(鼓励学生 对课文的一些说法提出怀疑)
2.关于恐龙灭亡的原因,是不是只有“寒冷说、撞击说、偷吃说、传染说、降温说”这几种说法呢,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的?(第4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
3.根据你掌握的科学知识,请帮科学家想想恐龙的灭绝还会有什么原因。(分小组讨论)
4.对,这些说法都有让人不相信的地方,所以恐龙灭绝这个谜至今还没能解开,齐读第五自然段。
5.为什么恐龙灭绝是个谜?(指名说)我们只能在电影和书籍中想象恐龙当时的辉煌,同学们想看恐龙当时辉煌的情景吗?(观看电影片段)
四、拓展延伸
1.除了书上说的恐龙灭绝的说法,你还知道哪些原因导致恐龙灭绝 的吗?指名说。相机播放火山爆发致使恐龙灭绝的电影片段。
2.这些原因需要进一步验证,才能使全世界人信服,同学们可以去 查一查恐龙的资料,长大后进行专门研究,使恐龙灭绝这个谜能够解开。【评析】
姓名: 任教学校: 学科:语文
(三)武隆县首届小学教师基本功竞赛试题(案例评析)请你评析下列教学案例。
【案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9课《掌声》教学设计片段:
(三)品读课文,体验悟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读完后用“ ”划出直接描写掌声的句子。课文中描写了几次掌声?
2.理解第一次掌声的含义。(1)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掌声。谁来读一读?同学们为什么要给英子掌声? “骤然间”你能换个词吗?(突然、忽然)这掌声是怎样的?(热烈而持久)同学们为什么要给英子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呢?(英子害怕)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适机理解“犹豫”想象英子在犹豫什么?从“慢吞吞地站起来”、“眼圈红红的”中,你又知道些什么?“终于“一词中感受到什么?)
(2)总结:像这样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就能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感受。指导朗读。
(3)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在这掌声中对英子说些什么呢?你们一句句真诚的话语就是对英子的鼓励。(板书:鼓励)谁愿意用朗读把掌声送给英子。(指名读)齐读: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把掌声送给英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
(4)听到同学们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英子流下泪水,这是怎样的泪水?此时她会想到些什么呢?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在同学们的信任的目光中,(学生接读)英子——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3.理解第二次掌声的含义。
这是同学们送给英子的第二次掌声,第二次掌声代表着什么?(称赞、鼓励)你想怎么称赞英子?(指名说)师:面对同学们称赞的掌声、鼓励的掌声,她向大家(生接着读)──深深地鞠了一躬。此时,英子为什么不直接向大家说感谢的话,而是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在掌声里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此时的“一摇一晃”的和刚走上讲台时“一摇一晃”的还一样吗?就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两次不同的“一摇一晃”吧!(课件出示两个句子,分组读两个带“一摇一晃”的句子)4.品读课文第5自然段。(1)出示课件:英子来信
师:就是这次掌声使英子变得活泼开朗,就是这次掌声使英子变得自信阳光,就是这次掌声改变了英子的一生,英子最想感谢的是谁?这次掌声让英子深深铭记在心,所以她对她的同学说——(出示英子的来信)(2)齐读英子的来信。
(3)学到这里,你发现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评析】
姓名: 任教学校: 学科:语文
(四)武隆县首届小学教师基本功竞赛试题(案例评析)请你评析下列教学案例。
【案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1课《普罗米修斯》教学实录片段:
三、探究文本,赏析《普罗米修斯》的英雄精神
师:通过预习,谁能概括说说《普罗米修斯》一文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主要讲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受到宙斯残酷惩罚的故事。
师:普罗米修斯为什么为人类盗取火种?
生(读):“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他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决心冒着生命危险,为人们盗取火种。
师:同学们,让我们的思绪穿过时空隧道,回到百万年前的人类社会。你能想象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的悲惨情景吗?没有火,人类的生活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生:人类没有火,就不能吃烘烤过的食物,只好吃生的东西。
师:吃生冷的食物,既不利于消化,又不能借助火的高温消除食物中的病毒,所以人类很容易生病,那时人类的寿命都不长,而且大大抑制了人脑的发育。
生:没有火,人类只能躲在没有阳光照耀的冰冷的山洞里。
生:没有火,夜晚野兽也会经常袭击他们。
师:是啊,在那寒冷的夜晚,人们不仅要遭受严寒的折磨,还要时刻提防野兽的侵袭。因此,原本应该拥有香甜梦乡的夜晚,在那时看来是多么漫长啊!因此,文中这样写道──(生齐读)“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
师:同学们,再读这一部分时,相信你一定会融进自己对古代我们人类祖先的深切同情,同时又初步领略到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天火的博爱情怀。
(生满怀悲悯之情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了天火,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省略号加以补充。
师:请在补充的内容前加上“自从有了火”这一句,反复吟咏,感受火的珍贵。
生: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生: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来驱赶危害人类的猛兽。
生:自从有了火,人类才领略了熟食的美味,减少了疾病,寿命才得以延长。
生:自从有了火,孩子们就可以围着篝火嬉戏玩耍,那快乐的欢叫声似乎在我耳边回响。
生:自从有了火,人们才开始炼造工具,制作更加精细的农具和武器。
生:自从有了火,漆黑的夜空才被照亮,人类文明的火花终被点燃!
师:在漫漫长夜里,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在寒冷的冬日,火给人类送去温暖。可以说,火启迪了人类的智慧,火赋予了人类腾飞的翅膀。火,使人类向进步和文明迈出了第一步。火,是光明的使者,是文明的象征。而火钟是普罗米修斯这位英雄从天上带到人间来的,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诗句吧。(课件展示诗歌《普罗米修斯》,配乐诵读)【评析】
姓名: 任教学校: 学科:语文
(五)武隆县首届小学教师基本功竞赛试题(案例评析)请你评析下列教学案例。
【案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课堂实录片段: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人向你或你的家人推销过商品? 生1:逛街时,有人向我推销玩具。生2:有人到我家中推销过洗发水。
生3:在我逛超市的时候,有人向我推销文具。师:经过他(她)的推销,你买下商品了吗? 生1:经过推销员的介绍,我买了一个书包。
生2:我妈妈本来不打算买洗发水,可在推销员的介绍后,妈妈心动了,最后买了一套洗发水。
师:是呀!好的推销,往往能够激起我们购买的欲望。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位推销员是如何推销的?(播放一则为时3分钟的“神奇的拖把”推销广告)
二、了解方法,准备推销
师:孩子们,这位推销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我觉得她推销得很好。师:好在哪里呢?
生1:她介绍了拖把的外形、颜色,还有价格,还与别的拖把进行了比较。生2:我也觉得她推销得好,她还用拖把为我们做了演示。
生3:推销员在推销时总是微笑着的,而且我觉得她的语言非常流利。
师:孩子们,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也评价得很好。那么结合生活中的推销实例,我们一起来总结总结推销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好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课件内容:
(作为)推销员:(作为)顾客:
内容(全面具体、突出亮点)认真倾听,提出质疑。表达(清楚流畅、形象生动)态度(亲切自然、热情礼貌)
师:了解了推销方法,那么,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成功推销的快乐? 生齐:想。
师: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推销员,将自己的商品成功地推销出去,有信心吗?
生齐:有。
班会活动案例及评析 篇3
[关键词]班会 案例 评析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109
[教育目标]
[认知目标]强化班委对“班级干部”的认识,树立班委的威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行为目标]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共同进步。
[情感目标]通过班委表扬自己分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活动准备]
1.请班委根据自己分管的工作写一份总结汇报。
2.请每个学生提前一周,寻找一个适合的“学习榜样”,并在家校联系本上写一句表决心的话。
[活动过程]
活动一 全体班委依次汇报自己的分管工作(15分钟)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班长小明。近一年来,在任课老师的带领下,在班委和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七年级9班这个团结的班集体。下面请各位班委分别到讲台上,汇报自己的分管工作,大家欢迎!
团支书:大家好!开学至今,我们七年级9班积极响应学校团总支的号召,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2015年11月,学校团总支邀请了一批考入重点高中的校友,给各班的团支书作了学习经验方面的介绍,后来我在班级进行了汇报,使同学们在学习方法上有了一些改进。2016年1月,学校团总支组织全校师生给我校患重病的留守儿童捐款,同学们纷纷慷慨解囊,共筹集爱心善款XX元。4月,我班的小红同学在平安小区车库拾到了一部高档手机,主动交还失主,而且没有告诉对方自己的姓名。失主非常感动,他几经周折,才确认小红是我校学生。为此,小红同学被学校评为“学雷锋的好少年”,为班级争得了荣誉。同学们,我希望大家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加入共青团组织。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体育委员:大家好!在这大半年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学校第三十八届运动会。开幕式过后整整一上午,我们班一分没得。大家捶胸顿足,情绪低落。班主任对我们说,后面的比赛中,有很多是我班强项,大家只要齐心协力,知难而进,一定会有好结果的!在老师的鼓励下,大家情绪激昂,拉拉队扯开嗓子为运动员加油助威,运动员们更是无所畏惧,拼尽全力。两天半的运动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结束了,我们以75分取得了学校团体总分第三名。下面我再说说我班存在的不足,那就是课间操比较散漫,我提议大家向7班学习,他们不但集合的速度快,而且动作也特别规范整齐,当然对于动作要领我们还需要利用体育课加强练习。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
主持人:刚才各位班委总结得非常全面。我们要发扬成绩,克服存在的各种问题,力争下学年以更好的成绩向家长、老师汇报。
活动二 寻找身边的榜样(30分钟)
主持人:请大家按照小组依次起立表决心和说出“我的学习榜样”。
小娟:每个人对未来都有着美好的憧憬,我也不排除在外,但是我只是有想法没有行动。从今天开始,我要改变自己,请大家相信我。我的学习榜样是小芮,她学习勤奋,而这点正是我最缺乏的。
小志:对于小龙、小宁同学,在小学我们就是好朋友,但是在学习成绩方面我从来没有赶上过他们。现在,我已经下定决心,不再畏惧困难。我学习的榜样是小龙,因为他的英语好。当然,小宁,希望你也能多帮助我,谢谢!
小颖:“马虎”让我考试常常失败。常言道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细节决定成败。我的学习榜样是小睿同学,她做题认真,我要向她学习。
主持人:还有两个月就要期末考试了,让我们珍惜时间,发奋努力,给自己、老师和家长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大家齐唱班歌,结束。
[评析]
通常的班会活动,不是“告状式”就是班主任工作小结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其不利,也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
让每一个班干部汇报自己分管的工作,可以增强班委的责任意识,学生也能更好地了解班级目前存在的成绩和不足,这有利于开展以后的班级工作,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由于这一形式涉及班级各个方面,因此它能让那些学习成绩不好,但是某些方面优秀的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设计“我的学习榜样”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班上树立学习目标。用“我的学习榜样”替代“我的学习竞争对象”,把竞争式转变为合作式。这不仅能在班级中强化“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向他人学习、合作学习等良好品质,可谓一举多得。
案例评析 篇4
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初步知晓了常见的语法结构。同时,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相对较浓,愿意参与学习过程,举手发言也较为积极……这些都是实现本课时学习目标的有利条件。但我们也发现,小学四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独立意识也开始增强,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听教师的话,同学之间在学习上也出现了一定的差距。另外,虽然小学四年级学生接触社会比以前多,但他们看问题仍然比较幼稚,对复杂的是非问题分辨不清……这些是教师在实现本课时学习目标时应该考虑的不利因素。
就本班的学生而言,他们之中大部分来自本地城镇家庭,小部分来自农民工家庭,虽然班级学生的流动性不大,但不同的教育背景、家庭条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大部分学生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与掌握上不够扎实。
基于对学生的总体与个别的分析与研究,我们着重于两个方面的尝试:其一,通过文本再构,在语篇教学中推进词句的学习;其二,将学习过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
[案例呈现]
1.再构文本
Liu Wei,a Special Boy
Now more and more people like Liu Wei.Why dopeople like him?Is he very big?No.Is he very strong?No.And he is very special.He has no arms,hands or fingers.It's hard for him to do anything.
Liu Wei likes playing the piano.It's so hard for aboy who has no hands.But he can play the piano with his feet very well.He is good at playing the piano with his feet.
Liu Wei wants to get dressed himself.It's hard forhim,too.But he can put on the T-shirt with his feet very fast.He is good at putting on the T-shirt with his feet.
Wow!So great!
2.教学片段介绍
出示刘伟照片,观看视频。
评析:通过视频,学生初步了解了刘伟,知道他是一个无臂的特殊男孩。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呢?学生对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愿望,由此带出了再构文本的学习。
1.Teach:very well
(1) Read:very well.
(2) Practise about three talents.
His/Her name is______.He/She can______very well.
2.Teach:be good at (doing)
(1) Read:be good at (doing).
(2) A short passage about Liu Wei.
评析:通过问题的讨论,告诉学生刘伟能力方面的特别,刘伟能用脚弹钢琴,而且弹得非常优美,引出程度副词very well,告诉学生刘伟擅长用脚弹钢琴,引出新授句型be good at (doing)。在合作与交流中,引出了再构文本的第二段,即刘伟的第二个特别之处:Liu Wei is a special boy.He can play the piano with his feet very well.He is good at playing the piano with his feet.
(3) Match and talk,(带出:姚明、周杰伦、郭晶晶和朗朗。)
(4)Talk about yourself.What can you do verywell?What are you good at doing?
医学案例评析报告(详细) 篇5
院系:基础医学院 专业:临床医学七年制 学号:20115620422 班级:七年四班 姓名:吴康林 2007年11月,发生在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的“丈夫拒绝签字,产妇母子双亡”事件,至今还未从人们记忆中淡去,2010年10月15日,因为两位姐姐拒绝签名同意手术,醉倒在广州街头、发生大面积脑出血的市民刘先生在经历了数小时的药物治疗以后,第二天凌晨2时最终死在海珠区一家医院的急诊观察室里。2010年12月3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再次上演拒签事件,与“李云丽事件”不同的是,这一次是丈夫同意手术,拒签的是“坚持要自己生”的产妇,但医院并没有听产妇的,而是行使医生处置权,强行为其进行剖宫产。
事件回放:
事件一:产妇丈夫拒绝剖宫产 医院不予剖宫产合法
2007年11月21日,孕妇李丽云因难产被自称是其丈夫的肖志军送进北京朝阳医院京西分院。面对生命垂危的孕妇,肖志军却拒绝在医院剖腹产手术上面签字,医生与护士束手无策,在抢救了3个小时后,孕妇因抢救无效死亡。经过专家死亡病例评审后认为,孕妇李云丽就诊当日病情严重,死亡率为80%至85%,在当时的情况下,救活的几率十分小,其死亡不可避免。手术可能挽回胎儿生命。朝阳医院的做法符合法律规定。
事件二:产妇拒签致子亡母危
2010年12月3日清晨,一名29岁的临产孕妇被转送至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抢救。此前,该产妇被广州某医院诊断为“无胎心”,并怀疑有胎盘低置。医生检查发现,胎心很微弱,产妇下体一直在少量流血,却没有痛感。医生分析认为,产妇已有胎盘早剥症状,如果不尽快手术,将导致胎儿宫内缺氧窒息死亡,并引发母体大出血,造成“一尸两命”的严重后果。但产妇却情绪激动地表示:“要自己生,不要手术。”医生反复说明情况的严重性,但产妇始终没有“松口”。后来,医院相关负责人出面解释,其丈夫同意手术,并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但产妇本人仍坚决拒绝签字,甚至在手术台上大喊“要自己生”。
眼看再不手术,产妇就有性命之虞,医院本着“生命权第一”的原则,在征得其家人同意,并由医院相关负责人签字同意的情况下,行使医生处置权,强行为其进行剖宫产,挽救了产妇生命。遗憾的是,由于延误手术时机,宝宝一出生就出现重度窒息症状,出生数小时后不幸夭亡。产妇则因出现心衰症状,在医院进行抢救。
事件三:姐姐拒绝签字手术 广州一醉酒市民死在医院 2010年10月15日14时40分,一名路人在昌岗中路昌岗大街发现路边倒卧一中年男子,神志不清,口吐白沫,赶忙拨打120。一辆救护车将男子接到附近一家三甲医院的急诊科检查。该院急诊内科梁医生称,44岁的刘先生送来时已陷入深度昏迷,有明显酗酒迹象,紧急CT检查发现,他的大脑右侧颞叶发生出血,出血量约为60毫升,血液流入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情况危急。梁医生判断,“必须马上进行手术。”随后,刘先生的两位姐姐赶来医院。她们表示,弟弟没有老婆没有工作长期酗酒,家人多次劝阻仍我行我素,终于出事。医生对两位家属详细介绍了刘先生的病情,她们听完后拒绝医生进行任何救治,甚至不同意办理入院手续,最终签字放弃治疗。无奈,16时后,医院将刘先生转入急诊观察室。观察室的刘医生说,刘先生一直处于深度昏迷,医院按常规给予保守治疗,但因病情过重,刘先生挨到凌晨2时后死亡。
在这些事件中病人及其家属的签字权与医生处置权之争这个焦点,多数人对医院的做法表示理解,也有人表示质疑。事件的背后,一边是患者面对医生的畏惧狐疑,一边是医生面对患者的举步维艰。有人说,这是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
特殊情况下到底应该听谁的?这是一个困扰着所有人的问题。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第五十五条规定,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问题是,在患者神志清醒且病情危急的情况下、患者和家属意见不一致时,医疗机构该如何处理?有关患者权利的法规仍然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明确。
关于医生的治疗特权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医师的一般权利常服从于患者的权利。但在极其特定的情况下,需要限制患者(家属)的自主权利,以实现医生对患者生命权益负责的目的,这种权利就称为医生治疗特权,或称医疗豁免权、医疗干预权。一般情况下,法律和医学伦理产生冲突时,医生们首先要遵守的是《侵权责任法》,这意味着医院在进行手术前,必须首先得到患者的签字同意,退而求其次是要取得家属的同意。在通常情况下,只有在患者濒危而又丧失神志、同时又找不到家人的时候,医院才拥有特殊处置权。由最高人民法院侵权责任法研究小组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理解与适用》是这样诠释《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六条的“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在患者、医疗机构和患者的近亲属三角关系之间,不能过高地设定患者近亲属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权,如果不能取得患者的意见,只能取得其近亲属的意见,医疗机构如何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应有一定的判断余地,在患者近亲属的意见重大且明显地损害患者利益时,医疗机构应当拒绝接受患者近亲属意见”。
然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十三条也规定了两种特殊情况:其一,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时,应当取得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其二,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者关系人在场,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主治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的批准后实施。
让医务工作者感到困惑的是,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总有一些模糊地带,让医院和医生无所适从。法律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是对的,但如果过分强调病人知情权和决定权,而病人又不懂医疗专业知识,怎么能保证作出正确的决定?同时,社会对医院要求过高,习惯于以成败论英雄,以事件二为例,如果产妇没有救活,医院恐怕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很多医生表示,法律之争应该留给专业人士,但尊重生命是行医的最高准则。不少网友在讨论时,使用了“纠结”一词。无论是主张“听患者的”,还是主张“强制干预”,如果仅在理论层面里“清议”,似乎都有理,但一旦回归现实,面对脆弱的医患关系现状,两种做法似乎都会带来不良后果,倒是强化沟通能力、锤炼说服技巧显得更为重要。但也有患者担心,放大了医生处置权,今后医生会不会不顾患者意愿强行决定治疗方案?这实际上折射出整个社会对医生和医疗系统缺乏信任感。
与此同时,在事件三中,医院挺无辜。对患者实施抢救吧,家属却拒绝签字,倘若手术顺利,不出现什么意外风险,倒还好说,但搭进去一笔医疗费用也无可避免;听从家属意见、严格遵守“术前签字”制度,见死不救吧,很有可能招致道德层面的谴责,患者家属也极有可能事后反悔,反将医院告上法庭,诉其见死不救,新的医疗纠纷又接踵而来。总而言之,在医院、医生和患者之间,医院和医生总是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医院和医生永远都是弱势群体。
现有的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在什么情况下,没有病人或其家属签字医院可以实行手术而不需要承担责任。可是,要制定这些免责的特定情况又岂是件容易落实的事?在果真能排除万难、编织另一套让人心悦诚服的法规之前,那些把拯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勇于挑战法律但又没被处分并反而赢得满堂彩的医生,其踪迹恐怕还是只能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寻获。
我个人认为,只有当所有的生命都得到应有的重视、所有的权利都得到必须的保障时,只有当医患关系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充分信任的基础上时,医院的强行救治才完全可行。否则,一味地谴责医院,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医院和“术前签字”的制度揪出来进行群殴,未免过于片面和感性。
创新教育课程教学案例评析 篇6
以下是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展评课《剪刀变形机械抓手》(《创新教育实验教材》第一册第7课)中的一个实录片段。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个剪刀形状吗?
生:能。
边说边比划。老师注意到多数孩子比划的剪刀形状是一样的。
师:比一比看谁比得最有创意,我们都喜欢欣赏有创新的比法。
生尝试不同的比法,已经有多种不一样的比法。
师:你能用你比划的剪刀去夹一夹桌面上的乒乓球吗?
生试着去夹乒乓球。
师:请大家尝试着让自己的剪刀变形去抓乒乓球;接着用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去抓乒乓球;再用我们的手去抓乒乓球,注意细心体会这个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变得越来越容易了。
师:勇敢地把你体会到的说完整。
生:我发现当我们比划的剪刀形状变形之后去抓取乒乓会变得很容易。
师: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思索。
师:想一想,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在发生变化?
生:手与乒乓球的接触面在慢慢地增大。
生:我发现剪刀变形后更方便我们用力了,因为我们平常习惯用手去抓取物品,那样感觉更容易些。
师:能够从生活中的细节得到启示,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真了不起,请大家将掌声送给他。
师生齐鼓掌。
[评析一]
动手实践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能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思维的支撑。根据上述片段笔者认为,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显示出来,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积极的实践中,逐步学会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成为学习的主人。上述案例还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若要把创新课程落到实处,就应真正做到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自主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让他们亲自动手,细心体会,交流感受。这看似很简单的一个举措,却体现了教师非常注重“体验式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渗透。
[评析二]
呈现突出的“生活化”气息。从学生熟悉的剪刀、自己的手入手,让课堂贴近生活,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活动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良好,突显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有效地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设计了不同形状下抓取乒乓球的环节,旨在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彰显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评析三]
教学评价激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对学生个性化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有效教学之重要,为人们所认同,而有效教学的实现,其最根本的目的必需是对学生生命体验的呼唤。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了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教学才能真正有效。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实践证明,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获取很多科技知识,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动手、创造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获取更大的教育价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成就有活力、有深度、有内涵、有生命的创新教育是中小学校一直追求的教育目标。虽然,梓橦路学校的创新教育还在路上,但梓橦人正尽力用教育的良知呵护创新的种子,用思想的深度造就创新教育的高度,用近乎执拗的坚持去完成培育创新建设者的神圣使命!我们期待并相信,更多同仁与我们站在一起,通过创新教育实践,为民族的明天积聚更多的力量!
“观察物体”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7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激起兴趣, 引入新课
1. 从生活问题设疑入手
去年是我们祖国建国60周年, 10月1日这天, 在北京天安门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画面。 (观看视频)
有2个摄影师为这个方阵留下了美好的瞬间, 小朋友看看, 为什么同一个方阵, 拍出来的照片却不一样呢?
2. 揭题, 引入新课
因为这2个摄影师拍照时所站的位置不同, 所以拍出来的照片也不一样。观察的角度不同, 所看到的事物的效果也就不一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
【评析】采用与时俱进的素材, 引入本课教学, 声色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二、组织活动, 引导观察, 自主探索
1. 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1) 符老师也喜欢拍照, 你们看, 符老师带来了2张, 你们可知道老师拍的是哪儿吗? (课件显示) 仔细看看, 这两张照片一样吗?
(2) 拍的是同一个教室, 为什么拍出来的照片会不一样呢?
(3) 你能猜出哪一张是站在教室的前面拍的?
另一张是站在教室的哪一面拍的?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4) 师小结:同样一个教室, 分别从前面和后面观察, 所看到的场景也就不一样。站在后面, 看到教室的前面;站在前面, 看到教室的后面。
【评析】通过观察从自己教室拍的两张不同的照片, 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 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2. 指导观察, 拍摄小熊。
(1) 本位观察
同学们, 刚才你们欣赏了老师拍的照片, 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啊?每一组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可爱的小熊, (师指一组的4个同学说) 像这样, 4个小朋友坐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熊, 看到的小熊的样子又会是怎样的呢?
师示范:老师太喜欢这只可爱的小熊了, 想把它拍下来, 请看, 老师用两手的食指和拇指架起一架“照相机”, 坐正姿势, 把照相机的镜头对准小熊, 仔细看看, 你镜头里的小熊是什么样子的, 再拍。 (示范两个方位)
学生拍:你准备好了吗?把照相机的镜头对准小熊, 仔细看看, 你镜头里的小熊是什么样子的, 老师数“1、2、3”, 小朋友一起喊“卡嚓”。耶!一张照片诞生了!
请小朋友想一想, 你拍出来的小熊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组长从大信封里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6张照片, 放在桌子上, 小组同学找到自己拍的那一张。
反馈:前面、后面:
你拍的是什么样子的? (贴图在黑板) 跟他一样的请起立。你为什么选这张?
(预设) :生:我坐在小熊的后面, 看到的是小熊的背
生:我站在小熊的前面, 看到的是小熊的脸
左面:右面:
你拍的是什么样子的? (贴图在黑板) 跟他一样的请起立。请选对的说说:你为什么选这张?
(预设) 生:我坐在小熊的左面, 看到小熊的左耳、左手、左脚…
生:小熊的嘴朝着我的左面
请选错的说说你现在明白了吗?
比较左面、右面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以模拟拍照这一游戏活动的形式, 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际观察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 重视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确保了观察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熊的图片, 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正确区分小熊的左侧面和右侧面, 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 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2) 移位观察
第1次移位:刚才我们从自己的位置上给小熊拍了照, 想不想换换位置, 再给它拍几张?
要求:其他人在组长的带领下按顺时针方向换位置。
学生拍:你准备好了吗?把照相机的镜头对准小熊, 仔细看看, 你镜头里的小熊又是什么样子的?老师数“1、2、3”, 小朋友一起喊“卡嚓”。耶!又一张照片诞生了!
请小朋友想一想, 你拍出来的小熊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找到自己新拍的那一张。
反馈:小组里的同伴互相交流一下, 你为什么选这张?
继续移位观察: (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熊) 要求同上:小伙伴们互相看一下, 你的同伴都选对了吗?
发挥想象:随机请一个小朋友起立, 其他人想一想, 起立的小朋友看到的是小熊的哪一面?小组讨论, 并由组长举出图片。
小结:通过刚才给小熊拍照, 你知道了什么?
练习:有一些小朋友看到我们班同学玩得这么开心, 他们也想为一只小猴子拍照, 让我们来认一认这4个小朋友, 他们分别是谁呀?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呢?先静静地思考一下, 请把书翻到94页, 让我们动手连一连。
反馈:指名上台说。
小结:通过连线, 你又知道了什么?
【评析】移位观察, 并找到相应的视图,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 从而真切感受到观察同一个物体, 观察的角度不同, 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三、联系生活, 实践运用
1. 观察汽车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这里有一辆汽车, 3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它, 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先静静地思考一下, 请把书翻到95页, 让我们动手连一连。
反馈:指名上台说。
【评析】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 通过想象判断每一张照片是谁拍的, 适时地将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 看到的样子不同”提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 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 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 发展了空间观念。
2. 拓展延伸
找位置游戏:我们边玩边学, 学得很开心, 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找位置的游戏, 好吗?请组长把小熊放到抽屉里, 拿出水壶。
(1) 壶嘴对着组长。
请组长拿出小信封, 取出信封里的4张照片, 组员迅速从组长那儿抽出一张照片, 根据手中的图片找到相应的位置坐下。比一比, 哪组找得快。
(2) 转变壶嘴方向。小水壶朝一个方向站累了, 请组长帮它转个方向, 把壶嘴对着别的小朋友。请你看看自己手上的照片, 再观察一下水壶, 还能坐在原地不动吗?想想你该坐在哪个位置?赶快找一找坐下来吧。
四、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 这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 想一想, 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 在观察的过程中, 你发现了什么?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及评析 篇8
“在100米长的小路上, 每隔5米栽一棵树苗, 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教材用4幅图来呈现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讨论过程。首先由一个男孩说出学生们可能会想到的答案100÷5=20, 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接着一个女孩问:对吗?来引发学生思考。接下来呈现了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这里采用的是画线段图的方式, 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 加上两个端点, 一共有5个点, 也就是要栽5棵树, 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紧接着在第三幅图里“小精灵”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 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间隔数多1。最后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 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 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 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 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 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即遇到问题时, 可以先给出一个猜测, 要判断这个猜测对不对, 可以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 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 然后应用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作了修改: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 让数学走近生活, 把例题改为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 不规定两端的栽树。如此修改的意图是, 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情境中, 突显学生的知识起点, 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 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 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
片断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
●猜谜:两棵小树10个杈,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 天天干活不说话。
●学生伸出自己的手指数一数, 看看5指之间有几个空格, 再把空格引申为数学语言“间隔”。
●课件出示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图片, 让学生数柱子, 然后发现柱子之间的间隔数。
师:“你能用数量关系表示出手指数和间隔数、柱子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吗?” (板书:棵树=间隔数+1)
●找生活中的间隔现象。
●课件出示“20个间隔的一排树有几棵?”让学生反向感知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师:其实在数学中也有许多像“手上问题”一样的数学问题。我们称之为“植树问题”。 (板书:植树问题)
评析: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教学中, 教师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 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 大有“平凡中见新奇”的效果。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 首次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这双小手, 这简单的并拢、张开的游戏之中居然还暗藏着深刻的数学知识。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体会到, 只要处处留心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涵的数学规律。在学生探究出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后, 教师便出示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让学生自主解决,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接着, 教师并没有就此罢手, 而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在学生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现象后, 又再一次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 使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 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片断二:提出问题, 尝试解决
师:春季是植树的最佳季节, 我们学校想借此机会在跑道的一侧种树。 (课件出示:跑道长20米, 学校计划在跑道的一侧种树, 要求每隔2米种一棵)
师:如果你是校长, 准备怎样种植?买多少棵树苗? (只让学生思考, 不作答)
师:请同学们用一条线段表示这条跑道, 在纸上画出植树示意图或线段图, 并计算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哪位同学上来展示你的植树方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3种植树方案: (1) 20÷2+1=11棵; (2) 20÷2=10棵; (3) 20÷2-1=9棵)
师:一个问题, 出现了3种设计方案, 一种需要9棵树苗, 一种需要10棵, 一种需要11棵。哪一种对呢?
评析:本环节没有照搬例题, 而是在例题的基础上去掉了“两端都种”这一具体种植要求。这样安排, 使问题更现实、更开放, 更富有挑战性, 进而使不同层次、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来自由设计。“如果你是校长”一句话调动了学生主人翁的意识, 更激起了他们参与解决问题的欲望。本环节, 学生们在动脑设计、动手画图、动笔计算的过程中, 满足了自己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片断三:提问质疑, 发现规律
●研究两端都种
师:我们先看这位同学的方案。 (课件出示第一种植树方案:20÷2+1=11棵)
师:看一看, 想一想。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师:“20÷2”求出的是什么?
生:段数。20米的跑道, 每隔2米种一棵, 2米就是一段, “20÷2”求出的是20里面有10个2, 就是有10段。
师:讲得很具体。求出的是10段, 为何种了11棵?
生:因为开头种了一棵。
师:你能发现棵数和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1:棵数比段数多l。
生2:段数比棵数少。 (板书:棵数=段数+1)
师 (追问) :什么情况下, 棵数=段数+1。
生:两端都种。 (板书:两端都种)
●研究只种一端
师:我们来看第二种植树方案。 (课件出示:20÷2=10棵)
师:同样是10段, 你怎么种了10棵?
生:开头没种。
师:你发现段数和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棵数=段数。
师:什么情况下, 棵数=段数?
生:开头没种。
师:如果第一棵树种在起点, 而末端不种, 那棵数、段数有什么关系?
生:棵数等于段数。
师 (小结) :不论是起点不种, 还是末端不种, 它们都属于“只种一端”。 (板书:只种一端) 当只种一端时, 棵数=段数。
●研究两端都不种
师:我们观察第三种植树方案20÷2-1=9 (棵) 。
师:你又发现什么?
生:棵数=段数-1。
师:什么情况下, 棵数=段数-1呢? (板书:棵数=段数-1)
生:两端都不种。 (板书:两端都不种)
“找规律”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9
师:“儿童文化艺术展”将在儿童乐园举办, 儿童乐园想在布展方面有一番创新, 管理人员设计了两种方案 (媒体出示:“方案一”中的盆花和彩灯有规律摆放;“方案二”中盆花和彩灯的摆放则没有规律) , 现在想征求大家的意见, 选择哪一种方案布置才显得整齐、有序。
生:我觉得应该选择方案一。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答。)
师:方案一的设计确实是有规律的, 这里边究竟含有怎样的规律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先来看一看盆花。 (媒体出示教材主题情境图中的盆花图) 从左边起, 几盆花是一组?每一组都是怎样摆放的?
生1:每2盆花是一组, 每组都是按蓝红、蓝红有规律地摆放的。
师:这个同学既说出了每组的数量, 又说出了每组的摆放情况, 说得非常清楚。那么, 照这样排下去 (媒体在每两盆一组的外面加红色边框) , 左起第15盆应该是什么颜色的花?想一想, 把你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想法写在自备本上。
(学生先独立探索, 然后交流。)
师:老师看到有的同学是这样做的 (媒体动态展示画图过程) 。这是采用了什么方法啊? (生答。)
师:这位同学采用了画图的方法 (板书:画图) , 这样画到第15盆就可以直接看出是什么颜色了, 非常直观, 真不错!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发现奇数所对应的都是蓝花, 偶数所对应的都是红花, 15是奇数, 所以第15盆花应该是蓝花。
师:结合他讲的, 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屏幕。
(奇数和蓝花、偶数和红花分两次闪烁。)
师:奇数一偶数位置上花的颜色确实有区别的。由此, 我们可以根据奇数、偶数来判断。 (板书:奇偶) 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生3:我是用计算的方法求出来的, 先用15除以2求出7组还余1盆, 每组第1盆是蓝花, 所以第15盆是蓝花。
师:这位同学通过一个算式就得出了结论, 很好。那么, 算式中的每个数都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请这位同学结合图 (媒体出示) 来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口述。)
师:这位同学是根据余数来判断的,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根据“余1”就能判定第15盆花一定是蓝花呢?
生3:余下的1是第8组的第1盆, 每组的第1盆都是蓝色的, 所以第15盆花是蓝色的。
师:刚才同学们用3种不同的方法判断。看来我们同学是各有所爱, 各有主张。我们继续往前参观, 看到悬挂的彩灯了吗? (媒体出示彩灯图) 从左边起, 几盏彩灯是一组, 每组又是怎样的呢? (生答) 照这样摆下去 (媒体逐个在3盏一组的彩灯外加红色边框) , 左起第17盏灯会是什么颜色?第18盏呢?想一想, 用你喜欢的方法把它做出来。
(学生独立尝试。)
师:谁愿意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
生4:我是用计算的方法做的。
(学生说算式, 教师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4:共17盏彩灯, 每3盏一组, 所以可以用17÷3, 算出共有5组还余2盏, 第17盏灯就是第6组的第2盏灯。
生5:由于每一组中的第2盏灯的颜色都是相同的, 所以它应该是紫色的。
师:那么第18盏又是什么颜色的呢?
生6:第18盏彩灯是绿色的, 因为18÷3正好等于6组。由于它没有余数, 所以正好是第6组的最后一盏灯。
师:你能看见第6组的最后一盏灯吗?
生6:不能。但由于每组3盏灯的挂法是有规律的, 所以第6组的最后一盏灯应该是绿色的。
师:两位同学的发言不约而同地用了计算的方法, 用计算方法的同学请举手。
(多数同学举手。)
师:怎么有这么多同学都选用了计算的方法呢?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7:如果用画图方法的话, 就要画17盏彩灯, 这是很麻烦的, 而用计算的方法, 我们只要根据余数是几就能判断最后一盏是什么颜色的灯了, 这样既简便又快捷。
师:这位同学考虑得真全面, 还有谁愿意说一说。
生8:用画图的方法, 灯数不多还可以, 灯数很多, 如求第100盏灯是什么颜色, 用画图的方法就太麻烦了。还有, 如果用奇、偶数来判断的话, 由于每一组有3盏灯, 1和3都是奇数, 我们就不能确定是什么颜色了。
师:这位同学的话很有说服力。由此可见, 选择一个好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学们回想一下,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几种方法找规律。
[评析]
本片段的教学亮点颇多, 较为显见的如导入环节的干净利落、过程展开的丰富生动、对话交流的真切自然、点拨引领的巧妙精当等。但在笔者看来, 这一片段最为巧妙或者说在时下最具借鉴意义的莫过于蕴含其中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优化关系的处理, 其“润物无声、自然优化”的处理方法和效果给人以启迪, 令人回味。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 要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及优化, 其本质主要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但在实践层面上, 教师却常常陷入这样的“误区”:一是目标错位。一些教师把算法多样化看成是课堂凸显学生主体的“标签”, 或片面地理解成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于是乎, 课堂上唯多是举, 只顾及量的积累而忽略了质的提升, 虽然表面热闹非凡, 但是学生的思维却还在原地踏步。二是时机失当。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 激起他们内部的矛盾冲突才能被接受。而算法优化是学生对某种算法从心理上感受再到行为上接受的过程。由此, 学生在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实现算法多样化的自我优化则是重点和关键。但在实践中, 一些教师很少考虑优化时机的选择和把握, 往往是多样化产生之初便是教师强势介入之时, 其结果是优化因缺少学生自身的深刻体验而往往成为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
算法多样化是算法优化的基础与前提, 优化是多样化的提升与发展。但在笔者看来, 两者之间不是简单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而是各司其职、各有所用, 并统一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之中。结合本片段的教学, 笔者认为, 执教老师至少把握好了以下两点:
1.注重过程, 充分体验。算法多样化所关注的是让学生经历主动思考、独立探索知识的过程, 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 以及体验成功的过程。而算法的优化则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会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由此看来, 过程的展开是实现算法多样化及最优化的前提, 而这恰恰也是本片段教学的成功所在。片段中, 在学生找到盆花摆放规律的基础上, 面对“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这一具体问题, 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时空 (画图、用奇偶数来判断、计算余数等都是学生主动思考的结果) , 之后的合作交流则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难能可贵的是, 教者的教学并未到此为止, 更没有急于“优化”, 而是用“各有所爱, 各有主张”来轻松作结, 巧妙过渡, 并“继续往前参观”。面对3盏一组的第17、18盏彩灯会是什么颜色这一新的问题, 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挑战, 通过方法的比较、选择, 自我优化也在悄然间进行, 最终结果自然是多数同学选择了“用计算的方法”。紧随其后的“怎么有这么多同学选用了计算的方法”的讨论, 适时地为学生构筑了反思交流的平台, 学生对画图的麻烦, 奇、偶数判断的局限及计算方法简捷的体验愈为深刻。整个过程, 教者虽未刻意为之, 却层层递进, 优化因其激发了学生自发、内在的需要而显得自然、贴切, 并富有实效。
“数字编码”教学案例及评析 篇10
一、案例回放
1. 生活引入, 激活已有的认知经验
出示图片。
师:请你分别说说图中“10”所表示的含义。
生:10粒胶囊、10块月饼、鸭妈妈在第10个。
师:这几个“10”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生:不一样, 有的表示数量, 有的表示顺序。
[点评:生动的图片, 鲜活的素材, 唤醒了学生原有的认知, 学生归纳出了数可以表示数量, 还可以表示顺序]
2. 通过对比, 感受编码的简洁性
出示表格。
师: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姓名、民族、住址、年龄、性别等。
师:要是登记我的个人信息, 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式, 把它准确、清楚地表示出来呢?
生:用身份证号码。
师:身份证号码是用什么编写的?
生:数字。
师:看来数字还可以用来编码。今天我们就借助身份证号码来学习数字编码。
出示教师身份证号码。
我们来对比一下身份证号码和个人信息登记表, 你认为哪种表示更简洁?
生:身份证号码。
[点评:通过教学, 学生认识到了数字的另一种用途——编码, 在表格文字和身份证号码的对比中, 学生感受到了编码的简洁性]
3. 解读身份证号码中的信息, 进一步感受编码思想
(1) 解读教师身份证号码中的信息
师:这些数字反映了老师的哪些信息?谁来说一说。
生:110表示北京市。
师:还有吗?
生:107表示石景山区。
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前六位数字110107代表北京市石景山区, 构成身份证号码中的地址码。其他的数字代表什么含义呢?谁还能说一说?
生:19760525代表老师的出生日期, 老师是1976年5月25日出生的。
师:正如她所说的那样, 身份证号码中的第7位到第14位是出生日期码, 代表了老师的出生日期。其他的数字呢?
生:倒数第二位代表性别。
师:能解释一下吗?
生:单数代表男性, 双数代表女性。
师:正如他说的这样, 第17位数字是奇数 (单数) 代表男性, 是偶数 (双数) 代表女性, 老师的这位数字是……
生:奇数。
师:说明老师是……
生:男的。
(2) 解读本班一对双胞胎兄弟身份证号码中的信息
师:这是谁, 你们认识吗?
生:X臻、X帅。
师:就坐在我们中间, 他们是双胞胎, 同年同月同日生, 居住在同一地区, 他们的身份证号码会相同吗?
生:不会。
师:那有没有相同的部分呢?
生:有。
师:哪里相同?
生:地址码、出生日期码相同, 还有性别相同。
师:哪里会不同呢?
生:顺序、校验码。
师:这是X臻同学的身份证号码, 你能根据X臻同学的身份证号码试着写出X帅同学的身份证号码吗?
生:试写。写后交流。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和你想的一致吗?
师:看来, 一个身份证号码只能反映一个人的信息, 即使双胞胎也不能使用同一个号码。
(3) 基本练习, 巩固认识
[点评:以学生身边的教师、同伴作为学习的资源, 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在这个过程中, 首先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我, 把自己发现的、知道的都表达出来, 对于学生不清楚的予以点拨, 并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 让学生感受编码的规范性、唯一性、有序等思想]
4. 生活中的编码
教师提供大量生活中的编码实例。
师:邮政编码100040你们熟悉吗?
生:本地区的邮政编码。
师:10代表北京市, 00代表石景山区, 40代表投递所。
师:车牌号码中不仅有数字, 还有什么?
生:字母、文字。
师:编码中的“京”字代表什么?
生:北京。
师:为什么不写北京?
生:一个“京”字就代表了。
师:真是既简单又清楚。
[点评:让学生感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 感受学习的价值。同时, 让学生认识到, 除了可以用数字进行编码, 还可以用汉字、字母、符号等进行编码, 但都要遵循简洁、准确、唯一等编码原则]
5. 应用编码思想, 设计学号编码
师: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编码, 我们自己能不能尝试着来设计一个编码?
生:能。
师:依次出示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你们认为学号应包含哪些基本信息呢?
你认为谁的想法可取?为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来编排呢?
这些信息你准备如何表达呢?
生:讨论达成共识后, 设计自己的学号, 并展示。
[点评:创设编写学号的活动, 经历尝试设计数字编码的过程, 体会数字编码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
6. 小结提升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深化知识的意义、作用, 深化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收获的喜悦。
二、教师反思
在落实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的实践中, 我不断思考, 如何遵循绿色课堂教育理念?如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如何让学生自主、快乐地成长?反思教学过程, 有如下感悟。
1. 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任何一个知识点, 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思想。给学生一个各抒己见的空间, 学生就有了一段自由发言的时间, 在思维碰撞中就会产生多元的见解。此时, 学生无须在教师设计好的步骤中, 按方抓药, 察言观色, 想老师所想, 答老师所想, 做老师所想;更无须为了维护自尊, 不懂装懂, 而教师也无须口焦舌燥, 重复讲解。乍一看, 学生的“有声”代替了教师的“无声”, 教师轻松了, 但隐藏着的却是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调控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看到学生是聪明的, 无穷的遐想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了不同的收获。教师给学生一点空间, 他就会还你一个巨大的惊喜。
2. 时刻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绿色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课堂,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教学中要始终保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作为教师, 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 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本节课如果由教师直接传授, 用不了几分钟, 但学生只知道知识, 没有获得能力。像这样让学生运用自主调查、咨询查阅、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主动探索身份证编码的简单思想方法, 体会到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 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 学生不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更重要的是感受到编码的思想, 掌握了咨询查阅的学习方法, 培养了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只是学习的载体, 具备了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 有效的课堂是追求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有机结合的课堂。
3. 把握课堂、驾驭课堂还需不断锤炼
本节课还是有些地方让教师感到遗憾。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出现分歧时, 教师没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运用编码思想, 设计班级学生的编码。把握学生, 驾驭课堂, 这不但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还需要教学实践的积淀和历练, 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增长教育智慧,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才能生成更加精彩的绿色课堂。
三、评析
本案例较好地体现了绿色课堂的教育理念, 课堂氛围轻松活跃, 学习素材丰富生动, 师生、生生平等对话, 数学的本质深入浅出……处处充满生命的活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源于教师很好地落实了几个尊重。
1. 深度钻研教材, 尊重编者意图与学科规律
为了尊重学科本质和规律, 确定“教什么”能为学生注入持续发展的内在潜能, 教师在教学设计前, 对比了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编写线索。通过比较发现, “数字编码”一课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位置和呈现方式不太一致, 强调的侧重点也不太相同。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更倾向于编码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编码的思想和简单方法。苏教版教材则更倾向于数字在生活中的广泛用处, 数字所表达的信息。相同点是:以“数字编码”为学习的载体, 让学生渗透编码的思想, 了解简单的编码方法。
张景中院士曾专门给小学数学教师写过《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一文, 他说:“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 很简单。尽管简单, 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那么什么是编码的思想?数字编码这一思想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它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又如何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感受深刻的思想?随着思考的深入, “简洁、规范、唯一、确定、有序”等核心词便浮出水面, 成为教学的基本立意。这一核心目标的确立, 增加了数学课堂的厚重感, 奠定了绿色课堂是高效课堂的基调。
2. 充分调研学情, 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与经验
在以往的学习中, 学生对数的认识是: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 还可以表示顺序。学生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 教材在“生活中的数”板块中, 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字编码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本课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的意义的认识。到底学生对哪些素材更熟悉?他们对“数字编码”的认识达到什么水平?学习的困难又是什么呢?基于上述思考, 教师又对所执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学前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 学生所熟悉的编码素材并不是书上例1所提供的邮政编码, 而是身份证号码。尽管邮政编码数字信息似乎比身份证的数字信息更简单, 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生很少接触信件, 对邮政编码很陌生;而对于身份证号码, 90%以上的学生都能说出它所表达的一些基本信息, 如出生日期、性别等, 可以说, 学生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编码的意义与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更谈不上对编码思想的感受。因此, 教师改变了例题的呈现顺序, 以身份证号码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 通过对身份证号码的解读, 感受编码的思想与方法。
这样的调整, 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 在平等的交流和对话中, 学生的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 从散点式走向结构化。
3. 鲜活的素材, 生动的手段, 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
小学生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即使到了高年级, 仍然喜欢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教师尊重了学生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都是他们身边鲜活的素材, 如教师本人的一些信息、本班双胞胎同学的身份证号码等。在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上, 也都采用生动、直观的方式, 加上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无味, 而是充满欢声笑语。
大学生意外怀孕处理案例评析 篇11
关键词:高职女生;意外怀孕;辅导个案
一、案例简介
1.个人情况
A某,某高职院校14级新生,17岁,独生子女,相貌清秀。新生报到入学常规体检时,医生发现疑似怀孕,待抽血检验后确认怀孕。
2.基本过程
新生入学报到体检期间,A某被发现怀孕数月,且情绪低落。辅导员经学院领导同意下,在特定时间、地点与A某进行私下接触,了解A某具体情况。辅导员在尊重个人隐私以及考虑学生承受度等问题基础上,从入学报到前生活谈起,内容主要涉及个人生活状况等,经沟通后发现:A某已经知道自己怀孕,并在入学前两个月就已经确认,但因为家庭父母较为“传统、保守”,怕父母知道后“打死她”,再加上男朋友的“无情抛弃”,以及社会经验、妊娠知识的缺乏,所以该生一直对外隐瞒,而且本人处于“压抑、焦虑、恐慌”状态。现在秘密被“发现”后,情绪更加不稳定,在交谈中曾几度出现情绪失控,精神近似崩溃。
二、案例分析
1.主要问题
A某的主要问题是基于她当前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困难与冲突,其抑郁、恐慌与焦虑等行为表现与现实处境相称,已经持续六到七周,对其个人生活影响较大,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初步判断为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属于因现实冲突引发的恐慌、抑郁和焦虑。
2.原因分析
(1)A某的特殊家庭环境以及粗暴的管教方式,让其很少体会到家庭温暖,从而使得她倾向于通过早恋等方式获得家庭温暖,以弥补家庭温暖的缺失。
(2)与其他意外怀孕的大学生所呈现的特点基本相同:过早的性行为以及怀孕后的羞愧与自责,对男朋友的怨恨,对秘密泄露的担忧,对人流手术伤害身体的恐慌,对未来的茫然等等。
(3)社会支持系统缺乏,遭遇现实困难后既无法取得父母支持与帮助,又无法向朋友倾诉宣泄。
三、辅导过程
1.辅导目标制订
根据A某行为表征以及原因分析,经与A某的沟通协商,共同确定辅导目标。短期目标,舒缓情绪、减轻恐惧、抑郁和焦虑程度。长远目标,建立人生规划,开启新的生活。
2.主要辅导方法
主要方法:合理情绪宣泄森田疗法认知疗法的空椅技术
3.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
(1)专业辅导关系的建立。良好的、专业的辅导关系能够使工作过程有计划、有目标、有亲切感,成为促进服务对象改变的动力。在整个辅导过程中,无论涉及早恋、怀孕、男朋友、家庭还是其他问题,辅导员都能始终保持诚恳的、真实的态度,保持对A某的尊重与温暖,良好的辅导关系建立起来。它将为后续的深入辅导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全面了解A某情况,通过倾听与倾诉的方式引导合理情绪宣泄。倾诉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们感情倾泻的重要渠道,但有些人却因各种原因,人为的遏制了这种本能,堵塞了这个渠道。对于倾诉,就如堤坝内的蓄水,超过警界水位了,必须要泻洪,否则将溃坝酿成灾害。
(3)森田疗法。又叫禅疗法、根治的自然疗法,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1874-1938)创立,取名为神经症的“特殊疗法”。1938年,森田正马教授病逝后,他的弟子将其命名为“森田疗法”。森田疗法的着眼点在于陶冶疑病素质,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其治疗原理可概括为两点:“顺应自然”的治疗原理;
“为所当为”的治疗原理。
第二阶段
(1)空椅技术化解内心矛盾。A某目前所面临的冲突除了怀孕、父母、男朋友、手术等之外,更多的是内心的冲突,如从交谈中发现,A某既想告诉父母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但又怕父母知道(尤其是父亲)无法原谅她,这种内心的矛盾一致困扰着她。辅导员通过空椅技术中“自我对话式”(一张椅子代表应该告诉父母,一张椅子代表继续隐瞒)的运用,让A某开始自己内心的对话交谈,使其明白之所以不敢告诉父母,就是因为父亲的严厉以及家庭温暖的缺乏,才使得她在男朋友身上寻找温暖。其实她根本不是真的喜欢男朋友,也根本没有想过要当妈妈。对于后面的辅导员没有就空椅技术所涉及的内容对A某进行进一步的跟踪,因为从她前面辅导过程中的反应辅导员相信她有内加工的能力。最后,A某决定告诉母亲,取得母亲支持与帮助。
(2)协助A某学习妊娠、人流、技术知识。通过提前咨询与准备,陪同A某共同观看了有关妊娠、人流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影片,其他方面的知识让A某自行回去了解。无论是对于舒缓A某焦虑与恐慌还是后续治疗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三阶段
(1)术后情绪调节。辅导员秉承尊重隐私保密的原则、尊重的态度、真诚的言语引导A某正确看待终止妊娠手术所带来的身心伤害。同时向A某提供了能够有效调节当前不良情绪的方法与技术(转移注意力法),建议其在后面的学习与生活中经常练习运用。更重要的是提醒A某一定要走出宿舍,走出教室,扩大人际交往圈子,广交善缘。
(2)引导A某做好人生规划。在轻松、环境的下辅导员与A某共同制定大学生涯规划,重新面对未来,开启人生新生活。
四、效果与评估
A某明确表示自己不再恐惧、焦虑以及抑郁,其当初所面临问题已经解决,并且对未来充满信心。根据后续面谈以及跟踪调查,证实A某问题的确初步解决,已经回归正常学习、生活状态。
五、启示
(1)大学生发生意外妊娠时,如果无法得到及时、科学的引导与救助,很可能对个人、家庭、学校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作为辅导员,我们一定要积极面对,不埋怨、不推却,积极寻找帮助以便进行最有效地救助。以人为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任何时候,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此外,面对学生我们一定要尊重、爱护和保护。
高中地理课程必修2案例的评析 篇12
一、必修2案例的分类
1. 几种主要分类述评
依照不同的角度, 可以将地理教学中的案例划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型 (见表1-1) 。
2. 必修2的案例分类
根据案例在教材中的地位、功能及体现课标的要求的不同, 必修2的案例可分为以下类型 (见表1-2) , 本文是以这一分类进行研究。
二、必修2案例的评析
1. 引述说明型案例
(1) 内容与形式
在必修2中这一类案例主要是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出现, 通过案例内容的描述, 以具体事件引述上文提出的地理原理和规律, 说明地理原理或规律产生的过程、原因或用以解释说明某些地理概念等。这一类的案例内容有[2]: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说明了某个种族占优势就形成种族聚居区;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这两个案例则分别介绍了交通布局的变化引起了聚落形态的变化和商业中心位置的不同;玛雅文明的消失说明了文明消失的原因;河南某酒精厂的清洁生产、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分别解释了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的概念。
(2) 功能和适用性评价
这类案例的应用, 旨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思维, 让学生通过对案例提供的实际情境的阅读和思考, 加深对上文提出的地理原理、概念等知识的理解, 以达到课标提出的“举例说明或运用实例分析”等要求。这一类案例相当于例子的性质, 可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替代, 常在教学进程的某一环节中穿插进行。
2. 印证巩固型案例
(1) 内容与形式
这一类案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出现, 但往往在每个案例后面都配有活动, 它与上一类案例的最大区别是增设了活动内容, 案例的容量更大。必修地理2中的大部分案例是属于这一类型。包括[3]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介绍了芬兰历史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美国的人口迁移、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南昆铁路等案例分别介绍了影响人口迁移、农业区位选择和变迁、工业区位选择、交通布局等因素;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介绍了相关地理事物的形成规律和过程。
(2) 功能和适用性评价
这一类案例, 为地理原理和规律提供了例证或验证, 并为进一步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素材, 起到了承转起合的作用, 讲授这类案例旨在调节学生的情绪, 并通过“活动”, 活跃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明确目标指向, 围绕“活动”探索目标进入学习状态。这类案例在教材中的编排既有巩固知识又有迁移拓展的作用, 相对于引述说明型案例来看, 这一类案例对学生进行学法引导的作用更显著, 更能体现课标中对“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如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用芬兰历史上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很好印证了上文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紧接案例的活动分析了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 课程标准对此没有明确要求, 了解转变因素有助于理解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活动中给出一般因素, 案例提供芬兰不同转变阶段的因素, 用个别印证一般。而第一章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和案例3: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 在上文给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综合因素后, 提出影响国内外人口迁移的具体实例, 并为紧接案例的活动提供了素材。这两个案例涉及国内外人口迁移的因素, 并与上文“我国现代人口迁移”进行结合, 通过时空比较来发现不同时空条件下人口迁移的不同主要原因, 实现了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的要求, 有助于学生学会一般原理用于具体实例时的判断推理 (演绎推理) 的方法。
3. 探究拓展型案例
(1) 内容与形式
这一类案例的表现形式也是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进行综合呈现, 但在这一类案例的前面或后面往往安排有另一相类似的内容, 但它们可能不是以案例栏目出现的, 而是被安排在“活动”或正文中, 起到类比的作用。这一类案例的内容所包含的地理信息比印证式案例更丰富。必修2地理中的第三章第二节和第三节农业地域类型及第四章的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中的案例均属于这一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以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为例说明农业中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生产特点、形成过程和区位条件。工业地域中的美国硅谷、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这三个案例则分别说明了传统工业、新兴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生产区位条件、生产特点等。
(2) 功能和适用性评价
这一类案例旨在探索问题, 总结规律、特点, 在工、农业生产地域的形成中主要属于这一类案例。这类案例的安排, 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 对比分析, 理解生产地域的形成原因、条件及问题产生的根源等;侧重于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迁移实践的能力, 更充分体现“学会学习”, “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4]的基本理念。如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把季风水田农业安排在正文中, 而商品谷物农业则以案例的栏目出现, 这样既可让学生掌握种植业形成的一般原因和生产特点, 又可通过对比, 理解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的特殊性。
4. 理论应用型案例
(1) 内容与形式
这一类案例主要有两个: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5], 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来表现。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说明了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对应关系及城市等级提升的条件;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是城市六边形服务网络的嵌套关系理论的运用。
(2) 功能和适用性评价
这一类案例旨在体现课标“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 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的这一要求, 同时让学生通过学习, 能把理论很好地应用于实践, 并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如第二章案例2: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 案例3:荷兰坪田居民点的设置。
上文给出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的规律, 案例2:选取中国最高级别的城市上海, 具有典型性, 通过城市规模和级别的变化, 以及区位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说明了城市规模、位置与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 从区位和交通的侧面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其他侧面 (如经济部门、资源等侧面) 为实现课程标准作了示范。
阅读材料给出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规律, 案例3选取比较典型的荷兰坪田居民点分布, 展示三级居民点人口规模等级与服务部门的关系, 也是从一个侧面为实现课程的要求作了示范。
这两个案例为下文的活动起到了示范作用, 活动是分析城市人口规模等级与服务功能及服务的空间范围之间的关系。
由于不同类型的案例在教材中的地位、功能及体现课标的要求的不同, 广大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实施不同的教学。案例教学的主要方法有讲解分析法、引导自学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等。建议教师引述说明型案例, 以引导自学法为主, 可提供类似乡土案例;印证巩固型案例以讲解分析法为主;合作探究法要用在探究拓展型案例中;理论应用型案例应以练习法为主。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为研究对象, 对教材中以案例栏目出现的2—3个教学案例进行分类, 并从内容、表现形式及功能和适用性方面进行评析, 旨在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必修2案例,分类,评析
参考文献
[1][2][3][5]袁书琪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2 (必修)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陈澄, 燓杰主编.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6]凌申主编.走近高中新课改——地理教师必读[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7]段玉山主编.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陈澄主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案例评析】推荐阅读:
案例评析《搭石》08-13
法律经典案例评析09-04
高考优秀作文案例评析08-30
医患沟通典型案例评析07-29
统计图教学案例与评析05-22
8篇教育教学案例评析10-15
《火烧云》教学案例与评析05-16
落花生教学案例与评析06-19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案例评析07-17
因劳动合同引起纠纷的案例与评析07-14